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10-09 13:36:46

西湖的资料

西湖的资料篇1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及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的定位要求,结合中部六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中部六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十一五”期间的科技任务进行了 科学 的规划。

0前言

在我国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部六省(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根据我国的科技规划纲要。相继出台了各省的“十一五”科技规划。为了深入研究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中部崛起的问题,有必要结合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中部六省的科技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国中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借鉴。本文比较的重点是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比较的核心是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具体政策措施。

1中部六省科技规划的总体特点

1.1在指导思想上紧扣自主创新的主题

中部六省都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遵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为当地的 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大体上是一致的。

1.2在定位上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中央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指出,“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中部地区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但是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都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种定位略高于中央的要求。

1.3在规划上体现了各省的特色、在科技项目部署上突出了重点

从规划的体系结构上来说。中部六省的科技规划内容、体例大都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框架大体一致。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各自的科技基础和实力不同所导致的具体科技攻关领域和项目、科技体制改革、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差别。

中部六省的科技项目规划主要是两个重点领域:一个是集中于“农业、能源原材料、 现代 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领域的科技项目布局。在中部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都把新型 工业 化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个重点是人口和生态领域,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

具体说来,各省规划的重点和特色是:

山西省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 电子 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

安徽省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巩固在电子基础材料和元器件等方面的优势。将生物技术作为迎头赶上的重点。促进新材料向功能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江西省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河南省在电子信息方面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产业发展优势。在生物工程方面加强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的重点研究。在新材料方面加快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的研发。

湖北省发挥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优势,提高汽车、钢铁、化工等支柱产业和农业的创新能力.将能源、资源、环境技术放在重要位置。

湖南省将重点放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现代 交通 运输业等领域,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中部六省科技发展战略背景和目标比较

2.1发展战略背景比较

中部六省在“十五”期问,科技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为各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 企业 尚未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不紧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区域创新体系还不健全。“十一五”时期,中部六省将面临许多 历史 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实现中部崛起、促进社会和谐,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

2.2具体指标比较

中部六省发展的总体目标大都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总体实力”等等。湖北、湖南、江西和山西4个省都提出要达到全国或中部地区上游水平。

从具体目标来看,各省不统一.反映了各省对科技发展规划目标认识的差异性。此外,在少数可比性较强的指标中,各省大体上差不多。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投入(r&d)占gdp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等指标各省大体相同。

3中部六省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及重大专项比较

中央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是“三个基地和一个枢纽”.也就是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3.1粮食生产方面

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各省在农业领域的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基础研究都很多。根据中央的要求.中部六省大都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种子工程和动植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强动物疫病防治,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

各省除了在重大专项上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之外,彼此之间农业科技规划的差异并不显著。农业(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繁育)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生态安全(农产品安全技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与设施等,大都被中部六省作为重点。

各省还根据区域特色选取了一批重大专项。山西省的重点是: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工程;红枣、马铃薯、优质小杂粮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究。江西省的重点是:东乡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定位及育种研究:红壤区域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及开发:猪重要经济性状主基因的鉴别与优质种猪的选育研究。湖北省的重点是:名特水产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畜禽良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双低油菜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等。湖南省的重点是:超级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大宗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及关键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3.2能源原材料方面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要求是,“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山西、河南、安徽等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山西省根据自身是煤炭大省的优势,大力加强和煤炭安全生产、开发、利用有关技术的研究。安徽针对“两淮地区”煤炭的开发利用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煤炭高效安全清洁生产和煤化工专项。河南充分发挥豫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展煤和石油生产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

而湖北、湖南和江西把重点放在高效节能研究上面。湖北强调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江西强调鄱阳湖风能开发和生物质能研究:湖南强调新能源(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并把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作为重大科技专项。这些规划符合中央关于“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和风电建设工作”的要求。

中部省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中央提出“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发挥中部地区铁矿石、有色金属、黄金、磷和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优势,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安徽以铁、铜、金等资源为重点,着重开发高效开采和冶炼技术,特别是深部隐伏矿床找矿技术。湖北重点加强对特色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的研究,部署了磷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湖南着重加强矿产资源高效分选提取与矿山接替资源探查技术的研究。

中央还提出要“重点支持钢铁、石化、化肥、有色、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山西主要是和冶金有关,其重大专项是:无镍不锈钢、优质合金钢连铸及热轧工艺技术。安徽省主要是新型特种建材、非金属矿深加工和精细化产品开发。河南省主要是冶金建材。江西主要是钢铁冶炼与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湖北重点是开发高性能冶金材料.以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端板材的需要,开发化工关键技术及其产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关键技术与装备。湖南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陶瓷、轻纺、钢铁、建筑等传统材料行业,以技术优势形成产业优势,其重大专项是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

和农业规划不同,各省之间的能源原材料规划很不均衡。能源集中在山西、安徽两省,特别是山西省仅在煤炭领域就设置t4个重大专项。矿产资源集中在安徽、湖北两省。材料集中在湖南、湖北和江西。江西省总共只安排了16个专项,但仅在材料领域就有6个重大专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是紧密相关的3个领域。山西、安徽和河南省对于能源和资源规划得多,而对于材料贝4较少涉及。安徽、河南在材料方面规划得很简单,而湖南、湖北规划得较详细。

3.3现代装备制造方面

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领域规划了许多重点和专项。

山西省突出重型装备制造工艺及技术、智能高效采煤设备和工艺技术、铁路机械和专用机械生产工艺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矿山机械、重卡汽车生产装备制造技术、公路改性沥青快速制备技术。安徽省突出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混合动力汽车、绿色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智能信息家电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专项、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江西省突出先进工业流程标准化示范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新型运载工具制造技术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民用航空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突出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和轿车车身开发技术、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新型输变电成套设备、新型机械设备。湖北省突出电动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技术与设备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湖南省突出现代工程机械、新型轨道交通设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换流变压器及特高压直流输变电系统重大装备、轿车无级变速器(crv)产业化关键技术。

中央关于中部地区建设现代装备基地的要求是:“建设具有自主创新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开采设备、石化设备、大型施工机械、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新型农业装备、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汽车及零部件、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

从上面各省的规划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现代装备制造的某些领域过于集中。如汽车领域,除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领域以外,其余5个省都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都将汽车作为重点领域,湖北、湖南还将电动汽车作为重要发展项目。而在国家所列举的l2个中部地区重点发展领域中,只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第11个列举项目。

对于国家所列举的其它领域,各省关注程度普遍不高。如关于“输变电设备”项目,只有湖南和河南列入规划;“大型矿山开采设备”只有山西列入规划;关于“高速铁路列车、大功率铁路机车、新型地铁车辆”只有湖南的“新型轨道 交通 设备”和山西的“铁路机械”涉及到。而“高效发电技术装备、新型农业装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项目,中部六省都没有列入规划。江西省侧重 发展 的民用航空项目不是国家所列举的项目。

中部六省除湖北省 现代 装备制造种类较多以外,湖南侧重于工程机械、输变电和轨道交通:江西侧重于民用航空;山西侧重于煤炭机械和运输;安徽侧重于汽车整车生产;河南的特色不明显,重点不突出。

3.4高技术产业方面

中央关于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是:“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国家对 电子 信息、生物工程、现代中药、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

相比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来说.中央对中部六省高技术的规划不是很具体.没有列举什么项目.而是着重对促进 企业 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和实验室进行了说明。这就说明,中部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不同,还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中央的着眼点是“如何培育高技术,加快产业化”。但是由于高技术产业对 经济 的带动性十分显著,加上中部六省普遍对自身创新能力期望很高,因此,在各自的规划中都将发展高技术作为重中之重。

(1)信息产业。山西省以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型元器件、软件、现代通信为重点,以数字化、智能化、 网络 化为核心。安徽省突出软件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自动化装置与系统,安排的重大专项是电子信息材料专项、 计算 机软件专项。江西省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工程、软件技术、光电子产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应用软件研究开发。河南省突出计算机网络高速路由器、交换技术与产品、各种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产品.加强信息化的开发应用,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湖北省突出光通信技术及下一代网络、无线通讯系统与终端、激光技术及应用、数字视听(3c技术及融合)产品、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湖南省突出新型显示器件技术、数字视讯与媒体技术、软件、信息网络与现代物流技术,安排的重大专项是数字卡通内容制作及传播应用关键技术。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北侧重于光电子技术:湖南侧重于数字卡通,其它各省重点不明显。除河南以外,其余5省都强调软件研发,特别是江西和安徽将软件开发列为重大专项。

(2)新材料。在新材料领域,中部六省主要是集中于纳米技术的研发。新材料领域和原材料领域联系较紧密.不少省都集中于传统原材料领域的新材料研发,而对于高技术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实际上并不多。如:山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永磁、多晶硅及镁合金新材料制备技术开发;安徽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江西的重大专项是纳米新材料研究开发;河南的重大专项是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技术;湖北的重点是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湖南的重点是先进电池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

