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范文

时间:2023-10-15 04:09:19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1

[关键词] 猪 传染性胃肠炎 预防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92-01

在养猪业中,猪的各种疾病严重影响着其发展和经济收益。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且病发多为急性,在不同年龄的猪中均有感染,尤以2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最高,仔猪即使病愈也会造成生长发育不良。近年来,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发生,不仅给养殖户带来的较大的经济损失,还制约了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养殖户应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病原与传染源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属冠状病毒属,在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及排泄物中都有存在,在患病猪体内主要集中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粘膜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疾病传染。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剂一般都可以灭杀,但对胰蛋白酶和猪胆汁有抵抗力,而且比较耐低温。患病猪和带病毒猪的排泄物、呕吐物、呼出气体、乳汁中都带有该病毒病原,污染周围环境或仔猪食乳等都会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行传染,从而引发传染性胃肠炎的扩散。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气温比较低,病毒存活比较稳定,很容易被传播扩散。

二、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最长可达8天左右,病发时常为急性病发,不同年龄的猪患病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差异。患病猪病发后毛色暗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口渴贪饮,体温升高,先是出现呕吐现象,随后会出现剧烈的腹泻,脱水明显,病猪会在短期内大幅度消瘦。病猪腹泻严重,有时呈喷射状,所排粪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恶臭,有的会排灰白色粪便,严重的病猪胃肠蠕动时可听见流水音,粪便中带有凝乳块或血液。哺乳母猪患病后身体会极度衰弱,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导致泌乳量减少甚至不泌乳,而且乳汁中带有病毒,很容易将疾病传染给仔猪。2周龄内的仔猪患病后病况十分严重,几乎全部会因脱水、饥饿死亡,个别仔猪即使病愈也会导致生长发育缓慢。育肥猪患病则很少发生死亡现象,但病猪会食欲减退、虚弱无力、体重下降。怀孕母猪和种猪病发后,临床症状比较轻微,一般1周内即可恢复健康,个别母猪会出现流产现象。对病死猪进行尸检,可以发现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和胃部,小肠粘膜、胃底粘膜等充血严重,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粘膜有脱落坏死现象,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肾表面有针点状出血。

三、预防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接触性传染病,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主要还需从预防入手。

1.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病猪和带病毒猪的排泄物、呕吐物等都带有大量的病毒病原,很容易污染周围的环境,所以猪舍要定期做好清洁工作,及时清理舍内污物。尤其是在冬季,低温条件很利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存活,需要做好猪舍内地面、墙壁、房顶及器具等全方面的消毒工作。另外,病猪和带病毒猪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病毒,猪舍内需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在通风换气时还要注意舍内温度的控制。

2.引进新猪时注意不要引进带病毒猪

每次进行新猪引进或购进时,需对猪进行严格的检疫,及时隔离带病毒猪只,以防外来病原对猪群进行传染。

3.接种疫苗

在怀孕母猪分娩前2到5周,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免疫进行接种,在秋季和冬季气温较低的季节,对保育仔猪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的发生。

4.加强饲养管理

被污染的饲料、饮用水和器具要及时处理不能再继续使用,减少病原传播途径。在饲料管理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增强猪只的免疫能力。

四、治疗

1.猪群中发现发病情况后,应马上对病猪进行隔离,防止其它猪只被传染疾病。对病猪圈舍内的污染物要进行彻底清洁,地面、墙壁、房顶和器具要及时消毒,开窗进行通风换气,保证舍内清洁、空气新鲜。消毒液可以选用1:2000强力消毒灵,每天喷洒1次,连续3天左右即可。

2.对于发病猪只,哺乳期母猪要停止哺乳和喂食,其它患病猪只停止喂食。对患病猪只停止喂食,可以促进病猪尽快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减少刺激性物质和毒素在体内的积累。病情好转后,应合理调整饲料营养成分,选用易消化吸收的饲料进行饲喂,以助病猪恢复身体健康。

