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英文昵称范文

时间:2023-11-24 06:48:14

好听的英文昵称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1

关键词:面称 呼语 语用用意 语用移情

称呼语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先导语,是一个有系统的、可变的社会现象。当面称呼听话人的是面称或对称,被称呼者一定在场。面称作为呼语是独立成分,不与句子其它成分发生语法联系;它不仅表达说者对听者的呼唤,而且表达说者对听者的态度。说者和听者面对面交谈,不同的称呼会引起不同的推测,传递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语项,作为呼语的面称更是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的标志词。

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由于语用用意(pragmatic purpose)不同,其面称呼语的表达方式就不一样;而面称呼语的不同表达,又强烈地反映和传递情感,并制约着交际者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交际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可称为“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即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一般来说,语言使用所反映的人际关系信息,在联合情感和分离情感维度上可分为三种:A.要求亲近相互关系;B.要求疏远相互关系;C.要求维护原来关系状态。面称的语用移情功能就是传递、调整这种关系信息。说话者在选择某个面称时,就已作好了这三种关系的选择。本文试图通过美国一部著名情景喜剧“Friends”中的某些称呼来分析这种“语用移情功能”。其主要有如下几种形态:

一、爱称、贬称直接表达褒贬

英语中常用hon,honey,dear,baby,darling,love,sweet,sweetheart等表达要求亲近相互关系的信息,表亲昵、喜爱和。例如:

(1) Mrs. Geller:Hi,darling. Where’s my grandson,you didn’t bring him?

Ross:No,he’s at uh,Carol’s and Susan’s today.”

例(1)中的称呼darling“亲爱的”是表示关系的亲近,Mrs Geller是Ross的母亲。有研究表明,美国服务性行业,如商店、宾馆等,男服务员、甚至女服务员也用dear、honey、hon等面称女顾客,目的是想使关系随和,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在英国城市服务行业中却相反,女服务员称男顾客为darling,其目的也是为了表示随和。

贬称是说话者以贬低受话者的人格为目的的一种面称,有鄙视、疏远对方之意。如you sucker,you fool你这个傻瓜,you skunk你这个坏蛋,you cad你这个贱痞子、下流坯,you witch、you hag你这个巫婆,son of bitch的,等。

Monica:Oh,I’m- I’m so sorry!

Luisa:Ah,it’s not so much you,you were fat,you had your own problems. (To Rachel) But you? What a bitch!

Rachel:What?!

在上面一段的对话中,Luisa由于憎恨Rachel和Monica在中学四年都没有和她打过招呼,所以不愿意帮他们找回猴子。她对两人的话都不是很友善。直接说Monica很胖,称呼Rachel 为“what a bitch!”

有些描述性的名词用作面称,说明对方的气质、性情、举止或生理特征,由于它来源于他人的主观印象,所以并不一定能得到被称呼者的认同。如面称他人用Stern刻薄的人、Longman高个子、Red红头发的人、Fatboy肥仔等

等。

二、尊称、敬称表示尊崇、敬重

Madam、Sir、Ms等称谓词一般表示正式场合下的尊敬或礼貌。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为了表庄重和尊敬,也用与被称呼者的某种抽象品质相关的名词来面称受话人。对王室成员,如皇太子、太子、王子、亲王和公主等用Your Highness、Your Royal Highness“殿下”;对君主制的国王、皇帝面称Your Majesty“陛下”;对外国高级官员,如总统、主席、国家元首、首相、大臣、大使等用Your Excellency“阁下”;对大主教、公爵用Your Grace“阁下”;对法官面称Your Honor“法官大人”等等。此外,职衔称也表敬重。职务可与人名连用,也可单独使用,如传统习惯上可以说hello,doctor!或judge Smith,Mr president,Mr. Editor,Doctor Johnson。有职务或头衔者宁愿他人用“职称或头衔+姓氏”而不愿意他人用“Mr. (Mrs.,Miss)+姓氏”的方法来称呼自己。

如:Ross:Dad...dad,please! As I was saying umm,I’m Dr. Ross Geller. Uhh,and I’m the best man。

Ross是一位古生物学的博士,所以他一直坚持在公众场合介绍自己时用“Dr. Ross Geller”.

Joey:Who’s Paul?

Ross:Paul the Wine Guy,Paul?

Monica:Maybe.

Joey:Wait. Your ’not a real date’ tonight is with Paul the Wine Guy?

上面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到大家对Monica即将约会的对象的关注,但是大家一致强调的是他的职业“Paul the Wine Guy”.

三、姓名称表现不同的人际关系与情感的变化

姓名称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面称。这在西方可能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一个缩影。用“Mr.、Mrs.、Miss+姓氏”面称对方显得正式、尊敬或礼貌;用名字来称呼对方显得关系密切、自然随和;在同事、朋友、师生、上下级间很常见。有时听者在听到对方用“称谓词+姓氏”面称自己后,主动要求对方直接用名来称呼自己以示友好和平等。然而用“名+中名+姓氏”面称对方却是最庄重、最严肃的一种面称;昵称最能表现关系的亲密。在《六人行》中,大家互相称呼的时候都是用昵称,Mon-Monica,Pheebs-Phoebe;Rachel-Rach,这样显示出大家的亲密。但有时候在他们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就会直接称呼全名了。

四、比喻称表达细致的内在感情既形象又富于联想

人们常用比较珍贵或重要的物件比喻所喜爱的人,以示关系亲密;或用讨厌的动物代指所厌恶的人,一般都含有贬义。前者有sweetheart,baby,honey等指“心爱的人”;后者则相当多,如“you chicken你这个胆小鬼,you stupid ass你这头蠢驴,you little weasel你这个小人,you filthy swine你这个臭猪,you old swine你这个老鬼、老东西,you old coon你这个老狐狸,you rat”你这个伪君子等等。有些比喻称虽表面含贬义,实际上表亲热的感情。如电影《Ten Commandments》中,女儿戏称父王为you old crocodile,其含义却是“您老人家”。幽默中带有戏谑意味的亲昵面称,表现出父女间的亲密关系。

五、亲属称在特殊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情感

英语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一般只适用亲属范围。有时也用亲属称去面称非亲属,其目的是表示、亲近;也有该用亲属称却用一般称呼的,以求突出人物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Mr. Bing:Our little boy is getting married.

Mrs. Bing:Oh look at you! So handsome!

Chandler:You look beautiful mom. (His dad clears his throat.) You look beautiful too dad. I love you both.

这儿是Chandler和Monica婚礼上,Chandler的父母和他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来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他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Mr. Bing称其为our little boy,Chandler称其父母为“Mom”、“Dad”。

六、名词称表听说者间的相互关系或情感态度

对男性可用boy,chap,child,fellow,guy,man等表长辈、上司对年幼者、下属的比较随便的称呼;用lad,laddie,sonny,kid等表示对年幼者的亲昵称呼;用sir,gentleman,mister,governer等表示对上司、长辈的尊敬和礼貌。名词称的情感传递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语用特征和特定语境之中,它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六人行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称呼就是“Hi,you guys!”

