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的魅力范文

时间:2023-12-10 16:23:22

线条的魅力篇1

关键词:陈洪绶;线描艺术;中国画

中国画的人物画自古就注重线造型,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那里对于线条就有很高的要求,他注重“以形写神”,他的人物画线条被后人称之为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并称其为“铁线描”,这种线描的方法并不只是单纯的画出轮廓,而是体现出笔法的修养和对绘画对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发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这种线描的风格称作“密体”与吴道子的书体相对,并认为“知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陈洪绶晚年的人物画线条连绵不断,清圆细劲,较顾恺之的“铁线描”更加圆转。

一、通过线条表现情感

陈洪绶的中年作品《水浒牌》,则用变化曲折的线条来来表现起伏变化的复杂部位,线依结构变化而波折变化。在形体动态关系最密的部位线条组合较密, 其余部位的线条较疏,有的甚至省略不画,线条组织简练而严整。画家虽然以“造化为师”,但不是照搬造化,他的线,虽然是客观生活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它已不是原来生活中的线,而是经过画家艺术处理过的线,有时是想像和处理过的线。

其次,从线描的形式美来说,只有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中,单独一条线并不存在美与否的 问题,只有当线条依附于具体形象,组织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形,线才能赋予感情的流露。因为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一定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形式,刻划不同身份, 不同思想感情的人,就需要在选择点、线、面过程的同时,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段。显然,更新的形式是受变化着的内容支配的。

二、线条组合的表现

陈洪绶的早期的线条以方着为主,方中有圆,《九歌图》时期较早的一套。画中屈原的衣纹线条的表现圆中带方,背景的石头勾勒得很细,多用方笔。方折的颇多,方折处用笔劲健,随意斩错,充满勃勃之气。人物衣纹线条飘逸,用笔流畅,圆润处有李公麟白描的风格。

陈洪绶大约在28岁时做的《水浒叶子》,其中的人物衣纹“线条刚硬,多方折直拐,且易整为散。”线条就全部转为方笔,易整为散,线如钢针,只有其中四幅由于是后来添上去的,所以与前三十六幅风格大不相同,这四幅线条皆为圆笔,几乎没有方折之处,是其中年的风格。《水浒叶子》能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人物所特有的性格和气质。又通过对线的组织和运动来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和富于旋律的装饰效果。此外,《水浒叶子》还采用抓住某一特定故事情整理节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使读者一看而能够辨识其人。《水浒叶子》刊刻问世后,由于作品的极大成功,而且在画坛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追随效法者不乏其人。

陈洪绶的人物画线条在中年是发生变化,多用圆细线条为主,但也不乏方折的用笔。人物衣纹的表现不像早期那样刚硬,而是更为圆转流畅。以《对镜仕女图》为例。画中的女子衣纹线条细劲,而女子袖口处的衣纹比较细碎,多用方笔。整幅画方圆结合,强调了对比的效果,背景的树石主要以墨线勾勒,刚劲有余,与女子衣纹的圆转相对比,互相呼应。《杨升庵簪花图轴》也基本是一样的,只是线条更加圆滑,有劲。

晚年的陈洪绶因心境的变化,绘画风格自由。线条圆润,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其作品精且多,内容也也丰富了很多。《蕉林酌酒图轴》可以作为晚年作品的代表之一。其线条细劲高古,圆转流畅,背景上的树石也不像前期那样刚硬,而是线条较为柔和,但石头还是有一些刚硬的因素,与人物的衣纹形成对比。陈洪绶1950年所作的《捕蝶仕女图轴〉线条也是一样的高古,但由于没有背景的衬托,只有在人物内部产生对比,因此女子袖口处的衣纹比较稠密,但也并不像《对镜仕女图》中那样方折,而是圆转得多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人“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 “化”境中不断提炼。 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备受推崇。他不愧是中国艺术 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

注释:

①《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26页

②《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 陈少丰 张同霞 编著 76页

③《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56页

参考文献:

[1]《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 陈少丰 张同霞 编著

线条的魅力篇2

    有学者认为影响舞蹈线条艺术的表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舞蹈服饰和舞蹈音乐,在舞蹈服饰方面,要想能充分运用舞蹈线条的艺术作用,还必须要讲究舞蹈服饰。不同的舞蹈所展现出的线条形态和艺术效果都不同,并不是舞蹈演员表演时的舞蹈服饰的多少能否展现线条,虽然人在舞蹈的时候本身具有身体的线条美的体现,加之合适的舞蹈服饰的配套设计,能很好地展现出舞蹈线条艺术的美。然而真正的舞蹈线条是整体而和谐的、动态而有节奏、有感染力、有魅力、有情感和灵魂的,是能升华舞蹈艺术效果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整体而和谐的线条要求舞蹈能符合舞蹈演员的个体特征,包括其舞蹈气质与风格、身体条件等,并且符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等;而富有动态和节奏的线条,要求舞者的动作表演能迎合舞蹈基调,富有旋律节奏感,是动静虚实中不断持续变化的;有感染力和魅力的线条要求舞者身心合一,将情感灌注到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勾勒出来的舞姿线条自然顺畅;而有情感和灵魂的线条表达要求舞者能深刻领悟舞蹈的情感主题,仿若自己就是舞蹈的时代角色,达到每一次舞步的变化仿若是舞者心绪的波动,当让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舞姿都富有喜怒哀乐的效果,让舞蹈线条诉说这内心的情感,让观者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舞蹈音乐方面,线条艺术的运用也要讲究舞蹈音乐的配合。任何舞蹈都离不开灵动的音乐,而舞蹈线条同样也离不开艺术的灵魂———音乐。有规律的节奏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因此二者都通过对节奏的把握来调整风格,相应地当音乐的节奏发生变化,舞蹈线条也会跟着音乐的节奏变化,在抒情的节奏上,舞蹈线条会逐渐变慢,在音乐的节奏加速时,舞蹈线条也会随之变得更富有动感。因此舞蹈音乐的运用对于舞蹈线条的表达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线条艺术要想发挥其在舞蹈中的艺术升华的效果必须与舞蹈音乐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2线条艺术在中国古典舞中具体的运用———曲线“三道弯”

