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亮范文

时间:2023-11-23 18:31:38

陈希亮篇1

刚刚回国的陈亮在朋友的介绍下,带着创业遇到的困惑,参加了“欧美同学2006北京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在“海归创业探讨与经验分享”的圆桌论坛上,他向论坛嘉宾,也是他的创业前辈张朝阳提出了如何适应创业环境的问题。张朝阳告诉陈亮“Just Do It”,要尽快从海归变成“土鳖”。

会后,陈亮因为新新海归的身份被几家媒体的记者团团围住,笔者也是其中的一个。这样的阵势令陈亮有些措手不及。他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个普通的问题,会引来这么多的记者;他也没有想到,国内的舆论对于海归创业会如此关注。陈亮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新闻价值,在庞大的海归群体中,刚刚回国创业的陈亮实在是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样本。于是,记者开始对陈亮进行追踪采访。这也得到了陈亮的认可,他说,即使创业不成功,也愿意把创业过程的种种经历记录下来。陈亮的开朗和坦诚是这个创业故事能够讲下去的前提。

第二次会面:2006年11月,学院桥附近某茶楼

陈亮将见面的地点约在了距离他家不远的一个茶楼,这里离中关村不远。陈亮从小生长在中关村,他的父母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可以说,他的学业和职业路径选择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的成长历程打着深深的中关村烙印。

学生时代的陈亮非常贪玩,甚至高考临近他还坚持每天和院里一群大学生热火朝天地踢球,这一点即使到了现在也没有改变。但是如同许多优秀的理科男生一样,丰富的业余活动并没有影响他的成绩。陈亮1988年考进清华附中,1991年参加高考,陈亮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这是他的理想,但他的班主任认为这个志愿报得太冒险了。对于高考,陈亮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什么压力,而陈亮的心态也比较轻松,又是一个善于临场发挥的考生,因此他如愿进入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陈亮自认为在清华算不上个好学生,除了贪玩、喜欢体育和音乐之外,还总想做点生意,可惜一直没遇到真正的机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一些看上去不切实际的想法和爱好对于陈亮后来在事业上的发展很有帮助。

在清华氛围下度过的8年对陈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很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离开学校这么多年,他也依然把母校的校训当作自己行动的参照系。

大学之前,陈亮并没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在读大学时,陈亮觉得自己英语不太好,为了提高英语水平就去学习TOFEL、GRE,结果顺利地通过了考试,随后又申请到了美国坦普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陈亮就和很多清华校友一样,走上了出国留学之路。

现在,经历了10年的异国求学与工作之后,陈亮又回到了中关村,在这个曾经培育他、影响他的地方,开创自己的事业。

陈亮打算做一家网络增值服务类的企业。他给自己定的时间表是在2006年年内组建团队,将公司建立起来,2007年做产品开发并进行融资,到2008年公司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回国前,陈亮想得更多的是公司在内部管理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但真正开始创业后,他发现外部创业环境方面的问题才真正使他措手不及。他想要做的网络增值服务,在国内的入门条件是有1000万元的注册资本,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并在全国设有3家以上的分公司,这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几乎是妄谈。而且即使达到这些条件,拿到SP行业准入资质证书也是很困难的,因为这一年国内对SP市场进行整顿,据传相关证书已“暂缓办理”。

事实上,这就是许多海归回国后面临的适应创业环境问题。对于张朝阳给他提出的“海归”需要变成“土鳖”这一建议,陈亮非常认同。由于在美国生活了10年,陈亮坦言自己“对于美国的了解程度甚于对中国的了解”,为了尽快适应国内的环境,“我现在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处转。”陈亮半开玩笑地说。然而“海归”变的“土鳖”毕竟不能等同于“土鳖”,陈亮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到海里游过泳的‘土鳖’”。陈亮想把国外一些好的管理理念和做法带回来,在国际化视野方面保持海归应有的水平。

第三次会面:2007年1月,清华创业园创业广场

“现在我能看到后面的路还很漫长,只能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寒暄之后,聊天开始,陈亮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次见面的地点是在海淀区学院路创业广场,这幢楼属于清华创业园的一块“飞地”,离陈亮的家也不太远,陈亮的公司――爱动摩杰就落户在这里。谈到对办公地点的选择,陈亮说,首选肯定是清华创业园,因为毕竟在清华呆了8年,有一种清华情结,觉得清华的人做事情特别认真、敬业。陈亮的清华情结不仅体现在对办公地点的选择上,连公司办公用的计算机都出自清华同方。

公司的办公面积有110平方米,刚刚装修完毕,都是陈亮自己设计的,他显得很兴奋。装修和基础办公条件的准备花去了半个月的时间,公司的营业执照也马上就能办下来了。虽然公司注册的事情是委托给清华创业园办的,但陈亮依然觉得手续比较繁琐,在国内建立一个公司的成本比美国要高,这也似乎在告诉他,在国内创业还是不太容易的。

在陈亮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摩托罗拉科技创新奖的奖状,诉说着他在美国曾经经历的辉煌。

在美国坦普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陈亮在美国一个中等规模的软件公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他有意没有选择一家大公司,因为他觉得在一个小公司可以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和业务,不会一下就被束缚在某一个很窄的领域内。这家公司的老板会提出自己对于产品的设想,至于具体的实现方式没有限制,陈亮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同事一起设定技术路线,寻求解决方案,做出了很多有创新意识的产品。这家公司2007年被惠普收购,也说明了他们曾经的工作成效。在这家小公司,陈亮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

随后,陈亮进入了摩托罗拉公司,6年的跨国大企业工作历练,使他成长为一名有全球性产品开发和管理经验的人才。

进入摩托罗拉仅半年的时间,陈亮就得到了一次提升,这次提升源于领导将一个比较麻烦的任务交给了陈亮。陈亮在摩托罗拉负责大规模的无线通讯软件研发,有一部分和手机上网有关的程序存在很多bug,以前因为用手机上网的人少,问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随着用户的增加,这些bug开始暴露出来,客户的抱怨也随之增多。而当时写这段程序的人早就离开了,所以没有一个特别懂这一块儿的人。陈亮的老板对他比较信任,也许是知道清华的人做事情比较认真,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陈亮。陈亮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天到晚琢磨这个问题,他勤于思考同时也善于请教,再加上口语很棒,可以把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讲得比较清楚,因此受到了领导的注意。另外在这项工作中陈亮还认识了不少经理级的同事,他们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陈亮的能力和为人,后来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

总结在大企业工作的经历,陈亮特别认可的一句话是“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他说,机会是不会少的,关键看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在机会来的时候能够充分表现出能力,让别人注意到你,并且能够信任你。大企业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必须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滥竽充数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同时也要有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辉煌属于过去,陈亮现在要面对的,是如何让爱动摩杰存活下去,并按照他的设想,一步步发展起来。“我创业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先要做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出来,让人们都来用,然后再考虑如何发展,如何做大。”陈亮第一步要做一个基于Web2.0的业务,类似于一种互动的游戏。“对于视频类网站我在短期内看不到盈利模式。我要做一个比网上视频简单点的东西,收入来源也更加清晰一些。”他说。

陈亮的计划是,在2007年下半年把设想的业务开发出来,但他同时也意识到,如果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做不出来,就要考虑能不能支撑开销的问题了。因此,在做主业的同时,陈亮也在寻求一些在短期内能带来收益的项目,如利用在国外的关系进行合作外包。陈亮认识到,他的企业可以跳过天使投资的环节,但不可能跳过风险投资,他要确保公司在拿到风投前不被饿死。

现在对于陈亮来说,组建完整的创业团队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原本的计划是请一位股东来负责公司的对外联络,自己负责技术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他不得不自己负责对外联络,另找一人进行技术开发。当然,一个创业企业要找到一名有3-4年行业经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技术人才并不太容易。

