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问答范文

时间:2023-10-31 17:42:20

百科知识问答

百科知识问答篇1

以自己的方式开展实践

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刘文印,对数理化有着特别的偏好或者说近乎于嗜好。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当时的教学条件下学校很难提供操作实践机会,但从小梦想成为科学家的他习惯于独立思考,以自己的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开展自己的实践。

他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按部就班地依照常规的教学安排去学习,而是喜欢寻找很多课外书籍和习题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投入到对习题的求解中。刘文印并不安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他总是习惯于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在其中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法。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带给他无限的乐趣,得到了老师的赞赏。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执著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人生带来很大的助益,帮助他在1983年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学,计算机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从小就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刘文印在大学里继续着那份对知识的渴求。辛苦和汗水总是会换来应有的回报,就像考入清华一样,在1988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刘文印成为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并免试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

或许是从小的家庭环境和自己在解决问题上养成的习惯,获得保送的刘文印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选择直接读研,而是申请保留资格到河北涿州一家单位去从事了两年的程序设计工作。从小养成的独立思考和乐于创新的习惯帮助他在工作中养成了很强的自主能力,当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时,刘文印说这两年工作单位给了他很多实践的机会,这也帮助他更好地学以致用。当被问及对这两年工作有什么感触时,他说他最大的感触是对于知识有了更强烈的渴求,而且也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带着这份对于知识的渴求回到学校读研的刘文印对于自己的目标更为执著,所以在两年后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选择了留校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也许有点适当,但是对于刘文印来说确实是一段真实的故事。1995年,因为从事外交工作的妻子被派往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工作,在清华工作3年后的他选择去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留学。

刘文印介绍说在以色列建立之前, 犹太人家园的倡导者就注重高等教育, 把它视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一个基础。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作为以色列历史最悠久的两所大学之一,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于1924年创建于海法,是以色列国内最先进的科技大学,素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学院之称。

名师出高徒,刘在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的导师是在1996年获得图灵奖(图灵奖以英国数学天才Alan Turing先生的名字命名,设立于1966年,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最崇高的一个奖项,被喻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的阿米尔・伯努利(Amir Pnueli)的学生。刘在到以色列后的第一个月就为导师完成一份图形识别方面的程序设计,这个程序得到导师的高度评价和赞许,说这是他看到的该领域最好的系统,也因此免除了他GRE考试而直接获得博士学习的资格。

在以色列留学期间,刘文印除了出色完成博士工作和博士论文并获得以色列“GUTWIRTH”优秀学生奖特等奖外,还多次参加国际性比赛并获得1995年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主办的国际图形识别研讨会举办的“虚线识别竞赛”第一名和1997年第一届国际JAVA编程竞赛(ACM Quest for JAVA’97)三等奖。

刘文印说自己对母校清华怀有深厚的感情,当在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后不久便决定返回母校希望通过为人之师的形式回报祖国,所以他在1998年中期毅然放弃很多国外的邀请返回清华。

化技术为权利,专利为王

人生之中有很多事情可能就像化蛹为蝶一样,需要的只是一份蜕变的时间。人生之中的许多巧合总是会不期而遇。1998年11月,刘文印回国不久,微软恰好在中国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名微软亚洲研究院),而其重点即是放在开发多媒体输入、信息存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识别、新一代多媒体技术等革新型研究项目上。

微软提供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设备、最先进的研究环境和科研体制,还有一群像张亚勤、沈向洋、凌小宁等同样怀揣梦想的优秀人才。面对这样的机遇,刘文印应李开复之邀于1999年1月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成为在微软中国研究院上班的第一个研究员,负责图像识别方面的工作。

作为工程图纸处理及图形识别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在谈到微软3年工作的体会时,刘文印说,微软坚决拒绝等级文化,弘扬自由精神,提倡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给人以很大的工作激情,但是微软并不是个完美的企业,作为一个拥有行业垄断地位的企业在国内众多消费者心中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形象。

而在说到收获时,刘文印表示在微软工作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专利意识,软件专利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1991年微软只有几项专利,而发展到今天微软已经有好几千项的专利,在微软这段时间的工作让刘充分认识到运用申请专利来获得法律许可和保护的权利的重要性,专利意味着一种垄断性权利。最近几年中国的专利申请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和国外还是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发明专利上与国外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刘先生在谈话中还特别提到目前他已经申请了15项专利,而对于申请过程的感受,他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国内的专利申请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通过这么多次成功和不成功的申请,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第二点收获,刘先生说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在微软的这段时间和一群精英一起共事,在挑选开发合作的伙伴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也许是骨子里那种研究者的好为人师情结,在2002年初刘文印加入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任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同时兼任上海大学兼职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科研体制环境给刘提供了很好的施展空间,2005年刘文印和同事一起以2002年香港城市大学珠海研发中心的科技孵化项目为基础创办了珠海发思特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公司依托于香港城市大学,以软件和系统集成为核心,提供行业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等诸多服务,是专业化的无线通信技术业务与软件提供商,是移动信息、移动教育等领域的业界领先公司。

职业知识人平台

作为学者、博士生导师的刘文印博士,是工程图纸处理及图形识别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同时涉足互联网信息分析、网上交互问答、多媒体信息处理及管理、用户建模及个性化、人机交互等研究领域,并多次在领域研究中率先提出新问题及解决方案, 如个人累积信息管理模型,FLASH动画检索模型,音频纹理模型,假冒网站检测方法,网上交互问答系统及其有偿商业模式等,已开发出多个系统原型,并申请了15项发明专利。其开发的工程图纸矢量化处理及识别系统多次获奖。特别是由于在图形识别、工程图纸识别及其算法性能评价等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2003年获国际模式识别学会颁发的文档分析与识别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正如刘文印所说的那样,他在国际高级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但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研究成果只能服务于同样从事研究、学习等领域的“窄众”。如何将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广大公民,并对社会发展有所助益是有着科学家理想的刘文印的创业起因。

正是基于这种让大众受益的梦想驱使,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鼓励下,2006年12月刘文印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创办了北京百问百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威客”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来,“百度知道”、“雅虎知识堂”、“新浪爱问”、“威客网”、“猪八戒网”、“问必答”等网站陆续推出,对此作出回应。

而刘文印早在2003年即提出“有偿问答”的商业模式并为其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刘文印介绍说,北京百问百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省略)即是以公司拥有自主专利权的“一种网上用户交互问答方法及其系统”和“一种问题答案的阅读浏览显示方法及其系统”为基础,提供一个有偿交互问答平台。比较其他类似问答网站,该问答平台拥有创新的支撑技术和商业模式。

在这个交互问答平台上,网络用户使用“模板”(Pattern)进行有偿交互问答。模板是对一类结构及语义相似的问题及其答案的一种泛化,包括该类问题及其答案的共同(不变的)部分和一些可变(参数)的部分。该系统平台包括一个“模板数据库”,用于存储供选择使用的问题模板和答案模板;一个问答数据库,用于存放问题及其答案。系统通过分类来对问题模板和答案模板进行范围限制。这个方法及其系统可提高用户提问和回答的效率和准确度,系统通过对广大用户的问题和答案的积累和评估,获取知识并建立知识库,以达到以后可以准确、高效、自动回答用户问题的效果。刘文印特别指出模板可由普通用户创建。为了鼓励用户创建高质量及用途广的模板,系统根据模板被用户使用的次数来奖励其创建者。

