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1-07 01:53:09

孝顺的成语篇1

关键词:“孝”;本义;引申义

一、“孝”字构成及演变

舒大刚先生通过历考已发现的殷周金文发现,商朝的青铜器上没有“孝”字,9,N恭王以后“孝。字才经常出现。高成鸢教授也说,“孝”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在西周才逐渐形成。所以说甲骨文中没有“孝”字。“孝”字构造简单,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老”字的省写,下面是“子”。“孝”字成于西周,字形演变和字义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大字典》对其金文字形做了这样的解释:“上部象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孝”字有类似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呼教切。”由此可以看出大家对“孝”字的字形构成没有分歧,而且在隶书开始就变成了简体的“孝”字。

二、“孝”字本义

“孝”字的构成简单,大家看法一致,但对其本义有很多争议。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其一是善事父母;其二是祭祀;其三是男女交合、生育子女。本文认为“孝”字本义是祭祀,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从字形构成来看,“老”和“子”分别作为上下两部分,一起构成“孝”字,子承老也。西周是一个重视鬼神祭祀的朝代,人们相信神灵和祖先对后代的庇佑和保护,对祖先的追悼要比对活着的人的孝敬重视得多。因此“子承老”在西周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故去的人,尤其是长辈和老人的追悼,即祭祀。另一方面,“孝。字最初出现在青铜器上,考证金文发现,“孝。字经常和“享”和“追”连用,组成“享孝”和“追孝”。例如:“用追孝于其父母”;“其子子孙孙用享孝于宗老”。“追孝”是向去世的人举行追悼仪式献供食物。那什么是“享孝”呢?《说文解字》:“享,献也。”它的本义是将熟食献给祖先神灵。《尔雅-释诂》:“享,孝也。”“享”字和“孝”经常同用并且互相解释。这说明了此处的“孝”是“祭祀”的意思。所以“孝”的本义为祭祀。

三、“孝”字字义引申发展

大部分字典对“孝”字列出了以下几个义项:祭祀;孝顺、善事父母;蓄养、保育;一切道德;孝顺的人;居丧;居丧的人;丧服。“祭祀”作为本义盛行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的意识逐渐觉醒,发现祭祀祖先并不能等到很好的庇佑和保护,鬼神地位逐渐降低和神圣色彩也开始丧失,人的地位显现,人的价值得到重视,社会上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不再那么隆重和复杂,走向简化之路,“追孝”的观念逐渐淡漠。父母是作为人们的直系亲属,首先得到重视。“孝”由本义“祭祀”引申为“孝顺,善事父母”。《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孝顺、善事父母”这个义项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发扬以及后来汉朝帝王倡导“以孝治天下”,使其成为“孝”的核心义项,作为基本义出现在社会上。此后出现的“孝”字,“善事父母”作为基本义项是不可缺少的。“孝”字的其他义项大都由“孝顺、善事父母。直接或间接引申而来。“孝”由“善事父母”引申出了“畜养保育”。《曾子・制言上》:“老者,孝焉。”阮元作注:“孝,畜也,老者畜养之。”“畜”是“养”的意思。因此“孝”又多了“畜养保育”的意思。“孝顺、善事父母”这一动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在战国时期,人们将“孝”由一种美德扩大引申出“一切道德的总称”。曾子曾经说,处事不庄重,不是孝顺;下属对上司不忠诚,不是孝顺;为官不恭敬,不是孝顺;与朋友交往不守信用,不是孝顺;在战场上打仗不英勇,不是孝顺等。曾子的这段话,把各种不正确的行为都看作“不孝”,“孝”被抽象化,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是一切道德的总和。“孝顺、善事父母”的接受者是父母,动作发出者是儿女,而不是其他人,因此“孝”又由其基本义项引申出了“孝顺的人”,作为名词在社会上使用。《礼记-祭统》中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养育,去世了要居丧,丧事结束了每隔几年还要举行祭祀,这说明“孝”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孝”就由“善事父母”引申出了“居丧”,这层意思的最早运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直到现在还一直保留着。参加居丧活动的人也被称为“孝”,即由“居丧。又引申出了“居丧的人”。《世说新语》中说:“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谢孝”指谢玄本人。守“孝”的人要穿特定的服装,即丧服。由“居丧的人”又引申出了“丧服”。“原来这婆娘自从药死了武大,那里肯戴孝”中“戴孝”就是“穿丧服”的意思。

