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地震范文

时间:2023-10-12 23:06:44

松源地震

松源地震篇1

这是个段子,因为松原在2013年10月31日11时03分发生了5.5级地震,并且余震大震小震不断,震得松原人面对地震已经觉得很平静,不会恐慌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松原地震虽然造成了财产损失,但人员伤亡人数并不多。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松源地震篇2

关键词: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成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192-04

Causes and prenvention and cure of the Egua-reshiduogou Mud-Rock flow of Heishui county

YUAN Feng-kai1,2,SONG Lei1

(1.Tibet Jinhai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Ltd.,Chengdu 610081,China;

2.Sichuan Province,Radiation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Nuclear Industry Test,Chengdu 610061,China)

Abstract:Taking heishui county egua-reshiduogou debris flow as a research subject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bris flow,to egua-reshiduogou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the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prove that,first,after “5・12” wenchuan earthquake,the trench content source increases,especially the bed and bank content source affected by the earthquake,the stability is reduced ,which provides the materials basis for the debris flow.second,that area kept raining for several days before “7・9”rainstorm,that caused the water yield of the inside trench increases,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material in the trench reduces.Therefore,“7・9”rainstorm stirred up the debris flow.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egua-reshiduogou debris flow such as sudden and destructive offered to “block solid” first,“guide” seco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Egua-reshiduogou;mud-rock flow;cause;prevention and cure

5・12汶川地震后,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相关研究和资料收集,已经意识到地震后泥石流将成为影响灾后重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许强、唐川、崔鹏等专家均指出,震后形成的巨量泥石流物源,再加上震后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其启动和运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泥石流沟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活跃期,泥石流活跃期将维持20~30 a,特别是近5 a泥石流将十分活跃。

本文以黑水县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从泥石流地质环境条件入手,查明了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成因机制:一是地震使得沟床和沟岸物源稳定性降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7・9”特大暴雨前该区连续多天降雨,导致物源稳定性降低,从而“7・9”特大暴雨激发了泥石流的发生。

1工程地质条件

1.1地层岩性

研究区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Q4c+dl)、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Q4sef)、第四系滑坡堆积层(Q4del)、第四系人工弃渣(Q4ml)、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及三叠系中上统杂谷脑组(T2-3z)变质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钙质粉砂岩。

1.2地质构造

黑水县大地构造上属东昆仑海西褶皱系的川西地槽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与马尔康北西向构造带间的三角地带,构成黑水褶皱束,东部、北部为石大关弧形构造,西部、西南部属马尔康北西向构造。

1.3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为川西高山峡谷区,构造复杂,地下水受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的控制,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高山积雪三大类型,其中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空隙中;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及三叠系中上统杂谷脑组(T2-3z)基岩裂隙中;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都有积雪,积雪在冬季融化较少,但是在春季4月份开始就有大量的冰雪融化,直到6月中、下旬,源头处积雪全部融化。

地下水的富集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所处的构造部位、构造的空间组合控制,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各不相同。

2泥石流形成条件

2.1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

地形地貌是形成泥石流的内因和必要条件,制约着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影响着泥石流的规模和特征,主要包括沟谷形态及相对高差、山坡坡度、沟床比降等。

黑水县双溜索乡双溜索村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地貌属构造剥蚀侵蚀高中山区。该区地形切割剧烈,山势陡峻,多为陡坡,河(沟)谷狭窄呈 “V”型,谷宽一般10~50 m,纵坡降陡,谷坡坡度一般25°~55°,局部达75°~85°,甚至直立(见图1)。沟岸斜坡中下部、局部见崩塌、滑坡分布,沟床松散堆积丰富(见图2)。

图1沟内地貌特征

图2沟床地貌特征

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平面形态呈“心”型(见图3),流域面积2910 km2,主沟长8299 km。沟域最高点高程4 170 m,沟口最低点高程1 994 m,相对高差2 176 m,全沟域平均纵坡降约2622‰。整个流域由2条主要的沟道构成,即主沟热十多沟和支沟俄瓜沟,热十多沟分布于沟域西北部,呈倒梨形;俄瓜沟分布于分布于沟域南东部,呈漏斗形。各支沟沟床纵比降特征(见表1)。

图3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影像

表1俄瓜热十多沟流域特征参数统计

沟名流域面积/km2沟长/km纵比降(‰)最高高程/m最低高程/m高差/m

2.2物源条件

物源是形成泥石流的重要条件之一。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的物源主要为沟岸崩滑堆积 、沟床内松散堆积体、沟岸坡脚堆积、坡面物源和人工弃渣堆积物源。其中沟床松散堆积和弃渣物源为主要物源。

俄瓜热十多沟沟域内固体物源总量为25841万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4015万m3。

2.3水源条件

据1982年-2007年黑水县域内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及出现期资料显示,日最大降水量位于234~601 mm之间,黑水县日最大降水量多出现在每年的6月-8月,特别是1999年6月16日,最大日降水量为601 mm。黑水县多年日最大降水量平均为339 mm。从日降水量上看,每年的6月-7月是黑水县地质灾害的高发时间段。

根据《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及所附暴雨量等值线图,查得黑水县地区年1/6 h、1 h、6 h、24 h多年最大暴雨量平均值H平分别为75 mm、200 mm、3000 mm和400 mm。查《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附图2-4及附表6,分别查出相应频率下暴雨变差系数Cv1h值和皮尔逊模比系数Kp值,依据公式H1h=Kp×H平计算相应频率下的最大暴雨强度(见表2)。

根据《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中所给出的该地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H24(D)、H1(D)、H1/6(D)界限雨值,结合黑水县降雨量特征值分析,H24max、H1max及H1/6max都远大于其界限雨值。因此,黑水县具备形成雨洪型泥石流形成的降雨条件。

表2研究区降雨量特征值

3泥石流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3.1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性分析

据调查访问,该泥石流沟在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前从没有发生过泥石流。汶川“5・12”地震后,沟内物源增加,特别是沟床及沟岸物源受地震影响,稳定性降低,在2012年7月9日暴雨下,该沟沟内松散物源被洪水揭底冲刷,沟岸被淘蚀,大量松散固体物源被洪水携带,从而形成较大规模的泥石流。据初步调查访问,当时泥石流爆发时大量物源从沟道内倾泻而出,堆积于沟口黑水河及两岸。在沟口黑水河内泥石流堆积宽度约40~50 m,沿黑水河分布长度约420 m,堆积平局厚度约266 m,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方量约1028万m3(见图4-图7)。泥石流造成黑水河河床抬高,泥石流堆积在上游形成长约1 000多m的堰塞湖,淹没上游部分安置区房屋,堵塞黑水河,冲毁对岸及下游部分房屋,部分房屋墙体受损,屋内进水,少量固体物源堆积于省道302公路上。泥石流造成一人失踪,沿线乡村公路约1 000 m被冲毁,省道S302线公路两侧民房不同程度被淹,财产损失重大,直接威胁财产约5 000万元。

