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25 17:10:35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1

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欣赏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1

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2

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3

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4

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5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资料今天是妇女节。是天下所有妇女的节日。

上午,我放家里的保姆阿姨一天假。因为今天是妇女节,所以我放她一天假,让她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今天是妇女节,我要亲自下厨,做一顿美味的午餐给妈妈吃,以午餐来报答妈妈对我的养育之恩。

这次午餐我决定做一道妈妈最喜欢吃的菜--糖炒土豆丝。我照着保姆阿姨平时做菜的样子,先把土豆去皮、洗净,然后把土豆放到菜板上切丝。因为我是第一次下厨,所以我右手紧握着菜刀,左手捏着土豆,我尽量使刀平稳,小心翼翼地切起土豆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土豆切完了。

在寒冷的今天,我擦去脸上的汗水(因为是第一次下厨,由于紧张出汗了),打开煤气,开始了我的第二步炒菜方案,我把油放进锅里,就匆匆忙忙地去找糖去了。忽然,我听见锅里发出了“吱、吱”的响声,我慌慌张张地把切好的土豆丝倒进锅里,接着,放糖进锅里,我用了“吃奶”的力气拿着锅铲来回的翻动着,担心菜会被我炒焦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最后还是炒焦了。唉!此时此刻我才体会到炒菜的艰辛。

当我从微波炉里拿出自己的“战利品”时,一看,我傻了眼,原来我放的水过少,米饭半生半熟,怎么办呢?我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在厨房里垂头丧气等着妈妈回来。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JJ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暨“学雷锋”活动的通知》,强化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雷锋精神,孝敬父母,落实学校“学雷锋,做文明XX人”和“感恩”的教育活动,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切实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特以三月五日“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三、八节”、“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为契机,我校广泛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做文明的安海人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掀起精神文明建设高潮。

二、活动内容

(1)各班以文明礼貌教育为主题开展的班队会。

(2)各班以礼仪常规教育、孝敬父母教育为主题办一期黑板报。

(3)以学习植树节和礼仪常规教育为主题办两份手抄报。

(4)在队员中开展“一言一行见公德”的道德实践活动,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加强队员的常规教育,培养全体队员做习惯良好、文明守纪、遵守道德规范的“公德小雷锋”。

(5)开展《雷锋精神在我身边》系列活动:(1、主题班会;2、主题黑板报;3、主题手抄报;4、开展“一帮一”活动,成立学习互助小组5、立足校园做好事,净化、美化校园。6、开展学雷锋服务社区实践活动。)

(6)利用“三、八”妇女节来开展“五个一活动”。(一、二年级:1、说一句“感恩的话”,给她们一个紧紧的拥抱或洗一次脚……三、四年级:给妈妈惊喜。请每个队员亲手制作贺卡或者手工制品、写一封信等,给妈妈一个惊喜,让妈妈在三八节来到之际感受到快乐与幸福。五年级:我让妈妈露笑脸。每个队员帮妈妈做家务,可以为她烧一次菜,总之,让妈妈在3月8日即将来临的时候,让妈妈露笑脸。六年级:写一封信给老师,在临毕业之际感谢她们六年来的教导之恩。)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3

亲爱的金老师:

你好!先祝您三八妇女节快乐!

从我们大家与你相遇至今,也已经半年多了。虽然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但是都互相了解了。老师你给我们班当班主任,是不是有一点辛苦呢?但请老师理解,我们还是年轻的我们,如果惹到老师了也请老师见谅

这半年来虽说不长,但我们也经历过了欢笑、悲伤,从一开始的军训,东方绿舟的国防,紧接着的艺术节,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你总是陪伴在我们身边,鼓励着我们,并且和我们一起参与其中,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欢乐。我想老师也一定很快乐吧。但老师有时候挺严厉的。

从我们都被分到一个班的时候,也如同老师所讲的:这是一种缘分。何不让我们去享受这段愉快的高中生活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希望我们与老师的关系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大家还能一起说说笑笑,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放松的时候放松。总之,希望老师三八妇女节快乐~祝老师可以有一段难忘的回忆~老师好才是真的好啊~

此致

敬礼

三八妇女节学生写给老师的一封感谢信

致信息老师徐晓红:

3.8妇女节快到了,先预祝老师三八妇女节快乐。虽然我们班不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班,我们也知道。比如有些顽皮的比如陈子彧,薛寅杰上课看看手机聊聊天,总是让您很困扰。作业质量也很不认真,许多人还抄的。早上也有几个人会和我说:哎,信息作业把谁谁谁的借我......

甚至有时候作为信息课代表的我作业质量也不好。其实对于这点我也很内疚......作为信息课代表还不好好学信息。所以我会好好学信息,也会让大家好好学信息。如果没有记错今年信息就要会考了,这时大家一定会认真的,因为以后我们也再没有信息课了。

说来说去都是说些不开心的,好歹也是过节。虽然我们班作业质量差,但成绩不算很差,这是好事。今年我们班唯一一个上学期参加VB拓展的我今年也被市东合唱队拖走了。其实感觉VB真的很有意思,童鞋们也是这么觉得的。

最后,还是要代表同学们祝老师三八妇女节快乐!

此致

敬礼

最新三八妇女节学生写给老师的感谢信

敬爱的地理老师:

您好!

今天是第1xx个三八妇女节,在此我代表高一年级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而学生感恩老师,是因为您让我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您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最喜欢笑的老师,每一次上课总是笑嘻嘻地向我们传授地理知识。

您在我们的心目中又是一个上课最有个性的老师。上课时,语言风趣,却在这些风趣中让我们牢记一些地理知识点。在你的课上几乎没有人会开小差因为实在太high了!!!

