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3 01:02:22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1

一次,听一年级数学课。教师口述应用题“公园里有5只熊猫,走了一只,还剩几只?”几名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老师正欲表扬,突然一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那只熊猫哪儿去了?”事出意外,老师迟疑片刻,才说:“别管它哪儿去了,哪儿去了也不影响做题……”

由此,使我想起“数学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实在难”的说法,当然,较之于语文课,数学课多是数字和符号,没有什么感人的场景和情节,但并非难以渗透思想教育,这里仅以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情节加数量关系的一种思维训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学中的关键在于:

教师对应用题的设计,是融思想教育于其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以上题为例,如果教师这样设计:“公园里有5只熊猫,送给日本友人1只,还剩几只?”不仅不会产生上述尴尬局面,而且也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以下例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1011。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这样一设计,就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总之,教师只要有了德育意识,就能将应用题包容进多种思想教育因素。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层的最高阶段是,即,会依题画图列式;会依式画图编题;会以图编题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图例编应用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可启发诱导,使学生结合实际编出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如算式1000×(3/5+3/5-1)教师可揭示:结合我校搞过的植树和“手拉手”活动编题,学生会编出以下应用题:

我校去年植树1000棵,今年仅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种的树就相当于去年的3/5,后来种的又相当于去年的3/5,今年比去年多植树多少棵?我校计划向“手拉手”学校捐赠学习用品1000件,号召发出后,高年级完成计划的3/5,低年级与高年级完成的同样多,超额完成多少件?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数学练习设计 有效性 层次 思维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成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可忽视。练习是否有效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关系着每节课的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对数学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明确,缺乏练习的针对性;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形式单一,缺乏练习的层次性;对数学练习设计的容量大,缺乏练习的变化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如何科学的、规范的、有效的进行数学练习设计,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1.重点突出,要有目标性

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必须的技能;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令学生产生情感的动力。所以可以认为课堂练习是由只关注知识到既关注知识又关注思维的过程。老师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突出重点,要有目的性。老师们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已经反反复复向学生强调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要用对应的底乘底边对应的高,可是学生还是会出现底和高不对应的情况,而这正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书上有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6cm,高是5cm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反复推敲之后,将练习改为:分别测量平行四边的两组底和高,得到16cm、10cm、8cm、5cm四个数据,你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如下图)

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思考哪两组数据的乘积会相等,从而判断出平行四边形相对应的底和高,再通过填写图中的数据进一步明白老师所讲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要用对应的底乘对应的高”这句话的含义,变式练习的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目标多元化的练习设计与以往只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套用公式进行常规练习相比更能突破知识难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在让学生学会合情的推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

2.精而有效,要有针对性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新课程改革之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机械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抑郁和反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们应努力做到练习设计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1]。以往我们设计的应用题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学生只满足于把一个答案找出来,不再进一步思考分析,探索解题规律和方法,而答案的不惟一,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开放的解题策略。如学生学习完相遇应用题后,可设计一道练习:东西两站相距45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站出发,甲每分钟走55米,乙每分钟走6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学生学完相遇问题后按照思维定势,往往会把它作为相遇问题进行考虑,实际上此题要区分四种不同的情况,同向而行和相向而行及相背而行。相向而行即为相遇问题解答应为450-(55+60)×3;背向而行考虑解答应为450+(55+60)×3;同向而行考虑解答应为450-(60-55)×3; 450+(60-55)×3.这道题的解决采取的策略显然是不一样的,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不光巩固了所学的新授知识,还有机地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每个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和多样化和灵活性,形成了开放的解题策略。

在六年级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时已临近小升初的复习阶段了,每堂练习课的教学设计除了要做到少而精外,还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练习题:在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中,甲队和乙队共种了400棵树苗,已知甲队和乙队种的树苗的比是3:5,求甲乙两队各种树苗多少棵(请用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这道题从表面上来分析没有什么难度,实际上“至少用三种不同方法解答”的解题要求却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经过独立完成、集体交流之后,学生们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方法: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用方程解答;用整数的归一法解答;用分数的方法解答;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可见,老师创设“一题多解”解法发散的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与此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实践应用中闪亮。

