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范文

时间:2023-12-05 18:00:19

孝庄篇1

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由著名电影演员斯琴高娃扮演的孝庄太皇太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蒙族演员斯琴高娃扮演孝庄太皇太后是最恰当的人选。她的演出是非常成功的。孝庄太皇太后的知名度也由此大增。过去,人们对孝庄太皇太后知之甚少。一般的,也只是清史学者对她略知一二。她的名声局限于一个极小的圈子里。这次不同了。孝庄太皇太后名声大噪,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公众历史人物。

其实,孝庄太皇太后之所以能被亿万观众所接受、所吸引,主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女性,她在中国历史上所担当的角色既极端重要,又极为成功。

孝庄太皇太后本身迸发出了光芒四射的无穷的人格魅力。

她具有常人身上少见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她成功地作了皇太后,又成功地作了太皇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两任皇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管事的太皇太后。他是不垂帘的太皇太后。在当太皇太后之前,她当了18年的皇太后。

电视剧对她当皇太后一段,是用回忆的方式略微提及,语焉不详。

那么,孝庄是怎样当不垂帘的皇太后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简要地说说她的身世。

她的身世弥漫着神秘的迷人色彩。孝庄文皇后,是她死后皇帝赐给她的谥号,以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纪念。她于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是蒙古贵族塞上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12岁时,她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是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时年33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天聪汗称皇帝,立国号大清。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这时她23岁。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25岁的庄妃生皇九子福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死,6岁的福临在沈阳即位,尊30岁的庄妃为皇太后。福临即位的翌年,改年号为顺治。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福临死。其第三子玄烨即位,时年8岁,尊其祖母为太皇太后。此时,她48岁。

因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庄妃,故谥号孝庄。其中的“孝”字是皇帝特赐的谥号。又因她的儿子和孙子都作了皇帝,故史称孝庄太皇太后,或孝庄文皇后。

她12岁嫁给了皇太极,到30岁时,时年52岁的皇太极死,她陪伴了皇太极18年。在这18年中,极其聪明的博尔济吉特氏,在风云变幻的军事战争和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中,见识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事物,学习到了很多善于自保的本领。她由一个单纯的蒙族姑娘变成了一位老辣的政治里手。最主要的是,她学会了高屋建瓴地把握政治局势的巧妙艺术,她具备了有别于一般女性的卓尔不群的政治智慧。因此,在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时,她就显得举重若轻,驾轻就熟。这些本事,在她以后45年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之,她已经变成了一位不寻常的女人。

即使如此,这个皇太后当的也是非常艰难的。可以想象,她度日如年。她是在提心吊胆中度日。

在此主要谈她和多尔衮的斗争。

顺治一朝的18年的前8年,孝庄主要的是要处理好和摄政王多尔衮的关系。这是所有需要处理的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孝庄是看得十分清楚的。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极的弟弟,也就是顺治帝福临的叔叔。皇太极死,他是接班的三名人选之一,而且是呼声很高的人选。努尔哈赤死时,他才15岁。皇太极死时,他已32岁了。此时的多尔衮已不是彼时的多尔衮了。他战功显赫,实力雄厚。兄终弟继,这在满族的继统习俗中是正常的。何况皇太极又没有留下遗嘱。但是,经过八旗各派势力校逐调和,最后还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了。而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任辅政王。

然而,让人们始略不及的是,专权任事的多尔衮很快地就把持了皇权。多尔衮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当然,他也具备不可或缺的聪明才智。为了独揽皇权,当上了辅政王的多尔衮便把矛头对准了另一个辅政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终于被削去亲王爵位,罢黜了辅政王,排除在决策层之外。多尔衮以高超的政治手腕,以两白旗为中坚,笼络了以代善为首的正白旗,安抚了镶红旗,分化了两黄旗,打击了两蓝旗,从而。逐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而正由于此,他本人的地位大大地提高,权势也大大地扩张了。他由顺治元年正月的摄政王,仅过了10个月,就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并建碑记功。又过了7个月,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加“叔父”还不满足,又加了一个明幌幌的“皇”字。“皇”字是只有皇帝才有权独家使用的尊贵无比的字。多尔衮利令智昏,竟敢冒犯皇威,使用此字。这是明目张胆的潜越之举,是要祸灭九族的。他既然敢于接受这一称谓,就说明了他在国内的权力之大了。从这一点,也暴露了他想篡夺皇位的野心。还不止此,又过了3年半,竟晋为皇父摄政王。他本来只是福临的叔父,不是皇父。可是,他居然想当福临的皇父了。他正一步一步地向皇帝的宝座逼近。可是,他命运多舛,不料在2年后突然病死。时年39岁。福临下诏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死后终于被尊为皇帝了。

此举多少有一点调侃戏谑的味道。

转贴于

在7年的短时间内,多尔衮一再升级,当然不是小皇帝福临的主意,而是皇太后的主张。面对势焰熏天、专横跋扈的小叔子,身单力孤的皇太后又有什么办法呢?她一定是非常恐惧的。她陷入了沉思之中。她只能自己拿主意,没有人可以救她。她深知,只能自己救自己。这个美丽聪慧的奇女,并没有坠入慌乱无助的深渊,而是找到了一条挽救自己的小径。那就是韬光养晦,以柔克刚。用这个太极功夫,也许还能够拯救她们孤儿寡母。因此,才有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对辅政王的这样的加封。从叔父、皇叔父到皇父,离废掉皇帝自己当皇帝,也就是一步之差了。也许,皇太后想,你当了皇父,就不能再当皇帝了。不管怎样,只要福临不被废掉,就有翻身这一天。要争取时间,耐心等待。目前,除皇帝外,你要什么,就给什么。一切以后再说。同时,作为美丽的女性,她也极有可能施用特殊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特殊目的。

历史上有孝庄皇太后下嫁给多尔衮一说。这是一桩历史谜案。我不同意此说。尽管满族有父死则妻其母后、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但是入主北京的皇室上层则已完全汉化,他们以汉族儒家的礼教传统作为行动的指南。这样做会被视为乱伦。尤其是皇太后更不敢明目张胆地公开下嫁,福临这一关也不可逾越。然而,为什么却出现了这种流言了呢?我想,这同当时孝庄皇太后对多尔衮的态度有关。有这样的记载:“[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还有一点其他的朦胧记述。这些记述都不能确认皇太后下嫁。要知道,如果皇太后真地公开下嫁,那应该是轰动全国的大举动,不能像老百姓家那么简单随便。但是我想,由于形势所迫,皇太后不得不同多尔衮保持一种特殊的暧昧关系,倒是极有可能的。“又亲到皇宫内院”的记载,我们是不是可以作这样理解呢?流言是不是来源于斯呢?当然,这也许是无根的瞎猜。

本文不想专门探讨此问题,就此打住。

历史有时是很会开玩笑的。想当皇帝的多尔衮突然死去,历史没有改写,继续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孝庄的韬光养晦之策取得了胜利。

在处理多尔衮丧事的过程中,孝庄表现了惊人的冷静和超常的智慧。孤儿寡母把极端的喜悦藏在内心,外露的是极度的哀容。在皇太后的授意下,福临诏告臣民,全国易服举哀。多尔衮柩车回到北京,福临亲率文武百官,皆全身缟素,远远地到东直门5里外去迎接。

还是在孝庄的安排下,福临又为多尔衮举行了最高的皇帝级别的丧礼。在丧礼上,14岁的福临极表哀痛,泪流不止。也真难为他,那里来的眼泪呢?这也说明了他的早熟。百官都匍匐在道左举哀。而由东直门至玉河桥是四品以下各官,皆跪于道旁痛哭。这种痛哭,如果不是他亲自提拔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假哭。不哭不行,怕人举报。看来一个大人物死了,我们痛哭不止,以至背过气去,不完全是朴素的阶级感情,其来有自,是有历史渊源的。后来又追尊为“义皇帝”,强调“义”字,是不是感谢他不管怎样也没有篡位呢?很够哥们意思,够“义”气的。于是追谥了一个“义”字。天晓得!

