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暖的地球范文

时间:2023-11-13 10:11:08

变暖的地球

变暖的地球篇1

关键词:全球气候 海平面 二氧化碳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因为气候、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不得不提前预警,提前采取措施,以防未来的不测。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地球会怎么样,好多人做出预警;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70米。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大方向的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要下降,提出来大家讨论。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用两个烧杯,在烧杯中倒一半水再放入质量相等的冰块,一个烧杯自然消融,另一个烧杯用酒精灯加热消融,并同时记下两烧杯的刻度,在冰全部融化后,看刻度的变化,当加热消融的烧杯中冰全部融化后刻度不会变化,继续加热到自然消融的烧杯中的冰也完全融化时,对两个烧杯进行记录,并对比,会得出和阿基米德定律一样的结果,而加热烧杯中的水位反而会下降,这是水被蒸发的结果。

众所周知,地球的冰90%是在海水中浸泡,这90%的冰融化后对海平面的升降没有一丁点影响,只有10%在高山山顶的淡水冰.而这些冰的消融会对海平面有所影响,这个影响只是有微弱的上升,这是一种因素;而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一直到达平衡点时,海水就不会再上升了,蒸发的海水大大增加,大气中的水分子增多,雨、雪量水增大,洪水,内涝,台风,飙风,暴雨,暴雪会大大增加,大部分沙漠会变成绿洲,地球植物变厚,黄河会因沙漠的绿化,不再冲刷泥土,会变的清澈,也就是黄河水不黄的由来。

大气层中的物质分布,空气中的成分有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平时我们看到的产生的烟是向上升起的 所以一直以为SO2 ,CO2是在大气的最上层,是大气的保温层,就把二氧化碳当成温室气体,认为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得地球保温层加厚,全球气候变暖,以为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对二氧化碳的污蔑,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地球大气层的分布情况。空气和水是一样的,也有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质会以质量的轻重,由高到低分布,轻的上,重在下,因为一摩尔气体体积是相等的,而重量是不等的,因此得出,地球大气的分布:从地球表面开始气体的分布顺序是SO2 CO2 O2 H2O N2 H2臭氧层,也就是SO2 CO2 存在的地方为地球的低凹处和地下洞穴,所以在地球的地下洞穴中有大量的硫酸盐与碳酸盐溶洞,由于二氧化碳在最低层,地面植物才能有足够的二氧化碳来维持生长,然后就是氧气层,可供人和动物呼吸,再向上是氮气层,在两层的交界处氧气的浓度低,因此人们会感觉到呼吸困难(高原反应),再向上是水蒸气层,再向上是氢气层,最上面是臭氧层,此气虽然比重大,但在上层,是由于电离层的作用,这点可参考《电磁场、重力场的关系》,平时我们看到烟雾上升,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气体热运动的结果,当这些气体的分子冷却后就会降落到地表,所以二氧化碳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分子增多,地表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加厚,氧气层会上升,一旦超过我们人类的身高 这时我们会感到呼吸困难,大批的陆地小动物和水中的动物会因缺氧而死亡。人类可以活动的空间会缩小。

实例1:早在7000年前,在阴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由于在地球上可以看到2个太阳, 所以中国叫重阳节,这一天,天空有两个太阳,(由于木星 地球 太阳 为 一条直线,地球在中间)一个太阳西边落,一个太阳东升,这一天地球没有黑夜,24小时都有太阳存在,也就是两个太阳,两个白天,所以才叫重阳节,而当时因两个太阳的热量,地球的温度最少比现在高出10度,恐龙,剑齿虎,猛犸象,生活在这个时代,地球上的高纬度地区与温带地区基本上与现在热带的温度相同,所有地球40度纬度地区是热带雨林,由于物质不灭定律,海水蒸发量增大,蒸发的水存在于大气中,这些水以淡水的形式存在于大气 湖泊 河流之中,这些淡水都是把海水分配到地球大气层、表面与地下水,海平面要比现在低的多,(所以人类的金字塔才建立在当时的沿海地区,而现在已经在海平面以下,现在已发现被淹没在日本海域下面),后来,做为地球的第二个太阳(木星)停止燃烧,气候温度猛降。大气中水蒸气立即变冷,冷凝,变成暴雨降落地面,形成全球性的大洪水,这就是人类传说中的巨大洪水,这次洪水毁灭了大部分生物,人类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遇难的人很多,由于温度巨大变化,大批热带雨林在温带消失,退缩到赤道附近,大批生物灭绝,恐龙由于没有适合的温度和孵化期,恐龙灭绝,而不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惹的祸。

先例2:在唐代全球气候比现在高,这一点可以在中国历史书中查到,气温高,雨、雪量大,沙漠是良田,是人类聚集地,这才形成古代丝绸之路,才成就了敦煌文化,才成就了莫高窟文明。后来气候变冷,雨量变少,植被破坏使得土壤沙漠化,人类才退出此地,变成无人区,成为沙漠。

