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鸭子历险记范文

时间:2023-10-17 15:23:39

小鸭子历险记

小鸭子历险记篇1

跟在鸭妈妈最后面的几只小鸭子在鸭群中特别淘气。它们有时候跳来跳去,有时候东张西望,丝毫也没有察觉到有一个巨大的危险潜伏在它们的面前:要知道温哥华街头的下水道特别多。于是便有节奏地掉了下去:扑通,第一只小鸭子掉进了水道,后面的小鸭子都遭到了同样的不幸。掉进了下水道的几只鸭子们都非常的着急,刚才的兴奋劲儿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小鸭子们在下水道里疯狂的叫着“嘎嘎嘎……嘎嘎嘎……”,努力引起了鸭妈妈的注意。过了一会儿,鸭妈妈觉得后面有点不妥当,一转身,看见有两只小鸭子不见了。鸭妈妈随着叫声赶来,看见自己的孩子在下水道里“玩耍”,湍急的水流正要将它们冲入一个黑洞洞的地方。鸭妈妈着急地来回徘徊在下水道边,危机时刻,鸭妈妈想尽一切办法,始终没有救出自己的孩子。

于是,鸭妈妈在街上到处寻找求助,最后在一间保安亭里找到了一身穿警服的警察,鸭妈妈二话不说就用扁扁的嘴巴咬着巡警的裤子,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急切“嘎嘎”惨叫,弄得警察一头雾水。最后跟随鸭妈妈跑到“事发地点”,鸭妈妈还用细细的脚爪探探下水道口。

巡警很快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打电话叫人用网兜把这两只可怜的“落汤鸭”捞上岸,并将它们擦干净。小鸭子得救了!鸭妈妈对巡警感激不尽,它弯下脖子,不断地对巡警点头,还让所有的小鸭子发出表示感谢的温柔的“嘎嘎”声。

一阵子后,鸭妈妈和六只小鸭子们向警察叔叔道了别。鸭妈妈又带着这群小鸭子开始了他们的“都市之旅”。这群鸭子一个个像小皇帝似地昂着头漫步在温哥华街头,人见人爱,洒下一地欢乐的笑声。

小鸭子历险记篇2

哥华的大街还真是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鸭子们看的眼花缭乱,繁华的景象吸引着小鸭子们的目光。它们东看看,西瞧瞧,觉得自己的眼睛根本就看不完所有的东西,恨不得去做手术,把眼睛变大一点。

忽然,一阵阵跳水的声音传来,在前面带头的鸭妈妈转过头来,发现自己的两只小鸭子丢了。她急切的寻找自己的孩子,这时,鸭妈妈看见下水道里自己的孩子快要被水冲走了。他急忙的找到了巡警。

鸭妈妈和巡警述说了一切。这位巡警以为鸭妈妈在和自己开玩笑,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这位巡警知道鸭妈妈的孩子真的落水了。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了下来,撕成了一小条一小条的,把这些小条连在了一起,让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咬着这一串衣服,就上来了。

鸭妈妈看见自己的鸭宝宝被巡警救了上来,就高兴的抱着自己的孩子,对巡警又是点头又是嘎嘎的叫,十分高兴。

小鸭子历险记篇3

前面的车辆开始减速,为了这些贵宾的通行,车里的人都探出头来张望大家都乐呵呵地注视着这条美丽而稀奇的风景线。

意外发生了---几只小鸭失足跌入了下水道。鸭群一下子乱了。响起一片急促而稚嫩的嘎嘎声,鸭妈妈跑到了下水道前,将脖子拼命往下伸,想把小鸭救上来,可是下水道太深,它够不着落水的小鸭子。

这事,鸭妈妈飞奔而去,对着一辆警车大叫。下来了两位xunji一口咬住了一位刑警的裤腿。硬生拉拽到下水道那边。刑警一眼看见了下水道里的小鸭子,他从附近借来了一个网兜,网兜伸入了又深又窄的下水道,把小鸭子救了上来。

三只小鸭对着刑警感激万分,不停地对他大叫“嘎嘎嘎”。仿佛在说感谢救命之恩。

小鸭子历险记篇4

他创造了许多唯一的记录: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中国政法大学教师,海湾战火中唯一自己驾车采访的中国记者,坦然面对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装甲兵学院上校教授,身患绝症仍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新华社记者……这个拥有十几个国家驾照的二级坦克驾驶员,这个在美国不甘继承千亩良田却要驾车横贯北美洲的假农民,这个写有9本畅销书的作家,想要不传奇都难。

“我师萧乾”

唐老鸭是被穆青从大街上拣来的,是破格引进到新华社的。过去在乱哄哄的采访现场,他的镜头常被人挡住,常常急赤白脸地冲人乱叫唤,状似被人掐住了颈项的鸭子,直到人家让出一条通道为止。时间长了,就得了这么个绰号。

在去新华社成为唐老鸭之前,他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名讲师,更早之前他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学生。

老鸭萌生当记者的念头并非一天两天。早在北大读书时,他就喜欢上了记者这个行当。未名湖畔有著名记者斯诺的墓,每次下课路过那里,他都会献上一花一草,以示缅怀。当年萧乾学新闻也是受了斯诺的影响,后来萧乾这个斯诺的中国徒弟又影响了唐老鸭,被他尊为“我师萧乾”。在老鸭眼里,萧乾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人,是天底下为数不多的勇敢男人;记者只是其一,他还是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是翻译《尤利西斯》的人。

