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场失意范文

时间:2023-11-15 03:45:09

情场失意篇1

[关键词]善意取得盗赃物遗失物制度完善

前言

善意取得是指财产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财产,如果他将该财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在此情况下,第三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而原权利人不得向第三人行使物上还请求权,只能请求侵权人赔偿损失。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明确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最大限度的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该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关系,保护善意的交易相对人,促进社会经济秩序之稳定,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有序地发展。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一般理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适用善意取得,我们归纳起来主要以下四个要件:

(一)让与人对让与的财产无处分权。所谓无权处分,是指让与人无处分权而从事了法律上的处分行为。对财产的处分权是属于财产所有人,让与人是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如果让与人有权处分则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常见的无权处分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无所有权的情形即占有委托物的情形,如承租、保管或借用人对承租或保管、借用的财产而将该财产出让给他人;二是所有权受到限制的情形,如某一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而将共有财产处分给他人;三是人擅自处分被人的财产的情形,如权终止、超越权、无权处分的情形下,也有可能发生无权处分的情况。

(二)受让人受让该财产时是善意的。善意取得以受让人受让动产时主观上为“善意”且无重大过失为其必备要件。所谓善意,是指第三人于受让时,不知出让人为非所有人,也不知出让人无权处分。财产的善意取得以受让人的善意为条件,如果受让人具有恶意,则不得适用善意取得。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受让人自始不知道该物为善意取得,因此,善意的适用时间应为物权变动行为发生之前,在此之后即受让人取得所有权,原权利人不得以受让人恶意要求返还原物。

在善意取得制度中,这种善意应为“推定善意”,这一原则已为德国民法、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明文确认。第三人和占有人(无权处分人)进行交易行为时,根据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以及占有的公信力,我们应推定第三人为善意,如果原权利人主张权利,则负责举证第三人为非善意,如不能举证,第三人则为善意而取得财产所有权。

(三)受让人取得财产是基于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行为。善意取得是以有偿取得为前题条件,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必须向出让人支付相应对价。因此受让人取得的财产必须是通过有偿的法律行为来实现,如果通过继承、赠与等无偿行为取得财产,则不能产生善意取得的效力。

(四)已作出了物权变动行为。根据《物权法》规定,动产的物权变动必须作出了交付行为,交付可以为现实交付、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及占有改定。登记是不动产物权的生产要件,如果受让人没有为权利的变更登记,也就没有实现物权的变动,即使受让人占有财物,财产的物权仍属于原权利人。因此,只要符合以上四个条件即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原权利人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要求赔偿,而不能向受让人行使物权请求权。

二、善意取得制度之例外规定

对于适用善意取得的例外规定,各国立法有所不同。德国民法规定为被盗、遗失或其他丧失之动产,瑞士民法规定为被盗、遗失或违反其意思而丧失之动产,日本民法规定为盗赃或遗失物。我国刚颁布的物权法赃物及民法理论认为,基于所有权保护与交易安全的衡量,动产善意取得的例外应当适用于赃物、遗失物。

(一)法律禁止或限制在市场上流通的物,如、枪支、黄金、烟草等,因其违反法律规定,因此即使不是赃物,也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二)赃物

赃物是由其取得方式非法决定的。关于赃物是否能够适用善意取得,我国《物权法》不承认赃物的善意取得。赃物作为非基于所有权人的意志丧失其占有的物,排除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对于赃物的适用。从立法政策出发,赃物的善意取得适用排除,有利于制约各种销赃行为的功效,从而从源头上抑制犯罪的发生,实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我国司法实践历来对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持否定态度,实践证明这种作法对保护所有人的正当利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有一定作用。

(三)遗失物

所谓遗失物,是指所有人遗失而由他人占有的物,该遗失是非基于占有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且并非无主的财产。对于遗失物,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是将其与漂流物和失散的饲养动物一并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既然此类物应归还失主,因而不存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问题。早在罗马法中就有规定:遗失人丢失其物后,只要没有经过消灭时效,无论何时都可向拾得人提起占有物取回之诉,拾得人在返还原物的同时可根据无因管理的规定,要求遗失人返还费用。德国民法典规定:从所有权人处盗窃的物、由所有权人遗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丢失的物,不发生根据是善意取得的规定取得的所有权。法国民法典规定:占有物如系遗失物或盗窃物时,其遗失人或被害人自遗失或被盗之日起3年内,得向占有人请求回复其物。我国《物权法》第一次系统地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概念和条件等,同时也对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作出了明确规定。《物权法》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该条明确规定了对遗失物不适用善意取得,亦即是对善意取得制度适用范围的限制

。因此,根据《物权法》第107条的规定,受让人不能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对抗原权利人,而只有“要求权利人在取回遗失物的同时支付自己所付费用的请求权,即遗失物所有人对遗失物的返还请求只要未超过法定消灭时限,就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人民法院的支持。

三、善意取得制度之完善—赃物、遗失物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一)赃物、遗失物有条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域外立法考察

1.《法国民法典》第2280条规定:现实占有人如其占有的窃盗物或遗失物系由市场、公卖或贩卖同类物品的商人处买得者,其所有人仅在偿还占有人所支付的价金时,始得请求回复其物。

2.《日本民法典》第194条规定:盗赃及遗失物,如系占有人由拍卖处、公共市场或出卖同种类的商人处善意买受时,受害人或遗失人除非向占有人清偿其支付的代价,不得回复其物。

3.《瑞士民法典》第934条规定:因动产被盗窃、丢失或因其他违反本意而丧失占有的,得在丧失的五年期间内请求返还。动产被拍卖或经专营同类物商品的商人转卖的,对第一位及其后的善意取得人,非经补偿已支付的价款,不得请求返还。

(二)赃物有条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

1953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追缴与处理赃物的问题的复函》中指出:不知是赃物而买者,如有过失应将赃物返还失主,如无过失(通过合法交易而正当买得者),失主不得要返还,而可协议赎回。但国家机关、企业、合作社为失主时,对不知情而又无过失的买者,有返还原物之权。195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中又进一步指出: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如果是从市场、商店等合法买得的,应认为已取得所有权。但如果失主愿意支付价金要回原物时,应当准许。不知情的买主买得赃物,如果不是从市场、商店等合法买得的,不得取得所有权。其所受损失,可以斟酌具体情况而由失主和不知情的买主分担。

(三)我国理论界对赃物、遗失物有条件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之研究

1.学者梁慧星主持的《中国民法典:物权编条文建议稿》第136条规定:受让的动产若系被窃、遗失或其他违反本意而丧失占有者……。但前款动产若系由拍卖、公共市场或经营同类物的商人处购得,非偿还受让人支付的价金,不得请求返还。

2.学者王利明主持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77条规定:受让的动产如为盗窃物、遗失物……。但前款规定的动产若系由拍卖、公共市场或者经营同类物品的商人处购得的,所有人请求返还时,必须向受让人偿还支付的价金。可见,我国理论界有关赃物能否善意取得的主流观点也是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结合国外立法及当前理论界的研究可以看出,认为盗窃物、遗失物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对赃物、遗失物有条件地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当代立法的趋势。多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赃物善意占有人保护不力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汪泽.民法上的善意、恶意及其运用[J].河北法学,1996(1)

[4]王利明、王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1997(5)

[5]史尚宽.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0

[6][德]M-沃尔夫.物权法[M].吴越、李大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梁彗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M].北京: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献出版社,2000

[8]刘文信.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兼评《物权法》(草案)第112条[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校学报,2006(6)

情场失意篇2

关键词:门球;竞赛;心理状态;调节;方法

现代门球运动起源于日本,它是由“槌球”运动衍生而来。近年来,门球运动逐渐走进了我国中小学校园,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门球协会每年组织和举办全国中小学生门球赛,推动了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和普及,丰富了校本课程的建设。

门球比赛良好成绩取得的重要因素是使参赛队员心理状态科学合理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使全队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取得比赛的胜利。

一、常见心理变化

在门球比赛中,队员和教练员,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常心,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打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场球或者一杆球时,都能保持平常心。在比赛中运动员一般会出现兴奋和怯场等常见心理状态。

运动员在比赛中如果一点也不兴奋,球是打不好的,但是兴奋过度,技战术水平有可能发挥失常,只有保持适度的兴奋,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技战术水平,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有的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技术发挥出色,球打得很好,一旦参加比赛就怯场,技战术水平发挥严重失常。

二、心理调节常用方法

1 暗示

教练员对队员应当多鼓励、少责备。甚至有时保持沉默,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如队员打了一杆好球,指挥员可以通过点头,表示满意、夸奖。队员偶尔出现失误,教练员和其他队员可以诚恳地向他微笑,表示谅解,切不可摇头、瞪眼、叹气、跺脚。前一种叫做“积极暗示”,后一种叫做“消极暗示”。

