感伤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11-09 08:08:44

感伤的文章

感伤的文章篇1

我无法解释,

的确,我的文章好和看文章有很大的关系,我喜欢看的文章就是有些伤感,抒情,写景的文章,我不喜欢看漫画,甚至看不懂,不喜欢看校园小说,言情小说。不喜欢沉浸在主角的幸福当中,不喜欢它们带来的快乐。我喜欢散文,哀伤的散文,深刻的散文,也许有人会问“你看这个快乐吗?”,确实,看散文时,让我回忆一下,几乎不笑,更谈不上快乐。但是“为什么还看?”因为我喜欢。喜欢听着伤感的音乐,看着伤感的散文集。自己的表情也是忧郁的,心情也是伤感的。但是在我的思想看来。一个女孩,用她的纤纤素手抚拿着散文集。披着重黑色的头发,忧郁。多愁的神情浮现脸上,.....是一幅我喜欢的图画。我喜欢,但是我不快乐

这可能也是我喜欢秋天的原因。“秋是淡泊的季节,是善感的季节,亦是多愁的季节”想做一个属于秋的女孩。

今天上网实在无聊,就进了一个自己同学的空间,呵呵,和我想的一样,明星的FLASH,和同学出游的日记,开心游戏。.....真的和我想的一样,因为她是一个。......属于夏的女孩。我一直相信每个女孩都有属于她的季节,回到我的空间,我突然有了一种冷清的感觉,身体微颤,没有笑容,脸是忧郁的,耳边依旧是分手在那个秋天。

也许我的文章不适合呆在QQ空间里,但是我却不想再把她们转移到别的地方,因为这个Q伴了我很长时间,我想以后我也不会换的,我希望在网络这个大世界里离我最近的地方帖上我亲手写的文章,似秋的文章,多年以后自己再看,12岁的彬彬,写的文章原来是这样的,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网友告诉我,你应该多给别人留言,那样别人才能给你留言,呵呵。别人的评论,留言,对于我来说真的不重要了。以前在网上搞空间,帖文章,我总是特别希望别人给我留言,评论,但是现在也许我真的达到了“写文章是给自己看的,自己抒情,.自己喜欢”的境界。我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胃口去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就算空间一直是冷冷清清的也无所谓,因为我喜欢。

感伤的文章篇2

【关键词】李商隐;骈文;祭文;感伤

晚唐时代,李商隐为最长于骈文的作家之一,樊南四六绮丽精工,典重华美,为后人评价极高。李商隐早年善写古文,“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其文章奇迈瑰古。后来得入令狐楚幕府,受到令狐楚赏识传授他今体奏章,开始创作骈文。李商隐的骈文创作主要涉及章表、书启、祭文,但最能代表他骈文成就的是哀诔文,这一类文章往往长于抒情,真实感人。

比起功用性的奏章等文体,祭文的写作更体现个人色彩,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李商隐的祭文得到后世人很高的评价,清代孙梅称赞道“魏晋哀章,尤尊潘令;晚唐奠醊,最重樊南。潘情深而文之绮密尤工,李文丽而情之恻怆自见。” [1]李商隐是一个主情型的文人,性格内向,纤细敏锐,易于感伤,而哀祭文恰是为死者所作,这种生离死别的悲痛极易触动他的内心情感,《旧唐书》也称其:“尤善为诔奠之辞。”

李商隐的祭文可分为自己设祭而作和为他人代做两类,但最能体现他自身情感的是前者,即为祭奠自己的亲友所作,可谓情谊深厚、痛心疾首。在祭奠亲友的这些文章中,李商隐习惯于追忆死者生前恩情、亲情之深重,抒发其死后自己的思念与痛苦。如为悼念令狐楚所做的《奠相国令狐公文》:

“呜呼!昔梦飞尘,从公车轮;今梦山阿,送以哀歌。古有从死,今无奈何!天平之年,大刀长戟,将军樽旁,一人衣白。十年忽然,蜩宣甲化。人誉公怜,人谮公骂。公高如天,愚卑如地。……故山峨峨,玉溪在中。送公而归,一世篙蓬。呜呼哀哉!”

文章开头,今昔生死便形成强烈对比。令狐楚为李商隐之恩师,传授 李商隐文章,对李商隐可以说是恩重如山,他的去世对李商隐不论是心灵上还是仕途上都是极大的打击。此文虽篇章不长,却着重于令狐楚的知遇之恩,充满感激之情的同时透露出对恩师的无限哀思。

在令狐楚去世之后,李商隐失去政治上的依靠,幸为王茂元所看重,招为女婿,这对他的而言是很大的帮助,所以他为祭奠王茂元作的《重祭外舅司徒公文》情感极为真诚:

“呜呼!往在泾川,始受殊遇。绸缪之迹,岂无他人?樽空花朝,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去形迹于尊卑。语皇王致理之文,考圣哲行藏之旨,每有论次,必蒙褒称。”

李商隐在文中回忆王茂元生前对他的殊遇,常常不顾尊卑的耐心指导他这个后辈。往事历历在目,而如今物是人非,文章中对岳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但情感越是深厚,也就越凸显死别对他所造成的伤痛巨大。

李商隐的祭文抛却了骈文常有的华而不实而纯以情胜,其祭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自己的身世之痛与对死者的哀悼之情结合起来,相互交织,使人能从中看到作者伤感的身影,也深化了文章的悲哀之情。“义山长于抒情,其哀诔祭奠之文,虽亦用骈体,却融入其身世飘零、亲友稀绝的凄惨哀恸之情,很少用典,琐事常语,娓娓道出,情切意深,凄婉动人。” [2]这种写法在李商隐的祭文中随处可见:

