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范文

时间:2023-12-10 19:01:23

走基层

走基层篇1

1.文风作风的改变

有一个可喜的变化,大家应该也感受到了:现在提起走基层,大家都欣然前往。这种现象,除了和我们出差待遇提高有关外,主要是:走基层能带来更大的自信和存在感,平时在家写稿子,拿着材料东拼西凑,挺费劲,弄出来的还是烂稿子。下基层后,才豁然开朗,到处都是新闻,下笔也可以洋洋洒洒。如今,编辑记者都渴望“接地气”,“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被当做是最骄傲的一种工作状态。同时,讲群众语言也被编辑记者当做最时尚的语言,并写在稿子里,做进标题里。

2.精品意识增强

去年“走转改”大赛开始后,经济部迅速按照出精品的规律把握报道基调。在选定赤峰后,我们迅速将铁南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展情况,作为部门全年走基层报道的重点,并将红山区棚改办作为经济部的基层联系点,就百姓关心的征拆政策、补偿情况、签订协议、如何选房等进行追踪采访,依次推出《房金凤的三年之约》《喜悦在老街坊们心间荡漾――来自赤峰市红山区铁南棚户区改造现场的报告》《赤峰铁南棚户区:盼着与老房子“后会无期”》等,通过我们的报道,老百姓进一步了解到国家、自治区对棚改的重视,以及棚改中盖房的地从哪儿来,钱从哪儿来,以及怎样保证全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打消了百姓的顾虑,为棚改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队伍得到锻炼

通过“走转改”,打破了编辑记者的分工领域,拓宽了编辑记者的视野,使大家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情的了解多了,对发展问题、农村牧区问题、基层问题的思考多了,并增强了编辑记者内合外联、上下互动的工作能力。通过“走转改”,促使一批编辑记者成长,积累了报道经验。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走基层和日常采访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层面,乘飞机、坐火车、派专车,出差了,我们理解这就是走基层了。若这样理解就错了。大多这样走出去的,也基本能实现作风、文风的改变。但是往往就发生在大本营跟前的、自己所辖领域的报道,有时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道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基层不是一项任务,应该是一种自我选择,也不光是采访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基层,不仅仅是乘飞机、坐火车、派专车去的地方才是,有时基层就在眼前。

走基层篇2

一问:如何走基层?答案:深入下去,沉下心来,扎下根去

人民日报社记者刘晓鹏说过,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事实的确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

在突泉县的一次采访中,被采访对象赵晓明是一名肉鸡养殖户,为了与他更好地交流,我们采访组的记者在做好消毒措施后,与他一起进入鸡舍,在鸡舍中一边聊天,一边了解实情。鸡舍中的味道十分难闻,就在这“别有滋味”的聊天中,拉近了赵晓明与记者的距离,他向记者诉说了养鸡的艰难和以后的打算。经过精心采访,我们写出了《农民带着“秘书”搞养殖》,生动地讲述了赵晓明养肉鸡从赔钱到赚钱的真实故事。

二问:如何转作风?答案: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弯下腰来

走转改,贵在走,难在转。新闻记者的作风能够鲜明地体现出自身素质和信仰理念。只有身子扑下去了,思想感情才能有变化,作风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转变。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同理,如果我们连被采访对象的脸都没有看到,又怎么能了解被采访者的感受和他的心理活动?一句话,无论采访手段和写作手段多么先进,都代替不了记者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

三问:如何改文风?答案:说实话,道真情,讲最新鲜的故事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个逻辑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作风决定文风,文风反映作风。改是对活动成果的检验,没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就不会有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也就不可能写出感染力强的好作品。

以《郭永财的新房梦》为例分析,原稿开头是这样写的:每当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时,郭永财老汉就不由地抬头看看墙上的相框,察地窖、摸火墙、坐炕头那一幕幕温馨场景,立刻浮现在他的眼前。经过带队组长精心修改后,这篇文章的开头变成了这样:每当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时,郭永财和老伴儿就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看墙上的大相框――相片上,就坐在这间屋子的炕头上,三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虽然只是一句话的改动,但是让一个生硬的开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既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又增强了可读性。我以为,这才是新闻记者应该追求的文风。

