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15 05:55:49

惆怅的诗句

惆怅的诗句篇1

[关键词]死水雨巷比较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34

《死水》和《雨巷》自发表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广为传颂之名篇。将这两首诗作一起编入教材,不是偶然的,不仅仅因为这两首诗是名人名诗,更在于这两首诗代表着新诗产生以来并驾齐驱的两大诗体:新格律诗和自由。这两首诗都写于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前后。

一、两首诗表达的主旨

《死水》写于1926年4月。作者用“死水”这一意象来象征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用“绝望”的“死水”来表达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诗人竭力用华丽的辞藻修饰丑恶、肮脏的东西,其目的是要在丑和美的强烈反差之中,让人们倍觉丑的可憎可恶,只有消灭丑恶,才能到达一个美的世界。这就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批判。

《雨巷》发表于大革命之后。那时,整个中国正处于非常恐怖和黑暗的1928年。在这种情况下,《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触发外,更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诗中,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和他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倏忽即逝。这个来而复去的姑娘和雨巷中的诗人自己,都是当时一代青年苦闷、彷徨、惆怅心态的象征。我们在诗中不但可看到万事俱备,也能够看到寻求者顽强地寻求以及他的痛苦心态。心态不属于个人,它唱出了那个黑暗恐怖时代一部分怀着梦想的青年的共同心声。诗作抒写了大革命退潮后,作者无法排遣的忧郁和惆怅及一种对时代洪流的回避之情,一种看不到出路又渴望光明的矛盾心情。

由上可知,《死水》具有阳刚之美,《雨巷》具有阴柔之气,但两首诗都具象征意蕴,共同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二、两首诗的诗艺

同时,在诗艺上《死水》和《雨巷》一个突出的共同特征就是形式美。试看:

结构美。结构之美,是形式美的一个主要方面,任何艺术,结构缺乏美感都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结构美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可能规定一个固定的僵化的程式。《雨巷》在结构上呈现的是参差美和散文美,寓变化于统一中。参差美就是不齐之齐,不整之整的美。参差美表现在内部结构中,不是回环往复的,而是持续进展的,不是格式复现,而是奇特的变化。表现在外形上,不是节与节的匀称而均齐,而是诗节诗行的长短错综,变化无穷。用艾青的话就是:“没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有规律,念起来流畅,像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全诗共7小节,每小节6行,第一和第七小节完全相同,二、三、四、五、六小节句式长短变化不齐,给人以参差、变化飞动之美。自由诗是“随情绪之纯真的表现而表现的文字”,自由诗要求用散文式口语,细读《雨巷》就很容易感觉到散文之美,像孤独惆怅中的喁喁私语。《死水》则不同,它在结构上呈现出的美与《雨巷》相反,是一种均衡节制的美。闻一多是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他也曾是个自由诗人,后来他有感于自由诗潮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缺点,提出了“诗的格律”的问题。他反对万事俱备,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要求适度的表现,澄清文学艺术类型的混乱,希望诗人戴着镣铐跳舞,倡导格律。《死水》就是他格律主张的一次最佳实践,全诗注重韵律的节拍,每节一韵,二、四句押韵,每行以四音节为主,每个音节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句式整齐划一,每节四句,每句九言,等量均衡,诗行有规律地安排成节,诗节有规律地组合成篇,从部分到整体,无不体现均衡。它字句斟酌,含蓄蕴藉,不像自由诗那样自然流露,是“不断地雕琢后成就的结晶”。

音乐美。《死水》和《雨巷》都很具音乐之美,但在表现方式上又各有千秋。格律诗偏重于音节和韵脚,讲究格律押韵,节奏上整齐和谐统一。《死水》就做到了节奏匀整,它韵律回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自由诗偏重于整首诗内在的旋律和节奏,这表现在诗群组合上的对称或排比,诗行组合上的长短有机搭配,诗韵的疏密转换。《雨巷》的开头和结尾,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中间又大量运用反复,在押韵上全诗一韵到底,在形式上拉长节奏,构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有一种哀婉低回的情调美。

语言美。《死水》的语言经过加工锤炼,精丽多彩,通过大量华丽辞藻来反讥丑恶的东西,如“漪沦、翡翠、罗绮、云霞、珍珠、鲜明”等。《雨巷》的语言很美又很伤感,渲染一种伤情痛苦、空虚、苦闷、惆怅的心情,如“愁怨、哀怨、彷徨、冷漠、凄凉、惆怅”等。

惆怅的诗句篇2

——题记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诗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其实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掩藏着一份寂寞,而藏在这寂寞背后的,则是一份惊心动魄的美丽。读下诗人一首首无比美丽的词句,我不禁惊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寂寞才造就了诗人如此惆怅凄然的诗句?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凡人知?”

