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谈范文

时间:2023-11-16 13:28:21

侃侃而谈篇1

可是,我看着那些虚拟的故事,也突然觉得,这一切似乎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根本就不喜欢,那么一开始直接拒绝就好了,何苦一直瞒着大家,隐藏到尽头。

他们可能,在背后早就留有一手,所以不管他们喜欢什么样的,都显得有些不切实际,当你喜欢的小说,终于拍成了电视剧,你内心隐隐有期待,可是你却那么难过,因为你知道,这些对于他们而言,都显得那么虚假,原本的精彩,突然也都变了味道。

我看着他们在面前侃侃而谈,根本就没有停止的预兆,可是那一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都只是一个镜框,看得懂现在,看不到未来。

所以,你也会经常那么绝望,太多的道理,你根本记不清楚,他们死掉的样子,对于他们来说,有多么印象深刻。

只是在一个地方,停留了许久。

他们总觉得,这一场邀请就是鸿门宴,他们喜欢的,也未必都能够体现在这里。他们就这样静悄悄地看着时间的流逝,虽然未必真的把全部的时间都付出在这里,未来有太多的事情,还需要你不断地去参与。

侃侃而谈篇2

2、基本释义 :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侃侃而谈。

3、近义词:稳稳、滔滔、缓缓、说说。

4、百科释义:侃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kǎn kǎn,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5、侃组词:皇侃、黄侃、侃侃谔谔、侃然、侃直、山侃海聊、陶侃、陶侃运甓、闲侃。

侃侃而谈篇3

北京望京,君泽会国风餐饮会所,正是本期《新理财》记者与空中客车(中国)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Airbus)(以下简称“空客”)中国区首席财务官、财务副总裁林侃的午餐地点。

蓄力

林侃是典型的香港人,到内地已10多年。1983年,他远赴英国留学,主修电气工程专业。不过,他最初选的专业是会计与财务分析,但他觉得自己一直读理科,如果转为财会,会有些浪费。“那时年轻,只考虑无论是会计还是工程,毕业后会好找工作,成为专业人士。”林侃喝了一口茶,回忆道,“直到读硕士的时候,才出于兴趣原因,去读了管理科学。”但他却不知,这一出于兴趣原因的选择,加上理科和管理的专业背景,为他日后成为空客中国的CFO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989年始,林侃的职业生涯开始围绕“财会”两个字展开。“硕士毕业后,我先是在伦敦做了3年的皇家特许会计师培训生。之后,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金融会计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我就选择回到香港,加入四大,成为了一名会计师。”林侃说。

而此时,大多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对内地的投资,林侃也开始频繁到内地出差,先后去了很多地方,渐渐对内地产生了感情。

年轻人对自己的事业都有着执着的追求,林侃也不例外。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很短的时间后,他就自己跑出去开了一家小型的企业服务及咨询公司。而这一短暂的创业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职业生涯,更加深了他对财会行业的热爱。

与此同时,“到内地做财务”的想法也开始在他心里不时涌动。“创业的事情过后,我去了一家美国化工公司做亚太区的财务与控制。当时,有件事情让我特别兴奋,就是这家公司打算在浙江开一家化工厂,于是我就主动找到这项业务的负责人,说我想负责那里的财务工作。为了学到更多的技术知识帮助我日后在公司的发展,我转到了环保与安全部门工作。但事与愿违,这家美国公司很快就卖掉了这条业务线,浙江化工厂的计划也终止。”林侃说,“环保与安全部门也要搬到台湾,这样,我就选择了离职,又回到四大去了。”

机缘巧合,1998年,猎头将林侃挖到了空客。“这次可以去北京。”林侃表示,“当时空客在中国的规模较小,只是在香港有一家注册公司,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代表处,同时在北京投资了两家合资企业,一家主要负责飞行员、乘务员和机械师的培训,一家主要负责零部件和设备的仓储及配运,而我就去北京做财务。后来到了2001年,当时的财务副总裁离开,我就成为空客中国的财务负责人。一转眼,我已在空客做了十几年的CFO了。”

记者对他说,您是理科出身,在四大也有过历练,从CFO的成长路径上来看,这条路很标准。

但他并没有直接表示认同,他说:“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一般都是本科读财会,然后进四大,之后要么做到合伙人,要么就去企业做CFO。当然,你看我的经验,虽然本科不是读财会的,在财务上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我本科的知识也能发挥出来。比如在空客,我就很容易理解一些工程师说的话,也对某些工程问题感兴趣。所以我觉得,在这种业务比较复杂的行业当中,不了解业务是很难做出来的。”