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我怀念着您带我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祝: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你的学生:刘xx

2016年3月8日

三八妇女节学生写给老师的感谢信优秀篇

敬爱的海丽老师:

你好!

对我们这些直升班的孩子而言,您是见证了我们从一群调皮爱玩的初中生变成依旧渐渐成熟的高中生的过程的唯一人。在您的课上,我们通常不如别的课上那般沉默、拘谨,在您的课上,我们通常是放松的、活跃的,不懂的就问,有拓展的问题就提,有时讲讲课外知识增添乐趣,完全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般。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想对你说声:谢谢!

感谢您平时上课的认真负责,同时又不缺乐趣;感谢您对我们的作业细心仔细,一刻不歇;感谢您平时的轻声细语,如母亲般亲切。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时常展现在我的眼前;你的关心,爱护,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已经铭记在我的心中;你和我们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我们心底的珍藏。

您是一座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您是一支蜡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是一颗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感谢。

是您的悉心指导,教会了我们许多生活中琐事的原理,让我们更加看清、熟悉这个世界,懂得了这个世界的原理,万物的构成,将它运用到生活中,为大自然添韵味,使我们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和世界的美妙。

俗话有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老师对我们的恩情,我们铭记在心。我们现在虽然没有金钱,也没有地位来报答您。但是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定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奋斗,不在懒懒散散做人,我们会读好书,长大了有好的工作,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也不会忘记陪伴我们度过初中、高中的您,在来母校看望您时,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令你失望,感谢您对我们的栽培,感谢您一直以来的照顾!

感谢您一直以来如母亲般的和蔼、亲切,能够遇上您,成为您的学生,是我们的骄傲!

祝:

老师您,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庭作业的布置要体现“我的作业我自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的机械地抄课后的生字生词,抄课文,抄书后问答题,背课文及词语意思。由于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业的布置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我的作业数量我做主。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就必然加重后进学生的课业负担。如巩固生字新词的抄写,如果统一要求抄写遍数,结果就会有的学生已熟练掌握,有的学生仍没有掌握,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遍数,以掌握为目的,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这样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我的作业内容我做主。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作业的形式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自己对课文提出疑问,设计问题,并解答,挑战课堂环节上比谁设计的问题新颖、科学。作业设计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促进自我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语文及生活,家庭作业的布置要体现“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如对联、谜语、谚语------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把家庭作业的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并把语文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节假日,我建议学生和父母去旅游、做家务,和同学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坚持写“我爱假期生活周记”。学期开始后,让学生汇报假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每到特殊纪念日,还可随机布置一些有意义的作业。如三月五日学雷锋纪念日,让学生学做好事;“三·八”妇女节,由于我班留守儿童比较多,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和爸爸一起为妈妈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或者亲手制作一个小礼物;“‘六·一”儿童节,每人准备一个小节目,开个联欢会;“八·一”建军节,给叔叔写一封慰问信;“九·一八”写一份演讲稿,在班级举行一次演讲比赛。

丰富多彩的家庭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单一模式,增加了口头作业和实践作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更好地关心他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三、形式多样化,家庭作业的布置要体现“情趣”

学生家庭作业不完成,原因很多,其中很重的一条是作业缺少情趣。单调乏味,机械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应增强情趣性,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要寓知识和技能,寓有情趣的训练之中,使学生愿做、乐做。

(1)画一画。例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反映桂林的美丽景色,这样的作业,既有绘画知识,又要对课文有深刻理解。

(2)读一读。如学了《可爱的草塘》之后,布置这样一道家庭作业:同学们草塘很美,你能用优美的声音美美地把课文给父母朗读一下吗?此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得到了强化。

(3)查一查。仅凭课本中的课文学习语文还远远不够,必需向课本外延伸。如学习《小英雄雨来》,课前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查一查抗日战争的资料——抗日战争有哪些困难,有什么战役,你知道的抗日战争的故事,你了解的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课文的背景离学生远的难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多方面获取知识的本领。

(4)演一演。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生动形象的课文,适合改编成课本演出。学习了课文《渔夫的故事》,就可将课文改编成多幕剧演出。将这个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当导演、演员,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精神,还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记牢。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5

说到这个大家庭儿女事业有成、和睦美满的秘诀,还应归功于这对八旬夫妇坚持25载,出刊1400多期的《家》报。一份《家》报不仅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消息树”,更是家风传承的“根据地”。冯树凭和老伴一生忠于职守,光明磊落,勤奋进取,在与儿女孙辈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老两口把家风总结为12个字:坚持和谐、追求卓越、争取奉献,并督促和引导后代坚守和传承父辈的正能量。 为增强家庭凝聚力,老两口退休后办起《家》报

1991年春节后,在南京市旭光仪器厂总务科任职多年的罗巧珍光荣退休了,老伴冯树凭早在8年前就离休了,老两口终于可以双双在家颐养天年了。

在冯树凭所在的大院里,这对老夫妇的恩爱出了名。这么多年来,冯树凭对妻子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歉疚。老两口育有1儿3女,上世纪70年代,冯树凭随部队驻扎在,10年间很少回过家,那时大儿子13岁,最小的孩子才4岁,正是需要照顾的时候,他却不能帮妻子一点儿忙。那些年,妻子既当爹又当妈,工作上不甘人后,累出了一身病。有几次,冯树凭探亲回来,看着妻子瘦弱的身体、憔悴的神态,既心疼又愧疚。