3.发病猪只有明显的脱水现象,所以治疗时应先给病猪补充大量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及引用清洁的水,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以纠正酸中毒,防治并发感染,同时为猪舍提供温暖、干净的环境。

4.仔猪感染该疾病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2ml~5ml可以有效缓解仔猪呕吐症状。对患病仔猪进行确诊后,应立即使用抗传染性胃肠炎免疫血清对其进行肌肉注射,对同窝未患病仔猪进行、半剂量注射,可以作为紧急预防措施。

5.使用抗菌素,防治继发性感染,减轻症状。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抗生素虽然不能起到直接治疗作用,但可以防治并发性或继发性细菌类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球虫病鸡沙门是杆菌病等,有效降低患病猪只的死亡率。选用抗生素时,可以选用链霉素、硫酸庆大霉素、痢菌净等较为常用的肠道抗菌药。

参考文献

[1]陈荣兵,周明德.规模化猪场爆发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5(3):61.

[2]陆英杰,池仕红,马全春.猪传染性胃肠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8(1):74 75.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2

[关键词] 传染性 胃肠炎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59-01

传染性胃肠炎会导致仔猪不断出现短暂性呕吐,呕吐物为水样黄色,尤其是两周龄以下的仔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常含有凝乳块的腹泻,脱水,有恶臭味等现象;母猪表现为体温升高,无乳,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备公母猪与生长猪症状表现类似。我镇是生猪养殖大镇,该病在冬春时节常发生,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笔者从流行病学、临床诊断、防治、病理变化方面,根据临诊防治的多年有效经验剖析本病。为当地养殖户能早发现,提供一些早治疗的经验和防治措施。

1 病变原理

临床剖检病变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由于未消化的凝乳块填满了胃部,导致胃底黏膜充血,黏膜下有出血斑印记;由于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也充满了小肠,肠内有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呈半透明状的肠管扩张,淋巴结肿胀,肾常有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有的并发肺炎,病情严重。

2 诊断依据

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与猪痢疾、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仔猪副伤寒等疫病进行鉴别。此病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做出初步诊断:有“寒泻”之称的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发生于头年的11月至第二年4月之间的寒冷季节。发病时突然呕吐,随之发生急剧水泻,乳猪水泻粪便中往往含有凝乳块,很快出现脱水、消瘦、被毛干枯,食欲不正,育肥猪和肥猪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重现象。不分大小、年龄、品种,均可感染发病,且传播迅速,数日内可呈地方性流行,甚至构成大流行。病初有短时体温升高到41℃,很快下降,仔猪甚至可低于38℃,少吃到不吃,渴感明显,饮水增多。病程为8天左右,未死的可自然康复,但康复仍排毒。

3 预防措施

除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外,目前还没有一种特效药物能够治疗该病,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免疫工作是最好的预防措施。以下是几点预防传染性胃肠炎的有效预防措施。

3.1 做好药物保健性净化。为了防止生长育成猪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导致混合感染,造成死亡率上升,应使用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控制,可采取猪食用抗毒排疫肽200g、葡萄糖500g混合后拌料100kg比例的抗生药品,4天以后每间隔2周让猪采食一次,同时要配合环境消毒才能达到净化目的。也可在饮水、饲料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鞣酸、鞣酸蛋白等药物。还可在生长育成舍中,猪的饮水、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同时肌肉注射痢菌净和病毒灵,连用2~3天。

3.2 避免从带毒猪场引种,坚持自繁自养,严把引种关,要做好引种监测工作,引回的猪要隔离观察、消毒等,严防病原侵入猪场。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每周应对生长育成舍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时间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均匀、彻底的消毒,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并保证执行到位,尤其拉猪车辆及人员的进出场、大风过后的消毒不可忽视。

