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1 17:56:26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1

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刘姥姥作为一个乡下来的庄稼人,就是一朵“溪头荠菜花”。别看她土得掉渣,穷得叮当响,可是,大观园最后的春色却属于这位农村的老太婆。

刘姥姥左右逢源,三进荣国府。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何以在贾府里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农村的那种恬淡安宁的田园生活赋予了她淳朴憨厚的性格。这也是一般劳动人民的共同性格特征,这种淳朴憨厚完全是出自人的本性,也就是她的本色。她讲话有趣,一开口就能逗人发笑,她的语言最是粗俗却又最是有味,我口言我心。虽是乡下人,可是因为年纪在那儿,有阅历和见识。贾母爱听她唠叨,哥儿姐儿们喜欢听她说故事。比如,姥姥讲个庙里头抽柴草的故事,还带点悬疑劲儿。故事虽被贾母打断,没说完,后来宝玉发痴,还真打发小厮寻庙去了。

刘姥姥人老心不老,对时尚不排斥,能接受新生事物,尤其她有股子“无知者无畏”的劲头,胆大,不怕说错话,不怕出丑。还特别能自嘲,特别本色。说话不飘,农村人嘛,能飘得起来吗?她知道自己是谁。

刘姥姥身上有着很多城里人没有的美德,想当年,因为家里穷,只好厚着脸皮,来到贾府,投奔凤姐,得了二十两银子外加一吊钱,她和家人得以度过了难关。到地里秋收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特意送点新鲜瓜果蔬菜来,这是她本能的善良而质朴的情感表达。

这一点是跟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文化的本质相融合的。当时王熙凤的女儿抱着一个大柚子玩,见板儿手里拿着一个佛手,然后她就要。丫鬟就哄着板儿把这个佛手给大姐换了柚子,板儿呢已经对佛手玩腻了,看见那个柚子又圆又香,就换了。

后来板儿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儿,冥冥之中的缘分,就是佛手指引的结果。佛手就是暗示。所以,让刘姥姥起名,她取个“巧”字,说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巧姐的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休,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里的“刘氏”自然是指的刘姥姥。

后来贾府被抄,刘姥姥挺身而出,毅然把以前小姐丫鬟们送她的衣裳仍带到牢里,给她们换上,她说:“这些年蒙府里头照应,还读了书,认了几个字。”刘姥姥还竭尽全力救巧姐的命。她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刘姥姥实践了儒家的“点滴之恩,以涌泉相报”,是一个有情有义有味的姥姥。

还记得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中刘姥姥的酒令吗?“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多少人为这两句简单浅显的话,作了无数篇长篇大论的考证。有人说,红楼梦以花喻人,所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也是暗指整个贾府的女儿的悲惨命运,也就是花落的命运。后面的“大倭瓜”也说明了这里的花落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死,而是说有些人可能就像花落结瓜一样,落得普通平常。也就是说,贾府最后应该是和普通人家没有什么两样,人丁散落,是一场“飞鸟各投林”的结局。

其实,刘姥姥终究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婆,满口村话,哪有那么多微言大义呢?她夸大观园的气派美丽时,说,“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闲了的时候,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逛逛!想着画儿也不过是假的,哪里有这个真地方儿?谁知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画儿还强十倍。”

这就是刘姥姥的聪明,也是她的智慧,同时更是她的实诚。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2

“刘姥姥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靠几亩薄田度日,生活很艰辛。”由于没有儿子,所以就跟女儿女婿过话,自然也就一心一意为女儿女婿了,艰苦的生活女婿狗儿只有硬着头皮过。可是刘姥姥是个聪明人,不甘于如此清贫,掰着手指头算到了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贾府祖上同姓是挂名的亲戚,确实是因为生活无奈,也就只好进了贾府认亲,希望生活有所转机。如果有所收获,那一家子也就有救了,倘若没有收获,那也算是见过世面了。竟没想到这一去倒还真把这辈子没吃过,没见过,没听过的新鲜事都经历过了。

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红楼梦》中人物角色众多,小说在前六回都是对剧中人物的性格介绍,“红楼故事”的真正开始是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正式开始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对她的描述少之又少,刘姥姥是一个纯粹的乡村老太太,出身也低微。凭着自己的女婿的父亲曾经与王熙凤的父亲同朝为官,又是同姓,所以就认了宗,这样疏远的关系与贾府真可谓是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但就是这样牵强的关系,曹雪芹将刘姥姥第一次送进了荣国府,让她对这个侯门世家看了个大概,仅是这样一个皮毛的认识就让刘姥姥大开眼界。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个乡村老太太到侯门贾府来“打抽风”,借刘姥姥的眼睛看着整个贾家从兴盛到衰落,甚至有意借刘姥姥的眼描述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所以不得不说,这就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借一个与小说主体没有太大关系的人物将整个封建王朝都看了个透彻。

刘姥姥一进贾府作者对她的描述虽不多,但是很精辟。可以看出刘姥姥是个不普通的乡村老太太,她有见闻,同时是个语言大师,凡事都能给尽别人面子。因为深知自己地位低下,故而宁愿让自己当个“丑角”,抬高别人,大家开心了,她来贾府的目的才能达到。所以又不可不说刘姥姥是个老谋深算的人。第六回中刘姥姥对周瑞家的说“原始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请请姑奶奶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这样富有艺术性的话语,声东击西,给足了对方面子,让听话人开心,同时又给自己留下台阶,最后使自己逞心如意,得到一定的资助。果不其然,王熙凤给了她20两白银打发她走了。有了这些银两足以让其发家,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作者用极其简短的篇幅对其描述。显然,这样的效果远出乎她自己的料想,这样的公关行为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同时这又为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精彩的表演埋下了伏笔。