    线条艺术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运用比比皆是,舞蹈线条的广泛运用让中国古典舞蹈更具艺术魅力。而其中线条艺术中的曲线“三道弯”就是典型的舞蹈线条形式之一,在中国古典舞中也是运用比较广泛,它的运用让中国古典舞艺术更具韵味和魅力。(1)在古典舞中运用的历史。三道弯在普通的舞蹈表演中人们也能经常看到,舞者的舞蹈动作塑造三道弯形态时,其头部和腰部、腰部和臀部、胯部和腿部都是一种反S心态,虽然在现代舞蹈表演中人们经常看到三道弯,但是三道弯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舞伎的宫廷舞,其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如有陕北的秧歌、安徽的花鼓灯、云南的花灯等都存在三道弯的舞蹈线条形式。(2)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特点。三道弯作为一种典型的舞蹈线条,其在艺术审美上注重通过舞者的肩部和脚部的反方向扭动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舞蹈韵律,并且三道弯通过身体各部分有节奏的动态变化勾勒出富有多变的舞蹈线条,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和快感。而在线条展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上,其不同的舞姿的变化,如不同的表情、节奏、器乐旋律的变动等都可以展现出某种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如我国古典舞《霓裳羽衣舞》,舞者的托掌式利用腕、肘和肩部进行三道弯舞蹈线条造型,通过舞者的身体的左右动感摇摆和拧腰等动态的舞姿配合,展现出富有动感和变化的艺术魅力。三道弯线条的成形也经历漫长的演化。三道弯的舞蹈线条最早只是人们对自然的重复、后来人为地主动模仿、最后经过有意识的文化加工和美化,经历从写实自然到写意人心、从具体形象到抽象形象的演变发展过程。(3)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具体分析。在中国的古典舞蹈历史中,唐代的古典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如甘肃敦煌舞俑中,“直角三道弯”和“圆曲三道弯”舞蹈线条就是典型的S型三道弯曲线。现代古典舞《踏歌》在舞姿的静态线条造型上就借鉴了大量的古代舞姿线条造型,在舞蹈的具体动作上采用了倾斜式舞动的独特舞蹈姿态,而舞者通过圆周式的舞蹈运动平衡一边动的失衡舞姿。舞蹈整体感觉始终处于不断变化运动的状态,旁侧三道弯体态还将三道弯传统的做作风格焕然一新,在相对静态的舞姿线条中蕴含着丰富的动感。三道弯线条的运用有效地带动了舞蹈的旋律节奏、引导了观者与舞蹈的共鸣、升华了舞蹈的情感主题。

    3结语

线条的魅力篇3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线条艺术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1线条艺术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艺术门类之一,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对源自民间的传统舞蹈的基础上,许多舞蹈编创者进行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创作,从而产生了现在我们所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1.1线条艺术与舞蹈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关于体态的曲线运动,就是指舞蹈中的线条艺术。比如舞者轻快飘逸的舞步与舞姿便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勾画出美丽的线条。中国古典舞更加重视舞者能够在舞蹈表演当中利用自身身体形态表达出完美而优雅的“曲线美”,并且能够加入刚柔并济的巍然挺立的感觉,表达出一种流畅的优雅气质。舞者的身体姿态也是不断地发生改变,因此所呈现出相对比较静止不动的完美线条中带来一种优雅的动态美感。同时,舞蹈艺术家们也极其渴望能够在相对静态中的人体动作线条中发掘舞蹈极具特色的魅力。实际上,在中国古典舞中,独特而又抽象的身体线条美也确实发挥了它的价值,带来了超越一般的独特魅力。

1.2线条艺术对古典舞的深化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线条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通过舞者进行肢体语言的动态及身体各个部位的灵活性所表现出来的。同时,也产生出了深刻的影响,从某方面来说,在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殿堂中,线条艺术已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1.2.1线条艺术对古典舞蹈意蕴的烘托

舞意,即舞者们利用身体线条,于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与艺术有关的表达情感的主题。优雅的舞蹈线条通过舞者们经过连续不断而又饱含着丰富的气息与浓郁情感的呈现,以及舞者们连续不断的线条运动的表现,创造出能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的具有深刻情感性的舞蹈,时而舒缓,时而轻快,时而沉重,时而飘逸,使线条艺术迸发出绚烂的光彩,赋予崭新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精神上的动力和美的感受。

1.2.2线条艺术对古典舞蹈风格的刻画

而线条的力度大小,也可以通过适当处理而更加活灵活现地将舞蹈情节表现出扣人心弦的韵味。通过古典舞者们对线条动静结合的完美运用,使得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更具多样化与艺术化。

1.2.3线条艺术对古典舞蹈规律的美化

我们所说的舞者表现动作的律动时所需遵循的规则和规律简称舞律。古典舞者们通过将线条舞蹈表现的更加规律化,从而使得中国古典舞的舞律显得更加通透而又深入人心。

1.3影响线条艺术运用的两大重要方面

舞蹈服饰和音乐对于舞蹈线条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于舞蹈服饰来说,它的作用在舞蹈线条的艺术运用中是不可缺少的。若想要将舞蹈线条的艺术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就必须注重舞蹈服饰。而舞蹈演员在进行表演是所穿戴的舞蹈服饰也并不能充分展现出线条,因为在不同的舞蹈中,所表现出的线条形态和艺术效果不尽相同,虽然舞者们在舞蹈的时候通过自身身体所具有的线条美,结合相应且华丽的舞蹈服饰就能非常精彩的展示出舞蹈线条艺术的美,但却不能表现出相对准确的舞蹈线条。准确的舞蹈线条是求同存异的、是循序渐进的、是有情感和灵魂的、是有张力而又有魅力的,是能够完美体现舞蹈艺术效果。求同存异的线条要求舞者能把握自身的个体特征,并且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与风土人情,从而展现出更加和谐的舞蹈:循序渐进的线条要求舞者在进行动作表演时能够根据舞蹈的背景和风格,掌握音乐与舞蹈的节奏,有创作的进行动作的变化;有张力而又有魅力的线条要求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能够身心合一,将舞蹈所赋予的情感注入身体动作的每一次变换,使得所呈现出的舞姿线条充满张力;而有情感表达和灵魂升华的线条要求舞者将自己代入到所演绎的舞蹈角色与舞蹈情境中,让舞者的每一个舞姿变化、每一个动作都能够传达出喜怒哀乐的震撼效果,让观众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其情感的传递。对舞蹈音乐来说,舞蹈音乐的完美配合在线条艺术的运用中显得极为重要。舞蹈和音乐一样重要,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舞蹈线条的表现需要舞蹈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舞蹈线条艺术的风格特征,并且与舞蹈音乐相统一、相融合,展现其多样化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

2曲线“三道弯”DD中国古典舞中具体的运用体现

在中国古典舞中,线条艺术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它能够赋予中国古典舞蹈更多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采,让中国舞蹈散发出更多的意蕴。“三道弯”――艺术线条的曲线在中国古典舞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运用范围也相当的广泛,给中国古典舞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元素,展现了新的面貌。