在孝庄的直接安排下,对多尔衮,福临极尽哀容之礼数。这都是作给别人看的。因为还不到发难的时候。

与此同时,在保持外松的前提下,内部却抓得很紧。主要地是作了三件事:一是收回信符。把多尔衮把持在他王府内的印信和档案都收回宫内;二是收回皇权。以后凡是重大事情一律报皇帝亲自处理;三是赐死阿济格。英亲王阿济格是多尔衮的亲哥哥。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暴露了欲当多尔衮式的摄政王的野心。他既有言论,又有行动,甚至诱导端重亲王博洛等速推举他为摄政王。他的这些狂悖之举,被多尔衮的近臣额可亲、吴拜等揭发了,说他“欲为乱”。他回京的路上,郑亲王济尔哈朗派兵严密监视。他一到北京,即被幽禁。后在狱中他又想举火暴乱,于是论死,赐自尽,爵除。阿济格手下的近臣也被处死。这样就解决了多尔衮一党的问题,为以后打击多尔衮作了必要的铺垫。

以上三项紧急举措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14岁的福临不可能有如此过人的智慧和胆量。这些恰切的举措都是躲在幕后的孝庄皇太后亲自作出,而由皇帝福临切实执行的。

在办完丧事后,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1651年2月1日],福临怀着复杂的心绪在太和殿亲政。亲政后的福临除了作一些巩固君权的工作外,就是在孝庄的授意下,静待默观,等待时机,欲取东山之水来浇灭胸中块垒。

机会终于来了。

福临亲政后的一个月,多尔衮原手下的亲近重臣苏克萨哈等首先告发多尔衮悖逆等情。原来在多尔衮死时,将他生前准备的八补皇袍、大东珠朝珠、黑貂褂都秘密地放在他的棺材里,一同下葬了。而这三样东西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多尔衮用了,是大逆不道,应予严惩。他们又进一步揭发,说多尔衮生前曾拟议擅自调动两白旗兵于永平府,有谋反迹象。但因事耽搁,未及出台。

这就足够了。时机难再。孝庄密嘱福临,时机成熟了。福临下令调查多尔衮。结果,经多方揭发,其罪状愈显。后经四亲王综合,列出十大罪状,上报福临。福临和孝庄感到,甚合吾意。于是,严厉追治多尔衮罪,将多尔衮母子及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夺,没收家产,将多尔衮掘墓鞭尸。卫匡国《鞑靼战纪》载:“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在他死后,命运给了他应有的惩罚。”

从对多尔衮的处治来看,寻找不到皇太后下嫁的一丁点痕迹。皇太后对多尔衮是打翻在地,又踏上一只脚。不,比那个有过之而无补及。她采取的是极左的革命行动。这里能够看到的只是仇恨,是蓄积多年的挥之不去的深仇大恨。

孝庄和福临终于泄了恨,报了仇。从此,也恢复了皇太后和皇帝应有的尊严。

对多尔衮一党区别对待,有奖有惩。对揭发者,如苏克萨哈给予信任。

多尔衮和福临之间的矛盾斗争应该是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势之争,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多尔衮当皇帝也未尝不可。他当了皇帝也不见得对中国不利。四亲王所上奏折,也是为迎合皇太后和皇帝的旨意而发的,其中不可能都是事实。我们不是在评价多尔衮。多尔衮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从大节看,他领兵入关、定鼎北京、横扫中原,功莫大焉。虽多尔衮有想当皇帝的欲望,但他终于没有动手。因此,在127年之后的乾隆皇帝为他平反昭雪,追封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配享太庙,入盛京贤王祠。

乾隆帝此举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我们此文不想全面评价多尔衮,而是从多尔衮事件中,来看孝庄皇太后是怎样当不垂帘的皇太后的。

处理多尔衮一案,其经验是,第一,不急不燥,善于等待;第二,韬光养晦,善于伪装;第三,时机一到,绝不手软;第四,区别对待,奖惩分明。

孝庄篇2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是蒙古族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出身贵族家庭,她虽然一生没有得到丈夫的宠爱,但是却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当初,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孝庄文皇后的儿子福临年仅6岁。因为皇太极在临死前并未指定继承人,加上当时他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都正当盛年,两方能力旗鼓相当,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福临是没有什么能力继承皇位的。

后来,孝庄文皇后利用策略,让皇太极之兄代善和多尔衮拥立自己的孩子福临登上王位,而后由多尔衮摄政,孝庄文皇后垂帘听政。多尔衮死后,福临亲政,孝庄选择了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是福林却专宠董鄂氏,造成母子之间的隔阂。

福临二十四岁那年因为天花病驾崩,而后孝庄拥立玄烨为王,此后多年,她一直在其背后给予强力支持,还帮助康熙完成了“三藩之乱”的大任。

孝庄篇3

孝庄文太后是大清开国的国母娘娘,扶持皇太极,懂政治而不干政,而慈禧是从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的攀登上来的,对于权力十分的渴望,虽然没有代替皇上登上皇位,但垂帘听政却是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

太后,封建时代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史记·秦纪》:"昭襄母,楚人,号宣太后"。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事物纪原·帝王后妃部·太后》),以后历代皆然。

(来源:文章屋网 )

孝庄篇4

关键词:颍考叔 郑庄公 掘地见母 纯孝

一、颍考叔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典型形象

提到颍考叔,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左传》中为郑庄公提出“掘地见母”意见替其解“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之围的孝子形象。关于此段史实,《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如下记载: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颍考叔,纯孝也。”此句中的“纯孝”是指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孝。关于这段话,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曰:“不匮,纯孝也。庄公虽失之于初,孝心不忘,考叔感而通之,所谓‘永锡尔类’”。可见,颍考叔赢得了这么高的评价,原因在于他不仅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还“施及庄公”,对庄公“感而通之”。正是因为他“永锡尔类”的做法,所以有说法将其列为了二十四孝之一。[1]

颍考叔“一饭不忘母”的孝行打动了庄公,他的“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建议被采纳,最终使庄公母子“为母子如初”,这种行为得到了众多后人的景仰。在他死后,庄公替他立祠,后人也多写诗悼念之。元代王恽就有一首《颍考叔祠》:

颍封遗庙亢高墉,窈窕丹青户牖空。

治道得人无国忧,孝心锡类与天通。

当年大隧融融乐,此日荒林凛凛风。

总道茅焦贾馀勇,从容难似片言功。

这首诗极力赞颂了颍考叔帮助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孝行,在诗人眼中这与丰功伟绩无异。诚然,能如此合理地帮君主解围,的确是大功一件。但转念一想,如果抛开孝母的内容不谈,其实这个计谋就是玩了一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庄公所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中的“黄泉”本是指代死亡之义,颍考叔将这个词完全从字面上进行解读,用“阙地及泉”对“黄泉”的死亡之义进行了拆解,不可不谓聪明机智、富于谋略。

颍考叔作为一名大夫,在记载中还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如下记载: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暂且不说此段引文中所隐含的大臣争宠斗狠之义,单就“挟辀以走”以及后文的“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便可以看出颍考叔的骁勇善战,极富有军事才干。

此外,历史上还一直流传有颍考叔勤政爱民的典故,且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还有“颍水春耕”的景观。相传颍考叔很喜欢颍水春耕这个地方,就在这里建造了一处宅院。一到初春,颍大夫就开始耕种,他看到这个天然的春耕园,心情非常高兴,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耕耘乐”。周围的农夫们听到颍大夫唱歌,也就跟着唱了起来。霎时间,颍水河畔歌声四起。后人为了纪念颍考叔,就把他的住宅改称为“颍考叔庙”。可见其为官是十分受百姓爱戴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颍考叔是一个孝母、忠君、骁勇、有才干且勤政爱民的好官员,可以说是集多种优秀品质于一身,堪称封建官僚大夫的典型。

二、颍考叔完美形象中存在的疑点

(一)颍考叔的悲惨结局

一个接近于完人的颍考叔,最终的结局却是被自己人射杀(子都自下射之,颠。)在慨叹他悲惨命运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心生疑惑,颍考叔究竟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笔者不禁要问:对于这样的结局,颍考叔自身真的没有责任吗?他真的如同历史上流传得那么完美吗?对此,宋代苏轼也有一首《颍考叔祠》:

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

世人争曲直,苦语费摇撼。

大夫言柯柔。暴主竟自惨。

荒祠傍荒冢,古隧有残坎。

千年惟茅焦,世也贵其胆。

不解此惟言,脱衣图勇敢。

苏轼整首诗的基调也是在赞美颍考叔的功绩,对于其悲惨的结局,苏轼的观点是“不解此惟言,脱衣图勇敢”,意思是说颍考叔作为一个将领不仅需要勇敢,还需要做人的智慧。可见,苏子认为颍考叔在为人处事上还欠妥当,所以才遭到别人的嫉妒怨恨而招来杀身之祸。

(二)史书中“春秋笔法”的痕迹

笔者认为《左传》文字的背后隐藏着其他的意思,继承并运用了孔子的“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史家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出作者的主观看法。正如《左传》中写郑庄公之弟段的部分,“不言出奔,难之也”。史传文学要如实记录史实,过多评论不便点明。

1.“掘地见母”意见的接受者——郑庄公

我们先从“掘地见母”意见的接受者庄公这个方面来看,选文多为这段史实加上“郑伯克段于鄢”的标题。《公羊传》有云:“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庄公之弟段纵然是丧失了一个做公子和弟弟的德行,但庄公处心积虑地放纵就是一个有德行的国君应做的吗?史书中用“克”字代替“杀”字,就可以看出史家对庄公的批评之意。

从“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进程来看,庄公是一个工于心计、阴险而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而且自其出生以来,与其母姜氏就不曾和睦——“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在段的计谋落败以后,关于庄公的记载为“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而这个“悔之”的“之”字究竟指代什么,我们并不明确。是后悔将姜氏置于城颍[2]并说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毒誓,还是对如此处置姜氏所造成的政治影响有悔意呢?

联系颍考叔进谏段落,后人多认为庄公是顾念亲情,思念母亲,所以后悔“置姜氏于城颍”和发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毒誓。但就庄公的性格及他在处理同胞弟弟段的做法上,上面的结论就有些说不通了。如果说他顾念亲情,他对自己的同胞弟弟段可曾有过手下留情,反而必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既然如此,那么他又怎么会突然对从小就没有多少好感的母亲有思念之情呢?

由此,笔者推断令庄公忧心的可能更多的是他这样处置姜氏,显得过于决绝,这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给臣子留下太多口实,同时普通百姓也会每每评论他的大不孝行径。要想挽回自己的形象、重塑自己的威严,他就必须显现出悔恨。所以这就需要他自己以前的做法,把姜氏从城颍接回来,但是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庄公曾发过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若贸然前去接出姜氏,那“君无戏言”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天子的颜面又将置于何地呢?

其实,如果庄公是真的孝顺,是一个以孝至上的人,就算是在一气之下错误地放逐了母亲并说了狠话,他又哪里顾得上所谓的“天子尊严”呢?孝乃人之天性,行孝还需要政治口实,岂不是太过于虚假了,这“孝”也太形式化了!

下文关于“隧而相见”之后的情景,《左传》记载:“遂为母子如初”一句,这“如初”二字极妙。“初”,就是从前,在这以前或者说从庄公出生之时,庄公和母亲姜氏的关系就不好;那么“如初”,不就是说二者还是回到了以前的母子关系,只不过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保存的流于表面的母子关系,根本不存在什么母子亲情。

从庄公此后伐卫、宋、许的战事中可以看出,庄公接回姜氏就是想通过所谓的“孝”来收买人心,稳定国内的政局,以达到其“攘外必先安内”的目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后世嬴政的迁母事件,起初放逐后又接回,与庄公如出一辙,无非是以“孝”为口实来收买人心。而此事件中唯一不同的是劝谏大臣的方式,茅焦[3]是把话敞开了说,而颍考叔则是委婉含蓄得进谏。

2.“掘地见母”意见的提出者——颍考叔

既然史书中对庄公的这一做法并不是特别赞同,那么对给庄公出主意的颍考叔又怎么会是完全赞同的呢?

正在庄公矛盾之际,颍考叔前来“有献于公”。庄公“赐之食”,考叔则“食舍肉”,公问其故,考叔则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这个主题刚好正中庄公假装思母的下怀,之后颍考叔就提出了“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策略,庄公“从之”,至此庄公总算是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回姜氏了。这一切进展地如此顺利,不禁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主人公颍考叔那时的身份是“颍谷[4]封人”,是一名管理疆界的官员,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有献于公”呢?难道真的是无巧不成书吗?《左传》中后接的“闻之”二字,在笔者看来,实在是用心良苦,关键之处就在于“闻之”的“之”字指代的是什么?庄公迁母于城颍并发下“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毒誓,这件事情在当时的郑国应该是无人不知的,“之”字指代的肯定不是这件事;那么参考上面的引文,这个“之”字就应该指的是“(庄公)既而悔之”。但是问题就出在他是怎样得知庄公“悔之”的,颍考叔在边境做官,他何以得知都城的消息呢?这毕竟是庄公的家事,他不可能下一道命令征集解决办法。如果是那样,颍考叔也不必以“有献于公”作为进都城的掩饰了。可见颍考叔是时刻关注都城动静的,他的政治敏感度很高,甚至于在都城设有眼线,否则他是怎样做到在千里之外察觉圣意的呢?所以他进都城的一切举动,都是已经演练好的了,他进都城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有献于公”,不仅仅是要送去边境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要送去自己的主意。