他有着别人羡慕不来的家世,却只能把深深的寂寞埋在内心的深处。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的是平淡朴实,是仅仅相伴了两年的妻子。然而这愿望却如世人眼中的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的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他有着不羁的性格,本是无意娶妻,无奈之下却意外得一红颜知己,他的满心欢欣自是不必多说。但好景不长,仅是短短的十一年,她便身染恶疾,不久便病故离去,苏轼一度的为她颓废,无心于诗词默默地为她种下三千棵柳树,直到十年后梦中惊醒,才写下了这首《江城子》其中种种,又怎是看不穿的呢?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一首千古绝唱《钗头凤》深深地表达出了诗人哀婉的爱意,往后六十多年,陆游一直把唐婉埋在心中,对唐婉的爱却是从未淡去,直至他死前最后一年的春天,任由儿孙搀扶着再游沈园,去回忆那一幕幕的往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孤独,王位上的苦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是李易安心中孤独的写照。

寂寞也是一种美丽,孤单的美丽,就像是夕阳下落寞的身影,几度惆怅?几份婉然?虽形单影只,但还拥有心中一份无法触及的美丽。

忽逢寒意

眼迷离

似见心中情

雨惆怅

花婉言

心寂寥

悲笑凄然几丝梦

苦言不尽情落寞

解愁肠

度思量

人间如梦

惆怅的诗句篇3

书 边 事

张 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1)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由“青冢”使人联想到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哪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联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花木兰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1) 词的开头两句从哪些方面写了自己的孤寂?连用五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里哪一句是设问句?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看到异乡风物宛如家乡“忽惆怅”,为什么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1) 这首词通篇写景,描写了哪些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绿杨堤畔问荷花”使人联想到宋祁《玉楼春》中哪两句名句?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这首词上下片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惆怅的诗句篇4

关键词:真情 自然 追忆 伤心 惆怅

纳兰性德,字容若,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并称“京华三绝”,是清初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纳兰性德一生词作有三百多首,合为《饮水集》,在中国词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纳兰逝世后,其好友徐乾学在回忆他时说:“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1]曹寅在《题楝亭夜话图》中说:“家家争唱饮水词”[2],可见纳兰词在当时流传之广。纳兰词之所以驰骋词坛350多年,大概是因为其词中散发出一种别样之魅力,经久不衰,愈久弥香,而这魅力又蕴含着一种惆怅的情怀,使人读之,亦有惆怅之感。

纳兰性德生于官宦之家,为当朝宰相明珠之子,颇得康熙赏识,可这位相门翩翩佳公子,却有着落落狂生般的江湖之气。“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是纳兰心底最真实的写照,他持伤心之翰书其惆怅之词,让后人皆被其词的魅力所感染,纳兰词的独特魅力彰显出了他的惆怅情怀,而他的惆怅情怀又使词作的魅力更为突出,可谓相得益彰。纳兰词的魅力大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情

纳兰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具有不朽之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词处处流露出一种真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就恰恰源自于他内心的真情实感。他用自己的一套真情理论作诗填词,以抒发其难以抑制的惆怅之情。

(一)纳兰的真情词论

关于纳兰的诗词创作理论大多都收录在《通志堂集》中,纳兰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诗:“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昌黎逞才,子瞻逞学,便与性情隔绝。”[3]又兼论诗词曲:“曲起而词废,词起而诗废,唐体起而古诗废。作诗欲以言情耳,生乎今之世,近体足以言情矣。好古之士本无其情,而强效其体,以作古乐府,疏觉无谓。”[4]可见,纳兰在文学创作方面都很强调真情实感。所谓“真”就是源自于心,而非故意扭曲模仿或者硬套而成;所谓“情”就是内心之波澜起伏,“真”要随情顺情,方为真情。“真”与“情”是词的灵魂,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词才能到达至真至情的境界,纳兰词使人读之,常常有惆怅之感,这大概就是因为纳兰词的创作遵循了这种唯真是情的理论。

