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范文

时间:2023-10-21 15:57:36

古籍善本篇1

市场价格逐级走高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正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价格更是惊人,眼下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每页市场价大致在3万至5万元,换句话说,一册100页左右的宋版书价值可达到三五百万元。由于宋版书非常珍稀,其市场价格自然还将进一步上升。元版书的存世量也相当稀少,因而其价格也会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继续升值。宋版书虽然无比珍贵,但曲高和寡,因而近年来宋版书的涨幅反而不及明清版本来得快。

目前市场上明版书的价格要比宋版书低很多,且其价格也比较平稳,这些年来,关注明版书收藏的人有所增多。相对而言,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数量仍比较少,明版书的售价自然要比以后的清版书昂贵得多,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容小觑,而明代中叶及明末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能激发市场的炒作热情,故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稳步向上攀升。

从低价品种入手

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目前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投资价值。此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很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据有关资料介绍,在2007年时,一套明版书的价格也就一二十万元,而到今年春天,同样一套书,价格便可翻六七倍以上,现至少能以百万元的价格成交。由于古籍善本的大买家往往财力颇丰,一旦买进,轻易不会再转手,所以经过10多年来拍卖市场消耗,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古籍善本已经越来越难在市场上见到了。目前像《红楼梦图咏》、《点石斋画报》等热门图谱早已成为拍卖会上的抢手货,其价值不可估量。如在2010年1月下旬江苏省拍卖总行举办的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一套1函4册的清光绪年间线装刻本《红楼梦图咏》以6000元的底价起拍,该书采用上等白纸精刻,书中人物脸部表情生动传神,原函原套,品相上好,在经过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拍后,最终以3.8万元的价格落槌。据古籍专家介绍,如果拍卖会上有清乾隆年间活字印刷的一百二十回本二十四幅《红楼梦图咏》的木刻插图本,那拍卖价格最起码要达到数十万元一套。

古籍善本篇2

“过云楼”使古籍收藏再度升温

一场拍卖会使古籍拍卖一举跨入了亿元时代,也使收藏界的冷门品种——古籍善本的收藏再度升温。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6月4日,凤凰集团在匡时拍卖以2.16亿元的天价竞得过云楼藏书,打破了古籍善本拍卖的世界纪录,由此引发了北大欲行使优先购买权之争,最终过云楼藏书仍花落江苏,一场古籍“争夺战”吸引了各界眼 古籍善本存世少、档次高、保管难,升值快,故多年来一直受到高端投资收藏者的关注。虽说具有很高的投资收藏价值,但前些年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吃香,关注其行情的人也不多,价格上涨比较缓慢。从2009年春拍开始,古籍善本收藏突然强势爆发,其拍卖行情也跟着火了起来,不仅拍卖专场增多,成交金额也明显提高。一些上档次的精品类善本价格上升更快,尤其以宋版书价格为最贵。以中国嘉德拍卖为例,2001年春拍时,古籍善本专场总成交额不过280万元,而在2010年春拍中,古籍善本专场总成交额却高达4579万元。其他拍卖行同样成绩斐然: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古籍善本专场成交额3050万元,北京翰海成交额1108万元……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古籍善本的成交额正呈几何级增势快速发展,拍卖行情日益红火。据有关资料介绍,2006年,一套明版书的价格也就一、二十万元,而到2010年春,同样一套书,价格便可翻六、七倍以上,现至少能以百万元的价格成交。在2010年各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古籍善本拍卖行情大放异彩。北京德宝“2010年迎春古籍文献拍卖会”上,一套明嘉靖十二年世德堂刻本《六子全书六十卷》一举拍出73万元高价;另一件汲古阁抄本《金石录》则拍出了55万元。2010年嘉德秋拍会上,一部明代重要史料文献《先太傅文恪公册立仪注稿》拍出了212.8万元的高价;一件《十钟山房印举》开中国古玺印谱之先河,收古印逾万方,最终以179.2万元成交。同年的浙江西泠秋拍古籍善本专场上,清乾嘉年间著名校勘学家、目录学家顾广圻批校的《战国策三十三卷》(1函4册),经众多买家的角逐,以800.8万元天价成交。尤其是2011年5月,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拍卖专场中,一套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共计16册,从900万元的高价起拍,经过近70次激烈竞价,最终以4200万元的价格落槌,加上佣金,最后的成交价高达4830万元。