Phoebe:Oh my God,are you guys okay?

Chandler:Hi. You guys have any wrapping paper?

像这样的语句随处可见。或者是Buddy等表示亲密关系的称呼。

七、对同一对象的面称可因语境不同、双方关系的变化和情感因素而有所改变

如对女性的多种面称中,语义特征不同、场合不同,面称传递的情感就不一样:

(1)“Lady,I can prove all I need to.”

The Duke cautioned,“Better let him finish,old girl.”

(2) “Hang it,woman. Where’s the harm? The place is as dark as the inside of the fidel,and-”

(3)Pheobe:What are you girls whispering there?

(1)中,old girl公爵对公爵夫人的随便称呼,属于中性称,译作“老婆子”;lady是褒称,表尊敬,译作“太太、夫人”,例(2)中woman本来是中性称,但此时却略带贬意,可译作“你这女人,你这婆娘”。(3)中所说的“girls”实际上是指Chandler和Joey。此外尊称女性还有Your Ladyship,Madam,Miss,Girl,Lassie等。

八、面称中不同的代词有助于表达不同的社交态度和语用预设目的

表亲近关系时用“my+名词”的形式,以示友好亲密;表疏远或贬义时用“you+名词”的方法。

如:Monica:You stupid girl! Put down my phone!

上句中Monica和Rachel在争夺电话中吵起来了,所以Monica十分生气地喊道“you stupid girl”,用第二人称you是疏远相互间的关系。

面称需遵守公认的社会语言规则,故意破坏规则就意味着有特殊的语用用意。美国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Ervin Triop)曾认为“对于具有特定地位的对象,如果有一个公认的正规称呼,则任何偏离都是一种信息”。他在谈到社会语言规则时,曾描述了这样一段对话:

警察:What’s your name,boy?

医生:Doctor Possaint,I’m a physician.

警察:What’s your first name,boy?

医生:Averin.

这段对话中,警察明知对方是医生,本来应该用等同一致的原则去面称对方,但他却依然叫他boy,显然有侮辱、贬损对方之意。

综上所述,英语中作为呼语的面称在表现人际关系、联合情感和分离情感中起着不同寻常的语用预设作用。在表达要求亲近相互关系的信息时,常用爱称、昵称、名字称、含褒义的比喻称、亲属称、尊称、敬称和职衔称;在表达要求维护原来关系状态的信息时,可用中性称、姓名称、表现人的性别、年龄等特征的名词称;在表达疏远相互关系的信息时,用贬称、含有贬义的比喻称以及表示鄙视、疏远之意的名词称等等。在文学欣赏、文化交流中,我们应特别注意这种面称的“语用移情”功能,正确理解在表达、传递情感时面称所起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Bernard Splosky. Socia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George Yule. Pragmatics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2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社交网络的一种形态,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人们通过电脑——当然,更多地可以通过手机,在等车、散步或者发呆的时候,完成与他人的沟通,于是,一分钟、两分钟这样的碎片时间,变得有意义起来,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也随之开启。

微博成功的秘诀:简单易行、碎片时间。

微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但在当时并不为互联网界所看好。2006年3月,博客的创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了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推特(Twitter),其英文原意为小鸟的叽叽喳喳声,用户每次可以输入140个以内的英文字母,这恰恰是一条短信的信息容量。

微博在技术上缺乏先进性,140个英文字母的限制是个要命的局限。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微博显然依赖于手机的普及。而在欧美国家,人们长期以来不喜欢私人生活被打扰,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也不愿意在周末接听手机。

微博的流行,几乎就是在不穿鞋的地方成功卖鞋的故事翻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撕裂的人际关系,似乎让微博大有用武之地。微博是那么“傻瓜”,那么简单,消耗的不过是一点碎片时间,用它来进行人际交往,不用那么刻意。人们可以轻易地上手,上手后,它对人际关系穿针引线,很快就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欧美国家的人们因为沟通的需求,开始频繁使用手机。统计显示,微博促进了手机在美国的普及。

我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网络平台是2007年开张的饭否网。2009年,一些功能更强大的微博新服务陆续出现,其中尤以当年6月推出的Follow5和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最为抢眼。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几大门户网站推出微博服务,微博用户数不断攀升,微博在网络世界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2011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增至1.95亿,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

相对于长篇大论的文章,微博似乎只是脱口而出的只言片语,很难进行精确的表达。然而,微博的迅速普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既然每天都有亿万用户被微博的信息场所吸引,那么,微博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只要人们还有增强人际沟通的渴望,只要碎片时间还存在,微博似乎就没有理由消失,除非出现一种更便捷的沟通技术。

微博的关键词

加关注、follow、收听与粉

不管是加关注、follow、收听还是粉,虽然称呼不同,但其实它们的意思和功用都一样:即时了解被关注者或被粉者在微博上的各种动态并可以参与进去。相比之前的论坛与博客,微博的用户们更为主动。当他们开始关注一个人,就意味着他们在主动的获取被关注者的各种即时动态与信息,当他们转发、评论与回复时,就代表着他们在主动的介入到一些内容的交流传播中。主动接受和主动传播使得微博的传播效果和传播威力远远超过了论坛和博客等前辈们。

发布、转发、收藏和评论

发布、转发、收藏和评论是微博最基础的使用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功能晒心情、秀图片、获取知识和资料及聊天讨论等。

@功能

@在微博里就是“向某某人说”的意思。当你发布了“@昵称”的信息,对方能看到你发送的内容,并进行回复;同时发布的信息中的“@昵称”字眼,可以直接点击进入到这个人的页面,方便了大家认识更多朋友;另外,所有@你的信息也都会有一个汇总,用户可以在自己首页右侧中“@提到我的”里查看。

热点话题、标签、群组

每个微博用户都可以给自己加入一定数量的标签,这些标签可以是短句子,也可以是一些关键词,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特点,对自己进行说明,同时方便进行圈子和群组的检索。

微博勋章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3

关键词: 中西称谓语 文化 差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民俗语言学家曲彦斌则认为,“称谓”是“习俗礼制与语言的结合体,是关于人际之间用作叫法、称呼的语言习俗”。称谓是完整的语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表达说者对听者的感情,而且可以起到在他们之间建立特定社会关系的作用。称谓可以分为两种: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每一种语言的称谓因为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制约,都有其复杂的系统和规则。因此,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从语用对等的层面正确地翻译并使用称谓语。

一、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英语的亲属称谓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汉语亲属称谓是标明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语言符号,既丰富又复杂且繁复多样。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姨母和伯母、姨父;区分父系母系,如姑妈、堂兄和姨妈、表兄等。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grandparent,brother,sister,uncle,aunt,尤其是cousin一词身兼数职,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没有血亲姻亲的区分,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全部用这一个词表达。

