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04 12:27:34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1

学生要开展自学,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利器”,而预习案正是学生自学的“利器”,通过预习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重视自学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预习案时,必须要注重自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们明白应该将自学的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要通过预习案告诉他们本课的重点、难点 ,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自学的主要方法,即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例如,九年级《登楼》一文,预习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目标:(1)了解杜甫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2)搜集杜甫简介以及其它重要作品;(3)了解杜甫写《登楼》时的心情;(4)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典诗歌之美。学习内容:(1)杜甫登楼看到的景象;(2)体会杜甫当时的心情,弄懂诗人想表达的感情。通过对以上学习内容的分析和阐述,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预习案设计应该具备的特点

设计预习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所设计的问题要巧妙,要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即设计的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取答案,避免毫无思维含量的提问。例如,《致女儿的信》一文,倘若在预习案上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作者是谁? 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就会立刻想到课本上现成的答案,而且他们会认为只需要找到答案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预习设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对他们的自学习惯的培养,根本就达不到导学的目的。

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尝试的关键。

(一)引导、点拨解惑

教师的点拨解惑不是课堂上的“独角戏”,以学定教重在引导、点拨,不是把现成的答案随便的呈现给学生。而是需要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尽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有位学生突然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既然拥有克隆技术,为什么不把那些珍惜的动植物进行克隆呢,这样不就不会出现动物灭绝的现象了?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教师并没有从正面进行回答,而是机智地抓住了课堂生成的这个新问题,从侧面对其进行重新提问:同学们,要是你们身边是一些克隆的人群,同样的人、同样的思想,你们的生活秩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能谈谈克隆技术带来的利与弊吗?并就这些问题分小组进行探讨,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激发了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的极大热情。

(二)利用测验解惑

在预习案中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测验。通过当堂测验,教师能够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到薄弱环节,也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知识。对于测验内容的选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级,为每一个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合适的题目,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测验中有所收获。 导学测验设置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端午的鸭蛋》一文,设计预习案时,教师应该结合文章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首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我的家乡是水乡,产鸭。” 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介绍你家乡最有名的特产,二、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此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提高。

三、结语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2

高大、威严与古典建筑美的统一

额敏塔是200多年前川黄色方砖建造成的44米高的圆形塔,塔下毗连一座气势雄伟的木纳尔清真寺,远远看去,连为一体政教合一。

如今塔的四周,已固定了很大的保护空间,修建了豪华的院子,进了院门,是一座额敏和卓的英雄雕塑……但是无论人们再怎佯营造,都夺不走宝塔古朴厚重的美。

高塔与大寺,配以尺度恰当的门殿,建在横向平台基座上,4块简洁的几何形体有机地组成一幢虽不对称但却很均衡的纪念性建筑,给人印象深刻。

沿着台阶走上平台,再进入大门,经门廊通过了一个过渡性小厅,就进入穹隆顶序幕厅。这里不对称的几个墙面巧妙地暗示着不同功能空间的去向。右侧墙面是壁龛,左侧是门洞,有墓碑室,还有通往塔的去路,正面步入就是明亮的礼拜大厅。礼拜殿以列柱厅为主,由不同大小的若干空间组成,面宽九开间,进深十一跨。再向深去,正面是圣殿,两侧也是礼拜殿。这里都是全生土结构体系,方形平面,上冠穹隆顶,只开小孔天窗,采光、通风甚佳。圣殿和礼拜大厅没有艳丽装饰,仅以简洁的伊斯兰拱券作连续的有韵律的外观,肃穆典雅。

在蓝天白云下的塔凌空矗立,刚劲挺拔,圆柱形塔均匀收缩,简朴、明快,塔身上凸起凹进的砖砌图案有十几种,变化多端、循环出现……塔身曲线柔和,体态俊美,结构科学,装饰丰富,高大庄严,游人们无不驻足凝视。塔内旋梯是靠塔中立柱与塔壁共同叠砌悬挑踏步构成,这72级灰砖台阶螺旋式环绕着圆柱直通塔顶。沿着台阶而上,相隔一段距离,就有窗口透进亮光。这光是登塔的引导,又是神秘的叠加。当你登上塔顶,有一个穹隆式塔楼,四周敞窗,顿时透亮。凭窗四顾,银冠的天山、赭红的火焰山、绿色葱茏的葡萄沟、五彩的民居……这流动的画面,一览无余,美丽的吐鲁番,尽收眼底。

