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妹养成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5 10:45:21

小妹妹养成计划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1

近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许多父母对二胎计划有了憧憬。与此同时,诸多“老大”阻止父母生二孩的报道也频频出现,甚至出现了“老大”说出“你敢生我敢死”等极端反应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这迫切需要相关家庭关注“老大”的心理反应,及时引导“老大”转型。

第一,消除“老大”的不安全感。许多“老大”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有了弟弟妹妹,“老大”便认为弟弟妹妹会抢走原本属于自己的零食、玩具以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由此产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导致了“老大”出现不安全感,故而做出诸多激烈反应。要消除“老大”的不安全感,家长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或体验游戏,引导“老大”建立对弟弟妹妹的信任与好感,让“老大”感受到与弟弟妹妹在一起成长的快乐,使“老大”明白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还依然爱他。当“老大”的不安全感逐步消除后,就能欣然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了。

第二,建立合理的新角色认知。家长在引导“老大”接纳弟弟妹妹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老大”的家庭责任感。让“老大”参与到迎接新宝宝,照顾新宝宝,抚育新宝宝的过程中,给弟弟妹妹树立好榜样。例如,可以让“老大”参与弟弟妹妹的取名,这会让“老大”因为参与而增强对自己成为哥哥姐姐的认同;在照顾新宝宝的过程中,提供机会让“老大”为弟弟妹妹准备奶瓶尿布,喂食辅食等,让他在付出和分享中感受自身对家庭的贡献,培养他们的亲情感与责任感;对于“老大”的努力与进步,家长要及时予以反馈和表扬,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第三,保持对每个孩子的情感平等付出。首先,应将爱平等地分给两个孩子。当孩子之间出现小矛盾时,不能因为弟弟妹妹年龄小而无原则地委屈和要求“老大”;当“老大”的行为表现不甚满意时,应尽量多用鼓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剥夺”式的主观臆断。其次,慎用比较评价。父母不应该经常拿两个孩子的优缺点比较,这容易引发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嫉妒。父母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夸奖赞赏,对于缺点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最后,适当给“老大”一点情感补偿。适时给“老大”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以接受并回应其情感需求,促进“老大”身心健康发展。

“老大”的转型过程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是挑战,更是收获。家长们需循循善诱,在消除不安全感的基础上引导“老大”参与到养育弟弟妹妹的过程中来,培养其家庭责任感,让“老大”在分享和付出中体会兄弟姐妹情,体验成长的快乐。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2

村委会破天荒地邀请附近村里的男人们来打了一场篮球比赛。晌午,“懂球”和“不懂球”的村民们,将新建的“郎妹体育场”围个水泄不通。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就将早熟蔬菜、八德西瓜、优质米等农副产品打出名气的布依族村,现在利用文化体育建设和谐农村,又一次在远近寨子里出了名,进而被誉为“郎妹模式”。

“三农”政策何以解

山歌快板找答案

十七大闭幕后,活动的幕后总策划――担任郎妹村6年村委会主任、13年村支书的卢邦叙又坐不住了。他开始琢磨,怎样才能调动这些村民的积极性去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呢?卢邦叙一想,以往几年编写的现实题材的山歌和快板都得到村民们的首肯,那将十七大精神也编成山歌,肯定行得通。

“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期间,卢邦叙对总书记的报告曾反复地推敲和研究。

结合郎妹村的实际情况,卢邦叙在山歌中写道:

“十七大报告暖人心,

条条规划为人民。

过去五年好处多,

群众实惠特别多。

农业税费全免掉,

退耕还林绿满坡。

粮食补扶给群众,

良种补贴暖人心。

合作医疗人人欢,

入学减免书杂费。

农村低保已铺开。

宏伟蓝图规划好。”

作品出炉后,卢邦叙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不安。他在家用布依小调配上歌词反复修改和哼唱,几天后,他突然听见妻子无意间随口唱了出来。这时,卢邦叙心里的石头才落了下来。

其实卢邦叙关注“学”与“用”的结合,并不偶然。几年中,他结合政策与实际,共写下以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等多个题材的山歌、快板近百首。

“利用山歌和快板来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方式很好,大家容易接受!”村民张惠群说。他认为,村民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方式实用又好记,唱几遍以后就知道十七大都讲些啥了。

八德乡宣传委员李发瑞告诉记者,通过唱山歌来宣传十七大精神,“是郎妹村群众乐于接受又便于消化的宣传形式”。李发瑞说,他发现,当地很多不识字的老人都知道“在北京开了党的十七大”。

“结婚证,办好了,凭证办理生育证。两证手续都齐全,合法生育人人敬。生男生女都一样,多生儿女受奔波……”从2003年开始,卢邦叙编写的计划生育快板,就被县计生部门赞扬为“郎妹模式”。这一模式,让群众自编、自导、自演,通过山歌、芦笙、小品等演出方式,广泛宣传计划生育。

谈起创作初衷,卢邦叙说:“以往传达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总是反复开会或用广播宣传。”但后来他发现,“效果并不好,会一结束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卢邦叙想,郎妹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节日歌舞是村民的传统习惯,而“三农”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子女教育等问题,农民最为关心,所以,“让村民在山歌和快板中找答案,是事半功倍的”。

寓教于乐树新风

谱写和谐新农村

“什么年龄段的叫育龄妇女?”

“什么是晚育?”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

每到农历新年、六月六、5•29计生协会活动、7•11世界人口日时,郎妹村的千年古榕树下总会站满密密麻麻前来“观战”的村民。

从2005年起,郎妹村党支部、村委会总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主题抢答赛”。卢邦叙说:“去年春节组织的一次抢答赛,我们给答对题目的村民每人发了10块钱现金,村民都很高兴,没能答对的村民纷纷表示回去一定重新学习,争取下次能获奖。”

这个在节庆娱乐项目中加入了物质奖励的举措,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拥护。

村民罗大奇告诉记者,“从一袋洗衣粉、一条床单到现金10块钱,都是‘奖品’的一部分”。这些“奖品”,正是郎妹村从村里的办公经费和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中“挤”出来的,这样的互动活动,使当地群众的参与热情非常之高。

卢邦叙说,文体活动丰富了,“搓麻”的人自然就会变少。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活动,郎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这种途径转变农民思路、培养更多的致富能手。

李发瑞向记者介绍,郎妹村有着较好的自然条件,年均气温18.5度,无霜期在340天以上,田土肥沃、土壤湿润,水源好而且光照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早在10多年前,该村就踏上了种植“地膜西瓜”之路。通过多年摸索,农户已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如今,他们又开始早熟果蔬和优质稻的种植。

“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了盐巴辣子钱”的清贫日子,早已成为过去。

如今,郎妹村是县农业局确定的肉牛基地示范村,有25户村民每年每户都能分到7500元用于种草、养牛、修圈。另外,牛来香公司对该村的灰鹅全部实行“订单收购”,每只均能卖到100―200元;全村250多户村民有95%用上沼气;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80%以上。

