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09-23 08:50:42

厌世的句子篇1

我趴在车窗旁,呆呆的望着这妖娆美丽的夕阳,长嘘一口气,竟如何也无法将她与正午炙热的身影相比,反差如此之大。

我不加思索的问爸爸:“太阳怎么会变化多端呢?” 孩子似的不解。

爸爸随口道:“物理上是怎样说的?”

一阵慌乱的心悸,茫然的望着窗外,喃声:“一定要这么复杂吗?”

不想用空气密度解释,不想用太阳高度角解释,不想用所谓的公式定理解释……

世界,一定要这样复杂吗?

一时,我懵了,一定要这么复杂吗?我讨厌枯燥乏味的背诵物理式,讨厌一遍一遍的理解我理解不了的政治句子,讨厌一次一次记忆我记不下的历史事件,讨厌一次一次练习我不会的数学习题。

世界,一定要这样复杂吗?

我只是大大世界中的一个小小的孩子。是的,只是孩子。像阳光下一杯纯净的矿泉水,看不到一丝杂质。

好想自私的只为自己而活,不用在乎世俗的眼光,不用在乎他人的评论,不用在乎嘲讽的笑意,简简单单的、真真正正的活一次,自私的,活一次。

喜欢用简单的眼神,简单方式,简单的动作,简单的微笑,简单的语句来简单的描述这个太过复杂的世界。

简简单单的活一次,哪怕只有一瞬,伪装的心也会摘下面具。

面具一旦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这时想要摘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厌世的句子篇2

标准答案,你知道在这个世上我最讨厌什么吗,告诉你,我最讨厌你-----可恶的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你本生就和创新是反义词,以为你,毁了多少孩子的想象力啊。还记得有一个小朋友写了这样一句话:冰雪融化了,春天就来了。多好的句子啊,可是被你----可恶的标准答案给毁了。标准答案,你就是个大魔头,答案本来就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给答案带上标准这顶帽子,多少创新就这样被你给糟蹋了。

标准答案,我坚信,终有一天,你会被创新代替,你将会成为历史,到那时,你就会遗臭万年,受尽世人的唾弃,永无翻身之日。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久。

厌世的句子篇3

是的,每当你还没开始钻牛角尖,只是想搞清楚某件事的来龙去脉时,就有人装高深莫测状地说出这句话;当你刚刚对某位异性朦胧地产生了感情,还没想好下一步怎么办的时候,其他朋友就会传授锦囊般地说出这句话,是“谁先动情谁先输”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当你想仔细负责地做完一件工作,却因为同事之间的利益关系多有牵扯的时候,同事们也会大大咧咧地说出这句话……那意思就是:你太认真,这些事没必要认真,你这么认真你就是事儿逼,注定会讨人嫌。以及,你是多么偏执不懂变通无趣啊。你又是多么弱小,需要靠规则和标准来保护过活啊。

在这世道,认真被当做讨嫌的品质被人嘲笑。暗含的意思就是傻、笨、不懂变通。你看那些游戏人生的高人,总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总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们都可轻盈聪明了。不会对某件事太多的执拗,否则就是没有悟性的表现,说这些话的人简直就是山寨仁波切和化学心灵鸡汤,觉得自己已经修炼到一定境界了而具有了人生大智慧。但我每次看见“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就会第一时间无名火起:你自己的日子过得那么怂那么凑合,凭什么还来嘲笑我啊?!

不认真是种态度――当其他人都玩世不恭时,认真的人反而变成弱势群体,被人笑话、被人讨厌。因为你是面不合时宜的镜子,照出了他们的虚弱。我们最常听见的话有这些:公司又不是你家的你这么较真干吗领导又不会给你多发一分钱、你别对我太好我不知道该如何回报万一有一天咱们分手那多不愉快啊、好多事儿都说不清你这么计较只能更招人讨厌、唉现实大环境也就这样了你认真也没用改变不了什么的……就连你听不懂一个笑话,想追问一下包袱,都有人高深莫测状对你说:认真你就输了!