1986年,老鸭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萧乾。当时他诚惶诚恐,只记得萧乾养了乌龟之类的小动物。此后连考几家报纸,最终进了新华社。鉴于萧乾写文章沦为的教训,老鸭发誓永不写字,铁了心只当摄影记者。1987年他在新华社开创BP机、手提电话跑新闻的方式,几乎控制北京地区的所有突发事件,名声大噪。《中国青年报》用半个版面介绍他和他的“闪击”理论,得到老师萧乾的喝彩。1991年,老鸭结束海湾战争采访回国,行前特地给萧乾买了一听巴格达咖啡。回到北京,老鸭头一件事就是跑到萧乾家展示战场心得。萧乾见他足登军靴威风凛凛,十分艳羡,继而感慨万端。说当年采访欧战,自己也有这么一双,不料后来竟被诬为勾结美帝的罪证,也不知穿到什么人脚上了。

在中东的“一妻一妾”

唐老鸭此生离不开两样东西:吉普和相机。

唐老鸭说,多年来疯狂地追求的不是工作的结果,而是一个完美的连续过程。就像听交响乐不能穿T恤、吃西餐需要有幽雅的环境,采访伟大事件也必须使用伟大的相机。26岁时,老鸭从新华社摄影部领到第一台尼康相机,抱着它大喊大叫的冲进别的办公室,到处展示他的尼康。15年后当他买了第一台莱卡,又忙着四处打电话,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老鸭有莱卡了。朋友调侃说,他可以把老婆踢到床底下,抱着相机睡觉,过去是尼康,现在是莱卡。

而吉普的梦由来已久。好多年前,在秦岭南坡的盘山路上,老鸭与一位正在北大念博士的女孩跋涉而行。这丫头突发奇想地问:“有朝一日发洋财,你打算买什么?”老鸭不假思索地回答:“买辆吉普!”从那天起,拥有一辆吉普的梦想就一直残酷地折磨着他。即使到现在,老鸭还在顽固地坚持,只有吉普才是真正的汽车。他一直坚信,大吉普的排气量就像老祖母的年龄,越大越安全、越慈祥、越可靠。每说到自己的大吉普老鸭都忍不注泪珠潸然,她是他在中东唯一同床共枕、历经生死的伴侣,他叫她长腿沙漠跳鼠。她与尼康相机被列为他的“一妻一妾”。买她的头一个月,老鸭就开了1.3万公里,从开罗跨过苏伊士运河、横穿西奈、穿越加沙地带一直开到耶路撒冷。直到以色列南方军区动用M113装甲车和AH一60“黑鹰”直升机才在阿什克隆终止他和“爱妻”的蜜月旅行,他和长腿跳鼠的蜜月之旅由此上了法新社、路透社、约旦时报、以色列消息报1992年6月22日的头条。

和死神擦肩而过

1987加入新华社不久的唐老鸭身穿红色佳能摄影背心,上写古罗马恺撒大帝的一段话:“I came,I saw,I conquered。”(我来了,我看见,我赢了),这是他摄影的原则。雄心勃勃的老鸭把自己当作红袍恺撒的化身。唐老鸭说,做新华社记者,没有报纸,也没有电台,没有电视,他的新闻被别人用,必须第一个到场。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当时唐老鸭正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探险。“中东要打仗了”。四年大学、四年教书的国际政治训练,让他立刻做出这个判断。他全部的神经都随着这个预感兴奋起来。在鸭绒睡袋里,他打着手电起草给新华社领导的电报稿,请求赴中东采访,最终获准。1990年12月22日,唐老鸭装束齐整,他单枪匹马,带着300美元,飞往大战在即的伊拉克。

历史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半年多的时间里,唐老鸭辗转于中东诸国,向新华社传回百余张战地图片,其中大部分刊登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上。

在那里,他晋见过卡扎菲,曾倘佯黑云压城的伊拉克街头,闯过以军封锁进入的加沙,也曾追随穆巴拉克横穿西奈……中东成全了他的冒险精神和叛逆精神。在去中东之前,唐老鸭曾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去秦岭拍摄野生大熊猫,一脚踏空,从山腰上滚下来摔伤了腿,因为治疗不及时造成肌肉萎缩,至今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一次是赴山西雁北,路上汽油渗漏,差点车毁人亡。在中东,危险系数就更大了。

在那里,唐老鸭与死神约会频频,仅数次撞车的经历就让他魂飞魄散。第一次是在耶路撒冷,老鸭租了一辆出租车赶往伊拉克“飞毛腿”爆炸现场,途中与一辆大卡车相撞,出租车右门被撞瘪。然后就是塞浦路斯的那次大难不死。当时他乘坐一辆据说是世界上最抗撞的沃尔沃轿车,在拐弯处,时速95英里的沃尔沃猛地撞在一辆红色福特的屁股上。老鸭正打盹,忽悠一下就从后座上飞了起来,撞断了前座的靠垫。还有一次是乘坐的大奔驰撞向一群山羊,弄得大奔抛锚,羊尸一片……有一段时间,唐老鸭只要一坐进汽车就心惊肉跳,患了“乘车恐惧症”。

1991年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给伊拉克的最后期限。为了能留在巴格达,唐老鸭竟然拒绝办理出境手续;以致1月14日中国使馆郑大使率最后一批中国人员撤离时,他差点在巴格达机场被扣下。当伊拉克袭击了以色列,所有的人往回撤时,在安曼待命的唐老鸭越级上书北京总社,强烈要求去以色列。于是,他成为新华社用“特拉维夫”电头发稿的第一人。

曾经浪漫的事

现在孤单影只的唐老鸭,有过婚姻,也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那曾经的甜蜜、温馨和牵挂,如今已被岁月的风吹散,留下的痕迹或者被淡忘或者深埋在不知何处的地方。在他笑眯眯的眼睛里你看不到沧桑,只有一星无奈和茫然。

唐老鸭生而自由,自幼主张“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希望成为切・格瓦拉那样的共产主义战士。但在情感方面觉悟忒晚,大学时代连自己喜欢的女同学冰凉的小手都没摸过。1988年冬,经北大罗豪才校长举荐,唐老鸭认识了北大生物系的熊猫博士吕植。可是23岁的女博士人小鬼大,一眼就看出他“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分手前她送老鸭一本大作《秦岭――大熊猫的野生庇护所》,扉页用力写了“――看将来谁的生活更非同凡响!”

