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形象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0 18:56:05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形象分析篇1

“易”的涵义在易学研究领域一直争论不休,人们从字源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大体有,(1)“蜥蜴说”。许慎《说文解字》:“易,蜥蜴,…守宫也,象形。”(2)“易字从日月”。《参同契》:“易字从日月。”《说文解字》:“日月为易,象阴阳也。”(3)“易牙说”。《殷墟书契前编》卷四:“王疾(疒)齿,唯易?”卷六“王疾(疒)齿,亡易。”前谓王由于换牙生了病,生出了新牙;后谓王由于换牙生了病,没有生出新牙。因此,杨树达“释易”认为“更易之易”当为换齿之意(第17页)[1]。(4)“易一名而三义。”《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5)“生生之谓易”,明代喻国人《周易生生真传》:“先儒解易为变易、为交易,总不如系辞‘生生之谓易’五字最确。”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我们仔细审查这些说法,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些说法表面看来差异很大,但内在实质并非不相融。对易的各种释读,是一个典型的解释学事件,每一种解释,都力图探求到易的真义,但每一种解释又不得不接受阐释学语境的限制,阐释意图与阐释结果的矛盾,在语境转换后表现得最为突出。但又不可否认,每一种阐释,都是对“易”的语义空间的一次开拓,一次丰富。问题在于,能否找到一种方法,对“易”的语义空间层次进行合理的梳理呢?

按照著名学者李幼蒸的观点,“符号学只研究那些意指关系欠明确的现象”(第49页)[2]。语义暧昧模糊处,正是符号学的用武之地。“易”的符号学分析,首先面对两个大的层次,第一是“易”的字源符号学层次,第二是“易”的文化符号学层次,而这两个层次又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就字源符号学层次看,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符号结构的最大不同,后者的符号能指为音,所指为义,即音义双面体,汉字则是形义双面体,汉字字型本身较完整地保存了文字起源时必然具备的指事喻物能力。从汉字的形义结构特点分析,“蜥蜴说”作为对“易”的字义阐释是合理的。从象形角度看,“金文易字作‘’ ”,像蜥蜴的头、身体和四条腿,其中的一条腿和尾巴合并在一起。”(第15页)[1]从字义分析,守宫乃蜥蜴的一种,遇敌能自断其尾而逃,且能再生出尾巴来,又守宫的“头能一天十二时改变颜色”,以适应周围环境,保存自己。(第15页)[1]“蜥蜴说”最符合文字起源的象形说,是易字符号起源的根。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是人类认识、应对外部世界的工具,其基本要求是以简化的形式来摹写外部世界,以简驭繁,以少驭多。因此文字发展的优先策略必然是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语义扩展,以便能用有限的符号组织丰富、复杂的世界。“易从日月”,从字形上“易”与“日、月”缺少象形性的联系,但从字义上,日、月交替,应是狩猎农耕社会最重要的生活事件,这种日月交替的变化现象与易的本义有语义上的关联,也显示语义抽象力的提高,符合字义发展的一般趋势。至于“易牙说”,生活中的“换齿”事件,与“蜥蜴说”的本义关联虽然牵强,但也并非不可理解,它们毕竟都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况且甲骨文的“见证”,也使人不能忽视“易牙说”的字源学意义。这是“易”在字源层次上的语义扩展。

但最能显示“易”的阐释学价值的应是它的文化符号学意义,“易”在《周易》文本中的首要地位就在于它的文化符号学意义。《周易》最初乃一部卜筮之书,这是易学领域所公认的。而卜筮乃先民最初的、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是先民借助符号应对世界的突出表现。卜筮最关键的操作程序其实是阐释,阐释的传承便形成特有的语义场,这一语义场,一方面借助既有的符号世界的规约,同时又要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活文化场景,这就使它能够随着生活的历史演变不断拓展语义空间。《周易》作为一部卜筮之书,经受了数千年文化阐释的改写、丰富、完善、充实,已成为中华博大精神文化的集成,“易”在《周易》文本的文化阐释中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关于符号的基本结构,索绪尔按能指、所指的二分法划分,叶尔姆斯列夫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表达面—内容面的形式关系分析,使符号的结构分析更为精确、丰富,同时更具可操作性。叶氏分类法在符号结构分析中的方法论意义被艾柯、巴尔特进一步发展,其基本原则是结构分析的层级性,即低层次上,符号的表达面—内容面可构成较高层级的表达面,然后进行较高层级的结构分析。这种方法对文化符号学的分析具有重大意义。对“易”的文化符号学分析可分两条途径,第一从《连山》易、《归藏》易的文化符号学到《周易》的文化符号学;第二从“易”的字源符号学到《周易》的文化符号学,两条途径交汇于《周易》。

