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田园生活范文

时间:2023-10-10 11:38:02

悠然田园生活

悠然田园生活篇1

关键词:后现代时期;家居设计;田园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87-01

一、后现代时期的梦想生活

“后现代”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文化形态,它的核心目标是使个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这一切使得现代城市人将生活的梦想羡慕投向了曾经不屑的乡村。

乡村,由于比城市更贴近原始自然环境,居住在乡村里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淳朴,生性豁达,心理压力小。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更愿意把家搬到附近乡村居住,自己开车上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再次捡拾和重新诠释。而作为数量庞大的城市普通居民和中产阶层,即使无条件去拥有和享受富豪老爷们的乡间别墅。但是也希望能在处于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小家里拥有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哪怕只是一盆花,也是生命的昭示。能够给自己每天疲惫的身心以足够的宽慰和鼓励。不管是怀念,还是欢呼,现代高科技、快节奏的城市化生活方式不可挽回地虚弱了,人们更梦想一种简单的、具有生活气息与人情味的田园生活方式。

二、梦想田园——后现代家居的精神

后现代的家居设计与梦想的田园生活方式相呼应。这个时期的设计更注重人的使用,注重人的感觉,注重如何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思想、精神以及身体上的。

后现代时期家居设计多用木料、织物、藤、竹、石材等天然材料,显示材料的纹理,清新淡雅,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创造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这就是后现代时期家居设计追求的一种田园风格。

田园风格的核心是回归自然。

在选材上,田园风格的用料崇尚自然,砖、陶、木、棉、石、藤、竹……越自然越好。譬如,实木家具采用开放式的油漆,显示大自然材质的自然肌理,更有当今流行的仿古砖、原木家具(用整块原始木材做出的家具),在织物质地的选择上多采用棉、麻等天然制品,感觉自在、浑然天成,更具有一种时尚美感,体现出的是一种拙朴、自然、和谐之美。

在装饰上,现在市场上很多茶几和餐椅选择纯实木为骨架、外刷白漆,配以花花草草的面饰软垫,另外还有那种比较常用的全布艺沙发,给人一种温馨、舒适或者浪漫的情调,体现出的是人们对轻松的生活方式的一种留念。

在空间设计上,田园风格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空间通透。开放式的厨房、大玻璃窗显示出的是人们对自然空间的一种向往。不可遗漏的是,田园风格的家居设计还要通过绿化把居住空间变为“绿色空间”,如结合家具陈设等布置绿化,或者做重点装饰与边角装饰,还可沿窗布置,使植物融于居室,创造出自然、简朴、高雅的氛围。此时,邀三五好友,透过玻璃窗,对月品茗,真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觉。

田园风格力求表现自然的生活情趣,而这样的自然情趣正好处于现今人们对于人类城市扩张迅速,城市环境恶化,人们日渐互相产生隔阂而担心的时代,迎合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心、回归和渴望之情。

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基础,有着不同的自然,进而也衍生出多种田园风格。如中式田园风格、欧式田园风格、美式田园风格、法式田园风格、甚至还有南亚田园风格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丽。

中式田园装修空间上讲究层次,多用隔窗、屏风来分割,用卯榫结构做出框架,用字画、古玩、精致的工艺品加以点缀,更显主人的文化韵味与尊贵;欧式田园风格,运用自然的材料、有机图案的壁纸和布艺等装饰手法,讲求心灵的自然回归感,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浓郁气息;美式田园风格在室内环境中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法式田园最明显的特征是家具的洗白处理及配色上的大胆鲜艳,反映丰沃、富足的大地景象;南亚田园风格则显得比较粗犷,平和而容易接近,材质多为竹、柚木,也有椰壳、藤等材质的家具,成本低,风格浓郁,是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田园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崇尚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田园风格力求表现悠闲、舒畅、自然的田园生活情趣。特别一提的是,在田园风格里,粗糙和破损是允许的,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接近自然。

当今设计,已不仅只是技术标准和功能需要,它还表达了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多样的文化现象,更是以物质的表达方式来寄托人类的精神世界。回归自然,追求田园生活,是后现代时期人们的一种梦想,是家居设计的一种思潮。

悠然田园生活篇2

关键词:玄学;陶渊明;诗歌;文学;创作;化身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作为一种本体之学,对魏晋六朝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玄学影响到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山河破碎,最高统治者以及士大夫们难以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而玄学的崇无清虚的要旨与社会的精神需要恰好吻合,故东晋一代,玄学大畅其风。玄学与文学多方位交互渗透,甚或达到水融之境。在玄学思潮占主流的大背景下,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到处可以见到玄学影响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像其他玄W家平典似道德论的说教,而是一种如水中之盐、花中之蜜的别样的玄学之美。陶诗语淡情深,与自然浑然天成,其中透露着玄学中的“自然”之思,处处与玄理暗合,相得益彰。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可以说陶渊明即是“自然”和“真”之玄学的化身,即所谓的“真人”。他的作品也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玄学的要义。

