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09 10:13:02

扁鹊治病的故事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1

大必起于小

《韩非子》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①。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②,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③。

【注释】

① 突:烟囱。

② 白圭:战国时水利家。

③ 蚤:通“早”。

【译文】

有形状的东西,大的必定从小的发展起来;历时长久的事物,必定是从细微开始聚集起来。所以说:“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步于细微。”因此要想控制事物,必定要从细微处着手。所以说:“解决难事要从简易处入手,想干大事要从细微处开始。”千丈的堤坝,因为蝼蚁的洞穴而溃决;百尺高的屋子,因为烟囱漏火而遭焚毁。所以说,白圭巡视长堤时堵塞小洞,老人谨慎防火而涂填烟囱的缝隙。因此白圭没有水害,老人没有火灾。这些都是谨慎地对待容易处理的事来避免大灾难的发生,郑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来避免大祸临头的例子啊。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恐怕会加深。”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桓侯说:“医生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肌肤了,不治将进一步加深。”桓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厉害。”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还是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看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药物熏敷可以治好;在肌肤,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清热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属于主宰生命之神的管辖范围,我就没有办法了。现在君主病入骨髓,因此我就不再求见说什么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于是桓侯病死。所以良医治病,趁它还在表皮就加以治疗,这都是为了抢在事情细小的时候及早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微见萌芽的时候,所以说圣人能够及早加以处理。

故事二

庄辛论幸臣亡国

《战国策》

庄辛谓楚襄王曰:“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白粒①,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鲤②,仰啮菱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卢③,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彼④,引微缴,折清风而矣⑤。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⑥,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注释】

① :同“啄”。

② :鲇鱼。

③ (bT)卢:弓箭。

④ (jiSn):锐利的箭。

⑤ (yLn):同“陨”。

⑥ 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楚襄王的宠臣。

【译文】

庄辛对楚襄王说:“大王难道没有看过蜻蜓吗?它有六足四翅,在天地之间飞翔,俯身捕食蚊虻,抬头吸吮甘露,自以为没有灾祸,和人没有争端。它不知道五尺高的孩子,正用糖浆涂着丝网,要把它从两三丈高的地方粘下来,(最后)让蝼蛄和蚂蚁吃了。

“蜻蜓还算是小的,黄雀也是如此啊。它俯身啄食白米,仰头飞到茂密的树间栖息,张开翅膀,奋力飞翔,自以为没有灾祸,跟谁也没有争端。它不知道那些王孙左手持弹弓,右手握着弹丸,准备从七八丈的高空把它弹下来,拿它的脖颈当靶子。白天它还在茂密的树间游玩,晚上已经被放上佐料。真是一转眼的工夫,就掉在王孙的手里了。

“黄雀还算是小的,那天鹅也是如此。它在江海间遨游,在湖沼里栖息,低头捕食鱼类,仰头嚼着菱角和荇菜,奋力飞行,乘着清风在天空中翱翔,自以为不会有灾祸,跟谁也没有争端。它不知道猎人正在修理弓箭,系好丝绳,要从七八十丈的高空射杀它。它中了箭,拖着细丝绳,逆着清风落下来。它白天还在江河中游玩,晚上已经被煮在锅里。

“天鹅还算是小的,蔡圣侯的事也是如此。他南游高陂,北登巫山,饮马茹溪,食湘江鱼,左手抱着年轻的妃子,右手搂着心爱的美女,和她们一同乘车在高蔡一带游玩,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他不知道子发正接受楚宣王的命令,要用红绳绑他去见楚宣王呢。

“蔡圣侯的事还算是小的,大王的事也是如此啊。大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吃着封地的粮食,车上载着国库的钱财,和他们在云梦泽中纵马驱车玩乐,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大王您不知道穰侯正接受秦王的命令,准备攻进楚国黾塞以南,把您赶到黾塞以北去啊。”

楚襄王听了这番话,脸色大变,身子发抖。于是把执的爵位授给庄辛,并封他为阳陵君,赐予他淮河以北的土地。

【实用解说】

我们在判断事物大小的时候,一方面是从它的形体上来判断:大山、大河……另一方面是从它眼前的重要性来判断:大人物、大事件……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很容易得到大家认可的。今天主要是想讲“小”这个不起眼的家伙对“大”的影响,比如说:小细节可以决定大成败,或者大事都是由小事开始的,等等。

第一则故事讲的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忽视小病,讳疾忌医,最后发展成不治之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所以处理大事就要从小处着手,而蔡桓公用他自己鲜活生命给我们作了反面的示范。

第二则故事讲的是庄辛用蜻蜓、黄雀、天鹅等例子劝谏楚襄王远离幸、佞,停止享乐,最终使楚襄王醒悟,从而使国家局势稳定,能继续与秦国对峙。文章由小及大,让当事人楚襄王和身为读者的我们都看到了小事当中蕴含的大道理。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2

扁鹊的济南足迹:长于长清,葬于鹊山

不仅在山东,在中国历史上,扁鹊应该算是第一个神医。

我们今天所说的扁鹊,其实不是扁鹊。扁鹊是姬姓,秦氏,名越人。因为扁鹊的家乡就在古卢国,也就是现在的长清区境内,所以,扁鹊又称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会变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望闻问切”四诊法由扁鹊发明,当时称为“望色、听声、写影及切脉”。“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扁鹊流传最广的故事是“扁鹊见蔡桓公”。一个关于疾病与预防的故事,凸显了扁鹊卓越的洞察力。

