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0-18 11:21:00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1

小朋友们猜一猜,她是谁呀?

嗨,她就是来自丹麦的人鱼姑娘。

人鱼姑娘说的丹麦话,娃娃鱼一个字也听不懂。

他飞快地跑出门,找来九头鸟当翻译。

九头鸟长了九个脑袋。九个脑袋上共有九个嘴巴。因为翅膀好使,她到过许多地方,会说许多外国话。具体来讲,她会说九国语言。

人鱼姑娘拉着娃娃鱼的手,说:

(这是丹麦人鱼语,上面有许多小气泡似的符号,那是因为人鱼姑娘生活在大海里的缘故。)

娃娃鱼瞪着小眼睛凝望九头鸟,那意思是:“哎呀,急死人

了!快翻译呀,不然,我怎么回答人家呢。”

九头鸟不慌不忙。1号嘴对2号嘴咕嘟了一句什么,2号嘴对3号嘴咕嘟了一句什么,3号嘴对4号嘴咕嘟了一句什么,4号嘴对5号嘴,5号嘴对6号嘴……最后,8号嘴对9号嘴咕嘟了一句什么,9号嘴这才慢悠悠地说道:“人鱼姑娘说,5000年前咱们是一家,一笔写不出两个鱼字呀!看到你,我真高兴!”

本来,见多识广的九头鸟完全可以把丹麦人鱼语,直接翻译成中国娃娃鱼语,但因为她有九个脑袋呀,她常常拿不定主意。(瞧,没有主脑,就是这么麻烦!)再说,她有九个嘴巴呀,七嘴八舌的事,总是难免的。为了公平公正,让每个嘴巴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行使“说话权”,九头鸟只好这样安排:1号嘴将丹麦人鱼语翻译成澳大利亚袋鼠语;2号嘴将澳大利亚袋鼠语翻译成美国公牛语;3号嘴将美国公牛语翻译成南美洲树獭语;4号嘴说出了泰国大象语;5号嘴翻译成了冰岛企鹅语……最后,9号嘴将爱斯基摩海豹语翻译成中国娃娃鱼语。

“高兴,高兴,我比您更高兴!我代表娃娃鱼家族欢迎您的光临!”

娃娃鱼说得多好!他的外交口才几乎是天生的。这下轮到人鱼姑娘听不懂了。她忽闪着美丽的长睫毛,眼巴巴地望着九头鸟,希望她快点翻译。

可九头鸟仍然不慌不忙。这回倒过来了――9号嘴对8号嘴咕嘟了一句什么,8号嘴对7号嘴咕嘟了一句什么……最后,2号嘴对1号嘴咕嘟了一句什么,1号嘴说:

(那些飘摇的曲线是不是挺像海底茂盛的海草、海藻、海带?)

人鱼姑娘像海潮一样激动,她情不自禁地,如海浪一般扑过去拥抱娃娃鱼,“吧――”在他脸上吻了一下。

娃娃鱼的脸“唰――”地一下子变红了,红得那么美,那么艳,就像秋天的红叶!

真不好意思,从小至今,他还从来没有被哪一位异性朋友亲吻过呢。

此后,人鱼姑娘跟娃娃鱼一起,在大山里,小溪边,森林中,草地上,玩了好多天。他们玩得非常开心。

娃娃鱼整天乐悠悠,哼着自编的歌儿,像一个快乐的王子:

小小的眼,

阔阔的嘴,

扁扁的身子,

短短的腿,

我是快乐的娃娃鱼,

我们的生活多么美!

啦啦啦……

来来来……

九头鸟辛辛苦苦地跟着他们飞出飞进,常常弄得头昏脑胀。说实在的,没有这位大翻译,人鱼姑娘和娃娃鱼的短暂交往绝对没有这么浪漫。

人鱼姑娘就要回去了。他们临别依依,情意绵绵……

人鱼姑娘最后说:

(请仔细瞧一瞧,人鱼姑娘的话里隐藏着海星、海葵以及许多奇形怪状的珊瑚、贝壳儿……)

“九头鸟,九头鸟,快翻译呀!人鱼姑娘说什么?”