(3)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山西省以中药现代化综合技

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和集成工艺技术开发,重大专项是中药现代化技术。安徽省突出酶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重大专项是新药创制。江西省突出生物医药、化学药新药、中药新药、中药现代化技术聚焦工程.重大专项是江西道地和特色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河南省在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群体优势。湖北省突出生物医药技术、生物农业技术、生物 工业 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技术。湖南省突出生物安全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现代中药技术、创新药物技术。

从上面的项目名称可以看出,在生物工程和现代中药领域,中部地区主要是依托当地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进行现代中药开发。

3.5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中央关于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交通运输枢纽的要求更多地是从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体系、交通运输重点项目的角度进行规划的。因此,中部省份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方面的科技立项十分少.只有湖南和安徽将发展“智能交通技术”列为优先主题.但是具体内容也不是很多。

3.6人口和生态重点科技领域

中央指出.中部地区发展面临着“人口和生态环境压力大、 自然 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很具体,因此,中部六省在科技规划中,对优生优育和人口控制、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自然灾害预报等领域都设立了优先研究主题。

结合自身的特点.山西将工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研究与示范、煤烟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重大矿山灾害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作为重点。安徽将巢湖、淮河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大专项。江西将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相关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河南加强对艾滋病和地震灾害的研究。湖北强对血吸虫病、洪水预警和防治的研究。湖南把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重大专项,并加强对水旱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

4中部六省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比较

作为省一级的科技规划.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也得到了各省的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和对策措施的关系十分紧密。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规划,各省差异较大:有的将创新体系和体制改革作为对策措施中的一部分:有的没有对策措施,只有创新体系建设。这种差异反映了各省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认识上的不同。各省都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从具体对策来看,各省主要从财政投入、政策法规、优惠政策、人才培养、加强领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央并没有单独就中部地区问的科技协作进行要求,只是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一起,指出中部地区要“加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建设若干科技基础平台”。这就说明,中央认为中部地区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体系的建设。

在区域经济布局上,中央也只是提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支持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在粮食、能源、原材料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鼓励中部地区与毗邻的沿海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从中央来说,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中部各省份内部的增长极建设和东、中、西部问的互动。

西湖的资料篇2

关键词 童子岩组 沉积环境 聚煤规律 永春天湖山

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凹陷有早、晚二次聚煤期,永春天湖山煤矿区童子岩组一段煤层属早聚煤期。从沉积环境分析,本区为中、低能量的滨海环境。同时根据横向上粒度变化,确定区内古地貌为北东高,南西低,推测当时海浸方向应是由南西往北东推进。各地聚煤作用强弱的差异,一般为北东较南西部聚煤条件好。垂向上,煤层的形成主要受海水进退次数及地壳相对高度的制约。根据海水进退规律及成煤作用的强弱,将早聚煤期分成早、中、晚三个成煤期,分述如下:

1 早期成煤特点

本期是童子岩组一段沉积初期,是由广阔浅海退却为海滩的初期,海水进退较为频繁,地壳相对不稳定,海滩的面积狭小,是煤层形成的初期阶段。成煤环境较差,从各井田所赋存的煤层而言,沉积了67~63号煤层,从下往上煤层变好,除了上部63、64号煤层局部可采外,大部分煤层均为不可采薄煤层。

64号煤层:煤层厚度由北往南变薄,北部上姚、南湖、曲斗井田煤层厚度大稳定性好,平均煤层厚度1.20m;中部含春井田煤层稳定性差,厚度小,平均厚度0.50m;东北部铅坑南块段仅见煤线,南部新村、长汀井田为F31断层切割,含煤情况不明。

63号煤层:煤层厚度变化与64号煤层刚好相反,由南往北厚度变薄。中部含春、铅坑南块段煤层平均厚度1.00m,北部南湖、上井田为薄煤层。

2 中期成煤特点

该期从沉积环境分析,海进次数较少,水上的海滩面积较大,沉积小、旋回厚度大,旋回完整程度较好,是地壳较稳定时期,部分已有滨海湖泊相沉积,为煤层形成较理想的地质条件。该期是童子岩组聚煤鼎盛时期,各主要可采煤层均集中于本期。沉积的煤层是62~49号煤层,其中62、60、53号煤层是煤矿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稳定性好,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其他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绝大部分煤层为局部可采,如61、59、56、54、51、50、49号煤层等。该期总的聚煤特点随着时间推移,聚煤作用由北往南增强。

62号煤层:全区各井田均有分布,据开采及钻孔资料,煤层厚度不大,但稳定性较好,全区均为可采。横向上由北往南煤层厚度变薄,F31断层下盘的曲斗、大蔗沟井田煤层均在1.00m以上,南湖井田平均厚度为0.66m,含春、铅坑南块段厚度0.90m。而F31断层上盘的新村井田煤层厚度为0.99m,已有部分开采资料证实。

60号煤层:厚度大,稳定性好,分布面积广,为童子岩组一段主采煤层,煤层平均厚度为1.00~1.20m。据开采及钻孔资料证实,F31断层上、下盘60号煤层有一定差异,下盘煤层较好,上盘煤层较差。根据F31断层下盘60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富煤带位于煤矿区的东部,治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平均厚度1.20~2.00m,南湖、含春井田西部煤层厚度薄,平均0.50~1.00m。F31断层上盘60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可看出,新村井田中部煤层厚度较大为1~2m,东、西两侧大部分地区为0.50~1.00m,厚煤带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经开采资料证实。

59号煤层:全区虽均有分布,煤层厚度变化大,为局部可采煤层,但煤层变化规律与上述煤层刚好相反,由北往南煤层变好,F31断层下盘59号煤层厚度差于上盘。北部F31断层下盘的曲斗、大蔗沟、南湖井田煤层厚度小,稳定性差,局部可采。南部F31断层上盘的含春、铅坑南块段根据小煤,天湖岩一、二号井开采及钻孔资料,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煤层厚度为0.78~1.35m,稳定性好,绝大部分为可采。

53(54)号煤层:全区均有分布,F31断层下盘因煤层稳定性较差,煤层厚度变化大,经常相变为几层薄煤层,沉积旋回不清楚,层位的定位可靠性较低。根据F31断层下盘54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分析,多数情况下呈煤包沿北东―南西方向展布,仅局部可采。F31断层上盘沉积旋回清楚,定位可靠,根据天湖岩一号井及小煤开采资料证实,煤层稳定性较好,但煤层厚度小,平均厚度仅0.8m左右。根据F31断层上盘53号煤层厚度等值线图分析:该煤层绝大部分地段厚度为0.5~1.0m,不可采段较小,这说明煤层沉积时南北沉积环境的差异。

52、51、50、49号煤层:除了F31断层下盘的南湖井田51号煤层外,一般南部(F31断层上盘)较北部(F31断层下盘)煤层好。根据天湖岩一、二号井,小煤开采及钻孔资料说明这些煤层不同的块段煤厚为局部可采煤层。

3 晚期成煤特点

这时期是童子岩组由陆退却为海的初期,地壳较中期不稳定,海水进退频繁,垂向上小旋回多而小,旋回完整程度差,不利于煤层的形成。这时沉积了48~31号煤层,绝大部分煤层厚度小,煤层稳定性差,可采煤层少。但从整个煤矿区来看:由北往南煤层变好,南部(F31断层上盘)可采,局部可采煤层层数较北部(F31断层下盘)多,据小煤开采及钻孔资料,南部(F31断层上盘)除37、41煤层可采外。还有47、45、43、42、33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北部(F31断层下盘)仅37号煤层可采,34、36号煤层为局部可采。

41号煤层:F31断层上盘东部的铅坑南块段,西部含春井田,南部新村井田及荷殊井田,均有小煤开采证实。煤层厚度不大,仅0.8m,但稳定性相对较好,特别是东部铅坑南块段,小煤沿走向开采贯通达1.5km以上,沿倾向开采达200m左右。北部(F31断层下盘)煤层很少有小煤开采。

37号煤层:根据小煤及南湖二号井开采及钻孔资料证实,煤层分布面积广,煤层稳定性较好,但厚度不大,仅0.6~0.8m左右。F31断层上盘的铅坑南、含春井田均有小煤开采,沿走向、倾向开采贯通的长度与41号煤层相似。南部新村、荷殊、长汀井田已开采得到证实。F31断层下盘的南湖二号井主要开采对象是37号煤层沿走向已开采1km左右,沿倾向开采150m。

4 结语

西湖的资料篇3

关键词:盐湖镁资源 开发 利用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含镁矿物分为液体矿物以及固体矿物两大类,液体含镁矿物主要有地下卤水、海水以及盐湖卤水等,固体含镁矿物主要有白云石以及菱镁矿等。对于我国来说,不仅有丰富的液体含镁矿物,而且还有丰富的固体含镁矿物。但是,盐湖镁矿物的开发以及利用上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镁矿物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致使资源严重浪费。

