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景色范文

时间:2023-11-09 06:58:31

富春江景色篇1

【关键词】《与朱元思书》 文本阅读 细读方法

广义文化视野下的文学批评认为,某一文本不过是某种文化原理的现象展开或注本,决定作品魅力的关键因素不是作品的表层结构和外在形态,而是作品本身所承载、揭示的文化含量和意义深度。因此,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细读方法的运用无疑成为读者探究文本内涵、挖掘其“微言大义”的一把金钥匙。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浅谈一下文本细读法在文本阅读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情况。

《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个字,便以细致入微的手法为我们生动逼真地勾勒出富春江沿途的旖旎风光,并寓厌弃官场、追求自由之志于其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可谓意境高远,志趣悠长,常令人内心不由生出一种亲切怀慕之情。

一、奇山异水,意境高远

文章开篇便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为我们生动描绘了富春江山水如诗如画般的缥缈景色,在我们眼前铺展开一幅晴空万里,水、山与天一碧相接的寥廓画面,犹如仙境,不禁令人浮想联翩,览物忘情。从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的意境中不难看出此句对后人的影响。

紧接着作者写出了富春江山水带给自己的震撼;“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先写“异水”再述“奇山”。

写“异水”先从目之所及之处写起,作者抓住江水“缥碧”的特点,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其晶莹剔透的清澈之美与静态之美:江水仿佛透明般,千丈都可一眼见底;就连水底那倏来忽去的游鱼和累累细石,也都一览无余。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作视角也由描摹水之静态转向勾勒水之急湍激流的动态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的手法再现了富春江水因江面狭窄、江岸陡直形成的水势湍急,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描绘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与壮观之美,突出了水之“异”的特点。

作者再写“奇山”。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相互轩邈”,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静止的山以无限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他们仿佛要挣脱大地,争着向上高耸,向远处伸展,凸现了富春江水两岸群山环抱、山势峭拔的神韵。然后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水叮咚、百鸟和鸣、蝉声不穷、猿啼无绝。这些声音悦耳怡神,汇成一曲生命颂歌,把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的世界。最后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晴光万里,山中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反映,有时见日”。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抓住山之“奇”、水之“异”的特点,层层递进,让我们充分感受了富春江两岸山水奇绝、生命涌动的空灵景色。

二、情景相生,志趣悠长

本文重在写景,从字面看直接抒情言志似乎不多,但我们仍可以从作者对富春江山水景色的深情描述中,领略到作者那高雅的志趣与热爱山水的情怀。富春江水清澈碧透,以至于“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古人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透明空灵的江水,一定使作者吴均的心了无尘世喧嚣,变得一片纯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作者抒写的则是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寥廓景象感染下,放舟游览时的无拘无束、自由轻松的惬意心情,真的是一入自然,便宠辱偕忘,物我合一了。而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作者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物、自由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官场政务的厌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应该说,富春江清澈的江水给了作者极大的慰藉和寄托。他借山水之题,发胸中之气,漱涤天地间之万物,牢笼大自然之百态,在用笔赞赏山水美的同时,将自己与山水融为一体,借以寻求人生真谛,聊以。富春江的一山一水,草木鸟兽,都已于无形之中成为作者心境的寄托和写照。因此,尽管文中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很少,甚至全文从头至尾都未出现对“人”的直接描写,但作者却能十分自然地将自己炽烈的情感内蕴于山水景物的描写之中,真正实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景中有人、人景合一的理想状态。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姿态,也不同于佛家的“四大皆空”、退隐山林的消极遁世之道,它是一种对奇妙大自然的尊崇,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作者虽身居喧闹烦杂的世俗社会却依旧能保持一颗恬静自适的平常心,而融自我于大自然山水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和人生渴求。清新幽美的山水景象,洗却了作者的世俗功名之念,映照出作者那颗向往回归自然摆脱尘世牵绊的自由之心。惟如此,作者方能看山山才“奇”,见水水才“异”。

富春江景色篇2

关键词:无用师卷;剩山卷;布局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54-01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正是把中国文人山水画之长卷美学,发展到了一个崇高极致的杰出巨作。

