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范文

时间:2023-12-04 03:49:55

书山有路篇1

因为只有多读书才有更多的路可以走。

自从我读书,使我对我的人生又有了新的希望;自从我读书以后,让我又有了新的梦想,而我决定用我这张满羽毛的翅膀来展翅翱翔,飞向我朝思暮想的清华大学。我的未来不是梦……每当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我多么渴望着句话能用在我身上。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必须理解你读这本书的内涵,不要一味的去死记硬背,应找到窍门。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没文化什么事也干不了。眼看我就要升入初中了,而我的作文却仍然有病句。现在我参加了兴趣小组,每个星期可以去两次图书室,每次去的时候都带着之前准备的笔、本,把好词好句记到上面,等到写作文是用上,他会对你的文章大有帮助。千万不要是到用时方很少。

我通过读书看到作者经常把诗句写到作文中。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些诗句就是教导我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诗都是写月亮的。

这么多的诗句,它的意思不读书怎能知道,不读书,又怎能把作文写好?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望着这灰暗的墙壁,我碾转反侧,总感觉有个鬼魂在瞪着我。就连上厕所都不敢去。忽然,一道光线从窗户的缝里射到了床上。我猛然坐起,仰望天空,只见天空中挂着一轮毫不起眼残月。仔细观察,我发现其实残月也很美,有了残月的陪伴使我渐渐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迷路了,是残月给我照路,指引我方向。从中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小瞧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即使是蚂蚁,他们联合起来也能把大堤击垮。所以说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本书,即使是一本破书,一本小书,或者也带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是:“光从书本上得来的东西总还是浅薄,需要亲自去实践才能搞个明白,所以我们要敢于实践。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的意思是河里的水之所以这么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胡说从源头流来。这首诗就是要我们要多吸取知识,多读书,这要才能懂更多的道理。

陆游还说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临死前做的。写了他为看不到祖国统一而感到悲哀。他让孩子们等到祖国统一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他。

我送同学们一句话:“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里颠簸的人,才会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那么可贵。”

书山有路篇2

关键词:数学;几何;数学教学;教师;学生;画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71-02

众所周知,为了更好的突出高考的选拔作用,现在数学试题的命题已强调了“以能力立意”,即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对知识的考察倾向于理解和应用,特别是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运用。这就表现在能否从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中获得确切的信息;能否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对从双方面提取的信息能否进行有机组合;组合能否条理化的整理形成解题的行动序列;在实施解题序列过程中,推理与运算能否顺利完成,种种表现概括为我们常说的四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画图

学习立体几何首先就要对基本的几何图形必须非常熟悉,能正确画图,能在头脑中分析基本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度量关系及位置关系。所谓基本的几何图形是指在课本中的概念、定理、推论和例题以及部分练习中所出现的附图,特别是图中基本元素之间的度量关系及位置关系尤为重要。譬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条件“已知三个平面α、β、γ,其中αβ、βγ、γα…”那么图形该如何画呢?“墙角…”——我的学生会异口同声答道,这就是平常积累素材所达到的效果,但是仅仅积累不行,还要善于组合。因为想象并绘制正确的空间图形是学习和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基础。透过空间图形,把握各种几何元素(点、线、面、角度、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启迪思维,发现解题规律。我曾经在课堂上提过这样一道陈题——“有三个角是直角的空间四边形不一定是矩形,对吗?”虽然学生们都说对,但究其原因,有的说不出、有的说是猜的,理由是“空间四边形嘛!”——好一个空间四边形!德国数学教育理论专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于是我开始帮助他们整理素材(借助教室)——“把教室中间的横梁看成几何线段a,与之相交的墙柱为线段b,则ab,接着找三位学生“表演”,学生甲站在墙柱边,学生乙站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处,则甲乙构成线段c,即a与c异面,最后请学生丙从学生甲处侧着走到学生乙处,在此过程中,让其左臂侧平举保持与c重合,右臂前臂举以成直角,眼睛始终望着横梁的另一端点,当这一点与右臂共线时即停。”此时,我请全班同学看好这一时刻构成的空间四边形,大家倍感兴奋,都想重温一次,而我则提出问题:此图中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合的呢?话音刚落,学生丙就答道——是由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的附图与三垂线定理的附图合成的。

