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的由来范文

时间:2023-10-05 23:34:13

情人节的由来篇1

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希望能求得。

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华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 ,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何游戏,在银河洗澡。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 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 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情人节的由来篇2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一个专属于青年男女的美好日子,在每年2月14日举行。

情人节来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非常频繁,当时的国王克劳多斯是位暴君,他征召了大量的男丁开往战场,致使男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庭,小伙子与恋人依依惜别。见此情况,愤怒的克劳多斯下令不许人们举行婚礼,即使订了婚约的也要解除掉。

住在国王宫殿附近神庙的修士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暴行非常不满,便悄悄地在神坛下为情侣举行婚礼。在他的帮助下,很多人都结成了夫妇。但是这件事被克劳多斯知道了,暴跳如雷的克劳多斯派士兵把瓦伦丁抓走,并将他折磨致死。那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后来,瓦伦丁被安葬在圣普拉教堂,为了纪念他的善行,人们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送礼是情人节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之间相互送礼,旨在表达爱慕或是崇敬、友谊等感情。鲜花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礼物,收到花的人总会为鲜花的美丽和芬芳所倾倒,而且不同名字的花或者鲜花的数量都寄寓着不同的含义。除此之外,香水、巧克力、红酒也是人们选择的对象,随着节日在多数国家的流行,礼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南宋男人戴花成风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过,不甚普遍。明清时期,偶有为之。

唯有两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风。不信,回头再去读一遍《水浒传》,你会发现梁山好汉简直就是“花团锦簇”: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阮小五“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而刽子手、满脸横肉的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于是人家干脆叫他“一枝花”蔡庆……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大宋民间敢如此肆意地戴花,当然是有官方的时尚潮流在前面引领。其中最具时尚标杆作用的当数风流君主宋徽宗。

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宋徽宗不仅崇尚戴花,还要制定一些规则,他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男人簪花发展到宋朝,几近极致。■

清代宫女们的高跟鞋有多高

满族妇女在衣着旗装时,通常会搭配旗式坤鞋。这里所说的旗式坤鞋可分数种,常御多平底,一种高寸许,前后微缺,名为“寸底鞋”。还有一种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下端作方形,名为“高底鞋”,俗称“马蹄底”或“花盆底”。这种木底的丝鞋由于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马蹄底”;另外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故而称为“花盆底鞋”;鞋底中间即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

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上此鞋,走起路来,袅袅婷婷,轻盈娴雅,端庄秀美。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胡适太太的婚姻保卫战

文/陈家萍

新文化干将多有一位“母亲的礼物”式的旧式妻子。鲁迅有朱安,徐志摩有张幼仪,郁达夫有王荃,郭沫若有张琼华……这些“礼物”,若不能弃,则多“必高束焉,庋藏焉”。

只有一位女子最幸运,她不仅未被雪藏,反而开办了一间旧式太太的客厅。她便是大名垂宇宙的胡适太太江冬秀。

江冬秀的客厅当然不能和才女林徽因的客厅同日而语。她的客厅里充满了诉讼的气氛。聚会的多是文人的原配妻子。她们来此哭诉被离弃的不幸。江冬秀俨然是她们的组织领袖,所有离弃原配的文人,都是江冬秀的公敌。

江冬秀的“离异强迫症”,缘于曹诚英。话说1923年,胡适到杭州烟霞洞养病,曹诚英随侍一侧,胡适由怜入爱。烟霞洞里只羡鸳鸯不羡仙。

在徐志摩的鼓动下,胡适跃跃地提出离婚的要求。江冬秀勃然大怒,将菜刀逼向2岁及5岁两幼儿:“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我同你生的孩子不要了。”在孩子的哇哇大哭声中,将胡适的离婚之念彻底了断。但江冬秀不依不饶,多次因这件事“整”胡适。一次,胡适远房表弟石原皋来访,江冬秀提起此事,说自己苦等数十年,而他在国外艳闻不断,现在倒好,连嫂嫂的妹妹都不放过,越说越气,随手抓了把裁纸刀便向胡适掷去。幸未掷中,石原皋赶紧拉开两人,一场家庭血案“点到即止”。

徐志摩曾写诗戏谑胡适于江氏之外不敢造次,是因“为恐东厢泼醋瓶”。男权世界,大灰狼满地走,女人只有变成母老虎,才能避免不幸,小白兔虽然可爱,但面对强敌的悍然来攻,只有瑟瑟发抖。

但江冬秀还是对胡适出轨的婚外情耿耿于怀。多年后提及她仍然咬牙切齿,骂她是“狐狸精”。1939年,曹诚英与一曾姓归国留学生碰撞出激情,江冬秀在男方亲戚面前败坏曹的名声,男方愤然宣布解除婚约,羞怒交加的曹诚英闹着要上峨眉山做尼姑。

胡适因支持徐志摩和陆小曼恋爱而屡被江冬秀责骂。徐陆二人订婚前,胡适还耐着性子劝江冬秀:“少年男女的事,你无论怎样都不会完全理解,这些事,你最好不管。”他不顾江冬秀的强烈反对,担任徐陆婚礼的主婚人。