此外,在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无论是街坊邻居、朋友熟人还是素不相识的路人,人们均按性别、年龄称呼对方为奶奶、大叔、大娘等。泛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示亲密和尊敬,即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之意,因而在选择称谓时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最亲近的称谓语。这也符合汉民族注重血亲的伦理观念和“天下一家亲”的宗族社会的影响,而这一现象在英语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英语民族血统观念淡薄,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和强调个人独立性的民族特性相悖的。

二、社会称谓

社会称谓是指作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称呼方略和规则。社会称谓系统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其选择机制较为灵活。一方面,被称谓者的社会地位是公开的,在一个人身上有时可能同时存在着几种社会称谓;另一方面,这些社会称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包括地位规范和结合规范两个方面。前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和权势关系,后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远近。我们生活在各自民族的国度里,生活在各自独立的社会中,它有异于其他民族和社会,但又与其他民族和社会保持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导致了中西社会称谓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但总的说来,异远大于同。这种区别的大小与语言文化差异的大小相一致。中西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的区别也愈大;中西社会结构的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的差异也愈大。

(一)姓名称谓

汉语中姓名称谓多用于同辈人之间或上对下的关系中,如李明、王正等;亲朋间称呼用昵称,如小明、阿正等;除恋人或至亲外不会用单字,如明、正等。而且交际双方称呼对方姓名常与其他称谓形式叠加使用。称呼不同,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在英语中,姓名称谓用得最普遍的是用名字称呼,是彼此熟悉关系密切的表示。英语的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名相称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年龄相近的人以名相称,孩子也可称年长的人的名字,甚至人们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在大学里,学生直呼教师或教授的名字,也不会让人觉得不礼貌。但是在某些特别正式的场合,要避免以名相称,如对州长、外交官等。英语国家的教名还有多种昵称或爱称形式。用昵称表明双方一种更亲密的关系,多用于父母对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如称教名为James的男孩为Jim,称名字叫Elizabeth的女孩为Bess。在某些场合人们称呼对方的姓氏或姓名全名,如上司对下级、军官对士兵、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等。英语中没有“称谓词+名”这种称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称为“Mr.John”。英语中对长辈和上司都可直呼其名,汉语中则不可。

(二)职业称谓

职业称谓指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对他们进行称呼。在汉语中,警察、护士、医生、服务员、老师等都可用作称谓,如称呼别人为警察叔叔、护士同志、服务员等。汉语中最常用的职业称谓有师傅、大夫和老师,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原本的职业含义,成为一种普遍的尊称。英语也有职业称谓,常见的有大夫或医生、教师等,但称呼时要加上姓氏或姓名,如Dr.King。

(三)泛称称谓

泛称指通用于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职务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在社交中起着重要作用。先生、小姐、太太、夫人、女士、同志是汉语中常见的通称。英语中也有不少泛称,Sir和Madam是一组对应的通称,带有敬意,它们一般不与姓氏连用。Sir是男性通称,可用来称呼上级、长辈、警察、老师等。Madam是对陌生女性的称呼,商店店员常对女顾客这样称呼。Mr.和Mrs.是另一组相对应的带有敬意的通称,称呼时一般在其后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全称。Miss是对未婚女性的称呼,语气较正式,通常称呼时后面加上对方的姓氏或姓名。M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女性通称,由Mrs.和Miss合成而来,可以称呼已婚及未婚的女性。使用时后面要加上妇女本人的姓氏或姓名。

(四)人称称谓

人称称谓语中主要使用第二人称。汉语第二人称单数有“你”和“您”之分。“你”是普通称呼,多用于平辈之间、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您”是敬称,用于对对方表示尊敬或礼貌,可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服务人员对顾客等。汉语第二人称的复数是“你们”,但不能说“您们”,而说“您几位”。英语中,第二人称是“you”,既可用作单数,也可用作复数。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两种称谓语存在这很大的不同,前者简单而笼统,后者却丰富、复杂而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两者不存在对等性。称谓语常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彼此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称谓都能在两种语言中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英汉称谓的差异,不仅是语言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的互相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我们回避这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以自我民族文化传统为中心,就会造成交际的障碍或失败。当然,不同的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学会文化适应,以达到交际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王丽.从“亲属称谓语及其外化”看中西文化.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7.

[3]李万敬.从称谓语看中西文化差异.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4.

[4]梁真惠.汉英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

[5]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现代汉语,1995.3.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4

关键词: 委婉语 构造方式 英语

1.引言

委婉语的产生和使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快、不满或有损感情、关系的语言,而采用的一种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委婉表达法(euphemizing)。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源自于希腊语euphemismos(=fair speech),eu-是前缀,意思是“good,sounding well”(好的,好听的);词根pheme表示“speech or saying”(话语或说的话)。euphemism字面上的意义就是“用好听的言辞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表达”(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Webster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Random House,Inc.中euphemism的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indirect,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harsh or blunt。意为“用一种较温和的、委婉有礼的、或模糊的表达方式来替代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美国著名作家门肯(H.L.Mencken)称委婉语为gilded words(镀金词),还有人把它说成cosmetic words(化妆词),这无疑是对委婉语的含义和作用的形象描述。

2.英语委婉语的构造方式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主要从词汇手段、语音手段和语法手段来分析讨论委婉语的构造方式。

2.1构造英语委婉语的词汇手段

(1)隐喻转换(metaphorical transfer)。用一类事物喻指另一类事物。在当今的西方社会里,人们时常借助不少生动而又通俗的隐喻来婉转地、幽默地表达自己的说话艺术。如:①The wrinkles deepened at the corners of the old gentleman’eyes.译为:“老先生眼角的皱纹加深了。”这里“wrinkles deepened”(皱纹加深了),实际上是指他脸上有了笑容。②After three days in Japan,his spinal column becomes extraordinary flexible.译为:“他在日本呆上三天以后,脊梁骨就会变得特别柔软灵活。”这句子把日本人习惯于鞠躬说成“extraordinary flexible”(脊梁骨灵活),句子变得生动、幽默、有趣。

(2)迂回陈述(periphrasis)。这是一种绕圈子的表达法。对于有伤大雅,令人不快的话,人们便拐弯抹角,换成婉转含蓄的说法。如:① We have three main difficulties with regard to those terms.译为:“对那些条款,我们有三个不便同意之处。”“three main difficulties”(三个不便同意之处),实际上是在拐弯抹角地说我们“有三点反对意见 ”。② Mr.White said to Mark “ You’d better call your carriage for you.”译为:“怀特先生对马克说:‘你最好把你的马车叫来。’”“call your carriage for you”(叫你的马车来),是“ask you to go away”(请你开路)的相关语,怀特先生采用绕圈子的方式,委婉地对马克下逐客令。

(3)运用替代(substitution)。在英语委婉语中,我们时常可以见到替代词或外来语,将难以启齿或不愿直说的语言隐去。如:When I go to see Confucius one day,I will not regret what I have done.汉译为:“将来有一天我去见马克思,可以问心无愧了。”此句中“go to see Confucius”是“die”(死亡)的替代词。

(4)反义词语(antonym)。有时候,反义词语比同义或近义词语能更好地拉开委婉语和禁忌语之间的距离。例如:a fat chance实指a slim chance(希望渺茫,微小的希望),而fine words常指bad words(骂人的话,语)。