1991年,三十而立的唐老鸭在战火中的耶路撒冷哭墙边,以传统的方式在三张小纸条写下三个愿望:当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好儿子。随着儿子唐亚述的出生,唐老鸭实现了自己的第三个愿望。

行者的天性促使他再次踏上旅途。2003年11月严冬到来之前,唐老鸭和大吉普“和平鸭号”蹒跚翻过喜马拉雅山回到中国,完成了“新唐僧取经”之旅的老鸭狼狈不堪地回到北京,才发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家庭同时崩盘……不久就传出妻子带走儿子亚述,要同他离婚的消息。

用梦想治疗抑郁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是唐老鸭事业的巅峰。1991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登了唐师曾的一张照片,这在活着的新华社记者是少有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更让亿万观众知道了在世界关注的中东,有一个不怕死的中国记者,他是世界的眼睛。

唐老鸭黄金时期的壮举的确令人瞠目――1990年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持续探险4个月。1990年独自潜入伊拉克,最后撤离巴格达,是第一个使用以色列电头发搞的中国记者。辗转交战双方,出版《我从战场归来》,萧乾作序。1991年-1993年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采访加利、卡扎菲、穆巴拉克、阿拉法特、沙米尔、拉宾、佩雷斯、巴拉克、沙龙、曼德拉等。1994年参加555世界汽车拉力赛。1995年参加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神农架寻找野人”。1996年独自驾车环绕美国。1997年因受辐射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做骨穿等治疗。1998年在病床上完成《我钻进了金字塔》,张中行作序。1999年出访海湾,策划《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吉普车采访活动。2000年海湾战争10周年,自费前往伊拉克,出版《重返巴格达》,季羡林作序。2000年12月-2001年2月参加“首批人文学者南极考察”。2001年,当选“全国十大新锐青年”。2001年11月至12月,参加马来半岛吉普车穿越热带雨林活动……一个记者能拍的新闻,能出的风头,能得到的风光,在他那里几乎都完成了。

老鸭说,“新闻是我生命的全部,我始终没把记者当成上班的事,而是当成生命的全部,当成生命的状态。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

1997年唐老鸭结束了单身生活,步入婚姻围城。结果婚后半年就病倒,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典型的“海湾战争综合征”。过去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仍健步如飞的唐老鸭成了病鸭子,成了别人的负担。后来唐老鸭认真细想,把工作当成生活,当成全部,早晚会闹毛病的。不到30岁就出名了,是好事,也不是好事。

2003年,家庭的变故和身心的疲惫,把唐老鸭推到了崩溃的边缘:海湾战争落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加上“重度抑郁”使他蓬头垢面,就像火山爆发失去家园的大猩猩。老鸭自我安慰,自己这个“重度抑郁”一定是“重量级天才”。

对于为梦想所付出的代价,唐老鸭说,“尽管我失去健康,却丝毫不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荣誉对我而言,始终是最重要的。”

我们都是虫,可我是只荧火虫

远离了战场和硝烟的唐老鸭,似乎平静了许多。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老鸭是永远停不下来的。他开始了一个人的远行。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在C-130‘大力神’肚子里,边旅行边敲字。人在天上飞,手腕上就是时间,脖子上就是空间,怀里抱着的就是自己的生命。”

在朋友眼里,身高一米八三的唐老鸭是一个特别矛盾的结合体:思想深刻,有时却像长不大的孩子;古道热肠,有时却又不近人情。我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老老实实地说,老鸭飞不动了,只能当摆设了。希望健康,老了有饭吃。

丘吉尔说:“我们都是虫,可我是只萤火虫!”想起了多年前他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者:会有这样一天:你开始厌烦摄影,并最终扔掉手中的相机?”

小鸭子历险记篇5

此过程极为痛苦,但鸭不能言。如果换做强壮的非洲犀牛哥,因为背上栖了啄食皮嫩褶内寄生虫的犀牛鸟,一旦危险逼近,犀牛鸟会立即鸣叫报警,说不定红了眼的犀牛将上演一场世纪之战。对于没有鹰隼之翅且相当孱弱的鸭子,被塞被吊的命运,已是注定。

动物界义薄云天的高尚,其实很让我们羞愧。《涌幢小品》有个故事,说的是一对正孵卵的鹊夫妻,被蛇占了巢,雏鸟很危险,只好求助于猛鹳兄,鹳兄见义勇为,果不辱使命,立马抓蛇吞食。而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记叙的石龙子(蜥蜴),主动助蛇为乐,“蛇有伤则衔草以敷之”,更为奇特。作为横行之物的蟹,屡被诗人讥为“无肠公子”,想不到它也能肝胆相照。《虞初新志》记载。松江干山人沈宗正,每到芦花似雪蟹正肥时,设簖于塘,捕蟹下酒。有一天,他见三只蟹相附而起,觉得奇怪,靠近一看,才发现有一只蟹八条腿都没了,不能行走,两只蟹动物互助组居然抬着它过簖。沈宗正惊叹蟹的仗义,于是拆掉簖,终身不复食蟹。

蚂蚁“家族观念”很强,能准确地识别自己的“同胞”和“父母”。若蚁界不幸发生战争,活下来的蚂蚁必定排成长队“送葬”,扛起“烈士”尸体,用沙土掩埋,甚至移栽一些小草在“墓地”周围。