变图

所谓变图是指遇到有关客观世界中实际物体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撇开抽象的空间图形所代表实际物体的那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而只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即变客观世界在实际物体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由于空间图形的抽象性,一个图形可以是许多实际物体的抽象形式,而且有时还可以不必画出其全貌,只要画出图形的骨架就能体现图形的本质特征,这样可以删繁就简,排除干扰,使图形简明清晰,利于解决问题。在数学史上,“蜂房问题”曾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为了贮存蜂蜜和养育后代,一群蜜蜂可以在一昼夜间就能盖起成千上万间精致的蜂房。这一点引起了不少数学家的兴趣,他们通过变图,发现每一间蜂房都是一个六角形柱状体,它的一端有一个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则是闭合的六角棱锥形的底。因为铺满整个平面区域的正多边形一共只有三种,即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而使用同样的材料,正六边形比正三角形和正方形具有更大的面积,由此解决了蜂房的奇妙结构。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又通过变图发现,蜂巢的底是由三个大小完全相同的菱形蜡板彼此毗邻相接所拼成。公元1743年,苏格兰著名数学家马克劳林利用初等几何方法论证出此菱形的钝角是,锐角是,且是最省材料的。这一点与法国自然科学家马拉尔蒂测量出来的结果完全吻合,但后者却不能得出缘由。正因为数学家们的卓越论证,使人们了解了蜜蜂的“建筑艺术”,使建筑师们设计出许多质轻、耐用、隔音、隔热的“蜂窝结构”,而这一切首先应当归功于数学家们的成功变图。变图不仅如此,还能加深我们对概念的理解。例如,教材中关于二面角的阐述。开始利用人造卫星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关系引入,产生兴趣,但并不易观察,通过讲解定义后,又引入了一个木工用活动角尺测量了一个有关登山的问题,调动大家的思路,并且画出一个实物图与几何图交合在一起的附图,让学生看的更加贴切,对二面角的概念也就印象深刻,故多看看书是非常必要的。

用图

所谓用图是指利用图形来反映并思考用语言或式子所表达的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掌握这一点,首先就要能读懂几何语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不善于对数学语言的多种形式进行转换,尤其是对抽象的符号语言,常常有意回避,造成表达死板、思维僵化的恶果。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批改的正是解答题中的一道几何题。在阅卷中,我深切的体会到,有很多学生虽然了解题意,但就是讲不清。譬如第一小题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仅仅一个“”符号,难倒了无数“好汉”!有的用汉字“全等”、有的用“~”、有的干脆空着,好像在说——“就是那个意思嘛!”、还有的大概急了,竟用“”(化学里反应式中的符号),细细一看,倒有几分联想!实际上,几何语言的运用一般都在教材中提到的。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中精湛的数学语言,对课本中的概念、定理认真辨析,甚至咬文嚼字,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基本功的形成。我曾在高中水平测试复习中布置了这样的一份作业——把《必修2》中第二章所有的定理、推论,先用几何语言表示出来,再画出与之对应的图形,最后把所有有关作图的语句摘录下来。当做完这份作业的同学都感到几何语言从未有过的亲切。因为只有了解几何语言,才能读懂几何语言,最后才能运用几何语言。下面请看这样一道题:有不共面的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a,b,c,过a做平面α,使得b、c到α的距离相等,则这样的平面有()个。

A、1个B、2个 C、4个 D、无数个

此题,很多学生回答A或D。大概是受很多类似问题的影响,不是“一个”就是“无数个”。实际上是没读懂题意,准确的说,是没画出图形。不共面的三条平行线好画,画三棱柱的三条侧棱就可以了,但再画一个平面具备后面的条件,并且究其个数就比较麻烦。事实上,只要联想到立体几何中的“点——线——面”三者的关系,及时准确的“降维”就可以解决问题,即等价于“平面内有不共线的三个点A、B、C,过A做一条直线l,使得B、C到l的距离相等的直线有多少条”,于是图形就好画了。也可以说是俯视刚才的三棱柱吧。

四、识图

所谓识图就是指从复杂的图形中能区分出基本图形,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图形和基本元素之间的基本关系。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截面图形是下图中的( )

在一个倒置的正三棱锥容器内放入一个钢球,钢球恰与棱锥的四个面都接触上,过棱锥的一条侧棱和高做截面,正确的

本题主要是考察空间图形的组合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只要对多面体与旋转体的性质稍加熟悉,考虑周密,即能正确作答。球是旋转体,有旋转轴;正三棱锥是特殊的多面体,正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与底面的高所成角均相等,且三个侧面为全等的正三角形,故钢球放入容器内,球心必在这条高上,观察选项,即排除C和D;又截面是过棱锥的一条侧棱和高,故球的轴截面不可能与截面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切,即排除A,得出正确的答案。

会画图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要求,画好图还要让人看的懂就更为重要。画家肯定是将自己感到满意的作品向人展示的。所以当能够用图形表示题目的条件信息时,也应该会从图中读出题目的条件信息,即“会画图也会识图”。这一点不仅仅在立体几何中要求做到,就连函数中也要具备。

书山有路篇3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吸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唐代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书山有路篇4