变暖的地球篇2

关键词:气温变暖;湿地保护;生态建设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刘立刚(1984―),男,陕西西安人,西南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1-02

1 引言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的最终目的仍聚焦在温室气体的减排问题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积累会加强温室效应而使地球表面温度逐年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而这些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富含碳的石化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湿地生态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1)湿地生态系统是CO2 的“源”与“汇”。全球湿地面积约为5.7亿hm2,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泥炭湿地面积约占湿地总面积的50%。而泥炭湿地容纳的碳是热带雨林碳贮量的3.0~3.5倍。因而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循环和抑制以及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具有重要作用。据估计,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内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据研究,仅占地球陆地面积6%的湿地,却拥有陆地生物圈碳素的35%(约770亿t),超过农业生态系统(150亿t)、温带森林(159亿t)和热带雨林(428亿t)。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碳汇,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作用。

(2)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的重要“源”。甲烷产生于厌氧微生物活动。在厌氧条件下,甲烷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产生甲烷;在好气土壤或土层中,甲烷又被氧化菌所氧化。由于甲烷是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所以产生甲烷的土壤环境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沼泽、较浅的水体及水稻田。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50Tg(1Tg=1 000 000t)甲烷,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王明星等人估计,1988年我国稻田CH4排放量约(17±2)×1012g,约占全国CH4 总排放量(35±10)×1012g的一半。各种天然湿地的排放量约为212×1012g,约占总排放量的6%左右。

2 湿地系统的影响因素

2.1 对湿地面积和分布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造成全球湿地面积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Brock和Vierssen,曾经研究欧州南部半干旱地区,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温升高3~4℃,适应于水生植物生长的湿地面积在5年之内将减少70%~80%,这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湿地对全球变暖是极为敏感的。我国张翼等曾研究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在6种气候情景下(降水增加/减少10%,温度增高1℃、2℃和3℃),东北地区草本沼泽的面积都在减少。Scott等人收集的资料显示,中国71%的湿地都已经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39%的湿地将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水污染也是人类活动对湿地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快速的工业发展意味着污染的不断加剧,对湿地质量的威胁也就越来越大。

2.2 对湿地水文形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降水、气温、云量等气候参数发生明显变化,而且会对全球水文循环过程和区域水文情势产生深刻的影响。根据20世纪90年代期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区域水资源状况与降雨、气温等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相对较小的降雨和气温变化将导致水资源状况的较大变化。施雅风等人的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的内陆湖绝大部分均向萎缩的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许多研究都表明,水文参数是控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子,因此湿地水文情势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

2.3 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冷血和热血的脊椎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动物提供终年的居住环境,也是一些候鸟越冬的重要生境(取决于湿地的地理位置)。在一些湿地,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群落的变化,有可能导致一些种群的变化(有的种群可能会逐渐消失,有的则会产生新的变种),例如,在塞舌尔,小面积湿地的丧失,有可能造成当地爬行类和小型鸟类的灭绝。

2.4 对湿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湿地水文情势的影响亦会明显影响到湿地CH4 排放的数量及历时,如果湿地变干,则CH4 的排放量会有所减少。自然湿地甲烷释放量变化取决于它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温度升高可以增强甲烷细菌的活动强度,从而增加甲烷释放量,但它同时会降低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导致甲烷释放量下降。据估计,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湿地的地下水位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甲烷释放量降低,甚至一些湿地变干,转为消耗大气中的甲烷。

3 保护湿地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类活动破坏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农业排水和开垦是湿地丧失的主要原因。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存库,其储碳量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土地利用的变化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大量温室气体被排放,对全球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湿地的保护、恢复与重建能促进碳积累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合理保护湿地。特别是泥炭地是减缓气候变化成效最高的方式之一。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特别是泥炭地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我国,仅若尔盖湿地储存的泥炭就高达19亿t,平均每公顷碳储量约4 130t,破坏1hm2这样的湿地,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达约1.5万t。

(2)高度重视森林固碳的重大作用。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表明,2002年中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3%,是世界上CO2排放量第2大国,占世界排放总量比重还在不断上升。短时间内,中国不是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工业化的后来者的现状不能改变,工业减排仍将持续面临较高难度的情况下,只能充分发挥我国生物固碳潜力。我国森林面积1.73亿hm2,中幼林面积占67.85%,正处在旺盛生长期,具有较强的碳吸收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造林、森林经营及保护、湿地保护及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可以充分挖掘林业减排增汇潜力。因此,应高度重视林业在内的生物固碳措施放在我国应对气候变暖对策中极其重要的位置。

(3)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以增加湿地的贮碳量。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国性湿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现有湿地3 848.55万hm2(不包括水稻田湿地),目前全国仅有近40%的自然湿地纳入保护区。若按湿地保护规划,实行“退耕还湖”等措施,恢复被开垦的0.1亿hm2湿地面积30%计算,约可增加固定28.16亿t CO2,按持续100年计算,年均增长固碳能力可达0.28亿t CO2。