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从刘姥姥身上看得最明显的就是一股乡村人的淳朴,知恩图报。第一次去贾府得到王熙凤等人的资助,回家后种了些新鲜的瓜果蔬菜,收成后就想着去贾府还个人情。于是,这第二次去贾府只是简单的为了答谢,这样单纯的目的也让刘姥姥在贾府在贾府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回是出尽风头,与贾府中的人也都混了个熟。以前没吃上的,没见过的,没经历过的这回可算是都满足了。

刘姥姥在下人们房间与周瑞家的闲谈,恰巧遇见了平儿,说起了螃蟹宴,刘姥姥道“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由此可见贾府的富贵还是主要体现在吃上,谈到吃最具典型的还是缀锦阁王熙凤喂刘姥姥吃茄泥的描写。通过刘姥姥之口,“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到这个味!”一个普普通通的茄子要这些工序,这么多材料,可见作者正是借刘姥姥的眼睛印证了贾府的富贵。当贾母等人陪同她一起游逛大观园时,问她觉得这院子怎么样?聪明的刘姥姥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 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这话给足了贾母面子,恰到好处的评价也就提升了刘姥姥在贾府的地位。独到的口才也造就了刘姥姥的特殊待遇,能共贾母一张桌上吃饭,与她一起游玩大观园,一起行酒令,为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字……这些可不是一般的乡下老太太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啊!她过人的智慧让自己在贾府的地位明显提高了。从称呼上我们就不难发现,由第一次的“穷老婆子”到这一回的“刘姥姥”。要我说,把刘姥姥这样的人放在今天那绝对是少有的公关人才。

在刘姥姥二进贾府,显然也是整个红楼故事的高潮,是贾家旭日兴盛的时期,整个荣国府欢笑声不断,财源广进,加官进爵。此时刘姥姥当然知道整个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也即是“老祖宗”。所以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就只要讨好老祖宗,让她高兴,那就万事大吉了!聪明的刘姥姥充分的压低自己的身份,扮演好自己的“丑角”,让大家都笑起来,都开心了她自己才能开心。于是就有了此次笑声的高潮,吃饭前,刘姥姥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讲完这个笑话后,自己鼓足腮帮子不笑,等着大家都笑得前俯后仰,人仰马翻才笑。其实这并非是她的本意,她也不愿如此忍辱,至于后面大家用金箸银筷来戏弄她,机灵的刘姥姥也不是真不知道,上手应对的游刃有余,是可谓是一个少有的公关人才。后来行酒令,她也是充分运用日常生活的农家用于来对得很押韵, 再一次让这些富家子弟笑了个痛快。这一切的“笑料”为刘姥姥日后的飞黄腾达打稳了根基。

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贾府的败落像是发生在一夜之间,又像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人财两空空,一切仿佛来得太快,让人还没有从他们之前的欢声笑语中走出来。这时,曹雪芹将刘姥姥第三次送进贾府,只是这一次刘姥姥进贾府不是来“打秋风”的,也不是来还人情的。她是听说贾母病了来探望的。没想到这一来却算是见证了整个贾府彻头彻尾的衰落,家破人亡。作者精心安排的那个旁观者把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偌大的贾府象征着当时的封建社会,看着很坚固,实际上早已摇摇欲坠,差的只是一个导火索。贾府的衰落象征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也即是她地位上升到最高的时期,王熙凤的那一声“姥姥”将这个乡下老太太的地位上升到顶峰。应该说她的目的???是完全达到了。可是,一切源于一个“巧”字,当初刘姥姥有幸为王熙凤的女儿取名唤“巧儿”。今日王熙凤的女儿患难,也便是从这个“巧”字说起,巧了这桩难题得由刘姥姥亲手来化解,将其救出险境,最后与板儿也算是促成了一段良缘,了了凤姐最后的一桩心愿,小说也就该接近尾声了。

四、我眼中的刘姥姥

好一个刘姥姥,利用亲情靠近王熙凤;利用年龄讨好贾母;利用卑微的身份与下人丫环搞好关系;只身一人来到“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满载而归,送银子的送银子,送绸缎礼物的也有,正是这样一个可爱又可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老人家虽然知道自己身份低微,却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不做作,反而是更好地维持自己的农家乐,她到哪里笑声就到哪里,极大地满足了大观园人的精神需求。说到王熙凤的为人处事手段高明,还是远远比不上刘姥姥这样一位没见过世面,年过古稀的老妪。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3

关键词:结构作用 平民视角 人物内涵

一、刘姥姥在《红楼梦》结构中的作用

(一)引子作用――展示作品内容的引线

刘姥姥不属于荣宁二府,书中对她的描写也很少,在整部《红楼梦》中她只出现了三次(高鹗续写的版本中出现了四次,但多数红学家认为刘姥姥应该是三进荣国府),这与其他如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来说算是芥豆之微了。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与贾府没有很大关系的农村老妪呢?他自己对此有一个说明:“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每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四处那个那件事那件人说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1]贾府“在经冷子兴、黛玉等几次皴染后,环境及角色所设置的背景已有眉目和轮廓。然故事如何起势?如何进入内部?这便有了刘姥姥。”[2]我们知道药虽好,但没有药引子是不行的。刘姥姥这个药引子就是为《红楼梦》这副妙药而配。也是恰到好处,二者相得益彰。红楼梦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寓意深远,所以开头曹雪芹用了整整五回来做铺垫。就像现在要进行一个巨大的工程,首先要做的几通一平。把上水、下水、电缆、煤气管道等基本设施都安排好以后,第六回开始情节就正式开工了。刘姥姥就出现在第六回。有了刘姥姥,贾府的富丽堂皇,形形,林林种种就都一一展开了。故事也一路蔓延,无边无际。“如果把红楼故事比作一艘漫游在浩瀚大海上的航船,那么可以说,是贾雨村和冷子兴给我们介绍了这艘航船的大概。林黛玉、薛宝钗是此船必须搭载的两名游客。她们一登船,轮船便可以起航了,而最后开动轮船的就是这芥豆之微刘姥姥。”[4]