2.1在古典舞中运用的历史

人们在舞蹈中经常看到的头部和腰部、腰部和臀部、胯部和腿部成一种反S体态,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曲线三道弯。尽管三道弯在现代舞的表演中也频繁出现,但是它最早还是出现在汉代的舞伎的宫廷舞中,可见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以陕北的秧歌、云南的花灯、安徽的花鼓灯等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为例,三道弯的舞蹈线条形式洒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并且源远流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特点

作为具有独特舞蹈韵律和表现方式的三道弯来说,主要是通过舞者的肩部和脚部进行反方向扭动,从而表现出一种极具韵味的身体形态,运用身体的灵活性及动态的节奏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舞蹈线条,给人一种动态的形式及美的感受。在感彩上,线条艺术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造型和节奏等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的场景变化,进而表达内心情感,烘托舞蹈主题,传承文化精神。舞蹈演员运用自己身体的平衡力和软开度,尤其是通过腕、肘和肩部等创造出的三道弯舞蹈线条造型,展现出舞蹈的魅力和艺术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体验,@个尤其在我国古典舞《霓裳羽衣舞》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中国古典舞蹈发展历史阶段中,三道弯也同样有着其难以以往的悠久发展历史,并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追求、模仿及探索,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理想和现实,最终形成了舞蹈的线条艺术。这也是从原始到现代、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2.3在古典舞中的运用的具体表现

唐代的古典舞在中国的古典舞蹈发展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尤其在S型三道弯曲线中更能体现出来,如“直角三道弯”和“圆曲三道弯”在甘肃敦煌舞俑中的灵活运用。对于舞蹈作品《踏青》来说,在舞姿创造上不仅仅汲取了许多优秀的古代舞蹈线条造型,而且还运用了倾斜式的舞蹈姿态到舞蹈具体动作的创作上,在此过程中,舞者的各个方面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继承,使其达到更深层次的高度。所谓舞蹈的三道弯,有不断转换的风格,配合上舞蹈中的旋律和节奏,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情境,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就是这么一种艺术,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从而使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得以释放。

3结语

舞蹈的线条艺术在中国古典舞的艺术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益于舞蹈的发展。对于舞蹈的线条艺术发展方面来说,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在刻画舞风、深化舞意、创新造型、烘托舞律。同时也能够随着音乐进行律动,产生舞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构建出完整的艺术情境。舞蹈线条艺术必将成为古典舞蹈中不可替代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诠释艺术。同时,舞蹈线条艺术也离不开舞蹈音乐、舞蹈服饰的相辅相成,舞蹈音乐和舞蹈服饰能够使得舞蹈线条更具张力、感染力,使其变得更加具有情感与灵魂。使舞蹈线条艺术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从而改变平淡生活中的单一和乏味。

参考文献

[1] 徐文静.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优势和缺点.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9.

[2] 孙伊宣.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的比较.北方音乐.2014,2.

线条的魅力篇4

一、用旋律线凸显音乐课堂魅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常常遇到一些教学难点,用语言来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反复说教学生又觉得枯燥,此时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旋律线,就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些恰到好处的旋律线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既让孩子们注意了旋律的起伏和快慢,节奏的特点,又让他们高度注意了旋律的进行。

1.旋律线的运用增强了乐曲的理解力。许多学生对欣赏课不感兴趣,高年级学生听不懂,老师讲得多;低年级学生听不懂,老师讲得更多。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相差甚远。“知之愈深,爱之愈切。”旋律线能增强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力。根据旋律的走向画旋律线,用连绵的旋律线表现舒展、宽松的节奏及较慢的速度与优美的情绪特点,动荡的旋律线则表现了紧密、活跃的节奏及较快的速度与快乐的情绪特点。这种以本学科为主的,根据音乐与美术在艺术上的异同,有机地将美术与音乐整合,巧妙地设计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音乐或美术的同时将两者迁移与转化,有利于学生视觉与听觉审美能力的同步提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运用画旋律线法来理解音乐,既简单、明了又迅速。学生通过画旋律线来表达乐曲中音高、力度的高低,情绪的不同。它既能有效地表达学生对音乐各要素的聆听体验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增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还能逐渐培养学生专心聆听的习惯。通过形象直观的线段,学生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的高度,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2.旋律线传递音乐的感染力。恰当而准确的旋律线常常是一种音乐语言的升华,与音乐紧紧相扣的旋律线,把音乐的情与景用显见的线条表达出来,既直观又开阔,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活力与魅力。在课堂中巧妙运用旋律线,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的学习中来,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二、用绚丽色彩展本文由收集整理现音乐课堂魅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乐于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音乐情感与音乐情绪又是相辅相成,音乐情感的强度映衬着音乐情绪的色彩。音乐教学中情感色彩的体验课,是音乐教学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了解音乐,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探索思考、学会聆听音乐、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乐。

《忆江南》一课导入时,我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听一听,感受歌曲情绪。我播放宋祖英的《又唱江南》,并配以剪辑后的苏州风景影视画面。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欣赏到了江南小桥流水、摇橹而行、雨打芭蕉、桃红柳绿、白墙黑瓦及错落有致的园林等,在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中,学生感受到精致婉约的江南,无不让人心驰神往。此时我让学生用色彩来表达欣赏后的情绪,生说:清清淡淡的绿色。通过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江南民歌的特色:温婉细腻、含蓄优美、委婉流畅。

三、写“听后感”显现音乐课堂魅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学生们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要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我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说、写“听后感”的方法来激发想象,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我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独立的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欣赏《北京喜讯传边寨》时,先让学生充分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布置学生写“听后感”。学生一写道:听到喜讯后,山寨顿时热闹了起来,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吹起牛角号传递着喜讯,山寨呈现出一幅热烈喜悦的画面;学生二写到:画面中有的老人激动的留下喜悦的泪花,一边擦着眼角的泪水一边对着身旁的小孙子说:“终于盼到了今天,好日子来了……”大家在听赏过程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个体感知在群体感知中得到统一和升华。

在说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对学过的音乐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给音乐教学带来活力。

线条的魅力篇5

有没有感到过遗憾?白永祥见到黄章时,偶尔也忍不住问这个问题。

黄章的回答是:不急,是你的,迟早都是。

如果把时间拉回到2009年2月18号,相信很多人还记得那些只在苹果iPhone上市时才能看到的盛况:魅族M8正式在全国发售的那天,几乎每家魅族专卖店的门口,一大旱都排起了购机的长队。曾经被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一位魅族爱好者转战了4个省,倒了3趟火车、1趟汽车,从安徽阜阳赶到山东临沂,就为了尽早买到3台魅族M8手机。

那时,魅族爱好者对M8的追捧与苹果爱好者对iPhone的追捧比起来,其狂热程度不相上下。排队等号的人太多,即便你提前半个月就到魅族专卖店交了押金,发货当天去晚了和可能也会拿不到M8的新机。