在我看来,说这句话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输家。因为你的人生中没有什么值得认真的事吗?你是要如何糊弄着过完这一生?你马马虎虎地上班,生产出各种不合格的产品,写不靠谱的文案或程序,糊弄着做生意,对付着搞活动,一切都是凑合。你觉得差不多就得了,只要还有钱赚,才不管什么成就感荣誉感呢!所以,其他人也用不认真的东西来对付你。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充斥了摇晃的家具、开线的衣服、添加了化学品的食物、失灵的电器和不靠谱的汽车飞机火车。你那不合时宜的荣辱观会在感情中发作,所以你也不会认真地恋爱――被抛弃是多丢人的啊。就算不觉得丢人,对他/她那么好简直就是纵容,这么算起来就亏大了。退一步说,认真的人才是会感到痛苦的那个哟,你看游戏花丛的浪子从来不会被伤害。所以,连爱情都不用认真的,中间只不过充斥了暗战和计算,这就是盈亏和荣辱的计较。生发联想开来,一个不认真的人,必然遭到不认真的世界的反噬。从这样一个小小的调侃句子开始,你对自己都不当一回事,那么还有谁会真正尊重你爱护你?

厌世的句子篇4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

背景

史达祖曾为韩侂胄幕僚。侂胄当政时,起草文字的差使,大多由他来完成,得到重用。公元1204年(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欲谋伐金,先遣张嗣古为贺金主生辰正使,入金观察虚实,返报不得要领,次年(开禧元年)再遣李壁(见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命史达祖陪同前往。金章宗完颜璟生辰在九月一日,南宋于六月遣使,七月启行,闰八月抵金中都(今北京)。事毕返程,于九月中经过汴京(今河南开封)。汴京是北宋故都,南宋人仍称为“京”,它又是史达祖的故乡。九月二十一日离汴时,为抒发心中感想,特作这首词。

赏析: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是南宋词人史达祖的作品。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

起笔“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就用了《孟子》两处的典故。《孟子·公孙丑下》说孟子离开齐国,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的昼县留宿了三晚才离去(“三宿而后出昼”)。有人背后议论他为什么走得这样不爽快,孟子知道了就说:我从千里外来见齐王,谈不拢所以走,是不得已才走的。我在昼县歇宿了三晚才离开,在我心里还以为太快了哩,我岂是舍得离开齐王啊!——这就是“三宿”两字所概括的内容。又《万章下》说:“孔子……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两句用典,很能表达词人留恋旧京、故乡,至此不得不去而又不忍离去的心情。再加以“缓辔”二字表行动带难舍之意,“西风”二字表时令带悲凉之情,充分衬托出词人此际的心绪。不想行而终须行了。“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昔日汴京繁华时,“都城左近,皆是园圃。……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东京梦华录》卷六)。此时词人行到故乡郊外,只见旧日园林,尽成种庄稼之地(锄耰是种田的农具),感慨之情,已含景中。词写到郊外农村景色,说明离京已有一段路了,然后接写“双阕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回过头来再说城内。词题为“出京”,按行路顺序是由城内出至郊外,这里倒过来写并非无故,盖所写城内景观乃是在郊外回望所见,一个“远”字足以说明,条理还是顺的。“桑梓”三句除寓有黍离之悲,更重要的是为回头望阕作必要的过渡。“双阙”句写回望眼中所见宫殿影象。《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条说:“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门皆金钉朱漆,壁皆砖石间甃,镌镂龙凤飞云之状,莫非雕甍画栋,峻桷层榱,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阙亭相对,悉用朱红杈子。”词人出郊回望所见的正是龙凤双阕之影。“双阙”代指大内皇宫,其中曾经有过朝廷、君王,统包在“双阙”之内,然而它“远”矣!“远”字体现了此时眼中空间的距离,更体现了心上时间的距离。故国沦亡,心情无法平静。