先从第一条途径开始,世有三《易》,其基本顺序为《连山》、《归藏》、《周易》,已是学界定论,但对三种文本命名的理解却不尽相同。郑玄认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孔颖达则不同意郑说,认为“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具之文。……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见《周易正义·序》)孔氏的论据表面很有说服力,但对于《连山》、《归藏》的文化分析,还是太表面化。从直接指事的层次看,把“连山”、“归藏”、“周”对“易”的限定归结为年代号,有合理性,容易把握彼此的区分,事实上众多研究者也主要着眼于三《易》的区分。但三《易》作为先民日常文化事件的重要构成成分,得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在于其语义空间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历史性的文化惯约。事实上从《连山》到《归藏》再到《周易》,“易”作为文化符号,呈现为语义空间的不断深化拓展。首先我们来看连山易中“易”符号结构的语义构成。连山—易第一层次:表达面是符号“连山—易”,内容面是连山易,即连山氏时代的《易》。但这一层次的文化语义是很贫乏的。连山—易的第一层次在文化事件的阐释中,是作为第二层次的表达面来指涉其文化蕴涵的。贾公彦注《周礼·太卜》释“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大意为云出于山,山上山下连成一片之意。”(第24页)[1]在这一层次“连山”的文化语义已大大地扩展。连山易第二层次的表达面与内容面又共同构成了第三层次的表达面,指涉连山—易的最深层内蕴——变易。《汉魏丛书》载《古三坟·山坟·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有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阴、连山阳、藏山兵、叠山象等(第22页)[1],伏、列、兼、潜、连、藏、叠等动词,显示了“易”在文化阐释中蕴涵的变换、更新等深层意义,但连山易爻卦取象歌除上列几个动词外,其它多为名词,偏于象的静态摹写,虽然汉字有名词活用的规则,但对易象的动态体悟毕竟相当欠缺,显示“易”作为文化符号在连山易中的阐释局限。相比连山—易,归藏—易的文化语义空间更为深入充实。分析程序与连山—易相同,第一层次,表达面是符号“归藏—易”,内容面乃归藏易,即归藏氏时代的易。第二层次表达面由第一层次构成,但在这一层面,归、藏皆为动词,相比“连山”只有一个动词“连”,显然更能充分摹写“易”的文化语义。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就语言的表达本性看,有表达就有遮蔽,有遮蔽也就有开启。故有归藏也就必然有生发,归藏与生发就共生于语义拓扑空间。归藏—易的第三层次更充分展示了“易”的语义空间,连山易的八宫取象都以山为主体,但归藏易的八宫则不同,分别是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与连山八宫相比有三点不同,第一,除山外,增添了天、地、木、风、火、水、金七种元素;第二,以气为主体;第三,每一宫都以一个动词摹写该卦的化生属性。另外,对各分宫取象的摹写,连山易只出现了食、执、乐、谴、佐几个动词,并且在整个取象歌里都只出现了一次。归藏易对各分宫的摹写则分别用了归、藏、定、生、动、乘、长、育、造、止、居、杀、降、交、化、孕、克、受、从、违、顺、流、济、润、养等,并且许多词在每一宫都重复出现。应该说归藏易对“易”第三层次的语义摹写,已比较深入地触及到了易的深层蕴涵——周流六虚,生生不息。仅从后人总结的归藏八宫取象歌进行语义分析,可以看出归藏易已经比较接近今天的流行的《周易》文本。至于《古三坟·形坟·乾坤易爻卦大象八宫分宫取象歌》,其语义摹写比较偏于静态,比归藏易倒退,更接近连山易,虽然其构成元素较连山易丰富,因此其资料的准确性值得怀疑。而从“易”文化语义的递进层次看,山坟、形坟、气坟,山—形—气的顺序也更合理。故周易—易的符号分析应以《周易》文本为据。

从符号结构的层级分析出发,字源符号学层面的语义是最低层次,是人类以符号来应对世界的最初出发点,构成了文化语义扩展的基础,这也是“易”字源符号学意义的层级定位。同时,这一层级进入文化语义阐释空间,又成为文化语义的基础表达面,一方面,它意指了文化语义的扩展方向,另一方面,文化语义又是对这一方向的提升和超越,使之在文化事件中更具阐释价值与哲理性。连山—易,归藏—易,是对易文化语义层级的初步摹写,其层级顺序是连山—归藏,或山—气,《周易》则是对语义最高层级的摹写。其最高层级又可分为中心层次、衍生层次。中心语义层次即“生生”,《周易·系辞上》云“生生之为易”。对易这一语义的摹写从这样几个表达面进行:首先是阴—阳符号表达面,这是《周易》文本中最具生发力、概括力的一对范畴。其它如刚柔、动静、升降、显隐、曲伸等都由此衍生。《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说卦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王廷相《慎言·道体》“二气(阴阳二气)感化,纯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本府也。”《周易本义·周易序》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第186页)[3]太极乃气,气分阴阳,阴阳是万物化生、消长的基本动因,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其次是乾—坤符号表达面,乾、坤乃《周易》首卦,地位举足轻重。《周易·系辞上传》“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所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最后,整个《周易》文本卦爻象的阐释生发原则、卦序、爻位变换,作为一种语义表达形式无不指涉“生生”这一中心内蕴。由这一中心语义作为表达面辐射的衍生语义,即不易、简易。生生摹写了天地万象的生命场景与永恒原则,此即“不易”;此场景与原则不是繁杂生命构件的堆砌,它尚简,它是由阴阳、刚柔、动静、乾坤等最简而又最具活力的生命位相互根、相荡、相摩生成的,唯其简,才更具生命空间、场能的辐射力,此即“简易”。正是“易”中心层次的文化语义,才充分摹写出汉语言文化世界的生命景观。

通过“易”的符号学结构分析,其语义层级可总结如下,由低到高依次为:字源符号学语义,文化符号学语义。具体展现为:变换更新(蜥蜴说、易牙说、易从日月);变易(连山—易、归藏—易);生生、不易、简易(周易—易)。字源符号学语义是文化语义的基础,同时规定了易之文化语义的走向,文化语义则是字源语义的提升、拓展与哲理化,不同层级的语义共生于“易”这一文化符号的语义拓扑空间中,摹写出汉文化独特的生命世界,同时,它的生成又依赖于对汉文化生命事件的参与。



参考文献

[1]郭扬.易经求正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于连形象分析篇2

关键词: 数学分析 数学思想 分析

一、函数思想

函数概念和函数思想的提出和运用,使得变量数学诞生了,常量数学发展到变量数学,函数思想起了决定性作用。函数是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函数思想就是运用函数的观点,把常量视作变量、化静为动、化离散为连续,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运用函数的性质加以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

在数学分析中,我们通常用来解决不等式的证明、方程根的存在性与个数、级数问题、数列极限等。

例1,证明:当x>0时,x-

分析:这是一个不等式证明问题,直接证明有一定难度,但是将此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的单调性,即可解决问题。

证明:构造辅助函数f(x)=1n(1+x)-x+ ,则f`(x)= -1+x,可证当x>0时,f`(x)>0,因此单调递增。又因为f(0)=0,所以当x>0时,f(x)>f(0)=0,即原不等式成立。