在2009年国产手机厂商几乎全线亏损的背景下,魅族M8逆市而起称得上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而也就是这款中国智能手机,让苹果CEO乔布斯亲自签下了“追杀令”。科技产品市场领域的竞争从来都是瞬息万变,到了2010年,新品一年之后的魅族也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其2007年开始克服重重困难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Mymobile,是基于Windows CE 6.0内核,而几年之后谷歌的Android系统正成为全球发展主流,Mymobile在软件上的劣势愈加凸显,随着其他更高配置的手机逐渐上市,魅族的M8在市场上已经不再具有之前的竞争力,搭载Android系统的新产品M9也迟迟未能上市——乔布斯的这道“追杀令”导致M8停产后,彻底引发了魅族的生存危机。

即便在这紧要的关头,“老大”黄章依然坚持让M9使用960*640分辨率的屏幕,为此,魅族付出的代价是让其上市再推迟了三个多月。

事后证明,黄章的这次坚持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是说2011年初M9上市之时再度引起了抢购潮,更为重要的是,这让后来MX的屏幕在PPI上没有与同等级的手机落后。

有人说,相对领先和完美的产品、极富活跃度和忠实诚信的用户、具有媒体关注度的市场热度造就了M8、M9的成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M8元M9基本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竞争还不激烈的环境下,魅族市场策略过于保守,没有把品牌的知名度带上更高的台阶。

承载魅族由MP3市场向手机市场的转型之作M8,其上市比预定计划便推迟了整整一年,而M85和M9的上市时间,又间隔长达两年之久,算上2012年初推出的MX,魅族从2007年进军手机市场到2012年初近五年的时间,竟然一共只推出了3款手机——等到魅族MX上市时,多方力量早已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杀成了一片血腥红海。

从不做产品广告、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不注重在媒体上的宣传,黄章和魅族似乎显得过于低调,违背了现代市场经营思维。在奉行“唯快不破”的商业时代,叛逆者魅族的“慢”在为其披上神秘色彩的时候,也另更多人惋惜其错过了最好的市场扩张时机。引用一位魅友的话:当你的系统不再具有绝对领先的优势,当你配置标注的数据不再绝对出类拔萃,当你的价格奔向3000的时候,你的缺点将被放大而所有的优点都被市场忽略。

成功并非所要

有没有感到过遗憾?在记者采访魅族CEO白永祥时,忍不住问到这个问题。

如果说完全没有,那就是虚伪。白永祥坦言。只不过,这种遗憾并不是来自于市场和商业的成功与否。

成功不是魅族的目标。多年来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的白永祥告诉记者。

曾经真诚地接近过和了解过魅族的话,你会发现魅族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企业。很多使用过魅族产品的人有类似的感受。

第一次走访魅族是今年的六月。在一周的时间里,记者来回奔走在深圳的各大国产手机厂商之间,期待着寻找到某些社会舆论之外新的发现。或许是无法适应沿海太过湿热的天气,心底浮躁的情绪挥之不去。去珠海的那天,正好下着大雨,在魅族大厦的一楼大厅里,其整体设计风格令人第一眼便体会到种不同于其它的简洁和安静。

这种简洁安静与魅族给人的整体印象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多了自由,少了很多商业的噪音和束缚。

魅族追求的不是市场扩张、不是利润,而是一种自我成就感的实现;魅族的兴奋点是做自己喜欢的产品、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白永祥这样表示。

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就算消费者看不到、市场看不到,自己内心亦能体会到。

一直以来,魅族并不像其它厂商那样在市场推广上投入巨额费用,而是几乎把所有的利润都重新投入产品研发上:每次只做一款产品,投入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功后再把利润投入下一款产品的研发之中。因而,即使对手有更庞大的体系、团队和资源,魅族的产品依然保持着不错的竞争水平和吸引力。

这是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同时必然会要求摒弃外界资本的进入。风险投资往往追求的是短期效应,这与魅族产品定位相悖——黄章偏执的认为,风司都是投机份子,没有什么好谈的。

前几年,由于拥有非常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丰富的制造经验,许多本土企业都曾找魅族代工产品,一些跨国公司还希望魅族帮它们贴牌生产,但黄章都以“魅族是个小公司,只能把资源集中起来做一件事,做这些事情会让我们分心”为由拒绝。

没有资本的火箭助推器,也就没有资本的炸弹绑在身后,这让魅族得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和方式成长,无需计较出货量、业绩增长。在M8上市之前,其设计就被了四次,有几次已经可以量产和使用,仅仅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搁浅。

当社会舆论有与之相关的争议话题出现时,魅族也基本是沉默以对;网上出现魅族的负面新闻时,魅族也不会去主动澄清。黄章甚至严厉禁止粉丝在魅族社区讨论竞争对手,对于敏感话题自己也从不公开参与。这个神秘、低调、不愿在媒体露面却喜欢泡魅族论坛的客家人更像是一个简单的消费电子超级玩家,而非企业老总。

在魅族人眼中,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并不重要,与竞争对手的是是非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做出自己想要的产品。工匠精神

两年前,黄章搬出了魅族大厦,把日常工作交给CEO白永祥负责,自己则常住在了海湾半山腰里的家,白永祥笑称其一个月出门一次或只为理发。黄章现在每天的工作,是听音乐,泡论坛,无休止的钻研MX的硬件和UI设计。记者在闲聊中发现魅族很多新来的员工都还没见过黄章——不出国,甚至也从未到过北京、上海,在日新月异发展的高科技领域,足不出户的黄章,十足是另类。

魅族是一个产品导向的公司,这毋庸置疑,黄章的绝大部分生活也都被研究产品所充斥,黄章坚信,一群玩家打造的产品才是最好的产品。白永祥告诉记者,身为CEO的他现在最享受的事就是在电梯口碰见产品部同事一起讨论会儿产品细节。事实上,这一专注产品的策略让魅族在MP3、MP4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让其成为国产厂商中的王者,也造就了“魅友”一族。如今,魅族的论坛上至少有超过240万注册用户,同时在线Ip可以超过17万。

因此,把魅族理解为一群数码电子玩家组织起来的团队,比把它看作一家企业更加到位。

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魅族上下对于成功的定义自然变得简单纯粹: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

有人把其称之为“工匠精神”,一种形而上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已经在享受。

比如,很多人曾疑惑,魅族为什么非要花费那么大精力用双料注塑工艺来改变传统的外壳?原因很简单,白永祥对记者表示,双料注塑能让外壳看上去通透、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显得性感不是那么呆板。从MP3时代到手机时代,魅族的产品团队一直钟情于这种工艺,只是条件受限一直没能成功采用,并因此耿耿于怀。到了MX,魅族再次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最终如愿以偿,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

