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范文

时间:2023-11-25 18:14:14

冯谖客孟尝君篇1

作家作品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

主旨

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斗争中的重大作用,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课文串讲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冯谖初为门客,弹剑唱歌,要鱼,要车,要求抚养老母。

第二部分:3——5自然段。描写冯谖在薛地矫命焚券,为孟尝君“市义”。

第三部分:6——8自然段。描写冯谖经营“三窟”。

第四部分:9自然段。总结冯谖为孟尝君做出的巨大贡献。

疑难字句

左右以为君溅之,食以草具。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窃以为君市义。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拜访。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奇怪;衣冠:穿好衣服。

以何市而反?买了甚么东西回来?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市义者:买的义。乃:才。

学习要点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的民本思想。

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在客观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百姓有一定好处的。这种行为含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冯谖的性格特征:

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

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先描写冯谖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是先抑;然后再描写他的超人的能力与本事,这是扬。

重点段落分析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表现冯谖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话描写,以及用孟尝君衬托方法;

冯谖客孟尝君篇2

古有文王、玄德,然后有吕尚、孔明也。文王、玄德者,乃贤德之士;而吕尚、孔明者等,皆通晓军事、善于治国,乃能臣也。而复思苍茫之华夏,止吕尚、孔明者等?非也!而无其名,非其功者甚多。故无遇有贤之主,而被埋没。后韩昌黎作《马说》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应此言。

《战国策》者,志军事、哲学、治国之大事也。《策》日:“齐人有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也,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门下。孟尝君日:‘客所好’?日:‘客无所好。’日:‘客所能?’日:‘客无所能。’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之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之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日:‘长铗归来乎,出入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日:‘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冯谖“薛邑卖义”、游说魏国,倾全力为其主,乃感孟尝君之知遇之恩也。孟尝君为相多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数年,孟尝君入秦,不得复,连夜逃归,路逢涵谷关,天未明,多亏客中有善鸡鸣狗叫者,惟妙惟肖,城上官兵以为天亮,逐放出城,得以还齐。

宋张可久有诗叹日:“登楼北望思王粲;高卧东山忆谢安。闷来长铗为谁弹?当年射虎,将军何在?冷凄凄霜凌古岸。”冯谖弹铗有人识,可久做诗无人应。可久不无才,无遇贤主也;可久之所叹,英雄之所悲;谁人识贤良,望月独恸悲。

涛三尺薄命,半介书生,出身村野,才蔬智浅,自不敢与吕尚、孔明、冯谖相提并论。太白诗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大丈夫处事,当会天下之英豪。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遇。吾只求一知遇之主,以供驱驰,平生夙愿。俗语道:鸟随鸾凤飞腾达,人遇贤良品质高;朽木深藏之,贵为黑石。玉埋深山无人识,终于土石结为伴。人言南方人才济济,伯乐多矣。以吾视之,其言未必。吾之现状犹如蛟龙困于浅滩,猛虎落于平阳。昔日曹孟德作《龟虽寿》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想吾此时,正值年旺,何不超先人之所为乎?

诗云:士为知已者死。

冯谖客孟尝君篇3

然而,在狡兔三窟的安身框架下,孟尝君真的高枕无忧吗?其实,正是这个高枕无忧,误了孟尝君以及他后人的大事。冯谖作为孟尝君的三千门客之一,很会搞策划。他自弹自唱,闹着要吃鱼,要座驾,要养家,通过三闹引起了孟尝君对他的注意,接着替孟尝君搞策划。他首先在孟尝君的封地――薛,免除债务人的一切债务,连本带息一概付诸烟火,债约没了,人心来了,薛地人民百分百拥护孟尝君,为孟尝君挖了一个坚固的洞。这是第一窟。

若干年后,齐王想做齐国真正的老大,一山难容二虎,齐王将孟尝君这尊大神请出朝廷,安置到薛地去了,将其边缘化。冯谖又利用孟尝君的国际威望搞了一次大策划。他跑到魏惠王那里,说服他启用孟尝君做国相。

其实,不用说服,魏惠王也会这样做的。因为孟尝君在齐国拥有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资源,以及深厚的人脉关系,聘用孟尝君为国相,等于挖走齐国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这是第二窟。

然而,最大的窟应该在大本营――齐国。冯谖利用魏国,使贬值的孟尝君在齐国也升值了。齐王为了防止本国的战略力量流失,不得不又用国相的位置挽留孟尝君。这是第三窟。

最后,冯谖又对第一窟――薛地,采取了加固措施。他劝孟尝君将齐王赐予的礼器,放在薛地立起宗庙,供奉起来。这个等于将国家的重器作为“人质”,让有心吞并薛地的齐王投鼠忌器。然后,冯谖对孟尝君说:老大,你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孟尝君真的高枕无忧了吗?

