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4 16:33:56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1

星期一早上,广播操结束,照例是每周一次的全校集体晨会课。

操场上,做操时拉长的宽松队形,和着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节奏,以前方司令台为中心,缓缓浓缩成一个密集的方阵。

脚底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我低头看去,是一枚青褐色蚬壳,指甲般大小,阳光下泛着幽幽的蓝光。

曾经与伙伴们在河滩上捡拾蚬壳,洗去污泥,往壳肚里吐满唾沫,为的是不让它留有空隙,然后紧紧镶嵌在两只布鞋底下。我们排着队,双脚用力踩在古镇石板街上,仿佛鞋底安了铁钉,脚下发出整齐而又清脆的“哒哒”声响。过往行人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毛孩子的游戏,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此刻,我的布鞋又不由自主踩上了蚬壳,但今天不能玩响底布鞋,因为是在泥地操场上。趁着校长还没走上司令台,我抬起右脚跟,用前脚掌踩着蚬壳,脚底便有了一个支点,然后提起左脚,身体用力向右快速扭转过去。啊,感觉真好,竟然像登台的舞蹈演员一样,身子轻灵地旋转了大半圈,差一点成了360度。接着,我又向左快速转了一圈。遗憾的是,身体没有保持平衡,只成了向后转。

校长走出办公室,向着司令台走来,我忍不住又来了一个转体,可是依旧差那么一点点,没有转成360度。

我向来是个很固执的人,自信心特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有一次放学后,我与伙伴们在木瓜浜露天水泥台上玩吹洋片。我们吸足气,嘴巴冲着台角的洋片,用力吹去,“啵――啵――”风声大作,唾沫四溅,心儿随着洋片上下翻飞。经过鏖战,我终于赢到了90张。按理我应该“见好就收”,可是我不愿歇手,我在心里定下目标,一定要赢满100张洋片。奇怪的是,后来的战况不尽如人意,一直输输赢赢,在90张上下徘徊。直至夕阳西下,暮霭降临,大人们都在喊着贪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了,我却缠着阿龙不让走,提出了无休止的“再来一次”。

终于,我“吹”得口干舌燥,肚子“叽里咕噜”唱起了空城计,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把我原有的100张洋片也输得精光。血本无归,我满怀着懊恼回到家里,因为放学晚归,还挨了父母的斥责。

是的,要是面对失败,我能接受教训,那就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了。此刻,要是我脚踩蚬壳,不能转成360度,而就此停脚,那么也就不会有下面的故事发生了。

(二)

校长已经登上主席台,开始他的讲话。可是我脚底痒痒的,一定要实现360度的转体动作。所幸,我们五(2)班的队伍排在主席台前偏左方向,而我所站立的位置在操场边的一棵槐树下,低垂浓密的枝叶,正好可以用来遮挡老师们的视线。

排在我后面的阿龙,倒是非常理解我的心情,为我做着掩护,不时鼓励我再来一圈。我瞅准时机,偷偷地转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当校长讲话结束时,我也大功告成,阿龙可以为我作证,我胜利完成了360度的转体动作。

晨会课结束,同学们四散开去。我转得兴起,为了巩固已有成绩,独自在空旷的操场上继续转呀、转呀……因为是课间,我十分放松,脚下仿佛安上了轱辘,转得十分顺当,有一回竟然超过了360度,整个人轻松自如,如坠云里雾里,有点儿飘飘然了。

上课铃声响起,我不得不终止旋转,依依不舍蹭掉了脚底的蚬壳,意犹未尽朝教室走去。我一路蹦蹦跳跳,没走出几步,只觉得脚底有些异样,被尖利硬物硌得生疼,怎么回事啊?我抬起右脚察看,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鞋底竟然出现了一个洞眼,似一只空洞的小眼睛,正定定地看着我。哦,洞眼是被锋利的蚬壳边切割成的!

天哪,我不由得浑身发热,一阵头晕,眼前的教室、树木、操场刹那间都在急剧旋转着……

我坐在座位上,低头默默注视着脚上的布鞋,这是一双黑色鞋面的松紧鞋,脚背上方两侧缝着两条手指宽的松紧带,穿在脚上十分合脚。鞋面与鞋底的缝接处,是一圈雪白的细条滚边,非常引人眼球。妈妈的女红在石板街上是出了名的,左邻右舍常常上门央求妈妈裁剪衣服,编织毛衣。裁剪衣服,往往都是拿大人的旧衣服,改制为小孩穿的,一般缝纫店里是不愿接这种活计的;编织毛衣,用的也多是旧毛衣拆下的绒线,而妈妈总是有求必应,从不拂人家的意愿。当她把翻旧如新的布衣裤、毛线衣送到左邻右舍手里时,看着人家千谢万谢的,妈妈倒还不好意思收下报酬呢。我知道,妈妈给我做成一双鞋子十分不容易,都是夜深人静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纳鞋底,缝制鞋帮,需要熬上好几个夜晚,才能完成一双鞋。我常常在妈妈穿针引线的沙沙声中进入梦乡。

父亲在镇上合作商业工作,全靠每月的微薄薪水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虽然不能每年购置新衣,但一双新鞋妈妈还是会设法给我们姐弟四个做的。可是,如今刚穿了两天的新布鞋,就这样破了底,我怎么回家向妈妈交待呢?要是让妈妈知道了……我不忍往下想,心痛极了!一堂语文课,老师在讲台上讲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

下课的时候,为了防止鞋子钻进泥沙石子,我从练习本上撕下一张草稿纸,塞进鞋肚里。穿上鞋,脚底光溜溜的,走起路来有点打滑,只能凑合着。

我上完厕所,回教室路上,只听阿龙在后面大声叫我:“阿辉,站住,你鞋子里有什么东西?”

我停下来,低头看看鞋子,鞋面上未见破绽,就说:“没什么呀!”

阿龙上前一步,蹲下身来,从我右脚鞋帮后跟处,拉出了一张纸片,上下前后看了一遍,不解地问:“阿辉,你在玩什么花样啊?”

我一看,是我垫在鞋肚里的草稿纸,走路时脚板跟鞋底摩擦,纸片偷偷溜出来了。我举起右脚,阿龙一下看到了鞋底的洞眼。

“这是双新鞋子呀!刚才转圈……”我懊丧地说。

“哈哈――”不等我往下说,阿龙诡秘地笑着,“我早就料到你的鞋底会被磨破的!”

“你说什么?”听阿龙这么说,我心头突然有了一种中了他圈套的感觉。

“别急,别急,”阿龙轻松地劝慰着我,“小事一桩,包在我身上,中午放学时,我帮你搞定。”

我这才想起,阿龙的老爸在石板街上摆了个皮匠摊。“真的?一言为定!”我像拉住了救命稻草。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啊?”阿龙伸出手来,与我拉钩。

(三)

中午放学时,我跟阿龙交换了鞋子。虽说他的鞋子旧了些,但好在也是黑色松紧鞋,我穿在脚上大小差不多,回家吃饭时,妈妈没注意。

下午快上课了,阿龙才匆匆忙忙进了教室。他说鞋子补好了,他爸在鞋底钉了一块皮。他脱下鞋子,跟我换回了鞋。

鞋底补上的其实不是皮,而是一块旧的帆布带,切边有点儿毛糙,像被老鼠啃过似的,我很怀疑阿龙爸作为老皮匠的手艺。不过,鞋底毕竟是补好了,不用担心进沙子硌脚了。

我刚想对阿龙表示感谢,只见阿龙伸出手来,故作神秘地说:“我老爸说,打一个脚掌一元钱,给你优惠价,八毛。”

我头脑“嗡”的一声响,一下愣住了,光想着补鞋,压根儿没想到付钱的事呢。“八毛?我,我……”我摇了摇头,涨红着脸,窘迫地说,“没,没有啊……”

“这……”阿龙有点为难地说,“要不,我去跟我爸说说,你就付五毛钱吧!”