用一句话来概括之前一段时间的创业感悟,陈亮说,创业是持久战。这与第二次会面时他的态度相比有了微妙的变化,也许他意识到,原来的估计有些乐观了。

第N次会面:2008年10月,中关村西区广场立方亭

最近的一次会面,地点变换到了立方亭,这是一座位于中关村西区广场的酒店式公寓,属于中关村的核心地带,规划中微软中国总部的大楼就在旁边,西区广场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中关村的未来。陈亮和他的公司刚刚完成第一次迁徙,“这里环境不错,位置也好,最重要的是,它比原来的地方要便宜。”面对源起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的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陈亮不得不作出更现实的选择。这也许是MBA学习带给他的益处。

毕业很多年后,陈亮在大学期间对于商业那份浓厚的兴趣依然存留。为了完成从技术向管理的转变,在美国工作期间,陈亮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MBA的学业,在摩托罗拉也做了四年的技术和产品管理工作,并最终选择了创业这条路。陈亮说,他想在40岁之前退休,希望能尽早实现“Financial Freedom”。要实现这个目标,创业这一步必不可少,虽然它的风险非常大。

回国创业整整两年之后,陈亮说,他的创业历程“可以当作一个MBA案例了”。可见最近他的公司又经历了很多事情。

创业的核心团队始终是困扰陈亮的大问题。按照陈亮的设想,公司的核心团队应该是3个人,一个人负责技术,一个人负责市场,另一个人负责策略和融资。然而很多事情事与愿违,他设想中那个适合做市场的人选最终没能到他的公司来,而另外一个负责技术的暂时只能兼职,因此,2007年3-4月,陈亮的核心团队曾经只剩下1.5个人。但直到现在,核心团队依然没有稳固,陈亮也许又要病一场了(创业过程中每遇到一次打击,陈亮就会生病,特别是核心团队的变动)。

为了生存,公司一直继续着外包业务,但陈亮非常清楚,外包只能算个“副业”,公司必须发展好自己的主打业务。人民币的升值使外包的利润大幅缩水,于是陈亮决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公司的主打业务。

曾经在网上偶然看到了陈亮申请的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的名称是“安全、高效、基于流媒体的网络协同会议系统”,与他最初设想的Web2.0互动业务离得有点远。就此询问陈亮,才知道Web2.0互动业务已经被搁置了下来,并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而是随着对国内市场的了解逐步深入,陈亮发现这个项目成功的希望并不大。回国后,陈亮接触了一些“80后”,对他们的一些习惯很不能理解,而他们正是Web业务的主要用户,也许,陈亮和Web业务的主力用户已经产生了代沟。比照人气最旺的网络社区开心网的创业团队,陈亮意识到自己做Web业务可能有些老了,如果年轻10岁或许还可以。

在做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一个客户要求做一个教育培训方面的产品,这给了陈亮启示,也让他看到了大企业在培训,特别是文化和语言培训方面的市场需求。陈亮一直认为,把高科技附加在传统领域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凭借单纯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公司是很少的。在一位投资人的建议下,陈亮的公司开始转型,把远程教育作为主营业务,同时把基于网络开发的一些工具都集成到远程教育的平台上。就是这个平台,为陈亮的公司赢得了创新基金45万元的无偿资助。

目前,爱动摩杰正和另外一家培训类的企业展开合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培训行业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而会有增长,这是陈亮对行业前景的判断。他希望爱动摩杰能借助技术优势,培养出一些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大客户,通过基于网络技术的培训,给客户带来成本上的大幅节约,最终成为客户的培训供应商。

从公司业务的转型可以看出来,陈亮现在创业的想法与刚回国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要实际得多”。他现在承认,当初给公司设定的发展目标是过于乐观了,也许要5-10年才能有初步的成绩。但是陈亮乐观的创业心态还是没有变,不会轻言放弃。陈亮现在会感慨地说“创业真是很难”,但脸上却一直是乐呵呵的。他笑着说:“也有愁眉苦脸的时候,只不过碰巧你没看到。”在“过冬”期间,他不准备扩大规模,也不打算裁员。陈亮已经开始接触一些投资商,商谈融资事宜,他希望投资能带来更多的资源,而不仅仅是钱。

2007年年中,陈亮买了车,自行车已经很少骑了,但是毫无疑问,他对国内的创业环境更了解,也更适应了。陈亮正在完成由海归向“土鳖”的蜕变。

链接:

陈希亮篇2

陈玉亮今年已经81岁了,虽然身子不如以前硬朗,但没事的时候,他还是愿意到厨房里转转。1956年开始学艺,80岁告别后厨,时代变迁,命运沉浮,他从未放下手中的刀和勺,好学、用心、传道、授业,让他收获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

精烹细作,谭府传人

清末明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戏界无腔不学谭,食界无口不夸谭。”谭家菜本是清末大官谭宗浚的家传筵席,后由在谭府掌勺、帮厨的三位师傅继承下来,并带到了官府的高墙之外。1949年,新中国成立,谭家菜馆并入了北京著名饭店恩承居,仍有很多顾客慕名而来。

1956年,21岁的陈玉亮进入恩承居,开始学习谭家菜。当时对做菜一无所知的他,一进去就先刷了三个月的碗。每天,陈玉亮都早早儿来到店里把煤捅上,茶沏好,再去干自己的活儿。一来二去,师傅发现了这个眼里有活儿、实在肯吃苦的年轻人,把他调到了后院,这让陈玉亮开始真正接触到谭家菜的精髓。

“过去讲偷学、偷看,老师傅们都有保守思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似现在有讲课、培训。自己得多留意观察师傅动作,勤琢磨,先下什么调料、后下什么调料,很有讲究。比如说烧东西,烧鸡块得加半口盐,不能加足了盐,当时尝可口,\半个小时就咸了。”陈玉亮一边打杂,一边揣摩师傅的手艺。慢慢地,他发现了一个秘密,谭家菜调味时很少使用葱姜蒜,力求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要做好谭家菜,汤的使用至关重要。

谭家菜的汤分为清汤、浓汤和毛汤三种。“选用粮食喂养、不下蛋、六个爪的老母鸡,熬上七八个小时,盛出来一部分,用刀背剁过的鸡胸肉吸附汤里的杂质,出来的就是清汤。清汤虽然看起来清淡如水,但是味道甘醇,用于走头菜,如清汤银耳、清汤竹荪、清汤哈什蚂。熬汤剩下的材料,再加入火腿、干贝,开大灶火,便制成浓汤。浓汤专门用于制作高档菜肴,如海产品。往浓汤熬剩下的罐里再加水,就成为毛汤。毛汤用于食材正式烹制之前的入味加工。”从一种原料变幻出三种汤,靠的是厨师的巧思和妙手。学会了做汤、用汤,陈玉亮对谭家菜精烹细作的讲究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1958年,总理在恩承居宴请外宾,在吃过了谭家菜后,他对谭家菜赞赏有加。为了让谭家菜有更好的发展,陈玉亮他们师徒五人被调到了北京饭店。也是在北京饭店,陈玉亮开始掌勺做菜,并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厨。

一虾两吃,尽显技艺

谭家菜以烧、炖、煨、\、蒸等技法见长,从食材选取到烹饪技法,再到摆盘造型都讲究至极。罗汉大虾是当时谭府很受欢迎的一道菜。这道菜一菜两吃,虾头虾尾分别制作,头部做成甜咸适口的红色虾段,尾部炸成酥香鲜嫩的金黄色虾球。装盘后上红下黄,看起来像是一个个大肚罗汉,因此得名。这道菜也是陈玉亮的拿手菜,从业50多年来,他已经做过无数次了。

“选料时要选新鲜、头尾连接紧实的大虾,制作时剪掉虾须、虾足,从虾腔里剜出虾包,将虾尾改刀成十字形。沾玉米粉,再把由虾仁肉、猪肉粒等制成的虾腻子裹在虾尾,塑成球状,用小刀刮成似隆圆的球状,这就成了罗汉的肚子。然后沾上三点芝麻,油温五成热时上锅炸。虾头两边煎透,等宴会开始时放入葱姜丝先\再收汁。”罗汉大虾这道菜充分体现了谭家菜的特点,甜咸各半,南北皆宜,做法上慢火细作,精雕细琢。