当然,手机到了用户手中后,这种改变从功能上并无法直接感受到。

如果你曾经去仔细观察宝马或奥迪的某一个线条,你有没有想过它到底是要干什么?这种设计在功能上无法找到答案,只能在情感上心里面去体会。

在魅族MX后盖上就有这样一条线,从某个角度看去,它会使得MX的外观更立体美观,而且这条线是悄悄隐藏在透明层的后面,用户拿在手里还不会很咯手——事实上,垂直的手机棱角拿在手中一般都会有这个小问题。为了达到美观和舒适的效果,魅族不得不耗费了更多投入来对磨具进行充分的处理。

其实,这些也就是所谓的专注于细节——在自永祥看来现在已经开始被用滥的一个词,而这点,也是白永祥认为苹果胜出三星的方面。以手机的Micro-USB接口为例,Galaxy上该接口的梯形形状和手机整体形状是反向的,并不协调一致。这是由于其采用Micro-USB标准所限,只能在手机底部做一个草率的处理来牺牲外在的美观。而苹果在工业设计上,是不能容忍这种矛盾和牺牲存在的。到了最新的iPhone 5,用户在使用数据线时更无需辨别方向、无论正反都能插入Micro-USB接口。白永祥觉得,这就是苹果的过人之处。

和乔布斯一样固执的黄章,显然也无法忍受这种美感上的牺牲。魅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花了38万美元重新去定制相关模具,即便,很少有人会真的在意这个小的Micro-USB插口在外观上是否和谐——甚者,魅族的这种完美主义似乎还有过之无不及,MX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设计:屏幕下方功能区域的“Back”和“Menu”虚拟按键,三个LED灯亮的时候可用,显示一个灯的时候是提醒用户现在这个按键没用,有趣的是,当手机横屏的时候灯还会跟着旋转。白永祥向记者表示,这个无数次试验才完成的旋转设计并不是做给用户看的,只是自己觉得很好,就做了。

那么,这种对细节无比专注的逻辑在哪?白永祥认为,如果产品是为了商业、为了别人而做,那么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不会那么重视;如果产品是为了自己而做,则会纠结和着迷于每一个细节的改进。

黄章说,产品第一,其他都是第二。完全以产品为导向的魅族,也颠覆了设计产品和定义产品的流程。产品制造业传统的流程是,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都会参与到产品的评估,而经过多方利益权衡之后,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产品人想要的结果。

魅族的做法是:让产品人定一个目标,然后告诉大家去完成。这听上去似乎很冒险很荒唐,白永祥表示,但所幸的是,最后工程师们做了很多他们原本认为做不了的事。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MX的窄边框设计。MX的边框到底有多窄?在魅族大厦五楼黄章的办公室里,白永祥亲自为记者算了一遍:2012年初上市的Mx,机身宽度为63.3mm,屏幕可视宽度为55,7mm,每侧黑边只有7.6/2=3.8mm,而且指的是真正的有效显示区域。这个3.8mm直到一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行业领先水平,魅族工程师当时所克服的技术难题无需赘言。

没有谁比谁聪明

黄章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Mx的打磨,毕竟这开始于他的梦想。不过,对于黄章而言,现在最让他着迷的地方,是Flyme的UI设计。在这里,被称为“技术狂人”的黄章也展现出浪漫的一面:Flyme中闹钟的分布计时功能,便是黄章送给他夫人的生日礼物;而谷歌地图的图标则是魅族在珠海的实际地理位置。

无可否认,手机硬件设计的想像空间,并没有操作系统这种人与科技交互领域的空间大。后者意味着更多人文、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思考,复杂度更高。黄章在MX的UI设计上开始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精力。Flyme的本意,即意为梦想随着我飞——黄章的意图很明显,构建出魅族自己的软硬件平台,为打造一个走高端路线的手机品牌奠定基础。

魅族在MX上倾注的心血,也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黄章和白永祥们是真正想做一款自己的手机,而魅族的努力,也正在打破越来越多人对于国产手机固有的“山寨”、“缺乏创新”等印象。

说到创新,白永祥认为,这和资本、智商、人多人少没太大关系。白永祥回忆说,当年掌管OMS的负责人来魅族考察,一通PK后,撂下一句话,你以为谁比谁聪明?

没错,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偏执和梦想,才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

梦想,决定了我们投入事情是否纯粹,商业成功、世界500强、各种欲望都是噪音,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有梦想才会真正热爱做的工作,不想着去索取什么。不论商业起伏,追求不变,沿着自己内心,顺着梦想牵引,做喜欢做的事。柴静说,自由是脑子里没有障碍,而创新,其实也是脑子里没有障碍。在此前提下,投入时间越长,内心铸就的高度将会让人敬畏。白永祥觉得,内心没有高度,如何造出来好的东西?

而偏执,就如同MX外观设计的灵感来源,黑白分明没有模棱两可,内心的追求从一而终。创新的本质,是一种自己的体验。非要你全身心倾注于一件事,才会产生很多对已有现实的不满并产生新的想法,才会体会到什么是细节,并朝思暮想寻找解决方案。

线条的魅力篇6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快、准、实、极致。

所谓快,就是产品迭代快,用户数量增长快,对传统领域的冲击来得快。一般的移动互联网APP每个月都有迭代更新,这在传统的软件研发中不太常见。今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收购案例已经超过了过去三年,这都深刻体现了移动互联网的快。如果衍生到政府治理领域,意味着政府需要每个月重新总结自身的一些具体做法是否受到公众欢迎,需要从近期公众的积极反馈汲取正能量建议,并将之传播出去,形成改革和反腐的有力外部环境,对旧有利益格局产生“蹄疾而步稳”的冲击效应。

准,就是单点突破,抓住要害,纲举目张。每一个流行的互联网产品都一定是解决了最少一个用户的痛点。百度优化了信息搜索、阿里解决了电子商务、腾讯建立了社会连接、微博改进了公共传播、今日头条促进了聚合推荐阅读……。满足用户、了解用户的过程就是发现自我的历程。对政府而言,政府公信力的维持和改善是关键,把公众在各个领域的痛点抓住,下定决心解决,花几年时间稳步推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外交领域,老百姓盼望多几个免签的国家,这是痛点。教育领域,不少学生都去国外读书了,甚至高校教授的子女去得尤其多,这也是痛点。食品领域,公众不知道如何去信任媒体报道过的问题食品,这也是痛点……围绕痛点,就有了问题意识,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有了好的方法论。

实,指的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仅仅靠“网来网去”已经难以获得压倒性优势和利润,更多的是需要线上线下打通,虚实交融。把线上的信息导流转变为线下的经济交易,把线下的家长里短转化为线上的宏大信息流,双向打通,多维互动。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善用网络,把现实执政空间和虚拟执政空间贯通,把传统的线下动员优势扩展到网络中。实,就是不搞形式主义,多开实名微博,直接和网民沟通, “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

