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韩愈范文

时间:2023-11-22 04:39:23

早春韩愈篇1

论文摘要:提起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一般都认为韩诗奇险怪僻,其实不尽然。文章解读了韩愈诗歌创作的历程,探析了韩诗奇险风格形成的原因。

提起韩愈,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后世一千多年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实他的诗歌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诗歌创作上,韩愈也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创立了新的流派,但后人对韩愈的诗风历来有许多争议,笔者集中拜读了诗人各个时期的诗作,觉得韩愈为诗的风格也如他的散文一样,浑浩流转,独立特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骄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的文字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他不甘平庸,敢于向社会挑战,敢于与潮流背道,敢和命运抗争,一生坎坷,在潮起潮落中展示真我,显示出豁达、好强、无所顾忌、锋芒毕露的个性。在艺术上创新求异,大胆采用前人不常用的内容、句式、意象,使诗歌呈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但又并不都以奇险见长。他的诗可以清幽如水,也可以奔涌如瀑,更可以奇险如坚冰怪石。

韩愈出生时,李白已去逝,三年后杜甫也谢世,到韩愈的时代,唐代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已过去。韩愈作为诗人,其得益的是有许多前辈作楷模,可供他学习和借鉴;困难的是要超过李、杜等大诗人,是相当不易的。而韩愈的性格及他个人的才华,使他决不肯做个亦步亦趋的模仿者,所以他必定要开拓新领域,创造自己的流派,形成独特的风格。赵翼《威北诗话》认为,至韩愈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故只能求之奇险。纵观韩愈的诗歌道路,奇险诗风的形成与特定的生活时代、与诗人的性格和人格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唐特定的历史时代使韩愈在亦官亦仕的生活中,忽沉忽浮,忽枯忽荣,而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歌发展。中唐的诗歌不象盛唐之音那么光芒四射,却更多姿多彩,各种风格流派竞显神通,诗歌的艺术个性特征到这时充分发展,诗人以诗歌为生命,他们用字造句,煞费苦心,务去陈言,力求新异。

下面沿着韩愈诗歌创作之路,品评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探寻其独特诗风的形成。

一、真率高远的早期追古

韩愈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年,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度过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后,十九岁的他收拾行装向京城出发,准备通过科举博取功名,路上写下《条山苍》:

条山苍,河水黄。波浪纷纷去,松柏在高岗。

贞元七年,年轻的诗人与好友陈羽相别,作诗《落叶》为赠: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上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谁支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条山苍》以岁寒不凋的松柏自喻,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傲视着天地间的二切,诗句写得简朴、高扬。

《落叶》写得格调新颖,力扫盛唐时的陈词滥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两首诗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古诗十九首》这些先秦诗歌,因为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兴、叠字的技巧,内容上清新易懂,不难看出诗人内心复古崇古的追求,表明诗人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美好的幻想,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境界。这些诗相对过去诗坛的一片妩媚繁华,显得清新朴素,但存有明显的模仿古人的痕迹,而且过于平淡直率,注定要不断发展。

二、奇崛怪僻的盛年创作

尽管韩愈读书勤奋,“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十多年的苦学,对自己充满必胜的信心,而却在科场考试中屡遭失败。只得在汁州、徐州佐幕。胸有抱负,满腹才华,怎甘寂寞?辗转奔走,侥幸脱祸,郁闷难解,唯有写作。以下的因素发展着诗人奇险的诗风。

(一)友人的影响

韩愈正直善良,对朋友一片冰心,贞元十四年,写作《醉留东野》可看出他对穷困潦倒的诗人孟郊的敬重友善,其中“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黯,自愧青篙依长松”表现出对孟郊的倾倒之意。写作此诗,适逢孟郊投靠友人也来到汁州,这是两人在科考相识后第二次相聚。诗中写道“吾愿身如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从中可以看出韩愈对年长自己十八岁的孟郊的推崇,这时孟郊诗歌写作已有成就,已形成奇崛硬朗的风格,而韩愈的名气还只在散文。二人有相同的艺术追求,有“崇古复古”的信念,于是韩诗的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贞元前期的平和真率变得冷峻奇险。