(二)伏线作用――伏脉千里,暗示后文

《红楼梦》常用“伏线和暗示的结构手法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线,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自然而又合乎逻辑,使作品成为此呼彼应、首尾贯通的艺术整体。”[5]这种手法在刘姥姥一进和二进荣国府时都有所运用。而所伏内容也多与巧姐有关。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带孙子板儿一起游览大观园,“忽见抱了大姐(巧姐)来,大家哄她玩了一会。那大姐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大姐便要。丫鬟哄她取去,大姐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给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给她才罢。那板儿因玩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果子吃,又见这个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玩,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6]‘脂评’对此曾有两条‘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也。以小儿之戏,暗透通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泄露,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语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7]可见这是作者的一种伏线和暗示。古代定婚姻都要交换信物,而柚子与佛手就是巧姐与板儿的信物。就好像是冥冥之中都已经安排好了的。所以后来巧姐应该是被“狠舅奸兄”卖后又被刘姥姥救起,最后嫁给了板儿。刘姥姥临走时给巧姐起名字也是一种暗示写法,当凤姐说巧姐出生的日子不好常生病,让刘姥姥给巧姐起名字时,刘姥姥自信地说:“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她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顺心的事,必然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 [8]而这些话正应了巧姐以后的遭际。

二、显示贾府繁华的平民窗口

关于贾府的盛况,在刘姥姥进贾府之前已有所渲染,是通过冷子兴和林黛玉的眼睛看到的,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紧锦的温柔富贵之乡。但是冷子兴是古董商人,林黛玉是官宦少女,因而他们所看到的贾府都不是平民眼中的景象。为了使贾府的豪奢能更真、更清晰、更新鲜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需要一个平民视角,这个平民视角就是刘姥姥。刘姥姥两次进荣国府时,像一架摄像机,把镜头投向了贾府的生活细部。写出了贾府的风华正茂,写出了大观园的美丽曼妙,也写出了贾府主子们日常生活的奢华。刘姥姥陪贾母游玩大观园,其实就是继第十七回贾政带宝玉与众清客游览大观园后的对大观园的又一次全面的展示刘姥姥不同与贾政等人,刘姥姥的游览就像现代人的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充满了平民的新鲜与好奇。大观园的美景、贾府主子们生活之豪奢处处让她惊叹。刘姥姥说话不文雅,也不故作委婉,常常用最直接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她把大观园比作画,说惜春是神仙托生的等,都自然而本真,具有民俗风味,也尽显农家本色。刘姥姥虽是直接生产者,可她却尝不出茄子的味道,不认识黄杨木根,甚至把鸽子蛋当成俊鸡下的俊蛋,把省亲牌坊当庙来拜,闹了不少笑话,出尽了洋相。大观园里吃一顿螃蟹的银子,据她说,可以够庄稼人过一年了。在大观园只住了几天就“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历过了。”是她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和批判了贾府的繁华、奢侈与不劳而获。作者也正是想通过刘姥姥的平民身份,她的见识狭窄,她的少见多怪,从另一个角度来见证贾府的鼎盛之期。

三、深化人物形象的良好工具

(一)表现贾宝玉的反传统思想观念

贾宝玉的反传统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反对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他整日与女儿为友,持“女儿至上”论,“见了女儿便觉清爽”。他关爱和同情女儿的生活与命运,总是不遗余力地关爱女儿,并且也不在意这女儿是死是活,是尊是卑,是熟悉是陌生。为了突出贾宝玉这一思想特点,曹雪芹常常对此反复地刻画与渲染。如第十九回中,宁府大摆宴会戏台,众人都在取乐,贾宝玉却想到一幅美人画可能会很寂寞,于是就要去陪陪“她”。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作者又不遗余力地对他的这一思想性格做了一次皴染。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她最拿手的就是讲故事,刘姥姥讲的第一个故事是说下雪天,她听见柴火响,以为有人偷柴火,出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十分齐整的女孩儿。当时听众很多,重要的小姐丫头大都在座 ,但当刘姥姥讲到雪地里站的原来是个十分齐整的女孩儿时,只有宝玉着急地问那个女孩儿为什么站在那里,要是冻坏了怎么办。可是故事没讲完,因为刚讲到柴火,偏巧外面就起火了,刘姥姥无意间犯了忌讳,只得另换一个故事。宝玉却记在心上,等众人重新听故事时,他还追着问结果怎么样,好象贾府失火与他关系不大,他只关心那个故事里的可能被冻坏了的女孩儿。当刘姥姥又换了一个故事讲时,宝玉便闷闷不乐,到府私下里拉了刘姥姥问了个明白。故事都是刘姥姥虚构的,并非真事,贾宝玉却信以为真,让茗烟按着刘姥姥说的地方去找那个女孩儿的庙宇。茗烟当然找不着,可宝玉并不生气,他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仍让茗烟有空就慢慢找,可见他对女儿的关爱与同情。所以,这件事与十九回的“美人画”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鲜明、更具体的表现了贾宝玉的反传统思想观念。