“始某兄弟,初遭家难。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祗奉慈颜,被蒙训勉。……三干有司,两被公选。再命芸阁,叨迹时贤。”(《祭徐氏姊文》)

“浙水东西,半纪漂泊。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旄。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袝故丘,便同甫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日就月将,渐立门构,清白之训,幸无辱焉。”(《祭裴氏姊文》)

以上为两个姐姐所做的祭文是李商隐在唐武宗会昌三、四年间回故乡营葬,将故去的亲族迁坟时撰写的。即使已过多年,李商隐在悼念亲人的时候依然是痛心疾首,从他所用的词语“号溃荼裂,心摧骨崩”、“椎心仆身”等,可见他的悲痛之深足以肝肠寸断。从“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可看出李商隐幼年时的出身寒微、丧父之后无所依靠,以及成年后艰苦的求仕历程,生者的悲哀与死者的悲哀在此水融。

李商隐也有不少代别人写的祭文,虽然感情不及为亲人所做的祭文深刻,但也十分真诚,他总能设身处地的感受对方的悲痛,而相似的经历也往往引起他的共鸣,从而流露自伤之情,如:

“汝夫文章,播于友朋。身否命屯,久而不第。郎宁合浦,万里乖离。”(《为外姑陇西郡君祭张氏女文》)

“参差觏闵,萋斐成冤。汉庭毁谊,楚国谗原。……书断三湘,哀闻五岭。天涯地末,高秋落景。重叠忧端,纵横泪绠。”(《为荣阳公祭吕商州文》)

“举无遗算,仕匪遭时。何兹皓首,不识丹墀。剑折而空留玉匣,马死而犹挂金羁。……泉惊夜壑,草变寒原,荒陌是永归之里,老松无重启之门。”(《为司徒濮阳公祭忠武都押衙张士隐文》)

这些祭文的对象,大都是因朝廷昏暗或遭受谗言打击以至于怀才不遇,郁郁而终的文人。而其中的“身否命屯,久而不第”、“何兹皓首,不识丹墀”等句说的又何尝不是李商隐自己,纵文章再好也始终不被朝廷所用,唯有离家远走四处漂泊,“书断三湘,哀闻五岭。天涯地末,高秋落景。”他是从别人的不幸想到了自己的悲哀,从而悲不能禁,涕泪纵横。

不论是为亲人所写,还是为人,李商隐的祭文总体显出一种强烈的身世代入感,哀人也哀己,由一种感伤诱发多种感伤。“这些文章在哀悼的同时总是将作者自身的不幸遭遇(‘樊南穷冻’)和内心的哀怨悲愤深深糅和进去,从而既加深了对死者的凭吊之情,又开拓了文章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可悲的时代。” [3]

李商隐祭文之所以情感深厚能感动人,也在于其文章的语言魅力。李商隐的大多数骈文与其诗歌相似,精工华美、喜好用典,但其哀祭文虽是骈体却较少用典,也不似章表书启的语句艰涩难懂,只是用平常话语叙述追思往事,抒发哀感,典型的如《祭小侄女寄寄文》:

“哀哉!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于鞠育而未申,结悲伤而何极!来也何故,去也何缘?念当稚戏之辰,孰测死生之位?时吾赴调京下,移家关中。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寄瘗尔骨,五年于兹。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吾有罪矣!……呜呼!荥水之上,坛山之恻。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下转第10页)

(上接第8页) 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华綵衣裳,甘香饮食。汝来受此,无少无多。汝伯祭乳,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

此文不用一典,“止以通常文字,絮絮道小儿琐事,便自凄婉动人,可谓情文绝诣。” [4]他用平常说话的语气,亲切的安慰这个已经离世的幼小生命。开头的回环往复,透露着无限惋惜之情,“白草枯荄”几句则更是站在寄寄的角度来看死后世界的凄凉,从而引发自责之感,其善感之心及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见。李商隐将未能及时迁葬的原因仅概括为“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八字,看似一笔带过,却又包含多少自身的坎坷与无奈。

李商隐极善于文中渲染悲哀的气氛,使得其文章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之令人凄恻,如:《为荣阳公祭吕商州文》

“书断三湘,哀闻五岭。天涯地末,高秋落景。重叠忧端,纵横泪绠。漏虬夜促,隙驹朝骋。怨藻缋之无雎,惜阳春之乱郢。言念令季,托余属城。鴒原雁序,昔日欢情,蛮圻瘴峤,今朝哭声”。

秋日的寂寥气氛与对死者的哀悼相互融合,似乎天地间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不禁使人心生哀感。

骈文的创作往往因过于追求华丽的形式,而失去内容,而祭文则是抒情性的文体,需要情感真挚。“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文心雕龙·哀吊》)李商隐的祭文正式做到了这一点,虽用骈体但情感却极为深沉,能够感动人。

李商隐的祭文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超出了一般的哀祭文,也在于他的文章能够将生命的悲哀上升到命运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因此具有更深的意义。“社会的、时代的、家庭的、自身的种种不幸、变故,使他的生活长期笼罩着愁云惨雾,使他的身体多病而心理则经常处于忧伤阴郁状态,他的诗文所表现出来的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情调亦由此而来。” [5]

而祭文成为了李商隐宣泄内心悲伤的一种方式,其所作祭文也是他心灵世界的再现,表现他悲剧的命运意识。他的祭文已不仅局限于对死者的追悼,更扩大至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如《祭徐姊夫文》:

呜呼!以君之文学,以君之政术,幼以自立,老而不倦,亦可以为君子人矣。君子人欤,而不即清途,不阶贵仕,此其命也,夫何慊焉?