3.3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做好疫苗免疫接种。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对已有疫源的猪场,可采取弱毒苗和灭活苗交叉接种的方法免疫;对健康猪进行免疫,可以采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为了促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应在秋季和冬季,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3.4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内空气新鲜,防寒保暖,饲养密度合理,饲料优质、饮水清洁等良好的生存环境。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当哺乳母猪发病,厌食无乳时,可用代乳品喂服仔猪,并通过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可加入适量的链霉素预防发生细菌的继发感染,以减少死亡。为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适当添加免疫增强剂,并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仔猪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降低死亡率。应做好分娩舍保温工作,日夜温差较大的春季更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

4 治疗措施

4.1 对患病仔猪对症治疗,要确保患猪圈舍温度达32℃左右,无贼风,干燥,温暖环境。提供干净的饮用水,提供电解质,如糖盐水等,减少饥饿,防止脱水,预防酸中毒,可有效减少死亡,促进早日恢复。

4.2 西药配方

4.2.1用5%葡萄糖盐水250 mL,安苄青霉素0.5 g/支×1支,地塞米松5 mg/支×1支,维生素C 500 mg/支×1支,维生素B 650 mg/支×1支,辅酶A100单位×1支,樟脑磺酸钠0.1g/支×1支,静脉滴注,并同时肌注氯霉素0.25 g/支×2支,每日2次。

4.2.2采用葡萄糖粉20 g,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g ,40 ℃温开水、温羊奶各500 mL,速尿20 mg/片×4片,自饮或灌服,每日4次,每次25 mL/kg体重。仔猪可腹腔注射5%糖盐水20~40ml,维生素C 5~10ml,每天2次,连用3天。

4.3 中药配方:干姜、高良姜各5g,小茴香、桂皮各4g,苍术、茯苓4g共研末,按10kg体重服一剂(26g),每天服2次。本方适宜断奶前后的仔猪使用。

对与生猪传染性胃肠炎这一病症来讲,关键步骤是预防和消毒,辅助措施是日常监测和治疗,治疗的有效举措是早发现早隔离。文章介绍了临床诊断治疗、对本病的诊断、流行病学、中西医治疗和预防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镇养殖户防治生猪传染性胃肠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曹光荣.猪病防治新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40-42.

[2]郭宗义,王金勇.现代实用养猪技术大全.化学工业出版,2010,(6):378-379.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3

1、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8~15 h,有的长达2~3 d。感染通过空气和接触迅速传播。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腹泻,有时呈喷射状,粪便初为灰白色,后变为黄色或绿色,常含有未消化或混有血液的乳凝块。病猪迅速脱水、极度消瘦、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逆立、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颤栗、口渴、消瘦、脱水严重,循环衰竭,常于发病后2~5 d内死亡。1周龄以上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达50%~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降低。病愈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成为僵猪。成年猪开始也是腹泻,粪便呈稀糊状,色泽呈绿色或灰褐色,食欲减退或废绝,很少出现呕吐。一般只要失水不太严重,排稀3~4 d,把有病部分已被破损的小肠黏膜排出,新生的小肠黏膜逐渐覆盖在肠管内,如无继发感染,病情就可以得到缓解,食欲也开始恢复。哺乳母猪汁乳减少或停止,康复猪的呼吸道带毒时间达4个月以上。

2、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此病应与以下病鉴别,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病毒(PED),各种年龄猪均易感。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是2~3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无呕吐,排灰白色、浆糊样稠粪,有腥臭味。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小肠呈卡他性炎症。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炎症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往往一窝一窝地发生。颈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肿。肠黏膜有急性卡他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3、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工作,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可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工作,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消毒要均匀、透彻。

3.2哺乳仔猪。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苗对猪群实施紧急接种:怀孕母猪产前30天接种4毫升肌肉注射,仔猪、保育仔猪后海穴注射1毫升,免疫期6个月。供给猪群充足的加有口服补液盐(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葡萄糖20克,加水1000毫升)的水,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同时在1000毫升口服补液盐饮水中添加氟康王50克混匀,每头仔猪口服10毫升,每日三次即可,连用5天。肌肉注射干扰素或免疫球蛋白或核糖核酸,用量参考相关说明。或者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每天一次,连用3天。或者用康复母猪的全血或高免血清给新生仔猪口服,并同时注射干扰素。