(二)展示妙玉复杂微妙的内在世界

刘姥姥二进贾府引出的最重要的人物是妙玉。妙玉在红楼梦中所占的文字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这一回。妙玉出身仕宦之家,才貌出众、性格孤傲。这在她被邀进入贾府时就有所表现,但对她这种性格最多、最形象的描写却是通过刘姥姥来实现的。贾母引刘姥姥游览大观园,走累了就到栊翠庵喝了碗茶。妙玉为贾母奉茶用的是成窑五彩小盖盅,非常珍贵,可是这杯茶被刘姥姥喝过一口后,她就要把这么珍贵的茶具给扔了!可见她的孤傲怪癖的性格。但最重要的是对这之后她请宝、黛、钗喝“体己茶”过程的描写,与对刘姥姥的态度相反,妙玉居然让贾宝玉这个“蠢物”用自己平常用的绿玉斗喝茶!这在无意中透露出妙玉潜意识里对贾宝玉的爱慕之情。妙玉是仕宦之家出身,现又是出家人,受封建思想和佛教教义的双重束缚。但她又毕竟是个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内心深处有着对理想男性和爱情的深深渴望,而作者就用了一种巧妙的对比笔法写出了她的被压抑的自然本性,展示了她复杂微妙的内在世界

总之,刘姥姥在《红楼梦》中虽禀“芥豆之微”,却成作用之大,使《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和人物能更加巧妙、丰满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了刘姥姥,《红楼梦》才能得以正常运转,大观园才能尽展美丽,人物内涵才能更显深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57页.

[2] [3]罗书华. 正说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1,第123-124页.

[4]朱志荣 田艳妮.论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滁州学院学报,2009(5).

[5]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27页.

[6]李希凡 李萌“品味”刘姥姥.红楼梦学刊,2003(4),第188页.

[7]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34页.

作者简介:周彦敏(1988.6-),女,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4

【关键词】《红楼梦》 语言艺术 独具匠心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就极高,而且也是古典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它的艺术成就不只表现在对不同人物的真实塑造上、对景物的成功描绘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上,更表现在语言上。

《红楼梦》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整体美。它的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的语言,一是写人的语言。尤其是写人的语言,一向被誉为典范。

《红楼梦》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即写出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内心世界。这主要是因为作品以北方人民群众的口语为基础,并吸收了传统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部分,这样就使得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流畅、色彩鲜明、富有表现力。如在第六回中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次日,天未明时,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了他进城逛去,欢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大爷们纳福!”众人们打量了一会儿,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大爷替我请他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儿,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姥姥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就是了。”

作者抓住一系列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既表现了刘姥姥不得已而进城的农村妇女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又十分自然地写出了贾家这个贵族之家的煊赫声势。

《红楼梦》人物的语言,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恰合人物的身份,这不仅体现在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这样具有突出个性的人物身上,就是那些下人、丫头,也由于其性格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这个人“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但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得了个被休弃的结果。

在作品中,这个人物的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运用他那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例如第六回中对王熙凤等待刘姥姥来见的神态,作了这样的描述:

只见……,那凤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火柱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个小盖盅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领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的安。”

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凤姐的外形、姿态,而且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她的神韵,创造出一种境界,把凤姐那种高傲、矜持而又虚伪得令人难以捉摸的神态活活画出。正如此处脂砚斋评所说:“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

又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袭人、宝钗、黛玉等人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关系。袭人说:“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呼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份儿。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到这自觉太过,不觉低头红脸不语。黛玉来得最迟,眼哭得像红桃,话也说的最少,但感情却最深:“‘只见他的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第三十四回)只有一句话,却准确地表现了林黛玉的无限深情。

另外,就同一个人物而言,在不同的状态下其语言也不相同。贾宝玉平时的语言几分痴呆之中往往带有奇异、警策之语;而在他酒醉后,则简直变得颠三倒四,忽此忽彼。如他在第八回中骂李嬷嬷。同样的,老祖宗的语言,本是十分精明、风趣而又颇有气派的,但微醉之后,也变得不明事宜,不通人情起来。如第七十六回中贾母在院中饮酒玩赏到了深夜,丫头怕她坐久了对身体不好,劝她回屋歇着。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由于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人物形象也就更加生动而富有魅力。

《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美,还表现在这部作品里常常以极简捷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写出人物非常复杂的心境。例如第四十回写凤姐上、贾琏等人忽然听说“鲍二的媳妇”吊死了,都吃了一惊,但凤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当有人来报告死者娘家要告状时,凤姐儿笑道:“这倒好了,我正想要打这个官司呢。”人命关天的事情,就是凤姐也难免为之一惊,但她“忙收了怯色”、“反喝道”,这些文字,虽然也流露出了凤姐的故作镇定,但毕竟也显示了她的处乱不惊。

阅读《红楼梦》,你还会被其中的诗词所吸引。《红楼梦》里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这些诗词的作用和过去的话本小说中穿插的有所不同。不是作为著书者自己的创作,而是作为书中人物的创作,也即是著书者代书中人物的创作,这就必须符合每个人物的性格。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闲来无事先后创建了“海棠诗社”和“桃花社”,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不乏有令人赏心悦目者。如在第七十回中,各人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填词。

林黛玉填的是《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薛宝钗填的是《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风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同是填词,而且是同咏一题,林黛玉写得缠绵悲戚,而薛宝钗却写得气势开阔。这是由于两个人的处境、心情、身世的不同造成的。作者能抓住各自的性格特点而把它写得恰到好处,从中也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独具匠心,同时也体现作品的语言美。

此外,《红楼梦》中还经常出现隐语、禅语以及谐音双关的语言。如第一回中的“大荒山无稽崖”;跛足道人所念的《好了歌》;还有“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等。这些语言都各有所指,各有所寓,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之妙。

总之,于《红楼梦》全书中,“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鲁迅语),随处可见。其语言造诣之深,实在是不可胜言的。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5

作家林语堂最讨厌的《红楼梦》人物是妙玉。《红楼梦》里大善人一样的李纨也毫不掩饰她对妙玉的厌恶,直接就说“可厌妙玉为人”。

读者对于妙玉的态度却是各执两端:爱之者,认为她美丽、卓尔不群,活得洁净自我。厌之者,认为她自恋、自负,高傲、尖锐,还颇势利。

妙玉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母带了一干人等和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栊翠庵,此时妙玉的表现是:她忙接了进去,又忙去烹茶,一路赔笑,还细心的记得贾母不喜欢六安茶,其周到细心和体贴随和,完全不输于宝钗、凤姐。唯有面对来“打秋风”的刘姥姥时,妙玉先是让丫鬟不许把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收进来,后来虽看在贾宝玉的面子上,答应将价值不菲的杯子送给刘姥姥,但也还要特地声明说:这幸好是她没用过的,若是她用过的,砸了也不能给她!

