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男人范文

时间:2023-10-15 12:14:21

气质男人篇1

突然发现中国情歌与外国情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歌词里从未出现“”一词,因为觉得不够诗意,而英文歌曲里随处可以听到“make love”。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度兴起全国人民写诗高潮,比如时候,个个都变成“假大空”诗人,夸张修辞用到登峰造极,大家都会“啊”诗歌;后来进入“朦胧诗”为代表的愤懑、忧郁、晦涩的年代,大家又都变得郁郁寡欢起来,好像都有一肚子的忧伤与困惑……后来赵丽华的网络“废话诗”又把沉寂的诗坛给搞得风起云涌人声鼎沸,大家都按回车键,大家都恶搞诗歌,大家都在秀诗歌……

这个时候,有必要提醒大家,诗人只是少数的异类,而绝对不可以是主流。我们经常津津乐道过的所谓“诗人气质”,对一个现代男人而言,是件不合适的斜襟长袍,如果穿着诗歌的外套参与社交场合,往往是可笑的不合时宜的。

最近骂人的新话是“你是诗人”、“你才是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你祖宗十八代都是诗人”……怎么“诗人”成了贬义词?是有些调侃意味,但是,“诗人”气质的男人确实不适合社交,或者说不善于社交,因为有以下罗列是似而非“诗人气质(毛病)”,在当今社会,是吃不开的,一个大男人要是动不动“仰天大笑出门去”,或者整天“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就很可能被时代边缘化,成了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个性”的弱势人群!

写诗,在我看来有4种可能,关键词分别是:爱情、生气、要美、有病。

爱太多的人。爱情出诗人,所以几乎我们每个人青春期的内心潮汐决堤而出的都是诗,老话也说,每个恋人都是诗人。当然还有更崇高的博爱之人,做好事比较麻烦,抒情就比较省事,并且成为自己呼吸的一部分,诗是这群心灵美善者的第三个鼻孔。

愤怒出诗人,心里有崎岖不平,要喊,其实生气才要喊,所以诗歌特别热,因为还冒着气。这类诗人多为有思想的弱者,不满现实,激情燃烧。

追求古典主义浪漫情怀与内秀的人,也写诗,这有点像心灵化妆,色不够,诗来凑,多为女性。这群人有强烈的爱美之心,长相平凡,心思华丽,所以像赵丽华这样有相对端正的脸的诗人,往往就不甘心诗歌本来的寂寞之美,于是跳着回车键的步伐就急急跑出来露脸作秀了,真正安于内心恬美的诗人对此是有些不屑的。

还有一种,是以上三类人的极端发烧者,内心挣扎到如垂死的鱼,心灵有些扭曲了,精神快要崩溃,生活落魄、能力荒芜……

现代商业社会,我觉得作为男人有必要克服“诗人气质”:

诗人是用来欣赏的,但是诗人却不太好相处。

我们有必要掏出心看看,有没有诗意的“细菌”影响我们的社交形象?

酸腐:美化的词汇是“有文化”。端着一副朗诵诗歌的架势,矫情到人生恶;或者不与时俱进,书呆子气太重。曾经有个老学究半夜大喊:“夫人,尔夫为毒虫所袭,迅燃银灯……”他老婆听了老半天仍然听不懂,最后老书生实在受不了,只好说人话:“老婆,我被蛇咬了,快点灯!”

泛爱:美化的词汇是“多情”。误判别人的客气,容易感情受伤。这样的“多情种”不仅容易为情所困,而且很容易向“桃花颠”转换,看见风就是雨,绯闻缠身。“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陆游的感慨,对我们这些非诗人而言,仍然很有警示作用。

激动:美化的词汇是“有个性”。不宽厚,情绪不稳定,不理性,随性而为。这样的情绪下,往往很难赢得大家的信服。英国诗人兰多就是这样一个火暴性子的人,一天,他的厨师把饭烧焦了,诗人火冒三丈,盛怒之下,居然把厨师从窗口扔了出去。可怜厨师念在他是诗人的份上不予计较,但是仍然付出沉重代价,摔断了一只膀子,而诗人却突然激动地大喊起来:“我的天哪,我忘记了下面是紫罗兰!”

狂妄:美化的词汇是“骄傲”。自大,自卑与自负交集,甚至躁狂,很多诗人在强调傲骨的同时,也变得莫名其妙地傲慢起来,结果,谁在他眼里都不是人物,恃才傲物,不可一世。人际关系里,谦虚是绝对的美德也是待人的艺术,但是诗人往往只强调自我,结果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所以,你在诗行里可以清高可以傲视一切,但是生活里,你应该学会示弱与谦让。

神经质:美化的词汇是“清醒者”。诗人气质里,最让人感到阴郁的应该就是这个心理,消极,容易把别人的无意翻译为故意,或者敌意。凡事往坏处想,对人不对事。这样就容易产生恨等灰暗心境,甚至做出疯狂的行经,如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杀死他的妻子。

抑郁:美化的词汇是“忧郁”。容易感伤,情绪低落,愁怨或埋怨,林黛玉就是这样的一个诗人,男性诗人多酒徒,女性诗人多忧郁。抑郁的表现就是,凡事提不起兴趣,逃避现实,拒绝社交,这样就等于把自己隔绝于时代潮流之外。

固执:美化的词汇是“不落俗”。古代“竹林七贤”之一的诗人刘伶,终日饮酒无度,有人劝告他,酿酒的用具容易腐烂,可见酒易伤身。可是固执的诗人狡辩说:“你没有见过,肉遇见酒,就不容易坏了!”诗人往往有许多闪光的念头,起码是小聪明,很多还透着智慧光辉。也许用于创作是好事,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诗人做派就显得有些不通情理,过于坚持而让别人不舒服。

克服诗人气质的大药方是:向易中天学习 ――

做个雅俗共赏的人,是最讨好的,也一定最有人缘。诗意是作品里的意境,做人处世,还是通俗一些好,正常舒服就好。诗人太小众,我们应该以开阔的胸襟去做一个更大众的人,说口语,而不是朗诵。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出版后,常常被人当怪物、疯子或者神人,一天,他经过白宫,有人把他指给林肯总统看,总统放心地点点头:“哦,他看起来很像个人!”是的,诗人也许值得尊敬歌颂,但是我们不一定都做诗人。

“坏”是男人的艺术

――笑起来很坏但是人不坏

女人们还在传颂着一个经典男人的名字――白瑞德:性感的小胡子,浓密的眉毛,最毒的是唇边那抹邪邪的微笑,双手插在口袋里轻轻吹着口哨,周旋于战场和生意场甚至女人之间,如入无人之境。但是,他每做出一个决定,必会为此负上全责。他的“坏”像一种艺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坏人。有时,男人的“老实本分”是“没用”的代名词。男人在女人眼里,最有魅力的时候是,笑起来很坏,其实并不坏。大家也知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而关键问题是该怎么“坏”呢?这个有特定含义的“坏”该怎么演绎比较安全妥当而不伤筋骨呢?

好人的标准是非常清晰的,很多地方都有明示:课堂上、文件里、通告里、文明公约中,甚至悼词里。可“坏”,意味着要别出心裁,会独树一帜,不循规蹈矩,还要“给你好看”,这就难了,平庸男人是抵达不了这个境界的。

一般而言,“坏”的分寸、程度应该因人而异,比如老师的“坏”,可以是点名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名字不会读,就故意把他漏掉,最后再煞有介事地问:“还有谁没有点到请站起来,哦,你叫什么名字?”这样就可以知道他的名字怎么拼读了。而学生的“坏”幅度可以更大些,也可以更无聊一些:快考试了,你拉着女友上晚自习,发现教室人特多,已经没有座位了,就想了一个歪招,大步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写了两个大字:有课。只见教室里一片忙乱,正上自习的人嘟囔着纷纷站起来收拾东西走出教室。你这时冲着女友坏坏一笑,这个晚上的快乐就是你们的了。是的,“坏”就是在自己身分允许的范围内,再往外走一小步,就是“坏”了。

1、皮厚:也可以说是“大胆”,不怕出丑。有人号称自己“帅得没法挡”!李敖说,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自吹自擂,也要生动。“坏”男人是不会谦虚的。当然更不怕被拒绝,台湾李敖还擅长于追不认识的漂亮女性,他现在的太太小屯就在他开车路过学校门口看到后追上的。她有一条绝美的腿。李敖说:“她有一腿,我就有一手。”

2、有些顽皮的霸道:说一不二,犟,强硬,但是一定要再表现出些许的顽皮与赖皮,这样才可爱,才有我们说的那种“坏”效果,否则就是真霸道,就不可爱。比如求婚的时候,问:“你想这辈子嫁给我还是下辈子呢?”有时,有些大男子主义的作风,也可以起到可爱的“坏”效果。

3、恶作剧:学者钱钟书趁杨绛伏在桌上睡午觉的时候,用毛笔在她脸上画眼镜,惹得杨绛醒后大生其气,亦大开其心。这一招,很容易让女孩脱口而出一句话:“你好坏啊!”男人做“坏小孩”的时候,没心没肺似的,“坏”中透着天真。男人的“坏”,就是要这样,不是纯粹的坏,很复杂,它一定还附带某种魅力信息。

4、机智的幽默: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200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

5、无厘头的玩笑:个性不羁,不按牌理出牌。主要是表现在言语上,不要老酸不溜秋的抒情,有人碰到一个心仪已久的女孩从澡堂里出来,想套近乎,抓着后脑勺憋出一句:“你洗澡啊,里面男的多不多啊?”猪八戒看到仙女在洗澡也有过类似问候:“你们在插秧?”

6、热爱体育:人们有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或者偏见。黑人的街头文化已经成了全世界的男人时尚,它代表着一种“不正统的魅力”,其实就是带着“坏”的意味。贝克汉姆,这个万人迷,一度被英国媒体称为“黑人”,因为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魅力就是黑人的以“运动”为中心的文化潮流。一个“坏”男人,如果不会玩球,那一定不算“坏”。

7、酷:有时也可以玩“一言不发”、故做深沉;还有,搞点“痞”味,比如划拳、跳街舞,甚至一些无伤大雅的坏习气,也可以为“坏”魅力加分,比如嚼口香糖,或者像普京那样单边摆臂走路,有点像杀手。而小布什比布莱尔更有女人缘的秘密是,他更“牛仔”一些,虽然后者花了很多英镑护肤保养,还是输在酷劲上,不“坏”。

8、玩世不恭:唱杨坤的歌“无所谓”,带点轻蔑的微笑,目光迷惘。被评为全世界最性感的男人、英国当红歌星罗比・威廉姆斯,就是有这样一种玩世不恭的气质的人,他“坏”,但是,却说不出他干了什么坏事情或者坏在哪里。是的,“坏”也是一种气质。

9、坦率不严肃:真实的男人,有些糙,但是,更有男人味。女的问:“你到底喜欢我什么嘛?”你可以实话实说:“你的屁股!”要知道,崔永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节目里说真话,真话最有力量,虽然没有那么“完美”、“纯净”。与之相应的是,打扮不要太严肃,发型可以新潮一些,可以多尝试便装,比如一条沙滩裤一定比一套西装显得“坏”一些。当然,也可以考虑文身,那种贴的,比较简单,想变“好”回来也容易些。好男人受制于传统习惯和传统思维,注重自律,心理反应已自然形成“装好”的定势。所以,你只要不装,就可以“很坏的”!