(5)降格处理(understatement)。对于严重事态,人们有时故意轻描淡写,降格处理。例如:美国空军的一名官员曾经反驳记者:“You always write it’s bombing,bombing,bombing.It’s not bombing!It’s air support.”这里故意用“air support(空援)”轻描淡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更易被不明真相的民众接受。

(6)语义扬升。就是将要使用的委婉字眼的语义拔高,听上去高雅、庄重,或给人一种敬重感,使它们所指代的真实事物更显体面,更为重要。如飞机上的一等舱(First Class),改称为豪华舱(Deluxe Class);二等舱(Second Class)相应地改为一等舱,尤其是三等舱往往有损乘客尊严,航空公司将其易名为Business Class(商务舱)或Economic Class(经济舱)。

(7)模糊语义。模糊语义通过泛化原则,把特定的语义给予模糊处理,使之一般化、笼统化、泛化,来冲淡人们的嫌恶恐惧。使用一些语义含糊的词汇进行暗示,能使语气婉转,避免直截了当,使人处于尴尬的境地。如:在交际过程中当谈及贫穷时,人们要是直接称对方为poor(穷的),显然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与尴尬,因此常用一些委婉语来替代。如:忌言poor(穷的)而说needy(贫困),忌言penniless(身无分文)而说out of pocket(口袋空空),用underprivileged people(贫困的人们)或to be down on one’s luck(时运不佳)来表达poor people。

2.2构造英语委婉语的语音手段

英语是一种拼读文字,为委婉语的创造提供了广阔天地,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原来的语言符号,以达到委婉的目的。语音手段主要指轻读和语音变异(phonetic distortion),前者指弱读某一禁忌词语,后者含有以下的几种情况:

(1)缩略(abbreviation)。如用Ladies代替Ladies’ room(女厕所)。

(2)简略(apocopation)。缩略一种特殊形式。如vamp代替vampire(勾引男子的女人)。

(3)首字母缩合(initialing)。如用M.D.代替mental deficiency(低能儿),VD代替venereal disease(性病),BO代body odor(狐臭)。

(4)逆向构词法(back forming)。例如,burgle(v.偷窃)就是从burglar(n.夜盗、窃贼、破门盗窃者)逆构而成的词。

(5)重叠(reduplication)。重复一个词,或词中的音节或部分字母,使其成为委婉词。如:小孩上厕所pee――pee(尿尿)指代piss。

(6)音变(phonetic distortion)。即改变一个词的发音。如Gad=God,darn=damn。

(7)缩合词(blend word)。就是将两个或更多的词压缩成一个新词。如gezunda便是一个混合词,它将go under在词和读音上加以混合,婉指卧室中夜间用的尿壶(chamber pot)。因为chamber pot通常置于床下(“goes under” the bed)。

(8)昵称或“指小词”(diminutive)。为表示亲昵,喜爱,缩短一个词或给其加上表示喜欢或小巧之意的词缀。例如,heinie是hinder(臀部)的变体,也是hind end的一个“指小词”,意为buttocks(屁股);pig加后缀let构成piglet(小猪);Joe和Nick分别是Joseph和Nicholas的昵称。

2.3构造英语委婉语的语法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造不仅限制在词汇、语音层次,使用一些语法手段也可增加话语的委婉度。

(1)否定是比较常见的语法委婉手段,在英语中被广泛地使用。英语中常见的有转移否定和否定问句两种。①转移否定是指在字面上否定主句中的谓语动词,但在意义上或逻辑上却转移否定that...从句中的谓语动词,这种转移否定只限于主句中谓语动词表示“判断、假想或感觉”等,其主要有:think,believe,expect,fancy,reckon,suppose,imagine等。例如:“I don’t think your idea is good.”比“Your idea is bad.”听起来让人愉快得多。②否定问句用于表示提出建议、邀请、看法等。例如:“Wouldn’t be better for us to start off a little earlier tomorrow morning?”比起“I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for us to start off a little earlier tomorrow morning.”听起来感觉要委婉。

(2)巧用人称代词。这是英语中另一种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即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或不定代词one、ones替代第一人称单数或第二人称来达到委婉的效果。例如医生对病人说:①How do we feel today?②We need an injection.Shall we take the medicine?在以上两例中,医生用we代you,显得婉转亲切。又如:“One shouldn’t act like that.”比“You shouldn’t act like that.”语气听起来要委婉些。

(3)省略法。英语中有一种修辞法叫顿绝法(aposiopesis),就是指省去某些字眼,使其语义模糊,或隐去卑俗、刺耳、不礼貌部分。譬如女人怀孕,只说一半:She is expecting.句中省去宾语a baby;又如daily代daily girl(女佣人)等。

3.结语

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委婉语的使用对帮助人们缓冲心理对抗,形成积极的沟通环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英语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多种多样,应用非常广泛,使用也比较复杂。我们不仅要了解委婉语的定义、特征、构造手段、构成原则、表达方式、应用范围,以及其所起的社会作用,还必须了解不同社会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这样才可能在具体的情景中,选用与语境相符的恰当的委婉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Holder,R.W.How Not to Say What You Mean: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3rd edi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何声钟.英语委婉语的表现手法及语体特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2):37-40.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5

英文姓名:Candy Liu

身 高:168厘米

生 日:3月27日

星 座:白羊座

民 族:汉族

籍 贯:北京

喜 好:听音乐、看小说

学 历:中央戏剧学院

职 业:演员

昵 称:小馒头、梓妍绚彩

FANS昵称:紫菜

语 言:粤语、国语、英语

特 长:评剧(花旦)、音乐

学 历:中央戏剧学院导表混合班本科

电视剧

《巾帼大将军》、《今夜相思雨》、《身边的幸福》、

《阳光天使》、《男儿本色》、《咏春》、《可怜天下父

母心》、《黄河那道弯》、《陈洲遗恨》

电影

《风云2》、《截拳道》、《男儿本色》

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拍戏,就是在谢霆锋、洪金宝、元彪等大明星主演的功夫大剧《咏春》里担任女一号。她就是刘梓妍,这位23岁还在校就读的新人,无疑是幸运的。

她说:“当初知道自己被选中《咏春》里担任女一号时,好像在做梦一样。片子里的许多演员都是我多年来的偶像,像大哥洪金宝、元彪,还有谢霆锋!我最担心的就是和他对戏时会紧张得脸红心跳,说不出话来。”

爱游泳也爱臭美

平日里,刘梓妍喜欢去游泳,到健身会所一口气扎到泳池里认真的游几个来回,让她特别舒服。游泳可以锻炼到身上所有的肌肉,不仅能很好的减肥塑形,还能提高心肺功能,总之是好处多多,刘梓妍还透露说她也是靠游泳来修炼双腿线条的。每到犯懒不爱动的时候,她还跟大家分享她的一个心得,由于自己喜欢买各种款式的漂亮泳衣,所以都会让自己穿上新泳衣在镜子前臭美一下,穿着穿着游泳的动力立刻就回来了。多照照镜子,好身材的女生要提醒自己继续保持,想瘦身的女生更要鞭策自己努力了。

