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名句范文

时间:2023-09-19 12:44:56

荔枝名句篇1

细雨如丝,一棵棵荔枝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翠绿的枝条,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和枝头上那绒绒的细黄的花在雨雾中欢笑着。

清明节过后,荔枝树上挂满了荔枝。此时的荔枝椭圆的,和花生米一样大小,遍身长着小疙瘩,果皮很粗糙。到了六、七月份荔枝渐渐长熟,小疙瘩渐渐尖了,长了,形状就像个小小的金字塔,有点儿刺手。

荔枝先是青青的绿绿的,随后变成青中带红,最后几乎都变成红的了。你轻轻地咬开它的果皮,就可以看见那洁白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清甜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荔枝甜中带点儿酸涩,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有一次,我吃荔枝吃得太多了,第二天发现喉咙有点沙哑,妈妈告诉我荔枝吃多了会上火的,正所谓“一棵荔枝三把火”就是这个道理了。要是你想多吃荔枝又不上火的话,我告诉你一个吃荔枝的秘诀,就是每次吃完荔枝就喝杯盐水,这样就不会上火了。

荔枝的种类可多了,最早成熟的叫三月红,有的叫黑叶、妃子笑、糯米糍、桂味、挂绿等等,名字多得连我也记不清了。听说妃子笑、挂绿的得名还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呢。而我最喜欢吃的荔枝就是桂味和糯米糍,因为它们不仅肉厚而且核小,果肉爽口清甜,真叫人越吃越爱吃。诗人波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可见荔枝确实是一种鲜味的果实,有机会也请你来尝一尝吧。

指导教师:张雪芳

荔枝名句篇2

下埔小学五(1)班

作者姓名:钟裕涛(10岁)

张老师妈妈家教室

指导老师:张寿泉

我的家乡在惠州,那有很多特产。比如:梅菜、荔枝等。但我最喜欢的是家乡的荔枝。

荔枝树长得不是很好看,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大多都只往一个方向(不包括往上)长。虽然,荔枝树长得不是很好看,但是它长出来的果实——荔枝却格外好吃。

荔枝分很多种,有妃子笑、糯米糍、桂味……等。其中,桂味最甜、最好吃。

古时候,宫中皇帝的爱妃杨贵妃想吃荔枝的时候,皇帝就会派人去南方拿荔枝到宫中来给妃子吃。拿到荔枝回皇宫的时候必须连夜赶路,途中还要换好几匹千里马。送到宫中,如果皇帝的爱妃觉得甜的话,皇帝就会奖赏他。如果,回到宫中,荔枝就变质或皇帝的爱妃觉得不甜。那送荔枝的人就会被杀掉。如今,到荔枝成熟的季节,全国各地能买来吃,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了。苏轼也曾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

一说到荔枝,我就想起了荔枝“灯笼”。下面我就教大家做荔枝“灯笼”。首先,把外面的皮剥掉。注意,里面的一层薄膜不能剥。然后,在中间剥掉一圈。上面的和下的保留。最后,把上面的薄膜往上掀开一点,下的薄膜往下掀一点。这样就做好了。

荔枝不但好吃,可做成荔枝“灯笼”还好玩,荔枝的叶子还可以下火呢!俗话说:“一个荔枝三把火。”荔枝吃多了会上火。不过拿荔枝的叶子拿来煲水就正好可以下火。

荔枝名句篇3

    〔摘 要〕分析了荔湾地方文献中蕴藏的旅游资源,以及荔湾地方文献对旅游的推进作用,提出了如何利用地方文献服务荔湾旅游事业的意见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04)03-0151-03

荔湾,古称西关,地处广州老城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地方,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之地。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八方英才、九洲商贾,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融汇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荔湾地域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体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区域,从而也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千年名胜荔枝湾,禅宗初祖从印度西来登陆的地方西来初地,曾长期垄断中国外贸的十三行,羊城八景之一的陈家祠,典型欧陆风情的沙面,诗书画、中医、粤剧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近年来荔湾区把旅游业提高到带动经济发展的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荔湾利用地方文献大力发展旅游业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1 荔湾区与旅游有关的地方文献

   荔湾自古就是文化发达、文人雅士云集的地区,骚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至于现在,荔湾已成为古老广州的代名词,成为不少华侨的精神家园。要谈老广州,就必须谈荔湾,因此也有很多的文章、视听资料记载了荔湾。荔湾区地方文献按时间和特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古代有关记载荔湾的地方文献主要散见于有关广东、广州的论述中。如《广东新语》、《羊城古钞》、《南海县志》等地方文献中多有介绍。清光绪年间由马溪吟香馆主人发起征集、出版的《广州竹枝词》专门题咏了广州的地方风俗、景物、风光,应征者74人,入选者共有322首,其中咏荔湾题材者有102首。荔湾巨富潘仕诚编印了海山仙馆丛书,共56种,492卷,120册,其中也有一些论及了荔湾。荔湾文化名人众多,有着悠久的诗书画传统,如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的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均在荔湾留下了不少足迹,他们与其他明遗民一起在荔湾的西场、泮塘一带结社酬唱,留下了很多诗章,如屈大均《翁山文外》、梁佩兰《六莹堂集》、陈恭尹《独漉堂集》,这些文章有不少关于荔湾的诗文。