文章开头便充满扼腕不平之气,才高却命厄,除控诉出命运的不公,也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对人才的压抑。这是为别人抱不平也是为自己抱不平。他总是从别人的命运想到自己的命运,他的祭文也成了自己不幸真实写照,甚至是谶语。在他死后,他的好友崔珏写《哭李商隐》一诗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正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

李商隐的所有祭文,反映的不仅使是他身世飘零、亲友稀绝、仕途不济、孤立无援、长期漂泊的悲痛,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环境,荣衰变换、生命短暂,而有才之士因环境限制,不但难成大业,往往不免受到打击排挤。各种人生失意使得心理更加抑郁,性格更加内倾。他将心灵的窗户向外界关闭,独自咀嚼着自己的孤独苦闷、怅惘、凄凉,而祭文这种直面死亡的文体,正好成为他寄托内心悲哀的裁体,借别人的死亡来写自己的难言之痛、恻隐之情,使得他尤善为诔奠之辞。

李商隐祭文中的感伤多就自己悲凉的身世遭际出发再将其扩大到其他事件上,“这类作品从‘文’的角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苦的同时,也成为晚唐感伤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心理及时代的悲哀,实现了骈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凄恻哀婉,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孙梅.四六丛话[M].上海:崇文书局.1923.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854.

[3]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92.

[4]姜书阁.骈文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76.

[5]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2.

感伤的文章篇3

从古到今,历时性地考察和梳理各种关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解释,我认为还是汉代毛亨、郑玄的解说——采桑女“感春而思嫁”说比较接近诗意,这句诗因此也可谓是古代“伤春”词章之祖。

【关键词】 《七月》 女心伤悲 采桑 歧义

《 豳风·七月 》是《 诗经 》农事诗的杰作,对于其中颇具情韵的“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历来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从汉代到清代已有种种不同的解释。近 现代 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更多的申发,并加进了 时代 特点,以致歧义纷呈。在新世纪之初,有必要对此 问题 作一番回顾和探讨,以方便广大读者,也从一个侧面展示《 诗经 》 研究 的动态 发展 。我认为还是离《 诗经 》时代最近的汉代学者的解释最为素朴、贴切。

一、古代几种典型的解说

最早对这句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的毛亨和郑玄。《 毛传 》曰:“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与也。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毛氏把“女悲”和“同归”看作不相关的两回事,这样的解释似不大确切。《 郑笺 》申明《 毛传 》并加以发挥道:“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郑玄的解释可称为“感春而思嫁”说。清王先谦在《 诗三家义集疏 》中 分析 了以上两种解释后说:“公子嫁不愆期,故冀幸庶几与公子同时得嫁也。传言豳公之子躬率其民同出同归,男女不谋,情事未合,不若笺义为长也。”

宋代兴起疑经废序思潮,对于《 诗经 》的理解多从探求本义出发,因而新意迭出。朱熹《 诗集传 》说:“公子,豳公子也。盖是时公子犹娶于国中,而贵家大族联姻公室者,亦无不力于蚕桑之事。故其许嫁之女,预以将及公子同归,而远其父母为悲也。其风俗之原,而上下之情交相忠爱如此。”王贵民《 中国 礼俗》说:“古代嫁女之家思相离,宋代有的地方始与哭嫁。”可见朱熹是以时俗解诗。 台湾 的马持盈赞同朱熹的说法,他在《诗经今注今译 》中说:“女心为什么悲伤呢?因为要嫁于公子,远离家人父母,故一时心酸耳。”

清代以姚际恒和方玉润为代表的独立思考派,常能发前人所未发。姚际恒《 诗经通论 》认为:“公子,豳公之子,乃女公子也。此采桑之女在豳公之宫,将随女公子嫁为媵,故治蚕以备衣装之用。而于采桑时忽然伤悲,以其将与公子同于归也,如此则诗之情境宛合。从来不得其解,且写小儿女无端哀怨,最为神肖。或以为春女思男,何其媟慢!或以为悲远离父母,又何其板腐哉!”姚否定了郑玄和朱熹的说法,认为他们太淫秽或太陈腐,引用孔颖达《 毛诗正义 》的“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从而提出了“媵嫁说”。方玉润《 诗经原始 》与姚际恒针锋相对,他说:“‘采蘩祁祁’,女子众多,焉知其谁为许嫁,而谁非许嫁人耶?……岂举国采桑诸女尽为媵妾哉?曰‘公子’者,诗人不过代拟一女心中之公子其人也。曰‘殆及’者,或然而未必然之词也……此少女人人心中所有事,并不为亵,亦非为僭。王政不外人情,非如后儒之拘滞而不通也……又何必沾沾辨其为男为女公子耶!”方说本之人情,毫不拘泥于字眼,一一驳倒了姚说,可谓通达、平实。

二、现代学者的三种代表性说法

首先,建国后盛行“阶级分析法”,很多学者受此 影响 而认为当时为阶级对立非常鲜明的奴隶 社会 ,女子伤悲是因为受到奴隶主的压迫和欺凌。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认为《七月》“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使人想象到当时的劳动妇女,不仅以自己紧张的劳动为奴隶主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连身体也为奴隶主所占有,任凭他们践踏和糟蹋”。朱东润《 历代文学作品选 》解释为“采桑女心里伤悲,害怕自己被公子们掳去”。着名的《 诗经 》译注专家余冠英、高亨、陈子展、周振甫大体持同样的观点。高亨还把“殆”直接解释为“压迫”,并说“此句言农奴的女儿被奴隶主强行带走”。陈子展《 诗经直解 》说得更为具体:“女子自知得为公子所占有,恐为公子****侵凌而伤悲耳。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为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作者,此生产工作者即奴隶主所当作牲畜买卖屠杀的奴隶。”