三窟给孟尝君带来的现实利益就是:终其一生,孟尝君在齐国都没有纤芥之祸。然而,孟尝君在后半生却面临着几乎无处可去,勉强立足的窘境。这样一种窘境,在史书中是有披露的。

齐王是当时国际上一位军事上政治上的野心家,打了楚国打魏国,打了魏国打赵国,打了赵国打韩国,还灭了宋国,最后的理想是做天子。诸侯俱乐部的成员一看不行,得压制这种霸权主义的苗头,于是在燕国的带领下组织联军。“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联军总司令是燕国的乐毅。公元前284年,乐毅总司令率领燕、赵、魏、秦组成的联军,一口气攻克齐国七十多座城市。齐王做了什么就承受什么,身死鼓里这个地方。

在齐国几乎被灭亡的过程中,作为齐国重量级人物的孟尝君在干些什么呢?他在组织抵抗吗?他在强烈抗议对自己祖国的侵略吗?不是,让人失望的是,此时在魏国当国相的孟尝君,居然率领部队参与了对自己祖国的侵略行动。

齐国一时间似乎灭亡了,只剩下莒和即墨这两座孤城,联军成员国忙着分红,孟尝君却陷入一个尴尬:没有了祖国,你往哪里去?齐国这个最大的窟没有了,没法子,只好立足在薛这个最小的窟。孟尝君作为贵族,是很强大的,但是一旦独立成一个国家,一个诸侯,那就很弱小了。史载孟尝君的困境就是“中立为诸侯,无所属”。没有了归属,没有了联合力量,这么一个孤立的地盘是没有安全性可言的。

孟尝君在世时,还可以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威望维持一阵,但已经很狼狈了,他撒手去后,薛地这块肥肉马上被诸侯瓜分,孟尝君家族断了香火。

孟尝君是位贤君子,具有很大的号召力。然而,他的一切经营行为都立足于一个点上:经营自己的地盘,他的个人荣辱与自己的本国――齐国――毫无关系,甚至是相矛盾的。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崇高地位是齐国给予他的。孟尝君之所以站得比其他人高,是因为他站在齐国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总之,他还真把自己当老大了。

正因为他没看到自己立足的基石,所以他过于钻营自己的小本营,而忽略了自己的大本营。司马光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老大养着那么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孟尝君却不然,他养着一帮鸡鸣狗盗之徒,却只是立私党,博取虚誉。司马光说他“奸人之雄也”。他做了什么呢?无非是派人去收租放债,今天在秦国当国相,明天在魏国做客卿,四处发表演说,做代言人,拿高薪,岂止是狡兔三窟,简直是四窟、五窟、六窟……兔子洞多了也不是好事,没有一个坚固的。

苏秦张仪如此则可,他们是平民,在战国时代,谁重用他们谁就是祖国。孟尝君则不然,本来就是齐国的宗亲,也就是当家人之一,你当家的不爱家,到处去钻洞,完全不务正业嘛。尤其不应该的是,居然参与灭亡自己祖国的行动。这等于是兔子吃了窝边草,撤除自己的安全屏障,实在看不出“高枕无忧”的效应。

冯谖客孟尝君篇4

关键词:《战国策》 名人故事 精神文化

一、有关《战国策》的总体概述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选取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私人记录的材料,由西汉末的刘向整理而成,一共有33篇。《战国策》是按照国家进行编纂,其内容主要是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谋士形象,讲述了谋士为自己和国家在各国之间游说的故事。

《战国策》除了是一部研究价值非常高的战国时期的史书,还是一部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文学作品。《战国策》主要描写的就是那些谋士为富贵、为报国而进行的游说之事,因此说辞精辟是此部史书的重要特征之一。《战国策》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鲜明,谋士虽都能言善辩,但性格不同、地位不同,其所说的话也不一样,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文化也各不相同。《战国策》中谋士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都是通过那些精辟的语言和形象的刻画传递给读者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进行挖掘和传承,从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二、《战国策》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文化

《战国策》可以说是一部记载谋士精神文化的作品,通过对这些谋士活动的刻画,在为这些惊心动魄纵横捭阖外交活动震撼的同时,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进行挖掘继承和弘扬,这是我们民族永久的精神财富。