10、“性”致:貌似流氓、好色,包括开点带荤的玩笑,恰到好处的粗口,适可而止的“动手动脚”,恋爱里,如果你太规矩,从不去触碰她的身体,她会觉得你寡味、爱得不够热烈。这里所说的触碰是指拉拉手,拍拍肩等,那些较会逢场作戏的男人似乎较能令女人折服,其中道理就是如此。

11、大方慷慨:乖孩子一般比较谨慎,做事情瞻前顾后。而“坏”男人一般比较大刀阔斧的,消费方面,特别是爱情消费,出手阔绰,用金条取火用钞票点烟。浪费不好,甚至是“坏”毛病,但是为女人“浪费”就是“浪漫”了。

12、自由自在:没有见过一个“坏”男人是压抑的、紧巴巴过日子的。随性过日子的男人比较容易让人觉得不好惹,而且潇洒。所以,单身的比已婚的男人更容易散发出“坏”味道来,自由散漫的艺术类男人比严谨治学的“科技男”更容易成为“坏”男人。

气质男人篇2

【关键词】性别意识;男性气质;男性参与

Study on Masculinity among men with gender-awarenessZHOU Hongchao, FANG G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Sciences,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eeches of 10 men with gender-awareness in "men tell stories" activities. It was found that each man practiced unique plural masculin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ir life, and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were summed up: the awakening of the male gender-awareness; the reflection on male gender awareness; male involvement i.e. plural-masculinities practice based on gender equality.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male participation was facilitated by both gender awareness and masculinity.

【Key words】Gender awareness; Masculinity; Male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R167【文献标志码】A

性别意识是在性别基础上的对于自己和世界关系的认识,性别作为一种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我们对社会、他人、自身等的认识。性别意识作为一种认识手段,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不断的解构、建构的过程中被重塑着。“没有性别意识并非表示他/她对于性别没有看法,而是把社会的性别现象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或认为男生/女生天生如此,而没有从社会文化建构的角色来认识与分析,也没看到改变现象的可能性。”[1]为了改变性别压迫、促进性别平等,性别意识的觉醒是男性参与到性别平等运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男性的性别意识是男性对于性别的认识,而男性气质作为男性自身的切身经验也尤为重要。毕恒达[1]曾指出“无论在家里、学校、办公室各种生活生活场所中,没有人可以逃离性别关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处理、实践性别角色,因此性别论述很难停留在抽象理论的层次。如果没有切身的经验来支持,就很难对性别论述有持续投入。”关于男性气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是在女性研究的推动下活跃起来的,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可以说是多样性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基石[2]。Kessler等[3]在这项研究揭示,影响男性气质的因素可分为许多种层次,包括性倾向的、阶级的、种族的,等等,它们共同参与了男性气质的建构。康纳尔[4]认为:“男性气质不是一个孤立的客体,而是一个大结构的一部分”, 其将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男性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边缘性。方刚[2]认为,这些均是男性气质的不同表达方式,而这些方式间存在着等级,它们共同建构着现代西方性别秩序中的主流男性气质模式的种种实践和关系。

随着全球男性参与运动的兴起,男性参与到性别平等实践中越来越成为国际性别平等运动的共识。对于具有性别意识的男性,这些男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什么事情,体验了什么感受,反思了什么问题,获得了怎样的认识,最终又是如何投入到中国的男性参与运动中的呢?以及在这些经历中又是如何看待自身以及自身的男性气质的呢?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由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在全国举办的“男人讲故事”项目邀请来十位具有性别意识并参与性别平等实践的男性[5]。本文中涉及的对象有以下人:A:性与性别研究专家;B:心理学家,性别平等主义者;C:台湾性别研究学者;D:中国白丝带志愿者,中文系博士;E:幼儿园教师;F:家庭主夫,普通工人;G:同志权益活动家;H:酷儿、热心公益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者;I:公益活动家;J:裙装酷儿。

1性别意识的觉醒

在生活中的性别事件无处不在,并且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带着性别意识的视角去看待,在男性的生活也绝对不乏更具有突出性的性别事件,对这些经历的体验是他们性别意识觉醒的敲门砖。

11切身的性别经验

这种切身的性别体验,有些来自于当男性表现出社会界定的女性特征的时候,即被称为“娘娘腔”而遭到歧视的时候。“除了同学会说我不男不女,老师也看不惯我:‘唧唧歪歪,磨磨唧唧的,怎么像个小女生’……那时候我上厕所都害怕,我怕别人觉得我特别女气,所以我往往是等别人都走了以后我才敢去上厕所,穿过人群的那一刹那间,我也很恐惧。”(G同志权益活动家)“班上的男生觉得我太女性化了,班上的女生觉得我不够男生。大部分同学都觉得我是‘怪胎’、‘人妖’。”(C学者)

这种基于对女性污名化的对男性的贬损,其内在的含义是在说,当一个男性表现的女性化的时候,就是一个男性对于自身的自我贬低。因为女性化男性气质有损传统男性气质的本质,因此传统男性气质的构建尽可能的撇清跟女性化男性气质的关系,但是,当女性气质置于男性身体中时,既是对传统男性气质的挑衅,也造成了传统男性气质对于女性气质更深的诋毁,因为他们是无法忍受男性身上表现出女性气质的,因此他们将嘲笑做为去除自身女性气质的仪式,试图将这种符号从自身祛除,因此暴力就产生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对自身“娘娘腔”的态度转变,从被排挤、嘲讽,感到自卑否认自我,到认识到男性气质的多样性和自身男性气质的独特性而肯定自身价值。其中男性气质作为一种自我确认的机制对个人的性别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可自身这部分的男性气质,给男性带来了更多的价值感。正如C所说的:“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不一样的男人罢了,他人没啥好紧张与焦虑的。娘娘腔男孩自己很确定自己的认同,不确定的是那些质疑娘娘腔的人。”也正是这些体验促使男性开始思考性别意识的问题:“一个男孩子,被称作二尾子、娘娘腔、娘炮、假男人,这是对于我性别角色的质疑、挑战,所以我当时本能地内心很不愉快,我的性别角色在那个时候面临着一些冲击。”(A)这种经历促成了部分男性对于压迫的体验,在其后对于女性不平等的认同也起到了作用,同时也使得这部分男性有更多机会倾听女性经验,较多接触女性主义。

另外对自身传统男性角色的体验也在刺激着男性的性别意识:“童年的生活还是给我留下一个意识:我是这个家的男孩,将来是要主事的,家庭的很多责任、家族的很多责任,我是需要担当的。那时就会产生一些疑惑:是说的那样吗,为什么要这样呢?男孩就是要比女孩重要、比女孩强吗?”(B学者)中国重男轻女的文化,是一种男上女下、男尊女卑的权力关系,这种文化对从小就在其中成长的人进行着性别建构。男性承受家庭压力与期待的同时,也获得家中其他女性没有的权力,在这背后其实是性别歧视的父权体系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共同压迫。

H酷儿在被“男女有别”的思想教化的时候想到:“‘男女有别’又怎么样?除了性别是男是女以外,每个人的长相、高矮胖瘦,都有区别!为什么别的不提,单说性别的不同,而且搞得这么神秘、这么鬼鬼祟祟的?……这一切,都让幼年的我,对所谓的‘男女有别’,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这分明是不公平的游戏规则!生理上的男和女,纯属买一样的偶然,男孩子天生就可以肆意犯规,而女孩子则生来就要被严厉对待:这,合理吗?”由于这些矛盾导致了个人困惑,并最终使他们对传统性别划分提出了疑问。

12对女性的不平等的认同

除了自身作为男性的体验,身边的女性受害者、从事传统女性活动或职业都会促使男性对女性及性别问题有更多的醒悟。

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的母亲是对男人性别造成冲击的突破口:“第一个愿望(性别平等)的产生和我母亲有关。我母亲是一个地位极低、受尽各种欺负、各种折磨的女人……家里的财产分配什么的,我老妈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干活的时候有她的份……甚至也没有任何人去感激一下她曾经的付出,反而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E幼儿园教师)G同志权益活动家也提到:“妈妈是因为我爸爸才放弃了事业的,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没有什么意义了,照顾我、我姐姐还有我爸爸才是最重要的。”

当家庭主夫F处在传统女性家庭角色上时,其体验到女性角色的感受的同时,也发出了疑问:“在别的家庭里面,作为妻子、母亲,她们的牺牲往往都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我家,为什么我这样就会被认为‘不够男人’?”

E幼儿园老师在从事了传统女性职业之后看到“女老师们似乎陷入了一种‘女性模版’的枷锁里――一旦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符合‘女性标准’的时候,自己就先把自己给否定了,她们不敢做真正的自己……很多女老师之所以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太高的追求,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她们认为不需要由自己来养家,在很多年轻女老师的心里是这样的想的。”

学者B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看到遭受而不敢发声的女性,以及公益家I在帮助乡村妇女的过程中看到他们艰辛的打工生活时,他们都对这些女性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认同,但是在笔者看来,这种认同并非是对其传统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而是对其不平等的认同,并由此深刻的体验到性别压迫所带来的伤害。这种认同也是松动其自身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过程,使其意识到自身的男性特权身份以及在父权制社会中的获益。

13男性的性别暴力

暴力是构建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存在性别之间,也包含了在同性阶层中的暴力:“暴力是我爸自己觉得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但这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我的懦弱是来自于家暴对我的影响,我姐姐的命运也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及家暴行为有关。”(G同志权益活动家)“小的时候,我老妈经常不知道啥原因被我老爸打,打的多了,谁也受不了,我老妈就老往我姥姥家跑。”(E幼儿园教师)“爸爸的种种做法――尤其是他对妈妈的家暴――都让我从小就觉得:男人被很多‘天生的’特权惯坏了,就像永远被放纵、永远长不大的坏孩子,而这些特权既伤害妻子、家人,也害了自己。”(H酷儿)“有一次他受不了我持续的言语贬损,就一拳将我也打出了鼻血,当时我为自己不够男人,被别人打出鼻血而感到羞耻。”(D志愿者)

