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到山顶范文

时间:2023-11-06 16:51:35

带我到山顶篇1

当登山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候,你便由不得自己……

4月9日,跟以往登山一样,天刚亮就前往机场。这次带着超载20公斤的行李,因为目的地是珠峰(南坡),没有轻量化,只想着如何打发大本营的时间以及吃上“提神醒脑”的食品。

由于要在加德满都等待登山许可,不得不错过徒步进山抵达大本营的机会。不过,幸运的是偶遇81岁的尼泊尔登山老人谢尔占,他计划今年再次冲顶珠峰,重夺世界登顶珠峰最年长者的称号。

4月17日,我直飞佩若切(海拔4200米),与队伍会合。和其他队员相比,我少了5天的徒步适应,为了积极地适应高海拔,第二天徒步的时候刻意增加了负重。

这是著名的EBC徒步环线,群峰环抱。翻越垭口,海拔上升到5000米以上就进入珠峰区域,突如其来的是耸立的碑群。眼泪在涌动,这是上百名登山遇难者的墓碑群;内心在哀鸣,他们都是灵魂的引导者,再次证明了那些比生命更重要的追求,每年仍有无以计数的登山者从这里穿过,向上攀登。

19日,到达大本营。在长长的冰川上驻扎的队伍组成了集市一样的珠峰大本营。此时的我,适应还不够,心率偏高,高反剧烈。

2009年参加“黄埔6期”(中登协高山技能培训6期)培训,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登山知识,接受理论和技能培训。现在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培养一种意识——安全意识。在珠峰南坡海拔5400米的大本营,所有一切不正常的反应都成为正常,我开始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煎熬。

拉练需要在2号营地(海拔6400米)住3个晚上。出发是在早上,孔布冰川还未苏醒的时候。孔布冰川,我们也称呼“恐怖冰川”,典型而破碎的冰舌,每天都会发生数起冰崩,30%的遇难者是在这里葬身的。冰裂缝架上了几十个梯子才能通过,我一开始非常不习惯穿着冰爪在铝合金的梯子上行走,但反复数十次后也如履平地了。

行进6小时后到达1号营地(海拔5900米),次日前往2号营地。

在2号营地休息两天后,继续往上行走适应,到达海拔6800米,下撤至2号营地,次日撤回大本营。队员们含着泪水道:“这要是登顶下撤该多爽,可惜,还得来一次”。

接下来是漫长而枯燥的等待。与其他国外队伍不一样的是,这种根据国人的综合素质来设计的拉练方案非常有成效,既避免高山病的出现,也保留了体能。在一些国外的队伍中,因为国人的体质不适应老外的拉练而出现状况的事时有发生,颇显尴尬。

在充分适应了大本营的海拔后,各类行为均得到释放,例如斗地主、比血氧(一阵折腾后我以血氧99胜出)、练瑜伽、冰川摄影等,时不时其他队伍中零星的中国队员也过来串门,晚上投影仪放着惊艳的MV,每天都会有Party……在海拔5400米的珠峰大本营住着一群快乐的登山者。

南坡的珠峰,是一个国际化的大社区,也许早上出门就会碰见某国的明星跟你抢厕所,就算运气不好,也能看见光着上半身作秀的道长。2号营地的群殴事件也让我们知道了有个NB的王牌飞行员叫西蒙尼。

珠峰也是一个大的测试场,身体部件的每个细节都需要格外注意,否则原本细小的缺陷都会在这里被放大。一直以来鼻炎都是困扰我登山的问题,寒冷的空气会刺激诱发鼻炎,并且扩散到支气管。我只能一边用药一边调整,避免受刺激,小心翼翼地煎熬着,等待冲顶窗口的到来。

TIPS

登珠峰的心理准备

2009年在玉珠峰高山技能培训的时候,曾无意地问教练,如果要去珠峰需要什么条件?教练回答道,心理的准备。本次登山的准备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包括体能训练以及心理调整,才如此顺利。

在我看来,心理准备有以下几点:

1 明白为什么登珠峰。不少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登山的目的,把登珠峰看成一件赶时髦的事情。

2 衡量是否对登珠峰有把握,只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要尽可能的降低风险,而不是全部依赖夏尔巴,侥幸地认为成熟的商业公司可以保证安全登顶和下撤,而忽视了自己是否具备技能、体能以及其他。

3 对自我的评估。对于不知道自己体能极限的人来说,登山是很危险的,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放弃。

4 勇于承担风险的准备。大部分人都会在大本营说“我准备好了”,但面对风险所表现出来的却截然相反,缺乏冷静的心态,甚至失去基本判断力等。

1999

5月,由西蒙森带领的珠峰登山队专门为搜寻马洛里和欧文的遗体挺进珠峰,他们发现了传奇人物马洛里的遗体。

1999

5月27日,中国登山队10人登顶。桂桑成为第一位两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是中国第一对同时登上珠峰的夫妻,从8300米出发最快突击登顶4小时47分纪录由边巴扎西创造。

1999

5月29日,南非女性凯西·奥多德从北侧登顶,她成为从南北两侧都攀登过的第一位女性(1996年5月25日南侧登顶)。

2000

5月21日,夏尔巴人巴布从南侧(大本营海拔5300米)出发16小时56分钟登顶,创造南侧大本营出发最快登顶纪录。

2000

5月22日,50岁的波兰女性安娜·切尔温斯卡登顶,成为年龄最大的女性登顶者。

2000

5月24日,夏尔巴人阿帕第11次登顶刷新了登顶次数纪录。

2000

10月7日,斯洛文尼亚登山家卡尔尼察用5个小时的时间,从珠峰之巅滑到山脚的营地,成为珠峰滑雪的第一人。

5月4日,分配给我的夏尔巴叫索拉,他将负责协助我攀登。34岁的他已经有了两个孩子,6年的夏尔巴经历让他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沉稳的性格。严格来说,夏尔巴只是登山协作,增加安全保障系数,没有负责背负装备的义务。接下来的日子里,索拉成为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伙伴。