妙玉出身仕宦之家,家道中落、父母双亡之后,带发修行的她随师傅从出生地苏州来到京城。进贾府之前,妙玉已经展示了一下她的刺猬型人格。贾府为元妃归省而聘买尼姑,想请妙玉住进大观园的栊翠庵。但妙玉以“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为理由拒绝。后来王夫人又下了个帖子,她才与小戏子们一道进入大观园。

从妙玉进贾府的来历和她首次登场的作为,就能看到她一生的基调。她是被贾府“聘买”而来的一群人之中的一个。小戏子们是来献艺 ,而她和其他尼姑们则是一种装饰品。妙玉未必没想到这一层,所以她的敏感和尖锐自负背后,又何尝没有一种自卑和自我保护?

妙玉的刻意和做作,有时恰好和宝钗形成鲜明对比。妙玉请宝黛釵三人喝茶使用的茶具看似都颇有来历,而烹茶的水,更是大费周章的“梅花上的雪”,这不止是在展示富贵和品位了,她还嘲笑了一下林黛玉没见过世面。

而出身皇商之家,几乎在诗书琴画等方面无所不能的宝钗,对于衣物、摆设、等“身外之物”却从来毫无兴趣,房间布置得“雪洞一般”,全无任何摆设。连贾母都看不过眼。

这样的差别也许是因为两人的品位不同。但又何尝不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呢。宝钗的自在随和,是源自她的境遇和气度,也源自她作为主流人群的雍容和安心。而妙玉,无论她如何优秀出色,如何孤芳自赏,都改变不了她实际的命运。同样是被聘买而来,她和芳官们凭才艺受贾府供养又有多大的差别?她要极力摆脱卑微处境,却处处显示出刺猬式的攻击性人格。特别是面对刘姥姥时,这个穷婆子来到大观园,同样是求庇护,同样是为了生计,她刺眼的存在,尖利地提醒着妙玉现实的无情和丑陋。妙玉选择了以极度蔑视和疾言厉色来与其划清界限,以打击更贫弱的人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寻常。在卑微和骄傲之间,妙玉用主动出击来保护自己。

而最终连作家都不能原谅她。在前八十回曹雪芹笔下只以拜帖对宝玉“遥扣芳辰”,在大雪天里送红梅显示了一点少女真性情的妙玉,在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作里,却被写成一看到宝玉就脸红,一想起他就害相思病,以至于走火入魔的不堪地步,直至被土匪劫持,被抛进了命运的深渊。

刺猬其实没有秘密,它只是要保护自己,在寒冷中求得一点温暖。但最终却伤了人,也伤了自己。

(链接)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6

老婆 校对 冯小刚

当我们的话题转到他的家人和朋友,刘震云乐呵呵地点燃一枝红塔山,“我太太是我的老乡,也是我的校友。”他娓娓道起那段初恋的故事。

当初他们假期一起坐火车回家时,他“充分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原本是手上生皮炎贴了胶布。“女同学”问他原因时,却变成了特不经意但绝对具有杀伤力的解释:“嗨,拉小提琴拉的呗,在部队里咱当文艺兵。”

直到今天,他太太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还会给他一句:“小刘啊,咱什么时候买把小提琴在家拉一拉呀。”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震云说他喜欢农民日报的那些哥们儿,他说:“我们那儿的校对,是我错别字的老师、足球的老师、还是生活的老师。他告诉我饿的时候别逛街,吃饱了再逛,不会乱买东西。我试了试。说得真有道理。”

另外,就是经常合作的冯小刚导演。从《温故1942》、《一地鸡毛》到现在的《手机》,他们已经颇为相熟。他说和冯小刚在一起感受最多的是他的友善,这一点和其他许多人不同。他对冯小刚的评价是:他外在表现出来的东西和他的内心不是特别相像,他其实是一个挺忧伤的人。

说起生活中的这些朋友,他戏谑:“所有跟我接触的人都这么说--本性憨厚!其实说白了就是“半傻不傻”嘛,所以朋友们跟我接触都比较放心。”

当兵撒尿和读书写字

刘震云十五岁那年参的军。

说起当兵的原因,他讲一是能吃上白馍,二是能找个好媳妇。于是就那么一闷罐车拉出去当兵了。排长问想家吗?他说上车就吃白馍还想什么家,一辈子都不想了!

因为是头一次坐火车,于是就碰到了撒尿的问题。刘震云在晃动的火车上,憋了老半天,排长大叫对他说,别站在那挡后面的人,尿不出来就别撒了。可结果他一转身,尿了排长一裤子。排长说,刘震云,我算认识你了。

谈起北大的生活,他不无感慨:“北大四年的生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学生活对人的知识积累、人生素养积淀都很重要。但一个人的习性、思维方式这些都不是大学生活能够全部给予的,它深藏在你的生活中,或者说你的‘根’中,这种根可以说是一个村庄,一个家庭的影响,一种文化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分到了《农民日报》,刘震云一边当着他的政文中心主任,一边构筑他的一部又一部长篇。90年代初期,在《农民日报》5楼他的办公室--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在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里,他抛却了世俗的喧嚣,埋头于创作,以每天5000 字的速度周而复始,持之以恒地积累着,最终集腋成裘!