看了剩山图就可以了解黄公望最初作画的构图动机,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大山山头多堆砌的岩石,所谓“岩头”。这是黄公望在他的画论《写山水决》别提到五代的文人山水画家董源以金陵一带的自然风景做画的对象。剩山图中小山石堆砌把前后山拉开了距离,而山石之间也用浓墨密集点苔,浓墨的苔藓、小树、山石在淡墨水汽风景中又产生反差,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富春山居图》的墨色布局,他的墨色很淡,似薄雾笼罩又像一层透明的水帘,流淌、流荡在图画中。层层递进,由淡变浓,在《山水决》中“糊突其笔,谓之有墨”黄公望不禁感慨用墨最难,剩山图全幅隔江山色、从三座主峰开始,高低连绵起伏,主山上方一带远山近水山色相望,墨色浓淡相宜,而最为精彩的就是第一部分结束,在这里画面的三分之一的纸上都是留白,只有下方处星星点点树枝枯松,更加烘托了整幅画面,而最深远的意境都体现在山水之间的留白里。

《富春山居图》的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而云气刚好是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再看这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而《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黄公望在纸的末尾写下他至正十年八十二岁高龄为无用师做的。

细细品画,从高山渐渐缓和而下的江水沙石,笔在行走,墨在晕染,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山水画,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使观者不能不叹为观止。这种由极致高昂的情绪到缓和平静的内心特别能打动人,或许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带给后人的是一种领悟,在河水入海的空阔渺茫中对生命归宿的领悟。

本文为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1B221

参考文献:

富春江景色篇3

关键词:森林旅游;现状;发展;建德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26903

1引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重新认识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走向大森林”成为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的普遍心愿,他们渴望亲近大自然、融入大森林,在森林中旅游观光。森林旅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倍受大都市人们的青睐,并逐渐成为一大潮流。建德市是浙江省第林业县,具有广阔的森林面积,丰富的景观资源,开展森林旅游起步早,森林旅游效益显著,在我国森林旅游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开展森林旅游对建德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森林旅游的内涵

森林旅游是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森林生态景观的观赏,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寻觅,也是独具特色的新兴旅游业[1]。充分利用森林风景旅游资源开展森林游憩、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增强林业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建德森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建德市先后荣获首批部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华东地区十大休闲旅游风情城市、中国十大世外桃源、部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荣誉称号,其山川毓秀,全境贯穿国家首批公布的“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拥有富春江和新安江2个部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十分优越,森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3.1.1地理位置优越

建德市毗邻安徽和江西两省,是长三角、上海、杭州的“后花园”,与江西、江苏、福建、安徽联系方便。

3.1.2黄金旅游线的明珠

建德市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的中段,周围有众多的部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及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上海、杭州、宁波、黄山等旅游中心辐射的焦点。

3.1.3交通便捷

建德市拥有铁路、公路、航空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体系,金千铁路、杭新景高速、320国道、330国道贯穿全境,是通往杭州、金华、衢州等大中城市的中心枢纽,交通十分便捷。

3.2森林旅游资源丰富

3.2.1气候宜人

建德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森林覆盖率高,加之境内新安江、富春江、兰江和寿昌江4条江河水面的调节作用,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9℃,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最低气温-8.7℃,最高气温42.9℃,年平均降水量1500mm,年日照时数1940h,年平均相对湿度78%以上,具有光温同步、小气候类型多样、气温日差较大的特点,形成了冬暖夏凉的独特小气候,十分适宜常年开展森林旅游活动[2]。

3.2.2动植物繁多

建德市森林植被茂密,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据调查,有野生植物约3000种,其中木本种子植物有90科7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公布)约21种,活立木总蓄积量578.82万m3。丰富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基础,也是珍禽异兽、彩蝶昆虫的栖息之处。境内有野生动物14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3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独特的森林旅游景观,为建德市增添了野趣[2]。

3.2.3江水清澈

建德市新安江、富春江两江自古以江水清绝而著称,其江水清澈澄碧,属国家一级水体。翠山绿水,浑然一体,有水、雾、风三绝,古人以“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的诗名进行赞美。