(二)纳兰的真情创作

纳兰作词尚真情,他的好友韩在《神道碑铭》中说:“颇好为词,盖爱作长短句,跌宕流连,以写其所难言。”[5]纳兰将心中难言之情用词来表达出来,可见纳兰词里流淌着的是纳兰无法言说的真情,词言其志。真情是纳兰词最大的魅力,它作为纳兰词中的情感内核在他的爱情词和友情词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纳兰性德写了很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词,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使他笔下的爱情词有一种凄婉惆怅之美。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了本应相亲相恋的爱情却变成了相离相弃的悲哀,又借用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来谴责这个薄情郎,终不如唐明皇与杨贵妃当初的海誓山盟。可因爱而不怨,这种失恋之苦还是独自承受,道出了女子失恋后的苦楚,哀怨缠绵,凄婉惆怅,而背后似乎隐藏着纳兰自己心中更深切的失恋痛楚。纳兰的真情不只表现在他的爱情词里,纳兰性德结遍兰襟,在他的友情词里,处处显示出了他的真情,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然诺重,君须记。”这是纳兰初识顾贞观时的酬赠之作,纳兰自称狂生,生于官宦之家,实属偶然,叙说与身居下僚的顾贞观的相见恨晚之情,愿永生结缘。

二.自然

自然是纳兰词的又一个魅力,也是纳兰词的表现特点,这种自然特点体现在纳兰作词善用白描手法,不刻意雕琢,任性为词。纳兰作词凭借的是满腔的热情与心中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不可控制,就在词作中很自然的流露出来,自然流畅,运笔如行云流水,在他的词中表现地非常明显,他的爱情词,友情词是流露出的惆怅真情,可抒写自然,那么在纳兰的边塞词中亦能抒写自然,实属难能可贵。

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读起来朗朗上口,“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声韵和谐,相互对应,整饬自然,全词无一用典之处,只用白描手法将自己路上所见荒寒之景展现出来,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可正是因为这种亲切自然,遂能将纳兰心中的苦楚与惆怅之情表达出来。严迪昌评此词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6]纳兰正是用这自然之笔法,将自己的深层伤感与痛苦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自然之中又有一种惆怅气息充盈期间。在展现边塞风光的同时又能以纤美柔善的心灵展现出词人的惆怅情怀,可谓妙笔,塞外之景在纳兰笔下多了一种阴柔之美。纳兰词言情写景真切自然, 可以达到了一种真情境界。

三.伤心

伤心是纳兰词的又一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后人读纳兰词与纳兰一起所产生的强烈共鸣,跟纳兰一起伤心惆怅,伤心是纳兰词的最大特点。“我是人间惆怅客”,一语道出纳兰自己心中无尽的惆怅情怀。除了爱情之故,纳兰词流露出的这种伤心之情大概还有两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纳兰的心理矛盾上。

(一)仕途与理想的矛盾

纵观纳兰性德之仕途:19岁举礼部试,22岁成二甲进士,不久,被授以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如此,纳兰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可是在纳兰词中却偏偏流露出伤心惆怅之情,这是因为纳兰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可是长期从事扈从之职,就必然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纳兰给严绳孙的信中:“弟比来从事鞍马间, 益觉疲顿;发已种种, 而执殳如昔;从前壮志, 都已隳尽。”[7]可以看出纳兰厌倦了毫无意义的扈从生活,壮志殆尽,可谓是纳兰的悲哀。他的这种悲哀之情在他的边塞词中体现最为突出。例如:“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菩萨蛮》)作者叹息离多聚少的生活,表达出作者思归心切,离恨难消之情。纳兰的边塞词大多流露出的这种思乡思人的情怀其实都是源自于对扈从生活的不满,都是在叹息自己仕途的不顺。仕途的不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更何况对于纳兰这样一个文武全才的人来说,仕途与理想的矛盾羁绊着纳兰的生活,显示到他的词里,就是道不尽的伤心泪。

(二)相门贵族与独立性格的矛盾

纳兰的父亲明珠是当朝宰相,权倾朝野,但纳兰并不以此为荣。“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纳兰将自己的出身与荣耀都看作是人生之偶然,实在不足论矣。可见,纳兰的性格是与他的相门出身格格不入,这种矛盾在他的词里亦有所表现。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采桑子・塞上咏雪花》)这是一首咏雪词,表现出来的感情与纳兰的贵族身份形成了强大的反差,他借咏雪花以咏怀,抒发了不慕人间富贵荣华,厌弃仕途之情。其中“不是人间富贵花”是纳兰对其生命的真诚呐喊,虽生于相门,但心却在江湖。

