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12-11 19:34:22

五一节的由来篇1

2、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从此每年的这一天,各国劳动人民都会举行活动来庆祝。

3、1918年,由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宣传”五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

4、1999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了1949年12月23日中国政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了3个“黄金周”。

5、2007年12月14日,中国国务院第二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由7天调整为3天,减少4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各放假3天,五一黄金周也将成为历史。

五一节的由来篇2

2、为什么要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呢?这还得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人运动说起。

当时,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77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罢工开始了。工人阶级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劳动与生活条件,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罢工不久,队伍日渐扩大,工会会员人数激增,各地工人也纷纷参加罢工运动。

在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被迫制定了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但是,狠毒的资本家根本不予理睬,这项法律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工人们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倍受资本家的折磨。忍无可忍的工人们决定将这场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准备举行更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5月1日,美国2万多个企业的35万工人停工上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各种肤色,各个工种的工人一齐进行总罢工。仅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4.5万名工人涌上街头。这下,美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处于瘫痪状态,火车变成了僵蛇,商店更是鸦雀无声,所有的仓库也都关门并贴上封条。当时在罢工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激昂的歌声唱出了工人的心声,唱出了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愿望,也感染了广大的群众,他们纷纷声援工人的罢工运动,将罢工运动推向新的高潮。罢工运动所表现的巨大力量使政府当局和资本家极为恐慌,他们不甘心答应工人的条件,便露出他们狰狞的一面。5月3日,芝加哥政府当局终于撕下了“民主”的假面具,用暴力镇压工人。他们组织罢工破坏者在警察的保护下混进工人的罢工队伍,故意制造混乱,以此为借口,当场开枪打死六个工人。这一暴行,激起了全市工人的极大愤慨,他们决心为死难的工人兄弟们报仇!

为纪念美国工人1886年5月11日的罢工运动,为推动整个世界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就把这一天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在以后的每年5月1日,各国的工人阶级都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以争取自身的权利。

五一节的由来篇3

1、五一劳动节的由来是在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罢工示威游行,示威者要求资本家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口号的目标,由于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一些示威者被以极刑死亡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最终在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被定为国际劳动节。

2、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五一节的由来篇4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发生激战。在英国一位任护士主任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走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在这种情况下,南丁格尔下定决心潜心改善病室的卫生条件,并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和营养。半年之后,医院的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了2.2%。这一事迹传遍全欧。

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鉴于南丁格尔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1910年在逝世后,国际护士理事会为纪念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做出的贡献,于1912年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最初称“医院日”,也称“南丁格尔日”

2、护士节的意义。

护士节是全世界护士的共同节日,其目的是为了纪念护理创始人-英国护士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同时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

五一节的由来篇5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五一节的由来篇6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这个时候,吃元宵,赏灯会,看烟火,已经是必备节目了。那么你知道元宵节的起源由来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元宵节的起源由来简介2021”,欢迎阅读与借鉴!

什么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中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五一节的由来篇7

[关键词] 竹笛曲;《三五七》;艺术特色;吹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43-2

笛曲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不仅能够演奏出高亢、悠长的旋律;而且还能够表现出宽广、辽阔的情调,同时还可以吹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婉转优美的小调或者是模仿各种大自然的声音等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此出现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表演、民族乐团,甚至是西洋交响乐团与现代音乐作品中。然而,笛曲的演奏既需要娴熟的吹奏技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处理能力,由此实现笛曲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与欣赏价值。该笛曲作品既包括丰富而具有一定难度的演奏技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一、笛曲《三五七》作者简述

经典笛曲作品《三五七》是由我国著名笛子宗师赵松庭先生根据浙江金华地区的婺剧乱弹唱腔曲牌改编而成的,属于笛子传统曲目。赵松庭先生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九岁开始吹笛子,随后向昆曲艺人学习昆曲和婺剧,向音乐院校教师学习演奏和乐理,由此开启了笛曲创作与演奏的艺术生涯。在从事笛子艺术的六十多年间,赵松庭先生不仅创作出经典的笛子独奏曲《三五七》、《二凡》、《采茶忙》、《早晨》、《幽兰逢春》、《鹧鸪飞》、《婺江风光》;而且还对笛子乐器进行了科学的研究,由此编撰出包括《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在内的一系列书籍。

赵松庭先生在笛子演奏、创作、制作、著述、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树,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素有“江南笛王”的称号。