(4)替代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可以大量减排。通过使用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化石能源密集型的钢材、水泥和塑料等原材料,减少CO2排放。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要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就要求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凭借技术进步和开发应用新能源等努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倡导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减少“高碳”式的排放和污染。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中国转变能源增长和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6)加强国际合作。全球气温变暖是人类的共同挑战,需要进行全球治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对全球性的发展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来共同解决世界性难题,这包括了政治协商、科学研究合作、技术合作、市场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等。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如在发达国家进而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建立“碳排放税”是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排出的碳含量征收费用或税收,专门用于全球性科学研究、信息收集和、人才培养、洁净技术研发、植树造林等。

参考文献:

[1] 吕宪国,何 岩,杨 青.湿地碳循环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王明星.中国CH4 排放量的估算[J].大气科学,1993,17(1):61~62.

[3] Brock Tcm,VierssanW V.Cliamtic change and hydroph te-dom inated communities in inland wetland eco system [J].Wetland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2(2):37~49.

[4] 张 翼,宋俊果.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及其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5] 马敬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6] 邓 伟,何 岩,宋新山,等.松嫩平原西部盐沼湿地水环境化学特征[J].地理研究,2000,19(2):113~119.

[7] 傅国斌,刘昌明.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的初步分析-以海南岛万泉河为例[J].地理学报,1991,46(3):277~289.

[8] 邓慧平,吴正方,唐来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1996(1):172~173.

[9] 沈大军,刘昌明.水文水资源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地理研究,1998,17(4):44~45.

[10] 施雅风,张祥松.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J].中国科学,1995,25(9):95~96.

变暖的地球篇3

全球变暖,到底我们会怎样?

2007年4月份,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生物燃料会议上 新的气候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暴露出来,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将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份新报告汇集了一千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罗密欧 兰考是参与者之一,他表示:“全球变暖对人们的影响正在发生,而且比我们预料的更快。”科学家们深信当前的许多问题都是全球变暖造成的,比如物种习性和栖息地发生变化海洋酸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珊瑚礁的退化,引起过敏反应的花粉增多。但与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相比,现在的灾难根本不算什么。

兰考说:“全球变暖很快将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而贫穷地区将受到最大的影响。综观全局,全球变暖可能给未来生活带来的一些严重影响:

1、全球严重缺水

在不到20年内,现在不用为水发愁的数亿非洲人和数千万拉丁美洲人将面临缺水的窘境。到2050年,亚洲有十多亿人将面临缺水。根据目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到2080年缺水将威胁11亿~32亿人的生命。

2、疾病四处横行

到2030年,与全球变暖有关的疾病(比如营养失调和痢疾)将造成贫困国家的死亡率上升。得疟疾和登革热的人数,以及因食用受污染的甲壳类水生动物而生病的人数将增加。随着气温的上升,流行性感冒,禽流感等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将大大加快。

3、热带粮食减产

在未来,热带地区将更加炎热沙漠和荒地扩张,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到2080年,2亿~6亿人将因全球变暖的影响而处于饥饿状态。到2100年,一半的欧洲植物品种的生存能力将大幅降低,或面临绝种的危险,或已经绝种。

4、沿海洪灾泛滥

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异常,最严重的威胁是洪灾。到2050年,欧洲的小型冰川将消失,而欧洲大陆的许多大型冰川将大幅收缩,到2080年,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每年将有亿人被洪水淹没,尤其是沿海地区将面临严重的洪灾威胁。

生活在极地的野生北极熊和其他一些海洋动物,将因海洋气候的变化而走向灭绝。

全球变暖将对生态系统,工业和地区造成不同的影响。全球变暖对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水资源和海岸定居点的破坏最为严重。面临最严重打击的大陆很可能是非洲和亚洲,一些小岛和某些极地生态系统也将受到大规模伤害。

当然,一些地区将因全球变暖而受益。比如,在拉丁美洲,在未来几年内,大豆和大米的产量将提高。热带以外的地区,特别是北纬地区,我们将看到更长的种植季节和更加健康的森林。

变暖的地球篇4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全球变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变暖呢?地球变暖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又将如何应对,来获得可持续发展呢?下文将作一简要剖析。

无风不起浪,全球变暖还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自然的变化,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太阳活动的变化,影响近百年的气候变化,它不是主要原因。第二个自然变化是火山爆发,它也不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二)全球变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日益增加,以及森林砍伐,耕地扩大等土地利用的变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那么,为什么二氧化碳等气体会使全球变暖呢?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让属于短波辐射的太阳光畅通无阻地照射到地面,使地球表面升温;但却能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反射回去的一部分长波热辐射,这部分热辐射就会使大气和地表增温。简单来说,温室效应就好像暖房的玻璃一样,它阻挡了热辐射的向外放射,所以暖房里很暖和。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所以把它叫做“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原本也属于大自然的正常变化,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正是它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由零下18℃上升到零上15℃,这个温度,使当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能够生存。但是,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步伐加快。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日俱增,主要是近百年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结果,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不仅仅如此,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灾害天气增加,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一)海平面上升。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如果极地冰川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二)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自然灾害。