长期的烹饪实践与研究,使谭家菜的特点在陈玉亮的烹饪技术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除了罗汉大虾,他的拿手绝技还有很多,如柴把鸭子、葵花鸭子、清汤燕菜、蚝油鲍片、五彩素烩等,几乎每一道菜都像罗汉大虾一样费工费时。

技艺超群,海外扬名

1961年,北京饭店招待了来自英国的一个访问团。陈玉亮做了一道名叫一品豆腐的菜。“这道菜很简单,选用南豆腐,打碎后加入鸡蛋清和虾仁共同搅碎,再上火蒸10-15分钟,成型即可。”这道菜不仅得到了英国客人的喜爱,也让当时负责接待外宾的赞不绝口,“素菜里有荤,做得相当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厉,做出更多更好的谭家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陈玉亮已经是能够独当一面的谭家菜大厨了。1983年1月,首届全国烹饪大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30多个单位参加了比赛。陈玉亮代表北京饭店的谭家菜出战。在规定的时间内,他出色完成了柴把鸭子、五彩素烩等4道谭家菜的制作,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他本人也由此获得了“全国最佳厨师的称号”。而这场比赛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北京有个谭家菜。

在任北京饭店谭家菜总厨师长期间,陈玉亮曾先后多次代表中国赴海外表演烹饪技艺。1987年,陈玉亮应新加坡“同乐鱼翅酒家”邀请,率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之后连续三次赴新加坡表演,每次都大获成功。

授徒有方,后继有人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陈玉亮就和他的徒弟们一起一直致力于谭家菜的改良和创新,在烹制技法上不再局限于烧、炖等,也加入了很多炒、炸的方式,使得谭家菜更加迎合现代食客的口味需要。如今谭家菜已经由原来的百余种菜肴发展为300多种。

在越来越受百姓喜爱的同时,谭家菜的厨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陈玉亮在北京饭店辛勤耕耘的几十年里,还先后培养了18名高徒,而这些徒弟也都桃李满天下,为谭家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陈玉亮已经很少掌勺做菜,但是他喜欢到厨房里看年轻人做谭家菜。“当初提议把谭家菜调入北京饭店,希望其发扬光大,不要失传。如今谭家菜遍地开花,厨师队伍不断壮大,作为谭家菜的传人,我没有辜负总理的期望。”

对话大师

Q:如何看待“大师”这个称号?

A:谭家菜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过无数赞誉。有许多师傅手艺很高,也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个称呼应该是对谭家菜而言的。

Q:您认为怎样才是一名好的厨师?

A:首先,要有信仰,有敬业的精神,对烹饪工作要有所追求,它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其次,手艺要精益求精,对技术要有不断的追求。还有,对菜系在口味、技法上的特点,要有所敬重,创新要有根基。

Q:您对徒弟有什么寄语。

A:谭家菜是从官府大院中走出来的,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也有其独特性,南北综合、甜咸各半,自成菜系。一代代传承者取长补短,继往开来,使谭家菜成为每一个历史阶段官府菜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但是谭家菜作为一种文化,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展而有所变化。希望徒弟们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博采众长,将谭家菜系发扬光大,让这种深宅大院走出的私房菜被更多人所认识、喜爱。

名师高徒

焦明耀与陈师傅结缘是在北京台湾饭店同仁堂御膳研究所和同仁堂御膳餐饮有限公司。在这里,陈玉亮将谭家菜的技法传授给了焦明耀。从理论到实践,从继承到创新,焦明耀将从师傅陈玉亮那儿学得的谭家菜精髓与中国养生饮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滋补养生官府菜”理念,得到了师傅的认可和肯定。

“师傅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他对谭家菜极强的责任感,对谭家菜有一种敬畏的热爱。对谭家菜的来源、形成、衍变和历史,他如数家珍,十分维护谭家菜的正宗和权威性。他认为流传百年的谭家菜不但是一种菜品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他对每道菜要求都很严,从选材到制作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对每道菜的细节把握都非常准确。教菜时从头到尾每个细节讲解、演示都非常清楚。他70多岁时还会亲力亲为,到后厨指导年轻厨师做菜,像黄焖菜肴的做法他教过我们很多次,但每次到后厨他还是会亲自尝尝,看有没有走味。

“他向我们表示,当年是总理的指示,让谭家菜进入北京饭店,希望谭家菜能够发扬光大,他很自豪没有辜负总理的希望。

“早些时候和师傅在一起工作,当时他身体还是非常好,有时在一起聚餐,还帮我们晚辈挡酒。后来师傅年事较高,生病很少和我们讲,不愿意麻烦徒弟,这也体现出他对徒弟的一种非常质朴的爱。

陈希亮篇3

陈凯歌曾凭借《霸王别姬》斩获1993年的金棕榈大奖和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他在接受《好莱坞报道》访问时表示:“葛优扮演的角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甚至不算是一个大英雄,面对同样的情况,所有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至少我这么认为。”

陈凯歌现年58岁,有两个儿子,他的妻子是著名女星和制片人陈红。1982年,30岁的陈凯歌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他在1984年因执导影片《黄土地》横空出世。

今天,中国政府正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在全世界树立积极的中国形象,同时让灿烂璀璨的文化走出国门。作为一名导演,陈凯歌认为:“如果希望人们了解你是谁,你不能强迫他们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作为一名电影人,我需要和观众成为朋友。我希望《赵氏孤儿》能够让观众回想起他们的共同经历。中国人需要重新获得一些‘常识’。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2500年前的中国。法国作家和哲学家法伏尔泰曾将其译成话剧《中国孤儿》并在欧洲上演,大受欢迎。据陈凯歌透露,他的电影版《赵氏孤儿》拍摄成本大约在1000万美元左右。进入21世纪,中国的观众人数日益增多,对影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赵氏孤儿》的制作出品方包括上海电影集团、TIK电影公司和21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发行事宜由星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这都是中国内地市场上数一数二的阵容。

影片目前定于12月18日在中国国内上映,星美将很快展开宣传攻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葛优的名气都将是宣传热点。凭借导演张艺谋1994年执导的影片《活着》中的出色表现,葛优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曾出演《梅兰芳》《十月围城》等影片的实力派演员王学圻在片中塑造大反派屠岸贾,此外,内地一线明星黄晓明、张丰毅、动作明星赵文卓以及新生代女星海清也均在片中亮相。《赵氏孤儿》中的一个“小亮点”当属只有8岁的演员威廉・王,虽然年纪小,却具备了十足的表演天分。陈凯歌说:“葛优在片场时常夸赞他,这个孩子的表演符合他全部预期,堪称完美。”

虽然陈凯歌本人并没有出席今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但《赵氏孤儿》以其最新作品的身份亮相这一电影盛会。陈凯歌表示,《赵氏孤儿》最后的剪辑工作已经在10月份之前完成,由负责《建国大业》剪接工作的许宏宇主刀,Easternlight是Arclight国际电影公司旗下部门。在11月于洛杉矶举行的美国电影市场展上,Easternlight将携《赵氏孤儿》亮相。在本届多伦多电影节上,Easternlight Films向全球各地的买家展示了一版103秒的《赵氏孤儿》宣传片。观众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精心制作的布景、精良的道具服饰,当然还有精彩激烈的搏斗场面;由出演《日照重庆》的范冰冰塑造的庄姬公主也成为宣传片的一大亮点。Easternlight将负责《赵氏孤儿》在日本及中国以外电影市场的所有销售。由于上映时正值2010年末,包括贺岁片在内的大量影片纷纷抢夺市场,《赵氏孤儿》面临着很大的票房压力。