像我们平时可能接触到的百度知道或者论坛BBS,针对一个话题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或论点。如何快速浏览及发现所要的答案并识别答案的优与劣,本系统提供了一种问题答案的阅读浏览显示方法,简单说就是“聚类”。具体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对所提问题的答案进行聚类,即根据答案内容之间的相似度把众多答案归成多个类。也可以将每一个分类内部的多个相似答案按照预先确定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对每一个答案还可根据其回答者的专业水平、信誉度及时效性评估其质量。这样用户就可以方便快速地浏览、查找及选择问题的答案,并且可以对同一类的答案进行统一的操作,免去了用户浪费时间用于浏览重复内容的烦恼,提高了用户阅读浏览答案或其他信息的效率。

当你提出问题,可能会因为需求度的不一样而悬赏不同的价格来获取答案,而对于回答者将通过有偿的知识交易获取相应的回报。对于回答者的收益平台将按一定的比例收取平台服务费。

举例而言,当回答者的答案第一次成功交易时,平台收取20%(只是举例,不做实际操作依据)。当第二次有同样的问题出现,系统将会自动检索模板数据库及问答数据库给提问者合适的答案,对于第二次和往后的第N次由系统自动找到的答案,系统将会按照实际交易金额收取50%的服务费(只是举例,不做实际操作依据)。

基于这样一种形式,该平台鼓励用户在互联网上使用模板进行有偿交互问答。系统通过对广大用户的问题和答案的积累和评估,获取知识并建立知识库。对于回答者而言,其答案在采用后将会享有优先效应,拥有近似于专利的知识权利,并可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该平台鼓励各方面的知识精英通过回答问题,拥有知识优先权,积累财富权利。这将会开辟一个网络信息有偿咨询产业,培养一批职业知识人。

当被问及市场盈利前景和模式时,刘文印表示目前除了网络平台自身的开发应用以外,这种技术还可以用于公司的客户服务系统,通过对于重复性问题建立模板数据库和常问问题库的形式,建立诸如语音自动回答等形式来帮助公司提高客户服务系统的工作效率。

另外可以用于公司内部的知识管理,通过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公司内部员工来广泛地参与互动问答,积累企业知识库,这将会大大降低公司的培训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不大管人的管理者

创业维艰,这句话对于在网络时代创业的公司来说十分恰当,对于北京百问百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刘文印来说也是如此。侃侃而谈的刘文印说自己以前比较内向,从工作以来面对着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需要参与商务洽谈的时候,人就会去改变自己来迎接挑战。

作为创业的公司,刘说在创办公司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办理,遇到一定的困难是难免的,但是目前国家政策形势很好,中关村给予创业者以很大的便利和支持。而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资金和人才才是最大的难题,目前的百问百答正在考虑逐步开拓市场,建立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和筹集市场运营的必备资金是企业最大的需求。

在采访的过程中,刘文印的女儿打电话过来问他什么时候回家,让记者明显感觉到身兼父亲、香港和内地多所高校博导的刘文印来说,创业更多了一份艰苦,他表示经常在全国各地奔波,为了这份回报社会、大众的理想牺牲一些私人时间是值得的。

在谈到公司日常管理和未来规划时,刘文印表示公司目前有专职人员6名,其中管理人员1名,科技人员5名,公司以研发为主。目前公司员工队伍比较年轻,非常有活力,而自己很多时候都不在北京,基本上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在宏观上对公司整体运作进行把握,而对日常的具体细节事情进行授权,让员工自己发挥个人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成长空间,并期望通过这种形式能为公司未来培养一支中层管理团队。

而对于未来规划,刘表示自己将会物色一名管理者来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而自己将会在宏观上掌握公司的战略发展,主要在技术上把握公司的市场提升。同时也期望在恰当的时候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推动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

链接:

百科知识问答篇2

生活就是一场竞赛――对德国小伙儿乔基姆而言更是如此。7年来,他征战各大电视台举办的有奖竞答节目,所向披靡,赢得了丰厚的奖金,资助自己完成了学业。乔基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条“知识创造财富”的神奇之路。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从高中开始参加电视有奖竞答节目,迄今,我不仅靠奖金完成了在英国的学业,还赢得6万欧元、一整套布鲁克豪斯大百科全书和一套詹姆斯・邦德的DVD影碟。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实习记者,但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参加有奖竞答节目。从第一次参加开始,我就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小窍门。

我第一次接触这类节目是在1998年9月4日。当时我作为交流学生,正在英国学习并寄宿在当地一户人家。那天,电视上开始播放一个新的知识问答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我清楚地记得,我和男主人一起坐在沙发上,我的心脏开始剧烈跳动――只要答对15道题就能获得100万英镑,而且参赛者甚至可以向现场观众或者打电话给不在场的朋友求助!毫无疑问,就在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将“无用的知识”变为现实的财富。

第一次失败的尝试――“Jeopardy”

万事开头难,我的第一次尝试可以说是完败!当时,我和朋友在网上看到一个名为“Jeopardy”电视竞答节目的广告,于是就兴冲冲地赶了过去。在坐了整整3个小时的汽车后,我们终于赶到了拍摄地点――汉诺威郊区的一个高速公路旅馆里。

我很失望:那里看起来根本不像是能做电视节目的地方;也没看到主持人,只有3个年轻女孩举着几块题板出来,给我们做了一个常识测验,我能够回答的问题不多,其他人也好不了多少,结果80多名参赛者没有一个能达到规定的分数,所以最终也没能录制节目。我记得,当时现场一片难堪的沉默,3个女孩尴尬地嘟囔道:“以前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最后,我们和其他人一起被打发走了。当我后来有一天看到“Jeopardy”在电视上播出时,我的下巴几乎掉了下来。

最终奖励:无!

成功的开始――“Ca$h”

失败的开始并没有影响我的斗志。2001年中学毕业考试前夕,机会又来了。当时德国电视二台著名女主持人乌拉・科克模仿英国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推出了一个名叫“Ca$h”的有奖竞答节目。前去报名参赛的选手首先要通过常识测验,还要回答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你赢了,你会拿这笔奖金做什么?”排在我前面的一个循规蹈矩、一看就是“新好爸爸”形象的中年男人回答说,他会用奖金支付房贷和装修厨房的费用。很真实的回答,却很无聊,一点创意都没有――可想而知他被淘汰了。

我已记不得自己当时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似乎是天马行空地乱扯了一通,但电视台很吃这套,我居然通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坐在科隆郊区一间简陋的摄影棚里,内心紧张得要命,整个过程好像做梦一样,直到我瞥见一个男人向我走来,手里举着一块牌子:“为你成功的这一刻!”