Whitehead[6]用“男性气质焦虑”(masculine anxiety)来描述男性在面对自己的男性角色面临瓦解的时候产生的情绪。当面对男性气质焦虑的时候,当事人会组织或重新组织他的认知、行为及记忆来支持其理想男性气质。暴力可以看作男性在外部现实面前没有办法保持其理想的男性气质时而采取的行动。从这个方面来说,导致暴力的因素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他对自己作为个体的认知和他内心对于男性的认知[13]。在这种焦虑中,当事人的道德推理能力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心都可能被存在性恐惧所压倒。

另外,骂脏话作为一种语言暴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性别意味:“听我妈妈说,我小时候会骂脏话还远近驰名呢!许多邻居都知道家里有个喜欢讲脏话的小男生,只要我骂脏话,别人就比较不会说我像女生。”(C学者)脏话中充斥着的女性性器官与女人受到支配的的语言暴力,反映了性别歧视的社会结构,同时透过骂脏话的过程,许多男人通过贬抑女性气质,进而印证其男性气质,缓解其男性气质焦虑。

而深究为何会形成这样男性气质的焦虑,不得不看到其背后的父权社会男性特权统治思想,在这种权力控制的关系下暴力才得以发生,从而成为构建支配性男性气质、父权性别秩序的工具。正是在有了这些经历之后,男性在意识到传统性别对自身以及他人的影响之后,不得不开始对主流性别观念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就自身的男性气质进行反省和确认,并进一步成长。

2反思中的性别意识

在不断的自我成长过程中,这些男性也不断的对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着反思。

21性别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思考

学者A接触到社会性别知识之后,迫切的去寻找这方面的知识,但是限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只能找到非常少量这方面的著作,与此同时,其开始反思男性性别角色的问题,意识到传统社会建构的男性性别角色对于自身的伤害。在其后同女权主义者的争论中,A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成长。这也说明了一条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要素,毕恒达[1]曾指出,性别意识不是一个人关在房间经由不断内省就可以获得,要经常受到女性主义论述的启发与影响。当男性身边的女性显著的是一位女性主义者时,男性在此时就不得不面对女性主义的论述和实践。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慢慢的学习如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事情,而不是男人自以为是的观点,从而去除他们内心中的父权。

22生活中的性别反思

除了专业的性别知识,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存在着性别的议题,如学者C在军队中观察到:“基本上,每一个当兵的男人都必须接受一套制式的训练方式,从外部的身体(肌肉)到内在思想(异性恋),必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性别歧视的、异性恋的),否则,将被视为不是男人,而受到长官与同侪讥笑。”

男性气质的绑架不仅存在军队中,在其他社会组织机构也广泛的存在,如:“到了大学里,在喝酒的问题上,虽然我喜欢喝一点,但被‘流氓逻辑’绑架对我来说却痛苦万分,许多酒酣耳热之时,往往只要一句:‘是不是男人?是男人就干了!’就让我压力倍增,仿佛做一个所谓‘够格’的男人就要以伤害身体为代价。”(D志愿者)“到了大学,当我谢绝同学的敬烟时,又多次被讥为‘不是男人’。”(H酷儿)

他们逐渐在反思过程中体认到了父权社会用以控制男性的符号,例如:能喝酒、抽烟、说脏话、独男的责任、不能流泪、暴力、娘娘腔禁忌等等。这些符号无时无刻地在不同的场景和场所中规范着男性气质的表现,就像传统文化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要求一样。

23服饰中的性别

服装是用来规训身体以致性别化身体的手段之一,并可由在正式场合中的穿著作为媒介,了解当代主流的性别文化[8]。裙装酷儿J由于在工作单位打扮女性化,而遭到上司的干涉,不让他化妆,以及在穿裙装时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都令酷儿J对性别有了更深的反思。

Connell[9]认为在文化的熏陶下,人们总是将性别和衣服之间的连结视为理所当然,在性别二分法中,身穿皮夹克与长靴展示男子气概,而选择蕾丝领和百褶裙显示温柔婉约的女性气质。服饰所体现的两元性别规范的固化,体现着父权社会严苛控制的性别等级。裙装酷儿对男性气质的影响,是由于原本霸权支配性的男性身上出现了女性的特征,比如说裙装、打扮成女性样貌等,这是单一刻板的男性气质所不能容忍的。虽然裙装酷儿的主张是“美学”,但是主流社会看不到这样一种美学,而是将其一并打入了侵犯男性气质的行列,并将其作为社会的另类,歧视和打压他们。在其实践自身“美学”的同时,也一直在反抗着社会的性别不平等。

这些男性除了意识到无处不在的性别压迫,自身的男性气质也发生着改变,由性别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二元向多元的男性气质转变,前者的男性气质认为只存在一种主宰性的男性气质,即主流霸权男性气质,这就如同在谈到人类的时候只看到了男性的存在而看不到女性及其他群体的存在一样,这种男性气质也没有看到其他可能的男性气质的存在,但是随着对自身性别意思的反省,男性气质也随之呈现多元化。

3男性参与:基于性别平等的多元男性气质实践

男人并非只有一种男性气概, 不同的文化、地域, 不同的种族、阶级、年龄、受教育程度, 等等, 都使男性气概呈现多元化。男性气概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的一个实践过程, 而不是一种刻板的模式, 同一个人在生命史不同时期的男性气概也是不一样的[10]。每一个男性的性别平等实践都是多元男性气质的表达,男性气质是一种个性化层面的特性,但这种个性化是经过反思并且在性别意识基础上的个性化。

31父亲职责与多元男性气质

很多成年男人希望从有一个孩子这件事上得到男性气质的满足,成为家庭和孩子的养护者和保护者。如果男人失业,或收入不足,他们就很难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父亲,因为这损害了支配性男性气质。金钱能够带来权力,男人需要足够的收入来促进他们的父亲角色认同、父亲身份实践,以及家庭安排,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对家庭的贡献中实践他们的男性气质[11]。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拥有这种支配性的男性气质并且在生活中让其占主导,成为了父亲的男人既可以以支配性男性气质行事,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颠覆这种男性气质[7]。

“带孩子是练出来的,学习出来的。一开始,我们由老人帮着带,我就开始学习:怎么换尿布,如何调奶粉、喂奶;孩子哭是什么意思,是渴了还是饿了……。我围绕孩子的起居安排自己的时间,着手开始考虑调单位、值夜班,为了这样能够照顾孩子方便。”(家庭主夫F)这种践行非主流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男性,在家庭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在提高了对后代子女的回应度的同时,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

32与女性主义同盟

因为女权主义的影响才促使了男性对自身的反省以及男性气质的研究,男性在对性别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女权主义,当在实践中遭遇到女权主义者时,甚至会引起争吵和冲突,正如学者C说道的:“profeminist男人所面临难题,令人难以理解、女性主义者认为他是闯入者、另其他男人不安、不知所措、遭受讥笑、冷嘲热讽、得不到其他男人支持、是不是又要以男人特权抢女人资源?男人被塑造成对女性主义产生敌意,女性主义又厌恶男人,男人要如何支持女性主义?”

同女性主义者的同盟是男性参与的一个先决条件[14],而男性气质的多元性是同女性主义合作的基础,因为这种多元性是同主流压迫女性的支配性男性气质不同的,是为求得人自身的解放和性别的平等,这是同女权主义同源的,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多元男性气质的主张同女性主义是同一阵营的。

33普遍的参与实践

中国男性参与研究和行动已经萌芽。但是,从事男性参与研究的学者非常少,虽然已经有一些零散的有关如何推进男性参与的研究,但尚缺少全面系统的论述[12]。本文中的这些男性发起“男性解放学术沙龙”并开设社会性别课程,在研究中关注遭受不平等待遇的少数人群,创办“白丝带终止性别暴力男性热线”鼓励更多的男性参与反对性别暴力中来,对自身心理学学科领域进行具有性别意识的批判,成立“男男自语”男性成长团体来更好的反思男性参与工作,在教育机构中体现非主流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幼儿教育理念,家庭生活中成为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用性别平等的视角在农村开展公益事业,穿起裙装挑战社会的二元性别禁忌,参与白丝带志愿者公益活动……

他们用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各自独特的男性气质,将性别意识融入到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性别政治的日常舞台上上演着丰富多彩的男性参与。

4结论

对性别意识以及男性气质的理解,是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相一致的。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在全球的推广,中国性别平等工作也在加强,同时随着各种性别理论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更多更年轻的人群加入到这个运动中,之前的人们用他们的经验为性别意识觉醒年轻化铸造了坚实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年轻一代以一种更多元的性别意识冲击着传统二元性别划分以及父权机制。同时也看到了性别意识的觉醒,对自身男性气质的接纳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实现,即使是身为60后的人(学者B)也同样成为了传统性别的反叛者,这同时也印证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本质,以及男性气质的个性化。同时笔者在总结这些具有性别意识男性的男性气质时,发现性别意识和男性气质作为对于性别的不同层面起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前者作为一种对性别的认识,更具批判性的看待日常生活和父权社会;后者作为一种人生经历体验深刻的影响着个人的性别实践。并且两者的发展也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既有先发展了性别意识后反省自身男性气质的男性,也有在对自身男性气质有了体验之后反思性别意识的男性,但是他们最终都将走向男性参与的多元实践中,如图1所示。

图1男性参与的多元实践

参考文献

[1]毕恒达.当男人遇见女性主义:男性性别意识形成之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1999(4):13-17.

[2]方刚. 康奈尔和她的社会性别理论评述. 妇女研究论丛, 2008,2(85):10-14.

[3]Kessler SJ, Ashenden DJ, Connell RW,et al. Ockers and disco-maniacs, Syden: Inner City Education Center,1982.

[4][美]康奈尔. 男性气质. 柳莉, 张文霞,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方刚,朱雪琴主编.男人的声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Whitehead A. Rethinking masculinity: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dynamics of masculinity in the context of an English prison.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2000.

[7]方刚. “反家暴”立法应有男性气质视角.妇女研究论丛,2011(6):16-20.

[8]李亦芳. 性别多元:理论与实务研究(上).方刚主编. 高雄:台湾万有出版社,2012.

[9]R.W. Connell.性别:多元时代的性别角力 (Gender). 刘泗翰译.台北:书林,2004.

[10]方刚.从男性气概的改造到促进男性参与. 妇女研究论丛,2007,6(83):5-10.

[11]Marsiglio W, Pleck JH.Fatherhood and Masculinities, The Handbook of Studies on Men and Masculinities, edited by Kimmel et al., Thousand Oaks, CA: Sage,249-269.

[12]方刚. 男性参与的意义、现状与推动策略.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1(119):23-27.

[13]Whitehead, A. Man to Man Violence: How Masculinity May Work as a Dynamic Risk Factor.The Howard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05,44(4):411-422.