例2,判断∑(-1)n 的敛散性。

分析:这是一个级数问题,该级数为交错级数,从函数的观点出发,化离散为连续,转化为函数问题,运用函数的性质,从而解决问题。

解:该级数为交错级数,由莱布尼兹判别法知,要判断其敛散性,只需判断通项的绝对值un= =是否单调减少且趋于为0。为此,将un连续化,设f(x)= ,由于f`(x)= ,当x>9时,f`(x)

二、极限的思想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近代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数学分析就是以极限概念为基础、极限理论为主要工具来研究初等函数的一门学科。极限是研究无限的有力工具,“极限”揭示了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直线与曲线、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对立统一的关系。极限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数学分析课程的始终,一方面利用极限的思想给出了连续函数、导数、定积分、无穷小(大)量、级数的敛散性、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广义积分的敛散性、重积分、曲线积分、曲线弧长、曲面积分等的概念,数学分析中几乎所有的概念都离不开极限的思想。另一方面在闭区间列上的区间套定理体现了极限的思想,泰勒定理中的泰勒公式就是利用多项式函数去逼近已知函数等。学习者以”极限理论”为工具,以现实具体的问题为背景,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地去理解概念及定理的本质,可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所求量,先构造与其相关的变量,前提是该变量无限变化的结果就是所求量,此时采用极限运算得到所求量。例如邱瞬时速度、曲面弧长、曲变形面积等问题,就是采用了极限的思想。

例3,如果物体做非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规律的函数是s=f(t),其中t为时间,s是距离,求它在时刻t0的瞬时速度。

解:物体从时刻到时刻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v= = ,当|t|很小时,时刻t0的瞬时速度v0≈v,因此当无限趋近于0(t≠0) 时,就无限趋近于v0,即v0=1im =1im 。

三、连续的思想

在数学分析中,把函数的连续性局部化到当函数的自变量在某点邻域内作微小变动时,相应函数值也在对应点的函数值邻域内作微小变动。

这种思想应用到连续函数求极限的情形,就可以把极限的复杂问题转化为求函数值的问题,从而大大简化了运算。如果给定的函数不连续,可以通过整理、化简、变换等途径将其转化为连续函数,再利用上面的方法求其极限。

例4,求1im ,(a>0,a≠1)。

解:将给定的函数变形为1oga(1+x) ,再根据对数函数的连续性,有1im =1im1og(1+x) =1oga[1im(1+x) ]=1ogae。

四、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特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形的直观性和数的规范性,通过数与形的联系转化来研究数学对象和解决数学问题。具体包括:数转化为形的思想;形转化为数的思想。这种方法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化难为易,最终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广泛,很多抽象问题中都蕴含着某种几何意义,借助几何图形,对抽象问题进行几何解释,使抽象问题结合图形更容易深入理解,更容易掌握其最本质的知识。

比如:极限、曲线的渐近线、导数与微分、二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定积分与重积分、反常积分(无穷积分与瑕积分)、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凹凸性等概念的几何意义,对于确切理解并正确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法。

又比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基本性质(介值性定理、根的存在定理)、微分中值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积分中值定理、费马定理、隐函数存在唯一性定理等几何意义,不论对定理的深入理解,还是对启发证明定理结论方面有很大帮助。

例5,下面仅谈谈几何图形对拉格朗日定理的内容的理解及证明所起的作用。

为了叙述的方便,首先将拉格朗日定理陈述如下:若函数f满足如下:(1)f在闭区间[a,b]上连续;(2)f在开区间(a,b)内可导,则在(a,b)内至少存在一点,使得f`()= 。

它的几何意义是若一条曲线在[a,b]上连续,曲线上每一点都存在切线,则曲线上至少存在一点θ(,f()),过点θ的切线平行于割线AB(图1)。此定理的证明关键在于运用其几何意义,考虑到这个定理比罗尔定理少了一个条件,构造辅助函数使其满足罗尔定理的要求,即满足函数在端点的取值相同,最后用罗尔定理得出最后的结论。因此,想办法构造一个辅助函数F(x),使得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并且F(a)=F(b)。观察图1可知,割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A与B,要使F(a)=F(b),只需使F(x)的图像经过A,B两点,F(x)可取为曲线纵坐标与割线纵坐标之差。其中,曲线的方程为y=f(x),割线AB的方程为y=f(a)+ (x-a),可见,几何图形在此定理的证明起到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数学系 数学分析(第二版)(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于连形象分析篇3

?

analysis on the semioligic semantics of yi

??

fan ai?x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abstract:by level, the semiologic semantic meanings of the yi can be divided into character?origin and cultural semiologic semantic meanings. the former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tter and determines its basic trend, while the latter elevates, expands, and philosophicalize the former. different levels of semantics simultaneously spring from the cultural semiologic semantic space of the yi, depict the unique living world of chinese linguistic culture, meanwhile, the producing and forming of its semantic meanings also depen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ymbols into chinese cultural events of life.

?key words: yi; character?origin semiotic symbols; cultural semiotic symbols

“易”的涵义在易学研究领域一直争论不休,人们从字源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大体有,(1)“蜥蜴说”。许慎《说文解字》:“易,蜥蜴,…守宫也,象形。”(2)“易字从日月”。《参同契》:“易字从日月。”《说文解字》:“日月为易,象阴阳也。”(3)“易牙说”。《殷墟书契前编》卷四:“王疾(疒)齿,唯易?”卷六“王疾(疒)齿,亡易。”前谓王由于换牙生了病,生出了新牙;后谓王由于换牙生了病,没有生出新牙。因此,杨树达“释易”认为“更易之易”当为换齿之意(第17页)[1]。(4)“易一名而三义。”《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5)“生生之谓易”,明代喻国人《周易生生真传》:“先儒解易为变易、为交易,总不如系辞‘生生之谓易’五字最确。”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但我们仔细审查这些说法,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这些说法表面看来差异很大,但内在实质并非不相融。对易的各种释读,是一个典型的解释学事件,每一种解释,都力图探求到易的真义,但每一种解释又不得不接受阐释学语境的限制,阐释意图与阐释结果的矛盾,在语境转换后表现得最为突出。但又不可否认,每一种阐释,都是对“易”的语义空间的一次开拓,一次丰富。问题在于,能否找到一种方法,对“易”的语义空间层次进行合理的梳理呢??