3.2.光迷人

建德境内的新安江国家森林公园既有锦峰绣岭的新安江风光,又有浩渺的千岛湖景色,江河湖岛兼蓄并收。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特色,将峡谷、山岳、溪瀑等自然景观和严陵历史融于一体,汇集了严陵山水之精华。建德市新安江、富春江两岸群山叠翠,风景如画,森林郁葱,鸟语花香;更有奇洞飞瀑,人文古迹错落其间。江面烟波浩瀚,轻帆斜影,水色澄碧,富有山光水色的原始自然美,使人如临仙境,留连忘返。

3.2.5文物古迹众多

建德市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可谓“幽、秀、奇、野”,独具魅力。同时还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梅城古镇、双塔凌云、江南古村、子胥野渡、玉泉寺等人文景观。

3.3地位和作用突出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建德市森林旅游业已基本完善行、游、住、吃、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开发了以森林、江河为主体,兼有史迹、溶岩、洞瀑的独特景观,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怪、野趣浓郁的旅游环境,可开展多种游览和休闲度假。2012年接待中外游客490.7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经济总收入31.6亿元[3],森林旅游业的产值占建德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2.8%,占第三产业值的37.9%,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4建德森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4.1竞争力不强,接待容量有限

从整体上看,建德森林旅游景区普遍散、小、弱,整体竞争力较弱,景区内部配套建设不完善。同时,灵栖洞、葫芦峡漂流等现有旅游景区允许游客接待量已近饱和,旅游宾馆住宿设施在旅游旺季十分紧张,成为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4.2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协同发展不够

目前,建德森林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功能结构较为单一,多数旅游景区观光游览功能有余,游乐、休闲、度假功能不足;泛旅游产业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旅游没有带动农业、工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商贸、体育运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协同发展亟待突破。

4.3知名度低,品牌影响力弱

长期以来,由于建德森林旅游业在形象定位和品牌宣传上犹豫不决,旅游市场对其缺乏认知,使其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4.4产业要素不强,配套设施不完善

目前建德森林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仅满足游客观光最基本的需求,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同时,还没有完善的宾馆接待、旅游购物、内部交通、集散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咨询投诉、景区停车位等产业支撑要素和基础配套。

5对策与建议

5.1创新森林旅游发展理念,推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当前,我们要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机遇,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推动森林旅游各相关产业的有机发展,不断提升森林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森林旅游的市场竞争力,把森林旅游业打造成为造福人民、汇聚人气、提升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势产业。

5.2推动森林旅游大转型,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当前建德森林旅游景区规模小、布局散、档次低、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清凉特色,整合规模小、布局散、档次低的森林旅游景区,由传统的旅游观光型逐步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会议会展等休闲度假型转变,进一步提升景区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并重点开发清凉避暑、温泉养生、康体运动、休闲度假、会议会展及以漂流和新安江-富春江水上游为代表的亲水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拓展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5.3推进景区建设,做大做强旅游规模,实现森林旅游发展新突破

景区是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搞好景区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景区品位和档次的客观要求,是增强森林旅游吸引力和长远发展的基础。为此,建德市要以杭黄高铁开通后带来的巨量潜在客源为契机,对森林旅游景区建设要形成一个共识,把实施景区扩容提质战略列入今后工作重点。

建德自古有“锦峰秀岭,山水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森林旅游景区改造建设从森林、水、自然、历史4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森林景观丰富多样性的实际,从森林方面着手,围绕“幽、野、奇”做文章,开发以观赏古树、奇树为主的树木园,以果树、茶叶等经济林为主体的观光果园、观光茶园等生态观光园;二是充分利用新安江、富春江水路长的优势,开发一些如漂流、水上摩托、垂钓、游泳、渔家乐等具有地方特色,兼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的水上娱乐项目,丰富景区内涵;三是科学利用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对大慈岩、灵栖洞葫芦峡谷等现有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下游“清凉湿地”的开发建设进度,不断完善旅游内容,突出特色,给人以返璞归真的享受;四是从历史着手,对梅城古镇、双塔凌云、江南古村、子胥野渡、建德人牙洞等人文景观进行完善,加快玉泉寺的建设,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景区品位,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从而提升森林旅游总量,实现森林旅游发展的系统突破,促进建德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5.4加快两江资源整合,突出发展沿江旅游

