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范文

时间:2023-11-01 12:14:01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1

比如经常见到一个小问题:氢氧化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又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要借题发挥,以求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向问题的纵深处进一步探究。

1. 怎样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能反应?反应生成了什么 ?

2.如何证明长期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

3. 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里面的杂质?

例题1 为了探究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能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几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①②③④

(1) 选择任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选择的实验装置,实验现象为,原因是 。

(2) 某学生对上述实验设计有怀疑,质疑的依据是 。

(3) 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

简析:(1)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钠,没有任何现象,所以要靠间接观察法证明其能反应。以上4种设计,都是利用了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密闭容器内的气压减小:① 试管内的页面上升,② 塑料瓶被压扁,③ 气球变大,④ 水倒流到锥形瓶。(2) 某学生对上述实验设计质疑,质疑的依据:二氧化碳是能溶于水的,二氧化碳溶解同样可以导致气压减小,出现以上各种现象。(3) 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以考虑检验生成物碳酸钠的存在,即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冒出。也可以考虑做对比实验验,即用同样多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吸收二氧化碳,看现象的明显程度。

例题2 一天,实验助手小娟,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的仪器药品,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右图)

(1) 此情景小娟首先想到该试剂可能变质了,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围绕这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问题,小娟利用实验室的几种试剂(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氯化钙溶液、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取少量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观察现象,结论是变质了。你认为她选的试剂是,现象是。

(3) 小娟进一步想,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了呢,即是否尚有氢氧化钠存在呢?请你帮助小娟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方案:

探究的目的探究步骤预计现象

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钠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试剂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溶液中尚存在氢氧化钠②向实验①所得溶液中滴加

简析:(1) 此情景显然违背了操作规程,首先想到该试剂可能会和空气里的某种物质发生反应变质了,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很容易想到和二氧化碳反应变质,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实际上就是检验碳酸钠的存在,考虑碳酸钠的性质可以与某些酸、碱、盐的反应,且伴随的现象,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氯化钙溶液都可以;而酚酞试液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3) 进一步探究,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尚有氢氧化钠存在,必须明确两点:①排除碳酸钠的干扰。选取的试剂必需同时满足:能除掉碳酸钠,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且不能有碱性物质生成。因此,不能使用酸或碱类,只能用盐类,如氯化钙、氯化钡等。②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当排除了碳酸钠的干扰后,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即可证明尚有氢氧化钠存在。

例题3 要除去长期存放氢氧化钠溶液里面的杂质,可以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加入适量的 (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氯化钙溶液),然后经过(操作)即可。

简析:长期存放氢氧化钠溶液很容易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杂质。要除去杂质就要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即所加试剂不和原物质反应)、易得(原物质易于从反应后的物质中分离出来)。结合所给的几种试剂考虑: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后引入新杂质氯化钠,只有澄清的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了氢氧化钠,不引入新杂质,且另一种生成物碳酸钙是沉淀,易于分离。故可选澄清的石灰水,然后经过滤即可。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2

关键词: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定性探究;定量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实验可以分为定量实验和定性实验两种。定量实验,是指对某些“量”具有准确要求的实验。安徽省2012年九年级学业毕业考试化学试题:某石灰厂需要测定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小刚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来完成实验(杂质不与酸反应):

(1)仪器①的名称是,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C装置应当选择Ⅰ、Ⅱ中的(填“Ⅰ”或“Ⅱ”),其作用是。

(3)小华提出,要使测定结果更准确,应把A装置改成如图2所示装置,并在反应前、后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

本试题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来通过溶液的增重,计算出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这就要求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否在实验中使得这个“量”达到准确的要求?我对此有一点疑惑,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

二、实验探究

按照题目所提供装置(1)进行实验。

1. 定性探究

药品:石灰石样品、稀盐酸、5%的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现象:①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

②将气体通过导管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将一根燃着的火柴棒伸入试管中,火柴立即熄灭。

结论: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全部吸收二氧化碳。

提出假设1:是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

提出假设2:是不是二氧化碳的流速太快影响了氢氧化钠溶液的吸收?

提出假设3:是不是因为导管通入二氧化碳来不及导致大量气体外逸?

