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范文

时间:2023-11-07 16:25:19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1

过了一会儿,三个?怨??僮吡私芸?仗稍诖采戏?锤踩ィ?趺匆菜?蛔牛?詹拍且荒荒涣钊司?亩?堑某∶嬗指∠衷谘矍啊

她摸着黑,慢慢地下了楼,决定与哥哥和妈妈商量商量,把情报藏在一个更隐密的地方。她一走下楼梯,只见妈妈走了过来,抚摸她的头说:“女儿,你长大了,你保护住了情报,把那三个?怨??俑?献吡耍?阏媸翘?袅耍 比欢??芸?仗?巳床灰晕?坏厮担骸捌涫滴腋詹乓彩呛芙粽牛?亩伎煲?岬缴ぷ友鄱?狭恕!

“我们现在不能把那个金属管再藏在蜡烛里了,再找找看能藏在哪儿?”女儿杰奎琳又说道。

“我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你们俩说说藏在哪儿好呢?”妈妈问儿女俩说。

“我想想,嗯——有了!咱们把它藏在柴房的柴堆里吧!”女儿兴奋地说。

“不好,我看还是把它藏在阳台花盆的土里吧!”在一旁沉思许久的雅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2

珀瑙德夫人一把搂住了两个孩子,激动地说:“多亏了杰奎琳,如果不是她急中生智,情报就会泄露,我们就会被处死了。”

雅克凑到妈妈的耳边说:“妈妈,我找到了一个更隐蔽的地方,一会儿把情报藏到那……”

正说着,那边又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大家吓了一跳,难道是德军又来了?雅克蹑手蹑脚的走到门口,从门缝向外一看,原来是盟军派人来取情报。

夫人把他让进屋,沏了一杯茶,并给他讲述了他们一家人死里逃生的故事,连那个人也向这个机智勇敢的小姑娘竖起了大拇指。

辽宁省鞍山市胜利小学五年级:何思诺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3

已有几年,还是几十年了?疾病和衰弱使我们懒得去想。刚被关押时,还计算时辰,现在,时间仿佛凝固了。我们周围,有人死于饥饿,死于疾病,死于最后一线希望的破灭。对于战争结束、获得解放,我们早已不抱幻想。我们变得恍惚和麻木,只有喉咙里才窜出野兽般的生命欲望:饥饿。除非有人抓住一条蛇,或一只老鼠,要不就得挨饿。

不过,集中营里有一个人仍有可吃的东西──一根蜡烛。他原没打算吃它,正常人是不吃蜡烛的。可当你看见周围的人皮包骨头、气息奄奄的,你就不会低估这支蜡烛的分量。他实在无法忍受饥饿折磨时,便小心翼翼从藏匿处找出蜡烛,细细咬下一口。他把它看作生命之源。如果有一天,当人们因饥饿发疯时,他便求助于这根蜡烛。作为朋友,他保证给我一小节。所以,我白天黑夜一直注视着他和那根蜡烛,这已成了我生死攸关的关键。别让他在最后关头一个人吃了整根蜡烛。

一天晚上,他在梁柱上刻下又一个标记后,语气呆板地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就会回家了。”几乎没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谁还去想这事?可是,又有一个人说了句很奇特的话:“圣诞节的时候,有烛光和钟声。”他的声音虚无缥缈,似乎来自悠久的年代和遥远的地方。他的话与现实毫不相干,对我们没有意义。

天已经很晚了,我们躺在木板上,每个人都在想心事,确切地说是什么也不想。我的朋友忽然变得不安起来,他朝那只箱子爬去,拿出蜡烛。黑暗中,我清晰地看见了它的白颜色。“他准备吃了,”我想道,“但愿他别忘记我。”他走出屋外,从看守那儿借火点燃了蜡烛,放在床头。

没有人说话,不久,黑影一个接一个溜到他的床边。这些半裸的难友们,双颊凹陷、目光饥渴,悄然无语地在蜡烛旁围成一圈。主教和牧师也围了过来,没法认出他们是神职人员,只不过同样也是两个虚弱的“囚犯”而已。牧师用沙哑的声音说:“圣诞节来了,光明在黑暗中闪耀。”“黑暗征服不了光明。”主教接口道。这是约翰福音的语句,但那天夜晚,围着蜡烛发出的不是几世纪前的书面语,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给我们每个人的神圣启示。

我从没见过如此洁白和纤美的蜡烛。尽管我很难描述当时的情景,但我们肯定从这火焰中见到了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我们被关押在沼泽和丛林之中,但我们听到了成千上万鸣钟发出的声响和天使的合唱,烛光的火苗越窜越高,像利剑般刺穿黑暗的牢棚。一切都沐浴在如同白昼的光明之中,从没有人见过这般明亮的光芒。我们自由了,意气昂扬,不再饥饿。

有人轻轻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可以回家过了。”我们都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光明本身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那是用火焰书写的文字。

蜡烛烧了整整一夜,普通蜡烛是无法燃烧得这么久长,这么壮美的。我们齐声歌唱,迎来了曙光。我们确信无疑,一个温馨的家在等候我们。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4

到了长沙,我和新婚的弟弟、弟妹挤在酒店里的一张床上度过了“洞房花烛夜”。长沙被困4天后,我回到老家湘东的攸县县城,没有水,我和父亲去1公里外担水;没有电,我们点着蜡烛话家常;过大年,我们接不到亲朋的贺年电话、短信,我们看不到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伴着爆竹声听着收音机守岁……长沙街头,公务员和24小时在铲雪;移动公司营业厅提供电源插座免费供市民为手机充电;一些私家车主自发组织“绿丝带”行动,在车左侧后视镜处拴上绿丝带,免费拉载顺遁的滞留人员……50年不遇的灾害让我遇上了,是幸还是不幸?

从岳阳到长沙的艰难历程

1月24日凌晨4点,我从洛阳坐火车到达岳阳。妹夫在出站口等我,他穿着鼓鼓囊囊的羽绒服,围个大围巾,不停地跺着脚。他接过我的行李就说:“这场雪断断续续下了11天,还不见停,温度一天比一天低,冻得都扛不住了。家里还时不时地停电,开不了空调,用不成微波炉、电热毯,你那边有暖气,回来肯定不适应。”

我笑着调侃:“是不是不欢迎大姐?27目前我就回攸县参加小弟的婚礼,在岳阳只呆一天。没电正好,我在火车上没睡好,回家就补觉好了。”

妹妹家在岳阳市区一个中心广场旁,平时几分钟的车程,出租车却绕了一大圈,因为可直达的路上有一座立交桥,桥面结冰,已经封闭。到了妹妹家里,妹妹偎在被窝里等我们。她说昨天在家门口那个斜坡上摔了一跤,左边肩背部很疼,左脚还被路上的冰块划伤了,所以不能出门去接我。

简单的洗漱后,我盖上两床棉被睡下。没有电,铺在身下的电热毯冷硬冷硬的,我蜷成一团,身体的热量还是在一点点流失,我又往被子上搭件长棉衣,把毛衣抱在胸口,依然冻得直哆嗦。活了30多年,我从来没有这样彻骨地冷过。我开始不停地打喷嚏,已经有感冒先兆了,只好起身倒了一大杯开水,热热地喝下,然后在妹妹家里开始“晨跑”。