最为巧妙的是塔与寺的结合。塔高大无比,寺容千人也颇宏伟。然而,寺不敢高,不能与塔争势;寺不可卑,这是神圣的礼拜场所。那么,寺的外表土筑、平顶,整个建筑全由平行线和垂直线构成,无弧无纹,不夺目,却显庄重。礼拜殿虽有几十个穹隆顶,但并没有外观暴露,而用高墙封挡,还采用民居围墙的做法形成了几十米长的墙面。门殿采用长方形中间做尖拱龛的基本图案,与寺殿体量配合,与塔呼应。建筑的体型,几块不对称的体量的设计协调均衡,塔身细致的装饰和寺的简洁形态采用对比反差的艺术外观,别具匠心。

额敏塔的设计,主意巧妙,构思新颖,主题明确,承旧创新。其建筑艺术的表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全国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唯一古塔。

额敏塔下的清真寺,宽敞宏大,庄严肃穆。礼拜大厅可容千人祈祷。众多的壁龛,幽暗的布道小室,穹形拱顶,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口顶,把人带入一种宗教气氛浓郁的伊斯兰圣境,不能不令人充满穆斯林信徒对真主顶礼膜拜的虔诚。

额敏塔是维吾尔古典建筑的奇迹,自底到顶一色灰黄色土砖,单一中透出庄严,平淡中显示神奇。置身塔前使人产生一种少有的朴素、洁净,神圣的感觉。这里表现出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奇特效果。它既不比古埃及神殿那样显露与张扬,又不似希腊浮雕那样刚劲与夸张,智慧过人的维吾尔族工匠与大师,竟然把几千块普普通通的型砖通过变化奥妙的手法,缔造出一种循环往复、起伏跌宕的瑰丽与雄奇。立身塔下,抬头仰视,有如置身于一幅上接天国、雄伟壮丽的立体装饰画中。额敏和卓期望无论在生前或是死后都能站在这座雄奇的高塔上,俯视逶迤远去的火焰山和美丽富饶的吐鲁番绿洲,遥望这片维吾尔族人用鲜血和汗水灌溉的土地。

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丰碑

额敏和卓在位60多年的岁月中,历经多次重大事变。18世纪前期,反叛成性的准噶尔部多次侵扰南疆和吐鲁番盆地,额敏和卓是一面维护祖国统一、斗争的旗帜。他组织本地军民,配合清军,英勇抗击准噶尔部侵略。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额敏和卓率领维吾尔族人随清军东迁,雍正降旨封他为扎萨克辅国公,次年抵达瓜州,清政府正式“颁给扎萨克印信,俾总领其众”。“乾隆二十年晋镇国公,旋晋贝子。二十二年赐贝勒品级”。额敏和卓及其子孙为统一新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出谋划策,奔走效力,“其心匪石,不可转移”。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额敏和卓指挥旗队,配合清政府平叛大军,一举收复吐鲁番,为扫平准噶尔部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年清军进击天山北路,额敏和卓担任向导和宣抚者,带所部旗兵出征,“直抵伊犁,甚属奋勉”。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大、小和卓叛清,因额敏和卓熟悉南路各城,清政府任其为参赞大臣,与将军雅尔哈善攻取南路。时年7月库车之战,额敏和卓亲率兵丁,冒矢石攻城,被击伤右颧,他不顾伤痛,随将军进军西四城,在平定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为维护中国统一作出了贡献。因此受到乾隆皇帝特殊恩宠,授以多罗贝勒,旋赐郡土品级,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中“世袭罔替”的殊荣,行将吐鲁番地区的官屯土地大多授于了额敏和卓所部维吾尔族人民。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额敏和卓到北京朝觐,受到乾隆皇帝接见,“命乾清门行走”,为清朝政府制定新疆政策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额敏和卓再次奉诏回到北京,乾隆皇帝留他在京“御前行走”,做皇帝身边顾问,经营出席国事活动,做了不少有益于新疆稳定发展的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为清朝“宣力多年”的额敏和卓被批准返回家乡休养,患重病,乾隆皇帝闻知后派人慰问,并赏至物品,劝其“加意调养,速就痊愈”。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额敏和卓在吐鲁番过了几年的平静休养生活后“病故”。清朝政府派人前往祭奠,并“加恩赏银五百两治丧”。为表彰额敏和卓一生的功绩,乾隆皇帝曾在紫光阁中为其挂像,并亲自为之题词说:“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清朝政府对额敏和卓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额敏和卓共有8个儿子,长子奴尔迈哈默特,因病早逝。次子苏来曼,一生随父东征西讨,屡立战功,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额敏和卓病故后承袭郡王。按清朝惯例,儿子承袭父亲爵位应“降等承袭”,即只能承袭比郡王低一等的贝勒。但清朝政府认为“额敏和卓前在军营,甚为出力”,特破例让“伊子苏来曼仍袭郡王”。

