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范文

时间:2023-09-28 12:57:53

诗集篇1

[关键词]惠特曼;草叶集;爱国热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37-01

惠特曼除了在诗歌的创作形式上为文学史册添砖加瓦,痛快地写下了划时代的一笔外,在他的写作内容方面也有创新。比如,关注以往诗人创作不曾关注或是不屑于关注的平凡的意象,对生活里的小形象、小角色进行描写,赞美劳动和劳动人民,关注社会变革中的事件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刻画,表现出他作为民主诗人的特质,他的诗通常以歌颂爱和寻求民主、自由为主题,尤其是对于民主思想的表达,几乎贯穿其创作的始终。

惠特曼用具有阳刚美的语言,洒脱地赞美每一个平凡的劳动人民的角色,颂扬整个美国甚至是宇宙。如《大斧之歌》:

“的、苍白的、形体美观的武器,/头颅从母亲内脏里伸出,/木质的肉,金属的骨,只有一只胳臂,只有一片嘴唇,/从高温中生长的青灰色的叶,从一粒小小种子产生的柄,/栖息在草中和草上,/依傍着又提供依傍。∥……∥那些与黄金的土地或小麦和果木的土地一样富饶的土地,/矿藏的土地,雄伟而崎岖的矿藏的土地,/煤、铜、铅、锡、锌的土地,/铁的土地——造就斧头的土地。”

在诗中,不乏写景抒怀,描画他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绘制战争的宏大场景。如《父亲,从田里上来》:

“父亲,从田里上来,我们的皮特来信了,/母亲,到前门来吧,这里有封信,是你那亲爱的儿子寄来的。//看哪,这是秋天,/看哪,那里树木更绿了,黄的更黄,红的更红了,/在和风中抖动着的树叶使俄亥俄的村落显得凉爽而香甜,/那里的果园中挂着成熟了的苹果,葡萄藤架上悬挂着葡萄,/(你闻到了葡萄的香味了没有?……啊,一个陌生人的手在代替我们亲爱的儿子写,/啊,母亲的心被猛地击中!/一切在她的面前晃悠,两眼发黑,只抓住了主要的词语,/一些零碎的字句,胸口枪伤,骑兵遭遇战,送往医院;……”

这首诗写得极为巧妙,前面一部分描绘祥和平静的美好生活,用对景物的美好描绘抒写现实生活的简单的幸福,而战场上的来信,则从侧面给人们放映了一副浓烟弥漫的战争场景,可谓是对祖国河山与战争进行书写的有效的组合。此外,上文提过,惠特曼的诗中也有部分大胆地进行地肉体的描写,对人性与爱极尽描摹,在许多前人研究的文章里大多提过《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我所爱的大群的人围绕着我,我也围绕着他们,/他们不让我离开,直到我同他们一起走,答应了他们,还要使他们免于腐朽,给他们满满地装上灵魂。/难道有人怀疑那些坏了自己肉体的人会隐藏他们自己?/怀疑那些玷污活人的人也与那些玷污死者的人一样差劲?……她们衣服上的皱褶,我在街上走过她们的风度,她们下身的轮廓,/游泳池中的游泳者,当人们看见他游过透明闪映的碧波,或看仰卧在荡漾水中静静地来回翻滚。/在划艇中前俯后仰弯着身子的划工,坐在马鞍上的骑手,……”惠特曼自称“既是灵魂的诗人也是肉体的诗人”,这首诗就是他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诗人虽然对肉体的爱进行了的描写,他的诗同时也阐述了灵魂,“电”意味着灵性,属于灵魂范畴的东西。因此,此诗是灵与肉的结合。除本诗外,还有《一个女人等着我》等诗也对性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是惠特曼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首创。我们知道,泰戈尔的诗与惠特曼不同,少有这类的刻画,然而,泰戈尔的诗中也出现过有关描写,如《玉臂》、《纤足》、《吻》等,但“贴心的拥抱长存在臂弯,别摧毁情人的玉臂的缠绵”,“旭日、夕阳放射的熠熠光华仿佛全部贮存在双足的影里”,这些诗努力将朦胧美化,不同于惠特曼的全然的描写。惠特曼的诗歌里从平凡的事物的意象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再到模糊的上帝的意象,完全呈现出诗人野马猎豹一样的锐利的思绪。

惠特曼诗歌的表现内容的渊源与其曲折的成长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家世的普通使诗人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社会得生存,他所生长的年代,美国的文学还正处于受经济的不发达影响的爬坡阶段,诗歌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英国的影响,寻求自己的文学的呼声正是寻觅英雄诗人诞生的呼声;另外,惠特曼在普通劳动者中长大,他的丰富的阅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并亲自感受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他的爱国豪情也让他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冀,在感慨于农奴制应该取消的同时,他关注社会动态,也大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向;他大胆的精神使他不惮以最大胆的方式打破传统诗歌创作,以毫不羞涩的笔触进行人性的描写,也是他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的反映。他的诗歌的创作内容也将浪漫主义的创作提至了巅峰。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惠特曼著.若冰译.草叶集[M].九州出版社,2000(10).

