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心无愧范文

时间:2023-10-11 22:25:44

我问心无愧篇1

在南通表哥家的那段时光里,我的心情时而光明时而灰暗,灰暗的是表哥误会了我。表哥为人不错,言行好、学习好,就是心眼太小。

表哥买了部智能手机,整天盘在手里,手机在他的手里一会儿也不消停。而且经常在我面前做无谓的炫耀。下面的事请听我慢慢道来。

这天,窗外阳光甚好,婉转的鸟叫回荡在耳畔,我悠闲自得地看着电视。

“我的手机呢?”一声惊慌的声音传来,打破了这久久宁静。原来表哥的手机丢了。我不禁暗暗叫喜,你也有这次,活该!我并没有在乎,而是继续看我的电视。耳边传来的是一阵阵翻箱倒柜的声音。

突然,表哥将目光投到了我的身上,一阵阵恐慌感悄然而生。表哥瞪大双眼,放射出的是一股敌意的目光。“你干嘛看着我?”我紧张地说道:“不是我拿的!”表哥的眼睛似乎快要蹦出来了。“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的口水飞溅“交出来!”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况且他的手机是什么牌子我都不知道,藏他的手机,何以见得?

僵持的局面始终维持着。你一句,我一句。“你就是嫉妒我,没想到你是这等小人!”你又没有证据,不能信可开河!“切”“切”这些话都是空话,但有一句话却伤了我的心:“你就是个穷货,自己拿了部充话费送的破手机,就偷我的,你这个小偷”这句话犹如一把利剑深深插入我的心根。迫使眼泪不断地落下来,眼前的世界是模糊的,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回荡在耳边的只有刚才那句话,心里装的是无数的委屈与愤怒,几次握紧拳头,汗水从指缝中流泻出来。真想给他一拳,但我还是控制住了。

我离开房间,来到阳台上,灰色的烟雾隐隐约约地从远处的大烟囱冒出来,一阵阵鸣笛声,工厂的机器声……这不免让我变得更忧伤了。

我是清白的,只要自己心里知道就好,为何要做无谓的委屈:“我不是孬种,我是男子汉!”顿时,我觉得远处的山多了几分壮观。豪情。身上更充满了力量。

我推开门,用郑重而有又有力的腔调对表哥说:“随便你怎么认为,反正我是问心无悔!”

被误会了,不能抱着委屈的心态,流委屈的泪,只要问心无愧,真正的男子汉是不知道所谓委屈的眼泪是什么味道。

我问心无愧篇2

这件事发生在不久前,快放学了,大家都高高兴兴,这时数学老师来布置家作,我拿下刚发的家作本放进课桌,回了家,本应高高兴兴写完家作,可却出了这一件事。

回到家,写完语文作业后,我准备拿出数学作业来做,可怎么也找不到数学作业本,整个书包都被我翻过来了,就是找不到。我就和爸爸说,爸爸又和奶奶说,奶奶那天不知道碰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从厨房里冲出来骂我,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起向我袭来,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那时候应该酸的多一点吧)我最不喜欢别人冤枉我,我眼泪像掉了线的珍珠止不住的往下流。我嘶声力竭的争辩道:“我怎么了呀,不就没带作业本吗?别人不也没带过吗?他们家人就这样骂他们吗?”爸爸也说:“你到底有没有拿。”我一边流着泪,一边泣不成声的说:我拿了,当时音乐又响,人有那么多那么乱,我怎……怎么保证他不掉了,肯……定被谁捡起来,当自己的拿走了。妈妈这是拿起我的书包,又开始找起来。奶奶问:“被谁拿走了呀。”我还没缓过来:“我怎么知道。”爸爸来圆场:“只要你明天找到自己本子,并和老师说好,补完就好了。”我也没有多说什么了。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应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黄土塘小学六年级:蔡涣

我问心无愧篇3

1、我的脸火辣辣地发烧,一肚子的懊悔、伤心,话不知从何议起。

2、“愧疚”,人们无不把他当作为道歉的必须词,疚它既是一种后悔,又是一种反省。

3、人人都愿自己问心无愧,然而我觉得愧疚之心是人类不可少的一种心情。如若没有愧疚心我们的人生将会没有责任感;如若没有愧疚心,我们可能会轻易的忘记昨天;如若没有愧疚心,我们便不会自我反省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说当你犯了错误以后,连起码的愧疚之心都没有,一切都尚可泰然处之或是强词夺理不知悔改,那么你的人生将晦暗无比。