我们姐弟几个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从不向爸爸妈妈要零花钱,我们知道,家里除了日常开销,确实不可能有多余的钱。可是,阿龙老爸是生意人,我可不能赖账啊。

沉默了一阵,我终于无奈地点了点头。

放学了,我心事重重地走在回家路上。脚上的鞋子,一只安了脚掌,一只没安,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仿佛拖了一条病腿,整个身子都在向左侧倾斜着。

我磨磨蹭蹭回到家里,悄无声息坐在桌子前做作业,尽量少走动;晚上睡觉时,我有意把鞋子塞到床铺底下。好在妈妈忙于家务活儿,根本没有发现我鞋底的秘密。

(四)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

昨晚躺在床上,我辗转反侧,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明天不吃早饭,节省下五毛钱,还清欠阿龙的债务。

妈妈在厨房烧早饭。我说为迎接学校运动会,老师要求去学校早锻炼,我是班上短跑选手。妈妈向来对学校的事十分关心和支持,她抱怨我昨天怎么不早说,否则今天可以早一点起床烧早饭。说着,她给了我五毛钱,让我买一副大饼油条。

我背上书包,兴冲冲出了家门。

石板街上熙来攘往,多是早起提着篮子,去菜市场买菜的人们。

迎面飘来一股诱人的香味,那是我熟悉的大饼油条的味道,看着铁丝篓子里竖立着的一根根长长的炸得金黄的油条,炉灶上刚出炉的缀满黑芝麻的一个个圆圆的大饼,我的鼻子不停地翕动着,贪婪地吮吸着,肚子不由得咕噜噜叫了起来。我的右手插在口袋里,紧紧攥着五毛钱纸币,心里真想买一副大饼油条充饥解馋。可是,我不得不咽了口唾沫,咬紧牙床,猛地转过身去,加快步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今天我是班上第一个到学校的,教室里空荡荡的。我刚放下书包,阿龙却一阵风似的跟了进来。

他朝我似笑非笑地看着。

我知道他那眼神的含义,赶紧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五毛钱,说:“给你。”

阿龙接过钱,眼睛笑眯着说:“我知道你会守信用的!”

阿龙说完,转身走了,直到早自修铃声响起,才匆匆回到教室。

我抬头看了一眼阿龙,他嘴上油光光的,走过我课桌时,飘来了一股熟悉的香味。哦,他吃了大饼油条,是用我还他的钱买的?

我的肚子霎时又叽里咕噜叫了起来,我双手束了束裤带,只盼望上午的时光能早点儿过去。

(五)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教体育的刘老师专门为我们几个田径选手,进行个别训练指导。我参加100米赛跑。做完准备活动,刘老师向我们讲解如何起跑、冲刺等要领。几次试跑以后,刘老师为我们掐表练习跑步。

“各就各位,预备――”刘老师发出口令。

也许是紧张,也许是肚子饿的缘故,我心里涌起一阵空落落的惶恐,不等刘老师喊出“跑”字来,我已经冲了出去。

“抢跑是犯规的,如果第二次抢跑,就要取消比赛资格!”刘老师严肃地指出。

我听着,默默地点了点头,回到起跑线上,撸了一把额头沁出的汗水,再次等候刘老师发令。这一次,起跑很顺当,我身体前倾,迈开大步,快速摆动双臂,一鼓作气向前飞奔,耳边满是呼呼的风声。然而快近终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的右脚底突然打滑,顿时脚步踉跄,身体失控,“啪”地摔倒在地上,一下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醒来时,正趴在刘老师宽阔的背上。“刘,刘老师,怎么回事啊?”我浑身乏力,挣扎着,想从刘老师背上下来。

刘老师急着制止我,说:“别动!”他告诉我,刚才跑步时我摔了一跤,晕过去了。现在正把我送去镇卫生院。

我这才记起体育课跑步摔倒的事来。“我,现在没,没事了……”我说。

刘老师不再搭话,只顾匆匆朝前走去。到了医院,医生让我躺在病床上,检查后说我是低血糖,主要是肚子饿了。随即护士为我冲了一杯奶粉,拿来两块饼干,我吃下后渐渐觉得来了精神。

当妈妈急匆匆赶来医院时,我身体已经基本恢复了,倒是妈妈脸色很苍白,气喘吁吁地问:“阿辉,你怎么啦?”

听说我是低血糖,妈妈悬着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你今天早饭吃了什么?”妈妈问。无意中,她发现病床前我补过的鞋子,“你的鞋怎么磨破了?哪来的钱补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妈妈一迭声问着,我望着妈妈满脸焦躁不安的神色,只得把事情经过照实说了。

(六)

吃过午饭,我继续上学去。

妈妈说另一只鞋也应安上一个脚掌,这样走起路来才舒服。她把我带去石板街上老皮匠的店铺。

老皮匠,就是阿龙的爸爸,坐在板凳上,膝盖上搁着一块黑得发亮的围兜,正在穿针引线补皮鞋。

老皮匠见了我妈,热情地让座,让我脱下鞋子,仔细检查起来。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阿龙爸爸指着右脚鞋底打的掌子,问道:“这是谁做的活呀!”

怎么,这鞋掌不是老皮匠补的?我立刻意识到,肯定是阿龙耍的花招。我仿佛又看到阿龙吃了油条那泛着油光的嘴唇……

老皮匠摇了摇头,眼睛从老花镜上方看着我,说:“可是,这脚掌用的是我家的料啊――”

妈妈也一下明白了什么,马上接过话头,说:“阿辉,这鞋是在别处补的吧?”

“嗯……不,是我自己补的。”我支吾一下,赶紧回答。

老皮匠翻看着鞋子,不住地摇着头。

我知道,老皮匠平时管教阿龙很严厉,阿龙见了他爸,就像老鼠见了猫。有一次,阿龙在父亲摊上的小抽屉里偷偷拿了一毛钱买零食吃。老皮匠发现后,命令阿龙伸出拿钱的手,操起鞋底照着阿龙的手掌“啪啪”地猛抽,打得手掌又红又肿,好几天手指不能弯曲,不能握笔写字。如果老皮匠知道阿龙私下里收了我的钱,肯定会把阿龙一顿狠揍,我灵机一动说:“对,底料是阿龙送给我的。”

只听老皮匠朝里屋喊了一声:“阿龙,出来!”

阿龙见到我和妈妈,顿时耷拉着脑袋,像一只“瘟鸡”。

“说,这是怎么回事?”老皮匠晃了晃手里补着脚掌的鞋子问。

阿龙一脸惊慌,不敢撒谎,只得吞吞吐吐道出了事情的真相。我鞋底的脚掌是阿龙瞒着他爸,私下给我安的,我付他的钱,他买了大饼油条。

我忍饥挨饿成了冤大头,他倒好,吃得满嘴油光很滋润。

阿龙爸的榔头猛一下砸在铁砧上,“啪――”火星迸溅。他厉声喝道:“跪下!”

阿龙像犯了软骨病,双膝一弓,“嗵”一声,跪在地上。

“哼,你竟然做出这种不要脸的事!”老皮匠操起榔头,倒握着,露出一截尺把长的木柄。

妈妈见了,赶忙上前劝阻:“他叔,好了,好了,孩子知道错了就好!”

“这小子朽木难雕,不打不成人!”老皮匠举起榔头柄。

阿龙缩作一团,身子不停地颤抖着,脸上挂着泪珠,无声地抽泣着。

想到他吃了我的大饼油条,我心里多么希望老皮匠把阿龙结结实实地揍一顿,看他以后还敢诈我?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生出一股恻隐之心,阿龙从小没娘,太可怜了……我没有犹豫,“扑通”一声,与阿龙并肩跪在老皮匠面前。

“都怪我,是我要阿龙给我补的鞋子……”

“阿辉,你,你……”老皮匠显然没有料到这一着,举起榔头的手僵持在头顶。

老皮匠缓过神来,转向阿龙,愤愤地说道:“看在阿辉、三婶的面上,今天饶你一回。从小到现在,你身上的毛线衣都是三婶给你织的,她从没收过我们家一分钱。你倒好,收人家钱,甜自己嘴,你这没良心的家伙!”