真情、自然、伤心是纳兰词的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正体现着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8]正是因为纳兰以自然之笔写出他的伤心之真情,才使他的词充满了惆怅之感,让他的词令人不能卒读。

纳兰性德是清词振兴时期的著名词人,出身贵胄,才华横溢,却经历坎坷,惆怅一世,他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困惑与无奈。他将自己的心灵创伤以自然之笔抒写出来,酿成一种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作,使他的词具有真情,自然,伤心之魅力,经久不衰。他的词是净化之词,虑去了人世间的很多利益纷扰,留下了的是真诚与自然,甚至是温暖。这位翩翩相门公子,带着江湖落落狂生般的气质,成为了清初第一才士,成为了千古伤心词人。他的真挚与信任打动了一批批汉族文人,留下了感人至深的友谊佳话,他对爱情的痴情与真诚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纳兰性德年仅三十一岁就与世长辞,他的生命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瞬间划过苍穹,短暂而震撼,但却留下了永恒的美。

参考文献:

[1]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6.

[2] 曹寅著,胡绍棠笺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96.

[3]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6. [4]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9.

[5]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9.

[6] 严迪昌.清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294.

[7] 纳兰性德著,黄曙辉,印晓峰点校.通志堂集・纳兰容若手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8.

[8] 叶嘉莹.清词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6.

惆怅的诗句篇5

【关键词】梅花 遗恨 气韵 梅格神韵 思想心理 艺术 人格

在古典诗歌中梅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但它真正大量进入诗坛却是在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梅花因其特有的“梅格”而成为诗人们钟爱并争相描摹吟咏的对象。宋代文坛的“多面手”苏轼就有大量描梅摹梅咏梅叹梅的作品。

苏轼“夯实了文化修养的功底,磨练了独运文字的匠心”,曾以书文歌赋和旷达胸襟为后世所景仰。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对自己后半生所作的客观总结,遇赦北返的心情固然可喜,但世事的沧桑巨变和岁月无多的感慨萦绕胸中,此时看到金山寺里自己的画像,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题就了这首小诗。苏轼的伟大并不在于让后人怜悯他的“屡遭贬谪,仕途坎坷”,而是在于能够领略他面对打击后表现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旷达的人格魄力。

苏轼不仅唱大江东去,也在吟咏着“梅”一样的心绪,“梅”一样的情怀,于是“梅”便成了苏轼笔下不可或缺的景物。从苏轼对梅花的描摹中,可以看到苏轼不断成熟的思想心理和逐渐旷达的高大人格。

第一、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贬谪生涯的种种遗恨

苏轼笔下的梅花有寄托遗恨、表达惆怅的一面。在他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口中,那种渴望被理解的心愿欲说还休,那些身处逆境和未能施展抱负的惆怅与遗恨曲折委婉。如《阮郎归》: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

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

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此词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诗句来描写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白玉堂前一树梅”的影子,间接点破首句的幽香来自梅花;“东风”即“春风”,此句的“西邻”和下句的“儿家”相对,意指西邻春风得意,而自己却门扉紧掩,暗含春风撩动春愁之意。

下片开头三句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到此人梅一体、物我不分,尤其以“香腮粉未匀”来凸显思妇盼郎不归而不事梳妆、无心打扮的落寞心情。“折梅寄相思”古已有之,但词中思妇却因“日暮云重”而无从遥寄。

此词的高妙之处不在以梅花喻闺中,而在又以闺中的处境、思绪来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和抱负难施的种种遗恨,同时也寄托了渴望被理解的心愿。又如《梅花二首(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诗中的梅花开在“草棘间”,伴随风雪“渡关山”,并具有“开落两堪愁”等特点,均可看出此时的梅花是诗人自比。神宗元丰三年二月,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死里逃生之后虽有虚授之职,但实际上如同流放。