按照著名学者李幼蒸的观点,“符号学只研究那些意指关系欠明确的现象”(第49页)[2]。语义暧昧模糊处,正是符号学的用武之地。“易”的符号学分析,首先面对两个大的层次,第一是“易”的字源符号学层次,第二是“易”的文化符号学层次,而这两个层次又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就字源符号学层次看,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符号结构的最大不同,后者的符号能指为音,所指为义,即音义双面体,汉字则是形义双面体,汉字字型本身较完整地保存了文字起源时必然具备的指事喻物能力。从汉字的形义结构特点分析,“蜥蜴说”作为对“易”的字义阐释是合理的。从象形角度看,“金文易字作‘’ ”,像蜥蜴的头、身体和四条腿,其中的一条腿和尾巴合并在一起。”(第15页)[1]从字义分析,守宫乃蜥蜴的一种,遇敌能自断其尾而逃,且能再生出尾巴来,又守宫的“头能一天十二时改变颜色”,以适应周围环境,保存自己。(第15页)[1]“蜥蜴说”最符合文字起源的象形说,是易字符号起源的根。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是人类认识、应对外部世界的工具,其基本要求是以简化的形式来摹写外部世界,以简驭繁,以少驭多。因此文字发展的优先策略必然是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语义扩展,以便能用有限的符号组织丰富、复杂的世界。“易从日月”,从字形上“易”与“日、月”缺少象形性的联系,但从字义上,日、月交替,应是狩猎农耕社会最重要的生活事件,这种日月交替的变化现象与易的本义有语义上的关联,也显示语义抽象力的提高,符合字义发展的一般趋势。至于“易牙说”,生活中的“换齿”事件,与“蜥蜴说”的本义关联虽然牵强,但也并非不可理解,它们毕竟都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况且甲骨文的“见证”,也使人不能忽视“易牙说”的字源学意义。这是“易”在字源层次上的语义扩展。?

但最能显示“易”的阐释学价值的应是它的文化符号学意义,“易”在《周易》文本中的首要地位就在于它的文化符号学意义。《周易》最初乃一部卜筮之书,这是易学领域所公认的。而卜筮乃先民最初的、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是先民借助符号应对世界的突出表现。卜筮最关键的操作程序其实是阐释,阐释的传承便形成特有的语义场,这一语义场,一方面借助既有的符号世界的规约,同时又要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活文化场景,这就使它能够随着生活的历史演变不断拓展语义空间。《周易》作为一部卜筮之书,经受了数千年文化阐释的改写、丰富、完善、充实,已成为中华博大精神文化的集成,“易”在《周易》文本的文化阐释中也成为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关于符号的基本结构,索绪尔按能指、所指的二分法划分,叶尔姆斯列夫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表达面—内容面的形式关系分析,使符号的结构分析更为精确、丰富,同时更具可操作性。叶氏分类法在符号结构分析中的方法论意义被艾柯、巴尔特进一步发展,其基本原则是结构分析的层级性,即低层次上,符号的表达面—内容面可构成较高层级的表达面,然后进行较高层级的结构分析。这种方法对文化符号学的分析具有重大意义。对“易”的文化符号学分析可分两条途径,第一从《连山》易、《归藏》易的文化符号学到《周易》的文化符号学;第二从“易”的字源符号学到《周易》的文化符号学,两条途径交汇于《周易》。?

先从第一条途径开始,世有三《易》,其基本顺序为《连山》、《归藏》、《周易》,已是学界定论,但对三种文本命名的理解却不尽相同。郑玄认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孔颖达则不同意郑说,认为“郑玄虽有此释,更无所具之文。……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见《周易正义·序》)孔氏的论据表面很有说服力,但对于《连山》、《归藏》的文化分析,还是太表面化。从直接指事的层次看,把“连山”、“归藏”、“周”对“易”的限定归结为年代号,有合理性,容易把握彼此的区分,事实上众多研究者也主要着眼于三《易》的区分。但三《易》作为先民日常文化事件的重要构成成分,得以发挥其应有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在于其语义空间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历史性的文化惯约。事实上从《连山》到《归藏》再到《周易》,“易”作为文化符号,呈现为语义空间的不断深化拓展。首先我们来看连山易中“易”符号结构的语义构成。连山—易第一层次:表达面是符号“连山—易”,内容面是连山易,即连山氏时代的《易》。但这一层次的文化语义是很贫乏的。连山—易的第一层次在文化事件的阐释中,是作为第二层次的表达面来指涉其文化蕴涵的。贾公彦注《周礼·太卜》释“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大意为云出于山,山上山下连成一片之意。”(第24页)[1]在这一层次“连山”的文化语义已大大地扩展。连山易第二层次的表达面与内容面又共同构成了第三层次的表达面,指涉连山—易的最深层内蕴——变易。《汉魏丛书》载《古三坟·山坟·连山易爻卦八宫分宫取象歌》有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阴、连山阳、藏山兵、叠山象等(第22页)[1],伏、列、兼、潜、连、藏、叠等动词,显示了“易”在文化阐释中蕴涵的变换、更新等深层意义,但连山易爻卦取象歌除上列几个动词外,其它多为名词,偏于象的静态摹写,虽然汉字有名词活用的规则,但对易象的动态体悟毕竟相当欠缺,显示“易”作为文化符号在连山易中的阐释局限。相比连山—易,归藏—易的文化语义空间更为深入充实。分析程序与连山—易相同,第一层次,表达面是符号“归藏—易”,内容面乃归藏易,即归藏氏时代的易。第二层次表达面由第一层次构成,但在这一层面,归、藏皆为动词,相比“连山”只有一个动词“连”,显然更能充分摹写“易”的文化语义。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就语言的表达本性看,有表达就有遮蔽,有遮蔽也就有开启。故有归藏也就必然有生发,归藏与生发就共生于语义拓扑空间。归藏—易的第三层次更充分展示了“易”的语义空间,连山易的八宫取象都以山为主体,但归藏易的八宫则不同,分别是天气归、地气藏、木气生、风气动、火气长、水气育、山气止、金气杀。与连山八宫相比有三点不同,第一,除山外,增添了天、地、木、风、火、水、金七种元素;第二,以气为主体;第三,每一宫都以一个动词摹写该卦的化生属性。另外,对各分宫取象的摹写,连山易只出现了食、执、乐、谴、佐几个动词,并且在整个取象歌里都只出现了一次。归藏易对各分宫的摹写则分别用了归、藏、定、生、动、乘、长、育、造、止、居、杀、降、交、化、孕、克、受、从、违、顺、流、济、润、养等,并且许多词在每一宫都重复出现。应该说归藏易对“易”第三层次的语义摹写,已比较深入地触及到了易的深层蕴涵——周流六虚,生生不息。仅从后人总结的归藏八宫取象歌进行语义分析,可以看出归藏易已经比较接近今天的流行的《周易》文本。至于《古三坟·形坟·乾坤易爻卦大象八宫分宫取象歌》,其语义摹写比较偏于静态,比归藏易倒退,更接近连山易,虽然其构成元素较连山易丰富,因此其资料的准确性值得怀疑。而从“易”文化语义的递进层次看,山坟、形坟、气坟,山—形—气的顺序也更合理。故周易—易的符号分析应以《周易》文本为据。?