走基层篇3

要真正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干部下基层不能走过场。

从目前情况看,活跃在基层的多数干部,都在努力融进群众,积极做好事、办实事,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干部下基层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有的名义是驻村,实际上是进驻“农家乐”,东瞧瞧、西看看,指手画脚谈一谈,回家还带点土特产;有的借口“跑项目”、“跑关系”,很少住在村里,即使偶尔呆一两天,也是吃住都在干部家,难得和群众说说话;有的人还没动身,就在网上下载不少“下乡体会”、“调研报告”等,到了村里吹一吹,“成果”就是一大堆……这些都是走过场的典型表现。

有的干部下基层之所以会走过场,根本原因是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下基层的动机不正确。个别年轻干部下基层,是为了填补履历表上基层工作经历的空白;个别领导干部到下面走马观花,是为了上新闻、写报告;甚至有乡镇干部反映,有些干部下基层就是为了多拿点补助费!

在群众眼里,从上头下来的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干部在下面走过场,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些群众反映说,那些下基层走过场的干部,不如不到基层,“眼不见心不烦”。

尽管存在走过场现象,但大规模组织干部下基层特别是到农村的做法是必须坚持的。一方面,重庆农村人才极度匮乏,光是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就有570个,急需大量干部去整顿、充实;另一方面,重庆区县和乡镇有近两万名任非领导职务的干部,需要发挥作用的舞台;更为重要的是,重庆各级机关中的年轻干部大多数都是“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到机关门,缺乏基层特别是农村工作经历。因此,大规模地组织干部下基层,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之需。

避免下基层的干部走过场,须“上下”结合、双管齐下。

首先,疏通“下”的通道,建立干部下基层的长效机制。要认真研究制订干部下基层的系列可行的制度,干部怎么选、如何派、去哪里、做什么、如何管……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干部下基层究竟该做什么,就大有研究头: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干部在基层就能有为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反之,则可能越帮越忙,甚至瞎指挥、乱折腾。

走基层篇4

根据区委“走基层”活动的总体安排,我局紧紧围绕省委“走基层”活动“集中走访基层听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促和谐、多办实事好事解民难、建强基层组织聚民心”等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现将2020年“走基层”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宣传惠农政策、解决群众困难诉求

由局班子成员带头,组织机关全体干部深入所联系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走基层,了解结对户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同时进行法制宣讲、脱贫攻坚惠农政策宣传、发放宣材资料等。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察看和民情恳谈等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建立群众诉求台帐,积极与乡镇联系,争取诉求能得到及时处理。针对了解的情况,我局同时将走基层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积极整合资源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同时加大走访力度,每季度与联系对象见面不少于3次,干部要与群众实现零距离零对接,经常性深入村(居),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将工作做到实处。

二、开展送温暖活动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和资源来开展爱心帮扶,在走访中,深入关注帮扶对象生产生活情况,了解政策救助款项的发放情况,积极争取资金解决实际困难。开展“送温暖”活动。我局很多干部职工都给联系的困难贫困户送去了大米、食用油、牛奶等慰问品及我局领导的关心和祝福。

三、全面推进党建共创工作

局在职支部与乡镇党支部,签订了党建共创协议书,支部间开展联建联创工作。通过召开党建共创联席会议的形式,给村社干部、群众讲解“脱贫攻坚政策”、“四川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等有关知识,互相交流党建工作;通过发放党的政策学习资料、宣传牌等方式健全村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建设经验。通过互动互联系互帮助营造了和谐的共驻共建氛围。

四、开展“矛盾纠纷大调处”活动

走基层篇5

为期四天的邯郸“太行红色广电之旅·理论走基层”活动内容以理论报告会、太行红色广电之旅、基层台调查研究、节目听评会和老区群众座谈会为主要内容。

杨波副会长9月4日在邯郸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理论走基层”活动报告会上提出,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到实践中去检验、丰富和提高,这是“理论走基层”活动的初衷。他说,邯郸之行,也是人民广播寻根之旅。1946年,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在涉县沙河村创建,1947年接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革命战争年挥了重要作用。老一辈广播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是今天我们做好广播电视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动力源泉。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一要一如既往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家办台。二要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要以老一辈广电人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工作精神推进今天的广电事业。三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广播电视节目是为了正确引导舆论,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邯郸广播电视台的《清晨热线》《交通热线》《民生大视野》等栏目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正是因为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活动中,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专家一行10人先后深入到涉县沙河村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旧址、赤岸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武安市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等地,切实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和广电人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