扁鹊在济南留下了诸多痕迹与传说。

鹊山是济南“齐烟九点”之一,因元代赵孟所绘《鹊华秋色图》而名闻天下。鹊山之名,来自扁鹊。据说,扁鹊曾在山上炼制丹药,死后就葬在了此山脚下,因此山以人显,遂改为了鹊山。至今,鹊山仍是济南的地标性建筑,每行至此,人们往往能忆起扁鹊的诸多事迹。

扁鹊葬于鹊山的传说事过两千多年,口耳相传。既然传说他是长清人,家乡人自然就希望能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墓旁有1995年立的“扁鹊墓”石碑。墓为一土丘,封土有一米多高,上面被松软的黄土覆盖着,墓底座用水泥砌了一圈加以保护。墓前有扁鹊塑像。

慈眉善目的扁鹊腰间挂着一个药葫芦,一手拄拐一手背在身后,脚步轻盈地走着,显得气定神闲。石像的基座有一米高,前面是小篆体写的“神医扁鹊”四个字,后面则阴刻着扁鹊诊治病人和炮制草药时的场景。

从淳于意到黄元御,齐鲁名医的世家传承

扁鹊广收弟子,弟子各有专长:子阳长于制作石针,子同长于制作药物,子豹善于熨帖技术,子明学针灸,子游学按摩,子仪学养神怡气,子越学接骨推拿。这些弟子后来皆成名医,从各个方面发展了传统医学。

扁鹊死后105年,山东又出现了一位神医。

淳于意,西汉初临淄人。淳于意号“仓公”,因得到扁鹊真传而几乎与扁鹊齐名。他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拜师同乡阳庆,得“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阳庆传给仓公的医术,具体说包括“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那时阳庆70多岁,系战国晚期出生,当为扁鹊再传弟子或扁鹊弟子之再传弟子。《史记》记载了淳于意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现在,淳于意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缇萦救父。有一次,淳于意得罪了齐王府的丞相,于是祸从天降,被安上贪污渎职的罪名,予以逮捕,解往长安接受审判。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淳于意和扁鹊合写,作《扁鹊仓公列传》,可见此人地位之高。

司马迁对二人评价道,“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迹自隐而当刑”。缇萦上书皇帝,父亲才得免罪。所以老子说“美好的东西都是不吉祥之物”,哪里说的是扁鹊?“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扁鹊和淳于意,代表了古代医者品德的两种至高境界,被后世奉为楷模。

二人之后,山东历代名医辈出。遍看历代,较有影响的医学家有以下几位:

“脉象”研究应该起源于山东,是齐鲁文化的精髓之一。扁鹊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研究脉诊的第一人,第一部有关脉象书《脉经》的作者王叔和是山东邹县一带人。王叔和曾任曹操随军医生,《脉经》之外,还整理《伤寒论》。

近日,山东刚刚成立的脉象学会又是全国首家……足见自古以来,山东都引领脉象学之风潮。

宋代,儿科专家钱乙、最早注释《伤寒论》的成无己皆对医学贡献极大。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3

当年,魏文王曾求教于扁鹊,问他道:“听说你们家有兄弟3人,都精于医术,我想知道在你们3位之中到底哪一位最优秀。”

扁鹊回答:“我大哥最厉害,其次是我二哥,而我是最差劲的。”

魏文王又问:“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都没听说过你的两位兄长,反而是你最出名呢?你是不是太谦虚了?”

扁鹊回答:“真不是谦虚,我两位兄长之所以知名度不高,是因为他们的先进理念还不能被一般人看懂。先拿我大哥来说吧,他是看到有疾病的苗头就会提前铲除病因,但这样一来,患者根本不会认为自己有病,更不会认为自己是他治好的,所以他默默无闻,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再来看我二哥,他习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那时虽然也可能有症状,但往往不重,一般人可能看不出以后的潜在风险,二哥在这时候把患者治好,大家会认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大病难以指望,所以他的名气只局限在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往往是在病情严重的时候,不过这是因为我的医术不如两位兄长,无法更早发现病情。而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风风火火的,便以为我的医术高明,我的名气也因此越来越响,特别是重病患者,通常会优先找我。”

魏文王听后受益良多,非常满意。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也是治病疗疾的正确方法。要放在今天,扁鹊的大哥可说是治未病的高手,很可能远近闻名,造福四方。

我们常说中西医殊途同归。西方在这方面也有一个相似的“三个船长”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话说有3位船长,分别驾着3艘轮船前往同一目的地,不巧的是,在传统航线的某处有一阵特大风暴,而3位船长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获得了不同的结果:第一位船长选择勇敢面对风暴,与风暴展开生死搏斗,尽最大努力搭救乘客,最终九死一生抵达目的地;第二位船长也走这条航线,遇到了同样的风暴,但他准备得特别充分,事前交代水手加固船仓,提醒乘客如何自救,所以风暴来了以后船只和乘客都没有受到损失:第三位船长航行之前就仔细调查这条航线的情况,最后他判断这条航线很危险,可能会遇上大风暴,于是他决定改道,沿着一条风平浪静的安全航线,驶达港口。然而,轮船公司在总结时,隆重表彰了第一位船长,简单表扬了第二位船长,却对第三位船长只字不提。就像扁鹊的大哥,身为高手,却连名字都不为人知,让人遗憾。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4