而正是对兴趣的执着坚守与对机遇的准确把握,成就了林侃在空客的CFO职业生涯。

起飞

自2005年起,空客与中国的工业合作开始增多。当时空客先是在北京成立工程中心,工作重点是参与空客最新机型A350XWB机型的设计工作。年底,空客开始在中国选址,着手建立A320单通道飞机的总装线,在分别比较了上海、西安、珠海、天津等几个城市后,最终选址天津。

天津总装线的建立让林侃的CFO事业达到顶点。2006~2007年,整整一年,空客都在不停地与中方联合体进行谈判,每两三周一次,这一次在中国,下一次就在欧洲。当时,谈判队伍中分为很多小组,其中包括基建小组、运输小组、财务小组等等,人数最多的时候会超过100人。“这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林侃作为空客中国的CFO,是这次谈判的核心团队成员之一。

当时的中方联合体包括天津空港保税区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谈判的问题会涉及各个方面。比如,建厂的地址虽然由中方选,但空客要考虑这个地址是否适合建总装厂,因为飞机要试飞,所以总装厂不能离机场太远;在财务上也会涉及成本等问题。此外,也有很多技术层面的复杂问题。

“因为空客是第一次在欧洲以外设立总装线(其他总装线分别位于德国汉堡和法国图卢兹),我们原本是希望将德国汉堡的整套系统都复制过来,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客观环境与那里有很大差别,而且中国也没有那么多技术人员,对于外派技术人员的条件等等,都需要谈判。”林侃说,“再比如,运输也是一件麻烦事。我们从欧洲运过来的都是大家伙,以前没运过,船队怎么样、里面的夹具怎么做都是问题。再者,运到天津港之后,怎么运到总装厂也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谈清楚。”

2007年年底,空客拿到营业执照,与中方联合体共同建立空客天津总装公司。其中,飞机的主要部件从欧洲运来,天津负责总装。“空客占51%的股份。”林侃指出,“这主要是为了保障总装线的运营管理和产品质量。一般情况下,中外合资企业,外方是不允许占过半股权的,这个项目属特批。”

从合作一开始,双方就特别强调,在天津总装的飞机质量要求与在欧洲总装的飞机完全相同。2009年6月,空客天津总装线完成总装的第一架飞机交付川航,天津的总装线也由普通的村落变成了飞机制造厂,名声也逐渐大了起来。

这其中,林侃付出很多。刚开始建总装线的时候,他总是北京天津两地跑,忙的时候一周要在天津呆上两三天。如今,他一手带出的团队日趋稳定,天津总装线也开始盈利,空客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亦稳步上升。

“目前,中国航空公司运营的空客飞机超过900架,与主要竞争对手波音相比,空客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主要比较100座以上的大飞机)已达到49%。”林侃表示,“空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创新,飞机设计和总装、关键部件制造,空客飞机各机型之间具有很高的通用性,营运成本也相对较低。”

而林侃对自己如今取得的成绩也表示非常满意。“我很享受在空客的工作经历以及工作给我带来的压力和满足感,一步步将事情做好后,一个人的成就感是很大的,所以我现在很开心。”他说。

此时林侃的CFO之路,也正式从空客“起飞”,并上升到了顶点。

经验谈

在林侃看来,因为每家公司都不一样,中国本土公司的财务部可能发挥着总部的作用,监控其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但是,对于空客来说,空客中国的财务部一方面要监控中国地区十几家子公司的营运状况和财务状况,同时也要满足总部的需求。“所以,作为这样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CFO,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我们的财务部门在整个公司中发挥着怎样的功能,然后再去配备团队。”林侃表示。

对于地区总部而言,林侃指出,不仅一方面要管理好中国各家子公司的运作,同时也要及时给予总部必要的信息。当然,对于执行空客的发展战略而言,空客为总部或其他部门所提供的一定辅助作用也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由于林侃直接由空客总部任命,所以他不仅要向空客总部的CFO汇报工作,同时也要向空客中国区的CEO汇报工作。“这就相当于我有了两个老板。所以,我要迎合不同的需求,如果总部和北京有不同意见,我这个CFO夹在中间是会为难的。”林侃说,“一旦有这种现象出现,作为一个‘桥梁’,我要解释清楚双方的观点,当然我也可以提出个人意见,最终一起解决这个事情。所以,沟通很重要,透明度也很重要。”