古籍善本分年代收藏

目前,市场上的古籍善本价格正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宋版书或更早的古籍更是价格惊人。其实早在明朝时期,便已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一般宋版书都是按页论价而不是以本论价,一页品相上好的宋版书每页市场价大约在3至5万元左右。虽然宋版书无比珍贵,但曲高和寡,价位实在太高,且市场上很难见到,收藏宋版书的人要明显少于明清版本,因而近年来宋版书的涨幅反而不及明清版本快。业内人士认为,元版书的存世量也相当稀少,与宋版书的市场价相差并不是很大,因而其价格也会随着宋版书的上扬而继续升值。目前市场上明版书的价格要比宋版书低很多,且其价格也比较平稳,因而近年来关注明版书收藏的人有所增多。相对而言,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传下来的数量比较少,售价自然要比以后的清版书昂贵得多,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潜力千万不容小觑。而明中叶及明末的各种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能激发市场的炒作热情,故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市场价格仍将稳步攀升。

清版书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目前市场价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具有很高的收藏投资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另外,民国初期的石印版和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分铅印版、影印版虽然不属于珍贵的古籍善本,但也值得投资者收藏。此外,目前像《红楼梦图咏》、《点石斋画报》等热门图谱也早已成为拍卖会上的抢手货,其价值不可估量。如2010年1月江苏省拍卖总行举办的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会上,一套1函4册的清光绪年间线装刻本《红楼梦图咏》以6000元底价起拍,该书采用上等白纸精刻,书中人物面部表情生动传神,原函原套,品相上好,经过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拍后,最终以3.8万元落槌。据古籍专家介绍,如果拍卖会上有清乾隆年间活字印刷的一百二十回本二十四幅《红楼梦图咏》的木刻插图本,那拍卖价格最起码要达到数十万元一套。

收藏可从近代刻本入手

由于古籍善本的大买家往往财力颇丰,一旦买进,轻易不会再转手,所以经过十多年来拍卖市场的消耗,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古籍善本已经越来越难在市场上寻觅到了。对于初涉古籍善本领域的投资收藏者来说,收藏古籍千万不可贪大求贵,应量力而行,买自己喜欢的和价位合适的,比如低价位的清代、民国印本就可作为尝试。

古籍善本篇3

图书馆对古籍善本的保存与利用是图书馆现今工作当中存在的重要矛盾之一。由于现今中外的图书馆为了对古籍善本进行良好的保存,因此限制读者对古籍善本进行阅读,由此引起了社会当中对图书馆古籍善本管理制度的不满。图书馆内部人员在进行古籍善本管理时期,比较坚守对古籍善本的完好保存,但是外界人士并不认为该坚守存在着一定必要,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峙态度。为了解决现今存在与图书馆古籍善本管理制度当中的问题,需要根据中外图书馆古籍善本保存与应用相关制度进行恰当的、科学的分析,以此提供一定借鉴经验。

1 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的法律规范

1.1 国家范围内的法规 由于古籍善本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因此古籍善本亦属于国家的文物,在国家文物的保护范畴。我国制定了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法律条例,明确表明,历史上各种文献、资料以及古籍善本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研究历史、文化以及科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能够提供相应的依据。由此,古籍善本被列入了文物保护的范围之内。另外,在2007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对古籍进行保护的相关意见,要求对古籍的保护工作予以重视。其后,国家文化部又颁布了相应的《公共图书馆法》,在图书馆对古籍善本进行管理的角度进行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形成了规范的法律要求[1]。

1.2 部门性质的法规 在对古籍善本进行保护的相关法规制定当中,部门性的法规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最为重要的一项部门性法规便是文化部颁布的对省、市以及自治区图书馆工作的相关条例。其次便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一项普通高校图书馆对古籍善本的保存以及利用规程。二者均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不同普通高校对古籍善本的保存以及利用需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2 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的管理规章

2.1 具有一定准入制度 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制度并不是针对所有读者,而是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准入要求[2]。首先,对其用户的类型进行限制,要求18岁以下的用户不能够对古籍善本进行借阅。其次,对借阅的目的进行了限制。在借阅古籍善本之前,必须说明借阅的目的,若符合要求便可进行借阅,否则予以拒绝。再次,对读者的身份验证进行了相应的限制。每一位需要借阅古籍善本的用户均需要进行身份的验证,只有验证通过方可进行借阅。最后,需要领导进行审批。在借阅古籍之前,必须将上述几条信息进行上报,待领导审批通过后,方可对古籍进行阅览。