娃娃鱼急了,两只绿豆眼,瞪得有豌豆大。

九头鸟半天没说话。实在逼急了,这才1传2,2传3,3传4……最后,9号嘴微笑着说道:“娃娃鱼,我会想你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丹麦,我们的心总是靠得很近,很近……”

听完九头鸟的翻译,娃娃鱼放声大哭,“哇哇哇哇哇――”哭得如淘气的婴儿一样。

人鱼姑娘一步三回头,如神话中的仙子似的,顺着溪水,漂走了。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3

一、多读少讲,力求准确流利

读是说的基础,要提高说的能力,必须重视读的训练,只有多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得正确流畅,话才说得清楚、流利、有感情。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给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范读领读,体验文章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quot;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用欢快的节奏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提高理解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结合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4

    --浅谈拼音教学方法  连山区东青卜小学   郭维斌 汉语拼音是认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拼音教好,让学生读准,写准,拼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得难的事。 声母,韵母是记录汉语音音素的符号,音素的结合和音节的构成都有一定的规律。 在音节的教学中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音的方法,对比类推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学法,举一反三的目的。 对一年级的学生,在拼音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近,不断感知——初步认识尝试应用——半扶半放,逐渐掌握——独立操作,熟练运用”的步骤,让其掌握规律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法。 一、明确图意,图音结合。 纯拼音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长达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枯燥无味,很不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语)所以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注意研究儿童心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我用生动形象的形式引出学习内容。如学完a、o、e、i、u、ü 6个单韵母,开始学习生母后就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汉语拼音是一个大国家,单韵母是这个国家的小姑娘,复韵母有孩子的妈妈,而声母是这个国家的男子,十分的聪明勇敢。凡是小姑娘要出门他们总是走在前头,所以他们在音节里是打头的。不过说起话来,小姑娘们一个个大声大气的,而男子汉们却一个个少音无声的。你们想认识认识这些脾气古怪的男子汉吗?学生听完故事,学习兴趣很浓,劲头也非常高。 另外,在看图说话时,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寻找图形与字形,图意与读音的相同点如教学单韵母ü:图上画着条翘着尾巴的大红鲤鱼在吐泡泡。出示投影片学生仔细观察 这田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它跟单韵母ü什么相似点?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答案:单韵母ü的发音和鲤鱼的“鱼”第一声相同。翘着尾巴的大红鲤鱼的身子就像单韵母ü,红鲤鱼吹泡泡就像是ü上的两个小贺点。学会比较,为后面的读音记形奠定的基础。 二、仔细听,掌握发音。 大部分学生是到上小学后才接触到拼音,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接触 到6个单韵母,并且口形普遍不到位,导致发音不准确。从一个开始教学拼音,我就非常重视教师的示范功能,课前独自照着镜子练习发音,注意口形。上课时先请学生仔细看清老师的口形听声音,并说说是怎么读的,再请学生试读。同时运用开火车等形式逐个纠正指导。在教学生复韵母的发音时,除了注重教师的示范外,还可运用字母组合让学生掌握发音规律,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教学a、i时,教师做重点示范并引导学生的口形变化(先念前面的韵母再过渡到后一个韵母)。经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口形到位了,拼音也读得准确了。 三、编记儿歌,记住字形 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学龄儿童特别喜欢一些顺口的儿歌。若把它与记字形联系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经过启发、观察、思考编出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如“马蹄印儿ddd”、“右上半圆ppp”、“伞柄朝下ttt”、“9字加弯ggg”等。在教学j、q、x 与ü相拼时,理解ü上两点省略规则是这一课的难点。我班的几位小朋友编了几个小故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程亮小朋友联系小ü的插图说:大红鲤鱼在水里吹泡泡,正吹得高兴的时候,对面走来了j、q、x三兄弟。大红鲤鱼连忙上前去打招,因为忙着说话,连泡泡都忘吹了。所以小ü碰风j、q、x上面两点就不风了。邵倩小朋友说:鱼儿正在吹泡泡,j、q、x过来找鱼儿游玩,鱼儿忙着答应,嘴巴不不能吹泡泡了。胡磊小朋友说:小ü顽皮,他家里人都不愿同他一起玩。小ü急得哇哇大哭,眼泪叭嗒叭嗒往下掉。正在这时,j、q、x三个小朋友来了,他们说:“小ü,我们一起去玩吧。”小ü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擦掉眼泪跟着j、q、x走了。所以小ü见了j、q、x,上面两点就没有了。在教学复韵母的时候,还可利用字母组合法识记字形。通过编儿歌、编口诀、编故事等形式,小朋友们把拼音的字形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四、确定位置,认真书写 。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在写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指导书写时,我先教学生认清四线格,再讲解字母的笔画顺序,如a先画半个圆圈再写竖弯,以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同时教师要注意范写、领写,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如我班陈双爱小朋友,基础差,连半圆都不会画,我就教她先确定半圆的起笔及终点,以及圆弧上一点,然后用弧线连接这三点,写好半圆后,再写竖弯出就不难了,再如声母“z”的书写时,学生容易出现这两种情况,一是写得太宽,导致整个字母起来扁扁的;二是写得太窄,过于瘦长。在教学“z”的书写出时,我教学生先定四个点“  ”,要求上下两个点对齐,距离相等,再连接四个点。在书写中运用了“确定位置法”后学生的拼音写得清楚、到位、漂亮。 “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事,都就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洛克语)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试图把复杂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成有趣轻松的游戏过程,在这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待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5