胡适一贯高调爱情,大力赞扬别人“爱自己所爱”。沈从文苦追张兆和而不得,在胡适面前垂泪,胡适便在张兆和面前为沈从文说好话,毛遂自荐做媒人,向其父张冀牖提亲,羞得原本抱着沈从文一撂情书的张兆和忘了还信,落荒而逃。阴错阳差,由通信而真正地恋爱……

胡适的爱情普及事业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江冬秀的小脚女人客厅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28岁的广东才子梁宗岱1931年被胡适聘为北大教授兼外文系主任,与才女沉樱相爱打算结婚了。正在这时候,原配何氏从百色赶来北平,要与夫君梁宗岱一起生活。梁宗岱不肯受制――出国留学前,他以抗婚,不与发妻同室,从而虚化这段婚姻。梁宗岱称他早已另组家庭,不肯受制于她。江冬秀拍案而起,将何氏安顿到自己家中,“勒令”胡适去说服梁宗岱。梁宗岱不买账。江冬秀替何氏做主,将梁宗岱告上法院,江冬秀坐上证人席,为何氏助威,指控梁宗岱。最后法院判决梁宗岱败诉。

情人节的由来篇3

一、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然性

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具有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具体说来,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一)刑法典的局限性。任何刑法典都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并且这种积极性的一面始终占主要地位,但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与刑法的目的不完全一致。刑法的目的是保护合法的权利不受侵犯、惩罚犯罪,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刑法的普遍性舍弃了特殊性,因而在适用于具体人、适用于特定案件时有可能违背刑法的目的,对“一般”是公正的刑法,对“特殊”可能是不公正的。二是不周延性。法官审理的刑事案件,所涉及的问题极其复杂,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刑法典不可能对各种犯罪及其刑罚作出包揽无遗的规定,因而具有不周延性,存在着补充的必要。三是模糊性。人们要求立法明确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客观世界上的事物比用来描述它们的词语要多得多,人们要达到的事实与愿望之间总是存在距离。刑法描述的模糊性,决定了人们可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不同的解释。刑事审判活动中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可以弥补刑事立法的局限性。

(二)我国的现实国情及犯罪行为的特点。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习俗差异很大,各地对同一犯罪行为危害程度的认识不一致,在这个民族地区被认为具有犯罪危害性的行为,在另一个民族地区并不被认为具有犯罪危害性。犯罪行为千差万别,同一种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在客观上的也有较大的差别,不可能对同一种犯罪行为给予完全相同的处罚。我国又是第一次制定这样一部完整的刑法,不可能一一列举各种具体情节。否则,不仅使刑法冗长不堪,而且不利司法机关掌握运用。根据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立法原则,我国刑法分情节轻重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但没有列举具体如何掌握,法官享有一定的刑事自由裁量权成为必然。

(三)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刑法是制定于过去,适用于现在,规制着未来的行为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稳定性是刑法的安全价值所在,如果刑法朝令夕改,就会让人无所适从,降低刑法的严肃性。刑法适用于现在、规制着未来的特点,决定它必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职责,具有灵活性。那么,如何将刑法的灵活性寓于刑法的稳定性之中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授予法官一定的刑事自由裁量权。

二、我国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行使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授予审判机关一定的刑事自由裁量权,目的是要求审判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对象作出不逾越法律的、及时而公正的判决,更好地惩罚和预防犯罪。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自由裁量权又常常被不合理地行使而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符合法律授予这种权力的目的,表现为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挟嫌报复等不正当动机。由于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的幅度较大,给徇私枉法的审判人员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第二,刑罚适用显失公正。即审判机关及法官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不适当地行使刑罚自由裁量权,造成明显不合理、不公正,从而破坏了法律的尊严。也就是说,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误差”。例如同责不同罚、不同责同罚、畸轻畸重、适用法律条款不全而导致显失公正等。第三,拖延履行职责。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尽管规定了审判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时限,但在时限内何时履行,法律没有也不可能作出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为此,何时履行法定职责大都由审判机关自由裁量。一些本该及早作出判决的案件,审判机关拖延判决,势必损坏被害人或犯罪嫌疑人甚至国家的合法权益。拖延判决,从外观上看没有超越自由裁量权的时限,但与授权精神相冲突。

在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何以产生上述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刑事立法不完备。在对某一刑事案件定罪事实确定了法定刑幅度的前提下,量刑时应考虑的因素只能是量刑情节。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量刑情节是量刑的唯一依据。从司法实践上看,我国刑法对量刑情节的规定主要存在以下缺陷:第一,酌定情节的规定比较模糊。在司法实践中哪些属于酌定情节,不同的法官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容易导致对酌定情节的认定、取舍和适用的随意性。第二,法定情节的规定不够全面合理。这是针对刑法总则关于法定情节的规定而言的。虽然我国刑法规定的总则性法定情节已经很多,但诸如惯犯、再犯、坦白、悔罪、拒不认罪等没有作为法定情节规定出来,也没有规定这种情况发生后,应在哪个量刑幅度内量刑,使量刑情节的自由裁量权过于宽泛,常常导致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二)缺乏有效的控权机制。自由裁量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灵活性是自由裁量权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自由裁量权区别于其他权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从权力的性质来看,任何一项权力都具有腐蚀性,趋于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灵活性特点决定它更易于被滥用。刑事审判中的自由裁量权作为自由裁量权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受制约的权力必将走向腐败。只有在授权的同时,加强授权的制约,方可防止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和异化。我国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最大不足就是在授权的同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有效的控权机制,或者说,现有的控权机制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

