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苏轼范文

时间:2023-10-02 16:09:29

海棠苏轼篇1

山东省即墨龙山中学26620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诗人。嘉祐二年登进士第。熙宁四年通判杭州。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元丰二年八月因乌台诗案入狱。从元丰三年二月初到黄州至五年寒食节,在黄州已经经历了第三个年头。

初到黄州,虽然惊魂未定,但有了更多闲暇和接近自然风光的机会。元丰三年作者寓居于定惠院,惊喜地发现东小山独有一株海棠树,枝叶茂密。他慨叹在四川家乡常见的海棠花居然可以在黄州看到,以为奇珍。既为其自然富贵、月下清淑的天姿所打动,又为其身处竹篱嫣然一笑的乐观精神所感染。因赋诗一首,此后年年置酒观花。

苏轼酷爱自然、珍视春光。元丰四年、五年正月曾两次与潘、郭等友人寻春。也许是黄州地理条件的特殊,那里的春天特别短,海棠花开放后不久就凋谢了。因而作者在五年写的《黄州寒食二首 其一》中发出"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感慨。意思是:每年都想好好地珍惜春天,但春天都曾匆匆离开,怎能不使人感到惋惜?黄州气候多变,元丰五年,春天早该来到。但两个月来,阴雨连绵,好像总处在清冷的秋天中一样。他想起前年"雨中有泪亦凄怆"的海棠花,现在该会是什么样子呢?当听说海棠花花瓣已经开始纷纷凋落,被泥水玷污,不禁悲从中起。"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燕支雪"即胭脂雪,指桃花或其他粉红色的花朵红白相杂。这时的海棠花像是血气方刚、面貌白里透红的翩翩少年,一场重病后变得面目憔悴、头发斑白。"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是不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偷走了她(他)们的美好容颜、大好青春了呢?

海棠苏轼篇2

描写桃花的诗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唐·王维《辋川别业》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宋·苏轼《送别诗》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宋·苏轼《新城道中》

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宋·秦观《江城子》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宋·秦观《望海潮》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

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

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宋·李弥逊《诉衷情》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春游湖》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元·姚燧《浪淘沙》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清·吴伟业《鸳湖曲》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上高侍郎》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宋·秦观《虞美人》

描写樱桃的名句

一树樱桃带雨红 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宋·赵彦端《豆叶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描写杏花的诗句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唐·杜牧《杏园》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 宋·晏殊《临江仙》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 宋·苏轼《蝶恋花》

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 宋·曹组《小重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张良臣《偶题》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宋·刘彤《临江仙》

描写梨花的诗句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唐·郑帧侗峤等曛莨愠擎洹

带叶梨花独送春

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唐·岑参《送杨子》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 宋·陈克《豆叶黄》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描写兰花的诗句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战国楚·屈原《九歌 礼魂》

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宋·洪兴祖《楚辞·九歌·礼魂》补注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怕端普唇

唐·

刘禹锡《和乐天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宋·曹组的《卜算子·兰》

描写蔷薇的诗句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南朝梁·柳恽《咏蔷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唐·杜牧《留赠》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描写海棠花的诗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弥逊《虞美人》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海棠苏轼篇3

关键词: 苏轼 生命体验 诗歌创作 影响

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向力,是作家艺术创作的根本指向,是使其艺术创作生气勃勃的首要条件。艺术家在感受个体生命、感受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于苏轼而言,在坎坷曲折的仕途生涯中,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是孤独体验、归依体验和超越体验,本文阐述苏轼诗歌中的孤独体验与归依体验。