谈及目前的最大挑战,林侃认为,他的最大挑战仍是今后怎样为空客在中国的业务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显然,要进一步巩固并加强空客的市场地位,需要卖出更多的飞机,提高市场份额。同时,空客在中国也会有更多的合作。”

天津总装线属于制造业,目前这个行业的成本上涨也十分厉害,其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和固定资产成本方面。“为应对成本上涨,空客在中国正在加速本土化。以前,天津总装线最多时需要100多位从欧洲派来的专家,但经过培训,目前很多中国同事的技能得到提升,可以胜任更多的工作,而且飞机总装需要的人手也相应减少,这样人力成本就降下来了。出于历史原因,飞机的交易依然以美元定价,天津总装线的收入以欧元定价,但总装线主要费用以人民币计价,而且近几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一直升值,所以,我们对人民币、美元、欧元之间的汇率变动就格外重视,密切关注。”

空客应对汇率变动风险的做法与大多企业类似,即使用银行的套期保值产品,但他们更具灵活性。“总部在美元强的时候,会多做一些这个产品,在美元弱的时候就少做一些,平均起来,可以拿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美元和欧元的结算。”

而对机制造业这个特殊行业,对风险点的把控则更为关键。

“飞机制造的风险把控有三点。其一是造飞机的前期投资非常大,企业一定要确定有一定的订单才能做下去;其二是供应商是否愿意与制造商共同承担风险,特别是对于发动机供应商而言,所以这需要整个行业的风险维护;其三,监视后期风险有没有改变也十分关键,因为造飞机的周期很长,通常一架飞机从项目启动到投入服务,可能需要4~8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中间会投入大量资金,如果没有订单支持或者卖得不好,就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财务运转,这将是致命的。”林侃指出。

另外,正是由机制造从概念、研发到生产的周期很长,林侃指出,大部分国家目前并不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自主造飞机。“如果贸然发展下去,严重的时候,会对国家都产生风险。但是火箭的精密度要比飞机更高,中国也能造出来,所以中国自主造飞机只是时间问题。”他说。

茶话加午餐,已两个小时有余。席至尾声,记者问,在中国做CFO,有没有什么特别困惑的地方?

林侃答道:“毕竟中欧之间在一些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工作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沟通方面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专业精神,真诚合作,认真沟通,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午餐结束,而林侃的CFO之路仍在继续,他的思考也在继续。

侃侃而谈篇4

记得大学时候的一次课上,听一位老教授侃侃而谈,内容大概是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潮,讲着讲着,不知道怎么着,话题竟然转到了那块石头上。老教授是清华的名嘴之一,极善于“逢场作戏”。只见他拍着桌子,大声喝道:“什么行胜于言,纯粹扯淡。难道只有干活,出苦力才是行动吗?像我这样坐在这里给你们传道授业,就不是行动了?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什么行胜于言。建议清华的官老爷们,赶紧扔了那块烂石头,摆在那里,还不够给清华丢脸的呢!”听到这样的高论,大伙都是哈哈一笑,就此翻过。或许,对于石头上的那四个字的理解,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一成不变的教条。

教授骂过之后,那块石头屹立如初,我对“行胜于言”的理解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直到听到了胡适与黄侃之间的一段趣事。

胡适与黄侃,同是民国时期学术界的风云人物,二人一个激进、一个保守,在治学理念上,素来不和。一次宴会,胡适偶尔谈起墨子,滔滔不绝。黄侃在一边看着讨厌,便大声骂道:“现在讲墨学的人,都是混帐王八!”胡适赧然,不发一言。过了一会,黄侃又骂:“便是适之的尊翁,也是混帐王八!”胡适纵然涵养再好,听到这话,也难免吃不消,正待发作,黄侃突然大笑:“且息怒,我在试你。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你既有父,何足以谈论墨学?我不是骂你,不过聊试之耳!”此言一出,举座哗然。

黄侃是性情中人,素有“疯子”之名。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人,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墨子之学,主张兼爱。既为兼爱,自然是无父无君、无长无幼了。因此,一个讲墨学的学者,首先自己要能兼爱,亲疏贵贱,一视同仁,然后才有资格讲墨子,要求别人兼爱。黄侃的一番调侃,让胡适原形毕露:你不是口口声声讲“兼爱”吗,为什么我才说你两旬你就吃不消了?