实践证明,巧妙运用字理的识字教学,不但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感性认识,培养了理性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作法如下:

一 在直观形象上明字理,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图片、多媒体演示和体态模仿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将这种方法用在辨析易混字形的字理时,优点显著,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构形理据的理解,牢记汉字的正确字形。

1.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提出:“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会意字、象形字的教学中,可以先根据字义画出形象逼真的图画、符号,再让学生根据这些图画、符号来认识、理解生字。识字教学中的绘图法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引导、鼓励他们自己画出图画,进而探索出符号,再启发他们将识字与自己的画画结合起来,把汉字画出来并加以说明。让学生在有趣的绘图活动中掌握识字方法,让学生成为识字教学的“主人”。

2.让识字教学演变成“小电影”

多媒体教学可将呆板的方块字演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汉字的形和义的关系显而易见,一目了然。如教学象形字“日、月”,可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弯如镰刀的月亮,慢慢演变成象形字,再逐渐变成简化字。如“鱼”的教学,先用多媒体出示彩色鱼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了解鱼的形状,再出示黑白色图片,用粗线勾勒出鱼的外形,然后出示鱼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鱼”是根据鱼的形状变来的,最后出现对汉字“鱼”的分析(鱼头、鱼身、鱼尾),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字形。又如教学“鸟”,先出示一张头上有彩色翎毛的小鸟的投影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鸟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鸟”字是根据鸟的形状演变而来的。最后出示楷体“鸟”字,并对其进行分析(翎毛、鸟头、眼睛、身子、尾巴、爪),在理解了字义的基础上强化字形。学完“鸟”字,我把“鸟”的一点擦去,问:“如果鸟没有了眼睛会怎样?”“什么也看不见。”“对,眼前就会乌黑一片。‘鸟’字去掉点就是‘乌黑’的‘乌’字。”“乌鸦全身羽毛乌黑,连眼睛也看不出来了,所以‘乌鸦’的‘乌’字与‘乌黑’的‘乌’是同一个字。”这样既学习了“鸟”,又认识了“乌”,并形义结合的区分了“鸟”与“乌”这两个易混淆的形近字。利用多媒体教学,按照图形――古体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顺序,将汉字的演变过程演示给学生,让学生由具体的图画一步一步地过渡到抽象的汉字,把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分解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3.一切尽在体态中

七、八岁的孩子好动、好玩、好模仿。而汉字中有许多字贴近学生生活,能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来表示,如教学“捉”字时,可先让学生表演怎样捉虫子,通过表演明确“捉”实际上包含两个动作,即手脚并用,如此“捉”的理解记忆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 在故事儿歌字谜中析字理,优化识字效果

1.寓字理识字于故事之中

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又喜欢听故事。实践证明,讲故事是进行启蒙教育的好方法。教师可收集一些祖先造字的小故事,让学生从中理解汉字的由来,并掌握汉字的字形。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自由编故事。如教学“拔”字,一个学生说:“‘拔’字指一个小朋友用手(扌)拔萝卜,拔呀拔,萝卜长得太嫩了,结果拔得汁(丶)都滴出来了”。这样用简短的小故事,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他们识字的兴趣。