庄公设宴招待颍考叔,考叔“食舍肉”,庄公询问他原因,他回答“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庄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颍考叔的这句“敢问何谓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反问地太假太过于做作。明明心理什么都知道,还偏要假惺惺地装作不知道而询问。接下来在“公语之故,且告之悔”之后,适时顺水推舟地提出了“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计策,不可不谓聪明智慧。再进一步说,他如此地替国君考虑和计划,也算是“忠君”了。

然而,单从他“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的举动和“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策略,就下结论说他“纯孝”,是否有些偏颇?除非是史书在使用反讽的手法,极言其“孝顺”只是在造势。颍考叔所做的那些举动,都只是他向庄公表达自己计谋的手段,至于他是否真的孝母就很难说了。况且史料当中其他关于其侍奉母亲的记载也比较少见,他究竟是否真的“至孝”,也不得而知。即便他真的是孝子,但这次进谏庄公也绝不是以“孝”取胜的,而是以智谋获宠的。

所以庄公接回姜氏的这一举动,更像是一场“作秀”——一个善解人意的大臣和想要挽回颜面的君主之间心照不宣的“苦情戏”。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品读上文中《左传》(隐公十一年)关于颍考叔“夺车丧命”的那段引文,这里颍考叔的表现可就有点令我们大跌眼镜了: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关于此段内容,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七回有更加详细的叙述:

瑕叔盈大叫:“御人何在?为我驾车!”方欲谢恩,班中又走出一员大将,头带雉冠,绿锦抹额,身穿绯袍犀甲,口称“执旗展步,未为希罕,臣能舞之。”众人上前观看,乃大夫颍考叔也。只见考叔左手撩衣,将右手打开铁绾,从背后倒拔那旗。踊身一跳,那旗竿早拔起到手,忙将左手搭住,顺势打个转身,将右手托起。左旋右转,如长枪一般,舞得呼呼的响。那面旗卷而复舒,舒而复卷。观者尽皆骇然。庄公大喜曰:“真虎臣也!当受此车为先锋。”言犹未毕,班中又走出一员少年将军,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头带束发紫金冠,身穿织金绿袍,指著考叔大喝道:“你能舞旗,偏我不会舞,这车且留下!”大踏步上前。考叔见他来势凶猛,一手把著旗竿,一手挟著车辕,飞也似跑去了。那少年将军不舍,在兵器架上,掉起一柄方天画戟,随后赶出教场。将至大路,庄公使大夫公孙获传语解劝。那将军见考叔已去远,恨恨而返。曰:“此人藐视我姬姓无人,吾必杀之!”那少年将军是谁?乃是公族大夫,名唤公孙阏,字子都,乃男子中第一的美色,为郑庄公所宠。孟子云:“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正是此人。平日侍宠骄横,兼有勇力,与考叔素不相睦。当下回转教场,兀自怒气勃勃。庄公夸奖其勇曰:“二虎不得相斗,寡人自有区处。”另以车马赐公孙阏,并赐瑕叔盈。

为什么同是颍考叔,文章前后所列的举动却判若两人,在“搴旗夺车”这一节中,他变得简直与街头无赖无异,之前的“仁者”风范荡然无存,结果就上演了这出争夺闹剧。如果究其根源,恐怕是颍考叔内心的功利思想在作怪,想必是做了庄公的宠臣后,骄逸自负、有恃无恐,凡事想争头功,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面的悲惨结局。

京剧剧目《伐子都》即以此事为蓝本,写郑军凯旋之后,子都因忿恨颍考叔而趁其不备将其射杀,颍考叔魂归索取子都性命,剧中子都最终因受其冤魂所蛊癫狂而死[5]。从科学角度讲,这个结局固然不可取,但无论子都因何而死,在此剧中颍考叔与子都都注定会成为这场争名夺利闹剧的牺牲品。京剧《伐子都》是对前文“搴旗夺车”“暗箭伤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颍考叔在魂归后,一直在不断地控诉子都是怕他抢了头功而将其射杀的,虽然其悲惨的遭遇令人同情,但是这种控诉同时也给人一种性命可丢、功绩却不可抹杀的感觉,这也是断然不可取的。如果按此推演,即便没有子都,颍考叔若仍如此作风,恐怕日后也定会为他人所妒,这种悲惨的结局恐怕只是早晚的事。

三、结语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颍考叔并不像后世传颂的那么完美,其光辉、典型的形象恐怕多为后人加工塑造而成。颍考叔毕竟是庄公的宠臣,同时在接回姜氏这件事情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他有一定的才华,他死后庄公感觉十分痛心,为他立祠纪念并将其树立为典型。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真相都被淹没了。关于颍考叔本人是否真的集“孝、仁、智、勇”于一身,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考证。尤其是关于他“纯孝”的部分,还缺少相关的佐证。

注释:

[1]关于“二十四孝”有多种说法,其人选稍有出入,一种说法将颍考叔进谏郑庄公“掘地见母”代替董永“卖身葬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2]城颍,郑邑名,在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

[3]茅焦,中国战国末期齐国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8),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因为嫪毐与太后行淫而杀嫪毐,并将太后迁居于雍,茅焦力谏秦王应迎太后以尽孝道,因此被秦王封为上卿。

[4]颍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

[5]京剧《伐子都》关于子都的死亡,除上文所述因蛊而癫狂外,还有其他版本。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单承彬.先秦两汉文学史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孝庄篇5

2、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还不如早些给他找个地方安置了他,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3、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4、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5、《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6、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7、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孝庄篇6

在清朝后宫里,“孝庄太后”的知名度应该是仅次于“慈禧太后”的,无论是从草原上的玉格格,到一夜间成了“姑父”皇太极的侧福晋,再到最后大清的圣母皇太后,“大玉儿”的那些事很多人都如数家珍,所以要在大伙都很了解的故事上做文章,《山河恋美人无泪》想要成为超越先入为主的经典很难,要成为被人诟病的鸡肋却很容易。

特点一 这个“大玉儿”不受重视

众所周知历史上“大玉儿”是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女性,是受很多男人爱慕的女神,所以很多影视剧都会写到她和“皇太极”与“多尔衮”之间的三角关系,但这次《山河恋之美人无泪》,编辑于正却剑走偏锋,让“大玉儿”变的不受自己丈夫喜欢。

为何这次“大玉儿”不受自己丈夫的喜爱,于正是这样解释,“其实这部剧是从现代人情感的角度来包装纠结的人物情感关系,这部剧讲的是大玉儿对爱情的看法和对生活的态度,如何在不受重视的后宫生存,但能用善良的态度感化所有人。”

特点二 又是好姐妹最后反目成仇

《山河恋之美人无泪》中挑大梁演“大玉儿”的是已经出演了很多于正作品的袁姗姗,张檬演她的姐姐“海兰珠”。剧中一起在马背上长大的姐妹,两人开始感情极好,为争夺后位并没有将这份情谊延续下去,上演了一出从姐妹情深到反目成仇的曲折戏。

看到“海兰珠”和“大玉儿”之间这样的纠葛,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于正之前的作品。比如《美人心计》里的窦漪房和慎儿,《宫1》里的晴川和素言,《宫2》里的怜儿和玉漱,全是从好姐妹变成仇人。只能说像是“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我们可是好姐妹啊!”这样的台词,观众应该早都有些审美疲劳了。

特点三 确定这不是《甄嬛传》和《宫》

剧里的“大玉儿”出场是很单纯善良,处事风格很傻很天真。天资聪颖为人低调,能帮皇帝处理朝政,但入宫后却四面受敌,在争斗之后才知真相,原来一直是皇后在后面精心布局,之后身心受创性情大变的性格转变,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最后成长为一个玩弄权谋的深宫妇人,这样的桥段怎么看都觉得和《甄嬛传》如出一辙。更巧的是,在《山河恋之美人无泪》扮演为争宠不择手段耍尽心机“皇后”的,正是《甄嬛传》中同为苦命“皇后”的蔡少芬,相似的服装,雷同的手段,真的有种傻傻分不清楚的感觉。

此外,当看到年轻冲动爱搞怪的“多尔衮”扮猪头戏弄“太玉儿”,从人物性情,到对话方式,再到感情走向,观众也觉似曾相识的感觉。更有观众吐槽说:“连衣服都一模一样,我差点以为又穿越了,看到的是八阿哥与晴川呢!”