4、忏悔是发自人内心最深处的一种情感,它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它会让人认识到最真实的自己。而愧疚则是忏悔后的一种结果。它既是一种悔悟,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5、人们不能没有愧疚之心,对错误的愧疚可以帮助人们改正错误;对别人的愧疚可以教会人们如何善待他人;对昨天的愧疚可以促使人们更好的面对明天!面对自己的愧疚,我们要认真的改正或补偿;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愧疚我们要报以宽容。相信正确处理好愧疚之心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6、一想起一二年级的恶作剧,就觉得后悔,总想有机会向她赔个礼,道个歉,减轻一点我内心的愧疚。

7、“愧疚”是我们人生词典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词汇。我们的生活,正是由这本词典来导航,它让我们避过岩石的碰撞,躲过风浪的击打,让我们真诚的面对生活,知道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对与错、是与非。

8、愧疚教会人们反省自我。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时可以影响整个民族,一个民族若是失去了愧疚之心,那必定会面对全人类的指责。日本,这个曾经手上带满中国人鲜血的民族不愿回过他们”高贵”的头颅看看他们曾经在那片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做过了什么。他们不会愧疚,他们不愿愧疚,他们想要忘记他们犯下的滔天大罪!时隔多年,我们以宽和的心态向那些罪人们伸出了友谊之手,当他们用那无法洗净的血手同我们握手时,愧疚之心也许会重新回到他们身上吧。

9、愧疚教会人们重新面对错误。有时,愧疚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埋的良知。

10、巴金曾在文章中公开的表示对小狗包弟的道歉,他为她所做过的事情感到愧疚,作为小狗包弟的主人,他不但没有尽到主人的责任,反而让小狗包弟躺在解剖台上被人们无情的解剖,他的愧疚是公开的自我反省,也是想使自己被积压多年的灵魂得到解脱,是自己不继续存活在虚伪的世界里。巴金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1、愧疚,可以让我们对家人多一份孝顺,少一份叛逆;愧疚,可以让我们对朋友多一份忠诚,少一份虚伪;愧疚,可以让我们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谩骂;愧疚,可以让社会多一份责任、多一分承担、多一份美好。

12、愧疚,可以让我们“三省吾身”,净化我们的灵魂;一个人多一份愧疚,可以让我们对朋友多一份真诚,少一份虚伪;一个民族多一份愧疚,可以让社会多一分良知,多一分责任,多一分美好。冯骥才说:“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在我们的经历中,总有那么一些为之愧疚的人,为之愧疚的事。

13、时间慢慢地逝去,人也慢慢走开,远离的日子,时常的感到一丝寂寥。或许,是心中仍有的几许依恋,仅留下那一次次的……不过,已经无关紧要,因为我们的距离无限拉大,只想你能找到真正的那个他,前尘往事不会再次重现,我又何必凭添烦恼?我想,曾经的诺言大概不能遵守,不必去问为什么,我也不想为自己找理由,人无信则不立,来的不过是借口,就当我言而无信,只希望你过得好,至少要比我好,那么,足够了。()一切的一切都随风散去,剩下的只有愧疚,你一定要比我幸福。

14、商纣王不愧疚自己酒池肉林的生活,终在人们燃起的怒火中焚烧得灰飞烟灭;周幽王为得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君王,不为自己的行为愧疚,终不免于死亡。

15、他的脸上异样地悲戚、沉痛,像严冰一样冻结,像岩石一样冷峻,漠然中似有无限懊悔。

我问心无愧篇4

开心的六十天,痛苦的六十天,可歌的六十天,可泣的六十天…… 在这六十个夜晚,我反复思考着:我真的无愧自己的生命吗?无愧,有愧,无愧,有愧。或许,我真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这些问题,只有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真心才会有答案,才会有一个令我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开始回忆,回忆以前的点点滴滴,我成功地避开了早恋,和同学一起拼搏,获得老师的认可…。。我开心地笑了。想到我的不珍惜,错过了朋友,错过了同学,错过了家人,错过了万千缤纷的回忆,给我五彩的调色板残留了灰色……我忍不住忏悔的哭了。

我有愧于自己的生命,有愧于家人,有愧于朋友,有愧同学,有愧于每一个爱我的人。不知不觉,泪水已经布满了我的眼眶,顺着我的脸颊流啊,流啊。关上我的回忆录,我已经迷茫了12年,是时候改正那些致命的缺点了!