通过以上几组实验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较多二氧化碳都从试管(或烧杯)中外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反应的剧烈程度和吸收时二氧化碳与溶液的接触面积无关。为了获得更有效的实验数据,我又增加了几组定量实验。

2. 定量研究

按照题目所提供装置(1)稍作改动进行实验。

仪器:分液漏斗(控制反应进行且便于称重)、锥形瓶、导管、50mL烧杯、托盘天平。

药品:石灰石样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

实验步骤:首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取4粒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中,倒入少量稀盐酸于分液漏斗中,称取反应装置及药品的总质量;在50mL的量筒中倒入少量6%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称取质量。慢慢打开分液漏斗,每次滴入15滴稀盐酸,待锥形瓶无气泡产生称取反应装置和烧杯中液体质量,直到反应完全。

实验注意事项:

要保证装置气密性良好,在每次滴加稀盐酸时控制滴数,一定要等到每次反应结束再称取质量。

实验数据:(见图1和图2)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中数据发现,反应装置中质量约减少1.4g,而此时烧杯中质量只增加了0.6g左右。说明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并不完全,从而计算出来的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是不准确的。

三、结束语

定量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设计和操作的精确度、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等具有重要作用。[1]从定性角度还是从定量角度都能充分说明,这种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测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含量的方法是不可靠的,这个实验中的“量”不够精确。

参考文献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3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与反应的实验,把蘸有的棉团放入盛有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的强氧化性。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和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②、与作用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与水作用除生成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外也还有氧气,所以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也具有和相似的性质:

碳酸氢钠也具有相似的性质:

有关离子方程式:

[结论]

既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转化,本质就是酸根离子中“”的变化。

③“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对比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根据的性质可知与反应,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与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应以及酸式碳酸盐与共热时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根据和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和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溶液和溶液,而决不能用溶液或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溶液中通过量的的现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钠块(氧化部分生成和)5g,与水完全反应,生成气体1.12L(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与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①残留固体质量,②n值,③质量

(4)今向100g8%的溶液中通入,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

(5)200℃时,11.6g和的混合气体与足量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2.教材有关习题

参考答案:

(1)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原因:①溶解度:

②溶质的质量:

③溶剂:反应消耗水,使溶剂减少

(2)

(3)①15.9g②③

(4)6.6g

(5)

板书设计: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二)钠与盐(碳酸钠与碳,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酸氢钠的比较)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用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的电荷是守恒的,原子个数也是守恒的。现有如下离子方程式:RO3n-+F2+2OH-=RO4-+2F-+H2O,由此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

+4

B.

+5

C.

+6

D.

+7

二、简答题

2、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

(1)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有哪些?

(2)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请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根据下列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2HCl+Ca(OH)2=CaCl2+2H2O,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

H++OH-=H2O Na2CO3+BaCl2=BaCO3+2NaCl。

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CO32-+Ba2+=BaCO3

请你写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______。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______。

4、某实验小组探究HCl和NaOH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甲同学:将盐酸滴入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得出结论:HCl和NaOH不能发生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对,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然后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无色。如图在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因此甲同学失败的原因是______。

(2)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我们知道,HCl液和NaOH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HCl和NaOH在溶液中是以______形式存在的。因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符号表达式作答)。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3)①请根据上述反应原理写出Na2CO3与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②写出一个与Ca2++CO32-=CaCO3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所示)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

Ⅰ.写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把易溶于水且易解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如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H++Cl-+Na++OH-=Na++Cl-+H2O。

Ⅲ.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继续改写成:H++OH-=H2O。

Ⅳ.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则: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请回答:

(1)写出稀盐酸和碳酸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物中有______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6、分类、类比是化学常用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都用到了水这种物质,根据“水的作用”可将下列实验中的______(填序号)归为一类,依据是______。

(2)相比于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更能够体现出反应的实质,例如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Fe+Cu2+=Cu+Fe2+,在此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相反,硫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硫酸铜做氧化剂。则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______,该反应过程中的氧化剂是______(填化学式)。

7、食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钠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碳酸氢钠性质与其相似,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的CO2量,前者______后者(填“>”、“

(3)粗盐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CaCl2、MgCl2、Na2SO4等)。用粗盐制取“化学纯”级的NaCl,步骤为溶解、加过量a、加过量NaOH、加过量b、过滤、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得到“化学纯”级的NaCl固体。试剂a、b分别是______(填序号)