8点钟,我的一位老同学把我接到她家里,她是医务人员,医院家属区没有停电。

25日早上,同学家的水管被冻裂,厨房的窗户靠着裂开的水管,喷出来的水冻在窗沿儿上,窗户怎么也推不开。从楼下看,晶莹剔透的冰凌挂在防护栏上,长短不一,参差无序。这样的美景,同学无心欣赏,她忙乎着请水工更换水管。

小弟的婚期还有两天,我这个婆家大姐得先接在长沙工作的小弟、弟媳回老家举行婚礼。可是,我赶到长途汽车站,汽车停开,说京珠高速封闭、107国道全线堵车。我又跑到火车站,买了张下午6点的火车票。火车站的大型显示屏滚动着车次情况,全部是晚点未定。我是起始站的票,心想不管如何,最多晚点,还是能走得了的。

下午5点,车站广播里传来让人沮丧的声音:明日1点前所有的火车暂时停开。窗口专设了退票通道,请旅客尽快退票。捏着那张火车票,看着排成长龙的退票队列,我无奈地返回同学家。

26日一大早,同学的老公决定用家里的“捷达”车绕道送我到长沙。

我们的车开出来,不能挂高挡,不能踩刹车,一个小小的爬坡都是匀着速度小心翼翼地上去。每个下坡都挂一挡,慢慢地悠着下,但失控的车还是几次差点撞向行人,把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如果这样下去太危险了,我们试探着去买防滑链。一位汽修厂的师傅告诉我们:南方就没有这东西卖,大车的链条都是车主请铁匠打造的。不过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手机号,说那司机从沈阳带回过防滑链。我们很快和那司机联系,他送来一副防滑链。

绑上防滑链的车规矩多了,尽管轧在冰冻路面的声音有些刺耳,总算安全系数增加了不少。车行至三四公里时,左边的铁链掉了,刚刚放松的心又一次绷紧;缓行了500多米,右边的也掉了。我们拿起链条左瞧右看,发现铁链是被碾断的,因为路面冻得实在太硬了。

这个时候,同学的老公接了两个报丧电话:他办公室的一位科长开私家车出车祸一小时前死了,另一位朋友两口子早上坐出租车掉湖里也没了。他停好车抹着泪,痛心和恐惧写在他刚毅的脸上。

我接过方向盘返回他家。他家小区的车库入口是个斜坡,我踩着刹车拉上手刹,车还是一直下滑,在保安的尖叫声中撞飞了栏杆撞坏了车前保险杠。

汽车是没法开了,我还是寄希望于火车。我买了27日早上5点多的软卧车票,并坐在火车站的贵宾室等候,等到27日早上7点半,火车晚点未定。一位服务人员告诉我:中午12点看能到站不?

怎么办?今天是小弟的婚期,攸县的亲朋都在等待婚礼的举行,可弟弟和弟媳还被困在长沙。我是大姐,我得尽快赶过去!

我拿着工作证,向车站的负责人请求帮助,请求他把我送上任何一趟能马上开往长沙的列车。我焦急的神情和恳求的言词打动了这位不知名的好心人,我终于被允许持软卧票挤进站满旅客的另一趟列车的硬座车厢。

此时,几天的耳闻目睹,让我的大脑非常清醒,带小弟、弟媳回攸县举行婚礼是不可能了。车上,我只能电告父母,中午的婚宴按时在老家举行,我陪小弟、弟媳在长沙完婚。

在长沙,我和新邮新娘一起入“洞房”

走进长沙小弟的新房,已是上午11点多了。小弟穿着平时的棉衣,弟媳没有化新娘妆,小两口迎接我的笑脸有些僵硬。“今天是你们俩的大喜日子,都给我打扮漂亮些,我给你们举行婚礼。”我毕竟是大姐,说的话具有一定权威性。弟弟换了一身新衣。弟媳老家在湘阴,只身一人在长沙,这时也涂了脂粉,焕发出喜庆的光彩。

我带他们到酒店里,体体面面点了一桌菜,我代表我们蔡家向弟媳致歉:“这都是我们家合八字合出来的好日子。不过,冰天雪地象征爱情的纯洁,冰雪寓意我们蔡家娶了个冰雪聪明的媳妇。50年难遇的日子让你们俩遇上了,这是难得的好姻缘哪!”我的话让郁闷的小两口开怀大笑。

我打电话给攸县的婚礼司仪:“这是古今难有的电话远程婚礼,你随机应变就是了,主要是让大家吃饱喝好,有足够的热能抗寒。”老家的200多位亲朋通过手机遥祝一对新人美满幸福!

在岳阳尝够了受冻的滋味,所以一看到小弟的新房也没电,我就试着找家像样的酒店住下。一般三星级以上的酒店都是自己发电,能供中央空调,供热水。出租车带我转悠了几处,都已客满。我只好打电话求助老公的好友――长沙一家四星级酒店的老总。等到晚上8点多,他才通知有个单间。老总亲自过来接我。

车行在长沙街头,只有车灯寂寞地雪亮,没有霓虹闪烁,没有莺歌燕舞。昔日熙攘喧闹的街头冷冷清清,连行人也极少。

老总缓慢地开着车。他说这间房是他弟弟一家在用,他费了好多口舌才要回的。长沙这十几天经常停水停电,谁在酒店开了房就一直占用。客房早没了,连员工休息室和他自己的办公室都腾出来给了关系户。我对小弟、弟媳说:“这间房你们住

吧,今天让你们入个温暖的洞房。也许今晚的长沙再也找不到一间有空调、有热水的房子了,我陪老总去玩麻将算了。”弟媳的眼眶发红:“大姐,你不住我们也睡不着,不如我们3个一块儿睡吧,反正是自己姊妹。”这一晚,我们3个睡在一张床上。

28日,去攸县的火车、汽车依然不通,29日不通,30日不通。31日,长沙的长途汽车开始24小时向各县、市发车。

31日8点多,我看到的售票队伍已排到大厅外。

我花700块钱打了辆出租车。这天是我们老家攸县的小年腊月二十四,我不能让父母还盼不到我回家。

在攸县,全家听着收音机过大年

3年没有回家了,看到家乡的农田房舍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水渠、鱼塘结了玻璃样的冰,山上的树只剩树梢,突兀的树干直指蓝天,竹子被压弯了腰,裂开的竹竿呵着冷气;沿路是倾倒的电线杆、掉落的电线,侧翻的车辆还歪在路边,能听到司机的……这哪里是我四季如春的故乡?哪里是我青山绿水的家园?老天,你这样降临灾害到我的家乡,让远方的游子不忍目睹啊!

