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神范文

时间:2023-11-01 11:37:44

梦神篇1

二零零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晚九时十——这个金秋时节的晚上,浩瀚的宇宙再一次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大开了窗口,张开了自己的怀抱,继神五,神六,神舟七号,又一次呼啸而起,直刺苍穹,开始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三次载人上太空的旅程。

当晚,我从电视直播的镜头前看到,酒泉卫星发射场所在的戈壁滩,爆竹声声回荡,整个东风航天城变成了一座真正的不夜城。此时此刻,中央首长至普通百姓,每个人脸上无不洋溢着喜悦欢快之情,都在感叹祖国的日益强大。我对航天、太空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只是从父亲口中知道前苏联有个加加林,知晓他是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的人,也是第一个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再就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他乘坐阿波罗11号成为首个踏足月球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这却是巨大的一步。”就是对人类探索太空意义的最好注解。除此以外,我对太空,对宇宙,对其中的每一个星球,知之甚少,但始终充满着好奇,并有一种神奇的向往,梦想某一天我也可以飞向太空,登上月球。直到今天,随着神七的再度升天,我想我这个梦看来已不是梦,它终有一天会转为现实。普通百姓飞太空,上月球的梦想皆会成功。

短短五年中,神五到神七,从一次只有一名航天员,到现在可以同时做三名航天员,一个素怀“天问”情愫的华夏民族,已经三次登上太空,在天地之间挥洒自如的穿梭着!一次比一次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神舟七号,是我们等上月球乃至其他星球的预演,更是祖国母亲生日华诞最大最重的一份贺礼!

梦神篇2

你的瞳孔却满是泪光;

心中的梦一点点慢慢地变强,

却不知道未来的模样,

难道憧憬是一场梦,爱飞翔?

再也不愿让飞翔的梦折断翅膀,

再也不愿看你眼中无助的泪光;

让我们的爱奏响圆梦的神曲,

你坚毅的目光,

应是对命运最美的诠释:

让空灵的心泛起神奇的色彩,

圆梦的神曲重现天籁的乐章!

任凭风雨打在肩上,

自己依然风雨兼程;

因为有圆梦的神曲,

让爱在心灵的深处荡漾;

因为有圆梦的神曲,

梦神篇3

昨天,我和妹妹一起去逛街。在街上,我们看见了一面别致的镜子,这面镜子真像童话里王后的魔镜一样,我们便买了下来。到了晚上,我便做了一个梦。

梦里,我和妹妹拿着那面神奇的镜子,照了一照,我们就进入了那面镜子,一起来到一个美丽的世界,那里鸟儿在自由地飞翔,阳光格外明媚,田地又多又整齐,可就是不见一个人影。

我们在那里走了三天三夜,想找到出口,终于我看到一座陡峭的大山,想爬上去,希望有奇迹出现,突然,一个房子那么大的“贝壳”向我们扑来,我和妹妹都吓晕了,醒来时,我们都在一个漆黑的洞里,四周比较宽阔,可以走来走去。妹妹说,我们进了大食人花的嘴里。后来,妹妹用她的魔术指头在地上点了一下,突然,地下出现了一个棒子,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粗壮、挺拔。妹妹大喊一声:“长!”棒子立刻长得老高,食人花只好张开嘴巴,把我们释放出来。

我们走了一会,看见一个老人,我说:“我们是穿越魔镜而来,我们怎样才能回去?”老人说:“把镜子翻过来,一照就行了。”我们按照老人说的去做,果然回到了家。

这就是我的梦。

梦神篇4

我梦见,我们坐上宇宙飞船,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陪我同行的还有一个外星人小朋友。我们下了飞船,哇!我好象到了神仙住的地方。那里有世界少有的珍宝。

我们去了美食城,那里有世界的豪华酒店,我们随便挑选了一家大吃了一顿。接着,我们有来到了休闲、娱乐城,那里面全是好玩的游戏,还有各种体育活动、运动器材。我们稀罕的一会动动这儿,一会动动那儿。然后,我们去了那的小学校,人家不叫学校,叫做学习乐园,你看,他们的名字多好听啊!他们的学习方法都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没有老师教,都坐在电脑室里听专家讲座。

最后,我们又到了天文馆,那了隐藏着许多宇宙奥秘呢!科学家叔叔给我们一副望远镜,真清楚!我看见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呢!我还看见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的玩耍。

我想,我们该走了,但是,我明天还会再来的!

梦神篇5

刚从川西回来,友人便邀我去鄂西的神农架。说实话,川西之行,我已走得很殷实,九寨沟的神彩、仙女湖的神韵、郎木寺的神迷、若尔盖的神魂,在心中已筑起了一幅奇妙的画图。神农架我也是寻游过多次了,这次再走,恐怕也难有新的感觉。然而,事情也真是奇妙,深秋之时,却让我对神农架有了非同寻常的认识,我品味到的,竟是梦幻的美,体验到的,竟是家园的亲。

同行的朋友大都是摄友,在库区颇有些名气。一到神农架,首先想到的是拍“神农日出”的壮美。第二天凌晨四点,我们就开车直奔燕天垭。 赶到红坪时,小鸟开始醒了,太阳还在之中,溪水在叮咚地淌流,可树木却还在恬静的雾色之中,一会儿,雾飘飘而起,将树,将岭,将那些房子隐藏起来,若即若离,若浮若现,似瑶台,似琼楼;一会儿,那雾又飘飘而落,我们似被拥进了楼台之中……整个世界真是一个童话的王国,梦幻的世界。

不一会儿,太阳跳了出来,大山活跃了。天气也是有情,出奇的好。水声、鸟声、风声;红霞、红叶、红花,那是诗,那是画。待我们赶到燕天垭时,摄友们都乐了,大声嚷道:“已过日出,胜似日出啊!”于是,大家架起“长枪”、“短炮”,一通猛拍,有人笑说:“真比拍人体模特还来劲儿,恨不得一口把那美景全吞下去。”这也难怪,我多次上过神农架,却从来没见过如此的霞、如此的云、如此的云蒸霞蔚。 此时梦幻的色调是粉红的,而到了大九湖,那种梦幻却是银灰色。大九湖,据说是唐时薛刚演兵之地。可这湖竟有着仙女湖般的恬静,更比仙女湖多了些少女味。阳光也不像先前那样灼眼了,只是浅浅地撒在湖面上,让湖光溅起些粼粼的波纹。几只野鸭悠悠地游来游去,连同湖草,树木的倒影,浅浅地勾起人的一些遐想,没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感叹,却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豪情。

神农架曾因“野人踪迹”而引人注目。而神农架此行,却让我品尝到了那亲亲的家园味道。这是一种梦幻般的家园,不说那高挂枝头的柿子和深藏密林的猕猴桃,也不说那满坡满畦的茶香和满坪满垄的菜绿,单那金黄的包谷和滚圆的土豆就会让人心动。

啊!神农架,这梦幻的家园,怎能不让人魂牵梦萦?