从符号结构的层级分析出发,字源符号学层面的语义是最低层次,是人类以符号来应对世界的最初出发点,构成了文化语义扩展的基础,这也是“易”字源符号学意义的层级定位。同时,这一层级进入文化语义阐释空间,又成为文化语义的基础表达面,一方面,它意指了文化语义的扩展方向,另一方面,文化语义又是对这一方向的提升和超越,使之在文化事件中更具阐释价值与哲理性。连山—易,归藏—易,是对易文化语义层级的初步摹写,其层级顺序是连山—归藏,或山—气,《周易》则是对语义最高层级的摹写。其最高层级又可分为中心层次、衍生层次。中心语义层次即“生生”,《周易·系辞上》云“生生之为易”。对易这一语义的摹写从这样几个表达面进行:首先是阴—阳符号表达面,这是《周易》文本中最具生发力、概括力的一对范畴。其它如刚柔、动静、升降、显隐、曲伸等都由此衍生。《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说卦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王廷相《慎言·道体》“二气(阴阳二气)感化,纯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本府也。”《周易本义·周易序》对此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第186页)[3]太极乃气,气分阴阳,阴阳是万物化生、消长的基本动因,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其次是乾—坤符号表达面,乾、坤乃《周易》首卦,地位举足轻重。《周易·系辞上传》“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所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最后,整个《周易》文本卦爻象的阐释生发原则、卦序、爻位变换,作为一种语义表达形式无不指涉“生生”这一中心内蕴。由这一中心语义作为表达面辐射的衍生语义,即不易、简易。生生摹写了天地万象的生命场景与永恒原则,此即“不易”;此场景与原则不是繁杂生命构件的堆砌,它尚简,它是由阴阳、刚柔、动静、乾坤等最简而又最具活力的生命位相互根、相荡、相摩生成的,唯其简,才更具生命空间、场能的辐射力,此即“简易”。正是“易”中心层次的文化语义,才充分摹写出汉语言文化世界的生命景观。?

通过“易”的符号学结构分析,其语义层级可总结如下,由低到高依次为:字源符号学语义,文化符号学语义。具体展现为:变换更新(蜥蜴说、易牙说、易从日月);变易(连山—易、归藏—易);生生、不易、简易(周易—易)。字源符号学语义是文化语义的基础,同时规定了易之文化语义的走向,文化语义则是字源语义的提升、拓展与哲理化,不同层级的语义共生于“易”这一文化符号的语义拓扑空间中,摹写出汉文化独特的生命世界,同时,它的生成又依赖于对汉文化生命事件的参与。

??

参考文献:

?

[1]郭扬.易经求正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2]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于连形象分析篇4

【关键词】版面分析;模式识别;智能

1 图文分解方法[1]

对于图文混排的复杂度高的文档图像一般采用自底向上的版面分析策略,在通过连通区搜索算法(包括二次分析)获得版面全部连通区信息后即面临文本区域和图像区域的连通区信息区分问题。为方便讨论,依模式识别理论我们称文本区域和图像区域的连通区为不同的模式类对象。由于文本区域和图像区域不能出现交叠(这种交叠情况我们结合后续相同模式类对象合并过程称为合并或聚类风险),但试验表明即使在刚刚获得版面全部连通区信息,即在尚未展开后续合并等处理过程就已经存在文本区域和图像区域交叠的情况,或者说存在合并风险问题。所以有理由说合并风险将是伴随相同模式类对象合并过程始终的。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受二分法思想启发,我们把问题逐步分解,即确立图文分解的方法。

对于一个待分析图像文档,我们将图像中的图像模式类对象:边框线和标题在原图像中滤除,同时将所提取的文字图像部分就其在文档中区域信息(该信息由对原图像的连通区搜索得到)规范化为图像文档,即作为原始文档的伴随图像。由于生成伴随图像,初步排除图像模式类对象的干扰,从而就其文字图像的版面分析的复杂度大为降低[2][3]。

需要说明的是这仅是初步做到图文分解,就是说在伴随图像中仍可能存在图像模式类信息,为此我们采取“渐进合并,特征凸现”的策略在后续处理中解决(对此将作另文详述);另一方面的关键问题是仍无法保证对不同图像模式类对象(如文字、图像甚至表格)分析的互不干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要求系统所能体现出的智能性,它是由聚类稳定性算法保证实现的。