顷刻间,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我已经从从前那个爱玩,专搞恶作剧的幼稚的小女生蜕变成了懂事,负责任的青春少女。

我问心无愧篇5

"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写此文而解脱,是作者的旨意?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情感脉络。"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教参语)。作者以善良之心平淡之语向我们交代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半费送水、送默存到医院不肯收钱、送香油和鸡蛋等细节以写老王的善良。以及我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送老王"大瓶的鱼肝油",尽量不伤老王自尊,对老王的服务及礼物付钱等我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似乎就是文章的文本意义及感情基调――发生在中的一曲善良之歌。

但读及文章末段,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们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里以逆转的情感结束,由前文的"善良体察"到"愧怍"突转。"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人不幸者的愧怍",而且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愧怍"是文章的感情基调,亦是文本意义的探寻点;提醒我们去关注隐含在前面字里行间的愧怍。

"我之幸运"与老王之"不幸"。"我"住楼,家有鱼肝油之类的当时的奢侈品,"我"及先生都是有组织有工作的人。老王呢,单干户,蹬三轮,甚至后来竟营运限制不能载客,住几间塌败的小屋,没什么亲人,两眼一瞎、一病――残疾。这一切相对照可理解。"我"对老王确实关爱有加,"常坐老王的三轮。""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大致想来我应该感到无愧,但细细琢磨,这一切更多是物质层面上的关心,虽然有对老王眼疾的善意的推想――"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应该是更深的不幸。"以及最后一次付钱的方式同情老王且顾及其面子。虽然我"不幸",但老王更"不幸",但这一切难道没有对更不幸者的俯视的优越?

"几年过去了,我惭惭明白",在长时间的回味和反省中"我"明白了什么?于老王自始至终都在为"我"及家人做着什么,尤其是最后拖着病体送香油和鸡蛋,对一直关心帮助他的"我"家的惦念与告别。而我竞以付钱的方式回报--对行将就木的老王来说钱不是意义,而对我一如既往的付钱方式,老王竟然是"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理解老王吗?这一如既往的付钱于"我"后来良心不安,进而反思拷问,"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从物质层面,精神情感层面一步一步地审视和追问,最终触及灵魂等处,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是杨绛先生对自身苦难遭遇的一种人生态度,在那个年代他及家人自有诸多不幸,这是劫后的豁达与超然。但对一个真正意义的有良心的知识者来说,于他人就超然与豁达不起来了,惭惭地从老王身上看到自身的愧,老王对我的尊重自始至终,而我对老王仅止于同情、关心,没有平等地以心换心,缺少对老王的尊重。我自始至终享受着老王对我的敬与尊,而我竟到老王的生命最后之后几年才惭惭明白。自然收到的是"愧怍"。愧怍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幸运的人,对不幸者更应该报以同情和帮助。自己享受着更不幸者的帮助、尊重,却漠视了他品性的高贵――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且这觉悟和感动是在几年之后才"渐渐明白"。这种"愧怍",既是对自己人性缺失的"愧怍",也是自己觉悟之迟钝的"愧怍"以及人已逝,空悲切的无限怅然的追之情。

对于这点,我认为尤其要注意的一个细节。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睛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干的黄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作者一反之前平淡的叙述风格近乎残酷地描写老王的外貌,引起读者的突兀,也许是作者的深意――"我"仅止于"吃惊",并没有更进一步地对老王身体担忧这样子撑不下去了,而有更进一步地关心,送他回去,送他去医院治疗……这实地太令人"愧怍"了,作者以极冷之笔写内心之极"愧",也许在杨绛先生以后岁月里是脑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镜头。

这渐渐明白的过程就是"我"从俯视到平等的正视,到最后"愧怍"仰视老王的过程。是作者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心路历程。提醒我们,即使像"我"这身处不幸而又敏感的人,也不能理解老王的"不幸";即使像"我"这样自认为善良的人,也不能体察老王的善,即使像我这样一个具有反省意识的知识分子,竟是在几年之后,渐渐明白"我"的"愧怍"。这说明这个世界上最易被忽略亦难做到的是平等、尊重、尊严。

如此是有反省意识,拷问灵魂,具有人道主义意识的文章,教参仅浅层地理解为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愧怍"。

我问心无愧篇6

因为我们悔,我们愧。或许你会问,为什么我们悔,我们愧,悔的是什么,又是愧对谁呢?