我晕乎乎地走下台,远远就看见主持人乌拉・科克手里拿着一把钞票向我挥舞。我非常肯定,她那时候还答应会去参加我的中学毕业典礼。之后,我和几位参赛选手一起去喝啤酒庆祝,坐在我旁边的一人自我介绍说,他是“Jeopardy”竞答节目的冠军。“你是天才!”他称赞道,并且鼓励我继续参加这类比赛。

乌拉・科克自然没有出席我的毕业典礼,不过几周后,我的账户上多了一笔奖金。

最终奖励:5万马克。

轻松获胜――“冒险”

参加“Ca$h”让我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滋味,不久,我又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竞答节目“冒险”。

这个节目要求报名者在参赛申请表格上填写一个自己擅长的“特别领域”,我毫不犹豫地填了“詹姆斯・邦德”――我想,007系列一共只有19部片子,不会难到哪里去。

2002年夏天,当我收到参赛通知时,距离节目录制只剩下3个星期。我找来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像机以及007系列所有的录像带,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复地看。所有人都说我疯了。最后一周,我又将所有影片从头至尾看了3遍,“邦德女”、服装、人物对白――所有的细节我都做了记录。不过,这套突击战术最后证明效果不错。不管是“八爪女”中的服装还是“雷霆谷”中的代码以及“海底城”中莲花的颜色都没能难倒我。惟一遗憾的是,虽然冠军手到擒来,却留下了一点后遗症: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007系列所有的细节,我宁愿看《茜茜公主》也不要再看詹姆斯・邦德一眼。

最终奖励:6000欧元、一整套布鲁克豪斯大百科全书(24册)、一盒詹姆斯・邦德的DVD影碟(19张)。

虽败犹荣――“英伦大学知识对抗赛”

英国是我的幸运地。中学毕业后,我来到剑桥大学就读历史系。剑桥有很多举办智力问答游戏的俱乐部,高手云集,竞争惨烈。尽管如此,我和舍友一路厮杀拼搏,还是为宿舍赢回了一台电视机。然而,最激烈的还是要算“University Challenge”――“英伦大学知识对抗赛”,40年来它一直占据BBC的最佳播放时段。

作为剑桥大学代表队的一名参赛选手,我很自豪,我们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战斗到了决赛。虽然很不甘心最后以微弱的劣势输给了老对手牛津,但英国最著名的电视记者之一杰瑞米・帕克斯曼对我们的高度评价却让我们重新挺起了胸膛。

令我意外的是,这场比赛为我赢得了教授们的敬意,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比参加“英伦大学知识对抗赛”更能打动英国人的了。

最终奖励:声望与尊敬。

来之不易的胜利――“谁将成为百万富翁?”

2005年,我结束了在英国的学业――有时间却没钱,于是我又开始考虑去哪个知识问答节目赚取生活费。我连续几天给德国一家电视台的“谁将成为百万富翁”节目热线打电话,终于在第7天得到一个测试机会,然后获准参赛。

之前在“冒险”节目中赢得的那套大百科全书这次派上了大用场。我罗列出了一张有200多个条目的清单,比如德国总理的名字、麦当娜的所有唱片专辑、非洲各国的首都、世界各大河流的名称……为了背这些东西,我几乎到了神经衰弱的程度。我经常在夜里惊醒,直到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名字从头到尾背出来才能重新入睡。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节目录制现场我还是非常紧张,担心会在无数电视观众面前出丑。按照游戏规则,参赛者有一次机会可以向场外的朋友寻求帮助。当主持人联系上了我的一个朋友时,没想到他正在厕所里方便,幸运的是,他居然应对自如,主持人完全没有觉察他正在厕所里。

最终奖励:3.2万欧元。

精彩生活仍在继续

我想,想玩好知识问答游戏必须有很广的知识面,脑子里要装满各种有用无用的常识,以备随时取用。有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往往会在出人意料的场合派上用场。例如,今年1月,我去汉堡的一所记者学校参加入学考试,其中也有一个常识测验,大多数考生都觉得这个测验很难,但对我来说却是小菜一碟。

尽管生活已经走上正轨,不再被金钱所迫,但有时候我还是会忍不住参加某个竞答活动过把瘾。也许哪一天,真的因此变成百万富翁也说不定呢。

百科知识问答篇3

传统图书馆时代,图书馆的咨询工作主要通过咨询台与相关的服务窗口为到馆读者提供面对面的咨询,读者也可通过电话、传真、信函等方式向图书馆提出咨询。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成为图书馆的必然选择。美国马里兰大学健康服务图书馆在1984年率先推出E-mail参考咨询服务,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形式。200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与OCLC合作开发“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CDRS),现改名为QuestionPoint,其宗旨是做到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为任何地点的人提供专业的参考服务 [3]。1996年至1999年期间,中国少数图书馆开始提供E-mail形式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RS),被认为是中国DRS的雏形。到2006年,中国大约有400个图书馆开展了形式各异的DRS[3]。目前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正向资源共享、专家共享的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如上海图书馆牵头并联合上海地区公共、科研、高校等图书馆建立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于2001年5月28日起始运行,2002年正式对外服务[4],成为国内第一家合作数字参考咨询平台。

数字参考咨询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通过E-mail、电子表单等形式的咨询结果通过整理、分类等编辑后建立问答知识库,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与知识共享,用户在咨询前可通过问答知识库的检索浏览相关答案,同时问答知识库也为咨询人员的经验交流与培训提供了经典案例。笔者认为问答知识库不仅具有上述功能,而且为研究图书馆数字咨询提供丰富可靠的资料,如通过问题分类可以分析用户的需求,通过咨询馆员的问题解答过程可以分析数字参考咨询过程的一般流程与咨询馆员的能力素质,通过咨询结果可以分析数字咨询信息源的使用特点等,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见到有关问答知识库信息挖掘研究。因此,笔者拟通过实例统计,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对问答知识库的重视与更深入的研究。

1统计样本的选择

笔者对国内几家主要联合咨询网站知识问答库进行了浏览,发现正如尹倬分析的那样[5]: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拥有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在深入解答咨询的同时提供信息来源和解答思路,介绍检索途径、检索用词,帮助用户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和意识。建立的知识问答库体系内容相对规范,绝大部分答案中都能反映出咨询馆员解答问题的思路与步聚。问答知识库信息含量大,且自2004年累积形成了相当规模,因此,本文选择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作为统计分析样本。具体统计时间为2011年8月10-20日,统计方法是在“知识库浏览”窗口按默认的顺序选择500条记录作为统计分析样本,样本提问时间为2011年6月7日-7月31日。