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数十年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该五省市的受灾人口逾6000万人;仅贵州一省,由于受灾严重需要救济者就高达310万人。同月旱灾蔓延至湖南西部、西藏等地区。  (三)对动植物的影响。

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

(四)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极端高温使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目前,人类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的数量。

1.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改良作物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3.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以此为契机,联合国召开了一系列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大会。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至今共召开过15次。如1997年,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7年12月,通过了“巴厘路线图”。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最近的一次于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

变暖的地球篇5

新年伊始,反常天气纷现世界各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逐年扩大、北极熊无法冬眠、纽约冬季气温摄氏22度、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科学家甚至预测,受厄尔尼诺现象及温室效应的影响,2007年将可能超过1998年而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年份。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事实

二氧化碳能让阳光顺利穿过大气层,并且防止地表的热量散失。在冰河世纪末期,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180ppm,因此那个时代天寒地冻;此后大地回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80ppm;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其浓度已经升至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在有记录以来的20个最热的年份里,19个发生在1980年以后。

对地球变暖感应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英国南极考察站不久前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2002年以来,南极冰川融化导致世界海洋水平面每年大约上升0.4毫米。北极的情况更糟,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7米。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地球变暖”这个概念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多少有些模糊。不过,对于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来说,气候变暖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月2日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

报告梗概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缘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际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郑国光表示,公布的这份梗概综合了全世界科学家6年多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2001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相比,增加了科学性,减少了不确定性。他以预测海平面升高幅度为例说,在起草第三份评估报告时,科学界的依据仅有几项实验,而此次的依据是11个国家采用14种气候评估模式进行的58项实验。此外,对全球气温升高幅度的预测浮动范围也明显缩小,这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大大提高。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多重灾难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种变化,但人类对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一是水供需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今年年初曾指出,如果地球平均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二是天灾威胁加重。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

三是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复存在,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

四是夏天热浪频仍。有关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世界其他地方与北美情况类似。

五是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部或北部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的变化将导致迁入地和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从而对农林业和渔业产生不利影响。

六是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将扩大,并对贫困地区的人口造成显著影响。

七是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50年代多5倍,因此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从60年代的40亿美元飙升至90年代的290亿美元。

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适应与减缓工作应同时进行

面对人们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但在减缓的同时,能恢复回过去的样子;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是不是可逆的”问题,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表示,从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为了以后不再增加这种影响,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些措施。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存活的时间是200年,即使我们现在就减,或者一点不增加二氧化碳的话,它对我们的影响还会持续200年。

她同时表示,气候变暖造成的损失,目前已是现实,在减缓影响的同时,应该怎么去适应它,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新问题。面对目前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要建立一些预警系统,像现在的天气预报、沙尘暴的预警系统等。我们要提前知道怎么预防,才能将损失控制到最小。(摘自新华网、搜狐网、《广州日报》)

相关链接

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影响全球气候?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对人体无显著危害作用,但它却能改变大气的热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影响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但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地球的红外辐射,会引起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增高。近地面大气变暖会使地面蒸发增强,造成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大气中的水汽增多又会使近地面大气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进一步增强。如此相互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原有的大气热平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0.5℃~2.0℃;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00%,近地面气温将会增高1.5℃~6.0℃。如果这种估计正确,到21世纪中期以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就不可被忽视了。

奇思妙想救地球

除了敦促国际社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之外,很多科学家都在想方设法“拯救”地球。尽管有的“拯救”方法过于异想天开,但也为人类解决地球变暖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氧化碳埋海底。英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已找到一个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法,就是将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二氧化碳埋入海床下。科学家相信,他们每年可将数百万吨的二氧化碳重新泵回北海的海底,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的程度。科学家选择英国石油公司的米勒油田进行了首次试验。根据这项技术,发电站不再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而是通过液化技术,经由一条废弃不用的输油管,重新泵回米勒油田。科学家表示,米勒油田每年可吸纳500万吨液化二氧化碳,并可将之储存在那里达1万年以上。

“太空罩”降温。2004年,剑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惊人构想――耗资数十亿英镑在地球上空放置一个巨型的“太空防护盾”,从而有效抵挡阳光辐射,使地球温度降低。科学家之所以想出用“太空罩”的方法来阻止地球继续变暖,其灵感来源于科学家们对1814年印尼一次火山爆发所造成后果的研究。在那次火山爆发过程中,大量物质被喷发到了地球大气层的顶部,从而导致此后3年时间里当地的平均气温下降了足足30%。