梦神篇6

在梦里我站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原上,在草原的天上突然射过来过来一座彩虹桥,我禁不住诱惑,走上了那座美丽的彩虹桥。

在彩虹桥上许多鸟儿在我头上旋转,我不识的转过头去,发现一件另我吃惊的事情——彩虹桥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我看见这情景立马飞奔起来,不久我看到了一座小岛上站着圣诞老人和他的房子。

我飞奔的更快了,希望能早点见到他。

我到了岛上,被圣诞老人邀请进入他的房子。

圣诞老人的房子又大又宽敞,不仅如此,这里的一切都是吃的:屋顶是巧克力,水里的鱼儿是水煮鱼,河流是牛肉汤,天上的云彩是棉花糖,地下的石头是红烧肉,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得都是熟的,只要拍一下手掌食物便会自动送到嘴边来。这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呀!想着想着我不知怎么了就掉进了“牛肉汤”里,之后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这就是我的一次神奇的梦,就这样完美的结束了!

梦神篇7

一、与修道之人的交往

张咏与道教中人多有交往,首先是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陈抟(871-989,字图南)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学者,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②陈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宋史・陈抟传》称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

张咏与陈抟的交游,始于未入仕之前。宋人释文莹生动而又详细地记叙了二人相交之过程:

乖崖公太平兴国三年科场试《布阵成功赋》,盖太宗明年将有河东之幸,公赋有“包戈卧鼓,岂烦师旅之威;雷动风行,举顺乾坤之德”。自谓擅场,欲夺大魁。夫何有司以对偶显失,因黜之,选胡旦为状元。公愤然毁裂儒服,欲学道于陈希夷抟,趋豹林谷,以弟子事之,决无仕志。希夷有风鉴,一见之谓曰:“子当为贵公卿,一生辛苦。譬犹人家张筵,方笙歌鼎沸,忽中庖火起,座客无奈,惟赖子灭之。然禄在后年,此地非栖之所。”乖崖坚乞入道。陈曰:“子性度明躁,安可学道?”果后二年及第于苏易简榜中。希夷以诗遗之云:“征吴入蜀是寻常,鼎沸笙歌救火忙。乞得江南佳丽地,却应多谢脑边疮。”初不甚晓,后果两入蜀,定王均李顺之乱。又急移余杭,翦(有)左道僧绍伦妖盅之叛,至则平定。此征吴入蜀之验也。累乞闲地,朝廷终不允,因脑疮乞金陵养疾,方许之。③

文莹之叙述对张咏从学陈抟之因描绘相当细致。张咏因科场失意而愤然欲学道,情绪激愤竟至于“毁裂儒服”,其冲动暴躁的性格由此可见。陈抟的拒绝除了预见张咏日后的事业富贵,更为重要的是张咏性格“明躁”,不适宜学道。这些记载既刻划了陈抟高深莫测的形象,同时也暗示着张咏对道教的兴趣并不在于他真正有从道之心,而更多的是在于逃避世事。

陈抟存有《归隐》、《题西峰》二诗,有“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寄言嘉客,此处是仙乡”之句。张咏帅蜀有《过华山怀白云陈先生》诗寄赠陈抟:“性愚不肯林泉住,强要清流拟致君。今日星驰剑南去,回头惭愧华山云。”④后自成都诏还,又有诗寄之:“世人大抵重官荣,见我西归夹路迎。应被华山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⑤陈抟虽然隐世,却鼓励张咏积极入世:“张忠定公咏布衣时,希夷先生一见奇之。公曰:‘愿分华山一半居之可乎?’先生曰:‘非公可及。’别赠以毫褚。公曰:‘是将婴我以世务也。’后公显贵,以名德重天下。”⑥ 张咏的仕宦之路和其道德性命在一定程度上与陈抟有极为亲密之关系。宋太宗曾经召问修养之道,陈抟回答:“炼养之道皆所不知,然纵使白日升天,何益于治?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洞达古今治乱之旨,诚有道仁圣之主。正是君臣合德以治天下之时,勤行修练无以加此。”⑦陈抟以天下之治期望于有道君臣,正如他委婉地回绝了有道之主宋太宗追求炼养之术一样,也以“治天下”寄望于有公卿之才的布衣张咏。正是如此,张咏一生不以功名富贵为念,而以忠心报国为其人生责任:“寄语巢由莫相笑,此心不是爱轻肥。”⑧自己虽然没有如华山高士那样隐居,但其奔忙于红尘之世却并非是为一己之显达富贵。这种淡薄名利的思想境界使得张咏完全脱离了庸俗官吏之面目而成为清廉之治世能臣。

傅霖,字逸岩,青州人。少与张咏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三十年不可得。⑨此人行迹难明,颇为神秘,惟有与张咏相关之二事流传。一是“谈驱夜,梦得乡书”:“傅霖,张乖崖之密友也。开宝中,尝会于韩城,终日谈话,邻有病者,为之不作。每有书与傅,必先梦之。”⑩故张咏《每忆家园乐蜀中寄傅逸人》诗有“剧谈祛夜,幽梦验乡书”之句。 二是三十年后傅霖来访:“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中第,致位光显,散遣亲密四方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咏守陈,一日,霖谒。阍吏走白咏,咏责吏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而友。汝何人,敢姓名乎?’霖笑曰:‘别子一世,尚尔邪?是岂知世间有傅霖者乎?’咏且问昔何隐今何出,霖曰:‘子将去矣,来报子尔。’咏曰:‘咏亦自知之。’霖曰:‘知复何言。’翌日而去。后一月而咏卒。”傅霖行事很神奇,彻夜长谈可以治愈疾病,又能预知张咏生命大限,颇有神仙之风。