3.新颖有趣,要有趣味性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3

一、观察生活,为发现美奠基

对世界的认识,孩子们的观察大部分是依靠眼睛,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这是创造美的基石。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盯着不放。针对这一大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让他们用双眼去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学《绿化家园》一课时,笔者利用午后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带孩子们观察了校园里的树,向他们介绍树的结构主要由树干和树冠两大部分组成,并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树皮,了解有树皮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树皮表面比较粗糙。通过细心的观察,他们还发现了树叶有着丰富多彩的颜色,树还有着的“近似的半圆形、三角形、扇形、椭圆形”等形状各异的外形。有了细致观察后建立的表象,让孩子们用纸做自己喜欢的树,他们就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了……渐渐地,孩子们自然就能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当然,作为教师也要有目的、有计划、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地加以指导,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观察方法,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有美,为他们的创造、表现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挖掘生活资源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是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水融,从而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笔者以为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情境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实际、认知特征;二要有机结合课程内容;三是课堂氛围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设计要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四是情境资源要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去开发和挖掘。创设生活情境常用的方法“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表演、变魔术”等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在玩中学的乐趣。如在学校六一期间,乘着各班都在为庆祝准备节目之际,笔者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在活动过程中人物的动态与场景。学生们通过亲自实践,与生活的距离被拉近了,不再脱节,在活动中他们也体会到了自己或同伴为班级出了一份力之后的快乐。之后,笔者把命题的权利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出题。笔者发现,孩子们完全有能力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来。用他们喜爱的,能运用的绘画语言作传达的内容进行着创作,当时的场景跃然纸上,有的作品让人拍案叫绝。在亲身的体验下,学生的作品自然能生动,作品中有表现演员倾情演出的,有表现观众欢呼呐喊的……热爱校园、热爱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体验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

艺术源于生活,人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赋予的,人类也因为大自然才拥有了灵感和创作的热情。因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和生产中的美术素材,体验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将美术问题引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经常把文本中的美术知识与学生热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诱导学他们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如雕塑艺术这个概念对于农村孩子而言是相当陌生的,于是在上《立纸浮雕》一课时,笔者将一张普通的长方形卡纸随意地折、剪、挖,变出了多种造型。一件纸雕塑作品在许多的造型自由组合、堆砌摆放,并在穿插、组合等不同表现手法加以固定展示下出炉了。为此,学生在惊叹中产生的创作欲望是强烈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对手中的卡纸进行了折叠、切割、挤压,小组成员进行了自由组合、固定展示、并讨论交流有创意的名字,亲历了创作的过程,富有个性的想象在充分的发挥着,一个个俨然成了小艺术家,浓厚的兴趣也在这些体验中慢慢的增长。

四、课外延伸,体会美术的价值

美术教学并不等同于美术课本教学,美术学习的外延应是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因此,我们也应让学生从小课堂中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在课外把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巩固和应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求美术教学要把学校和社区活动相结合,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从而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环境以及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体会美术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学习了《版面设计》后,让他们为班级设计墙报,出出图板,为自己的作品设计封面等。像这样,把学生从课内引向生活,新知既得到了巩固,同时课外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学生从中也真正体会到了只有在课内学好了美术,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4

摘 要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对算法的深入理解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我们设计开发了《avl树算法的动态演示》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算法。本文通过对这种交互式动态演示的设计实现过程的详细描述,着重讨论了avl树动态演示的算法实现。 关键字 avl树;动态演示;java applet 1 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而对于算法的深入理解则是学好该课程的关键。本文讨论的avl树算法的动态演示除了考虑怎样实现在网上传输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将抽象的算法形象生动的再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加透彻的理解算法的来龙去脉。 现成的教学课件大多数是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工具开发的,它们具有开发简单、界面友好等优点,但由于占用存储空间很大,不适合在网上传输。而用java语言编写的小应用程序(java applet) 不仅可以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还可以嵌入web页中,在网上传输,从而实现真正的网络课件。 2 设计与实现 平衡二叉树(balanced binary tree或height-balanced tree)又称avl树。它或者是一棵空树,或者是一棵具有下列性质的二叉树:它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都是平衡二叉树,且左子树和右子树的深度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 为了研究平衡二叉树的特点,我们假设二叉排序树总是由于插入或删除结点才“失去平衡”的,现在我们只需研究在一个平衡二叉树中插入或删除一个结点后的变化情况,以及如果这种变化引起二叉排序树“不平衡”,怎样进行调整,使其成为平衡二叉树。 由上述分析,我们只要对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和删除算法做一些修改,即可实现平衡二叉树的插入和删除。 在设计该算法的动态演示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定理: 定理:在平衡树上插入和删除一个结点后,可能会导致二叉排序树不平衡,通过计算结点的平衡因子,如果判断出二叉排序树已经失去平衡,此时,总能找到这样一个惟一的结点a,它满足: (1)它是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的根结点。 (2)将以它为根的子树调整平衡后,整棵树即是平衡树。 3 平衡二叉树的插入算法的实现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假设由于在二叉排序树上插入结点而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的根结点指针为a(即a是离插入结点最近,且平衡因子绝对值超过1的祖先结点),则失去平衡后进行调整的规律可归纳为四种情况:①ll型平衡旋转;②rr型平衡旋转;③lr型平衡旋转;④rl型平衡旋转。 由于我们已经有了二叉排序树的插入算法,为了得到平衡二叉树的插入算法,我们可以在这个算法的基础上做以下三点修改: (1)判别插入结点之后是否产生不平衡。 (2)找到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 (3)判别旋转类型并作相应处理。 部分代码如下: if(((labelledpoint) (node)).value<((labelledpoint) (a)).value) { d=1; b=a.left; } else { d=-1; b=a.right; } if((a.bf>1)||(a.bf<-1)) balanced=false; if (balanced==false) { if((d==1)&(b.bf==1)) //ll型平衡旋转 { rotate(super.snapshot, b); } else if((d==1)&(b.bf==-1)) //lr型平衡旋转 { rotate(super.snapshot, b.left); rotate(super.snapshot, b); } a) else if((d==-1)&(b.bf==-1)) //rr型平衡旋转 { rotate(super.snapshot, b); } else if((d==-1)&(b.bf==1)) //rl型平衡旋转 { rotate(super.snapshot, b.left); rotate(super.snapshot, b); } } …