一路流泪,一路追问苍天。到达攸县时天已黑透。父亲早做好了晚饭,母亲忙着给我盛饭。没有电,县城里蜡烛都难买了,我们只在客厅里点一支,到厕所、去阳台就摸着黑将就一下。父亲说:再不来电他就用灯芯点油灯。他小时候都是用油灯照明。

更难受的是没有水。第二天,我和父亲去1公里外的一户人家挑水,那家人的井是压水泵,父亲年岁大了,每次挑水都有人帮他压满,有的人还帮他挑回家,父亲并不认识他们。父亲说上天无情人有情。挑着水和父亲走在路上,每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都在对我微笑,这场天灾看来并不影响攸县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腊月二十八,乡下的姑妈来了,左手吊着绷带,头上捆块毛巾,她是在自家院子里摔的。镇上医院没电,只好到县人民医院来拍片子。我扶着姑妈一步一滑来到县医院,骨科门诊有三个病号正在复位。医生帮姑妈看了伤,可没法拍片,医院发电只够手术室和产房用。

腊月二十九,攸县县城还没有正常供电,银行没有电,我卡上的钱取不出来;手机没电了,只好当摆设。一百多块钱一只的土鸡实在不敢放开啃,我最喜欢吃的东汉菜也买不到。母亲去菜市买了白萝卜回来,切成薄片清炒,她老给我夹,自己舍不得吃,却拿豆腐乳拌饭。

腊月二十九晚上,老公从洛阳开车回到攸县,满后备厢的“赈灾物资”,把父母逗得直乐。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在烛光和爆竹声中祥和进行,父亲拿出收音机,让一家人听着电台里的祝福歌声。11点20分,电灯亮了,电视里有节目了,整个县城一片明亮……我想起2月5日上午10时,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会上,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首席工程师顾峻源表示:我们现在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的受灾县城能够在春节以前恢复供电。

我们在光明温暖的幸福中迎来新年的钟声!在钟声里,我们祝福来年风调雨顺。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5

当学生潮水般向教室门口涌来,

你用坚强的身躯牢牢地顶住门楣,

拼命地将三十六名学生一一拽向门外。

在这生死存亡的一刻――

平日里胆小柔弱的李佳萍老师

像擎天柱似的女神,

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你高山一样定格在那里,

把永恒的目光投向未来。

在那天崩地裂,教学楼垮坍塌的瞬间,

当一堵墙壁如狼似虎般扑来,

你俯身站在面壁的一个角落里,

怀里紧紧地搂抱着三个女孩。

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

能歌善舞的汤宏老师

把自己塑像般凝固起来,

化作护花的春泥。

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你血染的风采,与日月同在。

在那天翻地覆。教学楼坍塌的瞬间,

当屋顶一落千丈般俯冲下来,

你张开钢铁般的双臂趴在课桌上,

身下死死地护佑着四个小孩。

在这祸从天降的一刻――

已知天命的谭千秋老师

像直冲霄汉的雄鹰搏击风云,

驱散了吞噬学生的阴霾。

你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放射出人性真、善、美的奇光异彩。

在那地动山摇,教学楼坍塌的瞬间,

当一根粗大的横梁无情地向头顶砸来,

你使尽全身力气,将一名

没有跑出教室的学生推向门外。

在这灾难临头的一刻――

风华正茂的王周民老师

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用一个简单的动作,

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邃内涵,

彰显了灵魂工程师光风霁月的人梯情怀。

啊――

你们临危不惧的勇敢担当,

源于对祖国赤胆忠心,不辱使命;

你们义无反顾的果断抉择,

始于对人民一往情深,责无旁贷。

你们是汶川地震中数万罹难者中的一员,

你们是以身殉职的人民教师中的典范。

你们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你们是继往开来的炎黄子孙的英雄模范。

在你们心中――

“有了孩子,教育在继续,中国就有希望”

你们就是那光前裕后的灯塔,

你们就是那烛照千秋的灵光;

你们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开拓者,

你们托起了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你们托起了祖国的明天,

托起了民族的希望;

托起了一个崭新的世纪,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6

据沈约《宋书》卷100“自序”记载,沈氏故里在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其家族的历史颇为悠久,至少在东汉初便定居江东了。沈氏定居江东的始祖是东汉光武帝时人沈戎,戎有三子:酆、浒、景。此后沈氏的嫡嗣宗支主要来自沈浒、沈景后人,如沈田子、沈林子、沈约一支出自沈浒;沈充、沈劲、沈演之、沈庆之、沈怀文等则出自沈景。从沈酆、沈景等人在东汉时期任职行事的情况看,他们与吴郡顾、陆诸族没有明显的差别①。不过,进入孙吴之后,与吴郡顾、陆诸族之全面得势,地位迅速上升的情况相比,沈氏则发展缓慢,没有出现什么突出的人物②,而且表现出尚武的特征。沈约《宋书·自序》中虽述及沈宪“才志显于吴朝”;沈矫“以节气立名”,“孙皓时,有将帅之称”,但实际上并无多少事迹,故无人得列《三国志》正传之中。

吴兴沈氏浮现到历史的前台,是在东晋。孙吴亡后,以吴郡陆氏为代表的江东旧族军事实力受到摧残,影响力有所下降,原本声望不著的义兴周氏与吴兴沈氏的军事实力便凸现出来,人称江东之豪“莫过周、沈”。不过,依照世族社会的传统,沈氏之“清望”是远不能与江东文化“旧族”相比的,在社会地位上自然要受到压制和贬抑。两晋之际,北人南徙,侨、旧文化世族联合,开创东南偏安之局。作为江东“土豪”的沈氏则无法进入权力中心,始终与东晋王朝的主流势力处于对抗状态,从而受到压抑。在这一背景下,沈氏人物不断制造、参与了一些旨在动摇、破坏当时统治秩序的祸乱,成为不安定的因素。沈氏也因此屡遭打击,酿成了一幕幕惨烈的悲剧。

第一出悲剧发生在东晋前期,其时沈氏代表人物是沈充。

司马睿立国,主要仰仗琅邪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故立国之初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但是,随着东晋政局渐趋稳定,司马睿试图强化皇权,与王氏发生冲突。王敦不仅要维护既得利益,而且企图凭依武力主宰统治大权。为了达到代晋自立的政治目的,王敦着意拉拢沈充,以之作为进位的奥援。晋廷的内争给沈充提供了机会。沈充希望通过支持王敦,打破现有的统治秩序,并借机消灭义兴周氏,从而为沈氏家族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王敦之乱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永昌元年(322)王敦起兵武昌,以诛刘隗、刁协等为名,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得到了世族社会的支持,很快取得了攻克京师的胜利。这也给王敦、沈充等人造成了一个假象,似乎东晋不堪一击。太宁二年(324),王敦病重,再次下令起兵,并命沈充于吴兴响应。其实,此次王敦兴兵,他本人是有疑虑的,但沈充、钱凤等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晋书·王敦传附沈充传》载:“沈充字士居。少好兵书,颇以雄豪闻于乡里。敦引为参军,充因荐同郡钱凤。……(凤)知敦有不臣之心,因进邪说,遂相朋构,专弄威权,言成祸福。遭父丧,外托还葬,而密为敦使,与充交构。”对沈充,晋明帝曾加以笼络,派其族人沈祯劝谕沈充,“许以司空”,同时又明示:“今此之举,将行篡弑耳,岂同于以往年乎?”其实,沈充何尝不知王敦此举的目的呢?他深知以自己的家世门望在现有政局中是不可能获取“非分”利益的,只有支持王敦变乱,才有可能登上权势的高峰。因此,他断然拒绝了晋廷的招诱,决定与王敦共同起事。沈充出征前对妻子说:“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晋书·王敦传》末“史臣曰”也说王敦之乱“衅隙起自刁、刘,祸难成于钱、沈”。由此可见沈充在王敦之乱中所扮演的角色。沈充希望王敦谋篡获得成功,使他有机会成为开国元勋,提高其家族的地位。但是,他的愿望没有实现。由于王敦代晋有违门阀社会的根本利益,因而遭到了有力地抵制,沈充也兵败被杀。