图4沟口堆积区特征

图5堆积区物源结构特征

3.2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3.2.1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特征

物源在沟道上游启动,在参与泥石流活动过程中当遇沟

图6泥石流堵塞河道

图7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

道变宽或变缓,流速降低时又会在下游水石分离,在宽缓处停淤堆积。因此堆积物的结构特征随沟道宽窄、陡缓变化而不同,沟道越宽,越平缓处堆积量越大,其堆积物颗粒结构也越小。总体而言,一般是上游堆积物颗粒粒径较大,泥沙含量较少,下游颗粒粒径较小,泥沙含量较大。

物质组成以碎石、块石和砂粒堆积为主,碎块石占50%~65%,结构松散-稍密。母岩成分为砂岩、板岩为主,粒径一般在2~25 cm,最大可达150 cm,砂及粉黏土充填,分选性差。从扇顶至扇缘颗粒由粗变细,具有简单分选的特征,扇顶颗粒较粗大,最大粒径150 cm,一般粒径为15~25 cm;中部最大粒径60 cm,一般粒径为5~12 cm;前缘最大块石粒径约30 cm,一般粒径为3~8 cm(图8、图9)。

图8沟口堆积区特征

图9堆积区物源结构特征

3.2.2泥石流堆积物叠置关系及成因分析

2012年”7・9”泥石流于沟口堆积扇堆积面积约270万m3,堆积厚度约15~5 m,平均厚度约266 m,固体物质方量达717万m3。据调查访问,该沟在“7・9”之前近代未曾爆发过泥石流,故而可推测,”7・9”泥石流堆积物直接覆盖于冲洪积堆积至上。

从堆积扇前缘略显突出形态及黑水河走向看,历史时期,该沟冲洪积和“7・9”对黑水河造成了一定的挤压变形和河床抬升,根据现场调查黑水河河道较2012年“7・9 ”泥石流前抬升约1~2 m。根据物源分布及颗粒特征分析,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将继续活跃,其堆积物将继续叠加在”7・9”泥石流堆积物之上,将继续挤压河道。

3.3泥石流形成机制

根据现场踏勘,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形成因素主要有:(1)适宜的地形沟道条件;(2)物源较丰富;(3)充足的水源条件。

(1)适宜的地形沟道条件。

该泥石流沟地形地貌为中山河谷地貌,沟域面积较大,沟道顺直,岸坡较陡,切割深,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松散固体物源、降水、地下水汇集。

(2)物源较丰富。

该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发育,地层经多次构造运动节理裂隙发育,在重力和动水压力作用下常形成滑坡、崩塌堆积于沟道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源。沟内石料开采、修路等人类工程活动产生弃渣堆积于沟道内及沟岸的松散物源、较为丰富的坡面侵蚀物和崩滑堆积物源,为泥石流爆发提供了充足的物源条件。

(3)充足的水源条件。

该区季风性气候十分明显,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从1月份起逐渐增多,5月-6月份达到第一高峰值,以后逐月下降,9月份雨季开始,降雨量又继续回升增多,9月-10月到达第二高峰值,以后降雨量又逐渐减少,多年平均降雨量8358 mm。

该地区处于高中山地区,雨季经常产生强降雨,并汇集冰雪融水,产生洪流,在狭窄陡深的沟谷中产生强大的动能。这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动力。

在突降暴雨及持续大雨的情况下,雨水对坡面进行冲刷,使得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基岩风化松散物被面流带走,成为泥石流的物源。以上三个因素相辅相成,将会促进泥石流的形成及发生。

4泥石流的特点

4.1突发性

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爆发的突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泥石流爆发所需要的强降雨时间大大缩短:2012年7月9日从开始降暴雨到发生泥石流,其间间隔仅1小时左右。

(2)启动泥石流临界降雨量大大降低。

1999年台湾地震后泥石流启动的小时降雨量和累积降雨量比地震前降低1/2。唐川教授等通过对2008年北川9・24泥石流的研究得到:汶川地震后,北川县泥石流启动的前期累积降雨量降低约148%~221%,小时降雨降低约254%~316%。崔鹏等人通过在北川设立观测站监测到震后北川泥石流临界小时降雨量仅为374 mm。

4.2破坏性

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表现出较强的破坏性,上游许多大树连根拔起,下游房屋被损毁淤埋。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流速快:俄瓜热十多沟为高山峡谷地形,地形高差大,上游沟谷纵坡降大,泥石流运动速度快,侵蚀能力强。

(2)规模大:俄瓜热十多沟物源丰富,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较大规模的泥石流,不仅堆积范围大,而且冲击力和摧毁性极强。

4.3泥石流活动方式

在汶川地震区,因沟道内物源异常丰富,且其较松散未固结和胶结,在地表水的作用下很难整体向前推移运动,其主要以流水的下蚀作用为主,在下蚀的过程不断垮塌侧蚀,逐渐形成顺沟道的“拉槽”,甚至是深切的“峡谷”。这种“拉槽”式的侵蚀方式大大增加了泥石流防治的难度。特别是控制上游形成区沟道两侧物源启动难度较大。

5泥石流防治对策

基于震后泥石流的特征,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动静储量计算和治理工程结构形式两方面,具体如下。

(1)调整原来动静储量的概念,由于地震新增的物源大多可按动储量来考虑,且治理工程稳拦量不能仅以计算得到的一次性固体物质冲出来为准。

(2)调整优化治理工程结构形式。针对震后泥石流先洪水后泥石流以及规模巨大等特点,应调整和优化泥石流治理工程的结构形式和设计思路,例如可以考虑采用钢筋混凝土拦沙坝或者桩基承台基础等更加有效的治理工程结构。

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主要物源为分布在流域中上游,沟道物源和临沟崩滑类物源对泥石流的发生起主导作用,固体物源物质主要为大粒径的碎、块石土,在泥石流暴发过程大粒径物质先启动,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携带细颗粒物质最终形成泥石流;因此,控制流域中上游大粒径物质成为治理该泥石流的关键。

根据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发育特点、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物源情况等,结合保护对象,确定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治理工程以“拦排结合”为指导思想。由于沟口黑水河携带能力有限,治理工程以“拦固”为主,辅以“排导”,将大量物源拦蓄于沟内。因此,共设置5座拦砂坝+1座谷坊坝+2段防护堤,即在热十多沟形成区修建3座拦砂坝进行拦蓄、固床、回淤压脚;俄瓜沟修建1座谷坊坝进行拦蓄、固床、回淤压脚;在两沟交汇后流通区修建2座拦砂坝进行拦蓄、固床;沟口堆积区黑水河两岸修建2段防护堤以保护两岸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6结论

