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04:50:28

成与功阅读答案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1

功利化之一:将阅读教学等同于阅读测试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课堂教学目标很明确,是“本节课,我们完成这样一项任务:通过高考阅读题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是:集体朗读课文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宣读查阅的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接着教师分发2011年全国高考阅读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完成阅读题。显然,这一教学案例中,执教教师就混淆了高考“阅读测试”与“阅读教学”,将“阅读教学”等同于了“阅读测试”,从而走向了纯功利的应试教学。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要检验学生在具体的语言背景下对最基本的字、词、句、段、篇的把握与理解,命题的指向是答案的求同与唯一,而且是直指“思维结果”的呈现。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这里所说的“个体阅读”是指个性化的文本意义的建构。上述教学案例中,执教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就是只注意到了理解和答案的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受。其实,《世间最美的坟墓》篇幅不长,但文质兼美,意蕴深长,耐人咀嚼,执教教师本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

功利化之二:阅读教学德育化

“课程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国教育一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将“课程应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结果是很多人都将文本主题与德育生硬地对号。比如,有些所谓的优秀教案中就堂而皇之地出现了“德育目标”。这就是“阅读教学德育化”的体现。

比如,解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只有一种思路,那就是政治价值:《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预习提示”也引用朱自清《一封信》里的陈述,说他的“不平静”是对“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的不满。说实话,如果“知人论世”地进行分析,以上结论实在是很不全面。这种“很不全面”,其实就是受“阅读教学德育化”影响所致。还有所谓的“光明的希望”:鲁迅先生在《药》里瑜儿的坟上摆了一个花圈,于是便有了鲁迅先生自己以及世人所说的“光明的希望”。事实上,自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后,“光明的希望”也就成了阅读教学与生俱来的赘物。于是,读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就要讲“新事物是要取代旧事物的”;讲《挖荠菜》,最后一定会来上几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实,这简直就是地道的附加与强扭。比如,《挖荠菜》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是不敢回应母亲的女儿感到的孤独、无援、恐惧以及她的茫然无措。文末,作者还写道:“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这是妈妈感到儿女们对她不理解所产生的一种失落,同样也是一种茫然无措。两代孩子,两代妈妈,内心的体味是如此不一样。显然,妈妈急切呼告的正是两代人迫切需要的沟通。这些独到的分析,难道不比一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有意义吗?

功利化之三:阅读教学讨论化

这里所说的“阅读教学讨论化”,是指还没有对文本整体把握,就马上把学生引入大讨论的圈套,结果只是造成了一种“虚张声势”的课堂繁荣。时下,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满堂灌”慢慢失去了市场,于是这种看似“启发式”教学的“满堂问”便风行课堂――往往是书还没来得及读,文章还没有来得及理解,一下子就抛出一大串问题,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连续不断,一节课少则十几个问题,多则几十个问题,还美其名曰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伪讨论”,不是该问的没问,不该问的乱问,就是很多问题十分浅显或近乎浅薄,结果是问题设计缺少层次和深度,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价值。仔细分析这种“阅读教学讨论化”的怪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上,仍然是教师牢牢地控制着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老师接连不断抛出的问题,而学生丢开课本的辩驳与争论,更是以学生的“架空讨论”代替了老师的“架空分析”。

对策:更新观念,反思教学,走出“功利怪圈”

关于阅读和解析现代文,很多研究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精辟的解读观点,如“一元解读”“多元解读”“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阅读的目的在于建构新的意义”“文本解读不应培育假民主”“对话型阅读教学”等等。在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的今天,如果教师对这些前沿的教学观一无所知,只是用《教师教学用书》教,思想僵化,对学生的认识总是给予负面强化,对答案总是强调一个“标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就必将受到教师的束缚。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视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走出功利教学的怪圈。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2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阅读理解 阅读训练 阅读技巧 解题技巧

一、“四步法”第一步——阅读材料

所谓“阅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没完整地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四步法”第二步——找到原话

所谓“找到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的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应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先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但答案能在原文中找到,我们也可以尽量“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须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变化,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三、“四步法”第三步——看清要求

所谓“看清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的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这也是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得分点。要做到细读文章的内容、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四、“四步法”第四步——解答问题

所谓“解答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回答问题力求做到以下诸点:

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学生不联系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没有成绩。我们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线格中胡说和乱说,因为学生乱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据,持之有理。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笔者向学生说,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也是人定的参考答案,我们的学生不要害怕,任何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与教师的参考答案一模一样。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所谓“持之有理”就是让学生根据问题能够说出一个所以然来,能说出一个道道来,或谓之“自圆其说”。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3

关键词:积极;理解;交流;方法

教语文有两怕,一怕教阅读,一怕教作文。教阅读怕什么呢?教师在拼命引导学生往一个标准答案上奔跑,但学生就是引而不发,不是不知所措,就是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急切中,教师只好自己说出来。结果是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无所获。以标准答案为教学目标的教法一般是: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没有阅读,只有理解,既没读好,又没理解明白。阅读教学怎么教,很多教师很迷惘。怎样走出这种迷惘?在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送课到西吉”专题讲座和教学示范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要理解,先读清楚

没有阅读,就没有理解,这是一种因果联系。但阅读不是放任自流的读读就行。有效的阅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把能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词、句了然于胸,在学生阅读时,明确提出找最难理解的词、句,找最使你感动的词、句,你认为那句话写得好等阅读要求,让学生知道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做准备。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做交流,如果学生找的好,理解深刻,就可以进行新课。如果还没有达到预期,就要求再读,再交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形成阅读是理解的前提的心理基础,又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痛失父亲”的情感老师怎么讲也进不到学生的内心,原因是跟孩子交流感情的时候脱离了语言文字,没有抓住最能体现“痛失”的一句话、一个词“钉”。这说明读的不认真、不深刻,没有读清楚。在这里,读清楚的要求是没有文字障碍,能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能划出重点字、词、句。

二、互相交流是分享阅读成果,深入理解的最有效手段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把自己也定位成一个交流者,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武琼老师在学生读后要进行讨论理解时说:“我们来交流一下。”而不是我们许多老师所说的:“现在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来交流一下。”把教师和学生拉成了零距离,使交流在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生思维不受压抑,理解就会更深刻。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理解给予更多的赏识和宽容,只要他们的理解有一定的合理性,都要给予肯定,并顺着他的思维进行深入引导,以达到更佳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杜绝“请回答”这样的提问式语言,因为这样的话会使学生感觉自己的答案不标准而噤若寒蝉,不利于阅读理解的展开。

三、阅读教学要把握整体性,切忌把理解搞得支离破碎、华而不实,但也不能一开始就给出结论,禁锢学生思维

对文章的理解是一种整体感受,只有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句深入理解,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许多老师在教阅读教学时,一般是提出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就算完成任务。这使学生只见“点”,不见“面”,对文章形不成整体认识,也不是有效的理解。有的老师虽然在开始注重了整体感知,但在没有深入引导阅读理解之前,在学生只粗读课文之后,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总结出来,而且是用教学参考书上标准的语言呈现给学生,给人一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感觉,也就是没必要再教了。这种事先给出结论,然后再找过程的教法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他会把学生思维禁锢到老师总结的话语之内,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一个环节,二者不可偏废

关于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即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其工具性,又不能失之人文性。事实上,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会走向偏颇,在学字、词时脱离语言环境,不借助阅读。在教学阅读时,又忽略字、词、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读课文就只读课文,学字、词就只学字、词,常常是事倍功半。所以,阅读教学要取得实效,就要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在一起。

五、阅读教学是对老师基本功的考验,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多数不会进行阅读教学的老师,其实自己就读不懂教材里的文章,他对文章的理解是从教学参考书上得来的,也许还没有学生读的深刻。因此,要走出阅读教学的迷惘,教师首先要对要教的课文内容不迷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具体的高效课堂要求是:

1、规范教案。教案的书写除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外,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学情研究、方法指导、规律揭示、提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和讲授语言的精练设计等方面。

2、印发学案。每节正课必须给学生印发学案。学案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自我探究、问题集中。具体内容由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研究讨论决定。

3、改革课堂结构。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大力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在自学、精讲、讨论、合作、检测、反馈等方面下功夫。那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认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检查、交流学生的自学结果开始,从检查预习中了解学生哪些学会了,还有哪些困惑的问题,并根据学生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设置准确的教学目标。新课的教学,应该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开始,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这就是高年级阅读教学与中年级阅读教学根本的区别所在。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4