建德市境内新安江、富春江流域不仅是一条水上黄金通道,还是一条生态长廊、历史长廊、文化长廊和旅游长廊,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对建德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杭州“三江两岸”生态保护与景观环境建设的良好机遇,整合山、水、林、乡村和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沿新安江、富春江为主轴发展森林旅游业,重点开发黄饶、梅城-七里泷、“清凉世界”三大森林旅游综合体,把新安江、富春江沿江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清凉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和度假设施完善的长三角沿江滨水休闲基地。

5.5加强软环境开发战略,实现森林旅游新飞跃

(1)不断优化旅游饭店、宾馆结构,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建德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

(2)规范旅游饭店、景区的服务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加大服务指导、检查及监督力度,不断提高森林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3)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及时处理游客投诉,杜绝发生强行拉客、欺客、斩客等不良现象,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

(4)要高度重视森林旅游的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完善和细化安全预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

(5)加强森林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首先,加大森林旅游经营管理优秀人才培养力度,满足森林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采取送出去、引进来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重点培养森林景观规划建设、森保、生态、宣传促销、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强化技术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森林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013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6)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开拓客源市场。立足地方特色和优势,整合宣传资源,创新促销方式,增强宣传促销效应,不断提升森林旅游的知名度,切实把建德森林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5.6重视森林景观改造,完善生态功能

为提高森林景观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促进建德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抓住“发展彩色森林 建设美丽浙江”的大好机遇,提升“绿化就是绿色”的观念,按照“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景观改造要求,在新安江、富春江两岸种植彩叶树种开展森林景观改造,营造五彩缤纷的森林生态景观带,从而有效地改善森林景观质量,完善森林生态功能,美化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建德增色添彩。

6结语

森林旅游是一项环保之旅、生态之旅和健康之旅,也是一项低炭之旅。只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森林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制定森林旅游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建设构想,紧紧抓住杭州“旅游西进”、杭黄高铁规划建设等良好机遇,做好森林旅游景区与软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森林旅游质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森林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能使建德森林旅游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实现经济与生态共赢。

参考文献:

[1] 冯书成.森林公园与森林旅[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2] 建德县志编纂委员会.建德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富春江景色篇4

1、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部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

2、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

3、再现造纸印刷两大发明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亚太地区第一洞厅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

4、以及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胜地富春桃源、钟灵毓秀的鹳山、天钟山等。境内人文胜迹众多,罗隐碑林、黄公望结庐处、郁达夫故居等远近闻名。

(来源:文章屋网 )

富春江景色篇5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赏析】

郑谷,字守愚,袁州(今江西宜春)人氏,唐代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进士,历官县尉、右拾遗、都官郎中,时称郑都官。郑谷曾自云:“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鹧鸪》:“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以此诗出名,被称为“郑鹧鸪”。其诗清婉晓畅,轻巧曼妙,富有韵味。

这首送别诗,一句一景,一景一情。首句“扬子江头杨柳春”,绘春意盎然之美景,隐含内心的喜悦之情。“扬子江头”是地点,“春”是时间,“杨柳”是眼前景。在春和景明的日子,伫立扬子江头,放眼望去,但见杨柳青青,婷婷袅袅,柳丝轻拂,婀娜多姿。于杨柳柔情万千的风姿中,自可想见诗人的欣喜、留恋之情。

次句“杨花愁杀渡头人”,绘杨花零乱飘飞的迷蒙之景,言离别在即的愁情。“杨花”是状物绘景,“渡头人”扣题写别,“愁杀”是抒写愁情。承首句所见青青柳丝随风飘摇,自然过渡到写杨花。因风而起的杨花零乱飘飞,烟霭迷漫,触动了诗人与友人缭乱的离绪。沐浴骀荡的春风,玩赏着江头柳色,诗人陡生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因为诗人虽知千万缕嫩绿的杨柳轻拂,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飘舞确是难得一见的美景,怎奈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自己面临着与友人的分别时刻,愁绪禁不住涌上心头。

第三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写晚风吹送“愁杀行客”的笛音,引起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友人过了扬子江,在长亭话别,不觉天已近黑,触景生情,离愁倍增,难舍难分。