教练员的不同暗示,对队员会有不同的作用。可以说,教练员“全身都是信息”,一个面部表情,一个形体动作,都是传达给队员的一种信息,都会产生作用。教练员、替补队员和同场参赛的队友们,也应注意互相给予积极的暗示。

2 默念

默念是队员的自我暗示。上场前或刚一上场,自己就可以默念:“今天我的精神特别好”“今天我一定能打好”……处于有利局面时可以默念:“不能松劲”;处于不利局面时可以默念:“不能泄气”;打了一杆好球可以默念:“就这样打”;一杆失误了可以默念:“没关系”。发现对方较强时可以默念:“不能轻视”;裁判员出现误判时可以默念:“不计较”;胜券在握或败局已定时可以默念:“我要打好最后一杆球”“输球不输入”。

通过默念给自己打气鼓劲,相信自己,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战胜对手。做到“忘我”境界,不患得患失,就不会出现任何心理负担。

3 自我调节

随着场上形势的变化,以及自己或队友技战术水平的发挥都会引起队员的情绪波动,一旦出现情绪波动必然引起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因此,要及时进行自我调节。“默念”和“自我暗示”也是自我调节的方法。

在感觉自己紧张时不要老想着这是参加正式比赛,要想成这也是平时的一场比赛练习,可以不问比赛的对手是哪个队,不管他是强队还是弱队,应旁若无人,只管打好自己的每一杆球。不要怕失误,要放开打,放松打,放心打,不要只想胜,唯恐败,要把胜负置之度外,每次挥杆击球之前,都做一次深呼吸,达到让自己全身放松,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出技战术水平。

4 注意的集中、分配和转移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实践汪明,注意的集中、分配和转移,对于门球运动员,尤其是对于指挥员非常重要。

赛中不要去想与比赛无关的任何事情、看其他场地的比赛情况、互相议论同这一杆球或下一杆球无关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有的队员,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见裁判员呼号,或者听见呼号了还不知道自己的球在哪里,或者虽然听到指挥员的指令了自己还莫名其妙,不知道究竟怎样打。有的指挥员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只顾和别人说话,或东张西望,分了心,以致误了及时向队员发出指令。

由于队员或者指挥员的注意不集中而造成失误或失败是不应当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注意的集中,不仅要做到不分心,而且要做到不受任何干扰、旁若无人,对任何无关的情况和声音,对场外的任何议论和反应,都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不仅要注意己方情况,还要注意对方战术的运用和变化,对方每一名队员的技术水平和教练员的指挥水平,要注意全场10个球的位置变化情况;要注意场地各处的平滑程度、高低、坡度等;如遇刮风还要注意风向和风力。要求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本队参赛队员临时发生变化,赛场和原来预计的不一样,比赛对手各有不同,比赛当中出现了没有预料的情况等,都需要队员,特别是教练员的注意能够迅速转移。头脑灵活、注意转移得快,就可能获得胜利;头脑迟钝、注意转移得慢,就可能导致失败。

总之,在比赛时,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是获取比赛胜利的重要保证。

情场失意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自觉保护

一、提高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自觉保护意识的必要性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调查公布,2013年全国总共发生了430起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仅同年10月份就发生35起,造成了48人死亡,辐射包括广东、青海、吉林、黑龙江、甘肃、广西、湖北、辽宁等在内19个地区。譬如2013年10月12日,青海省某文体活动中心工程,由于模板支撑体系不稳固,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严重坍塌事故,导致5人死亡;2013年10月13日吉林省某高校图书馆综合楼工程,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支撑体系坍塌事故,导致3人死亡;2013年10月27日,黑龙江某小区工程在拆除塔吊时,发生严重倾覆事故,导致4人死亡。这些严重的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按照发生率的高低,其爆发点可归结为:其他事故,发生率43.82%;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率20.8%;脚手架事故,发生率12.27%;模板事故,发生率8.14%;基坑事故,发生率7.66%;塔吊事故,发生率7.31%。

从上述的建筑安全事故来看,最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自觉保护意识的薄弱,就比说还存在一些因为没有图纸而进行施工的情况。通常来说这是不正规的施工单位的所为,没有设计图纸的就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不免会带来一些安全隐患。这也是造成施工事故发生的导火线。如果图纸没有进行审核就进行施工,这也是造成施工中出现不利情况的因素,因为图纸和图纸之间可能存在冲突,而如果没有认真审核这些图纸,则很容易在施工中造成质量安全事故。也有一些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在建筑施工的时候,工作人员在非故意破坏工程或者违规操作的前提下,进行操作,这对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影响很大,也反映出了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高。

二、提高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建议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在施工的时候应该加强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做到与实际出发,提高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下面就结合多年的工程管理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一)分析流程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影响因素,需要在收集现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状态,然后统计所分析出有关由于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件,最后才能够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具体如下:一是信息收集,预设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所处的客观环境,将可以诱发人为安全失误的元素收集和整理起来,包括人员、设备、材料等元素,然后分析施工人员在工程安全事件中可能出现的行为条件,譬如组织、培训、工作时间、工作负荷、工作环境、团队协作等信息。二是行为失误模式的确定,根据现场收集到的信息,对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外在形态进行确定,以便找出由于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问题,而可能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尤其是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要将确定的行为失误模式细化。三十内部认知失误模式的确定,根据人为失误事件推断出内部人为失误模式,以帮助分析特殊情境下人为行为的影响过程,然后找出相应的心理失误机理。四是人为失误影响因素的确定,通过详细的调查和核对,从人为失误影响因素的分类当中,找到匹配的影响因素。五是统计分析出来的人为失误事件,做好建筑施工人为失误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的充足准备。六是灰色关联分析人为失误影响因素,从管理者的角度,全方位管理施工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失误事件的出现,并进一步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水平。

(二)提高方法

在灰色关联分析流程的基础上,在此将采用合适方法,进一步提高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分析在在不同工程任务背景下的意识影响,具体的方法如下:

(1)个人方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个性因素,这些因素具有独立性特征,可以从生理、心理、知识等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然后确定个人具体的工作状态,其中包括可能造成人为失误的个性特征。因此个人安全和自我意识的提高,有必要从每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各个方面入手,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施工人员,予以针对性纠正,或做辞退处理。

(2)技术因素。一是人机界面,指的是施工人员在操作机械设备的时候,存在的操作难点和易失误的地方,从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视角,要求提高人员操作机械的技术水平。二是工艺方案和规程,工艺方案具体指导性和引导性的作用,规程则以明文规定施工人员具体施工行为的限定范围,尤其是关键的施工部位,这些因素既要通俗易懂,也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3)组织因素。一是计划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这是提高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关键,只有技能熟练和知识水平提高,才能够发挥人员在施工安全控制中的作用。二是工作环境,现场布局、温度、湿度、光线等,如果环境不佳,不仅会影响施工的质量,譬如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和湿度太高或者太低,都无法保证施工的质量,而且很容易造成施工人员身体疲劳和视听觉迟钝等,也就是说,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必须引导他们充分认识客观环境的影响。三是工作负荷,如果工程任务量多,而且工期紧张,则施工人员在这种紧张施工状态下,势必会产生疲劳和厌倦,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四是员工的协作质量,其中包括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信息传递,通过协作能够有效减少失误情况出现。五是组织管理因素,包括薪酬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等,如果能够发挥组织管理的积极性,为施工人员提供获得更大效益的平台,势必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工程施工任务,这样一来,施工人员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就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由于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造成的安全故事频发,这也是当前建筑企业应该解决的一大难题。由于很多信息都处于未知状态,所以要加强灰色理论的运用,灰色理论不仅能够量化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为施工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提供依据。所以在实际过程中应该通过收集信息、确认行为失误模式、确定认知失误模式及机理、从而确认人为失误的情况。这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和保护意识。但是因为现场施工的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要求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有效地予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军.建筑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与个人防护研究.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0(12):38-43.