“九门”句更作进一步的嗟叹。“九门”泛指皇宫,“鸳鸾”本为西汉后宫诸殿之一,见班固《西都赋》和张衡《西京赋》。这里特拈出“鸳鸾”一处以概其余,则为了与上句的“龙凤”构成对偶。由“鸳鸾”又生出一“翼”字,与上句的“影”字为对。句言后宫“空锁”,语极沉痛,其中包含着汴京被金攻破后“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宋史·后妃·哲宗孟皇后传》)这一段痛史。“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用元稹《连昌宫词》“李笛傍宫墙”句而反说之。天宝初年唐室盛时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宫中新制乐曲,声流于外,长安少年善笛者李笛听到速记其谱,次夕即于酒楼吹奏。此词反用其事,以“无人擫笛”映照宫苑空虚、繁华消歇景况;苔花自碧,亦写荒凉。其陪同使节北行词中也有“神州未复”、“独怜遗老”的感情抒发。至此回经旧都,远望宫阕,宜有许多感叹之情;而图谋克敌恢复中原的急切心事,亦于此时倾吐,于下片见之。

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气氛压抑悲怆。下片转入议论,仍是承接上片牵国事的意脉,而用语则转为显直,大声疾呼:“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汉”、“虏”字代指宋与金,“天”谓“天意”。古人相信有“天意”,将事势的顺逆变化都归之于“天”。“天相”意为上天帮助,语出于《左传·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天厌”出《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周德矣”,“厌”谓厌弃。事势不利于金即有利于宋。《永乐大典》卷一二九六六引陈桱《通鉴续编》载:“金主自即位,即为北鄙阻等部所扰,无岁不兴师讨伐,兵连祸结,士卒涂炭,府藏空匮,国势日弱,群盗蜂起,赋敛日繁,民不堪命。……韩侂胄遂有北伐之谋。”

就在李壁等出使的这一年春,邓友龙充贺金正旦使归告韩侂胄,谓在金时“有赂驿吏夜半求见者,具言虏为鞑(蒙古)之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王师若来,势如拉朽”,侂胄“北伐之议遂决”(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罗大经是肯定这些密告者的,说是“此必中原义士,不忘国家涵濡之泽,幸虏之乱,潜告我使”。这也是“民怀国”之一证。《通鉴续编》所谓的“群盗蜂起”,即是说的金境内的农民起义军,也是“民怀国(宋)”的又一证。以上这些情况,对金国内部必有影响,李壁、史达祖一行当有更新的情况了解。如此年六月,金制定“镇防军逃亡致边事失错陷败户口者罪”,七月,定“奸细罪赏法”(均见《金史·章宗纪》),反映了其内部的不稳。总的看民心向着宋,背着金,大可乘机恢复,统一全国。话虽如此说,但一想到自己并非无才,只因未能考取进士不得以正途入仕,只屈身作吏,便觉英雄气短,于是接着有“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的大声慨叹。最后“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办”是准备之义,“升平”即上文“建瓴一举,并收鳌极”,国家恢复一统的太平盛世,也就是下句的“春*”。

厌世的句子篇5

(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大众文化的快餐式消费文化审美的冲击让中国的传统经典陷入了困境,经典教育遭遇了尴尬,我们需要大众文化的通俗娱乐、方便快捷,也需要传统经典的价值导向和灵魂洗涤,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大众文化;中国传统经典教育;问题

大众文化一般认为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操作手段推出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1]这样的大众文化是一种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这种文化充斥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这样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包围和席卷了这个时代,一切都追求快,强调刺激,于是,娱乐成了文化的代名词,快乐成了凌驾于一切的衡量标准。享乐主义的观念日益兴盛,严重地影响着当下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被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所包围和席卷的、一切都追求快捷和时尚的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丧失了对传统经典经行深层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我国的传统经典被冷落甚至排斥,在山洪暴发般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经典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 文言文阅读的困难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经典的主要存在方式,而文言文已经淡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散失了日常言语交流的功能,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陌生,陌生的文言文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越发地凸现了其深奥难懂的特性,也就越发地拉开了与阅读者的距离。

