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天堂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0-29 17:38:53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1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深入挖掘语文内涵,让学生的激情得以释放,陶冶学生的语文性情,扬起心灵的风帆;促进小组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及时和教师沟通。同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友好相处,使师生成为真正的朋友。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好学深思,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一、营造探究氛围,追求本色语文

1.设置悬念,唤起动机

悬念是特意制造的语文问题,是有效学习的一种心理机智。设置悬念能刺激小学生的大脑皮层,唤起语文学习的动机。悬念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读文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集中注意力学文。教师用亲切的微笑和关注的眼神,架设起师生之间的一座互相信任的桥梁,给堂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中求知。例如:在教学《把掌声分给她一半》一文时,教师出示课题,让学生齐读,学生争先恐后地对课题提出问题,“我想知道她指谁?”“是什么原因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因为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主去阅读文本,解决问题。教师及时导入新课,说:“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为新课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激发了读文的兴趣。

2.精彩故事,放飞想象

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听的,听讲故事是小学生天性。故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小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小学生会对故事的发展或人物的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理,学生认真听故事,注意力特别集中,激发浓厚的学习热情。教师应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最大潜能,让他们感到在语文学习中取得的成功喜悦。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决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自主学习。听故事能减少学生课堂上的疲劳,使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引导他们大胆想象,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过大年的时候,你们都干什么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你们知道么,在一个寒冷的年夜,有一个蓬头赤脚、穿着破烂衣服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看到人们都和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有说有笑地吃烤鹅、喝美酒,欢欢喜喜过大年。而小女孩一整天也没吃过东西,她没卖掉一根火柴。她不敢回家,因为家里边和外面一样冷。她边走边喊:‘卖火柴啦,卖火柴啦……’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在墙角里了。”教师用简洁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小学生的心。听完故事后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过年?她是怎么死的?”教师顺势将学生进入文本阅读,从文章中寻找答案。听故事,让学生从中想到了许多问题,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寓教于乐。

二、认真研读文本,展现课堂精彩

1.品词析句,凸显重点

品词析句就是理解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从文章中体味、理解到蕴含在词语和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每句每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体味与咀嚼中,倾听文本所发出的细微的声响,使课堂精彩不断。

2.感情朗读,升华认知

感情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种手段。朗读能有效促进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联系。充满情感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优美的文字,理解作者的心声,感悟文本思想的闪烁。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教师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者游园未遂的原因以及观赏到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出示动画:诗人站在柴门外,很有礼貌地轻轻敲那扇柴门,久久未能打开。诗人急得来回踱步,偶然间一抬头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从而增强画面感。教师指导学生读前两句诗时,要语速平缓,以柔声为最佳,后两句语速轻快、上扬,以洪亮而又不失稳重为最妙。学生反复诵读,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在朗读中升华了情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返璞归真,帮助学生自读、互动、拓展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陶冶情操,彰显语文魅力,使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情境教学

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如出听说读写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突出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分析语文阅读现状,正视阅读教学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注意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的发挥,也意识到互动教学的重要。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不够科学的方面。

1.忽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总是过分发挥主导作用,不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一味通过提问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但是我们教师总是要学生按照老师既定的方案进行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的阅读,总是把学生引向参考答案的方向,否则就认为学生不会阅读,这样学生没有阅读发现和感悟。

2.手段单一程式化严重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教学内容,没有有效的结合教学实情。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学习态度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总是就课文强调精读,没有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而教学过程互动方法僵化,提问程式化,忽视课文中蕴含的丰厚阅读资源,不能教会学生稳固、持久的学习经验,懂得将经验与创新结合学习,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二、坚强阅读教学研究,突出教学效果生成

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与其语感能力不无关系,而且通过学生发声阅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明晰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发生朗读,并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可以齐读、自由读和个别朗读,或是进行检查性的重点内容朗读。如在《桃花心木》教学时,可以先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要求学生把认为有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通过朗读几遍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如文中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或是带着问题思考: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学生经过朗读就能得出阅读的方法,找出相应的答题区域,概括出答案:浇树间隔时间、浇水量没有规律,总会带补种的树苗进行补种。学生在阅读中会生出疑惑,如此,他们才有兴趣阅读下去,并从中获得启迪。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生知识面不够丰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用他们能够理解或是感兴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进入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要生活化,问题设计要深入浅出,并在深挖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技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活动中,可以先让每个同学思考自己遇到的哪些“第一次”意义深刻。可以联系学生生活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一定有过许多“第一次”的经历,如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单独上学校,第一次被批评等等,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哪个“第一次”最难忘呢?为什么难忘呢?这时候学生纷纷思考、发言。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我们在肯定与鼓励中适时进行技法点拨,如讲清楚 “第一次”的经过的过程,表达出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示等等。在学生能够较好地表述自己“难忘的第一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第一次,于是他们在合作中感受到同学的第一次的难忘,丰富了个人的生活阅历,升华自己的情感,加深生活体验,提高语文素养。