2.寓字理识字于儿歌、顺口溜中

儿歌浅显、易懂、活泼、好记,深受低年级儿童的欢迎,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学样式。顺口溜简单易记,朗朗上口,识字教学中适当打造儿歌、顺口溜,可对学生识字、辨字、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创编儿歌、顺口溜教学生识字,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编儿歌、顺口溜识记生字。如“天晴晴,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蜻蜓,夸你行!”再如学生自编儿歌:“上学去,背书包;吃饱饭,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过新年,放鞭炮。”在儿歌中,学生的识字能力与主动识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利用顺口溜识记生字,学生学得轻松,记得容易,且通过比较,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

3.寓字理识字于谜语中

把字编成谜语猜一猜,是学生喜爱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可适当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某些生字,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六”的谜面可记为“两只蚂蚁抬根棍,一只蚂蚁棍上困。”“非”字可记为:一个猪槽两头通,六头小猪两边排。“众”字可记为“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在教学中我们还可开展字谜比赛,让学生自编字谜,然后去猜别人的字谜,评出编和猜的优胜者。如十月十日――朝,又在村中――树,一月长半斤――胖,一刀将牛角分开――解……尽管学生的字谜很幼稚,但他们对识字的热情却在活动中高涨起来。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6

世界文字的起源上溯到5000-7000年,主要有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人类最古老的三种文字是华夏汉字、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记载华夏汉字的最早资料是殷墟甲骨文。在我国宁夏发现了1500多个绘文字,涉及太阳、月亮、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舞蹈、祭祀内容,距今已有10000-16000年,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

二、汉语象形的演变发展

公元121年东汉人许慎在他的书稿《说文解字 》中指出:汉字的创造,共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设”之六书等。其中“象形”一书就是讲述中华文字起源的重要考据。该书论述了文字是人类社会从蛮荒时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蕴含着人类的智慧,反映了时代的发展,最初的象形文字只是一幅幅图画,至今七千年和六千年以上的岩画先民对图画进行了简化和抽象化的处理,形成了具有符号文字意义最早前期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文字在其刚产生时都是按实物摹写,所摹写的都是人眼所能见到的实物,与绘画颇似,即汉字的象形化。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方块汉字的这种独特的字形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三、英文象形演变发展

古埃及文字是象形文字,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使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创造字母的含义大都与古代埃及和腓尼基人的生产、生活有关。希腊人把它发扬光大,形成了著名的希腊文字。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同时也把希腊的文字带到了自己的国家。为了控制欧洲,罗马人强化了语言文字形式的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公元十一世纪诺曼征服并统治英国几百年,诺曼人使用的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大量进入古英语。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大,英语走向世界,又从世界各国吸收了新的词汇,成为世界上词汇来源最复杂的语言。由于英语的两个重要语源――希腊语及拉丁语的祖先都是腓尼基语,腓尼基语本身就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因此,现代英语中大量词汇隐现出象形文字的特征。

经研究与考查,英语单个字母都代表着一定象形的含义,如Bb鼓凸形;Cc圆弧形;Dd物体垂落;Ee向外运动、展示;Ff上面带叉的长棍;Kk开合形;LI棍形,拨动;Mm山脉形;Nn倒扣的容器形;Oo圆形;Rr分叉形;Ss弯曲形;Tt大写树形,小写鱼钩形;Uu容器形;Ww波浪形。

以下的英语字母在不同的词汇中描绘着有规律的事物:

1 bottom屁股,底部,b:鼓凸形,o:圆形,两个t,表示紧密相连,o:圆形,m:山脉之形;鼓起的、两个紧密相连的圆形、像山一样的东西――屁股。

2 bosom(人的);b:鼓凸形,o:圆形,s:弯曲,o:圆形,m:山脉之形;两个圆圆的凸出的像山峰一样的、中部弯曲的物体――。

3 udder(母牛、母羊的);u:容器形,d:物体垂落形,d:物体垂落形e:向外运动形,r:分叉形;两个向下垂落且分又并能向外分泌东西的容器――牛羊的。

4 ear耳朵;e:向外运动形(这里强调耳朵本身的作用,它是倾听外部世界的重要器官)a:头的侧面之形,指头,r:分叉形,指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兔子的耳朵很典型。ear不但描述了耳朵的外形,而且强调它的作用,所以字母e放在最前面。

