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风霜的日记范文

时间:2023-10-04 04:29:09

饱经风霜的日记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1

风动桂花香,霜飞遍地黄,四季有轮回,如何不沧桑!

——题记

秋天的景色是迷人的,秋的收获是喜人的,秋的苍凉是悲人的。秋天是个多愁善感的季节,秋风的凉,惊凉了树叶,一个激灵纷纷飘落。还没有准备已经缩起了颈脖子,把手插入口袋,装着很酷的造型,其实就是衣裳单薄的冷。风中的桂花儿味在夜月的相伴下,嫦娥和吴刚款款而至,此时的皎月和桂花树就在人间。那天上人间的天堂如此地真切,无法言语的飘然。桂花只有在风的吹动下更能释放香,风有暖有寒,暖风吹送的桂花味儿是腾腾的,而冷风惊煞了桂花,那小小的金黄的粒粒瓣,禁不住秋风的凉,秋雨的鞭打,那么脆弱地一一落地,躲藏进大地,秋风更显嚣张,它呼来冬日的霜,早早地霸占大地,霜的温度足以惊得绿叶停止呼吸,由绿变黄,黄到入土为安。你无力抵挡霜的冰凉,霜的轻薄是无法抓起的,却又是无法阻挡它的张狂覆盖。与霜相比,雪更讨喜欢,因为雪是有厚度的,雪还能冰冻死多种的害虫,来年的春天更健康。经过冬雪的鞭打,春以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春的勇敢激励起夏的热情,因为夏投入热情度太高,激奋了秋的凉,四季就这样挣斗轮回着,沧海桑田被自然折磨着,却越发的坚强。世间万物生灵,任四季的风霜雪雨,饱经沧桑。灵长的人类,同样地随着季节的轮回,沧桑了心,沧桑了思想。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2

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有辆三轮车,车里有一位老人卷着手在打盹儿,灯光给他的银丝染上一层朦胧的金黄。我冒着刺骨的寒风走过去,老人见有人来了问:“小妹妹,你要坐三轮吗?”他的声音略有一丝喑哑。两个乌黑眼睛像星辰大海一般明亮,他自然卷的头发被风吹得很乱。我问到:“老爷爷,书香府第走吗?”他露出灿烂的笑容,爽快地说:“走吧。”

三轮车行驶在静寂的马路上,发动机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阵阵寒风卷入车内,老人突然问我:“小妹妹几年级了?读书辛苦吗?”我回答道:“初一,还是有点吧。”他笑着说:“读书好啊!”老人顿了顿:“像我那个时候,就是没好好读书,现在生活不容易嘞,只能拼命工作,所以一定要好好读书!”我点了点头。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又绽出了笑容,多么朴实,多么灿烂。老人脸上布满皱纹,曲折不均的像是墙上斑驳的痕迹,杏色的皮肤因常年暴晒显出一片沧桑。他扬起嘴角如这冬日里的暖阳,使我心里酸酸的。

在一个瞬间,我看到了老人那黝黑的双手,手背粗糙的像老松树皮,手掌布满了茧,裂出一道道口子。寒风呼啸,不知老人受了多少这样的折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依然挂着笑容,是那么灿烂……

老人突然哼起了小调,仿佛回到了他年轻时,在冬日里,这小调是多么有节奏感,我坐在车后惬意地听着……

生活为老人带来了重重困难,摆不脱枷锁,他却能乐观地面对,苦难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更没有让他丧失对生活的热爱。这个勤劳的老人努力地去融入这个城市,努力去生活。他那张灿烂的笑脸一直收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他的乐观是给我最大的启迪:即使生活再苦,他也能去爱去努力,去微笑。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3

关键词 语文;词语;规范;感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下向上的过程,语文学习亦如此。语文学习是字词句篇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词语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们往往只重视内容的感悟,而忽视了对词语的教学;或者只重视对字词的认读、书写,而忽视了对词语的理解。纵观语文教学本身,你就不难发现,这种课堂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规范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让词语教学得以规范呢?一、在运用中感受词语教学的温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鲜活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的词语教学案例:

对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不同的老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引导方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师:什么是“饱经风霜”?

生:形容经历了很多困苦和磨难。

师:车夫的脸为什么会“饱经风霜”?