涉县西戌镇是一片红色热土,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党委和新华通讯社、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新华日报》等单位长期驻扎在此,为战略反攻和新中国成立起到了“不亚于十万精兵”的号角作用,因此,西戌镇被命名为“中国红色新闻文化之乡”。

9月5日,专家一行在中央电台广播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振英的带领下走访了西戌村新华社、邯郸·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东戌村《新华日报》、沙河村播音室等革命新闻事业活动旧址,和当地村民亲切座谈,并分别向当地村民和市(县)广电机构赠送了一批收音机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史》《广电传媒新视点》等新著作。在走访座谈时,沙河村79岁的村民贾迎喜回忆说:“我那个时候也就十二三岁,像村里其他的孩子一样,对电台有一种好奇的感觉。我们每天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听村里的大喇叭,声音很亮,有时候一天就听到全国已解放好多个城市。我还记得民谣曾这样说,‘新华电台本事大,党中央声音传天下,热血男儿去当兵,誓为群众打天下’。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逢年过节电台人还请乡亲们吃饭。记得那年中秋节,电台的人特意到十五里外的阳邑镇买来月饼,乡亲们和电台的人吃着笑着,就像一家人一样。电台人虽然走了,可我们的心始终与电系在一起。现在,我们真心希望把电台旧址保护好、开发好,让电台的人经常回到这里看看。”

涉县红色新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戌镇文化站站长王矿清说:“沙河村虽有三条河流,但自古缺水。当年,电台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问题,打了不少井。现在保留在这里的两口井被群众叫‘电台井’。如今这些滋润一方生命的老井还在冒着汩汩的泉水,村民取名‘电台井’就是让后辈人永远铭记电台人的恩情。”

专家一行带着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思考实地考察调研了邯郸广播电视台《清晨热线》《民生大视野》节目部,并听评了邯郸市台的部分代表性节目。专家组认为,邯郸广播电视台民生系列节目品牌在全国也有影响。特别是曾获“中国新闻名专栏”的《清晨热线》至今已有十年之久,它是经过几届创作团队长期打造、培育的结晶。

关于如何提高节目质量、创优水平,专家组成员、中广协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和中央电台学会秘书长李宏分别为邯郸广播电视台记者、编辑做了《八项规定与电视报道创新》和《广播精品创作谈》等专题讲座。这些带着最新理论、动态,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讲座受到了邯郸广播电视台广大编辑记者的热烈欢迎。专家组还与邯郸台近两年荣获全国广播电视历史题材节目一等奖的主创人员举行座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节目点评是这次活动的亮点。活动期间,分别组织了两次节目点评会。专家组着重点评了邯郸广播电视台重点节目《邯郸新闻》《清晨热线》《交通热线》《民生大视野》《绿色邯郸》等节目,对栏目内容和形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节目质量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此外,还对部分县级台优秀节目,如武安台的《洺河话语》、成安台的《搜星大舞台》、涉县台的《乡风乡音》、永年台的《永年故事》和《太极讲武堂》等节目进行了点评。参加点评的节目以独有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对邯郸市、县台十几档节目的听评,专家一行认为:一、邯郸的广播电视节目彰显着亲民意识、地方特色,非常接地气,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教育的宗旨。中央和省级广电机构有资金、人才、报道题材等方面优势,但在接地气、凸显特色上却是基层台所长,“三贴近”方面基层台同行做得更扎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要求生活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坚持从百姓的角度去引导话语权、考虑问题;坚持从创作方法、创作思路上体现平民特色;坚持深入基层,贴近最基层生活实际挖掘选题。深入基层一线,服务群众是我们的看家宝,也是基层台的最大优势。二、从邯郸广播电视节目里看到了编导人员的精品意识。通过听评邯郸市、县两级台的广播电视节目,让人看到了邯郸广播电视同行清晰明确的精品意识。无论是市级台的《清晨热线》,还是县级台的《洺河话语》等节目,一直在努力不懈地追求节目高品质呈现,追求精品意识。尽管受基层台条件和设备的限制,但他们努力追求精品的意识和精神是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的。三、把话语权放在群众手里。“三贴近”的目的不仅仅是贴近群众生活,更是要真心真正为人民服务,替百姓说话,把话语权放在普通群众手里。节目选题不是台长、总监、制片人说了算,而是要看是否体现民声。记者要“一脚踏进中南海,一脚踏进大杂院”。上要知道中央政策,下要了解百姓疾苦,为百姓鼓与呼。节目思想和艺术追求重合在“百姓”二字上才是真正的精品。四、基层广播电视协会在推动创优出精品方面作用突出、大有可为。从此次点评的邯郸市、县两级台部分代表性节目来看,大部分为近两年邯郸广播电视的“十佳”栏目,从策划创意、包装打造等方面呈现出精益求精的追求和理念,确实树立起了一批值得称道的品牌。这与邯郸广电学会组织的一年两次评奖活动和年度“双十佳”评选活动密不可分。最后,专家们希望基层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坚持“三贴近”,把地方历史、文化与节目创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出更多的精品。