变暖的地球篇6

人们的神经被一连串的虚拟灾难刺得持续疼痛――2012避无可避,浩劫当前,陨石雨狂袭地球、洪水海啸吞没喜马拉雅山、火山喷发、城市堕陷海洋、霄峰融化……

在《2012》前,人们公认的最具震撼力的大片是《后天》。这部美国电影描述的来来世界中,充满了对全球变暖引发重大灾难的担忧。然而这种担心并非是多余的,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几乎每天都在各利晰闻中出现,全球变暖已经成为目前全世界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有人计算过,在上海,按照目前的碳排量计算,到2050年四周的海平面将上涨0.80米~1.02米,全城或被海水侵入;

在青藏高原,82%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严重影响着亚洲水资源的安全;

在南太平洋,气温上升1℃,海平面即将上升18厘米,43个低地环礁岛国集体求救;如果气温继续上升,他们将在太平洋中全军覆没;

正在融化中的格陵兰岛如果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米;而在南极,已有370万平方千米的冰架断裂。

地球是不是在变暖

那么,地球到底是不是在变暖呢?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活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张称意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和总量都在上升。在南极,由于温度低,降雪不能融化,不断堆积的降雪会在其中羁留一些气泡。科学家对不同深度的冰芯进行钻探取样,提取其中的气泡,分析其中的气体成分,并进行同位素定年,即可获得地球不同历史时期大气中各种成分的变化信息。依据现在可获得的冰芯资料,现在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是近80万年以来最高的。

有93%的碳存在海洋中

根据NASA最新卫星资料,气候科学家齐瓦利预测:北冰洋几乎所有的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前将完全融化。北极冰层在2007年9月时的高度,比前一次的记录低了23%,比20世纪50年代低了50%。

狄更斯博士是美国得州休斯敦素负盛名的赖斯大学地球物理学副教授及美国地球物理联盟古海洋学期刊总编辑。2008年2月3日他在专访中谈到:其实,有93%的碳是存在海洋中的,并不是在大气中。如果南北极的冰层完全融化了,接着海洋必将暖化,有毒气体会从海洋中释放出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因吸到这种气体会无形中得病,严重者就像煤气中毒那样。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绝大多数气象学家们都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自己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2009年冬季暴雪与全球变暖有关

全球变暖步伐在加快的事实已经得到全球科学界的一致公认。根据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近百年来中国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1℃,高出全球平均上涨幅度。气候变化已经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前些日子,全国范围的暴雪带给中国的是异于往常的寒冷、冰冻,往年惊呼的暖冬无影无踪。但暴雪和全球变暖并不矛盾,学者们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它并非意味着寒冬的消失。事实上,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对流层的下层增暖更为明显,使大气对流层内温差进一步加大,大气稳定性下降,有可能出现快速地降温,甚至是极端的寒冷天气―――前些日子全中国范围的暴雪便是。

2009年11月9日~11月13日,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雪,席卷中国华北和西北东部,从北向南,影响范围波及北京、山西、河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陕西、河南中北部、山东西部。之后,伴随着冷空气的一路南下,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雨雪降温天气。这似乎是罕见的大范围影响中国气候的一场强对流天气。它涵盖了中国自北向南的领土,让北京提前供暖,让湖南提前入冬。

高温热浪发生频度增加

近年来的暖冬与酷暑,让人们初步领教了全球气候变暖“瘟疫”的威力。但全球气候变暖,远不仅仅体现在升温上――如果任其发展,人类将迎来洪涝、干旱、疾病、饥荒、缺水、冰川消融、海浪侵吞、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灾难。我们共同寻找一下气候变暖给我们带来的最新变化。结果发现,大到北极熊,小到蜘蛛,都难逃气候变化带来的尴尬命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和热浪发生的频度及严重性均有所增加。2003年夏季的高温热浪席卷全球,波及欧洲国家以及印度、巴基斯坦、中国等,仅在欧洲就造成约1.2万人死亡。同时,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疟疾、血吸虫病、锥虫病、登革热、黄热病每年患病人数高达6亿,死亡人数将达200万。气温升高还可使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生成二次污染物的过程加速,如光化学反应加剧、臭氧生成增加,并进而影响人群健康。

全球不断变暖有多可怕?

如果地球变暖,世界将会成怎样呢?

科学家预计,气温上升1℃,今天全球最热的撒哈拉大沙漠可能会变得湿润起来,重现6000年前岩画中大象、水牛和野羊在肥美的草原上巡游的美丽景象。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将全部融化;

气温上升2℃意味着全球的山脉都会受影响,全球的食物将会大受影响,1/3的动植物种群因为天气的变化而灭绝;

气温上升3℃,意味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南部非洲和美国西部开始出现更大面积的沙漠,上千万原来从事农牧业的人们被逼背井离乡;

气温上升4℃对于地球的大部分地区来说都是灾难。这意味着数十亿吨被冰封在南北两极和西伯利亚的二氧化碳气体将释放出来,进入臭氧层,从而成为全球变暖的倍增器――加快变暖的速度;