5月8日,又一名夏尔巴在3号营地上滑坠遇难。还没开始正式的出发,已经有3名夏尔巴先后遇难,我们这些队员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这的确很难想象。大部分队员就只有跟随商业队的三四次攀登经历,有的连高山靴、冰爪、安全带都需要向导帮助穿戴。高海拔,俨然已经成为第一杀手,可以让人失去判断力和正常的思维,而这些眼下都被名利给淹没了。

我开始习惯午饭后小睡片刻,然后看书、冥想,独处,显然能让这次登山更有意义。

登山和禅修有着一定的共性,是自我对话的机会,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性格中的细微之处会被放大,可以观察到自私、欲望、浮躁等心态。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是命运安排的一段奇妙体验和认知。

我对队友张伟说,大本营就像一个白雪覆盖的星球,我们就是流放的犯人,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直升机,吹起漫天雪。等待冲顶的时候就像获得刑满释放,期待回到地球,洗澡、high吃、享受湿润的空气。

登山,就是一种煎熬。

2007年底开始第一次登山,2009年系统地接受攀冰、高山技能培训,到这次珠峰是第12次攀登,第11座雪山,最深的感触是“选择登山是不理智的,但选择了一定要理智”。

冲顶时间定在19日。一群嗷嗷叫的小老虎们早已按捺不住了。

15日凌晨5时,在煨桑的玛尼堆前供上三根烟,从未有过的虔诚。老友说“起心动念,念念不忘,必有回想”,所有的神,保佑我们这群爱山的人吧!

从大本营出发,直接前往2号营地,按自己的节奏用7小时就完成了。队友老白的放弃让我不由得敬佩,理性选择放弃的人永远比不能自我评估心里只想着登顶的人智慧。在2号营地休整一天。

17日,前往3号营地(海拔7300米),这算是整个攀登中最轻松的一段,虽然有氧气瓶从身边呼啸而过,但这只能成为一段经典的视频。饭饱、尿少、开始吸氧,犹如毒瘾发作的人找到一箱大麻,0.5升的流量对于只有5瓶氧气的我来说资源宝贵,不能玩大发了,伴着缺氧带来的梦幻入睡。

18日,早上6点去厕所。原本没有厕所,因为上的人多了自然有了厕所。不幸掉入裂缝中,不禁笑了,最近三次登山都有掉入裂缝的必修课,只是这次看不到底,掉得格外得深,双腿全部陷入,滚出来后借夏尔巴的镐迅速脱身,差点人就真没了……

沿途的氧气流量在1.5升,开到2的队友一骑绝尘。中午到达了4号营地,海拔7900米,抓紧时间补充水分、能量,赶紧休息。一名队员因为到达4号营地消耗了10个小时(关门时间是9小时)被强制劝退。在攀登顶峰前放弃,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来承受这残酷的事实?

从对讲机里听见老李在洛子峰登顶后下撤发生危险的消息,他的夏尔巴跑掉了,张伟带着自己的夏尔巴连拖带拽地把他弄到4号营地的帐篷里,老李还有一丝生命迹象,接下来是惊心动魄的营救,大家心里暂时松了口气。然而,两天后老李还是在4号营地遇难。

此刻,狂风肆虐,身子压着快被吹跑的帐篷,老杨用对讲机吼道:“6点风速开始下降,8点出发冲顶!”

2001

5月22日,法国夫妻伯特兰德和伯尼尔从珠峰顶以滑翔伞下山,8分钟到达ABC营地。

2001

5月22日,斯特丹·卡特第一个从顶峰单板滑雪下山。

2001

5月23日,西弗雷迪创造了首次全程从顶峰单板滑雪下撤到ABC的纪录。

2001

5月23日,16岁的薛里成功登顶,改写1973年另一位尼泊尔少年在16岁所创下的纪录。

2001

5月25日,美国人布尔以64岁高龄成为当时登珠峰最年长者。

2001

5月25日,美国人艾瑞·韦亨梅尔成为第一位登上珠峰的盲人。

2001

5月26日,俄罗斯人伯切科夫成为珠峰第1500个登顶者。

2002

5月16日,63名登山者从南坡登顶珠峰,创造了当时单日登顶珠峰的人数新纪录,加上中国一侧的成功登顶者,整个2002年春季珠峰南、北两侧共有155人登顶。

2003

5月,在纪念人类首次登顶珠峰50周年之际,中韩联合登山队和中国业余登山队的14名中国队员分别成功登顶珠峰。

19日7点开始准备出发,远处已经一路灯火。“期盼已久的时刻到了,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平安地撤到这里!”带着氧气面罩的我对着队友老龙吼道。

氧气流量调到2,索拉带着我一路超车,很快就走在队伍的前端。面罩漏出的热气进入风镜,雾在风镜中立刻结为薄冰,不得不取下来。黑夜里被风卷起的雪沙不设防地打在眼睛上,阵阵剧痛,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带上风镜,看不清的时候又摘下,如此折磨以至于登顶后红着双眼度过了三天。

此时,心态在登山中显得尤其重要:从未想过什么时候登顶,只是坚持这样的节奏走下去。我知道,南坡的冲顶会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这段黑夜行进的过程,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