4 平衡二叉树的删除算法的实现 平衡二叉树的删除主要是如何找到失去平衡的最小子树的根结点a,我们设计了如下算法: (1)通过周游计算各结点的平衡因子。 (2)从根结点开始按如下方法扫描。 部分代码如下: if (balanced==false) { super.panel.caption("删除结点导致二叉排序树不平衡,准备进行调整."); briefpause(); super.panel.caption("先判断平衡旋转类型."); briefpause(); if(a.bf==2) { d=1; b=a.left; } else if (a.bf==-2) { d=-1; b=a.right; } if((d==1)&(b.bf!=-1)) //ll型平衡旋转 { super.panel.caption("ll型平衡旋转"); rotate(super.snapshot, b); } else if((d==1)&(b.bf==-1)) //lr型平衡旋转 { super.panel.caption("lr型平衡旋转"); rotate(super.snapshot, b.right); briefpause(); rotate(super.snapshot, a.left); } else if((d==-1)&(b.bf!=1)) //rr型平衡旋转 { super.panel.caption("rr型平衡旋转"); rotate(super.snapshot, b); } else if((d==-1)&(b.bf==1)) //rl型平衡旋转 { super.panel.caption("rl型平衡旋转"); rotate(super.snapshot, b.left); briefpause(); rotate(super.snapshot, a.right); } } } 5 平衡二叉树的查找算法的实现 由于平衡二叉树的查找操作不会使其“失去平衡”,故其查找算法与二叉排序树的查找算法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许卓群 张乃孝 杨冬青 唐世渭 数据结构 1987年 [2] 严蔚敏 吴伟民 数据结构 1992年 [3] 印?F java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2000年 [4] david m.geary java 2图形设计(卷ⅰ awt) 2000年 [5] david m.geary java 2图形设计(卷ⅱ swing) 2000年 [6] clayton walnum 看实例学java 1997年 [7] d.m.吉瑞 a.l.麦克莱伦 java图形设计 1997年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5

人才:乌托邦的基石

罗中立自1998年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以后,便开始在全国各地挖人,1999年为川美引进了一大批重要的美术工作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人就是高名潞、俞可和岛子。对于留住人才,罗中立最致命的绝招是细致周到、亲历亲为。

俞可在接受采访时说:“院长当时很勤奋,四处挖墙角,但这只是他的个人愿望。因为一切都受体制影响,不是你当了院长,向人家要一个人就能随便要得来,这牵扯到方方面面的细节,比如说你给人才什么样的待遇?包括工资问题、房子问题等等。别人在这个学校干了很多年,凭什么新来的人要多分一点?当时我们老校区的环境不好,他雇了一台洒水车把整个学校冲洗了一遍,就为给人家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了请到高名潞,甚至把学校书记的房子分给他,亲自监督房子的装修,他的太太陈老师专门去帮高名潞买家具。”