气温上升5℃~6℃时,95%的生物灭绝,地球面临着一个与史前大灭绝一样的最后劫难。

科学家们估计,如果我们还想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那么从现在起人类还有10年时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科学家提出的许多警告,政府现在正在倾听,但科学家们希望政府动作快一点,必须采取行动了。依照北冰洋现在融化的速度,如果各国政府不尽快解决,也许不需要到2012年的夏天,我们的世界将可能遭到更多的灾难。

变暖的地球篇7

摘要:在阐述自组织原理的基础上,从自组织原理的四个必要条件出发探讨了气候变暖的原因,指出开放系统和远离平衡态是其前提条件,随机涨落是其诱发因素,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其驱动力。

关键词:系统;自组织;气候变暖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集中探讨了系统的演化问题。气候作为一个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要素,而如今气候变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这就有必要运用自组织理论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以便从系统的角度宏观看待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帮助人们从系统视角制定气候变暖的对策。

一、自组织原理和气候变暖的内涵

(一)自组织原理的内涵

系统的有序结构,是从无序状态中产生的。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自己从无序走向有序结构的行为,具有这种行为的系统,称作自组织系统。一个系统,它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但不需要外界的命令和组织模式,内部要素自动地协调起来,自发地构成某种有序结构。即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内部的要素,系统内部要素的质量、数量、运动量等的变化,都会引起自组织的现象。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理论的演化条件为:1.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2.系统远离平衡态3.随机涨落4.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

(二)气候变暖内涵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人们焚烧化石矿物生成的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二、气候变暖原因自组织机理

根据自组织原理的四个演化条件探讨气候变暖的原因,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气候变暖的前提条件:开放系统及系统远离平衡态

自组织原理指出:开放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使系统向 减(负 )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

开放的系统和远离平衡态是气候变暖的前提条件,气候作为一个系统,不断和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及结果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类实践活动要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等资源,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人类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自然资源,比如人类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活动。当自然界遭到如此对待和掠夺后,就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地出现贫瘠和沙漠化以及土地盐碱化等现象,生态环境失衡。生态环境远离平衡的状态给气候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于是气候变暖的现象出现。同时气候系统是开放性的,就不免要接受人类生产活动产出带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比如: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导致气候变暖。

自组织演化的另一个条件是非平衡态。耗散结构理论表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这里的非平衡是指系统内部微观的差异性、分化性、不均等性等状态。

(二)气候变暖诱发因素:随机涨落

根据自组织理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演变是通过随机涨落实现的。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一个微小的涨落,就会通过相干作用而得到放大,形成宏观整体的“巨涨落”,使系统由不稳定态进入一个新的有序稳定状态。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有很多涨落因素,有的来自内部,有的则来自外部,正是这二者的组合形成“巨涨落”,使气候系统进行演化。

诱发气候变暖的内部因素主要有:①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②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诱发气候变暖的外部因素主要有:①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仅人类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②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③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森林资源锐减因素、物种加速灭绝因素。④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三)气候变暖的驱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

自组织原理指出: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内部结构出现了个体协作的相干性(协同性),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不再是线性相加,而是非线性的协同,从而导致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开放的气候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许多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是气候变暖的驱动力。

气候变暖是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线性的,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互动和反馈的结果。气候变暖的过程包括物理过程也包括化学过程,包括人为因素也包括自然界自身因素。它是整个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结果,说明导致气候变暖原因的复杂多样性。

气候变暖的非线性作用体现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协同和双方的负反馈上。气候系统和人类两个主体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媒介达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些物质、能量和信息中的负面部分导致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又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在双方的负反馈中,一方面为气候系统创造远离平衡态的演化条件;另一方面使气候系统走向有序结构。

三、结论

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自组织原理分析了气候变暖的原因,以全新的角度阐释气候变暖自组织机理。气候变暖是一个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自组织过程,是气候系统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气候和人类重新协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志亮.系统工程方法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60—71

[2]宗占国.现代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0—164

变暖的地球篇8

理所当然,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是冰雪运动。从1985年到2000年的15年间,全球滑雪圣地阿尔卑斯山的冰雪表面损失了22%。奥地利海拔相对较低的雪山变得岌岌可危。2003年夏季,整个欧洲出现了高温天气,大海中的英格兰的温度也达到摄氏38度,阿尔卑斯山上的积雪溶化了5%到10%。

阿尔卑斯山的雪山去年圣诞节来临之际严重缺雪,不少滑雪比赛和冬季体育旅游不得不停止活动。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阿尔卑斯山的温度至少上升了2度。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到2020年,阿尔卑斯山的冰雪体育场地将减少30%。人工造雪机器必须加上两倍的努力,才能够弥补雪山上冰雪不足的情况。英伦三岛的苏格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爬冰场地,气候变暖使得这些场地缺乏安全保障,到这里进行体育旅游的人数不断减少。

随着气候变暖,滑雪场地的风险大幅度增加。今年冬季,到瑞士的登山者有9个人不幸遇难者,超过了往年的数量。这些登山者大多遭遇到雪崩,而雪崩主要是气候变暖造成的。与此同时,将在北美洲举行的2010年冬奥会的组织者不得不将气候变暖的因素考虑进去。