说到减肥,刘梓妍总结了自己和身边姐妹们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刻意减肥会伤害肌肤并且很难挽救;自然、均衡、运动、睡眠就是我的保养秘方,本来我们的皮肤一开始都是不错的,但有了刻意减肥的动作就会开始流失胶原蛋白和维生素,这是致命伤。

不吃垃圾食品

刘梓妍很注意健康饮食,所以也不会完全拒绝碳水化合物,禁食淀粉,其实这样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要是对减肥或者是保持身材的女生来说每天半碗碳水化合物是最佳的,另外各色蔬菜都要多吃。

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形象大使

关注、爱护和付出。其实什么头衔不重要,刘梓妍本身是一个喜欢小动物的人,家里也有养狗。在自己的微博上会尽量多关注一些小动物的事情,也加入保护小动物微群,与那些有爱心的大家们一起爱护、保护那些小生命。

艺术是一通百通的

在《巾帼大将军》里刘梓妍饰演的华玉荷只身宫廷当歌舞伎,有好几场独舞的大戏,因为从小学习戏曲,有深厚的戏曲底子;在剧组,每天都跟着专业的舞蹈老师学习,接受宫廷舞的指导,而且她认为艺术都是一通百通的,勤加练习还是能找回一些感觉,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练习才顺利完成了剧中几场跳舞重头戏的拍摄。

苦中作乐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6

熟悉英剧的胶水可能猜出来了,巫哥说的正是《神探夏洛克》里的“现代版”福尔摩斯。这位大侦探从19世纪末“穿越”到21世纪,在全世界掀起了新一轮“侦探”风潮,而他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也成为英国文化的新名片。

“嘟嘟嘟”电脑桌面右下角的头像闪动,有人发来视频邀请,正处在“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状态的哥哥巫睡眼惺忪地点开视频,屏幕上立即出现了悠悠兴高采烈的脸。

古装、现代装通通搞定。

悠悠:巫哥,巫哥,你知道我现在在哪里吗?

哥哥巫:从你身后的建筑以及建筑上的钟楼推断,你现在在英国伦敦。

悠悠:没想到巫哥观察得还挺细致。

哥哥巫:那当然,最近我可是一直在看《神探夏洛克》,学了不少侦探知识。

悠悠:哈哈,巫哥你猜我在英国遇到谁了?

哥哥巫:该不会是我最崇拜的“卷福”吧?

悠悠:你猜对了,我遇到的就是他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哦。

哥哥巫:那还等什么,赶紧给我们讲一下他的故事。

悠悠: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长脸侦探

爱“自黑”

2010年夏天,英剧《神探夏洛克》横空出世,该剧将大侦探福尔摩斯的故事从19世纪“搬到”了21世纪,讲述了在繁华热闹的伦敦,夏洛克・福尔摩斯与搭档约翰・华生的传奇经历。

《神探夏洛克》的热播,让剧中福尔摩斯的扮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迅速走红,该剧上映仅20分钟,他的名字便成为网络搜索热门词汇,中国粉丝更是给他取了一个既好听又好记的昵称“卷福”,即有着一头卷发的福尔摩斯。

本尼迪克特走红之后,他长长的名字和长长的脸成为人们争相“吐槽”的对象,许多媒体戏称:“这个拗口而漫长的名字需要花半个小时来理解和记住。”

对于这些善意的玩笑,本尼迪克特早有预料,同剧中福尔摩斯一样“毒舌”的他自我调侃道:“我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泡澡时放屁的声音,不是吗?实际上我在舞台上跑龙套的时间已经长过我的名字和脸了。”

本尼迪克特成名之前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期”,在那段时间里他兢兢业业地演好每一个角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幸运之神没有忘记这位勤奋的年轻人,后来他终于凭借在《神探夏洛克》中的精彩表演获得2010年英国广播电视新闻协会“最佳男主角”奖。上台领奖时,他幽默地说:“我终于不用再做‘一个顶着蠢货名字的二流演员’了。”

英俊帅气如“卷福”,也会有诸如脸长、名字拗口等“缺点”,想必不少胶水也曾因为自己的某些小缺点时常被人调侃而烦恼不已吧。当你被调侃时,不妨学习“卷福”的“自黑法”,比如肤色并不白皙的悠悠便常以“小黑妞”自居,久而久之,不仅没人再调侃她,“小黑妞”反而成了大家对悠悠的昵称。

幽默机智的“卷福”

幽默感十足的本尼迪克特除了喜欢“自黑”,还喜欢拿好朋友开玩笑。有一次,他在谈到好朋友《神探夏洛克》中华生的扮演者马丁・弗里曼时调侃道:“听说他去新西兰演了一个小成本广播剧。”实际上马丁・弗里曼是被大导演彼得・杰克逊选中,当了《霍比特人》中的男主角。《星际迷航》中的“可汗”。

本尼迪克特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玩笑向人们表明他和“华生”在荧幕下也是关系要好的朋友,同时又展现了自己调皮可爱的一面,不禁让人感慨“卷福”实在是太机智了。

当好朋友面对老师和同学的表扬有些不知所措时,你不妨像幽默又机智的“卷福”一样,恰到好处地调侃一句:“这个家伙从来都没有收获过这么多的掌声,心里一定高兴得不得了。”这样不仅在同学面前“低调”地表明了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还替朋友化解了尴尬,真是一举两得。

远在新西兰的马丁・弗里曼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要将本尼迪克特拉进《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在他的推荐下,本尼迪克特在《霍比特人2》中出演了“大BOSS”巨龙史矛革。

为了演好这条龙,本尼迪克特专门去爬行动物馆观察那些有尾巴的爬行动物是怎样活动的。不过,当记者问是否确有此事时,本尼迪克特却回答:“我之所以能演好一条龙,大概是因为我的脸和脖子本来就跟龙的一样长吧。”

“卷福”这种将“自黑”进行到底的精神还真是令人佩服。长脸终于藏起来了。看到这里,胶水们是不是已经对自己的“学霸”之路充满信心?还等什么,赶紧行动起来,用知识丰富大脑,让你的语言更有内涵!