情场失意篇4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 失业理论 劳动力市场 分割理论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2年7月,全国共有9398万毕业生落实了工作单位,待就业51.2万人,一次性就业率约为65%。2003年,一次就业率为50%,共有106万人未就业。大学生失业现象愈演愈烈。

对于社会来讲,大学生失业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这种浪费会使我国的实际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另外,大学生失业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研究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失业现象概念的界定

大学生失业是一般失业中特殊的一种,它的特殊性表现为:年龄大多在20~23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创造力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的精英。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作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大学生失业可界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

大学生“新失业群体”是指受过高等教育,有一技之长并获得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人激烈的就业市场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的特殊群体。相对于其他失业人群,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具有独特的特点:与城镇下岗职工相比,他们往往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工作经验;与中学毕业的待业青年相比,他们不愿从事纯体力劳动;就业失败使他们颇具叛逆性,加上生活空间漂泊不定,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大学生失业并不是说大学生连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扩大。与其他弱势群体不同的是,他们拥有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实际上,大学生失业问题只是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是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域的分布不平衡。

三、失业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在当代经济学界,大部分经济学家比较接受的失业类型为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隐形失业六种失业类型。而笔者认为大学生失业多是一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而显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少。

1.结构性失业

对于大学生而言,以结构性失业为主。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专业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失业的时间较长,通常在6个月以上。其最显著特点是由于劳动力供需错位导致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结构性失业主要包括专业结构性失业、层次结构性失业、区域结构性失业和观念结构性失业。

(1)专业结构性失业

专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职业岗位的变化,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某些专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另一些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于供给。

(2)层次结构性失业

层次结构性失业主要指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造成高层次人才对低层次的职位排挤,导致学历层次越低,失业率越高。

(3)区域结构性失业

区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尽管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才过剩,毕业生还拼命往大城市里挤,小城市、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人才相对短缺,结果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人才紧缺,发达地区人才过剩的局面。

(4)观念结构性失业

观念结构性失业是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普遍存在对工资期望值过高,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由于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企业人才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

2.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求职者为获得自认为满意的职业而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职业搜寻的现象。大学生工作找寻过程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过程。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信息寻和传递是需要较高的成本的。供求双方只能在有限的成本和有限的知识条件下进行搜寻。而这种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之低下,直接影响供求双方的有效匹配。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3.自愿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是指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愿意工作,具备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暂时选择失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现象。从大学生选择市场的角度看,一些大学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认为报酬低或感觉就业岗位与文凭价值不相符,也会放弃马上就业,而选择自愿失业。

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1.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皮奥利和多林格提出的二院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劳动力不是完全竞争和统一的,它被分割为两大块: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即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工资决定各有其特点。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一些国企外企等的大公司、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其工资高,福利丰厚,条件优越,晋升靠资历,发展机会多,就业有保障;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工资低,福利较少,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易被解雇。

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实行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效率工资,当经济处于稳态时会存在持久的非自愿事业。尽管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仍高于失业者的工资,但普遍认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低技能劳动者。现论认为,高技能劳动者一旦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失业,他宁愿保持失业状态等待在一级市场重新就业,也不愿意到二级市场企业就业,这同样可以解释大学生失业的现象:失业的大学生宁愿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等待就业,成为自愿失业者,也不愿意到工资低、福利差、晋升机会少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另外,由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同人力资本理论所预计的相似,而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较低,并且接受高等教育者是按照人力资本理论预计其收入水平的,因此如果未达到预期的薪金,大学生就可能成为自愿失业者。

2.城乡分割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历时最长的一种分割形式,即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这两个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由于受户籍制度和现行人事制度等的束缚,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在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远远低于城市,所以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要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相比之下,城市的就业机会以及发展机会比农村劳动力市场多,就业环境也比农村好,这主要是由于城乡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能够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而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难以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在这种差异下,城市大学毕业生更愿意选择留在城市不愿意去农村,农村生源的大学毕业生为摆脱贫困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除了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使大学生选择城市不愿意到农村的重要原因是户籍制度。从劳动就业的角度看,户籍制度限制了畅想劳动力的流动,使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等诸多方面享受的权利和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异。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大学生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回到大中城市市场就会很难,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工作接受成本、工作离开成本以及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

综上因素,大学毕业生即使难以在大中城市就业,也宁愿选择自愿性失业也不到小城镇和农村就业。由于在大中城市从事学用不结合、层次不对应工作也比在小城市和农村从事学用结合、层次对应工作的收入高,加之在大中城市工作可以得到的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发展机会都比在小城市和农村好,更会促使一部分毕业生产生宁愿暂时失业也不在小城市和农村就业的心理,从而增加高等学校毕业生失业人数。

3.地区分割

地区分割,即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不同地区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缺乏流动性和开放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选择渐进式道路,东部地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较快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拉开了距离。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东部地区占65%以上,西部地区仅占15%左右。在全国人均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中,东部地区超过平均数4成以上,西部地区只有平均数的一半左右。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对其工作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及企业实力等,如果就业城市所提供的岗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就选择在该城市就业。而沿海地区等大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西部地区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所以大学生宁愿留在大城市失业也不愿意去西部就业。

由《2004-2005年湖北省就业与再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调查”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选择最多的是沿海地区,其次则是深圳、上海、北京三大城市,这些地区就业竞争都比较激烈;而西部地区则是最少人选择的就业地区,甚至有些西部地区要不到所需人才。由此造成的东西部区域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五、结论

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高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做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正确地看待大学生失业现象。政府应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指导毕业生把握好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而降低大学生失业率,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修渝,陈杰.大学生失业现象的理论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5,(11):132-135.

[2]姜丽美.大学生“新失业群体”需要绿色通道[j].社会经纬,2006,(11):40-42.

情场失意篇5

在FIDIC合同条款中,对工程保险有明确和严格的的要求。承包商在签订工程合同后,自开工之日起就有建设并照管工程的责任,直至业主发出最终验收证书为止。因建筑工程工期较长,受外界各种情况影响较大,为此承担的风险也高。比如当雨季到来时,暴雨和洪水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路基产生较严重的损害。

业主为了保护工程项目的利益,往往在合同条款中要求承包商对所建工程连同材料和待安装的工程设备投保,同时也要求承包商对人身或财产损害和第三者责任险投保。对保险公司的选择可能是业主指定,也可能是承包商自己选择。承包商选择保险公司时,应特别注意其赔偿能力和资信,并认真阅读理解保险条款及有关细节,为更准确掌握理解保险条款,承包商可参加保险专家的讲座。在对投保的险种选择时,要分析施工过程中发生各种事故的可能性,准确的选择合格的保险险种。有的合同条款已指定了承包商必须投保的险种,如建筑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在投保时就必须按合同条款指定险种进行投保。签订保险合同前,须与保险公司磋商的主要保险条款和应注意仔细阅读理解的保险条款有以下几点:

1·1保险合同的保险范围

保险合同中规定那些责任和事故是在保险公司保险范围内的,那些责任和事故不是在保险公司保险范围内的。保险范围将直接影响出现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是否受理索赔,所以要注意明确保险范围。

1·2保险合同的免赔金额

在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绝对免赔额和绝对免赔率,保险合同中规定了免赔额和免赔率在签订合同前要确定,出现风险事故后计算出的损失金额如在免赔金额内的,保险公司将不予赔偿。

1·3合同规定的保险理赔程序和要求

出现风险事故后将按合同规定的保险理赔程序进行理赔工作。并按照合同理赔条款的要求执行。如:合同中规定出险后承包人需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报案,超出期限需经保险公司书面同意等。在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同后,承包商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提供已按合同条款要求所投的各种保险已生效的证明,并向业主提供保险合同副本。所签订的保险单应与发出中标通知书前达成的合同总条款一致。

2出险后的工作

在承包商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了风险事故后,承包商的相关业务人员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发生原因,勘查事故现场,同时组织人力,机械对事故现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并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保险公司代表或检验人员到达事故现场进行勘查之前,承包商还应组织人员保护好事故发生现场及有关实物证据。

承包商在对事故现场详细勘查完后,应该在保险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保险公司报案。一般保险公司与承包商工地现场相距很远,承包商在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公司出险情况时可以先进行电话报案,以最快速度通知保险公司。接着向保险公司报送书面形式的出险通知单。出险通知单的报送可用多种方式,如邮寄、电传等,但要注意报送出险通知单要留有底稿,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以证明承包商是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报案的。出险通知单内应写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承包人为减少损失采取的措施,所组织人员、机械数量,因灾害损失的金额等内容。同时在出险通知单的附件中要有全面、准确反映受灾损失情况的证明资料,这些资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一份详细描述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及时间、里程桩号和损失金额,并要求保险公司赔偿的报告。

(2)由承包人绘制的事故现场平、断面图,在图中应标明里程桩号,原设计标高,原地面线标高,事故发生后测量的地面线标高,及大概的地形地貌变化等内容,以便于对比分析事故发生的范围,并计算受灾损失工程量。

(3)依据所绘制图纸计算直接受灾损失的工作量。也可列出因此事故间接受损失的工作量。例如,雨季发生洪水冲毁施工便道,施工车辆无法通行,导致工期延误受到损失等。另外将承包商为减少受灾损失,防止受灾损失进一步扩大而组织人力、机械进行抢险的工作量也计算在内。统计计算完成后,汇总为受灾损失计算书,计算书中要特别注明上述情况产生的费用,用以确定索赔金额。

(4)承包商对事故现场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和照片。影像资料和照片要能反映事故发生后现场的情况,要全面、详细的反映受灾后的地形地貌,及有关细节的特写。并在照片中能反映事故现场的里程桩号和时间,可在一张标示牌上写明里程和时间,放置在现场显眼处一同拍摄入照片。