在额敏和卓80多年的生活岁月中,经历过多次重大的事变,他深深体会到:他的前途、吐鲁番人民的命运,只有和统一的、强大的祖国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安定。在他的晚年,父子动意,建塔感恩。

额敏和卓在功成名就的晚年,修建的这座永世流芳的宝塔,意在中国西部竖立起一座历史的丰碑,显示回鹘汗国子孙捍卫疆土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用以报答的天恩和表达对大清与乾隆皇帝永世效忠的感激之情。额敏塔塔基之下是一块石碑,碑额精心雕镂着古老的中华盘龙和多彩的西域花卉,百碑上铭刻着两种文体合写的碑文。

古维文碑文重点是颂扬真主和额敏和卓之子苏来曼的功绩,其译文是:

“是我们的主人,人人需要他的帮助。他是时代的皇帝、时代的统治者之一,是公正和开恩之源,是和平和安定的缔造者,光芒四射的神人。发展宗教法的苏来曼,宇宙之皇,作为额敏和加王眼目的英雄好汉苏来曼,在的允许、恩赐和帮助下,在年满83时,为了感谢,以善良的、无限尊敬的心,建造这有福祉的美观华丽的苏公塔,向赈济。这座苏公塔,是苏来曼自费7000两银子,建于回历1181年。”

额敏塔高大、威严、睥睨一切,兼有希腊式教堂的壮观与险峻,又张扬着伊斯兰古塔的奇纵与神秘,古塔背靠绵延东行的天山,刺向高高的蓝天,有一种坚如磐石、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派,好像是效忠清王朝受到乾隆“世袭罔封”的额敏和卓灵魂的化身,在向西方世界挑战。如果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艺术的语言,这座高耸的古塔分明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政治宣言。

这座200年前建成的古塔是维吾尔族人民古代建筑技术和民间艺术和谐的结晶,是耸立在吐鲁番大地上的一座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宏伟的纪念碑。

额敏塔下的猜想

额敏塔始建于额敏和卓,完成于苏来曼,故又称苏公塔,这座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奇迹的宝塔给人们还留下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猜想。

先有塔还是先有寺?建塔是公元1777年,而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大概在10世纪,根据中世纪伊斯兰作者纳迪姆的《百科索引》的记载推断,在10世纪初,高昌回鹘境内已经出现了穆斯林教徒活动的踪迹,建立清真寺,结成团体,进行有组织的宗教活动。由此可以断定,在苏公塔修建之前,木纳尔村早已存在清真寺。也许,所造的塔地就在清真寺边,也许,塔建好后,木纳尔清真寺移植到塔边形成一体。因此,说它是先有寺后有塔不无道理,但历史学家至今未找到确切答案。

额敏塔的数字猜想。围绕着额敏塔有一系列的“7”,建塔时间1777年,耗费银7000两,塔内台阶73级,塔上14个窗台算两个7,最主要的是进门台阶是7级,唤礼楼正面是7个窗口,…….“7”是不是有特定的含义?

有人曾询问过宗教人士,“7”在伊斯兰教中有特别的讲究吗?大阿訇解释说,离开人世后,做了哈里发的奥斯曼在公元644年,让人把先知的言行汇编在一起,抄写7份,分送各地,只有麦地那留下的那一份传到今天,也就是现在用的《古兰经》。每隔7天,也就是每星期五,教徒们都要在清真寺做一次聚会性的大礼拜。大阿訇还说,他每次讲经,都是只讲7节。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3