跟着偶像做“学霸”

好的口才可不是天生的,本尼迪克特面对镜头时能够妙语连珠,与他平时喜欢阅读、热爱文学有密切关系。

当人们问为什么他演绎的现代版福尔摩斯能如此受欢迎时,本尼迪克特回答:“福尔摩斯是被搬上荧幕次数最多的小说人物之一,他就像莎士比亚或契诃夫作品中的经典人物一样,总会产生新的释义。”本尼迪克特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不是让人立即感到“高大上”了?而最近他更是倡导记者们“去关注非洲,为世界报道更重要的信息”。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关注世界的责任心为“卷福”赢得了媒体赞誉。

本尼迪克特在面对媒体时,充满冷静与智慧。如果你也跟悠悠一样对他的口才深表佩服的话,不妨多读好书,让自己的大脑充实起来。

什么?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作为一名胶水,我们当然要从《少年交际与口才》开始了,在这里你既能收获知识,又能享受快乐。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7

李廷明当过冶力关镇的副书记,官场和民间都叫他“李书记”。我们决定请他到距离镇子不远的亲昵沟唱“花儿”。大家一见如故,说说笑笑,李书记心直口快,热情地介绍洮州“花儿”的唱法,快到亲昵沟管理站,他遗憾地说:“原来以为你们随便采访,早知道这样,我约几位洪家庄的尕联手,最好三个人一起唱,出效果。”郑晓红果断地说:“那我们现在去请,好不好?”

车掉头,返回镇上,转到冶木河北面的路上,逆河而行,走不远,洪家庄到了。李书记下车找“联手”去了。正是“抢黄天”(当地方言,意为收割庄稼)的时节,村人都忙着割大豆、翻耕土地。

李书记转几家,出来说:“运气不好,大多联手昨天去新疆摘棉花了。”然后,他与村人聊一阵,同尕韩急匆匆去了山脚处的田间。过了许久,远远地看见他们回来,后面没有联手的影子,我和郑晓红都有些失望,悄声说:“看来运气真的不好。”

到跟前,李书记微微喘着气,说:“尕媳妇们要换上衣服,收拾收拾,等一会就来。”

这个间隙,我们与村民谈话中得知,洪家庄人大多数都姓洪,祖上在明朝时随大将沐英从南京来。再问详细点,他们就说不清了。尕媳妇们还没出来。一个农妇指示她的儿子攀上果树,摘了酥梨给大家吃。山路上还是没有人影子。天空湛蓝,白云如山,整体移动,颇为壮观。郑晓红让孩子们做偷果实状,拍照。

终于,两个媳妇出现在乡村的路上,一个拿伞,一个拿扇,在众人的打量中略带羞涩地走来。李书记介绍:尕改英和邢玉明。还有一个尕媳妇躲在树后的大门下,只露出头和肩膀。眼尖的李书记发现,极力邀请她一起去。她忸怩一阵,过来。尕媳妇叫赵东秀。按照农村风俗,应该还要介绍这三个妇女丈夫的名字,如“某某的媳妇”之类,但今天没有落入俗套。大家兴奋上车,疾行,到亲昵沟管理站,管理员不在,又掉头去赤壁幽谷。李书记“众里寻她千百度”,找到三个尕联手,精神大振,路上就与她们研讨、编词、串词,然后分配歌唱。邢玉明起调,典型的山地高腔立刻把大家带到云端,唱两句,尕改英搭上最后一句,推波助澜,声音更加浑亮。最后,大家放出全部声音,汇合成雄壮的“花儿哟,两叶儿呀”结束。接着,他们又即兴演唱三首“花儿”,腔调大同小异,内容隐约听得懂,大约赞美冶力关美好风光、对外地人表示热忱欢迎。其中之一,经她们解说,歌词是:“红心柳,一张杈,省上的记者来了嘛。冶力关条件差,招待不好甭笑话!花儿哟,两叶儿呀!”

之后,稍作休息。李书记说唱洮州“花儿”很累人,这几个人连续唱支持不下来。他说,洮州“花儿”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和北路,冶力关和羊沙、八角一带属于北路,各路“花儿”腔略有差异,但高潮部分的尾声都相同。尕改英插话说:“要不是李书记叫,谁敢放下农活‘花儿’去?掌柜的打得钻炕呢。”另外两个媳妇也说:“其他人我们也不敢跟着去。”郑晓红问为什么。她们说:“唱‘花儿’最重要的是看人品啊。”

车到赤壁幽谷。这里有丹霞地貌和山地草坡,一条小河欢快地从山谷中流淌出来,哗哗作响。进了风景区大门,刚踏上路,尕联手们就断断续续地唱。迎面走来的游客好奇地望着我们一行,也许认为今天是个什么节会。李书记左顾右盼,寻找合适地形。走一阵,他指着左边的山坡草地,说:“那里怎么样?”大家赞同。离开水泥板路,下到谷地,过河。山坡草地虽然没有树阴,但阳光照射的草坡上也有大山阴凉,是个不错的地方。大家席地而坐。我和郑晓红给李书记与他的联手们敬完酒,正要开唱,突然,石板路上一个老年人大声呼唤李书记。李书记一边与他说话,一边挥手示意他继续前行。走远了,李书记解释说:“他是我的好朋友,看见有酒喝,想过来。”

我说:“那就请来啊!”

李书记指着一个尕联手,笑着说:“那是她的姑夫,因为我们唱‘花儿’,他不好意思来。”

几口白酒下肚,李书记把嘴一擦,说:“娃娃不管门不看,莲花山上转一转。我们先唱唱莲花山。”他同几位联手商量片刻,邢玉明摇着红扇子敞开嗓子唱:“莲花山的头一抬,一对冤家莲花山,尕妹是牡丹花才开,青草绿叶谁不爱!”尕改英很自然地在最后一句的某个转折处搭上了腔,李书记眯着眼品着、哼着,极陶醉,到最后,大家齐声唱:“花儿哟,两叶儿呀!”接着,又唱:“杆两根,四根杆,把你坐到我跟前,没吃没喝我喜欢!”

歌手们唱歌时用最土的方言,我们努力听,还是分辨不准确,得靠李书记逐句翻译,然后记录下来。有些词语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的书面语,只好借用意思相近词的替代。

他们开始唱的“花儿”似曾相识,在有关资料中见过。我认为“花儿”本来就是开在野外的一种最真实、最淳朴的艺术品种,就一再诱导李书记唱个土点的,野点的,那才够味。可是,李书记嘿嘿笑着说,野“花儿”是晚上唱的,白天只唱山、唱水、唱风景。于是,我就问,以前,人们去莲花山赶会,如果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产生了感情怎么办,李书记说那就结婚了。

我们不断敬酒,李书记喝得高兴,唱了一首比较长的“花儿”:

核桃木的老爷轿,听说我“花儿”不轻巧,我称冰糖量葡萄,紫红灯笼洋蜡照,半晚夕我看你来了,窗子缝里往里瞭,你们婆娘说,男人笑,把我一句不提了。转过我把心灰了,灰灰灰,把心灰,手把膛子砸两锤!

年轻的尕改英从旁边说:“爸爸!你坏死了!”在甘肃有些地区的方言中,“爸爸”并不指父亲,有时侯是对父亲弟弟的称呼,发平声或上声。冶力关口语中的“爸爸”则是年轻人对所有男性长者的称呼。李书记62岁,而尕改英不到30岁,所以,她就叫李书记“爸爸”,也在暗示他的身份,不要“太过火”。李书记却兴致勃勃,说:“老了老了还俏倩,刮了胡子当少年!”接着连续说了几首“花儿”:“尕妹好像园子里的红牡丹,我像颜色浅,不嫌浅了缠两年!”“昨晚夕想你没睡着,披着衣服当院坐,我把天上的星星全数光,数了十万八千零两双。”

我们忙着记录,几个联手则在旁边揶揄李书记,斗嘴。幽谷里的清风、小河都很愉快。不知不觉,时间滑过很多,天近黄昏。尕改英脸上开始露出焦灼的神色,李书记也发现了,“她家掌柜的还在地里干农活呢。说实话,要不是我叫,他还不让来呢。因为我在冶力关镇当过副书记,大家都知根知底。”他抿一口酒,问:“你们高兴不?”