由“阶级对立”说衍生出“抢婚说”。程俊英《诗经选译》译为:“姑娘心里暗悲伤,只怕公子看上抢。”邹德文在《〈诗经·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平议 》①一文结合周代习俗和文字的含义理解为“抢婚”。台湾的裴普贤、糜文开合着的《 诗经欣赏与研究 》以为“其意盖恐贵族公子强与之俱归也”,翻译为:“大姑娘心里正忧郁,怕被公子哥儿带回去。”

其次,媵嫁说也比较风行。此说最早为清代的姚际恒所提出,余冠英《 诗经选 》:“一说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张钧、贺丽杰《 “殆及公子同归”新释 》②赞同余冠英的说法。王魁伟在《 女心为何而悲 》③中认为“媵婚”为奴隶制时代的一种婚俗,他说“通过阳春时节采桑女奴既向往出嫁,又怕同贵族女一起出嫁而做陪房的复杂的心理刻画,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王益强在《〈诗经·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新解 》④中认为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人不脱离劳动,蚕桑之事如夫人也应为之。据《 毛诗序 》为陈事功,故不该为抢婚,公子为女,意译为:“少女在忧虑、悲痛,快要陪伴公子出嫁了。”翟相君《 诗经新解 》认为女儿将陪国君女公子出嫁,为远离父母而悲。显然,所谓“新解”只不过是综合了孔颖达和朱熹等的看法。

还有的学者从更深层的文化学角度进行挖掘,指出这句诗与桑林社祭或高禖祭祀有关。赵雨《〈诗经〉与夏商周村社文化 》⑤以为“少女对即将到来的桑林社祭的不安,且伤悲的词义还不完全和今天相同……此句所喻与周历四月仲春祭报之礼有关。桑林社祭日是集献祭歌舞和性活动于一体的宗教节日。这种性活动原是一种企图刺激土地繁殖的生殖巫术,交会后女子就被纳入贵族宫中”。而程保生《 也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⑥认同赵雨的观点,认为“女心伤悲”有两层意思:一是远离父母亲人之悲,二是对新家的惆怅、不安。夏德靠《〈豳风·七月〉“采蘩”考辨 》⑦通过考证得出“采蘩”与高禖之祭有关,意为“祭高禖后,后妃悲伤地同豳公一同回去”。

三、综合地 分析 ,汉代毛、郑之说最接近诗意

要弄明白这句诗的含义,首先要斟酌关键字词,对于“公子”一词,黄焯《 毛诗郑笺平议 》分析了传、笺、疏后说:“至所称公子当指豳之男公子言。若如《 正义 》申笺之说,为指女公子,则于下‘为公子裳’、‘为公子裘’有碍矣。《 传 》以‘秋士’挟‘春女’言,只类‘及’之辞,于经义无当也。”黄说为是,从《 七月 》一诗上下文来看,把“公子”理解为女公子,难以贯通全诗,而且《 诗经 》305篇也无相应的用法。“殆”为将要之意,王引之《 经义述闻 》曰:“殆,近也,几也,将然之词也。”《 尔雅 》:“及,与也。”“殆及”如方玉润所解“将然而未必然之词也”。“归”字在古代特指女子出嫁,通常与“于”连用,如《 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齐风·南山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郑笺 》:“妇人谓嫁曰归。”而此句前面已有“公子”二字,故为“同归”,“同归”即为“归”,这里的“同”只是为音韵上的错落有致,不必生搬硬套。《 小雅·四牡 》:“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采薇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两首诗中的“伤悲”与《 七月 》基本相同,表现的是内心的惆怅和不安,它的内涵比较宽泛,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伤悲”意义不尽相同。扬之水在《 诗经名物新证 》说:“《 七月 》此章(第二章)旨在写春天里的物态人情,故‘女心伤悲’云云,不过是小儿女即将走出梦想的时候,生出的一缕无名的惆怅。它是清刚明亮的喧沸中一声幽幽的轻叹,它是翠色轻摇的春日里一抹沉着的艳媚。”

其次,还须把这句话放回到《 豳风·七月 》中,起码应该联系第二章来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煦暖的阳光使万物萌动、复苏,黄鹂鸟在枝头婉转地歌唱,妙龄女手拎竹筐,沿着小径去采柔桑。春天的天好长啊,采蘩的女子你来我往,熙熙攘攘。这里两次出现“春日”字样,强调 自然 环境的温馨美好。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怀抱中,采桑女沐浴着阳光,感受着春的气息,陶醉在美的遐思中。不知不觉中女子的春心被唤醒,想到自己将要出嫁的情景,不禁百感交集。如方玉润说:“女当春阳,闲情无限。又值采桑,倍惹春愁,无端而念及终身,无端而感动 目前 ……且着此句于田野朴质之中,愈见丰神摇曳,可以化旧为新,而无陈腐气。亦文章中之设色生姿法耳。”面对美好的春光,女子联想到流逝的青春,涌动着丝丝缕缕的感伤,于是感物而忧伤不已。如《摽有梅》所歌咏的那样:“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这些诗句有节奏的排列,使天地间的人与物充满了律动,丰满的本能欲望和葱茏的自然生机融合为一,显示出浓郁的春意,也折射出无限的伤感。对诗中的“伤悲”不能死抠字眼,应理解为徐志摩所说的“蜜甜的忧愁”。“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固然美妙,但也可能“遇人不淑,慨其叹矣”,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女子不禁陷入了莫名的忧伤之中。我们要善于体察情境,深入到女子的内心,才能揣摩到她的所思所想。如《 孟子·万章上 》曰:“故说《 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赵岐注曰:“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在《 诗经 》中采物往往引发相思之情,《 白虎通 》说:“嫁取以春何也?春,天地 交通 ,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也。”更何况桑树是神树、生命之树,与女性生殖有密切的关系。《 墨子·明鬼篇 》云:“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桑林和社稷、云梦一样,都是男女幽会祭祀高禖的圣地,而且男女欢会也是当时的礼俗所允许的,《 周礼·地官·媒氏 》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任红敏的《 采桑主题与采桑女形象的演变 》⑧认为《 诗经 》 时代 确立了采桑主题,其时的采桑女具有艳情色彩:“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又有‘奔者不禁’的人间礼俗,在礼教与伦理道德相对宽松的 社会 环境,采桑女便具有了独特的人文 内容 和审美确定,她们令人充满遐思与向往。这便构成了上古采桑主题的要素:时间是象征着生机、生命希望的特定文化内涵的春天;地点是充满人生激情男女欢会的桑林;氛围是厚朴与率真、单纯与狂放的社会风俗;人物是有着青春与活力的采桑女子。”这种说法高度概括了此句诗产生的桑林文化背景,可谓中肯而深刻。