(三)我国法官的整体素质偏低。在我国,许多没有受过法律训练的司机、军队干部、工人可以当法官;没有经过政法部门锻炼、没有办过案子、没有读过法律的,可以到法院工作,法官几乎成了大众化的职业。至今为止,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法官未接受过正规的法律高等教育。法官的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低层次的知识结构加上个人利益倾向及感情好恶的不同,势必会导致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我国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行思路

如何确保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是世界各国法学家普遍关心和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借鉴外国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针对导致我国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原因,确保我国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合理运行的基本思路是:

(一)科学设定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运行边界。任何权力都有其运行的边界,都应该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就将走向反面。法官的刑事自由裁量权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承认法官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实现案件处理上的个别公正;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警惕权力被滥用,损害法律的安全价值,造成更多的不公正。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就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边界。尽管英美法系具有法官造法的传统,但对法官造法的权限也持极为谨慎的态度。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而最后采取的手段,而且仅仅是弥补法律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裂缝,是一种对既存法律的补充行为。行使这种权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保证法院审判每一个案件都是公正的。这些对我国的刑事自由裁量权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应当给法官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设定合理的边界,加强对刑事自由裁量权的防范和控制。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法。如前所述,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本质是一种量刑权,所以,进一步完善我国量刑情节的有关立法,是保障法官在刑事审判中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前提。针对我国刑法中量刑情节的立法缺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将酌定情节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化。虽然我们承认酌定情节具有合法性,但严格来说,从我国现行刑法中找不到“酌定情节”一词,因而我们修改、完善刑法时应对酌定情节予以明确规定,赋予其在量刑情节体系中应有的法律地位。要进一步明确酌定情节的轻重层次,并与法定刑幅度的轻重层次相对应,依酌定情节可以确定对案件判处的刑罚。第二,对法定情节影响量刑的幅度进一步明确。对法定情节从重、从轻、减轻幅度的掌握是法官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对法定情节影响量刑的幅度予以明确,是我国刑事立法极为迫切的任务。关于减轻限度,应分别不同情况予以不同的规定和完善;关于从重、从轻的限度及幅度,在不得突破法定刑上下限的同时,必须与具体的犯罪情节相适应。当然具体从重、从轻幅度的确定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三)进一步加强对刑事审判工作的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防范刑事审判自由裁量权滥用的重点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立法机关对审判机关自由裁量行为的监督。当然,立法机关的监督也应依法并由专业法律人员进行,以免干扰人民法院办案。第二,加强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充分行使其职能,是公正执法的保证。第三、加强审判机关内部的监督。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可以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包括刑事自由裁量权在内的一切审判权的滥用,提高办案质量。第四、发挥公民新闻媒体对审判机关自由裁量行为的监督。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能动性,新闻媒体的影响和公开性等特点,使之发展成为防范人民法院及其法官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一支重要力量。

情人节的由来篇4

水浒传》这部长篇英雄传奇的开山之作,有着空前的艺术成就,对明清以至现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风雪山神庙》节选自第十回,这部分在情节构成、人物言行和环境描写方面堪为观止。

一、情节张弛有致,揭示的重大主题。

章回小说脱胎于“说话”,它有意识地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在《风雪山神庙》中,情节的设置和推进张弛有致,扣人心弦,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微风细浪,极尽腾挪变化之妙,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愉悦。它展示出林冲性格由隐忍走向反抗的历史,又昭示了性格变化的社会制约因素,突出了的重大主题。

本文由六个部分构建成完整的叙事单元。沧州逢故人是序幕,酒店授杀机是开端,买刀寻仇人、替守草料场、投宿山神庙是发展,火烧草料场是高潮,头祭山神庙是结局,雪夜上梁山是尾声。

序幕中作者虽云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它娴熟地利用偶然,牵出了穿针引线的人物李小二;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慷慨尚义的性格;高太尉三字为后文窃听埋下了伏线,可谓肌理缜密,颇具匠心。林冲他乡遇故人,难中逢高朋,困厄之中出现意外之喜,情节设置显示为“弛”。

开端中,东京不速之客“闪”进酒店,约会无一面之缘的管营差拨,辞退招待,面授机宜,高价收买,使情节平地生波。读者虽不能断定来人是谁,高太尉三字已同林冲息息相关。情节骤然由驰变张,森森杀气弥满沧州牢城。