(5)当地水文、地质、气象部门提供的有关出险时间当地水文资料或日时降雨量分布图等。

(6)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提供作为索赔依据的其它资料、文件、单据等。

3理赔工作

保险公司代表一般在收到出险通知后12h以内到达事故现场,协调有关索赔事宜。保险合同规定有如果保险公司代表在48h内未到达事故现场,将被认为保险人已认可被保险人所申报的事故发生属实。在保险公司代表或检验师勘查现场并计算受灾损失后,承包人应对保险公司代表认可的受损失范围和理赔金额等进行研究,在依据保险合同的基础上,双方对有关赔款的一切争议,都可以协商解决,直至达到一致意见。承包人在对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要求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证明资料要齐全,理赔款计算要合理,并根据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规定办理理赔工作。

双方明确受灾损失工作量和赔偿金额后,须签订一份赔款确认书,说明出险原因、过程、受损失工程量及赔款金额等情况。在保险公司支付承包商理赔款后就结束理赔工作了。在理赔工作进行中,承包商要注意整理、收集与保险公司的来往文件、通知书,出险的各类证明资料,并及时归档保存好。承包商对理赔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负责人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业务精通,熟悉保险合同,并且能够熟练处理好对外业务往来。

4结束语

工程保险已逐渐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经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熟悉和运用保险合同条款、风险索赔的程序,可以减轻承包商的风险压力,并降低风险事故发生后承包商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承包商对工程进行了工程保险,但有时保险公司不可能赔偿其全部经济损失。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和其它灾害的影响,所承担的各种风险比较大,因此承包商仍要经常注意各种潜在的风险征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防止事故和灾害的发生,并阻止受灾后损失的继续扩大。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保险理赔

情场失意篇6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自首;禁止重复评价;法律义务

中图分类号:DF6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1.06

引言

近年来,我国重大、恶通肇事案件频发,民众对此反应强烈,也引起了司法实务界对此类案件的特别关注。为统一司法尺度,2009年8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作为内部指导意见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省法院在交通肇事案件缓刑的适用、自首的认定、人身损害赔偿与量刑、无能力赔偿数额的确定等问题作出了规定。该《意见》一经公布,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专家、媒体、网友普遍对《意见》提出质疑,而质疑的焦点就在于《意见》有关于交通肇事自首认定的规定。其具体内容为:“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被告人交通肇事后必须履行的义务。人民法院依法不应将交通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重复评价为自动投案,从而认定被告人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向有关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可以认定自首,依法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从轻处罚,一般不予减轻处罚。”

笔者在数年前曾接触过一个与《意见》内容相似的案件,基本案情为:2002年4月24日下午4时许,被告人万某驾驶其单位凤凰派出所的警车,与同事钟某从石桥铺办案后返回单位。当车行至沙坪坝区碚青路青木关镇中心小学路段时,正逢天下大雨。被告人万某因会车时处理不当,将在路边行走的被害人瞿某、张某、肖某等人撞倒。万某随即抢救伤员,并打电话向陈家桥交警中队、沙坪坝区公安分局指挥室、凤凰镇政府报告出事情况。后被害人瞿某因抢救无效死亡,张某、肖某经法医鉴定为轻伤。案发后被告人及所在单位全部赔偿了被害人及其亲属的损失。经交通管理机关认定,被告人万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对于万某交通肇事后抢救伤员、打电话报警的行为应否认定为自首,当时在实务部门工作人员中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打电话报警、抢救伤员的行为完全符合《刑法》规定的自动投案,如实交待自己犯罪事实的自首条件,理当认定为自首;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被告人打电话报警、抢救伤员是履行其应当履行的义务,不属于《刑法》规定的自首。显然,《意见》持否定论,而重庆市司法实务界则普遍持肯定论。笔者赞同前述第二种见解,即认为肯定论有失偏颇,《意见》之见解并无不妥。

一、认定为自首确有重复评价之虞

针对《意见》有关自首认定的批评,《意见》起草者的回应是:“刑法已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规定为加重处罚情节,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当事人交通肇事后必须履行的义务。如果将这种当事人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也认定为自首,那就等于对一件事作了双重评价,不符合立法精神。”该回应立即遭到有些专家学者们的反驳,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邬明安教授驳称:“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义务并不是自首的例外规定,履行报警义务并不能排斥自首规定的适用;肇事后报警并在肇事现场等候处理的行为与主动去司法机关投案有相同的法律效果,不存在重复评价的问题。”因此,是否存在重复评价便成为争议的焦点之一。

禁止重复评价是刑法在对犯罪行为进行非难时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违反该原则将导致处罚上的不公正。何谓禁止重复评价?我国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指出,所谓禁止重复评价是指在定罪量刑时,禁止对同一犯罪构成事实予以二次或二次以上的法律评价。重复评价之禁止必须发生在同一诉讼之内就同一犯罪构成事实而言,且数次评价具有同质性,即均为刑事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法》因系行政法律规范,故其对肇事者之义务评价不属于刑事评价之场域;换言之,即便《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刑法规范就同一事实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其中所牵涉的也只是司法者的规范选择问题而不属于刑法禁止重复评价之讨论范围。可见,《意见》的起草者在刑法禁止重复评价问题上存在误解,此等误解势必使其回应浮于皮相而缺乏说服力。因此,将肇事者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的行为认定为自首是否有违刑法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应当立足于刑法规范场域,藉此审视刑法规范的内在逻辑,从中得出肯定抑或否定之评断。

如若撇开《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单就《刑法》总则有关自首的规定而论,交通肇事者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的行为无疑符合自首之成立条件,但对于法律规范的理解不应断章取义、割裂法规范间的内在关联,否则便不能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由于刑法总则与分则间系一种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分则规范无除外规定时,总则的一般性规范适用于所有罪刑规范(含刑法典分则规范);反之,分则规范之规定将排除总则规范的适用。可见,对于交通肇事者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自首,关键就在于《刑法》分则有关交通肇事罪的罪状描述中是否包含了此种符合《刑法》总则规定的自首情节,若已为其所包含再认定为自首则显然属于对同一情节进行了两次评价进而违反刑法禁止重复评价原则,反之则否。

依据我国《刑法》第133条之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通过对该法条的逻辑结构辨析可知,适用第3个法定刑幅度(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形是“因逃逸致人死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条之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该《解释》第5条还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由此可知,交通肇事逃逸之实质是对责任认定及救助义务的逃避,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相反,对于那些肇事后仅仅滞留于事故现场,不及时履行救助义务(含报警)以及不保护或者破坏事故现场的肇事者,依据《刑法》的规

定及《解释》之精神,依然可以将其认定为与“逃逸”等价的“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

适用第2个法定刑幅度(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情形是交通肇事后逃逸但未致被害人死亡(含被害人的死亡与肇事者之逃逸无因果关联情形)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情形。本罪基本法定刑幅度(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适用情形是: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而没有逃逸或者没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由于逃逸是对责任认定及救助义务的逃避,故“没有逃逸”就应当是指肇事者肇事后及时履行了救助义务且未逃避责任。而“没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具体表现形式,《刑法》和司法解释均未对此明确规定。在现实中,笔者认为,除了肇事者丧失报警及保护事故现场能力之外,难以找到其他的适例。这样,仅就本条规定而言,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就只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肇事者未逃避责任认定和及时履行了救助义务,即实施了报警以及保护事故现场的行为;二是肇事者丧失了实施报警和保护事故现场的行为能力。但众所周知,最为常见的是前种情形,后种情形在现实中是较为罕见的,因此,若认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的适用情形不包含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之情形将有使本法定刑的适用被架空虚置之虞;再者,作出如此认识也势必使得此时自首之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参照的将不应是基本法定刑而只能是第2或者第3个法定刑。推导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适用于符合自首条件之情形,根据刑法总则规范与分则规范间的一般与特殊关系,特殊规定排除一般规定的适用。因此,对于交通肇事者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的行为不能另行认定为自首,否则将导致对同一犯罪构成事实进行两次评价进而违反刑法禁止重复评价原则。

二、同质罪间的法定刑比对可否定自首之成立

我国刑法虽然将交通肇事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分别置于不同的犯罪类型之中,交通肇事罪属危害公共安全之犯罪类型,而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则属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之犯罪类型,但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的规定,两罪均有在特定情况下排除自身适用之规定,即都规定有“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依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之见解,“本法另有规定的”是指对其他因过失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情况,如失火致人重伤或死亡、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或死亡、重大责任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等。换言之,交通肇事罪与普通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只是发生场合有别而已,在本质上仍具有一致性。

基于上述认识,通过对比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配置我们可以发现,交通肇事哪怕致人死亡,只要没有逃逸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仍应在基本法定刑幅度内判处刑罚,即只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仅相当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法定刑)。反观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配置,依据我国《刑法》第233条之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见,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基本法定刑是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惟有在情节较轻时,方得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交通肇事罪所侵犯的客体系作为公共安全内容的交通运输安全,即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故一般来说,发生于公共安全领域内的过失致人死亡行为,其社会危害性至少不会小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点也可以从其他多数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法定刑配置中获得验证,如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以危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过失破坏交通设施罪、过失破坏电力设备罪等,这些罪的基本法定刑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基本法定刑完全一致,均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逾两倍于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同质罪间如此悬殊的基本法定刑配置使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确信,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适用情形中应当包含了实施该罪后的自首情节。