谁才是你心中的“大玉儿”

这次袁珊珊版《山河恋美人无泪》,再次把“大玉儿”这个角色推到了风口浪尖,又加上之前潘迎紫、宁静、斯琴高娃等老戏骨都曾塑造过让人印象深刻的“孝庄太后”,所以有人笑说“之前一百人心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现在一百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大玉儿。”

袁姗姗 最天真版“大玉儿”

宁静30岁出演《孝庄秘史》,潘迎紫43岁挑战《一代皇后大玉儿》,老戏骨斯琴高娃则在《康熙王朝》中直接以康熙祖母的身份出现,相比于这些经典的“孝庄太后”,24岁就挑大梁出演大玉儿的袁姗姗是最年轻的。 一开始,袁姗姗更是还原了只有14岁,还未成为皇太极妻子的“大玉儿”。剧中袁珊珊穿着色彩斑斓的蒙古族服饰,充满灵气的笑容、各种卖萌无知的眼神,都让人大叹这版“大玉儿太傻太天真”。

宁静 最端庄版“大玉儿”

宁静的演技在演艺圈有目共睹,她在《孝庄秘史》中的出色表演无可非议,只要说起影视剧中的“孝庄太后”,一定不能少了宁静版的“大玉儿”。她所演的“大玉儿”身上有一代皇后的威仪,也有皇后母仪天下的大爱。之后当时年近30的宁静,把中年“大玉儿”的端庄,内敛,气度不凡演绎到极致,然而少女时代的“大玉儿”却显得不够纯真活泼,面对爱情的到来,似乎也少了几分少女应有的情怀,让观众感受到的反而是与14岁年龄完全不符的成熟。

斯琴高娃 最灵魂版“大玉儿”

在《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扮演的老年“大玉儿”,没有了后宫的争斗,没有了跌宕起伏的爱情,有的是平静的心态,以及对家事国事洞若观火,超高的治国手腕,在紧要关头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编剧朱苏进曾说过:“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斯琴高娃的表演可以打110分”,孝庄有蒙古血统,而斯琴高娃也是蒙古族,在她们的骨子里都有一股来自草原的豪爽与霸气。看过这版的观众应该都认为斯琴高娃将孝庄演进了灵魂,无论是一个举动还是一个眼神,都与人物极其贴近。

潘迎紫 最神话版“大玉儿”

孝庄篇7

历史人物和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部分是历史真实,其区别是艺术真实。历史真实部分传达的并不是历史人物的全部,而是其社会活动的精华部分。艺术真实则是经过作家对历史进行认识、审视、取舍、复位,创造出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因而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已是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中的不同事物。我们既不能按图索骥,从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中去寻找历史人物,也不能互相取代,用历史人物替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是客观的,而文学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主观的;历史人物是历史的载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美学载体。如今大陆图书市场上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关于清朝宫廷题材的小说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而影视屏幕上关于清朝宫廷题材的影视剧,可以说是泛滥成灾,随手拈来便是一大串。如《努尔哈赤》、《末代皇帝》、《末代皇后》、《火烧圆明园》、《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戏说乾隆》、《乾隆下江南》、《还珠格格》、《日落紫金城》等。上述清朝宫廷题材的电视剧,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历史为依据,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加工和塑造,如《末代皇帝》、《火烧圆明园》、《努尔哈赤》等。

这一类作品的创作态度是比较严肃的,是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上乘。第二种大体上接近历史事实,但比较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和虚构,如《宰相刘罗锅》、《日落紫金城》等。这一类作品的创作态度也是比较严肃的。其人物形象活泼丰满,机智有趣,是应当受到尊重和欢迎的。第三种即戏说,比如《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等。这一类作品,一是“玄”,二是“花”,三是“乱”,四是“假”。“玄”,作品中的许多东西,不但没有历史依据,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信的。“花”,哗众取宠,缺乏生活实感。“乱”,胡乱疯闹,弄得人鬼不宁,鸡飞狗跳。“假”,即违背了历史真实,也违背了艺术真实。有的作品把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写成了深入群众的典范,劫富济贫的侠客,反腐倡廉的英雄。他们为了老百姓,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闯龙潭,入虎穴,坐牢,挨打,受辱,当乞丐。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凶恶、残暴、贪婪的一面,让人看了以后仿佛感到他们比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还要廉洁奉公,还要爱民如子,还要体察民情。这样一些既违背了历史真实、也违背了艺术真实的作品不仅大大降低了电视剧的质量,而且极易给广大观众和读者造成历史误导,甚至会造成信仰上的混乱。这样的作品,严格地说不能称为历史小说和历史剧,如果作者真有创作冲动和创作勇气,完全可以不假古人之名,把它们写成现实题材的作品,使它们汇入时代的主旋律之中,其社会效益和艺术效果可能更好。文学作品以古讽今,或作某些象征和暗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的前辈中就有不少人做得很好。像郭沫若的《屈原》、鲁迅的《铸剑》、田汉的《岳飞》等作品,既表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古人的爱国正义精神,又与当时中国反对异族入侵的事实吻合。他们并没有把屈原、岳飞写成左权、赵一曼。历史文学作品只有选取那些历史螺旋式上升中看似历史重复、实际是历史前进的似曾相识的事件和人物,表现出其共同的精神和愿望,才能引起古今共鸣,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不是随意编造。历史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其一,历史人物形象不能脱离他所生活的历史环境;其二,历史人物形象不能完全超越他自己的历史局限;其三,历史人物形象不能超越历史语境;其四,历史人物形象不能成为穿古代服装的现代人。