猛然间,索拉提醒我更换氧气,我知道,离最后的冲刺不远了。

事后我和队友老龙开玩笑道,冲顶过程中打嗝都是火腿的味道(连续几天都吃火腿扛饿)。

山脊的右边就是祖国,沿着山脊直上,第一束光线从祖国照射过来,面前是传说中的希拉里台阶,远处,就是终极目标——8844米。

5点20分,到达顶峰时,我已经老泪纵横……

TIPS

食物、装备心得

高山靴:Lasportiva8848高山靴磨脚得厉害,下撤过程中左脚已经废了,上次玛纳斯鲁废的右脚,很多人也有类似反馈;

雪镜:防紫外线系数一定要R4级别,8000米级雪山用一般雪镜防护不够,容易雪盲;

保暖贴:最佳使用方法是贴在胸部肺的位置,更容易手脚温暖;

能量胶:效果还不错,但多吃一些肉干类食品更扛饿,长时间的攀登中更容易持续产生能量。

登顶,有人形容只是登山的开始,大部分山难都是发生在下撤过程中。

此时的希拉里台阶已经开始堵车,老外丝毫不客气地把我往悬崖下挤。我的锁里挂着一把绳(今年的绳子为黑色,老绳子不少),时刻准备跟老外在上面干一架。

过完“阳台”后,线路显得安全些,中午12点下撤到4号营地,晚上8点撤回2号营地,次日5点下撤大本营。

登山,真正兴奋的时刻并不是登顶,而是登顶且全身而退、安全撤回大本营的时刻,在大本营与一起奋战的弟兄拥抱。而此前,冲顶的时刻大本营通宵守候,所有成员都处于紧张状态。

2013珠峰南坡,10名中国队员,9名登顶,华丽完美的收场。感谢老杨和所有队员给予的关怀,感谢曾经一起攀登过的弟兄们,有你们的岁月真好!(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杨春风、饶剑峰和夏尔巴向导索拉,愿天堂里不再有恐怖袭击,愿始终坚忍执著的你们一路走好!)

TIPS

攀登行程总结

D1-D7:博卡拉徒步7天至珠峰大本营(海拔5400米);

D8-D10:休整;

D11-D15:拉练,最高到海拔6800米;

D16-D37:等待时间窗口;

D38:2号营地(海拔6400米);

D39:2号营地休整;

D40:3号营地(海拔7300米);

D41:4号营地(海拔7900米);

D42:冲顶(海拔8844米)下撤到2号营地;

D43:2号营地下撤到大本营。

2005

5月22日,藏族女队员吉吉和拉吉顺利登顶珠峰,这也是吉吉和拉吉第二次登顶珠峰成功。拉吉的丈夫大齐米也在这天一同登顶,他们成为中国第一对两次登顶珠峰的夫妇。

2006

5月,云南兄弟金飞彪和金飞豹在珠峰峰顶激情相拥,成为中国首对同时登顶珠峰的同胞兄弟。

2008

5月8日,中国36人成功登顶珠峰并且把奥运火炬在珠峰点燃,也是世界举办奥运会以来第一次在珠峰点燃奥运火炬。

2009

5月18日,20名中国业余登山者成功登顶珠峰。

2012

6月19日,地大珠峰登山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珠峰的大学登山队,陈晨成为全国第一个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

2013

4月27日,三名欧洲登山者在位于7000米高山的大本营上,与上百个夏尔巴人爆发了群殴,被称为“史上最高冲突”。这一事件拉开了珠峰首登60周年新高潮的序幕。

2013

带我到山顶篇2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友人通知我可以去九顶山参加生态科考的机会时,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四川九顶山,蜀山中最神秘的一座,从卧龙到唐家河神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最高之点。如果你还不知道这条断裂带,那么,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的故乡一定听说过吧,九寨沟的风景你一定憧憬吧,还有汶川大地震你也一定不会忘记。最珍稀的野生动物,最绚烂的风景,还有最震撼的大地震,是同一只手塑造的:这里是印度洋板块挤压亚欧板块最剧烈的地方。而九顶山,就是这个神奇断裂带上的最高点了。

茶山村里的余家华老人

对于这块神秘的地方,我向往已久,所以当中科院保护地友好体系生态科考团队提供这次九顶山生态科考机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过,朋友提醒我,这次科考游对体力要求很高,他用手比画着说:“普通生态游在这里。”他手掌低低地压在小腿的高度,接着把手抬高到腰部,说:“户外探险在这里。”最后他把两只手高高举过头顶,垫起双脚似乎在触摸一样怎么够也够不到的东西,他一边做着这个滑稽的动作,嘴里一边说:

“我们的生态科考在这里!”

我知道他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当体验过这次生态科考之后,我明白无论准备多少高科技的装备,也比不上一个强健的体魄。

和许许多多有名的流传在世的旅程一样,这次生态科考之旅也是从穿越隧道开始的。从成都出发,陪伴我们一行6人的,是两台长安福特翼虎,均为1.5L GTDi四驱车型,配置非常的丰富。体形看上去并不大的翼虎,其实车内空间很宽敞,对于我们这样需要携带众多器材的科考之旅来说,车内空间就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翼虎的脚踢式电动尾门在装运行李时非常实用。考虑到节省燃油,这款1.5L GTDi车型的发动机配置有智能启停功能。虽然只有1.5L的排量,但加上涡轮增压,翼虎的提速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动力储备足够。只不过在高速巡航时,4缸的机器噪音还是有些大。