教法二: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点别的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生:车夫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是很累很累的。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得他只能蹲在地上。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这两种教法截然不同,教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见一斑。教法一的学生虽然能正确说出“饱经风霜”的意思,但却不会灵活运用;教法二的学生尽管不能完整说出词语的详细解释,却可以灵活运用。

二、在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词语教学更是独具特色,用他那极富亲和力的语言与学生平等对话,在了无痕迹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准确解析词语的含义,渗透了词语的用法。在给学生讲解“流利”一词时,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说的是什么?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不住地点头。”

师: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吗?谁能背一背?”

生:(背)“锄禾日……”

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求用上‘流利’这个词语。

生:**同学背得很不流利。”

师:以前学的,今天一时紧张没背好。我想,现在他已经想起来了。再背一遍,怎么样?

(该生又背,这次背得很好)

师:这次背得怎么样?谁再来说一说?

生:同学这次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师:你知道流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流利就是背得不结巴。

生:流利就是读书读得很熟练。

师:请小朋友看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笔不出水,甩不出水,甩了甩再写。)谁来说一说?

生:于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有时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我换一支笔,看看怎么样?(老师用另一支笔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书。)

生:于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生:于老师用一支紫色的钢笔,很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字。

“流利”一词,意思抽象,学生理解或造句都较为困难。于老师精心设计情境,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词语的意思便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既生动地理解了词义,又给造句赋予了情趣。因此,对一些词义抽象的字词,只要我们注重过程,善于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描述情境,就能将词语化作具体的形象储存于学生的记忆之中,终生难忘。

三、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正如一部部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都是由情节和细节组成,通过情节和细节来感染人一样,课堂教学的精彩也主要表现在情节的安排、组织和细节的处理上。在词语教学当中,教师颇具匠心的安排的确能让课堂更加精彩!比如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

该老师把通过查字典理性理解词义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想像入境感性领悟词语意蕴完美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词语的字面意思,而且进入词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深切感受到词语所蕴含的情韵、色彩和美感,真正达到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4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饼”和“月”了。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们为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出国留学网被老百姓们推翻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是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过这个有“意义”的“中秋节”吧!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5

他——就是卖糖葫芦的老爷爷。

一出校门就听见那喊叫声:糖葫芦,买糖葫芦喽!听见这声音,我迫不及待的对老爷爷说:爷爷我要一个糖葫芦便把钱给了爷爷,片刻爷爷用那饱经风霜的手递给我一个香甜可口的糖葫芦。

下午放学,刚到校门口就想到今天弟弟在我家,干脆卖五个糖葫芦回家吧!不知怎麽的,卖糖葫芦的人特别多。我好不容易排上队给了爷爷五元钱,爷爷数完钱笑着对我说:“给,小姑娘”。“爷爷,您给了我一个。”我想说,可是话到嘴边却又咽了下去。于是我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左手摸着衣兜“呀”我的钱包丢了,里面可是给妹妹买生日礼物的四十元钱。就在我焦急之中,从我身后传来一个喊叫声:“姑娘等我一下”。我一回头原来是那位爷爷,大而有力的手推着自行车向我赶来,手里还拿着我的钱包。走到我身边对我说:“小姑娘这是你的吗?我急忙的点了点头,他又接着对我说:“以后可要注意呀!”还没等我说话,他已经走到了马路对面了并且用那充满诚心的手向我摆了摆。这是我的泪水在眼眶打转。我想这么平凡的人却能做出那么比不平凡的事。

虽然事情以隔了2个多月,但是在我的脑海里却记忆犹新……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6

