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救灾范文

时间:2023-12-05 15:55:34

防震救灾篇1

20**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我县范围内有明显震感,并已出现房屋垮塌及人员受伤等情况。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防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为进一步做好我县防震救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发生“5•12”地震,开县出现强烈震感,引起群众严重恐慌。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成立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由**县长挂帅指挥,**常务副县长、**副县长具体负责,各地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把当前抗震减灾工作作为首要大事,把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迅速启动防灾减灾工作预案,全力以赴,切实抓紧抓好震后各项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加强防震救灾工作宣传,严防各类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统筹调度,全面排查,认真做好各种设施设备安全检查

1、由县教委牵头,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对危房进行拆除,防止出现房屋垮塌造成学生伤亡。同时,要最大限度消除学生恐慌情绪,作好稳定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学生正常上课。

2、由卫生局牵头,对全县所有医院房屋进行危房排查,对查出问题该转移的要坚决转移,并做好可能发生的公共疫病监测工作,落实医疗救治责任,全力救治震后受伤人员,绝不允许出现因无钱而延误救治的情况。

3、由交通局负责,对县内公路桥梁、隧洞、索道等进行安全检测,对确有安全隐患的交通设施,要设置警示牌,及时抢修、维护,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通行。

4、由水务局牵头,对全县所有小(二)型以上水库,特别是人口密集区的水库,由各流域站进行全方位险情排查,严防事故发生。

5、由商委牵头,对全县城乡大型商场、旅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房屋和设施进行安全排查。

6、由经委负责,对全县煤矿生产企业开展全面的险患排查,严防出现瓦斯爆炸、坍塌、透水等煤矿事故,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7、由国土房管局负责,对全县各地灾隐患点加强监测,严防因地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8、由建委负责,对全县在建房屋工程、高层房屋开展安全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指导有关单位整改。

9、**部门要加强社会面稳定控制,重点加强学校、医院公共场所等所在地的巡查,维护好交通秩序,确保交通通畅,严防极少数人借机盗窃、滋事、散布不良舆论,影响社会稳定;

10、各公共事业服务单位要加强对供水、电、气等设施的检查,及时抢修、维护出险管网,保证群众正常用水、用电、用气需求。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企业要加强设备设施检查检修,确保通讯畅通。

11、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查看灾情,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工作,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及应对措施,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修复灾毁设备设施,全面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尤其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危旧房、敬老院等重点对象的防灾避险工作,妥善安置好因灾倒房居民,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加强宣传,信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县国土房管局要加强与**市地震局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地震灾情发生趋势,并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按照统一的宣传口径及时灾害信息,加大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力度,尽力避免群众恐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值守,收集灾情,确保恢复重建信息畅通

防震救灾篇2

【关键词】 玉树地震;高原病防治;群防群治

医学上将海拔超过3000m地区定义为高原[1]。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自有统计以来,在青藏高原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共有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居全国之首。该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2]。举世瞩目的汶川特大地震除波及到都江堰、江油等平原地区外,也波及到理县、茂县等部分高原地区。自汶川地震后,2008.10.6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6.6级地震,2010.4.14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010.4.16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发生5.1级地震。以本次玉树地震为例,自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共有5万名人员快速进到灾区进行抢险救灾,其中2.3万为青海本省的救援力量,2.7万为外省的救援力量,在救援人员中军人1.2万余人,其中医护人员3032人。当这些人员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后因受到了高原缺氧的严重威胁,急性高原病的发病人数突然增加,使进入高原后的劳动能力显著下降,一时成为制约高原救援的主要因素。及时组织高原病防治力量,解决救援人员的高原反应问题,是保证本次玉树地震救灾胜利的前提。我校主动请命,迅速拉动,全力做好高原病防治的做法得到总部和救援部队的肯定。下面就我校在此次救援过程中做好高原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 科学组织,快速组织高原卫勤分队驰援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我校高原卫勤分队成立于2008年10月,成员主要包括本校的高原医学和临床内外科专家和中青年骨干。自玉树地震发生后,学校快速组织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 于4月16日凌晨分别从成都和重庆乘军用和民航飞机出发,当天赶到灾区,医疗队到达灾区一线后,立即依托自身组织现场救援,一方面按照已有预案,展开野战医疗救援,实施地震伤员和急性高原病病员的紧急治疗[3];另一方面,合理分配救援力量,通过知识讲座,开通高原病防护知识热线等方式,到各救灾部队中宣讲高原病防护知识,发放高原病防护普及读物和预防药物,通过现场组织演讲和讲座,大大消除了广大救援人员的恐惧心理,提高了对高原病防护的认识,做到积极预防,科学防护,在较短时间内使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控制在0.045%以下。为此医疗队员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共发放《高原防病手册》、《高原卫生防护须知挂图》、《高原防病手册》等资料10000余册,诊治各类高原病病人近1324例,收治(留观)118人,进行高原病咨询20场,并发放了大量的抗高原反应药物,大大降低了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证了救援人员的高原劳动能力,提高了救援效率。

2 抓紧时间,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知识普及提高防护意识

本次地震发生在高原地区,许多救援人员对高原医学知识了解甚微。为做好在本次高原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一方面降低他们进入高原后的急性高原病发生率,另一方面提高他们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水平。在本次玉树地震中,我校组织专家进行了5次针对拟入高原参加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知识讲座。来自于本校和重庆市各大医疗卫生单位的1000余名人员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重点对藏区的风俗习惯、高原气候特点、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高原环境,进驻高原前的卫生准备,进驻后的高原病防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与此同时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系统的为急进高原人员介绍了青海玉树高原地震抢险救灾四大注意事项:(1)注意做好进入高原前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2)注意做好进入高原后的防护;(3)注意做好高原常见疾病的防治及急性高原病的自我预防;(4)注意高原创伤及冻伤的防治救治要领。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高原病防治知识普及,提高了救援队人员对高原疾病的认识、救治水平和个人防护水平,为他们更好的适应高原环境,开展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3 统筹规划,全面做好抢险救灾的各种卫生勤务工作

在本次玉树的抗震救灾中共有数万名救援人员参与,在这些救援人员中包括:(1)一线搜救人员;(2)医疗防疫人员;(3)后勤保障人员。涉及的人员工种多、层次多,既有熟练掌握医疗知识的卫生人员,又有对医疗卫生知识不了解的救援人员,在这些人员中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对高原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或完全不了解。因而在此次抗震抢险救灾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对高原医学知识的需求,组织编写《高原卫生防护手册》、《高原卫生防护须知挂图》、《高原防病手册》、制作了《高原病防治光盘》等。《高原卫生防护手册》主要是针对高原官兵的科普读物,但是由于本书不是针对玉树地震编写的,针对性不强。《高原卫生防护挂图》通过漫画,顺口溜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高原卫生防护口诀弥补了这一不足,非常适合广大非医学人员了解掌握高原医学知识,指导高原病防治工作。《高原防病手册》简明扼要的介绍了高原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指导广大医生开展高原病的救治工作。视听资料具有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等优点,受到广大救援人员的好评。针对以往的视听资料针对性不强、内容庞杂,为此在本次编辑制作过程中,针对玉树地震中救援力量的分层次差别,分别录制了针对非医务人员的《高原卫生防护光盘》和医务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光盘》,解决了不同人员学习了解高原病的防护知识。