从以上的象形例子来看,英语注意描绘细节,汉语更注重整体的把握。以上这些单词古今表示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给习惯于记忆象形文字的中国学习者带来了方便。

四、英语词汇记忆的意义与方法

英语是世界上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世界上60%的信件用英语书写,50%的报纸杂志是英语版。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出版物、著作等均使用英语。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印度,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等均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中国近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学好英语与国际接轨的热潮汹涌。但学好英语困难重重。

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73%的同学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53%的同学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程度一般,只有34%的同学十分喜欢英语,造成大多数同学英语学习兴趣匮乏的主要原因是词汇,65%的同学认为词汇是阻碍其英语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调查研究发现,38%的同学感到学习英语最大的瓶颈是词汇关,46%的同学们词汇量少主要是因为记忆困难,62%的同学认为造成英语词汇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灵活运用,难以理解和记忆。学生从早到晚花了很长时间记词汇,但是收效甚微。许多专家学者与第一线教学人员,总结归纳了很多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来突破这一瓶颈;如:

1 “以句子为单位”记忆单词法;不割裂单词与句子、段落、语境之间的联系,把它放到特定语境中充当句中成分,表达一定的意思。

2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词法;在英语教学中掌握单词的音、形、义、用法等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3 单词比较归纳方式记忆法;把具有相同词根的单词归纳到一起来记忆,如act、acting、action、active、actor、actress、activity、actively。

4 遗忘规律记忆法;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及时记忆巩固――课后三天内及时复习――一个星期内加强记忆――半个月内复习――一个月复习记忆――考试前复习。由短时间到逐渐拉长复习时间进行反复复习。

5 词缀记忆法;利用前缀和后缀来拓宽记忆,了解词的合成、派生、转类、拼缀、逆成、缩写等。

6 比较单词记忆法;通过对单词之间音形、词义的比较分类,找出其异同,分别记忆。

7 拆分记忆法;如将restaurant拆分为rest-aur-ant来记忆。

8 3内在联系记忆法;如cock这个单词有公鸡和水龙头等意思,水龙头旋钮弯嘴很像公鸡的鸡冠和鸡嘴。

9 象形记忆法:利用单词整体或局部结构的象形性联想某种含义,加深印象,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五、象形记忆法实施前景及意义

皮尔斯(Peiree)的“象似性”(iconicity)理论是对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Saussure)流行了将近一世纪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学说的挑战和补充,这一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接受和认可。相对于汉字来说,英语是拼音文字。其单词的词形变化,主要传统的途径是增加前后缀,即在一个单词或词根的前后两个位置发生变化。汉字中的象形字是指把字画成象所代表的东西;如“木”字,其原形就象是一棵树。在英语单词学习中我们能通过对单词中字母的形状进行“象形化”联想来帮助记忆;如最简单的eye(眼睛),e的象形是眼睛,y的象形是鼻子,eye看起来就是人的两个眼睛,于是eye就是眼睛。peep(偷窥),中间ee依旧是眼睛的象形,两边p则好像打开的窗户,在窗户边看是偷窥。这种象形记忆方法,不再使我们面对大量生词的时候感到枯燥无味。我们能借助象形记忆方式,通过识别英语词汇词形上的变化加以联想,激发记忆词汇的兴趣,提高记忆效率。

六、结语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7

人们常说“数学枯燥、数学难学,更不知道怎样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许多学生共同的的心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认识、理解数学符号表示的意义,不能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符号,不能够准确地进行数学符号的变换,导致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定理、法则等,形成机械训练,结果是思维堵塞,头脑僵化,这样的教学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感受、拥有和使用数学符号的能力,因为符号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有这样一个数学比喻,数学过程像一条“鱼”,鱼头”是指现实世界,而这条鱼的“中段”便是由各种数学符号及其变换组成的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所谓的“鱼尾”是数学的应用。传统的数学教育的一个弊端是向学生提供的多是“鱼的中段”(掐头去尾烧中段)。而今天的数学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学生提供完整的数学经验――既要吃中段,也要尝尝鱼头和鱼尾的味道。这是确保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只有亲自尝到鱼头和鱼尾的味道,才能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符号化的过程,这样学生才会尝到数学的甜头。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其实学习数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计算、推理等,会运用数学符号解决实际问题。