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如同欧洲的瑞士和奥地利,是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圣地。可是,气候变暖已经使得在科罗拉多州接受训练的美国国家滑雪队运动员感到威胁。美国男子世界杯滑雪主任说:“回顾上个世纪70年代到今天的气候变化情况,我们不能够说,气候变暖仅仅是一个短期现象。我们现在不得不面对严重的气候问题。”这位专家的谈话变成了现实,在美国举行的世界杯速降滑雪不得不取消,因为比赛地区由于气候变暖可能发生雪崩。

美国奥运滑雪队队员史蒂文-尼曼说,气候变暖已经成为运动员经常讨论的问题。他们对于滑雪运动的未来忧心忡忡。尼曼说:“我们每年都在南美洲的智利山区进行训练和比赛。我们亲眼看见山上的积雪一年少于一年。看来,再过上3年到4年时间,这里山上积雪的相当一部分会融化。这可能是滑雪运动员面临的最大挑战。”

高球比赛不断北移

按说,在青山绿水之间进行的高尔夫球比赛不会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可是,美国的体育专家认为,到2087年,“老虎”伍兹的孙子参加的奥古斯塔高尔夫球大师赛仍然将在名叫奥古斯塔的地方举行,不过这个奥古斯塔不是美国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而是美国北部缅因州的奥古斯塔,也就是说世界职业高尔夫球著名比赛的地点从北纬33度改到了北纬44度举行。

乍听起来,这种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其实不然。美国气象学家认为,最近几年,美国发生飓风的地区不断北移,然后造成气温增高。可以想见,伍兹的孙子不会在摄氏45度的高温下参加高尔夫球比赛,因此比赛只好搬到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

其实,现在的职业高尔夫球比赛已经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每年1月份在夏威夷举行的高尔夫球比赛今年处境不妙,球场上刮过的信风速度高达每小时59英里,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严重下降。本来希望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的伍兹竟然在标准杆72杆的比赛中打出了81杆的成绩。

酷暑难熬网球改革

今年年初在南半球墨尔本举行的澳网比赛中,酷暑给比赛造成了很大困难。俄罗斯名将莎拉波娃参加的一场比赛恰逢中午,温度高达摄氏39度到40度,比赛场地地表温度比往常高出了6摄氏度。莎拉波娃已经获得了温网和美网的女单冠军,谋求第三个大满贯冠军的莎拉波娃说:“在这样的酷暑条件下,人类根本不可能在比赛场地上战斗3个小时。我认为,我们人类的身体不可能适应这样的比赛。比赛时我简直不知道我在做什么。”

已经有数十年历史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为什么选在如此酷热的天气中进行?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与北半球气温相反。每年1月,北半球正值冰天雪地之时,澳大利亚恰好仲夏。气候变暖使得澳网比赛时的气温不断升高,许多运动员难以忍受酷暑,比赛一结束就跳入游泳池内降体温。许多网球明星要求改变澳网比赛的时间。然而,若将澳网比赛往后推迟,将会对F-1每年的首站比赛构成影响,因此澳网组织者迟迟没有采取行动。看来,气候变暖将迫使澳网比赛日期不得不推迟了。

法网的比赛也是如此。每年5月底6月初举行的法网比赛也遇到了气候变暖的问题。现在,法网组织者正在研究在主要球场增添顶盖,以保持运动员和观众能够在较为合适的温度下比赛和看球。

洪涝灾害板球衰退

南亚人热爱板球运动,但是洪涝灾害正在迫使板球运动不断衰退。按理说,气候变暖应当给板球运动提供合适的比赛温度。但是,气候变暖在南亚经常造成大雨或者阴天,板球比赛无法进行。

英国政府提供的一项报告认为,印度夏季的降雨量将会不断增长,到本世纪末,印度的降雨量将增加20%。而且,雨季的到来时间向后推迟。与10年前相比,印度雨季到来时间推迟了8天。过去举行板球比赛的最佳时间现如今大雨倾注。今年的印度国内板球大赛球场被淹,比赛日程不得不改变。改变比赛时间又会带来其他问题。2006年3月,英格兰板球队在印度进行比赛,场上气温高达摄氏40度到45度,运动员面临脱水的严重危险。可是,推迟比赛时间将会碰到大雨天气,比赛无法进行。

风无常态帆船静止

沙尘暴已经成为亚洲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过去的一年,亚洲沙尘暴的强度和频率大幅度增加。当然,全球气候变暖、严重缺水、沙化严重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过去人们总以为南亚地区最大的气候问题为洪涝灾害,现在沙尘暴也成为主要的气候问题。今年巴基斯坦队与孟加拉队进行的板球比赛时,场上沙尘暴降临,天空黑压压,能见度很低,运动员被迫离开球场,比赛不得不中止。