《尚书·禹耳》和《尔雅》两书中都绘有鸟兽同。四川塘里毛垭坝草原上,云雀和旱獭同穴居住,相依为命。云雀利用旱獭窝来筑巢栖身、繁殖,而旱獭则利用云雀充当报警员。徐松《西域水道记》里叙写了鸟鼠哥俩好的热闹场面:赛里木湖东岸鸟鼠同穴。早上,鸟儿先飞,老鼠蹲在洞口瞭望敌情,然后才出洞。鸟儿骑在老鼠背上,张开翅膀鸣叫。老鼠呢,驮着鸟在平地跑来跑去,嬉闹玩耍,其乐融融……

其实猪灵性。明朝万历初年,江南浒墅关有个王序三,养了一头名猪,某天忽然衔着老王的衣角走。到了目的地,猪用嘴挖土,掘出古人所埋的千两黄金,老王遂大发了。从此,他饲猪以饭,澡以泉水,衣绵席毡,养了十年,此猪大可比牛。此猪大概有“特异功能”,使主人发家;主人也不是白眼狼,对老猪待遇丰厚,使之善终天年。自古以来,这恐怕是人、猪合作最成功的范例。

所谓自然之道,与天之道、人之道,其理无二。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大学教授和他收养的小秋田犬,取名“八公”。每天,八公早上将教授送到车站,傍晚等待教授双双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而八公在之后的九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直至老死。

你以为那是宠物通灵?错了,这叫相濡以沫。

小鸭子历险记篇6

,我心中的世园会,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给孔子的一封小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显

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显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催情剂网购电话:

夏天,雨点哗啦啦。天上的雨点像筛豆子似的往下直掉,打碎了如镜的湖面,吓跑了原本想跳上水面看看雨景的小鱼儿。这时候,一个高个子青年人匆匆忙忙 地朝了钢口跑去。他头上戴着鸭舌帽,鸭舌前吊着一副蓝色的眼镜,满脸通红,流着汗水,脚穿帆布袜子和厚鞋,手上戴着帆布手套。,党在我心中,《我有一个梦想

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李阿姨快四十岁了,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零星的活力。

小鸭子历险记篇7

阳光灿烂的午后,在北京前海西街的一个院落里,膀大腰圆,被北京新闻界戏称为“唐老鸭”的唐师曾正耐心地和小侄子一起安装波音787的飞机模型。在采访他之前,我想象了许多可能的场景,但绝没有想到是这样温情的一幅画面。

我是看着他的《我钻进了金字塔》成长的。战争、历险、风云人物、沙漠风光以及英雄一样顶天立地的“唐老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战地记者、陆军上校、作家、探险家……这些字眼曾不止一次在我的脑海里翻滚。但它们似乎和眼前的这个人毫不沾边。传说中的“唐老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和他的对话。

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

说明你离得不够近

董岩:您的头衔很多,光环也很多,该怎么称呼您?

唐师曾:以前是记者,现在是半个作家,有独立、自由思想的作家。

董岩:据说您已经出了8本书了。

唐师曾:以前希望自己的书能畅销,现在不那么浮躁了,更看重质量,不求多,但一定要有品位。在《一个人的远行》里,发明了语像文本方式。下一本书《我说》就要出版了。希望铲平老鸭喉舌,共建大众语像。

董岩:在北京新闻界,人称您“唐老鸭”,这个外号有什么来历?

唐师曾:过去在乱哄哄的采访现场,我的镜头常被人挡住,常常急赤白脸地冲人乱叫唤,状似被人掐住了颈项的鸭子,直到人家让出一条通道为止。时间长了,就得了这么个绰号。

董岩:同行曾评价说:“唐老鸭”是写的比拍的好,说的比写的好,干的比说的好。在成为“唐老鸭”之前,您过着怎样的生活?

唐师曾:早在北大国际政治系读书时,我就喜欢上了记者这个行当。未名湖畔有著名记者斯诺的墓,每次下课路过那里,我都会献上一花一草,以示缅怀。那时我对参加世界革命的里德、斯诺、卡帕顶礼膜拜。斯诺不仅追逐热门新闻,而且热衷一切有价值的进步事业,这更令爱管闲事的我神往。为激励后人热爱生活尊重历史,斯诺还立下遗嘱把自己遗骨埋在北大,继续充当民主科学的种子。由此我才知道记者不仅可以留下一部战争编年史,更可以留下一种精神。

董岩:据我所知,当年萧乾学新闻也是受了斯诺的影响。

唐师曾:对。当时斯诺是新闻系的教授,萧乾是英语系学生,自从与斯诺接触后,他便从英语系转到新闻系,由此开始了新闻生涯。他是斯诺亲手带出的中国徒弟,是一个中西合璧土生洋长的世界级记者。在萧乾的影响下,我还没出校门就幻想自由翱翔,仿佛越渺茫越合乎我漂泊的心。以后分到政法大学教书,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大约在1986年,我的同事不知从哪里弄到萧乾的地址,带了我找上门去。当时我诚惶诚恐,只记得萧乾养了乌龟之类的小动物。此后我连考几家报纸,最终进了新华社。鉴于萧乾写文章沦为的教训,我发誓永不写字,铁了心只当摄影记者。1987年我在新华社开创BP机、手提电话跑新闻的方式,几乎控制北京地区所有突发事件的报道,名声大噪。《中国青年报》用半个版面介绍我和我的“闪击”理论,得到我师萧乾的喝彩。1991年,我结束海湾战争采访回国,行前特地到巴格达曼苏尔食品店买了一听巴格达咖啡,献给我师萧乾,以报知遇之恩。回到北京,头一件事就是跑到萧乾家展示我的战场心得。

董岩:萧乾是中国第一个战地记者。

唐师曾:这个评价太轻了。记者只是其一,他还是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是翻译《尤利西斯》的人。