沈充助逆而死,这是覆家之祸。惟因当时晋廷衰弱,执行得不够严格。《晋书·忠义·沈劲传》载充子劲,“当坐诛,乡人钱举匿之得免”。尽管如此,禁锢之惩则是难免的。沈劲“年三十余,以刑家不得仕进”。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呢?沈劲走的还是从军之路。当时吴兴郡将王胡之受命北守洛阳,上书请以沈劲为参军,“且臣今西,文武义故,吴兴人最多,若令劲参臣府事者,见人既悦,义附亦众”。这实际上是利用沈劲的影响来安抚、招募兵士,以戍守洛阳。当时鲜卑慕容氏进入中原,沈劲“自募壮士,得千余人”,助冠军将军陈祐守城,“频以寡制众”。后陈祐退师,以500人付劲,令其坚守洛阳。“劲志欲致命,欣获死所”,终于被俘遇害,“朝廷闻而嘉之,赠东阳太守”。沈劲之事入《忠义传》,与其父附入“贼臣传”,在名义上似有天壤之别,但就家族利益而言,沈劲之举,其目的与乃父有相通之处,即谋求家族的仕进与地位的上升。因为面对家族的禁锢,只有通过非常之举,才能改变晋廷对沈氏的态度。沈劲“志欲致命,欣获死所”,其因在此。从其效果看,沈劲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其子孙获得了入仕的机会,不少人显名南朝,成为沈氏的显支之一。

东晋时期沈氏的另一显支代表沈警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土豪特色,有强烈的尚武精神。《宋书·自序》载警“家世富殖,财产累千金,仕郡主簿,后将军谢安命为参军,甚相敬重。警内足于财,为东南豪士,无仕进意,谢病归,安固留不止”。沈警一支,其人物多有强烈的进取意识。所谓“无仕进意”,恐怕主要是对现状不满意。沈警通过正常的仕进道路难以提升家族的地位,而其家族又有强大的财物与人力的支撑,这难免会生出是非祸乱。

沈警生活于东晋中后期,其时东晋门阀政治的危机已充分暴露出来,不仅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不断酿成严重的祸乱,而且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对抗也越来越无法调和,似有一触即发之势。在此过程中,以五斗米道为组织形式的孙恩之乱便是一个影响重大的事件。吴兴沈氏世奉五斗米道,尤以沈警及其子穆夫与杜子恭、孙恩等教主往来密切,不仅积极参与他们谋划推翻东晋统治的活动,而且直接投入了军事叛乱。《宋书·自序》载:

初,钱唐人杜子恭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再三之敬。警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门徒孙泰、泰弟子恩传其业,警复事之。隆安三年,恩于会稽作乱,自称征东将军,三吴皆响应。穆夫时在会稽,恩以为前部参军、振武将军、余姚令。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恩为刘牢之所破,辅国将军高素于山阴回踵埭执穆夫及伪吴郡太守陆瑰之、吴兴太守丘尫,并见害,函首送京邑,事见《隆安故事》。先是宗人沈预素无士行,为警所疾,至是警闻穆夫预乱,逃藏将免矣,预以告官,警及穆夫、弟仲夫、预夫、佩夫并遇害,唯穆夫子渊子、云子、林子、虔子获全。

由此段所载,沈警是在对晋廷失望之后,全力参与五斗米道的活动,其子穆夫则成为孙恩的急先锋。如果孙恩起事终有所成,沈氏家族当会成为元勋,取得相应的政治利益。但是,形势并未朝他们预想的方向发展,晋廷用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平叛,逐步消灭了孙恩势力。沈警家族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险些举族皆灭。

二、晋、宋之际沈氏武将的勃兴

东晋虽然依靠北府兵镇压了孙恩之乱,但既往门阀社会的统治秩序却再也无法恢复了,高级门阀世族的统治危机全面暴露出来。各集团间不断火并,竞相拉拢北府兵,北府兵成为晋末的历史主角。但北府兵首领多起自下层,受士族歧视,刘牢之便因此而死。此后,刘裕重创北府兵,并依之建立刘宋政权。刘裕建国,历经波折,征战多年,先后消灭门阀人物桓玄,孙恩余部卢循、徐道覆,北府兵旧属刘毅、诸葛长民等,晋宗室司马休之等,又屡兴北伐,征南燕、西秦及巴蜀,以立威望。于是,军旅之事成为当时的主题,尚武之人则成为当时的主角。这一变化给沈氏的兴起提供了机缘。考察刘裕诸功臣,沈氏人物甚为突出。

沈警、沈穆夫父子参与孙恩之乱,使沈氏遭受了灭顶之灾。《宋书·自序》载沈穆夫诸子的逃亡情况说:“一门既陷妖党,兄弟并应从诛,逃伏草泽,常虑及祸,而沈预家甚富强,志相陷灭。林子与诸兄昼藏夜出,即货所居宅,营墓葬父祖诸叔,凡六丧,俭而有礼。时生业已尽,老弱甚多,东土饥荒,易子而食,外迫国纲,内畏强雠,沈伏山草,无所投厝。”时值刘裕奉命平叛,沈林子、沈田子兄弟于是投归刘裕。刘裕说:“君既是国家罪人,强雠又在乡里,唯当见随还京,可得无恙。”于是裕“乃载以别船,遂尽室移京口,高祖分宅给焉”。沈氏的命运由此发生转机。沈林子兄弟投依刘裕,当然是为了避祸,而刘裕收藏“国家罪人”,则是另有打算的:他看到晋末乱局,存心有所作为,而沈氏一门尚武,可为犬马之用。因此,沈氏与刘裕的结合是各有所图的③。

沈氏兄弟要振兴家道,惟一的出路便是效命刘裕,争取立功。在刘裕攻打桓玄、卢循、司马休之及北伐的诸次战役中,沈氏兄弟都担任了先锋重任,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仅以义熙十二年刘裕征伐后秦为例,沈田子领数百人先入关据青泥,后秦姚泓领数万人围之,田子激励将士曰:“诸君捐亲戚,弃坟墓,出矢石之间,正希今日耳。封侯之业,其在此乎!”沈田子身先士卒,“所向摧陷”,奠定了消灭后秦的基础。后来攻克长安,刘裕举酒赐田子曰:“咸阳之平,卿之功也。”沈林子也以能战著名,“高祖每征讨,林子辄摧锋居前,虽有营部,至于宵夕,辄敕还内侍”。刘裕北伐关中,以林子“统军为前锋”,与田子共击姚泓,“威声远闻,三辅震动,关中豪右,望风请附。……高祖以林子绥略有方,频赐书褒美,并令深慰纳之”④。刘裕出自寒门,他之所以能代晋自立,主要依靠武力征战。而在此过程中,沈田子、林子兄弟居功至伟。沈氏兄弟出生入死,除了报达刘裕收容之恩外,也有立功求赏、克振家声的目的。田子所谓“封侯之业,其在此乎”,确是肺腑之言。