侃侃而谈篇5

民国“狂人”黄侃生性狷狂孤傲,自视甚高。他年轻时去拜访大学者王闿运,王先生很看好他,夸奖说:“小黄呀,你年纪轻轻文章就写得这么出色了。我儿子跟你差不多大,却还是一窍不通,惭愧啊!”按说一般人听到表扬,都会谦虚几句。这黄侃可倒好,他撇着嘴说:“就连你老先生都是七窍通了六窍,更何况你的儿子。”旁人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好在王闿运大度,也不跟他较真,只是一笑了之。

常言说“名师出高徒”,黄侃的老师是清末民初学问独步一时的朴学大师章太炎。谈到两人的相识还很有喜剧色彩。1906年,黄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和当时在那讲学的章太炎住上下楼。一天半夜,黄侃想小便,懒得去楼下卫生间,就从楼上窗口往外解决。他倒是畅快了,但却苦了楼下的章太炎。此时的章大师正在挑灯夜读,突然一股腥臊难闻的尿水稀里哗啦地浇了下来,恼得他破口大骂,黄侃不干了,也以骂回骂。黄侃本是“官二代”出身,年轻气盛,而章太炎生就的爱骂人,两人都有“疯子”的诨名。这下章大疯子遇到黄小疯子,跟火星撞了地球似的。两人展开了一场引经据典、有板有眼的舌战,你来我往,骂得妙语连珠、出口成章。骂着骂着,黄侃被章大师的学问所折服,当场拜他为师。

对待章太炎,黄侃一生恭谨信服。在他看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点在他的另一位老师刘师培身上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刘师培曾经跟随过袁世凯,黄侃对此很是不齿,但却很钦佩他的经学成就。1919年,刘师培患肺结核已到晚期,琢磨着命不久矣,伤感地对黄侃说:“我家四代流传下来的学问,就要在我手里玩完了。”黄侃说:“那找个徒弟继承啊!”刘师培说:“很难找到好徒弟。”黄侃问:“你想收怎样的徒弟呢?”刘师培答:“像你就行了。”第二天,黄侃摆了一桌酒席,请刘师培过来,跪下磕头拜师。这成为民国学术界的一个轰动性大新闻。许多人都感到很奇怪,因为黄侃只比刘师培小两岁,两人在学界的名头同是响当当的。黄侃解释说:“《三礼》是刘老师压箱底的家学,如果我不这样做这绝学不就失传了。”

黄侃有一句名言:“五十之前不著书。”这句话半个多世纪后仍是武汉大学的流行语,也成为他治学严谨的铁证。1935年,黄侃病死,年仅50岁,他一生虽未出版过任何著作,但他却成为中外公认的国学大师。

侃侃而谈篇6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话可谓是对师道的最好阐述。中国历史上不乏恪守师道之人,比如刘师培、黄侃。

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定稿。1910年,刘师培向同为端方幕僚的武人徐绍桢请教六历之学,并请他校勘《春秋长律》:“闻先生历算精深,请校阅疑误,则小子无遗憾,先人当罗拜矣。”徐绍桢见刘师培一脸谦恭,居然飘飘然摆起谱来:“你诚心诚意请我校正,明天应当准备好衣冠,捧书来,我看看书稿,若我能修改,你再穿好衣冠,行完跪拜大礼之后,我秉笔校正。”第二天,刘师培果然具衣冠捧书前来,徐绍桢接过书稿,仔细阅读了两三个小时,然后对刘师培说:“错误甚多,不仅条签疑难也。当尽半月之力,为君改正。”刘师培听后立即跪地行礼,顶书谨呈。十天后,徐绍桢为《春秋长律》校正错误百余条,刘师培看后叹曰:“徐先生算学,真高深莫测矣。”刘师培国学功底比武人徐绍桢不知要强多少,但为了弄懂历法之学,他居然甘心拜其为师,一时在学林传为佳话。