成语”讳疾忌医”,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入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讳:避忌。忌:怕,畏惧。讳疾忌医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讲到讳疾忌医,有个历史故事。春秋时,蔡国著名的民间医生扁鹊,被蔡国国君蔡桓公召见。扁鹊拜见蔡桓公后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若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要加重。”蔡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道:“我身体很好,没有病。”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冷笑道:“做医生的,只会给没病的人看病,这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提着药篮子去见蔡桓公。扁鹊看着他的脸色,忧郁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若不抓紧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心里十分不乐,扭转头,竟不理扁鹊。扁鹊第四次来见蔡桓公,痛心地说:“主公现在病入骨髓,没有办法了”。过了五天,讳疾忌医的蔡桓公果然瘸倒,而且病重死去了。

现实生活中讳疾忌医的例子不少。对于疾病,无论是虚无主义不承认,还是消极悲观不作为,都是不对的。

文/主任医师 柴枝楠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5

浙江省教研厅教研室在2009年出台了《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30条》,其中的第六条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合理安排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和体验作业……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

于是乎,为了达到这8分钟的作业时间,大量机械的、重复的、无效的练习被搬进了课堂,课堂俨然变成了“练习”的战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这条建议的理解仍停留在数量层面,而忽视了建议中提出的“精心设计”一词。

那如何“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向课堂练习要“效率”呢?不少教师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前不久,笔者聆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扁鹊治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他们都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练习。笔者试从这两节课的课堂练习中寻求出一条练习设计的有效之路。

一、练习的设计要基于学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两位教师为达成这一目标,都想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教师1的设计】

1.教师引导:现在你就是名医扁鹊了,请大家拿出《处方单》,给蔡桓公开处方单。

2.反馈:重点指导“烫”“剂”两个难写字的书写。

通过让学生做名医扁鹊来开处方单,这样的练习的确是别出心裁,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该处方单的填写,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作用。

(1)融写字教学于处方单填写。处方单上共需要学生填写14个生字,其中“扁、鹊、蔡、肠、胃、烫、剂、汤”是本课要写的生字,该教师将本课的写字任务巧妙地融合在了这则处方单中。

(2)融语言内化于处方单交流。处方单的填写过程让学生自然就读懂了扁鹊的话,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内化了课文语言。

但是,这种“填鸭式”的练习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单一的词或字上,练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提取信息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一学情,适度提高练习难度,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教师2的设计】

1.教师引导:扁鹊在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中,还写了一张“诊疗记录表”。你们想不想做做名医?(生点头)好,现在,你们就是扁鹊了,也来填一填。患者是——蔡桓公,主治医生是——扁鹊,请又好又快地写下来。

2.默读课文第二和第五自然段,尝试填写第一次诊疗记录。

3.反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概括。(填写结果如下表)

4.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填写其他三次诊疗记录。

第二位教师的“诊疗记录表”较之第一位教师的“处方单”,填写内容更加开放,把“诊断过程”改为“时间”,并增加了“患者反应”这一项。这样,既可以通过时间的比较,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病人病情发展之快,而且将两位主人公的表现融入表格,将整个故事的内容整合在了一起。这样的练习,势必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文,认真概括、思考。

值得一提的还有,教师将练习的完成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先完成第一次诊疗记录,在反馈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概括内容”的方法来提取信息。有了方法的引领,再让学生完成另外三行表格,学生便有样学样。在读文、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环节目标也落到了实处。

由此可见,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的需求,这样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才会取得有效的成果。

二、练习的设计要发展思维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而本课课后练习第2题也要求:“读了课文,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这两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发?”由此可见,编者编排教材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读懂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根据教学目标,两位教师都设计了理解寓意的练习。

【教师1的设计】

1.读读蔡桓公的话,讨论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反馈,随机出示:固执己见讳疾忌医

3.出示练习: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来说一说。

教师在揭示寓意时,先引导学生讨论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了“固执己见”和“讳疾忌医”这两个词语:接着又出示两个填空,让学生选择一句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蔡桓公错在什么地方始终停留在“不听医生的劝”这个层面上,对于“讳疾忌医”这个词语也是毫不理解:而选择一个句子说话也是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这样的练习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读懂故事中隐含的寓意并准确地表达出来”确实是教学上的难点,那么第二位教师又是怎样通过有效练习来解决这一难点的呢?

【教师2的设计】

1.想象说话:临死前,蔡桓公会说些什么?

临死前,蔡桓公叹了一口气说:“______________。”

生:哎,为什么当初我没有听扁鹊的话呢?要是我当初听了,现在也不会死了呀!

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呀?

生:早知道这样,病在皮肤的时候就治疗了。

师:治病要在小病时救治。这小病不治,大病就治不了了。

2.教师引导学生由蔡桓公说的话拓展开去,想想:寓言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生:要虚心接受别人对你的劝言。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故事告诉我们——要听别人的劝说。那从“小病不治,大病难治”拓展开呢?

生:小错不防,大错难防。

师:大错难防,就是难改了是吧?就会“铸成大错”。

3.查故事的出处,考证:我们的理解正确吗?