2.2 具有一定阅览规章 第一,对古籍的阅读需要在固定的阅览空间,并需要通过固定的借阅方式。第二,对古籍进行阅览时,不能够带入食物、水以及手机等物品。第三,借阅古籍的过程当中只能够使用铅笔,不能够使用标记明显的圆珠笔以及钢笔等。第四,翻阅古籍时应该轻柔、小心,同时要带上手套进行保护,避免对古籍进行过度的触摸。第五,一般图书馆均会摆放善本的替代品,避免对善本造成一定的损坏。第六,借阅古籍并不能够对其进行复制。

2.3 需要进行一定收费 通过调查以及研究发现,大部分图书馆在用户借阅古籍时均存在着相应的收费标准。图书馆根据古籍版本的不同对借阅的保护标准亦不同,从而形成的收费标准不同。一般普通的古籍借阅只需要收取1元人民币。但是根据古籍产生的时间不同会另有收费标准。

2.4 需要拥有用户支持 图书馆在古籍借阅的用户方面,既需要做出相应的规定,又需要用户的支持。因此,在用户进行借阅古籍时,首先要进行预约,其次图书馆会为用户提供多种进行检索的工具,再次会为用户代管其已经取得的有效资料,最后更会为用户提供产业的咨询服务。

3 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的技术标准

3.1 国家推荐性标准 在古籍善本产生损坏的同时,要及时进行修复。国家对于修复古籍善本的技术形成了一定的标准。首先,需要保证古籍修复的质量。其次,在古籍进行修复时要对其信息进行录入,要求录入准确。最后,对古籍进行拍摄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35mm胶卷进行微缩性的拍摄,其后进行恰当的装帧[3]。

3.2 文化部行业标准 文化部为了保证对古籍善本的保护,对其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标准。第一,对古籍进行了定级。根据古籍的年代、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传世数量等对古籍进行了适当的等级划分,一般分为三等。三种基本等级之下有根据各个古籍的不同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该等级的划分能够有效保障古籍的保存与利用。第二,对古籍的普查进行了规范。对古籍进行普查时,需要严格要求普查的内容以及人员。第三,对古籍的破损程度进行了定级。根据古籍的年代、内容、破损程度、修复难度等对其进行了等级的划分,为保护古籍以及修复古籍提供了依据。

4 结论

古籍善本篇4

关键词 周叔 宋元刻本 明清抄本 藏书家

分类号 G255.1

周叔(1891-1984),原名明扬,后改名暹,字叔,晚号翁,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和古籍文物收藏家,曾任天津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周叔素笃典籍,其“自庄严堪”书斋藏书达4万余册。1952年8月,周叔将其中715种2672册善本无偿捐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本文便对这部分捐书略为探析。

1 周叔所捐书的特色

周叔捐书多宋元善本。在这些善本中,有宋本70余部、元本40余部。宋本如南宋初年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该书由劳健(1905-1938)抄补并跋。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五字至二十八字,小字双行三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曾经明代藏书家周良金收藏(钤“周印良金”“毗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二印)。清代,又经何绍基(钤“何印绍基”)、英和(钤“英和私印”)、汪喜孙(钤“汪大喜孙孟慈”“江都汪氏问礼堂收藏印”“汪印喜孙”“周玉齐金汉石之馆”“喜孙秘籍”等印)等收藏,后入藏海源阁(钤“以增之印”、“臣绍和印”“海源阁”“四经四史之斋”“聊城杨氏所藏”“东郡杨二”“东郡杨氏宋存书室珍藏”“绍和筑岩”“和”“杨绍和读过”“杨印保彝”“秘书外监”“东郡杨氏鉴藏金石书画印”等印)。1934年,海源阁书散出,为周叔购得,入藏“自庄严堪”。

又如宋本《东观余论》,经钱谦益、锡山华氏、季振宜、劳权等递藏。1912年,傅增湘从鲁伯纯处收到此书(见《藏园群书题记》),后流散日本,1933年周叔从东京文求堂购回。此书与通行二卷本的版本系统不同,极具校勘价值(傅增湘以此校订明《学津讨源》本,改订219个错字)。