预防高原病的方法很多,如缺氧预适应,体能训练,药物预防等。但面对像玉树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药物预防仍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首选措施。因为药物预防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需特殊的设备,耗时短。为此,我校积极组织研发人员开发急性高原反应防护药物,并加大生产力度,并及时送到前线救援人员手中,以提高他们的劳动作业能力,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通过高原医学知识讲座、通过书籍、光盘、挂图向救援人员普及高原病防治知识,向救援人员发放抗高原病的药物,全面做好抢险救灾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为夺取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玉树地震后医学救援过程中的不足和思考

尽管此次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在此次的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1)绝大部分救援人员缺乏高原卫生防护知识,因为在高原地区开展救援工作与平原有显著的差别,不能仅凭热情就能够搞好救援工作,还需做好自身防护和劳动保护工作,除了在高原地区极易发生急性高原病以外,在高原地区劳动能力显著下降,劳动量不能按照平原地区计算,必须降低劳动负荷和缩短工作时间,才能保证连续工作的体力。(2)缺乏完善的高原救援预案,例如有的救援人员从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高原时,没有准备足够的抗高原反应药物,没有带足御寒衣物,部分救援人员一到玉树就发生急性高原病,因而不得不撤回到平原地区;在此次玉树地震的救援过程中不少医疗队对情况估计不足,主要携带了地震伤员需用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忽视了自身保障的重要性和高原医疗的特殊性[4],很多救援人员并没有带足氧气和供氧设备。(3) 高原特需药品品种较少,目前能用的高原特需药品仅有红景天冲剂、复方丹参滴丸、护肤霜等,缺少高效的高原特需药品。

通过此次玉树地震对我国高原病防治能力的检阅,提示我们在以后工作中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应加强高原医学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加速培养高原医学知识的全科医师。通过此次玉树地震救援显示在我国高原地区高原病防治人才缺口较大,必须在今后工作中通过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普及高原医学知识,提高全民的高原病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2)应加强高原病防治装备的研究,在本次地震救援中发现高原病防治的特殊装备缺少,需要进一步研制轻便、高效的卫生装备,例如轻便的供氧装置、新型救护车等。(3)应加强高原病防治药物的研究,现有药物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高原病防治的需求,急需研制高效、使用方便的高原病防护药物或相应剂型。

总之,在高原地区的抗震救灾与平原地区的抗震救灾不一样,必须要加强高原病的防治,提高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解决救援人员的高原反应问题,并做到科学救援、合理救援,才能保证抗震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查找本次玉树地震中的不足,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高原医学知识的普及,加强高原病防护药物、器材的研发与推广,提高我国的高原病防治能力,才能保证高原突发事件时平原应急机动力量上得去、站得住、打得赢。

参考文献

[1] 高钰琪,高原军事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4.

[2] 尹光华,蒋靖祥,吴国栋.2008年3月21日和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J],干旱区地理,2008,31(4):543-548.

[3] 石 骥,陈 亮,牛文忠.对我区医疗机构参加汶川大地震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4):469-471.

防震救灾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防震减灾服务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积极性,引导全社会主动、科学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特殊时段重点宣传和地震应急演练,达到省上提出的“力争5年内,全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0%以上,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宣传内容

(一)方针政策。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党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方向、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

(二)法律法规。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国务院防震减灾行政法规,中国地震局部门规章,以及我省防震减灾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

(三)监测预测知识。宣传地震监测预测科普知识和技术方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在地震预测中的重要作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要求,我国地震预测的客观能力。

(四)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用和意义,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减灾实效,我省地震应急预案及防震减灾规划,普及抗震设防、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地质灾害防范等知识。

(五)救助知识与应急演练。宣传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次生灾害防控、心理疏导等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地震应急演练。

(六)科技成果。宣传国内外地震科技创新进展,地震科技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对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作用,地震科技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工作

(一)以规范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机关活动。行政学院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及主体培训内容,每期至少安排1次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对防震减灾相关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提高全体公职人员防震避震、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引导全体职工学习并熟悉本级应急预案疏散撤离路线和避险地点。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每年都要组织开展1次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决策、指挥、服务、协调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行政学院、各成员单位

(二)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提高紧急避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学校活动。教育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要求,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上、下半年分别安排不少于4个课时的防震减灾相关知识教育。地震、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学校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每周不少于2次的应急演练。确保在地震来临时能够做到科学避险,有序撤离,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学校要认真实施地震安全校舍工程,新建基础设施和各类建筑物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选址、设计、施工和验收,把学校建成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5年内力争建设5个省级科普示范学校,2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

(三)以提升企业抗震能力、依法进行抗震设防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企业活动。发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地震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审批窗口的管理作用和信息优势,加大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重要性的宣传。地震部门每年要深入2家企业,宣传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重要性,并对有关人员如何加强安全措施进行培训,提高企业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

(四)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地震、民政、三区等相关部门要以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为目标,不断推动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活动。通过组织制定地震应急预案,设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专栏,对社区管理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对居民进行专门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救助技能,了解居住环境地震安全,熟知震时的撤离路线和避震地点。年完成对全市30个社区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争取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市社区中创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到年使辖区内80%的居民基本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牵头单位:三区

配合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

(五)以增强农村居民地震安全意识、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为重点,深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农村活动。三区、建设、地震、科协等部门要把农村地区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采取培训农村干部群众、播放科教片、赠发宣传资料、张贴挂图等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民房抗震技术,帮助农民编制地震应急处置方案,开展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今后5年内,每年要保证举办农村工匠抗震技术培训班1—2期。

牵头单位:市建设局

配合单位:三区、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科协

(六)以满足家庭自救知识需求、提高自防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活动。地震、文化广播电视、科技、卫生、妇联等部门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家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广播电视节目、地震基本常识宣讲、地震仪器演示解说、宣传咨询台、宣传展版和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农家书屋专题图书、群发手机短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地震科普服务,引导家庭自备“防灾应急箱”,提高地震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市科协要设立地震科技科普展区,完善图片、录像和实物模型。