陈希亮篇4

好故事一定有细节。传说中他们用四年的时间研发设计一款游戏专用笔记本电脑灵刃,因为对产品原型不满意,陈民亮把上百万美元的样机扔出办公室,要求重新制作。而在开发游戏手柄啮齿虎手柄时,雷蛇自己的产品项目经理前后换过7个,一段时间由副总裁亲自担任。我们还会听说陈民亮希望让灵刃合上时具备德国汽车关门时那种沉稳的声音,为此雷蛇也邀请汽车设计公司参与进来合作设计:他们在屋子里摆上音箱和数十台麦克风,进行了上千次测试,希望找到陈民亮喜欢的那个音调。这项声音测试最终花费了数万美元。

听到这些传说的人通常会分成两派,“第一种人”,饱经风霜的阴谋论者会说,哼,营销!炒作!的确,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如果细究起源头,一定是那些跟陈民亮一样狂热的游戏玩家在强调产品性能。

“第二种人”,也是这些传奇故事的传播者,很显然也包括他身边的那些员工兼超级粉丝,可能在听到雷蛇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眼露神往之色了,提到陈民亮的时候会露出粉丝一样的痴情。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对了,有一点总是会特别被强调的。这家公司声称除了自己以外,世界上仅有一种电子产品Logo会被文在粉丝身上:苹果。

虽然你未必看到过咬了一口的苹果的纹身,但你一定看到过壮汉身上的蛇文身,至于它和雷蛇的蛇有多像这件事就没有人细究了。陈民亮把这个带有侵犯感的名字和三条张扬的荧绿色的蛇Logo组合在一起,只用了15年的时间就有了前面说的这样一群“死忠”—这事看起来做得很漂亮。

他们也不大会计较前面“第一种人”给出的评价,只要“第二种人”认为贴心就很好了。

“第二种人”会告诉你,如果拿起一只名为炼狱蝰蛇的鼠标,对着鼠标按键平视,你就会觉得面前这只鼠标的造型颇像蝰蛇头部。雷蛇产品最直观的元素是在鼠标、键盘等产品上使用的亮灯和呼吸灯,玩游戏和电子竞技过程中,通常是在昏暗的场景下,这些灯会给用户一种非现实世界的感觉。一些玩家称其为“灯厂”。

雷蛇的机械工程师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种造型并非完全是为了视觉上的效果,它同时也融合进了人体工程学。考虑到玩家在游戏状态中激烈且长时间的使用方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疲劳和损伤。鼠标的按键根据指形下凹,而拇指握住的部位,在下侧也有一个略微凸起的“翼”来托住拇指。

“我们自己就是玩家,” 陈民亮说,“我们要设计出游戏玩家内心想要,而不能表达出来的需求。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了解他们内心最需要的东西。”

游戏玩家对周边设备产品的需求的确不同于普通产品。他们需要更灵敏的设备,比如在鼠标垫上滑动时需要屏幕上的鼠标指针不出现卡顿的现象。由于性能上的优点,雷蛇的鼠标、键盘等也开始应用在一些如军队、航天、股票基金等行业。这些行业需要工作上有精准和快速的反应,尽管这本是游戏设备的属性。

借着游戏爱好者和上面提到的这些经常“请猛戳”、“请狂击”的暴力PC用户,雷蛇在塞睿和罗技这样的PC配件大公司占据绝对市场主导情况下脱颖而出,雷蛇仅仅开发供游戏玩家使用的鼠标、键盘、手柄和耳机等产品,在2012年全球销售超过1亿美元。

当年,玩家们津津乐道的是,世界顶级职业游戏玩家如Jonathon Wendell、Sujoy Loy一度使用雷蛇Razer Boomslang鼠标作为竞技比赛中的设备,并引发相应型号的购买狂潮:2年之内,仅美国市场就有10万只这种鼠标售出。考虑到雷蛇产品售价昂贵,这是一个可观的销量。雷蛇鼠标通常在200至800元之间,2011年、2013年在中国上市的17寸雷蛇灵刃游戏笔记本电脑售价在2万元左右。

雷蛇2012年的一亿多美元,尽管还没办法跟竞争对手罗技的20多亿美元年销售额相提并论,但在2012年财报里,罗技将市值下滑将近20%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有意义的创新和在PC游戏配件市场无所作为。

相比之下,雷蛇已经于2013年2月推出游戏平板Razer Edge,它源于此前一年在CES上的概念机Project Fiona。当时,概念机之后,陈民亮在Facebook发帖:如果7天之内有超过一万人分享这款概念机或者为它点击“赞”,雷蛇就会量产这款产品。

不感冒的“第一种人”可能又要说这是一个噱头了。它的噱头还包括“作坊风格”:缺乏严格的项目流程管理机制,也不按照市场调查数据出牌。一位内部员工告诉《第一财经周刊》,雷蛇一般先设计产品,再为其定价,我们知道大公司的做法一般相反,它们都倾向于瞄准某一个价格区间设计产品。

陈民亮解释说雷蛇的产品设计大部分来自于员工本身。在每个雷蛇的办公室,都会有一个玩游戏的竞技区,上班时候也可以在那里组队对战。而雷蛇招聘进来的员工也多是热爱游戏的游戏玩家,当然他们中的很多都是先成为粉丝,然后成为员工的雷蛇用户。

其他设计灵感还来自雷蛇赞助的国际电子竞技赛事,这通常是专业级玩家的盛会。雷蛇的工程师从这些顶级玩家中得到使用反馈,在苛刻条件下改进产品。

前面说的灵刃的研发初衷是雷蛇希望玩家能随时地玩到游戏,而不是携带以往专业竞技的厚厚的笔记本电脑,将游戏与移动结合起来。游戏专用的笔记本一般非常厚重,因为它需要高性能的配件以及大功率运转时的散热空间。而台湾厂商并不能实现这种设计要求,它们觉得也没必要为了这样一家新进入者去投入生产线。于是雷蛇自己收购相关公司进行设计,采用特别定制的配件,最终做出的灵刃厚度仅为1.68厘米。

这些噱头也好,专注也好,显然延续了雷蛇在“第二种人”那里的忠诚度。并且,这忠诚显然也会被那些风险投资商们注意到。

2011年,雷蛇与IDG合作,接受了后者的5000万美元投资。“通常在进行董事会议之前,我们都会来一局CS,输了要去买咖啡的。”陈民亮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是雷蛇接受过的唯一一次风险投资。

陈民亮,很多人的“大神”、雷蛇CEO,给人感觉是这15年过得又匪夷所思又风调雨顺。其实比他的产品更匪夷所思的是他自己:看名字是一个呆板的华人,来自无趣的新加坡,在1998年之前,他从事着世界上最没有幽默感、最一本正经的职业—律师。

陈希亮篇5

1997年11月29日,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巡警大队一中队机动分队民警陈文亮,在追捕飞车抢夺犯罪团伙时身负重伤,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不幸成为了“植物人”。来自全国的专家组曾预估,类似头颅严重损伤的患者至多只有3年的生命期。

然而事隔18年,6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这位“无语英雄”仍顽强地延续着生命,除了失去思维意识,颅脑功能尚未康复外,他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多项生命体征均属正常,尤其臂、腿、背、臀部保持肌肉弹性。

这个生命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18年前,英雄巡警,热血铸盾

1994年8月初的深圳,来自各地的逾万有志青年,在罗湖滨河报名点排起长龙,参加深圳市首次面向全国的巡逻警察招考,力争成为“十里挑一”的特区巡警。

陈文亮生于1976年7月,是陈如豪、吴清琴夫妇唯一的儿子。阿亮自小随父习武,擅长散打和双截棍。父亲是中共党员,长期从事基层治保工作,阿亮耳濡目染,从小培养了强烈的正义感,上初一时他就不顾危险抓过犯罪嫌疑人。在乡亲们眼里,“亮仔天生就是干警察的料!”