教师带领学生读读《扁鹊治病》的出处《韩非子》中的句子——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再读读其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必定开始于细微。要想控制事物就得从它的细微之处着手”。通过考证,证明对于寓意的理解是正确的。

4.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成语、格言说说寓意:

生:防微杜渐。

生:小洞不补,大洞难堵。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教师补充格言,齐读。

5.教师小结理解寓意的方法:读寓言,我们往往觉得理解寓意有点难。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从人物的教训拓展开去,还考证了资料,联系格言,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

我们发现,第二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分为5个层次。

首先,想象蔡桓公临死前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站在蔡桓公的角度说话,立足课文,简单地说说寓意。

接着,引导学生在蔡桓公说的话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课文不仅仅告诉我们病要及时医治,小病不治就会变大病。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是如此,要防微杜渐,小错不改就会变成大错。

然后,通过查故事的出处,从古文中去考证这个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其实在考证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寓意的过程。

再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成语、格言说说寓意,并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和格言。

最后,引导学生提炼理解寓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步步的发展,不但解决了“读懂寓意”这一学习难点,而且经历了从“学什么”到“怎么学”的过程。由此可见,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练习能使练习发挥实效。

三、练习的过程要充分展开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导读中还提出:“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此可见,编者编排教材的另一主要目的便是学习复述课文。两位教师也都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复述课文的练习。

【教师1的设计】

1.(出示: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问:不就是去见蔡桓公吗?为什么用“拜见”呢?

2.通过看图,了解蔡桓公是谁。

3.请学生像讲寓言故事那样把第一段讲一讲。

教师在读课文之前,通过让学生看图了解蔡桓公是谁,用把话讲具体的方式来复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不失为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发现,其实“看图说话”的形式更适合低段学生,对于处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应该学习复述整篇课文。那么如何让课文的复述落到实处,我们来看看第二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

【教师2的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诊疗记录表,复述扁鹊第一次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一学生能根据记录表,清楚、完整地复述。

如一学生这样复述:“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心里想用热水敷烫就能治好,于是想给蔡桓公治病。可是蔡桓公却不相信他的话,坚持认为自己没有病。”

2.教师引导学生加上一些动作、表情,像讲故事一样,有声有色地创造性复述第一个诊疗过程。

如一学生复述道:“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他看了蔡桓公一眼,发现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点小病,他对着蔡桓公作了一个揖,说:‘蔡桓公,您的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只要用热水敷烫就可以治好。’但是蔡桓公却不相信,他觉得自己一点都没有病,扁鹊是乱说的。”

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了课文。

3.请学生选择后面三次诊疗中的一次来复述。学生有的加上了人物的心里想法,有的加上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进行创造性复述。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展示的空间。

4.创设“扁鹊来到秦国,被秦王询问原因”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复述整个故事。有了角色的设定,学生入情入境,在表演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人物形象。

第二位教师将复述的过程充分展开:首先,老师让学生大声大胆地练说第一次诊疗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然后指导学生加上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复述第一次诊疗的过程;再举一反三,选择后三个诊疗中的其中一个进行创造性复述;最后创设情境进行复述,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将课文内容整合起来复述。

这样的练习,立足课文并向生活拓展,由浅入深,将复述的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复述课文的能力”。

总之,要想“练”出真把式,还需要教师们用心钻研教材,发现教材特点,设计有效练习,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效,才能真正达到“轻负高效”的美好理想。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6

再没有比“不能衡量就不能管理”这句话更能生动直观地揭示绩效考核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了。可以说,经过近十年西方管理理论的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并经“土”“洋”咨询公司的大力贩卖和兜售,加上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挣扎在过度竞争的泥沼中透不过气来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们,大都将绩效管理当成了锦囊中的妙计,幻想一试即灵,驾驭企业之舟从惊涛骇浪的红海驶向风平浪静的蓝海。也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绩效考核体系,虽然离全面系统的绩效管理还有或长或短的路可走,但迈进的方向无疑是明确的。

然而,从实践来看,众多企业在绩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中,一个盲区却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两则故事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一些经典典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角度都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曲突徙薪”即是其中之一。

故事说,一户人家,经常将木材什么的堆放在烟筒旁边,村里的一个智者告诉他,这样迟早会出事的,最好将烟筒出口改动一下,尽量远离柴禾。但这家人并没有理会。不出所料,某日果然着火,左邻右里纷纷救火。大火扑灭之后,这家人将救火者视为恩人,设盛宴感谢。席上有人提醒:前次提醒的智者也应该请啊。这家人恍然大悟,马上请来智者奉为上宾。

另一则故事则不见诸典籍,颇有些笔削春秋、微言大义的味道,大家不妨姑妄听之。

故事讲道,某天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扁鹊启示

这两则故事的寓意可以说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引申出不同的管理启发。比如质量控制,现在风靡世界的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即肇始于丰田在研究美欧的大工业生产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也就是说,对汽车质量的控制不能仅在整装之后进行,而应该将质量控制落实于生产的每个环节。这个理念的巨大威力已经在今天的汽车格局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在本文中,我们更折服于其对企业绩效管理的一个盲区的深刻揭示。

两则故事的共同点在于,智者和扁鹊长兄无疑是表现最为出色的员工,他们所作的工作都深具前瞻性,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弥于萌芽状态,或至少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联想集团广为人知的“拐大弯”差不多就是这种做法。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就曾经说过,联想往往将紧急且重要的事情变成了重要但不紧急,所以能从容不迫地引导联想持续成长。

但很遗憾,智者和扁鹊长兄的工作绩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扁鹊长兄而言,智者还算欣慰,毕竟最后着火人家还是承认了他的作用,虽然是经旁人善意提醒。这也是不幸中之万幸了,要不然,碰上三国时袁绍那样的主,不仅不承认并表彰帐下谋士田丰的先见之明,反而惧怕田丰嘲笑,一刀将其结果了事,连象《墨攻》中梁王问已被割喉噤声的逸悦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说?”都免了。但扁鹊长兄就没那么好运了,自己医术精湛,见微知著,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却不为人所知。于是,社会对他们的绩效考评是:扁鹊大优、扁鹊次兄合格、扁鹊长兄超不合格。如果连续两年如此,扁鹊长兄就有被开出公职系统的危险了。