(一)自强不息,实现人生的优秀传统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是一位好高官厚禄、愿声名远播的谋士,但是其去游说秦王时“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最终“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可是在回来后妻子不理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于是,其开始了“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种生活,经过自己日夜的揣摩和演练,终于成功了。苏秦最终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个人的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结果。

(二)自省其身,完善自我的优秀传统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自省其身,分析利弊,这样才可以认清自己,完善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最终才完善自己的人格。邹忌向威王的建议得到采纳以后,威王正得失,去旧陈新,富国强兵,最终让他国臣服,这就是完美人格的魅力所在。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机会,那就需要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三日自省吾身,这样才可以完善我们的人格特征,最终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三)舍生取义,报效国家的优秀传统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王》

秦兴师临周而求中华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当秦国将要吞并六国之际,燕太子为了避免自己国家被灭,需要派一名武士去刺杀秦王,荆轲明明知道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然而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安危的号召下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决然地舍弃个人的生命去努力为国家的安全一搏,这是一种多么高贵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秦临兴师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二话不说就去齐国借兵,以送九鼎为名义从齐国借的五万兵力使得秦国退兵,而又在东周君为不愿给九鼎而烦心的时候站出来主动去找齐王,用自己的策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难之际总会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民族大义国家安危和个人生死中都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少年学习的优秀传统。

(四)尊师爱友,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齐策・齐人有冯谖》

对于《齐策・齐人有冯谖》文中的冯谖来说,孟尝君就是其伯乐。在其因为家贫加入孟尝君门下后,多次发牢骚,孟尝君都满足了其要求,后来冯谖为了报答孟尝君就以收债为起点来为孟尝君积福积德,冯谖知道百姓的拥戴会使得孟尝君官运亨通,于是一直在收买民心,直到孟尝君被罢官后才发觉冯谖的作用,最后冯谖一直辅佐着孟尝君。“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孟尝君遇见冯谖,满足其要求,冯谖将孟尝君当作自己要辅佐的朋友,一直帮助他,以报答其当初对自己的帮助。在现在生活中,一个人在患难的时候帮助你,这个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将这个传承下来,尊师爱友。

三、《战国策》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通过以上对《战国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分析: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奋斗而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苏秦;自省其身,完善自我的邹忌;善于纳言,富国强兵的威王;舍生取义,报效国家的荆轲和颜率;尊师重道的孟尝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榜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也在无形之中得到孕育和发展,形成了民族的灵魂和信仰。在这个价值信仰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进行挖掘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让灵魂得到升华和传承。

结语

《战国策》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包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运动故事给人以启迪,让人学会以史为鉴,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得国家兴盛,使得民族复兴.我们将《战国策》中的民族精神文化进行传承,使得智慧与修养结合,让我们的身心都得以进一步地升华。这是一部研究价值非常高的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还需要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和思政工作者去挖掘。语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2]赵映诚.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冯谖客孟尝君篇5

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代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结果把收上来的债契全烧掉了。当他呈报孟尝君时,孟尝君很不高兴。之后,孟尝君遭诽谤被齐王罢免了其宰相一职,返回薛地时,人们夹道欢迎他,孟尝君惊喜万分,于是冯谖说了上述的话。细细咀嚼冯谖的话,那么“狡兔三窟”中的“狡”应理解为“机智”。成语的意思为机智的兔子有几个藏身的窝,使它能较容易地躲避危险的野兽。比喻掩蔽的方法多,藏身之计周密。

的确,说兔子“机智”一点也不夸张,据动物学家对喜欢穴居的野兔的观察,发现野兔掘洞作窝时,除了留有较大的“前门”外,还留有几个“后门”,前门被堵,便走后门。野兔多的地方,到处都是兔穴,彼此有地道相通,形成一个网络,这样一来,安全系数便提高了,敌人也就更难捕捉到它们了。

兔子不但掘洞“狡”,而且还能“巧布疑阵”。兔子的天敌很多,猛兽和猛禽自不必说,就连乌鸦和喜鹊有时也会趁火打劫,欺负兔子。兔子的力气毕竟有限,一直跑下去,很难逃脱强敌的追捕。此时,它往往急中生智,突然止步,观察敌情,向旁边一闪,改变方向,甩掉敌人。