陶渊明诗歌大部分内容围绕乡村生活,充满玄学之美和田园气息。

陶诗所写内容皆是最平常的乡村之事,但在平常的景物中,却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具有空灵的意境,充满着田园气息。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的住所虽然建在喧闹的环境中,却察觉不到车马的喧哗,这表明他的内心是恬忍隐退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这里体现了作者所强调的归隐是心灵的归隐而非身体的归隐,以及对争名夺利的世界的冷漠的态度。紧接着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飞鸟呼朋引伴而归,大自然的一切显得那么有生机,此时诗人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自然界与人的心界此刻达到了“和谐”之美,即所谓的“真意”。而对这种“真意”却“欲辩已忘言”。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对玄学中“言意”之辨的态度,这正是老庄思想所说的“得意忘言”含义之体现。全诗清新自然,写出了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完美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真谛: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诗塑造了更加浑融的艺术境界,在思想上创造了更加“自然”的玄学境界。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田园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参加了一定田园劳动)兴趣的一部分。”如《归园田居》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有田园的景物,又抒写了胸中之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准确描绘了陶渊明对村舍风光的感悟,也蕴含着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性”、“虚”、“闲”等皆为玄学家经常言及的语词。其中“自然”一词,是魏晋玄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陶渊明眼中,农村风景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他以诗人的心胸面对田园世界,田园世界亦培植了陶渊明心中的诗意。陶渊明在对诗画境界的赏会与田园世界的诗意感悟的同时,已把玄学思想融入其中。

陶渊明性格是诗性浪漫的。他数次出仕,终归田园,这源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和“质性自然”的本性。回归田园之后,他主要从事农事劳作。但他与普通的农夫有着本质的不同,他的农事生活只不过是一种生命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是纯粹的乡村劳作暮归之景,是极普通的农家生活,没有渲染,没有藻饰,只有淡淡的叙述和平静的对农家生活的真实描摹,其形迹与普通农夫无异。但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这种极普通的田园生活描写中做深层次的体悟,在普通的农事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诗中虽然没有玄学的概念,但却充溢着一种名士风度和由玄学人生观所蕴含着的生命情调。

悠然田园生活篇3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 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78-01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陶渊明只是一位人格高洁的隐士,但却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熟读儒家六经也喜欢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既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愿望,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也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梦想,想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但他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最终只得归隐田园以保持高洁人格。这位伟大的隐者又是个天才的诗人。他的诗与他的人品一样自然而又纯洁,一千六百年后,读他的诗仍然能嗅闻到其中的清新气息。那是春天的清香,是泥土的芳醇;那是秋高气爽,是云淡风轻;那是南山中松林静谧,东篱下菊散幽香……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美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陶渊明则第一次大量发掘这一生活素材,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田园生活的那种质朴自然的独特美感,并继续致力于对这一领域的开掘。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的美的意趣。如《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南山下刚破土而出的稀疏的豆苗,伴随他劳动归来的深情的月亮,傍晚轻沾衣裾的调皮的露珠,诗情画意中浸透着劳动的快乐。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就描写了远村近烟,鸡鸣狗吠,恬静和谐,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就描绘了一幅南山映衬下的薄暮美景,以及诗人采菊时的心境悠然。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所写的“在昔闻南亩,当年意未践;屡空既有人,存兴岂自免”(其一),“秉来欢务时,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亩办怀新;虽未量岁功,事多所欣”,都是当时田间农事劳动的经过和欢快之情。陶渊明着重写普普通通的乡村生活,以白描的手法,用家常话写家常事,把田园生活的悠闲写得诗意盎然。

陶诗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交融。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但陶诗的平淡不是思想内容的平淡,而是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已经鲜明,耐人寻味。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陶诗就是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平淡境界中,在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话桑麻、披衣言笑、欢酌新酒、清吹鸣弹、泛览典籍、赏析奇文的平淡生活中让人感受到人生最高的解脱。天气佳,草木长,新苗茂,飞鸟还,这样平凡的自然景色 同样给人无比愉悦的赏心之乐。从美学角度说,平淡自然本来就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陶渊明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美学境界。他的诗平淡中自有深厚,朴实中自有华采。坡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好问称其“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

