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古诗范文

时间:2023-09-30 22:31:47

春日古诗

春日古诗篇1

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春日古诗篇2

“一夕轻雷落万丝,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日古诗篇3

内容美古代诗歌在内容方面可分为思乡诗、边塞诗、爱情诗、赠别诗、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言志诗等。在赏析时,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诗,然后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志趣。如《登幽州台歌》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陈子昂前思古人、后念来者,感叹人生有限、壮志难酬,读后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李商隐的《无题》是一首咏叹忠贞爱情的古诗,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山行》(杜牧)等都属于写景诗,分别描绘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当然有的诗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容,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既可以是思乡诗,又可以算作写景诗;《黄鹤楼》(崔颢)既是怀古诗,也是写景诗,还可以归到思乡诗里。但大部分诗都可以在以上类别中找到较为明确的归属,可以根据所在类别从内容上加以赏析。

想象美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在通常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意大利的维柯也认为“诗只能用狂放淋漓的兴会来解释,它只遵守感觉的判断”。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是诗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李白“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想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是想象;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也是想象,大胆超俗的想象,营造了诗歌所特有的意境,再造了一个瑰丽奇绝的世界。品味诗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联系作者借以想象的媒介,或山,或水,或情,或理,品出诗人的旨意,不也是一种很好的赏析吗?

音画美诗歌与绘画、音乐等很多艺术形式之间都有相通之处。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不妨就其《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看一下。首先是构图简洁明快,大漠、长河、孤烟、落日,都是表现奇特壮美的塞外景色的特有事物。大漠辽阔无垠是面,长河蜿蜒而行,孤烟直冲云霄是线,落日是圆。其次笔力苍劲,“漠”是“大”,“烟”是“直”,“河”是“长”,“日”是“圆”,四个形容词逼真传神,真乃神笔。在用色上,黄沙、灰烟、白水、红日交相辉映,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不仅王维的诗,很多写景诗都可以从绘画的角度,从构图、线条、用色上加以赏析,像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等都可以从这个角度赏析。除了绘画,还可以从声音这一角度来欣赏古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是以动写静,有着禅者的虚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是借猿声表达船行之快,突出李白的兴奋与喜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是作者在繁华欢娱的歌管笙箫中听出了亡国之哀。很多诗用声音叩响了我们的心灵,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用耳朵来欣赏。

修辞美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提高表达效果,这应该就是修辞。而生动、形象、凝炼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因而大部分诗歌不约而同地采用修辞来写景抒情,表情达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运用对偶,景象开阔,笔势流荡,接着连用两个比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映水中如天上飞来明镜,云结天上似空中平添海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都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形象感人。其他如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在古诗中也较为常见。立足古诗内容,把握修辞特点,说出其表达效果,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应该算是达到应有的欣赏水平了。

炼字美如果从以上角度不好赏析,可以试着找一下诗中精彩的字、词,揣摩一下其妙处,体味一下古诗的炼字美。所找的词也许是诗眼,也许是一个动作,一种色彩,一个表示数量的词,但一定要说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如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中“一片”极写玉门关渺小,“孤”字既写出环境的旷阔悲凉,又暗示远征兵士的愁苦境遇。再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个动词“生”与“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海日初生,春来江上的景象,给人以乐观向上的艺术感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用了“早”和“新”,来写早春景象,因是“早莺”才争“暖树”,因是“新燕”故啄“春泥”,不仅写出了初春特有的景物特点,而且隐约可以感到诗人喜迎春天的愉悦心境。

春日古诗篇4

摘 要:春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用荣格的原型批评对这一意象进行原型分析,它在古代文学中的最早出现及当时创作者的心理,后世作品中的运用,在名称和象征意义上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意象,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就是以意象为表现基础的。意象作为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进入古典诗词的意象更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诗人往往用意象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艺术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中,有关时间和空间的经典意象层出不穷,原型意义的内容被大大地扩展开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也就使原型概念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按照荣格创立的原型批评,我们知道,每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一个意象”,古典文学中的原型作为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古老民族丰富的历史经历和心灵世界。原型在文学作品中被有效地形象化,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原始意象即原型得益于文学作品这个载体,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出现。原型批评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弗莱说:“(原型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在文学作品里反复出现,足可被认作人的文学经验之总体的因素。”{1}

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的创作中,“春草”就是这样一种原型,它经常用在表达送别、相思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意象。卡西尔曾说过:“艺术王国是一个纯粹形式的王国”,而“这些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诉诸感觉的”{2},所以,春草的意象也就构成了一种诗的纯粹形式,它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丰富历史内容和文化意蕴。