事实上,“曲突徙薪”多少还是有些喜剧色彩,反映了中华文明“以和为贵”的本色。因此具演绎色彩的扁鹊故事就更具现实性,也更反映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我们通常可以看到,组织资源(如职务晋升、薪酬增长、更多培训机会等)通常向组织要求的考核指标上表现优异的员工倾斜,员工也更多或全部地将精力集中于考核指标所要求的工作内容。但实际情况却是,存在众多影响组织经营绩效的因素是在考核体系之外的,而且多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也因为其潜在性,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对组织绩效就会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这种存在的潜在性、甄别的困难性和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其被组织绩效管理进一步边缘化,也为员工和组织行为所遗弃,但正是被边缘化的内容往往构成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基因。

这鲜明地揭示了企业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盲区:绩效考核很少或几乎没有触及扁鹊长兄式的工作内容,赋予较低权重于扁鹊次兄式的工作内容,而将考核的重点放在了扁鹊式工作内容上,组织资源也根据员工在扁鹊式的工作内容上的考核结果倾斜;但讽刺的是,扁鹊长兄却是真真的明星员工,他所代表的工作往往对组织绩效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盲区影响

上述绩效管理盲区如果不尽力消除,将在两个方面对企业造成重大的负面因素,从而对企业的持续成长构成很大的制约。

首先是企业各层级部门和员工行为方式的功利化和短期化。

经营管理的实践标明:领导人希望下属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就应该考核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员工的努力方向也会局限于企业考核的内容。对于考核内容之外的工作行为,大家是没有多少动力去关注和作为的。基于同样的原因,人格化的企业各层级的部门也大抵如此。

像“曲突徙薪”中的那位智者,如果不是最后被尊为座上宾,面对救火者受到的礼遇,智者心态失衡的可能性极大,下次碰到类似情况,他恐怕只会默默地多准备几桶水罢了。更严重的,如果部门和员工的功利和短期行为泛化为整个企业的行为,那这家企业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两种行为及其所获得的收益无疑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为大家所仿效乃是必然的趋势,等问题已成燎原之势再行补救时,恐怕企业已是积重难返了。

其次,干部选拔和素质提升存在“逆向淘汰”的可能。

按照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如果盲区始终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和解决,在企业中很有可能出现低绩效员工驱逐高绩效员工、或者说高绩效员工自动转变为低绩效员工的情况。

以扁氏三兄弟为例,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展望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长兄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名气,人们也不知道他所作的一切,自然不会承认他的医术,也不会找他就诊,那他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是矢志不移,还是治病于萌芽状态,也因此继续得不到承认,最终一生郁郁;从而也导致收入来源更加匮乏,贫苦交加,英年早逝是必然的趋势了;于是“良币”自动退市,高绩效员工谢幕。另一种选择是,长兄痛定思痛,决定向三弟扁鹊看齐,面对可能出现的疾病袖手旁观,并按照准备大病爆发的药草、医疗器械等;一旦疾病流行,自然大显身手,赢得广泛赞誉。于是高绩效员工自动转化成了低绩效员工。

这两个方面的负面因素,都将侵蚀企业经营发展的根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规模与资金实力的较量,毋宁说是人才的较量,人才始终是企业最大的资源。企业竞争的优势如果不是建基于人力资源的优势之上,那一切的繁华都注定是昙花一现。

规避招数

要规避绩效管理中的盲区,首要是能鉴别盲区的存在。这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敏锐地捕捉企业经营绩效变动中具启示意义的微小征兆。比如,每年企业员工或部门的绩效考核都完成得不错,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这就需要深刻反思,检讨绩效管理体系是否存在盲区。

其次,深度挖掘考核职位的潜在绩效,并努力使潜在绩效不断显性化,纳入考核体系当中。限于人的认知能力、信息不对称的因素以及环境变化的要求,某个职位被要求的绩效表现可能一开始就远落后于其潜在绩效,或者随时间推移逐渐落后于潜在绩效。目前,企业界热衷推行的标杆化管理就可以作为挖掘职位绩效潜能的工具。通过对标,可以看到本企业与行业优秀企业的差距,从而使职位绩效要求的盲区显性化。

再次,在考核体系中预留一定的权重赋予考核指标外的行为事件。在笔者咨询实践中了解到,在正常的企业经营氛围中,员工从情感上还是愿意为企业多做一些事情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但这些事情因为不在绩效考核的范畴之内,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和群体行为的压力,员工的这种意愿很难转化为实践。因此,在绩效考核指标中,应该预留例外考核空间,即赋予一定权重给例外工作内容,鼓励员工创造性水平的发挥。毕竟没有任何考核体系敢于宣称它已经囊括了所有内容。

这点对于知识密集型、尤其是以创新见长的企业尤为重要。比如业内广为推崇的3M公司就规定,员工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自主安排,从事自己感兴趣或觉得对公司有所助益的工作。

当然,如果实施弹性的绩效考核体系有困难,可以实施工作行为或关键例外事件的备案制管理,即将考核内容之外的事项备案存档,通过时间来检验、来考核。这种备案制考核对于领导人员的任期考核是比较有帮助的。对于以内部人员晋升为主的企业也非常有效。

第四,还要加强绩效辅导。目前绩效考核功用单一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绩效管理更侧重于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比如薪酬分配、职务晋升等管理职能,而较少运用于培训、绩效访谈和以此为工具所致力的员工和组织绩效提升等培训开发职能。