盼望已久的寒假随着冬天的脚步走来了,假期对于你们来说,是书香能致远,是充电的好机会,是练字的好时期,是展示字自我的更大的舞台,但是,对于我来说,寒假不不是有这几个优点,还有是让我懂得道理的一个大好机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去接姐姐了!”姑姑说,我依依不舍地把电脑关掉,垂头丧气地跟着姑姑走到姐姐的学校,当时,校园里一片宁静,没有一点儿杂声,只听见小鸟在婉转的歌唱,姐姐们还在认真的考试,有的,写完了,也在认真的检查,却想起了我自己,我考试时,是那么的不认真,写完了也不检查,以为全对的,所以,考试考的那么烂,我想我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姑姑叫我去姐姐的寝食,时间过的飞快,我不知不觉地走到姐姐的寝室,“哇”,我叫喊到,好干净啊!又想想我的房间是那么的脏,走着走着,发现他们的床下都是书,简直是书的海洋,我于是又想到了:他们原来是那么的爱读书,是那么的认真,怪不得姐姐学习那么优秀,我真的要学学把,突然想起了一句对韵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的眼睛一亮,不仅床下都是书,床上的带子里也是书,整个房间好像是书的王国,姑姑叫我拿书,我提着这沉重的书,手的都酸了,感觉到了老师曾告诉我们的话:“不要认为现在读书这么累,要不然以后初中大学就更累了,越把他看做简单,以后越轻松!”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啊,终于到家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呐喊道。寒假,寒假,你是我懂得道理的一个大好时机,是我心情放松的时候。

书山有路篇5

都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要凭借自己的勤奋与刻苦来面对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离骚》的作者,著名作家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坚持去山洞里读《诗经》,经过了整整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成功的读完了《诗经》,并且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便有了后日的成就,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诗人,这和他的勤劳刻苦密不可分。

匡衡小时候家里十分的穷,连衣服都买不起,饭也吃不饱,有了这顿没了下顿,但是他依然想要坚持学习,但是到了晚上天黑了,他穷的根本就买不起蜡烛,那要怎么读书呢,他想了一个办法,把邻居家的墙砸了一个洞,到了晚上就借着里面的光来读书,过了一段时间邻居发现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备他,还给他钱让他去买蜡烛,他更加勤奋和刻苦的学习,最终被封为郎中。他评价自己的勤劳与刻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陈平是西汉名相,他少时家贫,为了光宗耀祖,便闭门苦读,与哥嫂住在一起,但嫂子很看不惯他,总去羞辱他。他有一天终于不能忍受了,离家出走,被哥哥追回后,阻止了哥哥要休妻的行为,还在当地免费办学,最终辅助刘备成就大业。

还有玄奘法师走十万八千里里取经,岳飞刻苦学艺等事例都启发着我们要砥砺前行,努力奋进,用拼搏和进取的精神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书山有路篇6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历经了无数次地改革,但每次都只是在原有模式下的提高,始终都摆脱不了旧模式的禁锢。自从网络走进了课堂,终于给了作文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生命,使得作文教学地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让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一、语文实践,收集材料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要想写好作文不费一番力气,不下一番苦工,是不行的。也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会如有神”。所以说大量的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条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媒体根本达不到“万卷书”的水平。只有“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媒体才有这个本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作文“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为它设计一张名片”时,由于学生都是乡下孩子,所知道的一些小动物不外乎猫狗之类的,生活感悟比较贫乏,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于是,教师就可以自己虚拟了一个网站,建立资料库(包括文字和图画),让学生自己登入网站,单击查找,从网页中进行大量阅读及图片欣赏,筛选出自己真正最喜欢的动物,再设计名片。这样既增加了知识,又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 

    二、创设情境,有感而发 

    创作的冲动来源有感而发,如果没有感情的波澜,心灵的体验,又怎能写出文章来呢?所以教师可以事先做好丰富多彩的网络课件,挂到网上。教学时通过图画、文字、音乐、动画,加以放大缩小、选取特写效果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引起情感撞击,从而“不吐不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作文“写一处景物”时,教师可以事先从现实生活中,利用摄像机去校外收集素材(事先已布置学生进行了校外观察,但毕竟是小学生,视觉冲击来的快去得也快且难以保持),拍摄一些迷人的景色,如公园,果园------利用powerpoint加上优美的音乐,富有感情的配音介绍及优美的文字,并制作由近及远或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播放,然后上传到网上。课堂教学时播放给学生欣赏,这么美的画面,美的情境立刻就勾起了学生迫切把“这儿的美景”写下来的欲望。并挖掘出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潜能。 

    三、论坛中,实现师生之间互改互评互交流  

    传统的作文修改与交流,不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只是在共同的活动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依赖、作用和制约,是一种面对面的同步交流活动。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都不能引起全班都学的共同参与,最后往往变成教师该或成绩优秀的同学改的场面。利用网络,实现交流,教师可以把学生手写的文章(由于是小学生,又都是生活在乡下的,进行整篇文章的电脑输入有一定困难),利用好一点的扫描仪把学生的文章扫描到电脑里,传到网络论坛中。 