台湾作家朴月关于孝庄太后的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那种穿古装衣服演义今日生活的现象。朴月以两部长篇小说《玉玲珑》和《金轮劫》的篇幅来塑造孝庄太后的形象,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一个7岁的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玉儿,一直写到力挽政治狂澜,扭转王朝乾坤,辅佐、保驾丈夫皇太极、儿子福临、孙子玄晔三代王朝的统治;亲眼目睹和亲自参与了大清王朝从孕育到诞生、到发展、到入主中原、到繁荣的辉煌事业。孝庄太后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实际历史地位和作用,超过了任何一个统治阶层的女性领袖人物。她经历的特别复杂、残酷而漫长的政治斗争和政权转移,也是任何一个统治阶层的女性领袖人物望尘莫及的。要塑造好这样一个人物,要对那么庞杂、丰富、曲折、漫长的军事、政治、宫廷、民间、婚恋、战争、蒙古、清朝、明朝等的各种生活和人物进行想象、塑造、复位,谈何容易!又岂是区区几十万字的作品可以胜任的!朴月的机巧就在于她不追求面面俱到,不追求浩繁富丽,不追求开创一条浩浩荡荡、奔腾咆哮的大河,而是根据自己的所有和所能,开凿一条能承载自己艺术构思、满足人物形象活水的玲珑河溪。小说中有战争,但场面不大;有宫廷生活,但不繁文缛节;有政治斗争,但中心突出;人物众多,但重点明确。两部长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都是相通和贯穿的,中间的衔接部分,也天衣无缝。因而《玉玲珑》和《金轮劫》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小说的一二卷或上下集。两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和贯穿首尾的中心形象是女主角孝庄太后。因而作者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花费了最多心血,也写出了不少让人一睹难忘的特色。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上,突出地运用了多重错位法。这个形象的成功,也是错位法的成功。

1.地位和使命的错位。小说一开头,孝庄太后还未步入人生的成年阶段,作者就多方面地下达和渲染科尔沁草原上的小女孩布木布泰的超凡使命。她是一个“母仪天下”的“富灵阿———福星”,她必须嫁给大清拥有“汗位”的男人。于是她阴差阳错地做了大她20多岁、连儿子豪格都比她大3岁的姑丈皇太极的妃子。在皇太极的众多妃子中,她只是一个最末的等待圆房的小女孩。她的年岁虽小,在妃子中地位不高,手中的权力不大,但她却要“母仪天下”。于是作者除了极写她的美丽之外,还要赋予她非凡的智慧,以少女的身份实际充当皇太极的顾问和军师的角色。她向在袁崇焕铁壁铜墙面前一筹莫展的皇太极献出了“避实攻虚”的策略,叫皇太极利用满蒙联盟的有利形势,绕过长城从蒙古攻到北京城下,解决了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性的战略步骤,为清朝掌握全国政权开辟了通道。一个权位不高且被皇上嫉妒的小女孩,以智超权地解决了连至高无上的皇没有能解决的重大战略方针,为二百多年的满清王朝奠定了方向和基础。以智慧克服地位低、使命大的矛盾,出色地完成使命,是令人信服的。#p#分页标题#e#

2.爱情和婚姻的错位。还是在孝庄太后7岁的时候,皇太极和多尔衮到蒙古探亲,天真活泼的布木布泰便在大草原的见证下,爱上了多尔衮,并向多尔衮许了身。也正是同一时刻,布木布泰的父亲许下诺言:“将来,谁继承了‘昆都伦汗’的汗位,就把布木布泰嫁给他。”从此,谁娶了布木布泰,“昆都伦汗”的汗位仿佛就是谁的;反之,谁继承了“昆都伦汗”的汗位,布木布泰就是谁的妻子。布木布泰成了“昆都伦汗”汗位的象征。这一安排就决定了拥有布木布泰爱情的多尔衮和最可能继承王位的皇太极,在布木布泰和皇位的争夺上你死我活,势不两立。不过,多尔衮虽然拥有布木布泰的爱情,又拥有努尔哈赤传位的许诺,但拥有赫赫战功和强大兵权、又位居四阿哥地位的皇太极,略施小伎,便逼杀了多尔衮的靠山生母,将两个“拥有”但年纪幼小的多尔衮置于了失败者的地位。为了能使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夺得汗位,皇太极的妻子、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不惜采用骗术,移花接木地将布木布泰的妹妹娜兰嫁给了多尔衮,而将大清汗位象征的布木布泰留给自己的丈夫皇太极,不惜姑侄共一个丈夫,结成生命共同体,来保皇太极的皇位。于是造成了布木布泰爱的是多尔衮,但却做了皇太极最小的妃子,给她带来了一生爱情和婚姻之间的遗憾错位。这种错位,既给孝庄太后和多尔衮造成了一生的不幸,也给大清政权带来了延绵不绝的危机。

3.情感和利益的错位。孝庄太后性格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很大程度上是她情感和利益的错位促成和体现的。从情感的角度,她是站在多尔衮一边的,她对多尔衮的母亲被逼杀及多尔衮忍辱负重的处境是同情的,甚至背着皇太极向多尔衮传递秋波,弄得皇太极对他们两人的暧昧关系一直疑神疑鬼。但是从政治角度和自身利益考虑,她又是坚定地站在皇太极一边,与姑姑哲哲皇后同心同德共保皇太极的皇位万无一失和顺利交接。即使让自己丧失尊严,以永福宫庄妃的身份充作美人计的主角,去诱降洪承畴,她也乐意去做,而且做得恰到好处。当皇太极驾崩,准备和忍耐了十多年又握有强大兵力的多尔衮决心报杀母之仇,夺取皇位,在这一触即发、大乱将至的危机时刻,布木布泰临危受命,沉着应战。她一方面冷静地分析形势,精确地计算双方兵力和力量对比,准备背水一战;另一方面从容不迫地用爱情去软化多尔衮,并分配给多尔衮摄政王的崇高职位和大权,终于使多尔衮在情、权、位“三得”的情况下做出让步,并发誓保福临继承皇位。一场巨大的灾祸在她的周旋下顿时转危为安,显示了孝庄太后灭天灾于眼前、挽狂澜于既倒的领袖才能。在这里,多尔衮像一头发了疯的野兽被孝庄太后乖乖地驯服了,显示了孝庄太后以柔克刚、以水淹山的超凡本领。

4.太后的尊严和皇位危机的错位。与其说多尔衮是孝庄太后的情人和精神支柱,不如说他是孝庄太后精神极限的挑战者。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大权独揽,肆意横行,不但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而且自命“皇父摄政王”,并将皇帝玉玺藏在摄政王府,逼得小皇帝公开宣布不当皇帝了。多尔衮动辄公开扬言要取皇位而代之,使圣母皇太后哲哲和孝庄皇太后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能保住儿子的皇位,缓解与转移多尔衮篡夺皇位的野心和注意力,孝庄太后不惜毁誉和背叛丈夫,答应多尔衮的要求与他上床,还答应“太后下嫁摄政王”,弄得皇宫中议论纷纷,丑闻四起,使她在儿子眼里也变成了一个不守节的形象。当她因董鄂妃的事教训儿子时,儿子竟公开地拿她与多尔衮的事顶撞。除了她自己之外,没有第二个人能够理解她的痛苦和无奈。