极致,指的是规则内的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获得粉丝,有的人就去做地面推广,一家一家店铺去跑单;为了改善用户界面,乔布斯常常一个一个像素去做优化;为了不打扰大多数用户,移动互联网软件常需要做灰度测试,即先在小范围内测试新研发的功能或调整规则,没有问题之后再扩大至所有用户,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和改良。对政府治理而言,极致则意味着权力监督的极致、多快好省的极致、科学发展的极致。

微博思维和微信思维

互联网思维在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两大思维:一是微博思维,二是微信思维。

微博思维的特点主要有:极少数人原创,部分人转评,大部分人静默围观,对你好的人需要互动补偿、核心粉丝需要博主的尊重。微博中的明星往往具有传播自信、公开意识、太阳型人格。传播基础在于自然、自我、自有。从博文、人格形象、群体联动到行动派,一致性是关键。传播风暴的要诀在于利用中小V撬动一线大V,实现信息的全覆盖在于激活媒体微博、名人微博、政务微博、企业微博和国际微博的联动。

微信思维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最小信息交流成本,移动语音化,让草根和小白(初学者对某事零基础的人)也能很好利用,才能够实现微信的最大覆盖和国际扩展。工具的本质是对人类的最大便利和最小成本支出形式;二是信息交流的层次性和纵深性,圈群化。微信的交流从点对点的通话、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到微社区显得非常宏大;三是用户体验至上,依据使用潜能折叠,不干扰其最核心的通讯和交流;四是公众号的质量意识,刺激第三方为平台引粉,利用第三方话语权为自身造势;五是概念万能化,功能服务化,提倡服务的智能性,为下一步连接物联网打下基础。

政府该如何做

政务治理者学习贯彻互联网思维,使政务信息获取和渠道多元化,从现实交往转向微博、微信,实现线下和线上均衡获取信息。集中民智民力,实现民主决策。在传统的舆论环境中,政府难以及时有效的和民众沟通,政府外出调研,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并不一定能了解到真实的民情民意。而互联网的匿名、开放的特征使得任一网民都能够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民众全程参与决策。

政务治理者需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的理念。不少政务微博力图以惠民、亲民、敬民的姿态实现网络群众路线,这标志着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实践。突发事件的快速、准确及到位的线下处置和线上,也为民心的回暖提供了有价值的范式。政务治理者需要发挥个人魅力,展现太阳型人格,使意见“出魅”,互联网思维很重要的一点是个性和魅力。传统魅力来自距离产生的美,网络魅力既有接触性魅力,也有距离性魅力。魅力也是一种权力,可以变现和网络增值。在持续的去魅中出魅,这就是网络淬炼。

政务治理者可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展网民参与的众包模式(号召网友自愿参与某个活动,充分利用网友的力量内外结合完成任务),发动网民的力量来维护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潍坊交警”为例,2014年3月12日,某肇事车撞伤女生和交警后逃逸,潍坊交警当天立即征集线索微博(含照片、视频)传统媒体和网媒双线跟进获百余条线索微博感谢市民义举抓捕嫌疑人立即信息公开。这一互联网思维的成功实践,实现众包和时效的结合,利用民众的力量维护了正义。

发挥政务推介作用,宣传旅游等部门可以利用移动媒体进行政务推介。部门可以整合力量,融通传统媒体和移动媒体,实现微博、微信的全媒体到达,学会借力从而实现社交的自然传播。

互联网思维开启了一扇新的实践指导窗口,提升现代治理能力需要借鉴、整合互联网思维,官员要善用网络,和时代同步,甚至需要激活超越时代的历史敏锐性,努力做到服务导向、草根视角、法治思维和人性关怀。这才是这个时代的生活、幸福和责任。

(作者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姚鹏对此文亦有贡献)

线条的魅力篇7

笔者借用马克斯•韦伯的“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来描述发生在工业社会中管理的演变和重要后果,用“返魅”(reenchantment)一词来指出在工业社会后期已初露端倪的管理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马克斯•韦伯所称的“世界祛魅”,是指人类社会在近几个世纪中高举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旗帜,通过建立现代科学和实现工业化来涤荡一切非理性因素,在这同时也剥离了事物的丰富的属性,譬如人类的主体性、经验和感觉等。在这一过程中由伽俐略始创,继而被笛卡儿所完善的分析方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事物由复杂还原到简单,将整体分割成部分,来了解事物的真相。分析方法在科学史上功不可没,但是把它作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发展到极致便会形成机械论的世界观。我们看到,机械论世界观也对工业社会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管理也经历了一个“祛魅”的过程。对于工业社会典型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MassProduction)、层级组织,以及相应的管理原则和方法这些构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因素来说,“管理的祛魅”既是前提又是结果。它说明现代工业文明在创造自己辉煌的同时,剥夺了现代人的自决性、创造力和责任感这样一些人类的主体性特质,人甚至沦为大机器生产的异化物,这不仅激起现代人强烈的敌意,因而降低管理效率,而且损害了工业文明本身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管理的返魅”,即重新审视工业文明的意义,建立起一种恢复现代人的主体性特质的管理模式,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一直是工业社会中管理理论和实践中的一股潜流。

管理的祛魅过程: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

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始终是工业社会中聚集管理思想的最具号召力的两面大旗,而分析方法则被认为是科学的和理性的方法。马克斯•韦伯对理性的崇尚表现为“理性设计”的社会结构、理性人“扮演特定的角色”、“行动的理性”必须以某种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体现在管理思想中则是在理性化权力基础上建立组织并实施管理。在这里理性是指,有明确目标的组织行动和组织模式,除了被指定为完成某个特定目标的行动外,所有其他的行动都被排除在外。许多管理流派都假设员工的非理性,人际关系理论之所以对管理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强调了管理的理性和工人们的非理性。

管理理性主义运动的后果是人成为完成指定任务的被动工具,人被“祛魅”而失去其主体性。如何看待和评价管理理性,在人类思想史上历来有“建构的理性主义”和“演进的理性主义”之分野。前者对人类理性倾注了无限信赖和热情,认为人类理性足以解决任何问题,而后者则认为人类理性在一定时期是有限的,并不断演进的。可以说,韦伯的理性是“建构性”的,而哈耶克,波普尔等人则主张“演进的理性主义”。按哈耶克的观点,计划经济是“建构的理性主义”的产物,计划管理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不成功的尝试,是由于人类过于相信自己的理必这一“致命的自负”造成的。所以,管理理性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是有限的。