书山有路篇7

其实,“”期间横行一时的“成分论”或为“血统论”,并非始于“”,而是在刚过去的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大行其道了,“”期间只是愈演愈烈的大爆发而已。

“”前,住在我隔壁一个冯姓同学的姐姐从小学弹钢琴,而且刻苦程度在那年月很是罕见。我小时候因为多病,小学时期基本没怎么去学校上课。每天清早我在她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中醒来,晚上又在她抑扬顿挫的琴声中入睡。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乐曲。但是因为她的父亲1957年被错划为,所以专业成绩再好也进不了音乐学院。此人“”后去了美国,博士毕业后成了一家著名乐团的独奏演员。

1965年我小学毕业,一个住在我家对面弄堂积善里的男同学,虽然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但因其成分的先天不足,在小学毕业填报中学志愿时,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硬是劝阻他不要填报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我不知他是否听懂了老师的话中话,反正他后来是进了一所普通中学。这同学现在是知名的复旦大学教授,当然此是后话。

山阴路上的住户,前面已经说过,大多是高级职员或文化界人士,如果要在当时的山阴路上寻找红五类家庭,恐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部队高干家庭。小时候,学校号召学生要艰苦朴素,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同学,常常因为没有旧衣服备感自卑。为免受老师责备和同学白眼,有些同学特意在新裤子的膝盖或新上衣的胳膊肘处缝上一块补丁。我小学所在的班级,同学大多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每次考试我们班级的成绩总是荣列年级之首,学校组织数学、作文、书法、朗诵比赛,我们班级也屡屡名列前茅,甚至将前三名尽收囊中。可是,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我们班级的学生却经常需要接受老师特殊的教育:“别以为你们成绩好,你们平时功课不懂家里有人教,别的班级同学回家是没人教的。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出身的重大缺陷,一丝因成分而自卑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幼小的心灵。

到了“”时期,山阴路首当其冲万劫不复的遭遇是可想而知的。

先是“”初期风起云涌的“破四旧立四新”。那时还没有红卫兵组织,但幼稚的学生们早已经按捺不住一触即发的革命激情了,不过那时候还只是对物不对人,我记得曾跟随中学里的高中生去看过破“四旧”,那都是到棚户区去砸一些瓷器或泥塑的菩萨,粘在门框上方的镜子以及屋顶上的啤酒瓶之类。棚户区有些人比较迷信,那是为了把邪气怨毒发射到仇家。还有就是站在马路上查“奇装异服”。所谓“奇装异服”,就是尖头皮鞋和窄管裤,还有所谓的男人的“飞机头”、“大包头”。学生们手拿剪刀站在马路上,看到过往行人中的“奇装异服”,不由分说,上去逮着就是一剪刀。裤子一直剪到膝盖处,尖头皮鞋让你脱下后光着脚走回家。据说那几天的黄浦江上漂浮着许多皮鞋,都是被革命学生查到后扔到江里去的。

尽管只是“破四旧”,但山阴路上的许多住户已开始人心惶惶,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且特别敏感的知识分子,早已嗅出了危险的气味。于是许多人不等革命小将打上门来,就开始自我革命了。有些人把家里珍藏多年的胶木唱片砸了’把圣经佛经可兰经撕了;有些人通宵达旦清理自家的书柜,将一些疑是“四旧”甚至“反动”的书籍撕碎了扔进弄堂口的垃圾桶。当年的垃圾桶都很小,而且是几条弄堂合用,扔的人多了垃圾桶一会就填满了,将周围地上也堆得满满当当。这立即引起了革命小将和居委会干部的警惕,于是居委会派专人把守垃圾桶,意在密切注意阶级斗争新动向。

1966年8月5日,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公开称赞聂元梓的大字报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于是全国范围内大字报铺天盖地,“牛鬼蛇神”云集的山阴路,当然不会也无法置之度外。

山阴路沿街的墙壁上都被大字报盖满了,尤其是大陆新村、积善里以及303弄弄口的墙面。大字报白底黑字,人名都被红墨水打上“×”。不久,大字报还不断向“纵深”发展,一直贴到弄堂里面的墙上,以及“牛鬼蛇神”的家门口,有些还配有极尽丑化的漫画。接着便是大规模的抄家,没有准确目标的红卫兵,开进那些看上去比较高档的花园洋房和花园里弄,几乎是挨门挨户地上门抄家。规格最高的抄家是造反派开着卡车来,车上放着锣鼓家什,狂热的红卫兵穿着当年最时髦的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腰间则是一条赭色的宽皮带,最醒目的当然还是手臂上那条印着三个黄色毛体“红卫兵”的袖章了。一路上锣鼓震天,高音喇叭里由领头的红卫兵喊着口号:“打倒×××!”、“把×××揪出来!”、“×××罪该万死,死有余辜!”最常见的抄家就是一队臂戴红袖章的人,有目的或无目的地进入谁家屋里说抄就抄。而遭遇抄家的家庭,早已如惊弓之鸟,谁也不敢多问一句。