悠然田园生活篇4

1、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二、论述题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但陶诗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含微木)等。

3、试述陶渊明在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悠然田园生活篇5

关键词: 陶渊明 意象“鸟” 艺术作用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钟嵘《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是因为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创了田园诗歌的新题材。

在他的诗歌中,他多用寄托和象征的手法描写自然景物并寄寓特殊含义。特别是鸟,出现频率更高,鸟不仅是他诗歌的一个描写内容,更是以鸟自喻,寄托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优美的田园环境是陶诗的一个主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虽然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但占据他内心世界的还有“老庄”的自然之道。出仕和归隐的反复,让他彻底疲倦官场。于是,他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正因为他的彻底归隐,才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大发展。在他的田园诗歌中,乡间的草木皆有情、花鸟都成性,描绘了一幅幅优美、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陶渊明在他的诗歌中大量描写了鸟的意象,无疑增加了田园生活的幽雅与淳朴。《咏贫土》其一写:“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有一种怡人之美,让人依恋,让人陶情。

陶渊明的世界是田园的世界,“鸟”的艺术形象使他的田园诗歌更加灵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王士祯在《古学千金谱》中析此诗道:“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鸟之于山林,恰如陶渊明之于田园。山林为鸟栖息之巢,田园则为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止泊之处。鸟在陶渊明诗歌中已经人格化、具象化了。

陶渊明通过对众多鸟的描写,不仅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真实的农村生活环境,构筑了一种悠然的田园村景,更让他的诗歌获得了清新的气息和幽雅的情调,大大丰富了他的诗歌内容。

二、以鸟自喻,寄托着作者一生的真实情感。

陶渊明为什么对鸟如此衷情?为什么喜欢用鸟来比喻自己?这和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及他的矛盾的、复杂的思想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鸟在陶渊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出世、自由自在的象征。细作归纳,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自由快乐的飞鸟、受困牢笼的羁鸟、日暮还巢的归鸟。

1.自由快乐的飞鸟——表现自己理想和追求。

陶渊明的天性是淡薄自然、不喜拘役的,所以他在前期追求自己理想和归隐田园后展现快乐时,无疑都是通过那无拘无束的飞鸟来寄托的。

陶渊明言及功业之志和追求志向时,都是通过“鸟”的意象来传达的,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人的功业追求和人生抱负。陶渊明早期诗中之鸟多用来表现其用世之心,功业之求。《杂诗》其五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看作是此期内心世界的写照。而他的胸怀之大,志向之远,亦可清晰而见。

可见,在早期的陶诗中,飞鸟应该是最好的形象代表,他用“飞鸟”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立志国家,争取功名的意喻。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让人感动,让人钦佩。

2.受困牢笼的羁鸟——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无奈。

受困牢笼的羁鸟意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之一)鸟本来属于天空,即使它生活在金丝笼里,没有为食粮奔波流离的艰辛,也比拟在天空中飞翔的快乐。陶渊明的仕宦之路不正是这种羁鸟的可怜状态吗?为了所谓虚妄的理想淹留在官场,给灵魂带上了枷锁,时时感受着压抑和拘束。

陶渊明始终忧患于自我人生价值无法实现,隐居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这使他处于孤寂、苦闷并试作自我解脱和安慰的不安与凄楚的状态中,羁鸟形象正是在这种状态下诗人那颗不安的灵魂的形象化表现。陶渊明笔下的羁鸟形象构成了怀才不遇、知音难求文人的落魄形象,表达出了他在当时的需求和渴望及内心的痛苦煎熬。

3.日暮还巢的归鸟——表现归隐后的快乐、反思。

当看清封建社会的腐败官场后,陶渊明选择了放弃官场生活去追求“质朴人生”、“个性自由”。田园之乐满足了他“质性自然”的个性与志趣,于是他笔下的“飞鸟”也成了快乐的代言。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陶渊明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投入农村的淳朴生活之中,这时他用归鸟的形象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在作者笔下,鸟即是我,鸟快乐即是我快乐,物我相融,全然两忘。借还鸟的意象抒发自己作为倦鸟归林后的轻松愉快之情。

归隐后的陶渊明从形体上、精神上都释然了,找寻到了诗意本真的寄怀。通过鸟来自况抒怀,抒发了自己归隐田园的喜悦情怀和充实而愉快的田居生活。

综上所述,陶渊明诗歌中鸟的艺术形象,浸染着陶渊明的主观情感,传递着人生多种情绪体验,是一个富有活力的意象,含蓄地展示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这也是我们打开诗人心扉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孟二冬注释.陶渊明集释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3]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