董岩:从他那里,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唐师曾:他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人。我一直认为萧乾是天底下为数不多的勇敢男人。战争是表现勇敢、承担责任的最佳机会。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上惟一的中国记者,他亲历了两次轰炸伦敦,随美军挺进莱茵河,是攻克柏林后首批进城采访的战地记者。我这里讲的勇敢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明知有危险而临危不惧;二是内心自由不受金钱权力等物欲的驱使。

董岩:在很多人眼里,您也是一个勇敢的战地记者。

唐师曾:我不喜欢这个称呼,这是记者应该做的。其实危险性最大的是战争摄影师。美国人马修・布雷迪,是人类第一个全面报道战争进程的摄影记者。我最佩服的人是卡帕。他在匈牙利出生,德国柏林上大学,法国巴黎谋生,在日本上班,在越南被炸死,葬在纽约……卡帕是真正的世界公民,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所有战争,比如西班牙内战、诺曼底登陆。他是靠诺曼底登陆的照片出名的,别人站在船上拍,卡帕跳下去自己拍。他的镜头都是简单的、平视的,不是仰视或者俯视的,这一辈子他只给自己打工。他喜欢喝酒、美食,周游了世界,还会写小说,他的人生是真正的传奇。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照片拍得不够好,说明你离得不够近。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

只有相机才能真实地记录历史

董岩:听人说,“唐老鸭”是被穆青从大街上拣回来的。

唐师曾:穆青说,摄影是新华社的翅膀。是他破格引进了我。1986年进入新华社,到海湾战争前,我一直负责报道北京地区的新闻。做新华社记者,没有报纸,也没有电台,没有电视,他的新闻作品被别人用,必须第一个到场。第一个到场,必须要有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一些机器。我1986年、1987年有一个BP机。每天上报的稿件特别多,我买呼机的时候,店主说为什么要选一个好号,我说看今天的《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我就是这位作者,所以我必须要一个好号,以便让大家记住我,以便和我联系。所以126给了我一个5566。1987年我开始用移动电话,是爱立信的,个头很大,说话的时候必须按着,听话的时候松开。当时我就能获取别人不能获得的信息。这是因为我有一定技术装备的优势。

董岩:但现在科技发展了,竞争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

唐师曾:我们那会儿至少要掌握几项基本功。使劲练字,提高速记水平;照相机是手动的,快速抓取,也是一门大手艺。过去曝光,靠经验、光照度、亮度来把握,现在不需要了。过去相机是模拟的,现在是数字的,根本不需要胶片。观念完全变了。1991年海湾战争,我在中东首次接触IBM。美国佬笑话阿拉伯人个个都是“IBM”,Inshala(真主保佑),Bukra(明天再说),Mafeishi(什么都没有),或maleshi(什么无所谓)。1997年,我开始使用电脑写字,此前一直用钢杆的“派克45”,特别结实。图穷之际,还可以当鱼肠剑刺秦。

董岩:有些东西不会有大的改观,比如衡量摄影记者的标准。

唐师曾:考察一个新闻摄影记者优劣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否在最合适的时间到达最合适的地点。

董岩:这一点您做到了,而且很出色。我们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您认为新闻摄影的原则是什么呢?

唐师曾:我认为摄影本身有两个特征,一是真实性,二是瞬间性,这两件事都必须依赖时间空间。摄影首先应当真实,应该处在一个真实的地位。无意中欺骗过读者的摄影记者应该忏悔;恶意欺骗过读者的摄影记者应该引咎辞职;利用工作之便恶意制造假照片,并参加摄影大赛牟利的歹徒应该判刑。卡帕说,只有相机才能真实地记录历史。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纪实摄影不要求拍得如何美丽,而应具有批判现实主义思想。把主流社会不在意的真实展示出来,提供给不同部位、不同阶层的读者领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董岩:那么这个原则又给摄影记者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唐师曾:摄影记者不该给被摄体描眉画眼。心中的“至美”首先是自然,自然第一。摄影记者应该发现“至美”,再选择恰当的时间、空间记录“至美”。是“记录”而不是夸大一点的“宣传”、“工程”。摄影记者应该一针见血地发现问题,建议“被摄者”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参照时下的审美价值。任何违反自然的努力都成本高昂,难以持久。从广义的角度说,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者,《史记》也是“语像”。

董岩:二战时期的战地记者曾把吉普车说得无所不能:“它像狗一样忠诚、像骡子一样强壮、像羚羊一样机敏。”

唐师曾:记者不是作家,而是一个行者。记者要性格外露,立场鲜明,有觉悟,善于沟通,有胸怀,是一个行走的人。当然离不开车。好多年前,在秦岭南坡的盘山路上,我与一位正在北大念博士的女孩跋涉而行。这丫头突发奇想地问:“有朝一日发洋财,你打算买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买辆吉普!”从那天起,拥有一辆吉普的梦想就一直折磨着我。即使到现在,我还在顽固地坚持,只有吉普才是真正的汽车。

董岩:朋友曾不止一次地调侃说,吉普、相机才是“唐老鸭”的真正伴侣。

唐师曾:每说到我的大吉普我都忍不注泪珠潸然,她是我在中东唯一同床共枕、历经生死的伴侣,我叫她长腿沙漠跳鼠。买她的头一个月,我就开了1.3万公里,从开罗跨过苏伊士运河、横穿西奈、穿越加沙地带一直开到耶路撒冷。直到以色列南方军区动用M113装甲车和AH―60“黑鹰”直升机才在阿什克隆终止我和我“爱妻”的蜜月旅行,我和我的长腿跳鼠的蜜月之旅由此上了法新社、路透社、《约旦时报》《以色列消息报》1992年6月22日的头条。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教养表现为可以享受最好的、承受最差的。吉普,就是具有这种贵族气质的生命。我已经无法回忆多少次我和我的大吉普陷在沙漠中,被围追堵截、被士兵扣留、被难民包围……为了自我保护,我的前风挡上贴了我与卡扎菲、阿拉法特、拉宾、曼德拉、加利的合影,我说的最熟练的一句阿语是:“最伟大”。