孝顺的成语篇2

一、什么是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字的结构来看,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儿子把老人背在身上才是敬重老人,子者敬老即为“孝”。“子承老也”这个“承”是“承受”之意,是“子对老”的护持。这说明“孝”字的形体Y构已经说明“孝”的含义。从“孝”字的定义来看“善事父母者也”,这个定义简明精当,不仅阐明要“事父母”,而且是“善事父母”,“善”,即是“美善”,有关心、爱护、体贴、敬爱之意,就是要好好的照顾父母,心中充满无限敬意和爱怜的情感赡养父母。

安徽西递村“敬爱堂”里,保存有宋学家朱熹“孝”字笔记(图1),这个“孝”字,右边上半部酷似一个仰面作揖、祭奠祖宗的人,左边也就是这个人的身后酷似一个猴头,对上拳打脚踢,意思是尊老敬老即为人,反过来就是畜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国人最讲究的伦理道德规范,中国文化以“孝”为根本,宗法社会以“孝”为基础,梁溯溟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二、孝教育的内容

古人对孝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阐述,但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仍能看出孝教育思想包含的内容:

(一)孝养。孟子说过:“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爱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孟子・离娄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喜欢、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喜爱钱财,爱护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这些都不是孝养父母。孝养就是指从物质生活层面赡养父母、照顾双亲。这是孝教育思想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并不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和能力,贫穷并不妨碍孝的实施。常听有人说:“等我将来有钱了,一定让我的父母住别墅、开豪车。”殊不知“子欲养而亲不待。”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论心世上无圣人。”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孝子,为后人留下了“为亲负米”的美好故事,但他曾经对孔子说:“我太伤心了,父母活着的时候,我没有钱好好供养他们,死后也没有钱厚葬他们,我惭愧啊!”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就算粗茶淡饭,只要尽所能的让父母高兴,这就做到孝养了。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草房,佳肴与淡饭,华衣与旧袄都是等值的,在父母眼里,当总统的儿子和种地的儿子是一样的,就看你的所为是否让父母宽慰。哪怕只是一声问候、一次闲聊、一顿餐饭、一次出游,都能传递对父母的爱。

(二)敬养。孝不仅是满足父母物质生活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父母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要求。孔子的弟子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孔子的意思是说:“现在的人认为孝就是养父母。对父母只养不敬,和养犬马有什么不一样呢?”古代社会养动物的目的是耕田、种地,只是喂养吃食就可以了,(和现代社会养的宠物完全是两回事,现代社会喂宠物的吃食比给母亲的还要精良。这个不是在此要讨论的话题)。孔子的意思就是对父母不仅要供养,还要诚心诚意地爱父母、敬父母。把八十岁的老母亲交给保姆侍候,不叫敬养。何为敬呢?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孔子的意思是敬养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礼记・祭义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的敬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为尽义务而尽义务,不是敬养。

(三)孝谏。“谏”古代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父母非圣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意思就是说:“子女在侍奉父母的时候,父母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尽力委婉地规劝,如果父母不改正,做子女的依然要敬爱,不要触犯他们,为他们忧愁但不怨恨。”《诗经》中有一首诗《凯风》是讲春秋时代的卫国社会风气非常开放,有一个母亲生了七个儿子还在谈恋爱。孩子们知道母亲背着父亲和别的男人谈恋爱,对自己的母亲依然敬爱有加,希望母亲觉悟。《毛诗序》评:“《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盛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做子女的似乎都曾有过不理解父母的经历,父母或贫穷,或自私,或霸气、或蛮横、或无礼……所有这些都不能成为不孝的理由,我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当父母有违背生活常理的时候,我们有规劝的义务。