二、浅谈笛曲《三五七》的音乐创作素材

赵松庭先生创作的笛曲作品《三五七》改编自浙江金华地区婺剧音乐乱弹唱腔的曲牌。“三五七”又叫做原板,是浦江乱弹唱腔之中使用最广,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调,呈现出优美、典雅般的情感韵味。“三五七”是曲牌体音乐过渡到板腔体音乐的一种典型代表,既保留了曲牌的特色;同时在过门、行腔、节拍上也呈现出严谨的规定。该曲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和板胡,能够与诸多不同的板腔连接,呈现出自由、多变的风格特征,从而通过速度、旋律的丰富变化,演奏出悲、喜、哀、乐的情绪特征。除此之外,根据音属与速度的不同,“三五七”还可以分为慢三五七、中三五七、快三五七以及高调三五七等等。

赵松庭先生在创作笛曲《三五七》的过程中,将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平板、倒板、流水等板腔进行了一定的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既呈现出浓厚的戏剧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三、笛曲《三五七》的曲式与艺术特色

笛曲《三五七》于1957年创作完成,之后便迅速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由此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首笛曲作品。在深入分析、选择和使用该笛曲作品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方式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结构形式和艺术特色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把握,由此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笛曲《三五七》的曲式分析

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说,笛曲作品《三五七》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四个主要部分。首先,该笛曲作品的引子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来说,第1至4小节作为第一部分,呈现出的是上下句的结构;第5到9小节作为第二部分,呈现出的仍然是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前面两个部分的曲式结构和旋律比较规整、稳定;从第10至20小节作为第三部分。

谱例1:

这部分节奏自由,同时速度也比较快,从而使整个引子部分简洁而明快地表现了整首笛曲作品爽朗、喜悦、欢快的情感基调以及浓厚的浙江民间戏曲艺术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为下面的表演奠定了基础。

其次,第二部分的慢板主要是由两个小节的导入部分引入笛曲作品《三五七》的核心主题。具体来说,第二部分的主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形式,第24至2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作品主题的呈示(a);第30至34小节则主要是显示主题的加花变奏形式(a’)a以及由a’所形成的单二部结构的A部分。第35至41小节开始逐渐出现一些新的材料,从而可以视为主题呈现之后的发展内容(b)。紧接着,第42-47小节再次出现一些风格鲜明、技法独特的新材料,由此使整个旋律得到进一步的展开(c)。在此过程中,b和c结合而成单二部结构的B部分,从而使结尾部分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尤其是具有较强的动力性,能够与后面的曲式旋律形成有效的连接。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部分仅仅是第一部分略带变化的重复,同时也是不带有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形式。从第47至49小节部分,第一拍主要是作为一、二部分的衔接,随后第49小节通过第一部分c材料的前端开始,然后才开始逐渐转入a主题材料曲式结构部分的低八度调式变化重复。这种衔接方式使第一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变得更加顺畅、自然,尤其是使整个曲式的逻辑结构变得更加严密、规则等等。在随后的第49至54小节主要呈现出的是主题变化呈示(a);第55至60小节主要是再次回归主题加花变奏(a’),由此重复前面的曲式旋律,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效果。第60至67环节作为b部分以及第67至73环节作为c部分。这一部分慢板在结尾的过程中,经过开放形态逐渐开始拉散,在连接部分采用的是引子的散板材料,由此在顺畅、自然的旋律结构中导出随后出现的快板段落结构。

第三部分的快板段落结构同样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部分。首先第77至8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快板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欢快、愉悦、热烈、兴奋的情感氛围。其次第90至117小节主要是快板段落结构的第二部分。

谱例2:

这段模仿了戏曲表演艺术中的紧打慢唱方法,也即是旋律声部环节通过绵延、悠长、自由、开放的节拍和气息进行表演,而伴奏声部却采用的是鲜明的、动力性比较强的有板无眼的结构进行表演,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主体旋律声部热烈、兴奋的气氛特征。第118至139小节则主要是快板段落结构的第三部分。

谱例3:

这一部分的曲式旋律主要是类似于戏曲表演艺术中的过场音乐成为相应的曲牌,出现在紧打慢唱表演技法之后,由此形成笛曲作品中独特的戏剧性场景,从而极大地强化了整个笛曲作品鲜活的音乐形象与生命的质感;在反复演奏曲牌段之后的第二号房子形成了一个顺畅的连接,由此在平稳的过渡之中引出快板结构段落的尾声部分。