“的皪”的梅花尽管天生丽质但开在草棘间而无人欣赏,又被东风吹落殆尽,无论是开是落都无人问津,这是怎样的哀怨凄凉之感。这里梅花的遭遇就是诗人的人生写照,身处逆境的飘零之感,怀才不遇的沮丧情绪,无人宽慰渴望理解的孤独心寒,熔铸成了挥之不去的惆怅和道不明了的遗恨。再如《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开篇用“玉骨”和“冰姿”来赞誉梅花的坚贞和仙姿丽质,接下来以极富神话色彩的“海仙遣探”来表达对梅花的艳羡。“素面”和“洗妆”两句则表现了梅花的自然之美,“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风姿跃然纸上。末句说明拥有高洁情怀的梅花已随“晓云”飞逝,与同样洁白的梨花绝难同梦。

《西江月》作为一首咏物词,风姿绚丽,梅格高雅,形神兼备,韵味深长,是咏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但只要联系词人贬谪惠州的经历,就知道此词还是一道悼亡词。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也说:“(东坡)又作梅花词曰:‘玉骨那愁瘴雾’者,其寓意为朝云作也。”朝云姓王,杭州人,东坡侍妾。朝云随他天涯海角、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深情挚爱。东坡远谪岭南时,曾劝朝云离去,她执意不从,三十四岁便死于惠州,葬于梅树下。由此可知词中的“梨花”应是词人自指,说明从此以后与朝云不能同梦。与痛失至爱相较,东坡的贬谪生活并不算什么,只是朝云那有如“玉骨”“仙风”的姿态还历历在目,那万里投荒的坚贞情感还清晰可见,怎不教人肝肠寸断。

此节三首,总体反映了苏轼从“抱负难施”至“贬谪黄州”再到“痛失至爱”的愁苦历程,其中一首比一首更为痛心,一首比一首更为抒怀。

第二、关注价值的艺术个性和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

然而,苏轼就是苏轼,他没有就咏梅而咏梅;也没有因遗恨而遗恨,他在痛定思痛之外,也反映了对精神生活和生命价值的重视。这无论如何是一种坚毅和韧性人格支配下的巨大进步。

这类作品表现他关注生命价值的艺术个性和热情开朗的精神气韵。在这里梅花的意蕴就不仅仅是上一节中的遗恨和痛苦,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价值的关注。如《红梅三首(选一)》:

雪里花开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惆怅的诗句篇6

我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

上课,读诗,写诗,吃饭,睡觉

我是没有记忆的

我不想回忆

过去的就过去,明天才有明天

我不是痛苦的

也不是快乐的

至少我没有烦恼

有人骂我,我就忍着

运气不好,我也忍着

我就这样,沉默着——

沉默的活在我的世界里

我有我的乐趣,那是王写的诗

那是海子,他无处不在

他是孤独的王者

我也是孤独的

我们都在太阳下写诗

太阳给了我信仰

我开始有了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你在读我的诗

那是我写给你的诗

那是我失去的记忆,忘掉的回忆

我过去是一个有过去的人

我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

上课,发呆,做题,吃饭,睡觉

我是有记忆的

我总是回忆

过去就在眼前,未来没有未来

我是痛苦的,痛苦了很久

我何时有过快乐

我有的只是烦恼

别人骂我,我总要回骂几句

运气不好,我总要抱怨几句

我就这样,惆怅着——

惆怅的的活在这片天地里

我对什么都没兴趣,我没读过王的诗

那是我,我不知道在何处

我是孤独的王者

太阳也是孤独的

那时我讨厌太阳

太阳给了我光亮

我开始看见远方

我看见你在天的那一边,你在烧几封信

那是我写给你的信

惆怅的诗句篇7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几句诗,不用细读,你便会发现一股浓浓的惆怅,正缭绕在你身旁。诗人在借酒消愁,使人泪流。

水的味道,惆怅而又感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读着读着,我似乎看到了水,从美丽的画卷上流淌出来,一股静谧安详的气息也随着水缓缓地流进心田里,滋润着我们的心扉。

水的味道,温润而又宜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溪水注入江河,当江河注入大海是,便有了惊涛拍岸,洪波涌起的壮丽景象,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注入了水中,于是,水沸腾了,带着豪迈,冲入云霄!