再如,南宋临安府贾官人经书铺刻本《妙法化莲经》,神光夺人,末有牌记“临安府众桥南贾官人经书铺印”,此牌记为其他宋本所罕见。

元本《梅花字字香》成书于元武宗至大辛亥年(1311),行格疏朗,字画古劲,有宋人遗风。钱曾《读书敏求记》云:“亦如梅之老干虬枝,亚影疏窗,殊可爱也。”此书原藏康熙帝第22子允祥怡府,后藏乾隆帝曾孙奕绘明善堂。从明善堂散出后,为海源阁所得。1934年,为周叔购得。

再如,元元延七年(1320)括苍人叶辰云间(今上海松江)南阜书堂刻本《东坡乐府》。黄丕烈以三十金购得。赵万里认为是所见苏轼词中的最早刻本,也是传世苏词最重要的刻本。钱曾以为其价值重于宋刻, “《东坡乐府》刻于延庚申,旧藏注释宋本,穿凿芜陋,殊不足观,弃彼留此可也”(《读书敏求记》),等等。这些宋元书,虽时历千载,风貌依旧。

周叔捐书亦多明清刻本与抄本。在周氏所捐善本中,有明清刻本与抄本600余部。明刻本如明崇祯六年(1633)年赵均小宛堂所刻《玉台新咏》,半叶十五行,行三十字,黑口,左右双边,翁方刚、许乃普跋,董文焕、周叔等题款。此书在现存刻本中,最有代表性。赵均据宋本《玉台新咏》详加对证,翻刻此书(见赵均跋及冯班抄跋)。此书有南宋永嘉陈玉父跋,宋讳缺笔,小字密行,版刻古雅,颇有摹宋之风。此书在清嘉庆、同治年间为徐松、许乃普所藏,亦误作陈玉父刻本。有清一代学者考订、评注之书,皆依此本。1922年,徐乃昌摹写小宛堂本,请名工陶子麟重雕。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以此为底本影印之,赵本便广为流传。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绍陶室刻本《杂剧十段锦》,是该书现存最重要的本子,朱印累累。据袁克文跋,此书为朱有藩邸所制,为明代官刻精品。此书历经钱曾、朱彝尊、郁泰峰等人收藏。1912年,董康以巨金购自文求堂。1913年,董氏以玻璃版影印百部,特请王国维作序。今人黄裳亦序之,盛赞周氏“不能不使人惊叹其目光如炬,能拔佳本于书丛”。

明抄本如《墨庄漫录》一书,上有明唐伯虎、陆师道校并跋,沈靖、劳健题款。其中唐伯虎跋云:“正德辛巳(1521)夏五月端五后一日灯下勘毕。晋昌唐寅。”又有“姑苏唐寅借勘俞子容家钞书”“前南京第一中式举人晋昌唐寅勘校毕”等语,并钤“唐寅”“学圃堂印”“逃禅仙吏”等印。陆师道跋:“嘉靖乙巳,借俞守约《墨庄漫录》看一过。此书论舛甚多,虽更六如勘过,差谬不少,偶有所见,辄为更定一二。”此本从俞家散出后,吴岫、季振宜、徐乾学、陶湘等先后递藏。后人以此为底本,传抄者甚多,如傅增湘所藏明蓝格九行十八字抄本,就成为《四部丛刊》之底本。

清刻本,如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五十四年(1715)项群玉书堂刻本《山海经》,嘉庆二十年(1815)兰陵孙氏冶城山馆刻《平津馆丛书》本《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乾隆十年(1745)沈尚杰双桂草堂刻六十年沈炎耆英堂重修本《读书敏求记》四卷等,校勘精审,镌刻美观,甚富学术价值与欣赏价值。

清抄本,如清初毛氏汲古阁及钱曾述古堂、鲍氏知不足斋等抄本,汲古阁影宋抄本尤可称道。汲古阁影抄宋本,素以精善闻名,如《酒边集》《增广盛宋高僧诗选》二书。前者钤“宋本”“甲”“汲古主人”“子晋”“毛晋私印”“毛”“汪士钟印”“惟庚寅吾以降”等,是影抄本之精品。后者笔画工整,几与宋本乱真。汲古阁影宋抄本,正如孙从添《藏书纪要》所云,“汲古阁影宋精抄,古今绝作,字划、纸张、乌丝、图章,追摹宋刻,为近世无有”,等等。