一、读

读又分“读材料”和“读要求”。

1、“读材料”,就是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了解文章主题、基本大意、层次和段落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以便查找。再则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总之,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既可用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也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认为“倒读法”较好,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读要求”,要求学生再审视语文阅读理解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读一遍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关键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也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的得分点,才好机智从容答题。第二遍读文章要求考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要完全弄清下几点: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在以上基础上,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 地点、定义和数字等。因此,解答阅读理解题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二、找

所谓“找”, 就是找原话。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并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样答题前把它们标记下,来以利方便。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画出间接信息加以理解,为答题服务。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将文中可以借鉴的话语做好标示。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这就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以标示出来,为下一步答题打牢基础。

三、答

所谓“答”,就是答问题,要让学生在根据语文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相应的问题。分为三层:第一层,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第二层,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第三层,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其次,答题时还有做到以下几点: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2、不乱答;乱答也不得分。3、言之有理。所谓“言之有理”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理”地来作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

再次,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所有答题带回原文,是否都符合;有无疏漏,确保无误。因此,还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作答。

最后,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阅读理解的考试时答题的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5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提分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57-01

现代文阅读题在初中语文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很大,江西省中考卷的现代文阅读题的分值为30分,然而,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却普遍很低。为了提高答题的精准度,我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初步的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第一等大事

1、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文章题目,学会以文题析文意

文章题目往往会对揭示文章主旨有帮助。例如,《方寸田园》从题目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文中要写的不是真正的田园,而是另有所指,是作者倾向的一种境界;再如《闲读梧桐》从题目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文章的主题不可能是“只读梧桐”,一定是还读了什么人,读出了什么人生感悟。

2、强调整体阅读整体感知,要求吃透文章的原意

具体而言就是要先弄清文章的主题思想、中心论点、写作目的;而后仔细琢磨文章的字、词、句,体味其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观点,用“圈、画、勾、点”法做上标记。如果第一遍读不懂,一定要读第二遍第三遍,然后再做题。切不可没完全读懂就做题或者边阅读边做题,这样往往会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3、强化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做到把准文章的脉络

要求学生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归纳段意可以通过勾划关键词句来完成。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任务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艰辛的,我把各项要求作为必检项目纳入作业,每次训练都例行检查,每次考完后都要检查,检查情况要在班上通报,对做得不好的学生还要有种种措施强行推进。老师只有把阅读过程抓实抓严,学生的良好好阅读习惯才能养成。

二、牢记各种文体各种题型的答题套路

1、熟记文体知识,做到滚瓜烂熟

2、牢记各种题型的答题套路,做到精确答题

比如概括题的套路就是:(1)概括事件: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2)概括特征(表现):说明文就是说明某个事物的特征,议论文就是某种观点看法的本质属性,记叙文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3)概括人物精神品质:概括特征时注意归纳“是怎样的人”来提炼精神品质,记叙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主要指有善心、诚信、勤学好记、助人为乐、廉洁奉公等。(4)概括论点(中心):在文中找——议论文大多在标题和首末段,说明文大多在首末两段或文中过渡段,记叙文可通过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来归总中心。

三、规范答题步骤 掌握答题技法

1、用心审题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2、确定答题区域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

3、在答题区域内按题干要求筛选关键词句

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很多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有的题不能直接找到答案,那就找出与答案相关的词句,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的要求概括出关键的词,为答题做准备。

4、整合概括,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合乎上面所说的答题套路。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四、研读参考答案 领悟答题方法

为了防止学生抄袭参考答案,大多数老师都会把参考答案保管在自己手上,一直到学期结束。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就是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一种可以使学生自我纠错、自我领悟的资源。我认为,千万不要把参考答案神秘化,而应把让它走进学生,让学生有比对、订正、临摹、领悟的机会,所以,在批改完作业后,我会把答案发还给他们,要学生认真对照参考答案订正错误,找出与参考答案的异同点,思考领悟答案因何而来。

五、编录错题集 不断追求完美

我不要求学生大量做题,从不搞题海战术,我认为,做一次题就要有一点进步,就要取到一定的训练效果。充分挖掘错题资源,也是提高得分的一条捷径,学生编录了错题集,对每次出错的题认真地分析研究,把丢分的原因找出来,领悟掌握方法后再来做题,这样就可事半功倍。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情感渗透