(四)孝悌。“悌”是敬爱兄长,“孝悌”是孝思想在家庭、社会层面的拓展延伸,反映的是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如果说“孝”指的是亲子之爱,反映的是纵的血缘之爱,那么“悌”指的是兄弟之爱,反映的是横的血缘之爱。孔子曾教导他的学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通“悌”)孔子的意思就是在家就要好好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谨慎自己的言行,并且要讲究诚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我们不应该把孝悌看得很教条,就单方面地看成弟对兄的敬,也包括兄对弟的爱护,是互敬互助。这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和尊敬。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也谈到:“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兄弟叔侄是父母子女之外最亲密的人,是同根所生。“分多润寡”就是扶危济困,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经济条件好的,应帮助经济状况差的,但一母同胞的兄弟可以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长大后,却会生出种种间隙,产生种种矛盾,尤其是在争分父母的家产上,中国人的习惯分配方式是平均分配,殊不知,平均分配看似相对公平的,但却忽视了,兄弟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所以朱柏庐提出的分多润寡,既体现了兄弟间的友爱,也保障了弱者的生活。一般来讲,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做的。

(五)孝顺。什么叫孝顺?简单的说就是你“孝”了之后,做什么事都“顺”了,所以叫“孝顺”,不是说听父母的话,顺着父母的意思行事叫“孝顺”。比如:我们常说“他是一位孝顺的孩子”,这句话既有对这位孩子“孝”的肯定,也有对这个孩子日后“顺顺利利”的祝福,只有“孝”才能“顺”。其实孝敬父母对自己最有利,它会让你一切的事情都顺顺利利。有的人会说,我挺孝敬父母的,为什么最近总是生意不好,诸事不顺?那你最好还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真正孝敬父母了。孝后面还要有恒,持之以恒的对父母尽孝心,施孝敬,才会逢凶化吉,诸事顺遂。《二十四孝》里,第一个就是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他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多次想害他,但舜以德报怨,以孝报怨,对父母依然孝敬、对弟弟关爱有加,最后成就了帝王的霸业。

大舜是特例,再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慈善家,财富大亨李嘉诚也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说:“给父母的钱必花”。还有许多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们都是事亲至孝的人,所以他们才能成就功名、万事诸顺。

三、孝教育的目的

孝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仁”,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仁者爱人,“仁”,即是“仁爱”“仁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竭其一生的周游、办学、授徒,为的就是能够培养具有“仁”的品格的贤士。《论语・学而》中记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之本”,何宴《集解》解释说:“本,基也,基立而后大成也。”意思是f,孝悌是“仁”的基础或根本,根本确立了方可成就大业。也就是说,人只有首先进行“孝悌”教育,才能为达到“仁”的境界做好铺垫。

“孝悌,为仁之本”,是因为亲亲之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但“孝悌”并不等同于“仁”,“孝悌”是针对父母、兄长的一种情感,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仁”不局限于“孝悌”,但却必须以“孝悌”为根基,把孝悌推广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一方面,要成就“仁”必须以“孝悌”为前提,另一方面,“孝悌”一定要推广成“仁”,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论语・述而篇》:“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他就来了。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仁”,“仁”不远人,一个人可能没有能力控制或者做到诸如获取功名利禄、长命百岁等,但选择做一个好人,一个仁德之人却是可以不用借助于外力,自己想做就能做的事情。满清朝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他读《易经》,读到最后发出的感慨是:人一生的功名利禄都是天注定的,你所能控制的就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品德提升了,老天自然会眷顾你、顺应你。

孝是累世的修行。所谓累世是祖先几代积德,自然会有好的子孙。

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院长曾仕强说:“孝可以使我们富过三代,孝可以让我们从穷变富,孝可以让我们活得充实。”

近些年来,读过《孝经》《弟子规》的人越来越多,孝敬父母的人越来越多,势头很好。当下,我们要将孝心、孝道的推行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

孝顺的成语篇3

场景二:上小学的儿子放学回家后,见妈妈躺在床上,便问:“你怎么还没去做饭呀?”妈妈说:“妈妈不舒服,我给你订个快餐吧。”儿子听后不但没有关心妈妈的病情,反而抱怨说:“你干吗不提前告诉我?害我白跑一趟。”说完自己拿钱去买快餐了。

自古以来,我国就形成“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浓厚感恩文化,可是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感恩孝顺之心却在逐渐远离孩子。现在的孩子大多属于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却让孩子对父母给予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应该感恩、尊敬和孝顺父母。那么,作为父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让孩子从小学习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呢?