2 周叔所捐书之来源

周叔的藏书,基本购自公私大藏书家及书估。

天禄琳琅旧藏。1917年11月,周氏购得天禄琳琅旧藏南宋初杭州刻本《寒山子诗集》一卷。此为周氏所购藏第一部宋版书,便将其书斋改名为“拾寒堂”(后改为“寒在堂”)。此外,他又购得天禄琳琅所藏绍兴九年(1139)临安府刻本《汉官仪》三卷,宋绍兴十二年(1142)汀州宁化县学刻本《群经音辨》七卷,宋刻宋元递修本《经典释文》三十卷,元相台岳氏荆溪家塾刻本《孝经》一卷,等等。为此,他喜不自胜,云:“天禄旧物,虽一鳞片甲,亦足自豪也。”

海源阁旧藏。1927年,海源阁后人杨敬夫将大批善本运往天津,或抵押或售,周叔不惜重金购之。他所收得海源阁第一本书就是宋版《南华真经》。后来,周叔从海源阁先获得《陶渊明集》,又以高价从王子霖藻玉堂购得《陶靖节先生诗注》,使“陶陶集”分而复合。其他如北南宋之际刻本《孟东野文集》,南宋初刻印本《新序》,南宋初婺州市门巷唐宅刻本《周礼》,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荆湖北路安抚使司刻递修本《建康实录》,南宋嘉定六年(1213)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元至大刻本《梅花字字香》、元至正刻本《梅花百咏》,元延七年(1320)叶辰南阜堂刻本《东坡乐府》,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刻本《稼轩长短句》(周氏因而治“东稼草堂”一印),明建业张氏铜活字本《开元天宝遗事》,清初席氏酿华草堂影宋抄本《五经文字》等55种,均购自海源阁。这也是他平生收书最精的部分,其数量和质量均为海内屈指。

读有用书斋旧藏。1933年,韩应陛读有用书斋藏书散出。周叔以7000元价格从文禄堂书籍铺购得韩氏旧藏旧抄校本30余种。其后,又收得韩氏所藏明姚咨抄本《经■堂杂志》、明末祁氏澹生堂抄本《论语解》、清初抄本《滏水文集》等多种珍品。

此外,还来自其他藏书家。如清杨继震所藏明稿本《珊瑚木难》,文德堂藏宋刻本《后山诗注》,山东诸城刘喜海藏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鲍氏知不足斋抄本《玉井樵唱》,常熟赵宗建旧山楼藏明正德十一年(1516)锡山华坚兰雪堂活字印本《春秋繁露》,徐乃昌藏元抄本《简斋诗外集》一卷,汪士钟艺芸书舍藏明嘉靖四十年(1561)钱抄本《游志续编》。清内阁大库藏北宋刻递修本《文选》,八千卷楼藏宋绍兴四年(1134)《景德传灯录》四十卷附《西来年表》一卷,以及吴宽、冯舒、叶奕、穴研斋、澹生堂、毛氏汲古阁、鲍氏知不足斋等藏书。

周叔也与友人交换藏书。如明嘉靖十一年(1532)太原府刻本《重刊嘉集》十五卷,辛亥年(1911)书贾陈韫山获自南京,先归缪荃孙,傅增湘以清平山堂本《夷坚志》易得,1938年周叔以明影抄本《文苑英华》千卷易此书等。

古籍善本篇5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图书馆;进程;趋势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记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沧桑。保护和利用这些古籍文献,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统计,我国现有古籍文献近13万种,减去重复部分,至少也有10万余种。如何保存与整理古籍文献,怎样开发与利用古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古籍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为古籍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1.古籍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籍文献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的许多图书馆由于诸多原因致使大量的古籍文献受到严重损坏。切实保护现有古籍文献,已成为图书馆界面临的迫切问题,而古籍数字化可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2.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古籍文献藏与用矛盾的有效途径

古籍作为图书馆的特殊文献,收藏单位往往重藏轻用,秘不示人。古籍数字化可以让读者对古籍不直接接触,即可浏览阅读善本,还能够提供下载打印、远程全文传送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使古籍善本成为雅俗共赏的读物。