一、我国盐湖镁资源的开发现状

我国的盐湖镁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并且以青海的盐湖资源最具有代表性。青海的盐湖镁矿资源主要包括硫酸镁(MgSO4)以及氯化镁(MgCl2)。有相关研究报道,硫酸镁以及氯化镁合计有4.789×1012吨,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尤其是察哈汗以及马海等盐湖的镁资源较多,并且东、西台吉乃尔以及大浪滩等地主要是以硫酸镁(MgSO4)为主的。目前,我国正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开发钾肥(potassic fertilizer),它是肥料三大元素之一,植物体内的含钾料一般只有物质重的0.3%-4.2%,仅仅次于氮。在察哈尔盐湖的钾肥生产过程中,每产一吨的氯化钾(KCL)就有9吨左右的氯化镁(MgCl2)。近几年来,随着氯化钾的生产规模不但增大,其副产氯化镁的产值也在不断的增加,并且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察哈尔盐湖中氯化钾的生产规模达到了3百万吨,同时相应的副产氯化镁达到了2600万吨左右,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氯化镁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之所以对察哈尔盐湖的镁资源的利用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盐湖镁资源的滞后开发严重影响了盐湖堋、碘以及锂的可持续开发以及综合利用,制约了盐湖资源的整体开发;同时又由于我国盐湖镁资源的品味相对较高,储量较大,比较容易开采,是一种比较稀有的矿物资源,对我国资源的补充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与盐湖镁资源相关的几种镁资源的利用

在盐湖资源中,液体矿产资源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世界上大规模的盐湖几乎都是利用其卤水,而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卤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并且菱镁矿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发展卤水镁盐工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世界上矿产资源来看,卤水镁盐工业的前景比较广阔。世界上富含最大的镁盐储量就是死海,具有较高的盐度。下面就对几种镁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综述:

1.氧化镁(MgO)

外国的氯化镁企业使用的原料大多是固体矿物,也有一定的液体矿物。Rohm and Haas公司就是以白云石以及卤水作为原料,从而生产高纯活性氧化镁以及轻质碱性硫酸镁等,主要的含量在98%以上。对于我国来说,含量最大的镁资源就是察哈尔盐湖,其中氧化镁(MgO)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一般都是以菱镁矿做为主要原料。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氯化镁的开发以及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纯、高活性以及超细的氯化镁开发;其二是产业化工程技术的研究。氧化镁粉末直径一般是指大小在2-2000纳米范围内的粉末,并且高活性氧化镁一般就是指吸碘的数值在每一克120毫克以上的氧化镁中。到目前为止,对于超高的活性氧化镁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碳酸化法、微波辐射法以及酸解法等。超细高活性的氧化镁由于表面具有较高的吸附性以及活性等,可以硒鼓有机磷化合物以及酸性气体等有毒化学物等,同时还能够用于橡胶的活化剂以及促进剂等的填充料。

2.氯氧镁水泥

氯氧镁水泥是一种气硬性胶凝材料,不仅凝结硬化快,机械强度好,同时具有较好的粘结性以及阻燃性等,采用植物纤维来改善胶凝材料的性能。国内外的氯氧镁水泥制品主要是一些建材,种类相对比较多,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对于我国的察哈尔盐湖中氯化镁石就生产或氯氧镁水泥,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对于此类建材已经不再生产。对于氯氧镁水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通过其改进生产工艺等来改进产品的外观以及使用性能,并且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同时还通过控制原料组成以及配比,来改进生产工艺以及养护条件等,在氯氧镁中添加一些改性外加剂等,来克服普通氯氧镁的缺点。通过加入这种改性剂能够将制品表面性能得到改善,并且提高抗返卤的能力,最终提高其耐水性;并且还能够控制反应速度以及调节料浆的凝结时间,控制其反应速度,将制品中存在的变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据相关数据研究,使用的菱镁胶凝作为改性剂,能够将镁质胶凝材料的初凝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以上,并且将料浆的流动性提高到14%左右。由于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对氯氧镁水泥制品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发出了更多美观以及环保的制品,例如:地板砖、屋面板、贴面板以及隔墙板等。

3.氢氧化镁(Mg(OH)2)

氢氧化镁的制品的形状主要有环状、鸟窝状以及片状等,当前制备氢氧化镁的方法主要有水热反应法、反向沉淀法、诱导法以及直接沉淀法等。但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制备氢氧化镁的方法并不多。在实际应用中,氢氧化镁主要用于橡胶以及塑料的补强。国内外对氢氧化镁的开发以及利用主要体现在:表面改性;制备氢氧化镁的复合材料以及控制形貌和粒度。对氢氧化镁粒子的表面改性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制备氢氧化镁复合材料,使氢氧化镁在有机物中分散均匀,并且提高氢氧化镁在有机物中的加入量。在制作改性氢氧化镁时,需要以下几个步骤:使用油酸对氢氧化镁的表面进行修饰,然后采用分散聚合法对氢氧化镁的表面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从而使氢氧化镁成为疏水粒子;最后在氢氧化镁表面进行单体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复合粒子。经过几个步骤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例如:氢氧化镁阻燃涂料、电缆绝缘阻燃材料等。对于氢氧化镁在形貌以及粒度控制上,最为有效的就是加入添加剂调控的结晶过程,使用的添加剂可以是金属离子、乙醇以及尿素等。如果不适用这些添加剂也能够改善氢氧化镁粒子的粒度以及形貌等,主要是通过采用晶体分解法制备高纯超细氢氧化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盐湖镁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主要集中在氯氧镁水泥性能改进以及制备工艺上;制备氢氧化镁(Mg(OH)2)的工艺以及氢氧化镁复合材料的制备上。盐湖资源是我国西部的优势资源,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无机战略资源。但是我国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处于一定的初级阶段,使得大量的镁资源没有得到利用。因此,在盐湖镁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上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以及合作,研发高端的镁产品。

参考文献

[1]向兰,刘峰,金永成,等.试论我国西部盐湖镁资源的高度利用对策[J].海湖盐与化工,2002,(04):24-27+37.

[2]汪贵元.察尔汗盐湖镁资源及开发利用[J].无机盐工业,2002,(03):37-38+2.

[3]尹衍升,师瑞霞,李嘉,等.察尔汗盐湖镁资源的开发及展望[J].材料导报,2002,(10):6-8.

西湖的资料篇4

关键词:水稻;精细化气候区划;湖北省;种植布局

中图分类号:S511;S1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15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19

湖北省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江河纵横,水库众多,水稻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境内地形环境复杂,气候差异明显,农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有限。湖北省属华中单、双季稻作带,新中国成立以来,水稻田面积一直稳定在160万hm2以上,年际波动较小,但单、双季稻的种植比例起伏大,20世纪50年代双季稻种植面积仅为单季稻的1/10,20世纪50年代末双季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为单季稻的1.5倍,随后又逐渐回落,目前双季稻的种植面积约为单季稻的1/3,但这一比例正在逐年缩小[1]。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单双季稻种植比例,提高复种指数,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获得较高的粮食总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屡经起伏,但主要是受农业政策及劳动力因素的影响,而对气候适宜性的考虑较少,如20世纪70年代双季稻曾一度扩展到120万hm2,但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增产效益,气候条件是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和品质的需求日趋增长,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压缩单季稻,恢复发展双季稻)以及品质改善(籼稻改粳稻)再次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热点,受到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当前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较以往也有了显著改变,为此,开展水稻种植布局优化和品种合理搭配的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气象资料由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提供,包括1981-2010年湖北省76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及站点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比例尺为1∶100万。分县水稻种植面积、单产数据来自于历年湖北省农村统计年鉴,时间范围为1981-2013年。

1.2 区划方法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热量条件是制约湖北省水稻品种布局和稻作制度的关键因子,结合前人对水稻气候区划指标的研究成果[7-11],选择稳定通过10 ℃活动积温、水稻生长期长度(稳定通过10~15 ℃日数)、安全生育期天数(籼稻稳定通过10~22 ℃日数,粳稻稳定通过10~20 ℃日数)等3个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关键气候因子作为水稻种植布局气候区划指标,通过对区划指标因子进行分级打分(表1),然后对各项区划分级指标分数值进行累加,根据总分数的大小,并结合考虑必须同时满足的各项区划等级指标,综合确定如下气候适宜性等级:不适宜种植区(综合得分

利用湖北省76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计算各站点80%保证率下稳定通过10 ℃日数、10 ℃活动积温,稳定通过10~15、10~20、10~22 ℃日数等区划指标因子,结合湖北省1∶100万DEM高程数据推算到1 km×1 km精细网格。依据上述区划指标分级及打分标准,计算细网格的气候适宜性等级,通过叠加县级行政边界、裁剪、添加图例、比例尺等,制作出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专题图。

1.3 区划指标细网格推算

湖北省境内地形起伏大,气候的空间差异和垂直梯度差异显著。利用1∶100万DEM高程数据提取1 km×1 km格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地理要素,对76个气象站点的区划指标与对应的站点地理因子进行主成分回归,并与回归直线截距相加产生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同时对回归多项式的残差运用普通克立金法进行空间插值,将残差的插值结果与细网格的区划指标值相加得到最终的精细化区划指标。插值过程通过R语言实现。