我们悔当初不听孙老师的话,一意孤行的去填同学录。

我们悔在面临这迎面而来的升学考试时,却无动于衷,不知道努力。

我们愧,愧对我们的老师,愧对她们6年来含辛茹苦的栽培,愧对她们6年来对我们的期望。

6年来,她们像园丁一样辛勤的用心血浇灌我们,而我们,也一概从一个小不点儿,变成了一个个少年。但如今,我们骗了她们,愧对她们。

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还在脑中翻腾,对我们关心的话语还在心中涌动……

我问心无愧篇7

竹篱茅舍边,我见到了颜斤蜀,那个齐宣王说他宁愿“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的人。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隐逸,他眯起眼睛一笑,说:“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怎么还是那两句话”,我嘟嚷着想离开,身后却又响起了那个静如止水的声音:“‘不辱’的是心灵,心灵是不能有一点尘滓和愧怍的。”

爱琴海的烽烟弥漫在苍凉空寂的天幕上,我找到了阿喀琉斯,我想知道他为什么宁愿让帕里斯卑鄙阴险的箭射进他的脚后而至死也不肯从暗处给人致命一击。“帕里斯要的是海伦和我的生命,而我要的是一颗高贵纯洁的心灵,我无愧无悔。”他刚毅冷酷的脸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注定了要被铸成青铜塑像,英雄的名义千年不朽。

瞿秋白和鲁迅在火炉边促膝长谈,我向他们请教人生的真谛。“您为什么要写那篇《多余的话》让自己蒙受那么大的争议呢?”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如是说。我终于明白,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多么不可求,而一颗纯洁无愧的心灵又是多么不可失。点一盏坦荡明亮的心灯,在人生道路上跋涉,那么无论我所选择的前程是多么坎坷,多么艰险,我终将无悔,因为我无愧于心。

我问心无愧篇8

语文立场 《老王》 愧怍

所谓语文教学的语文立场,就是指语文教学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要立足对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与表现手法等的教学。用语文界资深专家吴格明教授的话说,语文应该教“文何以载道”,而不是教“文以载道”中的“道”。

一、语文立场的主张与实践的背反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立场”,这几年成了语文学界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很多语文界的专家学者,都一致批评一些语文老师的语文教学偏离或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语文立场”。之所以发生这种偏离或背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陷入到语文课文的“内容”教学中去了,而没有站稳语文立场。

十分吊诡的是,很多专家学者在批评一些老师的语文课没有站稳语文立场之后,自己的示范课或“下水课”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犯了自己所批评的类似的错误。

当然,专家们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或不一致,并不能认为是学者和专家的“不诚实”,或教学评价上的“双重标准”。而主要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专家学者本身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本身也不见得一定完全能齐头并进造成的。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文学评论员,他未必能创作出比他批评的作品更好的作品,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初中课文杨绛创作的名篇《老王》为例。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是因为当代语文界一批活跃的语文专家和学者都亲身登台示范了《老王》的教学,而且这些示范教学都被众多语文专业杂志和各种媒体进行了刊载宣传。拿这个课文的教学来说事,更具有示范意义。

而就《老王》的教学来说,本文不打算具体指名引用哪位专家的教学为例,也不打算对哪位专家的或几位专家的教学作全面的分析,本文只是摘取一些专家共同采用过的对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愧怍”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有好些专家都用了将近一个课时集中围绕“愧怍”展开教学,他们的教学大同小异。它代表了很多人一个类型的教法。

二、专家们“愧怍”教学的非语文立场

下面重点以某专家的《老王》教学实录中的内容为例,示例性地展示专家们语文教学中的非语文立场,或者它是语文教学中的“内容立场”。

其中一个著名语文专家围绕“愧怍”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作者为何会对老王愧怍?

2.作者愧怍什么?

仔细看课文内容,这两个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当专家将问题去展开的时候,实际就是将师生的注意视点转移到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情节上去了。它是以“内容”立意的,而不是以语文立意的。

正因为是内容立意的,结果师生在一节课上就大肆地从课文中找查细节和内容,以说明作者杨绛“为何愧怍”以及“愧怍什么”。师生活动的焦点和视野始终在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情节上。结果就把老王的“蹬三轮车”“瞎了一只眼”“侄儿没出息”“孤苦”“镶嵌在门框里”“送鸡蛋”“我拿钱”等一系列细节给翻出来对答和简单讨论。

从内容立意看,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真问题,因为作者杨绛在文章末尾写的很清楚:“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愧怍?愧怍什么?本文中实际是一个问题,它们在文章末尾已经被作者概括得十分精准,其他任何的解释都是画蛇添足。

如果是语文立意,那就要抓住“愧怍”作为一个特别语文词汇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此处“愧怍”使用的巧妙处。

然而,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包括很多一线教师,都在课文的内容中打滚,从内容到内容。教完之后,除了熟悉了课文的一些具体内容和情节,并没有取得教学效果。

三、“愧怍”教学的语文立场尝试

“愧怍”作为本文一个点睛之词,或者说关键词,教材的注释中就是解释为“惭愧”。而《新华字典》和《辞海》居然没有找到“愧怍”这个词条。通过上网百度找到的解释就是:

愧怍,指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而作为语文老师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应该是放在对“愧怍”一词的深入、准确的理解上。

