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

时间:2023-11-11 01:50:10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1

那么,怎样才能捕获触动心灵的涟漪呢?

首先要发掘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其次是提炼素材。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人生的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所以,作文要善于小中见大,赋予深意。

再次是写好细节。提取生活中的细节,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触动人。细节描写,就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的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下面是以“触动我心灵的――”为题写的几篇作文,文章真实可感,给人予启迪。

触动我心灵的阳光

地球不停地转动,时间仍在流逝,那触动我心弦的暖阳却还在我心中。

――题记

门外阳光灿烂,鸟语花香,让我不禁想起那次冬日的情景……

“快点起床,今天我们要坐车去姥姥家。”什么,我没听错吧!又要去姥姥家,我们可是前天才去过。到姥姥家固然好,可在客车上时刻就不那么美好了。要知道我可是非常晕车的。

最后,我还是被老妈一拖二拉三拽似的弄上车。外面一阵阵瑟瑟的寒风让我立马关上了窗户。客车以蜗牛般的速度在崎岖的公路上走走停停。也许是姥姥家的风景吸引我的缘故,我居然没有晕车的迹象。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一会儿我就感觉胃里在翻江倒海,终于忍不住“哇”地一下,把今天连带昨天吃的一起吐了出来。

旁边的阿姨关切地说“孩子这么难受,你把窗户打开吧!”“可外面这么冷,窗户打开,大家不都吹冷风了吗?”“没事!”车里又有几个人微笑地说。

“对了,我这有晕车药,给孩子吃点吧。”“我这里还有一瓶没喝过的水。”大家都关心地说。

这时,妈妈感激地接过他们手里的东西,不好意思地把窗户开了点缝。

窗外的阳光照到我脸上,尽管外面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但此刻,阳光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的心里暖暖的。

坐在车上,阳光洒在我的脸上,吹着温暖的寒风。我不再感到寒冷,因为我的心灵充满了阳光,这些阳光触动了我心中的弦,让我的心奏响了美妙的乐章。

汽车到站了,大家都微笑地跟我们说再见,妈妈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小太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温暖的话语照亮别人,让别人的心中不再寒冷。

如今的我心中充满了阳光,我的心中不时地还会奏响那个触动我心弦的阳光乐篇。

我想这个阳光会为我驱寒冷,让我懂得这世间的温暖。我也会把这个触动我心弦的阳光传递下去。

触动我心弦的阳光,我会一直留在心中。

触动我心灵的天使

上帝说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天使,以前我不相信,因为天使是圣洁的,是不容侵犯的美好,但人类有很多丑陋的一面,根本不配做天使,直到我偶然见了那“天使”,才相信这世界上还有圣洁的天使的存在。

七月底正是闷热的季节,我手上拎着两个大包,后背背着一个小包,在公汽站焦急的等待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看见了一辆公汽缓缓向我驶来。我上了车才发现没位子了,但我还是很高兴的,吹着车内的空调,那颗因炎热暴躁的心如春风拂过般舒畅。

车又在一站停了,上来了许多的人,不大的车厢顿时被挤的满满的,我皱了皱眉,刚想往后退几步,突然,身边的小姑娘叫住了我:“姐姐,姐姐。”我回过头去望了她一眼,入目是满眼的白色:白色的发夹,白色的纱裙,白色的手套,再配上她那白嫩嫩的皮肤,给人一种天使堕入凡尘的感觉。

“姐姐,姐姐。”小女孩的重声将我唤回现实。我微笑地问她:“小朋友,你叫姐姐干什么呀?”那个小女孩用手指指后面,说:“姐姐,这个位给你坐吧,那是我爸爸。我可以坐在他的腿上。”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一个中年男子坐在那里,我便回过头对上女孩说:“那真是谢谢你了!“不用谢了,老师说过要帮助别人,那样自己就会很开心。你坐吧,我走了。”那小女孩说完就向她爸爸那里挤去。我也坐了下来。

当我坐下后,把包从背上取下来,放在座位的下面,抬起头,突然从后视镜里看见了让我讶异的一幕:刚刚给我让位的小女孩就站在那个所谓的爸爸旁边,她的身子靠在椅子上,一双小手死死的抓住椅背,勉强撑住因惯性而向前倒去的身子。那一刻,我的心似乎受到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一种热乎乎的东西在全身流动。