走基层篇6

一、传播语态亲切

传播效果主要是由传播语态来决定的,只有用百姓能够听得懂的、愿意听的传播话语来表达所要传播的内容,才能得到好的传播效果。走基层报道之所以让人感动,主要是记者用亲切、生动、质朴的语言,生动地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改变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的作风和文风。群众是语言大师,老百姓的话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走进基层,同百姓“唠嗑”,才能拉近新闻报道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比如在《走基层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中,记者跟乡干部、塔吉克族老乡同吃同住同翻悬崖、用镜头记录下皮里村孩子们的艰难上学路,记录下基层干部的劝学过程。在整个系列报道中,记者的贴近性强的采访方式,接地气的语言,让观众除了记住了这条上学路,也记住了孩子们的乐观、热情、善良,记住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担当、尽责,记住了支教老师的无私、爱心、坚守。同样在《绿皮车上的小夫妻》中,何斐和邬海燕这对小两口,用他们的热情幽默,诠释出了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他们的纯真的爱情和相濡以沫,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新闻词汇,但是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仍然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了。

与其他新闻不同,“走基层”报道的传播活动是一个“始于人,终于人”的过程,所以平实质朴的语态传播形式也最能感动人留住人。尤其是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人们通过网络极大解放了话语权,从而越来越讨厌僵硬空洞、生硬灌输宣教的传播方式,因此,电视报道的语态要有温度、有情节、使受众易于从感情上融入、从认知上接受、从心理上呼应。改变新闻播报风格与语态语调,借鉴各种媒体的长处,融合新闻报道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形成自己独有、富有亲和力的新报道语态,会更有效地增强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使得它更加吸引人,打动人,影响人。

二、视角平民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说事物本身都是多侧面的,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认识价值。同理,新闻报道也是如此,角度的选择不同,所得到的宣传效果就不一样。

从报道对象来看,走基层报道第一次大规模的把新闻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普通基层。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个地方台的走基层对象中,有坚守在各个战线的一线工人、乡村医生、留守儿童、基层干部、创业者、环卫工人等等,成为新闻报道的话语主体,一个个小人物的闪光点被凸显出来。比如《走基层・蹲点日记 开往春天的地铁》,报道选取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铁站点和线路,广泛采访拍摄地铁现场秩序维持者、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地铁司机和乘客,用细腻的镜头、感人的细节、生动的故事,真实反映北京地铁的运行状态,凸显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劳动者勤勉努力的精神面貌。只有“关注了百姓”,才能“为百姓所关注”,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重点新闻栏目推出《走基层・时间都去哪儿了》系列调查节目,记者用海采的方式,以“时间去哪儿了”的问题,街采普通群众、社会精英数千人,通过说时间、说青春、说价值、说年代、说信仰,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取得了巨大反响,使得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坚持平民视角,必须彻底摒弃“俯视”心态。记者走基层,不应当有“下”基层的感觉,绝不能浮于表面、一走了之,要平等地与被采访者交流,真心诚意地和他们交朋友,这样采写出的新闻 稿件,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只有发现人物内心的真实和感动,才能在平凡中挖掘出闪闪发亮的金子,捞到真正需要的"干货,这样写出来的报道就像亲朋之间的聊天,就像叙述身边的故事,就像介绍自己的朋友,饱满鲜活,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润物无声,更富于感染力。