那段时间,山阴路上着实热闹非凡。有的人家甚至一天之内被抄几次,老子单位的造反派刚走,妻子单位的红卫兵接踵而至,甚至还有儿子女儿学校的红卫兵、红(专为出身非红五类子女设立的造反派组织)、红小兵(小学生的造反派组织)。为了抢功,撞车的两路人马还会发生激烈争吵。我父亲一位住在山阴路口的曾翻译过黑格尔著作的彭姓朋友,不仅被抄了家,还勒令他喝下一瓶墨汁,说他是黑帮,心和肺都是黑的,所以就应该喝墨汁。

那时的山阴路,仿佛被兜底翻了一遍,昔日的幽静祥和被从早到晚的锣鼓声和口号声所取代。山阴路上的大部分住户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我三姐更是一听锣鼓声就心动过速,骤然升到每分钟―百多次。

山阴路上的批斗会也时有发生。我就亲眼见过一个同学母亲被红卫兵从家里揪出来在青庄前挥手高喊打倒自己的口号,她泪流满面的样子和颤抖尖锐的嗓音至今还会浮现在我跟前。

山阴路原先住户的住房面积也大大缩水,原来住一层或两层甚至整幢房子的,大都被扫地出门,全家老小蛰居在小小一间房里。

大陆新村范祥雍先生的家也被抄了,之后被赶进后面的210弄,一家数口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原来占据范老两层房子大半的古籍,一本也没剩下。

劫后的山阴路面目全非。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大多被毁坏,有的树木甚至被连根拔走;我家小花园里的两棵柏树就是如此,也不清楚弄到哪里去了。青庄的那片草地变成了一片黄土地,滑梯也不见了踪影。过去每家每户盛开在阳台窗台上的花卉,只剩下尚未来得及丢弃的破败的花盆。不知从哪天开始,母亲在花盆里种起了小葱,既增加一些绿意,也可以节省一些买葱的钱。

1972年2月,山阴路忽然忙碌起来,马路两边原先的白杨树统统被连根挖出,换上了法国梧桐树。当年植树不像现在能将参天大树整体移植,新栽上的只能算树苗,大约X多高,光秃秃孤

零零的,没有一根分岔的枝干和一片树Ⅱ十。不久才知道,原来是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准备的。居委会通知各家:尼克松访华期间无事不得随意上街,尤其是“地富反坏右”分子,一律在家待着。即便待在家,也得老老实实,别隔着玻璃窗东张西望。尼克松到达上海的那天,我碰巧出门去与内蒙古插队回来的同学约会。走在山阴路上不见一个人影,就像走进寂静的墓地,不由感到一阵那年月特有的恐慌。这才想起我违反了规定,幸好没碰上麻烦事。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怀旧情绪的日渐蔓延,关于山阴路的忆旧文章也越来越多,但是有一些显然是凭空臆造出来的。比如许多文章一说到山阴路浓荫蔽日的梧桐树,就想当然以为与上海西区早年法租界留下的梧桐树是一样的来历,甚至还有人诗兴大发,说鲁迅当年在梧桐树下如何如何,未免贻笑大方。

改革开放中的山阴路

“”结束,山阴路复归平静。然而就好比一件精美的瓷器被打破后,无论怎样修补也终难达到完美无瑕的境界。

那些当年被扫地出门的住户,大多无法再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原先独门独户的小楼,大多成了七十二家房客局促一楼的状况。前面提到的我父亲的老朋友范祥雍先生,在申请落实住房屡屡遭挫后,无奈之下,斗胆给邓小平写了一封反映情况的信。没多久区里就为他落实了政策,从曙光村里迁出后搬进四川北路上的川北公寓。虽然没能回到原来的大陆新村,但毕竟比一家老小局促一室的时候改善了许多。知足长乐的范老,每每提起邓小平,感恩之情就会溢于言表。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像我这样在解放初期鼓励生育的政策指引下出生的一代人,正逢结婚育子的高潮期,所以,原本就欠着许多历史旧账的上海住房,就愈加紧张起来。当时的山阴路尽管没多少空地,却也见缝插针地造起了一些火柴盒般的住宅楼。上世纪70年代末,原先青庄的那片草坪上,盖起了两栋五层楼的住宅楼;积善里前面的山阴路310弄,原来是一大片空地,只有寥寥几间平房。1980年代中期,这里建造了一幢六层住宅楼。在刘浩天的院子里,也建造了一栋规模比原来房子大一倍的三层楼房,门牌号码由原来的一个分成了两个。