2样本分类统计

2.1用户问题类别统计

在划分用户提问类别时,根据用户提问所需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划分:一类是需要得到相关文献;另一类是需要得到直接的答案。文献又分为一般性文献与特殊性文献,根据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咨询类别,结合统计样本将“家谱”、“古籍”与“档案”从一般性文献中分列出来单独立类,其他的图书、期刊、论文、标准、专利等作为一般性文献,再根据用户的文献需求分为特定文献与主题文献,特定文献是指用户需求的是某一具体文献,在提问中提供该文献篇名或题名及作者信息等,主题文献是指用户需求的是与某主题相关的文献,一般在提问中提出某一主题范围。根据统计结果将需要直接答案的咨询分为“事实与数据”、“知识与概念”、“人物、地名、版本等考证”、“目录”、“翻译”共5个类别。“事实与数据”是指某一事件发生及影响等事实信息与某一方面的统计数据;“知识与概念”是指某一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与某一专业术语的基本含义;“人物、地名、版本考证”是指对历史人物、地名、图书版本等情况的考证咨询;“目录”是指某主题的图书与期刊等目录需求;“翻译”是指用户需要得到某一段文字的不同语言表述。根据上述分类,样本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用户咨询中主要为文献需求咨询,占咨询总量的95.6%,且一般性文献需求占90.6%,这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参考咨询与其他信息机构咨询的差别——用户到图书馆咨询主要是为了获得文献帮助。图书馆咨询的另一特点是关于历史人物、历史地名与历史文献版本等考证性咨询,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一般检索工具很难解答的,需要丰富的历史文献收藏与熟悉这些历史文献的专家与学者才能给予解答,而图书馆正是历史文献、地方文献研究专家集中的地方,因此解答这类问题是图书馆的优势。家谱咨询是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最大的特点,笔者对国内多家联合咨询网站进行考察,发现“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家谱咨询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正是来源于上海图书馆丰富的家谱收藏——目前上海图书馆共收藏约17 000种、110 000余册中国家谱,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其中近12 000种是在顾廷龙先生等老一辈图书馆工作者历年努力下积累起来的宝贵文献。上海图书馆于1996年正式成立了家谱抢救整理小组,2002年至2006年间,共购买线装家谱4 300余种,64 000余册。在数字化方面,于2000年启动了“馆藏家谱书目数据库”建设项目, 2003年启动了“馆藏家谱数字化项目”,2006年9月,第一期3 000余种家谱数字化成果正式在家谱阅览室向读者开放阅览,之后,以家谱的全文扫描工作每年1450种,约100万拍的进度继续进行家谱的全文扫描工作[6]。以此推算,目前可利用的全文影像家谱约为9 000种。在家谱整理、分编和数字化建设中培养了一批家谱文献专家,成功实现了从特色馆藏到特色服务的转变,为各种类型图书馆挖掘馆藏资源,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2.2检索工具与信息源的使用

通过对咨询结果的阅读,将使用的检索工具与信息源分为4类:①馆藏目录与联合目录数据库,通过检索获得书刊目录信息与馆藏信息,目前这类目录均为免费网络检索系统;②题录、文摘与全文型数据库,包括商用数据库与免费数据库,用以检索各种学术论文、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资讯等,通过这类检索工具可以获得相关文献的题录、文摘与全文信息;③搜索引擎与网络信息,用以获得互联网上各种开放信息,包括维基、博客、新闻、开放存储资源、政府及其他机构的公告文件、各种商业信息等;④工具书,包括纸质工具书与电子型工具书。

各种馆藏目录与联合目录数据库共使用406次,涉及到的馆藏目录与联合目录数据库共41个,且存在明显与分散现象,使用在8次以上的为6个,占15.6%,共使用358次,占使用次数的88.2%。

统计结果表明,在书刊目录使用中,除上海图书馆本馆书目外,CALIS联合目录、国家图书馆的书目系统与OCLC Worldcat联合目录是图书馆咨询中最常用的书刊目录。

题录、文摘与全文数据库共使用151次,涉及各种数据库系统29个,使用情况也存在明显的集中与分散现象,使用3次以上的数据库系统为10个,共使用129次,占全部使用次数的85.4%。

在统计咨询记录中共使用网络资源链接120次,根据资源类型划分。

“维基、博客与论坛”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即是在Web2.0技术下由互联网用户创造、编辑与存储的网络信息,主要涉及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百度知道、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空间等。这类信息内容广泛、丰富,检索方便,对于知识与概念提问可以直接提供解答,对其他一些问题的解答也能提供参考与问题延伸。统计结果表明,这一类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图书馆咨询中利用最多的网络资源。“网上共享文档”是指网站通过对网络中有价值的文档信息自动收集与永久存储或由用户上传、或与出版机构合作提供的可被用户免费使用的一类文献资源,主要有豆丁网文档、新浪共享文档、新青年资料下载、百度文库等。这一类网络信息涉及图书、论文与各种评论性文献,咨询时可将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文献信息推荐给用户直接使用,有些评论性文献对解答问题有参考价值。“图书销售”是指网络上有关图书销售的信息,如当当网、孔夫子旧书店等,这类信息为有需求但又比较难以获得或者有收藏需要的用户提供了一种有效渠道,对于一些通过常规途径难以获得书目信息的也不失为一种有效信息的补充。“政府、机构文件公告”是指各级政府与机构网站内公布的相关信息,这类信息权威、可信息度高,主要涉及政府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统计数据、重大事件的进展与动态信息、机构的历史与现状等,是用户咨询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统计数据、重大事件、机构文化等需求的重要信息源。“学术机构”是指出版、编辑、图书与情报、学会组织等部门主页内提供的信息,这类网络信息主要包括主题目录、题录、文摘、学术会议文献等学术信息,对用户主题文献或特定文献的需求具有参考价值。“综合新闻”是指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华网新闻等综合性新闻网站,这些信息报道速度快,内容广泛、丰富,并常有评论文章,是时政与公共事件咨询的重要信息源,对咨询问题延伸解答也有参考价值。“Google图书”是2004年Google开始启动的一项庞大浩繁的图书扫描计划,计划对全球大学图书馆藏书进行数字化扫描,以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数字化图书馆。到2008年,Google已扫描了700万种图书,其中约100万种书可以免费预览全部内容,100万种书是公版书,另外500万种是绝版而且购买不到的图书馆藏书[7]。“Google图书”在图书馆参考咨询中有三个功能:①可以将Google图书搜索(Google books search)作为国际书目检索图书信息;②巨大的文献量可作为图书馆馆藏的有效补充;③可实现全文检索,通过关键词检索可以挖掘图书内相关知识点内容,为知识性问题解答提供了一种检索途径。由此可见,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图书馆数字咨询的重要信息资源。

3问题解答过程模式及案例

笔者通过对统计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分析与归纳,得出咨询馆员问题解答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图书馆数字咨询模式从用户提问方式的角度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户通过知识库浏览检索直接得到问题答案。知识库包含常见问题库(FAQ)与问答知识库两种形式,关于图书馆利用中的一般规则与方法可查询常见问题库,其他问题咨询前可先检索问答知识库,如库中有相同或相关信息,用户可通过咨询问答库中信息得到帮助与解答,不必再提交咨询问题。另一种是用户通过咨询平台提交咨询问题,由咨询馆员解答后返回给用户。咨询馆员分析问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咨询馆员能够理解用户咨询要求;另一种是咨询馆员不能理解用户的咨询意图。这时咨询馆员需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沟通,进一步澄清问题,弄清用户的咨询需求。以上这两种情况在问答知识库中是不能反映出来的,但这是咨询过程中客观存在的。

在咨询馆员理解用户所咨询问题后予以解答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通过检索系统获得相关线索或通过参考工具书获得结果;另一种是无法通过检索工具获得相关文献线索,也不能通过参考工具查询结果,需要咨询馆员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并直接查阅原始文献给予解答。这类问题相对较少,统计样本中仅有2次,占0.4%,但对咨询馆员素质要求很高,必须是该学科专家才能给予解答(如案例1)。