罗中立的太太陈柏锦说:“罗中立特别重视人才。即使是现在,高名潞每次要回来的时候,他都要让花工在花园里布置一番,盆景摆在哪里他都要去管,我笑他:你都成专业人了。新校区正在建设的时候,他经常去开会,本来跟我约好了时间,左等右等也不来,属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那种状态。但自己家里的事他从来不过问,我们家装修房子里外里全是我一人操办。没办法,他就总去管学校、管老师们家里的栽种、生活环境。”

坦克库:造血工厂

重庆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的前身,是1966年一家军工企业用来停放军用坦克的仓库,这个仓库后被废弃。罗中立担任院长之后,花重金买下这片本来就位于川美校园内的土地和仓库,并将一部分空间改建为教学楼。

2004年,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成立,定位为非盈利性机构,通过吸纳个人或国内外艺术基金会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举办一系列跨地域、多学科、综合形式的艺术展览、学术论坛和交流项目。2005年,艺术家、艺术设计公司等陆续进驻,租金为每月每平方8块多钱。

2010年6月,该中心的“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系列展以罗中立“语言的轨迹”个展为首拉开帷幕,系列展的策划人俞可曾在采访中回忆道:“思考这个滋生在中国西部的艺术空间如何拓展它连接中国当代艺术与重庆本土文化的可能性……重新梳理重庆文化与艺术的环境和地位的同时,也让中国当代艺术和有文化深度的艺术家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实验报告’的最主要目的。”在二线城市,通过推动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与地区发生关系,从而影响和丰富城市本身的面貌,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坦克库在整个重庆文化格局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其他工作室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历史原因,也有现状的原因,所以坦克库仍然是很多艺术家向往去创作的地方。现在,老校区的教学楼一部分将用于产业转换,会涉及一些创意性的、可以介入生产流程的产业,设计专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主打的学科。比如工业设计,就可以跟重庆的汽车业、摩托车业进行合作,另外还有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等等。目前老校区主要是研究生、商业学院、附中、成教、高职等几个部分,本科生全部入住新校区。

工作室:乌托邦的摇篮

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川美的工作室系统是最下工夫的,规模最大、管理最科学、经验最完备,跟它的教学系统同等重要。1998年罗中立当院长以后格外注重工作室建设,当时学校很穷,2000年罗中立跑到市里找管教育的市长要到钱,修了一栋综合楼,一半教学用,一半是工作室,共108套。

这批工作室的设计规格20、30和40平米的都有。加上坦克库的70多间,以及坦克库附带的职工宿舍20多间,以及完全给学生用的笔库,老校区大概有工作室240套。

目前其他美术学院的教育,基础训练和创作是各自独立的,毕业以后才有第一张创作,到社会上如果没有被认可,加之各种原因,也许就从这个领域消失了。川美的学生很早就把打基础和创作结合在一起,在做毕业创作之前就有其他的创作面世。罗中立认为,如果创作一开始就马上毕业,学生们刚刚萌发的势头是必然要受到消减的,很多人就会湮灭到现实生活当中去。所以他认为川美要给学生持续磨练的机会,这一点的最实际体现就是给学生提供工作室让他们有条件继续创作。

按照罗中立的设想,晚上10点还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室亮灯,那这所艺术院校就非常有希望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达不到,他说:“在分配工作室时,我们尽量分给有创作能力的人。其实在院校里面谁画画、谁不画画,大家都很清楚。名单一报上来,那些不在状态的人就不给他分配工作室了。但这必然会酿成一些矛盾,所以我们通过集体投票来决定。”

川美新校区按照标准的配套设施和功能做了超大的工作室群,由川美自主设计,共54,000平米,单间面积最大的是160平米。川美意在通过申报或者邀请的方式,不断地做一些国际、国内、校际之间的交流活动。

此外川美老校区还设立了部分荣誉的挂名工作室,如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等艺术家的挂名工作室,希望对年轻一辈形成激励作用。

新校区:收关之作

在所有美术学院的建筑风格和校园氛围中,四川美术学院素来就与众不同。黄角坪老校区外街道两旁的涂鸦楼群至今仍让人们惊呼不已,位于虎溪大学城的新校区又成为了更大的谈资。

200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大学城建设的项目,四川美术学院抢占先机,征地1,000亩,并在规划中提出“十面埋伏”的理念。与传统的“推山开湖”不同,川美保留原有的农业生态,景观以坡地生态为背景,建筑按照“生态化、园林化、大空间、低成本”的要求来修建。