决策权“下放”

实现真正“自治”

卢邦叙回忆,2005年的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

当时,村里要对面积为1万平方米的进村公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改造,乡政府从上级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40万元,但要具体实施还得需要村民们投工投劳,并涉及到占用农户的土地问题。他于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大家商量。

会上,村民代表就硬化公路一事发表意见。村民武明龙说:“用这笔钱把路延伸至坡脚田坝头,就可从山上直接将水果运到市场上去卖。”而村民罗正恒则有不同意见:“延到坡脚,这点钱肯定不够,还要涉及占地,还是先把进村的路搞好再说。”

经过几番激烈而充分的讨论,大家最后通过举手表决:决定让硬化路面直接延至村公路。卢邦叙感慨地说:“村里的事大家管,事情就好办多了。”

在亮敞的村委会办公室,郎妹村的村务公开板占据了整面墙壁。上面有序地罗列出村民代表共同讨论制订并经全体通过的村规民约;近20个村务记录本,细到记录了纸笔花销的村财务账本、育龄妇女的跟踪记录、村里实施的项目计划……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3

他是公认的网络第一推手,“只要他看中的没有红不了的”,这是网友在网上给他的评价。而他的名片上一直印着一行字,“全球首席网络推手”。

他叫杨军;网名:浪迹天涯何处家:绰号:浪兄;年逾不惑。

杨军不是传媒大亨,也不是著名的娱乐经纪人,但他却在互联网上创造着一个个“草根”变凤凰的神话。从来自于遥远神秘羌寨的“天仙妹妹”,到一群由“北漂”组成的“非常真人”。都因他而改变了命运。

有一天,杨军开车到阿坝去旅行,经过一个坝子时,杨军停车找水,下车抬头一瞬间,杨军看见前面有一个美丽的羌族姑娘,杨军忍不住上去和姑娘交谈了起来,姑娘说话自然得体,这更让杨军有了一份好感。从交谈中得知,姑娘名叫尔玛依娜。杨军按动手中的照相机,为尔玛依娜拍了很多照片。

回程后,杨军在TOM网站的汽车论坛上,贴了个帖子,主题是:《单车川藏自驾游之:惊见天仙妹妹》。没想到跟帖者甚多,网上反响非常热烈,杨军又多次驾车麴百公单跪到第寨,找尔玛依娜拍了很多生活照。尔玛的出现,像一丝山野里吹来的清风,吹醒了深陷在“审美疲劳”中的网民。天仙妹妹不仅清纯、美丽,而且勤劳、善良、孝顺父母,有亲和力,人们看到天仙妹妹的照片,就像看到了邻家妹妹一样亲切。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天仙妹妹”飞速在网上蹿红。以“天仙妹妹”为主题的帖子,点击率突破数十万。

杨军利用网络QQ群,给天仙MM建了53个群;核心群、理事群、海外群、天仙MM帮等。仿佛是一夜之间,天仙妹妹甜甜的笑容出现在了各大城市的巨幅广告上,天仙妹妹成了索爱手机的形象代言人。此时,距离杨军按下快门,拍下天仙MM第一张照片仅8个月,尔玛依娜从一个“养在深山人不识”的山里姑娘,变成一个红得发紫的明星,推广费总计不过数千元。

在清华大学,杨军的这个让“麻雀变凤凰”的策划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写在MBA教程上,“天仙妹妹”也成为了中小学课外读物中的人物。

杨军还在继续创造奇迹,有一天,在北京一家桑拿娱乐中心,杨军注意到墙壁上的几幅铅笔漫画非常有趣,题材全部是一些最新的时事新闻和知名网络段子,杨军忽然有了一个想法:如果这些漫画让大家去演绎,加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一定会更加有趣。周围的人都活得太沉重太累,这个时代不缺深沉的东西,缺的是娱乐。杨军懂得怎样用娱乐的方式去反映真实的生活,去触动人们的内心。一时间。“非常真人”也成为活跃在网络的一股新生力量。

天仙妹妹担任了家乡理县的旅游大使后,当地旅游收入增加了35%:全国妇联“春蕾计划”以她的名字设立尔玛依娜基金,为她的家乡建了所学校;在电影《香巴拉信使》中,她出演女一号,获得了2008年度华表奖;2008年底,天仙妹妹主演的《尔玛的婚礼》,也开始进入热播中。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4

关键词:混龄教育;回归生活;感受亲情;促进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90-2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面对当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缺乏责任感、独立性等良好品质,我们应该鼓励不同年龄间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混龄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与异龄同伴交往的机会,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形式,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我园三年实践研究表明,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效果的影响是全面的,孩子们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做哥哥姐姐-大带小”活动源于幼儿的现实需求,将大中小班幼儿混龄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会互学互助的快乐生活,还通过经历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事件,获得生命意义上的发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更生态的自然环境。

一、活动的组织

我园混龄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分室内和户外两种形式。室内有合作区域化学习活动:如手工活动、阅读活动、角色游戏、讲故事等。户外有晨间活动、体育游戏、主题节日活动、大带小社区活动等;每次活动前老师都要带着大班的孩子们集体做准备,活动后还要进行回顾性的讨论。比如,活动前有:你打算今天跟弟弟妹妹玩什么?怎么玩?活动后的分享有:今天跟弟弟妹妹玩,你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你是怎么照顾弟弟妹妹的?有什么问题你解决不了,说出来大家给你出主意。在活动后讨论中,孩子们分享着做哥哥姐姐的经验和感受,同时更体会着付出的快乐。

今年三八妇女节,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决定带着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一次社区活动:给社区阿姨送花,祝贺阿姨们节日快乐。每个大班都与一个小班结成对口班级,每位大班孩子认领一个小班孩子做弟弟妹妹。活动开始前,哥哥姐姐们进过认真讨论:先带着小班弟弟妹妹们一起做红花,然后到幼儿园附近的小区、超市、银行、花店、餐馆、菜场等地方,把红花送给工作的阿姨。

二、挑战的开始

“大带小送红花活动”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到来了,首先是哥哥姐姐教弟弟妹妹做红花。做花过程中,大班孩子都感觉到做哥哥姐姐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充满热情但缺乏相关经验的哥哥姐姐们不停碰壁:弟弟妹妹不会做红花;使劲地教弟弟妹妹他们却好像听不懂;弟弟妹妹总是跑来跑去不听指挥;有的还把做好的红花弄坏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下子都摆在了孩子们面前。他们不由得发出感慨:“做哥哥姐姐真累,有点不好玩!”面对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和反应,我们鼓励他们对弟弟妹妹要有耐心,可以手把手的教他们,从小事做起,不放弃,在不断的尝试中积累经验,终于,一朵朵虽不完美但很可爱的红花都“盛开”了。事实上,正是有了一开始的挫败,以后的点滴成功才会让孩子们的体会更丰富和深刻。