该课课文讲述的是18世纪欧洲的三位伟大音乐家的人物类文章,适合进行阅读欣赏课教学。文章分别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们之间的交集进行展开,为我们展现了伟大音乐家面临困境奋斗不息的画面。本文主要从本节课的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具体分析如何关注情感因素,达成情感目标。本节课笔者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了一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阅读教学课。集体教学审计步骤如下:

1. 阅读前

课前几分钟播放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后一首经典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动听的音乐,互动的观众,迅速把学生拉进了音乐的殿堂。上课铃后我和学生互相问候之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 did you see in the short video?” 目的是唤起学生的记忆,引出阅读课中的生词,为阅读课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学生用汉语答出“指挥,观众,乐器”等等。我马上打出有视频截出的图片,分别展示了“指挥―director/conductor” “交响乐队―orchestra” “观众―audience” “金色大厅―golden hall” 并追问学生两个问题,“金色大厅哪个城市哪个国家?”从而引出“Vienna和Austria”。 之后又问学生”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 music is it?”引出“classical- 古典音乐”这个词。OK, today we will have a lesson about music.

2. 阅读中

展示三个音乐家的图片,设置了两个问题:Do you know them? What are they?引出本文的关键词composer。 接着又一个问题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m? 正式进入快读阶段。在快读阶段做了如下设计,一是选择写作风格,了解文章体裁。二是选择最佳题目,捕捉文章大意。三是根据关键词提示,引导学生建立语篇结构。

Task 1. What is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text?

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后选出了正确答案是A。马上追问了一个问题“When we introduce a person, what will we talk about?” 学生给出了name, age, experience and so on的答案。

Task 2. Choose the best title.

Three Great Austrian Composers

Three Great Composer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ree Great Child Composers

选择最佳题目这个问题是课文给出的任务,也是大多数教师选用的问题设置。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问题“Why the rest are wrong?” 再次引起学生对于课文信息的交叉处理。

Task 3.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Part 1(para.1-2: Haydn’s background and his achievements

Part 2(para.3-5: Mozart’s life story

Part 3(para.6-8: The introduction of Beethoven

进入细读环节。第一部分讲述海顿,设计了一个表格,给学生2分钟时间让他们在课文中画出答案。设计意图:通过细读第一部分,完成表格,训练学生捕捉细节的能力。

Part 1 Fill in the form

表格后插入一个问题,Although Haydn was the son of a peasant, ...(让学生说出后面的内容),学生给出了我设想的答案“he was successful”.我接着用过渡语:”Students, Maybe most of you, including me, are the children, what should we do to be successful?”追问了学生这个问题,学生马上答出了“We should study hard.” 这样就成功的引导了学生树立作为农民的孩子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人生观。最后通过设计“Is he great?”这样一个问题归结到主题。

Part 2 The Mozart codes(密码)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归纳数字和日期的形式,引导学生快速,准确捕捉信息点。这属于浅层次阅读,怎样过度到深层次阅读呢?我设置了如下问题:Which code impresses you most? Why?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话题,情感升华到伟大音乐家是在天赋加后天获得的成功。最后通过设计“Is he great?”这样一个问题归结到主题。

Part 3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设计意图:细读第三部分,分析课文内容,回答设置问题和隐藏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学生给出第一个问题的答案“When he was young.” 我打出后面隐藏的问题是Who has the same experience? 学生马上联想到刚读过的莫扎特。第二个问题很简单就是Haydn,我后面隐藏的问题是Why did Haydn encourage him to move to Vienna? 从而引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美誉。文章的最后讲述了贝多芬的不幸,学生根据课文给出“He began to go deaf.”的答案。我连续追问了三个问题:He was unlucky, yes or no? Did he give up?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Beethoven? 让学生自由回答想对贝多芬说的话,体会音乐家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通过设计“Is he great?”这样一个问题归结到主题。到此讲述完毕三个作曲家的经历,总结回归到主题:three great composers。

3. 阅读后

在通篇把握了本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之后,我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复述课文,并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概述音乐家,最后给出一句激励的话。此处既训练知识的回顾又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到达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设计了让学生听莫扎特五岁的时候创作的音乐“小星星”的同时给出了我鼓励学生的话”Believe in myself!Double my efforts!Never give up!” 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作业的布置我采用写作的模式Write down your opinion about the great composers into a short passage and share it on your micro-blog.