春草意象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这篇作品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汉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刘安所作。因为刘安常到长安朝见汉帝,但朝中情况异常险恶,作为他的宾客的淮南小山担心刘安遇害,希望他不要在长安久留,早日归来。宾客们远望刘安离去和将要归来的道路,在明媚的春光里,他迟迟不归,只能望见满目萋萋的春草。思念之情非常急切,从“春草生”到秋天的“蟪蛄鸣”,时光流逝,感情愈烈。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情思融进物象,萋萋的春草凝聚着无限思念。春草既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离情别绪的载体。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怀念故人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

春草意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中国古代广阔深远的时空意识。宇宙浩瀚无穷,亘古不变,春草的形象犹如灞陵伤别的年年柳色反复撞击着文人才士的心灵。见春草而思念远方的亲人,这在交通、通讯非常落后的古代,是许多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而春草也成为一种原型,这一“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经过诗人们长期、反复地运用,产生了鲜明的象征意义。原型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便会使读者如同重温远祖的切身体验那样,受到强烈的感染。荣格认为原型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意象。作家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自觉地在作品中体现了某些原型;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则由这些原型而触动了积淀在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这时会突然感到酣畅淋漓,得到心灵的震撼,仿佛全人类的声音都在心中共鸣。

自从“春草”在《楚辞·招隐士》中出现以后,春草原型和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描写别离的诗人对春草这一意象十分钟情,使它成为诗词创作中一个固定的意象,而“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春草意象经常在后世的作品中出现。李商隐曾把这个现象概括为:“见芳草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绿遍天涯的萋萋芳草将人们的情思引向远方,碧草连天,寄托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寄托了送别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以春草为意象抒发离别情结的诗句不胜枚举: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李白《灞陵送别行》:“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刘长卿《谪仙怨》:“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独孤及《登后湖伤春怀京师故旧》:“山山春草满,何处不相思。”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也出现春草原型,独特之处在于从时间上将来年的春草表现出来,在当前想到未来,在送别当日就流露出归期难定、离思方深的感情。题为“送别”却又无具体送别情节,以春草为反衬,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似浅实深,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从空间上表现异地的春草,描写春天的思妇看到秦地的绿桑,遥想远在燕地的丈夫也看到碧丝一般的春草,也一定萌发了盼归的感情。对《楚辞·招隐士》诗句的化用巧妙、自然。

在春草这一意象的运用过程中,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非常著名,起到了一种总结性的作用。这首诗通篇写草,用丰满的形象对春草原型进行了全面的演绎和阐释,极写了春草“一岁一枯荣”的亘古不变,“春风吹又生”的生命顽强和“远芳侵古道”的辽阔雄浑,最后又归结到送别这一主题上。它是春草的颂歌,是春草的绝唱。

这是一首以描写春草为背景的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大地回春,春草萋萋,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兴感、触景伤怀啊!“萋萋满别情”,在作者看来,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离愁别恨,这正是诗中歌颂春草的最终意蕴。

诗人送别的是一个远行的友人。当送别友人来到茫茫古原的时候,但见一片春草萋萋,遍野碧绿,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古原春草的形象涌现在作者眼前,留给他的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思索。亘古不变的年年春草在古原上营造出怎样的美的境界?春草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原型,唤起了诗人苍茫天地的空间意识和辽远深厚的历史意识,激起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友情珍贵的人生喟叹,又一次触动着作者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辽阔古原上茫茫春草所构成的雄浑古朴的审美境界,使诗人站在古原上就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出现以来无数诗人歌咏过的形象又涌现在他的眼前,离别的深情涌上了他的心头。古原春草成为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自古以来,这里上演过多少次送别的场面,多少次悲欢离合的情感抒发。而今诗人又一次来到这里送别友人。“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当友人渐行渐远,消失在野草丛中时,这满眼绿色的春草饱含、寄托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做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深情熔铸在对春草的描写之中,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春草意象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转贴于

荣格认为:“原型即领悟的典型模式。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在与原型相遇。”他还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3}在词的创作中,许多表现离愁别恨的“典型情境”也借助春草这一“领悟的典型模式”来抒发幽怨的情感。

林逋《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全词以春草为感情的出发点和描写重点,以荒园暮春为背景,抒写离情别恨。最后三句以萋萋春草,象征绵绵不断的离情。春草这一意象凝聚了词人浓厚的情思,是表现离别情结的依附体。

韩缜的《凤箫吟》:“锁离愁,连绵天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车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山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裀。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草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这首词通篇描写春草,而且始终把春草当作离恨的象征而进行多侧面的刻画,是一首写尽离愁别绪的伤心词,因而被公认为是词中歌咏春草的典范。