上世纪80年代末,陈如豪来深圳经营农产品和养殖业。阿亮高中毕业,进入深圳中旅属下的珠宝金行,很快升职助理,薪水可观。父亲希望儿子历练几年后接手家族生意,一起把网点开到全国和东南亚去。而在澳洲做电脑生意的堂兄,也一个劲催促阿亮办移民,兄弟联手把事业做大做强。

然而,正当一家在香港旅游时,中午吃饭却不见了阿亮。原来他溜回深圳报名去了,他要辞职当巡警!吴清琴估摸,竞争那么激烈,哪里轮得上阿亮呀。结果却令她吃惊:阿亮不但考上了,而且排名很靠前。父亲语气严肃:“阿亮,当警察可能会流血,会伤残,甚至付出生命,你要有这个准备。”吴清琴反复叮嘱:“阿亮,你的路自己走,妈只盼你平平安安。”入警当年,阿亮就把罗湖公安武术散打冠军的奖杯抱回了家。

在队友的眼里,阿亮一身好功夫,遇到危险总是冲在前。巡逻警察,“巡”字当头,阿亮每天步行15公里,平均每月磨破一双袜子,每季度穿烂一双牛皮鞋,衣帽被汗水浸染得面目全非。

罗湖毗邻香港,处处闹市,人口流动量相当大。一段时间里,以飞车抢夺为特征的路面犯罪飙升。1996年9月2日凌晨,在沿河北路,一驾“黑摩”歹徒抢夺下班女工,陈文亮接警穷追不舍,将歹徒逼进死胡同就地制服;1997年3月16日夜,新秀村多辆的士遇劫,陈文亮乔装司机赶到现场,3个疑犯不知是计,围上来用刀背、铁棍敲击车身,企图实施抢劫。只见他猛地拉开车门,先踢翻一个,再打倒一个,最后一个吓得跪地告饶……陈文亮从警两年零9个月,参与破获各类大要案34宗,亲手抓获犯罪嫌疑人36名,多次受到通报嘉奖。

照片中的阿亮,剑眉星目,带点顽皮地笑着。母亲记得,第一次见到穿警察服装的儿子,是他巡逻归来,叫一声妈,先立正,后敬礼,多威武呀!然而,这个瞬间定格在了1997年11月29日:

当日晚6时,阿亮下班回了家,正跟妈商量做几个家常菜,手机急促地响起,一个飞车抢劫团伙现身泥岗天桥,急待队友增援。阿亮一把拉开房门,冲下楼梯。吴清琴追出来喊道:“阿亮,妈等你回来。”回声越来越远:“妈,您放心,办完事我就回家吃饭。”这是母子间最后一次对话,为这话,母亲等了18年。

警车追至泥岗天桥,经过改装的“黑摩”突然加大油门,逆行冲上人行道,警车急打方向盘,掉头堵截。却不料一辆大车迎面驶近,只听轰的一声,惨剧发生了!警车原地打转180度,阿亮的头猛地撞向右上方拉手,顿时昏迷过去。副大队长王烈辉紧急上报警情,一边大声呼唤阿亮,阿亮流血不止,缓缓睁开了眼,吃力地举起一只手,指向腰间佩枪,“替我,替我保管好……”说完又昏迷过去,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来。随后赶到的救护车将阿亮急送附近武警医院,医生诊断为颅骨凹陷粉碎性骨折,伤情十分危重。

陈如豪、吴清琴见到儿子那一刻,胸口像被扎了一刀,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阿亮瞳孔放大,身子不停地抽搐着,鼻嘴里喷出大量血沫……做手术清理头部,小护士缩手缩脚,陈如豪接过剃发工具,阿亮长这么大,头发从来都是他亲手理的,这头哪儿圆哪儿平做父亲的最清楚。可这次太难了,手一直在颤抖,胸口很痛,很痛。在长达9小时的手术中,两次送出“病危通知单”,阿亮的生命极可能终止在某一刻……

来自全国的脑科专家会诊认为,即便手术成功,类似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其植物生命状态一般只能维持1至2年,极少超过3年。但同时有观点指出,阿亮年轻,身体底子扎实,恢复机能尚好,倘若坚持充分医疗和康复护理,确保高品质营养,催醒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就是希望。这一丝希望之光,照亮父母走过6000多个不寻常的日日夜夜。18年里,大爱父母,不离不弃

阿亮先后了接受十多次大小手术,法医鉴定为伤残一级。手术后的阿亮,头颅右上方有个鸡蛋大小的塌陷,无言语,无知觉,无思维能力。短短几周,吴清琴的头发白了,瘦下去几公斤,濒临崩溃边缘。陈如豪坚强地振作起来:“清琴,植物有生命,植物人就能醒来,我们会等到那一天!”

陈如豪关了公司,转让了老家的养殖场;吴清琴从单位提前办了退休。白天,他们一个在外奔波,一个医院看护;夜里,一把竹躺椅,一个军用折叠床,在病房轮流值班。最初几年,夫妇俩睡觉从没脱过外套,睡不着就坐起来,泡壶浓茶熬夜。时间久了,阿亮稍有动静,他们准能辨别出症结何在,要么鼻塞了,要么有痰了,要么肠胃难受了,要么该大小便了……他们便忙着调试室温,导管吸痰,更换纸尿片,清洁皮肤,涂抹药膏,按摩穴位,揉搓关节……

一次,阿亮痰堵了喉眼,引起剧烈咳嗽,整个脸都乌紫了。等不及救护车赶到,陈如豪就嘴对嘴地进行人工吸痰,植物人时间睡长了,淤痰又浓又臭,“哪怕割我的肉取我的命,只要能唤醒阿亮,我心甘情愿。”医生赶到时不禁感叹:“多耽误一分一秒,都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为了唤醒儿子,陈如豪读了不少医书,拜过老中医,还进修了推拿按摩和药酒配制。18年来,他遍访上百个市县镇村,攀爬各地的大小山头,采药铲用坏15把,自创药方十多个。而今,年逾花甲的他学会了手机上网、微信交友,寻找新设备、新疗法。凡是新药、新疗法,他都会先尝先试,有把握了,才用在阿亮身上。一次试药过量,出现中毒症状,头磕在床角上,满脸是血,幸好吴清琴回家,用手指头喉咙,刺激舌后根将胃容物排出体外,方逃过一劫。

多少年来,阿亮换下来的衣物都是母亲用手一点点搓洗,穿上母亲手洗的衣服,贴着骨肉,更近更亲。吃饭,必须是流质半流质,因为不能咀嚼吞咽,早期使用注射器、鼻胃管输入,后用小勺;喝水,每天至少七八次,滋润脏器,水必须温热;排便,使用成人纸尿片,便秘时涂抹甘露油,严重就用手指头一点点抠;洗澡,一天一小洗,两天一中洗,三天一大洗,保持皮肤清洁度;翻身,不时变换拍打背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皮肤溃烂生褥疮。

吴清琴每天都要细心地挑鱼刺,用文火为儿子煲鱼粥。挑一条鱼的刺不难,可这样的动作持续了18年。奇怪的是,没有知觉的阿亮就喜欢吃妈妈做的饭,虽然没有意识,但他似乎能判断出融合了母爱的熟悉口味。如果是妈妈亲手做的,他就吃得津津有味,不然就吃得比较拖拉,甚至会咬紧牙关,闭嘴拒食。妈妈在喂粥时习惯哼山歌小曲,但只要一停下来,阿亮就会皱眉握拳,表现出躁动不安,直到妈妈继续下去。

扶阿亮站立时,夫妇俩一个扶头护颈,一个抱腰顶膝,说声“起”,于是,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阿亮从颤巍巍开始,慢慢立直了,目视前方,稳稳当当。父母屏住呼吸,站在一旁,随时助力一把,防止他失去平衡。他们不断帮儿子改写生命纪录:10秒、30秒、1分钟、10分钟、30分钟、45分钟……