四、重视阅读方法点拨,加强阅读能力运用

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对文本有阅读兴趣,能够进入文本,通过生活体验感受文本,同是又能走出文本,在于文本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感悟。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方法的点拨,不断推进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1.带着阅读目标阅读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要给他们规定目标,提出要求。如《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可以明确要求:老舍先生在这篇课文中写了哪些重要日子,这些日子有什么特点?如此学生能够在快速浏览课文有意识地找出写这些日子特点的词语:如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也会对“赶、到处、都穿起、贴上”这些词语有着深刻的感受,从而理解除夕的喜庆、热烈的特点。

2.感受文本语言的情感

我们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提高学生对范文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特点的感悟和理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习时,引领他们阅读文中的描写的好处,语言表达的效果。能够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感悟虚实结合的特点,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及命运;并在最后三节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然,我们在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巩固和提高。

总之,我们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能力,推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伟.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J].才智.2011,(28).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利用人物语言欲言又止的空白部分探究

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性格,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窗口。为了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言是不完整的,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空白,巧设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如:教学苏教版11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小女孩二遇爱因斯坦时说:“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上下文及凭借课前收集的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设计问题。

师:父亲可能还说些什么呢?

生:我女儿真是太幸运了,竟然能遇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生:女儿下次如能再遇到他,可不要忘了请教他一些科学问题……

生:你错过机会啦!其貌不扬却有满肚子学问你可不能小看哟。

生:你知道吗?他的相对论……

……

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借空白设疑,激起学生求索欲望,让学生深入文本去释疑,调动学生思维火

花,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利用文本中人物动作行为的空白部分探究

作者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时,一般为了突出重点,做到有详有略,往往对相关情节作技术处理,因此常留下空白部分。在教学时可值得我们去探究。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12册,由于情节安排的需要,作者共写了五次擦火柴的幻景。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师:“请同学们细细读课文,如果小女孩再擦一根火柴可能会看到什么?”

生:小女孩又一次擦亮了火柴,这一次他看到了爸爸,他正坐在桌旁替小女孩夹菜,爸爸是那样慈爱,屋内是那样温暖。……

生:小女孩又擦一根火柴,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和隔壁富商女儿的一模一样,瞧它正朝着小女孩眨着眼睛呢。他伸手去拿,火柴熄灭了……

生: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眼前又出现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红红的蜡烛,美丽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渴望的糖果……

师:我们再读读安徒生爷爷写的部分,再读读你们写的部分,能否加到文中去?(生读大约5分钟)

生:不能加进去,加进去好像不通了。

生:加进去好像有点重复了,课文好像有点罗嗦了……

师:是呀,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加到文中去的,有时候还需要注意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思想的材料。

阅读理解是一项创造性的感知活动,感知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更需要通过想象去填补和完善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利用人物情节的空白设疑,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会使读者产生心理共鸣。学生在创造性的“补白”过程中,对文章的感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课文的内涵,而且也深刻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三、利用文章中人物心理描写的空白部分探究

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时,有时为渲染某种气氛给读者留下悬念,会采用欲扬先抑、跳跃式的心理描法,给读者留下某些回味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心理描写的空白去指导学生阅读、品味、探究,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品人物产生共鸣。如教学共教版第10册《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同时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作者有意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渲染当时屋内的紧张气氛。“……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里最可怕的东西。”此时此刻也是读者心理最紧张的时刻,然而为了调动读者的阅读欲望,有意描写当时的紧张氛围丝毫没提起当时人物的心理,给读者留下空白。教师要抓住这个空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师:烛焰摇曳,它为什么成了最可怕的东西?

生:烛焰熄灭意味着情报站会破坏,意味着一家三人生命的结束。

师:再联系前文想一想此时他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生:伯诺德夫人可能想情报站、孩子……天哪!

生:伯诺德夫人可以这样想,孩子,娘对不住你们了,该死的侵略者。

生:天哪!这该怎么办才好呢?

……

师:此时此刻两位孩子想些什么呢?