从以上的许多例证中我们可以发现春草作为原型象征在诗词创作中的意义。正如格尔哈德·霍普特曼所说:“诗歌在词汇中唤起对原始词语的共鸣。”荣格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型意象,并对其进行加工制作,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远古的历史在诗人们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运用中,同一原型有时在名称或象征意义上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某种普遍的心理要求。在诗人、词人们的表现送别相思的作品中,随着描写对象、环境的具体变化,春草这一意象的名称有时变为“草”、“边草”、“细草”、“芳草”、“王孙草”、“衰草”、“燕草”和“碧草”等。如: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近寒食雨草萋萋,着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唐·无名氏《杂诗》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

——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

碧山终日思不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江树,鸥外春沙。

——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纳兰性德《蝶恋花》

在春草意象的运用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些象征意义的“变异”,由表现别情泛化为表现思乡,进而表现“回归”这一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主题,表现“王孙”们挣脱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追求真实人生,探寻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关于对故园的“回归”、情感的“回归”也都染上了春草的新绿。春草将中国传统的“回归”精神与诗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园的怀念联结起来,丰富了这一原型的象征意义。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这首诗写作者被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感伤情怀。池塘上的春草,使他“感楚吟”,想起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更激起了他从困窘中摆脱出来,走回乡隐居的道路。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也写了崔颢登黄鹤楼所见所感,“芳草萋萋”极力烘染出诗人的愁绪,引出日暮思归,乡关何处的乡愁。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中虽然没有出现“春草”二字,但用了一个“绿”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意象的存在。

这些作品中表现思乡的春草意象也正如荣格所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循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的一道深掘的河床,生命之流在其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4}

以上我们对春草这一古典诗词中的著名意象进行了粗浅的原型分析。原型批评的观点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在其艺术意象中体现出全人类的生活经验,必然回复到人类精神的那些原型。中国古典诗词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学习理解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弗莱说:“我以原型指这样一种象征,即它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我们的文学体验一体化。”{5}中国古典诗词象征优美,诗意遒劲,诗句淳朴,体验深切,千百年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如果从“原型意象”的角度加以分析、领会,人们还可以窥见它们之所以长久感人的深刻原因,从原型象征中发现人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意义。因为,它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称验形式,是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它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

{1}{5}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1.

{2}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 北京:三联书店.1988.

{3}{4}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春日古诗篇5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日古诗篇6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日古诗篇7

【关键词】积累意象;浓厚的兴趣;古诗意象赏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力层次为E级。对于冲刺高考来说,怎样走进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进行古诗鉴赏呢?

意象,是走进诗国的一张门票。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歌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或物,还包涵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就犹如买了一张门票,走进了古诗的殿堂,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

一、送别类意象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以致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酒,既能排解愁绪,又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古诗多不胜举,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或饯别之用。在古诗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晏几道《浣溪沙》“衣化客尘今古道,柳含春意短长亭,凤楼争见路旁情”。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诗,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芳草,如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夕阳,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水,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王维的《送沈子福归江东》“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秋,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送别类意象还有明月眼泪、孤云、歧路、浮萍、孤蓬、杜鹃、鸿雁、灞陵、寒蝉、兰舟、西风、画角、落叶、残红、败荷、细雨、寒鸦、鹧鸪、春风、西楼等,这些意象都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生在鉴赏古诗时只要看到这些意象都可归结为表达诗人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

月亮,一般情况下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亮都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等等。

三、愁苦类意象

梧桐,在古诗国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芭蕉,在古诗中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猿猴,古诗中常常借助于猿猴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鹃鸟,在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哭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四、抒怀类意象

、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等,通常抒清高淡泊、不屈不挠、坚贞正直、顽强向上、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忠贞高尚、盛衰兴亡之情。

五、爱情类意象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等,通常抒相思、爱恋、夫妻恩爱之情。

六、战争类意象

投笔、长城、请缨、羌笛等,常抒弃文从武、戍守边疆、杀报国、悲怆凄凉之情。

教师在平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上述古诗的意象,保持浓厚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自然就会找准古诗的意象,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古诗鉴赏的突破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握了古诗的感情基调,做各种考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08年版

[2]《唐诗宋词选读名师课堂》

春日古诗篇8

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登高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登高情结,这种情结又影响着文人的文学创作和审美心境。登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登高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文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遭到贬斥,不得志,他们所追求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在登高望远的时刻才可以使自己饱受束缚的心灵得到暂时的释放,使自身获得片刻的自由空间。我心飞扬,不能与鸟同飞,也要站到离天更近的地方,去品味飞翔的感觉。

那么,怎样鉴赏登高诗呢?