通过对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成因机制及防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平面形态呈“心”型,流域面积2910 km2,主沟长8299 km。沟域最高点高程4 170 m,沟口最低点高程1 994 m,相对高差2 176 m,全沟域平均纵坡降约2622‰。整个流域由2条主要的沟道构成,即主沟热十多沟和支沟俄瓜沟。

(2)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的物源主要为沟岸崩滑堆积 、沟床内松散堆积体、沟岸坡脚堆积、坡面物源和人工弃渣堆积物源。其中沟床松散堆积和弃渣物源为主要物源。俄瓜热十多沟沟域内固体物源总量为25841万m3,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4015万m3。

(3)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形成因素主要有:适宜的地形沟道条件;物源较丰富;充足的水源条件。

(4)根据现场对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分析研究,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

(5)根据俄瓜热十多沟泥石流特点,提出了以“拦固”为主,辅以“排导”, 共设置5座拦砂坝+1座谷坊坝+2段防护堤。

参考文献:

[1]许强.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1).

[2]唐川.汶川地震灾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J].山地学报,2010,28(13).

松源地震篇3

关键词:心理应激;应对;策略;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截止2008年7月21日,已造成69 197人死亡,18 379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三孤人员”(孤儿、孤残、孤老)1万余人,受灾人口达4千余万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地震发生时,人们随即就会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有利有弊。一方面,适度的应激对于调动机体潜能,应对突然的变化以保持生命的存在有利;另一方面如果应激反应长时间高强度地存在,必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我国是地震、水灾、台风、矿难等灾难的高发地区,但目前对灾难后的心理应激理论和应对策略研究却很少。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还是灾难受害者,了解灾后心理应激的相关理论和掌握主动应对心理应激反应的策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激和心理应激

应激的概念由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Sylye)于1936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拉扎勒斯(R.S.Lazarus)1968年提出了心理应激的概念,认为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的有害刺激、威胁和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反应的过程。临床心理学中应激的研究重点是心理应激。

二、地震后受害者的心理应激反应

(一)地震后受害者的认知反应。地震是强烈的应激源,所引起的应激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个体的认知活动会产生不良影响。地震后受害者的不良认知主要有感觉过敏或歪曲、非理性思维、自知力下降。感觉过敏或歪曲表现为总觉得周围物体在摇晃、难以入睡、夜惊、易激惹等。非理性思维是不良认知的核心,正确识别个体的非理性思维特征对于咨询和治疗十分重要。地震后个体的非理性思维往往有两种特征,一是过分概括化:“我太没用,连××都没救出来”“一切都是我的错”“××一无使处,这么大的灾难都没预测到”“××救灾一点也没做好”;二是“糟糕透顶”“什么都毁坏了,没有前途了”“再也活不下去了”等。

(二)地震后个体的负面情绪情感。地震后个体的负面情绪情感一般有四种:愧疚感(如果我做了××,××就会活下来),无助感(谁也不来帮助我),绝望感(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改变),不信任感(不相信他人,也不相信自己)。这些负面情感可能会和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同时存在。

(三)地震后个体的行为反应。地震后个体的行为反应有“战”或“逃”两种类型。“战”表现为接近地震现场,分析现实,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逃”表现为远离、回避现实的防御。此外也有非“战”非“逃”的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赖等。

(四)防御反应。地震后个体可能会无意识地借助于自我的防御机制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地震后常见的防御反应有:压抑――地震带来的痛苦被不自觉地主动遗忘和抑制;否认――有意无意地拒绝承认亲人离去、财产损失;退行――放弃已学会的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以幼稚的方式来应对灾难;转化――将精神痛苦无意识地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等。根据心理动力学观点,个体形成的某些防御机制、未形成防御机制、或防御不当都有可能导致神经症。

三、地震后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一)自我放松。地震可能会引起焦虑、恐怖、抑

郁、强迫等神经症。焦虑是其中的共同要素,降低焦虑水平可以减轻神经症状。根据行为主义基本原理,焦虑的消退依赖于与它相对抗或与它交互抑制的反应(如放松)的出现,这种反应可以削弱在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强度。富永良喜提出三种方法让地震受害者进行自我放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种是休息式放松。地震受害者在安全的地方让身心充分地休息,如果能好好地睡一觉则更好。第二种是想象呼吸法。采用腹式呼吸,吸气的时候紧张,呼气的时候放松。放松时慢慢、长长的吐气,并体验自己的紧张感、疲惫感都从身体内部跑出去了。第三种方法是渐进式放松。这种方法与Wolpe采用让来访者首先注意身体各肌群,然后使肌肉紧张,再进行放松以缓解焦虑的方法类似:让来访者曲起手臂并收紧,并注意手臂、前臂和肘关节处肌肉的紧张。5-7秒钟后,要求来访者迅速放松并体会这种放松的感觉。其顺序可以是:头―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臀部―腿―上肢―手指―脚趾,依次放松。

(二)改变认知。 Ellis的“ABC”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和情绪并非由所遭遇的事件“A”直接引起,而是由经受事件的个体对它的非理性信念“B”所致,最后导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地震经历者面对前文所述的非理性信念可以利用相应的办法改变认知:“我已经尽力了,这么大的灾难,谁也没有办法”“这不是我的错”“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没办法准确预测”……通过对非理性信念的识别、盘问和改变,能减轻压力,解决心理问题。

(三)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体、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Kaplan认为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强耐受、应付和摆脱困境。地震受害者应主动寻求社会支持。首先是了解信息、寻求指导。地震受害者面对应激情境时,应激刺激可能破坏自己的认知功能,难于对事件做出恰当的判断。及时向社会支持网络如救援人员、同事、亲友了解地震发展状况、亲人现状、地震救援等信息,并从他们那里得到问题解决的具体指导,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其次,地震后产生心理应激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个体应认识到适度的应激反应对于调动自身潜能应对危险有利,但如果应激时间长、强度大,就应该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网络提供的情感、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自我鼓励和保证。地震受害者面临应激状态时可进行自我鼓励和保证:“任何灾难都会过去的,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只要我努力,减少地震给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可以做到的”“生活最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四)自我防御机制的变化。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人无意识中的一种调节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但如果滥用或运用失效,又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的根源。地震受害者会无意识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减轻痛苦,但也应注意到如果过分压抑痛苦、坚决否认亲人离去的现实、以幼稚的方式逃避现实,则容易成为新的心理疾病的根源。自我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调节机能,应对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过程,二者似乎没有联系,但实际上防御是应对的必要基础和条件。个体也可以学会以积极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御:升华――逐渐接受地震带来的亲人离去、财产损失等现实而不是长久地沉溺于痛苦中,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替代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本能冲动的发泄,如积极参与救灾、写作、绘画等活动而不是攻击、退缩、自伤、自杀;幽默――幽默有显著的调节情绪的作用,有位灾民看到很多外国人参与救灾,幽默地说“没想到这一地震,把老子震到了外国”;隔离――不断自我强化:亲人已经到了天堂,我也要幸福地生活下去;暂时的否认、回避――当地震受害者不能直接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暂时的否认、回避可以缓解应激情绪,为自我调整赢得必要的时间……

(五)行为调节。对地震受害者来说,“战”或“逃”都不是最合适的行为表现。震后初期远离地震现场,避免惨烈的现实造成二次伤害是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接受现实、参与抗灾自救、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举行恰当仪式与离去的亲人告别则是恰当的行为。如果有持久的退缩、回避、依赖、强迫等不当行为则要主动寻求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肖旭.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Z].四川:四川省教育厅,2008.5.