傅霖现存《赠张忠定》诗一首:“思把浮名卖却闲,门前流水对青山。青山不语无人事,门外风光任往还。”张咏则有多首诗寄意傅霖,以“圣君方急善,应好下鱼矶”劝诱傅霖出世,但最终“终嫌累高节,不得荐相如”。

神和子。苏辙《龙川别志》卷下记载张咏与神和子事甚详:

乖崖公张咏家在濮州,少时尚气节,喜饮酒。每游京师,寄封丘之逆旅,有一道人与之邻房,初不相识,而意相喜也,日会饮酒。及将去,复大饮至醉,张公曰:“与子倾盖于此,不知何人,异日何以相识?”客曰:“吾隐者,何用姓名?”固问之。曰:“我,神和子也。异日见子成都矣。”至甲午岁,成都乱,张公为成都守,始异其言。西行常以物色访之,然一时入蜀,终无所见。后修天庆观,以家财建一阁,榜曰望仙阁,每暇日辄出游焉,屏骑从门外,步而登阁,燕坐终日,冀有所遇。如此者二年,代者将至,复一登之,将绝意于此。日暮,出东庑下,得一小径,入,得一小院。堂中四壁,多古人画像,扫尘视之,中有一道人,仿佛逆旅所见,题曰神和子。公怅然自失,所见正此也。按神和子,姓屈突,名无为,字无不为,五代时人,所著书亦以《神和子》为名。

张咏与神和子因酒相识,并相约成都相见,后张咏入蜀多方求之不得却在画壁之上看见其像,可谓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张咏为求与神和子相遇,特修望仙阁,每有空闲就独自默坐终日,如此诚心,也终难一见神仙,因而使得张咏最终“怅然自失”。苏辙说神和子为五代时人,并没指出籍贯;其行踪虽然神秘,也未言其为神仙。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57则言神和子乃成都人,有神仙之术:“屈突无为,成都人,有神仙之术,自号神和子。越百年,尚著灵异云。”郑樵《通志》卷67“道家”载录有《申儒先遇神和子传一卷》,《宝刻类编》载录前蜀名臣马淳翥刻有《郑韶赠神和子歌》,宋李等编《文苑英华》卷229还录晚唐罗隐《逢道者神和子》诗:“珍重神和子,闻名五十年。童颜终不改,绿发尚依然。酒里消闲日,人间作散仙。长生如可慕,相逐隐林泉。”罗隐笔下之神和子是一个长生不死、绿发童颜、逍遥于人间的散仙。这样的人物还和张咏早年相遇,因此就使遭受头疮之痛苦而“乞保残躯”的张咏特修仙游阁,冀其再遇。

孙知微,字太古,眉阳人,著名画家。宋李云:“知微,华阳真人,有尊行,寓意于画,隐者也。笔墨神妙,度越众人。乖崖公镇蜀,雅闻其名,欲一见之,终不可致。闻孙在僧舍饮,亟损车骑,却鸣驺,往诣之,即投笔遁去。及乖崖还朝,道出剑关,逢一村童持知微书,负一,迎道左。书曰:‘公所喜者,画也。今以二图为献。’问知微所在,则曰:‘适一山人以书授我,信去已远矣。’张公益叹其高。”孙知微精黄老学,善佛道画,“凡牧伯所至,必与之相,高谈剧辨,皆出人意表。”孙知微“天机颖悟”,“清净寡欲,飘飘然真神仙中人”,因此深得牧守仰赖而与之交游。据李言,孙知微与曾守成都的马知节最为相善,而张咏与孙知微纯属神交,连面都没有见着,直到张咏出蜀之时,才得到孙知微所赠二图。张咏有心结交,孙知微却刻意避之,只以画相赠,似乎太过孤傲矫情。其实,张咏所好,可能并不在其画,而在其仙术。

除此之外,从张咏诗文中可知与其交往的道教中人尚有马道人:“逢山长欲便辞荣,见说天台益自惊。绝顶要归终久住,此时无计伴师行。囊携鼎药身难老,路接仙桥眼更明。莫笑官途滋味薄,五湖曾有片帆轻。”(《送马道人归天台》)表达自己现在无法与马道人伴行归山的遗憾。魏道士:“江上萧萧木叶飞,天台狂客杖藜归。莫嫌俗吏勤相顾,曾是嵩阳旧掩扉。”(《送魏道士》)魏道士遗世独立的孤高之态跃然目前。刘道人:“嵩阳峰底洞中天,曾共浮丘对掩关。知道高闲少兼济,折腰从此到人间。”(《答刘道人》)刘道人不仅是知道高贤,而且有兼济人世之情怀,因此和张咏情志相通。

张咏还和几位隐者逸人有来往,如祝隐士:“龙钟尘满衣,特特扣柴扉。暂慰经年别,又惊千里归。山川秋末后,风雪雁来稀。莫便长休去,明时待发挥。”(《送别祝隐士》)别离之惊愕,期待之渴望,深情可见。“当年辞聘币,高卧鲁郊西。道与常流别,名将往哲齐。细虫喧四壁,芳草暗前蹊。犹有谈玄叟,时时一杖藜。”(《赠祝隐者》)这位祝隐者,疑为前面的祝隐士。此诗描画出祝隐者高卧不出的风流之姿。孙曹二位隐者:“西洛繁华外,幽奇二隐同。喧卑不入耳,贤达许高风。宫水当门落,僧园旧迳通。看书悲往事,坐石笑晴空。世界搜吟内,山川旷望中。忧人过忧已,岂是卧云翁。”(《赠孙曹二生》)孙曹二生虽然以隐士自居,但却不能完全做到忘怀世事而常怀忧人之心。张白逸人: “昔年吟社偶通邻,常贵高风入格真。名好已期天共歇,性孤翻与世无亲。梁园醉别花烧眼,楚寺秋归鹤伴身。从此幽怀不能说,五湖烟月二京尘。”(《怀张白逸人》)孤高幽怀,难与世人相亲,只能与鹤相伴。