岁月如流水,一晃妻子退了休,儿女们陆续成家。那段日子,冯树凭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儿女知道他们有个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儿女们都大了,给他们直接讲述当年的成长故事,这个方式有些老套,可不把老伴当年为家庭的付出说出来,他又难以心安。

冯树凭平时喜欢写东西,他想把妻子当年照顾孩子们的事写出来,然后给孩子们看。对于老伴的想法,罗巧珍并不完全同意。她说,她做的这些事情每个母亲都能做得到,没有什么可以宣扬的。如果非要给孩子写点什么的话,还不如办一份小报,把这个大家庭里近期发生的事情,挑一些有意义的写上去,然后传给孩子们看。

第二天,老两口就着手创办他们的第一份手抄《家》报。因为是创刊号,冯树凭非常用心,报头是用红色印章印出来的“家”字。为了美化版面,罗巧珍从报纸、日历上剪下一些小图片,用糨糊贴到手抄报上。虽然没办过报纸,但他们《家》报上的日期、天气预报等一应俱全。

创刊号刊发了冯树凭撰写的发刊词,他这样写道:“为了促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好下一代……特办此家庭不定期小报,望每个家庭及时提供信息,为办好报纸献计献策。”

除了发刊词,首期《家》报还有另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母亲罗巧珍当年含辛茹苦的育儿故事;二是大女婿部队立功的消息;三是小外孙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拿到凝结着父母心血的手写《家》报后,4个儿女除了觉得新奇有趣之外,心里更多的是感动,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争着为父母办好报纸出谋划策。

创刊号问世后,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让冯树凭老两口非常欣慰。此后,他俩明确分工,冯树凭采访、组稿、写出底稿,罗巧珍负责版面设计、校对3遍、复写5份,然后往4个小家送报。

当年7月10日,第二期《家》报出刊了,这期《家》报报道了小女儿在学校入党、大孙子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当排球教练的大儿子带队伍打比赛取得好成绩的事情。这期《家》报的排版、内容比第一期有很大进步。

4年过去,冯树凭的《家》报也办到了第58期。这个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了复印机,为了减轻工作量,冯树凭把稿件写在纸上,罗巧珍负责插图,剪些配文图片粘上去,然后拿去复印5份,效果比手写在复印纸上要好得多。

2002年暑期,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登记信息,看到冯树凭老两口忙活着排版、写稿,了解到这对老人正忙着办《家》报,而且报纸已出刊了500多期时,觉得非常新鲜,他们给报社、电视台打去报料电话。很快,南京电视台、金陵晚报等媒体前来采访。冯树凭夫妇在小区一时成了名人。

2003年,二女儿冯宣东给父母送来一台电脑,其他孩子送来了复印机、汉王笔。为了与时俱进,冯树凭和老伴踏踏实实学起了电脑。第530期《家》报,是老两口创刊以来办得最艰难的一期。好多次,冯树凭在电脑上排好版,不知触碰了哪个键,文字和图像一下全消失了,急得老爷子满头大汗,只好从头再来。

为了帮助父母早日完成办报“设备”的更新换代,二女儿冯宣东有空就往父母家里跑,手把手地教爸妈如何操作电脑。看到老人如此好学,儿女、孙辈都排班教他们。一个月后,第530期《家》报终于问世了。展开这份凝聚着他们一个月心血的报纸,老两口像捧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激动。 用《家》报展现儿女风采,鼓励后辈事业上追求卓越

为了鼓励孩子们在事业上追求卓越,弘扬家风,冯树凭和老伴确定选题时,偏重儿女们的奋斗故事,鼓励孩子们形成一个良好的比学赶超的氛围。选题确定后,冯树凭深入儿女家采访,决不浮光掠影。

出第588期《家》报时,正赶上南京夫子庙小学成立100周年。当时,冯树凭的小女儿冯爱东在这所百年名校担任副校长,工作尤其出色,冯树凭决定为女儿出两期专题报道。

夫子庙小学100周年校庆那天,冯树凭和老伴背着相机,拿着采访本想进入现场采访,门口的保安问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冯树凭认真地说:“我们是来采访的!”保安不解地说:“你们是哪家媒体的?”冯树凭指着老伴说:“我是《家》报的主编兼记者,她是我的助理!”保安还是不让他们进,并让他们出示记者证。冯树凭没辙了,只好给小女儿打了个电话。冯爱东得知父母来了,心里一热,忙让工作人员把老两口领了进来。

百年庆典准时开始,台下闪光灯亮个不停,冯树凭混在各家媒体记者中,一丝不苟地拍照、采访,并用相机记录了小女儿主持会议、登台献唱的风采。采访归来,冯树凭为小女儿一连推出两期专题报道。

冯树凭对儿女们的采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也有低调不愿接受采访的主儿,大儿子冯卫东就不好对付。冯卫东为人低调内敛,身为江苏省业余体校排球教练,他以执教严格、战术鲜明而闻名。他所带的南京市少年女排,多次夺得全国及全省冠军。女排国手孙h、惠若琪、赵云等,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

冯卫东尽管在圈内知名度颇高,却从来不愿多说,更不愿接受采访。冯树凭和老伴去儿子家里采访,冯卫东对父母好吃好喝好招待,就是不愿开口谈自己,逼急了,就对老两口说:“爸、妈,真没什么好说的,我工作上的事情你们都了解,还是别说了吧!”遇到这样难对付的采访对象,冯树凭和老伴也没辙。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人家不想说,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吧!