阿龙三岁时妈妈病逝,由他爸爸一手拉扯大。作为一条街上的邻居,妈妈平时帮衬着给阿龙做一些针线活,从不收取报酬。

阿龙嘴里“嗯嗯”着,用手抹着泪水,不停地点着头,不时向我投来感激的眼光。

妈妈趁势扶起阿龙,我也跟着站了起来。

老皮匠转身坐下,把我的鞋子放在铁砧上,裁剪好皮掌,安上钉子,“啪啪,啪啪”,举起榔头一阵敲打,不一会,我的一双鞋子安上了四个真皮的脚掌,十分整齐、结实。

妈妈拿出钱来,阿龙爸爸怎么也不肯收。他倒从抽屉里掏出五毛钱纸币,塞在我手里,一再向我妈妈赔礼道歉。

我穿上了老皮匠补好的布鞋,脚底非常平服和踏实。

我和阿龙一起上学去。走在石板街上,路过已经熄火停锅的大饼油条店,阿龙忽然回过头来,一脸真诚地说:“阿辉,谢谢你帮了我!”

我两眼看着阿龙,不知是该点头还是摇头。默默向前走了几步,我说:“阿龙,我也该谢谢你呢!”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2

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

一、从背景入手,捋出文本的情感源泉

总的来说,目前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杰作。作者在创作这些文本时,或基于一定的背景,或出于特定的心境……这些背景、心境往往成为我们理解文本的关键。如果我们教者不能遵从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意图,不能还原作者创作时真实情境,那么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与作者创作的初衷产生背离。为此,我们解读、教授文本时,应从创作背景入手、从作者心境出发,捋出作者创作文本的情感基点,为学生敞亮一片世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表达了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极度喜悦、欣喜若狂的心情。诗中的“喜欲狂”无疑就成了这首诗的文眼。然而,当我们进行教学时,却发现学生根本无法感受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而“喜欲狂”,原因是学生无法知晓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和心境。于是,我从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入手,帮助学生剖析杜甫创作此诗时的真实心境:在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一方面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其间还被叛军所俘,侥幸脱险,险象环生;一方面诗人又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目睹了这场战乱给国家和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就在家苦、国难之际,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为学生剖析出这首诗厚重的历史背景,捋出诗人“喜欲狂”背后的辛酸苦难,就是帮助学生梳理出诗人的情感之根,就是抓住了文本独特的“这一个”。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首诗才会被学生真正读懂,才会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从人物入手,捋出文本的写作意图

借物喻人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技法。正因为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常常要引导学生学习。然而,在教学时,很多教师过多地关注“物”的特点,而淡化“人”的特质,从而让“物”无法“喻”到人。为此,我们在教学这些文本时,有必要从人物入手,帮助学生分析 “人”的重要、人的独特气质,从而真正地感知借物喻人的真实意图。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此文以樟树为线索,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外形、生长特点以及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可贵,作者以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来表达对宋庆龄的敬仰。如果我们按照文本的脉络进行教学时,就会发现学生根本无法进入作者所指向的“人”,无法领略文本表达的真实意图。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走近伟人,通过搜集、交流、整理、呈现的方式感受宋庆龄的为人和她为新中国成立所作的贡献;接着引导学生走近樟树,通过阅读、归纳、概括等手段感知樟树的特点;最后走近文学,通过对人与物进行对比与思考,找出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找出文本写作的特色,找出人与树的联系……这样,我从人物入手,层层捋出人与物的相似点、共通点,捋出作者表达的真实意图,捋出文本的写作特点,为学生捋出一片敞亮的世界。

三、从语言入手,捋出文本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文化体系会有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反之也亦然。目前,被选入教材中的文本,有古代的,有近代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这些不同的内容就决定着文本有不同的语言体系和风格。如果我们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青红皂白,就会让学生无法感受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此,我们可以从语言入手,帮助学生捋出文本背后的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敞亮一片语言天空。

例如,《鞋匠的儿子》这一文本,讲述了林肯刚上任时,由于出身卑微,在参议院演讲遭到参议员们的恶意羞辱,他以一段演讲将“嘲笑”化为“掌声”。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林肯的几段语言来体会林肯的宽容、仁爱、谦逊、真诚、平等……然而这样的教学,学生因无法真正理解林肯这段具有文化内涵的演讲而流于形式。为此,在教学时,我从语言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参议员与林肯之间的话语含义,从而剥离出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如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而林肯却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去世了,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针对参议员的“羞辱”,林肯却看成是“忠告”,并说“非常感谢”, 表现出林肯宽容大度;当参议员说“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林肯却说“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林肯以对方的话头为由,巧妙阐释了自己认同的“职业平等、人生平等”的美国平等文化,从而让对方无力回击。

总之,每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只有基于文本,尊重文本,才能发挥文本的独特作用,才能敞亮学生的语言天空。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3

当学到课文第四自然段的“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和第五自然段的“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开怀不已”时,教师让学生练笔:在这不停的讪笑中,参议员羞辱林肯的话只有这一句吗?请展开想象写一写。提示:尝试用对比的方法写如“你……而我们……”“即使……也……”等。

当学了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即林肯说的三段话之后,教师让学生作第二次练笔:回味一下这三段话,细细体会体会,那些参议员一边听,一边还在想着什么?请拿起笔来,对比着前面的练笔,认真地写下去。

当课文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作第三次练笔(用一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词,把下面的这句话放在前两段练笔的后面): 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将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变成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对于这样的练笔设计,笔者有下面的一些话要说:

首先,在一节课上,前前后后安排了三次练笔,这单从“数量”上讲,就是一个开创。这是很多阅读课所不及的。

其次,三次练笔不是孤零零地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步步紧跟,构成了一个“练笔环”:对于练笔自身来说,由“段(句群)”变成了“篇”,这使得练笔的效益大大提高;对于练笔和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来说,以“写练”强化了“认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又使得练笔的效能大大增加。

第三,练笔的“所练”涉及面广。它有“对比手法”之练、“整合能力”之练、“概括本领”之练和“研读(欲表达意思须得进一步明确课文意思)素养提升”之练。而这样的集“多功能”于一练的练笔设计,是作用明显而又效果凸显的。

第四,“练”与“教”的吻合。对于课文的教学,执教者总的思路是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它的基本流程是:①对比之中读启示;②对比之中理文路;③对比之中读“羞辱”;④对比之中读“演讲”;⑤对比之中补启示;⑥对比之中求拓展。课文以“对比”施“教”,书面表达则以“对比”施“练”,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五,练笔意义的“开放性”和“主观性”。这主要在“第三练”上。第三练虽然只是一个填空,但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是很开放的,可以天马行空;而对于所填内容的把握来说,又是非常具有主观性的,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驾驭。所以,学生在这一练笔上,所呈现出来的“答案”是琳琅满目的:“宽容”“镇定”“从容”“果毅”“自信”等不一而足。

由沈卫东老师《鞋匠的儿子》一课的练笔设计,笔者获得了这样一些启示:

启示一:练笔设计一定要致力于“创造”。创造是课堂教学的根,也是练笔设计的“魂”。无创便无新,无新便无味,无味便无效。因此,练笔设计一定得大做“创”的文章,求与他人、他课的不一样。创,不一定都是“大大”的、“全全”的,有时,细小的一个“点”,细微的一下“变”,便可享“独有”之功,收“独特”之效。像沈老师的“三次”练笔设计就是一种非常独有和独特的“创”,在这样的“创”之下,“功”“效”都一应俱全了。

启示二:练笔设计一定要用心于“巧妙”。“巧妙”是“巧”与“妙”的合成,“妙”依赖于“巧”,“巧”是“妙”的前提。沈老师的练笔设计是妙的,但这个“妙”,关键还在于他设计得“巧”:一次又一次地“续着写(接着前面的话写)”是一巧;把所写的文字连“段”成“篇”是二巧;取写(对比)的方法与课文的表达方法相同是三巧;取写的方法与课文的教学方法相同是四巧。如果一“巧”有一“妙”的话,那么,“四巧”就是“四妙”了,于是,设计的练笔就变得妙不可言了。

启示三:练笔设计一定要谋略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设计的练笔能够与课、与课文有相同之点和相似之处。譬如,沈老师的课采用的是“对比”的方法,所执教的课文的表达手法也是“对比”,于是他设计了“对比写”的练笔,这便是和谐。练笔的和谐自然就生成了课堂的和谐和学生学习的和谐。需要指出的是,“和谐”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它需要教师的睿智、底气、洞察力和创新性。而这,对于沈老师来说,无疑是具备的。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4

考题是:任由各人在一张白纸上搞创意,然后撒出去,看这些落在大街上的纸品,谁的最抢手。于是,有的人在纸上写着诗歌、格言,有的画上漫画,有的折成精美的纸艺品……有一个小伙子却什么也没写,什么也没画,只是在每张白纸上贴了一张一百元的钞票扔了下去,路人当然争着抢这天上掉下来的钞票。据说,这个小伙子是个温州人。