发展中,林冲闻风购刀,怀揣利刃,到处寻仇,情节继续升温。作者分三层来写,由当日的前街后巷,到次日的城里城外,再到三五日后的心下自慢,情节由张变弛,构成第一波澜。林冲替守草料场,杀身之祸未降,美差反而临头,情节松弛降到零点。到林冲雪夜沽酒,因草厅坍塌,投宿庙中,情节由弛渐张,却有惊无险,毒辣的杀机潜伏在林冲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表象之中。到草料场大火烧天,不共戴天的仇敌也来到庙下避雪,同林冲只有一门之隔,情节的紧张达到惊心动魄的高潮。

结局中,林冲手刃仇敌,邪恶的一方血染荒郊,暴尸野外,情节也由张变驰。林冲大步朝东,逃离现场,全文的情节也自然绾合。

情人节的由来篇5

水浒传》这部长篇英雄传奇的开山之作,有着空前的艺术成就,对明清以至现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风雪山神庙》节选自第十回,这部分在情节构成、人物言行和环境描写方面堪为观止。

一、情节张弛有致,揭示官逼民反的重大主题。

章回小说脱胎于“说话”,它有意识地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在《风雪山神庙》中,情节的设置和推进张弛有致,扣人心弦,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微风细浪,极尽腾挪变化之妙,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愉悦。它展示出林冲性格由隐忍走向反抗的历史,又昭示了性格变化的社会制约因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重大主题。

本文由六个部分构建成完整的叙事单元。沧州逢故人是序幕,酒店授杀机是开端,买刀寻仇人、替守草料场、投宿山神庙是发展,火烧草料场是高潮,头祭山神庙是结局,雪夜上梁山是尾声。

序幕中作者虽云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它娴熟地利用偶然,牵出了穿针引线的人物李小二;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慷慨尚义的性格;高太尉三字为后文窃听埋下了伏线,可谓肌理缜密,颇具匠心。林冲他乡遇故人,难中逢高朋,困厄之中出现意外之喜,情节设置显示为“弛”。

开端中,东京不速之客“闪”进酒店,约会无一面之缘的管营差拨,辞退招待,面授机宜,高价收买,使情节平地生波。读者虽不能断定来人是谁,高太尉三字已同林冲息息相关。情节骤然由驰变张,森森杀气弥满沧州牢城。

发展中,林冲闻风购刀,怀揣利刃,到处寻仇,情节继续升温。作者分三层来写,由当日的前街后巷,到次日的城里城外,再到三五日后的心下自慢,情节由张变弛,构成第一波澜。林冲替守草料场,杀身之祸未降,美差反而临头,情节松弛降到零点。到林冲雪夜沽酒,因草厅坍塌,投宿庙中,情节由弛渐张,却有惊无险,毒辣的杀机潜伏在林冲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表象之中。到草料场大火烧天,不共戴天的仇敌也来到庙下避雪,同林冲只有一门之隔,情节的紧张达到惊心动魄的高潮。

结局中,林冲手刃仇敌,邪恶的一方血染荒郊,暴尸野外,情节也由张变驰。林冲大步朝东,逃离现场,全文的情节也自然绾合。

情人节的由来篇6

关键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真实性;窥探隐私;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064-03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定位为服务类节目,但又和以往生活服务类节目完全不同,它针对现实中人们面临的人际危机和心理变迁,通过主持人、被访者、专家的讨论,调解矛盾、调适关系,由此对受众给予启示与帮助,是将现实中的人际传播放大至银屏上的大众传播。曾经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有着家庭般温馨的现场布置,主持人扮演着倾听者和调节者的角色,现场及电视前的观众无不以感同身受的收视心理去同谈话主人公一同经历感情的起伏,谈话节目一度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精神家园,人们也乐此不疲的选择这种方式作为情感的宣泄和出口。

但现如今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在传媒伦理领域的边缘,在众多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能真正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节目并不多,有学者提出,这类节目“从思想文化的传承上看,徘徊于‘庸俗’和‘通俗’之间;从谈话情境来看,行走在‘模仿’与‘造假’之间;从话题危机来看,游离于‘和谐’与‘中庸’之间。”[1]谈话类节目,尤其是情感类谈话节目走向僵化,缺乏美誉度,缺乏深度与真诚,游走在传媒伦理道德规范的边缘,这些情况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一、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真实性的质疑和缺乏

关于真实性,对于大众传媒的工作者并不陌生,新闻界对于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这对于情感类的电视谈话节目也是同样的适用,先有事实,后有谈话节目,事实同样是第一性的,事实才是引发节目制作的最初始动机,也是触动观众的根本要素。而目前众多电视谈话节目,以离奇的故事情节、曲折的人物经历,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节目时间内,向观众呈现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经历”,来吸引受众,孰不知这离奇曲折、感人至深的背后隐藏的是传媒对于真实性的亵渎和捏造。

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中真实性的缺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故事文本真实性的缺失