[14]方刚. 男性运动与女性主义:反父权文化的同盟者. 荒林编. 中国女性主义(5).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22.

气质男人篇3

[关键词] 《士兵突击》 此者 他者

2007年的暑假,有一部军旅题材的影片引起了犹如“超女”般的追捧——《士兵突击》是一部记载了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讲述一个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构造出一个纯“爷们”的感情世界。这边没有美女(甚至连一个女性角色都没有)、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三无”电视剧一下子冲进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观众所热爱的电视剧,多少有点出人意外。更有这样的评论:男人看了折服,这才是真汉子;女人看了失色,这才是完美男人。这部电视剧热播之后,很多观众成为了这部片子的忠实“粉丝”,并称自己为“兵迷”,其中不乏众多年轻的“女兵迷”。在日韩剧流行、港台剧泛滥的言情电视世界中,为什么一部关于士兵的电视剧会引起这么大的效应呢?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来分析。

“此者”是相对于“他者”而言,更多的研究者所思考的是相对性的研究。且学界对于“此者”的研究很多,但是这种提法却很少,主要是基于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对于他者内涵的探讨,较早出之波伏娃的《第二性》“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此后的研究中认可了女性作为他者是相对男性作为此者而言,两者之间虽有相互性,但并不是他者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树立了他者。这也就是说,他者是被此者界定的。而《士兵突击》这部影视作品所构造出来了一个纯“此者”的世界,而在众多“他者”眼中,“此者”又是被“他者”所建构。也这是这样一种两者互相建构的过程中,《士兵突击》取得了成功。两种气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常会相提并论,而且具有内涵往往也是两者相对而言。女性气质指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形象特质(如:被动、依赖、柔弱等),这些特质包括了对男性的性吸引力。而男性气质则指社会文化中男性被界定应有的生理和行为特质(如:强壮、勇猛、刚强等)。这二元观不但是社会关系的结构,也会影响个人心理的发展(如: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非永恒不变和各地皆然,而是在不同的地方、时间,有不同的内容。《士兵突击》在剧情上,又紧紧扣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因子——气质,剧中都为男性,男性所具有的刚毅和坚强等气质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乏柔弱和敏感等女性气质因素的一面。正是这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碰击,并且被赋予在传统的强者——士兵身上则更是一种升华。

剧中所描述的是“此者”的军旅生活《士兵突击》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叫许三多的农村“傻”孩子被父亲逼迫参军,成了一位“钢七连”的兵,然后在魔鬼般的残酷艰苦训练中出尽洋相,逐渐磨练成全团的尖子兵,并成为兵梦寐以求的“老A”。但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失手杀了人,他迷失了方向,此后又在连队里找回了自我。其实故事不仅仅就是许三多一个人故事,而是在他周围一群兵的故事。在许三多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兵,都展示出“此者的女性气质”一面。

整个电视剧一直以部队为场景,描述了一群当兵人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中国阿甘”式的人物,但是所展示出来的却是柔情似水的战友情。特别是在钢七连解散、善良的史班长、真男人伍六一以及硬汉袁朗的身上,看出的是那种本不该是男性所具有,但是却又着实让人感动的气质——阴性气质。

如果说钢七连解散时,和别的连搭伙的连长和三多执着的吼着钢七连的歌时是将男人的阳刚与无奈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史班长对许三多父亲般的教导则是一种真挚的善良,他所代表的是军营里最温情最善良的部分。善良到面对许三多这样一个呆头呆脑死不开窍的家伙,他生生的得罪了全连的人:善良到为了一个承诺,他能陪上自己的前途。他是一个永远都会为别人着想,可却将微笑之后的苦楚独自扛下的人。复员前长安街的车里,他在连长的怀里放声大哭,像个孩子一样,哭出了他所有的苦楚和对军营的眷恋,也哭痛了所有人的心。这似乎本不该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所应该展示出来的,可是《士兵突击》却真实地展示了那份柔情,并且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心。转贴于

伍六一和袁朗在剧中所要体现的正是男性所具备的完美气质,刚毅、硬朗、坚强、勇敢,似乎他们都是男人中完美的典范。伍六一的感动在为了帮许三多劝他爹回家,无悔的背负起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记过处分:在于老A选拔的最后关头达到高潮,瘸了一条腿的伍六一不愿被同情,不愿成为负累,在挣脱不了许三多的时候,毅然拉开了求救弹,在弥漫的黄烟里,竟如胜利般狂笑:“跑不动了!弃权了!”摔倒在地的他将求救弹扔向已经惊呆了的许三多:“跑!你看我已经被你逼成什么样子了!跑啊!”当许三多顺利到达,躺在担架上被抬走的伍班副向许三多招着手,脸上的笑却是那样纯那样美。

袁朗的角色可以用完美来形容,他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不同的品质,并帮助他们成长为一名名绝佳的战士。特别是在狙击成才时的乍现锋芒、面对许木木的穷追猛打却放弃出枪机会时的惺惺相惜、即使成为俘虏也仍然保有的淡定从容以及卸去伪装后的英气逼人,让你立刻便被吸引。对许三多,他是唯一一个坚定地相信许三多的人,并且始终如父兄般关爱帮助许三多,使许三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军人;对吴哲,面对其指责,他真诚宽容,且由衷的赞赏;对高城,棋逢对手的他说:“我酒量二两,跟你喝,舍命。”这是一种为知己两肋插刀的气概。这里流露的是一份新老A们尚无法体味的战友情浓。在塑造硬汉的时候,袁朗也展示了柔情的一面,特别在夕阳下,谈到自己那份罗曼史的时候,又让你觉得这男人是真性情。

《士兵突击》表述的不仅仅是这些内容,那是对于这样一部填满了男性,没有明星和美女的电视剧里,取得观众的认可。足以说明是内容让观众动容。在描述此者的世界中,编者用了他者的眼光,他不是用男人看男人的视角,而是女人看男人,这就是他者的此者世界。纵观众多影片资料,很多都是以男人的视角来描写男人,所要讲述的都是男人之所以男人的故事,对于男性其中的女性气质描述较少。而这部只有男人的电视剧中,男人之所以真男人,是具备了社会人的所有特质,包括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他者的视角讲述了此者的世界。

气质男人篇4

一、《秀拉》情节概述

在住着很多白人的梅德林城的一个小山丘上有一个黑人社区。它是一个白人欺骗他的奴隶而开发出来的一个繁荣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有两个一起长大的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秀拉与被人认为古怪的妈妈和祖母生活在一起,而奈尔则生活在一个非常传统的黑人家庭环境中,但她对这样的生活有着一些疑惑。虽然秀拉与奈尔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时期两人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可是,当秀拉因为旋转时松手使邻居家的小男孩溺水死亡后,秀拉与奈尔的关系便产生了隔膜。

高中以后,奈尔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结了婚,很快也当上了妈妈,而秀拉在奈尔结婚后离开了黑人社区到处游历,不顾社会风俗独立地生活着。在外游历了十年的秀拉重新回到了黑人社区,回到了奈尔身边。但是黑人社区里的人们认为秀拉与白人有染,且藐视社会传统,都对其有一种仇恨的态度。当秀拉与奈尔的丈夫朱迪私通后,奈尔被丈夫抛弃并与秀拉绝交。但秀拉的到来不仅没有给社区带来不利,反而使黑人社区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秀拉死之前,奈尔勉强与其和解。随着秀拉的死,黑人社区的和谐也随之消失了。

二、秀拉双性同体形象分析

(一)秀拉的男性气质

在秀拉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其带有非常明显的男性气质。秀拉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反差,她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树立自己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反而继承了祖母和母亲身上蛮横与放纵的相应气质,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不去迎合和取悦他人。秀拉在高中以后没有走结婚生子过传统生活的人生道路,而是远走他乡,探寻外面的世界。当她游历十年重返黑人社区之后,还是依旧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说法,自顾自地生活着,甚至还做出了将祖母送进老人院和与奈尔丈夫勾搭这样离经叛道的事情。秀拉的这些表现与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格格不入,有着对传统世界的强烈反叛和挑战。而秀拉的这些表现更彰显了其特别突出的男性气质以及想通过自身的男性气质转变黑人社区的想法。

双性同体的状况在每个人那里可能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是男性气质占上风,有的人是以女性气质为主,有的人可能是双性气质的结合,但其双性气质还是都存在于体内的。对于秀拉来说,其身体里的男性特质表现得特别明显,以至于人们没有看到或者忽略掉了她身上的女性气质。但秀拉身上的女性气质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有时候被男性气质所掩盖了。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很多细节观察到秀拉身上的女性气质。

(二)秀拉的女性气质

秀拉在童年的时候与拥有传统家庭背景的奈尔成为好朋友,这就能够看出秀拉内心的女性气质。与秀拉生活的杂乱不堪的家庭环境和放荡松散的家人相比,奈尔的家庭显得井井有条,而奈尔的妈妈则是个特别优雅端庄、受人尊敬的人。而与秀拉的随心所欲、叛逆的形象相比,奈尔就显现出温和、顺从的传统女性特质。秀拉的家庭和秀拉的表现在表面上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与挑战,但同时,秀拉对以奈尔及其家庭所代表的传统黑人社会秩序的一种向往也反映出秀拉身上所隐含的女性特质。

当秀拉的母亲与其女友聊天诉苦中说道:“……就像我爱秀拉一样。我根本就不喜欢她。”秀拉听到这些对话,误以为母亲根本不喜欢自己,心里有着深深的委屈和伤感。她完全不给母亲解释的机会,转身跑上楼去,觉得眼睛里和心里都有难以掩饰的刺痛感。秀拉的这些表现充分体现出其敏感而又细腻的内心,是女性特质的充分体现。当秀拉因心里难过而与奈尔到河边的树林里去玩的时候,碰到了邻居家叫“小鸡”的男孩。这个时候的秀拉不但帮助小男孩爬树,还对他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并不时地照顾着他。秀拉的这些表现完全是其母性意识和母性气质的散发,是其身上典型的女性特质。

正当秀拉与“小鸡”抡圈玩的时候,她一不小心将“小鸡”甩了出去,最后导致小男孩溺水身亡。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秀拉表现得特别慌张,且伤心不已,她一直在哭,不知所措。在小男孩的葬礼上,秀拉也是默默地流着泪。秀拉的这些表现都是特别感性且带有强烈女性特质的。游历十年重新回到黑人社区的秀拉狠心地将祖母送到了白人开的破旧的老人院里,她给自己这一充满男性气质的表现找了一个极具女性特质的理由。当奈尔指责她这种行为时,她说自己被祖母吓坏了,不敢跟她一起住,自己也没有其他办法。这些理由都体现出秀拉的脆弱、敏感和无助,充分体现出秀拉身上的女性特质。