二是当代文献有很多专门论述荔湾的地方文献。除了《岭南文库》、《广州史志丛书》等广东、广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书籍论及荔湾外,近十几年来,荔湾区很重视文献资料的编写,出版或内部汇编了不少文献,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编志类,如《荔湾区志》、《荔湾大事记》、《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大会志》、《荔湾政协志》、《荔湾卫生志》、《中共广州市荔湾区组织史资料》;综合类,如《历代名人咏荔湾》、《广州十三行沧桑》、《荔湾风采》、《广州西关风华》系列(《西关地名掌故》、《西关名人选介》、《西关与詹天佑》、《西关名胜古迹》),《詹天佑》、《荔湾文史》(1-4),《沙面》、《走进西关》、《那一片灿烂的星光》、《粤剧粤曲在荔湾》、《荔湾明珠》、《百年荔湾》、《海山仙馆名园拾萃》等;周年纪念类,如《荔湾法院38年》、《荔湾侨企十年回顾》、《荔枝万树焕芳妍-广州市荔湾环保工作二十周年志庆》、《广州荔湾海外联谊会十周年特刊》;研讨会结集,如西关文化研讨会结集《别有深情寄荔湾》、"解放思想,再创荔湾发展新优势研讨会"结集《探索跨世纪发展之路》;个人文史著述,如钱义璋《沙基痛史》、罗雨林《岭南建筑明珠---陈家祠》,梁达《广州西关古仔》系列(《西关武林旧事》、《西关童谣儿戏》、《西关风味趣闻》、《西关七十二行》)、邓圻同《荔园风华》;招商引资资料,如《荔湾名胜》、《荔湾》、《荔湾画册》等;档案类,如荔湾区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设立的广东十三行档案文献资料中心,收藏了清代历朝皇帝对十三行的珠笔批示过的奏摺,还有大量朝廷谕令、官府咨文等文献资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广州电视台等媒体刊登和报道有关荔湾的资料也应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荔湾地方文献对荔湾旅游的推动作用

   荔湾地方文献涵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荔湾地方文献作为荔湾这一地区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认识荔湾的重要工具,它记载着荔湾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的资料、荔湾的秀丽风光、历史上对荔湾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它是旅游部门突破传统旅游项目,凸显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价值,开拓和创新旅游活动的旅游情报信息源,可以为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新景点,编写书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特别是从荔湾旅游特点来看,地方文献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荔湾现有旅游景151点和资源共23处,其中历史古迹14个,比例高达52%,如果加上宗教文化、博物馆,则比例高达64%,而历史古迹很多就是依赖文献才得以保存和光大。因此激活沉积于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不是可有可无,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发展荔湾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为景点的修建提供参考。由于历史变迁和文革时期的破坏,很多景点只得其名,而无其实,或只剩下简单的一些残余,要做到修旧如旧,就需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对古迹进行修复。如千年名胜荔枝湾,现在只剩下一些只开花不结果或结出的荔枝是青色而不是红色的荔枝树。荔湾区要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地方文献资料就可以起到很大的参考作用。如南朝沈怀远《南越记》记载,"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中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盖以荔枝湾为古荔枝洲也。"唐代曹松《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所说的"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的名句,清代诗人阮元咏荔湾古名胜唐荔园所说的"曹诗岿然见文苑,古园不泯因诗存",说的就是曹松《陪游》诗存在,古唐荔园就不会泯灭。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文献的重要性。

   (2)增加了景点和文物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对如华林寺珍藏的21颗舍利子的来源,由于时间太久和鲜见史实记载,一直难下定论,专家们在明清时期咏华林寺的诗作中寻到蛛丝马迹,明末陈子升的《盂兰盘日西来庵舍利》诗中有"金作浮图藏舍利,师僧请出众人观",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华林寺舍利子的记载。又如中医,荔湾区准备发挥荔湾医药历史源远流长的优势,打造"养生保健到荔湾",荔湾名老中医众多,专于草药的肖步丹、长于骨伤的的何竹林等,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而且留下了很多著作,如肖步丹著《岭南草药录》、易巨荪著《集思医编》、陈任枚著《温病学讲义》、何竹林著《中医骨伤科学》、《中医治疗骨折100例经验总结》等,这些无疑增强了荔湾作为中医名区的说服力。

   (3)增加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景点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否能够吸引游客,关键一点是景点是否有文化内涵,所谓"景点好不好,全凭导游一张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充分利用旅游的这一特性,根据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对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发,丰富景物内涵,使荔湾的风物都活起来,以摆脱单纯以景点招徕顾客,导致旅游活动单调、重复的作法。如游客如果游西来初地,如果只是单纯看到五眼井,不了解达摩当年亲自打井的历史传说,那么这个井就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井,如果了解了这段历史,那么感受自然不同。又如梁佩兰《养马行》"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既描绘当时藩王重马轻人的社会情景,又是西关历史场景的写照。荔湾现在正在对驷马涌进行整治,并准备将其建成一个休闲旅游的地方,如果在相应的场所雕刻上这些诗句,无疑会增加驷马涌的文化内涵。西关小姐又是荔湾的一个旅游品牌,当前荔湾区正在开展西关小姐评选等活动,如果挖掘有关西关小姐的著述,如张群竹女士在光绪年间著的《妇女的十一危难事》,揭露了旧中国妇女在封建枷锁压迫下的卑贱地位,主张妇女解放等文献,将进一步深化西关小姐的内涵,将强化西关小姐的品牌形象。