悠然田园生活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休闲思想;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1]中国休闲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休闲思想,充分挖掘古代休闲的意蕴价值,不断寻求中国传统休闲的现代移植和文化转换,是当代休闲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也是当今休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p.208)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及、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着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郦道元、杨衒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希望对丰富和拓展现代休闲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陶渊明,(约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着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典范,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继承了汉魏以来抒情言志诗歌的传统等特点,他所撰写的《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等“隐逸诗”,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构思出一个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是在令人神往!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二是反映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山水诗),后人常用质朴、平淡、自然来评价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隐士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间,拥抱美好的山川、赞美大地,形成了大量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与唐诗、宋词不同的是,六朝的山水诗更多了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诗风显得更加轻灵、飘逸,文笔则更加隽永,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下面我们就对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写于其归隐后的第二年。其中第一首诗集中表达了他那种摆脱无聊的官场生活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生活后所带来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及休闲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p.380) 

《归园田居》第一首,诗人只用了短短几句,就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诗人的田园诗并不仅仅在于客观地描绘了美好的田园生活,更主要的是强调和表现这种美好田园生活中的情趣,他把那些生活中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表达出来,充分表现了诗人那种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休闲生活、蔑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情怀。在饱尝羁绊之苦后,一旦回到自己的田园,感到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好。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心境自然也是悠然自得的。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丑陋的世俗生活恰好成了鲜明的对照。而且能看到一位洒脱诗人对着这宁静的田园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p.380) 

《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先是从正面写“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共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如今,城里人到农村旅游,不也是厌倦了人事的应酬,缓解工作和学习压力,想到农村放松心情吗?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p.380-382)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句诗为农家披星戴月的艰苦劳作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让人感觉到一幅耕种之暇享受乡村生活的悠闲乐趣。如今城里人到农村旅游,从事各种各样的休闲活动,如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儿同样可以体验田园生活得乐趣。 

二、陶渊明的《饮酒》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该诗的前半部分着重说出“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则写出诗人欣赏自然景色的悠然心情。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380-382) 

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 

这首诗主要是想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与高尚的情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简单的哲理演绎。诗人为我们描绘出它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也为我们描写了幽美淡远的美景,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美妙的意境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这种哲理又被诗人高度提炼、浓缩为“心远地自偏”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在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休闲状态中,达到了休闲的本真。“鸟倦飞而知还”,这是诗人无意中看到的美景,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夜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中,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所向往的那种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诗人在这里悟出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饮酒》其五中的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名与利,也不应该被龌龊的官场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大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无限美好的景色,享受那种怡然自得的休闲生活。整首诗充分表现出作者从大自然美景中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从而获得恬静的心境。诗的意境是平和的、诗人的心态是淡然处世的。诗人在东篱之下采菊,悠然之间偶一抬头,美丽的南山自然而然映入眼帘。山上的气象到傍晚时分越发可爱,一群群飞鸟结伴而归。看着眼前的自然美景,作者忽然联想到自己的归隐田园,从中悟出返璞归真的哲理,因而不胜欣慰。 

第七首诗的倾向与第五首一致,也是咏物寄志,超凡脱俗。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p.90) 

这首诗写诗人饮酒食菊,远离世情。诗人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见归鸟之入林,悟人生之归宿。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体现着诗人自身坚贞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自然的情感。 

三、《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从仕途到田园,再从田园到桃源,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进一步探求。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在仕途上破灭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章在开始部分,先以美好、静谧、“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从而引出一个纯朴、自然的世外桃源。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美好,简直是个理想的休闲世界。《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不仅是隐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无论是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还是《桃花源记》中反映出的桃源人民纯朴的精神世界,都是源于作者半生田园生活得真切体验。文中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抗议。此后,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层出不穷。唐代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北宋王安石的《桃源行》皆为名作。这说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长期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当今以“桃花源”名为的旅游景点,更是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对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在那里人们亲身体验诗人笔下美好的“桃花源”景致,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出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渊明撰写的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等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并探讨了陶渊明作品中的休闲思想内涵,希望对丰富和拓展现代休闲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张玉勤.试论中国古代休闲的“境界”[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0). 