A.Na2CO3、BaCl2

B.BaCl2、Na2CO3

C.BaCl2、Na2SO4

(4)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成氯气和烧碱。

资料一:Cl2+H2O=HCl+HClO

资料二: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Na2SO4与BaCl2反应为例)

①写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解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2Na++SO42-+Ba2++2Cl-=BaSO4+2Na++2Cl-

③删去方程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42-=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⑤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工作人员喷射NaOH溶液形成液幕,包围并吸收泄漏的氯气,其反应原理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资料三:化学反应类型有不同的分法,其中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⑥工业上可用氨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反应方程式如下:8NH3+3Cl2=6NH4Cl+N2,该反应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此空作答,反之,不作答)

三、探究题

8、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₂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般按以下步骤:(以AgNO₃与NaCl反应为例)

①写出AgNO₃与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Ag++NO₃-+Na++Cl-=AgCl+Na++NO₃-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Ag++Cl-=AgCl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请回答

(1)AgNO₃与NaCl反应后的溶质成分是什么?______

猜想一:只有NaNO₃猜想二含有NaNO₃和NaCl:猜想三:

(2)写出稀盐酸滴在碳酸氢钠粉末上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写出一个与离子方程式Cu(OH)₂+2H+=Cu2++2H₂O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从微观上看,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相互结合使离子数目减少

B.判断化学反应发生,可依据有新物质生成,也可依据某一反应物消失

C.证明复分解反应没有发生,可验证某一反应物依然存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由离子方程式RO3n-+F2+2OH-=RO4-+2F-+H2O,反应后1个RO4-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2个F-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反应前2个OH-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根据反应前后的电荷守恒,可判断n=1,则离子RO3n-为RO3-;

设RO3-离子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x+(-2)×3=-1,

解得x=+5,故选:B。

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整个原子团的化合价,根据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计算出其中未知元素化合价。

2.【答案】解:(1)由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故答案为:

(1)钠离子和氯离子;

(2)H++OH-=H2O。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进行分析解答。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NaCl、NaOH

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

离子

H++OH-=H2O

2H++CO32-=H2O+CO2

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D

【解析】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在a点时溶液的pH>7,显碱性,其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甲同学失败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故填:NaCl、NaOH;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

(2)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我们知道,HCl液和NaOH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HCl和NaOH在溶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因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符号表达式为: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故填:离子;H++OH-=H2O;

(3)①根据上述反应原理可知:Na2CO3与H2SO4反应实质是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离子方程式为:2H++CO32-=H2O+CO2;故填:2H++CO32-=H2O+CO2;

②与Ca2++CO32-=CaCO3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有Ca(OH)2+Na2CO3=CaCO3+2NaOH、CaCl2+K2CO3=CaCO3+2KCl等;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5.【答案】NaOH+HCl=NaCl+H2O

CaCO3+2H+=Ca2++H2O+CO2

水或气体或沉淀

【解析】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1)稀盐酸和碳酸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H2O+CO2。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6.【答案】CD

水为反应物

Cu+2Ag+=2Ag+Cu2+

AgNO3

【解析】解:(1)A中集气瓶中的水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B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C中水作反应物,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D中水作反应物,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根据“水的作用”可将下列实验中的CD归为一类,依据是水为反应物。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反应的实质是铜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铜离子和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u+2Ag+=2Ag+Cu2+,该反应过程中硝酸银中银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硝酸银做氧化剂,其化学式为AgNO3。

故答案为:

(1)CD;水为反应物;

(2)Cu+2Ag+=2Ag+Cu2+;AgNO3。

(1)根据四个实验中水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化学反应中水的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碱;2NaHCO3-     Na2CO3+H2O+CO2;

【解析】解:(1)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

故填:碱;2NaHCO3-     Na2CO3+H2O+CO2。

(2)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的CO2量,前者

故填:

(3)粗盐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CaCl2、MgCl2、Na2SO4等)。用粗盐制取“化学纯”级的NaCl,步骤为溶解、加过量氯化钡除去硫酸钠、加过量NaOH除去氯化镁、加过量碳酸钠除去氯化钙、过量的氯化钡、过滤除去沉淀、加适量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蒸发结晶得到“化学纯”级的NaCl固体,因此试剂a、b分别是BaCl2、Na2CO3。