欣赏鼓励法――

欣赏孩子的每个孝顺行为

欣赏并夸奖孩子的每一个孝顺行为,哪怕孩子只是给妈妈夹了一片苦瓜,哪怕孩子只是把奶奶买的菜从大门口提到厨房,哪怕孩子只是为爸爸拿了一次水杯……心理学上有个“暗示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一个人被看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现实。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导孩子“给爷爷端杯水,说爷爷辛苦了!”“给外婆拿个苹果,说外婆你真好,谢谢你!”并适时表扬孩子:“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宝贝!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孩子真的就会成为一个很孝顺的孩子。这种暗示能对孩子发挥奇效,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付诸行动,直至成功。

榜样激励法――

身教胜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孩子学会孝顺,大人首先自己就要做出孝顺老人的榜样,并抓住各种孝顺的典型事例和故事来教导孩子。只要听到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妈妈洗脚”那声充满稚气的广告语,千家万户的父母都会感动,千千万万个家长都会明了孝顺的根源意义。

年轻的父母如果想让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帮助自己做什么事时,要说“请你……”而不是说生硬无感情的命令句;如果父母或者孩子帮我们做完了某件事,我们要礼貌地说声“谢谢!”如果我们要做的某件事情,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和老人时,应该用商量的语调询问:“我们想……好吗?”父母身体力行地尊重别人,替别人着想,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欺负老人或弱者。

家规控制法――

把孝敬列进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孩子多大,制定适合孩子年龄的尊敬长辈的规定都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家训族规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而大凡成功的伟人,大多都是在一个很好的家教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之所以能成为能力非凡、品格高尚的一代伟人,跟其毛家《规章制度》有很大关系:培植心田,戒,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斗芸窗,勤劳本业。

孝顺的成语篇4

1、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2、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4、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5、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6、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7、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8、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9、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劝报亲恩篇》

1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2、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1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4、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1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6、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名人名言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17、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1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20、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古罗马)维吉尔

21、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23、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24、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25、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英)培根

26、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27、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8、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9、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3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31、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32、老年人犹如历史和戏剧,可供我们生活的参考。——(古罗马)西塞罗

33、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34、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35、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36、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7、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38、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 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 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39、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4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41、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

4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43、长幼有序。——孟子

44、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45、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46、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47、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李毓秀《弟子规》

4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第一》

49、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50、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52、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5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5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5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

58、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5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6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61、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6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孝顺的成语篇5

孝道包含着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和谐意识和认同意识。这对企业员工承担企业责任,培养自主创造精神,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和认同企业价值观具有启发作用,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孝道;归属感;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占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人的基本伦理神在社会道德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孝文化中,“爱、敬、忠、顺是孝道的伦理精神本质。”具体表现为“爱尽于亲”的目标意识,“劳而无怨”的责任意识,“上下相亲”的和谐意识和“家国同构”的认同意识。《孝经·开宗明义》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说明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它对培养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 “爱尽于亲”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是由一个“老”字的形体加上一个“子”字组成的会意字,意为善事父母。子女辈向父母辈偿还养育之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里面充满了虔诚的爱,是人类一个永恒质朴的话题。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子女之身出于父母,继承着他们给予的生命,也在他们的辛勤养育之下健康成长,他们愿意并且不辞辛劳地给予我们最好的生活。所以,爱亲是孝道的题中义。

而且,“孝与人性都是观念层面上的东西,抽象无形,而要归于笃行才能实践其道德价值。”《孝经》认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孝经·天子章第二》。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

因为存在着一个“移情”机制和“家庭式感恩”思维的影响[彭淞.孝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国式企业文化视角的探索[J].兰州学刊,2010(9).],所以孝行能通过类似、接近和因果三种解读逻辑使企业员工产生影响,将孝道观念作用到了企业这个不同于家庭的组织中。因为爱亲,所以企业员工就需要用自己的工作行为来落实,将自己的生活责任落实到企业工作之中,并将自己的个人目标演化为企业的集体目标,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这一原动力还是员工自主意识培育的源泉。

2 “劳而无怨”培养员工的自主意识

《论语·里仁》指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讲作为对父母最大的敬,就表现为顺从,但不是全盘肯定顺从,敬重之余,需要有自我的主见。可见,“子女对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的,从孝道中可以看出子女自身的人格和精神重塑。”人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自身品格的引向和精神的支撑,有些孝子在行孝的过程中保持了本真,提升了自身的人格素养,也间接的帮助他们成就了一番伟业。