生:妈妈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我无能为力。

生;妈妈我不怕……

生:妈妈我们知道早晚会有这一天的……

上例中这种虚实结合的心理描写,往往最能引进读者的心理共鸣,最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产生联想。教学时我们不能放过这种机会,让学生从读中体验人物的心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补白”使探究活动渐入佳境,意义创生精彩纷呈。

四、利用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空白部分探究

在文本中人物的品质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归纳提炼出来。作者并没有通过直接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品质。有意留下空白,这就是人物品质空白。课文中的许多“空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如果凭借想象之炬点燃情感之火,巧妙地变“空白点”为“燃烧点”,让教师的情、学生的情、教材的情水融,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语文课堂就会成为情感流淌的课堂、智慧飞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种空白,指导学生阅读关键句子,探究其人物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探究其人物品质最感人的部分,就是既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发现美、陶冶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教师要抓住这机会,进一步探究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品质形成,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样,不仅拓展了文本资源,更开启了学生尘封的心扉,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生成了智慧的言语,使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

五、利用文章情节处“言虽尽,意无穷”的空白处探究

有的文章的情节部分有“余意未尽”的意境,在情节的安排上有许多空白。教学时要抓住这种空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苏教版11册《灰椋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好像互相倾诉着”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联系课本设计问题。

师:它们想相互倾诉着什么呢?

生:伙计,今天我吃了八条毛毛虫和一些稻谷,现在我撑死了,你呢?

生:我发现去年掏我们窝的小孩今年变样了,正教育小孩要爱护我们呢……

生:我发现楼房越来越高了。

生:这几天热得要命,老百姓正在田里忙着抗旱呢……

利用情节的空白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补白,启发学生深入文本探索课文有价值的情节部分,体会文体流露的意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教师不应放弃这种机会。

六、利用学生阅读理解文本出现的空白探究

学生阅读文本是自我感知、自我体验的过程。由于个性及教师授课的原因,授完课后,学生的理解有时比较模糊,对问题的理解依然是空白。教师要利用这种空白,把学生对问题的空白转化为阅读探究的动力。如有位教师在教完《鸟的天堂》后,有位学生提出异议:“鸟是早出晚归、早出觅食的,巴金爷爷第二次是在早晨,怎能会看到众鸟高飞的情景呢?”课堂顿时议论纷纷,“乱”了起来。此时这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从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知道刚才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怎么办呢?

生:仔细读书,讨论交流。

师:让我们再次读书,看看书上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学生再次读书交流老师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

生:这个地方有山有水环境优美,气候温暖食物丰富,所以鸟儿慕名而来。

生:这里的人们保护意识强,不许捕鸟,人鸟和谐发展。

生:森林早晚都能听到鸟的叫声,这棵榕树独木成林,所以早晚都有鸟儿,所以人们能看到鸟儿。

生:大榕树就像鸟儿的家,榕树替鸟儿遮阴,鸟儿捉虫唱歌……

学生理解问题的空白,是我们教师应把握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填补空白,做到师生互动探究悬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4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三、语气表达舒缓,与无名战士当时身体极度虚弱相一致,同时突出火柴的宝贵,交火柴的郑重。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的语言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教学知识和信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语言,侧面反映了教师的语言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语言设计,更应关注学生的群体与个别特征,以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为目标,充分利用教具,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语言的优势。本文主要以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文章为案例,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特点及作用。

一、趣味性的引导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诙谐幽默还是欢快轻松,这类积极向上的语言都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正面的暗示。此类语言具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有利于创设快乐轻松、适宜探究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主导作用,用趣味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环境。但趣味有度,教师必须在掌握课堂管理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自由,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放任其随意交流、甚至玩笑打闹。小学生群体较为活泼,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地位十分关键。趣味的引导过程可以是小游戏,但教师应提前制定并说明规则,保证课堂秩序。

结合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在讲解《王二小》这篇课文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儿郎放牛的动画,阅读前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在阅读时更加集中注意力。一小段动画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到为止,教师的讲解也应顺应气氛,增加故事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朗读不能过于呆板,应该代入情绪,扮演人物角色,并对重点难点重复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科学性的教授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但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语言能力也应得到合理的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词语的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不使用错误的引导语言,积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语言知识。此外,教师自身对不同文章结构、主旨的理解也不能出现偏误。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中,应当引导学生探究“壮士”的内涵,明确实践发生时间、背景和地点,传达五位英雄为国捐躯的壮烈感情,引导学生产生爱国主义心理、培养学生爱祖国,而不能没有头绪地理解为“一座山上五个人惨烈牺牲的故事”。