后来,我细心地观察了她,坐在她身边的中年大叔年纪并不大,也没有搭理她,根本不像她的爸爸。后来中年大叔到前面一站下了车,而她还在车上时,我才似乎明白了,原来她用谎言让位给我。我羞愧了,看着后面的小女孩终于坐下来时放松的样子,我的心也跟着松了下来。

客车到了下一站,小女孩下车了,我久久望着她的背影向天边走去,渐渐地,我分明看到她仿佛伸出一双洁白的翅膀,向天边飞了起来,成了圣洁的天使。

下了车,这种感觉还呈现在我眼前,许久许久。我不再感觉那么的炎热了,我的心情好爽好爽,因为我在车上遇见了那触动我心灵的圣洁的天使。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时随地触摸身边的可用之处,成文自然不难。但是,用心突破,贵在坚持。如何实现,我个人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一是给生活一份诚心。

做人处事,都讲诚心和专心,只要自己的心在每个方面存留,自然会时时在意,而且会引起触动。触动而生文,大家都清楚。在写作方面,诚心更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投入不到其中,就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流畅的文笔。

当今社会,信息发达,学生的心灵被大多占据的是网络,因为网络提供的方便,许多同学都很容易地应付文字,“百度一下,全都知道”,自然无需研究和思考,同学们的思维是广阔的大千世界,却很少触及到身边的人文感情,提起笔来抒发感慨的机会真是少之甚少;经济社会大潮流的影响,从小学生身上就有了“向钱看齐”的错误价值观,难以心平气和地学习和写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触摸社会的多角度让许多同学不会用心去研究和学习,从小学到中学,孩子们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但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的人越来越少;家庭教育的包办让孩子们从事尝试体验、接受挑战自我的机会极为稀少。所以,没有了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没有了心灵上的巨大触动,没有触动自然难以成文。

李白醉酒成佳文,杜甫抑郁出佳作,都是从内心的喷发里才有了千古佳句,当然这些都是从具体的生活体验中勃发出来的。所以,诚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用一个积极的态度去聆听和欣赏身边的诸多美好,长久你就会对众多事物有一个清晰的积淀和酝酿,自然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文思泉涌。

处于学习的浮躁情绪里,根本就感觉不到身边的感动和感激、感觉不到秀美的氛围和人文的和谐。常常问问自己,你爱父母吗、爱学校吗?常常问问自己,你热爱学习吗?常常问问自己,你热爱写作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我觉得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你已经走进了生活的“心灵”。作文源于生活,说明你已经在为自己的写作垫好了基础,打好了根基,剩下的就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当有一些触动触及神经,马上拿起笔写下来,长短不做要求,文体不做要求,随心抒发,长久解决枯燥情绪,形成写作的自主性,攻破被动瓶颈,自然有效。

二是给自己一颗恒心。

持之以恒,滴水穿石,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作文自然也需要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和进步。面对失败,畏首畏尾,自然不可能取得突破。许多同学经受不住打击,面对困难,选择放弃,这不是作文的失败,这甚至可以说是你做人的失败。

想想高尔基,从一个仅识得不多字的平常人到一个人人敬仰的大文豪,长达多年的轮船读书史,造就了他的成功,他的持之以恒让人为之竖指;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他仅是一个拥有初中学历的人,在多年的写作史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大家可想而知。在光环的背后,都有着辛酸的历史,我们都懂。想取得作文的巨大进步,改变自己的恒心一定要拥有。从作文的基本构成(字、词、句、段、篇)逐项促进,是很有必要的,加强积累,加强练习,尤其是要用心去注意,长期你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三是多一份细心。

文人墨客,一定都是有着敏锐的神经。小草探头,就会有季节更替、岁月轮回的感叹,也会有希望在即、春光一片的遐想;落日斜阳,顿觉夜幕降临,今日逝去;对酒当歌,以身边平凡之物入笔,佳句连篇。许多我们本感觉再也平常不过的东西在作家的笔下有血有肉,而且读完之后我们为之动容,会想起自己,甚至还会浮想联翩,由小到大、由表及里,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为什么他们的笔下会有这么精彩的渲染,是因为其缜密的思维和细致的心思,也是因为用心触摸了身边的细细碎碎。落日余晖本是自然的景观,每天如此,但是作家却感受到了其他人没有感受到的别致,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多出了一份心,这份心就是“细心”。粗犷之人难有文气,也是自古人人都懂得的道理,所以作文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比别人多一份心。