牵头单位:市地震局

配合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妇联、报社、市科协

(七)以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依法开展信息公开为重点,做好地震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一是各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经常化的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建立与地震局信息交流的快速便捷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市地震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公益宣传规划,确定宣传主题、工作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其中,市地震局要每年确定防震减灾公益广告主题和重点时段,并及时提供制作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所需的素材和信息,确保防震减灾公益广告宣传内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区地震环境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将防震减灾宣传公益广告纳入公益广告宣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定期。三是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要在主题宣传时期,如“5·12”、“7·28”、《防震减灾法》颁布纪念日、科普宣传周等时段调整增加防震减灾公益广告播出时间。有感地震发生时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播出密度,确保社会公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微搏传媒作用,及时准确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澄清不实报道,维护社会稳定。地震局要建立完善“地震信息网”、科普网站和微博,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地震信息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防震减灾宣传的覆盖面和信息公开的时效性、权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播电视局

配合单位:报社、市地震局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形式多样的宣传格局,并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依法履职,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法定职责,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深入开展常态化、特殊时段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文化部门要切实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的和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地震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与文化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报道计划、宣传提纲、应急宣传方案,统一震情报道口径,建立联系协调制度,共同负责实施。同时,地震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关于“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服务于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及时为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提供资料,确保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防震减灾宣传的组织、协调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地震部门参与;宣传内容、宣传口径由地震部门负责把关。重大地震事件的宣传要经党委、政府批准。有关地震预报的报道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由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传播。

(三)精心策划,保障需求。地震、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科协等部门要协作配合,组织制作质地精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书刊、科教片、动漫片、折页、电子书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防震避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自救互救、识别地震传言常识、心理疏导等,满足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际需求。

(四)增加投入,规范运行。要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保证常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特殊时段宣传教育活动的经费需求,保障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防震救灾篇4

本规划是区政府统一部署全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15年我区防震减灾事业的奋斗目标。

一、我区地震活动概况及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一)地震活动概况和趋势

我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活动断裂带中段,多条北西向断层与——带交于与湾,地震地质背景复杂。历史上曾发生过十余次中强地震,1604年海外的8级大地震使当时的、兴化两府遭受严重破坏。近十年来,沿海地区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例如年月25日海外发生5.3级地震,震区一部分民房建筑物遭损坏;年8月5日惠安海外4.8级、年8月29日永春4.7级地震,均震感强烈,与此同时,台湾强烈地震也时常波及我市,特别是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6级地震,沿海地区强烈有感,对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市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国家标准GB18306-2001),区位于地震烈度7-7.5度区。专家预测,目前我国地震活动仍处于高发期。所以,作为市核心城区的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二)现有工作基础

通过这几年特别是“的建设,我区已初步建立起以接受省、市地震遥测观测台网信息为主,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点和宏观观测点为辅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立了震害防御、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的工作体系和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震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地震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我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防震减灾事业的进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我区已初步建立了区政府统一领导,8个街道办事处以及10个地震应急保障计划责任单位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年重新修订完善了《市区地震应急预案》,保证我区区域内发生地震灾害事件时,地震应急工作协调、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2.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的建设取得较大进展。(1)地震监测预报:建成市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终端和我区首个自动化、数字化的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站。信息终端实现了地震监测、预报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观测台站填补了我区在地震监测体系建设方面的空白,初步建立起以接受省、市地震遥测观测台网信息为主,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点和宏观观测点为辅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2)震害预防:依靠社会力量,初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防震减灾宣传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进校园和进机关活动,常规宣传与强化宣传相结合。我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灾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三网一员”(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震情灾情速报网、防震减灾宣传网、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已基本完成,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由区地震办和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共同建立的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有超过1万名的中小学生在基地接受了防震减灾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于2005年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3)地震应急救援:由区政府、地震应急保障计划责任单位、社区以及群众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已经形成。以和省、市地震局会商系统联网的“市防震减灾远程视频会商系统区域节点”、市地震信息服务系统终端以及海事卫星电话等资源为基础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初步建成,能够为震后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依托区消防大队成立了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组建了、东美两支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先后投入57万元购置各种高科技应急救援设备。地震灾害救助力量在规模、装备、救援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3.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依法行政取得较大进展,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有关规定,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还比较薄弱,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普及率还不高,与现代媒体的结合程度不够,工作机制尚不够完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2.区、街道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的力量需进一步增强,应急演练应进一步常态化。

3.全区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石头结构和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民居需改造,医院、学校等重要的公共设施防护水平应适当增强。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规律,以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宗旨,全面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区综合防御地震的能力,为我区初步建成经济结构合理、城市功能完善、高新人才聚集、社会文明祥和、生活环境优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核心区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推进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切实推进城市的地震安全工作,提高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的设防水平,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力度和抗震加固力度的监管,加强避难场所建设。

2.推动科技创新与应用: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技的攻关,提升地震科技与防震减灾业务工作的联系程度,为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3.强化宣传和教育: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和宣传工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参与程度,提高对地震信息理解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总体目标是:大幅提升我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地震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地震灾害预防更加到位,应急指挥和紧急救援更加及时、有效。为实现《市防震减灾规划(2001—2020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在遭遇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为“房屋基本不倒,社会保持稳定”奠定好基础。

(二)指标体系

1.城市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80﹪以上的建筑物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遭遇6级左右地震、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不严重破坏,能够维持基本功能;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基本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2.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能力:90﹪以上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遭遇6级左右、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时,不严重破坏,不引发严重次生灾害,能够维持正常功能。

3.民居地震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进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住建、民政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因地制宜推进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

4.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70﹪以上的人能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正确采取防震避震措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发生有感地震时,人口密集的公众场所不发生人为伤害事件。

5.震后救助恢害能力:拥有避难场所,建成区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法制保障能力

依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震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开展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地震应急等工作的行政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地震部门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业务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地震应急准备,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要加强区政府、街道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建设,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建设指挥平台。街道、企业、学校等要设立地震应急管理责任人。

要完善区政府、街道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备案和督查制度,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救灾措施,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体育馆等人群密集场所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经营管理单位制订地震应急预案。

要不断建立、完善地震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行业抗震抢险专业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区地震救援队伍协调和调用工作机制。

要建设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体育馆等人群密集场所要配置救生避险设备。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三)强化新闻宣传工作,提升信息公开水平

坚持地震新闻宣传和应急处置并重原则,将新闻宣传工作摆到防震减灾工作重要位置,纳入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掌握地震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强化舆论引导,实现被动宣传向主动宣传的全面转变,实行向社会开放,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新闻工作策略,使公众关心、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为防震减灾工作营造成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宣传部门与地震部门相互协作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制度,形成快速响应、密切协调、分级处置的地震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机制。