正面不好采访,老两口决定采取迂回战术。2002年,江苏省第十五届省运会期间,冯卫东带队参加比赛,冯树凭觉得这是侧面接触儿子的好时机。儿子带队比赛那天,冯树凭和老伴背着相机到达南京体育馆,现场观看大儿子运筹帷幄指挥比赛的情况。

那场比赛,冯卫东所带的队伍以较大优势获得胜利。比赛结束哨刚鸣响,冯树凭就快步走下看台,拦住退场的姑娘们要求采访。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请姑娘们说一说对主教练的看法。队员们一听主教练的爸爸过来采访儿子,觉得非常有趣,纷纷向冯树凭抖出了主教练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让冯树凭觉得收获不小。

做了深入采访后,冯树凭在《家》报连篇推出了大儿子执教江苏省业余女排的故事,还加发了编者按。看到父母工作这么细致,冯卫东体会到爸妈的良苦用心,此后,父母再采访他时,就主动多了。

在冯树凭夫妇《家》报的鞭策和鼓励下,4个儿女工作上都非常出色。冯树凭督促孩子们在事业上追求卓越,并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离休后,除了坚持办《家》报外,他还兼任干休所管委会主任。除此之外,他坚持创作,先后出版了《奇迹》《夕阳》《札记》三本约70多万字的书。有了老爸的榜样作用,儿女们在事业上更不敢懈怠。 传承家国情怀,一份《家》报培育“全国最美家庭”

80岁那年的秋天,冯树凭患了一场重感冒,住进医院后,又查出了其他病症,在医院治疗的一个多月,他对生命、家国等人生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冯树凭意识到,创办《家》报以来,他关注最多的是小家,对国家的事关注得少了些,这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家国情怀。

冯树凭出院后,利用《家》报这个阵地,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儿女、孙辈增强爱国爱家的责任感。多年来,只要国内发生重大灾害事件,冯树凭都会带领儿女后辈捐款捐物。汶川地震他自愿交“特殊党费”8500元,2010年4月向玉树地震灾区送温暖全家捐献2000元。

在冯树凭夫妇的带动下,全家形成了乐于助人、奉献爱心的浓厚氛围。有一次,冯树凭的小外孙解愉嘉为灾区已经捐了25元的零花钱,老师清点全班捐款后,宣布:“咱班这次爱心捐献成绩很大,只差5元即达千元。”此时,解愉嘉高举小手,大声说:“老师,我再捐5元!”声音刚落便赢得一片掌声。冯树凭知道外孙捐款的事情后,非常高兴,在《家》报上对他进行了表扬。

为了及时了解儿女们的动态,冯树凭创建了“我爱冯家”QQ群。有了这个QQ群,冯家的大事小情都能及时在群里反映出来。作为群主,冯树凭及时把发生在儿女身上的故事梳理一遍,有价值的就发表到《家》报上。

随着孙辈们的陆续长大。冯家的小家庭增至7个,家庭成员达到17人,虽然小家庭分散在南京各处,但一份《家》报把他们紧紧凝聚在一起,使得整个大家庭形成了“能包容、学优点、看长处、帮困难、善吃亏”的家风。

冯家第三代有4个成员,3男1女,最大的出生于1983年,最小的出生于1990年。冯树凭和老伴对后辈努力做到公正、公平,男女一律平等。

老两口非常重视孙辈的教育,除要求他们记日记外,在孙子、外孙及外孙女10周岁生日时,都要亲自为他们制作一本《十岁生日纪念册》,将他们10岁前的照片、表现、奖励、希望开设专页,长辈们在纪念册里写上对孩子的希望和祝福,以规范孩子们的成长轨迹。4个孩子上学后,老两口每月发给“奖学金”,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

冯树凭和老伴巧妙地利用《家》报这一阵地,对孙辈们的成长进行忠实的记录和引导。翻开《家》报最近100期,有关第三代成长的报道就有90多处。

2001年3月,外孙解愉嘉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我是军事迷》一文,《家》报第一时间给予了转载,并为此专门写了篇评论文章,激励孙辈们进行写作比赛。表妹凌新月不甘示弱,把她与老外聊天的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南京日报》上。

冯树凭巧妙利用《家》报,在孙辈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如今,凌新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读硕士,解愉嘉则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

创刊25年,出版1420期,冯树凭夫妇利用《家》报带出了一个事业优秀、恩爱和谐的大家庭,冯家的家风也令无数人崇敬和向往。2016年2月,89岁的冯树凭和老伴率领的大家庭先后获得“南京市十佳幸福家庭”“江苏最美家庭”“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6

一、制定读书活动计划,并宣传发动。

在上学期末(201x年1月)就制定了读书教育活动计划,成立了专门的读书领导小组,排出了读书活动的行事历。在教师会和学生集会上做了宣传,发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共建和谐家园读书教育活动”中来。

二、组织学习交流,并开展各项活动。

1、学习交流。

在寒假,每班布置了读书任务,还要求孩子和父母进行第二次阅读,并和父母交流感受。开学初,各班组织了交流读书心得的活动。老师和学生同步阅读,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同学们阅读《我们的节日》,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了古代的故事,了解了传统的美德,中国人的灵魂、气质和精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思想受到了启迪,意志得到了鼓励。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建设祖国而奋发读书的责任感。

2、实践体验。

我们还把传统节日教育与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在三八妇女节就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与妈妈说说心里话;植树节动动手,为自己的家园添一份绿;清明节学校统一组织扫墓活动……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由认知走向实践,又通过班队课(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等)、语文课、黑板报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3、手抄报比赛。

3月初,根据读书心得和实践体验,学校组织了以“我读书,我快乐,我智慧”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各班积极投入,每位学生一幅作品,先班级作好初评,学校共评出了一、二、三等奖60幅作品。这些作品都图文并茂,版面设计美观,有创意,充分体现了节日带给学生的思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环境的和谐这些主题。