三、立法赋予过失犯罪主体以自首义务有其心理学基础

《意见》的起草者指出,因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事故现场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肇事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故不能另行认定为自首。换言之,自首并非犯罪人犯罪后的法定义务,法律一旦为犯罪人设定了义务,该义务就将阻却自首之成立。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该理由几乎是迄今为止所有持否定意见的论者提出的支撑其论点的唯一论据。但持相反意见的论者早就对该理由进行了批驳,论者指出,其他部门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不能与《刑法》相冲突或者直接违背《刑法》的明文规定,固然肇事后的抢救以及保护现场等均为相关法规规定为因肇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但这并不能成为阻却自首成立的理由。其言外之意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为肇事者设定的报警、保护事故现场及抢救伤员之类的义务由于违反了《刑法》的明文规定,故刑事法官在认定此类行为是否成立自首时完全可以不理会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而直接依据《刑法》有关自首的规定评断即是。

通过分析否定论与肯定论各自所持的论据,不难发现,二者事实上都立足于一个共同的逻辑前提,那就是否定犯罪人犯罪后具有自首之义务。只不过肯定论者基于该前提否定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为肇事者所设定的义务的合理性,由此得出成立自首之论断;而否定论者则是在肯定自首并非犯罪人之义务的同时,也肯定《道路交通安全法》设定义务的合理性,进而得出不成立自首的结论。基于同一逻辑前提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依据逻辑学的基本常识,其中必有正误之定分。笔者认为,就肯定论与否定论现有的论证来看,肯定论无疑更具说服力,因为只要肯定自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成为犯罪人之义务,那么其他法律、法规把原本属于自首的行为转化为义务行为就必然缺乏论据;而否定论者即或找到所谓的论据也必将与该逻辑前提相抵触。如此看来,欲避免理论内部的根本性冲突,否定论就有必要对该逻辑前提进行重新审视。

不容否认,在绝大多数犯罪中,自首不能成为罪犯的法律义务,其理由在于: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人之所以实施犯罪多是因为在实施犯罪之前心存侥幸,自以为犯罪后不会被发觉,可以逃避刑罚处罚。在此种心理状态支配下的罪犯在犯罪后往往都会千方百计地掩盖犯罪事实,如遁逃、毁灭罪证、窝藏赃物等,因而罪犯一旦具备此种心理状态就将不再有期待他针对已然罪行实施合法行为之可能性,刑法此时也并不会因为罪犯的此等罪后行为而加重其刑事责任,这便是刑法中的“事后不可罚行为”。显然,在此种类型的犯罪中,自首确实不应该成为罪犯之法律义务,否则无异于要求罪犯在罪前即否定其犯罪行为。但是很明显,为罪犯设定自首义务所引起的心理悖反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而不存在于过失犯罪中,因为过失犯罪的行

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持的是一种反对、否定的态度,因而,即便立法为行为人设定罪后自首之义务也并未违背该心理事实。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立法为特定类型的罪犯设定自首义务的合理性,而且通过考察我国现有立法将发现,其他法律、法规赋予犯罪主体以自首义务的并不为交通肇事罪所独有。在其他过失犯罪中,如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立法同样赋予了这些犯罪的主体以自首之义务。通过对比这些罪的法定刑我们还将发现,但凡立法赋予主体以自首义务的犯罪,其法定刑配置便与交通肇事罪完全相一致而异于其他同质罪的法定刑配置,这再一次印证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法定刑的适用情形中应当包含实施该罪后的自首情节。

四、其它部门法义务阻绝自首之成立契合整体法的精神

虽然立法赋予过失犯罪主体以自首义务有其心理学依据,但事实上,我国的现行立法仅仅将该义务赋予了少量的过失犯罪主体,那么立法仅赋予这少量的过失犯罪主体以自首义务的依据又何在呢?这也是否定论最后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笔者认为,该问题的答案潜藏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我们所处的时代境况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步伐,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为人们带来巨大便利及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大规模地制造出各类风险,这些风险随时威胁着不特定群体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对此,德国社会理论家乌尔里希・贝克使用了“风险社会”一词描绘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社会运动既是实践性搏击的原初动力又是其表现形式,它不仅表现为社会运动,还包含建立积极的社会机制。”在风险社会,“建立积极的社会机制”表现为风险应对机制之构建,其基本价值理念是“既不妨害现代化进程又不超出‘可以容忍的’界限。”风险应对机制构建理论投射于法学论域就是“被容许的风险理论”,被容许的风险理论的基本内容为: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矿山、工厂、土木建筑等规模的扩大,以及科学试验的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各种危险行为明显增加。要维持现代化社会生活,这些危险行为就是必不可少的。其要旨在于:为使现代社会生活得以维系和发展,社会对于制造风险的行为本身不应过于严苛,而应抱持一种适度宽容的态度。这种宽容在刑法规范领域就体现为诸如交通肇事罪、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罪的基本法定刑明显低于其他过失犯罪的基本法定刑。不过在被容许风险行为的理论架构内,社会规范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无条件地对风险纵容姑息。正如德国学者雅格布斯所指出的:“制造风险的人,虽然法律基于相对利益的考量而容许其制造风险,但还是有义务随时控制其风险。”可见,风险的容许附设条件,它以风险制造者随时控制风险为条件,其中就包含风险制造者在实施风险行为时应尽适当注意之义务以及在已经造成危害后果的情况下防止其进一步扩大之义务。据此,交通肇事罪、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均因系发生在风险领域内的犯罪,此类行为之所以构成犯罪皆因主体未尽适当注意之义务,而立法之所以赋予主体以自首义务则正是使其担负防止危害后果进一步扩大之义务!

综上所述,其他法律、法规将原本符合自首条件的行为转化为责任者的义务行为不仅有其心理学基础,而且契合作为整体法的内在精神,而且即便在刑法规范内考察否定自首之成立也并未违反刑法的明文规定。因此,此等义务的设定具有阻绝刑法自首成立之功效。

余语:否定上述情形自首之成立并不否定本罪自首的存在

情场失意篇7

德意志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概况

德意志银行致力于有效识别、衡量、监测和管理各业务承担的风险,从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德意志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遵循的主要原则:

(1)董事会为集团提供全面的风险与资本管理监督,监事会对风险与资本管理状况进行定期监测。

(2)对集团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及资本配置进行协调管理,并对复杂的金融产品在交易头寸的框架之内进行管理。

(3)银行的法律、风险和资本管理结构与集团的业务结构密切相关。

风险与资本管理组织

德意志银行的首席风险官是董事会的成员之一,负责对集团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及资本配置进行全面管理。首席风险官担任董事会资本与风险委员会的主席,由首席财务官担任董事会资本与风险委员会副主席。

风险的种类

德意志银行认为最重要的是特定银行风险、声誉风险及来自经济环境变动引发的商业风险。

特定的银行风险

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对四类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信用风险来自所有导致实际、或有及潜在的与交易对手、借款人、债权人之间权利冲突的交易。信用风险是德意志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中最大的风险,信用风险可区分为三种:

(1)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发行合同支付义务所引发的风险。

(2)国家风险:是指在特定国家,由于以下原因所遭受的损失:该国宏观经济恶化、政治和社会动荡、国有化和资产剥夺、政府拒绝偿还债务、汇率控制及货币大幅贬值等。国家风险包括由于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本国居民无法将资产向非本国居民转移的交割风险。

(3)结算风险:是指交易或清算失败的风险,当现金、证券或其他资产不能即时完成交易时这类风险产生。

市场风险: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波动而产生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偿付到期债务或虽能偿付到期债务但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

操作风险:是指与雇员、特定合约和文件、技术、基础设施、灾难、工程、外部事件及顾客关系有关的潜在或实际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包括法律和监管风险,但不包括商业和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公众关注的交易、交易对手、商业活动涉及的客户等会给银行的公众信任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商业风险:是指宏观经济环境,比如市场环境、客户行为和技术程序发生变化所产生的风险,如果银行不能迅速顺应形势调整业务,将遭受损失。

风险管理工具

德意志银行综合运用定量工具和矩阵方法对风险进行监测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德意志银行持续对风险管理工具在风险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有些风险管理工具针对一系列风险,而有些风险管理工具仅为特定风险而采用。以下是德意志银行目前采用的最主要的用于衡量、管理和报告风险的定量工具和矩阵方法:

(1)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指用于吸收风险暴露所遭受的非常严重的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数量。“非常严重”是指经济资本水平有99.98%的概率吸收一年内银行遭受的总非预期损失。德意志银行的经济资本用于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商业风险,反映对集团总体风险水平的看法,同时实现账面资本在业务线之间的配置。这有助于银行评估各业务单元的风险调整利润,后者是银行管理财务资源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重要指标。另外,我们分析信用风险相关的经济资本以衡量银行客户相关的风险调整利润。

(2)预期损失

德意志银行将预期损失作为衡量银行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指标。预期损失是根据历史损失数据,用于衡量可以预期的一年期内各类风险的经济损失。在计算信用风险的预期损失时,德意志银行会考虑信用风险相关的评级、抵押品、期限和程序,以反映不同类型风险的特征。所有参数假设都是根据银行内外的违约和历史损失数据确定,运用预期损失成为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之一,也是风险管理报告体系的一部分。银行运用预期损失的计算结果对财务报表中的损失拨备进行评估。对于操作风险,德意志银行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通过内部操作风险的历史损失数据的平均值、近期风险趋势和专家未来的估计。

(3)在险值(VAR)

德意志银行运用VAR方法对正常情况下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进行衡量,VAR数据在银行的内部和外部(监管)报告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给定的资产组合,VAR可以反映在一定置信度下,正常市场情况下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银行整体资产的VAR可以反映分散组合后的市场风险状况。

(4)压力测试

德意志银行运用压力测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对于市场风险,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因为VAR计算主要基于近期的历史数据,只支持一定置信度水平下、资产流动性良好的情形下对风险的估计。因此,VAR只反映相对正常的市场状况下可能出现的最大的损失。压力测试可以帮助银行认识市场潜在的极端情形出现对市场风险敏感暴露头寸价值的影响,流动性良好和流动性缺乏的投资头寸都包括在内。压力测试可以帮助银行对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进行配置。对于信用风险管理,压力测试旨在评估正常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银行因信用风险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银行运用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评估突发事件对流动性状况的影响。操作风险管理中,银行对经济资本模型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模型变量变动的敏感性。

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评级

信贷批准程序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对与交易对手相关的信用风险头寸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评估中既要考虑对手的声誉,同时要分析信用工具本身的特定风险。风险评估不仅影响交易的结构和信贷决策的结果,而且会影响要求展期或实质条款变更决策的管理层级和对现有风险头寸进行的监测程序。

德意志银行拥有自己的对交易对手信誉进行评估的方法、记分卡和评级表。德意志银行的评级表将信用等级分为26个,根据违约率的历史数据计算得出,从而使银行的内部评级与市场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进行比较,并将违约评级与违约回收率相结合。德意志银行赋与交易对手内部评定的信用等级时参考主要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信贷风险

德意志银行定义的信贷风险是指所有由于交易对手不能发行合同偿付义务可能造成的损失,银行计算信贷风险总额并不考虑抵押品、信用增级和信用风险缓释等因素。德意志银行的信贷风险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类:

(1)贷款: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净贷款,贷款成本已经分摊,但并未扣减贷款损失拨备。

(2)贷款承诺:不可撤销的贷款承诺未履行部分。

(3)或有负债:由财务和业绩担保、备有信用证和补偿协议。

(4)柜台交易衍生品:是指由柜台交易衍生品投资所产生的信用风险。在资产负债表中柜台交易衍生品包含在交易资产中,由于可以对冲,因此计算的是净头寸。

国家风险

德意志银行通过一系列风险措施衡量和控制国家风险,主要包括:

交易对手总风险头寸:是指由于经济或政治事件而引发的特定国家的交易对手的所有展期贷款和OTC衍生品风险暴露,交易对手包括外国公司的非担保分支机构和当地公司的离岸子公司。

交割风险暴露:是指由于政府或监管当局的干预或限制,债务人无法获得外汇或向非本国债权人转移资产,从而无法履行偿还义务的风险。

极端事件风险:用压力测试衡量银行交易仓位面临的极端事件引发的潜在风险,并将这些风险归入市场风险。

国家风险评级

国家风险评级是德意志银行管理国家风险的重要工具,它们由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中独立国家风险研究机构作出。国家风险评级包括:

评级:反映国家本币债务和外币债务的违约概率。

交割风险评级:衡量交割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极端事件风险评级:衡量与一国有关的市场风险因素导致交易中断的风险。

德意志银行对所有交割风险评级由集团风险执行委员会下设的信用政策委员会至少每年评估一次,银行的国家风险研究小组至少每季度对国家风险评级评估一次,国家风险评估的对象主要是新兴市场国家。德意志银行认为国家风险评级处于变动之中,与事件风险评级一样,需要连续评估。

国家风险限制

德意志银行通过一套风险限制框架管理国家风险暴露,对新兴市场的风险暴露进行监测和限制。为此,德意志银行将新兴市场定义为拉丁美洲(含加勒比海地区)、亚洲(不包括日本)、东欧、中东和非洲。国家风险限制每年至少评估一次,同时对相应国家风险评级评估。国家风险限制由管理委员会或集团信用政策委员会设立。

到2007年底,德意志银行新兴市场净交割风险暴露总额为92亿欧元,比2006年底的43亿欧元增长了89%。这种增长是银行为提升在新兴市场目标国家信贷质量而进行的选择性增长所致。

非计息贷款

德意志银行对非利息贷款定义为:(1)由于已逾期90天未偿还本金和利息,也未提供抵押品进行担保,贷款已经违约;(2)根据管理人员对合约现金流可得性的判断,这类贷款停止记息。

当贷款被认定为非利息贷款后,记录的贷款额包括已增加的利息,非利息贷款所得到的现金利息收入可以扣减本金。

到2007年底,德意志银行非利息贷款余额为28亿欧元,比2006年减少8900万欧元。

结算风险

银行的交易活动在结算时会面临风险,即结算风险,此类风险是指由于交易对手未依合同约定交付现金、证券或其他资产所导致的风险。

德意志银行通过结算机构完成各类交易以缓释结算风险,结算机构担任双方资金(资产)的保管者,当双方履行了相应义务后才进行结算。

当没有结算机构时,即时付款和交割的交易通常在交易对手之间直接进行,即自由结算。在这种情形下,德意志银行通过实施双边支付净额协议来缓释结算风险。德意志银行积极参与行业发起的降低结算风险的组织活动。如果要进行自由结算交易则需要德意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批准,可以采取预先批准结算风险限额方式,也可对特定交易进行专门审批。德意志银行不因为信贷审批目的而将结算风险与结算风险限额进行加总,但在审查一项结算风险是否可接受时会参考总风险暴露。

市场风险

实质上讲,银行所有业务都面临着市场风险,资产价格和利率的波动都会导致银行的盈亏。德意志银行将市场风险分为四类:利率风险、股价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市场风险存在于交易和非交易活动之中,银行投资债券、股票、外汇、商品及相关衍生品都面临市场风险。

德意志银行综合运用风险敏感性、VAR、压力测试和经济资本来管理市场风险并设立风险限额。经济资本指标用于描述和加总所有市场风险,包括交易和非交易投资组合。VAR方法是管理交易投资组合市场风险的主要方法。

德意志银行的管理董事会和风险执行委员会在市场风险管理部的支持下对全银行市场风险进行总体管理,市场风险管理部独立进行法律、风险和资本管理,对全集团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VAR值设立总限额,并分配给集团各公司,各公司再将这些风险额度分配给各业务线、交易账户的投资组合和不同地区。

德意志银行交易业务的VAR披露是根据内部的VAR模型计量的。1998年10月,德国银行监管当局批准德意志银行运用内部VAR模型计量市场风险的监管资本,之后德意志银行的VAR模型不断改进。

2007年2月底德意志银行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总VAR限额为1.1亿欧元,VAR值的置信度为99%,期限为1天。

VAR分析

德意志银行计算的VAR值同时为内部报告和监管报告使用,VAR方法的置信度为99%,符合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于内部报告,德意志银行VAR值的期限为1天,对于监管报告,VAR值的期限为10天。

德意志银行的VAR模型设计时考虑了正常市场状态下的所有主要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利率、股价、汇率、商品价格及其波动性。VAR模型包含了投资组合中风险因素的线性及非线性影响。VAR计算所需要的统计参数基于261个交易日的权重相同的统计数据。

德意志银行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假定风险因素的变化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2007年德意志银行运用方差-协方差方法对所有风险因素进行协整处理,部分投资组合的特定利率风险也包含进蒙特•卡洛模拟中。

为了确定总VAR值,德意志银行采用各种相关的市场风险因素的历史观察值。然而,在加总普通市场风险和特定市场风险时,银行假定这些风险的相关度为零。

压力测试和经济资本

每天计算的VAR值为正常市场情况下潜在的最大损失进行预测,与此同时,银行还对市场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计算出极端市场情况下VAR值未覆盖的可能损失值。

极端市场情况下的市场风险的计量是德意志银行评估用于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充足与否的基础。不同金融产品的相关风险因素都包含在压力测试之中,压力测试假定历史上最坏的情形出现时当前市场和流动性的结构变化。