不过,沈田子期望封侯的愿望并未实现。《宋书·自序》载刘裕撤师关中,令沈田子、王镇恶、傅弘之、王修等人共辅少子刘义真。但诸将争功,互有矛盾,沈田子一再进言刘裕,以为王镇恶乃关中人,“不可保信”。刘裕则说:“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欲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这是暗示沈田子可以借机杀王镇恶。田子心领神会,不久以谋反罪名诛王镇恶,而王修又杀田子,傅弘之则杀王修,留守诸将自相残杀。沈田子“初以功应封,因此事寝。高祖表天子,以田子卒发狂易,不深罪也”。实际上,刘裕对留守诸将的安排本身便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诸人相互牵制,一如当年司马昭以邓艾、钟会等人讨伐蜀汉,是典型的一箭双雕。

沈林子似比乃兄稍为幸运一点,刘裕建宋后,林子“以佐命功,封汉寿县伯,食邑六百户”。但据《宋书·自序》,林子入宋后实际并未从政,“遭母忧,还东葬”,而且很快病死,情形颇令人生疑:“上寻不豫,(林子)被敕入侍医药,会疾动还外。永初三年,薨,时年四十六。群公知上深相矜重,恐以实启,必有损恸,每见呼问,辄答疾病还家,或有中旨,亦假为其答。高祖寻崩,竟不知也。”刘裕病重命沈林子入侍,林子竟突然“疾动还外”,死于刘裕之前,这是很不正常的。联系刘裕一贯诛杀旧将的阴谋,可以推测林子死于刘裕的暗害,这真可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又据《宋书·自序》,沈田子、沈林子之兄渊子也投依刘裕,“随高祖克京城,封繁畤县五等侯”,后“从征司马休之,与徐逵之同没。时年三十五”。渊之是死于战场的。

晋、宋兴替之际,以沈田子、林子等为代表的沈氏武将追随刘裕,出生入死,企图以此实现“封侯之业”。他们或献身沙场,或死于权利争夺,或遭受暗害,少有功成名就者。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从此,沈氏获得了以正途入仕的权力⑤。《宋书·自序》载沈林子之子邵、璞等深得宋文帝提携,邵“袭爵,驸马都尉、奉朝请。太祖以旧恩召见,入拜,便流涕,太祖亦悲不自胜。会强弩将军缺,上诏录尚书彭城王义康曰:‘沈邵人身不恶,吾与林子周旋异常,可以补选。’于是拜强驽将军。……邵疾病,使命累续,遣御医上药,异味远珍,金帛衣裘,相望不绝。”可见宋文帝优遇沈邵,其因正在于“旧恩”。

三、宋、齐之际沈氏武将群体的得势及其家风的变化

南朝宋、齐两代沈氏武将势力达到了鼎盛的状态。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斗争十分激烈,内外征战频繁,这给尚武的吴兴沈氏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表演机会,甚至有些人还在王朝内部易主或王朝更替之际,凭借他们的武装力量一度获取了控辖大局的特殊政治地位。此间沈氏人物之众、地位之高、影响之大,是以往未有的,开辟了其家族历史的新局面。

刘宋时期第一位执掌大权的是沈演之。据《宋书》本传,演之乃叔任之子,“袭父别爵吉阳县五等侯”,颇得宋文帝信任。《南史》卷36本传略述其事云:“元嘉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先是刘湛、刘斌等结党,欲排废尚书仆射殷景仁。演之雅仗正义,与景仁素善,尽心朝廷。文帝甚嘉之。及彭城王义康出蕃,诛刘湛等,以演之为右卫将军。景仁寻卒,乃以后将军长史范晔为左卫将军,与演之对掌军旅,同参机密。寻加侍中,文帝谓之曰:‘侍中领卫,望实优显,此盖宰相便坐,卿其勉之。’”演之参掌机密,善于体悟文帝的心意。如文帝“欲伐林邑,朝臣不同,唯广州刺史陆徽与演之赞成上意。及平,赐群臣黄金、生口、铜器等物,演之所得偏多”。后范晔“怀逆谋,演之觉其有异,言之太祖,晔寻事发伏诛”,而演之地位则得到巩固,迁领国子祭酒、本州大中正,转吏部尚书,领太子右卫率,“虽未为宰相,任寄不异也”[1] (卷63《沈演之传》)。沈演之以功臣之子,参掌中枢机密,成为文帝的心腹,标志着沈氏家族政治地位的上升。《南史》卷36传论有言:“沈氏世传武节,而演之以业尚见知,绸缪帷幄,遂参机务。”李延寿看出了沈演之仕宦地位变化的意义,这是很深刻的。

刘宋时期另一位沈氏军事人物是沈庆之,其活动历经文帝、孝武帝及前废帝三朝。有关沈庆之祖、父辈的仕宦情况,《宋书》卷77本传无载。庆之之起,也缘于晋、宋之际的社会变革。“孙恩之乱,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先后转投赵伦之、檀道济等北府名将,后檀道济向宋文帝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后因忠心文帝,助其收杀刘湛、刘斌等人,而得宋文帝的赏识和重用。

沈庆之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征讨荆、雍蛮族。据《宋书》本传,从元嘉十九年至二十九年,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沈庆之受命围剿对西部诸蛮,组织了十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俘获蛮人20万。孝武帝孝建中,庆之又曾出兵征讨西阳五水蛮。史称“庆之前后所获蛮,并移京邑,以为营户”,这既壮大了刘宋国家的实力,也在客观上推进了南朝的民族融合。纵观东晋南朝对蛮族的战争,沈庆之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深远。刘宋中期以后,荆、雍地区蛮人的反抗渐弱,经济开发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此外,沈庆之在孝武帝继位及平定竟陵王刘诞之乱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深得孝武帝信任。

与此同时,沈庆之的声望和地位不断上升,文帝任之为太子步兵校尉,孝武帝则任之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出为使持节、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等,后又进号镇北大将军,进督青、冀、幽三州,并与柳元景俱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并欲进位司空,庆之固让,然“朝会位次司空”。孝武帝死,命沈庆之与柳元景“并受顾命,遗诏若有大军征讨,悉使委庆之”。在沈庆之的带动下,其兄弟子侄多人皆“有将用”,著名者有沈劭之、沈僧荣、沈法系、沈文秀等,史称“庆之群从姻戚,由之在列位者数十人”。李延寿《南史》卷37传论云:“沈庆之以武毅之姿,属殷忧之日,驱驰戎旅,所在见推。其戡难定功,盖亦宋之方、召。及勤王之业克举,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悬车,宦成名立……诸子才气,并有高风,将门有将,斯言得矣。”确实,沈庆之以其军功,在刘宋中期将其家族推到了一个新高峰。

沈庆之历经宋文、孝武、前废帝诸朝,随着其地位的上升,他在统治集团中所承受的压力和危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前废帝时,其家族和个人卷入了纷争。当时沈庆之似可行废昏立明之事,有更大的作为。对此,沈氏子弟是有所图谋的。据《宋书·沈文秀传》,文秀,庆之侄,善武事,废帝景和元年迁督青州、徐州之东莞、东安二郡诸军事、建威将军、青州刺史,“时帝狂悖无道,内外忧危”,文秀将出镇,屯兵白下,劝庆之曰:“主上狂暴如此,土崩将至,而一门受其宠任,万物皆谓与之同心。且此人性情无常,猜忌特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千载一时,万不可失。”文秀“固请非一,言辄流涕”,在他看来,庆之易帜,“图之易于反掌”,可见沈氏武力之盛及其进取欲望之强烈。如果沈庆之依文秀计行事,无论成功与否,都将是江东土著地方势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⑥。庆之作为顾命大臣,力求保全,但终于遭受谋害。