每天推着轮椅上的阿亮去晒太阳,母亲总习惯给儿子戴上一顶99式特謦战训帽,就像他当年上街去巡逻。

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

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对相濡以沫,承受了儿子生命之重的夫妇,温暖了太多人的心。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华南冰灾、甘南舟曲泥石流、云南鲁甸地震发生,他们第一时间捐款捐物,从不落于人后。他们多年来为家乡修路、办学、建老人院,保护文物建设所捐费用超过了12万元。

2013年,按福利房政策,有近20年工龄的陈文亮列入了分配名单,可这对夫妇却婉拒了。陈如豪说:“阿亮伤残后没有新贡献,一直领取工资和特殊补贴。福利房有限,一线民警更需要。”

每天清晨,陈如豪、吴清琴夫妇又会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这平常、细碎的事儿他们将不停地做下去,一直做到某天某时某分某秒,阿亮从沉睡中缓缓醒来,叫一声“爸妈辛苦了”。

陈希亮篇6

2016年初,《全球石墨烯产业专利分析报告(2016)》如期。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石墨烯技术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国家。

回到一年前的2015年初,全球首批3万部石墨烯手机在重庆,该款手机采用了石墨烯触摸屏、电池和导热膜,16G售价2499元。其核心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在重庆与宁波的研究机构所开发。

曾经有人预测,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烯时代”虽未到来,却已经有人翘首企盼。究竟,石墨烯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石墨烯的产业化走到了哪一步?

“石墨烯+”

吕鹏博士第一次与石墨烯结缘时,她还在合肥工业大学读硕士,导师给她的第一项课题与石墨烯有关。从此,石墨烯便没有离开过吕鹏的视野。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博士时,便与中科大、合工大几名未毕业的博士、硕士创建了合肥微晶材料科技公司,主攻石墨烯的研发与应用。

至今,合肥微晶已经运转三年,团队由最初的4名创始人发展到20人,博士毕业后的吕鹏也成了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几乎与吕鹏同时涉足碳材料领域,陈明亮博士从韩国留学回国后,于2011年进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工作,从事碳材料、碳纳米管研究。

2014年,苏州纳米所与常州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合作,后者引入前者的石墨烯制备及应用技术进行转化,陈明亮作为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入驻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从苏州到常州,主要是将我们的技术带过来转化,培养人员、建立机制也是合作的议题。”陈明亮介绍。

吕鹏和陈明亮属于国内较早一批接触、研究石墨烯的年轻人,从求学到工作、创业,他们一起参与了国内石墨烯发展的轨迹。

2004年石墨烯首次被发现,2010年其发现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在理论上应用广泛,石墨烯出现后便被誉为“万能材料”,广受关注。

钢材、木材、塑料,这些常见材料的现实用途都广为人知。同为材料的石墨烯有哪些优良性能?它的用途是什么?

吕鹏介绍,单层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只有一个原子的厚度,属于纳米材料。在相同纳米单位对比情况下,石墨烯相较其它材料,具备更好的柔韧性、更高的强度,其导电性能、散热性能、机械性能都远远领先。

据了解,最初被发现的石墨烯,是由胶带一层一层从石墨表面粘贴获得。2011年至2015年是石墨烯本身材料自制趋于完备阶段,这期间形成了两种主要应用方向――石墨烯粉体与石墨烯薄膜,已实现量产。

陈明亮告诉记者,“石墨烯可与其它材料复合,不同的应用需要添加不同形态的石墨烯,可防静电、防腐、散热、增加强度等。如石墨烯散热浆料是涂抹用的,涂抹适当的厚度,可提高涂抹表面的散热性能。石墨烯薄膜的透明度很好,可应用于手机显示屏,图像更清晰。”

经过3年创业攻坚,吕鹏所在的团队经历了两个富有成就感的节点。“一是石墨烯粉体吨级生产成熟,每年能产几百吨粉体。二是南洋科技注入资金后,我们整个薄膜研发的进度加快。”吕鹏告诉《决策》,“下一个目标,我们计划在2016年完成太阳能薄膜电池的中试试验。”

另一座城市里,陈明亮已经和团队入驻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一年半,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陈明亮一直在与研究院的下游企业对接,将石墨烯应用于LED灯具的散热领域。

众多创新研究背后,人们关心的“烯时代”距离普罗大众的生活还有多远?吕鹏打了一个比方:“面粉生出来了,用来做包子、馒头或面包,不管做什么都需要有一项成熟的技术将面粉转化过去,需要一系列工艺的对接,现在处于原材料到实际应用产品转化的过程中,有少量产品进入市场,如散热膜、手机屏等。总体来看有一些初步的成果、产品的雏形,但是性能还没有发挥到最好。”

换句话说,如果吕鹏团队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由实验室的单个制成走向中试的小批量生产成功了,如果陈明亮应用于LED等散热的石墨烯工艺成熟了,那么我们距离烯时代便更近了一步。

常州“烯”望

从发现至今11年,“石墨烯还是一个很新的行业。”吕鹏说。即便在一个全新的领域、起步的阶段,却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差距。

就全球来说,2015年5月18日,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在常州市了全球首个石墨烯指数。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全球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实力排名前三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中国。

在国内,据江南石墨烯研究院2015年的数据显示,石墨烯产业化方面,常州、宁波、青岛、重庆、无锡、深圳等城市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常州在石墨烯产业化领域的聚集效应引人注目。

常州市中国石墨烯科技产业展示馆的工作人员小狄告诉记者:“来常州参观学习的地市、企业和研究机构络绎不绝,接待最高峰时每天有六七批次。”各地趋之若鹜到常州学习取经的背后,其实显示常州已成为国内石墨烯产业化发展的参照坐标。

常州是如何做到的?

常州样本的解读,还要从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说起。坐落于常州市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是全球第一家石墨烯研究机构,2011年9月份成立,由常州市、武进区政府共同出资组建。

依托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主要职能定位涉及两大关键词:技术与产业化。其建设路径也十分明确,即“搭建平台、引进团队、孵化企业、培育产业。”

陈明亮从苏州纳米所带来的技术项目,是研究院引进的团队之一。此外,石墨烯研究院还引进了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的技术团队,与之在研究院共同设立实验室,进行技术开发与产业转化。在上游与创新团队、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在下游与创业企业共建实验室,是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主要合作模式。

陈明亮来常州最大的感受是,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给了上下游一个接洽的平台。“没来常州之前,不知道我的下游企业有什么样的要求,需要什么;下游企业也不知道我们手里有什么。技术转化过程就好比谈恋爱,要有个媒婆能介绍一下转化的双方先认识。”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成立之前,常州市只有少数几家与石墨烯有关的企业,包括常州第六元素、常州二维碳素两家公司,其中一家生产石墨烯薄膜,一家生产石墨烯粉体。

如今,2015年入驻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的企业有50多家,这个数字在2014年是20多家。常州在石墨烯产业化进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聚集效应日渐增强,除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发挥的平台作用,还得益于常州市政府在战略、人才、机制、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布局。

战略上,常州市将石墨烯及碳材料产业列为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链之一,并将其作为未来常州“特色产业名片”进行重点培育。

在人才与机制方面,依靠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采取共建实验室、共享转化成果、参股合建企业的合作机制,引进人才与技术。

而在政策与资金方面,2014年5月,常州市武进区了《加快先进碳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是目前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石墨烯政策支持文件,同时武进区还设立“碳专项资金”,明确自2014年起三年内,累计投入2亿元。这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引进企业引进人才,以及支持企业创新创业。

在西太湖产业园的宣传手册上,“常州烯望,东方碳谷”几个字十分显眼。虽只有八个字,分量却不轻,一旦实现,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一座城市。

产业化之路

陈明亮每个月会去企业交流一次,除了与合作的企业保持沟通,还会去厂里做试验。吕鹏也经常带领团队去参加行业的交流会、调研文献与市场专利,并和自己的客户反复沟通。身处不同创业氛围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尽快开发出能为市场能追捧的石墨烯产品。