案例1:用户:在江南的家谱中关于家学、家塾或者族塾、义塾等的记录都是在哪一部分啊?我在找江南市镇民间教育的相关资料,您能推荐几本江南市镇有相关记载的家谱吗? 咨询馆员:在家谱中有关“家学、家塾、义塾等的记载”好像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专门部分的,但也有少数家谱会作为专门篇幅介绍,本人了解到以下几种:1.清咸丰3年(1853) 刻本[浙江] 《梁湖王氏宗谱》(笃行堂),有专门“义塾记”。2.(清)孙循诚增修[浙江绍兴] 《阳川孙氏宗谱》(民国16年,1927),据清道光10年(1830)本铅印,敦彝堂),在卷二十五为专门“家学”,卷二十八为专门“家塾录”。3.上海图书馆藏,清光绪6年刻[江苏丹阳]《东泊张谱》(永思堂),卷三为专门的“家学考”。4.清光绪间活字本《江苏宜兴马氏宗谱》(敦本堂)有专门的“义塾记”等。

利用工具书解答问题是图书馆传统咨询的重要途径,但在数字参考咨询中,只是一种备选途径,在数字资源无法得到相关答案或需要保证信息的权威性时才会使用。咨询结果统计表明使用纸质工具书仅有10次,占2%。如案例2:

案例2:用户:印度 环境方面 统计数据:二氧化碳排放量,污水排放量?咨询馆员:World Environmental Databook 2008/2009(全球环境数据)中第291页有2001年-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污水排放量的数据:……《国际统计年鉴2010》中有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较新的数据,但没有污水排放量数据,也可作为参考(注:下划线部分含有馆藏信息链接)。

检索系统(指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的各种类型数据库系统,包括各种目录、题录、文摘及全文型数据库与搜索引擎)是数字参考咨询解答问题最常用的工具,咨询结果统计表明,只有6个咨询结果没有直接使用或通过咨询结果无法判断使用过检索工具(系统),占1.2%。在使用检索系统解答问题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只需检索一次就可以达到目的,相当数量的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检索工具(系统)检索多次。有的是问题涉及到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需要通过不同的检索工具(系统)获得不同类型的文献,如案例3;有的是因为检索失败需要选择不同的检索工具(系统)检索才能得到检索结果,如案例4;也有的问题是因为通过检索发现问题后再深入查询相关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完整的解答,如案例5。

案例3:用户:水母有关资料?咨询馆员:首先,请您确认您要找的是关于 水母 这种生物的资料。通过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上海图书馆内镜像) ,为您找到这样一些信息:……另,为您找到内容相关的图书,如:《生物入侵》、《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潜海世界》、《海洋生物学实验》 、《动物学》。

另,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选择“篇名”,写入“水母”,可以获得一些相关文章信息,如:……(略)(注:下划线部分含有馆藏信息链接,并对部分内容作了省略)

案例4:用户:您好!我急需查阅《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请问上海的哪个图书馆可以查到?咨询馆员:在上海图书馆的书目查询页面(ipac.library.省略)中没有找到该文献的收录信息。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中也没有找到该文献的收录信息。在CALIS联合目录中没有该文献的检索结果。由此基本可以确认,上海没有图书馆收录该年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中可以检索到该年鉴的馆藏信息。该年鉴出版于2009年,其中的统计信息应该是2008年度的,据谷歌和百度中的检索结果,该年鉴只出过这一期,前后都没有再出版过。如果您需要,可以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咨询馆际互借业务(注:下划线部分含有馆藏信息链接)。

案例5:用户:借阅《宋代荫补制度研究》。(作者)游彪。咨询馆员:由于您在北京,通过国图(国家图书馆)公共目录查询系统检索,输入题名“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可以查到此文献,详情请点击这里。通过查询结果可知,此文献为博士论文,通过清华同方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均能找到此论文的电子版。国图收藏了上述电子资源,您也可通过论文数据库查询。另外,通过百度搜索,可以查到网上有免费的资源可供下载,点击这里查看(网上资源,请注意甄别)(注:下划线部分含有馆藏信息链接)。

案例2至案例5是数字参考咨询中最常用的问题解答模式,只需咨询馆员熟悉各类信息资源,熟练掌握检索技巧,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就能够较好地解答用户的提问。一般认为这些问题为简单咨询,但实际咨询中也有一定数量的问题解答是相当复杂的,不仅在解答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各种问题解答模式,而且更需要咨询馆员不断查阅原始文献,不断归纳总结与推断,不断找出新的线索,犹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如案例6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咨询馆员从《陈文述年谱初编》入手(但如何查得这一年谱与咨询问题有关不得而知),通过零散的信息分析归纳,推断査憺餘可能为海宁査氏族人,进而查询“海宁査氏”网页(百度百科),进而推断出査憺餘就是海宁査氏族人,并得出排字辈份,通过《陈文述年谱初编》提到的“比部,清代的比部即刑部,进而查询“拙政园”(维基百科),推断出査憺餘即为查世倓,再以查世倓进一步查询到《续修四库全书》目录(搜狐博客),发现他曾主持刻过《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并对上述所得信息归纳整理,并提示更详细信息的查询方向。解答这类问题,咨询馆员不仅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咨询馆员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积累与较高的信息分析综合与判断能力。

案例6:用户:海昌查憺餘人物情况?咨询馆员:根据您题中所述,梳理了一下相关的信息。在有关清代诗人陈文述的一本小册子(《陈文述年谱初编》)中曾几次提到您所说的这个人,现摘取其中最重要的一段原文如下:“嘉庆九年甲子(1802年)……‘不孝文述游京师。先假馆晴田公族人査憺餘比部宅中。文述庚申同年又山侍御之尊人也。……'”下文案曰:“晴田公,即査昌泰,文述外祖父。又,'査憺餘',诗文中多做'査澹餘'。”云云。从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这位査憺餘应是陈文述娘家的亲人。据查,海宁査氏是名门望族,明清之际出过许多名人,其中包括明朝的査继佐和清朝的査慎行等人,当代的查良镛(即金庸)也是此族中人,而上述年谱中提到过的査揆也是陈文述的好朋友。根据前引“海宁査氏”网页(百度百科)的介绍:“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可推知,上文提到的査昌泰很有可能就是其中的昌字辈族人,那么,这位“査憺餘”应该也就是海宁査氏的一族之人了。另外,上文还提到陈文述寓居京师时査憺餘为“比部”,清代的比部即刑部,考察拙政园(维基百科)的历史,其中有这样的描述:“1809年(嘉庆十四年),复园转售于海宁查世倓,仍名'复园'。”结合您所提供的査氏曾购买拙政园的资料,可以推断,査憺餘就是查世倓,根据上文的族谱排序,他应属于査昌泰的孙辈并与陈文述同辈,接待陈文述和购买复园时査均任刑部郎中。再就查世倓这个名字进一步查找,发现他曾主持刻过《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详见《续修四库全书》目录(搜狐博客)。

综合以上资料,基本可以对査憺餘这个人做这样的描述:出身海宁査氏,本名查世倓,嘉庆中任刑部郎中,嘉庆十四年购得拙政园一部并重修之,曾主持印刻《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与清代诗人陈文述为友。

如需查找此人的详细信息,可能需要翻阅上文提到过的《海宁査氏族谱》20册。很可惜,此族谱上海图书馆无馆藏,您可以咨询一下浙江图书馆等附近的公共图书馆,看是否能有馆藏(注:下划线部分含有网络信息链接)。