有人曾说:“也许现实存在,无论是什么,它曾经给过我们感动,而一旦经过媒体就不那么真实了。”网络上也不乏有很多网友质疑各类情感谈话节目中故事情节的真实性,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之于观众是何种地位,大多观众慢慢开始把该类节目作为消遣和娱乐,情感谈话类节目已经慢慢失去了其最初的传播功能。这一切都是由于媒体一味的追求收视,放松了对节目真实性的把关,不惜自己杜撰节目故事,以次充好,以各种骇人听闻的噱头换取观众的注意力。

2.现场气氛真实性的缺失

通过谈话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矛盾冲突中将节目推向高潮,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亮点所在。但事实上,如今的谈话节目的现场气氛和真实的受众心理却是大相径庭。编导策划运用各种手段设置情境,渲染气氛,或挖掘嘉宾不为人知的情感故事,或安排神秘嘉宾出人意料地现身,或设计破镜重圆、深情相拥的戏剧性场面,让嘉宾不得不落泪。不明真相的观众被编导策划运用各种手段设置情境,渲染气氛的假象所迷惑,被现场观众、主持人、嘉宾挤出的眼泪所感动,深深的被节目以及现场气氛所感染,这样就达到了媒介所追求的“效果”[2]。让人物伤感落泪成了这些节目追求的最高境界,好像眼泪是高品位、深度、人文关怀的专用符号。

3.节目节奏和情感进程真实性的缺失

在谈话节目制作中,为了追求“好看”,制作者会刻意制造“冲突”和“悬念”,谈话的进程、节奏,对话的情境、结构都会被有意无意的设计,这无形中就给节目制作生硬的设置了框架,以至于谈话者被节目需求钳制,没有真实对话的语境,缺乏交流质疑的机会,从而空话套话、惺惺作态代替了真实自然的情感流露。很多谈话节目是录播,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节目组会因为主持人、嘉宾甚至观众某一方的不配合和“表演”的不够好而叫停,这俨然成了“导演谈话”。

节目的进程完全是设计好的,嘉宾的点评、现场观众提问都是被安排的,人际谈话间自然的情感进程被程式化的叙事结构打破,成为了一场被导演的“谈话秀”,这是对电视谈话节目进程和情感推进的虚假表现,剥夺了受众了解真实谈话情景,抒发真情实感的观赏权利[3]。

(二)窥探隐私、亵渎情感

1.刻意挖掘和渲染节目对象的个人隐私

首先,到场不意味着同意。有的被访谈者尽管到场,但他们并不是主动、自愿到场,而是出于无奈和迫不得已;有的被访谈者虽然到场,但由于主持人掌握节目的话语权,被访者往往陷入被动,对访谈没有设防,在主持人的诱导下,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的隐私;为了提升节目的可看性,一些访谈节目将矛盾双方请到现场,不断刺激当事人互相揭短,从而推进节目高潮,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一些隐私内容被暴露出来,而这种隐私的侵犯是隐形的且不被访谈者察觉的,而事实是这些隐私基本与违法无关,最多是人品、性格问题。其次,求助也不等同于愿意暴露隐私。社会上一些弱势群体,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向媒体发出求助,但由于其话语权处于劣势和“有求于人,听命于人”的心理,往往会以暴露隐私为代价换取媒体的曝光率,而此类节目利用弱势群体的隐私来换取收视率,违背了传媒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一些记者往往借助或滥用媒介权利,对他人的私生活强加干涉,由于媒体的参与,有些矛盾往往更加激化。

2.漠视青少年的隐私保护

由于未成年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还在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此类节目涉及到青少年隐私时要使用马赛克处理,但很多节目忽视了这个问题。很多节目以成年人和家长的立场,媒介以教育者的身份示人,对孩子的权利和人格没有足够的尊重,直接对孩子进行揭露教育,展示他们的隐私。节目传递了强势话语教育青少年的正当性,却忽视了教育权利背后对孩子隐私与尊严的粗暴侵犯,当节目涉及当事人的隐私时,应当以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为原则,媒介职业价值观不能凌驾于伦理价值观之上。

(三)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传媒的人文关怀则是媒介发展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的关切,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将情感视为维护人际之间关系的存在方式[4]。

首先,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上。不少媒体拿弱势群体来开掘节目素材,弱势群体因为其社会地位、消费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以及发声机构的缺乏,或者被排斥到服务意识淡薄的媒体的报道范围之外,成为满足受者、传者的卖点[5]。大多媒体关于弱势群体的选题上,多以一种同情的视角切入,但是无知的同情与偏见的歧视也是缺乏理解精神和理性精神的,表现出偏见性、假性的关怀,对于弱势群体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帮助。其次,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忽视了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此类节目多以情感纠葛为节目线索,制作方有意放大被访者的内心痛苦,将个体的矛盾纠结作为卖点出售给观众,这除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之外,更是助长了社会群体的漠视,对观众、被访者、大众传媒都无任何益处。

(四)媒介把关职能的缺失

谈话节目并不像新闻节目一样直抒观点、意见和立场,它是利用人际传播的方式,拉近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如果不能在选题、导向上把握好尺度,那么受众的“情感”也会随着格调不高,导向模糊的情感类谈话节目走向误区。