[2]陈仲庚.实验临床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45-465.

[3]富永良喜,高桥哲,小泽康司.灾后心理援助方法(西南大学讲座材料)[Z].2008. 10-12.

[4]张伯源.变态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

[5]王登峰.临床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4.

松源地震篇4

以《省防震减灾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指导,结合市十二个五年规划内容,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震情为已任,抓地震监测预报不放松;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抓综合防御、行政执法不放松;以震情为背景,抓地震应急不放松;以效果为目标,抓地震科普宣传不放松。不断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使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二、主要工作任务

2013年,市地震局将按照省地震局和市委、政府要求,继续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方面,加快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进一步优化台网运行管理,提高震情监测预报水平。一是对全市27个观测台、26个宏观骨干点的监测信息进一步优化,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维护、保养、更换,保证监测信息的畅通、准确、及时、完整。二是完善县级地震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加强对县级地震台网中心管理人员的培训,利用监测台网中心信息平台,优化地震监测预报软件,发挥监测预报资源整合优势,提高震情监测的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完成长岛、昆嵛山观测点建设任务。四是继续开展地震监测预报专业研究,将科研课题分解到具体的专业人员,力争在监测预报上有突破性。

(二)进一步依法行政,提高综合防御能力。一是加强对地震小区划评审结果的应用和管理,制定出台《市地震小区划应用管理使用办法》,为市主城区和县级城市城区提供更加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二是进一步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认真落实省地震局和省发改委《关于在基本建设管理中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大行政审批窗口管理力度,依法审批,严格审查,确保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实现“应评尽评”。三是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和城市社区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在2012年示范的基础上,力争每个县市区分别建设一处城市社区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基本实现新建民居防震化。

(三)进一步推进应急救援建设,提高地震应急工作水平。一是继续推进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学习培训,搞好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二是继续搞好地震应急演练,保证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天气、不同的环境,使地震应急指挥车与市局、县市区的地震监测台网中心联络畅通,并不断完善相应的设施,优化配置,使之具备快捷、高效的应急指挥功能。三是继续开展地震应急预案示范县创建活动,完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不断向社会更多层面延伸;继续完善落实群测群防工作机制,配强配全乡镇地震应急联络员,达到每个乡镇政府都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地震工作,村(社区)有防震减灾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等工作的联络协调,基本形成群测群防网络。

(四)进一步创新形式,深化地震科普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发挥市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的辐射作用,利用节假日、学生假期、重大节日等时机,搞好宣传教育。二是充分发挥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作用,把地震科普内容作为教学课程,辐射整个社会。三是继续将地震科普列入全市党校教学内容,通过各级领导带动,把地震科普知识推广到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中去。四是继续利用媒体和网络开展地震科普“五进”活动,不断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管理,抓好队伍。进一步完善制度管理,不断提高机关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树立爱岗敬业、创先争优、乐于奉献的风气。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自觉遵守上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种规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行重点工作项目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单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在局长负责制的前提下,一级抓一级,分管领导认真负责,各科室密切配合,形成领导抓协调,科室有目标,每人有担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确保计划落实。

松源地震篇5

5月5日,何飞友登上了从成都到汉源的汽车,路上要耗费将近7个小时的车程,他决定在车上小睡一下,到汉源一中时,他想拿出最好的状态给孩子们讲课。这已经是何飞友第二次去汉源一中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英特尔成都分公司的系统工程师,他的很多业余时间都被志愿者活动占据,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了四川和云南的40多个乡村学校,为当地培训教师,也向学生们传授电脑知识。“5・12”地震之后,利用周末时间前往震医学校就成为他生活中固定的一部分。

汉源一中的一年

汉源一中在地震期间被称为“奇迹学校”,尽管受灾严重,但副校长张天松在短短4分钟之内就把全校4000余名学生集中在了一起,带往安全地带,学生无一伤亡,这在当地成为一个美谈。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回忆起那一天,张天松仍旧认为那是他28年的教师生涯中最严峻的一次考验:“我当时正要去上物理课,正在备课时,地震发生了。还好我们每天都对学生进行消防疏散的演练,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退出教学楼。”避免了学生伤亡,但学校的重建工作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汉源一中的主体教学楼并没有遭到太大损害,但仍然有建筑倒塌,各种配套教学设备也在地震中损毁。和所有人_样,张天松希望能让4000多名学生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在张天松考虑学校重建的同时,英特尔的“i世界”计划也在开展中,在志愿者考察了四川境内8个偏远县市的250所学校后,汉源一中被列入计划,成为“i世界”兴建网络计算机教室的定点学校。

“i世界”实际上是英特尔最擅长的事情;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再配以启动大型项目的经验,把公益行为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常态活动。地震期间,中国NG0让全世界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但这并不能掩盖公益事业在中国面临瓶颈的现实:我们有灾难时期的爱心捐赠,却缺乏社会常态时期的持续救助;NGO的生存问题,志愿者的悬而未决的身份问题,都是摆在中国公益事业面前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由企业作为主体,发起长期的公益活动正逐渐成为主流。英特尔的公关经理刘唯力也认为,常态时期的救助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因素:“‘i世界’是英特尔价值观的体现,很多志愿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可投入的项目和一个有序的组织让自己能够参与公益,而英特尔一直在力图做到这一点。”

“i世界”计划在英特尔的经营下已经成为一个规范运作的公益事业平台,获得联想、海尔、方正、同方等国内PC厂商以及戴尔、惠普等外国品牌的合力相助。目前,150所网络教室已建成。英特尔成都和北京公司的1300名志愿者分成了58个团队,利用20个工作日,每天走访2至5个学校,贡献了12000个志愿者小时。

经过一年的建设,汉源一中也正在恢复往日的面貌,在这个人口不多的小城,人和人之间更容易有微妙的联系,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张天松曾经教过的学生的小孩。张天松认为,和父辈相比,这些孩子对外面的事情更感兴趣,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也更多。谢轲就是这样的小孩,他正在读初二,已经在盘算要报读成都的高中,离开汉源去省会看看。“最想读的还是‘四七九’。”他说。这是成都3所重点中学的简称。但在离开汉源之前,能够让他接触外面世界的还是互联网,在英特尔的网络教室里上课,已经成为谢轲最喜欢的事情。