在雪地里,很容易留下足迹,难免被跟踪追击。此刻的兔子便施展出它的拿手好戏―巧布迷魂阵,这毫不亚于诸葛亮的八阵图。当兔子在雪地里行走了一段路后或将要到达洞口时,它便前前后后地乱跑一气,踏乱踪迹,有时拐来拐去,踏出无数个“8”字形来,使天敌无法辨认它的去向。

冯谖客孟尝君篇6

A.类比法

B.概括法

C.例证法

D.演绎法

2.《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字的难处在于()。

A.感情的起伏不定

B.所述事物的千变万化

C.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古今字的意义不同

3.下列《咬文嚼字》的文句中,概括了全文中心论点的是()。

A.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B.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4.《咬文嚼字》运用“推敲”典故所说明的是()。

A.更改一两个字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B.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C.“敲”比“推”更与全诗调和些

D.韩愈的修改确实很妥当

5.《吃饭》中用“吃饭有时很像结婚”说明的观点是()。

A.吃饭有很多功用

B.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往往是附属品

C.表达了作者“和而不同”的社会理想

D.嘲讽吃菜者的自讨苦吃

6.作者写《吃饭》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

A.表明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B.说明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

C.表达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是最主要的东西

D.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7.《吃饭》中,作者展开联想的主要途径是()。

A.时间统一性联想

B.地点统一性联想

C.相似性联想

D.对比性联想

8.《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9.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第三次“弹铗而歌”的原因是()。

A.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C.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D.长铗归来乎!食无肉

10.在《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章中,凿成“三窟”的最主要人物是()。

A.冯谖

B.孟尝君

C.齐王

冯谖客孟尝君篇7

关键词:先秦诸子;最牛;贵族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9.014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9-032-02

收稿日期:2012-08-20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有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这些人都是士。

“士”和前三等贵族不同之处在于:前三等贵族有不动产,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个“家”是指领地,里边有土地、人民和军队。而“士”没有这些,因为他们不能再“封建”,所以政治地位不一样,他们拥有的权利也不一样。这种不一样就体现在了头上。

清朝以前,我们这个民族,是不剪头发,留长发的。

孩子生下来一百天的时候,母亲要抱着这个孩子,到父亲跟前,说孩子满百日了。就是说父亲要用手摸着这个孩子的头,给他起一个名,表示他正式加入了家族,然后这个孩子,就开始长头发。有些地方的风俗是这个时候把胎毛剃掉,然后开始留头发,再长出来的头发是不能再剪的。

那么头发长长了以后怎么办呢,就从当中分开,往两边梳,齐着眉毛叫童毛;再长长就往两边盘,男孩子的发型要盘得像野兽的角,或像两根牛角,叫“鬃角”,所以儿童时期叫“鬃角之时”;女孩的头发要梳成树丫的形状,所以小女孩叫丫头。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举行成年礼,要改变发型。把头发打散后,把它盘到头顶,插一根簪子。这个动作是所有人都要做的,只是贵族的男孩,插了这根簪子以后,还要加帽子;贫民的男孩,加了这根簪子以后,还得在上面盖一个头巾。那个头巾就叫做纶巾。《三国》中,说周瑜他们羽扇纶巾,穿的是贫民的服装。他们为什么穿贫民的服装?扮酷!就像现在美国总统他也穿牛仔,但是表示他身份的服装,是得要有帽子的。

与此同时,还要请一位嘉宾,来给这个成年孩子起一个字。请注意我们中国古人名字里的字,它是分开的,先有名、后有字。名是什么呢,名是卑称。儒家是讲等级的,名和字,它都不平等,字是高贵的,名是卑贱的。所以古人说话,说到自己的时候,只能自称名,不能称字,名和字要分开。

字,作为尊称,意味着这个人可以进行社交了,因为他跟外界有交往了,他才需要尊称。《论语》中孔子在有身份的人面前,自称“丘”:“丘亦如何”,但他跟学生说话,不说丘,他说吾,我怎么怎么样。

当这个人改变了发型、有了字,意味着他成年了,可以参加社会活动了,可以结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周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的时候就要指婚,就是在加冠当天同时宣布,你的丈夫或者妻子是谁,这个礼节叫“婚冠礼”。如果一个女孩,这个时候还没有找到婆家怎么办呢?这个成年礼不能举行,也不能给她起一个字,这叫“待字闺中”。男孩,贵族的男子,头发盘好以后,加冠,加冠要加三次,意味着不同的权力。其中有一次加冠的时候,还要配剑。