三、挖掘好故事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走基层的报道就是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要想挖掘好讲述好故事,需要记者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角度去思量,感同身受地观察事件的来龙去脉。2015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发的《一条红丝巾 相聚6秒钟》,李佳妮为了让驻扎在铁路隧道的丈夫看到自己和儿子,在火车经过哨所的火车上,母子俩就把一条红围巾放到窗外,虽然只有短暂的六秒钟,但是千里探亲只为多看你一眼的这个故事,让无数观众感动。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记者分成几组,分别跟随李佳妮和她的丈夫拍摄,将这个故事的感动点、转折点、冲突点一一记录,最后达到了让观众潸然泪下的效果。为了讲好故事,走基层还呈现了“连续剧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把完成的新闻事件分成两集或多集,每天连续播放,注重人物和时间发展的纪实呈现,在对立冲突中设置悬念,延宕叙事过程。“连续剧化”的模式给刻画人物命运提供的空间,又能折射出对问题的探讨和思考,让故事讲的更加牵动人心。

故事的精彩与否,主要取决于细节的刻画,走基层报道更是如此。细节的展现,让报道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由于细节是现实中碎片的展示,在碎片和碎片之间,留给了观众对于新闻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认知,让报道的故事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但细节并不是鸡零狗碎、针头线脑,它需要记者用心揣摩采访者,融入事件中,才能抓住细节、展现好细节。

四、传播互动化

在走基层报道中,广大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在主流媒体报道的同时,很多网站、微薄、微信朋友圈等社交互动平台全方位的对走基层报道重点推介,吸引了很多观众、网民参与到“走转改”中,这时候观众除了是旁观者外,还是参与者,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新闻报道的推动者和策划者。过去的新闻报道,观众只能聆听不能互动和参与,而“走转改”在新媒体的推动下,让观众在线上和线下直接产生了互动,既丰富了选题的内容,又提高了社会关注度。

走基层篇7

都说,基层是最锻炼人的地方。有些基层单位工作条件艰苦,但越艰苦,越能锻炼人的品格和意志。大学生即将从大学这个象牙塔走出来面向社会,而基层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点,诚然,它能承载大学生奋斗的青春和努力的梦想。不同年份毕业的大学生对于未来都有着各自的梦想和追求,但最终选择服务基层,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或许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颗服务基层的心。现在就随笔者走进这些基层的大学生们,一起去感受他们在基层的那些时光。

基层让我成长

今年是小杨在芝山镇度过的第二个年头,回忆起一年前刚来到镇上的时候,她感慨良多;“那时候也不是特别明白大学生村官是做什么的,只是听很多亲戚朋友说大学生村官会比较苦,因为村镇的工作环境可能和城市会有些差距,但那时候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去报考了。”当时小杨所在的系里参加考试的有8个同学,进面试的有4个,小杨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面试,通过参加省组织部的笔试、面试以及体检,最后经过培训之后当上了村官。

小杨家住市区,而她工作的芝山镇离市区大约8公里,因此小杨选择住在家里,一天村镇、家里两点一线。刚到村里,小杨觉得这里的环境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一些,唯一有些不习惯的是,从小习惯普通话的小杨,闽南话讲得不是太溜,因此有时和个别普通话不是很好的村委沟通起来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后来也都慢慢适应了。每个月的15日要村务公开,这是固定的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些工作的积累,使得小杨整理材料以及准备材料的效率不断提高,只要上级来检查,她都能及时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在小杨所在区一共四个村镇,像她一样大学生毕业后来的村官大约有30名,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一定程度上给村镇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他们用他们的知识了解并服务群众。说到这,小杨开心地笑道:“我们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很爱我们啊,我们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大学生村官最多的工作就是和村两委以及村民打交道,因为很多工作都需要入户,那就需要村里一户户地跑。“去年年底到今年初的经济普查,我们要跑企业,一家一家跑,每家基本要跑五六遍。你说我们是不是很厉害?”小杨带点苦笑地说。来基层一年多,小杨除了要做书记助理该做的工作,还要负责做宣传、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事项,可以说是身兼数职。“目前我们这村官人手不够,有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工作和困难,平时工作和生活基本就是村里镇里两头跑,忙的时候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有时遇到台风天,村官们还要驻村,有的乡镇条件差基本上就是要在办公室打地铺的。”小杨说。让她印象深刻的一次工作经历是,有一次村长需要考核公务员,于是小杨帮忙村长整理有关材料,结果临时又通知每月的村务公开的资料要全部更新,重新增加的工作量让小杨感觉到了压力,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整理好,可是还得回市区的家,毕竟是女生,那一次小杨真正感觉到了害怕,但她还是勇敢地骑着电动车到了家。那一次经历之后,小杨觉得自己已经成长为“女汉子”了。