2 区划结果与分析

2.1 区划结果

由于湖北省目前仍以籼稻种植为主,以籼稻气候适宜区划指标为依据制作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区划,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除鄂西局部高山地区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热量条件均可满足水稻种植。其中,鄂西中低山区热量条件仅能满足种植早中熟一季中稻品种,鄂北岗地、鄂中丘陵北部及鄂东北低山丘陵区可种植迟熟一季中稻或再生稻,三峡河谷、鄂西南东部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可种植双季稻,但大部双季稻适宜区热量条件仅适合种植两季早熟籼稻品种,仅三峡河谷及鄂东沿江平原的洪湖、嘉鱼、赤壁、咸宁、鄂州、大冶、黄石、阳新、浠水、黄梅等部分地区可种植中熟品种,由于湖北省早稻生育后期易遭遇高温逼熟,同时晚稻生育后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因此,早中熟双季稻产区的品种搭配应以早熟早稻和早中熟晚稻搭配为宜。

2.2 布局调整潜力分析

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种植面积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种植布局,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一季中稻的实际种植范围遍及湖北省所有县市,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县市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及鄂北岗地,双季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中东部及鄂东沿江平原,基本接近双季稻的潜在适宜区域(图1),其中鄂西南东部的宜都、枝江、当阳及鄂中丘陵的荆门、钟祥局部仍有发展潜力。由于湖北省目前主要以籼稻品种种植为主,双季晚稻后期寒露风风险是制约双季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粳稻品种耐低温能力较籼稻强,若改种晚粳稻品种有利于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双季稻的适宜种植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以稳定通过10~20 ℃日数作为粳稻的安全生育期天数指标,对早籼+晚粳的种植布局重新进行区划,结果见图3。与图1相比,双季稻的种植北界明显北移,鄂北的老河口、襄阳、随州、广水、大悟、红安等县市均适宜早熟早籼+早熟晚粳的种植。

2.3 限制因子分析

除热量条件外,水资源、土壤、气象灾害风险、劳动力及政策等也是影响水稻种植布局的主要因素。利用1981-2013年湖北省分县水稻单产统计资料绘制湖北省水稻实际单产空间格局,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湖北省一季中稻的高产区位于鄂中丘陵、鄂北岗地及江汉平原地区,鄂西山区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区平均单产相对较低,鄂东沿江平原地区居中,双季稻的高产区域主要位于江汉平原,低产区域位于鄂东北及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从气候条件上,鄂西山区热量资源不足是水稻生产潜力偏低的主要原因;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降水量相对匮乏,但水稻生产潜力较高,主要得益于较好的水利灌溉设施,及相对丰富的光能资源,同时相对于中南部地区气温偏低,有利于延长作物生长发育时间,抽穗扬花期遭遇高温热害的风险也较低,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而鄂东平原地区热量资源和降水量较为丰富,但气候生产潜力不高,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处于大别山和幕阜山的迎风坡,水稻生长季洪涝灾害较为突出[12,13]。相对于单季稻,双季稻生产对水源的要求较高,中北部降水资源偏少是制约双季稻种植的主要限制因子,此外,晚稻寒露风风险较高也是北部地区水稻产量波动大、平均产量相对偏低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及生育期长度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14,15],利用近30年最新气候资料,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湖北省水稻种植布局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与当前实际种植布局相比,双季稻的种植范围以及籼稻改种粳稻后的种植面积仍有较大的扩大潜力,区划结果为有效增加粮食作物面积、挖掘耕地和气候资源利用潜力、促进粮食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湖北省水稻种植以一季稻为主,与邻近省份相比,双季稻的种植比例偏低,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季稻对热量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同时,其抽穗扬花期通常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盛夏高温时段,高温热害的风险较高,因此,改种双季稻是水稻生产合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工厂化育秧及直播、抛秧等轻型栽培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劳动力需求和生产成本,制约双季稻发展的社会因素正在逐步消除,但双季稻对水源要求高,在扩大双季稻种植的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连年出现降水持续偏少的区域,要适时调整水旱作物的种植比例。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一定差异[16,17],目前区划指标大多针对传统的水育秧或旱育秧移栽栽培水稻,生产实践表明,直播技术较传统移栽方式可明显缩短水稻生育期,而工厂化育秧较传统育秧方式播种期有所提前,且秧龄缩短,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对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对气候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指标鉴定。

参考文献:

[1] 游艾青,陈亿毅,陈志军.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2):3190-3192.

[2] 刘晶淼,申红艳,丁裕国,等.京津冀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一种动态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6):1-5.

[3] 李 春,齐 华,江和文,等.辽宁发展燕麦生产的气候适应性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1):64-67.

[4] 宫丽娟,李 帅,姜丽霞,等.1961-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31(1):76-83.

[5] 王冬妮,郭春明,刘 实,等.吉林省水稻延迟型低温冷害气候风险评价与区划[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103-107.

[6] 郭建平.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15,26(1):1-11.

[7] 何 燕,王 斌,江立庚,等.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布局精细化气候区划[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6):658-664.

[8] HUANG Y,GAO L,JIN Z,et al. Simulating the optimal growing season of ric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its adjacent area,China[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98, 91(3-4):251-262.

[9] 高亮之,郭 鹏,张立中,等.中国水稻的光温资源与生产力[J].中国农业科学,1984,17(1):17-23.

[10] 黄 俊,王 华,李 飞,等.基于GIS的广东双季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J/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4-01-26).http:///releasepaper/content/201401-201135.

[11] 段居琦,周广胜.中国水稻潜在分布及其气候特征[J].生态学报,2011,31(22):6659-6668.

[12] 邓爱娟,刘 敏,万素琴,等.湖北省双季稻生长季降水及洪涝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Z1):173-178.

[13] 吴义城,倪国裕.湖北省中稻年景与旱涝灾害[J].湖北气象,1995,14(3):13-15.

[14] 邓 环,万素琴,刘 敏,等.气候变化对1981年以来湖北省中稻生育期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2):84-89.

[15] 刘 敏,刘安国,邓爱娟,等.湖北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6):746-752.

[16] 刘宏岩,郑曼曼,孙黎明,等.不同种植模式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J].中国稻米,2013,19(4):144.

西湖的资料篇5

1974年,湖南省地质局向湖南地质研究所下达了湖南省1∶50万地质图编制任务,包括:1∶50万湖南省地形底图、1∶50万湖南省地质图、1∶50万湖南省主要矿产分布图、1∶50万湖南省主要构造体系图、1∶50万湖南省岩溶分布图、1∶50万湖南省主要沉积矿床成矿时期岩相古地理图和1∶50万湖南省主要矿产成矿规律及预测图。1976年,湖南省地质研究所完成图件编制和出版。

作为湖南省第一次编制的系列综合性基础地质图件,1∶50万地质图阐明了全省境内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并探寻某些主要矿产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较客观地反映了湖南当时基础地质和主要矿产的研究程度,为进一步开展普查找矿、科学研究和其他经济建设部门规划部署提供了依据。直至今天,湖南省1:50万地质图仍对认识和研究湖南省基础地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钦杭成矿带

西段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

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矿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计划项目、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区域化探方法技术研究与成果集成》工作项目的内容,起止时间为2010年-2012年。

项目分别针对中南地区和成矿带西段,编制了39元素的地球化学图,并统计了全区的及不同地层、岩石、构造层、矿化等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值,为区域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和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基础资料;按照地质背景衬度法编制了39个元素的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图;以全部中南区误差调平数据采用累频法圈定单元素异常,再按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组合,编制了4张多元素地球化学组合异常图;以可较好剔除表生因素影响的矿化(富集)系数,按因子分析的元素组合累加编制了10张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图。提出了基于MAPGIS的异常梯度、平均衬度和矿化系数等地球化学找矿参数的构建方法,并以此及常规的异常特征参数对Au等8个主要成矿元素的18000多个异常进行了登记建库。

在成矿系列理论指导下,成果报告针对成矿带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系统研究了主要成矿元素区域分布特征与分带规律;结合不同层次不同比例尺,即1∶20万中小比例尺和1∶5万~1∶1万大比例尺的相关资料,研究建立了钦杭成矿带西段主要成矿类型即金、铅锌、钨锡矿典型矿化类型区的地球化学找矿评价模型。按照地球化学因素转化非线性思想和相应的矿化参数预测法,以BP神经网络方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圈定了各类成矿远景区41处,找矿靶区40处。以《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的资源量数据与“矿化系数”值异常规模 (即综合异常规模)进行曲线拟合,构建铜铅锌、钨锡、金银三类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模型,估算认为钦杭成矿带西段大约具有铜铅锌矿6千多万吨、钨锡矿9百多万吨、金银矿4万多吨的找矿潜力。