所以在周代,贵族男子都有剑,包括士都有一柄剑。那么四等贵族不同的地方在于天子、诸侯、大夫加冠以后还要加冕。冕是什么呢?冠上面再加一块板子,这个板子叫“冕”,板是冕的主体部分,叫“延”,延的前面要垂珠串,这个珠串叫“旒”。天子、诸侯、大夫才有,士没有。但是天子、诸侯、大夫怎么区别呢?看前面旒的多少:天子十二根,诸侯九根,上大夫七根,下大夫五根,“旒”的意思在于视而不见,就是说不该看的你别看,给你挡住。同时在这个延的上面,要垂两颗珠垂到耳朵这个地方,叫充耳,它的意思是充耳不闻,不该听的你别听。

天子、诸侯、大夫,有冠有冕,冠冕堂皇。而士是没有统治权的贵族,他不需要加冕,士没有不动产又没有统治权,那他怎么生活呢?他得“出卖”自己的本事,有文化的士是文士,有武艺的士是武士。文士可以给人家当秘书,武士可以给人家当保镖,所以他们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一定要有本事。

但是奇怪的是,春秋战国的时候,最牛的人,恰恰是这些士,士怎么牛,讲个故事就知道。

战国时期,所谓四君子,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们都养了很多的士。

孟尝君养士三千(白养三千人)。

某天来了一个士,叫冯谖。孟尝君亲自接见,他看到这个人,是穿了一双走远路的草鞋走来的,就说:“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要教导我田文(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是田文的谥号。)的吗?”很客气的话,就是说你能帮我们什么。冯谖说:“没有,我真的什么也不会,就是听说你对我们士特别客气。正好家里也没有钱,就到你这里吃饭来了。”田文说:“好好好,那冯先生请住下。”

还马上吩咐他的接待办主任,说这儿来了一个啥也不会的,怎么着也得让他住招待所吧。过了几天,孟尝君就把这接待办主任叫来问:“那个姓冯的,他来了住了几天以后,怎么样了?”接待办主任说:“主公啊,他实在太穷了,真的什么都没有,就有一支宝剑。他天天弹着宝剑,在那唱歌。”士,必须有剑,他再没有钱,剑也是不能卖的啊。“那他唱什么呢?”田文说。

《史记》记载冯谖唱的是:“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意思是宝剑啊宝剑,我们回去吧,孟尝君这里吃饭连鱼都没有。

冯谖客孟尝君篇8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初封于毕,继封于冯城。其后代遂有冯氏。

二、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后代。

[家族名人]

冯谖 战国齐人。孟尝君门下食客,曾以食无鱼、出无车、弹铗而歌著称,孟尝君闻而特加礼遇。后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城,召债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尝君之德。

冯梦龙 字犹龙,一字子犹。江苏吴县人,明文学家。崇祯贡生,知寿宁县。才情跌宕,工诗文,通经学,著有戏曲数种,尤以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著名于世,称为三言。

[地望分布]

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颍川郡,山西上党郡,陕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郡。

一、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满为妫姓。封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后人以国名为姓。

二、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记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

三、古代安南(今越南)国王有姓陈。

[家族名人]

陈胜 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 法名玄奘,唐朝著名高僧,西去天竺(今印度)取经并翻译了大量佛学著作,使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吴承恩根据他的经历,经演绎写成神魔小说《西游记》。

陈寿 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圆圆 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

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今属安庆市)。家谱名庆同,另有名庆国,原名乾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创办《安徽白话报》。1918年和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有《独秀文存》。

[地望分布]

河南颍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苏下邳郡,江苏广陵郡,江海郡,河南河南郡。

一、以地为氏。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

二、以官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褚师为掌管市场的官员,又叫市令。春秋时期,宋国、卫国、郑国都设置褚师之官。世代为褚师者,以官为氏,称为褚氏。

[家族名人]

褚遂良 唐杭州钱塘人,一作阳翟人,字登善。高宗时,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以忧卒。工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有集及墨迹传世。

[地望分布]

河南河南郡。

一、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和《广韵》云:周文王的第九子原封于康,称为康叔。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后,改封康叔管殷民七族,建立卫国,都治在今河南淇县,后被秦国所灭,遗民以原国名卫为氏。

二、历史上鲜卑族姓氏。据《后燕录》记载,昌黎(河北昌黎)鲜卑族有卫氏。

[家族名人]

卫青 宇仲卿,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时名将,以大将军伐匈奴,立功,封长平侯,卒谥烈。

[地望分布]

上一篇:中华弟子规范文 下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