诗集篇2

庾信简介

庾信可以说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聪颖的资质,在梁这个南朝文学的全盛时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

图为庾子山集注的封面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

查询到庾信的古诗一共325首!

1、《咏怀》

南北朝·庾信

畴昔国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宁知炭欲吞。一顾重尺璧,千金...

2、《拟咏怀 十一》

南北朝·庾信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

3、《道士步虚词 九》

南北朝·庾信

地境阶基远。天窗影迹深。碧玉成双树。空青为一林。鹄巢堪炼石。蜂房...

4、《燕歌行》

南北朝·庾信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鴈嗈嗈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5、《拟咏怀诗 一》

南北朝·庾信

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涸鲋常思水。惊飞...

6、《拟咏怀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北临玄菟郡。南戍朱鸢城。共此无期别。俱知万里情。昔尝游令尹。今时...

7、《拟咏怀诗 十》

南北朝·庾信

悲歌度燕水。弭节出阳关。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故人形影灭。音书...

8、《拟咏怀诗 二十》

南北朝·庾信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其面虽可热。其心...

9、《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崩堤压故柳。衰社卧寒樗。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汉阴逢荷筱。缁林...

10、《咏画屏风诗 一》

南北朝·庾信

侠客重连镳。金鞍被桂条。细尘鄣路起。惊花乱眼飘。酒醺人半醉。汗湿...

11、《咏画屏风诗 九》

南北朝·庾信

徘徊出桂苑。徙倚就花林。下桥先劝酒。跂石始调琴。蒲低犹抱节。竹短...

12、《咏画屏风诗 十》

南北朝·庾信

千寻木兰馆。百尺芙蓉堂。落日低莲井。行云碍芰梁。流水桃花色。春洲...

13、《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旌回外壝。跸静郊门。千乘按辔。万骑云屯。藉茅无咎。扫地唯尊。揖让...

14、《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七里是仰。八陛有凭。就阳之位。如日之升。思虔肃肃。致敬绳绳。祝史...

15、《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国命在礼。君命在天。陈诚惟肃。饮福惟虔。洽斯百礼。福以千年。钩陈...

16、《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六典联事。九司咸则。率由旧章。于焉允塞。掌礼移次。燔柴在焉。烟升...

17、《周祀圜丘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玉帛礼毕。神人事分。严承乃睠。瞻仰回云。辇路千门。王城九轨。式道...

18、《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帝出于震。苍德于神。其明在日。其位居春。劳以定国。功以施人。言从...

19、《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以炎为政。以火为官。位司南陆。享配离坛。三和实俎。百味浮兰。神其...

20、《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犹吹凤凰管。尚对梧桐园。器圜居士厚。位总...

21、《周祀五帝歌 白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肃灵兑景。承配秋坛。云高火落。露白蝉寒。帝律登年。金精行令。瑞兽...

22、《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金行秋令。白帝朱宣。司正五雉。歌庸九川。执文之德。对越彼天。介以...

23、《周祀五帝歌 黑帝云门舞》

南北朝·庾信

北辰为政玄坛。北陆之祀员官。宿设玄璜浴兰。坎德阴风御寒。次律将回...

24、《周祀五帝歌 配帝舞》

南北朝·庾信

地始坼虹始藏。服玄玉居玄堂。沐蕙气浴兰汤。匏器洁水泉香。陟配彼福...

2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肃肃清庙。岩岩寝门。欹器防满。金人戒言。应暕悬鼓。崇牙树羽。阶变...

26、《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年祥辨日。上协龟言。奉酎承列。来庭骏奔。雕禾饰斝。翠羽承樽。敬殚...

27、《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庆绪千重秀。鸿源万里长。无时犹戢翼。有道故韬光。盛德必有后。仁义...

28、《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克昌光上烈。基圣穆西藩。崇仁高涉渭。积德被居原。帝图张往迹。王业...

29、《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雄图属天造。宏略遇羣飞。风云犹听命。龙跃遂乘机。百二当天险。三分...

30、《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月灵兴庆。沙祥发源。功参禹迹。德赞尧门。言容典礼。褕狄徽章。仪形...