气候变化也引起了南半球澳大利亚的气候无常状态。澳大利亚学者认为,澳大利亚的干旱现象不仅将会影响农业,而且也将影响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

然而,当体育比赛需要风的时候大自然却风平浪静,让比赛难以进行。美洲杯帆船赛需要海上的风力推动帆船行进,可是,今年的美洲杯帆船赛期间,本来应当有风的比赛日,地中海却风平浪静。参加比赛的帆船不得不在大海中长时间等待着宝贵的风尽快吹来。

棒球比赛观众减少

美国执棒大联盟的职业棒球比赛在体育场内进行,不会受到无常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可是,今年美国的棒球比赛确实让无常的天气折腾得够呛。

今年4月份本来应当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可是美国许多地方却雨雪交加,许多场比赛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每年4月份恰值樱花节,城市中心地带樱花盛开,花团锦簇,到处弥漫着芳香的气味。可是,气候变化让4月 的华盛顿相当寒冷,运动员根本无法热身,以较好的状态投入比赛。

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克利夫兰印第安人队对于球队的忠诚有目共睹。然而,今年4月份,印第安人球迷面对特大暴风雪也只好望雪止步,在家中观看电视转播,球场观众席堆满了积雪,观众寥寥无几。

印第安人队的运气不佳。在同洛杉矶天使队比赛时,大雪继续跟随着印第安人队。天气预报说,当天晚上比赛场地所在城市的降雪量将达到2英寸到4英寸。然而,天气预报显然判断不正确,当天晚上降雪量达到了6英寸。尽管运动员想方设法从饭店赶到了球场,但是6英寸的积雪将大量的印第安人队的球迷堵在家中。

第二天,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也下了大雪。红袜队的比赛也受到了大雪的影响。事后,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官员承认,大雪使得观众人数减少了许多,联盟的收入也减少了许多,但愿今后天公不再与职业棒球运动开这样的玩笑。

天脸速变伤病频至

对于运动员来说,气候变暖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好处是,训练和比赛受伤的情况将会有所缓解。温度增高意味着人体的各个器官活跃起来,更好地进入了状态,肌肉拉伤的情况相应减少了。

然而,美国红十字会的专家认为,气候变暖使得与酷暑相连的中风和衰竭性疾病的发生频率增加了,尤其是那些酷暑时节在体育场上进行训练的运动员。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场上出现了体温增加、皮肤发红、知觉消失、脉搏加快、心跳虚弱、呼吸困难的话,就应当考虑运动员可能因为酷暑中训练和比赛时间较长,患上了中风。

各职业球队和大学体育代表队以及高中体育代表队经常在酷暑世界进行训练,而且不太听从医生的奉劝。过去一年,美国各种体育代表队,尤其是大学体育代表队的运动员在训练场上猝死的现象发生率远远高于过去。尽管医生最终总能够查出运动员致死的原因与先天性疾病有关,但是气候变暖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因素。

体育产业感触颇深

对于气候变暖对于全球体育带来的不良影响,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体育产业。众所周知,滑雪旅游已经成为欧美有一定收入的年轻人的消费方式之一。然而,气候变暖,雪崩增加的新闻不时传入这些年轻人的耳朵里。体育旅游风险增加自然让许多滑雪爱好者望而却步于雪山之外。尽管欧美的滑雪旅游产业没有透露目前参加活动的人数是否有所减少,但是最起码不会出现过去几年游客大幅度增长的盛况。

对于欧洲的滑雪业来说,现在必须拿出大笔钱投资到造雪设备方面。然而,造雪设备开支大,而且需要气温相对较低。去年冬天,奥地利霍克菲森滑雪大赛的组织者被迫购买了几十吨雪,以便让世界杯冬季两项比赛顺利进行。尽管如此,由于缺雪,比赛不得不缩短了距离。体育经济专家们估计,阿尔卑斯山海拔较低地区的滑雪旅游场所如果不能够适应全球变暖的情况的话,其中许多公司将会面临破产。

海拔较低的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的滑雪旅游场面对的困难将会比海拔相对较高的瑞士滑雪旅游场地大得多。到2050年,阿尔卑斯山滑雪旅游地点的雪量将会减少20%左右。当然,美国那些海拔较高的落基山各州的滑雪旅游产业的滑雪游客将有所增加。

尽管如此,美国人已经开始担心气候变暖对于体育的严重影响了。美国国会委员会的报告认为,气候变暖正在影响美国的体育经济,使得美国的体育旅游经济正在发生变化。过去31年里,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降雪量减少了30英寸,同时使得这一地区的降雨量也减少了许多。每年冬季,美国冬季降雪地日子减少了15天左右,使得美国东北地区的滑雪旅游地点的营业时间不断缩减。仅仅在新罕布什尔州,气候变化就造成35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体育经济遭受的损失相当大。

气候变暖已经不是未来之事,而是正在世界各地发生的现象。全球体育如何面对,需要体育人尽快行动起来。

上一篇:祝福自己范文 下一篇:虎虎成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