项目成果在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的成果验收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项目评审中均获得优秀,认为研究方法正确,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对于钦杭成矿带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

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建立矿产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国务院部署开展了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湖南省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了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

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于2011年编制完成了《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该规划获得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于2002年12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实施。规划根据“湖南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研究”、“湖南省矿业经济发展研究”、“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研究”、“湖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和重点区域研究”、“湖南省矿产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经济指标研究”、“湖南省矿产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研究”以及“湖南省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对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和恢复治理作出了总体安排,并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为全省矿产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西湖的资料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贡献率;优化

一、引言

湖北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中心,目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既有雄厚的教育实力,强大的工业基础,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又有丰富的资源,较低的商务成本等后发优势。湖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做大、做实、做强四个支柱”,其中首要“支柱”就是投资,“投资是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底盘、基础”。本文以外商在湖北的对外直接投资为落脚点,通过考量企业出口额占湖北、中部、东部的比重及贡献率,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和来源,试图发现湖北FDI与出口贸易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利用FDI出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FDI企业出口、出口总量及出口贡献率

1.FDI出口与出口总量横向比较。2007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湖北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2]数据显示,2007年湖北省出口总值为81.72亿美元,2011年增长到195亿美元,增幅为58%。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企业的货物出口也在迅猛增长(见表1),从2007年的27.6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76.00亿美元,是07年的2.7倍。从FDI出口占湖北省的出口来看,比重一直维持在35%左右,说明湖北省的对外贸易FDI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

表1列出了湖北、中部、东部三个地区三年期间的相关数据。从FDI出口及各地总出口来看,2007年,东部10省市(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FDI出口省均67.61亿美元,而湖北省仅为27.68亿美元,差距较大。随着近几年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湖北产业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同步进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了一定的缩小,2011年东部FDI出口省均93.64亿美元,湖北省为76.0亿美元。就中部省份而言,湖北承担着“支点”角色。2011年中部6省(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FDI出口省均48.50亿美元,湖北的主要经济指标则领先中部。

再来看FDI出口占中、东部地区的比重,数据显示湖北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从2007年至2011年,东部地区的平均比重约为58.78%,而湖北省一直在35%左右。究其原因,FDI在我国的分布非常不均衡,从区域分布来看,85%左右的FDI分布在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不过从趋势上来看,随着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相对优势有所上升,引导外资转移的市场条件开始形成,而且政府因势利导,加大了引导和鼓励力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FDI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从60.95%下降到56%。和中部平均水平相比,湖北成绩斐然,而中部比值一直在28.12%左右。

2.FDI出口增长率与贡献率的横向比较

表2说明了三个地区FDI出口的增长率及贡献率。

2009年到2011年湖北省FDI出口的增长率出现了大幅波动,分别为-10.52%、68.11%、33.45%。由此看出湖北省FDI的出口增长并不稳定,特别是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下成负增长,在2010年重拾升势。过去,湖北往往“下得比别人快、上得比别人慢”。但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以来的发展趋势看,“下得相对延缓、起得相对较早”,呈现出比较强劲的发展态势。观察数据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发现,FDI出口增长率和地区出口总值增长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负、正、正,弱、强、中的走向,可以了解到国家在处理金融危机时的果断,以及对内资、外资企业的合理调控。

我们再来比较FDI企业出口的贡献率。湖北省FDI企业出口的贡献率2009年高于东部地区,说明经济危机对东部地区冲击较大。但是,中国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基础建设、铁路公路机场建设的经济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增长稳步上涨。2010年东部地区迅速反弹,达到了54.92%,之后趋于一定程度的下降,原因是通过宏观调控,内资企业也起到了部分作用。与中部的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省的FDI贡献率水平还是较高的,分别为23.01%、51.70%、37.41%。

三、FDI对湖北出口贸易效应的差距分析

1.湖北FDI的行业分布与出口贸易效应。从总体来看,湖北招商引资的质量不断提高,外来投资额逐年递增,投资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实力逐渐增强。据湖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外商在湖北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见表3),2009年到2011年,湖北省这三个行业实际吸引外商直接占湖北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3.58%、18.02%、4.63%左右。这三个行业合计起来就占了湖北省的86.23%以上,集中度很大。

外商在东部的投资,从行业结构来看,实际吸引外资金额列前几位的是: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排前几位的是: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中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中了48.17%的份额(50.81,47.91,

45.78),中部地区为58.31%(56.23,58.22,60.48)。湖北为

(63.86,61.06,65.81),这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FDI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交通便利、信息沟通快捷、劳工成本较低的中心经济区,已经成为FDI的新热点,湖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资源优势明显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FDI出口增长率。

2.湖北FDI的来源与出口贸易效应。据统计,湖北2009~

2011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6.88亿美元、40.5亿美元、

46.55亿美元。截止到2011年12月,对湖北省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日本、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意大利、法国、韩国、德国、荷兰和台湾省,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外资金额占全省实际外资金额的86.71%。其中香港一直以来作为湖北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达到25.18亿美元,占全省的54.09%。欧洲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投资增幅显著,说明欧元区经济在复苏并增长,将有利于跨国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相关研究发现,来自欧洲的外商投资通常是针对中国市场而来的,属于水平投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一般把中国大陆作为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为垂直投资;从投资战略来看,欧洲国家在华制造业投资更多地看重中国巨大的国内潜在市场,开发和占领当地市场是他们来华投资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小结

综上所述,湖北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与东部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与一些发达省份差距仍较明显,如广东、浙江等。这些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区位优势、人力资源水平、聚集因素优势明显,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能够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促进出口增长。同时,湖北在中西部地区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如湖南和河南,2011年,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最多的是湖南省,占中部地区吸收外资总量的24.46%。

从总量上来看,FDI出口总额占湖北经济总量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产出来看,随着近几年的投资和产业转移,湖北产业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同步进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这些都构成了湖北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

五、措施

1.优化投资环境。(1)优化投资软环境。要让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的出口发挥更大的作用,优化投资环境是湖北扩大外来投资的“生命线”,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命线”。为此,湖北应充分营造最佳投资环境,诚实守信,彰显市场容量大、环境宽松等比较优势,搞好政策创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扶持政策,制定完善低碳经济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2)完善投资硬环境。应该加快湖北的平台建设,加强开发区、园区建设,加速产业集聚,以“两圈一带”战略为核心,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城市,重点推动武汉、宜昌、襄阳、荆门等市加快发展;加快武汉新港建设,打造成集现代化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大港,加快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实现政策、资源、产业和功能的联动互补,增强集聚效应。同时,利用湖北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现代物流,探索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创新通关模式,推动湖北口岸与东部地区的快速通关。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利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申报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目录,享受《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优惠政策。产业集聚可以极大程度减少相关企业的成本,能够迅速让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生产能力并出口。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成熟,吸引了大批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引进一批对战略新兴产业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和大企业,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行业龙头在湖北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可以促进形成产业集群,把立足点放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把许多中间品和零部件外包出去,使湖北当地有一批有效率的企业群,来承接这些业务,这在客观上为内外资企业建立联系提供了机会。同时,大力推进服务领域招商引资,形成以高技术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外来投资在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溢出效应,从而带动省内相关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2)利用外资特点优化资金来源地结构。FDI的来源特征不同,从而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有所不同。通过研究具体产业的省情、国情甚至全球发展动向,使湖北和外来资金实现“需供双方对接双赢”(见表4)。

表4 优化资金来源地结构

(3)利用重点地区优化区域结构。武汉作为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龙头,应更多吸引来自香港、台湾、欧美等国的外资,重点聚集在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服务外包、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并能与本地产业进行对接。例如,20世纪80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澎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随着20多年的发展,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形成了特定的集聚效应。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有地区特色的产业园区以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2011年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07%,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

1595亿元,增长22.7%,高于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宜昌、襄阳部级高新区增速均超过30%。宜昌应重点围绕新材料产业,如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等提升产业水平;襄阳应围绕新能源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利用外部资金和技术进行产业对接、提升。除此之外,其他市州也应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围绕产业引项目,科学合理利用外来资金,培育一批创新性突出、易于产业化的科技项目,形成巨大的产业链。

参 考 文 献

[1]周先旺.扩大总量 优化结构 提高湖北利用外资水平[R].湖北省商务厅.20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2008-2012

[3]2011年湖北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Z].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2(31)

[4]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2012

[5]席帕.中国吸收外资2009年-2012年回顾与展望[R].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2013

[6]2011年1-12月湖北省利用外资简况[R].湖北省商务厅.2012(4)

[7]刘宇.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效应的区域比较及启示[J].理论月刊.2010(8)

注:50.81,47.91,45.78是2009年~2011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占外资份额的比值,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5],以下同。

注:56.23,58.22,60.48是2009年~2011年中部地区制造业占外资份额的比值。

注:63.86,61.06,65.81是2009年~2011年湖北地区制造业占外资份额的比值。

西湖的资料篇7

16世纪以前的远距离贸易虽然存在,但以贸易地区的游移为特征。降至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向有相对稳定贸易区域为依托的格局的方向转化,我认为此时期出现了五个经贸区:江南经贸区、珠江三角洲经贸区、长江上中游经贸区、华北经贸区和西北经贸区。