穿越了重重的隧道,海拔也逐渐上升,在到达我们进山前住宿的茂县茶山村时,海拔已经上升到了1900多米。茶山村是茂县城南一个小山村,站在村口朝下望,是滚滚流淌的岷江,如白练飞展。向上看,则是巍巍耸立的九顶山,如翠屏肃穆。

我们此行前来九顶山执行生态科考任务,在九顶山说起生态保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老人一一余家华,我们都亲切地叫他余大爷。余大爷的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就在这青山翠谷之中。这个干净的小院子里,最醒目的要数墙角里放在一堆钢丝套上的动物头骨了。别小看这些头骨,全部都是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的头骨,都是余大爷这二十年来巡山清理猎套时捡回来的,有斑羚、羚牛等。

当晚在余大爷家休整,为第二天的进山做好各项准备。来自中科院动物所、保护地友好体系的队友,利用晚饭后的时间给队员们做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科考培训l,讲解如何在野外做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包括如何辨识植物,如何制作科考标本;如何辨识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如何通过粪便来了解野生动物,以及如何制作野生动物的脚印模型携带回来,等等。

炼狱般的7小时

第二天一早,收拾停当,队伍便开始上山了。由于上山的路都是步行才能走的道,我们的两台翼虎只能停在余大爷家。住宿的茶山村是距离九顶山峰顶最近的村庄,从这里上山距离只有9公里,但是上升高度却达到1700米。刚出村子,第一段路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九顶山的威力。

这条刚出村的山路两边都是低矮的灌木,这里是红腹锦鸡的天堂,我们在山路上行走,耳旁都是锦鸡的叫声。九顶山协会的保护意识加上灌木棘刺的防护,这里的锦鸡相对容易被看到。翻过这片灌木,我们来到第一处宽阔的草地,当地人称之为奈都坪。这片草地是距离村子最近的草坪,也是最容易到达的露营点,每年都会有爱好自然的人来这里搭帐篷宿营。而在这片草坪的边缘,可以轻易看到野生的雉鸡。

我们科考团队的目标是海拔3600米的石林寺营地,所以没有在奈都坪做过多的停留。继续向上,山体变得开阔,大约4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牛踩坪。这是一个沿着九顶山北麓的大的斜坡草坪,因为没有大树遮挡,当我们在草坪上回望,整个山谷都在眼底。可以看见我们住宿的茶山村,也能看见谷底的岷江。

已经走了两个小时的队友们,疲惫地坐在一块岩石上休息,而在不远处的另一块岩石,则被散养的山羊盘踞。在蓝天碧草之间,所有的生命都是那么惬意。从牛踩坪继续向上,我们走进了九顶山的原始森林。这里处在九顶山北麓的背阴面,环境湿润,气温微寒,是典型的高山湿润云雾森林。幽深的森林里,地衣像鲜花一样饱满绽放,苔藓比修葺过的草坪还要齐整青翠,松萝让硬朗的枝干变得柔和,各种真菌则成了青山绿水间灵性的装点。杜鹃未开花的样子也是动人的,嫩黄的新叶在枝头聚成一簇,而碧绿的老叶像花萼一样围绕在它们周围,时间的刻刀通过变幻的色泽和质感在另一个季节刻出另3中花朵。

山路没有盘旋,笔直向上。比起腿脚的麻木,更让人困扰的是高山上稀薄的空气,还有那些追着人叮咬的,比芝麻还小的蚊虫。当我们驮着满满行李的马儿也大口大口地喘起粗气时,向导对我们说,快到石林寺了。

从早晨的8点30分左右徒步出发,足足经历77个小时的磨难,在下午15:40左右,我们小分队终于抵达了海拔3600米的宿营地,最后的那一个小时,基本上走1O步就休息一下,差不多是拖着腿爬上去的。大伙儿用最短的时间搭好帐篷,烧起热水,当地的向导已经帮我烧好了香喷喷的腊肉野菜,在高山上还能吃到这样的热饭热菜,整天爬山的辛苦也随山风飘走。

九顶山需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一夜的休息带走了登山的疲惫,也带走了山间的雾气。第二天清早,我们见到了一个清澈得像水晶一样的山顶世界。白云在我们脚下优游,蓝天仿佛触手可及,远处的山峦从白云中露出犄角,这是尘世里不曾有的风景。而这一天,在中科院保护地友好体系的专家带领下,分成两个小队,分别在山上的不同区域执行生态科考任务。一队沿着山坡横向搜索,我们这一队则沿着山道继续向上一直到海拔4100米的垭口附近。沿着这条路线,我们跨过了高山植被最后的边际,一直到的碎石区,而所见之处,植被也随着海拔的上升迅速变化。海拔3600米的石林寺还是杜鹃满路,海拔4100米的山脊附近就只剩下高山雪莲了。

而在这样植被剧烈变化的区域,也就是野生动物最活跃的区域。在这一天的考察中,绿尾虹雉和血雉的叫声此起彼伏,在我们向上攀登时,有一只绿尾虹雉的雌乌甚至还飞落到我们身前5米的地方。其实,在我们宿营的地方海拔3600米的石林寺周边,被誉为“虹雉家园”,在这里可以观察到中国特有的乌种绿尾虹雉,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尾虹雉亦是色彩最丰富的鸟之一,从头、颈到背、尾,雄性绿尾虹雉的羽毛会变换出完整的彩虹七色,非常炫丽多彩。中国观鸟“圣经”作者、世界著名生态学家马敬能曾经说过:中国鸟类最值得关注的是雉鸡,而在林林总总的雉鸡里,绿尾虹雉无疑属于最美丽、最吸引人的一类。在我们所处的九顶山上,那些处于岩石边缘的草甸,就是最容易发现绿尾虹雉的地方。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迄今为止还缺少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余家华老师的九顶山野生动植物虽然已经积累了大量巡山素材和动物图片,可是没有系统化,规范化,所以这些原始素材距离科学家们的需要还差得很远。保护地友好体系的老师依托中科院动物所,此次联手《汽车与运动》杂志,并带着长安福特翼虎、MLB美职棒腕表、BOSMA博冠望远镜这些伙伴们一起,利用生态科考的形式,带领协会成员一起,在九顶山上这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做系统的调查分析。