(四)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是一项开放事业,需要多部门共同支持,全社会广泛参与。要相应制订积极稳妥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措施,继续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示范农居等宣传力度,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促进防震减灾宣传和科普教育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实现全面覆盖、家喻户晓。

(五)加强地震安全建设,提高民居建筑抗震性能

要加强民居地震安全工作。制订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引导措施,建立与财政和经济社会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对社区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全面推广地震安全工程,推广应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新建社区民居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不具备抗震防灾能力的危旧民居要得到有效改造。

五、主要建设内容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升级改造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设备

采用最新的数字化地下流体前兆设备,对现有的前兆观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数据采样率,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化、分析管理信息化,确保地下流体前兆台网连续可靠运行。为全国、全省、全市地震趋势会商提供第一手资料。

2.建设宏观观测网络

根据新的地震趋势,及时调整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群众性地震测报和宏观调查网络,适当增加地震宏观测报网点,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地震短临预测中的作用。采用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宏观管理数据库,实现对宏观观测点、人员及观测资料的实时动态管理。

(二)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1.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住建部门要在执行《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20))的基础上,建立抗震设防指标体系,明确全区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抗震设防的指导性目标。要做好全区危旧房的改造,提高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特殊场所的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的意见》(政〔〕27号)、省政府《关于研究石结构房改造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专题会议纪要〔〕33号),结合新时期“三旧”改造工作及“造福工程”的部署要求,抓紧制订切实可行的“石头结构”和“不符合抗震规范”小区的成片改造成计划,并抓紧实施。

教育部门要按照省、市校安办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措校安工程建设资金,推广实施校舍地震安全工程和加固工程,确实保障校舍安全。

卫生部门要根据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建筑物抗震安全排查的结果,切实做好各类医疗机构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改造和建设,确保医疗卫生单位建筑物的安全。

2.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工作

要认真遵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加大教育普及工作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推进我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建设。

各有关部门要在宣传部门的领导下,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社区活动,到2012年,各街道的中心社区都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社区文明建设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宣传教育普及机制,使社区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得到全面提高,应急意识得到普遍增强。

对现有的区防震减灾教育基地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管理。积极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至2013年要确保我区有2个以上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

在社区、街道防震减灾宣传员、宏观员、测报员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民居建筑物的抗震知识和震灾自救常识宣传,提高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震灾自救互救能力,到2013年,要使社区民众的受教育率达到60﹪以上。

加强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职工地震知识宣传教育力度,2012年在我区进行企业职工防震减灾教育示范点建设,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促进全区民营企业职工防震减灾教育的全面开展。

至2014-2015年,要在普遍宣传教育的基础上,把重心逐步转移到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的震灾自救互救教育的模拟演练上,在社区、学校建立一套模拟演练的机制,提高全区人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救助能力。

(三)地震应急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

1.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根据震情变化、机构、职能调整及国家和省、市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机制,加强应急工作检查。每年度组织检查区直10个应急保障计划单位地震应急预案落实情况,检测反应能力,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整改解决。力争做到临震不乱,决策科学、行动迅速、处置有力。要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制度。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2.建立地震救援体系、完善社会救援联动机制

“十二五”期间,全区要基本形成以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区、街道两级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要加强依托区消防大队成立的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及、东美两支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的应急救援演练培训,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真正具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要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配齐配足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人员、装备,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2小时内救援队伍即可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十二五”期间,区财政应逐年增加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充实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的人员,每支队伍人员保证30人以上,每个年度至少组织2场专业培训,开展2场应急救援演练活动。

(2)加强区直行业(专业)抗震抢险专业队伍建设。根据《市区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区直行业地震应急保障计划,区直住建、交通、卫生、经贸、农林水、环保、公安等各相关部门应抓紧行业抗震救灾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抗震抢险设备。要加强培训,强化实战演练,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和抗震抢险能力。在“十二五”期间要逐年更新装备和专业人员,做到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3.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

根据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的特点,制订和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储备采购预案,建立并逐步完善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制度。

4.规划建设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应坚持“平灾结合”原则进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一步到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区形式远近结合、覆盖面大、配套到位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政办〔〕48号)要求,我区在年底前要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7处。其中至少有1处场址有效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可参照Ⅲ类或高于Ⅲ类标准建设),其余避难场所场址有效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人员容量不少于2000人,配套建设完善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厕所、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等,并设立明显标志。

应充分利用周边的公园、广场、绿地等空旷场所加强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改造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统筹安排,住建、教育、地震等部门要共同协助业主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公园、广场由住建部门负责承建;学校操场由教育部门负责承建;空旷地和绿地由街道办事处负责承建)。

六、保障措施

(一)推进管理改革,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防震减灾工作涉及到社会各方面,要健全与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推进区、街道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发挥机构的防震减灾基础性作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特别要做好规划的统筹衔接和条件保障工作。同时要加强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各部门、各行业制定有关行业规划时,要注意与本规划相衔接。

(二)建立和完善地震科技投入机制

要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做出统筹安排,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同级财政预算。要继续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防震减灾投入体系,加大对地震监测、预防、救助和宣传教育等工作的资金投入。防震减灾资金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而相应增加,以促进防震减灾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与防灾建设达到同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三)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进地震科技进步

围绕防震减灾的关键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防震减灾能力的进程。加强国内与国际地震科技合作交流,特别是海峡两岸地震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手段,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促进科技与防震减灾事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加强人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防震救灾篇5

   地震事故应急预案1

   1、事故发生时要保持镇静,沉着应对,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2、根据事故性质向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求援。

   3、学校广播(或现场老师)指挥组织施救及学生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4、应急小组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听取事故情况汇报,召集领导小组应急处理会议,采取应急措施迅速抽调抢险队伍、物资,协同有关部门抢险救灾,全力组织抢救,维持秩序,疏散师生到安全区域,对受伤人员展开救援救护。

   5、保护现场,监控险情,关注事态发展。

   6、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做好伤患人员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伤患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对家属的安抚解释工作。

   7、校医室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8、应急小组负责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做好事故的善后抚恤及处理工作,并与保险公司等单位取得联系,依法处理,协调赔偿,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地震事故应急预案2

   为了进一步搞好应急工作,使全镇各村、各单位处置地震灾害事件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河南省地震应急预案》,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地震应急机构体系

   地震灾害临震发布以后或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时,由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领导、指挥和协调全镇地震应急工作,并成立镇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室10组,即抗震救灾办公室、组织宣传组、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防疫组、交通运输组、通讯联络组、供电保障组、生活物资供应组、抢险救灾组、人口疏散组、恢复建设组。

   1、办公室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由镇长担任,各包村领导、包村干部为成员,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公室。

   (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市指挥部报告。

   (2)及时传达贯彻各项命令,并督促检查各项命令的落实情况。

   (3)组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会商,负责震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了解汇总现场救灾进展情况。