3.3保育猪和生长猪。猪场发病后立即封锁,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全场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可以使用金碘消毒剂、百毒杀消毒剂等。各猪舍固定人员,避免病毒传染给哺乳仔猪造成严重损失。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1000千克饮水中加入氟康王500克、黄芪多糖200克或葡萄糖1000克混合均匀,全群全天饮用,连用7天。症状严重的猪同时肌肉注射阿托品1~2毫升,治菌磺0.02毫升/千克体重,3天后再用一次即可。

3.4育成猪、种猪不用治疗,可在每吨饲料中拌入霉脱安1000克,能有效缩短病程。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4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28-01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常见性、多发性传染病,尤其是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甚至造成整窝仔猪发病死亡,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目前在诊治该病时普遍存在着误诊现象,将该病与仔猪白痢、黄痢和一般性的腹泻同样对待处理,导致疗效很差,治愈率低。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采用母猪用药、注射用药、皮肤涂药、口服给药等多途经用药,可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1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染,其中哺乳仔猪最易感,特别是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架子猪或成年猪几乎不死亡。其他动物不感染。

2 临床症状

前期猪群食欲减退或绝食,体温升高至39.5~40 ℃,有的先呕吐后腹泻,哺乳仔猪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灰白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腥臭。病猪不同程度脱水、消瘦、极度口渴,一般5~7 d后恢复正常,少部分重症病猪卧地不起、昏睡甚至死亡。

3 防制措施

3.1 预防

①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②平时应选用消毒剂定期对圈舍、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发生该病后除做好隔离和治疗外,要及时清理粪便,增加消毒次数。③母猪舍在冬季和早春季节要采取保暖措施,防止仔猪因受凉而诱发该病。④可选用弱毒疫苗,对妊娠母猪于产前45 d及15 d行肌肉和鼻内各接种1 mL,仔猪出生后通过初乳获得保护。该疫苗也可用于受该病威胁的仔猪,在生后1~2 d进行口服接种,1周左右即可产生免疫力。

3.2 综合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5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 0110-02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导致猪出现脱水、水样腹泻以及呕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春季、初秋以及冬季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猪传染性胃肠炎最早发生于美国,随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该病,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过猪传染性胃肠炎。不同日龄和品种的猪均可以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其中以15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仔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后死亡率较低,但是会影响仔猪后期的生长,降低仔猪的饲料利用率。目前,该病已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B类必检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检测[2]。本文综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染性胃肠炎中的应用,以期能为从事传染性胃肠炎诊断和防控的工作者提供帮助。

1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方式

1.1 TGEV基因组结构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的基因组不分节段、单股正股RNA,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染性胃肠炎基因组全序列分为7个区29kb,结构序列为5'-la-lb-S-3a-3b-sM-M-N-7-3',并且该基因组的3'-末端以共价键结合的poly结构,5'末端有帽结构[3]。基因组1约有20kb,主要负责病毒的编码,其余基因均在近3'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全基因组编码由4种结构蛋白和3种非结构蛋白组成,其中基因7、基因3和基因1为非结构蛋白,N、M、sM、S为传染性胃肠炎的结构蛋白。

1.2 基因表达方式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胞浆脱壳以后,其正链RNA就呈现了mRNA的功能,使基因1转录表达RNA聚合酶,同时该基因有作为模板合成负链RNA,进而亲代RNA与负链RNA形成双链复制中间体。因此,在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细胞内,可以检测出不完全RNA、基因组RNA、mRNA以及双链中间体4个特异性RNA,这可以作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之一[4]。