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

富春江景色篇6

北京:意大利农庄,生活在别处

位于京郊顺义的意大利农庄,是从小在意大利生长的Claudio按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风格修建的。农庄种植了上百种意大利的水果蔬菜,你可以踩着柔软的土地随便逛逛、可以采摘、可以除草、可以捕鱼、可以烧烤……偶尔还会碰见迎面走来的漂亮的小毛驴。小径绿地、短杖疏篱,忘记世俗纷扰的好地方。

推荐理由:一家人自驾车欢享周末,距北京市区仅40公里。

休闲特色:品尝正宗的意大利菜,跟农场主聊天、钓鱼、采摘,还可以打篮球、玩美式台球和桌上足球。

上海:泛舟富春江,游游荡荡

从上海出发约5小时车程便到了富春江、这里以拥有独特的平湖、群岛、峡川、溶洞、秀山、石林等自然景观,以及主富的历史文化古迹而闻名于天下,被誉为“揽天下奇景于一线”,有“黄金旅游带”之称。泛舟富春江上,遥想李白,杜牧,赏富春江小三峡的奇山异水。其秀雅的风光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让人爱不释手。

推荐理由:从平时繁忙的朝九晚五中脱离,畅享一片宁静。

休闲特色:泛舟、访古、野营、徒步。

成都:一路欢歌黄龙溪

距离成都市42公里的黄龙溪古镇是电影《芙蓉镇》的外景地。古镇有保存完好的清代风格建筑的老街,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窗棂。和朋友们把骑行的自行车一字排开,坐在河边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边,身后是遮天蔽日的大榕树,然后细细品味眼前的山清水绿。

推荐理由:骑着单车,一群朋友欢度周末,一片风光旖旎。

休闲特色:骑行、泛舟、放河灯、当然还有招牌的地道古镇美食,

广州:碧水湾温泉,要的就是自然

位于广州附近从化县的碧水湾温泉是世界闻名的苏打泉,含氧等10多种矿物元素。水质晶莹,无色无味,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被誉为“岭南第一温泉”。泡了温泉还可以去隔壁的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感受下原始森林的迷人风光。这山水之间的自然是你我快乐和喜悦的源泉。

推荐理由:从广州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心驰神往的放松之地。

休闲特色,泡温泉、看山景、溯溪,寻找绿野仙踪的愉悦。

长沙:湖南大学,岳麓山下的青春飘扬

岳麓山脚下的湖南大学是一所独具浓厚文化背景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学校起源于宋朝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的岳麓书院。保存至今的岳麓书院是学校的象征和风景线“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大延续岳麓书院的办学理念。而矗立在岳麓山上的爱晚亭,有着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幽雅情致。百年的文化沉淀,让你细细体会文化的真谛和奥妙;大学校园,让你真正感受青春飞扬。

推荐理由:带着孩子去找寻青春的痕迹和文化的真谛。

富春江景色篇7

关键词:皴法;黄公望;披麻皴;富春山居图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26-01

毛笔与墨在纸本上的自然融合,促使画面产生了“皴、擦、点、染”不同的方法。荆浩董源创立发展皴法,“皴”便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本文以黄公望晚年《富春山居图》为例,结合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对笔墨皴法进行研究,进而阐述山水画中蕴含的皴法美。

一、《富春山居图》简介

黄公望,多次做官,受牵连入狱。他出狱后选择隐居山林。黄公望著有《写山水诀》一书。黄公望有50多件作品存世,大都是其70岁以后的作品。代表作有《天池石壁图》、《丹崖玉树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晚年代表作。这幅画描绘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灵动秀逸,笔简意远。丘陵起伏,江流沃土,沙汀平畴,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得当。

“长披麻皴”加少许的“解索皴”是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的手法。这幅山水画既有北方山水崇山峻岭伟岸的态势,又有南方山水秀润多姿的风采,故称“变化极矣”。

二、《富春山居图》皴法细节解析

《富春山居图》它以富春山为画首,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头多矾石,整个山体按照脉络的延伸以“长披麻皴”为主要刻画方法,山脚和树根等用浓墨点苔法,构成了全幅画面葱郁盎然的态势,蕴含着经历了沧桑之后的安逸与平淡。