《孝经·开宗明义》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社会上扬名,有所成就,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因为,“道德人格是人的道德规定性,是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内在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是个人具有的统一的内在精神。”故而孝子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人格范式。这将有效培育企业的独特个性和过人的产品特点。所以,对于孝文化进入企业后所发挥的作用,是“企业凝聚人心、增强效益的‘剂’”,是员工主人翁地位的自我确认和承担行为的具体践履。由此,员工之间的谐调自然成为一种常态。

3 “上下相亲”培养员工的和谐意识

《孝经·事君章》说:“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意思是说君子侍奉君主,在职的时候要想着如何能竭尽尽忠,退居二线的时候要想着如何补救君主的过失。对君主好的地方发扬光大,不好的地方匡正补救,君臣关系才能相互钦敬。这表明,孝文化背后指向的是和谐氛围和风气。足见,“‘孝’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内容,是道德行为的生长点,在调整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孝经·广要道章》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一个人在家里可以做到孝悌,那么他对社会对他人也会做到孝悌。家庭关系是人最亲近的关系,连这种关系都处理不好,怎么还能处理与别人的关系。

当我们身份转化为“企业人”的时候,受孝文化影响的员工更容易将个体的身份认同与企业相连,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会自然而然地将更符合企业伦理价规则,强化企业文化选择性地理解,促进企业形成强劲的共同价值模式,通过员工的解读放大,在传播交流中凝聚成为企业每个人的大众生活模式。

4 “家国同构”培养员工的认同意识。

《孝经·开宗明义》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尽孝,是从事奉父母开始,其次是忠心的事奉君主,最后是成就本身的德业。可见,“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本来孝的原始意义为事亲敬亲,进而通过孝表达为忠,由家而国的涵义被自然引申了。

从操作上看,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广扬名章》)君子能够对父母亲孝顺,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移做对君主的忠臣。对兄长顺从,就能把对兄长的顺从移做对上司的顺从,能把家里打理好,就可以把这种能力移植到做官之道,必有所气候,扬名于社会。能够做到孝,内心深处必有爱,而这种爱作为价值信念会指引人向善。

企业与家庭有其同构的一面。所以家庭成员定位与企业员工定位也有相契的地方。因此,中国企业将传统孝文化带入企业内部,在企业中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甚至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推行,以实现企业管理在道德路径上的良性循环。孝道与企业伦理内在本质上的同构,由血缘、亲缘组织到社会利益组织的转换,是孝文化的主题之一,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所在。爱家、爱国、爱企业构成一体化的文化情分,使传统文化精神直接体现在当下文化实践中,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8.

[2]孙先英.中国孝文化剖析[J].求索,2004(7).

[3]彭淞.孝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国式企业文化视角的探索[J].兰州学刊,2010(9).

[4]张弓.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美德---电视剧《孝子》[J].当代电视,2007(5).

[5]张德湘.邓小平的道德人格内涵浅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4).

[6]周凯.孝文化: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人民论坛,2010(11).

[7]罗国杰.“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J].道德与文明,2003(3).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9

[9]刘晋军.论儒家孝文化与现代国有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6).

【作者简介】

孝顺的成语篇6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孝道 交友 修养

【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92-02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在讲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一 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子曰:“仁者,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能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礼”是君子衡量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为人诚恳,尊重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那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二 孝道

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语》一书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

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道不仅包括对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更包括对父母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还必须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要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大意是说儿女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和颜悦色,即使自己的意见没被听从,仍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是孔子在强调子女对父母还要孝顺,顺者为孝,必要时给予父母一些生活习惯和爱好上的包容和尊重,让他们精神上能够愉悦,才是真正的尽孝。

此外,孔子讲的孝道还表现在弘扬继承父母的遗志,祭祀时遵守严格的礼制,游必有方的牵挂等多方面。

三 交友之道

《论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如何交友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有对朋友的选择、对朋友的态度、与人相处等几个方面。

人际交往中,择友至关重要,如果交友不慎,将给我们带来不利和麻烦。《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亲近益友,远离损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鼓励人们要多结交那些正直、守信用、知识广博之人,而远离那些虚伪奸诈、自私自利、阿谀奉承、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之人。