张天松也认为“电脑课不是中考、高考的科目,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它是最重要的技能。”地震后,汉源县的另外一所中学受到很大影响,汉源一中负责接收他们的2000名学生,以至于各方面资源都很紧张。但学校还是决定把抗震救灾救济款中一大部分用于信息技术,修建多媒体教室。

“i世界”只是起点

汉源一中并不是何飞友去得最多的学校,同样行政区划属于汉源,但校址却离汉源县城有5个小时车程的古路小学才是他频繁往返履行志愿者义务的地方。

永利乡是汉源境内绝无仅有的尚未通电的村庄,它坐落在大渡河中游左岸的悬崖峭壁上,共有570多人,全村除有两户汉族外,其余全部是彝族。这里风光奇伟但交通闭塞,唯一的一所学校就是古路小学。何飞友第一次去的时候,被当地的路况震惊:“其实并没有路,学校在悬崖顶上,学生都爬山上学,上下山需要5个多小时,真正上课的时间反而只有4个小时。”全校将近60名学生,由两个老师上课。

在媒体报道后,古路小学已经名声在外,但因为永利村没有通电,它无法成为“i世界”计划的一员。何飞友的志愿者活动也更多限于给孩子们讲授基础的文化课程,和老师交流信息,因为很多彝族学生不懂汉语,他的授课也进行得并不顺利。但何飞友仍然经常抽空去古路小学看看,“也许帮不了多少忙,但总有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做”。目前,何飞友的最大愿望是,永利村能够早日通电,悬崖上的古路小学不复存在,而山脚下能出现一所新的古路小学,学生们可以在网络教室里登上互联网。

松源地震篇6

关键词:堤防隐患;物探;对比

堤防工程作为一种现实的、长期的防洪措施在我国防洪工程w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大多数堤防是在旧堤防基础上加高培厚而成,加之自然或人为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堤防裂缝、孔洞、松散土体、软弱夹层、高含砂层、獾鼠洞穴等堤防空洞众多,当遇洪水时极易发生管涌、滑坡等险情,严重时导致大堤溃决。所以,及时探查掌握堤防的质量状况,发现并消除堤防隐患,提高堤防抗御洪水能力是各大江河防洪工程中的重点工作。

堤防隐患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地质钻探、人工探查和地球物理勘探三种。前两者均不能满足快捷、准确和无损等诸要求,而且探查既费力又难于发现隐患,钻探既具有局部性又具有破坏性。物探技术是一种间接探查手段,是通过研究探查对象物理特征的差异来判断堤防内部隐患的埋深、规模和形态。由于堤防土体内土的类别、密实程度、湿度和各土力学参数的不同以及内部薄弱体的存在必然造成土体物性参数(电阻率、波阻抗、介电常数等)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利用物探技术检测堤防的前提。物探方法属无损检测,不会破坏堤防的土体结构,其检测速度快、可连续扫描,其代表性广,在堤防探查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能够用于堤防隐患的物探方法有多种,如浅层地震波法、探地雷达、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物探方法都在堤防探查中得到应用。但是堤防土体的物性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土体的密实程度、土类别、含水率、地下水及水中盐碱含量等都会影响到波速、电阻率等物探参数,这就造成堤防探查的复杂性。采用单一物探方法探查对堤防隐患的判别有可能形成多解,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

一、物探方法的工作原理

(一)探地雷达法

探地雷达的方法原理如下:通过向地下发射尖锐脉冲式电磁波和接收其反射回波的方式,得到直观的图像资料。地下物体不同,其导电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也有差异,电磁波的差异传播反过来推衍地下物质和结构。一般情况下,介质导电率越高,介质雷达波吸收越大,振幅衰减越快;介质介电常数越大,雷达波传播速度越小。真空的介电常数ε空=1,雷达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高,等于光速C=3×108m/s。水的介电常数ε水=81,雷达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各层的物质和结构不同,引起雷达脉冲反射的各个面层的介电常数也不同。探查实际过程中,沿地面移动天线,不断地发射和接收脉冲信号,将经A/D转换后得到的数据信号按一定方式进行编码排列及处理,显示系统以二维形式给出连续的地下纵向剖面图像。图像的水平坐标为地面不同的位置;垂直坐标表示脉冲的双程传播时间,时间可换算为深度,当使用收发一体天线时,深度Z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c为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0.3m/ns),ε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t为脉冲从地表传播目标物再经目标物反射回地表的双程传播时间。

(二)地震反射波法

在阻尼介质中,认为堤防地层是上部自由、下部弹性固结的弹性体。在堤面上激发震源,堤防土体发生弹性效应,生成弹性波。该波的一部份往下传播,为入射波。当入射波到达底界面时,遇到有波阻抗差的底界面时,在底界面上产生反射,形成反射波,被堤面上的仪器记录下来(如图2所示)。仪器自动记录波旅行时间(t),由波速(V)可得出地层厚度(h)和地层构造特征,一般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工作。

(三)地震映像法

该法以相同的小偏移距逐步移动单点接收地震信号,对地下地层或地下目的物进行连续扫描,利用地下介质密度、速度、泊松比等弹性特征参数的差异,当弹性波遇到弹性分界面或弹性突变点时,将发生反射、绕射和产生频散。仪器自动记录波的旅行时间和动力学特征,反演介质物性参数,获取物性分界面或突变点的双程旅行时间和埋深(如图3所示)。

对于反射波映像法而言,其反射波旅行时间为:

其中,x0为炮检距,t0为双程旅行时间。当反射界面为水平界面时,其时距曲线为一直线。

(四)瑞雷面波法

利用弹性动力学理论,震源在地面上瞬态作用下,瑞雷面波是纵波和横波在地表面相互干涉叠加出现的波型转换结果,质点按一定的椭圆轨道逆时针运动轨迹的振动,在地表及其附近其能量相对集中。在二维坐标系中,设垂直方向为Z轴,水平方向为X轴,坐标原点位于地面震源,其质点振动位移分量分别为:

式中:N为观测排列的接收道数;Δti为第i个道间距的时间差,Δφi为初相位差。

根据瑞雷面波理论,利用拟合反演的方式,可得到测点处垂向瑞雷面波波速的分布,由不同岩土层瑞雷面波速度特性差异,不同波速的介质给予其特有的地质属性解释,实现垂向岩土层探查的目的。

