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子规朗读范文

时间:2023-10-07 08:22:07

第子规朗读

第子规朗读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习;朗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24-1

一、朗读是语言学习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朗读的质量、数量,在每个年级段都有明确的要求。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更是对朗读和背诵青睐有加,背诵只不过是一种暂时内化、高水平的朗读而已,它是朗读的升华。

英语和语文同样是一门语言,朗读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习基础英语更为重要和有效,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要背,成人更加要背(英语专家陈林)。”而熟练的朗读是背诵的必经之路。

二、语言习得的量变引起质变

幼儿最初对母语的学习其实只是一种机械的重复,是不断地对周围输入的语言符号的朗读或者背诵,在积累到一定的量之后,逐渐能够把语言符号和人的动作、表情等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对语言的理解,进入了理解和创造的时期,其实这是量变引起的质变。这些语言符号是长期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积累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环境因素。中学生学习英语本来就没有比较理想的语言习得环境,如果我们再不重视朗读,没有量的积累哪来质的飞跃,英语将“羞于出口”,永远学得那么艰难、晦涩。

三、朗读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什么

1.通过朗读增加语言素材的积累

如果有人突然问:你学了那么多年英语,你究竟学到哪些,还能想到什么。笔者首先会想到的是yes, no,Thank you, sorry, Thats all right. Im fine, and you?等,深思一下,当然还有很多,但我们一下子就想起来的恐怕也不多了吧,为什么会这样?想想看,从接触英语的第一天,这些词汇我们要朗读多少遍。没有人天生就会说某种语言,都是后天习得积累起来的,这种积累是在不断地重复所接触的语言符号,并在不断的重复中理解语言在所处环境中的含义。

2.通过朗读体会英语这门语言的优美

我们先来看教材对语音的安排,以江苏省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和下册为例,内容均安排在每个单元的Study skills这一部分。

七年级上册的安排如下:

Unit1Unit2Unit3Unit4Unit5Unit6Unit7Unit8

Vowels

(Ⅰ)Vowels

(Ⅱ)Consonants

(Ⅰ)Vowels

(Ⅲ)Vowels

(Ⅳ)Consonants

(Ⅱ)Consonants

(Ⅲ)Syllables

in words

七年级下册的安排如下:

Unit1Unit2Unit3Unit4Unit5Unit6Unit7Unit8

Stess in

a wordLinking

soundsStress in

sentencesFalling

tone and

rising tonePronouncing

the ed ending///

教材上册安排七个单元学音标,旨在让学生了解发音的基础,如同了解音乐中的乐谱一样,第八单元认识音节,这就是一个转折阶段,如同开始认识音乐中的节拍。然而,如果没有前七个单元的学习,是无法分清音节这一概念的,更无法体会朗读单词时的那种节奏感,那么他们看到一个单词,特别是长的单词,不仅无法正确朗读,而且会心生怯意,比如:fa・vour・ite, ham・bur・ger, po・pu・lar等。下册书中重音、连读实质上也与音节有关,有了重音和连读,使得英语在朗读起来时更有节奏感和韵味,再加上句子中的升降调学习,英语应该是越来越美,而且下册书的第八单元出现了简单的英文诗歌“Poems about pets”欣赏。

3.通过朗读加强记忆和理解

词汇是学习英语最重要的基础。记单词的方法当然很多,但最有效的还是根据读音来进行记忆,一般来说,如果发音准,单词也基本不会拼写错误,很多学生习惯默读课文,不喜欢读出音来,虽然心中有数,甚至于能默写出音标来,但由于不读出来,口腔肌肉得不到足够的锻炼,一旦需要张嘴,却是“心是口非”,对记忆也就造成了影响。

学习者针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很多是无法理解的,比如语法规则,规则就是规则,没有什么为什么。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不断地去“习惯”各种语法规则,就不会出现“心是口非”的现象,习惯之后,很多练习自己会“感觉”有道理,却“有理说不出”,也许这就是语感。从这一点来看,朗读并没有白费时间,并没有与应试“背道而驰”,花时间朗读也给了我们“应试”方面的收获。

四、做一个用心的“读者”

也许很多人认为朗读很简单,不屑多读,其实不然,朗读必须要尽可能地做到有效,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下图是教材中对同一句子不同的重读位置造成的不同含义解释,我们能看出,会读很简单,但要读懂,不用心是不行的,其实如果真的“会读”了,也就真的理解了。