当年征地结束后,校方接手的是一片农田,由于土地的买卖,农舍尽数搬迁,牛羊散尽,罗中立认为:“任何东西都需要有个历史,新建的东西缺乏这些,就是件很遗憾的事情。”于是他挽留了新校区土地上的两户农民,允许他们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自由农耕,饲养牲口,给他们发放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农民每季丰收的农产品供学校之用。

川美整个新校区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到2010年全部建成,总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能容纳学生7000人,入住教职工700人。罗中立为营造新校区的环境颇费心思,移栽树木花费不小,为保住树木成活率,学校聘请了林木专家。所以有人说,川美新校区现在的一大特色是大树都挂着吊瓶在打点滴。

在罗中立的邀请下,方力钧专门为新校区创作了雕塑作品《天有多高》,另外几个客座以及在编的教授,如王广义、岳敏君、张晓刚等人也将陆续为校区增添新的作品;此外,年轻辈――川美老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也作为景观式雕塑遍布各个角落。川美新校区的建筑风格,引发了诸多议论。有意思的是,校园设计与罗中立私宅设计有极大相似,且校区和私宅这两个建筑项目都出自同一位建筑师――刘家琨之手。到目前为止,川美新校区的总投入大概为3亿元。

在罗中立看来,艺术院校是一个庞大的社会课题,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全世界的艺术院校都可以作为其国家文化发展的切片,它跟政治、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体量是相呼应,并将逐渐与之相匹配。他觉得大学有义务给社会、政府做出一个范本,尊重这些原生态的东西,尊重环境的自然发展规律,而不是强势对弱势简单粗暴地消解和拆除,在当代艺术圈之外,中央领导和地区政府的认可又使得罗中立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非同一般。

而通过随机采访,我们获知川美在校学生中,有的觉得搬到新校区、远离市区非常不方便;有的觉得新校区环境好是好,但并不太实用;有的也完全不能理解罗中立种树的良苦用心,觉得有的树每棵花上万、甚至几十万费用来移栽,还不如改善一下学生的伙食。尽管罗中立怀着一腔热忱来建设川美新校区,不满的声音仍然存在。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装的只有自己的幸福,而这种幸福只能来自尽善尽美,因此发号施令者的那些失误和败笔一下子变得令我们无法忍受。而记忆总是同保存记忆的人开玩笑,使他们自己去更新和修正记忆,甚至使理想趋同于记忆中没有得到的东西。曾经的英雄一代今天在哪里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不是现在,是过去,是未来。

蝙蝠侠白天过着正常的生活,晚上则身着紧身衣头戴面具携精心打造的先进设备四处行侠仗义。如果艺术家才是罗中立正常的角色,那么,他曾经在时代的夹缝中有过艺术家的生活,当和平年代来临,他却几乎成为全天候的蝙蝠侠。英雄不是自己的选择。

1998年,罗中立担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1999年,罗中立广纳贤才,开始人才引进;2000年,黄角坪校区开始108套工作室的规划和分配;2002年,学院斥资750万元购买了坦克库土地及建筑的所有权;2010年,虎溪新校区100多套工作室落成,共计54,000多平方;2011年,老校区由厂房改建的教学楼更名为“创库”,开始产业转换。

高名潞:1949年出生于天津,1999年执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艺术史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美术学系主任。旅居海外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系终身教授。

俞可:1956年出生于重庆,1996年12月-1999年11月任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1999年调任四川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当代美术家》主编。

岛子:1956年出生于青岛,曾任西安市文联《长安》文艺月刊副主编,1999年调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植树的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会利用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

难点:根据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关于“沙尘暴”的新闻视频。

师:新闻讲了什么事情?(生:沙尘暴。)

师:我们接着再来看几组图片。(播放沙尘暴袭击的几张城市图片)

2.环境保护教育

师:的确,沙尘暴是大自然给人类的一种惩罚,过去,由于人们对森林滥砍滥伐,水土流失,才造成今天这种恶劣的天气。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要治理沙尘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生:植树。)

师:对,同学们请看,(出示植树的图片)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我们中小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到植树活动中去,为修复我们被破坏的大自然而努力。当我们看到一排排的树木,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出示课件主题图,学生读出课题)

板书: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创设问题,引导探究。

问题:学校要在一条20米长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20米指的是什么?(生:这条路的长度。)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生: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你能帮助老师设计一下需要几棵树苗吗?