(4)起到宣传作用。古人诗歌非常凝练,其中一些词句完全可以成为宣传词,如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就充分反映了十三行繁荣的历史。清张维屏咏《唐荔园》名句的"一湾溪水碧于酒,两岸荔枝红似火"被浓缩为"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成为宣传荔湾的最好名句。

3 利用地方文献,推进荔湾旅游的建议

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它既可以促进文献信息的增值,又可以促进该地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自身发展的好事实事。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主要就是满足旅游资料需求者,即政府机构中有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以及游客服务。当地图书馆要在根据旅游资料用户需要的特点,走出馆门,深入社会,多渠道向有关部门、旅游资料需求者了解情况,活化文献所载的旅游信息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对各种信息进行报导和传递,主要方式有:

(1)加强与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要善于借势,与政协文史委、编志办、文化等部门以及旅游行业的信息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相互交换或免费赠送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资料。要善于造势,充分利用本馆丰富的藏书,并采集和补充与当地文化、艺术相吻合的文献资料、民歌、民谣、风土人情习俗和民间传说以及当地名人的著述或名人赞美当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著作,以形成完整的藏书体系。要善于运势,地方文献部门应主动和旅游部门、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传媒合作,主动为其提供有关资料,让深藏在书库的宝贵资料通过声、光、电等途径,走向千家万户。

(2)进行专题汇编。制定全面的计划,服从于旅游大局,对文献进行深度挖掘。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且馆藏占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文献作为开发目标,以荔湾区重点开发的西关民居民俗风情区、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这四大旅游景区为主,以及特色行业、民俗民风等方面组织人力进行汇编。如十三行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对外贸易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这里还是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今天的西堤和文化公园一带,曾经是数十个国家开展对华贸易的地方,未来几年荔湾区将着力推动十三行商埠文化区的建设和发展,重点细化旅游区开发规划,力争重现当年外贸之都的繁华气象。又如西来初地、华林寺是达摩祖师登陆中国之地,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其附近的锦纶会馆是中国首个纺织行业社团活动场所,荔湾区将逐步恢复华林寺原貌,完成锦纶会馆的修复工程,把华林寺建成全国闻名的禅宗文化旅游胜地,把锦纶会馆建成中国纺织行业的展示博览馆,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文献丰富的优势,在这方面收集资料,服务于地方的旅游事业。

(3)开展定题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定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做到所提供的资料全面、对口、及时,促进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深化利用。如荔湾近几年常举办类似西关庙会、七巧节、美食节等民俗节,需要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的名牌菜式、地方小食等历史资料为借鉴,如果能及时与组办单位挂钩,开展定题服务,为他们提供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将会使他们的活动办得更加出色。同时,对一些致力编写荔湾旅游文化资料的读者,要定题跟踪,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所需资料。

(4)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对旅游文献的开发。将旅游交通图、导游图、景点图片、自然人文资料等数字化,配合视听、音响资料满足读者多种需求,使旅游文献更系统、更完善。利用计算机,将地方文献开发中编制出来的各种旅游专题目录、提要、题录、索引建立各种专题、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荔湾有关部门建立的数字荔湾、荔湾信息网、十三行网站、玉器街网站等网站,建立本地区统一的文献共享服务制度和文献提供服务网络。在条件成熟时,运用MSN等即时通讯进行实时解答,增强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政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届委员会.荔湾明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2〕广州市荔湾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荔湾风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3〕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广州市荔湾区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别有深情寄荔湾---广州西关文化研讨会文选〔C〕.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5〕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十三行沧桑〔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6〕钟俊鸣.沙面〔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圻同.荔园风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8〕彭丽香.开发惠州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之构想〔J〕.惠州大学学报,2000,(1).

荔枝名句篇4

时下正是荔枝收获的季节,抛开繁琐的工作,约上几个亲朋好友,挑选一个心仪的荔枝园,一起分享亲手摘荔枝的乐趣。累了,到碧水湾泡一泡温泉,确是炎炎夏日的一大乐事。

岭南果香家喻晓,从化荔香飘万里

“十里矶围筑稻田,田边博种荔枝先。凤卵龙丸多似谷,村村箫鼓庆丰年。”枝叶繁茂,绿叶红果,嫣红的荔枝挂满枝头,在阵风刮起的热浪中时隐时现,空气中亦可闻到荔枝的清甜,如此美景让人激动不已。啖荔枝,离不开一个鲜字。白居易《荔枝图序》说,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刚摘下来的新鲜荔枝清甜爽口、香味浓郁,亲临荔枝园,才能品到诗魔笔下“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的鲜果。

沿着园子的小路随意走到一棵荔枝树下,伸手即可摘食新鲜的荔枝,尽情享受着荔枝的鲜美,有人说贵妃正是酷爱荔枝才有如此娇美容颜,今天的机会岂可错过?真可谓“日啖荔枝几百颗,不辞长作从化人”。漫步在满眼的荔枝园中,饱了眼福,亦饱了口福。午餐后驱车前往被誉为“岭南第一温泉”的从化碧水湾,去感受那日啖荔枝夜泡温泉的贵妃一梦。