经贸区是以经济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但并不等于经济区。所谓经济区主要是基于经济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经济区域特征。其特征的表露又主要是生产状况。因此,经济区的界定是以生产状况为主要指标。所谓经贸区则是从交换的角度而界定的商品市场圈。当然,一个地区的交换,取决于该地区的生产。就此而言,经济区与经贸区有时难以断然界别。但是,也应该注意,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一是需要便捷的交通。特别是在古代陆路交通欠发展的情况下,便捷的水路交通是形成经贸区的重要条件。当然,有些地区由于特殊原因,也可能在水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经贸区。二是,有一个或数个对大宗商品有很强吸纳力的城市作为该经贸区的中心点。

我们再详细谈谈五个经贸区。

1、江南经贸区。所谓江南,指的是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宁国、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以及太仓州。这八府一州的江南地区,在16至18世纪形成了三个农业区。一是以种植棉花为主或棉稻并重区,它包括松江、太仓大部和苏州常熟、昭文等县;二是以蚕桑或桑稻并重,它包括湖州、嘉兴和杭州、苏州的若干县;三是种稻区,它包括常州无锡、宜兴和松江的华亭、青浦。江南地区有太湖水系。太湖东靠运河,南接钱塘江,北跨长江,又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构成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网。这种经济生产条件和交通状况,决定了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格局是:输出以高价值的手工业产品特别是棉、丝织品为主,输入的则是低价值的粮食和手工业生产原料。

江南是全国主要的蚕丝生产基地,特别是蚕丝生产中心湖州府,更是享誉全国。在蚕丝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明万历时张瀚说:“余尝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利于罗、绮、绢、zhù@①,而三吴为最。”(注: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记”。)这说明,至少是明万历以来,丝织业已是江南的支柱手工业。江南丝织品销往外地的数量,学者们的估计稍有差异。据范金民估算,明后期江南销往国内市场(包括江南本地区市场)的丝织品,每年约相当于绸38万匹,值银38万两;至清乾嘉年间则为1000万匹绸,价值约1500万两银(注: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1993年版第252、253页。)。

棉花的大量种植,也推动了江南棉纺织品的发展。明代江南棉布远销西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各地。明万历时松江人陈继儒说:松江布北走齐鲁,仰给京师达于九边;出长江口,经楚蜀,散于闽、粤、秦、晋、滇、黔诸郡,“此天下之大命脉也”(注: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卷59《布税议》。)。降至清代,由于华北各地棉纺织业的发展,江南布在华北市场受到排挤,转而售往湖广、江西、两广、福建和东北等地。清代江南棉布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数量,方家估算数目不一。徐新吾估计为每年两千数百万匹(注:徐新吾《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两宋时期,江南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降至明清,由于大面积种棉植桑以及城镇人口的激增,江南成为缺粮区。苏州、南京、杭州以及那些主要从事丝、棉纺织的专业市镇,都需要输入粮食。清前期,向江南输粮的地区,主要是长江上中游的四川、湖广、安徽及江西。乾隆时,东北成为新的江南粮食供应地。据郭松义估计,清前期各地输入江南米粮每年约达3050-3350万石(注: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第4期。)。

除粮食外,江南还需要手工业生产所需的多种原料,如蓝靛、木材、竹、纸、铁、煤、大豆、桐油等等。

苏州、南京、杭州是为16至18世纪江南经贸区的经贸中心。其中苏州还是全国的远距离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这里,各地区商人云集,各商业会馆林立,商业贸易极为发达。

2、珠江三角洲经贸区。这里所谓珠江三角洲,是指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它包括西自西江边高要,北自北江边清远,东至东江边惠州的广袤约1100平方公里的区域。珠江三角洲水运便利。从广州沿西江至封州,入广西梧州,再往西可入云南;沿西江北上可过贺江、开江,抵湖南。经北江上流浈江,再越大庾岭商道,进江西赣江,抵鄱阳湖,与长江相会合,可通江南各地。东江溯流可抵惠州,北上经河源,达龙川县老隆埠,这里是进入闽西的咽喉之地。16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趋势大大加强。明代,这里渔果综合利用的“果基鱼塘”发展迅速。明末,“果基鱼塘”又向着经济效益更高的“桑基鱼塘”转变,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蚕桑业生产基地,此外,这里的甘蔗、茶、烟叶种植也较普遍。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生产以佛山冶铁最著名,所谓“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莫良于佛山”(注:张心泰《粤游小志》见《小方壶舆丛钞》第94卷第4册。)。此外,广州、新会的造船业,石湾的陶瓷业,南海、东莞的棉纺织业,广州的丝织业,番禺、东莞、增城的制糖业,顺德的缫丝业等都很发达。在这样的水陆交通条件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基础上,16世纪珠江三角洲经贸区形成,并显现出自身的经贸特点。

16世纪以来,珠江三角洲除对外贸易之外,国内长途贩运主要是两条水路,一是通过西江展开的与广西的贸易。两广虽同属岭南,但两者经济差异明显。广西多山,壮、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经济较落后,大多仍停留在农耕状态。但广西生产的粮食和木材、烟草、竹、油桐、茶叶以及铜、铅、锡等又是广东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原料。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产品,也是广西所需。两广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就籍于西江航运大规模展开。据学者估计,广东每年要向广西购进粮食约1800万石;购进的生产资料,仅烤蚕茧所需的木炭,每年从梧州贩往珠江三角洲的就有1千数百万斤(注:黄鼎臣《明清时期两广的商业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而从广东输往广西的主要是盐和布、丝绸、铁器等手工业制品。二是通过北江、东江等开展的江西、湖广、福建,特别是与江南的长途经贸活动十分频繁。珠江三角洲输往江南的商品有铁制品、陶瓷、夏布、糖和盐等,尤其以铁制品为大宗。万历时,霍与瑕说:“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岁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数十万,皆置铁货而北。”(注:霍与瑕《霍勉斋集》卷1《上吴自湖翁大司马》。)特别是佛山镇,其“铁锅贩子吴越、荆楚而已,铁钱则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转鬻之”(注: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6“风俗”。)。珠江三角洲从江南输入商品主要是棉花、蚕丝和丝制品,褚华《木棉谱》说,闽、广商人到江南,不买布而买棉花,“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盖彼中自能纺织也”。广州虽有丝织品,但粤缎、粤纱“必吴丝所织”,才能色彩光华、滑泽(注:乾隆《广州府志》引明《广州府志》。)。

因此,珠江三角洲经贸区的经贸中心,首推广州,其次是佛山镇。

3.长江上中游经贸区。长江源自青海,全长6300公里。今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段,湖口以下为下游。16世纪以来,随着四川商业重心从成都东移重庆,重庆成为西南物贸主要集散地,以及长江中游汉口镇的崛起,长江上中游经贸区最终形成。

重庆古称江洲,“有舟航转运之利。蜀南西北,旁及康藏,以至滇黔之一隅,商贸出入输会,必于重庆。故重庆者,蜀物所萃,亦四方商贾辐辏也”(注:民国《巴县志》卷3。)。自重庆输出的商品有木材、茶叶、药材等,而以粮食为大宗,这批粮食主要来自川东各地。据学者估计,每年从重庆顺江东运的粮食在100至150万石左右。(注: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第4期。)汉口是长江中游经贸区最大的经贸中心,有“九省通衢”之称,它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清前期又与京师、佛山、苏州并称“天下之四聚”。乾隆十年,湖广巡抚晏斯盛说汉口镇“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注:晏斯盛《请设商社疏》,《清经世文编》卷40“户政”15。)。晏斯盛所说这六行,至少有盐、米、木材、药材四物属于过境贸易。入清以来,汉口就是淮盐重要集散地。这载淮盐的船,自仪征出口,抵汉口停泊,绵亘数十里,“首尾联络,势若蛇蟠”(注: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卷1。),可见汉口食盐过境之盛。清前期,汉口是全国最大米市之一,每年运销量在千万石以上,这些米并非都是湖北所产,其中至少有几百万石来自湖南(注:郭松义《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数量的估测》,《中国史研究》1994第4期。)。可见这也是中转贸易。湖北虽盛产木材,但汉口市场上优质木材如杉木等,多来自云南、贵州和四川。至于汉口市场上的药材和布,大多也不是本地所产。

除重庆、汉口以外,沙市、芜湖、九江也是长江上中游经贸区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4.华北经贸区。这是一个以水陆交通联结而成的经贸区,它包括京师、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在内,是以生活资料贸易为主的经贸区。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京师,水陆交通便捷,各地商品均可运达北京。北京是华北以至全国经贸中心之一。但北京是消费城市,手工业欠发达,因此,北京与其他地区的远距离贸易,形成了生活资料的单向输入为主的格局,其中尤其是粮食的输入。