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质疑,并逐步形成质疑能力呢?根据我多年的培养经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排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要学生质疑,敢问是前提。所以首先要排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顾虑,变“不问”为“敢问”。为此我们应该在提问中渗透情趣因素,采用多种提问方式,营造和谐平等的问、答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这样,学习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自然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质疑感,心理障碍也就会荡然无存了。例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课时,巧布疑阵以诱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文中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的“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真的‘不惠’吗?”使学生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当读到“北山愚公长息曰‘汝之心固,固不可彻’”时,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们究竟谁‘心固,固不可彻?’”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个个都要探个究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我乘势问学生“你怎样看待愚公?”有学生质疑他确实愚?有的说他不愚!于是我把他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结果双方在质疑对方理由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据:“愚”方的论据是,愚公完全可以采取变通方式,变移山为搬家,连课题都是“愚公”。“不愚”方认为,至于对方说题目也为愚公,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要我们发扬他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由于我充分利用了学生好奇心强烈的心理特征,以趣激之,使他们乐学、乐思、敢疑、乐疑,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跃跃欲试一展风采。

二、渲染情感情境,使学生想问

想问,是指教师的提问要能启发、激励学生思维,使学生有话想说,有疑而问。促进学生“想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情感因素对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心愿的形成和表达欲望的激发,就能起到促进作用。其实这恰好是与“敢问”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敢问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所以我多用制造情感情境的方法来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倾向,使他们对事物充满求知欲,情不自禁地发问。

如在《背影》一课的导入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烘托气氛感染学生,并打出父亲《背影》的投影,同时配上一首小诗:“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父爱是蜡烛,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自己。”我看到学生完全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被这种氛围所感染,于是启发学生:“此时你最想问什么?”学生说:“我最想要问的是这个父亲是谁的父亲,为什么画面呈现的是他的背影?这背影包含着什么?”我表扬了质疑的同学,观察细致,能扣住特征问,然后激发他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三、把握课文要点,让学生会问

会问,是指能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质疑,不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懂得教师是怎样质疑的,即怎样问,从何处问起,然后又怎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教给学生: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抓住题目进行提问,并顺其阅读探究,就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脉络,甚至文章的中心。学生通过我的示范与引导,相继都已基本熟练掌握其质疑的方法。如《三个太阳》一课,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与同学交流学习时,都能从课题起质疑自己与同学:“怎么会有三个太阳?是什么样的三个太阳?这三个太阳有什么寓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一连串质疑的答案找到了,课文的内容及其主题也就基本掌握了。

四、抓住矛盾问题,让学生善问

通过教师反复的强化训练,学生已经能够把握课文的要点进行质疑,也就是说学生的质疑能力已基本形成,此时我们还可以教给学生捕捉课文或对课堂中呈现出的矛盾问题进行提问,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有学生抓住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进行提问。后经同学们讨论认为:“大约”表示猜测,因为没有人看见他死了,只是猜测而已;“的确”表示肯定,因为很长时间了,谁也没有看见他再出现,况且腿断了,又逢冬天,所以必死无疑。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再比如说,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有学生说克隆技术能造福于人类,有学生接过话题就质疑:“那就是说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克隆人了?”于是激起学生围绕克隆人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与挽救病危人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从而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几年来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与技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生学会质疑,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啊!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整合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交流平台随之出现。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学,鼓励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积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加大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1.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不是逻辑自然学科,而是人文学科。它对于学生的信息敏感性及知识积累程度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书本学习上,否则只能学到表面,而无法得到深入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将目光拓展到信息网络平台,开阔自己的语文眼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基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一般是十三岁至十五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活泼好动依然是他们的天性。而传统枯燥的书本式语文教学,很难长时间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数值模拟和信息仿真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的事物通过仿真进行形象化、直观化。通过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感官、视听、思维等全面的进行信息技术仿真刺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创设校园网

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及名师课堂分模块上传。创建学习专区、讨论专区、分享专区等多维度立体框架学习模式。课文的重难点、复习目标也可以上传到学习专区。而关于学习后的总结,可以上传到讨论专区及分享专区。这样学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

2.基于数字图书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一般规定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但是很多学校的中学生阅读量远远小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年龄还小,对枯燥的文字阅读难以提起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来刺激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数字图书馆,然后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登录账号。在新课内容展开前,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设置教学内容,然后上传到班级图书馆,让学生登录账号查看。海量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而后在课堂中要针对上传的资料信息进行班级小组讨论,使学生去主动地阅读资料,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3.基于网络平台,强化专题讨论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很多题目往往没有定性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建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大胆设想。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创建专题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围绕“克隆技术的利弊”。然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然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的利弊时,便会主动地去搜寻资料以强化自己的论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交际能力就会得到飞快提升。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创建数字图书馆、专题讨论、校园交流平台等策略。强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李 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2012(02).