三、情感性的朗读文章

教师在跟学生沟通时,应该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才能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文章主题。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中有一段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在墙上一擦,哧!小小的火苗冒了出来。小女孩把手放在火苗上面,小小的火光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呀!她仿佛觉得自己坐在火炉旁,那里面火烧得多旺啊。……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有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哗!多么美丽的圣诞树呀,这是她见过的最大最美的圣诞树。小姑娘把手伸过去,唉,火柴又熄灭了,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哧”、“呀”、“唉”等语气词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变化,教师朗读时不能忽略每一种语气,要尽量营造出真实的事件环境。还有“奶奶朝着她微笑着,那么温柔,那么慈祥。‘奶奶——’小女孩激动得热泪盈眶,扑进了奶奶的怀抱。‘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一段中,小女孩的感情悲切而激动,教师朗读时也应有音色的变化和音量的起伏。

这样一来,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仿佛置身文章中,化身为小女孩,时而感到严肃,时而感到悲伤,最终领悟文章的主题,加深对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印象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成为情感的传达者,担任了学生学习的向导,无论是基础的语言知识还是文章内容,都能使学生充分地投入其中。

四、启发性的拓展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属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即教学语言应当富有启发与循循善诱。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春晓》这一首古诗时,先提问“每个人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什么事物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继而发出对诗歌本身内容的提问“本诗中有那些事物象征着春天”、“古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循序渐进,层层铺垫,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获得答案,最后总结古诗主题、丰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的理解。

五、结语

语言是一种符号,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媒介,也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始终的。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运用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语言艺术的设计则应围绕着趣味、科学、情感和启发这四个特点,以确保语文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认识到语文这一门学科的特殊性、小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归纳出普遍性。继而针对地进行课堂教学,及时总结分析课堂经验,发现课堂上语言使用的不足之处,争取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有新意,循序渐进。

同时,语言能传达的还有非语言以及语言之外的内容,即对学生性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整体的语言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关键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上要熟练地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对学生耐心引导、细心启发,让学生对语文、语言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课外也应谨记自己的身份,以优雅得体的语言与学生平等交流,关爱每一位学生。课内外的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内外语言使用上保持一致,才能使学生的对学习产生信服力,长久地从教师身上学习语言与语文知识。由此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其作用不容忽视,而教师也需要丰富的课堂经验,才能做到对高水平语言艺术的完全把握。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193.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6

语文学习阅读教学能力培养随着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在语文课堂逐步确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及语文素养,塑造了了学生的性格,发展了学生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感。

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鉴赏水平,让学生学的愉快。

1.抓关键词,体会感悟

感悟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要让词语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生活里去。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姑娘》可以让学生品味“她敢从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通过这句话中的“?”和“终于”一词,来体会小女孩艰难的思想斗争,体会语言的魅力。这样品味词语与运用词语邮寄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2.抓重点句段,品读感悟

感悟过程是亲身经历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比如,《最后一头战象》中,课文许多地方对噶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并说出你的感受。

3.领悟表达方法,学用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能把握文章的脉络,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着力点可放在读写的结合上。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史密斯说:“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可见,使疑问得到解答的理解性阅读就是一种探究性阅读。

1.课前激活兴趣,提高探究欲望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要培养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生活知识的综合体,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我觉得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提升自己。第二,教学中,教师语言别太教条,空谈理论。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赛、班级辩论会、名著知识竞答赛、编故事接力等以提高兴趣。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2.改进思想,还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学生阅读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应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语文主题学习为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主题丛书,让学生自主阅读,从阅读中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不同,对文本内容的喜好程度也不同,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将会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还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阅读中,学生读到动心处,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大声朗读,静静思考,或者提起画笔,甚至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就会产生千奇百怪的问题和答案,而这时,我们就应该把学生头脑中个性化的见解和感受及时地释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学有动力,学有激情,学有创新,才能感到自己是个新知的发现者、研究者。

3.开拓天地,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学习语文必须要更新观念,开拓天地,应意识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广阔舞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课本,学完课文后,更要赋予与文本相关更多内容,这时我巧妙地与《主题学习丛书》相结合,把学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阅读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三、培养记诵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只有达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把自己所熟记的内容运用自如,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因为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能使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有明确的认识;只有通过背诵,又把这些知道的知识深深印在脑海并达到融会贯通。再者记诵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些文章粗粗一看不是一读就可以领会于心的,也不是单靠老师讲解就会理解透彻的,有些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要把这些内容记诵于心之后,就能无师自通,体味到作者所用语言的独特魅力,加深对作者深层意思的感受,领会作者的思想境界。例如,在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表面上是写小船的窄;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出孔隙的狭小。这种反衬的写法能更好的体现景物的特点,让人记忆犹新。在课堂上除了老师在作出恰当的点拔以外,要求学生通过背诵本文,以加深对作者这种写法的理解。后来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很透彻而且还尝试此类写法,这都归功于对本课的记诵理解。还有记诵能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也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背诵多了,知识的连贯性就增强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得愈熟悉对文章了解愈深,真正做到了“腹中藏书一万卷,”那自然就知道话怎么说,词怎么用,文章怎么写,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思想的深化,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妙笔生花”的。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我遵循这一规律,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和优秀的现代白话文,但背诵时不要贪多,而是要仔细地品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诵,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7