进一步考察《 诗经 》中采桑题材的作品,可见《 诗经 》中与桑有关的诗篇均写男女情爱。如《 鄘风·桑中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为男女青年幽期密约的情歌;《 魏风·汾沮洳 》以及《 十亩之间 》都是在欢快的劳动中表达了采桑女对美男的思慕之情:“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卫风·氓 》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处境及婚姻状态;《 小雅·白华 》和《 隰桑 》及《 秦风·车邻 》表现了未见君子时的烦恼和既见之后的欢乐:“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张强说:“此句可谓是伤春情歌之发端,物候感人,情动于衷,伤心之处是怕与‘公子同归’。如果把‘女心伤悲’放在西周中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大背景下,放到桑—社树—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的氛围之中,怀春的采桑女子的感伤则会更加动人,青春的压抑与生命原欲的冲动在消长起伏不定中释放出不可名状的悲情。”⑨

按照以上的分析,抢婚说无论如何不能成立。一则抢婚在《 周易 》中有“屯如般如,泣血涟如,匪寇婚媾”的记载,而在《 诗经 》中却无明确记载。另则它与美好的自然环境和全诗的主旨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纯属后人臆测。我们也不应该过分强调“阶级对立”,《 七月 》一诗是以“赋”的手法,直接再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其基调是豳人对其劳动生活和劳动本身的赞美,是那么天然素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有“无衣无褐”、“为公子裘”等诗句,但也不能断章取义地把整个诗篇理解为表现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徐北文在《 七月——西周农家乐 》中说“《 七月 》是周初豳地之诗,则作为举行礼仪乐章的《 七月 》当然不会是暴露讽刺之作。按全诗内容来看,其主旨则是表现了随季节之变化而进行劳动生产的公社农民的团结与和谐的生活”。也就是说《 七月 》不是诉苦诗,也非悲愤诗,它更多地表现了当时公社农民的生产劳动和日用饮食,虽平淡却也热闹,虽简单但也繁华,在粗放的劳作中有细腻情感的流露,在男子耕种打猎的阳刚之气中,又渗透着不绝如缕的阴柔之情。整首诗的基调是清澈明朗的,而非凄苦哀怨的,故阶级对立说同样说不通。

因此,我们不应对这两句诗作太多的引申,所谓“远离父母为悲”乃至于“哭嫁”说虽有一定道理,但显得有些迂曲,是后人根据时俗推测出来的。“媵婚”说大概是后人受到《 大雅·韩奕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的 影响 ,因《 七月 》诗中也有“采蘩祁祁”字样。结合任红敏、张强等学者对这句诗的解读,我认为还是毛、郑的说法最为接近诗意。毛亨、郑玄作为汉代学者,毕竟去古未远,而且他们的注释严谨求实,对字词的解释基本可信。毛亨虽对后半句的理解一般不为人们所认同,但其“物感”说直接启发了郑玄。郑玄“物化说”乃感物而兴情,并把前后两句解释为因果关系,这是顺理成章的,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是也。郑玄的采桑女“感春而思嫁”说自然贴切,耐人寻味。钱钟书先生说:“苟从毛、郑之解,则吾国咏‘伤春’之词章者,莫古于斯。《 野有死麕 》虽曰‘有女怀春’,而有情无景,不似此章之有暄日、柔桑、仓庚鸣等作衬缀……女子求桑采蘩,而感春伤怀,颇征上古质厚之风。”⑩由此,我们可以说“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为 中国 “伤春”词章之祖。

姚际恒还对此诗的做法进行了分析,他说:“二章从春日鸟鸣,写女之采桑,自‘执懿筐’起,以至忽地心伤,描摹此女尽态极妍。后世咏采桑女,作闺情诗,无以复加,使读者竟忘其为言‘衣食为王业之本’正意也。”又说:“大抵古人为文,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姚的解说也颇为中肯,特别是发现了古人对“闲笔”的妙用,可谓独具慧眼。扬之水对《 七月 》第二章作了精彩的点评:“这是美丽的《 七月 》中最美丽的一小段,虽以蚕事为主线,却是在春景中随处点逗,勤苦中,便生出多少情致温婉。”聂石樵先生主编、雒三桂、李山注释的《 诗经新注 》已从《 郑笺 》之说为注,这为后人理解诗意提供了最原始的材料,也对纠正以前各家译文和注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① 《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4年4期。

②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1期。

③ 《 学术 研究 》,1985年4期。

④ 《 厦门大学学报 》,1983年2期。

⑤ 《 商丘师专学报 》,1999年5期。

⑥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3期。

⑦ 《 贵阳师范高等专 科学 校学报 》,2005年1期。

⑧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年10期。

⑨ 张强:《 桑文化原论 》,陕西 教育 出版社,1989年版。

感伤的文章篇4

我喜欢看明朗干净的天空,希望偶尔有非鸟掠过的天空,有时候,躺在充满泥土清香的土地上的时候,看着湛蓝湛蓝的天空,看到那一条条如同音乐线的电线,就觉得如同在听一首忧伤的歌曲一样的舒服,孤单,寂寞,但是却很平静!!轻轻地闭上眼睛,幻想自己是天空的飞鸟,飞翔在自己的天空,偶尔会有风雨阻挡,可是依然坚持向前飞翔,向着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飞去!!