刘宋后期沈氏军事代表人物是沈攸之。据《宋书》卷74本传,攸之乃演之从子,“少孤贫”,元嘉二十七年应征入伍,后随庆之征战,屡“身被重创”、“被箭破骨”,在征讨蛮族和平定内乱中“屡有功”,孝武帝“善其战”。孝武帝之后,刘宋政局殊为混乱,这给军校武夫提供了发迹的机会。沈攸之原本很得前废帝宠信,甚至受命逼死顾命大臣沈庆之,得封县侯。但景和元年宋文帝子刘彧杀前废帝自立,引起了孝武帝一系的强烈反抗。在此过程中沈攸之迅速改变立场,投归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等势力甚大,而明帝前锋都督殷孝祖“大失人情”,沈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依赖之”,对稳定军心、争取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叛过程中,攸之整军有方,“诸将以此多之”,明帝任之为中领军,封贞阳县公,食邑2000户。泰始五年,明帝命攸之出为持节、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六年,进监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二郡军事,进号镇军将军,成为一流大将。

泰豫元年,明帝死,攸之跻身于顾命大臣之列,并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时幼主在位,群公当朝,攸之渐怀不臣之迹,朝廷制度,无所遵奉”。当时建康朝廷内也正进行着激烈的夺权斗争,元徽五年,萧道成谋害后废帝,立顺帝,废立国君,萧道成谋篡之心昭然若揭。对此,沈攸之辖有半壁扛山,“素蓄士马,资用丰积,至是战士十万,铁骑二千”,他是不甘心附和萧道成的。《南史·沈攸之传》又载:“攸之有素书十数行,常韬在两裆角,云是宋明帝与己约誓。又皇太后使至,赐攸之烛十挺,割之得太后手令,曰:‘国家之事,一以委公。’明日,遂举兵。其妾崔氏、许氏谏曰:‘官年已老,那不为百口作计。’攸之指两裆角示之。”所谓攸之与明帝之“约誓”及太后之“手令”云云,实难查证。但攸之升明元年末举众数万反抗萧道成却是事实。攸之起兵后,本应快速东下,以求决战,果真如此,其结果尚难预料。但攸之“震慑不敢下,因攻郢城”,以致众心离叛,升明二年正月,攸之兵败自缢而死,其子孙多人伏诛。尽管沈攸之起兵以失败告终,但就其地位而言,他成为能够干预历史进程的人物,将沈氏家族的尚武风气发挥到了极致。

进入南齐之后,吴兴沈氏家族虽然没有出现一流的军事人物,但尚武风尚仍在,还有个别比较杰出的军功人物,维持着沈氏“家世武将”的传统,其代表人物是沈文季。据《南齐书》卷44《沈文季传》,文季乃沈庆之子,宋齐易代之际,他支持萧道成,助平沈攸之,得以封侯,齐高帝任为侍中、征虏将军、左卫将军等职。齐武帝时,江东发生唐寓之之乱,声势甚大。武帝以沈文季为平东将军、会稽太守,协助镇压叛乱。在齐末乱局中,沈文季又曾助平王敬则之乱。齐武帝以后,沈文季的政治地位不断升迁,武帝以之为散骑常侍、领军将军,并有意任之为宰辅,对他说“南士无仆射,多历年所”,文季答曰“南风不竞,非复一日”,成为名对。延兴元年,文季终迁尚书右仆射,明帝时又加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仆射如故,成为权倾一时的人物。永元二年,文季因废杀东昏侯而被害。沈文季之死,标志着晋宋以来沈氏武士兴盛局面的结束,此后沈氏再没有出现以武力右右政局的人物。

不过,沈氏人物虽然以武功获取了很高的权位,但在南朝世族门阀社会中,沈氏武将的社会地位尚没有充分的保障,家世的延续也难以维系。南朝高级门阀世族重文轻武,沈氏以军功起家,自然受其轻视和排挤。宋、齐之间,正值沈氏军功人物最盛之时,他们遭受的诋毁也最激烈。士族社会视沈氏为“吴兴土豪”,未入士流。《南齐书·沈文季传》:

文季风采稜岸,善于进止。司徒褚渊当世贵望,颇以门户裁之,文季不为之屈。世祖在东宫,于玄圃宴会朝臣。文季数举酒劝渊,渊甚不平,启世祖曰:“沈文季谓渊经为其郡,数加渊酒。”文季曰:“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枌榆。”遂言及虏动,渊曰:“陈显达、沈文季当今将略,足委以边事。”文季讳称将门,因是发怒,启世祖曰:“褚渊自谓是忠臣,未知身死之日,何面目见宋明帝?”世祖笑曰:“沈率醉也。”中丞刘休举其事,见原。后豫章王北宅后堂集会,文季与渊并善瑟琶,酒阑,渊取乐器,为《明君曲》。文季便下席大唱曰:“沈文季不能作伎儿。”豫章王嶷又解之曰:“此故当不损仲容之德。”渊颜色无异,曲终而止。

东晋南朝之世族崇尚清谈,重文轻武,褚渊对文季“以门户裁之”;文季之所以“讳称将门”,是他一方面尚武,但又接触到了士族社会的文化,其家族风尚正经历着由武向文的转变⑦。

四、梁、陈之际沈氏尚武门风之余响

作为“武力强宗”而言,沈氏至南齐已呈现出式微之态,再难振作了。但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尚武传统的家族,尽管其家风变易,但其家族精神不会顷刻间荡然无存,作为一种“基因”或气质,在此后的岁月里,在沈氏人物的身上还会隐隐约约表现出来,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成为一种历史的回响。梁、陈之际,频遭世难,沈氏文士兼涉武事者甚众。

沈浚,据《梁书》卷43传,浚“少博学,有才干”,“侯景逼京城,迁御史中丞。是时外援并至,侯景表请求和,诏许之。既盟,景知城内疾疫,复怀奸计,迟疑不去”。沈浚受命与侯景交涉,理正辞严,斥责侯景背盟,“景横刃于膝,瞋目叱之”,浚则豪言:“沈浚六十之年,且天子之使,死生有命,岂畏逆臣之刃乎!”景叹曰:“是真司直也。”太清二年,浚返吴兴,劝太守张嵊说:“鄙郡虽小,仗义拒逆,谁敢不从!”固劝嵊举义,嵊“于是收集士卒,缮筑城垒”[2] (卷43《张嵊传》),反抗侯景。后侯景击溃张嵊,“乃求浚以害之”[2] (卷43《张嵊传》)。

沈文阿,据《陈书》卷33《儒林传》,文阿父峻,梁世大儒,文阿传其业,梁简文帝为太子,“引为学士”。侯景乱起,“简文别遣文阿招募士卒,入援京师。城陷,与张嵊共保吴兴,嵊败,文阿窜于山野。景素闻其名,求之甚急,文阿穷迫不知所出,登树自缢,遇有所亲救之,便自投而下,折其左臂。”