记者的魅力在于勇敢、诚实、不装孙子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当时“唐老鸭”正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探险。“中东要打仗了”。四年大学、四年教书的国际政治训练,让他立刻做出这个判断。他全部的神经都随着这个预感兴奋起来。在鸭绒睡袋里,他打着手电起草给新华社领导的电报稿,请求赴中东采访。“唐老鸭”最终获准。1990年12月22日,“唐老鸭”装束齐整,他单枪匹马,带着300美元,飞往大战在即的伊拉克。

历史为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半年多的时间里,“唐老鸭”辗转于中东诸国,向新华社传回百余张战地图片,其中大部分刊登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上。

董岩:中东是一块神秘、复杂的土地,也是一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唐师曾:没有那段经历,就没有现在的我。1991年海湾战争,我第一次去中东。在耶路撒冷,一位以色列姑娘带我漫步神的土地。她告诉我说,你正站在大卫・本、古里安、摩西・达扬……许过愿的哭墙下,我闻言不知所措。她说,全世界的犹太人都要汇聚这里,在神的土地上许愿,再把写上心愿的纸条塞进哭墙的墙缝,神一定兑现。我诚惶诚恐,问她上帝使用什么语言,她说古代是希伯来语,后来是伊地语,现在肯定是英语。我本能地写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她看后笑了,说,这是一个党派的政治目标,不属许愿,“你必须写自己个人的心愿”。在犹太姑娘的启发下,我写了“当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好儿子。To be a good photojournalist,to marry charming girls,to make supermen!”由于语法太差,后两个都写成了复数。

董岩:在那里,您晋见过卡扎菲,曾徜徉黑云压城的伊拉克街头,闯过以军封锁进入的加沙,也曾追随穆巴拉克横穿西奈……中东成全了您的冒险精神和叛逆精神。记者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在去中东之前,您就曾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去秦岭拍摄野生大熊猫,一脚踏空,从山腰上滚下来;一次是赴山西雁北,路上汽油渗漏,差点车毁人亡。在中东采访时,您害怕流弹吗?

唐师曾:怕。在新华社摄影部我是第一个买钢盔的。以后去的记者都是到我去买钢盔的地方买,因为我对军品店比他们都熟。在那里,我与死神约会频频,仅数次撞车的经历就让我魂飞魄散。第一次是在耶路撒冷,我租了一辆出租车赶往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爆炸现场,途中与一辆大卡车相撞,出租车右门被撞瘪。然后就是塞浦路斯的那次大难不死。当时我乘坐一辆据说是世界上最抗撞的沃尔沃轿车,在一拐弯处,时速95英里的沃尔沃猛地撞在一辆红色福特的屁股上。当时我正打盹,忽悠一下就从后座上飞了起来,撞断了前座的靠垫。还有一次是乘坐的大奔驰撞向一群山羊,弄得大奔抛锚,羊尸一片……有一段时间,我只要一坐进汽车就心惊肉跳,患了“乘车恐惧症”。

董岩:您曾先后五次去中东采访。您认为,新闻记者战地采访时应具备哪些素养?

唐师曾:有两点比较重要,一个是知识。学校教的知识,实用的部分不够,我们可以回忆,尤其上大学的时候,好多课,考完试就没有用了。我老觉得,教育是这样的,中学有一门课必须学好,就是中文。大学最重要的一门课就是英语,教你学世界通行的语言,最好是英语。这两点,我中学、大学都学得不好,当时不明白,学了很多没有用的课。但也选了一些当时别人认为没有用的课,选了我作为战地记者非常有用的课,就是军事知识。我读了些非常经典的军事书籍,不是报纸、杂志抄了很多遍、已经被稀释的知识。此外,我当了好几年的记者,交了形形的朋友,积累了社会经验。我发现经验比知识还重要,这种经验是磨炼之后深入骨髓的,不是简单的培训就能得来的。

董岩:在那里,您采访了许多世界风云人物。

唐师曾:我认为,世界上的人分成四类人,一类是爷爷级的,比如丘吉尔、沙龙,是制定规则的;第二类是爸爸辈的,巴顿、艾森豪威尔,他们执行规则;第三类是儿子辈的,他们遵守规则;第四类是孙子辈的,他们破坏规则。在中东,我见识到了形形的政治家。

董岩:有人曾批评您拍的照片有的是虚的,您怎么看自己的作品?

唐师曾:我拍的都是新闻照片,而且大多是不可重复的,是现场新闻事件照片。因为我是通讯社摄影记者,为新闻而生。我的照片都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新闻价值;第二是文献价值。所以我的照片可以卖两次,第一次是新闻照片,第二次是文献照片。所有的照片都有文献价值,但我所说的文献价值除了它表面的文献价值之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内涵。我个人以为我的每一张照片都很珍贵,每一张底片耗费的也不仅是金钱,还有时间、精力、机会、还有生命……海湾战争……都是花多少钱都不可能重复的。有人批评我的照片是虚的,这很有道理,我应该检讨。首先,有关当局严禁拍照,人家不让拍,我哆里哆嗦照一张扭头就跑,但毕竟有一虚影。其次是我的摄影技术不过硬,还有我的心理素质差,在危险场合心跳过速。第三就是我的视力有问题,右眼在大学踢球受过伤,而且双眼都是高度近视。我的照片不可能和那些美丽照片相比,所以我从不参加任何摄影比赛,因为我知道那都是美丽的大比赛,我不可能有戏。我也不习惯。

董岩:最大的收获和感悟是什么?