第子规朗读篇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项目中,基本上都把朗读教学的目标列在第一条(第一学段列在第二条),凸显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认识不到位,指导不到位,导致训练不到位。那么,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呢?笔者以为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全面认识“正确、流利”的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经常听到教师提的要求是“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学生读后,大多也是围绕这“三不”进行评议。似乎做到这“三不”就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其实不然。请看下列两个例子。

例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人教版十二册《北京的春节》第三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算不算正确呢?我认为不够。标点的逻辑停顿做到了吗?儿化、轻声的发音是否正确?这些都应作为评判朗读课文是否正确的依据。

例2,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借一条尾巴呢?(人教版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除了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外,还应处理好“一”的变调,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调。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结合具体课文,读前提出要求,读后进行评议。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学段的不同,视学情做相应的指导。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刚入学,认识的汉字不多,对汉字较陌生,对朗读课文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音,把字、词读准,读熟练,然后再读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时应多范读,甚至逐句领读,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运用工具书,读准字的读音;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轻声、变调、儿化的规律;对文章中的长句,在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找准句中正确的停顿之处,多读几遍等。不论哪个学段,都应把朗读的姿势与习惯作为指导的内容和评价朗读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入理解,加深体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可见,要理解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忽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怎么能体悟作者的情感?心中本无情,又怎能读出感情?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自然段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师:请同学们试着默读课文,标出表示颜色的词,看看这些词都是写什么的?

(学生说出相关词句,教师用课件出示与学生回答的内容相应的画面,边出示画面边指导学生欣赏。最后,教师将逐一出现的画面整合在一个画面中)

师:看画面,谁能告诉老师,“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1:“五彩缤纷”是颜色很多,什么颜色都有。

师:“五彩”就是颜色很多的意思,看看画面,想想“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2:“五彩缤纷”是指很多种颜色集中在一起,看上去很美。

师:你说得真好,这段话的第二句把“扇哪扇哪”改成“扇哪”可以吗?

生3:不行,改成“扇哪”读起来不通顺。

生4:不是不通顺,改成“扇哪”好像扇一下天气就变凉了,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还有,刚才老师播放的课件中,金黄色的银杏叶也是随风慢慢地飘下来的。

师:你能朗读这句话,让人感受“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吗?

生5:“你看……扇走夏天的炎热。”(他把“扇哪扇哪”读得又轻又缓)

师:读得真不错。谁还能说出下列句子带点词的意思?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生6:“金色的海洋”是说田里的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大海一样宽。

师:请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把“金色的海洋”读成重音)

师:“金色的海洋”你读得很有力量,为什么?

生7:我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

师:谁还愿意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师:你读的跟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太一样,为什么?

生8:因为我也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我被它迷住了,想多看一会儿,所以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这位教师紧紧抓住重点的词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从而读懂了句子,把握了朗读基调;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欣赏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学生自然地读出了情感。可见,深入理解,加深体验,这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正道。

认识到位,指导到位,朗读训练才能到位。这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花,才会盛开在语文课堂上。

第子规朗读篇3

1. 朗读训练的功能

(1)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 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第一步:指名朗读,引感。可请一学生读张指导员的第一句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张指导员的品质,从而对张指导员产生敬仰、热爱之情。教师再将这句话用幻灯(或小黑板等)示出。第二步:借助范读,传递情感。即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第三步:鉴赏词句,品味情感。可抓住几个重点词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之情。可让学生看符号,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同桌互相评读、指名读、分组竞赛读等,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变化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同步变化发展。

2. 朗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多方面狠抓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丰富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他们以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子规朗读篇4

关键词:变式朗读;链接式朗读;补白式朗读;三叠式朗读

“变式朗读”,即教者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对文本语言进行补白、链接、缩放等处理,抑或对学生巧妙地进行任务分工安排,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列举几例以飨读者。

一、链接式朗读

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时,教者对文本第三、四自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的朗读。

师(述):课文中写到夹竹桃“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下面我们通过朗读,链接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子,把夹竹桃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一比,说说你的感悟和发现。

师(引):“我们家里一向”至“每年春天”

生(接):“迎春花首先开出”至“花团锦簇”

师(引):“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生(连):“却在那里”至“又长出一嘟噜”。

师(引):“到了夏天,”

生(接):“更是满院生辉”至“也不会忘记的”

师(引):“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

生(接):“夹竹桃却在那里”至“又长出一嘟噜”。

师(引):“一到秋天,”

生(接):“玉簪花”至“怒放”

师(引):“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

生(接):“夹竹桃却在那里”至“又长出一嘟噜”。

师(引):院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然而,夹竹桃――

生(接):“在和煦的春风中”至“无不奉陪。”