先看上面这个词典的解释,如果光看这个词语解释,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这个词语解释本身的特点。

1.关于“愧怍,指惭愧;羞愧”的解释方式

教师首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愧怍,指惭愧;羞愧。”这个算不算解释?学生一般肯定回答“算”。

接着问:“这是何种解释方式?”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难度。

教师接着启发:惭愧、羞愧跟愧怍是什么关系?它们在词性词义上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同义词(近义词)还是反义词?(不断降低难度或精准性的三个提问)

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肯定会答出“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就是会答出“同义关系”“相似关系”这样的答案。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这个解释方法就是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来解释一个不太熟悉的、不太常见、陌生的词语的方法。

然后归纳出一个重要的语文知识:用我们比较熟悉的同义词、近义词解释一个不太熟悉不太常见的词语,这是词语解释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关于“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的解释方式

教学行进于此后教师再问学生第二个问题:“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解释呢?

逻辑学中将概念分成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一个词语它所指称对象是外延,而它的意义、意思、性质或属性,则是“内涵”。

“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个解释,那么这个解释是一种什么方式的解释呢?由于老师做了一些知识讲授,学生就能回答出是从“内涵”来进行解释了。

然后教师归纳出另一个重要的语文知识点:从词语内涵的角度去解释词语,也是词语解释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和方法。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愧怍,指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这是将同义词解释法和内涵解释法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词语解释方法。这种方法是词语解释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然,也还有将同义词解释法跟外延解释法相结合的方法。

3.“愧怍”的教材含义与惭愧、羞愧的含义关系

接着教师再问学生第三个问题:“《老王》中愧怍跟惭愧、羞愧是同义词吗?如果是,为何不直接用惭愧或羞愧而故意要用一个很生僻的词语‘愧怍’呢?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体会课文的全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愧怍跟惭愧、羞愧应该只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因为它们的意思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完全相同,作者就没必要找一个生僻词来使用。因为,使用生僻词,其实不仅不能给作品提升价值,反而是一种写作的忌讳,是一种败笔,是会损害作品的价值的。

正因为惭愧和羞愧并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文章中对老王的这种比较奇特的思想感情,所以作者为了精准地表情达意才使用了“愧怍”这个十分生僻的词汇。

4.“愧怍”的引申义是否符合教材中“愧怍”的关系

百度对愧怍的内涵揭示为:“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那么这个引申义或内涵,是不是跟教材的“愧怍”的内涵相符合呢?

通过文本应该看出,作者是没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的。既然如此,这个“引申义”就跟教材的“愧怍”不一致。

那么教材的“愧怍”内涵要如何解释呢?“我”既然]有缺点和错误,我的这个“不安”是因为什么引发的呢?

这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是你,你如果就是文章中的“我”,遇到这个情况,你根据自己与“老王”的这种关系,你会发生“不安”的心情吗?如果没有又是什么原因?

通过讨论最终学生明白,一般的“愧怍”是由于缺点或错误引发的,而本文中的“愧怍”,则是由于“我”强烈的广大的同情心产生的,或者是由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古以来学人的美德引发的。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愧怍”的含义。

5.词语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从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观点:词语或语词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问题。

因为,“愧怍”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而在一般的字典和词典中都没有纳入,可以看出这是个不常用的词语。尽管他在历史典籍中出现过,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愧怍”一词的运用也不同,要注重它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愧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宋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颜愧怍。”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千里遣徒,B以束帛,而缺然无以报,不胜愧怍。”王蒙《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

而当“愧怍”在以上典籍或作品中出现的时候,有的恰恰是可以跟“惭愧”同义解释,也是可以互换的。因为,“惭愧”这个词,在古代,在某些区域可能也不是那么常用,他们可能更流行使用愧怍。

《老王》中的“愧怍”就应以教材文本为背景,在教材的语境中去切实领会“愧怍”的含义。而光是翻字典,甚至辞海,我们可能得不到答案。而教材的“惭愧”二字的解释,只是给了一个近义词,它是不能让我们准确理解“愧怍”的意义的。

因此,教学中要明确,词语的含义要在文本的语境中去认真分析和体味,不能试图简单地依靠字典之类的工具书去掌握文本中的词语的含义,也不能简单地套用历史典籍上的含义和解释。因为典籍中的语境是一个特殊的语境。词语的含义是会随着作者和文本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内涵变异与发展。如果套用新课程理论中的一个热门词汇,那么课文或文本的一些词语的意义是“生成”的,是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生成的,它并不是对躺在字典或词典中或历史经典中的现成含义或现成词语的简单照搬。

上一篇:冰心的繁星春水范文 下一篇:高适的别董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