陈明亮告诉《决策》:“国内最好的资源都聚集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只要说到石墨烯,就会想到这里。”

的确,石墨烯研究院立足产业化,目标很明确。目前对于整个石墨烯行业来说,石墨烯并未成为一个产业,还处在产业化的路上。虽已有一些初步产品面世,但仍没有到石墨烯爆发的阶段。

那么,怎样加快产业化进程?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对了解企业需求的重要性,陈明亮有深刻认识,他坚定石墨烯应用的产业化一定要走进企业。“要走到企业里面去,了解企业的流程,知道我的发明与研究能应用到企业的哪一步。”

陈明亮举例说,“有一次一家做声学耳机的企业来找我,描述的很复杂,一时很难判断我们的研究是否适用他们的需求。后来到他们企业一看发现很简单,你不去看就永远都不了解,去看了之后就这么简单,只要东西做好,就完全能用上去。”

来常州之后,陈明亮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常州石墨烯产业化速度很快”。他告诉《决策》,“只要你的产品做出来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就会有专职人员主动帮你去对接相关的企业,带我们去企业推广。这样就从实验室一下子跳到了厂里,省去了在实验室里再摸索、再尝试的时间。”

陈明亮分析,“在实验室做出来之后不知道是好是坏,有可能你会觉得性能没做到极致,没做到最高,心里犯嘀咕能不能用呢?其实到了企业,发现你的性能是远远高于企业的需要,对企业来讲足够能用了。”

产品能用以后,企业就会考虑成本、量产与工艺,“在实验室里做东西科研人员是不计产品成本的,只追求高性能,到企业之后就不一样,企业会问你的成本是多少,能不能进入我现在的工艺。”陈明亮解释。

众所周知,创新需要成本,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

在石墨烯的“钱景”还不足够明显时,对于以盈利为生命线的下游企业来说,愿意花成本去接受更新、钻研新品吗?

“企业家都希望今天合作,明天就能产生产品,后天就能产出效益。”陈明亮说。

值得庆幸的是,在常州,愿意尝试开发石墨烯,进行工艺更新、产品创新的企业有很多。“有的老板想得开,认识高,这些企业尝试的意愿也很强烈。”陈明亮介绍。在他的合作经历中,有一位做变压器的老板,说起石墨烯时侃侃而谈,对石墨烯的想法甚至给陈明亮带来过研发灵感。“当他认识到石墨烯是个好东西时,就会考虑自己的产品能否更新。”陈明亮说。

十年,石墨烯从无到有,从少量制成到可以批量生产,从粉体、薄膜两种主要应用方向到与其它材料复合形成“石墨烯+”系列产品雏形,接连的进步给研发者带来过不少惊喜与希望。

从在校时一个简单的“办公司念头”,到如今真刀实枪地创业,吕鹏也已把最美的年华投进了石墨烯这块世界前沿的新材料领域。她的团队同样也很年轻,几乎都是87后和90后。

吕鹏分析,“相比其它材料,石墨烯的开发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石墨烯产业化起步还是比较快的。”但事实也表明,任何一个新材料从发现到最后应用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

当研发遇到瓶颈时,吕鹏感受到的是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痛苦”,“如果有段时间我们的试验没有突破的话,会很焦躁。”遇到这种情况,吕鹏会安抚团队的情绪,给大家希望,开车带他们离开实验室,到合肥周边去放松。

陈希亮篇7

5。12大地震的突然发生,让四川人民感受到了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同胞的关爱。大家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各尽所力的帮助灾区人民,让灾区人民感受到灾难过后的温暖,让他们不觉得孤单,让他们鼓起勇气重建家园。

地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画面!

我深刻地记得地震中有一位与我同岁的小女孩,发生地震的那一刻原本她是可以逃到安全地带,但她并没有跑走,而是将生的希望传给了更多的同学,她对同学的关爱温暖了每一个人心房,她对同学的行动感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也正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让她失去了一条右腿,对于一个13岁的女孩来说,失去一条腿是多么残忍,多么悲痛,但她知道自己失去一条腿的时候,她并没有哭泣,而是非常坚强地说:“我希望爱的光芒能照亮通向前进的方向!”

不仅在地震的四川才有关爱的出现,整个中国无处不是爱的涌现。

地震后的一两个小时,正在武汉开董事会的企业家陈光标,他立即组织懂事成立救援部队去救助灾区人民,陈光标组织的救援部队在救员72小时的黄金时间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们中国像陈光标这样有灵魂,有头脑的成功企业家还有许多,他们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是言之不尽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陈希亮篇8

霍汶希:我们眼前是什么都看不清

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阿娇站在舞台上的牛仔裤广告布景前,面前成片阵列的闪光灯发出噼里啪啦的高密度声响,雷鸣闪电亮如白昼,她背后布景板上纤细的影子在阵阵强光下颤闪不已。一手打造twins的金牌经纪人霍汶希全程在旁为阿娇“护驾”,事后她回忆说:“闪光灯晃得成一片,我们眼前是什么都看不清。”

这一步,阿娇走了足足一年。3月9日晚上,阿娇很晚才睡下,最后才勉勉强强睡着。第二天她要迎来的不仅是一次广告代言会,更意味着她在因艳照风波消失一年后全面复工,从此重新走到阳光下面对公众,不再有退路。历史的轮回总是别具意味。同样在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简称“九展”),一年前的2月20日,艳照男主角陈冠希在这里召开记者会,号称永久退出“香港娱乐圈”。

2008年1月28日凌晨,网络开始流传陈冠希与不同女艺人的露骨床照和视频,涉及女艺人有阿娇、陈文媛、张柏芝、颜颖思等,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向来形象清纯的阿娇,以及已结婚生子的张柏芝。一时间风声鹤唳,艳照门事件震动了香港娱乐圈乃至华人社会。事发后陈冠希的生命安全一度遭遇威胁,直到如今仍有人扬言要暗杀他。

另一位被殃及得惨烈的女主角张柏芝,婚前就是个敢爱敢恨的豪放女子,即使当玉女时期也不避讳扯着一副鸭公喉,抽烟抽得很凶。而在艳照风波中,她的致命伤是为人妻母的身份,于是昔日的狂放不羁变成了尴尬和耻辱。幸好经历了早期的“阵痛”后,张柏芝得到谢家的包容和力撑,尤其是谢霆锋包容、深情的表现更是赢得了个人和家庭形象的高分。于是张柏芝一年后可以在电视节目上炮轰陈冠希,高呼“我受够了”,终于出了一口恶气。唯独阿娇却仿佛招致灭顶之灾,皆因twins向来走的是清纯路线,难怪当艳照流出之际反差强烈令人愕然,阿娇六年来建立的形象顷刻被颠倒覆灭。

一夜之间从清纯玉女到艳照,不少人都有种被欺骗的不满,阿娇开始被公众抵制,做什么都不被接受。事发十多天后阿娇公开回应艳照事件,说只因从前“很傻很天真”,当场就被指虚伪而欠缺诚意,“天真娇”也成了给她的专属讽刺绰号。去年2月17日,她出席TVB为内地雪灾赈灾筹款活动,竟然收到1900宗投诉。柔弱的她不堪精神重负,她跟公司提出休息一年的要求,然而英皇一直让她露面,不断试探公众反应:6月到好莱坞为电影《W》试镜,接拍了一个镜头演印度西施;7月在《天使在人间》一书中袒露风波后的心声,承认错爱陈冠希;8月到杭州为“钻石杯洲际篮球赛”担任开球嘉宾;9月跟随无国界社工到四川当义工。今年年初,阿娇复出的声音不断响起,甚至有传言,她会现身2月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作为为复出的第一步?终于在3月5日,阿娇接受TVB“志云饭局”访问,3月10日借代言广告正式宣布复出。

3月10下午的“九展”地下展贸厅,阿娇镇定上台,边走边主动挥手打招呼:“各位媒体朋友,你们好!”站定了看,笑容却有点僵硬,甚至主持人与其套近乎赞广告拍得漂亮,明明笑不出的她故意颤动肩头佯装在笑,反而显得不适与勉强。那是一种被审视的忐忑不安。从陈冠希的相机和手机,到会上的长枪短炮,不知过去一年里,镜头是否经常是阿娇的梦魇?