31、《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龙图基代德。天步属艰难。讴歌还受瑞。揖让乃登坛。升舆芒刺重。入位...

32、《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若水逢降君。穷桑属惟政。不哉驭帝箓。郁矣当天命。方定五云官。先齐...

33、《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南河吐云气。北斗降星辰。百灵咸仰德。千年一圣人。书成紫微动。律定...

34、《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礼殚祼献。乐极休成。长离前掞。宗祀文明。缩酌浮兰。澄罍合鬯。磬折...

35、《周宗庙歌 皇夏》

南北朝·庾信

庭阕四始。筵终三荐。顾步阶墀。徘徊余奠。六龙矫首。七萃警途。鼓移...

36、《周五声调曲 宫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三才初辨正。六位始成文。继天爰立长。安民...

37、《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乾坤以含养覆载。日月以贞明照临。达人以四海为务。明君以百姓为心。...

38、《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一》

南北朝·庾信

树君所以牧人。立法所以静乱。首恶既其南巢。元凶于是北窜。居休气而...

39、《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二》

南北朝·庾信

运平后亲之俗。时乱先疎之雄。踰桂林而驱象。济弱水而承鸿。既浮干吕...

40、《周五声调曲 羽调曲 四》

南北朝·庾信

定律零陵玉管。调钟始平铜尺。龙门之下孤桐。泗水之滨鸣石。河灵于是...

诗集篇3

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一般也因此将其作为一首佚诗,辑录于集后的《诗文拾遗》中。(注:参见中华书局印行的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后的《补遗》部分、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下册第1772页,詹yīng@①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八册《集外诗文》。前二者皆将“度君多少才”之“度”误而为“废”,詹着已据《东观馀论》改正。)对于这首诗之真伪,清代王琦曾说过:“按此诗首二句,亦似观化之后所言,非生前所作而遗逸者。疑其出自乩仙之笔,否则好事者为之欤?”[1](卷三十六,P1650)这里,所谓“观化之后”,是指人死了以后。对于王氏此言,学术界一方面应者了了,另一方面一般也只是因袭王说,而未有发挥。安旗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在辑录此诗后所加的按语中,引述王说,并以“王说是也”[2](下册,P1772)加以肯定,除此之外,则未置一词。詹yīng@①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在此诗后所加按语中这样说:“王说或为得之,然乩仙云云,却涉荒诞不经。”[3](第8册,P4519)这里,詹yīng@①师比安旗先生显然进了一步,一方面批评王琦疑此诗为“乩仙之笔”是“荒诞不经”,而似同意是“好事者为之”,另外亦惜乎未能再作更深一层的探讨。检讨王琦所言,他否定此诗为李白所作,又进而推测其出自“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但是,王琦的这一结论并非立足于确凿证据的基础之上,而只是基于阅读印象所作出的判断,缺乏细致的考察,因此难免过于草率,而未足以使人信服。同时依据王琦所言,我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似乎也已经无从考索了。实际上,断言此诗不是李白所作,是有确凿的证据的;而且其作者也是有名可考的——他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下面试详为说之,不足之处,尚乞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根据现有文献,最早将此诗视为李白所作者,是宋代的黄伯思。在所撰的《东观馀论》卷上《论书六条》的第五条中,他这样说:“‘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此《上清宝典》李太白诗也。”这里,黄伯思明确指出了此诗为李白所作。然而,黄氏虽作此说,就如同王琦否定此诗为李白所作一样,对其持论之理由与依据却并未作任何说明。在《东观馀论》指出此诗为李白所作之后的很长时间内,这一说法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从宋元其他文献资料中,也未见到有人提起《东观馀论》中所记的此则内容。一直到了明代,胡震亨在《李白通》中才注意到黄氏此说,并援以为据,并在《李诗通》卷二十一的《附录》中,将这首诗辑录其中而题以《上清宝鼎诗》。《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五《李白集补遗》也是据《东观馀论》而辑录的,也题以《上清宝鼎诗》。但是对此诗细加分析,我们不免疑窦丛生。疑问之一,此诗在内容上意脉模糊不清,颇不完整,不仅给人有头无尾之感,诗句间也并不连贯。诗中作者以“君”、“我”对举,又说“度君多少才”,这与诗题《上清宝鼎诗》显然不合。如果把“我”看成是作者自指的话,那么,“君”又该作何指呢?这一点按照诗题来寻求,也难知所云,不得其解。疑问之二,此诗从形式上看,既非古诗,又非近体,音律上也较为混乱,读来颇觉不类。疑问之三,此则资料出于《东观馀论》中《论书六条》,检其他五条资料,内容上皆为论书,只有这一条则是论诗,内容与论书毫无牵涉,置于“论书”之中显然不合适。所有这些疑问归结起来,使我们不能不对黄伯思《东观馀论》的说法产生怀疑。而后世在收集李白佚诗或整理《李白集》的时候,仅凭借《东观馀论》中这则疑问颇多的资料,未作仔细辨别即引以为据,盲目信从,将此诗作为李白的佚诗辑录,这不仅使上述疑问未能得到解决,而且使得问题又进一步复杂化。