泡在温泉碧水湾,不是神仙胜似仙

层峦叠嶂,绿树葱郁,碧水环绕。漫山荔枝映红的悠悠流水,恰似少女初恋时的娇羞,想着那剥开皮后,微微露出的乳白,轻轻的让牙齿一碰,便会渗出那甘甜的汁液透过舌尖直达心底。想着那美好的感觉便妙不可言。如果坐拥在万绿丛中的温泉池里,举起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果肉,浸在水里的肌肤更仿佛融化在水嫩的感觉里了。

水果当然是夏季的主角,激情夏日里的水果派对,在这里成了一个水果王族的世界!不仅有各种新鲜采摘的甘甜水果大比拼,还有赏荔枝、练气功、吹气球等活动邀你角逐!碧水湾夏曰“清凉水世界”活动,更是将夏日演绎到了极致,冰火池里,水面上浮动着冰块释放你的热量,化作凉爽沁透你的心房;冰雾池更是浪漫,阳光下的雾虹,成全了水雾喷洒的神话,让你享受美的同时避暑消夏。静静的枕在流溪河畔,听着醉人的萨克斯旋律,放眼四周的群山,一切是如此温馨宁静,如此自由自在,烦忧尽忘。

荔枝名句篇5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在文献法、实证法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恰当运用语用翻译方面的语用显译策略,使广东荔枝品种名称英译既准确又更能体现文化内涵,已达到传播岭南文化的目的。结果发现,这11种品种当中能采用语用显译的占63.64%。另外,有的品种可采用不同的语用显译办法,而有的则可以采用复合的语用显译办法。这否定了以往的纯粹音译,说明广东荔枝品种名称特别是具有浓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品种的语用显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值得深究。

关键词 广东荔枝品种名称;语用翻译;语用显译;岭南文化

作者简介:邝淑瑜(1989—),女,广东珠海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广东是国内栽培荔枝最早的省份,因而其荔枝品种较其他省份多,更加值得研究。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但较少涉及到荔枝品种名称的翻译,且仅在某摘要中以音译手段来译出其中几种荔枝品种名称,突显不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于是,笔者尝试从语用翻译中语用显译角度来探究广东荔枝几个有名品种名称的汉译英策略,为广东荔枝品种名称翻译提供新思路,以有效传播广东岭南荔枝的历史与文化。

1 语用显译

1.1 语用显译的定义及分类

英国学者朱莲·豪斯早于1977年提出“显译”这个翻译概念。Shuttleworth和Cowie(2004:55)则对语用显译作出更具体的阐述,指出显译是“译文用较清楚的语言传达原文信息的现象,即添加解释性的短语,直接呈现隐含意义,或添加连词以提高文章的连贯性与可读性”。田传茂(2003:81)却认为显译“从本质上看既贴近原文的思想,又兼顾译语文化”。这突显了文化在语用显译中的重要性。周红民(2007:78)将其范围缩小,把“所有格等句法结构显化”、“添加连词”等情况排斥于外。然而,李怀奎(2011:71)却认为语用显译应包含“所有格显化”“添加词语信息”等,这些均可称为命题形式上的显译,于是将它看作是区别于语义显译的、在翻译过程中将语用意义(命题形式意义和交际意图)根据语境还原出来的语用翻译现象。因此,学者对语用显译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都认为语用显译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把某种模棱两可的现象明晰化。可是,李先生的看法较为全面,故采纳之。

另外,李怀奎曾给出语用显译分类图(图1),将语用显译分为命题形式显译和交际意图显译。李(2011:71)认为前者指“把原文话语模糊的所指和意义在目标文本中显化出来”;后者指“使用词或词组和句法手段把原文话语隐含的施事行为在译语中完全或者部分转译出来”。两者均为语用翻译的常见策略。当然,这并不意味任何情况都需要语用显译,因而有必要了解语用显译的原则。

1.2 语用显译的原则

综合前人观点,语用显译的原则有:(1)多义词或模棱两可的短语应语用显译;(2)由于可通过语篇推敲其含义,语篇上没有明确所指的词语不必语用显译;(3)如果直译出来的译文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隐喻不必显译。否则,应改变形象或放弃形象或转述;(4)如果能通过语境读懂多数命题形式的隐含意义,不必显化。但如果某些隐含意义存在源语与目的语读者之间价值观的不同,须显译。

2 本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有四个:(1)最需要语用显译的广东荔枝品种名称具有哪些特点?(2)不必语用显译的品种名称具有哪些特点?(3)一种荔枝品种名称的翻译能有多种不同的语用显译策略吗?(4)一种荔枝品种名称的翻译可以使用复合的语用显译策略吗?