“非常高兴!非常感谢!”我和郑晓红抢着表达感激。

李书记说:“我今天高兴,也放开了。在别人跟前从来没有这样放开过。嘿嘿,今天丢人了,你们别见怪啊。”

大家出山,上到正路上,几个人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说了一声去的话,心上就像篦子刮。手把金腰穗穗抓,眼泪就用袖子擦!”在车上,她们还给尕韩唱了几首歌,李书记翻译了,才明白。

下坡路很快,到洪家庄,我们下车,向三名女歌手再次表示感谢。她们连声说不用谢,反倒诚挚地邀请到家里去作客。很可惜,我们要赶路,刚上车,尕改英大声说:“等等,我摘两个果子你们吃!”

我在车上与她们挥手告别。车里静悄悄的。外面传来古朴的“花儿”,高亢嘹亮,凄凉哀婉。郑晓红在明目张胆地抹眼泪。我也被感动了。这些土生土长的民歌和淳朴的人情怎么就那么容易打动人呢?我原来打算要学习几首地地道道的“花儿”呢,现在,死心了。我永远也学不会的,李书记、尕联手,以及更多的民间歌手才是“花儿”的真正主人。

晚上,临潭县副县长王润林代表有关方面为郑晓红饯行,我和李书记等人也参加。席间,大家仍然以“花儿”为主要话题。一位在座的当地朋友兴之所致,讲了一个有关“花儿”的趣事:以前,两个工人在山村里拉电线,看见山腰间的两个妇女在锄草,就唱了一首先“花儿”闹腾:“兔子窝里兔子多,尕妹你把头巾脱!头巾脱了锄的多!”

妇女很快做出回应:“头巾脱了没看的,藏着两个拉电的!”

两位工人哑口无言,再也对不上来。因为他们被比作了虱子。

大家听完,笑得前仰后合。

好听的英文昵称篇8

关键词:詈语 语境 亲密语言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如何运用语言,能彰显出个人的品德与文化素质。有时候用脏话或詈语也能表示互相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正是所谓“亲极则恶,疏极则敬”的语言现象。一般情况下,脏话是不能随便用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下这些话不但没有恶意,反倒能增进双方的感情。詈语存在于每种语言中,它是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囿于传统观念,很少正式谈及它。课堂上不教,词典里不收,研究者更是寥寥无几。

人们为何要使用詈语?动机复杂多样。或因为仇恨、憎恶;或因为关心、亲昵;或因为解困自保;或因为消气泄愤;甚至毫无因由,只是语言习惯而已。考察使用詈语的动机,同时也能洞悉詈语的作用。许多毒咒恶骂,确实是一些人的性格粗野,品德恶劣,人格低下的反映。这种詈骂只能挑起事端,破坏事业,践踏人际关系,结果伤害了他人,同时也作贱了自己。但另有一些詈语,却又是秉承大义,心怀善良,也是性格幽默,言语机智的反映。第二种詈语,既可伸张正义,指斥顽愚,又可关爱他人,保护自己,有时还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成为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江结宝,1999)。本文将对这种现象进行考察。

二、詈语产生需要特殊语境

语境是语言运用的舞台,语言的表达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语境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说出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马云霞、温伟华,2007)。詈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时有发生。人们通常视詈语为不良行为,有失大雅,所以往往对其嗤之以鼻。不过,詈语还有其在特殊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在这些特殊的语境下脏话不“脏”。因此,在考察特殊语境中的脏话意义时,会发现詈语在特殊语境下的得体性(张发祥,2007)。

詈语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任何情况下都是詈语。这类詈语多用脏字或比较粗野的词语。侮辱人程度深,语气强烈。比如“他妈的、他要敢这样做,我就操他八辈儿祖宗!你这个狗娘养的!这个老不死的!混蛋!”等等。第二类,要在一定的语境下才会变成骂人的话。例如在“孙子,过来一下,爷爷有话跟你说”这句话中,如果用在有祖孙关系的人之间,就不是骂人话,否则就是詈语。这类詈语对语境的依赖性比较大,而且与话语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

詈语的使用频率与人们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有关。一般说来,年轻人比老年人,男性比女性,社会底层比社会高层使用频率高。同时,詈语的使用还受限于语用环境。在比较正式的语用场合,詈语就很少使用,而在一些较随便的场合,如公共汽车、家里、集市、街道等等,说詈语的人就较多。但美国心理学教授Timothy Jay通过对校园、邮局、咖啡馆、街道、超级市场等场所中出现的詈语的调查,发现詈语的使用不太与受教育的水平和阶级出身有关,并总结出现当代使用詈语增长最快的两个群体是:孩子和妇女。这反映出詈语的使用群体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甚至有泛滥成灾之嫌(瞿继勇,2006)。

三、詈语产生需要特殊的文化心理

(一)语言禁忌:禁忌语指的是由于不雅、不洁、不吉、不敬等而不能被提及的语词,包括脏话、粗俗语和亵渎神灵的语词。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曾骂过小尼姑“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也骂过钱太爷的大儿子——假洋鬼子“秃儿,驴”;只是在肚子里骂,没敢出过声。阿Q是利用别人最忌讳的缺陷攻击伤害别人,就像他本人最忌讳别人在他跟前说“亮”一样。这也就是所谓的“守着瘸子不说短话”的禁忌文化心理(邱庆山,2004)。

(二)迷信语言灵力:语言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功能,这也使得语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早期人类社会,原始人相信自己的语言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通过语言的使用而取得奇妙效力。比如:杀才、天杀的、短命的、该雷劈的、该死的等等都是诅咒性詈语(邱庆山,2004)。

(三)利用语言歧视:语言的歧视是社会文化歧视作用于语言的结果。歧视性的语言承载的是歧视性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物、鬼不如人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以物称鬼名骂人是很普遍的。例如,狗东西、木脑袋、蠢货、畜生、鬼话、鬼胎、鬼把戏、穷鬼、饿死鬼等等。

(四)违背伦理道德:汉语中大量的詈语也反映了古人对种族繁衍和纯化的深切关注。人们既怕子嗣不继,又恐种类不纯;因此,断子绝孙、龟儿子(孙子)、王八蛋、狗娘养的等等是比较恶毒的詈语。这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忌讳心理,更重要的是这些詈语涉及到了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重血统讲究的是后代血统的纯与不纯,重孝道最先讲究的就是子孙满堂,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邱庆山,2004)。