[2]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3]胡黎明.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巧妙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09).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型教学;构建策略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美,对话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对话展开有效的阅读教学。但是对话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简单的问答式对话,而是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对话与倾听,在对话中获取知识以及精神世界的升华,达到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学。以下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创造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

在多去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关系并不平等,师生与文本的关系也并不平等。进一步来讲,师生不平等就是课堂上老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是知识传播的权威,而学生则缺乏创新性、个性化的理解;师生与文本不平等就是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均完全跟着教材走。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应先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创造师生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可以改变中规中矩的排座位方式,在不杂乱的前提下让学生面对讲台围成一个半圆,这样不仅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还可以增加课堂的和谐氛围,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在进行对话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每个学生也是平等的。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阅读完课本还未进行深入分析之前,可以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阅读完课文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话题,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学生也可以互相进行交流。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个性化会逐渐地磨灭,只会被动、机械地学习。因此要有效地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老师要转变思想,要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改变老师“满堂灌”的现象,要留给学生阅读并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在对文本对话过程中体会文本的写作手法、优美语句以及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等。鼓励学生对思考过仍然没有弄清的疑问要及时地提出,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消除困惑。同时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善于发现话题,巧妙设置话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于对话型阅读教学的兴趣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无话可说”的现象,因此在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时老师应善于发现话题,巧妙设置话题。可以从文本的关键知识点入手设置话题,也可以从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设置话题,并且设置的话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要注意不能难度太大,难度应该控制在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内,才有对话的意义。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的教学中,因为文本内容的生活实用性很强,因此可以可以从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这个角度设置话题,比如“文本中将了很多物候知识,大家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物候知识吗?”这个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不仅将学生的关注点放在“什么是物候”这一个重点上,也讲目光放在了日常生活中,与生活联系密切,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四、学会倾听,尊重差异在进行对话时,老师应该学会倾听,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发言时应该认真的听取学生的心声,并耐心地等待学生讲完,然后再开始进入评价、探讨分析的环节。而在对话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尊重差异,因为每位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会有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还有因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也会使学生在越问学习中存在差异。老师要避免只重视成绩优秀、课堂表现好的学生,重视将对话的机会留给这部分学生,而忽略了语文成绩以及课堂表现都比较普通的学生。另一方面,在对话时不应该用所谓的“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的观点,而是认真倾听学生理解的内容、看待问题的角度,给予学生肯定,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一话题的对话时,有的学生则认为克隆技术会造成家庭关系的混乱、而且会减少生物遗传变异,增大病毒感染的风险等,人为克隆技术有很大的弊端。这很显然与老师设置的话题观点是相悖的,但应该肯定该学生的观点,克隆技术的利弊确实很难分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话型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时,应该将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给对话创造良好的环境;老师要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善于发现话题,巧妙设置话题;要认真地倾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所有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老师要不断的总结教学的经验,并积极地改进实施该教学方式使存在的不足,使教学能够保持顺利和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赵斌.构建对话教学框架搞好初中阅读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1)

[2]李遐.汉语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J].昌吉师专学报.2000(03)

[3]张凯.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09)

[4]张桂兰,赵忠山.模糊理论与启动式阅读教学[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01)

[5]王晓海.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讲解”;“不讲”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29-02

讲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形式。但是教师“满堂灌”,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徒劳的。有些教师不讲不放心,好像不讲透是偷懒不负责,不做全套讲解,就是简单阅读教学,就是教学不到位。可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的吸收率如何呢?我建议,阅读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讲,要做到点石成金。

一、三不讲

教师有三种情况不讲: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已经讲解过的知识,教师不讲。重复讲解就是浪费资源。②学生通过自学、查资料、调查、实验、讨论、合作探究能掌握的知识,教师不讲。一位教师教学《神奇的克隆》。板书课题后解题:“克隆,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者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隆的内涵已经扩大了,指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解释完后,学生面面相觑。教学效果显然不佳。另一位教师由课题导入后,引导学生质疑:“克隆是什么?克隆神奇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完后全班交流。生1说:“克隆就像《西游记》里的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变成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生2说:“柳树‘插条’,马铃薯、仙人掌‘切块’繁殖都属于克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得多。③太深、超标的知识,和教师费尽心机讲了,学生还是模糊不清的知识,教师不讲。不要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越难越好,而要看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消化。