4、撰写征文。

在3月下旬,各班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了《我们的节日》这一读本的基础上,围绕“共建和谐家园”的主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活动,并在班里进行了评选,对优秀的文章又进一步指导修改。各班都推荐了3——5篇征文参加校级评选。本次读书征文,学校共收到50篇征文。征文都紧紧围绕“共建和谐家园”这个主题,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叙述自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的认识与感受。所推选的文章立意深刻,内容充实,文字流畅,感情真挚,富有特色。通过读书领导组成员的认真评审,共评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18篇、优秀奖14篇。

5、诗歌朗诵比赛。

在4月中旬,我校举行了以“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各班选出了一名优秀的选手参加年段选拔赛。这次选拔赛非常精彩:诗歌内容有的很有诗意,有的很有号召力,参赛选手朗诵声情并茂。这次比赛决出了6名精英,将参加六·一儿童节的才艺展示。

三、总结评选,教师撰写体会

在读书活动接近尾声时,我们把优秀征文选送到了县里。我校读书领导小组针对本次读书开展的各项活动和成绩,评选了校级读书先进个人和读书先进班级。每位老师都撰写了读书活动总结,根据组织指导情况,我们还评选了在活动中工作积极、有创意有特色的优秀指导老师,他们分别是王菊英、方卫英和胡子亮老师。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7

各位高三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十三中的盛星玮。我今年高考语文有幸得了高分。以前一直是我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今天竟荣幸地给各位老师讲我的复习体会,不由地倍感惶恐。高三在完成了课文学习,步入复习阶段,语文课似乎难免单调、枯燥、乏味,可我的高三语文学习却充满了精彩与期待。今天我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下自己高三语文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一、 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我的语文老师是曹勇军老师。他一直将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做“战略”,知识点的复习当做“战术”,强调“战术”要提高,要过硬,但更要有“战略”眼光。谈及莎士比亚,会说起“四大悲剧”、十四行诗;谈及司马迁,会用“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对联来唏嘘感叹;作文讲评谈及曼德拉,不忘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谈及“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顺便提到林肯《葛底斯堡宣言》中的“民治、民用、民享”。此外,“和而不同”的英译“agreeing to disagree”、“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等,都是老曹的口头禅——我们班同学都亲切地称曹老师为“老曹”——可也正是这些“无用”培养了我们的语文素养,为高三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 用“大视野”,做“小语文”

从高三起,我们每天课前增加了8分钟的“时事讲坛”。刚开始我和同学们一样觉得高三就该是“题海战术”,对所谓的“时事讲坛”完全提不起精神来。可是渐渐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时事新闻走进课堂,逐渐成为茶余饭后除学习之外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和学习内容,同学们对“时事讲坛”也由冷漠到好奇,由好奇到喜爱,由喜爱到渴望。高三一年的“时事讲坛”让我们改变太多。

至今难忘,王海宽同学评“祖孙三代,百年义渡”,王子玥同学谈“家常慈善”、“平淡慈善”,高雪、张吉同学对小学生不科学的“米饭实验”的连续思考,周钰、乔丹、付明建同学对“校车事件”的接力追问,“方韩之争”引起了我班的“马王之争”,迟骋、袁泓所争论的陆港矛盾引发了全班的热烈讨论……

“时事讲坛”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与思路,让我们学会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我从中受益良多,尤其表现在作文上:一模时我的作文只有52分,平时作文也多是三段论、老材料、大路货。二模时我的作文就上涨到65.5分。三模作文普遍得分不高,我仍得了57分。一提笔,大量素材便充盈脑中,信手拈来,不仅一下打破了作文“没话写”、“写不出”的桎梏,还让我品尝到“写得好”、“写得有个性”的成功的喜悦。

而其妙处不仅于此,它让我们有了“探究国际要闻,品读世间百态”的人生大视野,用这种大视角来看待语文,语文也不过于指掌间了。古罗马奥古斯汀《忏悔录》中讲道:“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只读书,不思考,那我们不过是一株株“苇草”。唯有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思想的青年,摆脱平庸,趋于深刻。“时事讲坛”使我们班同学作文的立意普遍提高,班里高手云集,每次考试都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文。

我们班“时事讲坛”坚持了一年,一直坚持到高考后。高考结束后的6月21日下午,我班同学相聚一堂,参加了“最后一次演讲”。这条新闻消息后来还登在《扬子晚报》上,为我们的高三生活增添了绚丽的一笔。曹老师把我们一年的演讲稿和他的评点汇编成一本书,叫《高三(10)班在六楼》。

三、 让阅读成为风气,让摘抄成为习惯

热爱阅读一直是我班的风气,不曾因高考的紧张忙碌而改变。直到高考前同学们仍传阅龙应台的《野火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梁文道的《常识》等。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可阅读却是值得坚守一生的事。迟骋在龙应台的一段话后加上批注:中国要发展,她的人民首先要改变。我们要从脚下立足地开始。正如崔卫平所说,“你站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后面还有这样一行字:“午夜读这样有激情的文字都不觉得困了!”。花姐(花艺琳的外号)读《民国风范》钱理群先生序言,记录下心得:“已经凌晨一点,读到第16节,泪水竟扑簌簌地流下来,不知是困,还是被感动。‘为学术而生’这是一句让人动容的话,似乎幸福感和使命感就是被你醉心的学科所牵挂,让你与那门学科相伴而生,你找到那门学科,似乎就找到人生的定位,这该是怎样的幸福啊。”至今犹记,高考前最后一节课,全班起立,高声朗读俄罗斯白银时代天才诗人巴尔蒙特《为了看到太阳,我来到这世上》,激情洋溢的声音犹然在耳,“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在先哲智慧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从容面对高考。