8年磨一书――现代第一部长达200 多万字的严肃纯文学――《故乡面和花朵》面世了。该书使当时一度沉闷的文坛出现了生气,掀起了一股“刘震云热”!

姥姥是影响他一生的人

由于自然灾害,父母很难养活他,于是只有8个月大的刘震云跟着姥姥来到了乡下。

在那个小小的村落,在那个贫乏得年代,他一天天长大。外祖母活了95岁,留给他得最大的遗产就是她老人家说得那句话:“3里长的麦子地,从这头割到那头,可不能直腰,直头一回就想第二回第三回”。姥姥当年在地主家打工,因为农活干得好加之人品也好,所以东家对待姥姥也不错。

1992年,有两德国人和刘震云一起回老家看看,村里人见来了外国人都唧唧喳喳,而姥姥很见过世面的样子坐在太师椅上,落落大方。

她问德国人:“你们从哪里来?”

“德国”

“你们怎么认识的?”

“赶集”(德国人很幽默)

“那你们多大了? ”

“三四十岁了”

“哦,赶上‘文化大革命’了,你们那里搞了吗?”

“ 没有”。

姥姥噌地一下从椅子上下来了,“毛主席让搞,你们为什么不搞? ”“ 你们那划了多少地啊? ”

“八分”(外国人搞不清分、亩的概念).。

姥姥围着德国人转了一圈,说那你吃不饱.。德国人又说是八亩,姥姥又围着他转了一圈,“那你媳妇受苦了!”

《手机》的电影版和小说版

有人不爱说话,有人说假话,有人说傻话,有人说实话,有人是话中有话。当谎话和手机连在一起时,手机就变成了手雷。

现在关于手机的话题比较多,刘震云在写《手机》这个剧本时并没有跟风的意思。“当大家在聊天的时候,突然说起手机这个话题。当时在聊的时候不断的有人在打手机,让原本正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没办法继续下去,我就觉得手机好像自己有生命,它对使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使说话的形态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冯导演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我不懂电影,冯小刚不懂小说!” 刘震云说:“在改编剧本的时候就磨合好了,小说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拍电影的时候就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我很信任冯导演的电影语言,大多数时候,冯导演比我见识高,我比他低,所以他经常把我从低的境界拉到高的境界。”

“从小说来讲,它和电影有很大的不同。电影只是用了小说中间的一部分,前面有一部分只是做了一个片头。小说的《手机》,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严守一小的时候,1969年。严守一跟三个人的说话的关系。第二部分,他成了一个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以说话为生,全国人民都理解,就是他以前生活的小村子里的人不理解:他爹以前每天说不了十句话,他却拿说话当饭吃了?!

关于作家触电这件事,刘震云说:“当下文坛排名前10位的作家,哪一个没有与影视发生过关系?哪一个不是靠着影视声名远播?那些人当初都是对影视怀着仰视的心情,但回过头来又对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十分不屑,大声斥责其把文学改得一团糟。”

刘震云认为,作品是你自己的,你要是不屑,可以不让他们改呀,权利在你手中。

一只喜欢飞翔的蝴蝶

刘震云说:“在日常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但笨人的好处是笨鸟先飞。”

刘震云团在沙发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刚刚洗过澡,正在偷偷休息的民工:他身穿红绿格子衬衣,一条长到膝盖的肥短裤,脚上是一双千层底的黑布鞋――趿拉着。老板桌上还放着一个绿油油的军用挎包。这些,都是刘震云的标准行头!我问刘震云,穿成这个样子会被人误会吗?刘震云很惊讶:误会什么?我说,误会您是民工啊!

刘震云笑了:“那是你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以为我这样很酷的!这还是第一次听人这么说,对我自信心打击特别大!”

当笔者问起他感觉自己是不是一个时尚的人时,他认真的阐述了自己对时尚的看法:“我认为时尚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时尚:时尚的衣服、时尚的发型、时尚的打扮,包括时髦的语言,拥有这些的人看起来特别时尚,是新人类;另外一种就是‘心’,‘心’领导时尚。我认为一个作家外在可以不时尚,但他的心必须时尚。”

“中国人为什么特别不善于看一只活的蝴蝶在飞?而只喜欢看一个标本,有几根须、几根花纹?好的作家就应该在生活的浸泡之中!”

他说自己就是一只喜欢飞翔得蝴蝶。

刘震云简介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7

三五知己,高朋满座,酒能助兴,亦能扫兴。有人贪杯,端起杯子放不下;有人逃酒,该喝不喝乱找借口。需要有这么一种制度,让该喝的躲不掉,不该喝的贪不了,于是,酒令应运而生。这是人类智慧在酒桌上的凝结,诞生于西周,出现在2000多年来各式各色的酒桌上,有琳琅满目的形式和规则适合各种人投入。读书人玩的是雅令,联句成诗,短词小赋,可以抒发心志,排解忧愁,暗表衷肠。老百姓喜欢通令,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热热闹闹,大呼小叫,不怕粗俗,要的就是这个气氛。

酒令是人们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把被动的愉快变成了主动的渲染和激动,以致于慢慢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用负载着文化内涵的游戏操练,达到了对饮酒的调节。雅令需要文化底蕴,通令需要技艺经验,二者没有高下之分,都需要智力的沟通与默契。因为酒令的出现,千古酒桌上,正襟危坐的四书五经成了文字游戏,血腥杀伐的剑戟刀斧博人一笑,又有了多少故事,暗含了多少人生,或轻松浪漫,或沉痛悲凉,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酒监做上客

行酒令时需设酒监。酒监需不偏不倚,保证酒令能公正地实行在每个人身上,即使王侯将相也不得搞特殊。酒监一职如一道护身符,罚到了位高权重者头上,那人也不得翻脸,必须乖乖听话。在酒桌上,酒监才是超于一切的王者。