3.古籍数字化是古籍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有利条件

数字化古籍信息容量巨大、检索快捷方便,是文明传承最快捷和最完整的方式。用传统的手工查询方式导致古籍文献的利用率不高。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在资料储存、整理、检索和数据的统计以及索引的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有利于开发古籍文献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

二、古籍数字化的实施过程

古籍数字化是一个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庞大工程,。目前为止古籍数字化的实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相当的数量。

1.古籍数字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和出版,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1988年,南京图书馆开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机读编目的尝试。到1988年底,台湾地区已有超过8万条书目的数据录入中央图书馆资讯网络。在北美地区,198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编制《中国古籍善本国际联合目录》,北美的13所高校和中国大陆的5所高校积极响应倡议,纷纷加合编制的行列。

2.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1994年10月,台湾中央图书馆建立了记录150万条数据的中央图书馆资讯网。南京图书馆先后建立了《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南京图书馆藏地方志目录》的数据库。

3.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成熟阶段

199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与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川大学在编纂《全宋文》检索系统的同时,还整理出了电子版《宋会要辑稿》。北京大学刘俊文教授组织编纂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电子信息版光盘系统,收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整个系统共有光盘550张,内容总量相当于3部《四库全书》,可称为规模空前、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典籍总汇。

三、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数据格式不统一

许多图书馆和研究单位在古籍数字化工作实际进行过程中,限于某些技术条件和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全文数据大都各自采用不同的格式,给使用带来了极大不便,也不利于古籍文献全文数字资源的共享乃至古籍数字化的发展。

2.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古籍数字化建设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符合国情的真正有价值的规范体系,没有一个职能部门或权威机构牵头对古籍数字化进行合理规划,影响了整个古籍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和后续的资源共享建设。

3.完善技术尚需时日

一是字库问题掣肘古籍数字化发展的障碍。二是数字化转换还存在图像质量不高、扫描速度慢、识别率低等技术性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开发者加大研究力度,尽快完善相关技术。

4.缺乏专门人才

古籍数字化必须以古籍整理为前提,要求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人员,既要具备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和深厚的古代历史知识,还要了解古籍版本学、校勘学等知识及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因此,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是古籍数字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为适应网络化这一古籍数字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时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数字图书馆模式组织古籍数字化

古籍的数字化加工既要遵循现代图书统一的标准规范,也要根据古籍的特殊性在统一标准规范的框架下进行细化,建立古籍数据库。所有资源要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共同使用和互相调用,古籍与现代图书的知识库应实现共享。

2.古籍整理要建立自动完成集成系统

通过对古籍文献内容和形式的专业化处理,实现古籍版本的自动校勘、自动断句、自动标点、自动注释和自动白话文翻译的数字化。

3.检索系统成为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从检索研读到下载打印的一体化,以满足用户的多途径检索和多方面需求。同时拓展格式转换、版本转换和个性化输出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4.走社会化、国际化的联合开发之路

现在藏有古籍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往往因资金和人才问题,使得一些古籍数字化项目难以开展。因此,图书馆应实行多方位合作,建立项目研发联合体,走资源与收益共享之路。同时可以开展国际性合作以解决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

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长久、艰巨而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使古籍数字化的明天会更好,进而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冠中.中文古籍数字化成果与展望[D].东北师范大学,2005.

古籍善本篇6

为进一步做好我县古籍保护工作,根据《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安政办﹝2010﹞186号)有关精神,制定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古籍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的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县古籍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古籍底数不清,收藏条件较差,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部分古籍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站在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古籍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方针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目标任务

1.对全县各级各类图书馆、民族宗教、教育、卫生、文物等系统以及民间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古籍底数,编制出版《内黄县古籍名录》。

2.实现古籍分级保护,编制《内黄县珍贵古籍名录》,完成我县推荐、申报国家、河南省、安阳市《珍贵古籍名录》的相关工作。

3.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一批“内黄县古籍保护重点单位”,做好我县推荐、申报国家、河南省、安阳市“古籍保护重点单位”的相关工作。

4.建立内黄县古籍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修复工作。

5.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使我县的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三、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工作

(一)全面开展古籍普查工作

时间安排:2010年12月底前初步掌握全县现存一、二级古籍状况,2012年年底前完成二级以下古籍普查工作,汇总古籍普查成果。

普查范围:全县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级学校图书馆(室)、文物、民族宗教、医疗卫生等单位及民间收藏的古籍。