科学主义之于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分析方法对劳动和管理进行“分工和再分工”,通过不断分解把复杂的活动还原为最简单、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以此来提高效率。劳动分工的思想肇起于亚当•斯密,他指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工人熟练程度,节约转换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简单的活动可以由机器来替代,通过劳动分工来提高生产率被奉为工业社会的圭臬,斯密也因此不愧为工业文明的奠基人。泰勒及其后继者把对劳动的分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们的理论因而被贴上“科学管理”的标签。泰勒把人的本质视为机器,工人是生产工具,因而先是用“时间——动作(Time—Motion)”研究来分解人的肢体,进而用“计划——实施”相分离来分解人的头脑和肢体。因为他们认为,经验管理的方法容易使工人分心,因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分开。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尽可能减少工人的独立性和尽可能扩大管理者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控制”是科学管理朝代的关键词,机械化、劳动划分和教育是对劳动者进行控制的三大策略。所谓机械化是限定工作任务、秩序、时间和细节。享利•福特在通用汽车公司创造的流水线生产是机构化发展的巅峰之作,流水线作为控制的有效工具,至今仍然是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基本构件。所谓劳动划分是在组织中构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权力水平和不同报酬的工作序列。享利•法约尔定义的管理五个要素:计划、组织、命令、协作和控制,其核心是通过命令链形成企业内的一体化机制,至今依然是层级组织中管理原则的经典之作。所谓教育则是把上述两条策略的基本原则灌输给人们。在管理“祛魅”的过程中,人被彻底地分解了,他们完全被视为由外在关系所定的客体,要么被看作是被动的生产工具,要么被视为制度所决定的没有个人动机的因素。当流水线和层级组织不足以整合这些被分解得支离破碎的劳动群体时,人际关系理论试图从人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人的本质来解释员工的行为。从表面上看起来,人际关系理论把人的需要和内在动力恢复到管理的中心位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偏离过泰勒主义的思想范畴,只是希望为管理者再生被工业化破坏掉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人际关系理论仍然属于管理的“祛魅”。

管理的返魅:若干现象和趋势

在管理“祛魅”的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返魅”的潜流,早期捣毁机器的工人运动;1972年通用汽车公司工人因泫水线的速度太快、工作重复、单调而没有意义举行的罢工,都表达了劳动者对“祛魅”的强烈敌意和反抗。马克思也许是最早对“祛魅”进行批判的理论家,马克思用“劳动异化”来说明机器这一劳动产物却返过来统治劳动者的现象,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鞭挞。新人际关系从人的本质出发,强调给工人们提供在工作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是一种较早的“返魅”理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提出的“鞍钢宪法”,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强调“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可以看作是管理“返魅”的一种实践活动。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祛魅”的经济管理体制,所以,“鞍钢宪法”不可能在计划体制条件下普遍推行。

如果说“管理的返魅”在20世纪中仅仅是潜流涌动,那么,当21世纪的世纪之钟敲响之时“管理的返魅”将成为明显的潮流,这是因为20世纪的最后的10年出现了若干促进和加速管理“返魅”的因素和趋势,它们是:全球级生产过剩的趋势;产品形成的决定权转移给消费者的趋势和加速这一趋势的“数字化革命”。由此对工业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大规模生产可能被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所取代,层次组织可能被网络组织和动态协作(DynamicTeam)所取代。工业社会引以自豪的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者以一对多的关系主导消费者,从而产生极高的成本效益。但是,生产过剩和数字化网络改变了一对多的关系和生产者的统治地位。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多个生产者对话,也就迫使生产者不断与顾客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确切了解他们的爱好并作出反应,大规模定制由此而产生,这是一种可以减少库存的灵活的生产方式。与大规模生产相比较,它有两大优势:满足顾客的要求和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大规模定制有很强的竞争力,用约瑟夫•潘恩的话说,任何能够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东西,都能定制。大规模定制是生产者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链条的末端交到消费者手中,使新产品增多,多而消费者消费得更多的生产方式。对员工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会从“上司、活动、任务”上面转向“顾客、结果、流程”上面。在速度的竞争比成本和质量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条件下,那种把人视为“活的机器”,认为只须用命令的锁链和权力的绳索来聚合和维系的机械论管理模式和层级就再也不能适应新的竞争形势;那种把员工仅仅当作“经济人”、“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传统管理观念已远远不够,速度的竞争需要员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果决力和创造力,因而必须建立一种恢复人类主体性的“返魅”的管理模式,使每个员工都具有自我决定,创造力和责任感这样一些人的主体性特质;因而也必须构建一种能改善信息交流,作业协作和知识学习状况的网络组织,以便能对迅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作出及时的反应。

几点启示

线条的魅力篇8

关键词:威廉・荷加斯;形式美学;美的分析;蛇形线;格式塔心理学

1753年,英国铜版画家、艺术理论家威廉・荷加斯所著《美的分析》得以出版,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形式美学著作。在这部书中,荷加斯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蛇形线赋予美最大的魅力”这一著名的命题。在荷加斯的视角中,蛇形线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的线型,而是渗透在生命和非生命形态中的律动。同时,蛇形线由于曲率的不同,本身又具有美的等级。以今天的视角重新考察荷加斯的“蛇形线”理论,可以使其意义、价值更为澄明,利于理论研究的增进及实践中对其的借鉴。

一、对荷加斯“蛇形线”理论的分析

(一)“蛇形线”的魅力

在对构成形态的各种线型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后,荷加斯得出结论“蛇形线赋予美最大的魅力”。他认为,直线由于只有长度上的不同,是最单调的线型,在最优美的形态上,直线总是最少的。曲线在曲度和长度上都可以有变化,装饰性要强于直线。直线与曲线结合在一起会组成更复杂更多样的线条,又比单纯的曲线要美。至于蛇形线为什么最美,荷加斯认为,它“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1]

荷加斯的论断是建立在英国经验论方法之上的。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人对世界的一切认识都应该从感性出发,并通过不断的观察、实验去证实、纠正它。与亚里斯多德侧重推理的演绎法不同,经验主义者往往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具体事例的研究着手,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荷加斯关于“蛇形线最美”的论断,同样是基于大量的观察、分析乃至实践得出的结论。经验主义者的“内在感官说”也为其研究方法提供了依据。英国哲学家舍夫茨别利认为,人有专门用来感受美的“内在的眼睛”,人对美的感受具有直接性。哈奇生认为既然每个人都有共同的“内在感官”,那么任何人对美的感受与理解也应当是相同的。[2]西方美学史教程。因此,即便缺乏统计学及测量数据的支持,荷加斯的理论在逻辑上仍具有合理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为荷加斯的“蛇形线最美”理论提供了支持。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美是一种瞬间的观照,知觉总是倾向在瞬间把握对象的整体印象。一个人们无法在瞬间感受到美的视觉对象,很可能在美感上是有问题的。因此,要使审美判断得以完成,知觉对象应具有一个组织良好、简单、易识别的结构。杂乱无章的构成会造成视觉的困惑,内心的不安,美感当然无从谈起。同时,人知觉又偏爱适度的刺激,过于简单的事物同样唤不起人们的审美。因此,一个具有美感的知觉对象,应该是整体简单、明确,而细节丰富、有趣的。荷加斯所赞美的“蛇形线”,恰恰具备了这样的特征。一方面,它形状规则,具有整体的易识别性,另一方面,它具有相反方向上的不同变化。相对于单一的直线与曲线而言,它在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是整体性、协调性、丰富性、趣味性的有机统一。