基层是有些苦,尤其对于女生来说。但在这一年里,小杨经历了很多,尽管也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和小磨难,但她始终觉得,当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很不错的基层体验,能了解到很多平时想象中不太一样的东西,得到和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不一样的锻炼。她说,她感谢村官的这段经历,让她有所成长,同时让她对基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整理材料和为人处世方面也都更加成熟了。

基层让我坚守

和初出茅庐的新人小杨相比,小颖算是大学生村官里的“元老”。2004年,小颖考入井冈山师范大学,就读于法学专业。临近毕业,当同学们都四处奔波,忙于找一份好工作时,出乎大家的意料,品学兼优的小颖选择到农村当“村官”。

小颖说:“那时候的我忙着面对各种选择,考研、选调生、各种面试,最让我难以选择的是当时我的实习单位吉安市人民法院有意向录取我,职位是实员。然而那天在宿舍的电脑上看到新店镇大学生村官的招考公示,我一下子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回到家乡。那时候对村官了解不多,只是知道我从小在新店长大,看着新店从一个落后的小村子渐渐发展成城市郊区,现在我有机会回去新店为家乡服务,有些热血沸腾。之后,我就参加了2008年的村官招考,很幸运入围了,经过了笔试、面试、体检等各个环节。”

就这样,2008年8月,这个看起来很文静的女孩,来到新店镇报到,职务是镇党支部书记助理。

拖地板、洗茶具,整理档案、打打文件……最初,小颖更多的只是负责一些内务。而新店镇的干部,对这位大学生“村官”也没有过高的期待,能帮他们解决一些电脑难题,草拟一些文件,接待群众,宣传政策,就足够了。

但这种旁人看来清闲而稳定的工作,不是小颖想要的。她从未忘记自己的服务家乡人民的美好愿望,在拖地板、洗茶具的时候,她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这里的人做点什么。思来想去,学法律的她,决定利用所学,在镇里开设一些有关政策的普法讲座。当她鼓起勇气提出这个想法时,许多人被“吓到”了,继而毫不客气地泼下冷水:“你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懂什么?基层情况很复杂的,你还是乖乖待在办公室吧。”

而这盆毫不客气的冷水并没有打消小颖服务家乡的热情。兰跃清老伯是新店镇镇民,当小颖前去为其办理城镇居民医保时,却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都60多岁了,迟早都要进棺材,办了也没什么用。”吃了闭门羹之后的小颖回来后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决定采取“温柔的纠缠”的方法,软磨硬泡,慢慢让老伯了解城镇居民医保的好处,经过多次的走访,终于完成了任务,但也折射出当时许多镇民对政府政策缺乏了解。经过努力,小颖说服了镇领导,开始尝试在新店镇进行一些政策普及活动,开始镇民们并不太感兴趣,只是偶尔来凑凑热闹,等镇民们渐渐在活动中收益后,这类活动越来越受到镇民们的欢迎。

此外,小颖还帮助了一些想要创业的镇子里的年轻人申请小额贷款,寻找创业导师,拓展产品销路,一同为新店镇的经济发展出力,赢得了镇上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工作这么多年,法律系的同学有些成为律所合伙人、成为法官、成为大公司的法律顾问,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小成就。而小颖仍然坚守在发展中的新店镇。小颖说:“你看你的灯红酒绿,我望我的家乡建设,你闻你的玫瑰牡丹香,我品我的路边野花美,人生就是一段路程,每一站都有它的美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用一份激情,从平凡的岗位做起,不断提高能力与竞争力。”