秀拉在叛逆的表象下深深地隐藏着自己的女性气质。秀拉一面在对黑人社区的传统观念进行着反叛与抗争,一面又对这种传统秩序有着殷切的向往之情。虽然秀拉表面上对自己的行为特别自豪,对别人的看法毫不在意,但其内心还是有着强烈的孤独与落寞感的。在秀拉临死之前,她还是找到了奈尔,希望与她和好,以找到自己心灵的依靠。秀拉身上的男性气质太过强烈,弱化了其女性气质,但其女性气质仍然与男性气质共存于其身体内。

三、奈尔双性同体形象分析

(一)奈尔的女性气质

与秀拉具有明显的男性特质形成鲜明的对比,奈尔则是一个女性气质特别明显的人。奈尔生活在一个特别传统的黑人家庭里,她的妈妈从小就给她灌输一些传统思想,希望奈尔也能恪守这种传统理念。奈尔的性格也是比较温柔、顺从的。在上完高中以后,奈尔就真的走上了传统生活的道路,结婚生子,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奈尔的种种表现让人们认为她就是一个只懂得顺从与被动的传统女性。双性同体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外在的性别往往只是一种表象,其内在的性别意识可能恰恰与外表是相反的。奈尔表面上极具女性气质,但其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男性气质反叛的一面。

(二)奈尔的男性气质

奈尔面对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反而觉得极其压抑和无趣,她特别喜欢秀拉的家。秀拉家的杂乱不堪及往来的各种人,还有到处乱放的东西和很久不洗的碗碟,这些在奈尔看来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令人向往。由于在黑人社区的传统观念中,女性是要维持家庭的清洁与秩序的,而秀拉家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充满着典型的男性气质。奈尔非但不反感反而喜欢的表现充分显示出其对男性角色的向往和对女性角色的反叛。

奈尔的反叛意识在去给曾外祖母奔丧的时候开始变得特别强烈。在奔丧的火车上,奈尔的母亲面对粗鲁的列车员让其滚到有色车厢里去的呵斥不仅没有反抗,反而傻笑着顺从了。奈尔被母亲的这一行为刺痛了,她不仅认识到了黑人的弱势,更意识到黑人女性的无奈,而这些激发了奈尔内在的男性意识。奈尔在奔丧回来以后就想着要离开黑人社区,一个人到远方去流浪,这就是奈尔身上男性意识的体现。

奈尔在黑人男孩“小鸡”溺水死亡的事情上的表现也充分体现出其男性气质的一面。当秀拉看到“小鸡”死了惊慌失措、伤心哭泣的时候,奈尔却表现得十分冷静。她劝说道:“这不是秀拉你有意这样做的,不能怪你。”奈尔还让秀拉不要哭泣,先冷静下来,并确认一下是否有第三个人看到这个事情。奈尔的安慰以及面对事情的表现都显示出她像男人一样思考和掌控着事情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奈尔身上所具有的男性气质。

当高中毕业后的奈尔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的时候,内心也是非常挣扎和犹豫的。面对朱迪的求婚,奈尔表现出的不是激动和迫切,而是陷入了矛盾的思考当中。奈尔的这种犹豫的表现与社区传统女性十分期待婚姻的观念完全不同,这也充分体现出奈尔内心的反叛意识。当奈尔看到秀拉离开社区的时候,她对秀拉十分羡慕,对外面的世界也有着一定的向往。

虽然奈尔结婚生子,延续了社区的传统,但其内心的男性气质和反叛意识并没有消失。当奈尔面对游历十年归来的秀拉时,她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并在秀拉死去十年后真正理解了她,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这就表明奈尔并没有丧失这种反叛意识和男性气质。奈尔也是有着双性特质的人物形象。

四、《秀拉》中双性同体形象的意义

双性同体最早是由伍尔夫提出来的,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具备雌雄两性的特征。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身上两性气质的表现情况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人身上的男性气质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人身上的女性气质表现得比较突出。双性同体的理想状况是使一个人身体内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均衡存在,从而达到双性和谐的境界。双性同体和双性和谐都体现出女性对现实中两性对立现状的消解以及真正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美好期望。

双性气质并没有在秀拉和奈尔身上得到和谐发展。秀拉身上的男性气质过于突出,使其对传统的反叛和对抗走向了极端,同时使其真正的性别气质变得淡化甚至偏离。双性同体思想并不赞成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而是认为女人应该保持自己特有的气质。奈尔则是在现实婚姻和社区传统的压力下将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压抑起来。基于此,秀拉被包括奈尔在内的黑人社区所排斥,最终在病痛中死去,而奈尔则觉得生活在压抑的小空间里,没有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孟.《秀拉》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及意义[J].语文建设,2013(26).

[2] 赵霞,王伟.用双性同体视角看《秀拉》中秀拉、奈尔两位女性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2010(01).

[3] 郭京红.“双性同体”溯源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渗透[J].名作欣赏,2011(30).

[4] 梁昕.《秀拉》中秀拉对自我的追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04).

[5] 陈彦平.向秀拉致敬――评托尼・ 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J].作家,2011(16).

[作者简介]

气质男人篇5

喷香水对于男人来说是一件很有型的事情。当然重点是得喷了对的香水,男人喷甜美的女香必然是不可取的。每一款男香都独具个性气息,就如同择友一般,选与自己气质相符、品味相投的香水,更能烘托出本身格调,更懂自己内心的追求,也更能触及男士潜藏于心的灵魂之弦。所谓闻香识男人,一款男香送给他,让他秒变男神。今天小礼君就给大家推荐很多口碑不错的男士香水,送给身边的他,送他性感魅力的男人味。

1.Davidoff神秘水男士淡香水*40ml

深泉男士香水前调的柑橘、奇异果渗透着微妙的海洋风味,中调的鼠尾草和西洋杉浓魅而诱惑,尾调的桧木、麝香、岩蔷薇更是散发着男性沉着又带着率性的温暖!适合充满乐观精神、激情向上的他,海洋一般自然的他。留香时间较短。

2.CKBE中性香水*50ml

虽说都是中性香水,但CKone还是更适合女生用。这款CKBE柑橘风格果香调,前调比较清新,留香时间适中。无限制的自由风格香水,淡淡的香味,适合送给看似很沉默,但是很有主见的他。

3.Givenchy海洋香榭情人男士香水*30ml

这款香水叫海洋香榭情人,意在表达高度热爱自由,身体充满激情,不再受困于工作和爱情,愿作大海的情人。绿香、木香的气息,融合佛手柑、薄荷叶和柏木香味,非常的清新自然,适合送给自由健康、随性和勇气十足的男人。让他享受自己的快乐与激情,感受自己的潮起潮落。

4.KENZO风之恋*30ml

香如其名,风之恋,不由的想到了风一样的男子。如泉水般纯净的感受,纯净而不造作。中后调非常清新怡人,如风如水。作为入门级男香,适合中大学生,气质斯文儒雅的清秀男生。

5.Van Cleef Arpels午夜巴黎夜幕星空*75ml

好似燃放烟花时的璀璨瞬间。带来优雅,欢乐,性感十足。美到没话说的瓶子,是午夜的性感与魅惑。用非常清新的佛手柑以及柠檬混着迷迭香的香气作为前调,会让人觉得眼前的男士开始焕发出光彩,而因为男士的体温较高,所以中调用皮革作为主力,给人厚重的安全感。还有优雅的铃兰在召唤,绿茶则恰到好处的中和了皮革的燥气~ 适合送给低调有故事的男人,让他在午夜绽放非凡的魅力。

6.Versace云淡风清*50ml

小编最喜欢的男香,没有之一,第一次闻到就被木质的芬芳所迷倒,然后毫不犹豫的买了人生中第一件奢侈品。后调是清新海洋与暗沉的琥珀,淡蓝色的香水低调漂亮,鳄鱼皮纹的盒子也是很舒服的。没有自恋的放肆与粗鲁,取而代之的是轻描淡写的优雅,甘之如饴的性感内在。适合送给并不算很乖,带点自己的个性的白衬衣文艺男。

7.Burberry经典烟草古龙水*30ml

非常男人味的男香,名为伦敦,让人难以忘怀的烟草味,非常独特,让人联想到穿着长大衣走过的伦敦绅士们,相当不落俗套。留香持久,前调是浓烈的胡椒味,但是辛辣之中带着一丝香草芬芳绝对会上瘾。适合送给男人味十足的大叔,送给40+的父辈是非常合适的哦~

8.Armani寄情男士淡香水*30ml

第一次闻到这款香水就无法自拔,好像掉入了地中海的蓝色世界一样,同行的小伙伴也被迷倒,立马败了。这款香水的灵感来自于Pantelleria海岛北岸,那是布满岩石和旷野的一面,不断受阵阵海风的洗礼,在这里,海洋、空气和太阳在此相遇,合而为一。在小礼君心中,这绝对是清新男香中的前三名,送给心中的男神,寄情于他,甘之如饴。

9.Jean paul Gaultier Kokorico男士香水*50ml

这款标榜成熟刚毅的Kokorico男士香水,以木质香调为主,融合无花果叶、可可豆和檀香,雪松和香根草宣示着他们的阳刚之气和力量。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香水广告大片以红黑格调为主,由西班牙男模Jon Kortajarena出境演绎,华丽的羽毛喻示着这款香水会是一贯的、显而易见的戏剧化风格,连香水瓶都是个性至极。

10.YSL爵士男香*80ml

非常有个性的一款香水,瓶身设计给人比较大气之感,丝毫不扭捏。充满光泽感,拿在手里也很有质感。性价比也是不错的,自用或者送人都是个不错的选择。推荐较为成熟的男士使用。

11.Davidoff银影男士香水*100ml

大卫杜夫的冷水很出名,这款极具东方气息的银影也是非常男神的男香。前调闻到的是树叶的清涩,中调是不持久的香甜木质,后调是龙涎香,感性且温暖。银影低调优雅,从他身边走过没有所谓的惊艳,只能感受到一种内敛沉默的气质。适合送给低调内敛的男士。

12.Hermes Parfums大地男士香水*50ml

气质男人篇6

[关键词]男性失灵;现代性;男性气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当代全球社会的发展形貌不断地更新,两性互动关系也伴着这一过程而进一步蜕变。作为一种对两性处境的现实诊断和未来寓言,男性失灵的态势已经广布而深藏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了。“男性失灵”这一命题是由德国学者戴特・奥藤在《男性的失灵》这本著作中首先提出来的。在此书中,作者并没有对“男性失灵”的概念给予明晰的界定,只是笼统地认为男性通过构建等级和遵从规则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冲击,而女性的互动沟通和协调平衡各方利益的交流模式却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作者将“男性”的意指过于放大而忽略父权统治下男性群体内部的不同境遇,让读者难以把握男性失灵的关键主体。因此笔者认为,将男性的失灵与多元男性气质相结合,尤其是与支配性的男性气质相关照才能厘清男性失灵的主体范围。在此基础上,将奥藤对于男性失灵的归因收敛到现代性演进的时代潜流下进行思考,并着重回应男性失灵与现代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未来的两性整合方式。所以,我们认为男性的失灵是支配性男性气质无力应对现代性所催生的个体化、反思性和宽容性而形成的一种哑然状态。