2.学生合作探究。

师:说一说,你根据条件设计栽了几棵树?(学生将设计的图示画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一说他的设计想法。)

学生可能有三种设计思路: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是怎样设计的。

师:你能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吗?(生:第一种两端都有树,我们可以叫做两端都种,第二种只有一端有树,我们可以叫做只种一端,第三种两端都没有树,我们可以叫做两端都不种。)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端都种树的这种情况,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规律。你能根据图示把算式写出来吗?试一试。(指名学生汇报。)

生:20÷5=4(段),4+1=5(棵),20÷5=4表示可以将路分为4段,4+1=5表示棵树比段数多一棵。

(课件演示段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学生总结:棵树=段数+1段数=棵树―1(板书)

师:同学们真不错,这么快就找到了他们之间的规律,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看看是不是真的掌握了。两端都种,如果有树与树之间有40段的话,需要多少棵树苗?(生:41棵。)

师:100段呢?(生:101棵。)

师:同样两端都种树。如果栽了51棵树,树与树之间有多少段间隔呢?(生:50段。)

师:200棵树呢?(生:199段。)

师:同学们真棒。如果利用这个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会吗?敢不敢挑战一下?

3.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1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载一棵(两端都要载)。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探究)

师: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

生:100÷5=20(段),20+1=21(棵)。

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的应用能力非常棒,现在还想挑战吗?(出示课件13,指名学生读题)

生: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课件分析条件。)

师:你能解决吗?试一试。(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他得计算过程。(指名学生汇报,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生:36―1=35(段),表示有35段,35×6=210(米)。教师将学生的汇报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的思路和这位同学一样吗?有没有不一样的答案?(如果有,教师写出来纠正。)同学们通过这个题目的计算,如果知道棵树和间隔,怎么求路的总长呢?

生:总长=(棵树―1)×间隔(板书)

4.联系生活

师:(出示课件1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看做是植树问题,这树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学生举例)请同学们伸出左手,几个手指头?(生:5个。)

师:手指头之间有几个空隙?(生:4个。)

师:可以把谁看做树,把谁看做间隔。(生:手指头看做树,空隙看做是间隔。)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可以看做是植树问题,请看。(依次出示课件15~18,让学生找一找图片中和植树问题相关的事物)

5.实践应用

师: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都是非常有趣的,(出示课件18)在街道上有,电线杆上有,上楼梯有,电视上看到的锯木头有,排队有,钟表上也有。想不想继续去探究下这些问题?

学生说出问题,教师出示相应的课件。

具体拓展如下:

(1)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需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千米=2 000米

2000÷50=40(段)

40+1=41(座)

41×2=82(座)。

(2)电线杠:甲地到乙地一共有51根电线杆(包括甲乙两地埋的电线杠),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45米,甲地与乙地之间有多远?

51―1=50(段)

50×45=2 250(米)

(3)锯木头: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5―1=4(次)

4×8=32(分钟)

(4)上楼梯: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3―1=2(层)

36÷2=18(级)

18×(6―1)=90(级)

(5)钟表上: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8÷(4―1)=2(秒)

2×(12―1)=22(秒)

(6)排队:早操时排队,每隔2米站一人,一列队伍有22人。这列队伍有多少米?

(22―1)×2=42米

三、总结

师:同学们真棒,利用一个规律能解决这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今天我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植树的情况下,棵树=段数+1,段数=棵树―1,总长=(棵树―1)×间隔。)

师:在植树问题中,还可能有“只栽一端”或者“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我们下去以后再探究。

四、板书设计

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两端都植:棵树=段数+1

段数=棵树―1

总长=(棵树―1)×间隔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100÷5=20(段)20+1=21(棵)

36―1=35(段)35×6=210(米)

参 考 文 献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7

在这棵古老的榕树之下,我们真的可以学到很多――用执著的力量去坚持自己的信念;用无私的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奉献的心去为别人付出自己的一丝绵薄之力;用智慧的头脑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

成果二: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

榕树精神:坚持 追求 博爱 善良 智慧 中庸

一、理念文化成果

【核心理念】人人小榕树 棵棵生光辉

【学校定位】根植苍榕文化,凸显创新精神的品牌学校

【发展目标】创建大足区精品优质特色农村学校

【校训】慈智双运 孝行天下

【校风】和雅博爱 知书达礼

【教风】取精用弘 悉心栽培

【学风】孜孜以求 励学日新

【主题文化】苍榕生辉

【校歌】苍榕之歌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我们在“人人小榕树 棵棵生光辉”的核心理念下,按照“全面、规范、科学、可行”的要求,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多次开会集中研讨,最后经教职工大会通过实施。修订完善了学校德育、教学、科研、服务、活动、卫生、安全等系列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并与学校各要素成员的责任内容和要求吻合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通桥小学制度文化汇编》,将制度文化建设成为全校师生自觉遵守的悲智孝责行为准则。让制度的文字成为师生们成长的动力。