普查对象:汉文和各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甲骨、简册、帛书、金石拓片等特种文献暂不列入此次普查范围)。

普查的主要内容:古籍基本情况、古籍破损情况和古籍保存状况等。

组织实施:普查工作由县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县文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县图书馆设立县古籍保护中心,负责全县古籍普查登记和人员培训工作,汇总古籍普查成果,向市古籍保护中心报送古籍普查报表;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负责本地、本部门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汇总普查成果报送县图书馆;县教育、民族宗教、文物等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本系统古籍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普查工作,并将普查数据汇总后报县古籍保护中心。各收藏单位收藏、保管的古籍(包括民间收藏)所有权不变,其中珍贵古籍文献需要整理、出版、修复的实行申报制,由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规划和落实。

(二)编制《内黄县古籍名录》

在全面普查基础上,各乡(镇)、各有关单位编制本地、本部门的古籍目录。县古籍保护中心编制《内黄县古籍名录》,并选择其中部分古籍申报国家、河南省、安阳市《珍贵古籍名录》。对列入国家、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收藏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完善保护措施,切实做好保护工作。

(三)改善古籍保管条件

制订完善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加强古籍保护单位的规范化建设,命名一批“内黄县古籍保护重点单位”,积极做好我县推荐、申报国家、河南省、安阳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相关工作。

(四)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

集中资金,有计划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重点抓好列入国家、省、市《珍贵古籍名录》的濒危古籍的修复工作。各古籍收藏单位要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修复,确保修复质量。

(五)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

按照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古籍数字化工作,建立古籍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同时加强古籍的出版、研究、利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古籍资源,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

四、古籍保护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文化局、发改委、财政局、教体局、科技局、宗教局、文物旅游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黄县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古籍保护工作。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实施本地、本部门的古籍保护工作。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将古籍保护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保护措施,建立健全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充分发挥专家在古籍修复、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古籍保护工作任务较大的地方要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古籍的鉴定、定级及普查、保护咨询工作,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二)加大古籍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本地古籍普查、修复、出版及数字化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支持古籍保护工作。

(三)加快人才培养。制订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积极开展古籍保护交流与合作,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保护专业人才。

(四)强化古籍市场监管力度。有关部门要依法规范古籍市场流通和经营行为,加强古籍销售、拍卖行为的审核备案工作,严厉打击盗窃、走私古籍等违法犯罪活动。

古籍善本篇7

[关键词]古籍保护;现状;对策

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间,黄文弼先生家属将其所藏3400余册文献、地图照片500余份、手稿若干无偿地捐献给我校图书馆,建成黄文弼特藏馆,结束了我馆没有古籍文献的历史。

一、保护现状

(一)古籍书库建设不标准

在我馆建设时,因为没有古籍,所以没有考虑建设古籍库房。在黄文弼特藏馆成立时,将原有自习室、现刊阅览室进行搬迁、合并,专门作为黄文弼特藏馆使用,一间作为阅览室,一间作为展览室及书库,古籍没有独立书库。目前使用的古籍书库远未达到《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无气体防火装置、恒温恒湿设备,缺乏防虫、防光、防尘、防盗等配套设施。

(二)古籍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馆古籍数量不多,黄文弼特藏馆配有2名工作人员,一人退休在即,一人为入馆新人,且担负着其他部门工作。对古籍保护的相关标准和基本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而古籍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确定版本、破损定级等等。而且我馆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存在空白,馆内缺乏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破损的古籍得不到保护性修复。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自黄文弼特藏馆成立,没有制定古籍保护特有的规章制度,将古籍作为普通书一样管理。未能形成一系列的编目、索引、著录,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及读者借阅的阅览制度。

(四)古籍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据笔者所知,自黄文弼特藏馆成立,除了购买现在出版的新书外,对现有古籍的保护几乎没有投入。学校及图书馆没有设立专门的古籍保护专项经费。没有经费,古籍保护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就无法更新,进而导致保护措施无法落实。

(五)古籍管理重藏轻用

由于古籍多是年代久远的线装书,保存条件苛刻,维护成本投入高,破损修复难等原因,使得图书馆选择受阅者范围很小,其价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除了专家学者参观外,古籍很难与学生读者见面。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重视,加大投入