1 问题的提出

1.1男性失灵是对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回应

男性气质的相关研究是一项现代化的学科工程,生物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都对此有精彩的论述和分析,性角色理论更是发展了一套完整的两性角色期望。不过以上对于男性气质的研究都缺乏基本的反思,男女被有意或无意地分割开来,女性无奈地被贬黜到了“第二性”的地位。对男性气质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康奈尔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学者。他认为男性气质不是天生的生物性本能,而是通过个人生活经历、符号实践在性别建设场所中的社会建构。男性气质作为社会中的性别秩序,受到了权力关系、生产关系和精力投入这三方面的共同制约。同时,男性气质也具有一定的区隔和差异,即男性气质可分为: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和边缘性四种类型。这种支配性男性气质是一种性别实践的形构,这种形构就是目前广为接受的男权制合法化的具体表现,男权制保证着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男性的失灵正是对于支配性男性气质占主导的社会而进行的反思,而支配性的气质也正在受到由现代性推进而引起的社会变革的冲击。对于男性来说,单靠迷恋雄性的规则和父权的价值观似乎已很难融人发展的洪流中去。如果说男性气质的研究是对女性主义发展的应答,那么,男性的失灵就是对男性气质研究的理论回应。这种回应是现代性延伸过程中的性别自觉,而父权威严下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所遭遇的发展瓶颈正是男性失灵的理论来源。

1.2男性失灵回应了贯穿历史与现实的男性焦虑

男性失灵伴随现代性的跃进而越发地凸显,但这并不等于说传统社会中不存在男性失灵的性别现象。男性气质的发展不是超越历史范畴的断裂式突变,而是传统性融进现代性后的再度新生。处于封建社会里的中国虽然是一个伦理纲常严苛的国度,但历史上男性统治的失灵也常有发生。宫闱之乱、宦官专权、龙阳之癖、垂帘听政几乎充斥着历朝历代的史书。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儒家文化对于男性的“柔化”气质倡导。儒家规范中对男子的要求亦与女子规范相近,即讲究忠、顺、谦、卑。在中国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下,对于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期望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因此,以“男女比君臣”的弃妇情结和妻妾情结常常出现在古代男性文人的篇章之中。反观现实生活,男性的失灵也有了现代社会的注脚,与其说这种失灵是一种碎片式的植入,毋宁说是贯穿于男性的整个生命历程。由于对女性公平就业的整体排挤和“父职”的缺失,使得男性儿童成长过程中女性化趋势日渐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女性化的心理倾向不是朝着两性协作的目标而去,而是陷入了健康社会化失效的境地。同时,由出生性别比引起的婚姻性别比失调造成一部分适婚男青年的被婚姻市场所抛弃。光棍阶层的出现以及婚姻市场门槛的日渐提高,引起了男性负向性选择机会的提高,如买卖婚姻、换亲、性犯罪等,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而老年男性面对的“59岁现象”以及整体生命机能的脆弱,更在某一层面上说明了男性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性别偶像。

2 男性失灵是现代性蔓延的必然结果

男性失灵是支配性男性气质面对现代性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哑然状态,这种状态是对现代性社会的无力回应。因此,以关注现代性的社会学视角去认识男性失灵的现象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

2.1消费社会里的符码建构是男性失灵的内在逻辑

鲍德里亚的代表作《消费社会》中对两性的消费范例有十分精妙的解析。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性社会是一个消费取代生产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里,充满了代表“丰裕”的象征性符码。两性问各拥有一套消费范例,男性的范例是高要求的、选择的范例,而女性范例更多是催促女人进行自我取悦。这种男性的选择是“角斗”,而女性的选择却只是一种“代人感消费”的间接价值。虽然鲍德里亚认为女性的范例在整个消费领域中扩张,但这也意味着女性被提升为消费者后就彻底从属于自己的奴隶命运。但是随着现代性不断向生活世界和社会系统的拓展过程中,消费社会中的两性范例的区隔越来越显得苍白。现代性的消费逐步折射出宽容的性质,宽容性的消费是社会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宽容性社会里,男性和女性一样能够充分地“取悦自己”,但是宽容社会的来临会使男性进一步面临方向感的困顿。因为这种宽容性质的消费社会是现代自由的内在要求,它遵循集体远离枯燥的快乐原则,两性都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的符码建构,男性同样在消费社会里收获自我的符号定义。但由消费引起的两性符号混乱削弱了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统治地位,于是男性企图创造符号式的无害“逃亡世界”――足球、游戏、武术、工作世界――来规避男性气质在这种消费产生无秩序感的宽容社会中的弥散,但他们却遭遇了一个关于自由的二元悖论,即无害的“逃亡世界”有助于男性自己挑选压制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他接受单纯雄性规则,反过来他却能得到压制系统的好处:创造自我身份、重建自我价值、对第三者的强势和权力。无害“逃亡世界”的设计既是一种有关男性气质的现代性消费,又是男性无力面对现实挑战而选择逃遁的精神符号场所,它的内在悖论逻辑也正是男性失灵的具体表现。

2.2现代社会的高度反射性催生两性纯粹关系

的到来

走向现代注定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当现代性渗透到家庭中时必然会影响到两性间关系的变革,男性的失灵也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范围中。现代性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迈向现代的未来指向性,这种面向未来的姿态与现代性的去传统化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在生活朝向无限可能的方向前进时,我们面临着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这正是现代性社会的反射性体现,它既包含制度的反射性又囊括个体的反思性,而这两者的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后传统社会的来临。将这种高度的现代反射性聚焦到两性关系的维度上思考,便能够洞悉现代社会中男性失灵的社会背景。因此,吉登斯断言:“持续的反射性的吸纳知识就不仅仅造成一种破坏的状态,它准确的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动力,这种变革波及个人和全球行为的语境”,而在这种语境下的两性亲密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反射性的影响,即通过协商而形成“滚动契约”从而实现纯粹的两性关系,而这种纯粹关系也是自反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它意涵这两性间信任、平等和伙伴式的亲密。由现代自反性本身所蕴含的亲密关系变革无疑是给支配性男性气质一个沉重的打击,经过亲密关系变革的涤荡而形成的性别民主,其实质就是父权统治下的男性失灵。方刚老师提出“男性觉悟三重性”也深刻地说明了个体的自反性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性别解放张力,这种力量加速推动男性失灵的到来。

2.3现代性引发的个体化重塑了两性的互动关系

现代性的解放和劳动力市场的扩大需求,使得大量的女性涌入了自由劳动的工作场所,这预示被家庭和孩子束缚着的女性有了一种个体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化不是单纯的原子化,而是个体脱离传统语境意义上的社会形式与义务后,在自我反思性的选择下形成的高度标准化,而这些标准所聚合形成的制度再次与个体所面对的教育体系、职业生活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勾连。因此个体化是两性共同的解放,一方面,男人因为妇女对劳动的更多参与而从作为家庭唯一的供养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有可能形成一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和家庭义务;另一方面,“家庭和睦”变得脆弱,男性生活中女性决定方面变得不平衡了,与此同时男人得到一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越发依赖女性的暗示。因此,个体化的趋势使男女两性都从刻板的性别指派模式中“集体逃逸”出来去尝试新的生活模式。在“逃逸”的过程中,男性主导一切的规则被打破,男性的失灵其实就是两性在个体化发展过程中的博弈结果。不过,个体化与自我重新形成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又向事实上的无限可能性开放,所以男性失灵的状态也具有相当高的流动性,女性在怎样程度上获得解放,仍然不是一个可以盖棺定论的结果。

3 男性失灵语境下的两性整合方式探寻

在以现代性视角解读男性失灵之后,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两性在一个极度开放社会中的再一次协作,而我们不妨将这种协作看成是两眭问的再社会化形式。

3.1“父亲之路”的理性回归

“父亲之路”的回归是反思“母职神话”的一个对应性概念。母职神话以母亲的神圣身份“挟持”女人,这种生物性的母职使女人被束缚于家庭而极少能参加社会活动,同时男性也被驱逐出孩子抚育的场所,父职的缺失造成了孩子成长环境不可逆的破坏。父职的缺席不仅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了负作用,而且引起了两性合作的巨大的隔阂,因此男性的失灵与父职的缺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父亲之路”的理性回归是两性合作的一个基础目标,通过家庭内部两性成功的协作,才能将这种亲密的关系扩散到社会系统中去,并促使性别角色期望的改变。奥藤认为父亲的身份对大多数男性的行为和责任感具有深刻、切实的影响:第一,对于男性来说,只有当孩子生下来时候,随着进入父亲的身份,才必须接受一个负责任的成人角色;第二,大多数男性一反威严父亲的角色类型,代表着男女关系中自由的元素。所以,“父亲之路”的回归不仅是家庭内部互动关系的改变,更是社会劳动形式的一种变革。随着越来越多的父亲投入到父职的建设中,职业领域必将出现一种新的组合形态,这种形态也许能够实现家庭与事业的动态平衡。在趋向平衡的过程中,男性的失灵也会进一步凸现,支配性的男性气质也会被现代性的洪流所抛弃。

3.2应对男性失灵问题的制度建设

虽然家庭内部互动的变革十分重要,但仍不能完全实现两性的新整合。贝克认为男女的不平等不是一个可以在家庭和职业领域的结构上得到修正的肤浅问题。相反这些时期性的不平等被植入工业社会的基本规划、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家庭与工资劳动的关系中。因此,我们呼吁一种涵盖家庭和职业的更为宏观的制度性建构。在重新整合两性的制度建构中,其精神内核就是一种普适价值的展现,即对两性平等和自由的终极关怀。我国提出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性的策略,题中之义包含着两性的和谐共处。在两性和谐的视域下,男性的失灵也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父权统治在“两性和谐化”作用下逐步失去根基,合作成为和谐社会的两性互动的基本形式。在此意义上,我们的制度既要充分回应现代性进程中的流动性、全球化、宽容性、自反性和个体化的趋势,又要融人性别的视阀来推动社会的健康运行。比如制度化一种流动的共同模式,在个体实现流动的同时也必须给配偶分配一个工作的机会,从而避免配偶放弃事业或者分裂家庭。当然,以集体的合作规划回应个体化的分离方式也是一种选择,通过邻里的帮助或合法认可新的职业也是值得思考的制度筹划。