媒介把关职能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话题选择低俗化、浅薄化

目前很多电视谈话节目注重选题猎奇、猎艳、哗众取宠,空话、废话连篇,内容低俗,品位不高。纵观目前的多档情感类谈话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节目在选题上都是钟情于婚外情、第三者、二奶、二爷、出轨、不伦恋、畸形恋等题材,完全是低俗地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6]。为满足人们的欲望使得此类节目话题选择的尺度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一个“度”,就容易走向浅薄、走向庸俗、走向一种无聊的狂欢,此类节目题材极端化、煽情化、猎奇化、道德模糊化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舆论引导上的误区

电视谈话节目是利用人际传播的方式,拉近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以看似“平等”的身份来交流,可以避免受众的抵触情绪;一些专家、意见领袖的出场,利用名人效应,现身说法,引导当事人与观众按照预先设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不知不觉靠拢追随着占据主流的观点,最后受众潜移默化的成为了媒介所倡导的舆论的支持者,这是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引导舆论的主要方式,但目前的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在舆论导向上也存在误区。[7]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借助媒体解决原本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人主动将个人隐私向情感类谈话节目方透露,甚至夸大事实,引发注意。失恋的希望媒体借助挽留爱人,家庭纠纷的希望媒体帮忙调节,有法律纠纷的希望通过媒体舆论造势,利用媒体进行炒作,先发制人。很多媒体一味的追求新鲜、有趣,在没有分辨事实真相的时候轻易下结论,沦为他人利用的炒作工具,对当事人产生不必要的伤害,也浑浊了社会舆论环境。

二、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突破困境的对策

针对目前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种种弊症,摆在电视人面前的问题就是寻找出路和突破口,使情感类的电视谈话节目能顺着良性健康的道路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呈现最真实的情感

1.尝试现场直播――逼近真实

对于谈话节目来说现场直播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不仅对于主持人、编导的临场应变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现场嘉宾和观众的一种刺激,更是对于真实性的一种高度放大。情感类的谈话节目涉及政治等敏感因素的概率较小,对于情感类话题的把关尺度可以相对放宽,由此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直播的可行性就大大增强。电视直播不仅在于“第一时间“传播信息,还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知望,它可以将传播中的噪音降到最低,使得观众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

2.追求即兴感与现场感的融合

谈话本来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即兴的交流,电视谈话只不过是通过大众传媒手段来展现人际间的传播,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在电视荧屏上,即兴的、现场的情感交流才是最真实。即兴是人情绪的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谈话参与者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这些丰富而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是无法复制和模仿的,即展现了人际传播的魅力也增强了现场感和真实度。

3.营造和谐自由的“辩论场”

电视谈话节目在前期策划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模式化的节目进程,而应该有意寻找观点上的分歧,邀请来自不同立场的声音发声,这种差异造成的张力、讨论乃至冲突才能迸发出真实的火花和魅力。只有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主持人、嘉宾、观众三方形成自由的谈话场,真实的对话才能展开。

(二)增强媒介自律,保护当事人隐私

1.遵循公共利益原则

在保护被访者的隐私权时,除了要经过本人同意外,也必须考虑公共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必要时个人隐私应让位于公共利益。而当与公共利益无关时,媒体应该对被访者的隐私加以保护。

2.增强媒介自律

媒介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深切的把握媒介的社会功能,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媒体工作人员还应提高法律修养,媒体要完善涉及个人隐私问题的管理规范,如何正确处理个人隐私,如何取舍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媒介利益三方的平衡,这需要增强媒介自律,提高法律意识,防止滥用媒介权利。

(三)走出人文关怀的误区

1.变“一次性”的关注为“持续性”的关怀

电视谈话节目也可以做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对这些人群进行持续的关注,不仅帮助他们走出当前的困境,更要关注他们事后的情感进程,而不是借用他们的情伤赚取受众的同情心之后就变得冷漠,将媒介的人文关怀延续下去。在对弱势群体的采访中,要以真情实感呼唤社会的责任感,激发观众爱心,将政府、社会、媒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融为一体,以此改善弱势群体的困境,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弱势走向强势。这也体现了对他们心理上的平等和人格尊重,是人文关怀的高层次表现。

2.人文关怀――从微观走向宏观

在节目中我们提到人文关怀往往是直指弱势群体,如下岗职工、外来打工者、山区青年、残障人士等,这也固然能揭露一部分人群的生活和心态,彰显传播的人文价值。然而真正人文关怀的对象是苍生大众,它体现在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和关怀上,对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的平等体现和理性思考上。一些选题以平庸低俗的内容追求“观众至上”,在善意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这种高高在上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觉得更加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相去甚远。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谈话节目,在选题上,应该符合当前的社会背景,注重传达给受众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

3.提升主持人的人文素养

情感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除了要具备文化功底、新闻素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文关怀情节,言由心生,情感面前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崔永元就有这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否则他不会做的那么自然贴切,而这种“情怀”需要主持人等媒介从业者从心灵深处打造。

三、结 语

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在模仿外国此类节目的过程中,应剔除糟粕、扬长避短,将节目资源放眼更广阔的人间大爱上,反映新时代我国人民的意气风貌和心理变迁。电视节目成长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是提升竞争力的助推器,随着传媒运营的规范有序,我国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的良性格局也终将形成。

参考文献:

[1] 郎劲松,初广志.传媒伦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长顺.当代电视实务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潘知常林玮.《传媒批判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 汤荔.论电视谈话节目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08(7).