无话可写,是因为心里没有积淀,内心世界的博大充盈是写好作文的内因。所以,必须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诚心对事对文,用恒心做事作文,用细心给作文铺路。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3

关键词:例说 古诗 情法

人生在世,百物感心,百事摧心,人虽有理智,但终归是情绪的奴仆。一切艺术的精髓,其真实姓名唤作“情”。以此推之,诗皆抒情。即使诗言志,志属情志,即使诗言理,理属情理。可以说,诗的天下,就是情的天下。

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简要例说古诗中的“情”法。

一.触景生情法

赏花花有语,触景景生情。景是情的母体,写景中蕴含情意,情是景,是婴孩,抒情中不失景趣。此类诗作,下笔需灵活,不滞不离,畅快淋漓,方为上乘。《闺怨》一绝,隽永妙到,评家品鉴,定为“毫巅之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上诗首句从闺妇写起,“不知愁”生出悬念,令人顿生疑团,这是为第三句的转句作逼势。第二句紧承“不知愁”,闺妇满心欢喜的妆扮自己,何愁之有?第三句猛然转出“忽见”二字,情感逆转,由沸点降到冰点,正是触景生情之法。所触的景是“杨柳”,所生的情是“悔教”。“杨柳”的符号中已具有追远怀人的密码,所以顿生“悔教”之情,“悔教”的情感定位中,已经激活了“柳色”的郁郁葱葱,丝丝拂情,所以景语便是情语。现在场与回忆场因“杨柳”与“柳色”而重叠而分离,于是,诗心愁怨,诗情缠绵。

二.借景抒情法

人和自然的关系如同婴孩和母亲的关系,人只要投入到景的怀抱,灵魂便有了皈依,精神便有了依托,生命便有了根基,真情、纯情、亲情自生。所以,景物就是诗情最恰当的形象载体。写景要含情而含蓄,写情要缠绵而悱恻,二者既要兼而有之,互生互存,又要分明清晰,方为神品。读此类诗何为景句、何为情句易分,要将借景抒发的情以及景句生出的情句、情句源于景句之间的关系看准,则不易。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精光万丈。章法上景与情虽然分写,但读来不觉其分,且有紧密之感,此诗当有神助。第一句写山中所闻,耳中只听风急猿哀,暗写心哀;第二句写水上所见,眼底只见沙白鸟回,暗写身孤;第三句承接第一句“风急”,暗写惊心;第四节承接第二句“渚清”,暗写悲来。前四句写景,景已含情;后四句写情,悲情催心。五六句写登高感触,感触点全是前四句实写之景,第五句突出“悲”,第六句强调“独”;第七句承接第五句“作客”,鬓已染霜,空空一生,悲哉;第八句承接第六句“多病”,潦倒不堪,毫无建树,呜呼悲哉!千古悲情谁敌手,登高一望万古绝。

三.借物抒情法

人心摇荡、心灵感动、情感生发都是由外在的人、事、物所引发。人心之感,感于所遇;有所感遇,必有所表达。可以说,天下人无不表情达意。能用极美的言语范式表达者,谓之诗人。能借用诗人的语言之美而知情达意的读者,谓之养心之人,遥望其人,定然高贵而气华。借物抒情的诗必感遇于物,能写出物对人的感发,其情便能动人。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能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漫漫长道,茫茫四野,浩浩东风,百草摇荡,这些所遇之物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哲思——人非金石,生命短促,只有功名才能流芳百世。人的生理生命容易“速老”,人的精神生命何“以为宝”?这是作者在生命的哲学层面提出的永恒命题。这一命题的源头便是“物”对“情”的感发:“悠悠涉长道”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暗寓生活之道,命运之道,“东风摇百草”中的“草”,草可草,非常草,暗寓生命如草,短促易枯,岂不痛哉。由外物而感发,由感发而动情,由动情而思想,并能用诗美来呈现,这种物以动情便能流美千古。读这样的诗,美者共美,情者同情。