4 对男性失灵现象的社会学反思

对男性失灵现象的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充满“社会学想象力”的工程,其内在的批判性维度是构建社会学理论的内在要求,因此对男性失灵的学科反思,有利于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4.1男性的失灵不是男性自怜的伪命题

男性的失灵是伴随现代性而来的必然趋势,是支配性男性气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遭遇到的失败。这种失败过程中内含着两性变革的巨大张力,并朝向“兼性社会”的未来发展。但是,我们仍要回应这样一种质疑,即认为男性的失灵不外乎是男性自己构造出的一个自怜式的伪命题,进而在“认输”的处境下推脱促进妇女解放的应尽责任。这其实是对父权制下的男性的一种粗暴理解,无视了支配性男性气质对男性的精神剥夺和自由的钳制。男性的失灵既是男人在现代社会失去优势地位的尴尬处境,又是缺乏必要支持和引导的脆弱表现。尽管我国妇女解放事业正方兴未艾,不过这项未竟的妇女解放事业与关注男性的失灵并不是相互抵牾的性别解放实践。在推动女性解放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打开反思男性地位和心态变迁视野。方刚提出男性的三重觉悟正是对关注当代女性解放和男性失灵提供了一个十分合理的思考空间。男性觉悟的三重性是深嵌在现代社会自反性的基础上,并内含一种自觉的性别视角:男性既觉悟到文化和体制对女性的伤害进而支持、帮助女性获得平等自由的生存空间,又体

悟到父权文化和体制对男性的伤害,同时也需要察觉到不符合主流性别规范的弱势人群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因此,男性的失灵并不是一个自怜的伪命题,相反却是一项值得关注和深入思考的社会问题。

4.2“男性的缺席”不是性别社会学的真谛

传统的性别社会学大都是女性主义的狂欢,在性角色理论的影响下对男女两性形成了刻板认识,忽视了对男性生存处境的现实分析,从而对男性缺乏基本的反思。尤其在一个高度现代性社会中,父权统治下的男性在面临巨大社会变迁时更显得力不从心,往往会陷入一种“认输”的境地。男性的失灵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也许是性别社会学不再成为女性的专属阵营,而应该是两性协作的堡垒。当性别社会学只发出女性的声音,这也许是一种哀鸣;缺失男性的参与,这是否是一种自说自话的梦呓呢?传统性别社会学的精神内核是道出了两性巨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差别,但是性别的差异真是男女间永远无法逾越的壕沟吗?方刚提出的“男性觉悟和女性主义应该联合起来成为反父权文化的同盟者”可能是对这个问题的强有力的回答。因此,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观点来看,男女间的关系只是一个可以从不同方面解读的文本。其实性别社会学不只是一个女性自语的闺房,而更应该是一场男女邂逅的亲密聚会。性别社会学回应现代性发展的最铿锵的声音就是将男性的变迁纳入学科考察的范围之内。

5 结语

本文对男性失灵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梳理和分析,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一个认知,即男性的失灵只足一种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这种趋势是在传统和现展的交织中显得并不算明朗。现代性的后果本身就充满了未知的风险,从一种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两性的未来整合方式也只能是一次理论的探寻。两性未来的发展模式本身就是一次生活政治的演进,因此两性的性别觉悟需要进一步地得到提升,同时相伴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奔流,男性也必须反思自我的生存状态和性别气质,从而实现两性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 康奈尔,男性气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1-111.

2 杨雨,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J],文史哲,2004(2):107-109.

3 周丽娜,婚姻性别比失调的男性选择,[J],中国社会导刊,2008(3):40―42.

4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80-83.

5 戴特・奥藤,男性的失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52-55.

6 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40-248.

7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37.

8 方刚,男性研究与男性运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61.

气质男人篇7

关键词:性别置换 身份颠覆 男性气质

约翰.福尔斯是战后英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曾被誉为“20世纪英国最有才华、最严肃的小说家” (转引王守仁,何宁182)。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其故事性和实验性的完美融合,不仅高居畅销书榜首、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100部最佳英文小说,而且在学术界、评论界也是好评如潮,被誉为“20世纪英国后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这部小说自1969年第一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和评论家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解读与评论,包括作品开放式的三个结尾、元小说叙事技巧或后现代叙事策略、自由存在主题等。但在人物形象方面大都侧重于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或神话原型视角解读自由独立的女主人公萨拉q伍德拉夫,很少有人关注到故事的男主人公查尔斯・史密森。从身份研究的视角审视该作品会发现,男主人公查尔斯在追寻爱情之路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男性身份危机,其性别角色被置换,性别身份被颠覆,也缺失了支配性的男性气质。

一.性别角色的置换

据《圣经・创世纪》篇记载,耶和华神用泥土造亚当,又取亚当的肋骨造出夏娃,确立了原始的亚当/夏娃,即男/女的性别角色二元对立模式。耶和华神将二人放置于伊甸园,亚当和夏娃幸福地生活在乐园中,直到撒旦化作蛇,引诱夏娃吃禁果。夏娃偷吃禁果被耶和华神发现,连累了亚当,致使二人被耶和华神逐出伊甸乐园,从此陷入充满艰辛的世俗世界。在失乐园的故事中,夏娃是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而亚当则是被连累者。亚当/夏娃(男/女)的二元对立结构演变为被连累者/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的关系。

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一开始,福尔斯也营造出伊甸乐园的情景:查尔斯是一位贵族阶层的年轻绅士,刚刚和一位富商的独生女儿---蒂娜订婚,他陪未婚妻蒂娜在宁静怡人的莱姆小镇养精蓄锐,准备结婚。可是,查尔斯在一次莱姆镇寻找化石的途中偶然地与萨拉相遇了,神秘莫测的萨拉闯入二人宁静的生活,打破了查尔斯和蒂娜甜蜜的爱情“伊甸园”。正如撒旦化身为蛇诱惑夏娃一样,萨拉也是一名诱惑者。她用撒旦式的方式,积极地采取行动,一步一步操纵着她与查尔斯之间关系的发展,将查尔斯引诱走。萨拉的直觉告诉她,查尔斯与莱姆镇上的其他人不一样,是能够理解她、帮助她的人。萨拉向他讲诉自己的遭遇,不断地制造机会接近查尔斯。她的神秘、奇特、深沉和忧郁的美深深吸引了查尔斯:“他有点让萨拉迷住了……起码是被她呈现出来的扑朔迷离景象迷住了。”(福尔斯110);接着萨拉开始了对查尔斯的跟踪、纠缠:“我不该偷偷跟着你”(119),“我只求你给我一小时的时间”(125),后来萨拉故意将自己的行踪暴露给管家费利太太,使波尔坦尼太太解雇了她,从而得到查尔斯的帮助离开了莱姆镇。当查尔斯在埃克斯特旅馆找到她时,看似毫无准备的萨拉其实早就精心策划买好了睡衣,并为尚未扭伤的脚买好了绷带,引诱查尔斯与她发生肉体关系,“他飞快把她抱起来,抱进卧室里去。他把她扔在床上,她静卧不动……”(300)萨拉不仅一开始就点燃了与查尔斯的爱情之火,而且一直保持烧旺它,最终使查尔斯决定为她放弃财富与地位,与未婚妻解除婚约,落得身败名裂。

查尔斯原本在维多利亚社会乐园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萨拉的出现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查尔斯如夏娃一般,在撒旦---萨拉的诱惑下渐渐地脱离自己生活的维多利亚社会,失去了自己的乐园。在福尔斯版本的“失乐园”故事中,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变成了男主人公查尔斯,而受牵连者、被连累者变成了女主人公蒂娜。父权制的传统两性观框架中,亚当/夏娃(男/女)对应被连累者/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的模式,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被置换成夏娃(被连累者)/亚当(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模式,即亚当被夏娃化了,查尔斯被女性化了。这种性别角色置换的女性化叙事策略在文本深层揭示了男性身份危机。

二.性别身份的颠覆

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1952)中写道:“人性是男性,男性定义了女性作为他的亲属,而非女性自己。这是因为女性不是男性的奴隶,就是男性的依靠。这两种性别永远都不会平等地分享世界……自我是男人,而他者是女人。”(111-112)后来的女权主义者通常也认为在男权社会中,男人把自己视为主体、主要者,是“第一性”,女人只能是客体、从属者,是“第二性”,是与男人没有相互性的“他者”。男性通过各种宏观和微观权力对女性身份进行凝视或监视,从而凸显其男性身份“第一性”的主体地位。而在这种男性视觉中心的范式中,凝视是具有权力性的,男性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凝视确立自身主体性。凝视是冷漠的,这种凝视使男性能够压抑真情实感,站在一个冷酷的理性角度去审视女性。 正如约翰・伯格(John Berg)所言,“女性已经成为观察对象---而且是一个极特殊的观察对象:景观。”(47)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社会里男人就是一个监视者,女人是被监视者。

而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引诱者萨拉是一个凝视者或监视者而查尔斯成了被凝视者或被监视者,被看的对象。萨拉在韦尔康芒斯第一次撞见化石学业爱好者查尔斯,她并没有维多利亚时代女人特有的矜持,刻意回避查尔斯绅士的目光,而是从她站立的部位抬头回敬他的目光,用震惊、困惑的目光盯着他。从第一眼的凝视中,萨拉便对查尔斯一见钟情:“我爱你……在第一次见到你的那一刻就爱上你了。”(福尔斯305)此后为了接近查尔斯,处在隐蔽位置的萨拉经常偷偷观察或凝视查尔斯的行为,甚至监视查尔斯的行踪,制造机会引诱查尔斯。“起初他几乎吓了一跳,她如此静悄悄地出现,似乎有些神秘莫测。她没有穿带钉的靴子,即使如此,她走动的时候一定也是非常小心的。她有意跟在他后面,是为了给他一个惊奇……她还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但不是要看穿他,而是居高临下地看着他。”(118)萨拉的观察或凝视使查尔斯成为被看的对象。这种对象化使萨拉占据主动性,而查尔斯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即传统架构中的女性位置。而处在显性位置的查尔斯对像谜一样萨拉的行踪和想法一无所知,措手不及:“查尔斯大为惊骇。他想象,要是有人暗中窥见了,人家会怎么想呢?他后退一步,仿佛是要避开别人的视线。”(123),“她转过身,注视着他。她又一次看穿了他的真实动机,使它变成裸的;他觉得很窘。”(156)。渐渐地查尔斯被萨拉的神秘与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支配、控制,最后深陷萨拉为他编织的情网无法自拔,在埃克塞特旅馆与萨拉发生了性关系。然而,这时查尔斯却发现萨拉所讲诉被法国中尉抛弃的遭遇竟是谎言:“他了一个处女……她并没有把自己给瓦盖讷。她说了谎。她在莱姆里季斯的一切行为,一切动机,都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的。但是目的何在呢?为什么?为什么?讹诈!把他完全置于她的控制之下!”(304)