故填:B。

(4)①Na2SO4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故填:BaCl2+Na2SO4=BaSO4+2NaCl。

⑤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工作人员喷射NaOH溶液形成液幕,包围并且吸收泄漏的氯气,其反应原理是: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故填:Cl2+2OH-=Cl-+ClO-+H2O。

⑥8NH3+3Cl2=6NH4Cl+N2,反应过程中,氮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因此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还原剂是氨气,氧化剂是氯气,发生还原反应的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是3mol,发生氧化反应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2mol,因此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故填:是;3: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硝酸钠

H++HCO3-=H2O+CO2

Cu(OH)2+2HCl=CuCl2+2H2O

AB

【解析】解答思路:(1 )判断反应后的溶质,一般考虑生成物有没有可溶性的物质,比如硝酸钠是可溶性的而氯化银是不可溶性的,所以硝酸钠是反应后的溶质、(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保证正负电荷量相等,原子个数守恒

(3)。复分解发生的实质就是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其实在微观上就是溶液中的离子减少

答案:(1)硝酸钠

猜想三:氯化钠

(2)H++HCO3-=H2O+CO2

(3)Cu(OH)2+2HCl=CuCl2+2H2O

(4)AB

1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以及反应后的溶质的判断的依据是物质的溶解性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遵循的原则

3.复分解发生的实质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5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说播课教学设计

平罗县黄渠桥九年制学校

教师:刘立娟

今天我说播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分析、教学方法及教学安排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学目的。本节课从两个层面设计的教学目的。

(一)知识层面教学目的

1、让学生认识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2、让学生学会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

3、初步认识新的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二)学生情感层面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素养能力。

二、教学理念

1、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积极主动去体验享受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能力。

三、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盐是中考的重点考试内容,宁夏中考化学试卷在2018年关盐测试分值为分,2019年为分,2020年为分。盐类的性质综合了酸、碱、盐、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相关性质考察,学好盐是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相关物质性质知识点的回顾和综合应用,是整个化学学习内容的升华,对于学生而言,学好、学通盐的性质对于学好化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认识常见碳酸盐的性质,该内容与第十单元常见酸和碱为同一体系,相互联系,在上一单元学习中学生对盐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知道化学中的盐与食盐的区别,本节课主要利用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做引导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碳酸盐与酸和碱的反应,从而认识常见碳酸盐性质,并初步认识和掌握复分解反应概念。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常见碳酸盐的用途。

2、学会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

3、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

(三)教学难点

怎样正确合理的利用碳酸根离子检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旧知识回忆、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

五、教学安排(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对于盐的概念我们已有初步认识,我们了解到化学中的盐指的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一类化合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常见的盐的性质。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三种碳酸盐的化学式,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从它们的结构上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共同回答:都有碳酸根离子。教师总结:我们就将这种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统称为碳酸盐。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

一、板书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二、教学内容

(一)认识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请同学观看一段视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方法、步骤以及实验现象,并且写出反应原理。

教师活动:在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我们已经知道碳酸钙可以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那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反应呢?

学生回答:三分之二学生推测能,三分之一学生保持沉默。

教师活动:为了证明同学们推断,教师演示实验11—1。(播放教师演示实验视频)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碳酸钠+稀盐酸

碳酸氢钠+稀盐酸

实验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教师提问:为什么所有的碳酸盐当他们遇到稀盐酸时?能发生相同的实验现象呢?

学生集体回答:因为他们都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提问:那么结合刚才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在化学实验室如何检验碳酸根离子?