喜欢看作家的文章,欣赏文章中那种干净明亮的忧伤,喜欢他们对青春的感伤可是却不忧伤的文字,也喜欢和他们一样,用文字记录自己流逝的青春和颓废的岁月!!

喜欢听同一首歌曲,听几个小时,慢慢习惯那种旋律,歌曲的旋律,喜欢阿桑寂寞沙哑感性的声音,那些忧伤在被她的歌融化了,融化在了听歌的时间中间,只有在那一刻,我想我们还是开心的!!

我是个孩子,我是个让人很无奈的孩子,我是个很任性的孩子

总是背着青春的背囊,装满青春的忧伤,一路唱着寂寞的歌曲,自己一个人去旅行,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和寂寞!!然后在孤独寂寞中希望有点温暖的傻子一样的人!我总是怕伤害别人,可是事实总是我很小心很小心怕伤人,到最后总是在小心中伤害了身边的人,心里的朋友,所以,许多次之后,我开始一个人了,就算要伤那也只是伤了自己!!

因为怕伤害,所以远离伤害

感伤的文章篇5

【关键词】门诊;换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67-01医院门诊换药室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诊室,承担着处理患者的外伤创面或感染、手术切口等部位并对该部位进行换药、护理的工作,其特点为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创伤及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高[1]。因此,门诊换药室应当严格遵守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素质,保证换药室的环境卫生,将预防交叉感染作为门诊换药室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对我院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3076例门诊换药患者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交叉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3076例门诊换药患者。其中男1933例,女1143例,平均年龄6~73岁,手术切口患者826例,外伤创面1748例,其他1242例。

1.2方法

换药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多与患者沟通,正确快速处理伤口,控制换药室人员流动,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及时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物品等医疗垃圾,消毒清洗使用过的医疗器械,防止交叉感染。

2 结果

3076例患者的创口均痊愈且没有发生交叉性感染,护理措施及感染控制结果优异,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

3 讨论

3.1 门诊换药室易感因素分析

为了避免门诊换药室不发生感染的现象,医院应当采取规范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方式。然而现今门诊换药室仍然保持着较高几率的感染的发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3.1.1环境污染 空气是疾病主要传播媒介,一些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沙门氏菌、链球菌等,在室内存活的时间长达15天。门诊换药室人员流动率极高,带有菌种较多,使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种类增多,这些病原体会随空气流动感染患者,从而引发交叉感染。除此之外,换药室不合理布局,换药室不彻底消毒,卫生用具清洁不全面等也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为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的机率,应当严格控制进出换药室的人员,避免相关人员的进入,控制致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2]。

3.1.2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医护人员未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如为患者换药时不佩戴口罩、帽子;(2)医护工作者没有形成较强的无菌操作观念,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为一位患者处理伤口后不清洁双手就为下一位患者换药,混用镊子,未使污物桶保持封闭状态,未及时清理污染辅料等;(3)对创口进行缝合前,为清创或清创不彻底和缝合伤口时,缝合不良,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均易造成交叉感染;(4)头皮部位伤口缝合未备皮,创口被毛发污染出现交叉感染[3]。

3.1.3医疗器械用具污染 为患者换药过程中,对使用过的医疗器械的消毒方面不达标,如消毒浓度不够、消毒液被污染、消毒时间不够、消毒不规范等等,导致其他患者再次使用时发生交叉感染。

3.1.4医疗垃圾处理不当 不及时有效的处理门诊换药室的医疗垃圾会污染室内环境,诱发致病病原体传播,并引发二次感染,威胁患者健康。

3.2预防换药室交叉感染措施

3.2.1严格管理医护人员 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无菌观念,如要求操作前后应用"六步洗手法"流水清洗并消毒双手;操作时必须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帽子,并定期清洗更换。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并组织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调离患有传染性疾病人员。

3.2.2换药室管理 完善换药室规章制度,如物品清洁消毒登记制度、消毒液更换时间登记制度;严格控制换药室进出人数和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检测空气质量;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并执行;要求使用专用抹布和消毒药液对室内桌椅物件进行消毒灭菌,保持清洁;及时处理使用过的敷料、引流器等一次性医疗物品;及时严格清洗消毒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必要时进行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不使用过期药物和医疗用品。

3.2.3医护人员及时正确处理创口 根据伤口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换药方式;换药时遵守清洁伤口再现,感染伤口在后的原则;换药时检查伤口是否红肿,是否有血迹,是否有分泌物等;彻底清除创口处的异物,缝合时保证皮肤对位;根据伤口选择相应的药物,必要时给予抗生素药物。

3.2.4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心理健康指导对于患者,尤其是创伤严重的患者的意义重大,无论换药时间长短,换药过程复杂与否,都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感。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将创伤情况、换药时长、注意事项等告知清楚。对于儿童患者,与其交流沟通或鼓励可以分散其注意力,减少恐惧感,减轻疼痛。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减少换药后意外情况的发生,减轻患者的消极心理影响,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是护理效果和预防效果更加良好。

本文研究我院2012年11 月至2013年11月门诊换药患者3076 例,全部未发生交叉感染显示,在对门诊换药室交叉感染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在对患者进行换药时采取有效适合的预防护理措施,严格遵守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改善换药室环境管理、器械物品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为患者换药时可以有效避免换药室内患者交叉感染,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梁丽英.外科门诊换药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304.