2.2 语料及其收集

本课题的语料是从网上、当地人的口述以及相关论文中找到的。这些语料是广东省比较有代表性、远近闻名的岭南荔枝品种名称,目前找到的共11个。具体是:黑叶仔、三月红、糯米糍、妃子笑、桂味、怀枝、玉荷包、增城挂绿、白腊、状元红、蜜糖埕。

2.3  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本课题将以李怀奎对语用显译的分类及定义和相关原则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法、实证法,对语料的语用显译巧妙运用策略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综合结果

笔者目前找到的文献只有少数涉及到荔枝品种名称的翻译,而且只是音译法。于是,笔者综合比较这些品种名称的音译和语用显译,发现这样的总体情况,请看下面的表格(表 1)。

通过对以上表格的观察,可以统计出语用显译占本研究翻译总个数的比例,计算出:(语用显译品种数÷总数)×100%=[7÷(7+4)]×100%=63.64%,这个比例反映出需要语用显译的荔枝品种名称还是比较多的,只有少数的荔枝品种名称(不作具体分析)不需要语用显译,只需保留文献原翻译中的音译。

2.4.2 具体分析

(1)“黑叶仔”的语用显译活用策略

这种荔枝之所以称为“黑叶仔”,并不是因为它的叶子真的是黑色的。曾向家乡当地农民了解到它的叶子是浓绿色的,叫它“黑叶”,只是为了突出这荔枝叶子的深绿近黑的效果,表示郁郁葱葱。这里的“黑”就是一种模糊现象,但为了避免误会,所以在翻译时必需进行显化处理。“黑”除了指“黑色”,在某种语境下还可指“浓绿近黑”。于是,可以对“黑”这个字进行解歧,即采用命题形式显译中的消除显译方法。参考译法可为“Nonglvyezai”,这里既运用了音译而且将浓绿(nonglv)代替黑(hei),从而避免多义字“黑”带来的误解。

(2)“三月红”的语用显译活用策略

其音译体现不到当地文化特点,不能很好发挥宣传作用,故弃之。众所周知,“三月红”中的“红”在本土当地文化中比喻为“成熟”,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广东荔枝是在三月份成熟的。然而,“红”在西方却象征“残暴”。根据前面的语用显译原则,如果直译出来的隐喻性译文不能使目的语读者明白,应改变形象或放弃形象或转述。所以,在运用语用显译时,可以取消原形象来进行隐喻充实,这属于命题形式显译的添内在语义信息。在取消原形象的情况下,“红”除了用音译,还可用mature代替之,放弃其隐喻形象,即“The Mature Litchi in March”。当然,这种译法也许使这个名称的译文失去美感。因此,还可改变“红”的形象,以进行文化比附。例如把周公比作中国历史上的摩西或梭罗,就是文化比附。姚志奋(2010:123)认为,“这种文化比附易于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视野融合,并成功地向西方社会读者呈现出中国思想的精神风貌”。因此,“改变形象”就相当于“文化比附”。如前面所述,“红”在当地可以象征“成熟”。但在西方象征“成熟”的颜色却是橙色。因此可将“三月红”中的“红”译成orange,于是就产生这样的译法“The Orange Litchi in March”。这样并不失去象征带来的美感,同时更让西方人对广东的“红”的特殊隐喻感同身受。此外,还有第三种语用显译办法。

(3)“妃子笑”的语用显译活用策略

这个名称带有汉语历史文化特色,在翻译时应该凸显出来,更有利于岭南文化传播,于是就需语用显译。

“妃子笑”这个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引人注目的是“妃子”二字,起这样的名字应该与当地历史有关。传说当年唐明皇为博取杨贵妃一笑,知道她特别喜欢吃岭南荔枝,便要人将荔枝从岭南地区千里送到京城,而这种荔枝就因为这个故事而得名。于是,便流传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佳话。要使其英译反映的文化内涵更能体现出来,需要在后面添加必要信息,进行命题形式的充实,即在后面加上历史由来。

(4)“怀枝”的语用显译活用策略

像“妃子笑”一样,“怀枝”也是带有当地文化特点的品种名称。传闻古时有尚书路过岭南,把乡亲送的荔枝抱入怀中,因此这种荔枝就叫“怀枝”。于是,就需要在后面加入相关的历史信息,即命题充实中的添加外在信息,以让西方读者在品尝“怀枝”同时能快捷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

(5)“玉荷包”的语用显译活用策略

运用复合的语用显译策略,收到更好的翻译效果。一方面,为保留隐喻带来的美感,可以直译“玉荷包”,但考虑到“玉”在当地带有“富贵”的含义,于是便有当地的玉文化,而西方却视宝石为“富贵”,则有西方宝石文化。这时可以在直译基础上将汉语中的“玉”译为gem,于是“玉荷包”便译为“The Gem Small Bag”,进行文化比附,从而在突出隐喻修辞的美感同时,还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这是单纯音译法做不到的。另一方面,仅进行直译和改变形象还是会造成误解,乍一看这英译“The Gem Small Bag”,如果不说是荔枝的一种,还以为是一种提包呢,于是还有必要在后面加上“the Litchi”这个词汇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于是,综合隐喻充实中改变形象手段和必要信息加入手段,便得出这样的翻译“The Gem Small Bag——the Litchi”。这样就既有美感,同时还不会产生歧义,一举两得,这是单纯音译达不到的效果。