学生回答: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混浊,则该物质含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你能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吗?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台展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教师活动: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和酸的反应),那么碳酸钠能否与碱发生反应呢?教师演示实验11-2(照片展示)

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并写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 方程式

(二)认识常见碳酸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师提问:认识了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那么它们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同学看课本73页,第二自然段,了解它们的妙用。(图片展示学生自学效果)

当堂训练:

1、现有两瓶白色固体只知道它们分别是氯化钠和纯碱请用化学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本题考察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碳酸盐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点的掌握,重点考察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学生统一回答,用稀盐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学生回答完全正确,但是方法过于单一,老师又再次强调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于是各小组经过讨论发现可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来进行验证。本题考察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2、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

假设二:该溶液变质了

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分别验证以上假设,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所有学生在考虑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时,第一印象是产生了碳酸钠,因此,同学们一致认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因此,大部分同学在设计实验时都利用了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碳酸根离子,但是同学们却忘了之前我们学习的有关碱的内容相结合。

于是老师拿出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让同学们,按照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来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同学们发现,当最初滴入稀盐酸时,并没有明显的现象,于是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怀疑并引起了他们的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经过小组讨论,他们发现有可能该试剂当中还含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钠,于是他们改进了实验方法,他们像所给的试剂当中加入大量的稀盐酸,他们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从而检验此时的氢氧化钠已变质。同时,同学们还想到了可以直接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钙来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

(三)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分析今天我们学习过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Ca(OH)2= CaCO3 +2NaOH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6

命题角度: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常见的物质进行鉴别.

例1(2012年江苏宿迁中考)鉴别下列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 用水来鉴别食盐和硝酸铵

(B) 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C) 用燃烧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D) 用酚酞试液鉴别纯碱和烧碱

解析:选项(A)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摸一摸器壁有凉的感觉;选项(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是硬水;选项(C)将燃着的木条插入气体中,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选项(D)纯碱和烧碱都能使酚酞变红,所以不能鉴别出来.答案:(D).

例2(2012年山东聊城中考)鉴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试剂(括号内的物质)正确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稀盐酸)

(B) 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C)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

(D) 稀盐酸和稀硫酸(锌粒)

解析:选项(A)中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都能和稀盐酸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选项(B)中氯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没有现象;选项(C)中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不反应;选项(D)中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和锌粒反应产生气泡.答案:(C).

评注:鉴别时通常先考虑物理方法,后考虑化学方法.根据被鉴别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热稳定性、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先确定其中一种或几种物质,然后再以被鉴别出的物质为试剂,再分别鉴别出其他物质.特别注意化学反应中热量的变化也可以用来做鉴别的依据.

考向二物质的检验与推断

命题角度:常见物质的检验与推断.

例3(2012年北京中考)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氢碳氧氯钠铁

元素符号HCOClNaFe

(1)若某固体单质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不同的气体.该固体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某可燃性气体由两种元素组成,一定含有的元素是,可能含有的元素是.

(3)若X和Y反应生成两种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向X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再滴加Y溶液至溶液变红,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4)若某元素的单质A及其氧化物B均与D溶液反应,分别生成该元素的化合物E和F.且这种元素在B和F中的化合价相同.B与D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工业上用F和H2在300~350℃时反应制得D和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1)碳是一种固体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点燃CO2;(2)由表中元素可组成的可燃性气体且含有两种元素的有二氧化碳和甲烷,故一定含有的元素是碳元素,可能含有的元素为氧元素或氢元素;(3)由以上元素形成的可溶性碱为氢氧化钠,形成的酸有盐酸,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都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故X为氢氧化钠,Y为盐酸,向氢氧化钠中滴加盐酸并过量,溶质为氯化钠和盐酸;(4)以上元素的单质和氧化物都与一种溶液反应的,分别形成该元素的化合物E和F.且这种元素在B和F中的化合价相同的只有铁单质即A和三氧化二铁即B,二者都能与酸反应,由以上元素形成的酸为盐酸即D,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即E,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即F,故B与D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是三氧化二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F和H2即氯化铁和氢气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Cl3+H2=2FeCl2+2HCl.

答案:(1)C+O2点燃CO2(2)碳元素;氧元素或氢元素;(3)氯化钠和盐酸(4)Fe2O3+6HCl=2FeCl3+3H2O2FeCl3+H2=2FeCl2+2HCl;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7

设计微课内容时,重点在于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科角度,设计优质课件,录制成微课视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点,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

学生在微课视频学习之前,可进行任务单和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与了解.任务单由教师设计,用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提供“学什么和怎样学”建议的学习导航.微课视频是微课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学科主题知识点,用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以下是我在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课题教学中的微课实录.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色、态、味;(2)密度与空气的比较大小;(3)水中的溶解性.列表展示:二氧化碳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如何探究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一般有两种方法.实验法:【播放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视频】(57秒);计算法: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而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由此确定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那我们如何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呢?【播放二氧化碳溶于水视频】(50秒)

请学生思考,还可以通过哪些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密度和溶解性?