[2]许小红,胡冬梅.浅谈门诊换药室交叉感染的预防[J].中国当代护理杂志,2010,20: 91.

感伤的文章篇6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使文章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例2:王灵芝的《妈妈的爱》结尾段“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

妈妈的爱,是抽象的,文章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来表现抽象的妈妈的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这样,就赋予了妈妈的爱以优美的形象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的意象,使中心鲜明、深刻;使结尾段优美、形象。

例3: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的回忆被一道强烈的声波所震碎”。回忆被唤醒是虚的,震碎的是形象是实的。此句运用了化虚为实的写作技法。有文采,表现力强。

例4: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带给我的感受,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此处巧妙地化虚为实(乌云、明朗天空、羽毛,形象易感知,是实的),就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并且优美、灵动。

二、引实入虚

例1: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一阵微风”巧妙地引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2:沈琪的《一个母亲的期待》结尾段:“石英钟上的分针转了一又一圈,我多么希望你能来看我,我趴在电话旁睡着了,梦到你在蛋糕旁为我唱生日歌。”“睡着了、梦到”,就由实引到了虚。既增强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之情,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又使结尾段具有了意味深长之妙。

例3:杨凤君的《我送哥哥去死亡》中的“那高悬于医生办公室的‘救死扶伤’招牌,我横竖看到的都是污垢,虽涂抹着欺世盗名的脂粉,却依然在它的背面,遮掩不住金钱的鬼影”。

此文段,由“救死扶伤”招牌的实,引到“污垢、脂粉、鬼影”的虚,增强了对某些医院及医生的金钱势利、冷漠虚伪、肮脏黑暗的揭露与鞭鞑力度。

例4:野夫的《江上的母亲》结束语:“读到此时,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仿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我似乎也看见了母亲在阳光下为我留下的那把钥匙……”

此处明显运用了“引实入虚”的写法,再次表现了追念深深母恩的感伤之情,增强了文章的余味。

三、虚实相生

例1:王灵芝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发现,作文原来没有那么难写,我心头的乌云散去了。天晴了,望着远处,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一阵微风吹过,吹开我心中的花朵,把我吹进了作文的天地。看着夕阳,是那么的美丽。而此时在我面前,忽然出现一条宽广的大路,路的彼端,写满了光明”。

此语段,实(我发现,作文原来没有那么难写)――虚(我心头的乌云散去了)――实(天晴了,望着远处,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一阵微风吹过)――虚(吹开我心中的花朵,把我吹进了作文的天地)――实(看着夕阳,是那么的美丽)――虚(而此时在我面前,忽然出现一条宽广的大路,路的彼端,写满了光明),可以说,真是把虚实相生和移情的写法用到了极致,绝佳!

例2:贾美慧的《苦・路》中的“在这时我抬的每一次脚,感觉有千斤重。可一踏在地上,又感到无比的坚硬,似乎有些硌脚。家在眼前,可感觉非常远”。

实(在这时我抬的每一次脚)――虚(感觉有千斤重)――实(可一踏在地上)――亦实亦虚(又感到无比的坚硬,似乎有些硌脚)――实(家在眼前)――虚(可感觉非常远),此文段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和心理感受描写)的写法。

例3:杨凤君的《我送哥哥去死亡》中:“哥哥的路,是走上死亡的路;哥哥在这条路上,正虚弱痛苦地走着,他走得是那么凄凉,走得是那么的无助,走得是那么的忧伤。他多么渴望亲人能伸手拉他一把,而我们,则木然地,缩回了手。我仿佛看到哥哥的双手抓向了虚空,如同溺水的人,身子已沉没,手却仍然向水面伸出,这种渴望与绝望、无助与挣扎,可怜与凄恻,又是怎样的不幸与哀伤!”

亦实亦虚(哥哥的路,是走上死亡的路;哥哥在这条路上,正虚弱痛苦地走着,他走得是那么凄凉,走得是那么的无助,走得是那么的忧伤。他多么渴望亲人能伸手拉他一把,而我们,则木然地,缩回了手)――虚(我仿佛看到哥哥的双手抓向了虚空,如同溺水的人,身子已沉没,手却仍然向水面伸出)――实(这种渴望与绝望、无助与挣扎,可怜与凄恻,又是怎样的不幸与哀伤)。

感伤的文章篇7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

小学度过了,我也从创网的小学版升级到了创网初中版。现在习惯改变了,喜欢逛逛初中版的每一个角落了。

曾经就知道初中版里想得个精华并非那么容易,就连“强力推荐”和“杂志采用”都有可能是普通文章,所以,我留意着那些成为精华文章的作文,我想学习学习、模仿模仿他们的写作技巧。

可是技巧还没有找到,我却发现,有些作文,明显有丝丝的忧伤。文章里,文字里都体现出那种忧伤之感??可是我不喜欢忧伤。你别以为这样可以体现出你的多愁善感,但其实不然。

为什么不在作文当中把自己的快乐写出来?那种滋味是如何的美妙啊!这种多愁善感,恐怕是在装扮深沉,拥有笑容不好吗?请别常常念叨“回头望望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是多么的艰辛”,因为在这样的旅途中,还是充满幸福的。

我收藏了一句绝对经典的话,看来写出那句话的人也绝对是个开朗主义者:

“不要说人生的路上布满荆棘,荆棘也会开出淡淡的花,人人身后都有一条落英缤纷的路。回眸何必含泪,心灵会有点点温馨在颤动。”

这个就是我的中心,需要说的,别牵扯出太多的伤感,不要认为散文必须这样??人家朱自清怎么不这样?