2 其他功能模块的运用

承前所述,随着并行合并过程进行,由于对模式类对象是采用“渐进合并,特征凸现”的策略,模式类对象的确定要建立在一定前提条件上,即要待其模式类特征从不明显到明显之后,但在此过程完成时会有相互冲突情况产生。尽管上述算法的采用极大提高了系统的版面分析质量,但必须佐以其他功能模块的运用来处理这种更复杂的情形。该模块的功能将分别不同情况实现:1择取强势特征模块,该情况下将保留取强势特征对象同时舍弃异类对象;2折中退让,该情况下将根据冲突的情形做单方面的退让,如可以是文本类对象退让图像类对象(简称“文退图”)等,由于该情况较复杂,鉴于篇幅作者只做一般情形解释。

3 结论

对于图文分解方法可以做策略层面的理解,这对于整个版面分析系统的质量是举足轻重的,但没有其他方法的辅助则很多具体问题仍不可得以完善和解决,因为版面分析要面临很多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本文正是探讨通过两者的融合从而是系统最终能体现出智能性的特点,进而获得实际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长岭.中文OCR中的版面分析算法初探[C]//第六届全国汉字识别学术会议论文集,重庆.1996:137-142.

[2]H.Fujisawa, and Y.Nakano. A top-down approach for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 images[J]. Proc, SSPR90, 1990:113-122.

于连形象分析篇5

关键词:连续性; 函数; 教学设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依据这一思想,教师在讲授本课程时,引导学生首先回顾中学时学习过的函数的四个几何特性,引出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第五个几何特性――连续性。再回顾函数极限的概念,强调函数极限不考虑给定点的函数值,进而设问如果函数值等于极限值,观察函数图形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接下来给出几个简单的自然界中的连续现象。这样从已知向未知层层引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求知欲。通过几何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连续性的感性认识,基于连续的实例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这样的导入不仅符合数学教学的逻辑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动有趣的理论,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然后,介绍函数增量的定义,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函数的增量。再通过连续现象结合连续和不连续函数的图象,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连续的特征是自变量变化很小时,相应函数值的改变也很小。在上述观察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特征,从而引出函数增量的定义。这一过程充分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借助具体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增量定义验证函数的连续性,加深对增量定义的认识与理解。在证明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把函数值的增量转化为自变量增量的函数形式,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手段式的逻辑分析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再指出增量的定义用于验证函数在一点处的连续比较困难,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激发继续探索其他等价的连续性定义的兴趣。在会话协作中引导学生把增量定义改写为极限形式的定义,启迪学生如何根据函数连续的极限定义的表达式总结出连续的三个要素,并指出这一定义将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结合了起来,把连续函数求极限的问题转化为求函数值。这样的分析,帮助学生把以前学习的函数极限知识和函数连续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接下来,以具体函数为例,讨论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的连续性。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进一步地向学生提问:函数连续性的定义是依赖于函数极限的概念,那么根据极限的细化定义左右极限,是否有左右连续的概念?经过知识的类比迁移,让学生自行思考出左右连续的定义,借助函数图象让学生对左右连续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连续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样的层层设问引导,让学生自行建构起函数连续性的系统知识体系,达到对连续性的深入理解。之后,通过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连续性研究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函数在一点处连续的理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其次运用类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通过练一练的分析求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启发引导式教学,使得实例和抽象的数学概念水融般结合到一起,让学生逐渐地领略到数学定义的抽象过程,体会到函数连续的精彩之处。在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最终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目标,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新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参考文献:

[1] 俞卫琴, 李铭明.着眼“四功”,谈谈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J].教师,2013(26).

[2] 曾玖红.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探索[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3] 李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进展[J].大学数学,2007(04).

于连形象分析篇6

摘要:以某型机复合材料机身与主减后接头局部连接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结构承面外载荷较大的特殊受载形式进行复合材料-金属接头机械连接技术研究。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确定了复合材料-金属接头的连接形式,并对复合材料机身结构连接区的局部铺层进行了优化,随后开展复合材料-金属接头连接结构的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在给定裁荷下,复合材料-金属接头机械连接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复合材料;机械连接;有限元分析;力学试验

中图分类号:TB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615(2015)02-0314-05

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连接设计和分析是极为关键的内容。复合材料结构的连接可以分为胶接连接、机械连接和混合连接。其中胶接一般适用于传递载荷较小的部位,机械连接适用于传递较高载荷或强调可靠性的部位。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部位的设计和强度分析具有与金属材料结构连接部位不完全相同的内容和特点。在复合材料的连接设计中,要尽量避免结构承受面外载荷。目前,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进行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蒋持平、徐耀玲等人采用解析方法进行了多钉连接件钉传载荷的计算,高宗战等人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螺栓孔的形状、位置对复合材料板件的三维应力分布的影响,顾亦磊研究了螺栓预紧力、搭接方式、紧固件材料对多钉连接件载荷分配的影响,闫国良对孔边应力分布、法向接触力进行了研究,李跃宇研究了分层尺寸和湿热环境对复合材料连接件挤压强度的影响,宋恩鹏等人研究了刚度比对连接强度的影响,徐忠岩对多钉连接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和试验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多集中在连接结构的面内受载,结构和受载形式均相对简单。对于面内、面外载荷共存的直升机复合材料机身与主减接头连接结构的相关研究则鲜见报道。

随着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复合材料在直升机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研制全复合材料机身结构成为可能。对直升机而言,其旋翼载倚和主减速器载荷通过布置在主减平台上的连接接头向机身结构传递,连接部位空间有限,承载大,可靠性要求高,而且受连接方式的限制,面外载荷难以避免。为克服复合材料层间薄弱的缺点,通过局部缠绕成型、补加成型、纺织技术、特种加强件、在加厚端头嵌入高强度薄片等方法提高复合材料接头的强度。本文以某型直升机主减后接头与复合材料机身连接结构为对象,开展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的专项研究,拟解决直升机旋翼、主减速器载荷向复合材料机身结构的传递问题。