实际上,绩效考核管理职能固然重要,但就绩效考核的目的而言,培训开发职能可能才是最应该关注的焦点。绩效辅导则是贯彻培训开发职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强化对绩效的辅导,综合绩效考核结果信息的反馈以及针对异常绩效情况的深度访谈所形成的绩效信息,充分发掘组织和员工个人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盲区无处藏身。

此外,应推进平衡计分卡(BSC)。

虽经诺顿和卡普兰两位教授的不断发展,平衡计分卡俨然已经成为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工具。但作为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的重要框架性工具,BSC仍然有强大的威力。

通过BSC,可以强制性迫使企业全面思考各个职位的绩效潜能,厘清其包含的对公司现状以及未来的影响及其提升空间,使职位内蕴的盲区逐步显现。

管理世界的风云跌宕很大程度源于管理盲区的存在,而管理的盲区又与绩效管理的盲区高度相关。对绩效管理盲区的持续发掘、消除和再发掘、再消除,构成了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脉络。做到了这一点,企业之舟自然可以应因时势、乘风破浪。

基于此,或许我们可以重温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尾。这位可敬的大师指出:管理事实上并不是一项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事情,如果一个企业经常发生类似事情,并不断产生力挽狂澜的英雄,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肯定存在问题。具有良好管理水平的企业,往往是那些状如秩序谨严的流水线生产车间,平稳、单调、枯燥、一丝不苟,令人乏味。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7

关键词:危机;企业形象;现代企业

1引言

现代企业组织在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企业组织形象受损、企业美誉度大幅度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深刻领会企业危机管理的真谛,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方法、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可以帮助企业摆脱公关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鹿集团由于奶粉事件而破产,让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企业是可能由于公关危机事件而死掉的。长久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组织形象是一种储备,储备的越多企业往往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就可以损失形象而度过难关,知名企业往往不会由于一两件危机事件而被公众抛弃。但是,我认为,越是知名企业,越容易由于企业形象危机而被市场淘汰。

在公共关系学里,经常会用组织形象四象限图来研究组织形象如图1:

图1

我们可以看到在途中企业处于B区域为最佳。此时企业的知名度最高,美誉度也是最高。而当企业处于D区域为最差,此时企业美誉度最差,但是知名度却很高,属于臭名昭著的地步。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当企业处于B区域时,也就是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区域,企业如果经营不慎,突发事件导致企业美誉度下降,那么企业的高知名度对于企业就变成了灾难。企业形象直接由B变成了D。比如康师傅的水源危机,由于消费者质疑康师傅的包装上所写的选用优质水源,而康师傅有无法解释优质水源的来历,导致企业的诚信问题被媒体所关注。最终由于企业的高知名度而形成企业的诚信危机。

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危机管理,同时越是知名企业越要把危机意识作为经营哲学中重要的一环。

2危机管理相关理论

2.1危机管理的概念

企业公关危机管理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危机管理主要是指当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如何利用企业自身原有的影响力,发挥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动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重新塑造形象。而广义的公关危机管理则是指企业的公共关系人员在危机意识的指导下,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公关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狭义的公关危机管理其实仅仅包括了控制和协调处理两个部分。

2.2危机管理的流程

这样我们发现,危机处理应该遵循着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这个程序。我们把这四个过程分为两个部分:(1)预测、监督(危机发生前);(2)控制、协调(危机发生后)。

但是其实很多做营销的人都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危机事件后进行介入,帮助企业摆脱危机,重塑形象。但是三鹿事件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企业的公共关系部门仅仅是在危机出现后才介入干预的话,往往效果很差,甚至企业也会陷入破产的境地。

3危机管理的方法

3.1案例分析

那么,如何科学的进行危机管理呢?先讲述一个故事。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鹖冠子世贤第十六》中有“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

卓襄王曰:“愿闻其数。”(庞)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卓襄王说:“希望能听听您的教诲。”庞暖说:“大王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文侯问扁鹊的事吗?魏文侯曾经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呢?’扁鹊答说:‘我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排第二,我最差。’魏文侯又问:‘那么能不能说说原因呢(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回答说:‘我大哥治病着重于人的神情,在病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病除去了。由于人们不知道他能在事先就铲除病因,因此他的名气仅限于我们家里,无法传出去。我二哥给人治病,在病情初起之时就把人治好了。因此人们以为他只能治治一般轻微的小病,而他的名气也只限于本乡邻里之间。像我扁鹊这样治病,在经脉上穿上针管来放血、用上苦口的汤药、拿草药在皮肤上热敷等,是治病于病情危重的时候,人们都看到起死回生,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万事在于预防。要善于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如果只是在“病情”显露时再“下猛药”、“动手术”,即便治好了也会元气大伤、寿命打折。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放在预防和监督上,要建立起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

3.2危机预防系统的构建

(1)组建公关危机管理小组。

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成立危机小组是企业对违纪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防止危机最终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小组的成员主要有企业决策人、公共关系主管、生产、质量监督检验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人力资源部门主管、企业法律顾问、企业宣传部门、企业客服人员。

小组的主要作用在于建立公共关系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快速准确搜集企业内外部各种不利信息;全面、准确筛选信息,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分级别预测;及时报告企业决策层,督导相关企业部门解决问题。

(2)对危机进行预测。

企业同时还应当对危机的发生进行预测。包括预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危机发生的规模;同时还要对危机进行分级。

①轻微级:企业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消费者利益和企业利益受损。比如地震、火灾或洪水等;

②一般级:由于企业自身原因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比如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问题导致媒体;

③重大级:由于企业的自身原因导致消费者利益受到巨大损失。比如由于产品或者服务的重大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死亡。

(3)进行模拟危机训练。

模拟危及演练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危机意识、及早做好危机的应对工作、培养危机管理小组应对危机的能力。其主要步骤包括:

①组织专人对近期发生的相关企业危机时间进行搜集,编辑成册、或者在企业的内部刊物上进行刊登;

②聘请公共关系专家对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树立危机意识;

③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危机实战演练,帮助相关人员熟悉危机处理流程。

4结论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里,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防止企业出现危机事件,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危机管理,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参考文献

扁鹊治病的故事篇8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能读写9个生字。

2.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激发兴趣

师:我们先来认一个字。(课件出示:言)这个字念――

生(齐):言。

师:能在“言”前面加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吗?