关于描写立冬的简短文案

1.冬令拂秋沓来,家亦温润如昔

2.我心里住过此生所见的每一片雪,每一朵花,和每一次的问候

3.立冬之初,暖心如约而至

4.初冬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

5.疏木摇空水凝冰,北风往复几寒冬

6.心愿收藏初冬,静待美好发芽

7.细雨生寒,域暖一城

8.庭院绽梅香,温酒话暖阳

9.一韵冬色,留白生活的想象,万物封藏,只待美好的绽放

10.岁寒知青松,亭亭若君子

11.寒风入城悄无声,秋韵尚存已立冬

12.万物冬藏,岁月沉香

13.天地始冻,最温暖莫过于家

14.以风为笔,于苍茫大地上,挥斥内心的光明与磊落

15.把所有美好逐一珍藏,等待来年的春暖花开

16.立冬岁渐寒,千家灯火暖

17.松林潜行寒风阔,城乡驰骋烟云过

18.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19.灵动驾驭,撒欢不分季节

20.朔风始起,万物境藏

21.立寒冬,敢驭世界之巅

22.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愿你心有阳光,一路芬芳

23.日暮天愈寒,园中花更香

24.墙外红叶藏不住,庭前一杯茶烹壶

25.北风往复几寒凉,万家晒备收藏

26.最懂的人,才是最暖的伴

27.天地始冻,善筑家的温度

28.冬临河岸,懂你收藏天地的胸怀,予你无惧风霜的气派

29.大河奔涌,不因冬止,寰球凉热共此时

30.凉风袭,万物硬

31.一个人冻不如两个人动

32.北风潜入“悄无踪”,未品秋浓已立冬

33.大地披银装,万物藏素裹

34.今朝秋冬始交,寒炉茶烟袅袅。洽藏坚果小食,围坐共饮闲聊。

35.未品秋浓已入冬,拆骨羊肉暖心中

36.秋裤傍身,核桃暖心

37.有一种温暖,是带不走的

38.秋冬之交天更寒,莓莓加热抱炉暖。

39.燃动雪季,能量加满,这个冬天由我主宰

40.初冬建始,万物皆藏。

41.立冬至,天始寒,来杯有料的更温暖

42.秋去寒冬立,困意自然来,咖啡加奶茶,提神更美味

43.万物收藏人未歇,百事顺意合家欢

44.愿自由和爱染黄每一亩冬草,再把你的快乐收藏

45.一点禅灯半轮月, 今宵寒较昨宵多。

46.天凉怡温暖,奶茶来续命

47.一口饺子补嘴空,暖意罐迎立冬

48.温酒暖身,对饮暖心

49.温度渐凉,可不只穿厚那么简单

50.围炉夜话,温酒煮茶,在齿尖感受初冬魅力

关于描写立冬的简短文案

1. 立寒冬,敢驭世界之巅

2. 饱经风霜而愈益温厚,愿你心有阳光,一路芬芳

3. 日暮天愈寒,园中花更香

4. 墙外红叶藏不住,庭前一杯茶烹壶

5. 北风往复几寒凉,万家晒备

6. 最懂的人,才是最暖的伴

7. 天地始冻,善筑家的温度

8. 冬临河岸,懂你收藏天地的胸怀,予你无惧风霜的气派

9. 大河奔涌,不因冬止,寰球凉热共此时

10. 凉风袭,万物硬

11. 一个人冻不如两个人动

12. 北风潜入“悄无踪”,未品秋浓已立冬

13. 大地披银装,万物藏素裹

14. 今朝秋冬始交,寒炉茶烟袅袅。洽藏坚果小食,围坐共饮闲聊。

15. 未品秋浓已入冬,拆骨羊肉暖心中

16. 秋裤傍身,核桃暖心

17. 有一种温暖,是带不走的

18. 秋冬之交天更寒,莓莓加热抱炉暖。

19. 燃动雪季,能量加满,这个冬天由我主宰

20. 初冬建始,万物皆藏。

关于描写立冬的简短文案

1.冬天,如果你不能给我个拥抱,那就给我买件外套

2.你要多穿衣服,别冻着我的全世界

3.天冷给不了你拥抱,也不希望你吃药

4.对自己好一点,如果这个冬天没人牵你的手

5.和你相遇,感觉整个冬天都变暖了

6.这个冬天很冷,你们有人取暖,我自己插口袋

7.我预谋在某个阳光正好的冬天遇见你

8.我怕冷,不管是天气还是人心

9.又到了脱衣靠勇气,洗衣靠毅力,起床靠爆发力的时候了

10.天冷致病,心冷致命

11.如果你够及时 能赶上这个冬天 ,与我一起吃火锅喝奶茶 看电影 放烟花 滑雪 秀恩爱

12.冬天可能就是用来冻结夏天和秋天的那些烦恼吧

13.冬天到了,你打算什么时候去见那个你超级超级想见的人啊

14.想和你过北京的冬天 ,不是北京也行 不是冬天也行,但不是你不行

15.不要做那个一换季就感冒的小笨蛋

16.深秋和冬天是个告别的好季节

17.把春天写进日记 待到冬天寄给你

18.喜欢那些闪光的东西 比如冬天的雪花 / 天上的星星 / 还有你的眼睛

19.如果知道冬天能和你相逢 这个秋天 都让我分外心动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7