(五)大地电导率法

大地电导率法是一种不接地磁源浅层电导率法,属于频率域电磁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大地表面布设发射线圈作为磁偶极源,通过测量交变电流产生的一次磁场,以及由一次磁场在大地中产生的涡旋电流感应出的二次磁场,来达到测量大地视电导率的目的(工作原理图见图4所示)。大地电导率和二次磁场与一次磁场的比值存在如下的线性关系:

其中σ为地下的电导率,Hp为发射线圈产生的一次场,Hs为接收线圈接收的二次场,ω为发射信号的角频率,μ为地层的磁导率,S为收发距。通过发射不同频率的信号,达到测量不同深度的电导率的目的。

二、试验段堤防地质条件

(一)堤身断面结构

试验段堤顶宽度为7.4m,高程为17.8m,迎水坡坡脚高程为11.4m,背水坡坡脚高程为11.9m,迎水坡坡脚到淮沭河西偏泓距离为60m。

(二)堤身土结构

堤身土主要为人工堆筑填土,由粘性土(A层)及砂性土(B层)组成,堤顶多为石子路面。

A层(Q4ml):棕黄、灰黄、褐黄、黄褐、棕黄杂灰色粉质粘土、重粉质壤土,杂重粉质砂壤土及轻粉质壤土,局部互杂。

B层(Q4ml):灰黄、棕黄及浅黄色重、轻粉质砂壤土、轻粉质壤土,杂粉质粘土,局部互杂。

(三)堤基地质条件

试验段广泛分布层砂性土,局部分布1层砂性土,两层合计厚度多在3m左右;部分地段分布2层软粘性土,厚度一般在1m左右。

三、试验段测线布置

试验段堤防位于淮沭河西堤15+440~16+440,在堤顶路面两侧各布置一条顺堤方向的测线,每条测线长度1000m,如图7所示。

四、检测成果分析对比

(一)探地雷达法成果分析

采用探地雷达法对试验段全线进行了探查,分别沿堤顶迎水坡侧(右测线)和背水坡侧(左测线)两条测线进行。

探查结果显示在测线15+460~15+468段的堤防断面,人工填土B层与自然沉积层的分层界面处出现了疏松现象,其下方自然沉积层内局部也出现了土体疏松,疏松区的雷达波的振幅大、视频率相对周围介质较低,为典型的富水疏松异常雷达波特征图像。在疏松区上方填土层存在小的空洞现象,但规模不大。

当堤防地层内存在空洞时,使得界面的反射系数增加数倍以上,因而反射波振幅大大增加,电磁波在空洞内的传播与在土体内传播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识别空洞的存在与否。

探查结果显示在测线15+550~15+562段的堤防断面,人工填土B层出现了空洞,空洞区的电磁波传播速度快,电磁波反射系数变大,电磁波的振幅变大,在雷达探查剖面图像中呈现强烈的反射信号特征,同时探地雷达反射波同相轴错断,是典型的空洞雷达波特征图像。

(二)地震反射波法成果分析

依据右测线16+146~16+325段堤防的地震时间剖面和彩色时间剖面图像,地震反射波时间剖面显示存在4组较连续的有效反射波阻(T1~T 4),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频率、振幅、时间及连续性等特征对比,并结合堤防工程地质资料和地层物性参数,确定有效反射波组T1是人工填土A层与B层的分层界面,深度约2.5m左右;T2是人工填土B层与自然沉积层分层界面,深度约8m左右,T3和T4是自然沉积层深部的反射信号,本次堤防探查的范围是8m以浅的人工填土层,T2和T3、T3和T4之间的地层可不予考虑。

探测结果表明,地震横波反射波法对堤防的主要结构层的探测效果较好,能清晰的反映出堤防填土层和自然沉积层的分层界面,以及自然沉积层内的不同物性地拥姆植憬缑妗L讲獬晒说明地震反射波法对填土层内存在的空洞、疏松土体、富水以及软弱土体层的反映较差,探测效果不明显。

(三)高密度地震映像法成果分析

依据堤防左测线15+540~15+740段的纵波地震映像探查剖面图像,人工填土A层和B层之间的分界面、以及B层与自然沉积层之间的分界面都很清晰,表明人工填土A层、B层和自然沉积地层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速度差异。

通过对纵波地震映像波相的识别,在15+543~15+555段和15+677~15+699段的堤防断面上,人工填土层的地震波同相轴出现了下陷,推断为人工填土B层土质疏松,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传播的时间变长,因此地震波同相轴下陷。

通过对纵波高密度地震映像资料的分析,发现纵波高密度地震映像对堤防隐患探查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大范围的地层沉降或松散,探查效果比较明显,地震波同相轴和波相的变化,表明地层结构和介质的物性发生了改变。

(四)瑞雷面波法探查分析

图8为试验段右测线16+140~16+340段堤防的面波剖面图,因为人工填土层和原状土层的面波速度存在差异,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工填土层和原状土层的分界面在7.5m左右,图中圈出的红色区域和面波速度相对周围土体较低部位,即为松散土体。

J2钻孔位于右测线16+292的位置,图9为J2钻孔柱状图和J2孔附近的面波频散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面波频散曲线图对土层进行分层与钻孔柱状图土层分层基本一致。

瑞雷面波的探测结果表明,瑞雷面波法对地层结构的划分和堤防隐患的探测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探测深度较深、不受地下水位影响的优点,适用于对地层的精细划分,获取地层的剪切波速度等物性参数,但该方法野外工作量很大,探测时间长,不宜全线使用。

(五)大地电导率法成果分析

图10是试验段16+140~16+340段堤防电导率探查成果。成果显示在16+155~16+180段(点号30~80)电阻率数值总体偏低,呈现大振幅锯齿状分布,表明该段堤防的填土层孔隙率高、含水率不均匀,地层相对周围填土层富水;在770~788m(点号140~156)段堤防,同样存在电阻率数值相对周围土体偏低,但范围相对较小,表明该段堤防的填土层同样富水。

大地电导率探查方法对富水区域探查敏感,若松散体含水量与周围介质相当,则探查效果不明显。

五、结论

每一种物探方法均有其探查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各种物探方法既可以互相验证,又可以互为补充。对探地雷达法、地震反射波法、地震映像法、瑞雷面波法、大地电导率法的检测成果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可以获得各物探手段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 通过对同一段堤防各物探方法检测成果的对比分析,发现探地雷达探查的效果更好,其普查发现的异常段基本涵盖了其它两种物探方法所发现的异常体,反映的地层结构信息和土体异常更准确,不仅能反映出土体异常的性质,而且能对异常的形态和规模进行量化。

2. 地震反射波法探查深度较大,对划分大深度的地层结构有良好的探查效果,但不能对堤防人工填土层中存在的富水、松散、空洞等进行有效探查。

3. 高密度地震映像对地层结构、土体松散异常有明显的探查效果,但是该方法只能探查到隐患的平面位置,不能够确定隐患的埋藏深度。

4. 瑞雷面波法对地层结构的划分和堤防空洞的探查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探查深度较深,且不受地下水位影响,适合于对地层的精细划分,获取地层的剪切波速度等物性参数,但该方法野外工作量很大,探查时间长。

5. 大地电导率法仅对富水区有探查效果,对含水率较低的部位探查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

[1]杨震中.综合物探方法在堤防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

[2]石明,冯德山,戴前伟.综合物探方法在堤防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12).