读完后进行交流,学生谈感悟,重点理解“韧性”的语境和第三自然段的作用(略)。

实践证明,在此借助这样的链接式朗读,学生对夹竹桃韧性的可贵领悟得更深刻,对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也不觉得抽象,而是更具体可感。这种朗读形式常用于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的课文教学之中。

二、补白式朗读

这种朗读形式在以下两种情况比较常用。一是语段中藏匿了人物心理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揣摩、补白,使学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甚至产生一石三鸟的效果。如《莫泊桑拜师》第七自然段,讲的是福楼拜指点莫泊桑学会细致观察,发现写作内容。朗读时可以分别在福楼拜的问话后面补上这样的内容:“可是,老师,我真的觉得没什么好写啊!”“嗯,好像不太一样。”“这我没注意。”“我只观察了三天,还没等到刮风下雨呢。”“啊,这也要观察啊!”“哦,观察还要用耳朵听。”“表情?观察需要这么细致吗?”“现在我肯定写不清楚。”“是啊,听您这么一提醒,还真的有许多东西可写呢。”二是段落逻辑性较强。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进行补白式朗读。如《明天,我们毕业》第六自然段,学生每朗读一句,教师分别可以这样进行补白:“何以见得呢?”“为了我们的成长进步,敬爱的老师付出了什么代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敬爱的老师日夜操劳,忘我工作,虽然容颜变老,”“敬爱的老师敬业爱生,无怨无悔,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多么值得赞美啊!”

三、三叠式朗读

在教学时,教者可通过创设语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对课题、关键句等进行反复朗读,达到强化印象、深化情感、增强感染力的效果。如,教学《石灰吟》时,教者在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之后,可设计引导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教学推向高潮。

四、对应式朗读

有的文本语言形式颇有特点,如,出现总分语段、精彩的对话描写;有的文本语言意蕴丰富,情感细腻动人……在教学时,教者应做有心人,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给文本语言匹配相应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发现语言密码、内化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五、缩放式朗读

有的文本中句子较长或遣词造句有特色,值得品味,一般性的朗读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抑或对其中的语言信息关注不够,便可进行缩放式朗读。如《詹天佑》一文开头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这一句便可借助缩放式朗读理解、品味,学生从中既能领会修好京张铁路的意义,又能掌握遣词造句的某些规律。

六、辐射式朗读

总结课文时,或抓住文章中心句,或借助板书,借助提炼概括出来的描写对象特点的关键词等,进行辐射全篇式的回归文本整体的朗读,会使学生思维更清晰、理解更深入,对所学内容印象更深刻。

在此,姑且介绍变式朗读的六种形式,旨在抛砖引玉。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讲解使人知道,朗读让人感受。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设计安排得巧妙,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口诵心惟、读中感悟、以读见悟,真正实现以读代讲,让语言文字活起来,让形象立在学生心中,让美好的思想情感融进学生的血液。文本朗读可以花样百出,标新立异又何妨?着眼学生发展,优化语文教学,变式朗读滋味长。

参考文献:

[1]黄哲停.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式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4(8).

第子规朗读篇5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说好普通话,掌握规范汉字,提高语文应用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是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是孩子们掌握语言文字的启蒙老师,担负着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重要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说好普通话,教好普通话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认真说普通话,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众场合说,到社会上说,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一个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的推普环境,才算真正给学生做出了表率。

其次,让语文课堂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的主阵地,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第一方面:听。

课堂上,老师要做到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给学生授课,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规范语言环境的熏陶。

第二方面:说。

在教学中,激励孩子们乐学善思,提供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孩子们积极踊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孩子们在激烈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让课堂上的说延续到课后,努力让规范的语言表达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第三方面:读。

语文课上的朗读是推广普通话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应注重朗读训练,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朗朗书声。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并指导孩子熟练地背诵重点篇目、句段,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朗读和背诵中学会规范的语言表达,提高语感。

第四方面:写。

常言道:“字是人的脸面”。从孩子入学第一天学写第一个字开始就要注重书写训练,并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坐姿。教学生字时,要严谨认真,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每一个汉字,并在教学中渗透识字记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子规朗读篇6