如果时代的发展逐渐地拉开了学生与传统经典之间距离而让学生对文言文越发地陌生是导致传统经典越发地难懂的话,那么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意义的差别则把两者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鸿沟。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许多汉字、词语的意义发生了转化,语言的组合规律和组织原则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例如,当我们阅读《离骚》时,读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时,句中的“厌”按照现代汉语的原本的普遍意义应该是“讨厌、厌恶”的意思,但是在这句话中是“满足”的意思,这样,如果我们阅读时按照“讨厌、厌恶”来理解句意时,句子就理解不通更不正确。而在“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一句中,“信”是“果真”的意思,与今天我们理解的信件的意义更是相差甚远;而且阻碍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义的不仅是一些汉字意义的变化,这句话中有些汉字因为其使用率低也造成了理解的艰涩,比如“姱”、“顑”,因为不是常用字,所以也就不常见,更不好理解其意义。而且这样的不常用的生僻字和意义发生变化的汉字、词语随处都是,甚至句句都有,这样虽然我们都知道屈原的 《离骚》价值有多大,但是要让学生去阅读并理解却非常困难。

认识但是不懂或者根本就不认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问题,也是阻碍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原因。如何降低文言文的难度,如何缩短读者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读者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兴趣是我们每一个人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 阅读模式的冲突

现代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大多数人都放弃了纸质书本的阅读而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数字阅读方式,我国的传统经典陷入了不可避免的困境。这种数字阅读的方式降低了人们文字阅读可能性,因为大家都更加倾向于直观的刺激的屏幕阅读,即由看电视看电影而取代了阅读文字。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审美渐渐取代了传统的“美的艺术”的静悟升华的审美方式和审美需求。

这里的“传统”并不就时间概念而言,而是就文化艺术的某种本质而言,这里的中国传统经典也就是黑格尔所言的“美的艺术”的具体表现,而“美的艺术”需要的是读者的深层阅读,传统经典的深度阅读模式在大众化的文化冲击下顿时就黯然失色。传统经典深层阅读的需求与新时代背景下催生的快速消费观念之间的冲突,阻碍了我国传统经典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阅读与传承。在艰涩难懂的传统经典的文字阅读与娱乐轻松的图像阅读之间,学生更愿意选择形象的图像阅读而对抽象的文字阅读敬而远之。形象的图像更容易满足读者的感官刺激和愉悦,电影电视的娱乐文化更受年轻读者的欢迎,传统经典被年轻的学生们束之高阁。

当《西游记》以电视、电影的通俗方式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他们百看不厌,但是,当《西游记》仍然是小说,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的下降了,这是我国传统经典的面临的尴尬,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需要面对的现实,需要解决的切实问题。我们需要电子媒介的方便快捷,也需要传统经典的价值导向和灵魂洗涤,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

3 审美观念的冲突

马泰·卡林内斯库认为: “媚俗艺术是对现代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的一种快乐逃避。”[2]世俗世界中,我们需要大众文化,需要大众文化的轻松娱乐的审美,使我们在复杂而艰难的世界中获得心理的舒适,心态的平衡。但是,过度的依赖大众化的娱乐功能,使人们逐步的陷入了娱乐的漩涡而无力自拔或者说是不愿自拔,进而追求享乐,享乐主义的思想俘获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审美变得庸俗化。庸俗的审美、世俗的审美观念消解了传统经典所蕴含的神圣、高尚的价值追求。严肃的审美文化被游戏的审美态度遮蔽,被游戏娱乐驱使的人们再也不愿意静思,更不会为传统经典中那些动人的人生价值选择而感到,感官的刺激审美、感官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意义的探索、人生价值的追求。

传统经典成了历史长河中曾经的存在,成了一个文化的符号,民族的记忆,真可谓是民族的一场大的文化悲剧,这样的文化的悲剧更严重的后果则是人们思考的衰竭、是非观念的混乱。当下的年轻人不会理解《史记》中的刺客豫让的震撼人心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生命价值追求,也不会明白《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爱情选择。

如何扭转大众文化冲击的局势,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俗的娱乐的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高雅的深层的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历史留给我们精神财富,更是净化我们心灵、提升我们修养的精神营养,当一种文化遇到另一种文化,相互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相互融合更是不可阻挡,但是,彻底放弃旧的,无条件地接受新的是万万不可行的,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传统经典的新鲜和价值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晶.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审美[J].社会科学战线,2012(4).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246.