三、可喜的变化

变化在每时每刻进行着——孩子们从一开始手忙脚乱做红花,到后来变得越来越像称职的哥哥姐姐了。“大带小社区送红花”活动在孩子们做好一切准备后如期进行。四个大班的哥哥姐姐手拉着小班弟弟妹妹的手兵分四路:一路直奔菜场,一路来到超市,一路到银行,一路在小区。孩子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路上不断照顾和叮咛。弟妹的鞋子掉了怎么办?弟妹松开手自己玩去了怎么办?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在孩子们自己努力下解决了。弟妹累了哥哥姐姐就等一等,弟妹鞋带开了帮助系上,弟妹自己玩去了要把他拉回来,告诉他不能掉队,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让我们欣喜不已。

四、真爱的流露

在活动中,孩子们表达出对社区阿姨的敬爱之情:给清洁工阿姨送红花;给超市阿姨送红花;给菜场阿姨送红花;给银行的阿姨送红花;给洗衣店阿姨送红花;给餐馆服务员阿姨送红花……红花送到祝福也同时送到:阿姨节日快乐,您辛苦了!小区里处处洋溢着温馨,充满了孩子们甜甜的快乐的笑声,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有一种成就感。

大孩子们流露出的对弟弟妹妹的爱护之情让我们感动:平时有些莽撞的孩子,在弟弟妹妹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了;平时只顾自己的孩子,会主动帮弟弟妹妹擦鼻涕;平时霸道的孩子,会大方地将自己的红花给弟弟妹妹;妹妹走不动了,姐姐就会停下来等一等、歇一歇……活动进行半天时间,到分手的时候,大班的孩子们似乎真的成了小班孩子的哥哥姐姐,拉着弟弟妹妹的手依依不舍……

孩子们在“做哥哥姐姐”活动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而我们也在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各种支持的过程中获得了些许感悟:

(一)混龄教育修复幼儿成长的生态,感受兄弟姊妹亲情。混龄活动在设计之初,就将目的放在关注孩子成长生态的修复,弥补孩子缺失的成长机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他们并不明白哥哥姐姐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做哥哥姐姐——大带小”的活动使孩子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做哥哥姐姐的体会和自豪,还感受了兄弟姊妹亲情,培养孩子们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

(二)混龄教育让学习回归生活,体会关爱互助理解。对于幼儿来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如何让弟弟妹妹喜欢上自己,大班孩子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他们搜集来自己小时候喜欢玩的玩具,因为他们猜测自己小时候喜欢玩的玩具弟弟妹妹或许也喜欢玩。一开始弟弟妹妹不熟悉自己,不愿和自己玩,哥哥姐姐们就想着送个小礼物,让弟弟妹妹开始喜欢自己……孩子们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关爱、互助、理解”等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三)混龄教育关注个体体验,获得更多元的经验。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整齐划一的集体教学有时无法满足孩子多样化的成长需求。而关注个体体验的活动,能使孩子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获得更多元的发展。在做哥哥姐姐的过程中,每个孩子获得的经验不尽相同。无论是粗心大意的孩子、不善表达的孩子、斤斤计较的孩子,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都在面对做哥哥姐姐这个任务时,有了各种令人惊喜的不同变化,获得更多元的人生宝贵经验。

(四)混龄教育促进生命成长,展现爱的天性。大班孩子平时缺乏关爱他人的机会,当他们有机会为小班的弟弟妹妹付出时,他们爱的天性就得到了激发。如,户外活动时下雨了,做哥哥的自然而然地把手遮在弟弟的头上;妹妹在教室里玩,一个球滚过来,姐姐立刻跑到妹妹前面把球推开;有时候不小心被弟弟妹妹弄痛了,哥哥姐姐们也一声不响地忍着,继续陪弟弟妹妹玩……在这些细节中,孩子们的关爱本性得到了展现。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5

双胞胎姐妹为什么要同时做整容手术呢?她们对于手术又有什么特殊要求呢?其实,双胞胎姐妹想一起做手术的原因在外人看来很不可理喻,然而在了解了她们的经历以后,人们便会感叹命运和生活的安排。

人生如戏“大家都说我们是双胞胎呢!”

故事还得从2004年开始讲起。那一年,这对双胞胎姐妹17岁。那一年,也是她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相遇。她们永远都无法忘记那个神奇的下午,和那个操场。

那天,馨元兴冲冲地来到牡丹江一所卫校的医疗美容班报到,并参加入学军训。下午,军训便开始了,女生和男生在雪地里各排成一排,大家都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同学。突然,馨元在队伍里发现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女同学。她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女孩,就在霎那间,眼神交换之间,她发现对方也直挺挺地盯着自己。馨元心想,对方估计也是在纳闷怎么会有个人和自己那么像呢!

没过多久,周围的同学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把俩人聚拢在一起,七嘴八舌好奇地问:“你们怎么那么像?你们认识吗?”

馨元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大胆地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女孩大方地回答道:“我叫张怡。”这一问,正式开启了俩人的相识过程。

事后,同学们都说她们是双胞胎。只有双胞胎才会像她们这样,连鼻子眼睛都跟克隆出来的一般。但是馨元和张怡交流后发现,她们的生日并不在同一天。既然不在一天,当时懵懂的两姐妹根本就没往双胞胎上面想。她们不断地向身边的同学解释,长得像的人多了去了,未必是双胞胎呀,可能就是缘分吧。

最美的花季年华,最纯真的青春心事,两个爱美的小妮子很快便成了闺蜜,经常在一起吃饭、逛街、聊天。有一天课间休息,她们把小时候的照片拿出来一起分享:满月时候照的、2岁时候照的、上小学时候照的、初中的毕业照等等,她们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从鼻子、眼睛、下巴到身材、个头,两人从小到大怎么都长那么像?看着看着,两人便想起了同学老师们的猜测,两人或许真的是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她们决定各自回去问问父母。

绝处逢生从亲生父母的遗弃到好心人家的收养

这天晚上,馨元回到家,打趣地问爸妈,自己究竟是不是双胞胎?是不是还有一个姐姐失散了?馨元的父母听了一愣,随即立刻岔开了话题,让女儿安心读书。看着乖巧的女儿,夫妇俩若有所思地互望了一眼。

而张怡一回到家,拉着妈妈的手,撒娇地说:“妈,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个和我长得一样的女孩儿,我们会不会是双胞胎?”妈妈捋了捋女儿的头发,“傻丫头,瞎想什么呢,妈就你一个女儿。”嘴上虽然这样说,张怡妈妈的心里却“咯噔”了一下,似乎明白发生了什么。

原来,事实正如姐妹俩猜想的那样,馨元和张怡确确实实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事情要追溯到1988年,地点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那年6月,一对双胞胎姐妹在这家医院呱呱坠地了,姐姐名叫馨元,妹妹叫馨予。