故事也好,调侃也罢,如今,只要是与商业头脑有关的事情都会和温州人扯上边,温州人的聪明“地球人都知道”。用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的话说,“温州人的每根头发都是天线”,虽然这个温州人的“天线”越来越稀疏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思路和决策。

1980年,任温州通用机械厂要职的郑秀康毅然辞去公职,卖掉了家里的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物品,开始学做皮鞋。当时,他的举动在世人眼中无疑是发疯。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酷似发疯的人,做成了中国鞋业知名品牌“康奈”,就是这么一个酷似老教授的企业家,通过一次次的“叛逆”,将康奈送出了国门,并且使企业完成了由“羊”向“狼”的转变。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鞋王,20多年前,因为养家糊口这个简单的生存原因,郑秀康在租来的8平方米住房里开始了自己的制鞋之路。

33岁拜师悄悄学做鞋

“20世纪70年代国家经济相当困难。我的家也是困难重重,爱人身体不好,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谈起做鞋子的初衷,郑秀康告诉记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唤醒了温州人,也使自己重新审视人生,考虑如何改变贫困的现状。

“那时,我决定做消费品,要么做沙发要么制鞋,而最终选择制鞋,是因为家里的住房太小了,一家老小挤在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里,连个沙发都放不下”,回想起当年已经33岁还拜师学艺的经历,郑秀康说,比自己小6岁的师傅直摇头说:不要学了,我只招十五六岁的学徒,学起来很难,而且最起码要3年才能出师的。

“我得养一家人的生活,教我吧,我能行的!”郑秀康的诚心最终打动了师傅,由于当时还在工厂里上班,郑秀康只能偷着学习制鞋技术,往往是熬夜到天明。凭借做机械工十几年的经验,仅仅40天,郑秀康就做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双皮鞋。

随后的几天,郑秀康又连夜赶制了几双鞋子,当年国庆节送到鞋店销售,鞋店老板看了鞋子后告诉郑秀康:别人的鞋子给14元,你的就给16元吧。

一个刚出道的新人制作的鞋子竟然比师傅的鞋子卖得贵,郑秀康的解释是:我是学机械出身,最重要的是看重技术标准,比如对于皮革的薄厚、每个部位钉的钉子、缝线之间的距离,其他制鞋师傅靠的是目测,但我却是拿卡尺一一测量,同样是39码的鞋子,尽管是手工制作,但绝对是相同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制作出来的鞋子看着舒服,穿着更是舒适。

副厂长下海甘当小鞋匠

“郑秀康能制鞋子”的消息很快传到工厂领导的耳朵里,厂领导担心人才流失,把已经是副厂长的郑秀康找去谈心询问,并向其承诺分房等各种优厚条件,郑秀康也不敢承认,只好说:“是我老婆在家里瞎做做,不是我做的。”

话是这么说,但是郑秀康算了一笔账,现在偷偷地做,每天也能做三双,一个月下来,挣的比工资最起码要多三倍,如果辞职专心做的话,则会挣得更多,媳妇孩子的生活就会更好点。穷则思变,郑秀康还是向单位正式提出了辞职,下海当了一名小鞋匠。

“最难的就是没有场地,没有资金”,回想起当年的艰难,如今的郑秀康说:非常感谢自己的老婆,家里8平方米的房子成了车间,老婆将陪嫁过来的物品全拿出来了,那个年代最稀罕的5块毛料和手表全部按照半价贱卖了。

“当时她的压力也很大,娘家人也不能理解,女儿才四岁,小儿子还在襁褓中”,郑秀康说,媳妇吃了很多的苦,自己全心制鞋,孩子全交给了她一人,那时没有自来水,她就去河里挑水洗衣做饭,担心把孩子留在家里影响活,扁担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装满水的桶,毫无怨言。

家庭作坊式地干了5年时间,1985年的一天上午,郑秀康获悉了国家政策允许个体户办厂的消息,当天下午,他就去注册了鸿盛皮鞋厂,并注册了鸿盛商标,鸿盛皮鞋也很快进入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

下海当上个体户后的第二年,郑秀康就带上了徒弟,市场需求大,但是没有资本扩大规模,家里的亲戚也很贫困,有心却无力帮助。于是郑秀康决定向房东借钱,病在床上的房东老婆婆看了郑秀康的鞋子后,拿出了500元交给了他。拿到钱后当即就去购买原料的郑秀康回家路过房东的门口,只听见房东的女儿和她的妈妈正在吵架:“你怎么把钱借给他,还不要借条,这钱是爸爸留给您养老的,他家两个孩子,老婆身体又不好,他做皮鞋做不成,拿什么还我们啊?”

“我是看着秀康长大的,为人忠厚老实,这孩子有出息,他会做成的。”老婆婆的话让一个大男儿当场流下了感动的热泪,后来,郑秀康很快就将500元还给了老婆婆,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事业做成,不负借钱给自己的大娘。

将皮鞋生产作为主业

企业有了规模之后,郑秀康开始酝酿机械化生产皮鞋,但一条流水线就要100多万元,靠着手工作坊积累的原始资金非常有限。此时,亲朋好友都向郑秀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没有现金,都是将家里的房产、地契交到了郑秀康手里。“摞起来足足有一尺厚啊”,郑秀康边告诉记者边用手比划着,终于从银行顺利贷款50万。成为温州制鞋业成功机械化生产的第一家。郑秀康告诉记者,借助这次资金上的助力,康奈鞋业开始步出温州鞋一向低廉的名声困扰。

随着制鞋业的发展和市场细分,行业整体的蛋糕越来越大,鞋已经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搭配。据统计,美国人一年平均要买7双鞋,中国将城乡平均后也可达两双。但是,随着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制鞋业发展也迎来了忧虑:国外竞争对手的进入。对此,郑秀康似乎早有准备,“这是必然,中国市场的蛋糕太大了,很多人都希望分得一杯羹。意大利的很多品牌就来中国自营或者寻找合作伙伴。”

即便如此,郑秀康依然坚持将皮鞋作为康奈的主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定要顶得住诱惑。当决策一个新方案的时候,战略是最重要的尺子,康奈的战略就是将皮鞋生产作为主业。”人的精力、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放大。为此,郑秀康拒绝了很多做太阳能芯片、药品或是房地产的生意人,他始终感觉康奈还没有

将制鞋业这块蛋糕完全吃透。郑秀康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康奈做成百年老店。

经过两年调整,康奈已在法国设立了销售分公司,同时进驻了数十家当地的主流商场。2006年7月9日,面积达280平方米的康奈首家海外旗舰店在巴黎市中心盛妆亮相。迄今为止,康奈在中国本土已拥有3000多个专卖店(柜),在海外拥有200多个专卖店(柜)。康奈的“十一五”规划是在海外开店达到1000家。

除了外销,康奈还做OEM,这部分占其外销比例的10%左右。记者参观康奈车间的时候,巧遇一个国外客商正在检查康奈给其企业做的一批鞋,每一双鞋他都要过目。看到记者从他身边微笑走过,他指着手里的鞋,对记者竖起大拇指。

记者从车间工人那里了解到,在他们这里OEM的都是国际著名品牌,每双鞋的成本比其他工厂要高出10元钱,就是因为康奈的质量有保障。这些国际品牌鞋的市场价格都是上千元一双,所以,成本高出几元钱不是问题,国际鞋商最看重的就是质量。

女儿眼中的企业家爸爸

“从小开始,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忙,一个星期只能见到一次是常有的事情”,作为郑秀康的女儿,如今已经是康奈集团主管营销副总裁的郑莱莉告诉记者,“但是父亲对我们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听妈妈说,在自己刚学会走路时,父亲就教自己跳舞,父亲边唱边跳,自己就睁大眼睛咿咿呀呀地跟着学,后来才知道跳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

子女长大后,孩子的教育问题郑秀康仍没有放松,女儿从天津财经学院毕业后,又继续到长江商学院就读EMBA。儿子郑莱毅高中毕业后,郑秀康就将其送往英国莱斯特大学,学习皮革的设计、生产与商务管理,在英国独闯三年,如今能够说一口纯正流利英语的郑莱毅现在也被聘为康奈集团副总裁,负责企业制度建设。