1972年种下的梧桐树苗已长成大树,树干越长越粗,树冠越来越大,两边的树冠合拢成一道道绿色的拱门,盛夏时节,走在山阴路上根本感受不到烈日的威力。梧桐树最大的优点是不长刺毛虫,对如今生活在山阴路上的小孩而言,几乎不知道刺毛虫为何物。

大约1980年代中期,昔日路人寥寥车马稀的山阴路开始通公交车。我家对面的青庄弄堂口设置一个70路公交车的站点,每当公交车进站,刹车时轮胎的摩擦声,起步时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阴路保持了几十年的静谧。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山阴路上破墙开店也多了起来。短短数百米的道路上,小型超市、银行、饮食店、食品店、水果店、花鸟店、宠物店……五花八门鳞次栉比。居住在山阴路上的居民,日常生活确实便利了许多,然而牺牲的却是山阴路原先的整洁与宁静。商店不仅开在马路两边。甚至还开进了狭窄的弄堂里,就连鲁迅故居所在的大陆新村,也开出了两家照相和设计的小店。黑色的花园铸铁门上涂满了花里胡哨的颜色,与鲁迅故居肃穆的氛围格格不入。

山阴路山阴大楼的沿街底层,有一家升丰书店,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家书店虽然面积不大,书的种类却很多,但是盗版书也不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盗版书,质量远不如现今真假难辨的“高科技”盗版书。那时大概还是人工排版的,所以错字漏字甚至大段大段的遗漏屡见不鲜,而且纸张既薄又黄,正反面的字模模糊糊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看得人眼花缭乱。记得有一次我买了一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面同一个人物的名字竟然有三种不同版本,看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然也不全是盗版书,小店也有小店的特色。一些因为受众面太窄而难以进入大型书店的书,经常可以在它那里觅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同学林达写了《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在一部分特定读者中很有影响,当时我所在的电视台《阅读长廊》栏目打算为这本书做一档专题,便嘱实习生去买书,岂料跑遍南京路福州路等多家大书店却一无所获。最后还是被我无心插柳地在这家小书店里找到了。

后来这家书店搬到了山阴路吉祥路口,面积依然很小。据说搬迁后就换了老板,老板加雇员总共才两个人。老板是个黑黑瘦瘦的中年男人,于书籍的出版营销一道极其专业,看样子应该是资深的业内人士;雇员是个肤色白皙相貌甜美的女人,像极了央视的新闻女主播海霞。我每每晚饭后散步路过山阴路,总要到书店里转转,与女雇员聊上几句。看到中意的就买上几本。

因为换了老板,店里再也难觅盗版书的踪影,而且所售书籍的品味也与以前大不一样,没有铺天盖地的教辅书,更没有星光炫目的八卦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大型书店怕影响效益而不愿意上架的冷门书籍。比如《万象》杂志,我寻找了好久而不得,这家小店居然每出一期都能准时上架,而且还能为顾客补齐以往遗漏的。有些已经卖完的书,他们能帮你再进;没进过的书,你把书名和出版社写给她,也总能如愿以偿。我曾托他们进过好几本市面上比较少的书,比如美国贺萧著的《危险的愉悦》,陈左高的《历代日记丛谈》,我都是从网上看到出版消息后,把书名抄给他们才买到的。几年下来,这家颇具特色的小书店名声日隆,很多人会从老远专程赶到这里来买书。对读者来说,这家书店最实惠还不止是能买到上品好书,凡这里出售的新书一律打九折。

山阴路上的第三中心小学旁边,有一家仅一开间门面的小吃店,专营南翔小笼包和三鲜馄饨,生意特别兴隆。近些年先后两次上了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的美食节目,更是名声大振,几乎任何时候都座无虚席,有些人甚至端着小笼包站在马路上享用,还有人则开了小车过来,买到后就钻进车里捧着饭盒狼吞虎咽。我素不喜食肉汁肥腻的小笼包,然而身陷诸多媒体地毯式轰炸的广告攻势中,食指也不免小动起来,有几次想趁下午人少的时候去尝尝鲜,未料照样人满为患。

山阴路的274弄与其他弄堂不同,它一头连着山阴路,另一头则通向鲁迅公园围墙边的甜爱路,因此成了一条行人如织的交通要道。最近几年,弄堂里的住户纷纷破墙开店,从饮食店、水果店、服装店,到理发店、南货店……再加上打游击的各式地摊,把一条没有路名的交通要道塞得满满当当举步维艰。