(二)“蛇形线”的“同构”

事实上,荷加斯并不仅仅在抽象的“蛇形线型”中感受到了其“最大的魅力”,还在一切生命和非生命事物类似“蛇形线”的情态、律动中发现了美和优雅。他说,“如不借助于我们的想象,或者不借助于某一个形体,它的全部多样性是不能仅靠一条连绵不断的线在纸上表现出来”。[3]蛇形线可以表现为人体的轮廓线,它因骨骼和肌肉的类似形态而呈现出来。蛇形线可以是暗藏在事物表象之下,或人们意识之中的虚拟的线。例如,人体在静止时最美的姿态,总是类似于蛇形线,而身体的形态一旦脱离蛇形线,就会立刻变得僵硬、可笑。优美的动作也总是以蛇形线作为标志,它体现在“当人们优雅地、文质彬彬地向女士递送烟盒或扇子,把手伸出去又收回来的时候”,[4]或是侍女们迷人地曲身俯首之时。小步舞中也蕴含着蛇形线:在舞蹈中,人们的身体逐渐升起,又渐渐回落……有趣的乡村舞,其队形和轨迹就是规则、连串的蛇形线的交替。野蛮人的舞蹈中则没有蛇形线,“只是由粗鲁的蹦、跳、旋转或前后乱跑所组成,同时伴之以痉挛式的抽搐和奇异的姿势”。[5]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之间的“同构”,使荷加斯在不同的事物中,感悟到共同的“蛇形线”的美。格式塔心理学将一切艺术表现性的基础归结为一种力的结构,它存在于一切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如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和坚强、和谐与混乱、前进和退让等。作用于人们心理,推动人们情感的力,与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是“同构”的。[6]无论具体的蛇形线条,还是类似情态的姿势、舞蹈,甚至绘画中明度的渐变,都具有自由舒展、旋转变化的共同的力的构型,它们唤起的美感是共通的。

(三)“蛇形线”的“等级”

荷加斯认为不同曲度的蛇形线,其美的等级也是不同的。他画出了7条蛇形线,分别赋予了1到7的编号,其中1至3号线由于曲率不够大,看上去平淡乏味。5到7号线则相反,过大的弯曲使它们显得突兀笨拙。只有4号线是恰到好处、标准优美的蛇形线。荷加斯认为2号线代表着男子的体态,4号线则与女性身材相符,由于4号线比2号线更好看,这便证明了“女性体态要比男性更为优美”。从纯形式的角度来看,荷加斯所画1到3号线刺激不足,稳定有余,5至7号线则刺激感过头,安定性不够。中间的4号线型则显得曲度适中,在多样性、刺激性与安定感之间很好地达成了平衡。荷加斯将4号线型评判为最美的蛇形线不无道理,但是以此推断女人体的形态要优于男人体则显得有些偏颇。在这里,他恰恰忘了自己所总结的形式美“适应”原则――局部与总体的意图相适应,形式符合目的,才能使事物具有整体的美。正如赛马与战马因为各自不同的功用而具有不同的形态,前者优雅,后者强壮,男人与女人也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自肩负不同的使命,呈现出不同的体貌。男人是力量的化身,体型自然在总体趋向“蛇形线”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刚强有力。女人是温柔的象征,体态更如波浪一般舒展,呈现柔美之态。二者并无优劣之分。同样,荷加斯把蟾蜍、猪、熊等动物形体的丑,归结为它们身上没有蛇形线,而人体因为有更多的蛇形线,所以比其它形体更美,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二、“蛇形线”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形式服从内容

“蛇形线赋予美最大的魅力”,是就蛇形线作为形式中一种而言的。但是形式应符合内容、主题或性格的需要。人类的知觉器官是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进化而来的,它的本质目的是用来对环境作出生存反应。人的视觉并非像摄像机一样可以忠实记录环境的一切,它总是有选择地感知环境中最具特征的那部分。人们总是更容易捕捉到知觉对象中力的结构特征(性格、气质),而非力的表现形式。例如,当面对一团跳动的火焰,人们首先会被火舌宛如生命般律动的节奏所吸引,而不会先去关注火焰颜色的色相、明度及纯度,火舌具体是什么形状,以什么轨迹跳动。因此,在建筑艺术创作中,要表现银行、政府、法院等公共建筑的庄严、稳定、神圣、公正,直线要素也许比蛇形线更为适合。而支撑建筑重量的柱子如果以蛇形线的形式出现,恐怕只会显得怪诞。

(二)整体优先于部分

从形式的角度看,“蛇形线”呈现出清晰而又规则的双向律动,自身就具有完满性。它更适合用于艺术作品中的整体构型。如希腊古典时代的歇站”式雕塑,人体重心被放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自然放松,头、躯干、下肢的自然转折使整体姿态呈现出“S”型(“蛇形线”)。较之古风时期僵硬板直的站姿,“S”型姿态明显具有更轻松优美的性格。在尼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的名作《雪中猎人》中,山坡与地平线以对角的形式反复交叉组合,虽然是“之字形”折线构图,却与“蛇形线”的实质相符,形成律动着的深远画面。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的“蛇形线”整体布局较之“工字型”、“C型”、圆形,呈现出更多美感。

如被用作艺术作品的局部细节,“蛇形线”便与直线、曲线、普通波状线一样,都服务于更重要的整体构型、目的及性格。因为知觉总是倾向于对事物进行整体性认知,任何局部及细节与整体相比都是次一级的,“蛇形线”相对于其它线型的“最大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结语

荷加斯对“蛇形线”理解,包含从形式到内容的丰富涵义。“蛇形线”的魅力,体现于形式的多样统一和内在的美丽律动。荷加斯“蛇形线具有最大的魅力”这一断言,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它又不得不服从“整体性”规则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英]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5.

[2]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4.

[3][英]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6.

[4][英]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43.

[5][英]威廉・荷加斯著.杨成寅译.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51

上一篇:张继的诗范文 下一篇:捐赠衣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