要之,张咏与之交往之隐逸道士,最有影响者是陈抟,其他诸人皆属泛泛之交,当属闲暇之时修心养身企慕之人,大多数只是神交而已。这些类似神仙中人对于张咏养成清心寡欲、淡薄名利的生活行为和心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崇道言论:阴阳论和心论

张咏虽然曾经从学于道教大师陈抟,却实非道教专业人士,故并无论道之专文。他虽无精深理论之思考,但却能将从师所得用于人生与行政实践。

首先是张咏对阴阳之说颇有高论。宋代易学大师王昭素称许张咏“善言阴阳”。张咏的“阴阳”说,今仅见于他与门生李畋论阴阳:“公问李畋曰:子还知公事有阴阳否?对曰:未也。曰:凡百公事,未着字前则属阳;阳主生也,通变由之。着字后属阴;阴主刑也,刑贵正名,名不可改。”张咏把抽象的阴阳学说与其处理行政事务相联系,颇富独创性。

张咏这种对阴阳的解说,自宋代始,就引人注目。如朱熹自云“尝见张乖崖云‘未押字时属阳,已押字属阴’”,并就此对阴阳之说加以发挥:“且如造化周流,未著形质,便是形而上者,属阳;才丽于形质,为人物,为金木水火土,便转动不得,便是形而下者,属阴。若是阳时,自有多少流行变动在,及至成物,一成而不返。谓如人之初生,属阳,只管有长,及至长成,便只有衰,此气逐旋衰减,至于衰尽,则死矣。”朱熹从张咏片言进行发挥,把阴阳观又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

清代学者朱彝尊认为“古今言阴阳者失之泥”,而张咏之言阴阳,乃为善言,故而称许为“善言阴阳者,莫如张咏矣”。

张咏阴阳之说,被视为得之于陈抟。宋代朱熹就曾云:“尝读张忠定公语录,公问李畋云:汝还知公事有阴阳否?此说全与濂溪同。忠定见希夷,盖亦有些来历云云。”又云:“尝见张乖崖云未押字时属阳,已押字属阴。此语疑有得于希夷,未可知。”

其次,张咏之“心说”。

张咏说:“大凡事先题个明心。着过与不及,良由明心不定。”他也对门人论:“李畋苦,既瘳,请谒。公曰:‘子于病中曾得移心法否?’对曰:‘未也。’公曰:‘人能于病中移其心,如对君父,畏之慎之,静久自愈。’”张咏认为,凡事皆可由心而定,疾病也可因为“移心”不治而愈。不仅如此,张咏还把治心与治身、治政、治国联系起来。他有《詹何对楚王疏》一文对此进行阐述,略云:

求其治身,必先治心,治心之本,在乎中正。日思之,月习之,岁用澄明,物无藏照。若是则精神以宁,贪欲不生,心定身休,何往为咎。由此治国,则忠让之人,若百川蹈海,无与逆也;仁政之施,若时雨流天,无与止也。以此选贤,淳直是前;以此授职,无揽厥官;以此治民,本正化均;以此治兵,谋猛相成。

张咏认为,如果治心能够“本乎中正”,则不仅身可修,国可治,天下皆可“号为升平”,而且还能使“淫声邪视,拂然不入,谗惑小人,惕息罔暇”(同上),也就不会产生小人奸邪“干政乱国”之事了。所以张咏认为,“由身形国”,治身治心乃是“载治之要”,“未有身未治而国无危者也”。又在《辱斧赞》序文中说:“故圣人之化人也,有心哉!”《唐衢赞》序文曰:“哀乐之大者,贤人之心也。”《苏公堰铭》序:“义苟利物,纵灼身无以惧其心。”《三不欺箴》:“求诸心,行之不回,久而必至。……三之不欺,独因心出。……心为道源,执之诚难。……惟慕惟惧,心焉是刊。”这种治国治政必先治身治心的思想,开启了有宋一代的政治思想之风潮。宋明理学家们的理欲之辩,尤其是陆象山之心学,似也与之有不绝如缕之关系。

张咏的心说,当发端于陈抟之内丹修炼之论,也与道教的修心养性之论同出一辙。张咏持此一端,发而为修身治国理政,也可视为善于修炼者也。

要之,张咏的阴阳之说、心说,皆应是发端于陈抟之学而有所发扬。张咏在治国治政方面,主要秉持儒家之教,也将道家之说运用到实践之中,颇有睿智。同时,他对道教中人的亲近,也使他的生活和性格颇受影响,其崇仙之梦、禁欲修身、炼丹延寿等是其明显表征。

三、崇道之梦与养生实践

有两则文献记载张咏梦见神仙。一是夜梦神和子:

公布衣时常至郑州,宿于逆旅,遇一人气貌甚古,与之语皆尘外事,不言姓氏,自称神和子,质明为别,语公曰:“他日相公候于益州。”后公典益部,疡生于首,祷于龙兴观。夜梦昔年神和子告之曰:“头疮勿疑,不是死病。”及觉,语道士文正之尝收得郑韶处士赠神和子歌,因索而阅之,益异其事。公乃建大阁,上下十四间,号仙游阁。

张咏生头疮到龙兴观祈祷之后晚上就梦见年轻时遇见的尘外之人神和子来告之无以此疾为忧,张咏似乎以为自己得此疾病必死,而得神和子之言后乃为之放心,于是感之而为之修建仙游阁。

二是梦谒紫府真君:

乖崖公在成都府,尝夜梦谒紫府真君,接语未久,吏忽报请到西门黄兼济承事。兼济以幅巾道服而趋,真君降阶接之,礼颇隆。尽,且揖张公坐承事之下,询顾似有钦叹之礼意。公翊旦,即遣典客诣西门请黄承事者,戒令其常所衣服来。比至,果如梦中所见。