唐师曾:跟世界接近了。我们是远东的人。中东,那么错综复杂,那么浓缩历史的土地。在那里工作,给了我接近世界的可能。我在北大学的是国际政治,教授曾说,我们应该是极端敏感的人,一根针掉下来,都能感受到。别人震动一下,我们应该震动一百下。当然记者也同样。在中东,要培养超出别人很多的敏感。

1991年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给伊拉克最后期限。为了能留在巴格达,“唐老鸭”竟然拒绝办理出境手续,以致1月14日中国使馆郑大使率最后一批中国人员撤离时,他差点在巴格达机场被扣下。当伊拉克袭击了以色列,所有的人都在往回撤的时候,在安曼待命的“唐老鸭”越级上书北京总社,强烈要求去以色列。于是,他成为新华社用“特拉维夫”电头发稿的第一人。

唐师曾:那是我生命中最华彩的一段时光,当时我还不到30岁。我三十而立的成人大PARTY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高楼顶层防空武器丛中举行的。那天有好几枚“飞毛腿”划过夜空向我鸣炮祝贺,我活这么大从没看过那么大的焰火……它带给我的愉快,远大于痛苦。

董岩:采访时,您曾把口袋里所有的钱和食品送给需要帮助的人,也曾把身上背的生命之水全部送给了帮助过您的骆驼队。在很多人眼里,“唐老鸭”是真诚、热心、善良的。

唐师曾:记者的魅力在于勇敢、诚实、不装孙子。好记者就要像卡帕那样,四海为家,有一颗博爱之心,胆子比我大,能如实、客观地记录那件事,不惜生命。被地雷炸翻还按一下快门,没有任何人能阻止。

新闻是我生命的全部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是唐师曾事业的巅峰。1991年2月8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唐师曾的一张照片,这在活着的新华社记者中是少有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更让亿万观众知道了在世界关注的中东,有一个不怕死的中国记者,他是世界的眼睛。新华社对这个总是风风火火、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为“新华”赢得极大声誉的年轻人同样多一分偏爱和关照。郭超人社长亲自批准为他配置了一部移动电话。在新华社的历史上,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董岩:您黄金时期的壮举令人瞠目――1990年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持续探险4个月。1990年独自潜入伊拉克,最后撤离巴格达,是第一个使用以色列电头发稿的中国记者。辗转交战双方,出版《我从战场归来》,萧乾作序。1991年到1993年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采访加利、卡扎菲、穆巴拉克、阿拉法特、沙米尔、拉宾、佩雷斯、巴拉克、沙龙、曼德拉等。

唐师曾:1994年我参加了555世界汽车拉力赛。1995年参加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神农架寻找野人”。1996年独自驾车环绕美国。1997年因受辐射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做骨穿等治疗。1998年在病床上完成《我钻进了金字塔》,张中行作序。1999年出访海湾,策划《从金字塔到万里长城》吉普车采访活动。2000年海湾战争10周年,自费前往伊拉克,出版《重返巴格达》,季羡林作序。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参加“首批人文学者南极考察”。2001年,当选“全国十大新锐青年”。2001年11月至12月,参加马来半岛吉普车穿越热带雨林活动……

董岩:一个记者能拍的新闻,能出的风头,能得到的风光,在您那里几乎都完成了。

唐师曾:出名要趁早。那时年轻,精力旺盛。世界上著名的摄影记者都是二三十岁出名的。新闻是我生命的全部,我始终没把记者当成上班的事,而是当成生命的全部,当成生命的状态。活一天,就要做一天新闻。

董岩:您认为自己的成功主要来自什么呢?

唐师曾:这要感谢两点:一是上对了北大,二是找对了工作。北大不仅给了我人文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种自由、科学的精神。再有就是新华社的实践和积累,如果没有那5年跑新闻的训练,就是后来去了中东也是白去。另外,我还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空。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促成了一个所谓成功的“唐老鸭”。

董岩:您曾说,只要您是优秀的,想干什么都能干成。

唐师曾:我深信这一点。我认为劳动分为几种:牛马劳动、体能劳动、技能劳动和德能劳动。要靠智慧养活自己。因为体能注定会丧失,技能也会落后,但智慧却能提高。我不敢说我是一个灯塔去引导别人,只能说我是个萤火虫,至少可以发一点点光。

董岩:我知道,在新华社您曾保持平均每天发表一张新闻照片达数年之久。但同时也为这份光荣与梦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唐师曾:由于长期过度劳累,持续挣扎,老有一种悲观情绪,很紧张,很暴躁,容易往坏处想,同时也导致了身体的衰弱。我不到30岁就双手发抖,拍出的照片越来越虚。当年中东总分社的老领导周泽新看到我手臂发抖,曾经问我是不是有帕金森氏症……可是当时我年轻力壮,除了承认自己1998年在秦岭追熊猫右踝骨韧带撕裂,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之外,结实得赛过金刚。后来生病了,不能像以前那样冲锋、工作了,成了别人的负担。谁愿意40多岁的时候离婚呢?现在反过来想,把工作当成生活,当成全部,早晚会闹毛病的。我不到30岁就出名了,是好事,也不是好事。

董岩:在新闻院校,有不少学生渴望能像您一样成就一番事业,对他们您有什么忠告呢?

唐师曾:应该学我做人的态度,而不应学我的具体职业。比如我认真,我对每一件工作都尽量认真。不屈从于利益。你看我去做一个电视节目,好像随便说说,但我在幕后付出了几倍的劳动。

董岩:作为记者、作家、探险家,您如何评价自己?