(二)世事的动荡

贞元十五年秋,韩愈在徐州为节度推官,当时黄沙崩堤,诗人目睹老百姓的逃亡生活写下《醒醒》一诗,诗中不难看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第二年他从京城长安回徐州,又写下《归彭城》,对当时战乱和自然灾害给一百姓带来的苦难表示痛心疾首,讽刺当政者的平庸无能,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愤情绪。

(三)仕途的沉浮

到了贞元十七年,经过十七个年头奔波和追求,三十五岁的韩愈终于第一次当上了朝廷命官,得到了四门博士的职位,同时也开始了浮沉不定的官宦生涯,这在他的诗歌中也体现了出来。当年十二月被贬去岭南,“朝为青云者,暮作白首囚”。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写道:“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诲气湿蛰熏腥躁。”这首诗写在中秋之夜,两位诗人在一起赏月喝洒,回望几年来坎坷的命运,感慨万千。这首诗开头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之口用大段笔墨叙述自己被贬滴之苦。虽然心中苦涩,但好强的性格使他又不肯示弱,便写得虚虚实实,含蓄悠远,使得全诗结构上起落多变,让读者觉得奇崛险怪。

元和六年的春天,韩愈从阳山北徙江陵,生活虽比岭南好,但精神依旧苦闷,写下《感春四首》,写得笔力刚健,这是他中年得意之作,元和六年秋天,诗人自江陵为国子博士,这种冷淡生涯对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诗人来说,感到厌倦,写下《秋怀诗十一首》,表述自己忧愤的心情,诗中表现了诗人雄浑态肆的感情和正直磊落的性格。现选引《秋怀》之四:

秋气印侧侧,秋空日凌凌。上无枝上稠,下无盘中蝇。岂不感时节?耳目去所增。清晓卷书坐,南由见高棱。其下澄漱水,有蚊寒可曹。惜哉不得拄,岂谓吾无能!

此诗写在诗人受他人造谣中伤之时。全诗用遒劲的语言,写不平的情怀,首句写秋天景象,用以象征自己孤独而傲峭的情怀,显示了作者疾恶如仇的性格。

元和十四年,诗人再贬潮州,南行途中,心境无限悲凉,写下凄惋的《路旁堆》“千以高山遮,万似远水隔。”“吾君勤德治,照天日月敌”。诗人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慈悲”上,进行了大胆的夸张想像。从贞元二十年(804)到元和九年(814)的十年中,是韩愈诗歌创作的鼎盛期。

另外由于追求诗风变革求新,加之开始盛行“写长诗之风,为了押同韵,就必然用僻字生字,为了不重复,就发掘人所未道的新意象。

三、清丽自然的晚年回归

长庆三年春,经历风风雨雨的韩愈步入晚年,却写出《早春》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诗写得清新绝妙,千古以来难有超出者。隐约的青草,舒畅的喜悦,看似白话却韵味十足,使人简直不敢相信是韩愈所作,可见其诗歌的风格随着境遇的变化、个人的命运多变有着很大的变化。长庆四年夏,诗人因病告假,常游南溪,写了《南溪始泛三首》,风格已一改过去的豪迈雄健,写得闲适古淡。这些变化都不是孤立的,一方面诗人在晚年的十年时光中,仕途上是最稳定辉煌的阶段;另一方面面对无可奈何的政局,政治热情也日益冷淡,诗人开始反躬自省,转向宗教,寻求安宁、静谧。

总之,韩愈流传至今的三百多首诗,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在诗人生活的中唐时代,唐王朝已度过了它的鼎盛期开始走向衰落了,中唐时不仅朝败,局势动荡,而且意识形态也很混乱。率真的韩愈虽热衷功名,但沉浮不定,心情忧愤,但他积极人世,积极进取,试图把李唐王朝重新振作起来,创造一个“中兴”局面,可惜未能如愿。读韩愈的诗,就其风格而言不外有三类:第一类,清新美妙白然的小诗。如《早春》等,因诗人始终非常热爱生活,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写;第二类,气势宏大雄伟不羁的叙事诗,如《山石》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描绘山路两旁的美景,写得宏伟有气魄;第三类,奇崛怪僻的状物诗,这类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与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有异曲同工之妙。赵翼曾指出“韩愈于诗,力造李、杜。有意推广杜诗奇险之处,劈山开道,自立一宗。正因为有心求之,故不免时露斧凿痕。然而韩诗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早春韩愈篇2