黄兼济因不为嗜欲所惑而能够积善行德,所以得到神明的善待位居张咏之上。

张咏不仅数次梦见神仙,他还为二郎神奏请封号。明代孙宜《三神记》云:

三神者,华容东山三神也。按嘉州志,神赵姓,名昱,蜀青城人,与道士李珏游。隋炀帝征为嘉州太守。州有巨蛟为害,昱募船,率千人临江鼓噪,自披发仗剑入水,天地昼晦,顷之云雾开朗,昱提蛟首,奋身出江水,咸赤蛟害遂除。开皇间,挈家入山,踪迹不复见。民感其德,已因运饷往,见其乘马引犬,一童子腰弓手弹以从,驺仗如平生云。唐太宗封神勇大将,庙祀灌口。玄宗幸蜀,进封赤城王。宋真宗时,张咏镇蜀,蜀乱,咏祷之,获助平蜀。事闻,封川王清源妙道真君。

也许张咏此举除了迎合蜀人之习俗,使之依附之外,还有崇拜二郎神之威武显灵之意。

张咏与修道之人的交往,使其在生活上以清俭寡欲绝情而闻名。宋元人皆称其薄情寡欲,无声色之好。他的门生李畋曾说张咏所寝简陋,“禅室不如”。宋祁说他“无膺之妾,无杂吊之宾,终齐事而乃瞑取禅书而颂”。沈括《梦溪笔谈》卷25记载蔡君谟尝《书小吴笺》云:“张乖崖镇蜀,当遨时,士女环左右,终三年未尝回顾。”蔡宽夫云张咏“性极清介,居无妾媵,不事服玩”, 并云其“朝衣之外,燕处惟纱帽、早绦、一黄土布裘而已。至今人传其画像,皆作此饰”。朱熹亦云张咏于王均李顺之乱时单骑赴任益州,当时“官于蜀者多不挈家以行,公知官属惮其严,莫敢畜侍婢。公不欲绝人情,遂自买一婢以侍巾栉,自此官属稍稍置姬侍矣。公还阙,呼婢父母,出赀以嫁之,仍处女也”。元胡炳文撰《纯正蒙求》卷中“乖崖角带晏婴狐裘”记载:“宋张忠定公乖崖,刚毅寡欲,惟著皂袍,角带不事外饰,自奉养,逮于服玩之具,则寡薄俭约,虽寒士不若也。公退静室,焚香静坐。聚书万卷,往往手自较正。绝无声色之好。”张咏的衣服除了朝衣之外,就只有一件黄土布裘,衣服上面也没有任何装饰,就如一介寒士。公务之余,就在静室里焚香静坐,如道人僧侣之修炼。由此可见张咏虽身处尘世之中,但却以出世脱俗的方外之面目自处,而无俗世之人的服玩声色之好。张咏如此绝情寡欲,实际上与道教要求清心寡欲的修炼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道书认为,如果恣意极情,不知自惜,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则折,将溃之岸值波先颓,所谓“欲多则损精。人可保者命,可惜者身,可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三元延寿参赞书》卷1)。

张咏不仅沉迷于神仙之事,而且自身也带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比如他能预知自己的死期,与人彻夜长谈能够抑制邻居疾病发作,而且当他沐浴之时则化为猿猴之形,这些怪异之说与张咏沉迷于道教的修炼有深切关联。与有神仙之术的神和子失之交臂,令他“怅然自失”;与神仙中人的孙知微始终不得一见,也让他惆怅叹息;他还说:“莫道安邦是高致,此身终约到蓬瀛。”这真切地道出了一生奔忙于尘世之中建功立业威名赫赫的张咏的另一张面孔。宋人于镇由衷地说道:“乖崖事迹满世,咸谓公弄九霞,酌天醴,出入清都者,久矣。及得传傅霖事,然后知其为真仙无疑。”张咏被看作了真正的神仙中人。

道教的修心养性,淡薄名利,使张咏与那些恋恋世禄者,犹如霄壤。要之,张咏既有安邦之高致,同时也深浸道教之熏染。这位既能建立显赫之伟业,又能闻世外之道的张咏,就成为宋代文人之典范了。

(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A751091)

注:

①《史记》:“危身奉上曰忠”,“大虑静民曰定”。中华书局,1959年,第24-25页。

②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9“陈希夷”:“希夷,名抟,字图南。负经纶之才,历五季乱离,游行四方。志不遂,入武当山,后隐居华阴山。周世宗召至京,赐号白云先生。太宗朝再召,赐号希夷先生。”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九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779页。

③释文莹撰《湘山野录》卷上,中华书局,1984年,第4页。江少虞撰《事实类苑》卷47“张乖崖”条之记载除个别字句的差异,其余皆同。

④张咏著《张乖崖集》卷5,张其凡整理,中华书局,2000年,第43页。宋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1题为《寄陈希夷》:“性愚不肯住山林,刚要清流拟致君。今日星驰剑南去,回头惭愧华山云。”

⑤赵麟撰《侯鲭录》卷8:“张乖崖自成都召还华山寄陈抟诗云”,中华书局,2002年,第204页。《张乖崖集》卷5此诗题为“途中”:“人情到底重官荣,见我东归夹路迎。不免旧溪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记纂渊海》卷24记“应被华山高士笑,天真丧尽得浮名”二句为王旦,似误。

⑥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卷2,中华书局,1981年,第10页。《宋朝事实类苑》卷36“张乖崖”条同,第470页。《青箱杂记》卷10:“公布衣时素善陈抟,尝因夜话谓抟曰:某欲分先生华山一半住得无?抟曰:余人则不可,先辈则可。及旦取别,抟以宣毫十枝、白云台墨一剂、蜀笺一角为赠。公谓抟曰:会得先生意,取某入闹处去。”中华书局,1985年,第107-108页。