松源地震篇7

首次未提“经济过热”

2008年5月14日晚,央行的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更加强调防通胀的同时,央行自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半年以来,首次未提“防经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央行对于目前经济回落的关注,央行会继续保持从紧货币政策,保持原有的措施,但是进一步的紧缩措施将不会出台。”

市场人士说,央行这一最新报告是在四川大地震后出台的,反映了宏观决策者对于目前的复杂宏观经济的一种谨慎态度。

这种谨慎最集中的体现在对于经济增长的描述和态度。自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从紧货币政策半年以来,“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在最近一次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也就是今年2月22日的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央行仍然强调,“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

时过两个月,在美国经济衰退、中国南方雪灾袭击及至目前四川大地震等等一系列事件冲击下,在经济界的不断呼吁下,央行终于首次摒弃“双防”中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转而将“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双防”描述上的松动极大地鼓舞了市场,分析师们似乎看到了未来朦胧的银根信贷松动。渣打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报告表示,尽管中国4月份CPl高达8.5%,但货币政策实际上正在放松。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对货币紧缩构成影响,第三季度信贷额度将出现松动。王志浩称,中国持续面临高通胀威胁,政府正在对是否确实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迟疑不决。

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说,此次地震灾后重建和雪灾不同,这次灾后重建的难度要大很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住房、民生问题的投资。

“我认为可能会有一些政策放松,首先体现在财政政策放松上,政府会对基础设施投资增加,政府会拿出一部分钱救援受灾的百姓。如果灾情比较严重,适当放松信贷控制或者灾区的信贷控制的情况我想是存在的。”沈明高说。

地震是影响“双防”修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川地震后,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长说:“我们在成都的一个农业科技项目已经停了,但是我们预测,灾后重建会加快项目的推进力度。”

这位董事长说:“我们已经联系到了在成都的几位工作人员,通知他们回公司。我们预估整个5月份四川都会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去,所以我们暂时停止了这个项目,直到6月份再说。”

受地震影响,66家川渝上市公司在5月13日集体停牌。不过,第二个交易日34家公司复牌表示,生产经营未受地震影响,这极大地舒缓了市场对于地震的忧虑。

摩根大通报告认为,此次地震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远不及年初发生的雪灾。相对于华南地区夏季频发的洪灾,此次地震产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张立群研究员说,本次地震对宏观经济影响较小,因为涉及的范围相对有限,时间不长,灾后重建的规模不是很大,对钢铁等需求拉动并不明显。

相较于经济总量的影响,经济学家们更加关注地震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否会加大。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8.5%,高于市场的普遍预期。食品价格仍是通胀最大推力,同比上涨22.1%,较3月高出0.7个百分点。

摩根大通表示,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四川国内生产总值的20%源自农业,远高于国内11%的平均水平,因此市场担忧地震会进一步加大中国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四川的农业及大米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1%及7.3%。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占全国生猪产量的11.6%。幸运的是,作为四川省最重要的地区,省会城市成都受地震的影响相对较小。

摩根大通认为,尽管此次地震可能导致受灾地区的物价出现短期波动,然而一旦震灾的影响消退,经济活动将恢复正常,部分食品价格也将随之回稳。同时,灾后大规模的重建工作将极大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新组合:“松财政、紧货币”

在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高于市场预期的CPI数据后,市场正在等待“不对称加息”。但是四川大地震后,央行仅仅按惯例每月一次的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而再次放弃了加息。

在央行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首次未提“防经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后,市场再次预期,第二季度加息可能性几乎没有。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分析师祝宝良说:“地震加大了宏观经济的复杂性。现在的情况是,目前通胀压力较大,但是处于可控范围;同时保持10%的经济增速,但要防经济下滑。整个经济态势比较平稳,所以目前实际是‘松财政、紧货币’的平衡组合调控政策。”

祝宝良表示,“松财政”是一系列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及未来震后重建的投入等措施,目的是维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紧货币”就是考虑到未来的通胀压力,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同时对价格进行管制。

祝宝良说:“从紧货币政策必须坚持,但是现在加息没有必要,除非美元止跌、不降息后,才可以考虑。现在加息加大热钱的流入,同时对经济紧缩影响较大。经济增长如果真的落到10%以下,就业就会出现问题。”

松源地震篇8

记者:去年6月份我们在白水河考察时遇到一位老药农,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山里采药,四五天后才从山里逃出来,他说里面的山都垮完了,原来的道路变成了河,原来的河变成了湖,他迷失了方向……看来这次汶川地震引发的各种地质灾害是交织在一起的,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崔鹏(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发生在山区的地震与平原地区的地震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山区地形复杂多变,引发灾害的动力作用很多很活跃,各种地质灾害就容易发生。地震以后,山体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山体物质被震碎和破坏。有的地方直接发生了崩塌滑坡,阻断道路,形成堰塞湖,也有的在山沟里面造成大量松散碎屑物质,遇到降雨,就会形成泥石流,如果当时没有降雨后来也会形成。支沟沟谷里形成的大规模泥石流,汇集到干流里会形成堰塞湖,有些堰塞湖因没有排水口造成水位不断上涨,就有可能淹没上游回水区的房屋和农田;毕竟是松散物质形成的坝体,往往容易产生溃决,如果决口就会形成洪水,殃及下游,冲毁农田、道路、房屋。

由此可见,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链条,很早我们就提出“灾害链”的说法,只是没有引起重视,这一次的地震使它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1933年茂县大地震,当时就造成6000多人伤亡,在岷江干流叠溪段形成了3个堰塞湖,一周以后堰塞湖溃决又造成2500多人死亡。据说,当时茂县县长很机警,地震后看到堰塞湖觉得有危险,就派人值班巡逻,发现情况危险就把人撤到山坡上,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如果不是这个县长的警觉,决口后可能就不止死亡2500多人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汶川地震国家这么重视对堰塞湖的应急排险。

地震以后很多地方植被都被破坏了。植被是侵蚀作用非常重要的调控因素,没有植被就会形成强烈的侵蚀。这次地震有的地方植被破坏了50%以上。在这么多的地表破坏的情况下,很可能受后期余震或者暴雨影响再次出现垮塌,也必然会发生后期的侵蚀作用。而产生的泥沙进入河道就会淤积河道抬高河床,使河流的行洪能力降低,很容易产生洪水。大量泥沙进入河道也会改变河道发育的自然进程。本来可能是个深切河谷,大量泥沙可能就让其变成游荡性河谷。在稳定型河道利用河滩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容易,而游荡型河道的利用难度就非常大了。比如,东川的小江,就是蒋家沟泥石流入江的干流,过去是个很著名的地震带。由于地震山体松散,侵蚀强烈,泥石流活跃,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本来的深切河谷成了辫状水系,经常性改道,一场暴雨就改道一次,所以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利用都非常困难。