这本应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是她们的亲生父母却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欢喜雀跃。因为这背后有着难以启齿的隐情――姐妹俩属于超生,她们还有一个姐姐。那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为严格的八十年代末,一旦被发现超生,仕途必定会受到影响。原本,孩子母亲是想打掉孩子的,但没想到怀孕时,孩子的外公生患重病,她去照顾了好几个月,等到忙完再想去打胎时,却已经是七个月身孕了。医生说,不能打了,只能生下。所以,他们才会离开自己的城市,来到表妹杨燕雯所在的牡丹江市生孩子。

做完月子后,孩子的亲生父母便托付杨燕雯,将孩子送给一户好人家。对于刚出生的外甥女,杨燕雯自然是欢喜万分,不舍得把她们送给别人。可当时,她还只是牡丹江医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并无经济来源,自己供养她们肯定不现实,这可如何是好?她只能和自己的亲姐姐商量。姐姐和丈夫结婚多年未生育,看到双胞胎姐妹如此可爱又如此不幸,便决定收养,这让杨燕雯从表小姨升格成为了亲小姨。但姐姐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限,她提出只能收养老大馨元这一个孩子。杨燕雯便又托付自己的同学去物色一户好人家,最后把妹妹馨予交给了一户可靠老实的富足人家。从此,妹妹馨予改名叫张怡。至于两人的生日不同,是因为馨予的养父母为她报户口时,把她的出生日期报错了。

就这样,馨元和馨予这对姐妹在一个城市的不同轨迹上生活着。原本,两对父母约定好让孩子安安静静地长大,等她们结婚之后才说出真相。可有时候,生活比戏剧本身更有戏剧性,当双方的养父母都以为这个秘密还要尘封很久的时候,她们却不可思议地相遇了。初中毕业后,这对双胞胎姐妹竟然不约而同地考上了同一所卫校的医疗美容班,成了同专业不同班的同学,这么奇妙,又这么宿命。

此时,面对姐妹俩的询问,两对养父母都选择了缄默。事后,他们分别打电话给了杨燕雯,商议决定还是先不要告诉孩子真相,毕竟她们还小,就让她们先读完书,等她们成熟些再讲清楚。

姐妹相认双胞胎姐妹难舍难分

在卫校读书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姐妹俩就面临着实习、就业的问题。这时候,小姨杨燕雯已经在上海开了一家美容院,馨元提出想去上海投奔小姨。眼看着姐妹俩已经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了快两年,好得就和一个人似的,拆也拆不开。杨燕雯和两对父母一合计,干脆把这对双胞胎姐妹一起接到上海来吧。但是,这就意味着必须得把姐妹俩的身世原原本本告诉她们了。她们才19岁,说大不大,在大人眼里她们还是孩子;说小不小,毕竟也是成年人了。

在说出真相之前,两对养父母都陷入了沉思:该如何告诉她们这个封存了19年的秘密?平静的生活会不会从此就打破了呢?如果馨元父母先告诉馨元真相,那以姐妹俩的亲密关系,妹妹一定会马上知道,然后再来问自己的父母,心里肯定更不愉快了。但是,若一起告诉她们,以两人性格的执拗劲儿,估计会闹腾上半天。事关重大,两家人头一回坐在一起,面对面地沟通了一次,最终选择在同一天分别告诉姐妹俩这个事实,地点是在各自的家中。

这天是周五,在学校里待了一周的两姐妹要回家了,双方的父母都打电话来说要来接她们。姐妹俩手挽手地走出校园,一眼就看到了在门口翘首企盼的两对父母。爸爸妈妈们当然也看到了姐妹花蹦跳着走出校园的温馨画面,毕竟血浓于水,姐妹情深,命运还是把她们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什么样的阻力都没能让她们分开。这让两对父母又一次坚定了要告诉孩子们这个秘密的决心。

回到各自家中,姐妹俩便分别听到了一个令她们震惊的消息,父母告诉她们:“你是被我们收养的,你们确实是双胞胎姐妹。”并未经历多少世事的姐妹俩听到这些“哇!”地一下就哭了,按理说,之前同学的怀疑、老师的提醒应该也能让姐妹俩有所心理准备,但是两人当时毕竟只是个中学生,一直抱着“长得像未必是双胞胎”的单纯想法。突然间,老师同学的猜想变成了现实,她们还真是一下子绕不过弯儿。

懂事的馨元抱着养母一个劲地说:“你就是我的亲妈妈,要是我的亲生父母来找我,我也是不认的!”“好好好,傻孩子,我们就是亲爸亲妈呀,以前是,以后还是。”养母的好生安慰才让馨元渐渐缓过神来。而倔强的馨予则愣了好半天,接着便不吃不喝地在床上躺了三天,问她话她就嘟哝:“这是真的吗,我接受不了。”养父母好言劝了好久也不见动静,馨予的倔脾气上来了还真是谁劝都没用。

至今姐妹俩都无法表达清楚当时的感受,可谓百感交集。可以肯定的是,对养父母的感激之情超过了一切,她们觉得最接受不了的事实就是,对自己最好最亲的人怎么会是自己的养父母呢?他们就是自己的亲爸亲妈呀。

待她们慢慢冷静下来,便渐渐地接受了这一切,原来真的是双胞胎,难怪如此投缘如此难舍难分。姐妹俩失散了17年,相遇后做了两年的闺蜜,终于在19岁那年相认了。相认后,张怡便将名字改了回来,还是叫原名馨予。

化蛹成蝶 姐妹花改头换面迎新生

明白了自己的身世后,两姐妹都非常感恩小姨,想一起到小姨的美容院工作。2006年,两姐妹从东北老家来到上海后,就一直在杨燕雯的美容院工作,从前台做到了美容咨询师。加上之前两年的校园生活,她们生活在一起已经7年了。错过了之前的15年,再也不能错过今后的若干年,姐妹俩说再也不要轻易地分开了。

在这朝夕相处的7年中,她们有着和同龄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而她们最大的烦恼却有些让人想不到――她们太像了,常被人认错。上学时,两人不在一个班上课,老师同学认错她们的几率并不大,但是在同一个医院工作后,她们工作内容完全相同,当她们一前一后出现在客人面前,常常都把客人搞懵了:你不是刚才还在手术室吗?怎么我一转身你就来到办公室了?