⑦朱子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10“陈抟希夷先生”,宋蔡正孙编《诗林广记》后集卷9“陈希夷”录《闻见录》云:“抟隐居华山,太祖召,不至。太宗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顾问甚久。送中书见宰辅,丞相宋琪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曰:‘抟不知吐纳修养之术,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上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明之主,正是君臣同致理之时。勤心修炼,无出于此。’琪等以其语奏,帝益重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780页。

⑧《张乖崖集》卷5《寄傅逸人》,第48页。宋江少虞撰《事实类苑》卷42“旷达隐逸”张乖崖:“寄语巢由莫相笑,此生终不羡轻肥。”第557页。

⑨《宋诗纪事》卷3。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51“傅霖来访”:“张乖崖少与逸人傅霖同学,公既显达,求霖三十八年,不可得。”

⑩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08页。

王称撰《东都事略》卷45,《宋史》卷293记载大致与此相同。宋胡仔撰《渔隐丛话》前集卷25引《西清诗话》之记载与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153 “逸人来报”条,描写二人此次相见情形更为细致,可参看。

曾编《类说》卷15《傅逸人》,赵麟撰《侯鲭录》卷6“傅逸人诗”:“赠张忠定诗云:‘忍把浮名卖却闲,门前流水对青山。青山不与人无事,门外风花任往还。’”第163页。《宋诗记事》卷3与此同。

《张乖崖集》卷2《寄程说傅逸人》,卷3《寄傅逸人》《每忆家园乐蜀中寄傅逸人》《郊居会傅逸人》《再会傅逸人》《贻傅逸人》,卷5《寄傅逸人》《阙下寄傅逸人》,宋曾编《类说》卷15“傅逸人诗”录张咏两首答诗,其中《题壁》云:“寒蛩入夜忙催织,戴胜春深苦劝耕。人若无心济天下,不知虫鸟有何情”,《张乖崖集》漏收。

《张乖崖集》卷3《每忆家园乐蜀中寄傅逸人》:“淳化末,余直省密使人诱傅意,勉之仕进。傅以为荐已是相也,虚名何济。遂止。”

苏辙撰《龙川别志》卷下,中华书局,1982年,第99页。

曹学撰《蜀中广记》卷68:“神和子,仙人屈突通也。宋时遇张咏于京师,及守成都,见其像于天庆观云。”

《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239著录此诗为唐代王毂,《全唐诗》卷694也著录为王毂诗。王毂,字虚中,宜春人,乾宁五年进士第,官终尚书郎,集三卷,存诗18首。

《事实类苑》卷44“张乖崖”条,第583页。

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3:孙知微,字太古,眉阳人,《宣和画谱》卷4所载与之同。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卷1:孙知微,字太古,彭山人。《四川通志》卷38:宋孙知微,字思邈,成都人。《大清一统志》卷294:孙知微,字思邈,蜀人。孟蜀时,隐居青城山。《宋朝名画评目录》卷1“妙品十五人”,孙知微位于其中。文同《丹渊集》卷3有《孙知微画》诗:“太古奇伟士,精思独于画。驰心入茫昧,万物赴挥洒。当时一名重,顾陆非尔亚。卓哉青城笔,妙绝冠天下。寥寥九天仗,一一若神写。吾恐千载后,是终无继者。”

李撰《隅斋画品》“雪钟馗”,《蜀中广记》卷108。

郭若虚撰《图画见闻志》卷3。

刘道醇撰《宋朝名画评》卷1。

《宣和画谱》卷4。

李撰《隅斋画品》“雪钟馗”:“余外曾祖正惠马公知节守成都,知微日居府中,相从甚善,得画最多。马公解所服金带赠之,即系于袍上。人见其标韵萧散,白衣金带,皆以为孙思邈、李太白也。马公在前朝贵人中最名识画,一时公卿家画往往听其审定。盖久与知微语,得辩之要故也。”

王士祯撰《居易录》卷27:“峨眉山有两孙思邈,一唐初人,一宋人,与张乖崖善。见山志第十八卷。”

《张乖崖集》卷3,第29页。

《张乖崖集》卷5,第49页。

《张乖崖集》卷3,第30页。四库本题作《赠祝卜隐者》。

《张乖崖集》卷4,第32页。

《经义考》卷16,王氏昭素《易论》:“善言阴阳者,莫如张咏矣。”

《张乖崖集》卷12,第131页。

《朱子语类》卷94,“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太极否”,第2390页。

《经义考》卷16王氏昭素《易论》。

《朱子语类》卷93 ,第2357页。《朱子语类》卷94,第2391页。

《张乖崖集》卷13,第140页。

《张乖崖集》卷12,第131页。

《张乖崖集》卷5,第51页。

吴处厚撰《青箱杂记》卷10,第108页。《鹤山集》卷49《简州三贤阁记》:“成都之天庆观仙阁,故有张忠定公绘象。”

《事实类苑》卷46 ,第583页。

《救荒活民书》卷下与《人谱类记》卷下所记黄兼济事相同。由张咏在蜀之日所行救济之方法,也大略如此。黄兼济也因不为“悭慢贪嫉,强横奸诈”而得到真君所重,位列张咏之上。可见,此所谓梦谒紫府真君,很可能是张咏为了促使蜀中富民赈济灾民而假其神道威利之的权谋之术。

《明文海》卷370,《山西通志》卷164,“二郎庙在南仁都相”记载:“宋征行千户闫万困于边外,遇二郎神,骑白马顷刻抵南仁祠。后万感神贶,屡修。明嘉靖末孙荣先撰记。《搜神记》神姓赵名昱,隋炀帝时为嘉州守,斩蛟除害,蜀人立祠灌口。唐太宗封为勇将军,明皇加赤城王。宋真宗朝,张咏奏请,锡号清源妙道真君。”

《张乖崖集》卷12,“公室中无侍婢,服玩之物闲如也。李畋尝侍坐庑下,因谓公寝,禅室不如”,第131页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44,宋祁《张忠定公咏行状》。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9。

《宋诗纪事》卷6,第156页。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3。

《宋诗纪事》卷6:“《蔡宽夫诗史》:乖崖少喜任,学击剑,尤乐闻神仙事。性极清介,居无妾媵,不事服玩,朝衣之外,燕处惟纱帽、早绦、一土布裘而已。至今人传其画像,皆作此饰。”可见张咏经常以方外人之面目示于世人。