战国时代,魏文侯和大臣们饮酒,让公乘不仁当酒监。那时的酒令还十分简单,魏文侯也没什么说头,就是让公乘不仁劝大家多喝酒,说:“谁要是不喝干杯中酒,你就罚他喝满满一大杯下去!”但魏文侯自己却端着酒杯不喝,公乘不仁就要罚魏文侯喝一大杯。旁边的侍者说:“你躲到一边去,没看见主公已经喝多了吗?”公乘不仁一本正经地说:“《周书》上写着:‘前车覆,后车戒。’说的是治理国家的道理。做臣子的不容易,做国君也挺难。现在您已经设置了酒令,酒令到了您这儿又不执行,这合适吗?”魏文侯很干脆:“好,我喝!”将一大杯一饮而尽,喝完对大家说:“让公乘不仁做上客!”

酒令成全姻缘

文人好行雅令,其中颇多暗指。唐代传奇《申屠澄》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句行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地笑了起来:“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这是《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后面两句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少女这是在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趁机向主人家求婚,两人喜结良缘。

酒令可见人生

行酒令,或联诗,或作对,读书人说得雅,庄稼人说得粗,酒令是用文化、人品、志趣打底子的。《红楼梦》里说到酒令处众多,各人行各令,各有千秋。

单说第四十回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为她在大观园里摆宴,席间便提议要行个令。令官照例是老太太的御用左右手鸳鸯。不看看鸳鸯手里的骨牌,她宣布的行令法还真不好理解,什么将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的名字。只说众女眷行令的语言风格,就知道这文字令,其实不是文化人的专利,粗夯如刘姥姥,也能行出生龙活虎的令来。

先看看才女黛玉的说法。鸳鸯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几乎句句用典,非饱读诗书,又反映敏捷的人肯定对不上来。恐怕这四句里刘姥姥听不懂多少。只是第一句就用了《牡丹亭》的典,暗含了黛玉的悲剧人生。所以她对了这一句,宝钗回头看着她,嗔怪她的悲苦。中间锦屏虽俏,却连个报信的红娘也没有,只有她一个人独对青灯,命之薄,非常人可比。

刘姥姥的性格特点篇8

姥姥因为我没有“父爱”而格外心疼我。

看着邻居的父母双双拉着孩子的手在院子里走,姥姥就会很夸张地转移我的视线,不是领我去买个冰棍,就是给我几分钱去看会儿小人书。以我现在的理解,这种内心的痛大人比孩子痛多了。

其实没有父爱,我真的不怎么痛,因为没尝过甜,所以不知道苦。记忆中只跟父亲转过青岛的中山公园,父亲推着车子,我和哥哥跟在后面走,言语不多的父亲偶尔说两句话也记不清说的什么。每次像完成任务一样,和父亲见过面就急急忙忙地逃离开。

回到家姥姥的盘问让我很不耐烦:“你爸说的啥?领你们吃的啥?你爸穿的啥?你爸胖了瘦了?你爸笑了哭了?”我一句也答不上来,真的不记得,也不想记着。

爸爸的形象在妈妈的描述中和姥姥的描述中完全是两个样,再和我见到的爸爸加起来,一共是三个爸爸。

“姥姥,你和妈妈说的爸爸到底哪个是真爸爸?”

“你妈说的一半儿和我说的一半儿再加上你自己见到的一半儿就是你那个真爸爸。”哈,一个半爸爸。

妈妈描述的爸爸太坏,姥姥描述的爸爸又太好,我信姥姥说的那个爸爸,所以心目中的爸爸是善良、正直、清高的,只因和妈妈“鸡狗不和”罢了。

我从没有在爸爸面前喊过“爸爸”两个字,是姥姥一生的遗憾。在姥姥的生活哲学中,一个孩子不会叫爸爸,不曾有机会叫爸爸,这是多么让人心碎的一件事,她一生都在努力地让我叫出一声“爸爸”,可我就是发不出这个声音。

我的自私、我的狠也是我至今纠结的一个点,不能自我说服的一个谜。多大的过节儿、多大的委屈、多大的灾难我都可以化解、都可以承受、都可以改变,为什么这么小、这么不是事儿的事儿在我一生中就改变不了,就是一个事儿呢?

父亲在他不该去世的年纪,早于姥姥一年走了,他才74岁啊。父亲是因脑溢血而住进医院的,从发病到去世的一个月里一直在重症监护室睡着。我是在他睡着的时候和他见的最后一面,所以也不能叫做见面,因为父亲不知道。

又是哥哥通知的我。

躺在最先进的病床上,父亲像个婴儿一样,脸红扑扑的,甜甜地睡着,脸上有些笑容,似乎有些知足。我和哥哥一人拉着他的一只手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一个儿女双全的父亲“幸福”地躺在那儿,多么大的一幅假画面。父亲幸福吗?我们是他的儿女吗?

一生只有这一次拉着父亲的手,这么近距离地看着这个给予我生命的父亲,心里的那份疼啊,真的是折磨,人生的苦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种?这么不可想象?更不可想象的是父亲这么些年是怎么和这些遥远的儿女相处啊?他这个女儿又做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职业,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隔三差五地就要“满面春风地走进千家万户”。

父亲啊,父亲现在的妻子啊,父亲现在的儿女啊,又以怎样的心情面对电视上的这个倪萍啊?

父亲怎么会忘记,他这个女儿原来叫刘萍,还是奶奶给起的这个名。母亲当时还说萍字不好,浮萍,飘摇不定,应该叫“平安”的“平”。

我断定,我做了多少年主持人,父亲的心就被搅了多少年。

父亲是最早买电视机的那拨人,因为听说“我在电视上工作”,父亲把电视搬回家,等于把女儿搬回了家,多么硬邦邦的父女关系啊!