夜晚的山阴路更加热闹,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喇叭声叫卖声吵嚷声此起彼伏。夏天的时候,从四川北路一拐进山阴路,立刻就会觉得气温升高几度,脑袋有些发胀。

山阴路的住户,老一辈的多已作古,年轻一代则大多搬离了旧巢。留守在山阴路的,大多是年事已高心若止水的老人,还有就是一些处境尴尬的60岁上下的准老人。曾在网上读到一位超市经理的“山阴路感言”,称山阴路为“破落户聚集区”,因为那里的人“购买力平平,眼界却特别高,好一点的东西卖不动”。看后五味杂陈,有点想笑却笑不出来,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超市经理出于营业额上不去的懊恼,说出此等怪话固然有点损人,但事实上却也大体如此。昔日藏龙卧虎的山阴路,如今仿佛成了一位固守着一份荣耀却又无力回天的垂暮老人。这恐怕也是历史的必然,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最直观的结果总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

2005年,虹口区政府斥巨资将山阴路打造成上海十二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之一。或许我的眼光太挑剔,也或许我习惯了过去的一切,尽管山阴路的修缮改造秉承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我总觉得山阴路的旧时风韵最多恢复了十之一二。不知道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还是旧时的工匠技艺早已失传,原先一些极具风情的水泥拉毛墙,被灰色的水泥涂抹得平平整整。而最具特色的清水砖墙,则被刷成了深粉红或浅灰色,优雅素净的视觉享受荡然无存。

书山有路篇8

关键词:山东琴书 文化阐述 现状 发展

在菏泽历史悠久的文化沃土中,生长着一株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它就是扎根在泥土之中的——山东琴书。在这里,无论农村还是城镇的百姓均喜好唱小曲,多以自娱方式。在乡村,农民自娱唱小曲称“庄稼耍”,市镇的各阶层市民的自娱称“玩局”。艺人们经历艰辛,顽强拼搏,将山东琴书由小曲子演变到今天的发展和成熟,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形成并保存了山东琴书特有的地方艺术风格,编创积累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作品,造就了中国曲艺史上辉煌的一页。

一、山东琴书产生的文化背景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等,因其前身原系民间小曲子联唱体,所以最早叫“小曲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又称“唱扬琴”“改良扬琴”“文明扬琴”或“山东扬琴”。民国二十二年(1933),著名艺人邓九如、张凤玲、张心乐、邓秀玲在天津参加青年会商业电台演播,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山东琴书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发源于鲁西南菏泽地区(清曹州府),已有270余年的历史。在《菏泽县志》《曹县方志》和《郓城县志》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1.明末清初,鲁西南单县、曹县两县的刘楼、尚楼、老爷楼、柳井一带,有些文士名流喜好唱曲,连缀曲牌,编写唱词,抓筝抚琴,弹唱自娱。曹县刘楼的富户还专门盖了竹楼,中间砌水池,在水上修琴台,专供抚琴抓筝演练小曲,俗称“小曲子”;2.据《曹县方志》记载,乾隆五十一年(1786)前后在曹县梁堤头,曾出现过“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袁风吉、赵金锁等,他们为小曲子艺术的提高与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另据《郓城县志》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相传明初郓籍李子慎等人善抓筝弹琴,独创许多曲谱,流传于民间,后经艺人多年创演而成。郓城陈乃端所存该县“琴筝清曲”谱系,有“雍正十三年,头辈师爷尚田,善通琴书画,闻名东平湖……”的记载。

由此可见,南路琴书的发源地主要是菏泽的曹县、郓城和单县,并在曹县、郓城、菏泽、鄄城、巨野等地一直兴盛不衰。南路琴书的产生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山东琴书流变的时代背景 山东琴书经历了以自娱为目的的业余演唱阶段,以他娱为目的的半职业性的撂地说书阶段和职业性的城市说唱阶段。

1.自娱为主的业余演唱阶段。大约明末清初至清中期,“琴筝清曲”这种艺术形式不再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群借物咏志、抒感的手段,而是冲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当地农民中传习流广;由起初风雅的“会琴”,渐变为农闲或节日聚会的自娱性“玩局”。“小曲子”在鲁西南一带出现之后,常于冬季农闲时,在“地窨子”(为方便取暖半挖在地下,顶部在地表的建筑物)中教唱,春节期间携琴访友,并逐渐演变为“灯节赛会”和“庄家耍”,成为民间自娱性的演出活动。但这时无论是“会琴”还是“庄家耍”,都是不存在商业性质的自我娱乐。

2.撂地说书阶段。清后期,一些精于琴书的人,开始在赶集、赶会时,下海作艺,演唱琴书成为一种半职业化的演出活动,其演出没有固定场所,只要有人听,就可以演唱,有时会搭一个简易的布篷。约在光绪年末,山东琴书开始进入城市,不少琴书艺人感到赶集、赶会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便逐渐进入小城市或者水陆码头——像济宁这样较大的商业城市,这时艺人已经有了固定的书场演出,唱琴书开始作为一种赖以生存的职业出现。