一代名士黄侃狂放不羁、目无余子,但他却“能服善”“能下人”,恪守师道尊严。黄侃比刘师培只小了一年零三个月,可谓是同辈学人,论学问两人不差上下。1916年,黄侃与刘师培见面,黄侃读了刘师培关于《左传》的著作后,当下拜服,称刘为“旷代奇才”。1919年春,刘师培病重,自感来日无多。一天,他和黄侃闲谈时说:“吾家四世传经,不意及身而斩”,深以膝下无子为憾。黄侃安慰他说:“你在北大授业,还担心你的学问没有传人吗?”刘师培叹息道:“北大诸生恐怕难以担当此任。”黄侃问:“那你觉得谁能继承你的学问呢?”刘师培道:“像你这样足矣!”黄侃听后,猛然站立,正色相告:“愿受教。”次日,黄侃用红纸封了十块大洋,来到刘师培家磕头拜师,当众行扶服四拜大礼。黄侃甘心做刘师培的关门弟子,这让不少学人颇不以为然。黄侃说:“《三礼》为刘氏家学,今刘肺病将死,不这样做不能继承绝学。”刘师培去世后,黄侃亲撰《先师刘先生小祥奠文》,以“慰我悲情”。不仅如此,黄侃还将刘师培的墓志铭拓片装裱后挂于书室,“朝夕面对,如见师恩”。

师道二字值千金。无论是刘师培拜徐绍桢为师,还是黄侃拜刘师培为师,都充分体现了韩愈所说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值得后学谨记在心。

(摘自《光明日报》)

侃侃而谈篇7

头头是道: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津津有昧:兴趣浓厚,乐于谈论。

念念有词:含糊不消,说个不停。

振振有词:自认有理,大发议论。

窃窃私语:低声说话,私下议论。

喃喃细语:低声细语,跟已说话。

夸夸其谈: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说话从容。

泛泛而谈:肤浅谈话,很不深刻。

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滔滔不绝:说话很多,连续不断。

娓娓动听:说话生动,使人爱听。

敦敦告诫:耐心教诲,恳切劝告。

喷喷称赞:咂着嘴巴,连连称赞。

诺诺连声:连声应答,表示同意。

口口声声:同一话语,对此表白。

元元本本:从头照尾,照实叙说。

吞吞吐吐:想说不说,顾虑重重。

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应付搪塞。

侃侃谔谔:说话中肯,理直气壮。

唯唯否否:胆小怕事,人云亦云o

唯唯诺诺:连声应答,一味顺从。

期期艾艾:重复说话,结结巴巴。

侃侃而谈篇8

结拜兄弟和爱女私奔

李三波,48岁,甘肃会宁人,十几年前妻子去世,留下了一个女儿。一说到女儿李冬梅,他的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痛……

2007年的一个冬天,在外打工数月的李三波回到老家。刚刚下班的李冬梅得知父亲回来的消息,穿过两条街,兴冲冲地就赶回家。当时,李冬梅20岁,高考落榜后就没有再读,帮姑姑打理生意。她不仅长得漂亮,人也勤快,不少在本地上班的男人都看上她,可是她并不动心。她不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男人,她期望自己的爱情能像偶像剧里的一样浪漫绮丽。

李冬梅刚走进院子,就听到客厅里传出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正和父亲在交谈。推门而入,客人和父亲围在火炉边喝茶,客人抬头,和李冬梅四目相撞,他的眼神清亮坚毅,精心修护的短须很有男人味,麦色的脸庞棱角分明……李三波赶紧给女儿介绍:“这是你杨叔叔。”冬梅轻声喊了句“杨叔叔”,脸不由红了。她平时个性开朗,谁都不怕,怎么突然显得如此羞怯矜持?

“杨叔叔”名叫杨侃,35岁,宁夏固原人,常年在外闯荡,见多识广。李三波回家前,老板拖欠了他半年工资,几番讨薪未果,老实敦厚的他只能自认倒霉。杨侃是工地钢筋组的组长,听说这事后就挺身而出,决定帮李三波一把。他饶有经验地带李三波去找劳动局,然后又联系了一家报社的记者。最后那个赖钱的包工头怕事情张扬,就支付了李三波半年12000元工资,从中受益的还有另外12名工友。

从此,李三波对杨侃刮目相看,觉得他身上除了有农村人的爽快质朴外,还有城市人的聪明精干。渐渐地,两人从萍水相逢的工友变成亲密无间的朋友,还结拜成兄弟,李三波长杨侃10岁,为大哥……