三、学校课程文化成果

1.构建“苍榕”特色课程文化:根据《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三级课程建设要求,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实施校本化的国家课程,积极开发本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实行“5+X”课程模式,即利用每周5天的学习时间,每天进行X种特色课程。即全体学生参加5天基本的、学习型的国家规定课程学习和每一名学生每天参与一项自己喜欢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特色课外活动。

一、二年级:悲智孝责教育、每一名学生必选一项艺体活动、苍榕之星班会、国学、语言等。

三至六年级:悲智孝责教育、每一名学生必选一项艺体活动、苍榕之星班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

2.构建苍榕特色课堂文化:体现四种课堂教学模式,即关爱学生身心,关注生命发展,构建生命的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和谐环境,构建生态心动课堂;依托课堂情景,联系实际生活,构建生活的课堂;突出学生主体,注重体验参与,引导探究学习,构建生本的课堂。我们形成了“124”课堂模式:“1”指“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的办学理念;“2”指教师主导下的提高和学生主体下的成长;“4”指是课堂操作流程,即:扎根吸养(在目标引领下的探究学习)、茁壮成长(在问题引导下的合作交流)、枝繁叶茂(在教学重点下的点评提高)、独树成林(在目标达成下的实践拓展)。

四、学校环境文化成果

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区明晰,整体特色明显。

1.校门:A.对校门的旧建筑进行改造,两栋危房(教师生活用房C级)全部进行拆除,按设计进行新校门建设。B.另一栋房屋的位置进行新建。C.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象征老榕树周围进行打造。

2.校园塑胶场周围。A.在左面的阶梯段做两个平面(一个写学校校训,一个写学校校赋),既能美化环境,又体现“悲智孝责”的特色文化;B.在运动场和围墙上按设计做相关文化屏风。

3.教学区、办公区、功能室等:室内外均按设计完成相关内容。(我们有整册的设计方案)

装饰风格与色彩的和谐统一,清新洁净,反映出学校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认真确定主题文化主体色调,将校园的各种建筑、装饰、物品中的细节都体现这种色调和文化。(主色为绿色)

2.更换所有门牌,设计成与主体色调相吻合的有特色的门牌。

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进行绿化和点缀,植物品种合理配置,花园景点设置适当,管理规范。

1.充分考虑花木品种的层次差异和花季差异,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了疏密相宜、错落有致、深浅有度、文化寓意深刻的校园绿色景观。

2.根据学校实际,栽培优良品种花草,实现了校园的“四季有花,四季常绿”。

3.在绿化中增添富有情趣和悲智孝责文化特色的文化石。

利用各种传媒加强学校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

1.完善校园网站,建立短信平台和QQ群。

2.认真编写完成了《大足区通桥镇小学悲智孝责学习手册》,并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随时借阅。

3.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宣传学校。

苍榕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班级个性文化规划评比,明确班级追求的目标。布置班级环境文化,设计班旗、班级吉祥物,建立班风、班训、班歌,培养班级“小榕树之星”,形成个性鲜明、形态各异的班级文化及小组文化。

五、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独特气质和品格,鼓励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1.每年举办一次苍榕生辉风采节。

2.每年举办六次苍榕大舞台活动。(一次展示一个年级,每一名学生参加,一年内全体学生均参加一次以上展示)

3.每月评选并表彰一次“小榕树光辉星”。

4.每周评比一次“小榕树光辉星班级”,并挂牌表彰。

5.每年评选表彰一次“校园十佳小榕树光辉星”。

6.每月一节“悲智孝责教育课”,以不断完善的校本教材为依托进行专题教育。

7.加强社团建设,组建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如:成长之声广播站、器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科技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美术队、种植队、丝网制作队等。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导图式教学设计;范式;步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7-03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笔记方法,它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模拟思维网络系统进行的记忆、归纳和创造的工具。本文将具体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设计的范式、步骤与实践策略。

一、导图式教学设计的范式

思维导图所具有的层次性、联想性和开放性的结构特点能够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使思维处于一种被激发和完全开放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使教学设计充满创造性与机智性。另一方面,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把头脑中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逻辑和新的联想与感悟以可视化的“图”表达出来,这就相当于在课前完成了一次相当充分的教学演练。诸多的教学元素随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排布,直到排列构造出最合理、最清晰的“图”结构,即完成最佳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教师认知结构中需要存储这些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取和重组。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大脑是按照层级结构来组织知识的,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出现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知识是零散的或者弱联系的,导致缺乏足够的信息提取来源。思维导图的树状层级结构恰好与大脑知识组织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如能用思维导图对教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可视的知识树状层级结构图(如图1所示),显然有利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也将进一步改善,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指导。