除北京之外,明后期至清前期,华北最繁华的都会是位于会通河与卫河交汇处的临清。因地理位置,临清成为华北地区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枢纽,也呈现出过境贸易的特征。临清市场最大宗商品是粮食,其来源有四:一是从运河北上的江淮粮;二是由卫河泛舟而来的河南粮;三是沈阳、辽阳等地海运至天津入运河南下的东北粮;四是临清附近的山东粮,这些粮食或售于京师,或售于江南,每年交易数量,多达五六百万石至千万石(注: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页。)。此外,过境贸易商品还有铁锅、铁器、瓷器、纸张、茶叶等。

此外,华北地区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中心点还有天津和河南朱仙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五.西北经贸区。指东起直隶西北部的宣镇,沿长城迤西,过张家口,经山西大同、越杀虎口,往西至陕西榆林,再延伸向甘肃、宁夏、青海、直至新疆巴里坤、哈密、阿克苏、吐鲁番以及疏勒、和阗。北伸则进入蒙古草原,抵多伦诺尔、归化、包头、呼林格尔、托克托,直至清俄边贸城恰克图。这里没有像其他经贸区那样便捷的交通条件,但在“一收十利”丰厚利润驱使下,不少商人长途跋涉进入西北经营,形成了一个经贸区。明代进入西北经贸区的商人,以山西晋商最多,其次是陕西商人,还有徽州、山东、江西以及龙游商人。其贸易对象,主要是明朝军队。形成于明中叶的西北贸易区,与明朝的军事布局有密切关系。为防御蒙古族统治集团对西北的军事袭扰,明朝沿着长城陆续设置了九大军事防区,通称“九边”,其在西北有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8镇。明后期,8镇驻军多者76万余人,少者36万余人(注:梁淼泰《明代“九边”的军数》,《中国史研究》1997年1期。),如此庞大的常年驻军,需大量的粮食、布匹、军械和草料。明中叶以后,随着军屯的败坏以及征兵制改作募兵制,明朝每年拨给边镇大量的“年例银”和饷银。嘉靖三十七年(1551)户部尚书孙应奎说:“今岁入二百万(两),而诸边费六百万(两)。”(注:《明史》卷202《孙应奎传》。)当时有人惊呼:“竭九州之力而不足以供(九边之费)。”(注:王德完《国计日诎边饷岁增乞筹划以裕经费疏》,《明经世文编》卷444。)边镇巨额军费对明王朝来说是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对西北贸易区而言,则是货币投放量的增加,从而促进其贸易的发展。其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匹和其他生活资料。

入清以后,西北常驻军大量减少,迫使商人作贸易战略转移,一部分商人转向内地,另一部商人依然留在西北,从事边蒙贸易或在恰克图与俄国作贸易。

三、全国性大市场格局的最终形成

上述五大经贸区,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建立在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的经济基础上的经贸区,如江南经贸区和珠江三角洲经贸区。它们向其他地区输出的是高价值的手工业产品,如棉布、丝绸和铁制品等,输入的则是低价值的粮食、手工业原料和其他农产品。显然,这样的经贸区,是以其他地区作为自己的产品市场和原料基地。这样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可以推动其他地区的农、林等产品的商品化,使更多的地区卷入商品市场之中;同时,它在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上,则更为明显。16至18世纪,江南丝、棉纺织业的发展,丝、棉纺织业专业市镇的发展,不能不归功于丝、棉纺织品的大宗远距离贸易。第二种是大宗商品过境贸易区,如沿江、沿河和沿海的长江上中游经贸区,华北经贸区中的临清、天津、朱仙镇等经贸中心点。这种经贸区,对推动各地区间经济交流,使各种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进全国性大市场的形成,功不可没。第三种是以生活资料交换为主的经贸区,如华北经贸区中的北京以及西北经贸区。这样的经贸区,或以消费性城市为经贸中心点,或以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区、畜牧区为基础。前者消费性的城市,是以货币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农业产品作交换;后者是以低价的农产品或畜牧产品换取其他地区高价值的手工业制品。在这两种情况下,它们都只能成为其他手工业生产发达地区的产品销售市场。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对当地经济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当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大。但是,它对稳定社会政治秩序,巩固边疆,都起了很大作用。

上述五个经贸区,并没有覆盖中国所有地区。但是,五个经贸区之外的许多地区,其产品都可进入各个经贸区,商人更是踏进经贸区的市场大显身手。如福建在江南经贸区之外,但福建手工业原料如蓝靛、竹、木、纸、糖等,却源源不断输往江南。明人王世懋《闽部疏》云:

凡福(州)之绸丝、漳之绢、泉之蓝、福延(平)之铁、福漳之橘、福兴(化)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福建土特产不仅输往江南,也输往北方。在输出土特产的同时,福建也输入各种商品。首先是粮食。福建作为缺粮的地区,每年都要从广东、浙江以及台湾输入大量粮食,明后期周之夔:

夫闽三面距海,山多田少,虽丰年尚资邻粟。故漳、泉贩之惠、潮;兴、宁贩之温、台;省会贩之上四郡,四郡不足,则贩之江、广。(注:周之夔《弃草文集》。)

除粮食外,福建还从江南等地输入棉花、棉布。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拔说,闽地“棉花绝少出产,购自江浙、价常加倍”(注:李拔《种棉说》,《清经世文编》卷37“户政”12。),嘉庆《同安县志·物产志》说:同安棉花“少而不足用,岁仰给于江右”。福建泉州、漳州二府虽生产丝绸,但所需原料则购于江南,并载往京口染色后,才运回织绸。王世懋《闽部疏》说:此二府“所仰给他省,独湖(州)丝耳。红不逮京口,闽人货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可以说,16至18世纪,福建与几个经贸区,特别是与江南经贸区的经贸关系十分密切。

五个经贸区之间、五个经贸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大宗商品运输贸易,使全国范围内各层次的市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大网络。商品流通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前所未有。全国性大市场从而形成。

字库未存字注释:

西湖的资料篇8

关键词:东西湖区;泛水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19-02

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西北近郊,三面环水,一面接城。近郊的地理优势使东西湖区在吸引武汉城区游客方面占得了先机;广阔的地域使东西湖区发展旅游具备了空间的优势。武汉东西湖区通过近年来的建设,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的旅游大环境初步形成,旅游产业发展条件明显改善。东西湖区的水体及涉水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也极具特色,探讨东西湖区水体及泛水资源的旅游开发无疑是一个极佳思路。

1 东西湖区泛水旅游资源的赋存调查――数量、类型及分布

东西湖区泛水旅游资源可分为4大主类、10个亚类、18种基本类型,重点是水域风光类。具体如下:

1.1 涉水地文景观

(1)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岸滩:汉江外滩、府河外滩、沦河外滩、汉北河外滩。

(2)岛礁:岛区:万科西半岛、金银湖等系列湖半岛。

1.2 水域风光

(1)河段。观光游憩河段:南频汉江,可自武汉港乘船经龙王庙、南岸嘴进入汉江游览;西边汉北河、沦河;北边柏泉镇域内有府河、昌家河等河段,可谓山水相拥,人杰地灵;此外还有泾河、东流港等。汉江:(又名汉水、襄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流经区西南侧,过境总长度35.3公里。盛涨时每年由新沟倒灌,经辛安渡由沦河入湖,良好的航道外有通江达海之利,内有优质的淡水可供饮用灌溉。府河:(又名府河、水),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区东北侧,过境长度38.5公里,最高水位32.76米。府河全靠上游降雨来水,洪枯水位相差悬殊,大旱年份则河水断流。汉北河:是天门河下游改道后的人工河,过本区境界7公里,经新沟闸入汉江,其支流沦河通过东山头闸入府河。沦河:原系府河自辛安渡向东北分流的一支,现为汉北河支流。源起汉川民乐闸,经本区辛安渡、东山两场,通过东山头大闸下泄府河,全长15公里。其水源受汉北河影响,最高水位29.98米。它是本区主要的灌溉用水水源之一,沿线建有46公里引水闸、43公里引水闸以及2座小型提水泵站。

(2)天然湖泊。观光游憩湖区:辖区内湖泊众多,有金银湖、巨龙湖、月牙湖、杜公湖、东湖、西湖、黄塘湖、黄狮海、墨水湖、金湖、银湖、磨子口、殷家汊、混江湖、泥塘湖、长岗湖、谢家湖、深水湖、五龙湖、南赛湖、北赛湖、小罗赛、古堤湖、甘家墩、厶教湖、桥档湖、油篓海、黑水湖、银行汊、上下港、罗港、大港、荷包湖等28个湖泊。其中,境内中部的北湖、巨龙湖、月牙湖由北至南贯穿一线,如同中轴,亦是主要水体;柏泉周边也水域面积广大,水体面积约30Km2,著名的有小罗赛湖、杜公湖和上幺教湖。