2 结构蛋白及功能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结构蛋白主要为S糖蛋白、M蛋白、N蛋白以及sM蛋白等。S蛋白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纤突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病毒粒子的表面,该蛋白基因全长4.3kb,蛋白分子量为195~220ku;S蛋白不仅是决定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原的重要结构,也影响着病毒对细胞的致病性、亲嗜性等。M蛋白是构成病毒粒子蛋白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研究表明[5],M蛋白前体是由膜外区、信号肽、极性区、跨膜区突于病毒粒子内C-端区等功能区域构成,分子质量为29~31ku;M蛋白不仅决定了病毒粒子的出芽位点和装配位点,也可以影响病毒变异。N蛋白是一种酸性蛋白质,分子量为47KDa,含有382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不仅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结构蛋白,同时对病毒基因组的加工、复制都具有重要作用。sM蛋白分子质量为78ku,含有1种小膜蛋白和82个氨基酸残基,该功能蛋白在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1 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苷酸碱基互补,在碱基互补过程中,采用标记物标记与被检测靶序列互补的单链核酸分子,进而检测到目的核序列。该检测方法与扫描电镜、荧光抗体试验、病毒分离等相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并且可以实现快速检测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6],不同的病毒探针可以分别扩增出与其对应的病毒模板,对其他病毒模板影响不大,同时核酸探针扩增的最低检测限为3 000~6 000个拷贝的单个病毒核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2 普通RT-PCR方法 该检测方法使用的首要条件是知道被检测病原的相关目的基因序列,根据相关目的序列后,采用相关软件设计相应的引物,然后进行体外扩增目的基因,进而达到检测的目的。王黎等[7]采用RT-PCR方法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并采用相同浓度做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RT-PCR扩增的特异性条带为590bp左右;然后又以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以及猪轮状病毒做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仅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得到了特异性目的条带,所以RT-PCR检测方法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

3.3 多重RT-PCR方法 多重RT-PCR检测方法是以普通PCR为基础发展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可以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并通过采用优化后的PCR反应条件,达到同时检测多种病原的目的,具有快速、成本低等优点,目前也常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霍金耀等[8]建立了多重RT-PCR法检测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嵴病毒和A群轮状病毒的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多重RT-PCR法可以检测出50TCID50的混合病毒,且能扩增出长度为275bp、544bp、750bp的3条特异性片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3.4 套式PCR方法 套式PCR方法需要设计内、外2对引物,并通过2次扩增对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相对其他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节约成本。现代研究表明,PCR技术在检测病毒时,可以省略不同病毒分离的过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套式PCR方法在病毒粒子较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检测出,表明套式PCR比常规PCR具有更好的敏感性。沈海娥等[9]采用套式PCR检测猪呼吸道冠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S基因序列,根据两组病毒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2对引物,然后分别以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细胞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细胞为模板进行套式PCR特异性片段扩增,结果显示,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扩增的基因片段为214bp,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扩增的基因片段为886bp,同时检测出了这种病毒,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3.5 荧光定量RT-PCR方法 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原理是在PCR反应体系中采用荧光探针标记法或加入了SYBR GreenI荧光染料标记PCR的反应产物,然后使用反应仪器收集反应产物的荧光信号,并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弱确定产物的量,进而达到与起始模板准确定量的目的。该检测方法与常规RT-PCR相比,不需要进行电泳试验检测PCR反应产物,反应结果更为直观、方便,同时又避免了因电泳试验对环境造成污染。王建中等[10]根据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病毒的S基因序列设计了引物,并通过多组试验对荧光定量RT-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检测方法对其他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结果的敏感性高达43.07拷贝/μL,是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因其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检测速度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病毒病和细菌病检测。高睿泽等[11]根据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N基因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在63℃下可以使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N基因获得较高的特异性扩增,且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物交叉反应,具有加高的特异性;同时该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131.4fg/μL的DNA,其灵敏度比常规PCR高出3个数量级。

参考文献

[1]王文秀,王善辉,沈志强,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C]//2012第四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2012:90-92.

[2]刘邓,袁秀芳,徐丽华,等.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12):64-68.

[3]霍芳,宋道祯,汤少伟,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2014,(2):30-33.

[4]董加才.猪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S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原核表达[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5]闫贵伟,库旭钢,陈淑华,等.猪乳汁中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IgA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5,37(1):31-34.

[6]陈伯祥,杨明,郭慧琳,等.猪传染性胃肠炎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1):167-168.