《宋史》卷293:“初,咏与青州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曰:‘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霖笑曰:‘别子一世尚尔邪!是岂知世间有傅霖者乎?’咏问:‘昔何隐,今何出?’霖曰:‘子将去矣,来报子尔。’咏曰:‘咏亦自知之。’霖曰:‘知复何言。’翌日别去。后一月而咏卒。”第9803页。元陈世隆撰《北轩笔记》云:“前居蜀时,曾留实封文字一卷与僧希白,曰:‘候十年后某日开视。’至期发函,乃公自题画像也。公果以是日死。”

宋马纯撰《陶朱新录》:“张乖崖与傅逸人有旧,诱之仕。傅曰:‘前已是相许也。’遂止。开宝中,张与傅会于韩城,终夕谈话,诸邻病者皆不发。”

《能改斋漫录》卷18“前辈猿蛇之精”:“偶读臧荣绪《晋书》称郭璞有人见其睡形变龟,云是龟精也。予乃知前辈张乖崖浴为猿,蔡君谟睡为蛇,其说不诬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20页。

吴任臣撰《十国春秋》卷57:“屈突无为,成都人,有神仙之术,自号神和子,越百年,尚著灵异云。宋张咏常遇道士于郑州,谓咏曰:‘我神和子也。异日见子于成都。’后咏守成都,忽于天庆观壁上见一道人,肖郑州所见,视其题曰神和子。咏怅然自失。”中华书局,1983年,第834页。

《张乖崖集》卷3《登黄鹤楼》,第22页。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42“旷达隐逸”之张乖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58页。

梦神篇8

关键词:《如梦之梦》;票房神话;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6602

2013年,《如梦之梦》在上海演出时,票房过千万,打破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单个项目总票房历史纪录,而今由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香港表坊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北京保利剧院联合主办、表演工作坊赖声川导演执导的剧场史诗《如梦之梦》再次创造票房神话:截止2014年12月23日,所有场次门票均已售罄。这场史诗巨制成为了2014年的圣诞大礼。将近八个小时演出没有削弱人们的观看热情,反而形成了“人人观梦,人人入梦”的景象。网易娱乐说“《如梦之梦》在造梦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追梦人。”缘何这样一部自2000年便诞生首演的话剧会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不可否认,《如梦之梦》的票房神话离不开其过硬的营销手段。

1 《如梦之梦》简介

《如梦之梦》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赖声川导演第一次不受经济界线的限定的解放之作。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五号病人在医学无法诊断他的绝症时追寻生命的过程,主题围绕追寻、死亡、痛苦、解脱以及人生带来的重复生命模式。故事从一位刚毕业的学生花很多时间和精神让“五号病人”说出他的故事的开始。于是“五号病人”的故事开始了,我们一路追随从亚洲到欧洲,从他的故事进入江红的故事、进入顾香兰的故事,进入伯爵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梦……于是“五号病人”的生命、江红的生命、顾香兰的生命、伯爵的生命……甚至于过去的生命及死亡开始交织在一起,而莲花池的中观众与他们一起完成了形成这次史诗般的旅程。

2 从观众需求出发,整合营销是王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整合营销之父美国西北大学舒尔茨教授在其著作《整合营销传播》中将整合营销定义为“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是从消费者出发,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在话剧逐渐繁荣的时代,一部诞生于2000年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首先便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这也是营销的起点。《如梦之梦》从一开始便宣扬这是一部“把每位观众的生命体验在近八小时的梦境中呈现”的话剧作品。莲花池舞台的设计更是让观众身入梦境,随着做梦者而旋转,在这个梦寐空间中看见自己,和编导、演员、制作、技术团队一起完成这场演出。这种从观众出发、让观众参与其中、与观众互相合作的大胆实践,无疑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这场演出中。

此外,腾讯、搜狐、土豆、网易娱乐、微信等媒体的支持,保利票务、大麦票务的票务,赖声川导演的解放之作,许晴、胡歌等明星的加盟……这些“卖点”、“噱头”通过网络、媒体、粉丝、星迷有效传播,短时间内便聚集了大批粉丝,赢得人们的期待。比如,《如梦之梦》的内容、特殊的演出形式、八小时的演出长度自创作以来便是不断被讨论的焦点。《如梦之梦》被誉为是21世纪初期华人剧场最受瞩目的话剧之一。再比如,许晴的微信公众号成为演出的推广平台,不仅有贴心观戏指南、暖心看剧贴士、派发滴滴打车红包邀请受众一起观剧,还实时介绍《如梦之梦》台前幕后的故事,分享剧照、幕后花絮等等,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如梦之梦》的深刻印象,产生“入梦”动机,进而发生“入梦”行为,助推《如梦之梦》票房在首演前全部场次门票便已全部售罄,较之2013年再登舞台时九成的上座率有过之而无不及。