   (4)负责对外的`联络和接待工作。

   2、组织宣传组主要职责:

   组织宣传组组长由党委宣传委员担任,宣传干事和文化站长为成员。

   (1)按照规定进行应急宣传,及时向公众发布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广播上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镇力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3)宣传抗震救灾工作中典型事迹与模范人物,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4)负责地震应急机构体系的人员配置,提出对干部的奖惩及临时任免意见。

   3、治安保卫组主要职责:

   治安保卫组组长由分镇纪委书记担任,成员为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巡防队成员。办公室设在综治办。

   (1)在地震预报发布后或地震发生后,及时组织与加强领导机关和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

   (2)当地震发生后,加强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实施紧急防范措施。

   (3)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水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和扩大蔓延

   4、医疗救护防疫组主要职责:

   医疗救护防疫组长由卫生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由文教助理担任。办公室设在镇卫生院。

   (1)在监震应急期间,应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及医疗救护器械等,组织好医疗救护队待命。

   (2)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奔赴灾区,利用各种医疗设施或建设临时医疗点抢救伤员。

   (3)做好卫生防疫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及疏散工作。

   (4)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5、交通运输组主要职责:

   交通运输组组长由主管交通的副镇长担任,农机站站长、交管所等单位为成员。

   (1)在临震应急期间,做好运输车辆的准备工作及救灾储备物资、设备的运输工作。

   (2)地震发生后,应尽快组织人员抢修被毁道路、桥梁及有关设施,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和灾发的疏散。

   (3)组织、协调、疏散伤病人员。

   6、通讯联络组主要职责:

   通讯联络组组长由组织委员担任,电信支局的工作人员为成员,办公室设在镇党建办。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加强对主要通讯线路的检修及通讯物资的准备工作。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尽快组织人员抢修被损毁的线路及设施,保证救灾通讯畅通无阻。

   7、供电保障组主要职责:

   供电保障组组长由农电站站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农电站。

   (1)在临震应急期间,要组织力量对主要变电线路进行检修、加固。

   (2)地震发生后,供电站迅速组织抢修队伍,尽快恢复被损坏的线路及设施,确保灾区正常供电。

   8、生活物资供应组主要职责:

   生活物资供应组组长由财政所长担任,成员为民政所长及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办公室设在镇财政所。

   (1)在临震应急期间,做好应急资金、物资、食品的储备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队伍,按照镇统一部署,调动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3)做好应急救济款的发放工作。

   (4)积极组织灾区的转移、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

   9、抢险救灾组主要职责:

   抢险救灾组组长由镇武装部长担任,副组长由武装干事担任,各村民兵连长为成员,办公室设在镇人武部办公室。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抢险救灾队伍积极开展救灾技术训练,掌握抢险救灾技术。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迅速组织队伍奔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

   (3)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10、人口疏散组主要职责:

   人口疏散组组长由人大主席担任,成员:各村党支部书记、学校校长、团委书记、妇联主任。

   (1)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群众进行有秩序的疏散,特别要注意做好妇女、儿童及老、弱、病、残人员的疏散安置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

   (3)配合搞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稳定社会秩序。

   11、恢复建设组主要职责:

   恢复建设组组长由抓城建的副镇长担任。

   (1)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普查房屋等建筑物的毁损情况。

   (2)提出重建计划,并报镇政府。

   (3)积极争取外援和筹措资金。

   二、一般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1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下的地震,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灾情。各村在半小时内向镇汇报灾情,之后每隔一小时汇报一次,镇每隔一小时向指挥部汇报灾情。

   三、中等级严重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地震为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在5亿元以上的地震,或者发生大于6.5级地震的为严重破坏性地震。中等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工作组成员迅速到位,按照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开展救灾工作,并迅速向市政府及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灾情。

   四、临震应急反应

   (一)、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应急准备工作。

   (二)各工作组立即行动起来,确保通讯畅通,集结抢险救灾队伍,随时准备工作。

   (三)积极储备救灾资金、物资和食品。

   (四)保证供电的通畅。

   (五)加强全乡的保卫工作,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五、其他地震事件的处置

   (一)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民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有感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程序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并将紧急情况及时报镇抗震救灾指挥部。

   (二)平息地震谣言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时,应派出工作人员调查谣言起因,做好宣传工作,平息地震谣言。

   六、其他事项

   本预案由镇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发布,报镇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备案。为了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的调整,需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预案的更新期限为5年,期间因人事变动职责由新人员自动接替。

   地震事故应急预案3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学校要对广大师生进行地震安全知识的教育,高度重视安全和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事故,消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地震灾害事件发生时,学校领导和老师,共产党员、中青年教师和学生干部要发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精神,以全力保护学生的安全为宗旨,依据本预案立即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在学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下,各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在地震发生后,由于相互推委、工作不到位,而造成不应有的人生或财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本应急预案由学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分发到每一个成员,学校将定期组织演练活动。

   一、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在校委会的领导下,成立学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防震减灾工作。

   组长:李享(校长)

   副组长:王金福(副校长)

   成员:杨映梅(教务主任)、瞿国清(政教主任)、吴晓艳(总务主任)、邹小敏(少辅导员)

   (二)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负责领导、协调学校平时防震减灾工作、震时地震应急工作和震后救灾工作。

   1、全面负责学校抗震救灾工作,进行自救互救、避震疏散知识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校师生应急意识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2、制定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3、发布后,负责对学生进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的强化宣传,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4、地震发生后,负责学校地震应急工作,指挥各工作组按照预案确定的职责开展抗震救灾;

   5、负责向上级汇报震情灾情,必要时争取外援。

   二、各工作小组及职责

   (一)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组长:王金福

   副组长:邹小敏

   成员:罗国风、余昌悦、曹艳

   主要职责:

   (1)制定和定期修定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工作程序;

   (2)检查督促各小组地震应急措施的落实,地震发生后提出具体的抗震救灾建议和措施;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4)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应急救援工作,做好应急资金及所需物资、装备、设备、器材的调度供应;

   (5)组织学生开展防震知识的宣传、应急模拟演练,负责抗震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6)处理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负责上级指挥部人员接待、联络及其他事项;

   (7)起草学校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的报告、总结并上报有关部门。

   (二)抢险救灾组

   组长:张杰

   成员:闫光千、李婕、蒋仲强、

   主要职责:

   (1)抢救被埋压人员、重要财产、档案等;

   (2)抢修被破坏的供水、供电等重要设施,尽快恢复学校基础设施功能;

   (3)及时运送重伤员和救灾物资;

   (4)负责可能发生的火灾预防和扑救。

   (三)应急疏散组

   组长:瞿国清

   成员:各班班主任、代课教师和各年级组组长

   主要职责:

   (1)破坏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发生时,具体负责师生就近避震,并组织有序、快速疏散;

   (2)制定学校震时疏散方案,确定疏散场地、路线和紧急情况下保护师生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

   (3)组织师生开展避震、疏散演练;

   (4)妥善安置受伤师生,做好受伤人员统计、上报工作。

   (四)医疗救护组

   组长:刘国荣

   成员:戴纪玉、曹海波、康琴

   主要职责:

   (1)准备必需的药品、器械和设备;

   (2)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立即进行现场救护;

   (3)部署救护力量,妥善安置和转送重伤员;

   (4)做好学校卫生防疫和水源管理,防止疫情发生和蔓延。

   (五)安全保卫组

   组长:杨映梅

   成员:赵宏伟、陈建民、冯钧。

   主要职责:

   (1)制定学校安全保卫措施及方案;

   (2)破坏性地震或强有感地震发生后,负责重点部门(部位)的安全保卫保护工作;

   (3)维护学校治安,严防各种破坏活动;

   (4)迅速检查了解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存储场所受损情况,清除次生灾害隐患。

   (六)宣传组

   组长:丁小成

   成员:曹玉琴、陈枫、孔敏君、靳菊、李春梅、张会玲

   主要职责:

   (1)宣传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增强师生防震避险、自防自救能力和地震应急应变能力;

   (2)适时宣传报道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模范人物;

   (3)及时向师生宣传党和政府的应急、救灾决策。

   三、平时应急准备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职责,责任到人,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2、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师生开展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3、定期修定学校预案,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学习和熟悉预案、应急工作程序,并适时演练;

   4、制定人员疏散方案,确定疏散路线,疏散场地;

   5、做好抢险救灾工具、器材、设备的准备,落实数量,明确到人,组织抢险救灾组成员定期进行演练。

   6、制定治安管理措施,加强对重点部门、设施、线路的监控及巡视。

   四、临震应急反应

   接到县政府关于我县境内地震后,全校进入临震应急期,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和全体教师应迅速到抗震救灾办公室集结,进入临震应急状态,做好地震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1、召开学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紧急工作会议,通报震情,安排部署应急措施。

   2、向上级抗震救灾领导机构报告学校抗震救灾措施。

   3、根据上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发布的地震动态,宣布临震应急期的起止时间,根据震情发展趋势决定师生避震疏散时间及场所。

   4、检查学校各部门、各应急救灾小组的应急措施和防震减灾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

   5、强化地震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地震误传和谣传,稳定社会秩序。

   6、排查学校重点部位和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紧急措施和特殊保护措施,检查消防设施。

   五、震后应急对策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领导小组即刻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统一指挥全校师生开展震后抢险救灾工作。

   1、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立即进入各自岗位履行各自职责。

   2、各工作组按照职责分工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根据灾情,组织全校师生,迅速开展自救互救;

   4、建立避难场所,妥善安置受伤师生;

   5、及时上报灾情和抢险救灾情况,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

   6、必要时请求援助。

   六、附则

   (一)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二)本预案由学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负责解释。

       地震事故应急预案4    一、演练目的:

   为了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参加对象:全体师生

   2、演练时间:周四上午10:10———10:30

   3、地点:各班教室及操场

   4、演练内容:

   演练包括应急避震和疏散两个内容。当地震发生时,先进行应急避震。当主震结束后,再进行疏散,到预定地点集中,以防余震发生。

   5、警报信号:

   应急避震和疏散以哨声作为启动信号。

   防震警报讯号:连续长哨声。代表发生地震,学生进行应急避震。

   地震发生后,组织疏散的信号:两个长哨声。代表主震结束,学生进行疏散(距发生地震约2分钟后)。

   听到哨声及广播后按预订方案进行演练,全过程要求在6分钟内完成。

   地震警报解除讯号:钟声。

   三、演练步骤:

   演练活动基本程序:

   1、防震减灾知识教育(10分钟)

   主要讲解地震常识、地震避险常识、自救互救常识、地震次生灾害常识、应急疏散注意事项等。

   2、地震避险(1分钟)

   当演练总指挥发出“地震了”的口令,全体师生立即就近找到坚固的隐体避险。

   3、应急疏散(3分钟)

   当演练总指挥发出“紧急疏散”的口令,全体师生立即有序快速地到指定疏散集合地点。到指定地点后,全体师生应蹲下继续做护头动作。

   4、演练总结(6分钟)

   当演练总指挥发出“地震结束”的口令,各班集合学生,由总指挥总结。总指挥总结后,各班主任将学生有序带回班级进行演练小结。

   地震事故应急预案5

   为进一步搞好防震减灾应急工作,加强对破坏性地震的新闻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新闻报道工作职责,结合××宣传部工作实际,特拟定破坏性地震宣传报道应急预案。

   一、组织保障

   成立地震应急宣传报道组,由××宣传部、××广电局等单位组成。

   二、工作职责

   对地震事件按平时、临震前、震后及地震谣传发生时等四种状态有所侧重进行报道。

   三、应急程序

   县内发生有感以上地震、或受邻区波及县内有感时,在测定三要素后,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迅速传递至地震应急宣传报道组成员单位。

   四、应对措施

   严格按照县抗震减灾指挥部的.工作要求,正确把握新闻宣传口径和方式。

   (一)根据相关部门拟定涉及震情的新闻报道方案和发布内容,采用适当方式发布和报道,及时、准确报道震情;

   (二)积极配合地震部门做好防震减灾知识、避震疏散知识的应急宣传;

   (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按照规定内容播发与震情灾情有关的新闻,并认真审核与震情相关的新闻稿件;及时收集制作反映灾情的文字、图片资料;

   (四)积极做好抗震救灾宣传和对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典型事迹的报道。

   (五)加强广播电视与地震、科技、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单位的通力协作,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会公众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

   (六)针对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产生并通过非正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的地震谣传,严格按照地震部门报经县人MIN政府批准的宣传口径,播发有关辟谣的新闻报道或公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组织进行辟谣,以正视听,平息地震谣言和误传,稳定群众情绪和社会秩序。

   五、其他事项

防震救灾篇6

一、预警和预防机制

1、预警级别

按照可能发生地震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程度,地震预警级别分为3级,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

地震临震预警为Ⅰ级预警(红色),就是对未来10日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区域做出预报。

地震短期预警为Ⅱ级预警(橙色),就是对未来3个月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区域做出预报。

地震中期预警为Ⅲ级预警(黄色),就是对未来1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区域做出预报。

2、预报

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省市地震局已经地震短期预报的本县行政区域内,如果发生短临异常,情况紧急,可直接报县政府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市地震局报告。

二、应急响应

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县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至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至6.5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至6.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2、信息报送和处理