黄公望绘制富春山,清幽、纯粹,单用墨笔而不染色。清代对披麻皴的观点是:“披麻皴,如麻披散也。有大披麻、小披麻。大披麻笔大而长,写法连廓兼皴,浓淡墨一气浑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此法始自董北苑,用笔稍纵,笔从左起,转过右收,起笔重著,行笔稍轻,悠扬辗转,收笔复重,笔笔圆运,无扁无方,石形多如象鼻。后清湘、朱耷、徐文长喜为之。至巨然、米元章、吴仲圭、董玄宰、王石谷辈,俱是小披麻耳。小披麻笔小而短,写法先起轮廓,然后加皴。由淡至浓,层层皴出,阴阳向背,或焦或湿,随意加擦,较大披麻为稍易。北苑亦多作此,后辈皆宗之,近世更喜学之。”

《富春山居图》整体分为两部分。江面以横向长皴来表现水面波纹,与山体相交接的浅水处也用长线条皴擦来表示。岸上山体可分为两种: 近山和远山。近山用简明的线条勾勒,远山用淡淡的墨色晕染。远山用水墨表现,层次变化之间用浓重的墨线勾勒外形。由远及近,干湿刚柔相互配合,全面地表现了不同景物的形象和神态。

画中运用长披麻皴:“浓淡墨一气混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 “灵动多变”是黄公望绘画风格中蕴藏的特点。他在整体上将长披麻皴与其他皴法结合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山石的形体特征与神态。

在表现山坡岩石方面,黄公望用笔简洁。低矮山石和平坦石坡的刻画以勾勒为主,山峰和峰峦运用勾勒与皴擦结合的手法。整幅画面体现了以皴为主的山水画表现技法。

山石大部分用干笔皴擦,线条疏密有致;长披麻皴为主,略加解索皴;皴笔的转折灵活自如,墨虚实枯润相融,运笔含有飞白,使山体有了阴阳的变化,不拘泥于古人绘画技艺的个性,将 “脱俗”的逸气透过水墨笔触表现出来。

写林木,运笔用中锋、侧锋、尖笔、秃笔、破笔等不同方法表现树的体貌特征。通过对巨作的整体研究,近景位置的树,树干将勾、皴相结合,树枝或勾或写,描绘树叶使用的点、写、皴、擦相对细致;中景位置的树木较前者略为含蓄,树干则以单笔勾勒为主,树叶用大笔触表现;小面积树丛用线条勾树干,大笔点染树丛,树叶和树干相对中景与近景的树木更加的概括与简率。

三、《富春山居图》皴法总结

《富春山居图》通过“长披麻皴”绘制了多样形态的山体形象,展现山体的面貌,通过墨的干、湿、浓、淡与线条的疏、密、动、静的发挥和组合,对富春山的景色进行了较为灵活地描绘。

《富春山居图》灵活运用笔墨,每笔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感情,山、石、树、木气清质实,画面境界逸气横生,表现了文人逸士隐匿于自然、安于自然、热爱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活境界。画家的创作以社会阅历为基础,这就是画家的作品中蕴含的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情感:清俗观、逸气观。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对树、石、山、林、江面等景物的刻画展现了经历过仕途坎坷隐逸于山林的宁静与潇洒。

参考文献:

[1]王璜生,胡光华.中国画艺术专史[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315.

[2]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556.

富春江景色篇8

关键词:心灵感悟 纯景物诗 情感

在古代景物诗中,有情景交融的,它的意向、情态、心态都容易解索,其特点是借景抒情,可以当做抒情诗读;有景语中含有情语的,其情语蕴涵于景语之中,虽然不直接抒情,但其情蕴也是有踪迹可循的;还有一类景物诗,无一字言情,仅仅勾画出一幅画面或者一个图景,即纯景物诗,阅读这类诗,必须用心灵去感悟它所包含的情蕴。本文着重谈谈对纯景物诗的感悟。