一、利用“鱼头”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思维的抽象性、简洁性

在现实世界中,数学对象本身并不存在,数学是一种由人构造的“思想事物”,一种只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事物。现实有的只是五个手指头,五双袜子等,而“5”这个数字符号只是思想上的存在,我们无法用手指着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再如直径为1的圆的周长是字母π,而光靠“看”是不可能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即使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也承认自己看不到直角边长为1的三角形的斜边是一个无理数。可是,我们的理性能够帮助我们达到那些肉眼甚至是连仪器也无法看到的地方,这是因为数学是抽象的,撇去了许多具体的属性,在数学世界中,变得更一般化、模式化、符号化、样式化,外延更宽。所以,抽象性是数学的本质属性,然而,教育学原理之一是“直观性”,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一直到20世纪的凯洛夫等教育专家都奉行。那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寻求一个两者之间协调的表现方式,要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现实的、直观的、可感的生活事实到数学符号化的过程,经历数学的抽象概括过程,即由直观到抽象,由事实到符号的一个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理解“5”这个数字符号的含义、理解字母π的含义,学生才真正是在学习数学,才会尝到“鱼头”味的鲜美。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爸爸和妈妈共吃多少。

生:3块加1块等于4块,就是块,所以,+=,约分后是。

师:老师没有听明白(故意装糊涂),能请你结合具体分数 、

和说说,3块、1块、4块分别表示什么?

生:1块蛋糕占整个蛋糕的,3块就表示3个、1块就表示1个、4块就表示4个。

师:老师这下好像明白了。谁能不借助分饼图,来说说+

为什么等于?

生:3个加1个等于4个,4个等于。8在这里表示的是平均分的份数,不用相加,3、1、4表示的是分数单位的个数,就要相加。

师:老师这下明白了。谁能撇开+=这道算式,把刚才这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

生: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加,只加分子……

教师两次“糊涂”的追问、引导,使学生在不自觉中自主地把生活事实转换成了数学语言,学生理解了+=每个数字符号的真正含义、整个符号串的内涵,理解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道理。原来分母表示的是被平均分成的份数, 表示的是分数单位,平均分成的份数不能相加,即分数单位不能相加,所以分母才不会改变,而分子表示的是分数单位的个数,只有表示相同单位的个数才能相加。这样学生经历的是“鱼头”的鲜美味道,是一顿美食,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一定终身难忘,记忆犹新,不需要死记硬背。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学生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3块饼加1块饼等于4块饼,4块饼就是,学生只能死记概念“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概念,套用公式进行计算。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只能是越来越凝固和呆板。

上面谈的是数字符号方面的抽象过程,字母符号(变量符号)方面的抽象过程同样。学生初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往往会感到困难,那是因为不理解其字母表示的意义。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从算术领域向代数领域一次质的飞跃,深化和发展了学生对数的认识,使得算术中关于数的理论有了一般化、普遍化的意义。引进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数学符号、学会用符号表示具体情境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一步。所以教学中要尽可能从“鱼头”引入,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引进字母表示数和其它数学符号一样,都是数学语言,都用来刻画现实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的基础语言。