县内发生震级大于等于4级小于5级的地震,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震后5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县内发生震级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震后3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对于邻近地区震级大于等于6级的地震,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在震后1小时内完成地震速报。

3、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乡镇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县政府报告并迅速报告县防震减灾办和县民政局;重大地震灾害和特别重大灾害情况可越级报告。

县民政、公安、安监、交通、水利、城建、教育、卫生、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县政府办公室,并抄送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和县民政局。

县防震减灾办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报县政府办公室;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舆论报道。

4、震情灾情公告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信息,在地震灾害发生1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灾情趋势判断公告,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5、通讯

县电信公司迅速了解地震灾区通讯状况并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同时组织协调各电信运营企业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恢复灾区通信。

地震现场应急通讯保障队携带应急通信设备赶赴现场,根据现场通信设施破坏情况,开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或卫星电话,保持灾害现场与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实时联络。灾区各通信运营公司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确保灾区通信畅通。

6.指挥与协调

(1)县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县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保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市政府并抄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和市民政局,同时通报县人武部及武警镇原中队,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启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全县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必要时决定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2)在县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灾区所在乡镇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乡镇迅速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县政府并抄送县防震减灾办和民政局;乡镇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地震应急工作。

(3)县防震减灾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县地震应急工作。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向县政府报告震情和灾情,提出地震趋势判定意见并报告市地震局和抄送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派出防震减灾办公室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应急结束后,向县政府汇报地震应急工作。

(4)紧急处置。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防震减灾办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工作体制。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建筑物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人员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和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采取紧急防御措施,及时疏散居民;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查明次生灾害源及其威胁,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组织救援物资的接收和分配;组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工作。

三、保障措施

1、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或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相关单位要时常注意通信录的更新变化。电信部门要做好实时启用应急机动通信系统的准备。

2、应急队伍保障

应急队伍包括人员抢救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工程抢险队伍——当地抢险队伍、次生灾害救援队伍——当地消防队、医疗救护队伍——当地急救医疗队伍、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当地地震办或者主管防震减灾部门、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当地建筑部门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

3、交通运输保障

县交通局、公路段组织对被破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进行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4、电力保障

县电力局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5、城市基础设施

县城建局、城关镇政府联合组织力量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修排除,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

6、医疗卫生保障

县卫生局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暴发流行;协调灾区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运;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

县红十字会协助灾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县药监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灾区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护理工作,并向灾区人民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7、安全保障

武警中队加强对政府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看守所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县公安局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8、物资保障

县粮食局调运粮食,保障灾区粮食供应。

县商务局组织实施灾区生活必须品的市场供应,对确需要调用国库战备储备物资用于救灾的,由有关单位向县政府汇报并以县政府的名义向市政府及市发改委提出调拨申请。

县民政局组织、协调灾民急需的救济物资。

9、经费保障

县财政局根据县政府确定的地震应急情况,及时向县政府编报应急预算,并报经县政府批准,及时做好应急拨款的准备工作。

县民政局负责应急救济款的发放。

10、社会动员保障

各级政府建立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11、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各乡镇和居民委员会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和其它空地设立紧急避难场所;在公共场所和家庭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

四、其它地震应急

1、有感地震应急

有感地震是指人们能感觉到的,但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以及显著财产损失的地震。当县城和乡镇发生有感地震并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时,所在乡镇政府督促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并将应急情况及时报县政府。

2、矿震、油区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

当发生矿震、油区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时,县防震减灾办公室要迅速了解地震参数,形成《地震动态》报县政府和有关单位,同时,收集震情与灾情,开展应急工作。

3、平息地震谣言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时,地震部门应派工作人员调查谣言起因,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谣言发生地政府采取措施平息地震谣言,并将应急情况及时上报县政府。

4、特殊时期戒备

在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期间,县防震减灾办公室进行应急戒备,要强化震情值班、地震监测、震时会商等工作,统一宣传口径,并将应急戒备情况适时上报县政府。

5、临近震灾应对

地震发生在临市县,但对我县造成震灾波及损失或严重社会影响,根据初步判定的震灾损失或影响程度,启动相应应急级别。

五、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发生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和重大地震灾害时,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

1、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县政府主要领导

副指挥长:县政府分管领导

县武装部负责人

县防震减灾办主任

县民政局局长

县武警中队负责人

成员:县发改、教育、防震减灾办、公安、民政、财政、城建、交通、水务、卫生、广电、粮食、经贸、安监、气象、电信公司、石油公司、武装部、武警中队等部门负责人。

2、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1)向县委、县政府报告震情、灾情,确定地震应急工作方案;

(2)确定和宣布临时应急或震后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3)统一领导全县抗震救灾工作,向灾区派出县地震现场救灾指挥部,决定是否派遣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协调驻军派遣抢险救灾队伍;

(4)指导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协调解决抗震救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5)根据重大地震应急需要,决定在灾区实行或解除特别管理措施;

(6)及时掌握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请求省市有关部门实施对口紧急支援;

(7)统一把握震情、灾情口径;

(8)协调跨县抗震救灾工作和临震应急事项。

3、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主要职责

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是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县防震减灾办公室。县防震减灾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络员。主要职责是:

⑴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提出具体的抗震救灾方案和措施建议;

⑵贯彻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部门、灾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

⑶协调和组织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紧急救援行动;

⑷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新闻会,对有关新闻稿件进行审核;

⑸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⑹承担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附则

1、预案管理与更新

为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调整,要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预案更新期为3年,地震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县防震减灾办公室承担。

本预案由县政府批准和,报市地震局备案。各乡镇政府、县直各单位、各大中型企业和学校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

2、奖励与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

3、制定、施行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防震减灾办公室会同县直各有关部门修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防震救灾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根本宗旨,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统一、军民结合、平战相兼”的原则,成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为和谐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情况

(一)队伍名称: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区救援队)。平时,区救援队在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日常训练;震时,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实施紧急救援。

(二)组成规模:区救援队设队长一人,由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根据部门职能和实际需要,下设11支分队,包括1支专业分队和10支兼职分队,分别由公安、消防、地震、卫生、民政、交通运输、水利、环保、通讯、电力、供水、燃气、热力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总人数约255人,所有队员均为兼职,原有工作任务、隶属关系不变,具体配置如下:

1、搜救分队

建队单位:公安消防大队

建队人数:30人

主要职责:在救援现场,用人工搜索、高科技生命探测仪等手段,寻找受难者,帮助受难者脱离险境;严防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及时扑灭火灾。

2、社会治安分队

建队单位:公安分局

建队人数:50人

主要职责:加强对党政机关等要害部门和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灾物资集散点等重要目标的警戒;加强对危险、有害有毒物品的管理;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防哄抢事件的发生,及时制定灾区社会治安管理办法;做好防火、防盗、消防、抢险、交通安全管理和灾区特别管制措施处置等工作。