在萨拉与查尔斯两者的关系中,查尔斯不再是欲望的主体,而成为女性化客体,因而查尔斯也就丧失了男性特权。萨拉的主动、监视、诱惑、控制彻底消解了查尔斯长期以来形成的男性优越感。查尔斯在和萨拉的纠缠不清的情网中常常陷入忧伤、失落、焦虑、迷惘之中,实际上这一矛盾其深层原因是查尔斯对自身男性身份的消解即女性化的忧虑和不安。萨拉的监视与对查尔斯的诱惑和控制打破了传统男女两性观,颠覆了男性/女性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将查尔斯置于展示对象的客置。

三.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缺失

当今男性气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康奈尔认为,男性气质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有着不同类型差异,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在其1955出版的《男性气质》一书中,康奈尔将男性气质基本上概括为四种类型: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和边缘性。“支配性男性气质定义为性别实践的形构,这种形构就是目前被广为接受的男权制合法化的具体表现,男权制保证着(或说是用来保证)男性的统治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105-106)本文借用“支配性男性气质”概念来分析男主人公查尔斯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缺失。支配性男性气质被认为是男性气质的“理想类型”,即大多数学者认为的那种男性自治、男性支配和家庭中男性独立于女性控制的男性气质。根据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制社会的两性观:男人是经济思想独立、事业有成、爱情婚姻里的主导者,女人是无工作、无经济来源、爱情婚姻里的依附者。男人是自信、自由、理性的,女人是猜忌、保守、非理性的。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男主人公查尔斯缺失了这一传统的支配性男性气质。

首先在社会生活方面,查尔斯虽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贵族世家,但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日渐衰微,仅靠继承他父亲的庄园收租生活。作为当时贵族绅士的代表,查尔斯身上并没有其贵族阶级的骑士精神:勇猛、荣誉等。“他很奇特,酷爱步行,不爱骑马。步行可不是绅士娱乐方式,除非是在瑞士爬阿尔卑斯山”(福尔斯 11);查尔斯对古生物的研究颇感兴趣,“伯父看见查尔斯带上各种楔形锤和大标本袋从温斯亚特的家里走出去,心里颇不以为然。他认为,绅士在乡间唯一应该带的东西是骑手短鞭和猎枪”(13)。查尔斯胸无大志,倾向自由主义。他到过欧洲的许多国家旅游,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游戏人生。在宗教政治方面,查尔斯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位彻底的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他虽无政治信仰,但却崇拜当时自由党领袖格莱斯顿这样的社会政治上的进步人士。“然而,在温斯亚特,格莱斯顿是头号叛徒,不能提及的。”(13-14)查尔斯身上所展现的男性气质都与当时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不相容, 是被社会绝大部分人包括贵族(如其伯父罗伯特爵士这类贵族)和大资本家(如其准岳父弗里曼先生这类大资本家)不接受的。更糟糕的是,后来查尔斯的伯父罗伯特爵士决定结婚,剥夺了查尔斯的继承权,使得查尔斯的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加之他又拒绝与其准岳父弗里曼巨商合伙经商,查尔斯一下子陷入被动、尴尬的社会生活困境。由此可见,在社会生活方面,查尔斯缺失支配性男性气质。

其次,在爱情婚姻生活里,查尔斯被萨拉所吸引诱惑爱上了她,背叛了未婚妻蒂娜,主动选择了与蒂娜解除了婚约。一方面,蒂娜的父亲弗里曼先生对查尔斯单方面撕毁婚约的事情非常愤怒,迫使查尔斯签订了足以使其身败名裂的“认罪书”:“我一生的名誉都被搞臭了”,“真是生不如死”(357)。另一方面,萨拉在与查尔斯发生性关系后却不辞而别,神秘失踪了。查尔斯开始漫无目的但全力以赴的寻找萨拉。经过两年锲而不舍的寻找,查尔斯终于找到了萨拉。查尔斯寻找萨拉的目的是要把她从贫穷中救出来,让她不必在刻薄的人家干刻薄的工作。可是让查尔斯大为震惊的是萨拉已成为著名艺术家罗塞蒂的文书助理,生活得自由而幸福。“他发现,伦敦和她的新生活已经使她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她的词汇和口音变得高雅起来,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直觉了,洞察事物的清晰度也有了提高。以前她漂泊不定,现在她已经确立了自己基本的生活观,明确了自己在其中的地位。”(387)当查尔斯再次向萨拉求婚时,令查尔斯更为震惊的是萨拉为了捍卫自己的自由拒绝与他结婚。此时查尔斯彻底傻眼了,悲愤交加却无可奈何地离开。“他终于看出她知道他会拒绝。她从一开始就在操纵他。她要操纵到底。”“到了大门口,未来变成了现在,他觉得自己不知道往何处去。尽管他有成年人的各种能力和记忆,但却像婴儿一样软弱无能。”(399-400)在与萨拉这场飞蛾扑火的爱情追逐中,查尔斯完全丧失了支配性男性气质,时刻被出身卑微但独立坚强的萨拉操纵着、引导着。《法国中尉的女人》最后一种结局中,查尔斯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无能化”与萨拉经济独立、精神自由的“主体化”形成鲜明对比。查尔斯成了爱情里的受害者和被抛弃者,而萨拉成了爱情里的大赢家和抛弃者,两相对比更加凸显了查尔斯丧失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彻底陷入男性身份危机。查尔斯所憧憬的男性主体地位在婚姻和社会生活中的幻灭,暗示了其作为男人的失败。

四.结语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查尔斯和未婚妻蒂娜原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爱情的伊甸园,但是神秘莫测的萨拉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萨拉从一开始如撒旦一样诱惑查尔斯,置换了传统两性观框架中亚当/夏娃(男/女)对应被连累者/被引诱者或灾难引入者的模式,查尔斯被女性化了。随后萨拉对查尔斯的监视和控制亦颠覆了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对立,将查尔斯置于展示对象的位置,查尔斯成为女性化客体,性别身份被颠覆。最后在萨拉与查尔斯的爱情结局中,查尔斯成了爱情里的受害者而萨拉成了爱情里的大赢家,两相对比更加凸显了查尔斯丧失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解构了主人公查尔斯的男性身份,彻底陷入男性身份危机。在小说中,出身卑微的萨拉逐渐成长为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尽管福尔斯成功塑造了萨拉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受到女性主义评论家的赞同,但同时也解构了查尔斯的男性身份,也就是说查尔斯虽然拥有男性“(phallus)符号指称”(赖特4),但他由于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丧失而衍生了难以消解的身份,在文本中暗指查尔斯作为男人的失败,陷入男性身份危机之中。

参考文献

[1]Fowles,John.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2]Bruce,Woodcock. Male Mythologies:John Fowles and Masculinity. Brighton:Harvester Press,1984.

[3]De Beauvoir.Simon, H.M.Parshly(trans).The Second Sex.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52.

[4]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福尔斯著,陈安全译.法国中尉的女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圣经.中英对照.上海:中国基督教两会出版,2008.

[7]伯格.约翰,戴行钺译.观察之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康奈尔.R.W,柳莉等译.男性气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赖特著,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气质男人篇8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就像辛晓琪唱的那首《味道》,思念一个人。更多思念的是这个人身上的味道。外国的科学家对体味也有众多的研究,据说他们发现这些味道对某些病还有治疗作用呢。

1、增强男性和性欲

美国科学家在妇女的阴道分泌物中,发现了一种类似挥发性脂肪酸的物质,并将之制成香水。这种香水能增强男性的性欲,甚至可使阳痿和早泄得到好转。

2、治疗月经不调

丹麦心理学家用海绵在男子的腋下收集到分泌物并用酒精混合后,把它们涂在患月经不调的未婚女性的上唇上,竟治好了女子的月经不调。又如有男朋友的女孩,其月经周期比没有男朋友的女孩要短。这种情况是由男性分泌物中的一种带“香味”的雄甾酮引起的。

3、调节情绪,安抚神经

科学家观察到女性在排卵期可散发一种令男性心旷神怡的气味。

4、减少不孕症或缓和绝经期不适症

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行为内分泌专家卡特勒说:“男人对女人来说十分重要,尤其一个男人的身体气味对于一个正常的生殖系统是不可缺少的。”

她还计划将男性气味制成雪花膏或香水,让它奇迹般地改进妇女的健康。卡特勒经研究和试验还发现,不必发生性行为而仅涂用男性腋下气味即可促进妇女身体健康。这对未婚女子来说无疑是福音。

5、体味还会影响女性的择偶

男人体味可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女人的择偶观。心理研究显示,女性最看重的不是男人的眼神,而是男人身上发出的气味,与其父亲体味相似但并不相同的男子最容易被其相中。理由是,体味能反映出个人的免疫系统实力,女性有自然能力凭借不同的体味,甄别出不同男性的抗体,借以获得最大机会孕育出健康的儿女。

哪种体味最受欢迎

1、50%以上的女人认为麝香型体味最性感,约25%的女人偏爱辛辣型体味。

2、男人最喜欢女人身上甜甜的奶香,奶香的程度和人体的热度有关。当男人躺在女人怀里时,能嗅到他更浓一点的味道,这种味道带有男人熟悉的母亲的气味,让很多男人忘情和缠绵。

3、清香也是男人喜欢的一种味道,奶味少一些,清新的感觉多一些,有一点雨后草地的清香。男人说有清香味的女人不多,大多是清秀的女子、没有怀春感受的女子,如知性女人、情窦初开的少女才会具有,也叫女儿香。

TIPS:体味是如何形成的?

体味由汗香与性香两部分组成。汗香来自体表汗腺的分泌物。汗腺的分泌物本没有味道,只是在与皮肤接触后,加上细菌的“酿造”,味道就出来了,谓之汗香,它所蕴藏的主要气味物质是丁酸酯。一旦皮肤卫生状况不良,细菌又以皮肤分泌的油脂为食,随着油脂的分解,味道就会变得令人不快,汗香就成了汗臭。夏季蚊子追着人走,警犬用嗅觉追寻逃犯,都是汗香的影响。

性香则不同,产生此种气息的物质乃缘于人体分泌的外激素。这些外激素由腋窝、头面部、前胸以及生殖器等部位的外分泌腺“酿造”,又称为信息素。美国科学家已从人体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11种信息素,这些神秘物质无形中影响着人的基本行为,例如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同时,每个人也有各自独特的信息素,就像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指纹那样。

上一篇:今生来世范文 下一篇:歌词赏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