记者注意到,郑莱莉对郑秀康的称呼是“董事长”。郑莱莉解释,“在工作场合都叫‘董事长’,我们尽量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开始的确有些不习惯。”

家族企业往往都有这方面的困扰,记者采访过很多父子档或是夫妻档,他们都不自觉地将工作和生活相混淆。但时间一长,大家会有意识地规避,知道什么样的环境说什么样的话。

作为领导,郑莱莉给父亲打了满分,她觉得父亲是一个好领导,但从父亲标准来讲,郑秀康的分数并不高。

在郑莱莉的印象中,父亲在她和弟弟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关心并不多。小时候,如果家人能够出去吃饭,或者去公园玩儿,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也许一年都未必有一次这种机会。记者问及郑莱莉,“家人最近一次一起出去玩儿是什么时候?”郑莱莉想了半天,最终没有想起来,“我跟爸爸出去,几乎都是开会,开会完后立即回公司,根本没有玩儿的概念。”

郑莱莉告诉记者,“家里每年都有一次出国度假的机会,父亲从来都是缺席。”但是如今,她可以站在父亲的角度看问题,可以理解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郑莱莉已经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但是同样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总是出差,没有时间教育和陪伴女儿。

对父亲进行了一通“批判”后,郑莱莉放慢语速自豪地说,“爸爸是我最佩服的人,做事很稳健,是个非常专营的人。每做一件事,他都要研究出一套最快、最好的方法,都要认真努力地追求完美。比如他45天就可以做一双很好的鞋子,人家可能要三年时间;比如人家钉鞋跟都是凭经验,他是通过尺子量过后才下锤,所以两双鞋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温州市第一条机械化流水线就是他引进的,从而改变了温州手工作业的历史……”。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5

美丽的楠溪江畔,小小年纪的钱金波躺在绿草地上,看着空中红蜻蜓飞舞。晚霞中,钱金波追逐着红蜻蜓一起回家。

少年钱金波

钱金波的家在美丽的楠溪江畔,他是家里的老小。尽管家境贫寒,但5个姐姐和1个哥哥对他都很宠爱。姐夫中有学漆工的,17岁的钱金波就去学漆画。尽管姐夫是当地有名的漆工,但是每次干完活却都要请金波审核,这倒不是钱金波画得有多好,而是源于“柳毅传书”的故事。

姐夫给一人家的女儿嫁妆画画,画的内容就是那则动人的爱情故事“柳毅传书”中的某一个细节:龙女将一颗订情物交给了柳毅。钱金波总认为姐夫画的人物眼神不够含情脉脉。重画了数次的姐夫有点不耐烦,一句“就这样吧”就想收场,但钱金波坚持“不答应”。最终,作为师父的姐夫愣是被他拗了过来。

要做就做到自己认为最美的程度,这种执着的精神也使得钱金波创建红蜻蜓时,始终追求“以最美的形象向经销商、向消费者展示着自己的红蜻蜓”。

画漆画时间不长,钱金波又决定跟自己的另一个姐夫学木匠。18岁那年,钱金波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武汉,一人闯天下的艰辛从此开始。初始做木匠,屁股压着木头,手不稳,一锤子下去,凿子一偏,正好戳到大腿上,尽管钱金波用手紧紧捂住伤口,鲜血仍然从手指缝中溢出。

不过,木匠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从温州出来的钱金波穿着总是很新潮,当地人都把钱金波称为“香港小木匠”。就是因为太时髦了,也曾引起当地老人的非议。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脚穿7厘米高的高跟皮鞋、穿着喇叭裤的钱金波和小老乡去看电影,一位拿着剪刀的老太太楞是追着钱金波要剪去那肥大的裤脚。

4年的木匠生活也让钱金波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木匠是拼个人体力的手艺活,光靠着体力的付出和个人力量,很难做强做大。家乡温州永嘉当时是皮鞋业生产的中心,有着皮鞋生产的传统,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从事着与制鞋业相关的生意,于是钱金波也加入到全国各地推销温州皮鞋的大军中。经过8年的积累,钱金波带着120万元最终回到家乡创办了红蜻蜓。

虚拟工厂模式创业

“当我穿着背带裤、系着红领巾的时候,拉着妈妈的手,望着星空告诉她,昨夜我梦见了一只红蜻蜓”,12岁那年,钱金波把自己内心世界以一首诗的形式献给了妈妈。带着这样一种童年情结和梦想,31岁开始自己创业的钱金波无需策划,就给自己的品牌取名“红蜻蜓”。

1995年的温州已经有了3000多家鞋企,每年创造的鞋业产值达300亿元。那个时候,中国民营鞋企开山元老吉尔达前掌门人余阿寿和人称“鞋王”的康奈郑秀康已经组织了先进的流水线,拥有了比较大的生产规模。

就在这一年,闯荡商海多年的钱金波从与亲戚合办的鞋厂撤出股份,带着创业的热切愿望,更带着儿时关于红蜻蜓的美丽梦想,创办了永嘉红蜻蜓鞋业有限公司。

“跟别人走一样的路等于没有出路”,钱金波还没创业,他就已经将红蜻蜓的发展大框架搭建好了。那就是他首创、也是他非常得意的“无工厂”虚拟经营模式。钱金波认识到,自己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本不允许自己一创业就去建工厂,但是只要有好的产品设计,在温州不愁找不到代加工的。

在这个模式里,研发和设计是处于核心位置的。于是,在买了一栋办公楼后,钱金波开始搭建自己的销售团队,埋头搞起了产品研发。1995年,温州一位很有名气的制鞋师傅被钱金波看中,在此之前年薪5万的老师傅向钱金波表达了年薪10万的要求,结果钱金波当场再加两万,开出了12万元的年薪,这在当时创下温州民企先河的同时,钱金波以及红蜻蜓在当地一下子也小有名气。

如今,钱金波的红蜻蜓强大的产品设计开发队伍每年要开发新鞋的款式18000个,每年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近6000款。

钱金波像爱护初恋情人一样爱护他的“红蜻蜓”品牌,不断地美化完善它的形象,赋予它更美好的内涵。当然,他也“花心”过,“红蜻蜓品牌发展过程中,有太多其他的机会和诱惑,有拉我去开矿的,有拉我去做商业地产的”,钱金波告诉记者,“花心”的代价就是累,就是不快乐。这时我才意识到并坚定,红蜻蜓才是我真正一生的追求。

“市场无国界,品牌有归属”,钱金波说,现在家里所有人的户口都迁到了上海,惟独只有自己,仍然是楠溪江畔的农村户口,红蜻蜓就是要做归属于楠溪江畔的世界奢侈品牌。世界奢侈品牌Armani的创始人Armani一直是自己的偶像,他年过80了,仍然去亲自布置自己的橱窗,“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设计,无论是给自己的服装选择搭配还是红蜻蜓的专卖店设计,都是自己亲手完成,现在我还很年轻,等我到80岁了,我还要为我的红蜻蜓亲手布置橱窗,那将是我最理想的快乐”。

自己成为首个代言人

自认为是个营销天才的钱金波,创业初始并没有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花在生产上。一个鞋厂老板不抓生产,听起来不合逻辑,但是钱金波有自己的考虑,他要的是“品牌开路、文化兴企”。

一双皮鞋拿在手上,根本没有任何装饰,消费者也看不到是什么品牌,顶多鞋盒上有个“××工厂加工”字样,接受记者采访时的钱金波举着自己的手机说:“你看到手机,就知道这是什么牌子,因为企业已经将品牌标识打在最显眼的地方了,现在专业说法叫视觉形象,1995年时,我不知道这个专业名词,但是从小我就对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那时我就琢磨在自己的鞋面挂上红蜻蜓的商标扣,在鞋底上印上红蜻蜓的商标;自己还亲自设计鞋盒包装,黄颜色的外观打破以往守旧的蓝灰色形象,同时在鞋盒上印上红色丝带,我的想法就是,商品应该进入礼品化时代。”

拿着自己的鞋盒和产品,钱金波成为温州第一个上温州电视台给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推销的老板,实际上也是红蜻蜓的第一个形象代言人。