我恨自己,一个一生都不曾喊过爸爸的人还有脸坐在这儿,爸爸你为什么不睁开眼睛骂我一顿?

人生就是这么残酷。主治医生来查房,“你们试试,不停地叫他,叫他爸爸,他也许会苏醒,脑干的血已凝固了一半儿,或许奇迹会发生”。

叫爸爸?我和哥哥都懂了,此时亲人的呼叫可能比药物更管用。哥哥不停地喊:“爸爸,我和妹妹都来了,你睁开眼看看,左边是我,儿子小青,右边是妹妹小萍,爸爸……”

我不相信我没喊爸爸,我喊了,爸爸没听见,任何人都没听见,因为这个“爸爸”依然没有声音。爸爸,我只是双唇在动,我失声了,心灵失声了。一生没有喊过爸爸,最后的机会都让自己毁了,我是这个天下最不女儿的女儿了。我恨自己!

心中有怨恨吗?没有啊。从懂事起姥姥传达给我的那个爸爸就已经让我不怨不恨了,爸爸生前我也按常人的理性多少次地去看他,给他送钱。出口欧洲的羊绒衫,因为爸爸喜欢它的柔软宽大,我一买就是十几件;儿子会跑了,我还专门把他从北京带去给姥爷看。该做的好像都做了,但真正该做的我知道,却没做,从来都没做。

叫一声爸爸,叫不出。

真的,我从没有缺失父爱的感觉,男人、女人在我成长中没有什么差别,舅舅、姨、姥姥、姥爷一如父亲母亲一样地爱我。小时候看电影、赶集、看活报剧,凡是人多的地方,我一定是被舅舅扛在肩上,站在最高的地方,我们看戏,人们看我们。累了、困了,不是舅舅背着就是舅舅抱着。

即使离开水门口到青岛上学了,每年寒暑假大舅都来青岛和我们一起过,钱不多的大舅总是花光最后一分钱才离开青岛。我和哥哥跟着大舅这个大男人吃过最好的饭店,穿过最好的衣服。我记得大舅有一年春节光钱包就给我买了4个,原因是我们班上有个叫娄敏怡的同学,她爸爸给她买了两个钱包。

长大了才知道,全家人都用心地在扮演着爸爸的角色,至今这几个舅、姨在我心中都是那么亲、那么有力量,不能不说这是姥姥的良苦用心。

报答,报答不了的是恩情啊!舅姨的儿女们也都如他们所愿,我们像一家人、一奶同胞一样地生活在一起。我能够做什么呢?出钱让舅姨他们游山玩水,前些天刚从台湾回来,国内玩够了再去国外,可这一切一切都报答不了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啊!

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全家人都一直在帮我,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我忘不了,因为这是一碗米给我吃了,他们饿肚子;而现在我帮他们是一锅米我吃不了。

爸爸其实也一直在帮我,我能够报答的只是叫出一声“爸爸”,却没有做到。

家里第一次装上电话,姥姥就曾偷偷地给爸爸打过:“我找刘世杰同志。”没有文化的姥姥在“外交”场上也称职了。

一定是听到“刘世杰同志”的声音了,姥姥一把捂住自己的嘴,老泪纵横。“我挺好的,萍儿也好,青儿也好。萍儿走道那个小身子骨和你一模一样,那个脸盘和她奶奶一模一样,那个儿头一看就是你们老刘家的人,那个眼睫毛和她姑刘世美一模一样。来和萍儿说句话吧!”我摆手拒绝。“哦,上茅房了……”

事后姥姥说:“人家你爸一听我这音儿就叫了一声妈,我这个心一下子就被这声妈叫空了,有情有义的人啊!”

善良的姥姥啊,恨不能把我和爸爸说成是一个人,只是一大一小。

以后的很多次偷偷打电话,姥姥只有一个目的,抚平爸爸缺失儿女的心,填补我和哥哥缺失的父爱。

姥姥啊姥姥,心里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对我们成长的滋养都是“润物细无声”。小时候不觉得,慢慢长大了,才知道一切善良、宽容、忍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血脉里流淌的美好都是一点一滴的给予积聚的。真的,我从不憎恨父亲,对于父亲后来的一家,从妻子到儿女,我和哥哥都充满了感激,感谢他们给予父亲的那份真爱和照顾。

妈妈其实也是一块儿抹着辣椒的糖果,那么多次的电话妈妈一定是知道的,每月电话单里的那个号码妈妈从没问过。善良的一家让我学不会憎恨,学不会报复,学不会整人、治人,这不都是我的财富吗?

安葬爸爸的时候,是我记事后第一次见到了“爷爷、奶奶”,墓碑上贴着他们的照片,写着他们的名字。英俊的爷爷、漂亮的奶奶着实让我吃了一大惊,体体面面地坐在那儿,让我有了一些说不出的亲近感。村庄里来了好些人,他们看着我,我看着他们,无数的手机、相机举在了我面前,我不知所措。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却也没有陌生感。远房的大哥安排几十人的大宴,我却逃离了餐桌,堵了几十年的这颗心就快跳出来了。我必须逃脱,我怎么有脸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被敬酒啊?

80岁的姑姑一直拉着我的手,我像个木头人一样被拉来扯去的。我是谁?是这个村庄的人啊,是爸爸刘世杰的女儿啊,我从心底里叫了一声爸爸,我不能断定这次出声了没有。

爸爸的去世姥姥并不知道。

生病的最后日子,姥姥还嘱咐我:“有空多去看看老刘。”估计姥姥对我此生叫出一声“爸爸”不抱任何希望了,否则她该说:“有空多去看看你爸爸。”

上一篇:军旗的规则范文 下一篇:大海的呼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