糟糕的是,由于美容咨询师的工作需要和每位客人沟通,而且经常是要沟通很多次,往往一个客人会来找她们咨询好几回。结果馨元经常碰到不认识的客人拉着她很认真地说,“馨予,我想咨询一下……”馨元只能尴尬地告诉客人她不是馨予,反过来,馨予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形,还差点被投诉服务态度不好。

有人说,你们干脆换个工作吧,这样工作中就不会有人把你们认错了。

这却是姐妹俩最不能接受的做法。因为,她们生命的前17年虽然同在一个城市,却从未相见过,也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17岁那年,奇妙的缘分让她们聚首,在学校里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后来在亲人的见证下,终于相认。现在,她们又一起来到上海,从事美容工作,她们是打定了主意要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说什么也不分开。这,也算是弥补分离17年的那种缺憾吧。

不想分开,又要避免长得像带来的种种误会。如何解开这个心结?这到底该怎么办?

看着医院里每天来来往往那么多病人,他们带着期待而来,收获满意而归,成就了一个完美的外形……“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下尝试呢?”姐妹俩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办法――

整容,整到两个人都不像。

姐妹俩的目的很简单,不想别人再把她们搞错,做一个新的不同的自己。她们对手术的选择也如出一辙,不做全脸多部位的大手术。姐姐整一下鼻子,妹妹开个双眼皮,其他部位都原封不动。这样,在达到目的的同时,既能变美,又不会失去自我。

这个时候,完全不能接受这个做法的反而是杨燕雯了。作为她们的小姨,从小就对姐妹俩倾注了极大的关心与爱护,她喜欢这对姐妹花本色的样子。但是,她也深深明白姐妹俩的苦衷。也许,长得像对于其他双胞胎来说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尤其在长大后拥有各自的朋友圈工作圈,长得像一般不至于给生活造成多大困扰。可是,这对好姐妹自打相认开始,便决定以后一定要生活、工作在一起,永不分离,长得像反倒成了一件烦心事。到哪儿都被认错,解释都来不及。

作为一院之长,杨燕雯深谙姐妹俩选择的手术并不会有什么风险,也的确是个一箭双雕的好办法。她无法辜负姐妹俩期待而又信任的眼神,这场手术,还必须她来做。

杨燕雯行医十多年,技术精湛,是个经验丰富的整形医生,通过她的神奇之手而改头换面甚至可以说开始全新人生的客人不计其数。然而给自己的亲人做整容,而且还是自己的双胞胎外甥女,应该这辈子也就这一回了吧。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如她们所愿,馨元有了一个完美小巧的鼻子,馨予开了双眼皮后双眸显得炯炯有神。更重要的是,如今再也不会有人认错她们两个,不管是和她们相熟的同事,还是刚看到她们的病人,都很容易区分她们。

泰戈尔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馨元和馨予这对双胞胎姐妹花是幸运的,虽然分离了15年,但往后的日子可以一起携手走过。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姐妹俩的亲生父母这二十多年来从未露过面,不知道他们是否想起过自己当年遗弃的两个小公主呢,是否挂念她们的安好,是否想过重新找回她们。姐妹俩心中有结,都没有问起亲生父母的事,不知道以后的日子里,她们是否会提起这事儿……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6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安琪和萝拉

不同的人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读完《平凡的世界》,我一直在想几个家庭的命运如此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思来想去,我认为每个家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家庭主心骨——父亲的不同。

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一号家庭,孙玉厚一家。七十年代的时候,他们一家穷的吃不上饭,但孙玉厚坚持让三个孩子上学读书。大儿子少安读到初中毕业迫于生计不得不回家,二儿子少平读到高中毕业,因为文革的原因没能考上大学,小女儿兰香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很难想象,在七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一个农民家庭能有这样超前的意识。尤其是让女儿读书读到大学,别说在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即使当时在我国东部大城市里,也是凤毛麟角的事情。

我的父母亲都生于四十年代的农民家庭里,他们通过读书离开了农村,但在他们心目中仍然有女孩子不必读很多书很高学历的想法。我父母一直认为女孩子只要有个安稳体面的工作就非常好了,到了婚嫁年龄找一个同样有安稳体面工作的男人结婚,这辈子就算圆满了。而男孩子则需要考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然后拼搏出一番事业,为家族争光。潜意识里,我的父辈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存在着,尽管不会在日常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但在孩子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当我读到孙玉厚以及他的两个儿子都坚持供养妹妹读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极其惊讶的,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小说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而虚构的情节。电视里不是经常说农村孩子尤其是农村的女孩都不上学吗? 老师要到家里做思想工作,家长才会勉强同意让自家的女孩读到初中毕业。那么孙玉厚这样一个西北山村里的农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的呢?西北农村都没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吗?从小说中还真完全看不出重男轻女的情节,不管是孙玉厚家还是他们的邻居金富一家、田福堂一家,对待儿子女儿都是一视同仁的。

正因为孙玉厚对待孩子读书的态度,影响了他的三个孩子对待生活的态度。老大少安迫于生计只读到初中,但他一心一意要支持弟弟妹妹读书,当弟弟妹妹流露出不想读书要回家为家庭分担劳动的时候,少安坚决地制止了他们。老二少平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但他也一样全心全意支持妹妹的学业,并鼓励妹妹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么团结的一家人,即使再艰苦孩子也会觉得幸福,不是吗?我所听到的农村,很多人家兄弟之间为了分家打得头破血流,在城市里,兄弟姐妹为了蝇头小利反目成仇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当然,现在实行了计划生育,每家每户只有一个孩子,也不需要搞家庭团结建设了,但仍然有老大不愿意父母生老二,并以死威胁的情况。据说二胎放开后,有些家庭正是因为老大的竭力反对而不敢生育老二。孩子为什么会如此狭隘自私?源头还是在父母自己身上。父母有没有自私的想法?生老二的初衷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深思。

再来看看孙玉厚对家庭责任的划分。老大结婚后不忍心丢下老人和弟妹不管,但儿媳妇想单独过日子。孙玉厚主动提出分家,少平和香兰也自觉和大哥划清经济界限,以免大哥和大嫂引发家庭矛盾。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主动为他人考虑,明事理讲道理。别说在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直到现在,据我所知还有很多家庭因为原生家庭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而引发家庭矛盾。比如家里一个孩子出息了,另外的孩子就理所当然地靠着这个出息的家庭成员吃拿索要,在农村的父母亲也会理直气壮住到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家里养老。他们完全没有想到小家庭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权益。电视剧《双面胶》就是最好的例子,东北公婆一定要住在上海的儿子家,各种划分不清家庭界限,最后儿子媳妇离婚。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亲眼见到不止一例,因为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的界限不清,导致家庭破裂。

孙玉厚还有一个特别令我刮目相看的品质,那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老二少安高中毕业后要去大城市打工,虽然家里很需要他这个壮劳力,但孙玉厚还是尊重老二的意见,让他出门闯荡。老大开了个烧砖场,如何投资如何发展,孙玉厚都完全不干涉,他对儿子说:"你挣的钱你做主。"在农村,封建家长制的余威到目前都还不能说完全消除,甚至有些城市家庭里也搞封建家长作风,干涉孩子的工作、婚姻以及其他选择。不能不说,这部小说里塑造的这个农民家庭,真的是一个超越现实的版本。或者说,是作者要弘扬一种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家庭观念。