3、地震现场工作分队

建队单位:区地震局

建队人数:5人

主要职责:加强地震监测和震情、灾情速报,及时通报地震趋势判定意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地震灾害现场宏观考察、地震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工作,为救援总体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平息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安定民心,稳定社会。

4、医疗救护及防疫分队

建队单位:区卫生局

建队人数:30人

主要职责:实施紧急医疗救护,抢救伤员;采取卫生防疫措施,防控疫病暴发流行;监测灾区饮用水源、食品卫生,确保灾区食品安全。

5、灾民救助分队

建队单位:区民政局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调配发放帐篷、衣被、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组织转移和安置灾民;做好灾情调查、统计和上报工作。

6、交通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做好救灾道路和灾后道路的抢修、疏通工作,优先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转移、疏散。

7、水利设施抢修分队

建队单位:区水利局

建队人数:10人

主要职责:负责灾害后次生水灾的预警,及时提出抗洪、抢险、抗旱方案与措施,供领导决策指挥;负责工程防洪抢险、水毁工程修复和除险加固等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维护及河道清淤清障,充分发挥工程防洪效益和河道行洪作用。

8、环境污染防控分队

建队单位:环保分局

建队人数:10人

主要职责:加强对灾区环境监测和保护,对有毒、有害气(液)体的辐射泄漏、扩散进行有效侦查;对造成次生灾害以及放射性物质污染进行紧急处置;对易燃、易爆、有毒设施进行检查,提出可行性防控措施。

9、通信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

建队人数:30人(各单位10人)

主要职责:启动地震应急通信系统,保持灾害现场与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信联络;及时组织力量修复被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震情、灾情信息和应急指挥通信畅通。

10、城市供电保障分队

建队单位:供电公司

建队人数:20人

主要职责:迅速修复被毁损的电力设施和调度系统,优先抢修、恢复城市供电,保证灾区电力供应。

11、市政设施(自来水、燃气、热力)抢修分队

建队单位:自来水公司、港华燃气公司、热力公司

建队人数:30人(各单位10人)

主要职责:修复被破坏的供排水、热力、燃气设备;恢复供水、热力、燃气调度系统功能;保证灾区用水、用热供应,确保燃气安全。

三、启动条件和程序

(一)根据《市区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区救援队依据震情和灾情,确定以下应急启动原则:

1、发生5级以下强有感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启动;特殊情况除外。

2、一般地震灾害后,经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方可启动。

3、发生较大地震灾害和重大或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建(构)筑物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经区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批准,迅速启动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

(二)发生非地震重大灾害,造成建(构)筑物及其他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经区政府批准后可派出,具体行动由区政府统一指挥。

(三)其他地区发生重大或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后,根据地震灾区政府的请求或省、市政府的指示,经区政府批准后可派出。在地震灾害现场实施紧急救援工作时,接受当地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调度指挥。

四、有关要求

(一)人员要求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应急分队组建工作,指定精通业务的分管同志负责并担任分队长,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到救援分队中任成员。

(二)装备及经费要求

区救援队的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队员个人防护装备;标志、搜寻、抢险、破拆、救援技术装备;通讯设备;专用机动车辆等。

区救援队人员经费由所在单位负责,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各单位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完善、维护应急装备,组织演练、培训等工作,保障应急车辆、特种救援设备和救援队伍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区救援队启动后,所需经费纳入抗震救灾经费预算专项安排。

(三)培训要求

各救援分队每年都要安排专门时间对救援队员进行应急救援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地震紧急救援集中演练。区救援队按照“平战相兼”的原则,除完成日常备勤和训练任务外,队员要做到熟练掌握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使用方法,熟悉装备技术性能,熟练使用装备展开救援行动,能够维护、维修所配发的技术装备。

(四)救援保障要求

区救援队在实施紧急救援过程中,各街道、区直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灾后快速、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后勤保障。

(五)实施步骤

一是制定印发组建方案,成立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二是编制工作章程,于5月10日前将队员信息登记表和汇总表报区地震局。

三是举行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授旗仪式。

四是举办培训班,讲授地震灾害与救援知识,进行地震灾害救援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

防震救灾篇8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原则,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法制和群众的力量,着重加强事先防范工作,着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初步建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立体地震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其他地区达到2.0级,海域达到3.0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全省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能力不足的建设工程加固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一)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和速报工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强烈度速报台网建设,积极推进大型水库、核电站、特大桥梁等重大建设工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和速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二)加强地震预测预报。通过多学科、多途径探索,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和水平。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严格依法执行地震预报信息统一制度。对社会上出现的地震谣言,要及时澄清、有效处置,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有关经费,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组织乡镇等基层单位落实兼职人员或志愿者,开展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知识宣传等防震减灾工作,逐步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三、切实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凡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或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不得批准建设。督促指导建设单位等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在抗震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等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地震、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

(二)着力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新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按本地区地震动参数值提高一档的要求抗震设防。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输油气管线、核设施、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三)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农村建制镇、集镇规划区、中心村和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等的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进一步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中,示范推广抗震设防的农居房图样,积极引导农民在建房中采取科学的抗震设防措施。抓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农居建筑抗震知识,加强技术服务,着力提高他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设防技术运用能力。

(四)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重大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已建的此类建设工程,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要有计划地开展抗震性能鉴定与抗震性能核查登记,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组织开展对大中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力。制定全省地震背景场探测工作计划,并在重点地区逐步实施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工作。

四、大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作用。整合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等资源,加快推进省、市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地震救援数据库、地震灾情实时获取及速报系统、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准备、灾害防御、检查督导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细化完善“防、避、抢、救”等各环节预案措施,突出科学性、严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备案、检查、演练和评估制度。尤其要针对地震应急疏散、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应急保障等重点环节和在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实战水平。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省地震救援总队建设,落实装备保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市、县(市、区)要依托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本地区地震灾害综合救援队伍。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进一步壮大地震应急救援力量。

(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人防、民政等部门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及物资储备。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严格按规定配置救生、逃生、避险等设施设备。

(五)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统筹民政、防汛、卫生等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资源,合理确定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优化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和方式,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防震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做好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

五、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平安市、县(市、区)考核机制。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职责,配强人员,保障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促进各项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地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编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应用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成果,统筹资源配置。认真组织开展城市抗震设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抗震设防地区城市要在今后2至3年内编制完成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但城市总体规划已进行修编的,要依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抓紧修编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三)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长效机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四)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大对地震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地震科技基础性工作,深化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地震预测预警、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根据防震减灾事业的需求,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和评价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上一篇:佳洁士广告范文 下一篇: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