阅读量的增加,使摘抄成为习惯,各人的摘抄也不相同,有话题类摘抄、人物类摘抄、实用类摘抄、时评新闻摘抄等等。摘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形成了多样的作文风格,也使我们有了精神生活和价值关怀,心灵不再苍白。说一件轶事:我与同桌沈懿晖、小乔三人约定,每周四“数学日”,谁考得不好,就请客——买一份《南方周末》或《看天下》或《头条》给大家看!我们互相传阅,选不同的文章摘抄分享。因此我们三人都成为班上的写作能手,也都偏爱写时评。

四、 审题诚可贵,立意价更高

审题往往帮助同学们理解题意、辩证思考、开拓思路。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因为审题失误,使原本的高分作文一下沦落为三四类作文。我校每次印发的作文讲评讲义中都会注明本次作文的审题要点与误区,便于同学们找到失分的原因,了解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减少我们的审题失误。

高考前我们还进行了“作文向前看”、“作文向后看”的审题训练。后者回顾写过的作文总结教训与经验。前者更梳理了含有动宾、偏正、并列关系的作文题,让大家自主分析讨论写作思路是什么,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当时讨论的并列式作文题为“成功与优秀”。老师引导我们讨论成功与优秀间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认为成功是优秀的阶梯,有的认为成功侧重于外人认可,优秀侧重于内心要求,追求优秀比成功更重要。正是当时这样的分析经验,使同学们面对“忧与爱”的作文题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若说审题是作文成功的基础,那立意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每天的时事开讲是我们班的思维训练时间,也是每个人作文训练的良机。一个话题会引发全班的思考,例如,面对“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同学们没有一味指责政府、开发商,而提出让文化融入生活,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让“说大于做”,摒弃“三分钟热度”才能实现文化复兴。59位同学的演讲,就是59次立意训练,这大大拓展了我们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让“善于说理,立意深刻,作文素材贴近现实,有鲜活感”成了我们班的写作特色。

五、 语文也有错题本,错题回看很重要

大多数同学都有精心编写的数学、物理错题本,而往往忽略语文错题本的价值。就算有,多数也只是词语、成语的订正。而我更关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错题的揣摩。语文错题提供的不仅是正确答案,更是一种深入的反思和揣摩,在旧题与新题比较联系中,找到并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路子。

比如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赏析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短短一行文字令人摸不着头脑,可有整理错题习惯的同学,就会以作者和词风——温庭筠和“花间词”为切入点。温庭筠擅长写闺怨,而“花间词”多以女子视角委婉抒情,所以本诗的主人公为满腹幽怨,无处排解,对月思念远方游子的思妇形象。有了这样的基本理解,诗歌第一题思想感情的把握(“恨”指什么)、第二题抒情主人公形象和第三题结句(“摇曳碧云斜”)的赏析,就都有了解题方向和基础。

错题整理还可以训练我们的钻研精神,字字钻研,句句推敲。“千万恨”表现思妇千头万端、不可言喻的怅恨。“不知”、“空落”表现出山月水风不解闲愁,突出思妇满腹愁情无处排遣。“碧云斜”表现思妇满心愁绪,无意梳妆的低落心情。由关键词入手,便可将含蓄不明的诗歌拆解成一个个熟悉的画面。记得我们复习中多次遇到含蓄婉约的小令(市教研室《二轮复习》就有好几首),曹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读婉约小词一定要“细”,体会其中情感的“深”。记上几笔,反复比较思考,阅读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我们现代文阅读复习错题的订正,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分析和揣摩。我觉得,今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邮差先生》写于抗战时期,与我们一模阅读冯至先生《八月十日灯下所记》所记叙的时间背景接近,在情感、主旨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如果有了对后文比较深入的理解,碰到《邮差先生》,也就有了快速准确深入理解的基础。无论是《八月十日灯下所记》中战前的宁静,还是《邮差先生》中战时偏僻小城的安逸,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以宁静写出战争的丑恶,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平静生活的礼赞;无论是《八月十日灯下所记》中招呼士兵吃瓜的卖瓜人,还是《邮差先生》中恪尽职守的邮差先生,都是爽朗豁达的中国人的代表,通过他们表现中国人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希望。但是两篇文章也有不同:《八月十日灯下所记》叙述舒缓,是因为这是对战争的倒叙,带有回忆的悠长、舒缓的语调,表现出作者对抗战胜利的欣慰,紧扣“深深地喘了一口气”;而《邮差先生》中叙述舒缓符合邮差先生清闲的工作特点,体现小城悠闲恬静的生活特点。从对比中看文章,使新文章成了老文章,陌生面孔成了熟悉面孔,这样做起阅读题自然事半功倍,得心应手。我当时坐在考场做阅读题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顺手、舒心的感觉!