1. 抓取关键词,探究登高的目的

古代文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目的:

①应和节令。中国历代的一些文人雅士,每当重阳之时,常常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面赏菊饮酒,一面吟诗抒怀,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诗篇。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②即席酬唱。如王勃的《滕王阁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浙江绍兴之兰亭,江西南昌之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均依山傍水,视野开阔,是历代文人登高宴饮的理想胜地。

③借景抒怀。正因为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契合,所以不管是仕宦出游,还是羁旅漂泊,文人异地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已成一种情结。登高一则可以饱览异地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一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

④登高怀古。今昔比照中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⑤登高饯别。每逢家人故友外出远游,登高设宴,举杯畅叙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对方离去,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调和畅诉衷情的告别形式。如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 知人论世,探究蕴含的思想感情

登高有时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活的再发现,感情的闸门在一刹那间被打开,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古代文人在登高时阐发的情理常常有:

①盛赞风景之美,畅叙登高之乐。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

②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国之殷。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如:“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人登楼远望,只看见脉脉东去的江水,舟横渡口,人迹稀少,荒野里飘荡着几家没有生气的炊烟,寺庙古树上时而飞过一两只鸟儿,一切都显得寂寥。他想家了,想起了在八百里秦川渭水边上的家,到这远天远地来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孤独漂泊的愁滋味一下占据了诗人的心。

③哀人生苦短多舛,发壮志难酬之忧。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许多感慨。功业未就的苦闷成了一生的心痛。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目睹腰中宝刀,却不能用来杀敌卫国,悲愤地拍打着亭上的栏杆。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

④叹时事动荡之乱,表忧国忧民之志。身逢乱世,国恨家仇往往成了诗人登高时挥之不去的情思,少了闲暇登高的那份轻松和自得,袭上心头的忧国忧民之志让登高多了几分肃然。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晚年的羁旅之思、怀乡之情、垂暮之叹、衰鬓之怨以及家国之恨,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高考链接】(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解析】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出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接着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中原荒烟,千村寥落。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唱和诗:故人惠思我,百里寄遥音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有联句、酬和、和答、分韵、和韵、次韵等。古人唱和多为赠答,其内容有思友怀人、相互劝勉、畅言志向、倾诉际遇、怀古忆旧、游景玩趣等。古人一唱一和以诗会友,格调高雅,气息清新,友情深厚。历代著名诗人大都有唱和之作传世,他们或者以唱酬相往来,或者寄和答于别后,或者忆前人而追和。以诗相唱和来增进诗人之间的交往,表达诗人们对生活,对时事,对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之一。

唱和诗鉴赏要点如下:

1. 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

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它往往有助于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 要明了产生唱和诗的原因

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因审美爱好与情趣方面的趋同而唱和;②因社会遭遇相同而唱和;③因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相似而唱和。

【高考链接】(2009年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阅读下列甲、乙二诗,选出叙述正确的选项。

[甲]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乙]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A. 二诗均藉由描写景物的变化,具体呈现季节的交替、转换。

B. 二诗均藉由自己和他人态度的差异,深化面对春尽的感伤。

C. 甲诗以“犹是春”表示只要心中有春,即令春去亦无须伤感。

D. 乙诗以“何须恨”表示四季各有其美,当豁达迎接夏天到来。

【解析】古诗中保留了相当多的诗友间赠酬作诗作品,其中互表心志、互传关爱的很多。见之文字的是“赠”“见寄”“酬”等字样,这类诗作不同于一般的应制诗。古人习惯把每月的月初、月半、月末称作为朔、望、晦。诗题中的“晦日”即为月末三十日,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不言而喻。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宵一刻值千金”,暮春最后一天,犹为珍贵。联系甲诗文题及末句,诗人惜春、惜时、惜友情之旨昭然若揭。但乙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花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综观四个选项:A项错在“具体呈现季节的交替、转换”;B项错在“深化面对春尽的感伤”,乙诗没有感伤;C项错在“即令春去亦无须伤感”;D项正确。

哲理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在诗歌领域开创了哲理诗这朵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独特的智慧之花。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宋代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

哲理诗一般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鉴赏时要注意:

1. 明了诗人表达哲理的形式

一般有三种形式: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2. 明了哲理诗视角的丰富性

哲理诗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描写自然景物如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社会政治的如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描写人生理想的,如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写文艺创作的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等。

【高考链接】(20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参考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上一篇:我的体育老师范文 下一篇:桃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