相对比另一个家庭,村支书田福堂,干涉儿女婚姻自由,导致女儿的婚姻不幸,儿子虽然最终和自己喜爱的人生活在了一起,但得不到父母认可而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在田福堂的价值观中,面子上的匹配、物质条件的优越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感情则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在老一辈人当中相当有市场,在当今崇尚物质的社会中依然有很多拥簇者。

面对感情的选择,老大少安因为读书少家庭负担重,没有勇气接受心爱女子的感情,过上了普通农民的家庭生活。到了老二,因为读过更多的书,有自己的思想和魄力,他勇敢地接受了和自己条件天差地别的田晓霞的感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好比男屌丝和女神。但是少平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生和社会地位而自卑,相反,他落落大方自信满满,劳动者的尊严和生活的磨练使他浑身充满了男子汉的魅力。田晓霞因为意外事故牺牲后,少平没有接受大学生金秀的感情,而是回到煤矿选择更适合他的惠英。惠英是少平去世的师傅的妻子,少平不惧风言风语一直照顾惠英和她的儿子,在感情选择上他尊重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贪慕虚荣。这一点,有多少人能做到?千分之一也许都没有。

而老三兰香,考上了省会重点大学,和高干子弟的同学谈起了恋爱。按现在的话说,傍上了官二代。兰香出身贫民,但她在同学中以优异的成绩、质朴的气质、秀丽的外表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在和条件优越的男生相处时不卑不亢、自然大方。男生的父母原本听说未来儿媳是农村来的还不满意,但见面之后对兰香喜爱有加。兰香是孙玉厚家里三个孩子中真正离开农村、离开黄土地在城市中找到自己价值的孩子。读书使她摆脱了原有的社会阶层,父母和两个哥哥的支持换来她今天的新生活。而父母和哥哥只是真心为她高兴,没有一个人想着要去城市找这个发达的妹妹沾光。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7

北上求学前得知身世之谜

2013年7月22日,就读于郑州市第二中学的张英娟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已年近六十岁的张西平、王玉梅夫妻放下手头的生意和一切应酬,为女儿在一家高级酒楼摆了三十多桌酒席以示庆祝。

酒席结束,夫妻俩回到家,商量着送女儿到北京上大学的具体事宜。正说话间,保姆黄阿姨走进来说外面有两名社区派出所的民警找上门来了。夫妻俩一惊,让保姆请两个民警来到客厅,民警进屋后态度和蔼地说:“张先生,这次我们公安机关在开展网上追逃活动时,一个名叫孙运兴的犯罪嫌疑人落网后,交代他在1994年秋的一天,曾将一名他从河北省刑台县西黄村镇拐骗来的一岁左右的女孩,通过一个如今已不在人世名叫王新芳的妇女,以18000元的价格卖给你家抚养,根据我们国家相关法律……”夫妻俩听完后,头立时嗡嗡轰响起来,没想到隐藏多年的秘密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暴露了。

原来,张西平、王玉梅夫妻原籍是河南开封市人。大学毕业后,他们同时被分配到新郑市一家机械厂工作,而后双双辞职经商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很快有了令人羡慕的名车洋房,但遗憾的是王玉梅有先天妊高症,无法生育。后来,他们通过熟人以18000元从人贩子手里买到了养女张英娟,当时介绍人说孩子是一对到洛阳打工的年轻人早恋的结果,因养不起决定送人抚养,夫妻俩信以为真,就收养了刚学会走路的张英娟。为了避免女儿长大后知道身世心灵受创,他们离开开封来到新郑市,但没想到18年后公安机关还是找上门来了。

夫妻俩儿正在和民警交谈时,张英娟从外面回来了。事已至此,夫妻俩也没有再隐瞒了。送走民警,张英娟返回到家里,拉住已哭成了泪人的养母的手,安慰道:“妈,我虽然知道了自已真正的身世,但绝不会离开你们的,你们永远是我的至亲……可如今身世我也知道了,说句心里话,我也想……能到刑台县看……看一眼我的亲生父母……”夫妻俩对视一眼,王玉梅见女儿说得在情在理,轻叹一声说:“你的要求不过分,爸妈都支持你……”张英娟上前紧紧抱住母亲说:“我明天去公安局问问详细的地址,妈,你放心吧,我一直会是你的好女儿的。”

7月26日,已从当地公安机关了解到生父生母地址的张英娟,乘火车来到河北刑台县西黄村镇。临走时,养父母拿了三万元现金给她,让她买点礼品给生母生父。而在河北刑台县西黄村镇,多年前丢失妹妹的田顺利,在7月13日,也接到当地镇派出所的通知,说找到了他18年前在家门口被人贩子拐走的妹妹,这个消息顿时让田顺利激动得热泪盈眶。18年了,那个丢失的妹妹从未淡出过他的记忆,在妹妹被人贩子拐走的前三年里,当时还在世的父亲为寻找妹妹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但始终无获而归。

一晃,18年过去了,父母也在自已结婚后先后离世,两位老人离世时都嘱咐他想办法找到妹妹,然后带到坟前烧张纸,把消息告诉给他们。为此,多年来田顺利一直在寻找妹妹。只是,还未找到妹妹,自己却患上了肝癌,为给他治病,家里负债累累。一个多月前,再也借不到钱治病的田顺利只好让妻子把他从医院接回家做一些保守治疗。所谓的保守治疗,就是每当他疼痛难忍时,妻子借辆架子车,带他到村卫生所打一剂止痛针……

而今,喜从天降。自从田顺利得知被人贩子拐骗的妹妹在河南新郑市的消息后,他几次挣扎着要到河南看看妹妹,妻子赵西侠劝阻他说:“顺利呀,你身子这样怎么能到河南看你妹妹呢,我已对咱镇上派出所民警讲过了,她一定会回来看你的……”

悲喜交加

病危之际失散的妹妹回来了

陷入绝望的田顺利听到妹妹要回来的消息后,瞬间有了求生的欲望,他开始按时吃药,精神也好了许多。得知妹妹要回家的那天,他一大早就接到正在火车上的妹妹的电话,听到张英娟银铃般的声音,田顺利哽咽着说:“妹啊,我和你嫂子会在咱镇街东头一棵大树下等你,你一下车就能看到我俩……”