关键词: 韩愈 师道观 道统论

一、师道观产生的原因

韩愈当时处在中唐时期,安史之乱以后,国家权力外重内轻,各地藩镇割据不断。这些致使当时的唐王朝处于半瘫痪中。而且朝廷内部朋党之争、宦官当权使得当时的统治阶级日益腐化,致使人心涣散。在唐中期以后,社会风气和舆论普遍重视“庄主”与“门生”的关系。“门生”感激“庄主”的知遇之恩,希望“庄主”能进一步为之美誉,在以后飞黄腾达时不忘报答和感激“庄主”,并以此视为美德。这导致有权势的子弟不用拜师求学就可以求得仕途。而且由于当时的战乱不止,文人日益受到排挤,加上吏治腐败,科举舞弊,当时的有识之士赖以晋升仕途的唯一之路也日渐艰难。例如当时很受韩愈器重的李贺,尽管才华出众,但由于要为父亲避名讳,而不得参加科考。而他的好友孟郊也是在46岁才考上进士,进入仕途。在国家衰微、政局动荡的环境下,即使是高中进士,很多人也是仕途不得意,沉沦下僚。因此韩愈会感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二、韩愈师道思想的内容

韩愈认为师与道是统一成一体的,师是道的承担者,他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道则是师存在的理由和前提,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道是一体的。这从韩愈的《原道》、《师说》等文章中可以得知,在《原道》中他认为:“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4]他认为古代的君王既是君主,又是百姓的老师,教他们生养之道。他又指出:“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5]在周公之前,圣君贤者是道的承担者,他们可以将道通过制度安排在现实生活之中;而周公之后,道就成为一种知识和价值,而儒家就成为一种载体,来传播这种知识和价值。因此,道需要儒师的传播,才得以流传下去,师也就成为道能否延续的保证。韩愈的这种师道观和他那个时代的关于师与道的观点是不同的。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其目的就是要建立儒家文化,使当时的人成为吸收和传承儒家思想的人,这是韩愈倡导师道的核心目的,因而对于道的传播成为师道思想中核心的内容。

韩愈认为关于道的传播是其师道思想的核心,道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明先王之道,以此来确立儒家仁义道德的权威。他认为为师者,传道是首位的。在《原道》中,他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韩愈认为道就是仁义道德,为师者就是要将这些仁义道德的思想传于学生,这才是君子之道,儒家之道。他也极为痛心地指出,由于这种仁义道德思想的失传,以及受当时佛道的迷惑,许多人弃儒和信奉佛老。他又提出了道统论,是指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流传下来的“先王之道”或“先王之教”。他道统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重新树立儒家先师的权威,以表明儒家的源远流长。他认为:“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商;其位:君巨、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栗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韩愈的师道的具体内容包括儒家的经典、礼乐刑政、封建伦理秩序和人伦规范。韩愈认为只有名先王之道,才能做一个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是有用之人。

三、韩愈重新树立师道的目的

诚如上述所论,韩愈师道观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一改汉以来经师“传经授业”的传统,一改以往仅仅“习其句读”的风气,将师道结合,重新给师的任务、目标,以及师生关系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认为老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无论是谁只要掌握了道,就可以当老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要比老师强。他的这些观点就是希望众人能够摆脱当时社会耻于拜师的风气,习其句读的风气,倡导大家“不耻相师”。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的原因,就是看能不能善于拜师,不耻下问。

他将师与道的结合就是为了能够将儒家的仁义道德的思想通过师者传播,发扬光大,与当时的佛老相抗衡。这样一方面可以重新树立师道的规范,一改当时的陋习,另一方面能够达到宣扬儒家的道德思想的目的。当时社会儒、释、道三者并行,佛教和道教由于自身理论的优势,以及统治阶级对于佛道二教的偏爱,在社会上更容易为人接受。例如公元819年(宪宗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到宫中,在当时引起轰动,王公贵族都倾其所有,唯恐落后于别人,以至于一些人废业破产。韩愈上了一封朝奏,反对这种行为,引起了皇帝的震怒,被贬潮州。可见当时儒家的地位和影响在当时受到了其它二者的排挤,地位渐微。鉴于此,韩愈提出道统论的思想,高扬仁义道德,提出“正心有为”,以此来提高儒家的正统地位,更好地宣扬儒家的思想,使其在儒、释、道三者中占主导地位。师道观就是他为了重振儒家思想、宣扬仁义道德的一个举措。