4结 语

综合上述统计分析,笔者认为:

 从用户角度看,数字参考咨询为用户咨询提供了一条数字化与网络化的更加便捷的咨询渠道,但用户咨询的问题与传统图书馆时代基本一致,主要是为查询文献信息寻求帮助,同时也有一些知识、事实、数据及考证等方面的咨询。对照詹德优关于参考咨询的定义与戚志芬指出的参考工作的内容范围,基本没有变化。

 从参考信息源的角度来看,信息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不是传统咨询与数字咨询之间的差异,而是时代的差异。当今的传统式咨询与数字咨询所使用的信息源应是一致的。从统计的结果看,现代咨询的信息源主要为数字信息,如使用最多的馆藏目录与联合目录数据库及各种题录、文摘与全文数据库都为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信息一方面使得检索更加方便快捷,为咨询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一些支持全文检索的系统,如常用的“读秀知识搜索”、“Google图书搜索”可提供图书内容检索,实现文献内的知识挖掘,有效提高了知识信息的查询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数字化使得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尤其是目录、题录与文摘信息大都可通过网络免费使用,咨询不再局限于本馆信息资源,可以更多地通过网络利用国内、国外的各种信息资源。再者,随着Web2.0应用模式的出现,网络资源日渐丰富,搜索引擎技术日渐完善,整个网络资源犹如一部巨大无比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参考咨询重要的信息资源。传统文献信息源只是在数字信息无法解答时作为备选资源。

 数字咨询与传统咨询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数字咨询可以将通过E-mail、Web表单、聊天系统等以文本传递的咨询结果方便地编辑与存储,建立可以浏览与检索的问答知识库。从目前来看,问答知识库有三个方面的功能:①为用户咨询提供了一种快捷的途径;②问答知识库的建设为咨询馆员培训提供经典案例;③问答知识库保存了咨询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参考咨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有利于开展参考咨询理论与实践研究。

 合作咨询将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通过合作咨询可以实现咨询专家的优势互补,更有利于解答用户提出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各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使得整体可用资源得到拓展。

 特色资源建设将有效提高图书馆咨询服务的竞争力。如上海图书馆家谱的收藏与开发利用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 咨询馆员队伍建设是提高咨询质量与咨询效率的关键。根据上文样本统计,约90%的问题只需略有学科知识,熟悉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精通各种检索技巧的信息专家就可以解答,但仍有约10%的问题需要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并有一定检索技巧的专家咨询馆员解答,其中约1%的问题需要本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十分熟悉本领域文献信息,同时具备信息筛选、归纳、判断与推理能力的高水平专家解答。目前图书馆领域中不缺少历史文献、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其他学科研究专家只能通过聘用、联合等方式,如“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合作,上海社会科学院提供了10名不同学科的研究专家,对于缺少学科专家的学科只能采用转嫁的方式,即提供能够解答问题的专家及联系方式给用户。在实际问题解答中,只需少量的信息专家即可解答大量的用户提问,而需要大量的不同学科专家解答用户相对少量的提问,因此,咨询馆员队伍建设应更多地考虑学科专家的配备。

参考文献:

[1] 詹德优.关于新中国参考咨询研究的统计分析[J].图书与情报,1996(1):20-25.

[2] 戚志芬.参考工作与参考工具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37.

[3] 张晓林.数字参考服务[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1):14.

[4] 孟连生,惠瑶.中国数字参考咨询发展概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6(1):1-4.

[5] 尹倬.合作式数字参考咨询系统的比较研究——以“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和“联合参考咨询网”为例.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70-73.

[6] 黄显功.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字化资源服务——古籍保护效果的一个实例[J].图书馆学刊,2008(1):4-6.

[7] 蔡恩泽. 读万卷书——Google图书扫描计划[J]. 互联网天地,2009(6):74.

百科知识问答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精神 统计分析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和动力,是指人的创新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与习惯”,包括批判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和勇于探索精神。作为创新生力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涉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基于这一认识,2006年4月初,课题组在武汉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三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涵盖文、法、经、管、理、工、医、体育。为便于统计,把法、经、管归于大文科类,把理、工、医、体育作为大理工类。共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600份,其中,本科生1 390份,研究生210份。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及其成因,初步探讨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途径,旨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1 批判、怀疑精神分析

勇于批判、大胆怀疑是创新精神的能源和动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要真正实现学术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首创和突破,做出前所未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就意味着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不满足、怀疑、否定和超越。“创造新知识不是简单地向别人学习或从外界获取知识”“创新必须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永不满足现状、永远进取的精神。”大凡重大的创新成果,都是以怀疑、突破前人或同时代人的权威性见解为基础的。没有批判和怀疑,就无从发现问题,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就会欠缺能源和动力。为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1)如何看待教科书上的知识。从不怀疑,完全接受:本科生141人,占10.1%,研究生24人,占11.43%;有怀疑,但不去深究:本科生668人,占48.1%,研究生100人,占47.62%;有点怀疑,但没提出来:本科生381人,占27.4%,研究生49人,占23.33%;怀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本科生186人,占13.4%,研究生37人,占17.62%;未答:本科生14人,占1%,研究生无。

可以看出,有10%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48%左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只有13.4%的本科生和17.62%研究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理性分析,从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一点,研究生高于本科生4.2个百分点。还有23.33%的研究生和27.4%的本科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虽有怀疑,但没提出来”。说明他们虽有发现问题的才气,但缺少提出问题的勇气。

(2)听学术讲座时。只记是什么,不问为什么:本科生345人,占24.8%,研究生63人,占30%;从来没想过提问题:本科生325人,占23.4%,研究生38人,占18.1%;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本科生5.3人,占36.2%,研究生70人,占33.3%;常常提问题:本科生185人,占13.3%,研究生36人,占17.1%;未答:本科生32人,占2.3%,研究生3人,占1.4%。

由此显示,听学术讲座时,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只记是什么,不问为什么”和“从来没想过提问题”的占48%以上。这表明学生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创新素质——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对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急于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用理性去追问现存事物的合理性,从寻常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如果对什么问题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认为它们理所当然就该是那样,提不出问题,压根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那就无从进行科学研究,也永远做不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另有33.3%以上的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个数字明显高于对教科书的态度,可能是不敢直接面对专家提问题。只有13.3%的本科生和17.1%的研究生“常常提问题”。

2 独立思考精神分析

独立思考是创新精神的灵魂。因为创新的成果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所以,要求创新主体能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存事物的合理性,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面对一个问题,当自己意见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如果经过缜密思考,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那就要力排众议,敢于坚持,决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超然独立是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

(1)面对一个问题,当自己意见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放弃自己的看法,力求和大家保持一致:本科生66人,占4.7%,研究生19人,占9.0%;再想想,也许是自己错了:本科生701人,占50.4%,研究生95人,占45.2%;怀疑他人错了,但没提出来:本科生175人,占12.6%,研究生30人,占14.3%;坚持自己的看法:本科生429人,占30.9%,研究生62人,占29.5%;未答:本科生19人,占1.4%,研究生4人,占1.9%。