其实从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有点忧伤,肯定算是篇上好的文章,但是这几天看书,我却豁然开朗。写散文,不一定要写得这么多愁,就像朱子清的《春》,是散文吧?可写得异样活泼、青春。

知道了吗?让人看自己的作文,不要过于夸张似的写的丝丝悲伤;不要让人觉得这是在装深沉。懂吗?不要认为优美的文章等于忧伤的文章!

感伤的文章篇8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危险行为;因素分析,统计学;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 179 R 64 G4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6)09-0771-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感染性疾病和营养障碍等疾病已经不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伤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每年有7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伤害已成为1~24岁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解10~24岁青少年伤害相关行为的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教育等部门制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相关政策、策略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笔者对广州市2004年2~4月青少年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8个区的中学和大学中按重点初中、普通初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中专、大学分6层,除大学抽取1所外,其他各类学校各抽取3所,共抽取各类学校16所。学校确定后,中学和中专学校根据每所学校至少100人,最多200人的抽样人数,确定抽样班级数,采取简单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班级。大学按照文理科将各专业和班级分类,从文科、理工科各选取3~5个班作为调查单位,所有学生均参加调查,不使用志愿班级。全市共调查3800名学生,其中有效调查表3770份,有效回收率为99.2%。其中初中生1259名,高中生1278名,中专生602名,大学生631名。 1.2方法使用“全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和相关危险行为。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统一回收,由学生独立完成。

1.3伤害定义 是指由于外伤,而需要得到医生和护士的治疗,或者至少1 d不能上学或参加运动。

1.4统计分析统一用软件EPI DATA 3.1输入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校对数据。数据的统计分析用SAS 8.0软件,计算各种伤害和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学生间及学校之间的差异,并用多因素非条件Loig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各种危险行为对伤害的影响(采用后退法,排队标准β=0.1)。

2结果

2.1 伤害发生率 各类学生伤害发生率见表1。总的伤害发生率为46.9%,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组、女生组和男女生合计伤害的发生率均为初中组最高。男女生比较,男生大于女生,除大学组外,其他各组的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各种伤害发生率 各种伤害的发生情况中,跌落伤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物体砸伤或碰伤;普通初中学生跌落伤发生率最高,中专组的物体砸伤或碰伤的发生率较高。其他伤害的发生率较低,但是普通初中组和中专组的发生较其他组稍高。见表2。

2.3导致伤害的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骑车违章包括在过去的30 d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互相追逐和骑车逆行、带人、闯红灯、乱穿马路等;行人违章包括在过去的30 d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以上2项交通违章以普通初中和中专组为高,男生多于女生,过去的12个月在没有安全设施的地方游泳以中专组明显。受到欺辱包括在过去的30 d里被恶意取笑、索要财物、威胁恐吓、被排斥和孤立等,这些行为在各组的发生率均较高,基本上都达到50%以上,以普通初中和中专组明显。此外,在普通初中组中,与他人打架的发生率最高。见表3。

在心理问题方面,各组学生感到没有安全保障,发生率都在50%以上,女生发生率高于男生。重点高中学生过去的12个月里存在孤独、因为学习压力或学习成绩感到心情不愉快、因为担心而失眠和持续较长时间的伤心绝望等非健康心理状态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普通高中,而且产生自杀意念的比例也较高。有自杀计划和采取措施自杀的发生率较低,在普通初中组和高中组较其他组稍高。有离家出走想法的在普通初中组和中专组表现较为明显,曾经离家出走在中专组稍高,但整体较低。

2.4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伤害为因变量,将各种危险行为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种危险行为对伤害的影响。有6个变量进入方程,表明骑车违章、非安全游泳、受到欺辱、打架、感到孤独、因学习压力而精神不愉快、长时间的伤心绝望与伤害呈显著相关。

3讨论

调查发现,广州市青少年的伤害发生率较高,伤害类型与国内外的研究有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差异造成。在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中,普通初中的学生表现出比其他学生更高的发生率,尤其是初中男生,与其他学者等研究结果一致_。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前期,心理学家称之为“事故多发期”。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容易使初中生形成攻击性人格,产生扭曲的心理,从而发生过激的举动。在普通初中,由于学生素质相对较差,这些特点更为明显。另外,大学女生与男生伤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表现出其他组男生多于女生的特点,而且与伤害发生率最高的普通初中女生相同,说明大学女生存在危险行为。以上2类人群的伤害应该引起重视。

在具体的伤害类型上,跌落伤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物体砸伤或碰伤。这些伤害的发生人群以初、高中学生和中专生为主。这2种伤害是由于某种无意、有意的原因而引起,是学生较常见的伤害。有调查显示,伤害绝大多数系自伤,多数是在玩耍、上下学、运动、吃饭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生,多与自己不小心、不留神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与这2种伤害相比,其他伤害如机动车交通事故、烧烫伤、溺水等严重伤害发生率较低,但这些伤害的后果很严重,因此对这些伤害的预防控制不能忽视。

在引起伤害的相关危险行为上,受到恶意取笑、被勒索财物、被威胁恐吓等欺辱最为常见,这也是学生最为常见的危险行为。这些危险行为一般较少直接造成躯体的伤害,但是对心理的影响较大,对以后的伤害有间接影响。交通违章、非安全游泳、与他人打架在普通初中学生和中专男生中发生率较高,应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素质方面,各类学生普遍感到没有安全保障,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没有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使得他们产生孤独、因学习压力或成绩问题感到心情不愉快、因担心而失眠和伤心绝望等非健康心理状态的发生率也比较高,更有甚者产生自杀意念和离家出走想法并付诸于行动。虽然真正尝试过自杀和离家出走的并不多,但如果处理不好,处于心理敏感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将会使他们到更多的伤害。

上一篇:电器下乡范文 下一篇:生命的怒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