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是各古籍收藏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古籍收藏单位领导及古籍工作人员应提高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增加对古籍保护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政府的经费支持,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的古籍普查和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工作,从而有计划地改善古籍装具和保存环境,加强硬件设施基础建设,改善古籍存藏环境,完善安全设施等。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我馆在古籍规章制度方面一片空白。应根据特藏馆及古籍的特点,制定《特藏馆文献阅览须知》、《特藏馆读者须知》、《特藏馆参观须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条例》、《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规章制度》等基础性的规章制度,规范古籍的保存制度,完善古籍借阅的流程,避免在阅览、参观时古籍受到涂画、污染、撕损等二次伤害。

(三)加强古籍人才的培养

古籍工作人员是古籍的一线管理者,古籍工作人员专业程度高低直接关系着古籍保存的好坏。因此,必须加大对古籍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古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借助图书馆行业援疆的优势,争取参加由公共图书馆组织的古籍人员的培训;到疆内其他院校学习经验;积极派出工作人员到相关院校参加中短期培训等。

(四)实现古籍文献的数字化

古籍数字化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1简言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复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目前,我馆数字化部已着手准备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在数字化过程中,在做到扫描仪尽量少损害或不损害原件的同时,需注意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勿使其受到水、油等侵蚀,强光照射,灰尘污染等。

参考文献:

[1]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年第8期,第61-63页;

[2]朱开忠,安徽古籍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界,第25-27页;

[3]陈楠,吉林省古籍保护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1.12,第41-45页

[4]岳景艳,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古籍管理与利用现状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123-125页;

古籍善本篇8

一、保护现状

(一)古籍书库建设不标准

在我馆建设时,因为没有古籍,所以没有考虑建设古籍库房。在黄文弼特藏馆成立时,将原有自习室、现刊阅览室进行搬迁、合并,专门作为黄文弼特藏馆使用,一间作为阅览室,一间作为展览室及书库,古籍没有独立书库。目前使用的古籍书库远未达到《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无气体防火装置、恒温恒湿设备,缺乏防虫、防光、防尘、防盗等配套设施。

(二)古籍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馆古籍数量不多,黄文弼特藏馆配有2名工作人员,一人退休在即,一人为入馆新人,且担负着其他部门工作。对古籍保护的相关标准和基本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而古籍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确定版本、破损定级等等。而且我馆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存在空白,馆内缺乏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破损的古籍得不到保护性修复。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

自黄文弼特藏馆成立,没有制定古籍保护特有的规章制度,将古籍作为普通书一样管理。未能形成一系列的编目、索引、著录,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及读者借阅的阅览制度。

(四)古籍保护经费投入不足

据笔者所知,自黄文弼特藏馆成立,除了购买现在出版的新书外,对现有古籍的保护几乎没有投入。学校及图书馆没有设立专门的古籍保护专项经费。没有经费,古籍保护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就无法更新,进而导致保护措施无法落实。

(五)古籍管理重藏轻用

由于古籍多是年代久远的线装书,保存条件苛刻,维护成本投入高,破损修复难等原因,使得图书馆选择受阅者范围很小,其价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除了专家学者参观外,古籍很难与学生读者见面。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重视,加大投入

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不足,是各古籍收藏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古籍收藏单位领导及古籍工作人员应提高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认识,增加对古籍保护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政府的经费支持,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组织开展的古籍普查和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工作,从而有计划地改善古籍装具和保存环境,加强硬件设施基础建设,改善古籍存藏环境,完善安全设施等。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我馆在古籍规章制度方面一片空白。应根据特藏馆及古籍的特点,制定《特藏馆文献阅览须知》、《特藏馆读者须知》、《特藏馆参观须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保护条例》、《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规章制度》等基础性的规章制度,规范古籍的保存制度,完善古籍借阅的流程,避免在阅览、参观时古籍受到涂画、污染、撕损等二次伤害。

(三)加强古籍人才的培养

古籍工作人员是古籍的一线管理者,古籍工作人员专业程度高低直接关系着古籍保存的好坏。因此,必须加大对古籍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古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借助图书馆行业援疆的优势,争取参加由公共图书馆组织的古籍人员的培训;到疆内其他院校学习经验;积极派出工作人员到相关院校参加中短期培训等。

(四)实现古籍文献的数字化

上一篇:重阳节是什么节日范文 下一篇:个人思想政治表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