李冬梅无法理解父亲和杨侃在外面打拼的辛苦,但是在杨叔叔的身上,她看到了偶像剧里侠客的身影,杨侃的仗义和精明让她很是崇拜,一颗年轻躁动的心不由自主地向他靠拢。

杨侃在李三波家住了四天。期间,他们商量决定了一件大事,开年后在镇上开一家啤酒经销公司,两人各出一笔钱,经营这家公司。公司开得不错,半年后,他们就净赚了5万元,李冬梅也常常到公司来帮忙,负责日常管理和财务工作。年底,他们用赚的钱买了辆小货车,踌躇满志地向周边的乡镇拓展业务。

与杨侃共事的这些日子,李冬梅对他有了更多了解。杨侃不喜欢说话,眼里常有忧虑闪过,好几次,冬梅想问他,但又不知如何开口。有一次,两人在外面吃饭,付账时,李冬梅无意中看到杨侃钱夹里有张小男孩的照片。“他是谁呀?”李冬梅好奇地问,她很少叫杨侃“杨叔叔”,总觉得很别扭。“他是我儿子,栋栋。”杨侃回答。

李冬梅的心里“咯噔”一下,随即又说:“喊你儿子和老婆过来嘛,彼此有个照应,多好!”“他妈妈早死了!”忧伤的表情再一次出现在杨侃的脸上。李冬梅在一旁看着,没有多问,心里对杨侃多了份怜惜和关切。

知道杨侃的家底后,李冬梅常找机会亲近他,端茶送水,嘘寒问暖,她是那种活泼开朗的女孩,杨侃也很喜欢跟她在一起说说笑笑,他全然不知,这个比她小十几岁的女孩已对他暗生情愫。李三波更是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2009年6月,李三波去兰州谈生意,公司交由李冬梅和杨侃打理。一周后,他回来了,发现公司大门紧锁,没有往日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女儿和兄弟不见踪影。起初,李三波并没放在心上,直到天色已晚,仍不见两人回来,打手机又都关着,他的心里不由紧张起来。李三波的第一预感是他们出事了,送货途中发生了车祸?还是遭人抢劫?但是再仔细看了看家里的情况,他发现女儿床头的布娃娃不见了,那是冬梅最喜欢的玩具,她走到哪里都要带着它。当时,他就有种感觉,这两个人可能早就有了失踪的计划。想到这,李三波就打开保险柜,一看吓一跳,里面堆着的一沓现金,大概有1万多元都不见了,存折上也被取走了8万多,只剩2万元。

李三波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推想了种种可能,最让他不能接受的就是杨侃将心思单纯的女儿拐走了,难道他当初对自己的帮助是早有预谋?终于熬到天亮,李三波准备去报警,突然接到一条短信:“爸爸,我很好,我跟杨侃在一起,请你放心,以后你会知道真相的,他没有骗我,他是个好人,请你不要报警,我们带走的钱会还你的……”李三波回拨了电话过去,可是一直都没有打通。他想了很久,最后还是放弃了报警,不希望将此事弄得满城风雨。

女儿执意不肯跟他回家

女儿走后的一年里,李三波白天忙工作,晚上空下来就愁眉不展,想着女儿现在在干什么。一天早上,他正准备安排手下送货,忽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来电。“爸爸……”听到这个称呼,他愣住了,恍如隔世一般,然后急切地问:“冬梅,你在哪里呢,爸爸好想你!”李冬梅哽咽着说:“爸爸,我也很想你。当年我离开你是我不好,我对不起你。不过这次我要求你帮帮我。” 原来,李冬梅跟杨侃走后就一直在银川打工,可是现在杨侃患了尿毒症,要靠透析才能活下去,幸好他的弟弟愿意给杨侃捐肾,但接近2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束手无策……

李三波听到这些心里很纠结。曾几何时,他当杨侃是自己的好兄弟,可是杨侃以欺骗甚至违背道德的方式,将他的女儿拐走,这份背叛和耻辱令李三波此生难忘,他发誓,若再碰到杨侃,决不放过他。“冬梅,爸爸现在无法答应你,等我见到你再说。”李三波试探地征求女儿的意思。李冬梅爽快地答应:“爸爸,你赶快来银川,我会在车站接你。”