这个自顾不暇的女生,如今却被期望化身“抗逆战士”,连社会重压都要揽上。“过去的一年社会遭遇金融危机而累积太多负面情绪,因此起用阿娇做代言人是希望她能带出自强不息、坚强积极的信息。”服装品牌公司的主席如是说。而当被主持人称赞广告拍得漂亮时,阿娇接口说了一句“觉得自己很tough”,却似乎中气不足,笑容又难掩愁怯。会后台遭遇“逼供”

不知酬劳多少,工作等公司安排

展贸厅里临时隔开的后台,早对明星见惯不怪的香港娱记围拢在一起,为了等一下阿娇过来接受采访坐的一张椅子面朝哪边、距离多远,忽然争吵起来。

阿娇来了。刚坐下,她就不安地悄悄按压着手指。有人问她今天有没有吃镇静剂,因为去年2月11日阿娇在阿Sa的陪同下会见媒体公开道歉,她事先与霍汶希各吃下了半粒镇定剂才出场。这次阿娇还没有来得及回答,霍汶希就马上“挡驾”笑称:“当然没有!”英皇的工作人员则提醒在场记者不要拍照,一名记者低声说:“如果她待会哭的话,我肯定是要拍的!”

不久记者们的愿望终于达成,确实后来阿娇给电子传媒录影时说起好姐妹阿Sa一年来的独力支撑时,终于哽咽落泪,引发摄影区内记者们一阵骚动,闪光灯瞬间亮成一片。

在此五天以前,阿娇做客TVB谈话节目“志云饭局”,TVB总经理兼主持人陈志云早已盘问过她与陈冠希的隐秘情史,以及艳照曝光后的心路历程。而这天,传媒的火力依然集中在绯闻上:“你有没有和Juno(麦浚龙)拍过拖?”“Juno有没有说过要照顾你一生一世?”阿娇:“没有。”众人忽然有些意会地讪笑。为了转移记者注意力,阿娇只好主动爆料:前绯闻男友方力申有给她发打气短信。有记者又穷追不舍:“那你有没有和他拍过拖?”阿娇:“他说没有?”再被追问:“那你自己说有没有?”她就默默不再答。

霍汶希站着伴在一旁,忍不住对记者说:“不要问太多过去的事情了,多说一些将来的工作。”然而,她对阿娇具体的工作又未能明确公布,只模模糊糊透露未来的计划是出演舞台剧和电影。曾有传闻阿娇会出演阮世生的《一场死于荷尔蒙的妖精》中的“第三者”,阮世生近日大发牢骚却又一语中的:“谈了那么多次,都没有见过她一面,次次都是经过她经纪人,这怎么可能谈成呢,我完全不知道她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暂时这个合作是不会实现的了。”

问代言酬劳七位数字即是多少,问复出是不是三折价钱接工作,阿娇都一问三不知。28岁的她表情看上去坦白而无辜,一旁的霍汶希很自然似的说:“她自己也不知道的。”

旺角街头代言活动公众反应良好,正在重建自我安全感

10日晚上,阿娇只睡了3小时,醒来后又休息了一会,清晨6点就起床。前一夜和早上,她都在看网民对她复出的反应,却仍难放下防御心态:“我只看正面的评价,贴吧里很多不好的评价都被‘粉丝’删了。”

11日下午3点多,阿娇即将现身TOUGH的旺角店见面会。街头人潮汹涌万人空巷,店外已封了一段路,路上粉丝、围观者、记者拥挤得水泄不通,就连该店对面二楼健身房里的客人们,也全部停下来走到落地玻璃前俯瞰街景。空气中似乎有狂欢的气息。太阳底下无新事,看与被看的乐趣,一年之后春风吹又生。

放学路过的中学女生看着巨幅的海报:“很久没有看到阿娇了,来看看她嘛。哗,她现在女人了很多喔!”Twins的粉丝专门组织过来举牌欢呼支持。两个小时后阿娇离去时,则有一个人在喊:“败坏风俗。”而传说中一直在唱衰她的港媒,私下照例如纸面上的刻薄八卦,不过对她复出的前景倒没多议论,被正式追问起,就一律封口不答。一名男粉丝甚至在人潮中不断念叨着阿娇的名字近十分钟,向其示爱:“阿娇我好中意你啊,阿娇我想跟你在一起啊,你电话号码多少啊?”后来阿娇听此事,不禁绽露笑容:“多谢他欣赏我。”还会开玩笑打听该名粉丝的情况:“是男生吗?帅不帅的?”

这天,她手上一直戴着妈妈送的戒指、阿Sa送的手镯,她说这样会更有安全感一些,这是复工第二天获霍汶希特许才可以佩戴的。对转战闹市,霍汶希也不曾放下心来,不仅紧张照看着每次阿娇在店门口出现时的状况,而且一直在旁留心听着她每次接受访问的内容,生怕她再次说错话而功亏一篑。

一面希望重拾尊严,另一方面仍忐忑不安。对未来爱情的憧憬是,阿娇希望那个男生要对自己包容、“不介意我发生过这样的事”。而对代言的品牌,她就乖巧地表示“多谢看得起我”,感谢对方“在这样重要的时候,重新信任我”。

只求安全着陆,避与希芝交锋

赎罪低姿态。脱口秀决定成败

艳照风暴一年后,牵连最深的三名主角陈冠希、张柏芝、阿娇最近轮番公开露面,脱口秀几乎是他们能否被重新接受的关键环节。

据说阿娇早在录影TVB“志云饭局”、开会之前,就请来导演张坚庭、“戏剧之王”詹瑞文对自己在面对公众时神情状态、举手投足进行指导。记者曾拨打两人电话求证,却一直无人接听,而阿娇则表示本月初已跟詹瑞文上了第一堂课。陈志云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认为阿娇是一个不会“演戏”的人,若此前在“志云饭局”上的表现是演戏的话那她就太厉害了,因为连陈志云自己“都不知道会问什么,问题的跟进全要看阿娇怎么回答。”

此前阿娇在10日的会上,主持人忽然宣布她“临时”有话想对大家说。“休息了一年多,这一年是漫长而难熬的。但很幸运,身边也有很多人支持我,妈妈、妹妹、朋友、公司同事,今年有很多同事已经太久没见,谢谢他们!谢谢一帮fans,他们因为我而伤心,为了我和很多人!每一天都好像打仗一样,多谢他们不离不弃支持我直到今天。”这番发言也算情真意切引发人联想,是不是在背稿?阿娇却自曝自己记性很差,又说:“我今天说话已经很厉害了,至少没有‘呃’啊‘诶’啊。”表示这是自己没有事先准备的,都是在后台临时想到要说,然后要求增加“剖白”环节,完全发自内心。

逍遥了一年的陈冠希被倒打一耙“猫哭老鼠假慈悲”,张柏芝对前者声泪俱下的控诉则成了“有勇气”、重现“明星光芒”。而阿娇的低姿态策略则是谁也不得罪,先在电视访谈里主动揽责上身,认为自己错了,尽量避免谈论陈冠希,只称赞张柏芝“有勇气”;又在代言会上表示洗心革面,从此努力面对工作。自然显得毫无型格,但她是不可能被允许去冒险的,永远不可能像陈冠希、张柏芝那么潇洒,因为她与英皇还有13年的合约,还要还债养家报答粉丝,还要继续在这个圈里混?一切都重重压在阿娇单薄的背上,而重压之下更难见有自我。她说:“公司叫我要学会放开自己”,然而唯独“规定”之下,又谈何放开?

上一篇:域名转让范文 下一篇:绵羊绵羊我爱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