德意志银行的压力测试情形包括:

(1)工业化国家利率、股价、汇率和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包括交易和非交易证券和投资、交易账户衍生品投资组合及众多基础风险。

(2)新兴市场风险,包括股价下跌、利率上升和货币贬值风险。

(3)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信用衍生品和交易贷款之间的信用利差波动风险。

(4)工业化国家股票、债券的承保风险。

通过加总这些压力情形下的损失来计算极端市场情形下经济资本的需求。经济资本方法考虑到流动性波动对市场特定资产价格的影响,特别是复杂的结构金融产品。

德意志银行2007年底用于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18亿欧元,这一数据2006年底为16亿欧元。

市场风险模型的局限

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和经济资本估计必然受不利情景难以全部预期和模型局限的影响。尽管风险管理经理根据以往的市场极端情形的经验来定义最严重的不利情形,但经济资本仍可能无法覆盖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

德意志银行的VAR分析将考虑方法本身的局限,这些局限主要表现在:

(1)使用历史数据来推测未来难以预测所有潜在极端事件,尤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2)假定风险因素波动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与现实并不完全一致,这将导致对市场极端波动概率的低估。

(3)VAR模型使用期限1日假定所有头寸在1天内可以清算或对冲,但此假定没有考虑市场流动性枯竭的风险。

(4)计算VAR值是针对交易账户投资组合的收盘价进行的,对于交易日内的风险暴露并不适合相应的VAR计算。

(5)运用99%的置信水平计算的VAR对超过这一置信度的损失无法预测。

(6)VAR无法反映风险因素对投资头寸的复杂影响,因而可能低估潜在的损失。

德意志银行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交易头寸的VAR状况

表3是德意志银行公司和投资银行业务交易头寸置信度为99%,期限为1天的VAR值状况。“多元化效应”反映出银行给定日期的总VAR值低于各类风险VAR值之和。通过简单加总种类风险的VAR来计算总VAR,意味着假定各类风险损失会同时发生。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旨在保证银行有能力履行所有到期支付义务,德意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在维持银行充足的流动性和良好的融资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动性风险管理始于银行对日常现金支付管理、预测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现金流变动等。之后发展到策略性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对不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资产流动性进行管理。最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容拓展到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银行融资战略的管理。

德意志银行现金流报告系统可以提供本银行全球和地区流动性风险管理所需的日常信息。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满足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要求,可以承受突然的极端事件的冲击。

短期流动性

德意志银行的流动性报告系统跟踪每日现金流期限为18个月。该系统使管理层可以从全球、地区、部门角度评估银行流动性的状况。流动性风险报告系统涉及资产负债表中及表外所有交易产生的现金流变化。设立现金流出上限以限制全球、地区累计的现金流出量,并进行日常监测从而保证银行良好的流动性。

资产流动性管理

资产流动性管理包括对银行所有未抵押的库存证券、流动性资产的数量、金额进行统计,这些资产可以通过担保融资交易为银行提供流动性。库存证券包括各类证券,首先银行将其分为流动性证券和非流动证券,然后为各种流动证券赋予不同的流动价值。

资产流动性对银行抵御短期流动性挤压非常重要。此外,德意志银行一直保持着世界主要货币记值的高流动性证券,从而为银行用欧元、美元等主要货币进行清算时所需现金提供抵押。同时在市场状况恶化,流动性枯竭时为银行提供必要的流动性。

融资的多元化

德意志银行融资多元化表现在投资者类型、地区、产品和金融工具的多元化,这也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中重要的一部分。德意志银行核心融资来源是零售、中小型基金、信托存款和长期资本市场(股票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存款和融资及银行间拆借资金是德意志银行其他资金来源。

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

银行运用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来评估突然的突发事件对其流动性的影响。情景的选择基于历史事件,比如1987年的美国股灾、1990年美国的流动性紧缩、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等流动性危机事件和假设事件。这些情景同时包括2007年次级债危机形成的挑战:货币市场冻结期限的延长、抵押物赎回权的丧失、货币的非替代性和企业联合体陷入进退维谷。假设事件包括银行内部冲击,比如操作风险事件和信用评级大幅降低,另外还包括外部冲击,像市场风险事件、新兴市场危机和系统性冲击等。在以上各种情景下,银行假定所有顾客的到期贷款都需要展期,而负债只能部分展期,从而导致资金缺口,于是银行需要措施予以弥补。这些措施包括出售资产、将非担保融资改变为担保融资和调整融资的成本。

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已完全整合进现有流动风险管理框架,银行追踪每种货币的合约现金流和超过八周的金融产品的现金流,并运用相关压力事件对金融产品进行测试。

压力测试分析为银行能够在危机情形下具备充足流动性提供指引,并为银行确定流动性风险头寸提供重要的参考。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每月进行一次。

随着金融业流动性管理重要性日益增加,银行觉得就流动性风险专题与中央银行、监管当局、信用评级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流非常必要。

除内部流动性管理系统之外,德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受德国央行的《银行法》监管,德意志银行遵守所有流动性监管的规定。

资本管理

德意志银行财务部对整个集团和各个地区的资本进行管理。总体来说,金融资源,尤其是资本的配置,对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股东价值有着积极的影响。于是,财务部定期对各个业务线的资本进行调整。

财务部所实施的资本管理战略由资本与风险委员会制定,由管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包括股票的发行与回购。银行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进行持续监测和调整,以满足各方面对资本的要求,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账面股本会计标准、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资本配置、融资计划的制定和其他资源问题的解决由资本和风险委员会决定。

德意志银行2007年发行13亿欧元混合一级资本,2007年底银行混合一级资本余额为56亿欧元,2006年底这一数据为45亿欧元。

2007年德意志银行的一大创新是或有资本的发行,这种资本可以根据银行的需要转化成混合一级资本,为银行提供动态资本以满足新巴塞尔协议对风险头寸评级敏感性的要求。德意志银行在2007年进行了两次或有资本的筹集,金额分别为2亿欧元和8亿美元。

操作风险

德意志银行将操作风险定义为与人员、合同或文件、技术、基础设施等的失灵或灾难、程序、外部影响及客户关系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操作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和监管风险,但不包括商业风险和声誉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机构

操作风险管理部是德意志银行中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部门负责人是风险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向首席风险官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风险执行委员会下常设的分委员会,由操作风险管事部的代表组成,操作风险经理均来自各个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对银行所有操作风险管理事项进行决策并对操作风险识别、衡量、评估、报告及监测的标准进行批准的机构。

操作风险管理部负责对操作风险框架和相关政策进行界定,同时负责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日常管理。操作风险管理部包括全球关系组和中心方法组两个部门。全球关系组主要适应德意志银行的部门和地区结构,监管和支持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实施;中心方法组主要负责操作风险管理和报告的工具的开发和应用,工具中包括高级衡量法(AMA)。中心方法组同时负责对监管要求监测、经济增加值的分析和建立损失阈。

操作风险管理实践

德意志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是基于银行整体的连贯性框架,从而使银行根据既定的风险偏好控制风险头寸,并对风险缓释措施进行选择。

德意志银行运用一系列技术对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主要包括:

(1)对高潜在操作风险的特定业务线进行自下而上的“自我评估”。

(2)从“德意志银行意外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中搜集操作风险损失数据。

(3)运用德意志银行评分系统获取主要操作风险指标,并对它们进行监测。

(4)通过“自我评估”或“德意志银行追踪”的风险指标获操作风险管理的行动点数。

德意志银行运用合理的组织设置、有效的治理和系统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并对特定风险(合规、公司安全、业务连续性)的控制提供支持。对于未来的操作风险,德意志银行运用前瞻性分析进行识别,通过缓释战略,比如开发支持系统、制定紧急预案。如果合适,德意志银行会购买保险来缓释操作风险。

经济资本配置状况

表5反映了2007年和2006年德意志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商业风险、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不包括对流动性风险的资本配置,但总经济资本扣除了多元化对经济资本的节约。

表5显示,德意志银行2007年三大风险的经济资本相对2006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总经济资本增幅为16%。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增幅为16%,增加的原因是衍生品和借贷相关的信用风险的上升。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增幅约为16%,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非交易类市场风险的增加,增幅24%,反映出银行另类资产组合风险的增加,交易类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增加了约10%。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增幅约为20%,导致增加的因素有二:其一是计量方法的变化,尤其是定性调整模型的改进;其二是因为操作风险损失的内外部历史数据时间序列的扩展,模型代表性提升所致。

上图显示,德意志银行近两年最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其经济资本占总经济资本比例约为53%,第二大风险是操作风险,其经济资本占比为25%,第三大风险是市场风险,其经济资本占比约为22%。最重要的是,由于投资多元化对经济资本的节省平均约为16%,这对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量有一定的影响,意味着当前资本协议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如何计量多元化对经济资本的节省,需要统一的计量方法,这对监管当局提出了新要求。