一、苏轼诗歌的孤独体验

“孤独”除了指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外,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体验。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因其独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准则与流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保持着距离乃至对立,所以受到某些社会阶层的排斥,从而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此种境地下,咀嚼孤独、体验孤独,从而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孤独体验。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他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王安石变法时,他强烈反对新法,受到新党派官员的激烈排斥打击。严重的政治迫害,使苏轼陷入了孤独的处境。这种孤独处境,首先是生存状态的孤独。“乌台诗案”的诬陷,使得苏轼周围的人为了安全与生存的需要,纷纷远离他,营救、支持他的人寥寥可数。迁谪黄州,“渐为人不识”①。(苏轼《答李端叔》),几乎过着幽居独处的生活;而后,又不断地被贬,贬所也越来越荒远,最后竟被贬至饮水食芋的蛮荒之地儋州。政治的挫折,世情的冷漠,才识的不被人赏识,使苏轼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强烈的孤独体验。

孤独源于艺术家人格的独立不羁,“艺术家的独创性、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常常是他们陷于孤立的首要原因”②。苏轼人格的独立不羁,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表现出充满独立精神的人格力量。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也有改革朝政的打算,但王安石采取的是激进方案,而苏轼则是稳健方案,导致二人在变法政策上的争议。王安石权重一时,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政治方案,这是其人格独立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导致他陷入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苏轼政治上的独立精神更表现在他为党人倾轧、小人构陷而不屈,屡贬而不悔,体现出士大夫人格的卓越品性和浩然正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定风波》)在政治的风风雨雨之中,苏轼坚守着独立不倚的人格精神,历风雨而不惧,表现出极其放旷不羁的独立个性。正所谓“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孤鸿就是苏轼的化身,他有着强烈的悲恨却没人能够体会。这是一种深刻的有着震撼力的孤独体验,是苏轼对其孤独进行审美观照而形成的生命体验。

苏轼的孤独体验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就在于其能将自我的孤独作为观照对象,体验孤独,并将之形诸语言,使其部分诗歌显出幽清孤冷的格调。苏轼的孤独体验在仕宦生涯中是非常深刻的,流放的生活使苏轼不断咀嚼孤独,并在外物的刺激下借语言表达其孤独。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常常或明或隐地表达着他的孤独体验。审美意象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苏轼常常在诗歌中借咏物寄托他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梅花是孤洁高傲的象征,在苏轼的诗歌中,梅花便是自己的化身,表达一种孤独而又桀骜不屈的生命体验。苏轼初到黄州作的《梅花二首》云: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④。

深山幽谷中的梅花斗霜傲雪,独开独落,无人赏识,无人慰藉,充满了深深的孤独感。梅花正是诗人的自况,是诗人政治受到挫折后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生命体验的外化形式。在《梅花三首》中,苏轼同样以梅花喻己,寄托诗人幽独索寞、孤单高洁的生命体验。同时,苏轼还以幽居的海棠自喻,《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诗人偶见海棠,感叹名花幽独,飘零陋邦,联想到自己,贫病交迫,流落天涯,饱受雪霜欺压之苦,不禁黯然神伤。

苏轼在很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不被人理解,怀才不遇、孤独辛酸的生命体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其诗歌由前期的讽刺苛酷、笔锋尖锐,变为沉重稳健,充满着辛酸无奈之情。《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写诗人谪居黄州,月夜偶出,东风送暖,江云清媚,弱柳垂丝,春意浓浓,而诗人的欢意却渐谢。“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对处境的孤独、时光的急逝、欢意的渐减,充满了辛酸无奈。“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内心的孤寂苦闷何其深刻。《寒食雨二首》、《月夜与客饮杏花下》、《中秋月三首》等诗歌都表达了诗人处荒凉之境生活艰难、进退失据、孤独寂寞的深沉感慨。

二、苏轼诗歌的归依体验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宦海风波的磕绊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在静观自然中,“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影响着他,使他产生归依自然的归依体验。“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②。生活的困顿、仕途的坎坷、精神的孤独往往使人产生失落情绪;在失落情绪之中执著追求的人会产生一种归依体验,无论这种归依体验是向宗教回归、向自然回归,还是向童年回归,他们最终都将回到自己新的精神家园。