韩愈的师道思想是对当时能够试图革新师风,重新构建儒家之道的一种追求与实践。他的这种师道思想对宋代新儒学兴起的师道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事实上,钱穆早有指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唐代之韩愈。”他的师道思想不仅仅影响宋学,即使在当今也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对我们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师说[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508.

[2]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进士策问十三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1296.

[3]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原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665.

[4]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注・原道[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662.

早春韩愈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天来了,大地回暖,气温开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白雪虽作飞花,春寒仍旧料峭,但草芽已依稀可见。韩愈在另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里,以准确的语言进一步描写早春的物候特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蒙蒙,细雨霏霏,滋润万物,小草探出小脑袋,远看如茵,近看却稀稀疏疏。仲春时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风拂面,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蝶飞蜂闹,满眼都是明丽的景象与蓬勃的生机。春意阑珊时,“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曹豳《暮春》)。柳树也由早春的“绿柳才黄半未匀”“万条垂下绿丝绦”,而飘飞生命之絮:“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夏天如约而至,“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夏天果实开始结子、成熟:“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榴花》);“梅子流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来临,“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霜草苍苍虫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并不吝啬,百草衰落的季节,却独自绽放,元稹忍不住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则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题》),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个“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迎面扑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气温下降,花木凋零,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这时北雁南飞,昆虫匿迹,寒冬里只有那些耐寒的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植物在述说着大自然的语言,动物们也依时而动,毫不逊色。作为物候现象的另一类代表,动物在古诗词中登堂入室,并且占着重要地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成员,首先感觉到气温的变化,放开歌喉,叽叽喳喳,歌唱之声此起彼伏,呼朋引伴,开始生命的新歌。如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早春天气的预报员,鸭子最先感知到春江水暖,嬉戏水中。燕子、黄鹂也不甘落后,纷纷登场,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新社”即春社。按古人习俗,一年中有两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过后第五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这时,燕子翩然归来,黄鹂清音啼啭,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藓翠绿,少女野外斗草(一种游戏),一派勃勃生机。“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曹豳《暮春》)暮春时节,林间,莺儿停歇了歌唱,池塘处传来响亮的蛙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青蛙聒噪不休正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莺儿、蛙儿、蝉儿,你方唱罢我登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立秋了,动物们敏锐感觉到立秋与往日不同。先是“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刘翰《立秋》),接着“初闻征雁已无蝉”(李商隐《霜月》),到了风雪载途的寒冬,就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

早春韩愈篇4

摘要:韩愈之“审丑观”对当下和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当下之影响包括以孟郊、贾岛、卢仝、马异、刘叉在内的怪奇诗派诗歌创作中的怪怪奇奇、光怪陆离,以丑为美之现象,更有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为主的大家对韩愈诗歌的继承,突出表现为“以丑为美”。韩愈“丑”诗占据半壁江山,其中高层次的境界另我们对大家的另一面有所了解。

关键词:当下之效应;后代之影响;半壁江山

一、韩愈“审丑观”对当下的效应

“韩孟诗派”即是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李贺、卢仝、刘叉、马异等人为首的创新派诗人群体的简称,韩孟“尚险求怪”,又有李贺荒诞冷艳,扑朔迷离之美,而卢仝、马异、刘叉又为“怪奇”中之怪异,晦涩难懂的诗风引领韩孟诗派之“怪”最。

这批人因在科举考试中互相揭示,又因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而走到了一起,并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影响。欧阳修《六一诗话》说“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常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对于孟郊、贾岛的苦吟风格,韩愈曾在《荐士》中高度赞扬孟郊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也高度赞扬了孟郊的才学和对古今的洞察力。同时孟也在《吊国殇》中尽显了对国家生灵涂炭的感伤:

徒言人最灵,白骨乱纵横。如何当春死,不及群草生。

尧舜宰乾坤,器农不器兵。秦汉盗山岳,铸杀不铸耕。

天地莫生金,生金人竞争。

说是忧国忧民也罢,更多是通过透视“白骨”“尧舜”等虚拟意象来展现自己心灵的想法。

被称为“诗才”“诗鬼”的大诗人李贺,其的诗歌更是走进了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与他的“险怪奇崛”和“苦吟”的创作风格相一致。《天上谣》和《苏小小墓》是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一首通过展现美轮美奂的仙宫境界来揭示秩序井然的天上美景,无比的醇美。另一首彷佛带人进入了黑暗的地狱之门,“鬼火”弥漫,读来顿感毛骨悚然。

西陵下,风吹雨。两首诗无意间进行了绝好的对比,一首使人宛然游荡在仙境,漂游于人间之上,另一首转眼却跌入了低谷,愈是正反的极致,愈能凸显双方的特点。

还需归入此类的“怪奇诗派”的诗人还有卢仝、马异、刘叉,他们受韩孟影响巨大。卢仝、刘叉二位以“怪”名世,卢仝与韩愈有过交往,《寄卢仝》中记载了韩愈目睹卢仝窘迫而不讲究的生活,“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奴赤脚老无齿。”而最“怪”的诗人当属“马异”,且他的诗歌兼具“丑”的特色。刘叉之作《冰柱》中同样是“雀”、“鼠”、“蛇”“蛙”等字眼,足以见得刘叉特意追求“险怪奇崛”的艺术形式,这也许出于自身心理的一种压迫感,将“不美之美”的形式发挥出来,渗透进细微的遣词造句中,真可谓追随了韩愈的足迹。

二、韩愈“审丑观”对后代的影响

唐诗主性情,而宋诗重议论,是历代文人认同的观点。唐诗那平易及深入浅出的风格影响着宋代,致使北宋相当一大部分的作家文风趋于平淡,当然仍有不少文人追求奇涩险怪的文风。宋代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明代中叶的“唐宋派”都受到了韩愈的影响,缪钺《论宋诗》中说“韩愈、孟郊以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此皆唐诗之所罕见也。”可见还是韩愈之广义丑方面的“以议论入诗”对后代影响深远。

王安石诗作中有韩愈的影子,

夏敬观《说韩》云:“宋人学退之诗者,以荆公为最”[4]。

方东树《昭昧詹言》云:“荆公健拔奇气胜六一,而深韵不及,两人分得韩一体也。荆公才较爽健,而情韵幽深,不逮欧公。二公皆从韩出,而雄奇排皆逊之。可见二公虽各用力于韩,而随之成就,只得如此。”

《清诗话续编》中清人延寿君云:“王介甫诗……古体学杜,韩而不袭,殊胜六一;今体亦能我行我法,依傍一空。”

也就是说,王安石前期主要研习韩愈的笔法章法,造硬语险语,好用典,用来丰满自己的笔翼,而中期渐形成自己雄健的风格,后期以“气”胜过情韵。还有临摹韩愈《桃源图》的《桃源行》,二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意将“以议论入诗”之笔法运用极致,笔力纵横,精于锤炼语言,融入百家的语汇,算是学韩一典范。

北宋大家苏轼模仿李白、杜甫、韩愈、孟郊,不仅将写诗的题材扩到最大,大凡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咏史、怀古题材皆能映入其眼帘,广泛性史无前例。而且能把韩愈“丑诗”中的“谐”传承下来,以解自己的风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雨后》

同属前面状物,而后面抒发议论,而且议论发人深省,将“庐山”、“西湖”大家都熟知的事物引进,却另辟蹊径,“抛砖引玉”出后面的警策,都是发人深省的哲理。一是要学会全面的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另一个是揭示了美是自然而然的,不依靠外界修饰的。不愧千古名篇,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再有就是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即黄山谷的“以文为诗”也源自韩愈。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中说道:“宋之有苏黄,犹唐之有李杜”,并指出了黄山谷“畦径风格,尤为显易,最足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