[7]王黎,李碧,周远成,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5,35(2):190-194.

[8]霍金耀,郑逢梅,陈陆,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A群轮状病毒和嵴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3,33(12):1792-1797.

[9]沈海娥,郭福生,龚振华,等.应用套式PCR检测和区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的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03,20(7):21-23.

[10]王建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1):66-71.

[11]高睿泽,白云云,李训良,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兽医科学,2015,5(6):572-577.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6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病变特征;流行特点;防治

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它可以引起仔猪的死亡、成猪的掉膘、饲料报酬的降低、增加人工费和药费的开支等,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1主要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1]。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可见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十分复杂,危害也非常严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病变特征及其流行特点

2.1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发病。临床特征是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随着仔猪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降低。而5周龄以上的仔猪,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死亡率很低,大猪或成猪几乎没有死亡。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属中的成员,流行形式呈暴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2种。当该病毒侵入一个全部或绝大部分猪都是易感猪的猪场,会很快感染所有不同年龄的猪只,又以冬春季节发病最为严重,被感染的猪只主要临床症状是厌食、呕吐、腹泻。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造成仔猪的死亡率上升。发病后的猪场,由于获得免疫猪只出卖,选留的后备猪易感染猪只逐渐增多。隔一段时间后,当有该病原重新侵入使全部或大部分猪只重新感染,以致呈现周期性暴发,一个猪场暴发性流行后,由于经常有仔猪的出生或易感猪的增加,造成该病的长期存在,可呈地方性流行。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8~18 h,长者为2~3 d,特点是传播快,几天内可以蔓延到全群。发病持续时间长短和死亡率与猪年龄呈负相关关系。不足1周龄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后2~7 d死亡,2~3周龄以上仔猪存活,但在一段时间内体质虚弱,大部分生长发育不良,部分可能形成僵猪[2]。严重腹泻的仔猪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同,普遍为厌食,个别呕吐,严重腹泻的猪排出呈喷射状的粪便。由于与感染的仔猪密切接触或体内激素的变化增强了易感性,泌乳母猪发病严重,体温升高,厌食、呕吐或腹泻,泌乳停止,这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相反,通常也有母猪症状较轻或没有症状。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胃内容物充满,有凝乳块,胃底黏膜有出血点,个别猪有出血斑块。小肠黏膜出血,局部有黏膜脱落现象,肠腔内有酸臭味的气体,肠壁变薄,呈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

2.2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

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腹泻的发生由相同的冠状病毒引起,两者在病毒抗原形态、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方面极其相似,唯免疫学和血清学相互没有交叉反应。因此,把这种腹泻称为猪流行性腹泻。它是独立的猪只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也有发生在夏季或春秋2季的。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也散播传染[3]。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一般单一发生,有时也可能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发病。成年猪经3~7 d腹泻后,可逐渐康复。

病变主要在小肠。表现为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肠内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肠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

2.3猪轮状病毒感染

该病系轮状病毒感染而使多种幼龄动物发生的急性肠道疾病。发病的猪主要是哺乳期的仔猪。病猪开始出现厌食,精神迟钝,继而出现下痢,粪色暗黑或黄白色,较腥臭,持续2~4 d。个别猪出现呕吐。病猪消瘦、脱水,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不会超过10%。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充满凝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慢性充血,肠壁黏膜易脱落,肠壁变薄。实验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将腹泻24 h以内的粪样作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似车轮状的病毒粒子。

3综合防治措施

3.1免疫接种

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苗,母猪产前6周和产前2周各接种1次,每次1 ml,仔猪出生后通过哺乳可得到被动免疫;初生仔猪口服接种0.5 ml,4~5 d后产生主动免疫;10~50 kg猪只接种1 ml;50 kg以上的猪只接种2 ml,均可得到很好地保护,免疫期达6个月。没有该病的猪场可不接种此苗。