苏轼在仕途失意、精神失落的情况下产生的归依体验主要是一种向宁静自然的回归。寄情山水,以自然作为自己灵魂的归宿,在自然中静心止虑,澹泊宁静,做到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适恬静的境界。苏轼在仕途上虽有用世之远怀,经世济民之宏大政治理想,然而他忠言谠论、直而不随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官场上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这就决定了他必将遭到反对派的迫害打击。苏轼一生一贬再贬,漂泊流离,无所定居;怀才不遇、饱经风霜的苏轼在贬谪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回归田园、遁迹山林,享受闲云野鹤般自由宁静、恬适舒畅的生活成为苏轼内心的一种理想追求。

苏轼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对于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就在于他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大量表达回归故乡、返归山林思想的诗歌,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故乡在诗人的心目中是自由、宁静、温馨之地,回归故乡其实质就是回归山林、隐逸林泉。“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正月三日点灯会客》),“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岷山我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南康望湖寺》)。“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过岭二首》),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渴望回归故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说到底就是一种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苏轼在面对秀丽的大自然时往往生出归隐大自然的念头。在《书烟江叠嶂图》中对王定国所藏的烟江叠嶂图画的画面情景作了详细的描写,再创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水映千山、浮空积翠、烟雾迷蒙、飞泉直下、小桥野店,显示出幽绝清空之景,此情此景是诗人所要追求的理想归隐之地。苏轼还在大量诗歌中表达了没有及时归隐的悔恨,以及终将归隐山水的理想。“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时南所画秋景》),“仰看云天真蓑笠,旋手江海入蓑衣”(《西塞风雨》),“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四首》),“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雨中过舒教授》),“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多作长牛翁”(《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等,都是体现诗人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

陶渊明可以说是中古以来隐逸的代表,是后世归依自然、隐逸林泉的楷模。苏轼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反映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他效法陶渊明的倾向。苏轼不仅在诗歌中对陶渊明不问世事、悠然自适的生活表现出高度的赞赏与仰慕,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寄黎眉州》:“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表达了要效仿陶渊明的理想。《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白衣擎壶至,径醉还游遨。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闲适恬淡、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成为苏轼追求的一种理想模式。和陶诗一百二十首更是苏轼归依自然,追求宁静生活的表现。

浓厚的生命体验使艺术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获得诗意的超越。苏轼热爱生活,更热爱生命,由此,他的诗歌作品弥漫着浓烈的生命气息。阅读苏轼的作品,读者对生活的体验会更丰富,同时,生命的内在也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产生激昂向上的力量,这正是苏轼体验生命并将之形于诗歌的价值。

注释:

①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1432.

②童庆炳.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9.

③苏轼.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7:275.

海棠苏轼篇4

1、“一树梨花压海棠”没有下一句,这已经是最后一句,出自宋代苏轼的《戏赠张先》。

2、全句诗句内容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3、译文:十八岁的新娘嫁给八十岁的新郎,苍白的头发对着鲜红的装扮。大意为老牛吃嫩草之意。

(来源:文章屋网 )

海棠苏轼篇5

皇家园林除了遍植名贵花草外,还从海外购买奇花异草,花开之际,皇帝就和大臣们赏花游乐,君臣唱和。而士大夫家或地方上也多辟私人花园,“放人春赏”。司马光在洛阳曾建“独乐园”,苏轼写诗做了描述,“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杯”,形象地写出了独乐园的朴野之趣。大诗人陆游宦游入蜀,花开时节四处游园赏花,“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已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写出自己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春光的喜悦之情。

诗人们游园赏花,并不全是赞美,也有讽刺。“名园虽自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富贵位高无暇出,主人空看折来花。”侯家坐拥名园,却无暇游赏,只看折下的花。富贵使他们无从接近大自然,也就失去了造化赐予人类的美的享受。诗人穆修巧借游园给了贪婪地占有园林之胜的贵侯们以辛辣的讽刺。