具体看,黄庭坚擅长把写散文所用的材料借鉴到诗歌中来,凡琐碎的事物,送别、赠答诗,包括嬉笑怒骂的趣事等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诗歌,都能适当传达出来,堪称妙笔生花。最为典型的是与韩愈《山石》如出一辙的《武昌松风阁》,“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泉枯石燥复潺,山川光辉为我妍。野僧早饥不能,晓见寒溪有炊烟。东坡道人已沈泉,张侯何时到眼前。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两首诗形式题材类似,描写了诗人夜宿山寺的情景,兼具诗歌表情达意之功效,又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学风格。

到了明代来说,就是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为代表的“唐宋派”深受韩文的影响,用语怪奇,生硬怪癖,从中却能感觉出学韩的痕迹。

“韩愈效应”从唐代始来,通过诸多文人的交往从而渗透相互的思想文风,再到宋、明等大家学韩的痕迹,我们领会了韩愈“丑”的思想漫延的广度和深度,也让我们领会了韩愈不愧为大家,他作品的某一角度或者题材都绽放着光芒,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深入研究,吸取其精华,也是对中华灿烂文明的一种传承。

参考文献:

[1]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屈守元,常思春等编.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钱仲联集释.韩昌黎系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夏敬观.《唐诗说・说韩愈》[M]. 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早春韩愈篇5

2、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唐杜甫《春运》

3、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5、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6、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唐杜甫《曲江对雨》

7、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8、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9、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10、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11、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1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3、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钱起《春郊》

14、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5、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史记秦始皇本纪》

16、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17、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19、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杜甫《清明二首》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2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3、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25、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26、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7、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28、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29、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0、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2、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33、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34、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唐刘昚虚《阙题》

3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6、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37、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3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0、阳春白日风在香。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41、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唐杜甫《腊日》

4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43、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4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4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46、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4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9、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50、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5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52、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

53、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早春韩愈篇6

1.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与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能随口背诵出一两首含有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古诗词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如今古诗词鉴赏成为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

(二)板书课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2012年古诗词鉴赏考题回顾(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7.D ;8.C)

教师分析:同学们,2012年桂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总赋分为6分,以选择题(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考核的两个方面是“内容理解”和“赏析”,涉及到这首诗的字词理解、诗人的感情把握、词语的表达效果、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内容。

(四)明确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答题原则和命题趋势(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三大考点:

1.字词赏析(主要是关键字词、名句、典故等的理解和评价)

2.情感体味(联系创作背景、诗人的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等)

3.品味鉴赏(从某一角度,如: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或评价)

答题原则:1.调动积累,记忆理解;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命题趋势:根据《2013年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细则(语文)》,201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题2题,赋分5分,题型和往年不同,全为主观题。

(五)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指导,练习巩固。

1.专题指导一:字词赏析。PPT课件展示:

例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考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见”是看见的意思。南山是在诗人采菊的间隙,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这美景不是诗人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之见。这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答题模式指导:字词本义+语境意+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心境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题: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学生答题,教师巡堂,了解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在班里交流答题结果,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评价。

(参考答案:“割”是切断、划分的意思。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2.专题指导二:情感体味。PPT课件展示:

例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考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对早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指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赞美什么。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题:品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先进行答题尝试,教师巡堂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让两位学生到黑板展示答题结果,学生点评,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3.专题指导三:品析鉴赏。PPT课件展示:

例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考题:请你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自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简要评析其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 +意象的……特点+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考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王国维誉为“天然奇偶”,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到黑板书写答题结果,看看谁答题用词精准,答得流畅,答得圆满,教师评价、总结。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六)方法拓展:识记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感情。PPT课件展示(要求学生朗读后,抄写下来):

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

篱笆、鸡啼、犬吠:田园的闲适、悠然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

(七)谈收获:同学们,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在学生的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课件展示总体板书),宣布下课。

(八)总体板书。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大考点:字词赏析、情感体味、品味鉴赏

答题原则:调动积累,记忆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命题趋势:主观题

早春韩愈篇7

“绝胜烟柳满皇都”,胜,美过,胜过。绝胜,远远超过。本句选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意思是,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跟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来源:文章屋网 )

早春韩愈篇8

早春咏雪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望雪

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

已似王恭披鹤氅,凭栏仍是玉栏干。

雪霁

星榆叶叶昼离披,云粉千重凝不飞。

昆玉楼台珠树密,夜来谁向月中归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上一篇:蓝莲花许巍范文 下一篇:圣诞节的来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