探究密度:方法一,向盛有空气气球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发现空气气球上浮;方法二,向平衡纸袋的一边倾倒二氧化碳,发现倾倒二氧化碳的纸袋下沉;方法三,向平衡天平的一边倾倒二氧化碳,发现倾倒二氧化碳的托盘下沉.

以上三种方法,由实验现象都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

探究溶解性:方法一,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试管中的液面上升;方法二,向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注入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到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

上述两种方法,由实验现象均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根据密度和溶解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⑴怎样检查煤气是否泄漏?⑵若家用燃气是天然气,则报警器应安装在什么位置(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147页图).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能供给呼吸.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深洞,绝不能轻易进入,否则可能会发生危险.在进入之前必须要做“灯火试验”.

2.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向装有上下阶梯上燃着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现象是:下层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火焰后熄灭.此实验还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决定了二氧化碳一个很重要的用途――灭火.但遇到金属活动性强的镁燃烧会如何呢?实验发现:镁条点燃后,放入二氧化碳中不但不会熄灭,反而剧烈燃烧,瓶壁上出现黑色颗粒.其反应方程式:CO2+2Mg 点燃2MgO+C.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是有条件的.

3.能与水反应.【播放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视频】(1分03秒)上述实验的反应方程式:CO2+H2OH2CO3.由于碳酸很不稳定,常温下就会分解,其反应方程式:H2CO3CO2+H2O.当烘干第四朵纸花,纸花又会由红色变为紫色.那二氧化碳与水在条件发生变化下,产物又是什么呢?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人、动物、植物呼吸、煤等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其反应方程式: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产生的氧气又可以供给人、动物、植物呼吸.

4.能与碱反应.【播放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视频】(23秒)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反应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此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无现象.那我们又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实验一:将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试管中的液面变化情况.实验二:向两个同样规格,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振荡后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的变化情况.请问:⑴实验二中若观察到U型管左端液面(填“升高”或“降低”),则证明溶液中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其反应方程式:;⑵与实验一相比,同学们认为实验二更合理,因为它排除了对实验的干扰.

二氧化碳与碱反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2+Ca(OH)2CaCO3+H2O],由于此反应可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因此z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2+2NaOHNa2CO3+H2O],此反应无现象,但由于氢氧化钠固体极易溶于水,可以配得浓度较大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因此除去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CO2+Ba(OH)2BaCO3+H2O],由于此反应可吸收较多二氧化碳又有明显的浑浊现象,因此氢氧化钡溶液既能检验二氧化碳又能除去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篇8

关键词:“无明显现象”实验;间接直观实验法;对比实验;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2C0074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初中化学学习中许多化学变化常伴随明显现象的产生,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实验有助于学生判断变化中新物|的产生,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

然而,在实际的变化中并不是每个化学反应都伴随明显的化学现象,比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反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易溶的无色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在变化过程中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可观察的现象,我们经常称之为“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针对这些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学生无法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来判断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分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特征,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因此产生认知上的困难。

怎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基础上深刻理解无明显现象的变化确实发生了呢?间接直观实验法通过利用一定的测量手段,放大或凸显原本不够明显的物质相互作用的变化特征,或是选择间接变量进行测量或表征,形成“有明显现象”可供观察的实验。本文利用间接直观实验法,将原本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设计成为可供观察的有明显现象的实验,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常见的化学反应。

1 利用指示剂的变色对比实验,感知化学反应新物质的产生

可溶性的无色酸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过程没有明显的现象,但是溶液的酸碱性却发生了突变。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利用酸碱指示剂石蕊或者酚酞的变色,说明物质的酸碱性发生了变化,明确指示出反应过程物质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也可以测定溶液酸碱度,从酸碱度的数值变化学生可以间接判断化学反应的进行过程,感知新物质的产生。

如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利用酸碱指示剂变色和pH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设计定性或者定量的测定溶液酸碱性对比实验(见表1)。