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簪花的习俗。簪花又称插花、戴花,本是重阳登高习俗,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后来由插发展到多种花卉。簪花在文人士大夫中很是流行,经常见诸诗词。“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写的是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的情景,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花卉,坐在轿上大醉而归,显示了洒脱不羁的性格。“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写的是苏轼在杭州赏花插花的情景,发出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黄庭坚的词中也有“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的句子,却与苏轼的不相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并不因年事已高而消沉,那种热爱生活的“壮心不已”精神跃然纸上。

赏花、簪花的习俗促进了鲜花贸易,书载洛阳、扬州、成都等都有花市,汴京、临安等还有沿街叫卖的花贩,每当“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不少诗作也对这种情景做了细致的描写。如方岳的《湖上》:“今年春风特地寒,百花无赖已摧残。马塍晓雨如尘细,处处筠篮卖牡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雨丝风片中的湖上卖花图。诗人们不只是单纯地描写卖花的情景,还关注着卖花人的生活。大诗人陆游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君不见会稽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蜂,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枝红。屋破见青天,盎中米常空。卖花得钱送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青春花开岂有极,日日我醉终无涯。”对卖花翁的悲惨命运表达了深切同情。

海棠苏轼篇6

一树一树,丰满地站在那儿,如勾魂摄魄的佳人。看它一眼,仿佛它有明眸也顾盼我一次。孩子们在感叹,外面的春光真好;我在赞赏,海棠花真娇美。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观察品味生活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观察品味生活随笔一

几株海棠在我的窗前,刚刚绽放,是深粉红色,很是娇俏。这是庚子年的春。人们被新型冠状病毒阻隔着,踏青、赏春的心情也耽误了,更多的时候,是静静地关注、等待、期盼和希望。看一眼海棠花,花非去年的花,叶非去年的叶,但鲜艳、生机更盛。路过的人们都朝花看上几眼,我信那一刻,有希望之火在他(她)的心里开始升腾。戴着口罩的人,走出家门的越来越多。疫情得到了快速抑制,自由的翅膀在迎风强壮,人们一边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一边禁不住盛春的诱惑,满怀期待去见他们久违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与我而言,本来就很少跨出门槛,困在家中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也存有一份心焦、期盼,为家人,为国人。海棠花开到中场的时候,我有了一次出门的机会,跟家里人一道去巢湖。从没有台阶的后门出去,绕到楼前面的车子旁。猛一抬头,前窗下的几树海棠花与我撞个满怀,忘了继续前行,盯着花儿看个不够。它们一树一树毫无拘束、敞开心扉地开,这时已从羞涩的少女开到泼辣大方的少妇,花也变得粉红了。一树一树,丰满地站在那儿,如勾魂摄魄的佳人。看它一眼,仿佛它有明眸也顾盼我一次。孩子们在感叹,外面的春光真好;我在赞赏,海棠花真娇美。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喜爱。自汉代、晋代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比较喜爱,在皇宫园林大面积种植观赏。许是帝王和贵族喜爱,百姓和民间才喜爱,也许是民间百姓的珍视,帝王和贵族才感到理应珍视,喜爱的坦荡。总之,在喜爱海棠这一点上,王公贵族与淳朴善良的百姓达成了一致。海棠春睡,魅魅佳人。(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要见杨贵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唐明皇笑着说:“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从此,海棠成了贵妃的代称,也被文人墨客牵做美人的雅号。到了宋代,人们对海棠的喜爱达到了鼎盛,研究海棠的书籍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海棠记》和《海棠谱》。海棠大致可分为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没有全都见过,也辨识不清楚。窗前这几棵,以花来辨别,仿佛是西府海棠。刚开是深桃红,逐渐变粉红,快凋谢时,粉得更素淡,接近于白。此时,它们立于我家窗下,一棵一棵粉嘟嘟的,这唐朝的妃子、宋代的佳人,丰满妩媚,衬托这个春天鲜妍柔润,盎然生机。它们开到极致时,最怕的是那一阵浩荡春风,风过,花瓣雨纷纷,铺满脚下的地面,但这不是凋落,是妃子、佳人醉了,醉躺在春的怀抱。