基层让我圆梦

给肖祖宏打电话他正在值班,从警半年多来肖祖宏已经渐渐习惯了这种不规律的作息生活。2012年,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的肖祖宏参加了当年的秋季公务员考试。为此他做了近一年的准备,不为别的,就为能够穿上警服完成心中的那份理想。

经过一年的等待,肖祖宏终于顺利地被福建省公安厅泉州高速公路支队录用。“前去报到之前,也向周边的许多朋友家人了解了高速交警的工作生活,得到的答案全部都是很苦很累。”亲戚朋友的话并没有使他动摇,反而更坚定了他成为一名基层警察服务社会的决心。

经过了半年的封闭式训练,肖祖宏被安排到沈海高速泉州至永春路段。这里离城区较远又紧挨着高速路不仅生活不便,而且还常常因为噪音睡不着觉。“刚到这的时候尽管我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是还是和我憧憬的警察生活有比较大的落差,最难适应的是上夜班,或者半夜出勤。有时刚睡下,一通报警电话就要马上赶赴现场。回到住所脑海里全是车祸现场的画面就再也无法入睡。”据肖祖宏介绍,高速交警其实很辛苦,一年到头没有固定的节假日,作息时间也不固定,很多老前辈因此还患上了高血压、失眠症等职业病。

从警半年多来,一次出勤经历让肖祖宏感触颇深。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天空还沥沥下着小雨,因为是寒冬时节了,气温只有3度。那天是肖祖宏值班,突然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值班室的平静。报警的是一位车主,因为雨天路滑车辆不小心撞上护栏,目前被困在高速路上。肖祖宏简单询问了情况,做了记录,便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来到现场以后,肖祖宏发现车辆损毁比较严重,车主受了轻伤,因为天气寒冷,车主站在路边不停地打着寒颤。看到这种情况肖祖宏马上和队友分头行动,一个留下处理现场,肖祖宏则将车主送至最近的服务区。到了服务区已是凌晨了,受伤车主做了简单的包扎已无大碍。原本以为是警察职责范围内的举动没想到却让受伤的车主感动万分,车主不停地向肖祖宏表示感谢,并称一定要带上家人登门道谢,还把肖祖宏称为救命恩人。“那件事对我感触很深,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名基层警察的那份神圣感,觉得我的个人价值在升华,因为在我看来最普通的一件事却感动到了别人,而这不就是基层工作人员存在的意义吗?”

虽然工作较辛苦,也具有危险性,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直是肖祖宏努力工作的动力。“每次和家里人打电话为了不让他们担心,常常刻意把工作强度淡化,其实我们的工作环境是挺危险的,车祸现场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二次车祸,有的伤者患有艾滋病如果处理不当也会有被感染的危险。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不仅因为警察梦,更因为对社会的那份责任。”

在和肖祖宏聊天的过程中,他常常还是会习惯性地教育笔者开车要小心慢行,遵守交通规则等。还时不时地宣传交通规则常识。每次当我们违章违法时,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有许许多多像肖祖宏这样的基层交警为我们保驾护航这何尝不是一种感动。预防事故,惩治违法,无畏无私为人民,微笑中饱含温情,眼神里充满暖意,对于他们的辛勤工作,只要我们能做到尊重生命,遵守交通规则,这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支持。

走基层篇8

“买佛龛”的侯宝林、四大名旦梅老板、“活曹操”袁世海,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表演艺术大师来到民间,宽敞的田地一下子就被围拥成舞台。此外,画家的画板也成了男女老少关注的焦点,黄永玉、吴作人、李可染、李华、李琦等造型大师常常捧着一块画板,在山坡河畔,惹得一阵围观。新中国的歌德郭沫若,才华横溢的爱国作家田汉也都风尘仆仆地来到群众中间谈天说地,到“惟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吸收灵感。从老艺术家平易近人的真诚姿态,我们能够看得出,昔日的虽然掀起了一股“文艺卫星满天飞”的浮夸风,但另一方面也让艺术接了地气,有了新生。