卢昌崇、李仲广.从《诗经》到《生活得艺术》——中国古、近代休闲思想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5).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悠然田园生活篇7

陶渊明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司马、荆州都督陶侃的曾孙。他几经出仕,深感官场黑暗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弃官归田,在山林中寻找乐趣,在田园耕耘中领悟人生真谛。于是以田园风光和耕耘劳动为题材。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始祖。早在东晋元兴二年(403年),他因母丧离职,与从弟陶敬远同居田舍,并参加农业劳动。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中写道: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

日入相与归,壶浆老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诗中洋溢者诗人躬耕陇亩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中也展现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画面,“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写景传神生意盎然。令 A看到田野平旷、春风和煦,一派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也流露出作者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东晋义熙元年(406年),陶渊明在作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之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从此不再出来做官。归田后不久,他就写了一组《饮酒》诗,其中一首非常著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申抒发了他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种隐居田园的隐逸生活非常美妙,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能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了。

在退居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之后的岁月申,他写了许多田园诗,如有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萆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也是一首享有盛誉的田园诗。前八句诗坦露自己弃官归田的原因,用形象的比喻揭露官场的黑暗,像是陷人的罗网和樊笼。中间八句非常生动地描绘简陋的草屋、周围的田地树木、远处隐现的村落、依依的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田固风光圈,宇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后无比兴奋的心情。

另一首是: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申,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中描写他居住在远离城市没有车马喧闹,人们相见没有虚伪的客套,只谈论这田里庄稼生长的情况。担心天气寒冷霜霰降临会伤害了田申的快要收割的桑麻。

还有一首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如果说前一首是从远景来描写农村田园景色的话,这一首就是从近景来描写农耕劳动.陶渊明扛着锄头去锄豆田里的杂草,一直锄到天黑月亮出来之后才回来,晚上野草的露水都打湿了衣裳,但他毫不在意,因为归隐田园就是他本来的意愿。前六句是直接描写劳动情景。具体真实,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

陶渊明从事农耕,不仅是种植桑麻豆子而已,最主要的是种植水稻,他在弃官归田六年之后写的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有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申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中描写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的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并表示要长期躬耕田亩的意愿。认为虽然起早摸黑的农耕劳动非常辛苦,但劳动是人们谋取衣食的基本手段。不能丢开它去贪图安逸,又没有官场的险恶,不会有飞来横祸,可以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何乐而不为?可以看出,经过几年农村劳动的实践,作为知识分子的陶渊明对于农业劳动已经有了几分理直气壮的自豪感。

当然,陶渊明不是普通的农民,在农村并非单纯从事体力劳动,他是过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所以在劳动之馀还会读书、写诗。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的第一首就写道: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悠然田园生活篇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是从生存状态人手,审视社会百态,虽现实之黑暗,生活之坎坷,毁誉万继,是非颠倒,如此举举让人无以言说,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乐心情,对某种宇宙人生的超然境界的向往与憧憬却洋溢在字里行间。

龚自珍曾说:陶潜酷似卧龙豪,千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竞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那么,到底是今人误解了陶渊明,还是未曾注意到诗人的言外之意?重读经典,关照前前后后的经历与遭遇,或许可以窥见其遗世独立的高贵品性与深藏内心的无奈与苦楚。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通过内在自我修养,虽“结庐”在纷繁芜杂的“人境”,却感受不到世事的纷争与喧闹,内心的平静与从容,自我超脱使之然。诗人隐居这如诗如画的田园之中。暂且寻得抚慰苦痛的一剂良药,但人生的伟大抱负如何能实现?“检索不获展,厌厌竞良月”“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在诗人平静表述与闲适生活的深处深埋的是汹涌澎湃的痛苦的挣扎与无从排遣的孤寂、无奈。现实中,朝政之腐败、官场之黑暗、人情之冷漠,欲扭转时局而位卑言轻,欲济苍生而无处可施,退而求其次,也只好“独善其身”。同归“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的田园,正是诗人在艰难世事中无从找寻理想境界而聊以的精神乐土。但这终究不可否认他深埋于心底的痛楚。“身在江湖之上,心居魏阚之下”用于形容他的处境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少时猛志逸四海,多次出仕人仕,安邦济民的强烈愿望可见一斑。但终因性情耿直在现实中难以立足,只得哿情山水。迷人绚烂的夕阳之下,落霞与飞鸟结伴而还,世事之艰难、官场之龌龊、人情之复杂,将心地纯美、耿直自然的陶渊明一次次打人绝望的深渊,留下“人生实难,死如之何”的绝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句仍是全诗点晴之笔。作者既“有志不获骋”,虽怀琼握兰,终未有知遇之人赏识。欲言其中之意,却一切尽在不言中,给人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诗人在现实面前,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怀经邦济世之志却位卑言微,一切该言的都不言而喻,诗人也只能在田园中寻得一份清幽与闲适以减缓内心的苦痛了。

上一篇:班级博客范文 下一篇:浪漫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