(生自由应答)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猜一些和“言”有关的谜语,好不好?

生(齐):好!

师:第一个:说出来必须做到的话叫――

生1:诺言。

师:名人说的话叫――

生2:名言。

师:骗人的话叫――

生3:谎言。

师:没有事实根据的话叫――

生4:谣言。

师:包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叫――

生5:寓言。

师:(课件出示:寓言)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是寓言的一个特点。

二、写,梳理文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出自战国时代《韩非子・喻老》中的寓言,题目叫――

生(齐读):扁鹊治病。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差不多都读完了,有没有不会读的词语?

(生纷纷摇头)

师:语言浅显是寓言故事的另一个特点。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对照课文在练习纸上把故事的梗概补充完整。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又过了十几天

不 久

皮肤上

骨 髓

病 死 )

(生默读填写,师巡视并指导“肠”“胃”的书写。)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投影)和他差不多的请举手。这么多同学对了,请给自己打个五角星,有错误的同学赶紧订正一下。(将“骨髓”标红)这个词很容易读错,请你读读。

(指名一生读,该生读错。指名另一生范读。再请第一名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带领全班齐读。)

师:哎,我倒要问问,你们是从课文哪里找到这些信息的呢?

生1:我是从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找到的。

师:一个自然段接一个自然段地找,这样就不会遗漏了,很仔细的方法。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

生2:我是从课文第五自然段里找到的。

(师课件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而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很聪明的一个办法,奖励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几个加点的词语。

(生喜笑颜开带领全班齐读,师相机纠正“即使”的声调。)

三、读,体会寓意

师: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如果我要请几个同学合作来朗读,根据你的理解,你们建议我请几个,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起初沉默,然后纷纷自己朗读。)

1.在合作朗读中理清病情的变化。

师:谁来给点建议?

(沉默几秒钟后,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1:请两个人来读。

师:两个人怎么读呢?

生1:一个人读前面,一个人读“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前面这个病还可以医治,让一个人读;后面医生无能为力了,所以让另一个人来读。

师:哦,那前面都能用什么方法来治呢?

生1:热水敷烫,扎针,服几剂汤药。

师:治疗起来越来越困难,到最后都无能为力了,说明蔡桓公的病――

生(自由应答):越来越严重。

师:这个建议听上去有点道理,你请个同学和你合作读读吧。

(生1环顾四周,挑选一生与其合作朗读。)

师:有没有别的建议?

生2:可以四个人来读。

师:和他一样,也打算请四个人的同学请举手。(生纷纷举手)这么多,先来听听他的理由,是不是和你一样?

生2:皮肤病请一个人来读,皮肉之间请一个人来读,肠胃里请一个人来读,深入骨髓请一个人来读。

师:你是从病的部位考虑的,打算请四个人的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3:这里有三个分号。

师:你关注了标点,根据分号来合作就清清楚楚了。

生4:热水敷烫一个人,扎针一个人,服几剂汤药一个人,最后一句再请一个人。

师:哦,你是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分的。

师:虽然这几个同学的理由不一样,但有一点他们都读出来了,就是蔡桓公的那点小病,后来变得――

生5:越来越严重。

师:这个建议说得有理有据,就按你们说的分四个人来读吧。

(生2、生3、生4、生5合作朗读)

师:还有谁想说?

(一生犹豫后,缓缓举手。)

生6:我建议请三个人读。第一个人读第一句,第二个人读第二句,第三个人读第三句,最后一句三个人一起读。

师:这个建议很新颖,为什么最后一句要一起读呢?

生6:因为最后已经无法医治了。

(生自发鼓掌)

师:好,就按你说的来读,你挑选两个人和你一起读吧。

(生6挑选两名同学与之合作朗读)

2.在对比朗读中领悟用词的巧妙。

师:你们一字一句读得非常认真,但越来越严重的感觉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这几个词。(课件标红“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

师: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词语,它们能表达出一种微妙的感觉。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老师读左边,你们读右边。(课件出示)

(师生对比读)

师:老师改的和课文里的有什么微妙的不同?

生1:老师改的好像这个病没什么变化。

生2:老师改的感觉蔡桓公的病马上就能治好。

生3:老师改的都是“就能够”,读起来不通。

师:你的意思是读起来太单调了,是吧?就是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把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也来合作读一读。

(师生声情并茂地合作朗读)

师:你听,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就像一声声无言的警钟,它们在告诫我们什么、提醒我们什么呢?

生1:病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及时去看。

生2:小病不看会变成大病的。

……

(师板书:及时防治。)

3.在变式朗读中运用语言来明理。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十来天后 又过了十几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肤上 皮肉之间 肠胃里 骨 髓 浑身疼痛 病 死)

师: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会怎么样呢,谁能看着这个练习说一说?