[5] 高平平,黄富峰.传播与道德[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陈思.流行的背后――情感类电视谈话节目透视[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情人节的由来篇7

关键词:中西文化;节日文化;春节;圣诞节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9(C)-0064-01

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产生了不同的节日,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也因地而异,但人们关于节日都有着同样的感情。他们要么借此为幸福和健康祈祷,要么借此来实现他们的美好心愿,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节日表达了他们对传统的怀恋之情,同时也传达他们追求梦想的远大抱负。实际上,节日是人类文化具体的一方面。这些节日的庆祝仪式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我们的家庭,,种族起源,政治,经济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和意识。蕴涵在节日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体现在这些节日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上

一、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起源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方式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三、中国和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

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研究。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与中国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里占了主导作用。上帝和耶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当我们得知绝大多数节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后就不会大吃一惊了。所以,就有了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2、文化差异的价值。西方人十分尊敬人与自然。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宣扬个人主义。然而,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但食物同样是主题,因此七夕偏离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觉得接受西方节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节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中国传统节日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日中看出这一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很难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外国人很也难接受这些思想。

结论: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属于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情人节。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常天.《节日文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情人节的由来篇8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路由协议; GEAR;可调参数a

1 无线传感器网络

1.1传感器网络结构

传感器网络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管理节点。大量传感器节点随机部署区域称之为监测区域,监测区域内部节点可以通过无线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传感器节点监测的数据沿着其他传感器节点逐跳地传输,传输过程根据路由协议选择下一节点。中间监测数据可能被多个节点处理,经过多跳后传输到汇聚节点,监测任务以及收集监测数据。该网络主要由感知网络、传输网络以及用户管理网络组成。其典型的工作方式为:被部署的大量WSN节点之间通过自组织形式构成一个感知网络,正其内部每个节点兼具有主机和路由器的双重功能,采集的数据通过节点间的协作转发达到基站(sink节点)。为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精度感知数据在向sink节点传输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经过多次融合处理,或者根据需要对多个原始数据进行本地综合归纳,从更高的信息层次判断被监测区域所发生的事件。通过基站,WSN可以与外界卫星网络或Internet互联。

1.2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军事、环境监测和预报、健康护理、智能家居、大型仓库管理等等领域。传感器网络已经成为军事C4SRT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到了军事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他们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民用方面,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传感器系统可广泛的运用在农作物灌溉、土壤状况监测方面的监测运行。在医疗行业运用更为广泛,采集病人心率、血压参数,随时了解病人的病情,这些都是需要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支持。

1.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是指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节点通过网络转发到目的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功能:寻找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优化路径,将数据沿着优化路径正确转发。无线传感器路由协议主要具备一下特点:能量优先、基于局部拓扑信息、以数据为中心、数据存在冗余。针对不同的特点,无线传感器的路由协议主要分为四种类型:能量感知路由协议、基于查询的路由协议、地理位置路由协议、可靠的路由协议。

2 GEAR路由协议分析

2.1 GEAR路由 协议基本原理

传感器网络中,节点通常需要获取它的位置信息,这样采集的数据才会有意义。地理位置路由假设节点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节点按照相应的策略转发数据到目的节点。而GEAR路由协议正是此种协议的经典协议。GEAR路由机制根据时间区域的地理位置信息,首先建立汇聚节点到时间区域的优化路径,避免了洪泛的方式,从而大大的减少了路由建立的开销。GEAR路由协议的传输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汇聚节点向目的区域的每个节点发送查询消息;第二阶段是目的区域的节点收到查询消息后反向传输需要的监测信息。汇聚节点发出查询命令发送到时间区域的每个节点,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不同的情况运用的方式不同。

(1)查询消息传送到时间区域

GEAR路由用实际代价和估计代价表示路径代价。其中假设节点N发送查询消息P,目标区域为R,并且R的中心为D,我们定义节点N 到区域R的实际代价称之为h(N,R)。如果节点N的路由列表中没有他的邻居节点Ni 的实际代价h,R),那么就用节点Ni 的估计代价来当作一个缺省值。估计代价的公式为:C(N,R)=ad(N,R)+(1-a)e(N)其中,a为可调权值,d(N,R)为某节点N到目标区域中心的距离,e(N)是该节点剩余的能量。