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和二联弱毒疫苗为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混合感染提供了更有效的免疫[4]。以上2种腹泻病一旦发生或混合感染某一猪场时,除产房的哺乳母猪外,其他猪只都可以用腹泻猪的粪便掺入饲料饲喂,让其自然产生免疫,可以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产前15 d和产后7 d对母猪进行二次免疫,其所产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

3.2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注意仔猪防寒保暖,减少应激因素,把好仔猪初乳关,保证母猪饲料全价,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二是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经常消毒,干燥通风,充足供水,建立舒适的群居环境。三是在仔猪饲料中投放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让仔猪自行采食,提供清洁饮水及易消化的饲料,使仔猪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四是实行自繁自养,平时应注意不从疫区和病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该病。在规模化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严格防疫程序,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

3.3隔离和消毒

当猪群发生疫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中,加强护理和消毒,及时清理猪舍的粪便等污染物,根据不同猪场选用过氧乙酸、杀毒威、来苏尔等不同类型消毒药按说明书配成相应的浓度对猪舍、场地、用具、车辆和通道等进行严格消毒。

3.4药物治疗

以上几种病毒性腹泻的治疗,尚未有特效药物。使用一些抗、抑菌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氟哌酸、恩诺沙星、青霉素等,可起到防止继发感染的效果。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可以进行一些对症疗法。其关键措施是克服脱水,保证病猪能喝到口服补液盐水(配方:葡萄糖20 g、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水1 000 ml),同时加入病毒灵粉100 mg/kg·体重、庆大霉素1万单位/kg·体重,可有效防止脱水、抗病毒和控制细菌感染。临床上应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其效果也十分明显。

4参考文献

[1] 刘四化,刘敏慧,刘永民,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291.

[2] 陈会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7):24-28.

[3] 方立,徐辉,陈伟杰,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鉴别诊断[j].渐江农业学报,2006(18):118-120.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7

一、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调查

从调查情况情况分析,发生在我镇的仔猪腹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饲养管理不当

仔猪7d开始补料后,胃肠道功能不适应,4月中旬我县气温温差较大,猪场保温措施不完善,致使个别体质弱的仔猪出现消化不良,引起腹泻。发病后场主治疗不及时,一个猪场在同窝仔猪中有5头出现腹泻才开始用药,延误了治疗时机,造成4头仔猪出现死亡。在病情严重之后向畜牧站报告病情,技术人员通过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认为是因饲养管理不当原因引起的仔猪腹泻,给出建议用药方案,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2.细菌性腹泻

3月份有2个猪场分别出现仔猪排黄白色稀便现象,发病仔猪皮毛粗乱,食欲逐渐减退或不食。剖检发现病死仔猪脱水、偏瘦、皮肤苍白,胃粘膜充血,肠内容物灰白色,有酸臭味,肠壁变薄,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采取3份病、死猪新鲜粪便进行分离培养,在普通琼脂斜面上成长为灰白色菌落;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

调查发现两个猪场均实行自繁自养,近期未从外地调入种猪和仔猪。两场发病仔猪均存在母猪产后发热导致乳汁不足现象,虽然对仔猪采取人工乳喂养,但因初乳不足造成抵抗力下降。两个猪场虽然制定了消毒制度,但措施不完善,由于气温逐渐升高,细菌大量繁殖,存在一定的疫情隐患。母猪产前没免疫大肠杆菌疫苗,仔猪无相应抗体,个别体质较弱的仔猪感染大肠杆菌,出现腹泻现象,发病初期补液不及时造成抵抗力较低的仔猪死亡。

3.病毒性腹泻

1月份3个猪场仔猪腹泻主要发病仔猪排黑色稀便,眼睛凹陷,毛蓬松,食欲减退至不食。剖检仔猪消瘦,脱水明显;胃底粘膜充血、出血,肠粘膜剥落,小肠壁变薄,肠道充气,内容物呈液体状、灰黑色,有酸臭味,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分别采集3份病死猪肺、肝,发病猪耳静脉血液涂片镜检,未发现有细菌。