3 定位拥有渴望的大多数人,创作内容自由奔放

《如梦之梦》是为了让话剧成为生活美学中高度和亲进度兼具的艺术作品,既避免阳春白雪式的曲高和寡,实现与观众的灵魂交流;却又不流于世俗,实现雅俗共赏,从而能够被大多数人喜爱,进而成为大多数人精神文化消费的常态,实现自身的繁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大繁荣大发展,但文化艺术却仍旧相对弱化。话剧存在于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仍是呆板、无谓的教科书式的戏剧作品,是少数戏剧爱好者喜爱的艺术品。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必然会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如何满足大多数国人对情感愉悦、灵魂价值的高端渴望成为话剧跳脱过去僵硬形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梦之梦》在营销时,不仅明确受众是谁,更重视受众所需要的以及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梦之梦》以情感诉求的方式进行了软包装。通过回答看戏是什么?一下子引起了大多数的人的好奇与思考。并通过“看见自己”这样的回答拉近了与大多数人的距离。莲花池的舞台设计、生命历程的追寻……这样的舞台、这样的内容实现了对观众视觉、心灵毫无瑕疵的满足,在观赏愉悦、灵魂思考、情感满足上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渴望,打开了话剧与观众灵魂结合的大门。话剧似乎正在成为生活美学中高度和亲进度俱备的生活习惯。“这次作品,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让想象力自由奔跑,不受此边界的拘束。”赖声川如是说,因此《如梦之梦》也成为赖声川三十多部舞台剧作品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这样的自由奔放让《如梦之梦》一发不可收拾,一下子达到八小时的长度,远非话剧常态,连电影只要达到三个小时也是极难有上座率的(比如: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票房仅有5000多万)。再加上莲花池的舞台设计,这些“任性”决定了《如梦之梦》的演出机会很少。很少有剧场愿意排一个时长八个小时的话剧,这远不如短小精炼的话剧回收周期短、也担心大多数人不会为此买单。很少有剧场愿意费力、费时、费钱改变原有的舞台,只为搭建一个只用一次的安装有可360度旋转观众座椅的莲花池。但是大多数人对八个小时时长的热议,让《如梦之梦》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大多数人知道了、了解了《如梦之梦》,进而走进这个梦寐空间。因此,一旦《如梦之梦》搬上舞台,票房神话的诞生便水到渠成。

4 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并进行持续传播

中国品牌第一人李光斗曾说“营销就是和消费者谈恋爱,品牌就是让消费者爱上你,只有强大的自身魅力才能牢牢吸引受众,才能最终获得忠诚的品牌粉丝。”八小时的生命体验、莲花池的设置让观众身入梦境……观众的心灵和视觉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如梦之梦》依靠自己强大的魅力被誉为“21世纪初期华人剧场最受瞩目的话剧之一”、“轰动亚洲”、“华人戏剧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八小时的史诗巨制”等等。这些光环,使得《如梦之梦》在众多话剧中脱颖而出,与其他话剧区别开来,在影响力、美誉度等方面占据独特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品牌。品牌是建立形象的战略,也是建设形象和传播形象的过程。话剧品牌的建设不仅需要有准确定位,还需要不断努力建设和持续传播的战略行动。从2000年到2002年到2005年到2013年再到2014年,纵然期间有八年的空白,但《如梦之梦》却时不时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如梦之梦》书里的《如梦之梦》《赖声川的创意学》里的如梦之梦,《暗恋桃花源》里的如梦之梦,视频里的《如梦之梦》……彼时“做过这场梦”的人时不时的回味这场梦境,未曾入梦的人由着好奇心的趋势总想着也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梦。因此,当《如梦之梦》再次搬上舞台,看过的和没看过的人蜂拥而至,只为梦一场。

5 明星营销扩大影响力,助推票房收入

明星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大众对明星的关注进行宣传营销。一方面通过大众对明星的关注,扩大《如梦之梦》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如梦之梦》;另一方面通过粉丝对明星的喜爱,助推票房收入。从2000年《如梦之梦》初登舞台时,便是汪明荃等明星主演。时隔八年,2013年《如梦之梦》再登舞台时,除了明星许晴、胡歌等的加盟,更是大胆启用李宇春,这一举动迅速吸引众多媒体和大众的关注,引发热议。不可否认,《如梦之梦》强势进入大众视野。玉米粉更是走进剧场,成为《如梦之梦》票房神话的杀手锏之一。2014年《如梦之梦》虽然没有李宇春参演,但是剧院里一排排的祝许晴《如梦之梦》演出成功的花篮,也昭示着许晴的号召力;而88岁老艺术家卢燕的加入,也吸引了一大批中老年观众。同时,本身赖声川导演就就极具关注度和号召力。和大陆的孟京辉一样,赖声川的话剧=好话剧/值得看的话剧。在明星演员和导演的号召力下,经过了岁月沉淀的《如梦之梦》迅速走向大众,吸引大众走进剧院。

6 从怀旧出发,增强受众的信心和依赖

八小时的时长、莲花池的设置决定了《如梦之梦》很少能够搬上舞台,更遑论进行城巡游,因此自2005年之后,《如梦之梦》似乎真是一场梦,足足八年没有再出现在舞台上。因此继2013年《如梦之梦》亚太巡演之后,2014年《如梦之梦》再登舞台的消息一经传出,便激发了大众的怀旧情怀,唤起了沉睡的梦。而此前,《如梦之梦》在美国、台北、香港、上海、北京等地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赖声川导演其他作品(如《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也增强了受众对《如梦之梦》的信心和依赖,期待能够亲入这场被赖声川导演视为不受边界拘束的梦寐空间。香港《南华早报》认为“《如梦之梦》创下香港剧场历史纪录,不只是因为长度,而是因为其广大的视野及艺术成就。”新加坡《海峡时报》则称“《如梦之梦》属于史诗的特质并不是长度和规模,而是其文化抱负的深度和广度。”北京《中国日报》更是认为“《如梦之梦》不仅是华人戏剧的一个中大里程碑……它可能是华文喜剧中最具宇宙观的作品……”在这种巨大的盛赞下,若不去梦一场,似乎会成为一大憾事。

总之,2014年《如梦之梦》之所以能座无虚席,与其过人的营销手段不无关系。整合营销、定位准确、品牌建设、明星效应、怀旧主打等等营销策略或手段的运用,与优秀的剧本、编导、演员、制作、技术团队和观众一起创造了《如梦之梦》的票房神话。当今社会已进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话剧也重现生机,但这个时代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竞争、随时会被淘汰的时代,好的话剧缺乏好的宣传一样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除却好品质之外,还必须要有好的市场营销。《如梦之梦》的营销手段可为其他优秀剧目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乔安妮・雪芙.票房营销[M].陈庆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海.《琥珀》:一次话剧营销的先锋之作[J].现代营销(学苑版),2005,(7).

[3]潘晓曦.浅析电影整合营销对于话剧产业发展的借鉴和意义[J].艺术科技,2013,(10).

[4]李光斗.奥巴马,美国品牌年轻化的象征[J].中国纺织,2008,(12).

上一篇:一曲新词酒一杯范文 下一篇:元宵节的来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