从汇聚节点开始的路径建立过程采用贪婪算法。即,节点N的邻居节点事先都知道自己的估计代价是多少,通过Hello消息,节点N可以知道他的所有邻居节点的估计代价,那么N就选择一个到达目的区域代价最小节点作为下一跳。并且更新目前的路由代价,更新方式为:初始的N到R的估计代价为:C(N,R)=ad(N,R)+(1-a)e(N)当N选择Ni为下一跳节点时,N到R的实际代价更新:H(N,R)=h(N,Ni)+c(Ni ,R)逐渐的随着每次贪婪转发就更新价值,那么在目标区域时,就已经获得了完整的实际代价值。

在转发的路途中,可能会出现一下两种情况:1.每次转发都可以找到距离目标区域代价最小的节点;2.转发过程中遇到了节点Ni 发现自己的邻居节点的开销都比自己的还要大。第二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路由空洞问题。

(2)查询消息在事件区域内传播

事件区域事先被分为若干子区域,当事件区域的最节点收到了查询消息,那么该节点就向每个子区域的中心位置转发查询命令。然后每个子区域再继续向下一级的子区域发送查询消息,直道最后每个子区域只剩下自己一个节点,那么迭代传输的方式就结束了。

2.2可调参数a的分析

(1)拥有静态a可调参数的GEAR路由协议。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终其一生都被分配的是同样的一个a值,初始的GEAR路由的可调参数值被设置为0.5。因为,0.5可以公平的考虑上面公式中的距离和能量感知的平衡问题。路由选择不会因为可调参数而有所偏向。举例来说就是当可调参数取值为1时明显就忽略了能量因素,成为完全距离感知路由,而当a取到0时,路由就变得完全能量感知了。

(2)动态a值的GEAR路由协议

当系统被设置为动态的a值时,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节点的另一参数就是能量方面的协方差(COV)了,消耗功率的COV,它被定义为:消耗功率的标准差比上平均消耗功率。消耗功率的COV是有一个上限门槛值。动态的a值需要用当前邻居节点的CO Vi 和门槛COV(COVth)。举例来说,当CO Vi

(3)基于自适应a值的GEAR路由协议

在自适应的可调参数分配情况下,a值的选择需要依靠节点i的当前COV和门槛COV来比较获得可调参数的值。

即:if COVi

当COVi> COVth时,可以考虑极端情况,这已经无法进行优化处理,因此,此时的节点应该被设置为完全的能量感知路由。自适应性的设置完全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地理位置和能量进行均衡考虑。

3 GEAR协议的几种绕开空洞的改进方法

3.1增大传感器节点的感知范围

增大节点的发射功率或者增大探测范围:通过增大当前节点的放射功率,从而增加节点感知到的邻居节点的个数,如果途中遇到了路由空洞,那么当前节点就会提前探测到,不需要像GEAR路由再向上一级汇报。但是这种方法仅仅对较小的空洞比较有效,在空洞比较大的情况下容易消耗大能量,使节点提前失效。

通过了解邻居节点的信息来变相的增大感知范围:在GEAR路由协议中,每个节点仅仅可以通过Hello消息知道自己的邻居节点的代价和能量消息,这样不容易判断出路由空洞,但是如果可以知道邻居节点的各种信息那么就相当于变相的增大了传感器节点的探测范围,这样就可以提前发现路由空洞,并且提早避开空洞。

3.2采用硬件方式

移动节点填补:当路由空洞出现时,对于具有移动节点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通过节点的移动来填补,建立有效的前向路径,这样就算遇到了前方的空洞也可以通过移动节点来完善当前的路径。这种网络对于固定节点无效,而且移动节点一般比较消耗时间,寄送率的影响必然远小于延迟的影响。

人工加入新的节点:面对固定节点的硬件改善方式了解到有节点故障,就尽快人工修复,这种情况比较少,因为很多时候来说传感器的分布都是在一些人们很难达到的地方。

3.3面遍历算法

基于右手法则的FACE-1和FACE-2算法可以是数据分组在空洞的边界上进行传送。其中如果遇到情况如当前节点比问题节点距离目的节点更近,那么就恢复GEAR路由的贪婪算法。

3.4距离更新算法

这种算法采用反向路由距离更细算法来绕过路由空洞。即当第一次查询消息建立完成后,就可以估算出空洞区域的大小,那么在算法中加入虚拟距离来满足贪婪算法的下一条选择方式。

3.5空洞监测算法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般来说空洞是有一定形状和边界性。基于这种感觉,那么传感器网络可以采取周期的检测网络中的空洞节点,将空洞的形状和边界存放在路由表项中,这样当发送信息的时候就会自动的避开可能会遇到的路由空洞。这种算法能量开销比较大,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空洞节点,而且为了保证算法的正确、可靠性,监测周期一般比较小,所以功耗较高。

3.6反馈避免算法

这种算法与之前的算法大同小异,就是检测到空洞存在那么就对空洞节点标记,如此后续分组 再次过来的 时候就可以直接绕过空洞节点直接传输,从而可以达到节省时间减少延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5)

[2]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04).

[3]宋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蒋阳,孙柳林,袁敏,陈碧云.一种解决GEAR路由空洞问题的新方案[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4).

作者简介:

徐静瑜,女,1989年11月08日生,汉族,现为成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

上一篇:统计学试题范文 下一篇:教师节小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