一、难点突破,就是先读词,再读句子

学生的朗读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预期的水平的,我们要给他们朗读的台阶,一步一步来,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朗读词语上多下功夫,读好关键词语是朗读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我叫'神舟号'》一文时,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文章,因此,对于朗读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课上让学生先不急着读课文,先出示文中的难读的词语,让他们要读正确、流利,“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学生不容易读好,因此,我先让他们都好这句话中的难读的词语“科学家、派我来、做、飞行试验”,然后指导他们连贯的读好这句话。词语是基础,句子是目标。只有扎扎实实把好词语关,才能让学生把句子读的流利、通顺。才能在整体感悟中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二、教师范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示范性朗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范读,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且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教师要经常给以示范,不论是整篇整段的范读还是一句一句或一个词一个词的跟读,都会给学生一个正确优美地朗读模范,同时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范读启情的目的。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大海睡了》一文时,我用柔柔的声音,加上“抱、背、睡觉”的动作,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让学生感觉仿佛自己此刻就置身于安静的大海边,感受这夜晚的优美意境。学生们都没有大声的朗读,也都是静静地,柔柔地朗读,无需过多的讲解,只要教师的示范就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但是教师的范读也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的几次都没有达到朗读要求或是朗读出现偏差时,就需要教师的范读,如:老师这样读你们觉得好听吗,为什么?听听这几种朗读,你认为哪一种朗读最正确,为什么?你们是这样读的,听听这样读好不好,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读?……这样的引导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在教师的朗读示范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三、学习节奏,要让学生明白,朗读课文要有节奏才好听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培养,基础在于对朗读的节奏的把握,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节奏,才能改变学生拖读的现象,从而为语感的培养和理解体会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按词停顿。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地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因为他们注意分配能力差,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句子整体的表达效果,对此,在一年级拼音教学时,就可以训练学生按词停顿。如:第一册“汉语拼音”教学时都有儿歌,在复习时都出现了这些儿歌,这时,我们可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课文”时,同样可以让学生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词语连贯,词语和词语之间注意停顿,其后逐步过渡到词组和句子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过度的停顿,以免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2、 注意标点符号的朗读指导 。

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己一定的读法,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第一册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告诉学生句子中间的停顿可以默默的数:1,接着读下半句;句子与句子之间停顿时可以默默的数:1、2,然后读下一个句子;自然段之间可以在心里默默的数:1、2、3,然后读下一个自然段。再例如:“?”谁来问一问;“!”:谁来赞美一下呀,这样,通过教师的提示和引导,即让学生关注到了标点符号的用法,又让他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从而能有效的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四、学读重音、轻声、儿化音,把课文读好

有时候学生的朗读像是平静的胡面,没有半点的起伏和抑扬顿挫,让他们有感情的读也只会扯着嗓子“喊”,此时,教师就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知道朗读时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如何才能把课文读好了。当学生无法把握时,教师就应该进行必要的讲解。如《冰花》一文中,“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该怎样读?告诉学生,“见、璃、上、了、的”都是轻声,一定要读的又轻又短,一般都跟前面的词连的比较紧密。“哪儿”要告诉学生发音方法,读完哪很快的把舌头卷起来,“儿”不需要读的很清楚,紧跟着哪舌头一卷就行了。怎样才能读出冰花的多和美呢,告诉学生应该把“一朵朵、晶亮”读的重一点响一点,可以在这些重点的词语下面画上小圆点,以后学生一看就知道要重读了。相信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他们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也会自己解决,在训练中逐步的掌握朗读的技巧。

第子规朗读篇7

[关键词] 语文训练 学生 语感

语感是对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它不限于对言语的语音和文字符号的感觉,而是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概言之,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丰富的感受力。

语感是一切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是我国汉语学习的传统经验,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语感的获得和丰富,这是因为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获得了言语感受经验,才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和运用言语。没有生动、具体的语感,单凭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记忆,是很难发展语文能力的。

语感是习得的,即通过学习,训练而获得的。吕淑湘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一、联系生活,获取语感

联系生活,获取语感。这是由语感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就会同第一信号系统的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不能成为信号的信号,因而也就难于获取具体的语感。正如叶圣陶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他曾说道:“不了解一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他提出了一条基本原则,“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语感学习一定要联系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符号同它所涉及的客观事物,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具体体会它的意义和情味。只有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才能学到生动活泼的语言。离开了生活经验,切断了第二个信号系统同第一信号系统的有机联系,语言文字将成为死板的符号。故此,生活经验是语感活的源泉,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和语言材料,对言语有了实际感受,才能获取深切的语感。

二、强化练习,锻炼语感

心理学认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练习。语感这种能力由于它本身具有直觉性、实践性,更要在各种言语练习中才能受到锻炼,得到发展。