例如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唱儿歌引入: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师: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生:说不完。师:那怎么办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家一看就清楚、一听就明白?于是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学生就想到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于是学生明白了当遇到说不清、数不完、道不明、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用一种简洁一点的方式字母来表示。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字母n表示的是青蛙的只数,表示的是一个数,可以是1、2、3、4、5……任意一个自然数,n也可以换成m、a、c、x等其它字母。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2n只眼睛4n条腿”,这里的2n、4n表示的又是一种关系,是青蛙只数与青蛙眼睛、青蛙腿之间2倍、4倍的关系,用字母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比用语言叙述简洁得多、清楚得多、明了得多。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字母产生的需要,字母符号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生活事实用简便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直观、简明、概括性强,减轻头脑中很多的繁琐工作,学生还明白字母有多种功能,可以代表一个数,组成符号串的时候又表示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通过这样一个符号化的抽象过程,学生自然就会用字母表示现实世界和各门学科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例如,如果白糖每千克a元,b千克自糖的价格是(ab)元;匀速运动中的速度u、时间t,路程s=(ut);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S=1/2ah(a表示三角形某一底边的长,h表示该底边上的高)等等。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后,那么解方程就不成问题了,就是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未知量,利用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等式,再按照数学规则进行运算。归根结底要让学生经历抽象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深刻理解字母符号的生活含义、数学意义,学生自然就学会数学了。其它符号的抽象过程同样如此。

所以,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经历从“鱼头”到“鱼身”的符号化过程,理解数学符号所表示的现实意义、数学意义,同时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是一种数学语言,是研究数学、交流数学、表达数学、运用数学的基础语言,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数学的快乐,既培养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又让学生尝到“鱼头”的鲜美。

二、利用“中段”学会符号变换,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号化就是概念化,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通过符号活动,人就可以进入符号构成的世界,数学家的工作,从形式上看,就是根据约定的规则对数学符号所做的各种变换,即用各种思想方法对数学符号进行各种组合,组合的结果就是一个个符号串,然后就变成一个个数学领域。符号变换就是根据约定的规则对一些符号进行各种“组织”活动,即一种纯数学内部的“互动”。

例如学生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知道了相同计数单位上的个数才能相加减,那么学到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时候,学生就不会出现1/3+1/2=1/5,他会想到1/3和1/2两个数学符号的分母不相同,也就是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3表示的是平均分成3份,2表示的是平均分成2份,2个数字符号表示的生活实际意义不相同,不能直接运算,就会想到通分,把分母化成相同数字符号后再相加。这就是为什么数学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因为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因,因为孩子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只要前面的知识符号化过程抽象得好,后面的数学一定会学得更好,而且会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僵化。

又如,某烤鸡店在确定烤鸡的烤制时间时主要依据的是下表中的数据:烤制3.6千克鸡要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把上述数字符号之间隐含的关系用字母符号表述出来或图表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设鸡的质量为X千克,则烤制时间就是40X+20,那么3.6千克鸡的烤制时间:40×3.6+20=164分。

又如,4个偶数的和是36,这4个偶数分别是多少?此题如果用算术方法直接解答。可能比较烦琐,可以用方程的思想来解答,设第一个偶数为X,列方程为X+(X+2)+(X+4)+(X+6)=36,这就是把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的组合,然后再根据数学规则进行一系列变换,求出第一个偶数是多少。

数学符号之间的转换(运算、推理、判断以及不同语言形式之间变换等)是丰富多彩的,从学习数学的心理学角度看,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转换及其表达方式构成数学学习的核心。把变量之间的关系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从一种数学语言转换为另一种数学语言这就是数学过程,就是在用数学符号进行数学创造,数学家就是用利用数学符号之间的变换创造出各种迷人的关于宇宙的“数学图案”。如果说音乐家头脑中流动的是用音符谱写的乐句,那么数学家头脑中流动的则是用数学符号写出的符号串及其变换。所以,利用“鱼的中段”,教给学生学会创造符号串,学会符号变换,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还能开发智力,增长智慧,使数学真正成为锻炼大脑的体操。

三、利用“鱼尾”进行符号应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综合性

形成于斯,发展于斯。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广泛应用来源于数学的自身特点,数学的抽象关注的是一些事物共有的样式、模式、结构,这是数学过程具有的普遍性,数学通过抽象、符号化过程获得的数学定律、概念、样式等,常适用于许多看似无关的系统,这就是数学的普遍应用性。

然而,以往的教材专门安排了数学应用题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是适得其反,应用题教学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学习的效果也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以往的应用题取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把实际问题通过抽象、形式化处理后展示给学生,文字叙述语言化,带有明显特殊性的数学问题,直接套用数学模型进行解答,没有情境上的变换,充其量只是会解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是数学应用的一个阶段,它只是学生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一个窗口。如果将数学应用等同于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类型的数学应用题,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解题的工具,将会失去数学教学鲜活的生命力。由于情境没有变换,学生就会模仿,各种数学语言之间得不到转换,严重影响了学生几种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学生当然就无法把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符号、数学模型对应起来。

那么如何进行数学符号化的应用?