厌世的句子篇6

关键词:农村学生;学生厌学;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09-01

我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看到现在农村的学生厌学现象如此严重,我感到很痛心,我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重视到这个问题,希望教育的各级领导及相关政府的领导给予更多的关怀。学习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每个人所必须的、能够获得无穷乐趣的一件事。就初中学生来说,更应如此,他们处于成长阶段,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意志。但就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来看,却有不少学生厌学,而且有越演越烈之趋势。做为他们的教师感到很茫然。对此本人作如下分析:

一、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1、一个班常常有三分之二的甚至更多的学生不在认真读书――有的在讲闲话,有的在玩,有的在睡觉……总之花样百出,应有尽有。学习无兴趣,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教师上课他们一句也听不进去,只是讲小话、做小动作、睡瞌睡。作业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探究问题。2、下课精神大振,东跑西逛,墙上都是脚印,商店操场到处是他们的身影,教师都进了教室,他们还在后面恋恋不舍,嘴里吃着各种小食品,手里拿着各种饮料,拖拖拉拉。3、进学校只是应付长辈。这些学生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压力大,学习被动,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或者是学校人多好玩,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而已。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兜里零花钱不断的日子。每天除了打扮自己其它都力所不能及。在他们看来他们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太阳,受不得半点委屈,很是缺少刻苦学习的长远动机。4、受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只一心做着想捞大钱白日梦。从不考虑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5、独立生活、生存能力差,依赖心理强,抗挫折能力、抗外界压力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弱,易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对自己缺乏自信心。6、多数学生道德意识薄弱,缺乏忠、爱、奉献精神,社会公德意识差,文明习惯未养成,尊爱生命意识差。造成学生们如此厌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要说至少有下面几种原因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中国农村的教育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学生厌学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二、 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低:农村老师待遇太低,以至成了学生厌学的借口。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要认真读书,说没有知识就会怎样怎样,胆大调皮的学生马上就会反问,老师你读了很多书啊,你不是也很穷吗?这读书有什么用啊?学生这一句话就能把你做老师的噎个半死。在农村,你要说是当村干部好还是做老师好,肯定十有八九会说做村干部好。村干部连小小的芝麻官也说不上,但绝对比农村中小学教师吃香得多。

三、家庭教育欠方法: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有的家长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有起到言传声教的作用,湖涂认识多,偏颇看法多,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初中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到侵蚀。有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他们认为,送孩子上学是义务教育的规定,孩子学差学好全靠学校;有的家长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做“经商致富”的宣传,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学生父母,常常打架吵嘴,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断向孩子施压,造成孩子压力太大;家长收入比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由于单位工作繁重,回家又要忙于家务很是辛苦,所以下班后还要忙于应酬,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即使过问,对孩子的一句“还行”就感到非常满意。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他们对孩子娇生惯养,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孩子养尊处优,而学习上又无人辅导,思想上又无人关心,天长日久,孩子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失去依赖就寸步难行。

四、教师业务水平低,道德素质差距大:有的教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教师如同老鼠见了猫。亲师才能重道,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对学习差的学生缺少耐心和关爱。在中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五、学生丢弃了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学生自身来看,这些人抗挫折能力、抗外界压力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弱,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使他们难以承受,产生自暴自弃,意志消沉,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原因,不善人际交往,经常吵架、打架,同学们远离而弃之,产生学习没意思,如果老师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