在对友态度上,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要看他是如何去做的,人有时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交到可靠的朋友。当面对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时,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孔子认为,朋友之间要以忠诚之心引导其改正错误,但要适可而止,不作过分强求,否则可能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自讨没趣。这在今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另外,朋友交往还要保持一个谦逊、恭敬的心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要多看别人优势和长处,虚心讨教,对其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与人相处,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适当距离产生美。在《论语·里仁》中,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而会被疏远。朋友相处也要有一个度,适当的距离,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这也是他“中庸之道”的具体反映。有个故事“刺猬取暖”也正说明人与人相处要保持恰当距离,独立人格,才能达到距离美的效应。

四 修养之道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出“修己以敬”的观点,主张在品行方面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做事恭敬认真谨慎,通过修炼自己,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

加强道德修养就必须要不断地反省自我,即“自讼”,在此过程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从自身找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还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不断内省吾身,改正过错和存在的不足,方能成就自我,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海兆.君子之道:《论语》中的“君子”思想阐发[J].巢湖学院学报,2010(4)

[2]蒋曼.浅析《论语》中的孝道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3]崔道宏、王宗源.浅论《论语》中的“交友之道”[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9)

孝顺的成语篇7

1、大孝无痕。有一种爱,很小。孝,无须惊天动地,无须甜言蜜语,小处著精神,微处见真情,爱在细微处,一杯水、一张相、一个电话、一个叮咛、便是生活里点滴爱的流淌……孝,贵在恒,敬茶九九茶意浓,理发廿载情更醇,爱像溪水绵绵不绝,不管四季变迁时空更迭,孝心当如空际月亮,将淡淡清辉洒向父母,生生不息!

2、孝子爱日孝子慈孙孝子顺孙孝子贤孙衣冠枭獍移孝为忠移孝作忠迎门请盗

3、你,一个不愿失去人格,一个不甘平庸,不会腐蚀的你,就做个清纯无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净、漂亮,抛开一切污秽,所有自私,学会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4、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你,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

5、割股疗亲割股之心割骨疗亲鸡骨支床老莱娱亲母慈子孝逆臣贼子逆子贼臣

6、雄鹰,就选择敬老;如果你是沙鸥,就懂得赡养;如果你是麻雀,就会自觉服侍长辈;如果你是一个人,就更应该懂得尊敬长辈,孝敬老人。

7、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就是教育我们要尽到做子女的责任,好好的孝敬父母,不要成为后人耻笑的对象。

8、先意承指先意承志先意希旨鸮鸟生翼小受大走孝思不匮孝悌力田孝悌忠信

9、忠孝两全拽布披麻拽布拖麻子孝父慈

10、我们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都是以孝为先。弟子规上也说过:“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褥。

11、“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12、变为传统,世界将更美好。你会发现,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会知道,孝敬是满足,付出是快乐。选择孝敬老人吧!行动就是证明!

13、孝敬和判逆之间,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帮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个有价值的,无愧生命无愧社会的真正的人,人们也会赠与你回报。

14、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15、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16、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17、孝顺是什么?孝顺是太阳,给人带来温暖;孝顺是大山,给人带来依靠;孝顺是宝石,是一笔财富。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张名片。‘百善孝为先’这句不知流传了多久的谚语,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颂道。正如孟子所说的‘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充分说明了孝顺的重要性。

18、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19、披麻带索披麻带孝求忠出孝入孝出弟入孝出悌扇席温枕扇枕温衾扇枕温席

20、孝。不需要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孝。也不需要说出多么感人的话语;孝。更不需要送出多么昂贵的礼物。他们只需要一个感恩他们的心。只要心里面有他们,爱他们。他们就会感到非常的满足。

21、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孝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跟不上历史的步伐。虽然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不乏至孝之人的身影,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孝已渐渐地游走到了主流之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2、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我们用行动传达孝的信息,让我们用行动将中华民族的这种美德传承下去;同学们,让我们用行动,为孝撑起一片新的蓝天,我们的孝心,绝不能被时代的潮流所冲走;我们的孝心,只能与时俱进,变得更加坚固!