生态科考队是媒介

这里不仅有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我们的到来,就是为了与栖居这里的野生动植物们,进行一场别样的生态“对话”。除了对羌族的游牧文化进行交流考察外,还要对这里的发现或是存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豹猫、金丝猴、扭角羚、金雕、林麝、马麝、绿尾虹雉、血雉等,展开全面监测与跟踪调研,不仅需要采集丰富的科学数据,完成大量珍贵的影像记录,同时如何利用创新性的生态科考方式,来缓解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保护九顶山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也将进行专业的课题研究。我们生态科考队做为一个媒介,必须要将调研成果进行,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边远地区的情况,以这种类似宣传的手段尽可能为当地带来有价值的改变。

作为我们这支生态科考团队的灵魂,知名生物多样性保护学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保护地友好体系创始人的解焱博士,在谈到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时,就指出野生动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它是我们的环境健康的最好的标志,甚至是比PM2.5要更好的环境指标,保护野生动物,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生活。

带我到山顶篇3

平顶山市区导游词【1】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河南旅游观光!很高兴能为大家导游服务并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还请大家对我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今天我将带大家到鲁山县石人山旅游观光,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石人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部,景区面积55平方公里,地处伏牛山东段.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1米.它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号称"三十六处名胜,七十二个景点",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石人山山峰奇特,瀑布众多,森林茂密,温泉优良,人文景观辉煌,集"雄,险,秀,奇,幽"于一体.专家评论是有"华山之险,峨嵋之峻,张家界之美,黄山之秀".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科研,探险的好地方。

石人山古称尧山,相传为刘姓发源地,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于此而得名.战国时,伟大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翟降世于尧山之下,现有墨子故里遗址.

石人山地处中原,地理条件优越,紧邻焦枝铁路,国道311,207贯穿景区交通便捷,石人山风景区总面积268平方公里.区中的奇峰,怪石,山花,红叶,飞瀑,温泉,湖面,云海,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完整的风景体系.现已命名的景观有240多处.60-200米高的瀑布有17处,200-300米高的石柱有40多处,石人,将军石,千丈岩,姐妹峰,白牛城,通天河,九曲瀑,鬼门关,南天门,报晓峰,猴子拜观音,朝圣岭,姑嫂石,金山环等景点遍布景区.景区中有库容达7亿多立方米的大型人工湖-昭平湖鲜为人知的林彪地下军事指挥所,能医治多种疾病的温泉群,等,还紧邻亚洲最大的航空展览馆.

石人山地处亚热带于暖温带分界线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仅种子植物就有1211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的有13种,省级保护的有19种.有陆栖脊椎动物125种以上.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有17种,省级保护的14种.石人山有大片原始森林,千年古木在15万株以上.布满青苔的水杉林是冰川遗物,生物学家称之为活化石,被周恩来总理定为国宝,满山的各色杜鹃,是石人山又一珍宝.

石人山四季风光别致,春天鸟鱼花香,绿映溪吟,秋日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林海雪原.初夏时节使认领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清新景象.盛夏,当平原大地上"赤日炎炎似火烧",气温达35-38'c,这里只有23-26'c.凉爽宜人,宋代诗人梅尧臣曾游石人山写下<<鲁山山行>>称赞这里的美好景色:"适马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永在何许?云外一声鸣".

关于石人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剩下一块五彩顽石,双黑双秀丽,年深日久,修练成石人大仙。玉皇大帝让白牛大仙在广寒宫中为王母娘娘耕耘田园,因与嫦娥爱慕,触犯天规,补贬下凡,囚入苦海。嫦娥请来蟾蜍大仙,吸干海水,求出白牛。白牛也准备东山再起,大反天宫,二郎神挂帅亲征,王母娘娘也前来督战。石人来援白牛,一步迟来,鸡鸣天曙,战场化作八百里伏牛山脉。成仙是假,奇石是真,令每位来此观光旅游的中外宾客赞叹不已。

好了!关于石人山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平顶山市区导游词【2】各位游客:

平顶山位于本溪市区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势巍峨,顶部平坦,面积有二百五下亩,故名“平顶山”。山顶四周有绝壁围绕,似刀削斧劈,峥嵘峻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览无余。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顶。山顶有古庙、碑林、电视转播台。将逐步把山顶建成为高山植物园。平顶山是本溪市的卫士,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尚有战争遗迹