于连形象分析篇7

一、背景

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高中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化学2专题一第三单元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是学生从微观世界看物质多样性的两大主要视角,这块内容的重点在于两者的概念辨析。原人教版教材编写时把同素异形现象放在第六章氧族元素之臭氧介绍中,另同分异构现象则安排在第二册烃的教学中,这样导致两个概念教学的时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对比巩固。而新教材做了如此编排之后,显然更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多样性的角度来对比学习,但是省学科指导意见中安排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各一课时,个人认为在如今课时比较紧张的前提下,可合二为一并进行了尝试。

在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理念的指引下,我以比较的方式,通过搭建模型的手段依次引出同分异构现象和同素异形现象,进而推出两者概念的对比。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结构模型,设计在搭建模型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看模型、用模型,体会空间的立体结构,能体会结构的不同才是造成物质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进而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搭建模型、多媒体图片展示、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等方法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化学本质问题的学习兴趣,同时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以金刚石、石墨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难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三个概念的辨析,金刚石和石墨微观结构比较

四、教学策略及手段

媒体辅助法、学生分组搭建模型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我们知道人类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可是物质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到底一百多种的元素是怎么样形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的呢?(学生讨论回答)好!今天我们从另外的视角来看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比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疑问,急于求知。

2.感悟模型—引出同分异构现象

观察桌上盒里的模型素材,已知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不同的原子,小金属棒表示化学键,告诉我你的判断:哪个是碳原子,哪个表示氢原子,哪个又是氧原子。(学生回答:根据原子大小判断;根据球面上的孔判断,碳原子应该形成4个共价键,有4个孔,氧原子应有2个孔,氢原子则是1个孔)好!接下来,你们想办法把4个碳原子连在一起。(学生连接模型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构,分别展示,加强对照)接下来,你们再把氢原子连上去。(学生连接氢原子后同样分别展示,并请一学生回答连接的依据)很好!我们已经能根据原子大小和成键的数目来认识模型中的各原子,而且也能初步搭建一些模型。祝贺大家打开了我们的模型世界的大门!接下来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手中的模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构不一样,原子个数和分子式一样)这两者就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乙醇和二甲醚的结构,强化概念。然后对照模型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结构式,体会结构式和模型的不同和联系。最后要求学生把5个碳连一起,从而得出碳原子数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越多,自然就得出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其中一个原因。

设计意图:这是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模型,如果直接给出整体模型难免会有囫囵吞枣的感觉,也许课后只余模糊印象。因此,我设计通过分组实验,先从认识原子模型开始,然后通过化学键连接成具体的物质模型。在连接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构,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同分异构现象。接下来再让学生改编模型,试试5个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同样很轻易的理解了碳原子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肯定越多。

3.利用模型—体会同素异形现象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可爱的模型,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搭建个金刚石的模型,看看你搭建的模型是否真如金刚石般坚不可摧。(学生兴致高昂,积极动手)(教师展示石墨和足球烯的模型)观察这两个模型和你们的金刚石模型有何异同之处。(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同素异形现象,再结合书本阅读其它常见同素异形体(氧:氧气和臭氧;磷:红磷和白磷)。

设计意图:在初步认识模型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搭建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模型的认识。再结合已搭建好的石墨和足球烯的模型,很容易就通过对照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对照模型—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设疑:图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对比,思考:为什么同素异形体之间有性质的异同?师生双边活动:从金刚石和石墨模型中分析两者结构的异同点。(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构成石墨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的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的不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再逐一分析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设计意图:从字面上看,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既有同又有异。性质上的差异性是学生已经认识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自然会比较两者结构上的差异。

5.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小结、回应课前的设疑,再以表格形式比较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三个概念,并以相应的练习巩固。

六、收获与反思

1.模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会学生认识模型,利用模型是这次课的一个新任务,让学生在摸索中体会微观世界的奇妙!

2.同素异性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在学生认识、利用模型基础上自然引出

同素异性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原本是两课时的内容,考虑到两者概念的辨析及与模型的联系,大胆做了合并的处理,个人认为处理得当,有新意,课后效果不错。

3.由于是两个概念比较学习的,所以时间安排上比较紧凑。如臭氧层的破坏,磷的同素异形现象等内容留待下次课。

于连形象分析篇8

关键词:现代汉语;连动式;语法化

连动式(serialverbconstruction,SVC)是现代汉语中一类重要的句法现象,是许多语法现象的温床。由于涉及到语法体系的基本问题,而且具有语言类型学的价值,连动式问题长期受到海内外语法研究者的重视。但是,由于连动式自身的复杂性,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到了怀疑乃至一度要取消这种句式的地步。高增霞博士的《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以下简称《视角》),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语法化的视角,运用连续性、典型性等概念,在一个新的理论层面上认识连动式,不仅为人们观察和研究现代汉语连动式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视角,而且得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结论,把连动式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精道的选题与立意

按照比较普遍的定义,如果一个小句含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结构而没有任何明显的连接语素,这种结构就是连动式。连动式不仅仅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也是东南亚、西非、大洋洲许多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法结构。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不过,汉语连动式的研究才不过是半个世纪前的事情。因为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都以印欧语法为蓝本,而印欧语法的特点是“一个小句,一个动词”,动词有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动词之分,一个句子只有一个限定动词。受其影响,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如《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等,对于一句一读之内有二三动字连书者必定区分坐动和散动,尽量把汉语中出现的一个句子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的格式分散到其他句法格式中去。后来,汉语语法学者逐渐认识到,要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就必须尊重汉语事实,不能简单套用其他语言的体系。这个事实就是,动词无论是在谓语还是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形式都一样,性质也没有什么改变。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连动式的概念被提出来了:不管功能语义上是否有不同,只要在形式上还都是动词,就都称为连动式。由于在形式上找不到区别主次的形式标记,不能证明其中一个是核心,另一个是从属,“连动式”这个概念,虽然不那么让人满意,甚至一直有人要取消它,但它还是“赖着不走了”(吕叔湘语)。不过,连动式作为一种句式从一开始建立得也很勉强,只能是“赖”下来“不走了”,争论中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并没有完全说服对方。总体上看,虽然学术界对连动式的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人们对它的认识至今分歧重重。反对者认为,建立连动式这样一个句法范畴对于语法现象的认识、句子分析、语法教学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连动式不过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在语言规律的说明上,连动式起不了什么作用,把它列为一种“式”是值得考虑的,它对于语法分析甚至是有害无益。问题在于,否定连动式范畴的学者自己也承认连用的几个动词或动词结构语义上功能上有主次之分,可又无法找到一个形式上的坚强证据证明它们在形式上属于主从关系;他们只是主张把连动式归到其他句式里去,但在到底应该归到哪一种句式的问题上却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连动式的深入研究可以说非常之难,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始终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种“难”,一是经过五十余年的反复研讨和争论,学术界对连动式现象的描写已经非常细致,叙述的空间已经极其有限。据《视角》一书统计,目前被各家纳入连动式的格式已达29种之多。二是多种方法的分析都不同程度地尝试过,如果没有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很难写出新意和获得突破。