停车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闲情逸致地走到小路上散步,忽然,树枝奏出古典的乐曲,一片一片树叶从上面掉下了,我停住了脚步,我想起了一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样的诗句。我坐在路边树下的石块上,捡起了一张叶子,我看到它已经是黄红相间了,哦!我知道了,原来是秋姑娘给我们送信来了。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清晨,朦朦胧胧的雾笼罩着金黄的田野,露珠在稻叶上垂涎欲滴,太阳公公跳出来了,饱满的谷穗向他彬彬有礼地深深鞠着躬,秋风吹过,露珠倾刻间沙沙地掉落田里,发出一阵阵动听的音乐声。

秋,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古人往往喜欢用美妙的词句来形容当时的心境,我曾看过一首古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月,你给了诗人太多的灵感和思想,淡淡的月光里,秋菊凝霜,秋虫“唧唧”,秋天亦有一丝丝怜意。

秋就让那枯黄的落叶记住它的足迹,秋没有什么比有上春夏冬季节的,因为她把春天的潮湿,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赶走,送来凉爽舒适的气候,秋天让我更喜欢了。

饱经风霜的日记篇8

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早在《礼记・月令》里就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花”的记载。秋天万木萧疏,群芳零落,而却凌霜傲放,芳香四溢。由此,它牵动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有人崇尚其隐逸的情怀,有人借它抒发淡淡的闲愁,于是一曲曲借菊传情、托菊言志的颂歌流传开来。

是重阳节的象征物,古代重阳节有个很雅的名字:菊月。九月九日,草木枯萎,独傲霜独秀,每逢重阳,不少人都在家堆叠菊山,饮酒赏菊作乐,不少文人雅士还写有关的诗表情达意。清华大学教授谢思炜也说:“古人咏白菊之诗甚多,而能写得如此有情有境有趣者罕见。”

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早出现在屈原的名作《离骚》中,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句中,虽然此诗中只是点缀物,不算真正的咏菊诗,但却成为后世咏菊诗词的滥觞。从此,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咏颂的对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进入文学作品,使之益彰的,应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一身傲骨,不为权贵折腰,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印归田,躬耕田园二十余年,他爱菊、种菊、摘菊、饮酒,为此,留下了关于菊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他留给世人传颂千古的名句。他以诗人 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他以的品格和气质自励,菊从此成为怀才不遇的士子、遭馋受贬的谪客、崇尚隐逸的文人寄情世外而高标独步的象征,菊从此有了隐者的灵性。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佳节思念外地做官的丈夫,认为自己因思念而憔悴,比秋风摧残下的还瘦,“人比黄花瘦”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多次出现在李清照的诗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即指代,丈夫过世留下她孤身一人,国家沦丧,故乡沦于外邦之手,她随军南下颠沛流离,饱尝人间辛酸,于是有了憔悴、飘零的悠悠情思,由此,在李清照笔下表达的是思念的淡淡忧伤和感时伤怀的情思。闺怨诗词古已有之,抒发思妇情怀的诗中常见的影子。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后两句点明作者爱菊的原因: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它历经风霜而坚贞不屈,菊的这种神韵正和作者历经贬谪而心志弥坚的风骨相一致。可见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是说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也不愿被北风吹落在泥沙中。作者借菊言志,成了高尚人格的写照。其实,很多诗人都爱菊,看重的就是它历经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菊又成了志士的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丛菊两开”说明诗人离蜀历经两秋,风霜凄紧,严冬将至,作者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抒发作者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诗人将菊的枝、叶、花比喻为清丽佳人,见诗如见花,见花如见人,在诗人眼中成了游子感时伤怀的代表。

黄巢《题》:“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中的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霜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处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想象有朝一日自己成了青帝,就要让和桃花一起开放,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作者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在《采桑子・重阳》中充满了对革命前途必胜的信心,所以词中描写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秋色绚丽。在诗人笔下,又充满了勇者的豪情壮志。

上一篇:鲁班学艺范文 下一篇:情话大全浪漫情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