春天,钱金波到山上采来鲜花和绿草,到小河边寻找鹅卵石,带着自己采集来的这些“宝贝”,在绿草、鹅卵石铺就的方寸之地,钱金波设计摆放着每一只鞋子,请婚纱摄影师为自己的“红蜻蜓”拍摄艺术照,“每只鞋子都是45度角摆好,只有这个角度出来效果才是最美的,每个镜头我都要亲自看好,完了才让摄影师按下快门”。

随后,钱金波将这些艺术照全都放大成婚纱照大小并塑封,每个发货箱里一张,这样的高投入给了众多经销商意外的惊喜,他们纷纷将这张“婚纱照”挂在自己的店面里作为宣传单,这也带给了钱金波意想不到的品牌宣传效果。很快,红蜻蜓迅速地打出了名气,打开了局面。

5年未贷款一分钱

不到两个月时间,在渠道建设和产品研发上花狠力气的钱金波就将自己的创业准备金120万花光了,资金短缺,从银行贷款必须有担保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的钱金波向当地建行行长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理念,说起自己如何开拓市场,“这个年轻人的确是与众不同,看问题总有自己的思路”,被打动的建行行长“违规”给予钱金波30万贷款。

“从那时起的随后5年,红蜻蜓就从没有贷过一分钱”,如今的钱金波表示,前期的营销为后期的市场扩张做了极好的铺垫,“每天都是客户找上门来要货”,有的甚至一出手订金就是15万元。

那时的钱金波似乎天天都是在数钱啊,“是很兴奋,短短三年,红蜻蜓销售规模就达到了3亿元”。钱金波说:“我把红蜻蜓这三年定位成绿草计划阶段,即通过低成本加速扩张,经销网点像绿草一样铺向全国,达到2000多家,但是我也没有喜出望外,此时的红蜻蜓开始面临下一个目标的挑战:供应不足成制约,全国不同区域窜货严重导致压价,客户信心不足,品牌形象受到一定的损伤。”

1999年,钱金波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阳光工程计划,所有的经销网点必须转型改造成专卖店,由红蜻蜓自己掌控。到2000年为止,红蜻蜓在全国的专卖店一下子突破了2000家,年销售额达到7亿多元;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拥有销售终端4000余家。

全国首推GT模式

回想当年温州3000多家制鞋企业,到今天发展不错的也就十几家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很多企业只有生产却忽视渠道,尽管红蜻蜓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渠道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十多年后的今天,跟所有企业一样,红蜻蜓面临着租金的上涨和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如果专卖店的品种更丰富,堂店向深度、广度和高度鏖战,就会降低营运成本,同时也能更好地突出品牌整体时尚性”,钱金波确定下思路,公司又成立皮具事业部和服装事业部。

2007年底,红蜻蜓在全国首个推出了GT(集成店)。这种全新的专卖店模式,钱金波亲自参与店面设计,集合了红蜻蜓品牌的鞋子、皮具、男女装、饰品、香水等,构成了奢侈品经营模式的“集成”概念,一站式的购物方式以及店内导购员的优质服务开创了国内同行业的先河,让消费者有置身于奢侈品店的感觉,而其亲民的价格又使红蜻蜓成为消费者“买得起的时尚品”。

这一起源于欧洲奢侈品牌的业态模式,也让红蜻蜓的单店业绩迅速提高,利润比普通专卖店提升20%以上,目前,红蜻蜓集成店已在全国开到300多家,钱金波说,红蜻蜓今后将以集成店扩张。

集成店让钱金波享受到接近目标的甜头,“今后3年将发展到500家,由此,集团销售额也将达到50亿元”,按照钱金波的设想,扩张计划也意味着对资金有很大的需求。

“红蜻蜓已经进行了体制改革”,钱金波告诉记者,红蜻蜓最初创业时是5个股东,现在则发展到14个,其中有不少是全国各地的优秀商入股的。钱金波的股权也由最初的76%降至49%,面对很多人“你怎么也得拿个50%以上的绝对控股权啊”的劝阻,接受记者采访时,钱金波笑着说:“我的优势就是整合全国市场,股权多一两个点又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呢,就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来说,红蜻蜓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就在于14个人的团结抵御,其抗风险能力肯定比我一人强啊。”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6

儿童舞蹈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一直是中国家长关注的话题,《热带雨林精灵夜》在加拿大被列入政府推广教育项目,是专门为4到12岁的儿童及其家庭编制的舞剧。现代舞可以带给儿童什么?如何用儿童的视角让他们参与到舞蹈艺术?如何为儿童服务?针对以上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加拿大Sursant现代舞团团长Adam Dymburt。

致家长的一首诗:

把孩子还给森林

采访完毕,Adam Dymburt邀请我看剧,并感叹,“这是写给儿童的舞剧,成人往往看不懂。”

看不懂?然而大幕拉开,我是真比不过现场的孩子了。《热带雨林精灵夜》开演前,舞团的女舞者带一位主持人先用十分钟暖了暖场,和孩子们做些互动。没有报幕,没有语言,只见女演员滚了上来,在大柜子里钻进钻出,做各种夸张表情,一会从柜子里变魔术一样扔出一沓又一沓彩色的纸,一会又站舞台上神神叨叨抽出一团五颜六色的卷轴……

演完了,女演员带着各种小礼物走到孩子们中间分发,问孩子:“我刚才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全场过半的孩子举起了手,争抢着回答问题。

一个个奇思妙想,“刚才这位女士先起床,化妆,带着包去坐公交车。”“她住在一个柜子里,柜子就是她的家。”“很多彩色的纸包围着她,欺负她,她烦了,全部扔了。”……

我惊诧了,女演员却说:“全对了,这就是讲了一个女职员的一天,起床,上班,乘坐公交,带着繁杂的文件到公司做演讲。”接着鼓励孩子们,“接下来的舞剧就这样,按照自己的想象,看自己的故事。”

故事开始了,舞台比较简陋,没有太多的道具,七八个演员穿着花里胡哨的,演员有像猴子一样在地上爬的,有孔雀一样不停转身体的,鸟鸣的配乐一直在响,一会是踩着高跷的超级巨人、一会是矮人国里的小个子……有一个人穿西装、夹公文包慌慌张张不停闪躲。孩子们哈哈大笑,笑的我好奇。

我问身边的孩子,“你笑什么?”孩子说:“好笑啊!”一会孩子又扭头告诉我:“看,有小偷!啊!兔子!”――我仔细又看了看,才也觉得有些好笑。

《热带雨林精灵夜》讲述一个“小鞋匠”的冒险故事,奥古斯特是一个勤劳的鞋匠,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假期两个字。对外界世界了解甚少,对工作以外的一切事物感到害怕。

有一天奥古斯特在离他鞋铺很远的地方,无意闯入一个奇妙的水中森林。那是一个属于小矮人们的地方,充满昏暗与微弱的灯光的世界。疯狂、柔弱、微醉又精致的各种动物和精灵做着夜间舞。所有生物旋转着、舞动着、嬉戏着。小矮人们漫不经心又傻里傻气的个性,充满无懈可击的魅力……鞋匠开始了他奇妙的冒险……

满场的孩子没有一个规规矩矩坐着看戏的,要么大声笑起来,要么站起来跑动。而据Adam Dymburt说他们一开始要做的就是这么一出剧,“把孩子还给森林。他们太长时间总是坐的规规矩矩,成排规规矩矩站着。上课、下课、受教育。他们的树洞和森林快没了……得让他们回去,回到有精灵的地方。”

舞蹈从来不是一堂课

虽是讲述的一段轻松有趣的故事,舞团的工作人员并不轻松。记者开演两小时前在省会大剧院的后台采访,“孔雀哥哥”、“猴子姐姐”、“白兔妹妹”包括“鞋匠团长”都一边回答问题一边紧张的排练、下腰、预演动作。

团长Adam Dymburt已经61岁,头发花白的他时常放声大笑,状态高昂,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不在话下,和记者采访的间隙中依旧不忘对着团员比比划划。

记者问了团长Adam Dymburt一个问题,“舞剧里您讲述‘鞋匠’为当代的生活方式所困,只有工作,失去了世界。那生活中您是怎样的?能抛弃工作的冗杂?”Adam Dymburt大笑:“不能,我做不到,每天全世界巡演,这次光中国就演四十几个城市。只是尽量改,这就是成年世界的一个悖论。”

据Adam Dymburt介绍,Sursan成立于1985年,是一个致力为年轻观众提供舞蹈表演的现代舞舞团。1987年Adam Dymburt的太太Francine Chteauvert担任舞团艺术指导和舞蹈设计。

“Francine Chateauvert是个奇妙的太太,现在我们住在大草原上每天和动物作伴。她写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讽刺’我,告诫我。她之前除了在剧院跳舞还曾在马戏团工作,把美妙简单的快乐、把复杂的思考放在有趣和单纯里,是她的强项。是她创作了《热带森林精灵夜》这出舞蹈。”

Francine Chteauvert还有很多类似作品,比如2005年的《夜幕》、2008的《花园的角落》、2009年的《Boo》等。作品时常在加拿大各大知名艺术节上演并获得加拿大魁北克小镇的艺术创作奖。

至于为什么专门提出“儿童现代舞剧”这样一个概念,Adam Dymburt反问记者,“你采访过中国的舞者名家,为什么不问他们专门提出成人现代舞剧这个概念?”