情场失意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and Delphi method, video observation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s methods, according to determine the specific index, screening by the game technology statistical data, the error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related factors, and find out the Chinese national basketball team in every position errors in the games of reas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篮球比赛;失误

Key words: the 29th Olympic Games;China men's basketball team;basketball game;error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318-02

0引言

第29奥运会男篮比赛在北京落下帷幕,中国男篮共参加了6场比赛,以两胜四负的成绩最终在12支球队中位列第八名。中国男篮仅在本届奥运会比赛中战胜了德国队和安哥拉队,中国男篮无缘四强后,我们看到差距是全方位的,但比赛中暴露出中国男篮失误过多,以平均每场16次的失误在与其对阵的6个对手中位列第一位,在4场比赛中失误次数多于对手,而其中输掉了3场。尤其是在与西班牙的比赛中,当比赛仅剩19.7秒时,双方战成72平,由于中国男篮后卫失误,失去了球权,最终在加时赛中中国男篮以75:85的比分输掉了比赛。所以,失误过多无疑是中国男篮比赛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篮球运动的特性决定了失误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正确认识比赛中的失误,减少失误对比赛的不利影响,是我们应重视的问题。本文探讨失误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比赛中失误现象的研究来发现导致失误存在的主要原因,发现自己球队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在比赛中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失误,并在训练的过程中予以注意,以提高球队的综合竞技能力和获胜的机率。

1中国男篮与比赛队各位置失误的比较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本次奥运会中国男篮与比赛队的失误情况,根据专家的建议,结合各球队队员在场上的作用,按照后卫、前锋、中锋三个位置,分别统计各个位置的单场失误次数,同时按失误的性质归类,然后逐一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探寻规律,找到中国男篮失误较多的症结。

2中国男篮与比赛队后卫失误的比较分析

后卫队员是一个球队的场上组织者和指挥者,是教练员的场上助手,是战术变化和进攻节奏变化的枢纽,是整个球队的灵魂。如果这一环节薄弱的话,即使有再强大的中锋也很难进入世界强队之列,也不大可能在奥运会这样的大舞台上走得更远。所以后卫队员临场技术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球队的进攻得分,影响整个球队的成绩。临场比赛中,后卫队员的失误次数是衡量后卫队员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

从表1、表2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国男篮后卫队员失误和比赛队后卫队员失误比是47:32。中国男篮后卫平均每场失误8次,对方后卫平均每场失误5.4次,后卫失误占全队失误的48.8%,中国男篮与比赛队总体失误次数存在着很大差异(P

后卫的控制球、支配球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一支球队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对比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卫队员是临场比赛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比赛的核心队员,其主要活动范围是罚球区弧顶外及附近两侧地带,后卫队员的失误在多数情况下易造成对手的快速反击,轻松得分,同时己方队员也不易快下防守,容易对本队队员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场上表现出轻易不敢进攻,进攻犹豫等等。中国男篮后卫队员失误最多的项是运球和传接球,其中,运球失误与比赛队之比是17:8,占后卫失误总数的35%;传接球失误是27:16,占后卫失误总数的55%,运球和传球失误存在显著性差异(P

从比赛录像可以看出,后卫运球失误主要表现在:队员控制球能力相对较差,情绪不稳定导致技术动作变形,在身体对抗中保护球的能力差,突破后运球队员大意,不能进一步保护住球,让对手从身后断掉球;运球一对一重心高,保护球能力差;运球太多,有所欠缺。后卫传球失误通过录像我们发现具体表现在传球的技术不过硬,传球的方式不多,传球速度暴露传球的意图,助攻传球、妙传球等有攻击性的传球的次数不多。后卫队员要传球技术全面,运用合理,动作简洁明了,突然性、隐蔽性要强,在传球时经常利用较强的控制球能力和运、突技术,敢于主动靠近对手,吸引协防队员,在协防者位置移动瞬间,传球助攻,为同伴创造接球投篮机会。加强我国男篮后卫上肢力量特别手指、手腕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提高传球的速度。提高长距离传球能力,并能根据比赛中的情况,敢于传出有创意的球。再就是中国男篮后卫在面对对手贴身压迫式防守,尤其是全场紧逼防守时,心理紧张,技术动作变形,失误连连。与对手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对抗能力上,特别是在掌握技术的全面程度和运用技术的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3中国男篮与比赛队前锋失误的比较分析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前锋运动员不仅身材高大,并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体能,还有很强的篮球意识和娴熟的基本技术,移动能力强,控制范围广。在普遍重视防守,特别是加强了攻击性防守的情况下,使传球技术的对抗性更强。持球进攻队员无论在前场或后场,在或篮下,都被防守者严密封锁,给传球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而也促进了传球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纵观国内外高水平的篮球比赛,一些优秀运动员都普遍掌握了熟练的传球技术,特别是一些球星的助攻妙传,它不仅在比赛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传球技术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由于前锋队员是内外线的连接枢纽,起着里应外合的作用,因此前锋队员传球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整支球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表3、表4、数据分析来看,中国男篮前锋队员失误和与比赛队前锋队员失误比是25:26,说明中国男篮前锋队员和与赛队前锋队员在整体失误方面不存在显著差距。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男篮前锋队员在传接球方面失误最多,六场比赛传接球失误次数达13次,而对手是6次,占前锋失误总数的52%,传接球失误存在显著差异(P

传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战术质量和比赛胜负。一次巧妙而准确的传球往往能给比赛奠定胜利的基础,而一次传球失误也可能导致比赛的失败。传球技术是衡量一个球队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通过比赛录像分析,中国男篮前锋队员传接球失误较多的原因是:传球队员传球手法单一,传球线路过早暴露,不够隐蔽,传球不到位,传球时的视野不开阔、预判性较差;接球队员跑动不及时,跑动不到位,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男篮前锋队员体能较差、单场传接球失误较多。单场传接球失误最多的是中国――立陶宛的比赛,传接球失误达到8次。本场比赛中,立陶宛全队抢断达到16次,利用中国男篮失误得到的分数高达16分;而虽然立陶宛队全场比赛也有8次失误,但是中国男篮竟然全场比赛没有一次利用对方失误得分,仅在利用对方失误这一项上,中国男篮输给对方16分。失误过多来源于中国男篮自身对抗上的不足,对球的保护的不够。我们造成立陶宛队失误主要是造成对方的“回线违例”或者进攻犯规,而立陶宛队多数是直接从我们的手中抢断或者利用身体对抗造成传球队员的传球质量不高形成抢断,直接得分。这么多失误的存在,首先是中国男篮失去了相同次数的进攻机会,让对手增加了相同次数的进攻机会,同时,又让对手增加了得分。这样一反一正,中国男篮失去的是双倍分数,而对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中国男篮与比赛队中锋失误的比较分析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中锋是一个球队的战术核心,是球队技术和战术运用与转换的枢纽。中锋在进攻中不仅要具有高超的个人得分能力、良好的战术意识、优秀的组织策应能力和参与快攻与助攻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善于在困难情况下拼抢到篮板球后连续进攻和完成由守转攻的能力。在整个队伍防守体系中,中锋的防守作用无疑是最至关重要的,中锋不仅是全队防守的中心力量,而且还承担着抢篮板球以及发动快攻的重任。因此,中锋将对篮球运动技术、战术结构及比赛风格等带来不同程度的新变化中锋队员被认为是篮球运动中的特殊人才。中锋攻防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比赛的胜负,其实力和水平是一支篮球队战斗力强弱与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历次国际大赛的实践证明,中锋攻防能力强的球队,名次大都列前。所以,研究中锋失误有着重要意义。

从表5、表6、数据分析来看,中国男篮中锋总体失误与比赛队中锋总体失误存在显著性差异(P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中国男篮与对手失误存在显著性差异,失误较多是比赛失败的重要因素。反映出中国男篮在控球技术上与对手有一定的差距。

5.1.2 中国男篮后卫,前锋传接球失误与对手存在显著性差异,反映出中国男篮后卫,前锋传接球技术上与对手有一定的差距。传接球失误过多是中国男篮输球的重要原因。

5.2 建议

5.2.1 加强基本功训练,重视队员的体能训练,提高队员身体素质、传接球技术水平、比赛中运用技战术的能力。

5.2.2 在高强度对抗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合理的训练,狠抓技术细节,培养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传接球技术的运用能力,以适应世界大赛对我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义忠.对现代篮球比赛中的失误现象及其对策的分析与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2]徐培林.第十五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进攻失误现象的分析[J].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3]范玉辉.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进攻失误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4]付凡飞.第十届全运会男子篮球决赛进攻失误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6,(4):9-11.

[5]吴晓刚.NBA与CBA传、接球失误对比分析之研究中[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994,(2):106-108.

上一篇:蚁哥正传范文 下一篇:动态无功补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