苏轼的一首《海棠》,道出了对海棠花的无比怜惜与喜爱:“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他喜爱的可能是西府海棠,只有西府海棠有香气,“香雾空濛月转廊”,他怕花睡去,深夜还秉烛观花。我在花下,仰首观望,深深地呼吸它的香气,这是下午时分,我不怕它会睡去,只怕我和它一起醉去。

我想知道西府海棠花的花语是什么。这么美的花,它该有灵魂,有要说的话,简意点说,就是花的内涵与象征意义吧。查到它的花语是:美丽、娴静,象征意义为单恋。真是够雅、够美,独抱一腔情爱,不与人扰,一个人欢喜,一个人的白月光,温暖着,燃烧着,寂静着。由它的花语,我又想起苏轼调侃好友张先八十岁迎娶十八岁小妾时写的一首七绝: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单恋得那么唯美,却被一老夫迎娶,且不说这小女子是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旧时女子没有追求爱情的自由,是肯定的。旧时的男女不平等,婚姻也不平等,佳人如海棠花一样美,却如海棠花遇到风雨一样惨淡,刹那间凋谢。现如今的女儿家,追求爱情的自由权利与那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幸福啊,犹如西府海棠花般,一树一树地浓粉鲜润。

仿佛我在观望的时候,花儿又往深里开了一层,想伸出手,把它们一朵两朵或者一小枝拥入怀里。不远处,春风送来孩子的话,提醒了我:妈妈你多看一会吧,我们等你,但不能采摘,美好的花朵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啊,不属于你一人。我听到,很是赞同他的观点,美,属于大众。惊异地看着孩子,他们长大了。有了和西府海棠花一样美的思想,我喜悦。拿下口罩,深深地吸纳几口带有西府海棠花香的空气,坐到车上。车行了,从窗子看外,天空和大地一片清朗,远方的田野和近处的庄稼、草木勃勃生机。海棠依旧。

观察品味生活随笔二

什么叫聪明?请看电影《花木兰》中的一个情节。

一次,花木兰夜巡兵营,突然发现成群的鸟儿从北方飞来。于是立刻认定,鸟在半夜成群地飞来,肯定是受到了惊吓,而既然北方是敌人的营地,那么鸟从北方飞来就意味着敌人有行动,很可能是要偷袭我方,于是建议大家将计就计,撒出营区打个埋伏,不久,敌人果然偷偷袭来,并果然中了埋伏死伤无数!

注意!由鸟的不正常飞翔能“猜”出敌人要来偷袭,这当然能说明花木兰聪明之极!

让我们再看第二个例子。

卫国战争时期,苏军侦察员奉命日夜观察敌军的行动,有一段日子,苏军侦察员突然发现,连续许多天的上午,总有一只波斯猫要在敌方阵地一间看似平常的屋顶上晒太阳。而既然波斯猫是家猫,侦察员也就立刻断定,能在战时把波斯猫带进阵地的,肯定是高级军官,波斯猫总在这晒太阳,就说明高级军官就住在这儿。而既然住在这,这里就很可能是敌军的高级指挥所,于是建议炮兵瞄准这间屋子打了两炮,两炮后,敌军的指挥所果然被摧毁了。

请注意,苏军的侦察员聪明之极,居然能够通过一只小猫发现军事秘密。

如此看来,“聪明”并不遥远!

原来,谁善于“思考”,谁善于“发现”,谁就是聪明人啊!