李三波买了去银川的车票,四个小时后,他就在车站见到了一年多未见的女儿。李冬梅情绪激动,一看到父亲就情不自禁地扑上来,流着泪抱紧他。李三波伸出手,帮女儿擦去泪水。女儿已不是原先清纯的小姑娘,她的脸颊、双手和目光中都刻有粗重生活留下的痕迹。这是作为父亲最难以接受的事实。

李三波跟女儿转了两趟车,到了一处城中村,绕过弯弯曲曲的弄堂,来到了一间土坯房前,这便是杨侃和李冬梅的“家”。推开门,里面摆着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简易衣柜……瘦弱的杨侃躺在床上。眼见昔日的结拜兄弟如此形容憔悴,李三波悲从中来,他将所有的怨恨和责备暂时先压在心里。

晚饭过后,李三波将女儿单独带到外面,父女俩之间从没有这么严肃紧张过,冬梅知道,此刻父亲一定有很重要的话要和她说。“你还没跟他结婚吧?”李三波的话一上来就透着威严。冬梅摇摇头。李三波得到这个答案就放心不少。“以前的事我不再过问,这次,你一定要听爸爸的,不听也得听,爸爸答应给杨侃治病的钱,但你必须离开他,跟我回家!”

李冬梅双眼圆睁,非常坚决地说:“爸爸,我不能答应你的条件,他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你不给我们钱可以,但我绝不离开他!”李三波猛地站起身,拿出不容拒绝的架势说:“我们李家祖祖辈辈都是清白做人,从来没有像你这样的孩子,你已经给我丢尽了脸,再不回家,我就将你绑回去!”李冬梅听了这话,“扑通”一声跪在了父亲面前,泪流满面地说:“谁叫你当初把他带回来,谁叫你跟我讲他的那些英雄故事,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他!我只想嫁给他一个人……”李三波的嘴巴张得很大,半天说不出话来。

往事历历在目,李冬梅流着泪向父亲诉说了和杨侃的那段忘年恋。记得有一天,李冬梅和杨侃一起去送货,天气晴好,回来时她对开车的杨侃说:“我们去桃花山看红叶吧!”杨侃高兴地答应了,开车沿着盘上公路缓缓行驶,金色的杏叶漫山遍野,多美啊!杨侃和李冬梅在山顶说说笑笑,一晃就过了好几个小时。也就是在那天,冬梅向杨侃主动说了“我喜欢你”四个字。杨侃惊愕地说不出话,李冬梅娇羞地说:“你或许是上天派来我家的真命天子,我会抓住不放的!”

无论如何,杨侃都无法面对李冬梅的表白,因为她是自己结拜兄弟的女儿,扪心自问,他也喜欢冬梅,但是,他不敢承认那就是爱情。可是,李冬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女孩,她主动热情,常常让杨侃无法漠视她的存在。渐渐地,他就接纳了这份“无奈”的爱情。

在这场爱情里,李三波成为横亘在两人之间最大的障碍。所以,杨侃和李冬梅只有借送货的时候约会。杨侃的内心总有种负罪感,对两人的将来没有把握。冬梅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还安慰杨侃说,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她一定会向父亲说明,“他会成全我们的。”

那次李三波出差去兰州,李冬梅十分高兴,她终于可以跟杨侃光明正大地恋爱了。可是第二天,她发现杨侃忙着收拾行李,急忙上前拦住他刨根问底。杨侃道出实情,原来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病,不想拖累大家,只有离开。李冬梅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她拉着杨侃的胳膊说:“你这人平时多精干,这回怎么变成一块傻木头了,我和爸爸愿意给你治这个病,你一走了之谁来照顾你啊?”