又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碳酸,无明显现象,若在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再通入CO2气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能否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于是设计了一组石蕊试剂变色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石蕊的变色判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显酸性(见表2)。

利用指示剂显色对比,直接观察反应过程中物质酸碱性的变化,从而判断物质的成分发生变化,感知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的产生,理解无色的可溶性酸和碱、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2 间接检测物质成分的对比实验,解释说明化学反应的微观构成

化学反应的发生实质就是反应物变成了生成物,反应过程中可以检测化学反应过程物质的成分发生的变化,用间接直观的实验检测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成分,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分析解释化学反应的微观构成。

无色碱溶液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后生成无色可溶于水的盐溶液,无法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在不断地减少,生成物在不断地产生。依据间接直观的实验检测反应物成分的减少和生成物成分产生,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解释说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即无色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物减少,生成物(Na2CO3)产生。从检验反应物(CO2)减少和生成物(Na2CO3)的产生角度,设计对比实验,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

反应物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后气体量减小,容器内气压减小。设计喷泉装置、反应容器连接U形管或盛水的容器,反应后会发生液体倒流现象,反应容器内连接橡皮球或用软塑料瓶做反应容器,反应后发生形变,这些装置凸显气体量减少,气压明显变小的现象,明确知道反应物气体的减少,化学反应中物质成分发生质的变化,微观构成也变化了(见表3)。

上述实验都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学生质疑也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了相同的现象。

由于对比实验的不严谨,控制变量的不一致,使分析解释化学反应出现了偏差,学生产生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疑惑,若改用相同材质的塑料瓶,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对比实验,可排除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疑问(见表4)。

从反应物的成分减少设计的对比实验,从宏观的气压减少,推测反应物二氧化碳气体的减少,用物理变化的现象,分析推断物质成分的变化,理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产物是碳酸钠和水。组成碳酸钠的碳酸根是检验的特征成分,选择不同类别物质(酸碱盐)进行检验实验(见表5)。

碳酸根用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检测可以产生明显的气泡或者沉淀现象。酸检验碳酸根产生弱酸碳酸,可以观察到气泡现象。用可溶性的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可溶性的钙盐或钡盐检验碳酸根,有明显的白色沉淀产生,放大的实验现象检测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以确定化学反应的发生以及化学反应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从“无”现象到“有”现象的实验探究中间接地呈现明显现象,激发学生好奇心,深入思考化学反应的特征,分析化W反应的微观变化,推测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的逻辑关系,提升学习化学的思维品质,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3 利用温度计测定反应中温度变化对比实验,分析判断化学反应的特征

化学反应过程中还存在能量的变化,可以利用实验仪器来放大不明显的现象,凸显实验现象,进一步判断新物质的产生,体会化学反应的发生。

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有时放出的热量少一般很难观察和体验。使用温度计测量中和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升降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利用明显的温度变化,凸显中和反应中的放热现象,明确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两种物质的反应特征(见表6)。

4 从“无”到“有”间接直观实验法的教学过程:质疑-假设-检验-分析

在《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的性质没有明确的实验要求,学习水平层次要求比较模糊,但教科书的内容和考试手册上的要求以及这些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解释却是在理解、掌握甚至应用层面上。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直接设计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推测生成物质、分析化学反应原理显得特别重要。但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却都没有明显的现象,有些现象甚至出乎学生意料之外,于是开始质疑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利用间接直观实验法,对这些学习难点的教学过程通常可以依照如下环节来展开:情境引入提出质疑-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检验分析现象-结论获得解释原理。具体而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无明显现象”实验转化成“有明显现象”的对比实验――间接直观实验法:利用指示剂显色、检验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成分、测定反应中温度的变化等手段去放大和凸显实验现象,使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化学反应发生的特征和本质,分析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

5 结语

从“无”到“有”的对比实验,将化学学习中难以分析和理解的化学反应难点,转化成直观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说明化学反应的特征、物质成分和微观构成,从而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

此外,从“无”到“有”的对比实验往往是讨论一个探究性问题。在解决探究性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学习难点,还会引发多个知识的综合应用,促进了学生化学知识的整理、综合、拓展,使化学知识结构和方法得到重构、实验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 下一篇:晚上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