5.爱情的追求者和爱情的刽子手之间的错位。孝庄太后既是一个爱情的追求者,也是一个爱情的牺牲品。她7岁时便爱了上多尔衮,之后因为政治而做了皇太极的妻子。她虽然与皇太极生了几个孩子,甚至做了皇太后,而心中一直活着初恋,爱着多尔衮。在深宫的高墙内虽然不能随时与多尔衮约会,但每当有机会在公众场合见面时,他们总要互相窥探。她虽然身居宫中,却总想听到多尔衮的消息。即使多尔衮逼她上床,逼她下嫁,她也不是在完全不可抗拒的情况下同意的,甚至心中也有几分顺从。即使多尔衮死后,她还搬进了多尔衮为“太后下嫁”准备的寝宫中。这都证明,孝庄太后的一生都没放弃过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不过,孝庄太后在爱情上是个双重标准者。她对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么执着,但对她儿子福临与董鄂妃的爱情,竟然采取了残酷扼杀的态度。不但对荣贵皇后用计逼嫁董鄂妃、破坏儿子的爱情毫不同情,而且当儿子与董鄂妃在皇宫中同居事发后,恶狠狠将董鄂妃定为殉葬品。在她的逼迫下,董鄂妃一命呜呼,顺治皇帝削发为僧,连董鄂妃的妹妹也未能幸免,被逼做了殉葬品。顺治、董鄂珊瑚及其妹妹的爱情、婚姻和命运的大悲剧,是孝庄太后一手制造的。在自己的爱情婚姻上是一位自由女神,在儿子的爱情婚姻上却是一个魔鬼,这种精神上的分裂和错位,正是封建社会当权者的人生哲学和性格特征。

孝庄太后一方面是一个聪慧机智、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的女英雄,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心怀柔情、不忘初恋、容貌惊人的美女;一方面她是一个足智多谋、智慧超人的女中豪杰,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仰人鼻息、委曲求全、备受屈辱的悲剧人物;一方面她是“母仪天下”、大清三代王朝的保护神,另一方面由于她对顺治婚姻的错误干涉,导致顺治无心从政,为大清政权带来了不少麻烦;一方面她是悲剧婚姻的主角,另一方面她又是悲剧婚姻的制造者。孝庄太后的多重身份和复杂经历,她的特殊地位和丰富的应变能力,她多变的处境和始终如一的对大清的忠诚,都造就了这个人物既坚毅果断又未雨绸缪、既精致周到又顾全大局、既细致入微又高瞻远瞩、既合理退让又坚守原则。

孝庄篇8

“我认(脱贫)。我不困难了,还有一些困难群众比我困难。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应该考虑党的难处。”3月23日上午,山东沂水县小桃枝村,73岁的张道森在自家挂了7张像的屋里说。

“该退了。我享受了国家的扶贫政策,按3400元的收入算,我已经脱贫了。”3月23日晚上,2016年脱贫的沂南县兴旺庄村村民马炳全毫不含糊地说。他竟能随口说出临沂市的贫困线。

3月下旬,草长莺飞、杂树生花的季节,记者在沂蒙山区采访一些2016年脱贫的农民,当谈到对贫困退出认不认账时,听到了这样的回答。

这就是沂蒙山区的百姓,勤劳、朴实、知足、感恩。他们透过干部对自己的扶贫,来触摸党的温暖、社会的进步。

村庄兴旺,“堡垒”先要强

“要想管理好一个村,必须有个好班子。‘堡垒’不强,村子就会散。”这是沂南县岸堤镇兴旺庄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马献才经常对班子成员讲的话。

兴旺庄村由6 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人口3000多。马献才1982年任该村党组织书记,30多年来,他始终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公心待人处事,以身作则,带出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使兴旺庄村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村党支部为每位党员干部立下了这样的“规矩”: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和亲属必须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和亲属坚决不能做。30多年来,马献才以身作则,亲戚们知道他的脾气,有事也很少“求”他。偶然有人不甘心,马献才总能做通工作:“我是为村集体当家,不是为个人当家。”2012年,村里投资50万元修建村委会办公场所时,正巧马献才自己家也在盖房子,为严格把控公家的工程质量,他日夜守在工地,自家的工程却包了出去。“得把村集体的光景当自家日子过,村里这个大家比自己的小家更重要。”县扶贫办主任武玉华介绍,马献才不止一次跟他说过类似的话,武玉华也认为公心对村干部来说很关键。

公生明,廉生威。“一把手”马献才居心公正,村里的各项事务就都能在阳光下进行。村里每年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召开党小组和村民小组联席会来制定下年生产发展计划,做出财务预算。兴旺庄村有一片面积达1500亩的沙滩地,被不少开发商眼馋,据说仅出售沙子的收入就可达上亿元,但代价是村庄生态环境的破坏。村两委认识到不能为了眼前利益毁掉子孙后代的幸福,任凭开发商怎样软硬兼施甚至出动黑社会,村两委依然不为所动,把这笔珍贵的资源保存完好。

在村级管理上,该村探索实施了合并村庄规范运行的管理模式,以统分结合为基础,构建了“集体办公、共同议事、集体决策、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实行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议事“四民主”工作机制。现在的兴旺庄,村内基础设施先进,核桃、中药材、光伏等产业布局合理、效益良好,干群团结一心,邻里关系和谐,虽然不是最富,风气却很难得,被誉为沂蒙地区的“小延安”。2016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0元。多年来,兴旺庄村先后被表彰为“省级文明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先进妇女之家”。

记者结束采访时,正是晚上八时左右,村委会对面宽阔整洁的广场上,灯光明亮,乐声悠扬,正踏歌而舞的妇女们意气风发、舞姿翩翩,使兴旺庄村的夜晚祥和而温馨。见记者赞叹,一位村干部有感而发:“我们当干部的,其实就为着老百姓幸福,为了他们能这样开心地跳舞。辛苦点也不怕,就为群众说党好!”

但为君醉舞,不辞戴月归。

“就为群众说党好!” 那个晚上,记者一直都在咂摸这句话。

小村嬗变,党员开出幸福路

三月桃花笑春风,整体搬迁气象新。在桃花盛开、村容美观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村――蒙阴县联城镇小山口村,记者又见到了这样一位村支书。他姓王,有着一个很儒雅的名字――孝和,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人,父亲是村里之前的老支书。王孝和担任村支书七年来,既继承了父亲艰苦奋斗、一心为公的优良传统,又大胆开拓、与时俱进,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上做出了大胆探索,成为新一代村支书的优秀代表。

“老村在青龙山后,三面环山一条沟,整个村庄像簸萁,每天9点多才见太阳,4点多太阳就落山。冬天下雪上冻,孩子学都没法上。”说到老村,王孝和语气低沉下来。那些年,尽管历任村支书带领村民艰苦奋斗,但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的生活条件,还是让小山口的乡亲们日子过得不太宽裕。

2012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小山口村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顺利完成了整村搬迁。“搬迁救活了一个村,让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阴县政府党组成员、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主任张广宝说。

如果说搬迁是外因,那么,小山口群的艰苦奋斗才是内因,而在内因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又是核心。小山口村易地搬迁后,王孝和并未止步,而是在让村民安居后的乐业上大动脑筋。依托小山口的优良生态,他合计着发展有前途的绿色产业,这些产业总该有个领头人,王孝和便把建立功能小组、培养产业带头人作为切入点,短短两年,村庄大变。

王孝和开展这项工作的诀窍是: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这使党的组织优势就像融通的神经一样,强力贯穿于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他把全村24名党员划分为村务工作、产业扶贫、夕阳红、孝老敬老四个功能型党小组,其中,夕阳红小组负责发挥村里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作用,孝老敬老小组负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些举措,使得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比如,孝老敬老党小组依据《村规民约》设立起了孝心基金,实行孝心奖励扶助政策,并督促村内70岁以上老人全部与子女签订了赡养协议书。村里还每年开展一次“孝善之家”的评选活动,晒亲情,树新风。