四.借事抒情法

借事以传情,围绕一事,层层传情。写事之诗,难在写事要高度概括,及其典型,传情要借事托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上诗围绕遭“贬”一事传情。“潮州”是“贬”之地偏僻,“路八千”是“贬”之路遥远,“除弊事”写遭“贬”原因,不惜残年写“贬”前之志。以上四句写作者忠而遭贬,正直而获罪的事实,抒发了既感慨又无悔的感情。韩愈遭贬,不许与家人告别,小女又在遣逐途中惨死,“家何在”是遭“贬”之悲惨,“云横”、“雪拥”暗寓了前途的暗淡和内心的不安,是遭“贬”之愤慨,收骨瘴江边是设想遭“贬”之结局。后四句抒写悲愤绝望之情。

五.通体写景抒情法

写景之诗,要有层次,贵在景中有情。景是情的载体,景的层次就是情的层次,景语就是情语,而难在景语如何写出情语。通体写景要达到唤起读者身经其境的真切回味,方是好诗。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上诗首联写未入禅院之景,传喜爱、欣赏“日照高林”之情。颔联写正入禅院之景,传幽静美妙的环境令人陶醉之情。颈联写已入禅院之景,传杂念顿消、心灵自由之情。尾联写钟磬之音使周围环境更加幽静之景,传精神上静心怡悦、心灵上纯净忘我之情。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又不离情,景与情层次井然,令人忘机。

六.通体写情抒情法

写情之诗,要做到真诚圆到,出于自然,了无矫饰,方为真情。通体写情,难在写景、写事。情因事生,情因景活。景若情枝,事若情叶,情为诗魂。如整首诗通体抒情,那情的载体必是景物、事物。

客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上诗首联以涣涣“春水”和“群鸥”引出客至,写出了情之思,情的载体是景;颔联写迎客至,写出了情之喜,情的载体是事;颈联写待客之事,写事中写出了情之真;尾联呼“邻翁”作陪,写事中写出了情之乐。全诗没有直接写情,读来通体是情,是纯情,是真情。杜公自是诗家之情圣,全因小我之情体贴入微、真实无欺,大我之情悲悯忧患、坦然担当。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4

为什么说“美”是作文的万能中心?请跟我来,让我们对“美”像原子核那样进行分裂引爆。

美的第一次裂变:美=外美+内美。外美得于外界对于人体多感官(眼+耳+口+鼻+肤)的神经刺激、大脑做出的反应与愉悦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觉反应”,五觉获得的美的刺激与愉悦。这就是事物的外在美。

一 外在美

外在美的第一次裂变:在美学意义指导下,外在美可分为:视觉美 (色彩美+造型美+运动美)、听觉美(声音美)、嗅觉美(味道美)、味觉美(气味美)、肤觉美(感觉美+感触美)。事实上,大量写景、写物、写大自然的文章,都在进行事物外在美的描写雕琢。

外在美的第二次裂变:

(一)色彩美,可裂变为:事物的“固有色之美、光影美、光泽美、多彩美、无彩色之美,以及色彩组合的不同美:组合美、基调美、和谐美、对比美、互补美、渐变美、跳跃美、丰富美、简约美。

(二)造型美,可裂变为:层次美、构图美、姿态美、渐变美、规则美、参差美、对比美、形状美。

(三)运动美,可裂变为:动静美、动态美、静态美、变化美、律动美、力量美、对比美、节律美、速度美。

(四)声音美,可裂变为:音色美、音韵美、音调美、音高美、音速美、和声美、音强美、节奏美、拟声美。

(五)触觉美,可裂变为:感触美、感觉美(情节美、恐怖美、紧张美、刺激美、惊险美、舒服美)。

(六)味道美,可裂变为:酸甜苦麻辣咸腥怪。

(七)气味美,可裂变为:各种气味(清香、淡香、浓香、芸香、郁香)。

二 内在美

如果说,外在美是一种感官刺激与体验,那么,内在美则是心灵的感应,一种思想、灵魂、情感、精神的宣泄与表达。外在美是表,内在美是事物在人脑中精神与灵魂的追求与膜拜!内在美是文章的内核所在、灵魂所在,即文章的本质与中心所在。