(6)“增城挂绿”的语用显译活用策略

增城挂绿历年来都是皇帝的贡品,并曾在拍卖会中创下“最贵水果”的世界纪录。因此,要体现这段历史价值,也需要语用显译。

“挂绿”只要是因为这种荔枝外壳有一圈绿线。除了音译之外可以使用直译法,但为避免误会,可以采用增加外在信息的方法,译为“Litchi with a green circle”,其中增加了Litchi这个词。但是,green在西方可象征“青涩”,西方人看到这译文会误以为这种水果还没够成熟,这时则需要进行转换原形象处理。笔者了解到紫色在西方正好象征高贵、贵族,而“增城挂绿”又是历年皇帝贡品,拥有较高的地位,在这一点有相似之处,于是,可以将英译当中的green进行转换处理,就成为这样的译文“Litchi with a ‘purple’circle”,这样突显了这种荔枝的尊贵,而且避免误会。当然,还要综合增加外在信息的方法,以体现历史信息,因此同时要在后面加上从句“which was once the tribute for the emperors”。此外,还可采用音译法同时加上外在信息这种语用显译办法。总之,要译出“增城挂绿”的历史价值,单纯音译是办不到的。

(7)“状元红”的语用显译活用策略

首先,“状元红”中的“状元”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科举文化,如果音译,其“此荔枝为第一”的隐含意义会凸显不来,而且由于隐含中的“科举文化”会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反感,从而产生中英双方价值观的不同,这时就需要对“状元”进行语用显译。比较恰当的方法,就是取消原形象,“状元”由于可以象征“第一名”,于是就可以把“状元”译成“Litchi Number One”;其次,“状元红”中的“红”也要在翻译中或音译或取消形象或转换形象。如果音译,体现不出“红”的言外之意“(中状元)的喜庆”,所以也要进行语用显译。第一种方法是取消“红”的形象,译成“happy event”,因此,“状元红”最终可译成“Litchi Number One——happy event”;第二种方法是转换形象,据了解,橙色在西方看来具有华丽、兴奋、辉煌的色感,所以可在翻译中代替红色。于是,该品种就可译成“Orange Litchi Number One”,这是综合了取消“状元”原形象和转换“红色”原形象的语用显译方法,易于为西方读者接受。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具体品种名称语用显译活用策略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1)最需要语用显译的著名荔枝品种名称有以上这7种,均属命题形式显译。有的个别字容易产生误解,需要解歧或放弃原形象或转换原形象,而有的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特点如“妃子笑”、“增城挂绿”等需要附加相关信息,以突显文化价值,还有的名称如“状元红”的隐含意义存在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其科举文化并不为西方文化接受,也更为需要语用显译,即取消原形象。

(2)不必语用显译的荔枝品种名称有“糯米糍”、“桂味”、“白腊”、“蜜糖埕”。其命名均来自它们的肉质、味道、形状等外在特征,音译附带的隐含意义通过语境便能推断出来。假如也进行语用显译,反而会失去隐喻带来的美感,起不到吸引外国游客的作用。

(3)某些荔枝品种名称如“三月红”等就有多种不同的语用显译策略。因此,语用显译具体策略可以灵活选用。

(4)某些荔枝品种名称如“玉荷包”等就可以采用复合的语用显译策略。因此,多种语用显译具体办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互相搭配综合使用,多管齐下。

当然,以上观点均只是笔者运用语用翻译当中语用显译相关理论,并结合所研究的广东著名荔枝品种名称特点,从而得出的见解。这些其实还是需要实际操作加以验证。如有不同见解,欢迎提出,以完善该语用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李怀奎.论翻译中的语用显译——语用翻译系列研究之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2):71.

[3]田传茂.试论科技英语翻译的显译原则[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5(5):81.

[4]姚志奋.显化与辜鸿铭儒经英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4):123.

[5]周红民.论翻译中的显化现象[J].外语研究,2007(106):78.

荔枝名句篇6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她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都是描写她的诗句。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以致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那位万人之上的大唐皇帝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每逢荔枝季节总要委派专人通过每五里、十里的驿站从四川(有的说从广东、福建)驰运带有露水的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荔枝时是怎样的一番动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与其对饮,杨贵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当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了,从此便有这历史上这著名的一笑。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荔枝名句篇7

有人可能要问了,莞草有什么用处?这莞草在过去用处可大啦,广东天气热,过去的老广东人一年四季床上都辅着席子,席子是什么编成的?就是这莞草了!而且当时还大宗地出口到香港和东南亚,因为那里的天气也都很热嘛!过去广东的学生到北京读书,人人都不带褥子而是带条席子去,大冬天床板上只辅着一条席,校领导检查学生宿舍时一看就差点落泪,赶紧叫学生处补助他一床褥子,结果过几天去一看,褥子是辅上了,但上面还辅着一条席子,真是拿他们没办法,这就是我们莞草席的巨大吸引啦!不过现在的莞草业惨啦,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家家装上了空调,结果害得这个行业就此寿终正寝,如今在东莞要看莞草席要到博物馆里去看啦!

好,现在我们的车来到了东莞市的市中心,大家看到前面那个有点象天安门一样的古城楼了吗?那就是我们东莞过去的西城门,是明朝时候建的。有游客惊讶了,原来东莞的历史还挺长嘛,其实东莞的历史比这长得多啦,最早在秦始皇那会就已在东莞这里设了官府啦,三国时候设了东莞郡,东晋的时候设东莞县,可惜的是一直到1985年前都一直是东莞县,再没升上去。瞧瞧咱们这里,整整当了快2000年县啊!