四、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分类

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称呼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时反而会使用一些贬义词语;与熟人开玩笑时,也常常使用贬义词语。因其表达的都是反义,所以不会产生歧义。一旦离开具体的语境,这个意义就表达不出来。称呼语的改变也可以体现说话双方的感情亲疏或态度冷热等方面的变化。昵称这种偏离常规的称呼形式也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詈语转化为亲昵语言的现象可以分类

(一)父母对子女:小东西、鬼崽崽、死鬼崽崽、小兔崽子。即使有的父母叫孩子丑名,如“狗蛋儿”“臭蛋儿”,但实际上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他们相信孩子名被叫得越丑越难听,孩子就越能健康活泼地成长。在这种心境下的叫丑名可看作是一种昵称。

(二)朋友之间:白痴、蠢瓜、猪、猪头、笨蛋、小白、疯子、傻子、没脑子的、脑子坏了、烧掉的、二百五、挫人、死猪、傻瓜、笨蛋、呆子、大白、贱人、骚人、狗日的、死人、贱人、死猪、二傻、二呆等。社会上经常可以看到老朋友见面时多用脏话打招呼,显得非常自然亲密。现在好像很多年轻人都用这样的詈语来表示亲密的语气。不过,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多见于年轻人,中老年的朋友之间不大用詈语。

(三)夫妻之间:老东西、冤家、死老头、傻丫头、大野猪、小蚯蚓等。其中的“大野猪,小蚯蚓”,意思是面对生活压力,既然找不到有效的解压方式,不如像野猪、蚯蚓那样不受拘束地生活。用这些詈语可以让生活变得幽默些,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在这种观念的倡导下,于是各种千奇百怪的昵称都纷纷出现了。有人对妻子这样说:“丫头呀,来杯热茶!”。还有些夫妻之间互称“冤家”。基于“打是情,骂是爱”的原理,那“杀千刀”“老不死”的称呼当然显得情深意重。夫妻间叫“死鬼”的,却希望对方长命百岁。而称“小笨蛋”或“不笨怎么会嫁给我”的,则是对妻子的深爱。妻称夫“老不死”的,其实是希望真的“老”而“不死”,便可双双白头偕老。

五、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特点

(一)广泛的认同性

这种骂人法不论是作为詈语还是昵称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使用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需要限制其使用频率。同样,祖父辈骂孙子辈时用“龟孙子”“兔孙子”等也为众人所认同。

(二)受特殊语境的限制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亲密性有利于维护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但并不是没有限度。例如,在棋馆里几个棋友们见面打招呼,有用“你还没死啊”,这例很好懂,下棋的朋友一见面,两下里都怀杀机,所以有“来,我宰你”这类话。虽说是透着亲热,可到底给人的感觉不太好。可见,如果借口“熟不拘礼”就忽视礼貌信口开河,往往会适得其反。还应当考虑地位、场合的问题,在严肃正式场合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地位的差异,这一点不容忽视。 (三)意义变化

本意是贬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变成了褒义,将导致感情色彩的变化,有时候甚至会表示完全相反的感情色彩。因此在交际使用詈语时,需要把握詈语意义变化的程度,使陌生、淡漠的人际关系变得更亲密、更和谐。

(四)文化差异不同

不同地区的方言中含有不同的感情。就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来说,有些地方的人感觉是极其不礼貌的语言,而在有的地方却让人感觉更亲密,营造一种友好融洽的气氛。

六、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作用

詈语转化为亲密语言的优点是除了拉近人际关系与表现出亲密感情以外,还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强调其与众不同的感受,也更能强调褒义言语的色彩。具体作用

(一)显示亲密:骂人话违反传统道德规范,被人们视为“语言垃圾”。但是,人们有时候也会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利用詈语来调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调整人际关系,甚至利用它来平息事态。比如好久不见的好朋友,见面之后轻松地骂一句“你还活着呢,我以为你早死了呢”。昔日的那种融洽的感情就尽在这骂声之中了。而且这句骂大概比“好久没见了,我真是非常地想念你”一类的话显得更亲密。

(二)调节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严肃谈话之后,要是有人能说一两句无伤大雅的骂人话,就能冲淡那种由严肃的气氛给人们带来的疲惫感觉。关系好的人之间使用詈语,是在一种比较轻松的心境之下进行的,其侮辱人的程度也大大降低,以至当事人浑然不觉。这种场合的詈语也大多与性无关。即使偶尔有关,也会改变说法,使人听了不至于那么刺耳。比如北京话的“操你大爷”就是“操你妈”的变体;“傻帽、傻波衣”是“傻逼”的变体;“不要鼻子”是“不要脸”的变体。“操你大爷”“傻帽、傻波衣”“不要鼻子”等都可以用在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之间。

(三)宣泄感情:詈语是宣泄感情的一种方式,愤怒、着急的时候骂人,高兴的时候也骂人。不过,詈语的使用要受到骂人者和被骂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比如对自己的长辈,使用骂人话时总是有很多顾忌,我认为再忤逆不孝的人骂长辈大概也就是以“老不死的”最为严重了,而实际上很多人不敢说出口,只是在心里暗暗地骂。对于其他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也是这样。但是,对自己的晚辈、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这些顾忌就会少得多,甚至毫无顾忌,使用这些语言有时甚至含有谦虚的作用。比如长辈常谦称自己为老不死的。

(四)显示方言性:詈语随着语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相应地变换着自己的形式。很多詈语存在于地方方言中,所以詈语转化为亲昵语言,在方言中更丰富多彩。如被鲁迅称为“国咒”的“他妈的”,及各地一些不同的说法,如广东说“丢老妈”,东北人说“妈拉巴子”,华北地区说“日他娘”等都属此类。

七、结语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交际时应讲究文雅,彬彬有礼。在交际中多选用雅言,这都在遵守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詈语一般都被认为是最不得体的言语。任何言语交流都需要语境,而语境又受到社会各种关系,如权势利益、人间亲疏关系等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因此,如何理解判断是雅言还是詈语,关键取决于言语交际者本身的意愿。无论是雅言还是詈语,只要能准确表达出真正的含义,就达到了交际的最终目标。

因此,我们不仅不能忽视詈语的存在,而且应由此为窗口去透视蕴藏于其中的该民族的文化底蕴。去研究它如何从一种愤怒情绪的宣泄,转变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表示;研究它如何用詈语把昵称发挥到了极致。当然,如何看待詈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过笔者认为,詈语中不仅有丰富的言语现象,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学习者和研究者都不应该回避它。

参考文献:

[1]胡士云.骂人话及骂人话研究杂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江结宝.詈骂的动机和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2).

马云霞,温伟华.语境: 权势、亲疏、人际交流[J].探索与争鸣 理论,2007,(1).

邱庆山.汉语詈语致詈方式的文化心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4,(7).

瞿继勇.中英咒詈语差异的文化探源[J].语言理论研究,2006, (10).

张发祥.“脏话”在特殊语境下的得体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 报,2007,(10).

上一篇:雨霖铃柳永范文 下一篇:天生我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