生: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就会到皮肉之间,要是不治就会到肠胃里,要是不治就会到骨髓,要是不治就会浑身疼痛,不久就会病死。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要是不治”后面他用了个什么词儿?

生:就会到哪里。

师:对呀,用的都是“就会”,扁鹊可不是这样的,看看扁鹊都是用了哪些细微变化的词提醒蔡桓公病情会逐渐加重的。

(生默读课文,圈画。)

生1:第一次扁鹊说“恐怕

会”。

生2:然后他说“还会”。

生3:“会更加”。

师:(课件出示:恐怕,还,更加)让我们用上这些词再来体会一下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

生1:恐怕会发展到皮肉之间。

师:过了十来天,发展到皮肉之间,要是不治――

生2:还会发展到肠胃里。

师:十来天后,发展到肠胃里,要是不治――

生3:会更加严重。

师:又过了十几天,深入骨髓之后,就――

生4:就会浑身疼痛。

生5:就会病死。

生6:医生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四、说,再悟寓意

师:本可以治好的小病,最后却变成了悲剧,是谁造成了这一悲剧?

生(自由应答):蔡桓公。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他不听扁鹊的劝告,没有及时医治。

师:课文中是如何写蔡桓公一次又一次不听劝告的呢?请拿起笔,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圈画,交流反馈)

师:怎么才能读出他一次次不听劝告呢?我们来合作读读。有一天,扁鹊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可是蔡桓公――

(生1读)

师:蔡桓公信吗?是半信半疑还是完全不信?你再来读读。

(生1有感觉地朗读)

师:有点蔡桓公的感觉了。扁鹊走后,他还对左右说――

(生2感情朗读)

师:“总喜欢”被你这么一读,显得蔡桓公多么自以为是啊!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病已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谁接下去读?

(生3较平淡地读)

师:这时的蔡桓公已经不再是不相信了,谁再来读?

(生4有感情地朗读)

师: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告诉他病已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可蔡桓公――

(生5读)

师:读着读着,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蔡桓公的内心。如果,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那个不听劝告的蔡桓公,你是怎么一次又一次不听扁鹊的劝告,直至最后无药可救的呢?(板书:不听劝告)看着屏幕上的练习简单地说一说,最好能够用上一个或几个细微变化的词语。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十来天后 又过了十几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肤上 皮肉之间 肠胃里 骨 髓 浑身疼痛 病 死)

(生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

师:在说的时候,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能不能用进去呢?再试着说说。

(生再次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蔡桓公”来说说?

(指名一生说)

师:基本上把前因后果讲明白了,掌声送给她。老师发现她“又过了十几天”这个部分讲得特别好,你们听出来她是怎么讲的吗?

生:她说:“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告诉我病已经深入骨髓,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师:是呀,很简洁但又很清楚。谁也想来说一说?

(另一生说,众生听完后笑。)

师:他讲得很不错啊,你们笑什么?

生:他后面说:“五六天后,我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不久,我病死了。”他都病死了怎么还会说话?

师(笑):对呀,后面该怎么讲呢?

生:五六天后,我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我想我不久就将病死了,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扁鹊的话呀!

师:前面这位同学能够用上细微变化的词,第二个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小的改动,给他们掌声!

五、思,延展寓意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的故事中有没有像蔡桓公那样的人?

生1:《我要的是葫芦》里面的人。

生2:《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人。

师:《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人开始就像蔡桓公一样,对吧?

生3:《小虫和大船》这个故事里的船主就像蔡桓公一样。

师:像种葫芦的人、船主,他们又没有生病,怎么会和蔡桓公有相似的地方呢?

生1:他们都不愿听别人的劝告。

生2:他们都像蔡桓公一样,有了小错误不及时改正。

生3:小的错误不改正就会变成大的错误。

……

师:有了问题,这些人都是不听劝告,没有及时防治。今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问题或错误,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在下课之前,老师再送给你们两个成语,一个是防微杜渐,一个是讳疾忌医。(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及时防治 防微杜渐

扁鹊治病

不听劝告 讳疾忌医

【点评】

在本课的教学实录中,有三个教学设计思路值得学习和

借鉴:

1.活动板块设计。基于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以“写,梳理文脉”“读,体会寓意”“说,再悟寓意”“思,延展寓意”四个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板块展开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动笔写、合作读、对比读、有侧重复述和转换人称复述等言语实践中得意、明言、悟理、用法。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课文的整体观照,而且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自主学习设计。学习是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本课在重点段的教学时采用了“自主建构”设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运用。第一步,围绕“想想如果我要请几个同学合作来朗读,根据你的理解,你们建议我请几个,理由又是什么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会依据得病的部位、治疗的方法、分号等不同方面提出自己个性化的建议,在阐述理由、生生合作朗读中学生就会厘清蔡桓公的病一日不如一日的发展轨迹。第二步,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和教师改动后的语句的比较,探究发现“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师生合作感情朗读积累语言,体会“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第三步,组织学生反向思考:要是每个阶段都不进行及时的治疗会有怎样的结果?在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圈出细微变化的词语并运用进行口头表达,在表达中深化对“防微杜渐”的理解。

3.回环推进设计。本课中先后三次出示同一个课件:紧扣“练习”,首先,让学生在填空中把课文故事的梗概补充完整。其次,通过变式朗读运用语言明理。最后,借助练习简单地复述,要求用上一个或几个细微变化的词语。这样,围绕一个重要内容,分层达标,环环紧扣,反复敲打,就能不断推进语文学习。本课的回环推进设计,不仅设计合理,而且执行巧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上一篇:爱情已死范文 下一篇:喷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