更可惜的是,不知为什么,过去在历史上但凡这里出点什么事都不用东莞这个大名,老用下面镇区的小名,比如说"虎门销烟",这人人都知道吧,可虎门只是咱们东莞的一个镇啊!读过历史书的人个个都知道虎门,可没人知道东莞,要是当年给定名为东莞销烟,那咱东莞可就早出大名啦!

这个城楼叫迎恩楼,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日本海盗常来这里抢掠,当时的东莞四周无遮无挡,于是东莞有一个叫常戆的将领就带领军民在东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墙和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整个城墙连起来有1299丈,把整个东莞城都包围了起来,到时把城门一关,小日本海盗就在城外跳脚吧!任它是忍者还是神龟都没能进得来。

而且这城墙还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发大水时把城门用沙包堵上,城里就可保不会遭淹,真是造富百姓。所以东莞人民对这个城楼很有感情,既使现在的市区千变万变,总舍不得拆毁这个旧城楼,现在更投巨资把周围改建成了西城门文化广场,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和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大家看这古城楼背后就是东莞最新建成的四星级大酒店,站在这里是不是有一种"一眼尽揽上下五千年"的感觉?

好,我们的车继续带大家在市内浏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东莞的街上有许多威风凛凛的摩托骑警?这是我们东莞的110治安警察,他们的动作非常迅速,哪里报了案他们保证在5分钟之内赶到现场。不过就有一条,他们不是穿白色的警察制服,而是穿花的迷彩服,所以搞得有些游客说怎么东莞好象军事化管理似的,大家不要误会啊,我们东莞可不是军事化管理,只不过警察是武警,所以穿这种绿色调服装,也许是因为大家都喜欢绿色吧,你们没看我们东莞的街区绿化搞得可有多好,简直马路都跟花园似的。

不过过去东莞可没这么漂亮,现在这么靓主要是给深圳逼的,因为我们东莞和深圳都是一条107国道穿起来,从前人家从深圳一过,哇,那绿化,简直象把苗莆搬到了大街上,再一到东莞,哇,这灰头土脸的,到处都在搞建房,整个一个大工地,街上全是运泥的车,撒得水泥路都变了黄泥路,路边偶尔有点小树,叶子上也辅了一层灰粉,所以那时候东莞的环境名声可差啦。现在您再看,路边都是几重的绿化带,有深绿的树、浅绿的草、火红的花、金黄的瓣,要多靓有多靓,我们现在都以能生活在这里为荣啊!

好,现在大家往车窗前看,看到远处那个前面是中式飞檐翘角琉璃瓦顶,后面是西式厂房的奇怪建筑了吗?那就是著名的瑞士雀巢咖啡公司在东莞设的分厂,他们可能是为了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所以把厂的大门和围墙都设计成琉璃瓦顶的,但厂房却保持了他们西方的建筑特色,而这正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东莞工业的特点,就是中外合资。

东莞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主要是香港同胞。香港有一句话"每10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个是东莞籍的"。东莞也有一句话"每一个东莞家庭,都有至少一位亲戚在香港"。可能有人还没有明白这和东莞工业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当时香港接了许多国外的玩具、电子等加工定单,在香港生产人工太贵,于是他们在政策有利之后,都纷纷将厂搬到大陆来。搬到大陆哪里最好呢?当然是搬到比较靠近、又有熟人的地方啦。所以东莞就成了他们的首选。

而现在已不再只是小型的香港私人企业在东莞设厂了,许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也选择了东莞,比如著名的诺基亚公司,还有刚才看到的雀巢咖啡公司,还有生产金霸王电池的公司等,还有好多台湾大厂,都是在台湾的上市公司,在这里设的厂有些大型到一个厂就有几万人!象最大的裕元鞋厂,是生产nike、阿迪达斯、菲纳等名牌运动鞋,一个厂就差不多10万人啊!有媒体报道全球的运动鞋中十双有一双是东莞产,全球百分之八十的鼠标产于东莞,这个成绩也是靠大量的外来工人和技术人员努力的结果,所以东莞本地居民是150万,外地的是300万呢。

现在东莞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这里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从当地的许多地名大家就可以知道,比如说什么篁村、樟村、鸭叫尾、牛屎塘等等。不过现在那些地方可找不到一点村子的样子啦,全都是高楼林立、街道宽阔的市区了,所以象牛屎塘现在也改了名,叫鳌峙塘了,因为它的发音和广东音"牛屎塘"一样,但写出来就不同了,这样高高地挂个大路牌就不那么难看了。

而东莞下面的许多镇也不再是一个农村镇集的样子了,如果大家这几天有机会到东莞的长安、樟木头等处去看看,可能您不得不惊叹它们是一个个小香港呢!东莞的总面积是2465平方公里,要是你问这里面有多少是城市多少是乡村,我简直没法回答你们。因为东莞的乡村也象城市一样高楼大厦,就看看我们等会要经过的莞城到厚街镇的沿途,全是厂房、商铺、住宅,已再也找不到镇与镇之间的田野界线了。

大家都看到公路两边有许多繁茂的大树,树冠饱满而圆润,那就是著名的荔枝树!如果大家在5-6月份来到东莞时就可以见到这些大树上全都挂满了红彤彤的荔枝。记得从前有诗人赞它们象"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那可真是一点不假。

大家都知道荔枝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耐存放,白居易说它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才有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而现在有了现代化交通工具,就变成"一架飞机大家笑"了。各位是不是也曾在家乡笑过一回啦?不过运出去的再怎么新鲜还是不如来到咱东莞的荔枝村下,亲手从荔枝树上摘下那最大最红的一颗,啪的一声掐开皮,一口咬下去那么鲜香噢!那才真的是笑得开怀啊!