(二)笛曲《三五七》的艺术特色分析

1.乐曲的风格特征

从此首笛曲风格特征的角度来说,赵松庭先生在创作笛曲《三五七》的过程中,将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平板、倒板、流水等板腔进行了一定的变化、组合与创新,从而既呈现出浓厚的戏剧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在演奏技巧的应用方面,该笛曲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了我国传统唢呐的循环换气方式,使乐曲首尾两段散板音乐绵延悠长,极大地增强了笛曲作品的情感表达效果,呈现出浓厚的浙江地方乡土气息。

2.乐曲的调式调性

从调式调性的角度来说,笛曲作品《三五七》的引子部分为例板,既是一种独立的板腔形式,只有上句,而下句则往往是由其它板腔来补充,同时在引子部分呈现出来,通过一定的变化发展,由此成为情感鲜明的引子段落。而慢板部分则采用的是中板三五七,呈现出的是笛子伴奏的声部旋律,尤其是作品中A、B部分形成三、五(上句)、七(下句)的调格形式,十分符合作品中应有的唱腔规范。笛曲《三五七》的快板部分是将游板、平板、流水等诸多不同板腔形式的一种融合,由此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曲式结构特征和演奏技法,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3.乐曲的音乐发展手法

乐曲的音乐发展手法主要运用了重复性手法,也即是把音乐主题中的某一部分不加任何变化的反复一次或者是多次的重复呈现,从而巩固音乐主题,发展音乐思想,加深音乐形象,或者是构成音乐的基本曲式等等,强化情感表达效果。模进亦称移动性的手法,也即是将音乐的主题旋律或者是其它乐句的旋律再或他们的乐章、乐汇等做重复性出现时每一次的高度都不同,由此形成特定的曲式结构,传达出特殊的情感意蕴。节奏的扩展或者是伸缩的手法,也即是旋律的段或者是句在进行重复的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原来旋律的音调形态只改变其节奏,从而形成应有的曲式内容。除此之外,还有音程的扩大或者是缩小、逆行重复、对比、核心音调的展开等一系列音乐展开方式。而笛曲作品《三五七》主要是采用了重复性的手法、节奏的扩展或者是伸缩的手法两种方式。比如第24至29小节主要呈现的是作品主题的呈示(a);第30至34小节则主要是显示主题的加花变奏形式(a’)a以及由a’所形成的单二部结构的A部分;而在随后的第49至54小节主要呈现出的是主题变化呈示(a);第55至60小节主要是再次回归主题加花变奏(a’),由此重复前面的曲式旋律,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效果。

四、结论

总体来说,经典笛曲作品《三五七》无论是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还是表演技法的应用与创新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是丰富的技巧性与欢快、热烈的情感表达效果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在演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作品的曲式,掌握其音乐内涵;掌握循环换气技法,保证笛声的流畅性;另一方面也要熟练掌握全按“la”的指法技巧,把握好笛曲的速度与力度,尤其是要能够精确分辨连奏与吐奏技巧之间的差异,并娴熟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展现笛曲作品《三五七》的艺术特色,实现其良好的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静芳.民族器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4]赵松庭﹒笛艺春秋[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五一节的由来篇8

“端午”也称“端五”。后来由于唐玄宗的生辰为农历八月初五,为避唐玄宗的讳将“端五”一律改称“端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吃鸡蛋的由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吃鸡蛋的由来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年端午总要溜到民间播疫害人,受害者多为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做母亲的对此十分心疼,纷纷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

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

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据说这一天用煮鸡蛋的水来洗脸,一年也不会遭蚊虫叮咬,又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鸡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另外,由于早年生活条件差,吃鸡蛋是比较奢侈的事情。除了老人、孩童、产妇及伤病者,常人能美美地吃上几枚鸡蛋的日子大概只有端午节了。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一些一、躲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民间认为这一天不吉利,有“躲午”的习俗。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家家都在门旁插艾蒿以驱避邪秽,小孩身上要佩戴棉布缝制的狗、小人等,这些东西要小心保护,忌讳丢失,否则年内将有灾难。躲过端午之后,要将所佩戴的东西扔到水里,以祛除灾祸。

二、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三、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端午节传统习俗有哪些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上一篇:爱情日志范文 下一篇:那年的星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