杨侃苦笑了一下:“你不懂,这个病治起来很麻烦,要花很多钱!”“谁说我不懂?”李冬梅心情一下激动起来,说了一些连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话:“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你别想扔下我。”杨侃流泪了,他抱着冬梅说:“你才是傻瓜。你这么年轻,将来一定能找到更好的人!”李冬梅一边哭一边用双拳捶杨侃的胸膛,“你不要我了,你好过分!”杨侃横下心来,用力推开怀里的冬梅,拿起整理好的包,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冬梅眼巴巴望着爱人的离去,心似刀绞。突然,她像着了魔似的,打开保险箱,取出公司所有的现金和存款,抱着心爱的布娃娃,就追到了会宁车站。杨侃刚坐上开往固原的长途车,抬头看到李冬梅也跳上车,心里一阵感激。

终于迎来了皆大欢喜的婚礼

听完女儿的诉说,李三波的心里更不是滋味,原来他们俩早就相爱了,只是自己还蒙在鼓里,这更增添了他对“结拜兄弟”的不满。

这时,杨侃突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们身后,“冬梅,你爸说的对,你跟他回去吧,不用管我!”杨侃又转过身对李三波说:“大哥,我亏欠你太多,今生无以为报,只有下辈子再还!”李三波了解他,这个昔日一起喝酒聊天的兄弟,说的是真心话。李三波再次表态,只要女儿跟他回去,即使倾家荡产,他也会帮助杨侃做肾移植手术。然而,李冬梅死活不肯答应。

那天夜里,李三波躺在小旅馆里,双眼睁到天明。清晨,他站在窗边,想让风把自己吹得更清醒一些,忽然他看到楼下对面的路边摊上,女儿和杨侃正在吃早餐,一碗粥和 三个馒头摆在桌上,两人推来推去……不一会,女儿搀扶着杨侃朝公交站走去。

李三波远远目送他们离去,心里七上八下,正好,打扫卫生的大姐进来,瞥见李三波所见的情形,便打开了话匣子。“他们两口子不容易,这个女娃既要打工,还要照顾她男人,世上再难找到第二个这么好的女孩了。”李三波问:“他们这是去哪里呢?”“做透析去了,一周两次,如果不做,那个男的就活不了了。”大姐叹了口气,继续干自己的活儿。李三波打听了医院的地址,就赶了过去。

李冬梅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等着,杨侃还在里面做透析,看到父亲突然跑来,她先是一愣,然后上前去紧紧抱住父亲,无助地哭了起来。“冬梅,昨晚或许爸爸错了,但爸爸不知错在哪里。”李三波一边轻拍女儿的背,一边无奈地说。李冬梅的心一颤,她万万没想到,仅过一夜,父亲的态度出现了巨大转变。

的确,在李三波赶往医院的途中,他先前的明确态度被不断瓦解。自己的女儿能感动这座城市里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作为父亲,为什么不能接受她的行为呢?

杨侃从透析室出来,精神好了很多,从冬梅的口中得知李三波回心转意,他的表情十分复杂,混杂着感激、欣慰、担忧和愧疚。傍晚时分,杨侃70岁的老母亲和6岁的儿子也特地赶来,老母亲拉着李三波的手,千恩万谢,昏花双眼里闪烁着泪花。

2010年6月,杨侃的弟弟也来到银川,半年前经检查,兄弟俩的配型成功,接下去就要准备肾移植手术了。李三波想也没想就将银行卡上的10万元钱取出,悉数交给医院。还剩下的10万元,他就回老家卖掉了货车,问亲戚朋友借了几万,终于凑够了。

几天后,杨侃被推进手术室,在六个多小时里,李冬梅和父亲不吃不喝,寸步不离地守在手术室外。直到医生出来,告知手术成功时,他们才长长出了口气。

杨侃进入了住院康复期,李冬梅为了照顾他,还辞掉了工作。李三波要回老家了,临走前他对女儿和杨侃下了一道“命令”,等杨侃出院后务必来到老家会宁,保证他们衣食无忧,有较好质量的生活。杨侃握着李三波的手,不知该如何说感谢的话。

杨侃术后康复得很快,连医生也赞不绝口,他的生命意志太顽强了,身体各项指标已达到正常人的水平,可以出院。10月,两人遵照李三波的命令,回到会宁老家。

回家前,李冬梅悄悄跑去问医生:“我能不能生小孩呢,我好想给他生个孩子。”医生被这个为爱坚守的女孩打动,耐心地跟她解释:“肾功能的恢复,会随成功的肾移植而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国内肾移植成功存活的已婚者中,有60.94%的人恢复了。第一次性生活宜在术后一百天,至于生育能力的恢复,若肾功能状态正常,可以生育!”

再次回到家里,李冬梅高兴极了。李三波还主动提出,择日为女儿和杨侃举办婚礼,冬梅羞在脸上,喜在心里。

上一篇:爱就一个字范文 下一篇:枕戈待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