所以欢迎大家在东莞荔枝上市的时候来东莞,东莞的荔枝品种是全广东最好的,我们东莞人都不吃别市荔枝的呢。不过东莞的好品种荔枝上市时间却非常集中,也就相对较短,只在每年5月---6月的几十天里,其余时候象3、4月的三月红和7、8月的黑叶都不是好品种,所以你可不要在那几个月来啊,如果你那时候来东莞,吃到了不好的荔枝品种,回去说我们东莞荔枝的坏话,岂不是坏了我们东莞荔枝的名头,那我们的荔枝可不答应啊!

说了半天还没给大家正式介绍我们东莞名品荔枝的名字,真有点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劲头呢!东莞最好的的荔枝品种叫"糯米滋",因为它又大又糯,娇嫩香甜,吃完没有一点渣,才得了这么一个形象的名字。而且它的核经过多年挑选培养,都退化掉了,只比一粒大米大不多少,所以肉特别多,加上它个头又特别大,是一般小个品种荔枝的两三倍。所以如果当年坡吃到了我们东莞的糯米滋,那他的诗就要改成"日啖荔枝三十颗"了,因为300颗一定把他撑趴下了!

另一个著名品种叫桂味,它的个头小一些,而且表皮极扎人,但大家都知道扎人的玫瑰才特别香,这桂味也是,它是荔枝品种里最香的一种,简直是阵阵桂花的芳香呢,所以叫做桂味。而且它的肉质较清爽而脆,又不易变质,把一颗桂味剥开用纸包着,一日一夜后还滴水不透,这是别的荔枝所不能比的。东莞还有著名的妃子笑,就是当年让杨贵妃笑的那种噢,相信它一定能让各位也都笑吧。听我讲了这么多,各位是不是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咦,车上的地板怎么湿了一大片?

讲到我们东莞的美食,那可还有精彩的呢!最奇特的当数禾虫。来广东的北方人有一句话说:"广东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四条腿的除了桌椅,其余什么都吃!"哈哈!而我们东莞还有许多更富特色的美食呢,只怕比桌椅板凳更让你难以下咽啦!

第一出名的就是三禾宴。它们是"禾虫、禾花雀、禾花鲤"。禾花雀和禾花鲤都是在禾苗开花的时候,专吃禾花长大的小雀和鱼,它们的肉质特别鲜甜。东莞人中有种说法,说一只小小的禾花雀营养顶得上一只老母鸡!所以它的价钱也真的就顶上一只老母鸡了,通常一只半个拳头大的禾花雀都要卖到十几元,有时甚至20元!禾花鲤就难分辩一些了,不过老东莞人还是能从它的肉味上区分出来,所以商家也不太敢弄虚作假的。

而三禾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数禾虫啦!大家知道禾虫是什么吗?就是生长在禾苗上的虫子啊!它大约不到一寸长,软软的,扁扁的,有许多小脚,有点象半大的蚕宝宝,它专门吃禾苗,就有点象青菜虫之类,但比它颜色鲜艳多彩,听起来是不是挺难以下咽?不过虽然它样子可怕,但吃起来可是非常美味且营养丰富,且听我慢慢道来。

禾虫只长在珠三角咸淡水交界的禾田里。每年四月、八九月起禾花时成熟。四月的称为早造虫,体瘦色青量少,晚造虫称"金花虫",是广东人喜欢的靓虫。颜色金黄带红杂绿,爬起来一蠕一曲的很缓慢,丰腴肥嫩,含浆饱满,听着是不是挺可怕?但却是东莞乡土美食家们的最爱噢!

听东莞的老人家说,捕捞"金花虫"一般选在初一、十五夜潮水大时,若是月黑夜更理想。涨潮时只须放水浸田,至退潮时在田头渠口处点一马灯,禾虫见光便随水翩然而至,此时只须在渠口外束一密口布袋,抽起放水渠板,禾虫便自投罗网,一网多达几十斤,回来后放入禾桶装盛。

看人洗禾虫可是件颇新鲜的事:用两手拉一细绳,往禾虫盘一兜,禾虫就像晒腊肉般挂绳而起,然后将其放至干净盆中,如此反复把禾虫兜净,也颇费心思时间。炮制禾虫就更加复杂啦,先将生油往禾虫盆中淋,禾虫即时在油中蠕动,令人毛骨悚然,稍后,放入盐粉,盐粉所到之处,禾虫随即爆浆而亡,爆浆时就象节日的烟火,颇够剌激。

此后加入鸡蛋、新会陈皮、增城榄鼓、即炸油条搅匀,即可入炉蒸熟,蒸具必须用瓦钵,蒸熟的禾虫稍凉后再连钵烘烤,然后就散发出一阵奇香,没吃过的人一闻也一定会口水直流,不过就是不能看。怎么样?你有没有胆子来一口?也许你要说:还是给我一条椅子腿吧!

荔枝名句篇8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他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动。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老梁赞叹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蹋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上一篇:中国梦文章范文 下一篇: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