在Adam Dymburt的理解里,“现代舞之母”邓肯的现代舞艺术原本就是反叛和自由的游戏,她当初是为了让女人从芭蕾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的利用肢体激情表达情感和灵魂。“反传统就是艺术的最核心精神。”

专门为孩子排练舞剧则是因为Adam Dymburt和妻子认为孩子失去了参与和话语的机会,“这是一个被成人占据的世界,从没有人在乎过孩子的需求,为孩子服务。许多孩子都希望自己富有创造力,他们也拥有开发创造力的本能意识,却没有什么机会去展示自己。我们并不能全部时间给他们上课,这个舞剧是专门为4到12岁的儿童及其家庭编制的。不能只是高高在上的教育他们。舞蹈不是一堂课,艺术首先要吸引。”

“我希望孩子从《热带雨林精灵夜》里带走的是对以后生活有益的东西。让他们认识到,生活可以发生改变,人们不必一成不变。任何人都能决定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生。我不想称舞剧为一堂课。这个舞剧的出发点是使人们用心去感受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事物……情感上触动,一种快速反应。我希望他们离开时,也能随身带着这种收获到的心灵感应。就像读一首唯美诗歌,意思都不用明白,感觉到美就行了。”Adam Dymburt说。

如何儿童革命: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

波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曾描述过这样一种观点,自秀兰・邓波儿起儿童成为成人世界的玩具,成为电视的包装品,模仿着成人的穿着、口气、语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审美、我们的艺术,其实都是让儿童去接受,去塑造儿童。

Adam Dymburt十分认同这种观点,“你看贝克汉姆的女儿,就是一个穿名牌的机器。”纵观中国的儿童也正沦陷这种“困境”,从舞台上小朋友唱“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到电视台为了逗乐,诱使小孩表现出成人式的狡黠,再到四五岁的孩子熟练的使用成人交际的客套话……这些无不昭示着成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正日益侵入儿童的生活。

艺术和舞蹈何尝不是?我们世界里的儿童只有孔融和仲永才能引起赞美,但是真正的儿童在哪里?去哪里给他们艺术?怎么给他们教育?

第26届渥太华国际儿童音乐节上,《热带雨林精灵夜》舞剧团邀请孩子们共同搭建了一堵“森林之墙”。“墙”由来自渥太华4所小学的400名学生装扮而成,这些小学生经过艺术家的专业指导,以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孩子们纷纷高兴的换上衣服,选择位置,高兴的参与到呼吁中,接受舞蹈语言中训练,严肃的告诉成人要关注循环利用及减少污染。参与创造才是儿童教育的意义。”

济南演出前一天,Adam Dymburt联合省会大剧院做了一个“大师班教学”活动。“下着大雨还是来了二十几个济南小朋友。”

舞团的演员史蒂芬妮参与了教学,她这么告诉记者,“我先让小朋友们围成了一个大圈,模仿我的舞蹈动作。模仿过后,再让他们每人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作,最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将每个小朋友做的动作连起来一起做,竟也成了一段有模有样的舞蹈。”

整个舞蹈教学活动中,史蒂芬妮鼓励孩子们分组模拟雕塑和雕塑家,进行角色互换,“我不为小朋友设定任何限制,完全靠孩子的想象力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动作。我在舞剧里饰演的就是一颗植物。植物怎么饰演?这不是可以教授的,是需要自己想象和创造的。”

“儿童革命是指对当下教育方式和文化环境的反叛”,Adam Dymburt和记者探讨的时候这么解答,“在我的理念里就是寻回创造力的革命,孩子们本来就是天才。成人采取的只能是吸引和调度。”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角色游戏;规则;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76-02

“星期8小镇”情境游戏室是根据大班幼儿发展特点,创设的有别于以往角色游戏的角色体验室。游戏准备和规则别强调了商品价格、消费价格、工作薪水、钱币储蓄等,在游戏中孩子们工作、消费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强调进行正确的货币交往。而只要参与游戏拥有护照,表示自己是“小镇居民”,作为角色游戏中工作的角色,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劳动获取印章和钱币”,并在游戏中有了钱币储蓄功能。正是有了这种较真的游戏规则,使得我们的“星期8小镇”有别于以往的角色游戏,孩子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快乐的角色体验,激发自己的潜能与兴趣,同时游戏规则的改变,给角色游戏中的幼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发展价值。

一、“货币使用”规则,促进幼儿人格发展

幼儿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当今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以本我、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需求。但是孩子们自从成了“星期8小镇”上的“居民”,行为有了一系列变化:班上的陈文文当上了娃娃家的妈妈,这个“妈妈”手里只有两元“钱”,想买手机又想买蛋糕,但是“妈妈”答应了娃娃家的宝宝买蛋糕过生日,所以想了很久,放弃了买手机,还是给娃娃买了蛋糕。

这个孩子在游戏中从犹豫不决到下定决心的思考过程反映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的心理,使游戏变得真实,标志着幼儿心理的成熟和责任的体现。如果没有货币规则,孩子们扮演的角望会变成行动的内驱力,会不断地“占有”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东西(如手机和蛋糕都想要),游戏将变得混乱,得不到发展。那么这个“只有两块钱的妈妈”也将不再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正是由于这些游戏,这些来自于伙伴、环境的教导,幼儿一方面满足“本我”(当娃娃家的妈妈),一方面也建构着“自我”和“超我”(要给娃娃买蛋糕,而不是买手机玩)。再比如:有个幼儿扮演“医生”,他意识到医生的责任,连父母来到身旁时,他都要求父母等候一会儿:“妈妈,请您等一等,我这里还有病人啊,我可不能撇下他们不管。”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超我”。可以看出游戏中游戏规则的遵守能达到生物内驱力和规则约束力的平衡,既满足了“本我”,也发展了“自我”、“超我”,让儿童的人格更加完善地发展。

二、“货币储蓄”规则,促进幼儿对理性消费的认识

大部分大班孩子对理财还没有意识,对理财能力而言,关键的培养期是5~14岁,理财教育被称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所以在这个在游戏中让孩子对消费、给予、储蓄等进行尝试。不但得到了情感满足,而且明白了劳动的意义和体验了“消费”的快乐,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建立了不乱花钱、合理消费的意识。

因为有了货币规则,我们在“星期8小镇”角色游戏中提供了理性消费的模拟平台:他们把赚到的钱存到小镇银行里,从而有了储蓄观念。但是每个人都在储蓄,使得超市等消费场所变得冷清。于是作为“镇长”的笔者和居民们一起去发现:娃娃家的宝宝们没有奶粉了,妈妈过生日没有礼物……引导孩子们进行合理消费。于是在游戏中新添了一条规则:储蓄金额达到50E币以上,多出来的就要进行有意义的“送礼物活动”(给娃娃送生活用品、捐给医院),让他们体会到“用钱”的意义。

通过事件调整心态,重新回到“小镇生活”,借助虚构的事件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帮助幼儿解决情感认知上的冲突,丰富孩子们的智慧生活。

三、“坚持工作”规则,促进幼儿意志行动的发展

游戏规则折射出游戏的自我约束和幼儿自然游戏动机,是同伴间共同约定并遵守的。而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的,在游戏中要坚持做完一份工作(一定的工作时间)才能得到工资和印章。让一部分孩子产生“不愉快”。如李易是我们班上的“坐不住”,很难专注于某项活动,一会儿去电视台做摄像师,一会儿在超市整理货架,觉得没意思又到医院当医生,没有病人时,他又跑了。所以第一次游戏结束,没有得到“工资”,看看自己护照上的一片空白,有些发呆。第二次游戏亦然。到了第三次游戏,他站在游戏室中间想了2分钟左右,终于选择了去医院工作,每次有病人来时,他都特别兴奋,但是在重复地“看病”中表现出了坐立不安,然后他看看“院长”手上的记录表,又继续坐了下来,即使没有病人时,他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最后,游戏结束,他拿着赚到的“工资”和护照上盖着的印章,兴奋地跑来找我:“老师,看看我的工作!”