北朝民歌《敕勒川》就是一首纯景物诗,但如果用心灵去读,就会深切体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浑奔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接上面的背景,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弘。同时,抓住了敕勒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了天空之苍茫、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综观全诗,在巍峨绵延的阴山脚下,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随着风儿时缓时疾,才可隐约望见掩映在蒿草丛中自由自在地吃着草儿的牛羊,乍读起来,难免在意识中笼上些许苍凉;再细细品味,则令你觉得无尽的繁盛、殷实与富庶。扬鞭策马在这绿浪无边的原野之上,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真实轻松。辽远的天空,茫茫的原野,繁茂的芳草,时隐时现的羊群,又蕴涵着一种原始的苍茫,而这种原始之中又彰显出一种敕勒人所独有的强悍、粗犷与豪放。这就是原始的魅力。这首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颂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和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也无一句情语,但丰富的情感蕴涵其中: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望天门山》,一句一特写镜头,在镜头里,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白描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使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慢慢揣摩、细细体味,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人在舟中立,舟在江中行,所见都是动态的“望”。高超的手法使《望天门山》具备了“道是无‘望’却有‘望’”的境界。综观全诗,主题的精神面貌,诗人的人格个性及蕴藏其中的豪情、力量,都从客观景物的直观观照中显露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再看看晚唐诗人杜牧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华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华,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的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有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这首诗通过对江南美景的客观描摹,生动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宋人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也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千古名篇: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前两句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首句是以“净”写人,第二句则是以“美”写人。院子里干净得连一丝青苔都没有,这在多雨潮湿青苔遍地滋生的江南实在太不容易了,而湖阴先生的院子却是这样的“净”、“美”,足见其勤劳有加。写出了村居主人热爱生活的情趣,虽含有诗人赞赏,也还属于客观写照。再看“花木成畦手自栽”一句,湖阴先生的院子不仅干净,而且还栽种了“成畦”的花草树木,并且是他亲手栽种的,这不仅看出了他的勤劳,也反映了他的爱美之心和乐于创造美的崇高情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是以庭院之外的山水环境写人。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却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的呵护之举,“山”对“人”的友爱之情,这就赋予了原本没有生命和意识的山水以人的情感,这为何故?岂不是因了湖阴先生人格才至于如此的?特别是“排闼”一词,生动地写出了“两山”“送青”的急切情态。这两句诗在修辞技巧上,也堪称典范,诗人将对偶、拟人、借代多种修辞手法融汇在一起,把山水描写得有情有义,鲜活灵动,妙趣横生。因此使这两句诗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能成为千古名篇还在于它运用了映衬和拟人手法。如果说庭院的美是人的创造,那么环境的美则是自然的神来之笔。两者互相映衬,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为的美与天然的美完美结合的境界。特别是后面一联,把山与水拟人化,绿水为主人“护田”,青山为主人“送青”,把主人对自然景物的爱与自然景物对主人的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作者在青山绿水的观照中看到的是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烈情怀。退居乡村他并未消沉,而是在自然中得到乐趣、寄托和心灵的契合,重新找到人生价值。而那种人与山水、与大自然似乎要热烈拥抱的急切和激情,又使这位退居的宰相有别于淡泊恬退的山林隐士,勾勒出他执著、热烈的个性特征。

最后再看一首景物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首二句是由衷的赞叹,赞叹中却表露出诗人的个性:他能于眼前具体景物中超越出来,在四时风光的大背景上观照出六月西湖独具的特点,这实际上是他重个体情态的哲学观和艺术观不自觉的表露。后二句对荷花荷叶的描绘更独出机杼,把本来优美秀丽的西湖荷花渲染成了接天映日的壮丽景象,鲜明强烈得令人炫目的红绿色调,平视远接天,高视上映日,两个维度无限扩张,充满了天日之间的整个空间,组成一个壮丽无比的荷花世界。天地间万物都消失隐退,让位于荷花,而荷花当仁不让地把自己独具的红绿色彩和强烈的生命意志扩张到了天边晓日。绿色因接天而更加碧透晶莹,红色因映日而红得炫人眼目,都达到了红绿色彩,也是自己生命情调的极致。诗人笔下的荷叶荷花,已经成了主体生命意志、心灵力量的外化,接、映是主动,是主体力量、个性、意志的张扬。

上述纯景物诗都无直接表情的词语,但是如果靠心灵去感悟,就能领会到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可知,每一首诗作都是他们心灵的产物,我们也理应用心灵去感悟。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柳永凤栖梧范文 下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