今按,黄伯思《东观馀论》认为由李白所作的《上清宝典诗》,我们在苏轼诗集中,又看到了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其中。(注: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六《外记》也曾引录此诗。然而,令人颇为费解的是,他对苏集着录此诗竟然未置一词,即以“似观化之后所言”为据,而视此诗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我们怎样因为李白不可能作此诗,而否认苏轼作此诗的可能呢?其实,所谓“我居清空表,君隐黄埃中”,乃是我——君、阳——阴对举,不能将“居清空表”理解为“观化之后”。)整首诗是这样的:

我居清空里,君隐黄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天杯饮清露,展翼登蓬莱。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对面一笑语,共蹑金鳌头。绛宫楼阙百千仞,霞衣谁与云烟浮。

把《苏轼集》中所存这首《李白谪仙诗》与黄伯思《东观馀论》中所引诗句加以对照可以看出,苏轼集中所录者无疑是一首完整的诗,《东观馀论》所引者仅为《李白谪仙诗》的第一、二与九、十、十一、十二共六句,只是节录了全诗的一部分。就二者的共同部分而言,除了个别字上有差异外,余皆相同。《东观馀论》所引“我居清空表,君处红埃中”之“表”、“处”、“红”,以及“仙人持玉尺”中之“仙”,《李白谪仙诗》则分别作“里”、“隐”、“黄”与“佳”。对于这几处差异,细加体会,我们觉得也应以《李白谪仙诗》为是。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肯定地说,《东观馀论》所引的《上清宝典诗》,原是出自这首在苏集中题作《李白谪仙诗》之中的。从黄伯思只是节录全诗的一部分来看,他似乎并未见到这首诗之全体。这就使我们自然生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这首诗究竟应如黄伯思《东观馀论》中所说为李白所作,并题为《上清宝鼎诗》,还是应为苏轼所作而题为《李白谪仙诗》呢?抑或像王琦说的那样是“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从苏轼诗集中对此诗的着录说起。

诗集篇4

关键词: 虞集 诗学思想

作为“元诗四大家”之首的虞集,在延v年间活跃于诗坛,高居馆阁,提倡儒家正统诗教,以晋唐为宗,追求平淡悠远的诗风和雅正之格调,提出了文运随时的观点。具体分析虞集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倡导“尊儒宗古”

虞集尊奉儒学。儒学讲究入世,所以虞集主张将文学和世运联系起来,以圣贤之教为依据,认为君子者,应“有以知其大本之所自出”,“深省顺处”(《杨叔能诗序》,《道园学古录》卷三一),视外在忧患利泽为无物。就是说,君子只有知道了世界万物的源头是什么,不过分看重外在名利,写出的诗文才具有美感和价值。

古之人以其涵煦和顺之积而发于咏歌,故其声气明畅而温柔,渊静而光泽。至于世故不齐,有放臣、出子、斥妇、囚奴之达其情于辞者,盖其变也,所遇之不幸者也。(《李景山诗集序》,《道园学古录》卷五)

某尝以为,世道有升降,风气有盛衰,而文采随之。其辞平和而意深长者,大抵皆盛世之音也;其不然者,则其人有大过人而不系于时者也。善夫袁伯长甫之言曰:“雅颂者,朝廷之间,公卿大夫之言也。”某闻之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李仲渊诗稿序》,《全元文》卷八二七)

“以其涵煦和顺之积而发于咏歌”这种主张即传统的“温柔敦厚”之说,而在南宋之后,世人往往以为“和平之辞难美,忧愤之言易工”(《李景山诗集序》),虞集却认为那些以“放臣、出子、斥妇、囚奴”的不幸态度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一种变体。在虞集看来,正体是“辞平和而意深长者”,经过馆阁文臣、公卿大夫等君子之手,雅博之才,涵煦和顺,风行草偃,终蔚为一代之音。即符合儒家的雅正、中和之风的文学作品才是虞集所认同的“盛世之音”。

在尊奉儒学的同时,虞集肯定“诗之为学”:

诗之为学,盛于汉魏者三曹、七子,至于诸谢,备矣。唐人诸体之作,与代始终,而李、杜为正宗……后之学杜者多矣,有能旁求其所以自致自得者乎?是以前宋之盛,亦有不逮矣。(《使还新稿序》,《道园学古录》卷三二)

这篇序言中,虞集认为诗盛于汉魏,发展完备在于“诸谢”。至唐代大盛,且李、杜为正宗,而宋代诗歌远不及唐代。虞集认为,李白以其豪宕之气代表着大美风度,杜甫则以其性情之正彰显着圣贤高格。另外在元代唐诗选本中,他作序称赞唐诗:“必也有风雅之遗、骚些之变、汉魏以来乐府之盛。”(《唐音序》,《全元文》卷八一九)

但是,虞集并不是狭隘的只以唐代为宗。如虞集所做《日出行》:“日出上城府,入莫当搔归。城门已击拆,出郭何焉依。下马投馆入,空垣月当扉。凉风振庭树,巢鸟屡惊飞。起坐搔白发,忽如霜草稀”。(《道园学古录》卷五)诗人内心苦闷,情绪复杂,本着尊儒的思想,虞集没有大放忧愤之言,在欲言又止之间他融入了一定的儒雅。所以这首《日出行》不仅有着秦汉乐府的古朴,还对乐府诗的放言无忌有种节制。又如《夜坐》其二:“凝神一无为,消息任往来。怡然以终古,荧荧自乘载。消摇日月上,下视渺苏块。如何在世间,动辄为形碍。得见王子乔,吾将解苍佩。”(《道园遗稿》卷一)全诗表达了虞集对仕途之外悠然生活的向往,对魏晋风度之仰慕。还有《送南野真人》、《次韵天台张秋原》《题渔村图》等诗,都表达了他对魏晋陶渊明的追慕与学习。“远树断云春雨外,华星明月晚凉初。”(《送易用昭》,《道园遗稿》卷二十九)此二句可以看出杜甫诗歌和宋代诗歌对虞集之诗影响显著。这两句诗对仗工整,用字精炼,表露了虞集学宋诗练字之痕迹,但在重字法、句法之外,虞集又排除江西诗派的生硬,融入唐诗的柔厚,是沿着江西诗派而上对杜甫的追学。

所以说,除了尊儒,虞集肯定诗之为学且主张以古为宗。在虞集的诗作中常常能找到秦汉乐府、魏晋六朝甚至宋诗元诗的一点踪影,宗唐复古只是其较为突出的一方。尊儒宗古,使得虞集在的诗歌有着博雅雍容的气象。而以虞集为核心和领袖的奎章阁文人群体在整个时代,从国家、政治、哲学到文艺思潮,不管是尊儒还是宗古,都是在崇尚复古的时代氛围中扮演着中流砥柱和推波助澜的角色。就其复古理论以及创作实践而言,虞集代表着元代的新文艺理论创作方向。

二、追求“平淡悠远”

在尊儒宗古的思想下,虞集认为写出来的作品应该是平淡悠远、舒迟淡泊。他所作诗歌多意兴高远,雍容雅正,步骤规模很像唐人。

虞集除了是“元诗四大家”之首,他还兼有两种身份:理学家与官员。如此一来,他看待文学的视角就有了多重性:既要缘情而发,又要雅正中和,同时还应兼有引导世风的功能。这也十分符合虞集推崇儒学的思想,从这一点出发,虞集认为诗中表达的的情感应该加以克制,才能做到含蓄蕴藉、托辞温厚,形成平淡悠远的诗风。作为元朝“雅正”文学的代表,他的诗歌批评有着“延v之盛”所形成的元诗特征――突出的“雅正”的审美倾向。

盍亦观于水,夫安流无波,演迤万里,其深长岂易穷也。若夫风涛惊奔,泷石险壮,是特其遇物之O于变者,而曰水之奇观,必在于是,岂观水之术也哉。(《李景山诗集序》,《道园学古录》卷五)

山之行,重峰峻岭,奔腾起伏,势若龙焉,亦或以广衍平大为胜;水之流,惊湍怒涛,吞天浴日,莫穷涯澹而亦或以平川漫泽,纡徐清冷以为美,不可执一而论也。(《饶敬仲诗序》,《全元文》卷八二零)