由此显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独立性和自信心不强,偏重求同思维。而自信心和独立性又恰恰是创新所必须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支点,有了自信,才敢于想他人所未想的事,说他人所未说的话,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东西,做他人所未做的事情,写他人所未写的文章,别具一格,标新立异。如果人云亦云,力求和大家保持一致,那永远也不可能做出新发现、新发明。

(2)对爱和老师讨论问题的学生。爱出风头,喜欢表现:本科生180人,占13.0%,研究生39人,占18.6%;不尊重老师:本科生16人,占1.1%,研究生1人,占0.5%;不讨人喜欢:本科生167人,占12.0%,研究生23人,占11.0%;有思想,有独立见解:本科生994人,占71.5%,研究生146人,占69.5%;未答:本科生33人,占2.4%,研究生1人,占0.5%。

(3)你所崇尚的人格特质。凡事和大家保持一致:本科生55人,占4.0%,研究生17人,占8.1%;含蓄点,不争议:本科生537人,占38.6%,研究生83人,占39.5%;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本科生311人,占22.4%,研究生55人,占26.2%;喜欢冒险,敢为天下先:本科生461人,占33.2%,研究生53人,占25.2%;未答:本科生26人,占1.8%,研究生2人,占1.0%。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积淀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传统文化中虽然不乏有利于创新的思想,但它所宣扬的“不为人先”、“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及“法不责众”的观念,使人们形成了“怕出头”、“怕变革”的保守退避心理,认为只有和大家意见保持一致才有安全感,从而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

3 敢冒风险、勇于探索精神分析

冒风险、勇于探索是创新精神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重大的创新成果,都是以怀疑、突破前人或同时代的权威性见解为基础的,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冒险总是面临未定风险,其失败的概率自然就大,往往要经历许多挫折,失败和反复,然后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是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正如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所言:“我的成功是从一路失败中取得的”。

对未知问题的回答是:先放那儿,等别人去:研究本科生235人,占16.9%,研究生17人,占8.1%;无动于衷:本科生120人,占8.6%,研究生83人,占39.5%;尝试提出不同的想法:本科生770人,占55.4%,研究生55人,占26.2%;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本科生235人,占16.9%,研究生53人,占25.2%;未答:本科生30人,占2.2%,研究生2人,占1.0%。

由此显示,面对未知问题,选择“尝试提出不同想法”和“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的占本科生的72.3%,表明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探索欲望,创新意识较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的探索冲动高于本科生8个百分点,“先放那儿,等别人去研究”低于本科生近9个百分点,表明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高于本科生,但“尝试提出不同想法”这一项却又低于本科生29个百分点,表示“无动于衷”的高于本科生近31个百分点,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语

(1)大学生并不缺少创新意识,但缺少深究问题的创新热情和提出问题的创新勇气。近90%的大学生能用怀疑的眼光审视教科书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批判怀疑精神,但有75.5%的人虽怀疑,但“不去深究”或“没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听学术讲座时,有33.3%的大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说明缺少一个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和创新勇气的环境氛围,使之不敢创新也懒于创新。如何从社会、文化、教育着手,营造一个鼓励标新立异,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环境,使大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是高校乃至社会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大学生主观上具有崇尚独立思考、不盲从轻信的意识,但在客观现实环境中却又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力求和他人保持一致。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独立行为之间的反差,折射出的是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问题。规范化试题,标准化答案,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话语权,结果只能造就平庸化的学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由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观点、看法,一个问题不可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善于倾听并因势利导,给学生以应有的尊重。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是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3)研究生相对本科生具有较强的探索冲动和较弱的探索勇气。在对教科书知识和学术讲座“表示怀疑”并“常常提问题”、“凡事都想问个为什么”方面研究生高于本科生4个百分点;面对未知问题,选择“先放那儿,等别人去研究”的低于本科生近9个百分点;对未知问题“有种强烈探索冲动”的高于本科生8个百分点。这表明研究生的学习较之本科生更具主动性和理性,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合理质疑,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探索冲动。但是,在勇于探索方面,研究生的表现却不如本科生。选择“凡事和大家保持一致”、“含蓄点,不争议”的研究生高于本科生5个百分点;选择“喜欢冒险,敢为天下先”又低于本科生8个百分点;面对未知问题,“尝试提出不同想法”的研究生竟低于本科生29个百分点。这表明研究生不是不愿创新,而是不敢创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培养方式、评价机制问题,但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使研究生不能承受失败之重。由于任何一项创新,都存在风险,都时时面临失败的挑战,甚至会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不允许失败”,就意味着将一切创新和创造扼杀在襁褓之中。“不允许失败”是创新的致命杀手。因此,应当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创新失败人才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其不因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有学者说,“是否宽容创新失败,是检验一个社会是否支持创新、善待创新、创新氛围浓厚与否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陈开岩.浅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5)

2 金吾伦.当代西方创新理论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 冯之浚.技术创新与文化传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

百科知识问答篇5

4月5日,这个日子让我终身难忘,因为在这天,我、孟令威和闫士明第一次代表我们五六中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并获得一等奖,所以这天才让我难忘终身。

那是邻放寒假的时候,学校的校领导为了给我们的寒假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便发了一张《科技知识竞赛》的复习卷,这张卷子共有126道题,让我们在寒假这段时间好好复习,然后再4月份的校园星空我最亮活动中一显身手。由于我的记忆能力不错,也向来在这方面很积极,便利用寒假这段时间把这126道题的答案都背了下来。在2月7日的时候,我自己认为已经把答案背的滚瓜烂熟时便去找妈妈考我。我自以为可以全部答对,赢得妈妈的称赞,可没有想到的是,妈妈竟然倒着考我,把卷子上所谓的‘答案’告诉我,反过来问我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如1860年洗劫我国圆明园的侵略军是(英法联军),可妈妈却问我,英法联军是哪年洗劫我国圆明园的。)每当妈妈这么一问,我便会不知所措,乱答一气。后来妈妈告诉我,‘答题时不要太死板,要懂得变通,不能只记住答案,别的什么都不管。我们的中国画是一句话百样说,问题也是一样,一道题,可以变成百样的问法,所以你一定要把这道题读懂、看透,只有这样,不管别人怎样问,你都能够对答如流。’于是,我又找着妈妈的方法背了一周,果然,把所有的题都读懂了,看透了,不管妈妈怎样问我,我真得能够对答如流了。我知道,我能够如此,不仅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妈妈悉心教导的结果,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科技知识竞赛中最好的成绩回报妈妈。   这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胜利和成功,这种充实是我前所未有的,是自豪的,是欢畅的!

百科知识问答篇6

探索中的问答模式

问答网站中Quora和知乎算是当前最具有代表性的问答网站了,里面的内容也常被各大媒体、学者等作为引用来源。近年来,国内的问答网站不断涌现,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成功的知乎以及百度百科已经众所周知,而那些倒下的也值得我们研究。LiveSide.Net网站称,微软已经决定在2009年5月21日关闭旗下问答门户网站MSNQnA;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将正式关闭最早于2010年7月推出的问答服务网站Questions;Google高级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宣布,Google于2010年收购的免费问答网站Aardvark将于2011年9月中旬关闭;社会化问答网站先驱Formspring宣布,网站因为运营成本过高,将于2013年3月31日关闭服务......