1.读写练习

这是锻炼语感的基本练习。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特别是放声朗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言语,利于体会文字的思想意义和情味,有助于形成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古往今来的语文学习经验都说明,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是体会和建立语感的基本途径。古人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对领会其文其意是非常有效的,今天的语文学习缺乏严格的朗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学生和教师都不太注意朗读的训练,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就更为严重了。为了发展培养语感,首先,要加强朗读指导。指导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教师应多示范,多放录音,最好是音画结合,让孩子跟着朗读体味,力求把孩子们置于当时、当地,融于情景之中,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书中描写的人物、事物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高年级学生的朗读,要在理解和把握情感上下功夫,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于作品的鲜明的内心现象,从而受到内心感染。感受的深切,表达出来的感情才会真实。第二,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彩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反复吟咏。第三,要不断扩大阅读的面和量,广泛接触各种文体、各种读物,尤其在课外,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有益的文学读物。只有这样,才能接触到书面语言的各种变式,对各种句式的意义和情味才有所体会,进入文章的情境;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养成辨析句子的习惯,遇到一个句子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就不顺口,学生就可以凭直觉来判断正误,进入语感体验的另一层次。

作文练习更能锻炼语感。作文是书面言语的运用,通过多写能体会到言语运用的正误优劣,品尝到写作的无限乐趣,获得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的具体感受。尤其是要求并着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自改作文,或修改他人的作文,更能丰富和加深语感,锻炼出灵敏的语感能力。

2.专门作业练习

除了读写练习而外,还可结合阅读和作文,布置专门的语文作业,或自动完成一定数量的语文作业。如作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以及词语的感彩的练习,分角色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意、语调以及言语情味的练习,欣赏课文的妙词佳句以及优美段落的练习,剖析课文的语言特色的练习等,这些使学生对书面言语有切实的体会,从而使语感得到更好地锻炼。

3.课外语文练习

语感的锻炼还需靠实际的语文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语感能力。在课外可多开展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如定期举行朗读比赛、读好书比赛、背诗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对对联比赛及词语填空比赛,还可适当举办语文游艺活动,组织学生创作和演出语文课本剧,这样就能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更好地锻炼和发展。

三、学习规则,提高语感

语感虽然是在言语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它并不排斥语文知识的指导。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学习语法规则,对于提高语感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夸美纽斯强调,从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又重视语言规则的作用,他明确指出:“一切语言从实践中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根据这一原理,语感学习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学习语法知识,并用之于新的言语活动的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语感的层次。语感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未学习语文知识以前,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仅是单纯的言语感受经验。儿童入小学、中学以后,比较系统地学习了语文知识,初步理解语法规则,并用之指导听读写实践,进一步积累了言语感受经验,提高语感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可针对语感训练的需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要训练语音感,就要学习必要的语音知识,作普通话朗读练习;要训练语法感,就要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作一定数量的语法练习;要训练语义感,就要学习有关词义以及文章阅读的知识,练习在一定的语义情境中领会语义,从而提高语义感受能力。总之,学习语法规则,对提高语感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第子规朗读篇8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在小学阶段,朗读显得更重要。经验证明,搞好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第一、很好的朗读可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实际上,不论是放录音或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试读,只要朗读得好,创造出情境就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很好的朗读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每一章节字词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靠大量朗读来代替讲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方式,既能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又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很好得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很好的朗读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朱自清讲过“朗读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事实上,朗读就是语音、语调、速度、节奏、力度的训练,这对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这一学年我教的是一年级的学生,我发现很多小孩在幼儿园时期都是玩,家长和老师都没有特别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上了一年级就必须很好地训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课堂上多朗读,经过我一年得训练,现在的他们不仅口头表达能力好,写话的能力也有了很大得提高。

第四、很好的朗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语感。语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得,尤其是在学语文和英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朗读训练,就可以增强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有了这种语感,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立刻改正它。从而轻松得学好语文。

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

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正确的朗读。什么是正确的朗读?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要做到语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不添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流畅的朗读。什么是流畅的朗读?就是在读的过程中正确地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进一步的要求。在这个层次,可以训练学生使用什么语调(平直、升昂、降抑、曲折),如何停顿,怎样确定重音和语速等。

三、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神采,这是最高的要求。传神的朗读通常要求学生达到背诵朗读,这样才能利用表情、手势和姿势。当然,这些不单单是纯技术的朗读,必须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使朗读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在上课前研究好用哪种方式去朗读。一节课上也可以采用几种形式来朗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不能单纯追求“花样翻新”,而要讲求实效。

二、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做好小结分析,肯定学生读得正确、读得好的地方,也要指出他们读得不对、不好的地方;有时还要把读错字音、读破句子的地方单独提出来加以纠正。

三、做好正确的示范。在朗读训练中空泛地讲朗读技巧是不妥当的,要结合课文的内容、语言环境去进行有效正确的示范,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朗读。

上一篇: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钟范文 下一篇:语文诗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