当天上午,田顺利让妻子拉他到镇卫生院打过一剂止痛针后,就和妻子来到镇街东头那棵大树下。他的眼睛直直地望着马路上一辆又一辆从远处开来的大车和小车,眨都不眨一下。下午两点多,张英娟在刑台县下车,打的前去西黄村镇。车子刚开进镇子里,还未下车,张英娟就被镇街东头口大树下一个青年女子扶着戴眼镜的男青年吸引住了,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感扑面而来。张英娟下车朝树下走去,赵西侠扶着丈夫迎上来问道:“你是张英娟吗?”张英娟立即双眼闪出泪花,点点头说:“是,你是?”“草荣呀!哥终于看到你了……”话音刚落,兄妹俩立即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当张英娟听说自已还有一个6岁的小侄女在家里时,就租的士跟哥嫂回到家里,把小侄女接出来,一起到刑台市吃饭。张英娟点了一桌的好菜,她坐在哥哥身边,不停地给他夹菜。田顺利拉住妹妹的手,边哭边说:“草荣呀,哥在世的时间不多了,但哥在临死前能看到妹妹一眼,哥知足了……”“哥,你还这么年轻,别乱说……”在张英娟的再三询问下,田顺利含泪讲出了自已的病情,张英娟听后说:“哥,一会儿吃过饭,我送你回医院治疗,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你不会有事的。”田顺利直摇头说:“咱兄妹能相认,我就满足了,你还在上学,根本没钱,别担心我了!”田顺利越是推辞,张英娟越是难过,她怎么能忍心让刚认的哥哥就此等死呢?因此,她决定暂时不回去了,放弃读大学的计划,一心给兄长治病。

饭后,在张英娟的坚持和妻子的眼泪中,田顺利最终答应去住院。张英娟用来时带在身上的30000块钱,安排哥哥住进了市中心医院。接着,她打电话把哥哥患了肝癌、以及自已打算留下照顾他暂时放弃念书的想法告诉了养父母。张西平夫妻一听忙说:“你留在河北照顾你哥几天,爸妈不反对,但是大学不能不读啊……”张英娟说:“爸妈,我还年轻,读书的机会有的是,哥哥生命危在旦夕,我即便去上学也安不下心的……”王玉梅沉默了一会儿,感情复杂地说:“爸妈尊重你的选择,明天妈给你打五万块钱,你用这些钱给你哥好好看病吧!”

此后,张英娟开始在医院照顾哥哥,她从医院服务部租了一张钢丝床,就睡在哥哥病床的旁边。按医生的嘱咐,哥哥一有什么动静,她立即按铃叫值班医生和护士。原本在上幼儿园的小侄女因没人照顾,也只好留在医院陪爸爸,张英娟非常疼爱小侄女,小侄女也非常依赖她。一天,张英娟上街给哥哥买稀饭,刚一回病房,就发现小侄女已哭成了泪人儿。张英娟问她为什么哭鼻子,小侄女说:“我以为姑姑走了,再也不陪我了。”张英娟蹲下身子,一边为小侄女擦着泪,一边心疼地说:“姑姑不会走的。”此刻的她不敢想象,如果自己离开了这个苦难重重的家,哥哥一家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田顺利的病情时好时坏,但精神状态一直不错。2013年8月23日,主治医生王医生查过病房后,张英娟问道:“王医生,我哥的病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彻底治好?”王医生神情凝重,轻叹一声说:“你哥的病目前已是肝癌中期,常规的治疗已无能为力。以你哥现在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做放疗和化疗,延长他生命的惟一途径是脏器移植。但是目前我国的肝源严重不足,一般来说,直系亲属中如果有人愿意捐献,配型成功的机率最高……”

阴差阳错

错认的妹妹不远千里来救你

张英娟顿时思绪万千,哥哥的直系亲属除了她和小侄女外,已没有其他人了。侄女这么小,为了救哥哥一命,只能自已迎头而上了。可自已的身份又这么特殊,养父母好不容易将自已抚养成人,如果自已割肝救兄,他们会同意吗?再说手术费不是一笔小数目,要如何解决?考虑再三,张英娟还是决定割肝救兄,其他的事走一步看一步。第二天,拿定主意的张英娟找到王医生,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肝捐给哥哥,不过我不想让他知道,所以请您替我保密……”王医生无不感动地说:“姑娘,你捐肝给你哥,不仅配型成功的机率高,而且手术的费用也会低很多……”

2013年9月6日,刑台市市中心医院,在王医生的陪同下,几名医护人员为张英娟抽血进行配型检测。可令人诧异的是,在6个HLA点位中两人没有一个点相符,这意味着张英娟不是田顺利的妹妹。王医生把这一情况告诉给张英娟时,张英娟愣住了,她不迭地说:“这怎么可能呢?会不会弄错了?”王医生说:“姑娘,这是科学,不会错的……”等过了好一会儿,张英娟才回过神儿来,她嘱咐王医生先替她保密,担心这一对苦命的夫妻承受不了这一打击,王医生答应了。

当晚,张英娟辗转难眠,她悄悄发短信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养父母,张西平马上打电话说:“娟呀,看样子是民警弄错了,你先回家吧,读书要紧……”放下电话,张英娟的心情极为复杂,她不敢想象自已离开后,已与她建立了深深兄妹情的田顺利会是一种怎样绝望的状态,整天跟在她屁股后面的小侄女又会怎样?思来想去,张英娟最后决定不能让田顺利知道这个事实,无论如何,她认定这个苦命的哥哥了!想到这儿,张英娟再次找到王医生,让王医生为她继续保守这个秘密,她决定回河南筹钱为田顺利寻找合适的肝源。

9月8日,张英娟跟田顺利说她回河南办点事,很快就回来。田顺利知道要开学了,于是催促妹妹走,并说:“我身体没事,你好好准备去念书吧,等放假了,我们一起去爹娘坟前烧纸就行了。”此话一出,张英娟的眼泪又掉了下来。临行前,小侄女抽泣着说:“姑姑,你一定要回来啊,蓉蓉会想你的……”在返回河南的路上,张英娟心想养父母得知她错认兄长的消息后,一定会竭力说服她去北京读大学。为了让他们彻底打消这个念头,她掏出烫金的北大录取通知书,哗哗几下将其撕得粉碎。

回家后,养父张西平说他已到公安局把事情弄清楚了,据正在服刑的人贩子交代,当年因另一名被拐骗的小孩与张英娟年纪差不多大,所以他把两个孩子弄混淆了。张西平拍拍女儿的肩膀说:“闺女呀!你现在就安心好好读书,等你大学毕业,爸再帮你寻找父母……”张英娟摇摇头说:“爸爸,我现在已经没办法和田顺利一家分开了,我打算还是不去上学了,继续做他妹妹。”见女儿态度坚决,张西平夫妻沉默了良久,然后缓缓地说:“闺女,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们尊重你的决定,按你的想法去做吧,爸妈会给你全力的支持……”张英娟一听,激动地抱住养父母连声道谢。