登山俯瞰,美丽的本溪市区尽收眼底。西望太子河,蜿蜒如带,流过市中心,而逝于西山脚下。四座铁路桥和两座公路桥横跨太子河,衔接两岸,真好像中国墨竹画一样,一节一节地钩到银色的竹竿上。南面是高炉群,火光映天,烟雾迷漫。河西岸是闻名远东的彩屯煤矿竖井。河东岸是横穿全市的沈丹铁路,条条铁轨如同巨蟒向南北伸延。太子河两岸厂房林立,街树掩映着黄、白、红、橙各种颜色的建筑群,把市区点缀得五彩缤纷。近处是市区的绿色宝珠--"望溪公园",一片苍松翠柳拥簇着玉碑红亭。如果遇上晴朗天气,极目远眺,百里外的辽阳白塔可绰约映入眼中。回望四周,峰峦起伏,众山皆小,敛回目光,漫山陡壁,扶松踏草、寻访古迹,一幕幕烽烟战火,油然浮现于脑际。平顶山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明初龙虎将军马云、叶旺,战几无朝辽东遗臣高家妈就在这里。明成化四年,建州女真军过鸦鹘关,入侵本溪,明军辽中卫佥事胡珍,在此设伏阻击,敌众势强,明将虽奋勇抵抗,奈因寡不敌众,胡珍以下五十六员大小将领全部战死。清末,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因分赃不均而火并,在我们国土上打仗,这里更是炮声隆降。据《东三省古迹遗闻》记载,清初,侠士神弹李五,耻为清官,隐居在平顶山的"玉皇阁"。迄今尚存一间庙两口缸,他饮用的一眼井水仍清泉汪汪。晚清拔贡、辽阳秀才白永贞曾为他留下一块石刻,上凿:"英风万古"、"玄极无上"、"警世无方"十二个字,他那英风侠骨,引起后人的赞赏和回忆。

而今,这座饱经沧桑、阅尽人间春*的高峰,已是旧貌换新颜了。一条柏油公路由山南直达峰顶,巍峨的电视发射塔耸立山巅,久居城市的人们,每逢节假日常结伴登山,赏目舒怀。为开发平顶山旅游资源,本溪市新建了平顶山索道,更加方便了平顶山的旅游观光。

本溪平顶山,原名“青云山”“平定山”,海拔高度657米,(索道票上印为661.2米,有待考证)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是一座美丽的“城中之山”,仿佛一颗镶嵌在燕东盛境上的璀璨明珠,傲然屹立于山城,见证着山城的巨变。向山城人民述说着历史、展示着未来。

带我到山顶篇4

我很坚决:“不,要去你们去,我不受那个罪,再说,山下也有风景啊!”

最终他们去了,也没有登顶。我嘲笑他们,因为从结果上看,他们和我一样,都没有登顶,还比我多付出了辛苦;他们嘲笑我,则是因为我都没有尝试,直接留在山脚。

我想,如果倒退几年,我应该会和他们一样,总是希望自己多经历一些,哪怕最后没有结果,我也愿意。但现在,可能是经历得多了,反而贪图安逸了。山上固然有风景,但山下也有,而且,山下的风景不一定比山上的差,为什么非要吃苦受罪、呼哧带喘地爬到山顶上去呢?更何况山顶上可能还没有什么风景,就算有又怎么样?你能把风景揣兜里带走吗?无非是下山以后多一点炫耀的资本而已。

九寨深夜,女友给我打来电话,她说她爱上一个很优秀的有家室的男人,她为他已经哭了无数次,她问我,怎么才可以不哭?

我对她说:“亲爱的,很简单,你放弃他就好了,难道你周围就没有爱你疼你的男人吗?”

她说有,但她没感觉,她心中只有他!

呵呵,这是一个要去登山顶的女人。山下风景纵然再好,她也要去山顶,尽管,通往山顶的路荆棘密布险象环生,她也要去。哪怕最终无功而返,甚至更惨,跌落山崖摔个半残。

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上,是有高山和峡谷,丘陵和平原。如果大家都甘于平淡,找一个差不多的,平平淡淡过一生,那么人世间就会少很多泪水和苦恼。但问题在于,大家都不肯。以前我不理解,会痛骂这种女人:“你是受虐狂吗?放着满天下的好人不去爱,偏要去爱那个冰冷的家伙!”

现在我理解了―凡是那些在婚姻和爱情中屡屡遇到不幸、痛苦、坎坷的人,多半都是一门心思要登顶甚至登月的人。他们不甘于生活在山脚下,尽管山脚下比山顶上要省心,要安逸,如果要他们一开始就那么省心和安逸,他们会觉得痛苦、压抑,缺乏挑战!

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女友对我说,回国之后,最大的感触是国内的婚姻状况,尤其是中年婚姻,不像加拿大那边的夫妻,平平淡淡细水长流。节假日,一定是和家人在一起。而国内,40多岁的男人即使不离婚,好像也不肯把心思用在老婆身上,一说就是“审美疲劳”。

她说她想了好久,有点想明白了―西方孩子从中学就开始恋爱,年轻体力好康复能力强,即便是摔倒了落一个疤也无所谓。然后到了一定岁数,选择婚姻的,多数就是喜欢山脚下平静安逸的那拨儿男女。对于这拨儿人来说,山顶再美他们也懒得抬脚,他们摔过跟头了。如果没有选择婚姻,要么是职业冒险家,要么是业余登山爱好者,他们宁肯经历一场又一场起伏跌宕的情感生活,也不愿意日复一日重复着平淡。

但咱们中国的这批中年人,年轻的时候,先是忙学业,学业之后又忙事业,到该成家的时候,父母会按照“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他们:找一个踏实过日子的最好,平安是福。结果,等他们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发现这辈子快要过去了,竟然还没有去过山顶!人们说山顶缺氧、海拔高、空气稀薄,通往山顶的路崎岖不平。但他们没有去过啊,他们听不进去的!他们非得收拾行囊,奔着山顶就去了。即便最后没有登顶,落一身伤痛。

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是平淡还是丰富?是山脚还是山顶?也许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但那些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总是遗憾少一点。比如,我就不会后悔放弃登顶,但不知那些登顶的人,会不会后悔曾经尝试。

E-mail:

带我到山顶篇5

来到山下,恰巧碰到一路边施工的老人,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看现场,便将自行车寄存此处。按老人的指点,顺山而上。时而遇上一段羊肠小道,时而迷失在草丛中,山越爬越陡,树越来越密,草越来越深。最初在山下,草有半米深,到了山的中段,草已能没到胸口了。此时,方才明白“路在脚下”这句话是真理。因为没有路,所以落脚的地方就是路。在半山腰遇到了一个黑洞洞的土洞,洞口被爬得光溜溜的,看到它不禁头皮发麻……。

快到山顶时,柏树很密,人只能低头弓腰从树缝中钻过。为了下山时记路,我便隔几米将树枝折断一条,此时,夕阳只剩下了一抹残红,远山留下一丝黛青,淡红的云像被撕碎的帛点缀着西天。山顶没有风,听不到松涛声,但这种静更让人惊。爬到山顶最高的那块平板石上时,天已经黑了。我拿出酒顺着山顶的四周洒了一周,然后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从心灵的深处来说,有对神的敬畏,但我感觉更多的是对山的膜拜。年少的时候,时常朗诵一句诗:山登绝顶我为峰。此时此刻,一丝那样的感觉都没有,只是觉得自己仿佛只是历山顶上的一粒沙子。

夜幕中,支好三脚架,装好照相机后放眼观看,不由自主地感叹道:“人间天堂啊”!

从山顶往下看,完全是俯视的角度,我犹如置身在天堂一般。不身临其境无法描叙这种壮观的场面。这条飘带起伏错落,时宽时窄。而起伏的山脊更加剧了它的飘逸。闪闪的灯光犹如这条飘带上点缀的珍珠。跑青岛的高速路和通莱芜的高速路象两条彩线,自西向东汇聚,与这条飘带构成了一个美丽的三角。车灯像萤火虫一样在这条线上闪烁着。如此的美景更加重了我是在天堂的错觉。先照了几张大场面,然后照了几张接片。随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静静地等星星的出现了。

刚到山顶时,看到有一棵两米多高的酸枣树,满树深红的酸枣,此时借闲空摘几粒酸枣带给三岁的小儿也不虚此行啊。摘了两把枣后,我就背靠了一棵柏树,一是为挡风,二是为踏实。黑灯瞎火的,心里总是有点犯虚。等了近两个小时,星星仍然不够明亮,我知道这是让灯光给冲淡了。看来拍星星的计划落空了。收拾行囊下山吧。

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努力找来时的路。走了短短十几米就迷路了。明显觉着顺着陡坡往下下,直觉告诉我,这样下到山谷里去了, 应该走山脊。然后拼命地往高处走,终于找到了折断的幸运枝。手电几乎不起作用,只能照四五米远,根本找不到路的方向,脚在草丛里不停地试探,稍硬的地方是路。越走脚的感觉越灵敏,最后,不用眼睛看了,全屏脚在草中找路了,真让我感到神奇。由此,我总结了一句话:路在哪里脚知道。您要记住,这可是真理呀!不信,迷路的时候体验一下吧。

晚上走路出奇的快,下山的路更快,没用多长时间,我就越来越接近“人间”,越来越接近灯火了。心也放松了警惕,慢慢地释然了。此时方觉得双腿酸痛,两脚发麻,汗湿衣衫。当我坐在看场老人的窝棚里时,除了疲惫就是温暖亲切的感觉了。

带我到山顶篇6

这次登顶的天气很好,阳光灿烂的,所以登顶的速度很快。上到峰顶了之后要做两件事,一是展旗,二是取证。这一次带的旗子比较多,有二十多面,我摘下雪镜,一面一面地展开拍照。照完就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然后我再想自己拿相机拍照的时候,就发现相机坏了。换了两部相机之后,我终于发现,不是相机有问题,而是我的眼睛出问题了。

后来下撤到4号营地,摘下雪镜后,感觉阳光灼痛,流泪不止,向导马上连线大本营医生。及时做了处理,4小时后视力恢复,马上快速下撤,因为高海拔对视力恢复不利,走得很快,到下一个营地,平常6小时的路,用3小时就走完了。

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现在视力基本恢复了。

这次从南坡登顶,跟七年前你从北坡登顶有何不同感受呢?

七年前登珠峰的时候,我还没上过八千米,感觉不确定性很大。登顶前,眼看着顶峰近在咫尺,还活活走了两个小时,永远也走不完那段路的感觉。到山顶后,只有20米的能见度。这次时间、体力准备都很充裕,之前也有了3座8000米的经验,心里很定,冲顶一气呵成,那个感觉,一步一步一步,就是爱丽丝梦游奇景。站在顶峰,地球在脚下,已穷千里目,仿佛能看到北京,当然是用心在看啦。两个字,神奇!

你们这次登珠峰是“零公里行动”的一部分,听说对垃圾分类要求很高,生活垃圾都要带下来。

对啊,大便都带下来了。这次登山的组织者罗塞尔公司的罗塞尔先生,号称喜玛拉雅之父,对气候的判断,登顶成功率,包括对环境的保护措施,在业内都有盛名,所以选择他的登山队,也和我们垃圾分类减排的主题高度契合。

你的登山日志中提到,在2号营地遇到一个70岁的日本老太太,她怎么样了?

这个日本老太太是第二次登珠峰。第一次她在差400米登顶的时候下撤,这次走到6400米的地方下撤。在山上分手的时候,大家都跟她合影,像欢送英雄一样。这个日本老太太全程摄像,认认真真的,她拍的登山记录片,曾参加东京电影节,获得二等奖。大家问她明年还来不来,她没有明确说不,只是说,年龄不饶人啊。心态非常好,让人喜欢和尊敬。

为什么要一再挑战珠蜂?你已经两次刷新中国人登珠峰最大年龄的记录,今后你会不会再次出现在珠峰呢?