上面文段都明确表达了虞集对平大纡徐、平淡悠远风格的审美追求。在虞集看来,“美刺婉曲而不露”“辞平和而意深长”(《李景山诗集序》)的作品才是一代之正体,他欣赏“安流无波”的平易淡泊之美,认为“风涛惊奔”的是变体。山水乃天地之文,只有“广衍平大”“脉络贯通”才显其大美,有着看似平淡实则包纳万千、极尽变化的襟怀与气象。而人之文也应如此,纵横开合、动荡变化、驰骋飞跃只有蕴含在平淡冲和、渊静深远之中才是值得推崇的大美。

虞集生在承平之际,他认为盛世之音应该是“其音节平和而不暴于气,其理致详而不汩于时;喜而乐也,不至于放,哀而怒也,不至于伤;从容于日用酬酢之间,萧散于尘塥游埃之外。”(《道园类稿》卷一九)不过分欣喜也不过分哀怨,这与“雅正”儒学正统审美观念相符合,具有中和之美。中和、中庸、中正和谐是与“雅正”相配套的另一个核心命题,具体到文学层面,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表现手法上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二是诗歌风貌上的和气蔼然、平易冲淡。这正是虞集所追求的诗歌样貌。

千古高尚之士,澹然有余而不堕于空寂,悠然自适而或出于伤怛,乃若蝉蜕污浊,与世略不相干,而时和气清,即凡见闻而自足,几乎古人君子之遗意也哉!吾藏以此求诸昔人之作,得四家焉。则陶处士、王右丞、韦苏州、柳子厚其人也。(《杨叔能诗序》,《道园学古录》卷三一)

虞集从标举平淡悠远的诗风出发,推举出了古今诗人四大家:陶渊明、王维、韦应物、柳宗元。这四人的文章远离世之苦痛,但他们人生经历并非没有患难和坎坷,虞集认为他们的可贵之处便在于经历世事艰难后还能在作品中保持那份冲和之气。虞集十分推崇他们所作的这类“澹然有余”“悠然自适”的诗文,落实到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中,虞集倡导平波微澜式的抒情,不执著于章句之学,但求辞以达意,不喜奇峻险晦,力求形成平淡悠远的诗风。

三、主张“性情之正”

在儒家诗学理论的论述逻辑中,文人的作品要写得雍容雅正,其人格必须是高洁的。据此逻辑,虞集认为,“雅正”既是对诗歌风格的要求,也是对创作主体的道德要求,所谓“得乎性情之正,不期高远而自高远矣。”“性情之正”,即指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醇正性情。

古者学文,贵乎端本,涵养未至,出虑多生于血气之私;辩问弗精,立论或违乎礼律之当,必两者之无欠,乃沛然而有余。(《答熊万初论文启》,《道园学古录》卷五)

昔者,盛时学道之君子,德业盛大,发为言诗,光著深远,其小人蒙被德泽,风行草偃,变化溶液,莫或间焉,此所以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国朝风雅序》,《全元文》卷八一九)

近世诗人,深于怨者多工,长于情者多美;善感慨者不能知所归,极放浪者不能有所反,是皆非得性情之正。(《胡师远诗集序》,《道园学古录》卷三四)

“古者学文,贵乎端本,涵养未至,出虑多生于血气之私”,表明虞集对创作主体本身素养的要求,他认为,创作最根本的在于作者本身的涵养,如果涵养不够、性情不正,出于“血气之私”所作的文章是有违礼法的。只有“德业盛大”者,其诗才能“光著深远”。“善感慨者不能知所归,极放浪者不能有所反”,这是因为创作主体本身的性情不正,而“情归乎正,不肆流荡以失本原也”(《贞一稿序》,《道园学古录》卷四六)即如若作者本身有着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醇正性情,写出的作品即使是有着澎湃的情感也能保持本原。

性其完也,情其通也,学其资也,才其能也,气其充也,识其决也,则将与造物者同为变化,不测于无穷焉。(《易南甫诗序》,《道园学古录》卷三二)

朱子继先圣绝学,成诸儒之遗言,固不以一艺而成名,而义精理明,德盛仁熟,出诸其口者,无所择而无不当。本治而末修,领挈而裔委,所谓立德立言者,其此之谓乎?(《庐陵刘桂隐存稿序》,《道园学古录》卷三三)

虞集认为要真正培养性完、情通、气充、识决的气质,必须以经学为资,以才学为基础,以见识为补充。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家本身便是性情通达,不拘泥于琐屑变化的创作主体,作品也就“不期高远而自高远矣”。虞集理想的境界应像朱子一样,“义精理明,德盛仁熟,出诸其口者,无所择而无不当”。当然,虞集和那些拘守程朱门户的人的见解并不相同,他对待程朱理学的态度是通达明晓的。他批评那些一味蹈袭因循师说而缺乏理论创新的人,认为他们才真正是背叛了圣贤之学。另外,“本治而末修,领挈而裔委”,“本”指的是立德,“末”指的是立言,也即创作主体要达成“无所择而无不当”的文学境界,先得具备德业修养方面的深厚根基,然后“性情之正,冲和之至,发诸咏歌自非众人之所能。”(《秋堂》,《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七)