第二天,张英娟回到河北刑台市。看到妹妹,田顺利一脸惊诧,得知妹妹竟然为了自己准备放弃上学时,他捶胸顿足要离开医院。张英娟只好哄骗他说,自己专业没报好,准备奋战一年,明年选好的专业读,没怎么念过书的田顺利这才安下心来。安抚好哥哥的情绪,张英娟又急忙去找王医生商量寻找合适肝源的事儿。刑台市中心医院一班专家为张英娟错认哥哥,但在真相大白后依然没有隐身而退的行为所深深感动。医院经过研究决定,针对田顺利以后的治疗,减免一定的费用。更幸运的是,经过张英娟和医院的不懈努力,很快就联系到了合适的肝源,在进行紧急移植后,手术很成功。加上田顺利之前没有做过化疗,所以身体损伤不大,恢复起来也很快。

小妹妹养成计划篇8

去年夏天一个睛朗的日子里,一列快车在陇海铁路上由东向西飞奔着。

在列车中部的一个车厢里,坐着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姑娘,她留着短发,脸上流露着激动和喜悦的表情。她不时地向车窗外张望着,像在期待着什么。这位姑娘名叫赵梦桃,是西北国棉一厂的细纱值车工。她刚从北京来,要回自己的工厂去。她这次到北京是去出席一个极为重要的、对她来说是毕生难忘的会议——党的八届二次代表大会。

在北京开会的几天中,赵梦桃的心情就像黄河水一样奔流着,沸腾着,没有一刻平静过。她太激动了!党所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把她很久以来所向往过的和她同姐妹们经常谈论的那些最美好的希望、要求、志愿,用最生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列车奔驰着,大地像在旋转。小山、树林、村落,飞快地迎上来,又很快地被远远抛在后面。赵梦桃望着车窗外那曾经哺育了自己的土地,多少充满辛酸与幸福的回忆,涌上心头。

十年以前,她还是洛阳城里一个给人家做小工的毛丫头,一个被人卑视的摆杂货摊人家的女儿,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父亲摆杂货摊挣的钱,连交房租都不够。梦挑清楚地记得,1948年,父亲得了重病,为了挣几个钱给父亲看病,她到资本家开的小工厂,给人家织毛衣、毛袜,成天挨打受气,在阴湿的土地上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下工时站都站不起来。后来,大哥哥和一个小妹妹因病死去,紧接着父亲也去世了,二哥跑到陕西省蔡家坡一家工厂当了小工。不久,洛阳解放了,新的生活给梦桃一家人带来了新的希望。梦桃到陕西找到了她的二哥。正好,在离那儿不远的地方正修建一个大的纺纱厂,要招收女工,梦桃就报名当了学徒工。

在旧社会,受尽欺凌的赵梦桃,是带着恐惧与惶惑的心情走进纺纱厂那宽敞大门的。进厂以后,她才发现这儿完全是另一个天地。厂里的工人几乎全都是十七、八岁的姑娘,每天姐妹们欢欢喜喜地在一块工作,不会的,老师把着手教,一次又一次,总是那样耐心、和蔼。工作完了,姐妹们就在一块研究技术、学文化、唱歌、跳舞,完全像一所大学堂。赵梦桃回忆起自己以往的悲苦生活,眼里涌出了幸福的泪花,心里想:“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家了!”

从那个时候超,梦桃就下定决心为祖国为自己的工厂好好工作。她早起晚睡,不放过一点点时间来钻研技术和学文化。她的进步飞快,入厂不到两年就成了熟练的细纱值车工,并且因为降低断头率和皮辊花率成绩显著,成了优秀的郝建秀工作者,被选为全国纺织工业的劳动模范。不久,她加入了共产党,又出席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我用什么来回答党对自己的培养和关怀呢?”这是赵梦桃脑子里经常回旋着的一个问题,她觉得最好的回答就是: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作到哪里。她第一个响应党的号召,扩台扩锭,在别人还在看400锭子的时候,她看到600锭子,800锭子;她响应上级“四高四省”号召,带头实行高速化。为了更好地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她虚心向别人学习先进经验,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并且把自己学到的先进经验,亲手教给姐妹们,几倍、几十倍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956年,她光荣地被选为党的代表。这次到北京开会以前,她焦急地盼望着自己早日灰复健康,但总也不见好。说也奇怪,这次到北京开了十几天会,反倒把病开好了。现在,当她要返回自己工厂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精力充沛,心情舒畅,完全是一个健康的人了。

赵梦桃回到厂里,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上班。但得到的答复使她很失望。医生和蔼地劝她说:“你病了半年多,身体还很弱,休养一个时期再说吧!”

赵梦桃心里急成了一团火。八届二次代表大会虽然刚结束,跃进的战鼓就已经在全厂响起来了。黑板报上登满了组与组、车间与车间互相竞赛的消息,鼓舞人心的标语贴满了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姐妹们兴高彩烈地谈论着彼此的跃进计划,全厂都沸腾起来了。梦桃对着镜子端祥一下自己那略显苍白的脸,心想:“难道我就按照医生说的那样,呆在家里休养吗?……不,我一定要回到车旁去!不能多作,少作些,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赵梦桃一次又一次地向组长请求,向支部书记请求,千方百计地说服医生……最后,她的要求终于实现了,回到了自己心爱的车子身旁

值车是个细活,要求高度的熟练。梦桃虽是个老值车工,但因为离开车子好几个月,再加上她身体不好,乍一上班吃力得很。她觉得车子不像从前那样听使唤了,断头多,白花多,当她伸出手去接断头的时候,手好像不是自己的。她发现自己操作生疏多了。她急得汗珠顺着鬓角淌下来,心想:“像我这样子还怎么能实现总路线呢?”在北京开会时那令人振奋的情景又从她脑海里浮现出来,她暗暗鼓励自己:“一定要赶上去!现在正是需要我拿出干劲的时候!”

下班以后,党总支书记碰见了赵梦桃,问她:“累不累?吃得消吗?”赵梦挑虽然累得浑身疼痛,仍然笑笑说:“不累,离开车子久了,刚上班有些生……”

总支书记点点头想了想说:“不要光着急,要克服困难,不能光凭猛干,要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想办法征服车子!”

总支书记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拨就把赵梦桃闭着的心灵打开了:“是啊!我病了半年多,姐妹们在技术上一定有了很多进步,我光顾自己傻干,为什么没有注意向别人学习呢?”

梦挑接受教训,改变了方法。她除自己值车时留神钻研以外,每天早上班,晚下班,参观“对班”操作,业余时间也跑到车间去观摩技术好的同志的操作;见郑秋月落纱后抓紧巡逻、处理断头好,她就向郑秋月请教:见翟福兰清洁工作做得又快又均匀,她就请翟福兰教自己操作。就这样,上班练,下班看,仅仅几天的工夫,赵梦桃就提高了操作技术,全面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赵梦桃高兴极了,她想:“我又可以像一个熟练的值车工一样地工作了,我要为实现党的总路线、,好好地干它一场!”

国棉一厂以跃进的步伐向前迈进着。赵梦桃月月全面超额地完成国家计划。

上一篇:管理质量范文 下一篇:九个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