图1 导图式教学设计范式

二、导图式教学设计的步骤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从教学指导的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学习评价)出发,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形成一份“创造性”的“图”式教案。本文以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一课为例。

(一)安放图像,中心开始

把A4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周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在纸的正中央用一个彩色图像或符号开始画思维导图。(或者运行mindmanger软件,在界面中央的方框(标有“center topic”)中写入中心主题“植树问题”),使用图像和色彩起到“一幅图像胜于千言万语”的作用。

(二)发散思维,画出分枝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先从纸中央的图像开始向四周引出数条美丽的曲线(线的数量取决于你画的次数),此外,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再在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融图像与文字于一体,醒目、清晰、自由,反映了大脑的联想本性。

(三)适当取舍,明确节点

在这一环节中,你面临一个取舍问题。如果范围大,就要把这些要点按上一步骤的做法,再细分出若干个分支来;如果范围小,可以开始选择事实支撑这些要点。从每个要点向外引出数条曲线,将所联想到的依次写在纸条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枝繁叶茂,修剪完美

一幅完美的思维导图看上去应当是一棵俯视的大树,中间是树干,第二层是树枝,第三层是树枝,最外层是树叶。在完成基本的教学设计框架勾勒之后,应根据课的内容,让它枝繁叶茂,并对树的枝杈进行适当地修剪。(如图2)

(五)深入反思,形成风格

每次进行思维导图教学设计,都会产生相当多的体会,反思这些体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时时加以总结,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构图方法,形成独一无二的教学设计风格和教学风格。

三、导图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

我们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导图式教学设计不是一个计划性的静态教案,而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一)课前导航,梳理经络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因此,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应用导图式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就如同带着一张地图和指南针,外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一样,可以让自己对所要去的地方选择合适的路线,作出有效的安排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可使教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如,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单元:要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对所要教学的内容作一整体的了解,再根据教学内容做一张思维导图,从而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掌控。然后,看书中“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内容,并用彩色铅笔,把书中看到的探究内容、概念、解题模式,从教学指导的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学习评价)出发,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形成一份“创造性”的“图”式教案(见图2)。

形成教案后,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其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植树问题”一课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的植树问题以及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课前老师通过设计前置性作业的预习,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提前查找例题中植树问题的类型。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

(二)课中对话,合作建构

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优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或他人可以对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改和调控,从而提升其认知技能。学生通过对这一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可以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提高认知技能,并逐渐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进一步暴露和明确自己的先有概念和认识,感受不同观点和解释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层次地依据事实去引导学生进行推测与验证,把握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及时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使教学过程向着预期要达到的概念目标前进,使学生逐步地建构新的解题模式。

“植树问题”一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这些类型的解题模型。针对这一实际,我在课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①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并让学生举一些实例。在让学生举大量的例子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能用等量关系来说,这样就不仅仅停留在举例这一低层面了。②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画图、摆实物等方式解题,让学生在画图时,一要有指向、有依据去画;二要把学生的作业在大屏幕上展示,并且这个建模的过程要快一些。③以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结合具体的数据讲透,让学生更明白。④多角度地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三)课后诊断,提高效率

学完本课后,需要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拿出一张空白纸,合上书本,让学生根据记忆和理解,围绕“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三个模型画出思维导图。画完后,把它与教师自己通过看课本做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见图3)

图3 “植树问题”思维导图

通过对比,我发现学生在影响因素上画对的有37人,错的21人,说明学生课堂相关探究活动内容的理解率还不够。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对各活动间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突出典型活动的探究过程,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典型探究活动后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核心概念。

总之,导图式教学设计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直观的形象性和思维的开放性这些优点,应该在教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图式的教学设计,形式比较灵活,课前对教材深入的研读,目标定位到位,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避免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课后注重反思,以反思、诊断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思,不足以到位!不思,不足以深刻!不思,不足以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晨红,蔡亚萍.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22~23.

[2]王小梅.Mindmanger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中小学电教,2008,(11):32~35.

[3]颜艳艳,冉纯洁.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高效应用[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9,(14):168~169.

上一篇:磁场教案范文 下一篇:慰问教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