调查发现3个猪场均实行自繁自养,近期未从外地调入种猪和仔猪。猪场距离村庄和主要交通道路在500m以上,生产环境和场区卫生状况都较好。但在仔猪21日龄断奶时气温较低,换料过度期太短,增加了断奶应激因素,胃肠道功能不适应。母猪产前没有免疫传染性腹泻-胃肠炎二联疫苗,仔猪无相应抗体;猪场保温等饲养管理措施没跟上,致使个别体质弱的仔猪出现因断奶诱发的传染性胃肠炎,导致腹泻的发生。

4.病毒性和细菌性腹泻混合感染型

4月份1个猪场16日龄仔猪出现腹泻现象,发病仔猪皮毛粗乱,食欲减退不食,消瘦,排黄、黑色稀便。仔猪皮下水肿,胃底粘膜充血、出血,肠粘膜剥落,小肠壁变薄,肠道充气,内容物呈液体状、黄黑色,有腥臭味,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从调查情况看,4月初前后,我县早晚温差大,母猪产前没有免疫传染性腹泻-胃肠炎二联疫苗;猪场饲养管理措施不到位,消毒措施不完善,致使个别体质弱的仔猪发生传染性胃肠炎,因治疗不及时继发大肠杆菌病。

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针对发病猪场,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并针对猪场不同情况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取得一定疗效,并建议做好大肠杆菌、传染性腹泻-胃肠炎二联疫苗、猪瘟、伪狂犬等重要疫病的免疫工作。

通过对发病仔猪的对症治疗和猪场培训,猪场健全饲养管理等各项制度,我县近期仔猪腹泻现象已得到明显控制。

三、存在的问题及防控建议

1.存在问题

我镇猪场规模总体偏小,养殖户防疫意识不高,个别养殖户饲养管理解措施不到位,今年以来,我县天气变化较大,个别猪场饲养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个别猪场仔猪出现腹泻现象。

2.防控建议

猪传染性胃肠炎篇8

病猪和带毒猪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从病猪粪便排出后,通过被污染的周围环境使健康猪感染。特别是秋冬季节温度低,如生活在密闭式高密度饲养猪舍的猪群经消化道采食了含有病毒的饲料、饮水和呼吸道吸入了带病毒的空气、尘埃后,更易感染发病。这两种病一旦在猪群发生,便会迅速传播,几天之内就可以使全场的猪发病。由于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是两种严重影响养猪生产的病毒性疫病,只有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才能做好这两种病的防治工作: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为提高猪体本身的抵抗力,要确保饲料营养丰富,防止饲喂霉变饲料。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保持猪舍内温度相对恒定,产房昼夜温度要在25℃左右,护仔箱内温度要在30℃以上,育成猪舍温度要在22℃左右。同时,要在保温的基础上,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和防潮湿工作。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和地面干燥(室内湿度在70%以下),防止贼风侵袭。

第二,做好卫生防疫。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严禁从疫区、疫场购猪。当猪群受到感染威胁时,要强化人流、物流管理,防止因人员、车辆及狗、猫等流动以及用具交叉使用造成疫病传播。饲养人员要通过更衣、换鞋、洗净双手、消毒等程序后方可进入猪舍。饲养员要认真清扫地面、洗刷料具。由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不耐干燥和腐败,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即被灭活(但放在阴暗处7天还能感染),常用碱性消毒药如0.03%甲醛、1%苯酚、0.3%次氯酸钠、1%氢氧化钠、0.5%过氧乙酸以及碘制剂等均可以很快杀灭病原。因此,每3天要带猪消毒一次,环境及猪舍内地面可以用2%的火碱消毒。

第三,进行疫苗接种。妊娠母猪于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疫苗免疫1头剂。初生仔猪通过初乳可获得足够的免疫抗体。另外,应用康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仔猪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也可以在疫情流行时给病猪注射免疫血清,小猪2~3毫升,中猪3~5毫升,大猪5~7毫升(后海穴穴位注射),预防效果可达到95%以上。

上一篇:如风往事范文 下一篇:童年是什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