唐师曾:我觉得最称职的、最看重的还是记者,别的所得都属于记者的附属产品。虽然我说过自己是个“低层次”的记者,自由性强、纪律性差,但我有一个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品质,这品质出于天性,更多的是出于后天的历练。岁月能给人带来的馈赠,这馈赠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有价值的,并且如何获得这些价值。总结起来说,当记者,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特别喜欢《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有这么多收获,你说还亏吗

在“唐老鸭”的第六本书《我的诺曼底》里,封面上,他戴着墨镜,斜挎一个相机,在著名的历史纪念地表情肃然地站立着;封底是一段“唐老鸭”的箴言:“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中华就是――中间的精华!你我就是。灰尘掉入眼便成眼屎,赐给蚌壳就变成珍珠。世界毁灭了每个人,就在被毁灭的地方,却出现了强者。”

董岩:2003年,您只身驾驶吉普车从北京出发,开始重走玄奘取经路。

唐师曾:车是厂家借给我的切诺基,油钱都是自己出的,胶卷是柯达的。新华社不许拉赞助,另外我也不善于拉赞助。这次行程耗时4个月,创造了新的纪录――第一个从中国走陆路到印度的亚洲人,但这段旅程也吃了不少苦头。在珠峰附近,睡在海拔5000米的小土屋,棉被凉得跟冰一样,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睡死过去。到印度以后没钱了,只好睡在车里,早晨醒来发现好几个流浪汉都睡在车下面。去印度的路上,坚定了我“一个人远行”的信念。

2003年11月严冬到来之前,唐师曾和大吉普“和平鸭号”蹒跚翻过喜马拉雅山回到中国。“唐僧取经”还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位保驾,“唐师曾取经”全靠大吉普和四个米其林轮胎。

小鸭子历险记篇8

有一天,丑小鸭在墙角边遇到了一只癞蛤蟆。癞蛤蟆很同情他,安慰说:“你别难过,以前这里也有一只像你一样的小鸭子,后来离家出走不知为何就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听说他现在住在一个城市里,你不妨去找他帮帮你……”丑小鸭听了非常高兴,就去问妈妈。可是妈妈却发愁说:“傻孩子,你是一只鸭蛋孵的,怎麽可能变成白天鹅呢?”丑小鸭很失望,但他又想,与其在这里被人瞧不起,被人抛弃,不如出去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要是碰巧找到那只白天鹅,或许他会收留他,帮助他……于是,他就悄悄地离开了家。

一路上,丑小鸭跋山涉水,累了就睡在草丛里,渴了就摘野果吃,饿了就下水捕鱼虾……经历了许多风吹雨打的日子,丑小鸭竟发现自己渐渐地强壮了,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弱不禁风。

不久,丑小鸭就到了一个大城市。可是人生地不熟的,他只能挨家挨户地去打听有什麽事可做。最后,总算有一家新开办的小报社愿意收留他去卖报纸,不过头几个月是没工资的,而且这项工作非常辛苦。丑小鸭却很乐意干,他自言自语:“只要有事做有饭吃就行,多走走多跑跑还可以锻炼身体呢!”

每天,丑小鸭都起早贪黑,一个多月后,他差不多跑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虽然丑小鸭既勤快又懂礼貌,但是由于这份报纸和丑小鸭的长相都不好看,很少人来买,没多久这家报社就倒闭了。不过,报社社长很欣赏丑小鸭的诚恳勤快,就把他介绍到一家牛奶厂当送奶员了。正当丑小鸭津津有味地干得起劲时,他却被辞退了。原来新上任的牛经理认为丑小鸭的长相存在问题,这会影响牛奶厂的形象,降低牛奶的销量。面对这样的结果,丑小鸭并没有灰心,他就用这个月的工资买了工具在一家影剧院旁擦起了皮鞋。丑小鸭真是干一行爱一行,皮鞋擦得也特别亮,加上比其他人便宜,这样就渐渐地弥补了他长相的不足,没过多久,他的生意就红火起来……

有一次,一个到此演出的马戏团团长到丑小鸭这儿擦皮鞋。他还没坐定,就把丑小鸭上上下下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高兴地说:“小伙子,你愿意来我们团工作吗?”丑小鸭觉得奇怪:“是给你们的演员擦皮鞋吗?”“不是,是当我们团里的演员啊!”“可我不会表演。”丑小鸭遗憾地说。“其实也不用表演什麽,你只要凭自己的感觉上台报报节目就行了。”团长再三邀请。丑小鸭想想人家这麽热情,再说还可以跟随马戏团到各个地方看看,他就愉快地答应了。

初次上台,丑小鸭戴着白色的海军帽,穿着蓝色的海军服,脖子上系着红色的领结,迈起了祖传的鸭子步。可能紧张了吧,一开口他就结巴了:“嘎嘎……嘎……嗯……各位朋友……”没想到他这滑稽的样子竟一下子吸引了很多的观众。顿时,台下掌声四起……团长见观众这麽喜欢丑小鸭,干脆就让丑小鸭自由发挥主演了一个节目。每次表演观众都被逗得开怀大笑,城里的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地去看他的演出。几场下来,“丑小鸭”这个名字已是家喻户晓了。团长就把马戏团改名为“丑小鸭艺术团”,并到各地巡回演出。

面对自己的成功,丑小鸭却显得冷静而又谦虚,总是认认真真地演好每一场戏,而且还时常主动地向其他演员和前辈学习。经过不断地努力,他的演技更加纯熟老练。终于有一天,一家著名电视台的一位姓唐的导演来请丑小鸭合作拍一部系列电视剧。半年后,这部以丑小鸭为主角的大片《唐老鸭历险记》在全国各地隆重播出。一时间,收视率名列前茅,全国刮起了一股狂热的“唐老鸭”风,连其他国家也纷纷引进了这部精彩之作。

从此,“唐老鸭”也成了举世闻名的国际明星了,至今还活跃在影坛上……

现在,大家知道了吧,迷人的“唐老鸭”曾经也是一只“丑小鸭”—— 一只真正的丑小鸭!

(选自《新华副刊》2011年7月7日)

【阅读训练】

1.文中的丑小鸭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丑小鸭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特点?你最欣赏它身上的什麽特点?为什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有怎样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超级狗范文 下一篇:礼记全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