[摘 要]猜想是在观察、操作或者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的大胆推测或对知识进行归纳、判断的思考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猜想,让学生利用猜想趣味识字,利用猜想丰富表达,利用猜想习得方法,使猜想真正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关键词]猜想 运用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49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猜想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然而然的获取新知,让语文教学显得更加精彩。下面笔者就猜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猜想趣味识字

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改变了传统识字教学简单枯燥的特点,让识字教学充满了趣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案例1】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识字8》教学片段

师:(板书“请,情,晴,蜻,清,睛”几个生字)谁来猜一猜,哪个字是“晴天”的“晴”字?

生:(争先恐后)第三个,第三个……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晴天”的“晴”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生1:晴天有太阳,所以应跟“日”字有关,因为“日”指的就是太阳。

生2:我知道“目”表示眼睛,所以最后一个字应读“睛”,这个字排除以后,“晴天”的“晴”就是第三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字的偏旁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去猜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还有其他跟“晴”字很像的生字,你能猜出它们读什么吗?

……

这个课例中,教师让学生猜想要学习的生字,这种学习生字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教学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利用猜想丰富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猜想是在立足文本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进行猜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发展。

【案例2】苏教版语文第三册《大禹治水》教学片段

师:大禹治水13年,历经了千辛万苦,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猜想一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

生1:又是一年的汛期时刻,大禹带领百姓刚挖好河道,把河堤修好,谁知夜里下起了倾盆大雨,几天来的辛苦毁于一旦,但是大禹没有气馁,重新带领百姓修好了河道。

生2:大禹在带领百姓挖山时,那里的岩层非常厚,当时正值暑天,他们的手上磨出了血泡,脚被炙热的岩层剥掉了皮,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仍然没有放弃掘开大山,疏通河道。

师: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合理,正是有了大禹带领百姓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治水,才使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好日子,他这种精神真令人佩服!

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教学课例中,针对故事内容距离现实比较久远的特点,教师让学生猜想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困难。这样处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在猜想中感知了大禹工作的辛苦以及他的大公无私精神,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利用猜想习得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猜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在猜想中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案例3】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卧薪尝胆》教学片段

师: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不理解“薪”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薪”有两个解释。(投影显示:①柴火。②薪水,薪金。)大家猜想一下,“薪”在“卧薪尝胆”这个词语中指的是什么意思?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猜是“柴火”的意思,因为“卧”是躺,“卧薪尝胆”肯定是躺在柴火上。

师:你能联系字的前后意思来理解,真是一种学习词语的好方法。

生2:我猜也是“柴火”的意思,我是从课文的插图猜到的。图中的勾践正躺在柴火上品尝悬挂着的苦胆。

师:你能结合插图来理解词语,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中的“薪”指的就是“柴火”的意思。同学们,看来要想正确理解词语意思,就要像刚才一样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猜想“薪”字在成语中的具体意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同时在教师的适时评价下让学生掌握了学习词语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设悬念,引导学生猜想答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火柴天堂阅读答案篇8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较死板。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如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这个句子的意思时,由课文本身的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出辩题“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实现?”围绕一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如教《镜泊湖奇观》时,由题眼“奇观”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课堂上按学生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组,按提纲重点分别学习湖、瀑、林的奇观。这两堂课的组织形式都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士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5.板书设计的创新

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始于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所作的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教学方案。其中,作为教案内容之浓缩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欲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追求形象生动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词或成语并配以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等为上,从而收到凝精聚华,发乎探微之功效,将主要教学内容创新地定格在黑板上。板书设计的创新也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6.教学语言的风格创新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这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三、语文课外活动的创新

思维活动要占领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生活阅历和较宽的知识面,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创新的基础。学生必须把握好教材中学到的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知识涵盖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所以我们要非常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进行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其基本途径有如下三种:(1)课内外结合。(2)与大量的课外阅读相结合。(3)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上一篇:我懂事了范文 下一篇:泪雨滂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