在提倡“关切时代”的今天,一句“走转改”,道出了以人为本,关注身边,回归原真的时代需求。当我们回首曾经的老艺术家们的与民同在,与民同乐,才恍然发觉,“走转改”精神也并非“时代”所造。在任何时代,尊重人性、反映老百姓的切身需要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都应是文艺创作者坚守的本分,这种精神不该受“时代”所限。

田地间,麦场上,随处即是舞台

1958年,“大众化”,“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当时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根本方针。戏剧大家、表演大师纷纷走到村间巷尾,和老百姓攀谈家长里短和农事进展。男女老少见到只闻其声、未曾谋面的艺术家来到家门口,都蜂拥而至,原本宽敞的田间麦场变得人山人海,就连树上也挤满了人――他们为的就是一睹“名人”风采。村民们前呼后拥地围在艺术家身边,艺术家和他们原本想得很不一样――没有行头、不带设备,也全无架子,群众一鼓掌表示,便兴致大起,即兴表演各自的绝活好戏。侯宝林、郭启儒来上一段《卖布头》,袁世海唱上一段《盗御马》,提一把琴走四方的马思聪则架起小提琴,拉上一段醉人的旋律。无论在哪儿,有艺术家的地方就是一台戏。在当时文化生活贫瘠的农村,这么一台演出阵容堪比今天的“春晚”现场。老百姓个个欣赏得如痴如醉,大呼精彩。

图为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京郊农村的麦场为村民们演奏小提琴曲,村民们对于小提琴见所未见,但还是闻琴声而来,把麦场围得水泄不通。马思聪(1912~1987)中国第一代音乐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

图为京剧花脸名角袁世海在为农民现场演唱京剧选段。袁世海 (1916~ 2002),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被观众美誉为“活曹操”。

图为南派戏曲演员李少春为村民们表演猴戏,他夸张的表情和传神的姿态惹得男女老少哈哈大笑。李少春(1919―1975),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

图为著名摄影家薛子江(左)和杨子颐在北京十三陵水库拍摄工地上的劳动场面。这张照片曾被用于《大众摄影》杂志1958年的创刊号封面。

图为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下乡和群众交流,热情的群众给他献花。京郊的农民戏迷得知梅兰芳梅老板下乡,都高兴得不得了。梅兰芳(1894~1961),京剧大师。

赶毛驴,接地气,体验成就大作

艺术源于生活。对画家而言,下乡接地气,才是发现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正如画家黄胄所说:“几十年来,我敢于不断进行创作,主要是根据生活起草图,去生活中练基本功,根据生活的感受来创作。”黄胄以画驴而闻名,正是在下乡期间,他与驴结下了不解之缘。陈勃讲述道,“有一天郊区的麦场上有几头毛驴,黄胄很兴奋地拍拍毛驴,顺势骑了上去,后来他骑着毛驴满场跑,我给他拍下好几张照片,很有神韵。黄胄笔下的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他在下乡时捕捉到驴子在动静之间的姿态细节。1978年黄胄在病床上为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创作了《百驴图》,此图被作为国礼赠送裕仁天皇。

图为学者郭沫若在北京郊区的与群众们交流,在公社办公室,群众们邀请郭老留下墨宝。郭老铺开宣纸,润笔蘸墨,留下一首诗。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书法家和社会活动家。

图为画家黄胄在乡间采风。黄胄(1925~1997)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黄胄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缔造者;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者;黄胄美术基金会设立者。

图为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农妇一起在玉米垛前聊着家长里短。许广平(1898~1968)曾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

近群众 贴生活 留意身边题材

在老摄影家陈勃看来,文艺工作者最要紧的就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便可溯源:“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惟一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文艺原料的宝藏,通过文学艺术的加工,使其广为流传。陈勃说道:“过去我们在抗日战争中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了解群众的思想感情,所以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来。今天的‘走转改’其实就是这种作风的传承。在任何时代贴近百姓都是文艺创作之源。”

图为工地上,当地业余文艺爱好者在为文学家和表演艺术家表演节目。在那个文艺的时代,各都大张旗鼓地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当时号称“村村都要有自己的李白、鲁迅和聂耳”。

上一篇:母亲小传范文 下一篇:成人教育专升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