四、提出“文运随时”

文运,在这里是指文学的气运。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世代累积起来的学术命题,发端于金元,历经明清而丰富。元代的罗宗信在《中原音韵・序》中明确提出:“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可见在虞集所生活的时代,唐诗、宋词、元曲已为世人共称。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虞集提出了“一代之兴,必有一代绝艺”的命题,在虞集的文论中有很多体现他“文运随时”的思想:

某尝以为世道有升降,风气有盛衰,而文采随之。(《李仲渊诗稿序》,《全元文》卷八二七)

诗三百篇之后,楚辞出焉,两都之言赋者盛矣。自魏以降,作者代出,制作之体愈变而愈新。(《易南甫诗序》,《道园学古录》卷三二)

文运随时,而中兴概可见焉。(《庐陵刘桂隐存稿序》,《道园学古录》卷三三)

上下千百年间,人品不同,所遇异时,所发异志,所感异事,极其才之所能,其可以一概观之也哉?(《会上人诗序》,《全元文》卷八二九)

这四段文字,直接表述了虞集“文运随时”的观点,他从宏观的视角指出世道风气的盛衰对于“文采”(即文学面貌)的影响,并以诗经、楚辞、汉赋为例来肯定文学风貌的发展和变化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系统阐述了影响文学的各个因素,包括个人性格、所处时代、各自经历与才情等。

“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虞集概括了时代与文学的关系,他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古及于当世的文学,肯定了“制作之体愈变而愈新”的文学事实和文学发展规律。

总之,虞集的诗歌大多都反映出元代诗歌重建的特征和独特的风味,他不仅见证了元代诗歌发展、兴盛的整个过程,而且还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推动着元代诗歌的发展,甚至引领着元中后期诗歌风气的变迁。可以说,不论是提倡尊儒宗古、恪守中和、追求雅正,还是讲究音律、锤炼字词、冶炼技巧,虞集都以实际创作为元代诗歌复兴和矫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M].湖南:岳麓书社,2006.

[2]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王韶华.元代题画诗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上海古籍出版社.元明清诗鉴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查洪德.理W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M].河北大学,2004.

[6]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中,虞学士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7]翁方纲.石洲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王礼.麟原前集[O].四库全书本.

[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孔齐.至正直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欧阳玄.圭斋文集[M].四部丛刊本.

[12]李修生等主编.全元文[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5.

[13]松浦友久.唐诗语汇意像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4]姬沈育.一代文宗虞集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诗集篇5

诗歌集《飞鸟集》优秀读书心得1

 

泰戈尔我喜欢泰戈尔,更喜欢他的作品,尤其《飞鸟集》,不但这首诗中的每一句话,短小而精炼。而且从字与字的空隙里无不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我是循序渐进的认识这本书的,我读了很多遍。正所谓“温故而知新”,每读一遍,我都能从中体会到更深的含义。

 

开始,我是概括着读的,只感觉到语言的好。每天读几行,好像可以忘掉一切烦似的,但从中并没有体会到什么。

 

当我读第二遍时,速度放慢了些,细心地体会文字,渐渐地发现原来,世界上一切微小,不起眼的事物,而在泰戈尔敏锐的眼神中,却如此生动而富有感情。泰戈尔真不愧是世界文坛中的大诗人啊!他那硕大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身上。

 

在欣赏《飞鸟集》的同时,我也在认识泰戈尔。他钟情于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对年轻一代表示了亲切的期望与真诚的关怀。总之,他的诗,可以算是世界的总结。我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无时无刻都不会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本身的可贵。

 

我对《飞鸟集》的感情,一向是“敬”而不“畏”。对《飞鸟集》的感觉,一直是和蔼而温暖的。现在,我的日记本上,时而也会出现像《飞鸟集》里的小诗。

 

《飞鸟集》里的语言,是和谐,美妙的音乐。它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事实上《飞鸟集》已经不单单是一首诗了,它完全可以称为是是一种哲理。

 

诗歌集《飞鸟集》优秀读书心得2

 

生活的苦恼,阻止不了我对生命的追求;城市的喧闹,模糊不了我对生命的赞美;岁月的沧桑,或许能在生命上留下烙印,但是生命依然在延续着。

 