登山,也不为什么,登着登着就成习惯了,就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大本营能听到云雀和麻雀的叫声,在雪崩和石崩的隆隆声中,生命和大自然在如此极端的地方共处着,和谐着。这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次回来,要彻底检查眼睛,一切要看身体状况允许不允许。

从山上下来,第一站去了哪里?之后的行程怎么安排的呢?

第一站去了加德满都。女儿来了,还有很多朋友,很温馨。就是从零下几十度的地方。突然来到摄氏三十几度的次热带,太魔幻。尼泊尔总统接见了我们,中国大使馆宴请了我们,都是高兴事。冰雪旅游和雪山攀登是尼波尔的重要旅游项目,所以总统很重视。5月28号飞拉萨,然后到北京参加一个中国人登顶珠峰50周年的纪念活动。今年是中国人登顶珠峰50周年,光南坡就有十位华人登顶成功。再然后就是到上海看世博会了。

世博会有一个万科馆,你还特地把世博会的旗子也带到了珠峰上,你们希望通过这些给大家传递什么信息呢?

万科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环保方面的试验,这次借世博会东风,我们希望能把这种环保试验在万科的小区之外的其他国内小区推广。所以珠峰“零公里行动”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活动。我们这次登山不但没有给珠峰留下任何垃圾,还力所能及地将以前登山者留在山上的氧气罐带了一些下来。目前有200个氧气瓶在来上海的路上,可能会在上海世博会的万科馆展出。不过具体采用哪种展出方式来更好利用这些来自珠峰的氧气瓶,我还在征求大家的意见。

当你还在珠蜂上的时候,房地产业受到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政策调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房价到底会怎样?这个行业的未来会怎样?

不会大起大落。

你希望“零公里行动”收到怎样的效果?

带我到山顶篇7

今天爸爸带我爬千佛山,远远望去,千佛山的山顶高耸入云,好壮观啊!进了大门,我们沿着石阶前行,一路上,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在阳光下格外的美丽。十八罗汉神态各异,真让我大开眼界。看,前面就是我最想看到的历山瀑布啦!天那,怎么才几滴水啊,太让我失望了。就在这时,迎面一只灰色的小松鼠连蹦带跳的窜到一棵高大的老松树上,大大的尾巴可爱极了。我顿时兴奋起来,继续超山顶爬,终于登上了顶峰。尽管已是汗流浃背却挡不住成功的喜悦。站在山顶放眼望去,黄河如带,泉城如画。这里的景色真美,我喜欢千佛山。

三年级:陈毅讷

带我到山顶篇8

江苏省南京 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三(2)班 姜鸿博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来,因为王老师要带我们去爬南京人所谓的“母亲山”,也就是紫金山。

我到了集合地点----樱陀村,便和同学们一起疯狂的往山上爬去,一路上你追我赶,把家长们远远地甩在后面。爬呀爬呀,山脚下的东西看起来越来越小了,而山路也越来越陡了,我爬着爬着,渐渐的脚不听使唤了,这时,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停下来歇歇吧,还有好多同学在我后面呢。”可我看到朱力君他们已经走到我前面了,我脑子里又出现了一个声音:“继续爬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回头再看看其他同学也爬得大汗淋淋的样子,没有一个人停下来休息,于是,我也取消了休息的念头,向山顶继续爬去了。

到了半山腰,那景色是我平时看不到的,树林间积着半尺深的枯叶,就像一张金色的地毯铺在山间的小径上,显得非常优雅。有些树木光秃秃的站在那里,好象被无情的秋天脱下了美丽的衣裳,有些树木虽然还没有完全脱下外衣,但颜色已经变成了黄中带绿、绿中带黄。远处,还不时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和同学们欢声笑语。

我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顶,于是,我们像从笼子里放出来的小鸟,向头驼岭游乐园奔去,到了游乐园,我玩的项目是双杆,我先像猴子一样爬到杆顶,再抓着把手翻过来,最后抓紧杆子慢慢地滑下来。接着,我又和同学去看孔雀,它鲜艳的羽毛非常漂亮,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可惜的是我没有看到它们开屏的模样。

去过游乐园后,我们又去山顶集合,从山顶往下看,山脚下的房屋像一块块积木,汽车像蚂蚁一样在穿梭,我们又跟老师合影留念。我又对着山脚高喊:“啊!啊!.…..”,山谷里传来了一阵阵的回声,我们在山上嬉戏、追赶、放声歌唱……. 山顶上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玩了一会儿,我又和朱力君去找刘基洞,我们问了好多人,终于找到了洞口,朱力君告诉我:“刘基是明朝朱元璋的谋士,因为有人追杀他,他只好躲在这里。”我往洞口一看,发现有两块巨大的岩石拼在一起,我和朱力君走进石洞,只见里面乌漆八黑的,抬头一望,两块岩石之间只留下一条缝,天就像一根线,我想:“这应该就是有名的一线天吧!”。我又看见洞里有一尊雕像,心想:他肯定就是刘基了,他坐在石头上,腰里佩着一把宝剑,手里拿着一本书,望着我们,一脸很恐惧的样子,好象害怕我们去告诉别人他藏在这里。

看过刘基洞后,我和朱力君原路返回到山顶,这时,王老师说:“现在我们原路返回。”,于是,我收拾好行李,跟着王老师下山了,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了山脚。

这次登山真开心呀!

上一篇:三只猴子范文 下一篇:夫君子之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