23、“孝”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所追求的美德,古人曾教导我们“百事孝为先”意思是教导我们所有善事中孝是最重要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讨厌的东西,要谨慎的为他们去掉。

24、在所有的人性品德当中,孝心是第一位,因为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没有我们的现在,所以说我们要拥有孝心,拥有孝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25、中国之道以孝为先,为君子者必懂孝,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父母含辛茹苦的将你养大,孝顺他们是我们的基本品德,今生能成为一家人是前世修来的,珍惜现在,珍惜眼前人。

孝顺的成语篇8

孝德”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具体形式、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基本内涵是孝敬父母, 尊敬长辈,感恩回报。它的外延就是在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修身立德,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爱祖国,孝行天下。幼儿期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是非观念开始形成的时期,作为幼儿第一任教师的父母,此时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悌忠信品质,必将对孩子一生产生深远影响,进而修身齐家,对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帕夫雷什学校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总要在一进学校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大标语,上面写着:“孩子,要爱你的妈妈!”有人认为应该挂上“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标语,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人将来不可能热爱祖国这个母亲。只有教会学生先爱自己的妈妈这个母亲,将来才会热爱祖国这个母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价值观的改变,孝德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目前孝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依然是独生子女,加上父母长辈不重视孝德教育,或者本身存在孝德缺失,在幼儿教育中也未很好地加以引导,致使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好吃的自己吃,好玩的自己玩,看电视一个人霸着遥控器。根本未曾考虑长辈的意愿,未曾想到与他人分享。

二、固执己见。见到喜欢的东西非买不可,不买就又哭又闹。不听从父母合理的意见,我行我素。一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闹别扭,发脾气。

三、较少关心帮助父母。父母生病时也不闻不问,极少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对父母的辛勤付出,省吃俭用认为是理所当然,对父母缺少感激之心。提出超过父母能力的不合理要求。

四、孝德践行意志薄弱。对幼儿来说父母都是自己最爱和最敬重的人, 但厚实的认知和情感心理与薄弱的意志行为形成明显反差。 孝德意志和孝德行为实践水平明显低于孝德认知和情感水平。

孝德的缺失,对孩子人格养成、人际交往、家庭幸福等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传统的孝道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更迭,已被赋予新的群,现代社会,培养孩子的孝德,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入手:

一、父母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我们的模范行为,会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反之,父母的行为失准,也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不孝顺,就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孝亲,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不仅要有物质供养,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当妈妈的要想想自己该怎样孝顺公公婆婆,当爸爸多用实际行动诠释孝的真谛。如果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在生活中对双方的父母同样孝顺,在点点滴滴里践行孝道,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表率,持之以恒,那么孩子身上就会自然而然孕育出孝德之花。

二、常给孩子讲孝德故事。孩子最爱听故事,好的故事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结合亲子阅读,多给孩子阅读古今中外的孝德故事,如二十四孝中的虞舜孝德、孔融让梨、曹娥孝亲、缇萦救父等故事,使孩子以孝德之人为榜样,尊亲孝亲。同时,特别要大力表扬身边孝亲的真人真事,影响孩子,使幼儿心向往之,进而帮助孩子树立孝德理想,培育孝德精神。

三、加强孝文化经典诵读。特别是儒家的《孝经》、佛家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道家的《文昌帝君劝孝文》及《吕祖劝孝文》。采用赖国全的“137学习法”,父母和孩子每天坚持读一定数量的孝文化经典,日积月累,将经典内化为孩子的品性,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引导孩子看孝德为主要内容的影视。许多电影、电视中都在广泛传播孝德文化,如《孝顺媳妇》、《二十四孝》等等,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这档栏目,非常感动人心,大人和孩子同时观看,交流心得体会,用同龄人的感人事迹,打动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积极向善的内心力量。

五、让孩子与有孝德的人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帮助孩子谨慎交友,有意识地让孩子去与善良的、孝顺的人交朋友,互相激励,处处学做孝德人。

六、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在长辈过生日、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九九重阳节等节点,引导孩子给长辈捶背、端茶倒水,写感谢的话语等等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清明时节,家长要领着孩子到先祖坟前悼念感怀,引导孩子追忆先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习惯,好吃的先给长辈尝尝、等大人一起吃饭,不提过高的要求,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长辈不舒服是嘘寒问暖等等。

《礼记・祭义》中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蔡元培说:“夫至以继志述事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其中矣。”

上一篇:阳光女孩范文 下一篇:结婚邀请短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