首先,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把原有教材中不切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换成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设置一些生活背景、文化背景,设置不同的情境,使教材走近学生,使学习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增加信息量。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0页的第10题:

刘大爷用15.7米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如右图)。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运用圆面积的字母符号公式S=πr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书上提供的文字语言和几何图形语言、数字语言,学生用字母公式S=πr2很容易解答出来,但是学生解答完这个题目以后,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只是一种机械套用符号公式S=πr2,并无利用圆面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并无数学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意识。

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转换:抽象的的文字语言全部删除,只留下数字符号语言和小鸡圈的生活场景,把数字符号15.7改为18.84,这样便于数字符号之间的运算,原来完整的鸡圈图拆成两部分(如上图)。

教学时,先出示第一部分生活场景图小鸡和墙,紧接着同时出示数字符号18.84米和生活事实篱笆。

师:同学们,刘大爷要用竹篱笆把这些鸡围起来,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生1:鸡圈围成什么形状的?

生2:怎样围最美观?

生3:怎样围鸡圈面积最大?

师:能否给老大爷提些有益的建议呢?

生1:我想建议老大爷把鸡圈围成长方形,并且尽量长一些,这样墙被尽可能多地占用,可能面积还会大一些。

生2:我反对,墙被占用得多,围得长方形越长,面积会越小,应该是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师:这就是刚才一个同学提出的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等会儿我们具体研究围成什么形状面积最大。

生3:我想建议老大爷把鸡卷围成正方形,这样方方正正的,很漂亮。

生4:我觉得,如果地方很大的,就把鸡卷围得尽可能大,这样小鸡在里面活动也自由;如果地方较小,靠近路边,就尽可能围成长方形,不影响路边行人走路;如果老大爷爱美,就围成正方形,这样美观。

师:你考虑问题很全面,很周到。

生5:我想建议刘大爷围成半圆形,半圆形也很漂亮,面积不是太大,也不是很小。

师:呵呵!你肯定围成半圆形面积不大也不小?

生5:我想是的。

师:那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算一算,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围成半圆形时面积是不是不大也不小?

通过计算验证,围成半圆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紧接着,我相机引导学生总结:由此,你们还能联想到什么?能够得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猜想、验证得出:在周长一定的时候,围成的图形中圆面积最大。这样开发利用教材,学生不仅巩固了圆周长和圆面积的数学符号公式,而且真正学会了数学的符号化应用,能够在生活事实与数学符号之间灵活转换,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进行小课题研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小课题研究,把抽象的数学符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把生活现实转化为数学符号,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例如,学完“比”的知识以后,让学生观察繁忙的十字路口,观察交通堵塞的原因,请学生就改善路口的交通状况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们通过半个学期的观察、调查、了解、研究,提出如下的问题和方案:

A、十字路口红、黄、绿信号灯合理的时间比是什么?

通过测量不同时段东西、南北方向的车流量、路口宽度等数量,通过建立合理的红、黄、绿信号灯时间比,使欲通过路口的车辆平均等待时间较短。

B、不同车道合理的速度限制是多少?

通过测量和改进不同车道的速度限制,减少车辆由于平繁变道造成的减速现象,提高道路路口车辆的通过率。

C、各车道的合理路宽是什么?

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路面宽度,多设置车道来提高路口的车辆通过率。

通过小课题研究把“比”(A:B)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事实。

数学应用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应该是在不同情境、不同领域遇到问题时,会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不同的符号语言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才叫数学应用。

鱼字开头的成语篇8

一、多读少讲,力求准确流利

读是说的基础,要提高说的能力,必须重视读的训练,只有多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得正确流畅,话才说得清楚、流利、有感情。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给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范读领读,体验文章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quot;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用欢快的节奏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提高理解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结合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抽象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上一篇:希望与你同行范文 下一篇:地球的宇宙环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