3.职业性的城市说唱阶段。因许多曲牌腔长,演唱费力,而格律又十分严谨,难于填词,不改革则卖不了艺。艺人遂在音乐结构上进行变革,采取以[风阳歌] [垛子板]为主腔来结构故事,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进行演唱。对于这样一种形式,时人呼之“唱扬琴”。经历这些阶段的原因是光绪末年鲁西南连年灾荒,艺人们的逃荒促成了“小曲子”向“唱扬琴”的转变,曹县苗金福带领爱徒聂兆林开始下海作

艺,从娱己转为娱人。

三、山东琴书发展的繁荣时期 清末民初是南路琴书发展史上的空前兴盛时期,也是后来琴书发展史上所没能逾越的鼎盛期。菏泽全境各个县曲均有多个琴书班社,以及相对知名的琴书艺人,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主要艺术形式。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南路琴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东、北两个琴书的分支流派。商秀岭在胶东创出了东路山东琴书;活跃于济南以东的博兴、广饶及胶东半岛等广大地区。邓九如在济南创出了北路山东琴书;改用“山东官话”济南方言演唱,以济南为中心,流行于鲁西北一带。

经过各地艺人的演唱实践并与当地的地方文化、地方戏曲、地方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南、东、北三路风格各异的琴书流派。山东琴书南、东、北三路流派的形成,大大地丰富了这一曲种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和传播面的扩大。

建国后,山东琴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影响很大的曲种,广泛流传于我国的山东、安徽、河南、河北、京津地区、东北三省以及内蒙、新疆的大部分地区。

20世纪60年代,山东琴书在菏泽得到空前发展,不论是乡村的地头田间、农家小院,还是城市的茶馆书场,都能看到山东琴书艺人的身影,到处可闻琴书音韵,一度形成“一村一台戏,五里不同行”的繁荣景象。

1976年12月成立了菏泽地区曲艺队,专业演出团

体的建立,保障了曲艺演出活动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与此同时,各县区也相继成立了曲艺队,职业和半职业琴书艺人即达800余名。特别是菏泽地区曲艺队的成绩最为突出。

四、山东琴书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山东琴书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音乐学专家田青所说:“今天的现实是:在现代化、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几乎被‘全部踏倒’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种技艺,一种古建筑永远地消失了……而且就消失在我们的眼前!就消失在我们这一代!”2006年5月20日,山东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琴书这朵土生土长饱经风霜的小花,曾经兴盛一时的传统曲艺形式,在现代文化的浪潮中又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而散发出淡淡的芳香。面对这种危在旦夕的情况,加强保护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必须对山东琴书进行立体、全面、综合的抢救和保护,构建起完整的保护结构体系。但如何把山东琴书恢复到昔日的辉煌,让山东琴书这个久违的艺术曲种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演出机制的良性循环。当下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琴书演出市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解决供需问题,把培育市场当作占领市场的重要途径,以应付市场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在民间,并不是靠一个剧团,必须培养年轻的观众,没有观众南路琴书将无法生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

2.完善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完善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首先要组织专门人员有计划地通过采风去调查、记录、录像、抢救、挖掘和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影像资料和史料资料;其次对民间老艺人的演唱艺术和唱段进行录音、录像整理,建立资料库或做成光盘;对现存资料进行整理和扫描,对已有音响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三全面收集有关图片、音响、报刊文章、书籍等;其四要树立学术意识,建立相关的学术机构,展开学术研讨,进行音乐等理论研究,整理改编一批优秀南路山东琴书作品推上舞台,扩大其影响。

3.人才保护势在必行。资料是前提,人才是根本,南路山东琴书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是靠传承人的活动来体现的。目前南路山东琴书人才的流失较严重,在培养新生代琴书演员的同时,更要保护好琴书老艺人,并发挥其他们的作用。

4.音乐形态及表演的传承和创新。南路琴书音乐遗产丰富,风格独特而具有多样化。唱词口语生动,生活情趣浓郁,加以扬琴、坠琴、软功胡等乐器的伴奏,个性分明,分和有致,特别是音乐中遗存了大量明清俗曲曲牌,是音乐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标本,这些都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但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是我们目前工作的着力点。

5.校园是传承和保护山东琴书的重要阵地。学校应成为山东琴书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山东琴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近年来,菏泽学院

音乐系利用自身优势,在2004年率先将南路山东琴书引进大学课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琴书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琴书艺术,掌握、传承琴书艺术,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地方曲艺特色教材,将其纳入培养计划中,开设了地方戏曲选修课程。

上一篇:我的大学规划范文 下一篇:学校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