沈恪,据《陈书》卷12本传,恪“深沈有干局”,梁新渝侯萧映出任广州刺史,恪为其参军,并与陈霸先“情好甚昵”,参与征服岭南俚人,因功除员外散骑侍郎,受命“招集宗从子弟”。侯景围台城,“贼起东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内亦作土山以应之,恪为东土山主,昼夜拒战。以功封东兴县侯,邑五百户。迁员外散倚常侍。京城陷,恪间行归乡里。高祖之讨侯景,遣使报恪,乃于东起兵相应”。侯景之乱平,恪归陈霸先,霸先与王僧辩战,“恪预其谋”。霸先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

沈众,据《陈书》卷18本传,众乃沈约之孙,“好学,有文辞”,梁武帝命为太子中舍人,兼散骑常侍。侯景之乱,“众表于梁武,称家代所隶故义部曲,并在吴兴,求还召募以讨贼,梁武许之。及景围台城,众率宗族及义附五千余人,入援京邑,屯于小航,对贼东府置阵,军容甚整,景深惮之。梁武于城内遥授众为太子右卫率。京城陷,降于景”。

沈炯,据《陈书》卷19本传,炯“少有俊才,为当时所重”,任吴令。侯景之难,吴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师,“以炯监郡”。京师陷,景将宋子仙据吴兴,“遣使召炯,委以书记之任”,炯坚拒之,宁死不从。后陈霸先、王僧辩结盟,炯书其誓文。故侯景败奔吴郡,“获炯妻虞氏,子行简,并杀之,炯弟携其母逃而获免”。陈霸先“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合徒众”。

以上沈氏子弟多为文士儒者,梁、陈之际他们得预事,回乡“收集士卒”,主要在于其家族直到南朝末仍保存着比较庞大的宗族武装,梁、陈统治者宠重沈氏子弟,主要是利用他们纠合族众。但这些文士既没有杰出的领兵之才,也无法创造出显赫的功业。由他们的军旅表现,确实可以看出沈氏显支已转变成文化世族了。当然,我们不否认在吴兴乡里沈氏还存在着较为浓郁的尚武风气,有时还可能出现个别以武显名的人物。如《隋书》卷64《沈光传》载光为吴兴人,父君道,陈吏部侍郎,陈灭入隋,家于长安,“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略综书计,微有词藻,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家甚贫寠,父兄并以傭书为事,光独跅弛,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之所朋附。……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同类数万人,皆出其下。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光酹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矣。’……未几,以为折冲郎将,赏遇优重。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沈光骁勇如此。但就沈氏家族风尚的变化大势看,这只是沈氏“家世为将”的余绪而已⑧。

注释:

①谢承《后汉书》载第五伦为会稽太守,“时吴郡沈酆为郡主簿,伦母老不能之官,每至腊日,常悲恋垂泪。酆迎母至广陵,见大江,畏水不敢渡。酆祭神,令子孙对母饮酒,因醉卧便渡”。依汉制,郡守僚佐皆从当地大族子弟中征辟,酆为郡主簿,其家族地位可见。酆后来任零陵太守,当与第五伦引荐有关。《宋书》卷100“自序”又载沈浒、沈鸾皆与吴郡陆稠通婚:“时广陵太守陆稠,鸾之舅也,以义烈闻,显名汉朝,复以女妻鸾。”沈氏又与会稽盛孝章结为姻缘,盛孝章为汉末名士,盛氏亦为会稽世族。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沈氏显支的社会地位不低。不过,沈约作家传,难免有所夸饰,不可全信。

②据《三国志》卷47《孙权传》注引《吴录》,汉末沈友显名一时,年少便得名士华歆赞誉,“弱冠博学,多所贯综,善属文辞。兼好武事,注《孙子兵法》……权以礼聘,既至,论王霸之略,当时之务,权敛容敬焉。陈荆州宜并之计,纳之”。然终因其“正色立朝,清议峻厉”而为孙权所诛。《吴录》载友为吴郡人,当时吴兴尚未析出,属吴郡,且沈友之“兼好武事,注《孙子兵法》”,正与沈氏家风、家学相合。作为沈氏之代表,沈友年29岁遇害,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③《宋书》卷100“自序”沈约述及沈林子兄弟之归刘裕,颇有修饰:“时孙恩屡出会稽,诸将东讨者相续,刘牢之、高素之放纵其下,虏暴纵横,独高祖军政严明,无所侵犯。林子乃自归曰:‘妖贼扰乱,仆一门悉被驱逼,父祖诸叔,同罹祸难,犹复偷生天壤者,正以仇雠未复,亲老漂寄耳。今日见将军伐恶旌善,是有道之师,谨率老弱,归罪请命。’因流涕哽咽,三军为之感动。”这里美化沈林子等以刘裕“军政严明,无所侵犯”方归之,这便掩盖了林子归裕避祸的真实动机。对此,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63“沈氏世济其恶”条指出沈警、沈穆夫预乱受诛,“此国法之正,非冤也”,田子、林子兄弟归刘裕,裕容纳之,“已为逋逃主,故田子等幸免矣”。又说:“田子、林子本逆党,皆当从坐伏诛者,其归高祖,正是巧于避祸,后乃并以得功,又报私仇,可云诡计。约《自序》乃谓刘牢之虏暴纵横,高祖军政严明,故自归,饰词也。高祖谓曰:君既是国家罪人,惟当见随还京,可得无恙。其语显然,约欲盖弥彰矣。”这里指出了田子、林子归于刘裕是“巧于避祸”,实在是有识之见。

④《宋书》卷100“自序”。除沈田子、林子外,沈渊子也追随刘裕征战,“自序”载:“渊子字敬深,少有志节,随高祖克京城,封繁畤县五等侯。参镇军、车骑中军事,又为道规辅国、征西参军,领宁蜀太守。与刘基共斩蔡猛于大簿,还为太尉参军,从征司马休之,与徐逵之同没。”

⑤沈约作《宋书》,未将沈田子、林子列入功臣传,而是书入“自序”,“自序”实为沈氏家传,二人所占篇幅大,而且事迹显著,这便突出了他们佐命宋武,对沈氏家族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赵翼《廿二史札记》卷9“《宋书》《南史》俱无沈田子沈林子传”条称:“宋武开国,武将功臣以檀道济、檀韶、檀祇、王镇恶、朱龄石、朱超石、沈田子、沈林子为最。……沈约撰《宋书》,所以不入列传者,以此二人功绩详载于‘自序’中,以显其家世勋伐,故功臣传缺之。”赵瓯北所论揭示了沈休文修史的潜在动机。

⑥沈文秀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出镇青齐,北魏遣大军攻之,“文秀善于抚御,将士咸为尽力,每与虏战,辄摧破之,掩击营砦,往无不捷”。宋明帝先后进号为辅国将军、右将军、青州刺史,封新城县侯,食邑500户。文季“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虮虱”。终于泰始五年被俘,流落桑乾十多年,永明四年死于北地。事见《宋书》本传。

⑦宋、齐间沈氏人物与高级世族的嘲弄之事甚多。《宋书·沈演之传》载宋明帝斥责演之子勃为“吴兴土豪”;《南史》卷37载南齐时沈文季为尚书右仆射,尚书令琅邪王晏便“戏文季为吴兴仆射”。这实际上也是取笑他为“吴兴土豪”。对此,沈氏多有反击,据《南史》卷37《沈庆之传附沈昭略传》,昭略乃庆之孙,“性狂俊,不事公卿,使酒仗气,无所推下”。他路遇王约,张目视之曰:“汝是王约邪?何乃肥而痴”约应之曰:“汝是沈昭略邪?何乃瘦而狂”。昭略抚掌大笑曰:“瘦已胜肥,狂又胜痴,奈何王约,奈汝疾何!”沈昭略如此,是为了显示对传统世族特别是侨寓世族的仇视态度。这都标志着沈氏已处于家风转变的关头。