让我们再听听三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其一。古代有个叫杨溥的孩子,与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有一年为防水患,县里曾要求每家出一男丁上河边筑堤,杨溥的父亲也在应征之列。杨溥知道父亲体弱多病不堪劳累,就亲自来到县衙为父亲求情。县令见杨溥年少机智,挺喜欢他,但轻易让杨父回家又多有不妥,于是对他说:“每家出一男丁,此乃规矩。但本官见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孝心,有意放你父回家,这样吧!我出一上联你来对,如能对得出,请立即带你父回家,如对不出来,则你父必须上河堤--休怪本官无情。”说着写了上联:“四口同图,内口皆由外口管”(繁体的“图”写做“圖”,大口内有三个小口)不料话音刚落, 小小杨溥就立即写出了下联;“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繁体的“伞”写做“傘”, 大人下有四个小人),见孩子伶牙利嘴且语意双关,县令也只好践约,让孩子带走了多病的父亲。

其二。有个民间故事。有一次,番邦意欲与岳家军决战,前来下战书的人挺狂,曾得意洋洋地说了一句:“听着!我们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不料此话刚一出口,就听得小将岳雷愤然回答:“屁话!什么‘八大王’!我看是‘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请注意岳雷的话,既然你们提到“琴瑟琵琶”,四字上头有八个“王”字,那我就妙用“魑魅魍魉”做答,四字旁边有四个“鬼”字--果然是顶天立地,回答得妙语如珠。

其三。几个在北极探险的孩子,正要取火做饭,突然发现,他们的打火机掉了,再放眼四顾,只见冰天雪地无边无垠,分明找不到可以提供火种的救护者,几个女孩子便急得鸣呜地哭,还求救似地看定了他们中唯一的男孩儿,仿佛他的脸上正写着希望。果然,这唯一的男孩子不仅没哭,还笑眯眯地指了指蓝天:“别哭,请抬头看。”大家问:“看什么?”他笑笑:“蓝天上有太阳。”说着挥动冰镐,刨出一块冰,然后拿出小刀,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把那块冰削成了一面透明的凸镜。女孩子们立刻恍然大悟:“有凸镜就能取火!”他点点头:“对!凸镜有焦点,能聚光!”于是,正是靠着这面冰做的凸镜,大家成功地聚集了太阳光,成功地点燃了他们酒精炉。

是的。有太阳就有希望,既然灿烂的阳光正亲吻着同样灿烂的男孩子和女孩子们,就千万别忘了,我们,可以随时从太阳里取火。难道不是吗?只要点亮了你的聪明,你就是太阳!

观察品味生活随笔三

有句英国谚语说的挺好:“为了夺取一个人的心,最好从那个人的胃下手。”这引发了我的两个联想。

一是想起了古书《醒世恒言》中的一个故事。有个姓薛的录事(录事为官名)于高烧昏迷中化为鲤鱼,跃入湖中,恰好有个渔夫前来垂钓,其饵香味朴鼻,薛录事明知吞之必然丧身,却还是耐不住饵香张口吞之,终被钓去。

二是想起眼下人人都懂的两个词:“请吃”与“吃请”。

细想这两个词,也的确皆意味深长,这就是:“请吃者”中确有不少居心险恶的“渔夫”,“吃请者”中也确有不少是屡屡上当的“鲤鱼”--只因渔夫之“饵”香甜可口,便昏昏然只顾狼吞虎咽,至于理应坚持的原则,则全因“吃了请”而抛到了九霄云外。

那么,为什么酒桌上的攻势就格外咄咄逼人?因为此类攻势全不见刀光剑影,看起来“温馨”之极,正如上述那句英国的谚语:为了夺走人心,的确从胃下手最方便。即,酒桌上的五彩缤纷并不就是美丽,吆五吆六的热闹后头才是充满杀机的真正的陷井呢!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请细品一则郑板桥的故事。据史书称,郑板桥之最爱好者,并非山珍海味,而是狗肉,每当山野之人或牧童村夫送来狗肉时,他总是欣然收下,并做一两幅书画以为酬谢,而富商大贾则每每吃闭门羹,“铒以千金,不顾也。”于是,为了得到郑板桥的真迹,一个腰缠万贯的盐商玩了一个精巧的小花招--“一日,板桥出游稍远,突闻琴声甚韵,循声寻之,则竹林中一大院落,颇雅洁,入门见一人须眉甚古,危坐鼓琴,一童子烹狗肉方熟。板桥大喜,语老人曰:汝亦喜狗肉乎?老人曰:百味莫佳如此,子似亦知其味,请尝一脔。两人……并坐大嚼。板桥见其素壁,问何以无字画?老人曰:难得佳者,闻有郑板桥,老夫未尝见其迹,也不敢许也。板桥笑曰:郑板桥即我,请为子书画,可乎?老人曰:善。遂出纸笔,板挢挥笔而就。”至于结果,是真相大白后,板桥“已无可如何矣。”(马宗霍《书林记事》卷二)