小山口村要有生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产业做起来。在产业扶贫中,王孝和用心发掘、培养产业带头人,对符合党员标准的几位致富能手加大培养力度,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村里成立的山羊养殖、小米种植、核桃种植、旱地西红柿种植四个专业合作社都由党员牵头,成功探索出了“党组织管合作社、合作社促产业、产业联动农户”的党建形式。贫困户宋付和缺失劳动能力,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就与他结对,他将1.8亩土地入股合作社,王友顺、王孝山两名党员帮助他代管种植,去年,宋付和实现净收入4500元,顺利脱贫。

现在的小山口村,屋舍俨然、山茂林丰、良田美竹、民风和睦,一派桃花源景象。这个昔日的穷村,今年集体经济规模已达80万,剩余9户村民可在年内脱贫。王孝和介绍,今后,小山口村将在有机农业、食品加工、休闲旅游、孝善养老上有新动作。在孝善养老上,儿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今后将可在村里安享晚年,食堂将为他们提供由村里生产的有机食材做成的可口饭菜,衣食起居将在村内得到妥善解决。自然,在向美好前程奋斗的进程中,党员仍会发挥排头兵的作用。“村庄发展必须要有排头兵,党员必须在各项工作中冲锋在前,作为村支书,我就是要本着一颗公心、着眼大局,把人用好,把路开好。”皮肤黝黑、年富力强的王孝和,对村庄的未来信心很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兴旺庄之所以能兴旺起来,小山口村之所以能驶入快车道,就是因为有一个好的火车头。齐鲁大地上,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在这些村庄,党的各项富民政策能扎实落地,党组织的生命末梢流畅贯通,成为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稳定基石。

决胜攻坚,强兵强马来老区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一些村庄两委班子涣散、村民生活困难、贫困问题突出、村庄矛盾激化,甚至发生频频上访现象。

问题出在哪里?根子在什么地方?

细究就会发现,凡是贫困户多的村庄,往往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基层党建薄弱。反之亦成立,凡是基层党建薄弱的村庄,村两委班子也往往战斗力不强,村集体经济空虚,贫困户占比较高。早在几年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基层党建、村班子、集体经济、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较早提出“抓党建促脱贫”的思路。

山东省开展党建工作有着独特优势。沂蒙情,沂蒙红,沂蒙红嫂天下闻。在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热土上,可谓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每一寸土地都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党政军民水融、生死与共铸就了坚决跟党走的伟大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记者在沂蒙山区采访发现,当地干部说话办事习惯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而群众也朴实地怀有一份对党信任、对干部友善的感情。这,就是沂蒙山区抓党建的群众基础。

其实,早在2011年省两会期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在参加临沂代表团讨论时,就曾这样说:“我不管走到哪儿,对沂蒙一直感觉很亲切,前不久播放的电视剧《沂蒙》,很真实、很感人,我一集没落全看完了,有的老同志甚至看了两遍。弘扬沂蒙精神是沂蒙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优势,相信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临沂的明天会更好!”

“抓党建,促脱贫。”从2012年开始,山东就在全省响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其中,选派优秀干部驻村任职、加强党建是重中之重,4万多名第一书记从省、市、县的各个单位齐聚扶贫开发要地,齐鲁大地红旗漫卷战贫困,革命老区临沂更是成为干部选派的重点地区。为了让驻村帮扶切实取得实效,临沂市引导第一书记通过实施“五抓五促”(即“抓党建促规范、抓扶贫促增收、抓服务促融合、抓民生促和谐、抓乡风促文明”),使任职村班子建设达到本乡镇中等以上水平、年新增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除贫困村实现“五通十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外,要建成一批面积达标、功能完善、运转规范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有效解决群众最急最需最盼的水、电、路、医、学、乐等民生问题,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科学健康、文明和谐的沂蒙美丽乡村。

驻村情深 夫妻双双上战场

从2012年至今, 驻村干部们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甚至怀着“还账”之情,在包帮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冲锋陷阵、攻坚克难。团省委选派干部、驻蒙阴县旧寨乡殷家岭村第一书记王政,就是其中一位。

2012年,王政就报名参加了山东省第一批驻村帮扶工作,驻村地点是离殷家岭不远的莲旺崖村。驻村有期情无期,2015年,难却驻村情的王政再次报名,决心在殷家岭这个困难更多的村庄大干一番。

两年来,王政办公室的灯光总要在12点后才熄灭,儿子结婚也只离村三天。村民家中失火,闻讯赶来的乡亲们面对险恶火势急得直搓手,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政却一头冲进了火海中。“我是第一书记,我是代表党来的,我有责任保护老百姓。”这是一位新时期共产党员赴汤蹈火的心声。一位村民生病被基层医院误诊,全家人陷入绝望,王政亲自开车带他去省城就医,最终的诊断结果使这家人重燃信心,现在该村民已康复。面对村民的千恩万谢,王政只说到:“我是共产党派来的干部,这是我应该为你们做的。”

为了给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差的殷家岭多争取一些项目和资金,王政东奔西跑、早出晚归、电话打不停,用尽了自己所有的人脉资源。两年间,他协调各项帮扶资金1150万元,完成20多个基础设施民生项目。“把人脉用在为贫困村谋发展上,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我应该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工作的劳累,使他血压直逼200,第一次测血压时,在场人员甚至以为血压仪有问题。“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王政,怀着深沉的使命,“傻”到倾其所有却仍“执迷不悟”。

王政的妻子韩梅当志愿者、做义工加入到驻村帮扶中,成了上门照顾残疾人的服务员、村民家庭矛盾的调解员、带动妇女跳广场舞的指导员以及引导儿女尽赡养义务的“知心姐姐”。采访中,村里一位妇女谈到韩梅时几度落泪:“韩姐给行动不便的李大美老奶奶换床单时 ,那床单上的灰尘够这么厚。”这位妇女一边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划着,一边说,“韩姐不嫌脏,把自己掏钱买来的新床单给换上。后来她得了带状疱疹,疼得睡不着觉,输液半个月才好些。现在还有后遗症,说不好啥时候就又疼起来……他们夫妻俩真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

榜样无声,王政的言行为村两委班子带来了新风。为了给殷家岭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王政不仅以身作则,还推心置腹地与两委干部深入谈心,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村两委团结了,开会效率提高了,村干部为民服务的干劲鼓胀得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一样饱满。与王政两年来并肩作战、情同手足,村支书鞠佃武受益良多:“老王干工作有方法,开会有水平,做事情吃苦,就是比我们强。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里所有的板报、宣传品都是老王深夜加班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王政驻殷家岭的帮扶工作要在3月底结束,此前,团省委已收到了200多位村民联名写来的感谢信。村支书鞠佃武说,他一定会把后续的各个项目做好,对得起老王这两年的深情和付出,把老区干部群众的干劲体现出来,届时一定请老王回村“检阅”。

建好建强班子,选优配强带头人,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党员教育培训,激励贫困党员率先脱贫……革命老区临沂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中,正传承优势、做强堡垒,把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得更加丰富扎实,让党员形象在攻坚克难中更加美好,使不忘初心在田间地头、寻常巷陌中成为一道可感可触的“红色”风景……

千难万苦浑不怕,就为群众说党好。脱贫攻坚的齐鲁大地,风劲旗红战正酣。

上一篇:好好生活范文 下一篇:小数除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