内在美的第一次裂变:情趣之美、智慧之美、生命之美、想象之美、故事之美、品性之美、情感之美。

内在美的第二次裂变:

(一)情趣之美,可裂变为:语言之美、娱乐之美、艺术之美、风格之美、魔术之美、游戏之美、幽默之美、形式之美。

(二)智慧之美,可裂变为:理性之美、思维之美、创造之美、推理之美、习惯之美。

(三)生命之美,可裂变为:精神之美、活力之美、顽强之美、坚持之美、奉献之美、大爱之美。

(四)想象之美,可裂变为:幻想之美、魔幻之美、联想之美、夸张之美、科幻之美、神话之美、童话之美、幻觉之美、比喻之美、拟人之美、象征之美。

(五)故事之美,可裂变为:主题之美、结构之美、情节之美。

(六)品性之美,可裂变为:个性之美、性格之美、心灵之美、气质之美、品德之美。

(七)情感之美,可裂变为:心态之美、感情之美、情绪之美、感恩之美、责任之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发现美的心。我们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去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感悟美、欣赏美、表达美、表现美、创造美,最后升华为人性美。只要我们的孩子有颗敏感的心、有颗爱美之心。作文的中心、主题就不难确定了。

当你掌握作文的万能中心——“美”后,每看到一个事物就想想,你想表现哪方面的美,就可以帮我们迅速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且为我们打开全新的写作素材空间和写作、描写方法。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5

一、问答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二章的中心内容是学习“材料的使用与处理”,共三节,计划六课时完成,结果第一节就把我们套牢了。

教材不说写作说绘画,说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其原始素材的得来和处理,末了问:作者说的是绘画的事,其实写作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拆成四步探讨。第一问,用一个链条表示罗中立创作的过程。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好在一整合,链条就比较清楚了。

板书:偶然发现——受到触动——迸发灵感——创作杰作。

挺容易啊!偶然发现一个三十晚上还在守粪的农民——受到的触动是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迸发的灵感是“我要为他们喊叫”——创作的杰作是《父亲》。

第二问:哪一个环节有跳跃了呢?当然是最末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回头向字里行间一寻,作者先是画了守粪农民,接着就走上了岔道,让他当上了巴山老赤卫队员,然后是“粒粒皆辛苦”,然后是“我的父亲”,最后是《父亲》。

第三问:罗中立为何不止步于最初的灵感?这个问题有点难,动脑的同学还是发现了原始灵感与名作之间的差别,那就是作品社会意义的广与狭,启发意义的深与浅。“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引发的是同情、愤懑;满面沧桑的父亲,引发的是对父亲、所有的养育人类的人、祖国的感动、敬爱、赧然、回报等丰富的情感。

第四问:你写作文,最大的障碍是哪一个环节?教室一下子就静了,学生们老老实实回头去品味本以为听了说了就可以忘了的那个思维的链。一会儿,大家就都盯住了最末一环(创作杰作),总结起来就是写的东西或不新颖或不深刻。

我提醒他们这是结果,真正的障碍给忽略了。于是大家回头再看那个写作链条,除了一个女生说自己看什么都很难受到触动外,大家都明白了问题出在“迸发灵感”之后。提问了几个同学,互相一补充,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障碍了,有:

1.灵感就一个,而且很一般,自己都不爱写,知道写出来也没啥意义。

2.灵感好几个,都想写,又觉得融合不到一起,思来想去难下笔,常常是时间所迫,不情不愿地写了一个或一堆,自己都不知道中心是什么了。

3.不知道自己迸发的灵感是否合题目、话题或材料,有时就真的跑题了。

4.灵感有了,觉得也正确,也有深度,但写一写就没话了。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艰难而又快乐

我用的方法是由理论到实践。

1.理论。第一,明确课本提示的“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学生很快筛选出来三点:

①人的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不同。

②要提高认识水平不是空泛无序的,可以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

③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

第二,理出自己的作文链条(思路)。素材 — 触动 — 创作冲动 — 通过“中心印象”挖掘内在意义 — 调整、深化、升华。

第三,说说“守粪农民”的中心印象(打出幻灯片)

师生得出结论:中心印象的抓取是否正确或准确,取决于我们对材料认和生活的认识。

2.实践演练。演练:中国慰安妇(材料太长,略),学生提取的中心印象:

A.无法言说的痛苦;

B.深深地刻着我们民族的苦难。

老师提取的中心印象:他们什么时候能向我们道歉?