唐邦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这一次地震灾害的特点之一就是几种次生地质灾害组合起来同时发生。一般两种以上的地质灾害一起发生的情况很少。这一次多种次生地质灾害是与地震同时发生的,地震后我走在岷江河谷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灾害同时发生,从崩塌、滑坡、泥石流到堵塞河道。快到映秀的地方,有一条老泥石流沟,因为过去是采伐区,滑坡塌方都发生过,但是过去比较局部,规模也小。这次考察的时候站在对岸看,两边的山全都垮塌了,几乎成了的岩石,雨后已经发生了泥石流。

这次地震区的灾害种类非常多,崩塌滑坡滚石等等,是多种灾害综合在一起的。因为山体的稳定性被同时破坏,所以灾害也同时发生。这一次岩屑流也特别多,我在银厂沟谢家店子看到的岩屑流有200多米宽,30多米厚, 2公里长。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东西像泥石流,因为一般崩塌下来的岩屑不会走这么远。后来分析是崩塌、滑坡下来的物质被气垫抛送出去的。过去我在地区也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坡度陡大量垮塌物掉下来速度很快,又是一个整体的,下面就能产生一个气垫,没有掉到地上,就直接被抛到对岸了。牛圈沟的崩塌滑坡,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才会冲出去那么远,如果没有地震的话可能就直接堆积在山脚下了,不会冲出去那么远。这次地震四姑娘山上面发生雪崩、冰崩,下面的森林几乎全部被削断,同样也是雪崩产生的气浪所造成的。

记:我们在采访中几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专家们提供给当地政府官员关于滑坡的数据不一致很正常,这是因为震后灾区地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那么这种“不断的变化”将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崔:山体破坏到这样严重的程度,为次生地质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需要过多少年才能稳定,世界上很少有人做过专门研究。松潘-平武地震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那次地震7级多,现在看起来几乎已经看不到地震的痕迹。那一次地震的次生灾害也比较严重,但相比之下这次地震要厉害得多。一般来讲,泥石流比崩塌、滑坡的延续时间要长,根据一些经验性的判断,崩塌、滑坡可能延续3-5年,泥石流会延续5年、10年,有的地方可能要10年、20年左右,但是确切的发展演化时间,还需要用长期的监测研究数据来说明。

这种链条式的灾害还会通过河流系统进行远距离传递,短的几十公里,长的可达上百公里。1933年叠溪决口,造成下游的都江堰都有人员死亡。雅砻江的一次滑坡导致了宜宾的洪水,甚至危及到重庆。看起来是一个点上的滑坡,但是危害却可能通过河流传递到很远的下游地区。

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洪水从过程上是一个灾害链条,而且这一灾害链在灾区会持续较长时间。

唐:次生地质灾害会继续一段时间,泥石流慢慢转为主要的了。崩塌滑坡不会超过前面的,能崩塌滑坡的都完成了,现在就是泥石流,不断有上面来的松散物质补给,延续影响的面积会非常大。这次地震多数崩塌是从山的顶部开始的,刮铲出大面积的山坡。往往山头上的雨量多,下边看不出来,但小沟里面就会有泥石流了。暴雨一下来,更加厉害,有些开矿和植被覆盖不太好的地方泥石流就很容易冲下来。沟口的人家一定要小心,能搬迁的就要搬迁。

另外,可能还会有新的灾害发生,比如有的水库寿命至少缩短10年、20年,山上下来的石沙有多少,没法计算。就紫坪铺水库来说,那么多的物质进入库区里面,到底多少说不清,不是一次性的,是慢慢的。当时设计就没有考虑过大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将来还是要造成灾害的。

次生地质灾害还会影响到气候变化。河床抬高以后,河面会加大,蒸发量就会加大,植被都被破坏了,也会产生一个连锁反应。1933年那一次的地震都能看出来。因为叠溪堰塞湖在茂县的上游,拦住水以后,茂县就变得干旱了,降雨也减少了,形成一个局部干旱中心,在茂县一个沟里面,叫做沙坝。这次地震区的水系和植被都被改变和破坏了,整个环境都会受到新的影响。

记:去年一进入地震灾区,我们就发现许多崩塌滑坡是从山的顶部开始的,而过去见到的都是从半山腰开始的,这类不同之处大概都在告诉我们这次地震引发的地貌变化不同以往。有一个例子,据说映秀附近的牛圈沟处在汶川地震的中心,那里的老百姓反映沟里的大量石屑是从地下喷出来的,当时面对这类“谜团”有些专家也难以给出科学解释,现在多数专家的解释是从山顶抛射下来的。这次汶川地震是否科学认知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

唐:这次地震后我跑了都江堰、汶川、北川、安县、银厂沟、九寨沟、四姑娘山等一些地方,看到这次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给整个山地的生态系统带来的损伤,比我们过去在其他的地震区,比如云南或者唐山都要复杂得多。这一次的特点之一就是堰塞湖很多。另外就是类似谢家店子当地老百姓叫做“地开花”,究竟是怎么回事?确实看起来不像是滑坡。映秀附近那个牛圈沟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大量的破碎物质1公里宽、2公里长,老乡反映是从地下出来的,现在多数研究结论认为是大型滑坡和抛射。谢家店子也是有一些地方的树林被拦腰截断,为什么?也可能是滑坡产生的气浪所至。这些都是这次地震发生的特殊现象,别的地区没见到过,很值得仔细研究。

崔:这次地震后的确有许多新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认识。比如崩塌、滑坡表现出来的类型比我们以前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到的要多。地震作用产生的崩塌和滑坡不同,以前落石的原因是垂直重力,这次水平波产生了抛射的现象,大量岩屑被抛出很远,影响和危害的范围大多了,滑坡体的运行轨迹都在发生变化。

诱发地质灾害外在因素的临界值在降低。比如过去是大雨才能触发的泥石流,现在小雨就能触发。加上山体稳定性的变化,使我们今后需要关注更多的事情。地震对地表的破坏,比如松散物质的堆积,哪些部分是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的?哪些会再次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什么样的临界条件下形成?这么集中的物质堆积,对水文系统产生什么影响?包括泥沙堆积,河床演化的过程,这些物质要经过多少时间才会稳定下来?哪种类型灾害用哪种办法治理,地震区地质灾害演化的规律等等,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太多了。

上一篇:初三化学课程范文 下一篇:致青春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