三八妇女节手抄报内容篇8

江南,天然地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看不完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赏不尽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近乡人似月,远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满眼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还有女人在浣纱。

思凡梦苏州,为一场前世今生,青衫泪湿。水畔的阊门,2500年前就埋下相遇的伏笔。在泼墨山水画里,解读隐身在硬木里几百年的秘密,期许隔代隔世的飘逸和俊朗。

百年的乌啼,千年的风霜,枫桥边的小令,杨柳岸的缠绵往事。不说也罢,在雨中摇一柄桂桨,刹那间,历历在目当初的夜晚。也不妨,用一生的爱去寻找那个家,官帽椅上,百转千回,频频回首,为斯人独憔悴,看胥水绕城流。

那江南独有的气息,充塞于虎丘塔下的长街雨巷,在口为昆曲,在手为苏作,在眼为园林。这些水乡文化的结晶,一脉相承,各表一枝,熠熠生辉,四方为之倾倒。精、巧、简、雅说的就是园林、昆曲和明式家具,这三宝都是水的回声和影子,再现的是水的魅力。

苏作的皇宫

明式家具的正宗是苏作,诞生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这些家具流向皇宫,流向富豪之家,流向四面八方,被冠以“苏式”的称谓。苏作精于选材,格调简练大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比例适度。

殊不知,故宫就是典型的苏作,总设计师是来自苏州香山的蒯祥,成祖、英宗、代宗、宪宗四位皇帝的营造总管。对苏作的赞美故宫恰可当之。苏作一般是有脑子的苏州人滥觞,有钱的徽州人光大,朱棣就是安徽凤阳人,可不其然。朱棣建都缘何找苏州香山帮?

洪武初年,富甲一方的沈万三被朱棣父亲朱元璋抄家,抄没的财产中的条凳、桌椅、螺钿、剔红最妙,天下皆知,这些东西自然都归朱皇帝家所有。沈万三就是苏州人,朱棣应该有点印象,这是个大案。

苏作精细考究,稍有偏差,都可能破相。北方粗人干不了这活,苏匠心灵手巧,椅子或凳做完之后,他们将同样的几只作品,放在地面上按先后顺序移动一段距离,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间距,整齐划一,不差分毫,这叫“掉五门”,神乎其技。

苏州工久负盛名,天下木匠看苏州,苏州木匠出太仓,太仓木匠在璜泾。于是,为明朝廷建都做工的大多征自璜泾。故宫内的家具在造型、线条、比例等方面都与太仓的家具相仿,其实璜泾木工把自己的家具搬到了皇帝家,上升为皇家用品。

皇帝要最好的,还要省钱。马未都说:“苏州工匠干完活,地上没有木头只有刨花,一点都不浪费木料。”平日里每当木材不足,匠师们以便宜的杂木为骨架,在上面粘贴贵重硬木薄板,边缘棱角处不露破绽,看上去是完整的硬木,其实是以次充好,玩了个调包计,这就是包镶工艺。苏作的桌椅常用红木仿竹节,比整木雕镂或开光费工费时,但既有典雅、空透的效果,又能节省木材。苏州工是成本核算的大师,一座故宫省下来的钱流水似的,精明的永乐岂能不用?

成祖、英宗、代宗、宪宗对苏作还只是欣赏,熹宗朱由校则干脆自己动手。他喜欢做木工,政事交给大臣负责。和唐伯虎一样,朱由校不愿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只想在玩乐中陶醉。适逢朝廷对中极殿、皇极殿和建极殿进行重造,从起柱、上梁到插剑悬牌,整个工程中皇亲临现场指导,忙得不亦乐乎,要是朱元璋在世,他肯定挨一顿胖揍。当时工匠们造出来的床都极为笨重,费原料,样式也极普通。他就亲自设计图样,动手锯木钉板,立刻就做出一张新床。床架上镂刻着各种花纹,床板还能折叠,便于移动携带,众匠称妙。

窃以为,其手法可能就是苏作,他改进的可能就是苏州的拔步床。拔步床也称八步床,显示其巨大,其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这样的形制自然难以移动,需要便携化。皇帝的成功,证明他是一个合格的苏州工。

嘉靖年间,严氏父子被抄家,光床就有640张,其中拔步床近200张。《金瓶梅》里,买一个丫环5两银子,一张拔步床16两。媒人介绍孟玉楼给西门庆就特意说她有两张拔步床,那拔步床就如同今天的奔驰车一样,是财富的象征。严家有的200张拔步床,每张床应该不止16两。官家如此,帝王家更不必说,沿运河而上的苏作,首先是供应宫廷。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故宫的大框架是苏作,充斥在细部里面的家具是苏作。几百年后,从小在这个江南的大房子中长大的清朝帝王,自然被潜移默化地熏陶,这样,康熙南巡、乾隆下江南是从小就注定的命运。马未都早年去苏州,看到当地的农妇抱着孩子,指着床上的雕刻说,这是花,这是草。这样情景,难道不会发生在故宫里?乾隆的奶妈也会说,这是花,这是草,长大了你去江南看真的,顺口说,还可以在那里讨个媳妇回来。

长大后,七下江南顺理成章。但光看还不够,还要弄回去。乾隆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杭州的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干脆实景仿制,景名照搬。还在颐和园里建了条苏州街,专供皇帝一家人逛市游览。

清代皇家不停地造园子,一直到亡国,这样深的情结源于从小就暗藏于心的江南梦。

凝固的昆曲

乾隆酷爱昆曲,即位之初就开始在紫禁城里修建戏台,一千多号人为皇上唱戏。外出巡幸时,扬州盐商纷纷置办昆曲家班以迎銮接驾,出现了昆曲史上著名的七大内班。为何乾隆酷爱昆曲?因为昆曲就是可以唱的苏作。

起源于苏州昆山的昆曲,是百戏之祖,曲调婉转悠扬,有“水磨腔”之称。“水磨”一词就来源于苏作术语。苏州工做硬木家具,用锉槽,加水磨,就是说用水沙纸磨出来的木材,非常细腻优美。而昆曲,经过魏良辅采百家之长,创编的水磨腔,婉转绵长,高雅精致,就如同用水磨出来的上品家具一样。