⑧吴兴沈氏何以能长时间保持家族之尚武之风呢?原因一定很多,但有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即沈氏世代信奉天师道,这有利于其家族的组织,使其家族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富有战斗力。晋、宋时期沈氏有诸多军事活动皆与天师道组织有关。对此,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考之甚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不过,陈先生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又以为“考南朝史乘,侯景变前南人之任将帅以武功显者,其最著则有吴兴沈氏一族,如田子、林子,庆之、攸之、文季及王敬则、陈显达、陈庆之诸人。通常言之,凡一原则不能无少数例外者……惟吴兴沈氏一族,则自《宋书·自序》言之极详。其为吴人,自无可疑。但其家历世名将,尤为善战之族类,似与南朝吴人不习战之通则不合”。故推论吴兴沈氏“颇有源出于溪族之嫌疑”。

参考文献

[1]沈约. 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措施,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着力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点疑点进行讨论,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因此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提问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来发问。一方面,在需要发问的地方,在使用提问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无需发问之处,就要坚决不发问,多而滥的提问会令学生失去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甚至会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或厌烦心理,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精心准备课堂发问。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指向明确、突出主题的问题导入课堂内容,也可以巧设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创设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导入课堂内容。在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内容探究环节,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或最终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在巩固深化课堂知识环节,可以抓住课堂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兴趣点、聚合点或发散点设计课堂提问。在课堂知识的总结延伸环节,应注意结合知识目标来设计问题,以梳理全课知识;另外还要针对语文思想方法设计问题,以激发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因材施问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再强调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上当然也要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因材施问,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实施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不但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再加上认真思考后就能回答,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如果课堂提问与小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符,过于深奥则会使小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回答;过于浅显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导致小学生失去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因材施问。

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因材施问,教师就要针对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考察对于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一些理解型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蕴含在课文中的知识加以概括综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设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断真假,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比如,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可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问题:“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这个问题:“课文中哪个地方让你感受到生死攸关?”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思考,锻炼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把问题设计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如何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引导教育学生学会质疑提问。而后者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却又更为重要,因为学问本身不但包含了学习,还包括了质疑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它很好地阐述了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就需要紧扣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这个目的,注重进行引导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发问,即因的引问,或者说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引导性的课堂提问。

要做到因疑引问,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掌握课堂知识,并锻炼提高学习质疑能力。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请三名学生读一读课题,他们读课题的语气不一样,因此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于是,我说:“同学们,刚才这三位同学读课题的读法是不同的,说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不同的疑问。那么,你读了这个课题以后有什么疑问呢?”

生1:课题中有一个“拣”字,这个“拣”字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只拣儿童多处行”中的“拣”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买水果时要拣,拣就是挑选的意思。

生3: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有,现在请你们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内容,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死攸关的烛光篇8

关键词:兴趣 思维 课堂讨论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目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要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本文在这里浅谈课堂讨论教学。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教学形式上不同。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形式灵活。同时,它又是重感情的,在教学中需要在课堂上师生用心体会、心口交流,让学生不断质疑、解疑,在共同讨论中析疑、解难,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对于讨论教学,教育史上有许多学者曾经提出过。早在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赫而巴特(1776——1841)就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案,其中就包含了课堂讨论教学。赫而巴特认为构成知识的各种观念的形成可分为二个基本环节:一是“深入学习”;二是“理解和思考”。这二个基本环节,在静态与动态中都能发生作用,因此可以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1 在静态中深入学习——“明了”;2 在动态中学习——“联想”;3 在静态中的理解和思考——“系统”;4 在动态中的理解和思考——“方法”。他说,联想的最好方法是不受拘束的谈话,这样学生就有可能试图去改变或重复某种偶然结合的观念,这对学生是比较容易和方便的,并且有可能采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消化已经熟记的知识。这里的不受拘束的谈话实际就是师生间的课堂讨论。在我国,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八大解放”中就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教育者蒋伯潜也曾在《中学国文教学法》中强调阅读过程中离不开讨论。现代教育家魏书生在“六步课堂教学法”中,也提到了讨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把个体的学习和集体的讨论切磋统一起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就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进行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有三个优点:

(一)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意志相辅相成,而兴趣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因此,首先先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形成一种讨论研究、争辩的氛围,才能促成学习竞争场面。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即使是那平时内向的学生,一旦形成一个氛围,自然而然地就会加入这个行列。

(二)启发思路,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工夫,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形成一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的能力。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也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课堂讨论教学中,学生必须用心听别人发言,领会各人说话的要旨,综合各人说话的要点,然后快速遣词造句,阐明自己的意见。在发表意见的同时,还需要听自己的语言,不断调节。如此,在讨论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言语表达的流畅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讨论,改变部分学生发言时面红耳赤、说话结巴、词不达意的现象。再者,学生相继发言,其信息量超过教师自己的话语。课堂上,每个人的兴奋思维中心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学习积极性提高,智慧的火花也就迸发出来了。

如何组织课堂讨论教学呢?

(一) 教师提问,组织讨论。

教师的课堂提问与评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手段。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生疑、质疑,而后通过讨论解疑释疑。例如:在学习课文《小桔灯》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同时阅读课外读物《生死攸关的烛光》,设计几个问题: 1 两篇课文在描写人物上有哪些异同点,各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 联系实际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学生们就针对这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因为她很能干,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却显得镇定、勇敢,能独立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而且乐观、坚强不屈。我都十二岁了,却处处不如她,与她相比显得太渺小。.有的学生说:我喜欢《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的杰奎琳,她聪明、机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移走蜡烛。也有学生说他喜欢雅克。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大家不仅对课文的中心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给全体学生上了一堂口语练习课,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二) 学生提问,组织讨论。

课堂提问与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与讨论中来,因此有时要鼓励学生的提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在学习文言文《口技》时,学生分组讨论。有学生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的‘间’是什么意思?”有学生就回答:“是名词,里面的意思。”也有学生马上反驳:“不对,这里应该作动词用吧?”这时候许多学生纷纷议论,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这里的“间”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应该作动词解释,意思是“夹杂”。

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善于提出值得讨论而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既是战斗员又是胸有全局的指挥员。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细节上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且起点拨引导作用。1当学生思路不畅时,教师就应点拨、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2当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疑问很多时,教师就要帮助归纳、妥善整理学生零乱的思路;3当学生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时,教师就应当机力断、集思广益、陈述己见,想出好的办法、好的主意,作画龙点睛的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正中下怀,正是自己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还没有展开讨论时,教师要有耐心等待时机,不必急于讲解。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意见,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比较、分析以后,作出结论。

(二)讨论的问题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

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出现冷场;也不能让过于肤浅,表面热火朝天,实际一问便知。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切中要害,这样一来,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水平。

(三)针对讨论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读,在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深入讨论。议,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以读为主、以议为辅。学生读得不认真,基础不扎实,议不起来。学生议论得好,说明教师主动性强。如果教师不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就不能认真地读、好好地议。

上一篇:顾城一代人范文 下一篇:打保龄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