水的味道,豪迈而又惊人。

惆怅的诗句篇8

一、建构一套话语

任何语言表述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系统,无论是离开了特定的话语系统还是僭入了其他话语系统的表达,皆可能显得词不达意、不伦不类,对古诗词鉴赏评价也不例外。而古诗词鉴赏的这套话语恰恰是多数考生陌生、感到困难的。因此,建构一套适合考生运用的古诗词鉴赏的话语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基本法则,话语的大致表达模式为“分析+迁移”,即前一句主要分析命题的指定内容(古诗词的词、句、句式、押韵等),后几句则需在分析的基础上或延伸、或拓展、或发掘、或归结、或提升至相关的景、情、理、意等要素和层面上,这样就显得不空泛、不拘泥、不肤浅、不游离。例如,鉴赏张旭《山中留客》中“山光物态弄春晖”中“弄”字的表达技巧,可以这样回答:“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变沉寂为喧闹,点萧瑟为缤纷,传神地描绘出山林春意盎然、万象更新,自然万物光彩焕发、争奇斗妍的情态。”这样答,可以看出前面部分紧扣题意,后面部分则延伸到“景”。又如,赏析张元千《卜算子》“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中“湿”“迷”二字(2015山东卷),答案是:“‘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词人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词人内心的迷茫”。再如,分析黄庭坚《雨过至城西苏家》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015年天津卷),答案是:“从诗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出访,由诗中葱茏鲜艳之景以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的忙中偷闲的欢乐。全诗表现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喜悦。”再如,评价杜甫《江汉》一诗的思想内容:“全诗以‘乾坤一腐儒’‘落日心犹壮’等的直抒胸臆和自比‘老马’等手法,抒发了内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情怀,也表现了诗人老而不衰、顽强不息的可贵精神。”同样是先分析诗(词)句,再作“情”与“意”的提升。

二、区分不同特点

对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主题)的鉴赏要求是不同的,因而除了建构一套鉴赏用的话语系统外,语言表达上还必须注意区分鉴赏对象的不同特点。如鉴赏诗歌的形象(大多数咏物诗),就应尽可能地突出形象的整体性和独特性: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就要描述出语言的生动、形象、传神、韵味、风格等,并赏析语言运用的有关技巧性,如词语的妙用、语序的排列、特殊的组合等;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则需概括主题意义,揭示内在本质。在同一首诗歌中,这些不同要素(对象)之间呈现了很大的差异,鉴赏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命题的要求首先把握住对象的特点,然后根据有关的特点运用话语系统作答。这样的鉴赏就不至于文不对题、词不达意了。2012年天津卷《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诗中的野菊,较之生长在庭院里供人观赏的,不为媚俗而“香”,有更广阔更自由的天地,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其“野性”。答案是:“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②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阅读唐代罗隐《蜂》,鉴赏蜜蜂的形象:“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对蜜蜂的形象鉴赏,不能从我们熟悉的概念出发去硬套,而要从诗中的“不论”“无限”“尽”等词语去解读其采花的“辛苦”。至于诗人态度、观点,还要琢磨诗中的反诘句以领悟其对蜜蜂的同情、怜惜之意。不管怎样,鉴赏时务必将蜜蜂的形象定位在“辛苦”劳作、积累多而享受少这一点上。由此而归结出的“寓意”似乎有多种,讽刺坐享其成的剥削者,赞颂辛勤耕耘的劳动者都可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时,必须联系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溶铸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例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阅读唐代韦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韦诗表达的是梦醒时分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惆怅之情,但诗的前两句并未写出惆怅,而是写自己“惯别家”“等闲挥袂”,显得豪迈潇洒;三四句,诗人一觉梦醒,看见一弯斜月,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油然而生。因此,答案写成:“诗人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感情。诗人虽到处漂泊,但好像并不在意,认为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念家乡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三、行文简洁优美

我们往往将优美、凝练的语言称之为“诗化”的语言,表明了诗歌语言的最大特征,古诗词的语言更是如此。考生在答古诗词鉴赏题时,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语言表达平淡呆板、拖沓冗长、泛泛而谈等,将蕴藉深邃、韵味十足的诗词表达得索然寡味、美感全无。如把《山中留客》中“弄”字的表达技巧答成:“‘弄’字的表达技巧高,说明这里的山林和物态都不一般,这样一来就使得所写的这些景物更加富有生气,从而表明春天给山林增添了许多色彩”。这样答题,似乎也与答题要求基本符合,但对“弄”字究竟“巧”在什么地方并没有具体明确的赏析,显得空泛而不得要领。从语言表达上来说也不够简洁,显得拖沓、平淡,与答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上一篇:烟火表演范文 下一篇:写给父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