学生觉得老师的提取最成功,最让中国人有话说。

师生总结提取《中国慰安妇》“中心印象”之教训:

A.缺少时代感

B.缺少联想

原因:视野不够宽广。

三、留给教育的思考

学生离虚拟世界近,离现实世界远;阅读少之又少,且低龄化;素读几乎为零;依赖网络,知识缺少温度;愤青似的偏激,看问题较片面;缺少个人情趣,很难形成个性化;没有探究“为什么”的习惯……

四、语文教师的责任

1.做一个杂家,广视听,不辍笔。如我在生活中的一切视听,都围绕教学来选择,都对教学有用。我常年关注的电视频道是中央10(科教)、13(新闻)、1(综合)频道;我打开电脑首先搜索的是“风云榜”国内外大小动态,我常年记笔记,特别是看电视的时候——我的电视笔记每年有一到两本,所以我总是有最新鲜的事例、最恰当的联想给学生。

2.给学生以“道”,见解正确而独到。有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亲近你,你是否“有道”传授给他们,这很重要。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6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17)4-0032-01

一、重视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

1、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和写作技能的有效途径。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积累丰富的素材,提倡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材料积累丰富了,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无物可写了。通过课内阅读来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用心品味、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观察、思考所见所闻,有了写作欲望时如何去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地体会这些方法,其写作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课外阅读来积累。课内阅读是重要的,它是教师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品味语言文字,学习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但课内阅读受时间和内容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为了更好地积累丰富的语言和素材,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读好书,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书籍,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提出要求(比如写读书笔记),进行检查,做好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2、在生活中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体念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中小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普普通通的农民,平平凡凡的摊贩;大至国际事件,风云人物,都是学生观察、了解、分析、思考的对象,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只有把学生引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向生活要素材,才能积累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3、重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爱好,只有让学生由“要我写”变“我要写”,萌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主动去阅读、去观察、去探索、去思考,写作才能带给学生快乐,才能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注重学生对重点的把握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论勤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同学们交流";又如"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习作"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老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

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需要,学生更不例外。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善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字、一词、一个标点、一句话,只要用得恰当,写得准确,就应加以肯定。对习作中的不足,教师宜用委婉的话语指出,过多的批评和训斥是泯灭学生荣誉感和进取心的毒药,它会让学生失去写作兴趣,增强抵抗情绪,厌恶写作甚至厌恶整个语文教学。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多方面的,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习作的灵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平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新课改下推进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若干尝试[Z].2003.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7

关键词:学习写作;精彩人生;感悟生活;体验生命

我们现在的学生总以学业为主,大多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上课下课吃饭睡觉,上学放学回家。对学生,家长们总是过多地关心他们的成绩,日子单调而无聊!这样的生活节奏导致小小年纪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有一份精彩的生活!让丰富的生活体验来驱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一、走出教室,感知事物,感悟生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丰富的生活中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每天都在面对生活,可他们在写作文时却还是空洞无物,为什么呢?这不能说学生没有接触,而是在接触的时候他们不懂得感悟,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了。比如,观察有序时,对景物我们要从空间的角度来观察,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例如,写紫荆山,从远处看山高而大,郁郁葱葱的,走近观察,山上有花有树,这样写作文就有话可说了。然后再来写一写你爬山的感悟,山泉甘甜,秋高气爽,人们的业余生活真丰富。所以要让学生亲临生活,不能闭门造车。走出教室,放飞视野,适当引导,才能写好作文。在学校里,除了学习我们也会组织多种多样的课余文体活动,如,校园运动会、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联欢会、谜语大会等,在家里,也可以跟家人互动,搞一些家庭活动,比如,爬山、骑自行车出游等活动。

二、走进生活,体验生命

孩子们如果整天困于教室或家里,必成井底之蛙,知识面窄了,视野也不开阔了,心胸怎么可能开阔呢?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命!一个孩子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开,你叫他怎么可能有高尚的情操?一个孩子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你叫他怎么可能有伟大的理想呢?