4. 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与实际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情感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促进了学生英语事实和情感知识的同步提升,较好的视线了新课标的培养理念。

[1] 程晓棠, 郑敏. 英语学习策略[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7

一、读――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提高效率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阅读是一种技术。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而阅读能力又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究其原因,阅读能力的差别是阅读技术的水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术,应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标题和“引言”。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各种标题,就把握了课本内容最主要的东西,把各种标题串起来,就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又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在宏观上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2.关注关键词和易混词。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教材中的关键词、易混词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历年高考试题均会在某些关键词或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在教材上对关键词、易混词画上点、线、圈等着重号,或用彩色笔加以突出,引起重视。

二、记――在记忆中巩固知识,提高效率

培根说过: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记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好的记忆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青少年需要依靠记忆来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不但很难学懂新的知识,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努力提高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提高记忆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提高学习兴趣,加强有意记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强化自己的有意记忆。所以,政治教师要努力地通过自己丰富、生动和有趣的教学,调动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培养自己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投入该学科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掌握记忆技巧,提高记忆效率。

政治课中的概念和原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则不但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所以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来提高效率。例如精选记忆法,将关键词提炼出来着重记忆,最后将其他词汇补充完整形成完整记忆。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的关键词是:提高……能力,转变……方式,推动……升级等。

三、解――在解题中运用知识,提高效率

阅读和记忆知识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而解题则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是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解题将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当然,这个呈现不是简单地重复和照搬照抄,而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就集中体现了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因此,主观题的解题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绩。总结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1.审题。

回答主观题,关键在于审题,从中提取有效信息。首先,阅读设问,了解设问的意图,一要确定答题的方向或范围,即运用相关知识的范围,也就是要明确试题是要求用政治、经济或哲学的有关知识,还是用哲学中的某项原理来分析回答问题。二要区分行为的主体是谁(特别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试题):是党、政府、公民或者企业和消费者等。三要明确答题的方向,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启示等。其次,审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要认真阅读材料全文,找出全文的关键词、中心句,即能够表达全文意思的语句;理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构思。

要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 要搞清用什么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要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列出答案要点(可以采取打草稿的方式理清答题思路)。有了答案要点,也就有了答题方向,按这个方向组织答案,就可以防止跑题和遗漏要点 。

成与功阅读答案篇8

“简答题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随着高考这类题型的比例增大,中学语文教学中也越发重视对这类题型的训练,下面就此谈谈解题的思路与技巧。

由于简答题一般出现在高考的主观试题阅读部分,因此在完成这类题的时候,切忌孤。立静止地回答。要总览全篇,根据命题要求精读有关部分,认真钻研,再做答案。

如高中第一册《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描写的是___;原文流露了作者和感情;就本段而言,则只有之情。为了准确作答,就必须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精读此段,便可概括出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月色)原文流露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以及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就本段而言,则只表现了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上挂下联是阅读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只靠推想和猜测有些题是难以确定答案的。要认真阅读,看清楚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求解的是什么,隐藏有什么,暗示着什么,答题形式和要求是什么。

如1991年现代文阅读第34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我们在答题时应首先注意到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牐瑺我们可再借鉴文后小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这样我们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就会得出“1928-1828=100”。由此“这特殊的日子”便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现代文的阅读测试点在原文里,跟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答案也往往就隐藏在字里行间,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给定信息。

如1995年现代文阅读24——28题是阅读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其中第25题是阅读第二自然段。附阅读内容的第二自然段: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作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禀’,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本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旧式教育的三种弊端”,并且每条不超过8个字。假如我们的考生不全用自己的话去加以概括,而是摘录原文的语句,那么就有可能答成“把内容装进头脑”,“意在模仿程式腔调”、“守着利禄主义”,答题就不全面,自然就不够准确。倘若只是走马观花。没能认真阅读原文,尽管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有可能答得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从而失分。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作者的原意,整体把握文意,具有准确简炼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转化为正确的答案。即:第一种弊端是“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第二种弊端是“生搬硬套作文程式”。第三种弊端是“追求功名利禄”。

上一篇:韩少功简介范文 下一篇:研修日志小学语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