六、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读书无用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尤其是学生看到很多家长既无知识又无特长,外出务工照样找大钱,所以,学生一心想弃学赚钱。又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网吧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染上不良习气,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从以上分析看出,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些厌学学生走出困境。因此,我们要从学生本身入手,抓好学校这个教育主阵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鼓励、多支持、多帮助,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优化外部环境,争取家庭配合,使厌学的学生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中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厌世的句子篇7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 亦 愿 之 然 吾 观 国 人 其 父 兄 之 食 粗 而 衣 恶 者 犹 多 矣 吾 是 以 不 敢 人 之 父 兄 食 粗 衣 恶 而 我 美 妾 与 马 无 乃 非 相 人 者 乎 且 吾 闻 以 德 荣 为 国 华 不 闻 以 妾 与 马。”

(《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解析:本句中“然、矣、而、无乃、乎”等虚词给我们很好的帮助,在解决了这些之后,再找主宾:“其父兄”“吾”“人之父兄”等又帮助我们确定在哪里断句。

答案: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也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句用“/”断句。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 如 捐 之 王 欲 无 厌 而 多 信 人 之 言 今 以 师 归 而 献 马 焉 王 之 左 右 必 以 子 获 为 不 止 一 马 而 皆 求 于 子 子 无 以 应 之 则 将 晓 于 王 王 必 信 之 是 贾 祸 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解析:首先看虚词“而、则、焉”,再看表示人的“王”“子”,表示时间的名词“今”,指示代词“是”。

答案: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征讨戎族,(芮伯)得到(一匹)好马,准备把它献给厉王。芮季说:“不如把它丢掉。厉王贪得无厌而且轻信别人的话。今天班师回朝献了马,厉王左右的人必然认为您不会就只收获一匹马,于是都向您索要。您没有东西应付他们,那么就会到厉王那儿去说谗言,厉王必定相信那些话的。这是(自己)买祸啊。”(芮伯)不听,最后还是献了马。荣夷公果然派人来索求,(没有得到)就到厉王那进谗言,说:“芮伯还有隐藏(没有全部献给国王)。”厉王发怒,驱逐了芮伯。君子认为芮伯也是有罪的啊。知道厉王贪财还去招惹他,(这是)芮伯的罪过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给画线内容用“/”断句。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 雄 曰 和 峤 虽 备 礼 神 气 不 损 王 戎 虽 不 备 礼 而 哀 毁 骨 立 臣 以 和 峤 生 孝 王 戎 死 孝 陛 下 不 应 忧 峤 而 应 忧 戎。

解析:“曰、而”处停顿很明显;两个人名以及“臣”“陛下”处又给断句以帮助,“生孝”“死孝”对举,又要停顿。

答案: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参考译文:王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王、和二人都以孝著称。此时王戎瘦得皮包骨头,几乎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和峤则哀号哭泣,一切都合乎丧葬的礼仪。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刘毅)说:“你常去看望王戎和和峤吗?我听说和峤悲伤过度,这让人很担心。”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礼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没拘守礼法,却因为哀伤过度已经形销骨立了。所以我认为和峤是尽孝道而不毁生,王戎却是以死去尽孝道。陛下您不必去担心和峤,而应该去为王戎担心呀。”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 莫 曰 桀 纣 之 亡 也 遇 汤 武 今 天 下 尽 桀 也 而 君 纣 也 桀 纣 并 世 焉 能 相 亡 然 亦 殆 矣

解析: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厌世的句子篇8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

B、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攻其军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A、 B、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能徙者予五十金

尽破之以归秦

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C、 D、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 )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3)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雅敏)

参考答案

1、A(厌:满足)2、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A项前一个“因”是介词,作“通过”讲;后一个“因”是副词,作“趁机”讲。C项前一个“者”是助词,起提顿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者”是代词,译为“……的人”。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顺承,不译;后一个“以”也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3、C(①句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句说明商鞅言而有信。)4、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5、(1)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2)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3)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

子卬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国。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

上一篇:家居安全范文 下一篇:缘已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