如此看来,把战场摆在酒桌上,此种格局古已有之,其风云变幻足以令天下人刮目,如不森严壁垒,善良者是极易上当的。

既然如此,凭什么不森严壁垒,先牢牢地守住自己的胃!

海棠苏轼篇7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苏轼被李定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集中的句子,那些人以苏轼讽刺新法为借口大动歪脑。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被人以“文字毁谤君相”的无须有罪名,构陷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深受牢狱之灾,饱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甚至险被杀头。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时期就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同时由他的弟弟等人多方营救,东坡这才算逃过此劫。获救出狱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更严重的是此职务地位非常低微,且处于被监视地位,此时此境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虽然上任,却苦闷异常,为排遣烦忧,曾屡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诗(《南堂》《初到黄州》《东坡》《海棠》等)、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西江月》(照野弥浅浪)等)散文(《赤壁赋》等)以及数量可观的书札和笔记小品(如《游沙湖》《记承天寺夜游》《别文甫子辩》《记樊山》等),都发自肺腑,真实可感,虽为谪居却又山水寄情。高中必修课本所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赤壁赋》以月夜美景描写入手表达月夜泛舟酾酒临江的释怀心情,用十分优美的言辞构画了一幅超然欲仙的图景。接着描写了客人的无比幽怨的洞箫声,引出了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心就往人生态度宇宙观问题的论辩上转变。从“客人”的角度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兴衰发出慨叹,表达了时间恒久但生命短暂,宇宙无穷而个人渺小的悲叹;从“主人”的角度阐述了恒久与短暂、无穷与渺小的相对性,提出于山水间徜徉灵魂,在自然中寻求解脱的道理。文中确实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更大程度地是反映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积极精神。意在言外,情理交融,复杂而深沉的感情融于和谐的自然之中,深重而出离的愤懑寄寓在旷达的诗风之内,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他从消极落寞的情怀到寄情明月清风的内心调整。诗意看似浑然天成,实则是自觉有意而为之。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助对江上月下美景的描绘,通过对三国赤壁古战场的追思和对历史英雄人物功业、才气、风采的忆念,含蓄地抒发了词人不被赏识与重用、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于历史及自然中获取的旷达与乐观之意。胸怀的鼓荡、诗意的激发十分明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在户外行走突逢下雨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之态,在平淡的描写中展露奇景,在朴素的文字中暗藏深意,表现出超脱旷达的胸襟,寄寓着词人内心深处所向往的诗意人生。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将全身心融入其中所获得的心灵顿悟和人生启示:既然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都属寻常,那么宦海生涯中的风云变幻、个人荣辱又何必总牵绊于心?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苏轼在生命的跌宕中自觉地建构人生的诗意。苏轼成功地建构了他的的人生诗意,又有多少人没能在风风雨雨的人生中建构起诗意,诗意地栖居对很多人来说只停留在梦想之中。

如果说余秋雨解释“坡与黄州”的关系,认为“客观景物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只是一种可能,不同的观者以不同的视角使审美的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坡在欣赏黄州的自然景物时,赋予了景物以新的况味甚至某种精神,而正是这种况味或精神,把自然界中无生命之形式变成美。”那么可以这么讲,他不光是自然美的发现者,同时也是人生诗意的自觉构建者!坡在黄州的经历与杰作,宣告着坡进入了诗意人生的自觉阶段?!

海棠苏轼篇8

白话文释义: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白话文释义: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白话文释义: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4、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白话文释义:庭院一层层的有好多层,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

上一篇:文明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住宅风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