由此可见,昆曲、苏作有一个共同点:雅致,这是江南文化的特点,雅是提炼出来的,需要打磨得妥帖幽远。苏作和昆曲都是文化制造,美的制造,诗的制造。不妨说,苏作是凝固的昆曲,昆曲是有声的苏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互相声援。凝固的昆曲,唱响的家具,一样的从容,一样的优雅,一样的滋味。两者都是江南人对美的梦想,是宁静致远的生活主张。

做工和材质达到一流并不难,有耐心和钱就行,但韵味才是一件作品的精髓。心中没有小桥流水,家具就没有江南韵味,没有附加值。有的家具之所以平庸,就是缺乏水的灵气,缺乏水磨腔的低吟浅唱表达的细腻婉转。人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物,是美丽的木料,而是托物言的志,家具没有志,它就是空洞的,缺乏生命力。

苏作从昆曲里取经,节奏,韵律感,对称与均衡都移植过来,耳朵里听来的灵感,不知不觉就流到手上了。昆曲是雅的,家具也是雅的,懂昆曲,就容易懂家具。主人怡然自得,和家具浑然一体,也就陶醉在昆曲的意境中。

水养了人,养了木,养了园子,也养了昆曲,它给这一切以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在赞颂水的柔弱胜强。

浓缩的园林

江南是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明清的苏州比北京、南京还繁华,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浑若云锦。它的地价最高,上交的税收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苏州的丝织、刺绣、印染、红雕漆器、琢玉、桃花坞木版画等,引领潮流。连皇几乎成了苏州人,住苏式的房子,用苏式的家具,穿苏州的丝绸,听苏州的音乐,游苏州的园林,吃苏州的大米,爱苏州的女人。

显然,苏州制造换回来大量财富。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明朝人钱泳看到,不论贵富贫贱,在乡在城,俱是轻裘,女人俱是文绣。其次造园子。苏州人性本爱丘山,造园成为风尚,《吴风录》写道:“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文人对园林更是情有独钟,唐寅、文震亨、段玉裁、汪琬、吴嘉淦、薛雪、袁学澜等都有自己的园子,精心呵护,如同是他们的小妾。

园里少不了小桥流水,小桥流水是清雅、委婉之风,反映在家具上,是轻巧俊秀。同是太师椅,广作则体大、雄伟、满身雕饰;苏作则轻简、素雅。正宗的苏作不论大小,都没用一颗钉子,而是以榫卯技艺来结合部件,追求的是浑然一体的自然。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动静结合,苏作也是虚实相生,暗香浮动,有声有色,耐人寻味。

园是搬不动的,但苏作承载了园子的种种美妙,它把园的精髓以浓缩的形式流传四方。如果觉得光坐坐家具不过瘾,那就像皇帝一样在家里建一个苏州园林,这个大家具,包罗万象,仪态万千,可以让一家人、甚至亲朋好友一起来享受天堂里的种种美好。

水殿风来,余音绕梁,从容坐久,花落满庭。利玛窦来华,亲眼目睹之后,衷心赞叹中国人把生活的细节提高到艺术的高度。

物化的诗文

皇帝点状元青睐苏州人。明清两朝204名状元,34 个是苏州人。说状元中的大多数没有多少出息,但主要是指他们在政治上无大的作为。无用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琴棋书画,红袖添香,把生活品出味来,榨出汁来,也不算闲着。原本文人,何必多管闲事。

苏州的文化敏感是多年逐渐沉淀出来的,非一日之功,品位、格调、境界的细腻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张履祥言苏州人“地不娴弓马,天不授膂力”,而“文胜其质”。山西人的理想是做商人,苏州人的理想是作文人。苏州民俗,妇女祭奠太妈,献酒,拜伏,说,今夜献过太妈娘娘三杯酒,愿得我家养子像陆南、王涣、文征明。生子当如文征明,而不是被流放的沈万三、杀美女的孙武,是苏州妇女的梦想。文征明精通书画,文笔遍天下,九十高龄还为人写字,未待写完,端坐而逝,非常彻底的文人。

仇英早年为漆工,后来刻苦学习,竟成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画家往往影响了家具的风格。宋画中大量出现玫瑰椅,细直棍相交结,穿插合理,比例协调,空间分割有度,疏而不散,密而不挤,细朗清瘦的气质极像瘦金体,奠定了明式家具简洁隽秀的基调。明式家具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富于含蓄、内敛、空灵之美,是吴门画派的投影。

书法的笔墨意趣和审美直接启发了苏作的造型。如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极像柳体字的“一”字;四不出头南官帽椅的后腿上斜角,极像柳字的顿笔转折处;内翻马蹄足的桌腿造型,酷像书法中的顿笔提钩,鼓腿彭牙式的床腿,与颜体字的横折弯钩一模一样;扶手椅上扶手,就是字帖上的那个“捺”。混同家具,神形兼备,这是象形文字的独门功夫。

明代家具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因为家具本身的造型、线条、用材、装饰的质朴典雅,更在于文人将书画嵌入其中。祝枝山、文征明就书写诗文于两把官帽椅椅背上,周天球在自己使用的一件文椅上刻了一首诗: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文人追求高逸脱俗的意境,使苏作拥有了精神价值。文人纵论家具,曹明仲著有《格古要论》,文震亨著有《长物志》,高濂著有《遵生八笺》,屠隆著有《考盘余事》和《游具雅编》,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王昕、王思义著有《三才图绘》,戈汕著有《蝶几图》等等,都是着眼于家具的风格与审美,这是文人的偏好。

上一篇:雨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有关于环保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