而国外的几大知名问答网站的倒闭,导致了问答网站界“哀鸿遍野”,但是这并不影响国内用户对于问答网站的追随。百度知道、搜搜问答、天涯问答等瞬间跟风,现在除了百度知道还在“坚挺”,其余者已经奄奄一息。而笔者在做网络水军的经历中了解到,百度知道早已是“水军天堂”,百度知道里面的的广告无处不在,这是网络水军必会的第一技能。

垂直问答对于产业的巨大价值

问答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垂直型与“杂谈”。“大杂烩”、开放式的风格导致了百度知道、搜搜问答、天涯问答今天的局面,谈不上“活蹦乱跳”,但也“死不了”,这种大杂烩的问答模式能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但是却无法深入。

而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问题,垂直问答社区的价值就开始凸显。seowhy创始人夫唯,就垂直问答社区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谈到垂直行业quora、知乎模式的探索之路的时候,夫唯提到:知乎是国内目前最为成功的垂直问答网站之一,知乎像是百度知道的精英版,搜外问答则像是互联网营销领域的垂直知乎。

而因为垂直问答社区对于行业巨大的价值,seowhy也推出了自己的社区“搜外问答”,该垂直社区的价值何在?夫唯给出了明确的解答

1、搜索引擎营销动态变化很快,各类问题层出不穷,需要一个集合搜索引擎营销行业的智慧来共同研究,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过去了。

2、互联网营销行业精英人才呼唤这样的一个平台,纯粹的研究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体验被赞同和关注的快感,扩展行业人脉。

3、搜索引擎营销、互联网营销领域需要一个对细枝末节的吹毛求疵、对行业动态的深度分析,能让人受益匪浅的平台。

4、另外一个是,对行业高级人才猎头的意义。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有高端的互联网营销人才聚集地,市场缺少一个可以让行业猎头判断一个互联网营销人才的实力的平台。

搜外问答就是在这样一个“受命于”互联网营销市场需求之间的平台,聚焦高端互联网营销人士,致力于解决互联网营销难题的平台。

垂直问答社区“搜外问答”在行业内产生的巨大价值

据搜外问答官方数据显示,问答上线200天,1622位用户共创作11968个优质回复,98%的回复率,总在线时长124299分钟。搜外问答的用户群体是各大公司的SEO总监、各网络公司网络总监以及互联网行业的专栏作家和评论员等,整体围绕互联网营销的圈子来铺开,采用实名邀请注册的模式杜绝了不良内容鱼目混珠——这就是垂直问答社区真正的价值所在。

百科知识问答篇7

关键词:地理教学;指导训练;整合建模

高考考什么?高考是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些学生对基础知识可以倒背如流,为何在考试答卷中却拿不上分呢?这就是学生的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①审题能力差,题意理解不到位,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答非所问。②审题时抓不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在问什么,导致答非所问。③读图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只有知题知意才能百做都对。作为老师如何训练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怎样让学生在考试中多拿分呢?这是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老师应该做的是“教”。教会学生的第一步就是审题,读图、材料,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第二步,教会学生根据图和材料,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根据题意问什么答什么,图上有什么答什么,材料里有什么提炼出来并答出来。第三步,教会学生使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用地理术语答题,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其次,老师要指导学生训练,在试题训练中找规律,让学生学会“死去活来”“死”是基础知识要记牢,答题术语要记清;“活”是指活学活用;图是死的要把图看活,才能在图中找到你要用的答案;材料是死的要把材料看活,才能在材料中找到你要用的答案;灵活运用但不能离开题意,根据题意在图和材料中找标准答案。

百科知识问答篇8

一、熟练典型题型

百分数应用题的题型可以有很多变化,但是有一些典型的题型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典型题目的特点,概括出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解题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百分数应用题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1.求百分之几。

常见的有求百分率、求一个数量是(占)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百分之几等题型。求百分率都是用已知量除以总数量再化成百分数。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另一个数量是标准比较量,即单位“1”),都是用前面的数量除以后面的数量(单位“1”)。求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百分之几总是要用多(或少)的那部分数量除以单位“1”。但多(或少)的那部分数量有时在题中没有告诉,有时直接告诉,因此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如:

①男生有25人,女生有2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②女生有20人,男生比女生多5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前者要先求出相差的数量,再除以单位“1”;后者相差的数量已经告诉,可以直接用它除以单位“1”。

2.已知百分之几,求具体的数量。

这一类题型的变化较多,数量关系也稍复杂一些,但也可找到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题型。如:求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量。求一个数量增加(或减少)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量增加(或减少)它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量,等等。第一种情况可以直接用乘法(即用单位“1”乘以百分数);第二种情况一般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解决;第三种情况可以先求出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即增加或减少的数量),再用单位“1”加上(或减去)这部分数量;第四种情况往往用方程解决(设单位“1”为X),方程的数量关系类似第三种情况。

二、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百分数在具体题目中的含义,能够独立、熟练地分析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1.确定单位“1”。

找准题目中的单位“1”是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首要条件。单位“1”指的是比较的标准量,凡是题中出现的百分数都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为了避免学生生搬硬套,教师要让学生确定题目中的百分数具体指的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2.确定解题法。

解决百分数应用题通常有两种方法:(1)列算式解答;(2)列方程解答。具体选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来确定。学生比较适应顺推的思路,对于“单位‘1’的数量×百分数=……”这样的数量关系容易理解,通常题目中单位“1”的数量如果知道,那么一般采用算式方法解答;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不知道,一般就设单位“1”的量为x。

3.确定对应量。

要分析数量关系,学生首先要把各部分具体数量和它们所表示的百分数互相对应起来。这里有两种情况必须明确:

(1)条件中的已知量所对应的百分数是什么?如: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它的40%,还剩60千米,这条公路一共有多少千米?

题中的已知量是60千米,是还剩的千米数,40%是已经修的千米数占总路程的40%,那么60千米应该占总路程的60%,所以60千米对应的百分数应该是60%。

(2)单位“1”的百分之几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什么?如:

柳树有200棵,杨树比柳树多25%,杨树有多少棵?

经过分析可以知道,这道题的单位“1”是柳树的棵数,柳树棵数的25%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应该是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即柳树棵数×25%=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数)。

4.确定关系式。

这是分析数量关系的最后一步,在做好了前面的一系列分析工作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分析题目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根据题目所求的问题综合考虑,选择列出恰当的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

三、强化实际应用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其灵活应用和独立分析的能力,真正实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1.学习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关学校兴趣组的问题、班(年)级人数的问题、商店打折的问题等,在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所以往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探索意识,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灵活应用能力,又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教学形式开放化。

为了提高其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的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变化。如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数量关系,合理选择所要填写的条件。

学校美术组有20人,___________,科技组有多少人?

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0%20×80%

科技组的人数比美术组多80%20+20×80%

是科技组的80%80%x=20

比科技组多80%x+80%x=20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获得的信息尝试编写百分数应用题,在课堂上互相进行考验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因此,如果学生对百分数足够理解,采用了自己认为简便或者适合自己的不同方法正确进行了解答,并且能够独立准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提高灵活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

上一篇:生活安全范文 下一篇:动漫爱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