游戏中的“坚持”规则,驱动幼儿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游戏,因为没有做完“工作”就没有“收获(工作印章)”,所以心理活动机能告诉自己要专注于某项事情,使孩子实现对于自己直接冲动的控制,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会把“真实的自我”和“虚构的自我”,即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该角色的行为规则一一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四、“工作经历”规则,促进幼儿对各阶层劳动的认同和幸福感

社会情感发展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不可或缺,但正确和积极意义的情感体验对于大班幼儿尤其重要。皮亚杰认为: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一个不断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可见成人的社会价值观对儿童的影响,而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总会有一些功利的想法,认为只有“医生”、“警察”等职业是高尚的,“擦鞋匠”是地位低微的。我们的孩子将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可能都是普通的劳动者。怎样的情感体验才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呢?在以往的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总是去参加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加愿意当“医生”、“警察”或“理发师”,而擦鞋的工作不够好,不是他们工作的首选。当“记者”因为鞋子很脏找不到擦鞋匠很着急时,一个孩子临时当起了擦鞋匠,于是“镇长”极力赞赏了擦鞋的工作。在游戏结束时,教师让孩子们谈谈“当我的鞋子被擦得很干净时,心里有什么感受?”找出这个职业的快乐。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们将游戏规则做了以下调整:(1)每个居民都要有所有的工作经历(盖满12个不同的工作章)才能评选优秀居民。(2)擦鞋铺等工作岗位有“工资”。到了第二次游戏时,孩子们都积极得去招聘擦鞋匠、看守员等工作,这个事件让孩子们意识到小镇中的工作不分好坏,能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取劳动成果就是快乐的。

这次游戏规则从幼儿的主观发展到师幼同构,游戏规则的调整促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和肯定了劳动的价值,表达了对劳动的敬意,传递了“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也促进了孩子体验不同的劳动岗位。这个事件让孩子们意识到能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取劳动成果的幸福,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体验,对孩子们在未来承担社会的真正角色有着深刻的意义。

观察大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可以发现幼儿的感情之丰富、之饱满,他们把每一个游戏情节几乎当成了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幼儿在游戏中相当敬业。他们所表现出的认真的情感态度在其他活动中是很少发现的。在“星期8小镇”角色扮演中,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反映出本真的自我。这种“本真的自我”反映的正是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这些态度和品质正是孩子们长大后走入社会必须要有的品质:对工作的责任心、尊重、热爱以及在生活中的理性消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笔者相信游戏中的这些精彩表现会使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王燕飞.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和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2010,(09).

[2]王春燕,李慧慧.幼儿园角色游戏:基于观察和调查的研究[J].幼儿教育,2009,(15).

鞋匠的儿子教学设计篇8

首先明确该理念的基本概念。“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关键节点是“写作”,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主要考虑的是如何促使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发展最有助益,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的运用,将文本的奥妙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写作理念、写作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虽然在形式上仍旧表现为既定文本的阅读教学,但“读”和“写”的教学目标交织在一起,教学是为了寻求二者的耦合,力求做到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聚焦。从这一目标出发,“写作本位”范式下的阅读教学,在“教什么”“怎么教”的确定上,以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上,也往往和传统的阅读教学不同。在传统的阅读本位教学中,教学是为了读懂文本,其重难点主要是放在对某些重要文字、主题等的诠释上;而在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写作的认知,其重难点放在对学生写作缺陷的弥补、写作素养的培养上。总之,为写而教。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容易将“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与当下较为流行的“注重显性写作的读写结合阅读教学”相混淆,以为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写一写便做到了“写作本位”。笔者致信专家,幸得指导。先生明确答复:二者不是一回事!二者区别根本在于目标定位上的差异。读写结合仍旧是“阅读本位”,二者的认知取向是不一样的。在“阅读本位”下,读、写教学的主要目标往往并不对应,写作迁就、依附于阅读,它所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现有的阅读状况与文本理解水平,涉及的写作部分常常是随意的、附加的、次要的、局部的。它是以阅读来带动写作,在畸形、强大的阅读系统中偶尔关照一下写作,使写作不至于“杳无音信”。而在“写作本位”下的阅读,自始至终贯彻着阅读指向写作的原则。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和归宿,阅读须服务于写作。它所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的写作观念与写作实践中的问题状况。其中的写作教学是有意的、基本的、主要的、全局的,写作始终是主旋律。

“写作本位”的本质是“人本位”,而语文教学之目的即为养护儿童的言语生命,使儿童能通过言语表达展现自我本色,凸显独特性与个体的真实存在。“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观照下的教学要力求做到“目标指向写作,让阅读与写作在同一点上双重聚焦”。为达成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处理好主体“我”与客体“他”的关系,在二者的变式交互中,让学生更为深入体验文本的写作秘妙,解读文本中蕴藏的写作密码。

一、“我”就是“我”—— 捍卫个体解读的个性

“写作本位”观提醒我们要在阅读中让每一个体保持本性独立,读者结合个体的不同经历背景,做好个性化、主体性的解读。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费劲地引导,排除三五个“错误”答案后,终于找到久违的“正确回答”,唯有此时方喜形于色。目标指向错误的教学很容易演变成对学生的迁就、强制,甚至是压迫,教师为了追求既定的标准答案,想方设法让学生“团结”到教师或者教参的文本解读中来。在设计“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阅读个性的捍卫,常腾出时间让学生在潜心会文后,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达到人与文的思维互动。

【案例一】

例如在《月光曲》一课教学中,“写作本位”教学目标体现在“了解传说故事的情节构思”上。

师:作家创作故事,需要构思情节。情节,就是故事发展的线索。刚才大家已经概括出了文章大意,现在来体验传说故事与众不同的情节就简单了。请再次速读全文,看看文章作者都写了哪些情节。

生:(相互补充发言)贝多芬到小镇演出,贝多芬发现皮鞋匠兄妹,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皮鞋匠听月光曲时的想象,贝多芬奔回客栈创作月光曲。

师:弄清情节发展就理清了课文脉络,这些情节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整个故事。现在请大家想想:本课文写的是一个传说,而传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情节中的各种巧合,它使传说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在本文作者设计的情节中,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值得琢磨的“巧合”呢?

生:我觉得贝多芬在小镇散步,路过茅屋就是最明显的巧合。

生:贫穷的盲姑娘热爱音乐,特别热爱贝多芬的曲子也是巧合,正好贝多芬路过时她在弹奏,真巧。

生:我觉得盲姑娘的双目失明也是为了情节发展而精心安排的。我听说双目失明,听觉就更发达,想象力也与众不同,所以下文才会出现大段想象。

师:你好像没有看清楚,下文写的几乎是皮鞋匠的想象。

生:兄妹长期在一起,心灵有感应。(众笑)

生:我认为他说得对。贝多芬耳朵失聪,盲姑娘失明,有点同病相怜的味道,这真的越看越像是一种精心安排的巧合。

师:大家说得很有意思。记住,传说故事中的巧合对于情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随意安排的。让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如没有这些巧合,故事将怎样发展呢?

生:他不去散步就不会发现盲姑娘,也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

生:发现了盲姑娘不是那么热爱音乐,也就不会有演奏,有创作。

生:没有双目失明就不能激发贝多芬的同情心。

……

师:总之,少了这些巧合,故事就无法推进,也就吸引不了读者。记住,好情节源于精心构思。(板书:精心构思情节)我想今后大家动笔写作前会更加慎重思考,全盘布局,不会再“脚踩西瓜皮”,随处滑行啦。

上一篇:中秋节寄语祝福范文 下一篇:大班毕业教师寄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