我们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作社会调查,让学生适量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兴趣小组,组织一些社团,让各类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认识意识、自主意识、安全意识。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增强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

在家里也可以引导学生为父母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他们回家帮妈妈洗碗、扫地,通过自身的劳动来体验父母的不易:他们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一点也不轻松!从而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体谅父母、尊重长辈。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情体验,让他们帮父母洗洗脚,修修手指甲,在与父母的亲情互动中体验亲情的温暖与可贵。

三、走出校园,感受精彩人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新主人,我们要让孩子在未来的世界立足,就必须让他们走出校园。琳琅满目的商场、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充满着时代特色的场所,都应该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空间。

我们要引导学生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寻美,让他们用心地去感受山野风光之美,感受一沙一石的情趣,感受一草一木的灵动,感受高山河流的风韵。同时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以前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态美和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为写好作文打基础。生活是写作文的源泉,孩子们写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作文就深刻。如果不走出校园,“再巧的媳妇也难于面对无米之炊”,若提笔作文总感到腹中空空、力不从心,纵有生花妙笔也难成文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留心观察周边的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的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丰富的生活能让孩子们更阳光、更开朗,经历多了思维才会更灵活。一个孩子生活内容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才会丰富,因此,我们要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资源为语文服务,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学习圈,在大生活圈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和表达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培养洞察力和鉴别力,尤其要发展好书本外的知识,扩宽学语文的形式与渠道,建立大语文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篇8

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就像一只被自己所吐出的蚕丝包裹的蚕,真正的蜕变,外人是一无所知的。

可能是我这与生俱来的内向,塑成了我安静,沉默的性格。所以,我喜欢看书,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书里人物的欢乐,哀伤,落泪,幽默甚至感动,我都默默的一个人收着。我不善于评书,在看书的过程中任何心灵的感触都不会和别人说,因为我常常觉得,自己心中的东西他们都不会懂。也许吧,是我太高傲了。

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常常被书中美轮美奂的情节所触动,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就是那书中的主角,随着梦幻般的场景不停地轮回,主角所说的话在我嘴里倾泻而出;主角所做的事在我手上不停地变动;主角所拥有的表情在我脸上变换。而那些浅显而又隐藏深刻的意义,仿佛是专门为了我内心深处连我自己都毫不知情的感想而契合的。这些心中自己所崇尚的意念,在文字魔鬼般的诱导中,一点一滴地渗出,汇聚成一股清流,趟过我的心怀,滋润清凉。使我积聚已久的思想瞬间爆发……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有一种心情舒畅但又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能是我这与生俱来的内向,塑成了我不善于表达的性格,让我有与外人交流的困难。曾经不知道有多少次,在外人面前的我,支支吾吾的憋红了脸也没有说出一个字来;或者是好不容易你把要说的东西说出来了,但别人却一点都没有理你的意思。那样的尴尬,有的时候甚至会逼迫我走向极端。但是,多了也就习惯了。其实,人之所以会选择封闭,是有原因的,就像我。

所以,我选择了写,来表达我的情感。我喜欢写文章,一个人静静地写文章,不管篇幅长还是短,只要是我的情感得到了宣泄,我都愿意。从某一方面来说,文字就是我精灵的翅膀,是唯一能够让我通向外界的方式。没有了翅膀,我就再也无力飞翔……可是,我想飞。

虽然,我写的文字从来没有给任何一个人看过;虽然,这些文字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能看懂,但是,我觉得,只要写了就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假势,也许一直是戴着面具生活的,可是,有一个事实我不能否认,有些内心的思考,自己也不知道。

蚂蚁头上的触角,能让蚂蚁透过生活,了解周围的世界。我对文字的感觉,就像蚂蚁对物体的感觉一样,真真实实,透透澈澈。

莫名其妙地感觉,我的头上似乎也有一对隐形的触角,就像两条无形的导火索,引领我擦出灵感的火花。

上一篇:周年活动策划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