(3)沼泽与湿地:东西湖区境内有多处沼泽和湿地,如金银湖湿地、杜公湖湿地、东风垸湿地、鸭嘴湿地、白鹤嘴湿地等。东西湖区也是著名的“鱼池子”,鱼池密布。

1.3 涉水建筑与设施

(1)涉水综合人文旅游地。园林游憩区域:有金银湖湿地公园、杜公湖湿地公园、白鹤嘴滨江公园、吴家山公园、慈惠亲江乐园、柏泉苗木花卉基地、武汉七彩植物园、台湾北丰草莓基地、武烟花卉香料基地。其中金银湖湿地公园是部级城市湿地公园,杜公湖湿地公园是省级湿地公园。动物与植物展示地:鲟鱼养殖观赏基地、柏泉龙虾基地、武汉极地海洋馆。

(2)水工建筑。水井:柏泉古井位于月塘角的水塘中,井底有树根盘曲,状如双鲤,一大一小,头端有地下泉水涌出,如鱼游动,成为奇观。水澈见底,清凉甘烈,被武汉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运河与渠道段落:围垦造就了东西湖区沟汊纵横的特点,有总干渠、疏干沟、通航沟及73条支沟等。境内灌区有高灌区、中灌区、低灌区。建有塔尔头泵站、李家墩泵站、刘家台泵站、汉江64Km高灌泵站等提水设施。水闸:建有沦河46Km引水闸和43Km引水闸、汉江新沟闸、汉江棉花仓库1号闸、汉江建港2、3、4、5号闸、大湖口节制闸、径河加工厂控制闸、总干沟节制闸等。

1.4 旅游商品

(1)水产品及制品。矿泉水主要有当地生产出来的乐百氏矿泉水。鱼类产品主要有干鲶鱼、龙虾和罗氏沼虾。东西湖区柏泉人腌制食用红鱼、虾糌渊源流长,因此,柏泉有句俗话:“红鱼、腌菜和虾糌,客来也不怕。”

(2)其他物品:百事可乐、娃哈哈、光明、蒙牛等饮料或饮品,及华润行吟阁啤酒等;太空莲、野生菱角、东山的莲藕。另外,柏泉的特产板鸭、盐蛋、皮蛋等远销国内各地。

2 东西湖区泛水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价

2.1 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开发空间大

东西湖区的旅游资源在数量上,自然旅游资源没有人文旅游资源多。在体量上,自然旅游资源远比人文旅游资源大,开发空间大。

在东西湖区所涉及4大主类、10个亚类、18种基本类型的泛水旅游资源,共有泛水旅游资源单体164个。其中天然湖泊与水工建筑分别占28个和89个,本类单体平均密度约为个3.3个/10平方公里。在各亚类中,天然湖泊与水工建筑较高,单体数量为121个,占全区泛水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72.7%。

2.2 水网密集,水景独特,潜在利用价值高

东西湖区古为云梦泽,形成了河湖密布、内湖与外河相通的水乡特点,又因围垦而修建了东西向、南北向的众多沟渠及连通渠,水网密布,水景独特。近年,一批湿地公园的建立,尤其是金银湖湿地公园,有着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对城市湿地的研究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共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2处,武汉东西湖区金银湖湿地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处部级城市湿地公园。金银湖湿地公园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并有多种珍稀禽鸟。目前公园植物品种188种,常年鸟类10余种。在这里,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古朴与时尚达到日臻合一的境界,成为展示人文、自然景观的生态风光带。此外,形状独特的巨龙湖等湖泊、频临汉江的亲水平台、府河的滩头等也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2.3 旅游功能多样,可开发多种泛水旅游活动

东西湖区泛水资源兼具泛水观光、水上运动娱乐、滨水休闲度假、涉水农家体验、泛水科普探险等多种旅游功能,可开发多样性及综合性的泛水旅游项目。

泛水观光。汉江、府河及水面较大的金银湖、巨龙湖等河湖可乘船进行水上观光。2009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东西湖区旅游局组织了“武汉港――白鹤嘴”水上观光游的首航,汉江边的游船码头数量和条件基本具备。东西湖区一些湖泊中的荷花、芦苇等花草也颇具观赏价值。此外,在江河、湖泊的岸边地带可建设亲水平台、观景长廊、亭台,将一些路桥、沟渠、泵站、水闸融入旅游功能并美化外观设计和植树绿化,也可形成一批游览项目。目前,汉江段岸边的四季吉祥沿江观光带已初具规模,渐成气候。

泛水运动娱乐。金银湖、巨龙湖、月牙湖、杜公湖、东风垸、泾河、府河等处可设置水上快艇、水上自行车、水上摩托艇、水上飞机、水上降落伞、划船、游艇俱乐部、皮划艇、F1方程式赛艇、沿岸赛车、滩头骑马等娱乐和水上竞技运动项目。这些项目与陆上赛马、高尔夫等项目配套,将进一步完善东西湖区的体育健身、运动娱乐的旅游功能。

滨水休闲度假。可在汉江、金银湖、巨龙湖、泾河等邻近吴家山闹市区、江汉区、江岸区的江河、湖泊、河塘边,建设茶社、酒吧、餐厅、休闲农庄、渔家乐(鱼庄)、度假村或度假山庄、湖边沙滩浴场、婚纱摄影外景地等项目,开展垂钓、游泳、、摄影、书画、演艺等各种休闲娱乐活动。目前,与浙江正达集团达成投资协议的武汉水乡旅游城拟开工建设。此外,嘉伦河湿地度假村可开展温泉旅游。

涉水农家体验。东西湖区已经成功举办三届蔬菜节,可将这种模式进一步延伸开展涉水节庆。如,利用汉江和众多湖泊、鱼塘举办渔家风情会或捕鱼节、垂钓赛;利用临水的农场果园及湖中莲藕、菱角等,如辛安渡梨园、泾河葡萄园、红星采摘园、巨龙湖荷花园等,除赏花外(春天赏桃花、梨花,夏观荷花、石榴),还可举办水果采摘节,让游客亲手采摘桃梨、葡萄、莲蓬、菱角体验农家乐。

泛水科普探险。利用金银湖、杜公湖啊、东风垸等湿地或湿地公园及在建的极地海洋世界等,可开展生态及水生动植物科普教育、科研科考等活动。其中,金银湖还是武汉市园林科研所水生植物引种和栽植的试验基地。

2.4 区位优势明显,辐射面大,市场前景广阔

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区西北近郊,分别于武汉市的口、江汉、江岸区接壤,西临汉北河,与孝感市相邻,南与蔡甸区隔汉江相望,北与黄陂区以府河为界。据数据显示,2007年,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城镇人口有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8%;人均GDP约1.8万元,潜在客源市场十分广阔。武汉城市圈居民具有相对较高的出行能力,市场潜力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一城两圈”发展战略和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东西湖旅游需求总量。东西湖区泛水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并可依托东西湖区的交通运输力、经济辐射力等条件发展,辐射性大,市场前景喜人。

2.5 文化内涵深厚,资源组合度高,彰显旅游特色

武汉东湖、杭州西湖以“旅游仙境,人间天堂”蜚声中外。东西湖区有古云梦泽之积淀、泾河的江河文化、典型的城市湿地文化、浓郁的渔家民俗文化等,围垦文化全国独一无二,与柏泉三古文化、马城赛马文化相得益彰,可整合开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武汉之西500平方公里的东西湖区,昔日是“气蒸云梦”之古泽;如今,有“楚天明珠,魅力水乡”之美誉。凌空俯瞰,这里湖泊密布,河流纵横,青山滴翠,田野吐馨,港湾九曲,轻舟飘逸;到处都是芳草、白云映蓝天,沙鸥、鱼虾戏碧波的水乡景象。

沿金山大道,有金银湖荡漾左右。在金银湖东、北、西,东流港、黄狮海、潇湘海、径河四条水道纵横贯通,金岛、银岛、卧龙岛等九个半岛依次探头湖中,形成了三湾十八岔、湖岸回旋,四水连接、九龙护珠的水势地貌;加之与相连的东方马城、高尔夫球场、金银湖公园联姻,构成了浓郁的水文化韵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金银湖生态旅游区时,提出了这样的战略定位:“东湖水面开阔,气势宏伟,具阳刚之气;金银湖岸线曲折丰富,风光旖旎秀丽,有阴柔之美。二者一阴一阳,分居长江两岸,与黄鹤楼成三足鼎立之势”。

沿张柏公路、新城五路北上,10分钟到达柏泉生态旅游观光区。新石器时代遗址马投谭、夏商遗址盘龙城、抗清名将张京故里、辛亥元老孙武故居……飘溢着传统文化的芳香。穿行荷塘栈桥,畅游柏泉古井、古景德寺、明清古村落,观赏“彩云夕照群鹜飞”的杜公湖,你不仅会陶醉于“三古”景区的古朴清秀,更会沉浸于“荷塘月色”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遐想。

上一篇:蓝石头范文 下一篇:平安夜圣诞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