作者以“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为题,迎难而上,从语法化这一动态角度切入,对汉语的连动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可谓独辟蹊径,立意独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把连动式看成一个离散范畴,采取“界定特征”的方式去区分连动结构与否。结果,标准的差异常常导致对连动式本身认识的分歧。《视角》首次把连动式作为一个典型范畴来研究,用“时间的先后性”和“目的性”这两个典型特征把连动式区别为典型连动式、非典型连动式和边缘连动式三种类型,并从客观—逻辑—认知三层面论证了这一范畴。典型连动式、非典型连动式和边缘连动式三种类型由高到底依次显示了连动式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在语法化的视域里,长期困扰学界的一些有关连动式的死结被化解,一些规律被揭示出来,许多困惑得到解答,大大推进了汉语连动式的研究。

二、新颖的视角与方法

传统的连动式研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首先,缺乏动态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大多没能结合历史发展去看待连动式的性质等问题,只是对共时层面的现象就事论事,只是试图对连动现象进行穷尽性的描写,而没有对连动现象加以限制,也没有确定哪种才是最基本的连动式。事实上,历时变化总是把表层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之间的理想对应关系打乱。连动式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同一体,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很容易陷入困惑。其次,缺乏系统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大多没能把连动式放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去观察。事实上,连动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篇章、其它句法结构、词汇等都有关联。只有把连动式放到整个语言体系中去把握,才能对连动式的性质等问题进行全面、准确地认识。再次,缺乏成熟的理论框架,以往连动式研究比较重视语言义的研究,主要工作似乎就是分小类。为什么汉语会出现连动现象?连动式在汉语里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一个句子会有一个以上的动词,这些动词处于什么样的语法形式中?诸如此类的深层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术界在连动式问题上纠缠,与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有着直接的关系。最后,缺乏自觉、积极的理论思考。客观地看,传统研究中连动式问题的提出以及对其性质的关注实际上都带有非常强的“功利”目的,是直接与句子分析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自觉、积极的理论思索的结果。例如,在句法分析中发现连动式与并列结构不同,便把它单列出一类;在分类的时候发现单复句不能截然分开,便考虑把连动式看作是“中间环节”。显然,这种探索本身固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归根到底,这种探索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被迫性”,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只是暂搁置了问题,并没有从更深层的理论层面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积极的思考。

也就是说,连动式研究问题上的突破,首要的是要进行理论的创新与方法论的突破。为此,首先需要把连动现象本身视为语言发展和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从而把连动式有关问题的研究从其它问题研究的从属的、附带的地位中剥离出来,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把过去对这一问题的消极的、被动的研究转变成积极的、主动的思考。其次,需要把某些成熟的理论框架适时引入连动式问题的研究,或者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新的理论建构。《视角》把语法化引入现代汉语连动现象分析,把现代汉语的连动现象置于语言的进化与发展进程中,放在整个语言体系中去考察,力图从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从系统关联的角度进行一种新的尝试,不失为一种新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作者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连动式这一重要句法现象加以系统全面地审视和考察,这在学术界还是第一次。语法化包括三个方面:句法化、词汇化和实词虚化。关于连动式的句法化,《视角》第二章和第三章都有涉及。《视角》第四章探讨了与连动式有关的词汇化现象,第五章探讨了与连动式有关的实词虚化现象。作者的研究打通了篇章、句法和词汇,认为连动式是话语组织向句法组合演进的中间环节,是句法化程度较低的一种句式,表现出种种不稳定性。应该说,这一判断是符合汉语实际的。同时,作者还提出了连动式在典型性上的连续性也就是语法化程度的连续性这一颇富洞察力的观点。作者的研究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连动式在共时平面上复杂表现的认识,如动词的限定性问题可以从从句的非句化和主句动词的虚化这两个变量进行考察并发现两者的共变关系等等。语法化的研究是一种动态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仅要看共时平面的现象,还要看历时层面的演进轨迹。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在共时语法研究中引入历时性质的语法化研究,这一思路具有普遍意义,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语法的研究。

三、务实的态度与学风

在学术研究中,一种理论框架的引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削足适履”。《视角》一书的作者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掌握非常充分,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这些文献涉及到多种学派和研究方法,正是这些文献中体现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大大提升了作者在汉语连动式方面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可贵的是作者对自己所掌握的文献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而没有停留在教条式地搬用“洋理论”的层面上。作者从语法化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和语言类型学等理论和方法审视连动式,把相关的理论与汉语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反映出作者务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良好的学风。其成功之道,是长于从不同学派的成果中学习有效的方法,从而使不同学派的长处在书中应用得颇为协调而各得其所。如从篇章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语法化的起点,用类型学的成果来总结连动式发展的共性,用角色—指称语法来测定句法化的程度,等等。作者以连续性典型性概念从语法化的视角研究连动式,归纳出非主要动词的限定性原则;用隐喻解释连动式,得出了连动式成分顺序是时序原则在客观世界、逻辑、认知表达等层面操作的结果的结论。这些成功处理展示了作者长于吸收并善于创新的一面。

四、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上一篇:小学生暑假生活总结范文 下一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