午后坐在家里的阳台上,一缕阳光,一杯清茶,一曲优美的音乐,让午后的生活变得如此的惬意,现如今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已难得有这样的时光。轻轻的翻开曾经爱不释手的一本小巧的诗集,找寻逝去的记忆。

 

“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在如此喧嚣的城市中,飞鸟邂逅了我的心,我很庆幸自己能在喧闹的城市中寻找到这一处宁静之所,飞鸟带给我的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是一种生命之花的绽放,是一个鲜活而亮丽的梦。此刻我认识到,泰戈尔的《飞鸟集》就是一处哲学天堂,一处处鬼斧神工的花园就是那一首首美的像云彩一样诗歌,而园丁就是泰戈尔,他用自己唯美的思想,用一支普通的笔,耕耘出了这一块圣洁的土地。

 

我喜欢其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放在卷首的一句诗,这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活着就应该好好珍惜,因为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

 

“明月把清辉洒满了天空,却把漆黑留给了自己”。我读到了生命的美并不仅限于获取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于奉献。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飞鸟集》是走过大半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终于放满了自己的脚步,回头凝视着自己的足迹,开始沉思自己的历程,思索自己的生命,将自己感悟人生的思想写下,以劝诫后辈,生命在于思索,生命在于奉献。

 

诗歌集《飞鸟集》优秀读书心得3

 

“夏天的飞鸟,来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飞走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一声叹息,飘落在地上。”小巧秀气的封面上掠过一群展翅高飞的群雁,这就是泰戈尔的经典诗集——《飞鸟集》。

 

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不同于读那些阳光中带着忧伤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有别于读华丽中透着沧桑的古老爱情。泰戈尔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清新,读这些小诗就像在暴雨后初夏的早晨,推开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亮的晨:阳光撒落在挂着水珠的树叶上,那水珠显得格外明亮,这明亮把树叶衬托成一种透明的色彩;平坦的草地像是吸足了油彩,让人当心跳跃着的小松鼠是否也会染上这明亮的色块;天边有几朵白云在徜徉,似乎在回味昨夜的狂欢;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诗是:“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了”如果人因为某一次的失去而感到心灰意冷,那么他只会失去更多。万物都不可强求,失去能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对待失去,我们需要做的'是收拾心情,为下一次的机会努力。泰戈尔这句话用象征的比喻手法,将太阳和群星象征人生中的各种机遇,比喻极为生动形象。三百余首清丽的小诗,取材不外乎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溪流……然而,泰戈尔将自然界中的一切拟人化,赋予他们灵性。

 

读泰戈尔的《飞鸟集》,让我感受最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爱的思索。合上书卷、闭上双眼,细心咀嚼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画面,爱顿时降临于我的心头。

 

诗歌集《飞鸟集》优秀读书心得4

 

飞鸟的象征是什么?是自由。大诗人泰戈尔写的这一部《飞鸟集》,以抒情的诗篇记录着他对人生、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想,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示。

 

《飞鸟集》中的语言优美,有许多饱含着理性的话语。其中便有一段:“权威对世界说道:‘你是我的。’世界便把权威囚禁在她的宝座下面。爱情对世界说道;‘我是你的。’世界便给予爱情以在她屋内来往的自由。”这段话用语言描写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诠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飞鸟集》中的智慧是无限的。

 

这部诗集以“飞鸟”的名字命名,因为这部诗集是自由的完美体现。它带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阅读过后,仿佛脑海中真的有一群群展翅翱翔的飞鸟,它们向往蓝天,努力高飞,把天空作为自己生命的起点、终点。这部诗集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信念,在人生旅程中不断向前拼搏、迈进,正如天空中不停飞翔的飞鸟。

 

整部诗集由325段小诗组成,每段小诗都有它不同的寓意。我对于其中的一些感到十分地有道理,反复地阅读;可是另有一些我读不懂是什么意思。这里面蕴含的哲理非常广,可能因为我学识浅薄,人生经历少,才不能完全读懂。虽说如此,但这并没有打消我的阅读兴趣。作者写下这一部诗集献给后人,其实是给予了后人无限的精神财富。《飞鸟集》仿佛飞鸟般自由飞翔入人的脑海、心田,使人久久难忘。

 

人也应该像飞鸟一样,不放弃自己一生的追求。

诗集篇6

咏月古诗词集锦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诗集篇7

兰亭集序不属于诗序,只是书序而已,《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它是书序。滕王阁序才是诗的。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诗集篇8

《杜工部集》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文集,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得名。现存诗1400余首,文30余篇。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上一篇:生产工艺范文 下一篇:防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