二、学生讲

有些学困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解决,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讲;有些问题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教师巧妙地引导,拓宽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更深、更广地延伸;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之间讨论解决,更能发散学生思维。《早》一课教学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先画出描写梅花的句子,再默读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学生读、画后,举手发言:“写梅花在课文第五自然段,一共四句话。第一句写梅花开得多;第二句写梅花的色泽;第三句写梅花飘香;第四句写梅花开得早。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说说作者为什么写梅花。先分小组讨论,再在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学生举手回答:“作者把梅花的清香、颜色、花瓣写得那么美,以花喻人。鲁迅一生的品德正像腊梅花一样。”一堂“群言堂”的语文课,教师以“不讲”作“讲”,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师讲

送饭送给饥人,教师的讲解也应在学生急需之时给予点拨,做到雪中送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训练重点。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一时难以抓住要点理解。在探究第一个问题时,我提问:“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精彩场面?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探究第二个问题时,请同学们充分读书,认真思考后完成填空:( )的林冲,( )的洪教头,以课文为依据,说说自己的理由和感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举措,为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搭建很好的平台。答案和理由只要合情合理就加以肯定和鼓励。最后,教师加以画龙点睛的点拨。

四、读中悟

语文课一定要强化阅读,力求学生读进去,读正确,读流利。通过默读、诵读、分角色读、集体读等形式,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教师一定要做到课文没有读熟不“开讲”。有时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细腻的、优美的语言,文中那些生动鲜活的词句也就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记忆仓库中,教师也就不必讲解了。例:《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片断。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对杨梅一定有了更深的认识,谁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知道杨梅是圆的,浑身长满了小刺。”生:“我知道杨梅果的颜色是由淡红变成深红,再变得更红,像黑的一样。”生:“我还知道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我想味道一定很好。”师:“你们说的真好,那你们想不想亲口尝一尝杨梅果的味道呢?”生(兴高采烈地回答):“想!”师:“现在老师要分给每个小组一袋杨梅果,虽然这些杨梅果经过加工,没有刚采下来的新鲜,但是我还请同学们看一看,尝一尝,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你手中的杨梅与课文中描述的是否一样。”(学生观察,品尝杨梅果,朗读课文,小组内交流意见。)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向大家汇报一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生:“老师,杨梅的味道美极了,又酸又甜,真好吃!”生:“我们吃的和书上描写的一样,圆圆的,毛绒绒的小刺,吃到嘴里,舌头舔到小刺,感到滑溜溜的,真好玩。”师:“从你的语言中,老师可以感觉到你特别喜欢这段文字,是吗?”生:“是。”师:“那么,请你把这段文字读一读,好吗?”(学生读)师:“你读得真棒,连老师都被你感动了,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们想听吗?”生(兴奋地回答):“想!”(老师读)生:“老师,你读得很好,但是我还想和你比一比,可以吗?”(学生读)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7

一、故事激趣

一是依托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激趣。中学语文教材中,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比比皆是,如充满神秘色彩、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故事。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具有极强的幻想性,也符合孩子的认知兴趣。学习神话故事,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习课文《愚公移山》,可以引导学生查询、思考哪些典籍中有神话故事?学生通过查找会发现,《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唐诗宋词、民间传说中都包含丰富多彩的神话元素。学生通过学习神话故事,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由《女娲补天》导入《开天辟地》,激发学生思考,天地怎么形成?宇宙到底有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课文《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我们可以把课文分解为曹操梦中杀人、一盒酥、扩门框、鸡肋的口令等小故事,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揭示造成杨修悲剧的种种原因。当我们为杨修之死深深叹惋之时,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找出《三国演义》中具有卓越才华的重量级人物,比较他们的命运差异,并说明造成他们命运差异的原因。谈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让学生获得很好的人生体验。现当代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人选中学语文教材,以其现实感和时代性,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能够充分满足他们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愉悦自我的精神需求,并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快乐的学习境界。

二是加入故事激趣。事理性说明文、科普类文章比较复杂,如果教师只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事理性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抽象分析讲解上,那么教学就会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有恰当的“故事”切入,既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调动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想像力,又可以唤醒他们的科学意识、审美情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向沙漠进军》一课,教师如果切入对俗语、谚语的解说,讲述人类穿越沙漠的艰辛以及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超越文本,让思想朝更宽领域进发的冲动,从而自觉地去思考人类的现实处境,关心人类未来的命运。《奇妙的克隆》一文,则是介绍当今世界上最新的高科技——克隆技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联系韩国科学家论文打假、欧洲科学家关于克隆人之争等现实进行思考,这样必然会拉近学生与高新技术的距离,激发他们的科技兴趣,使他们既看到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价值,又了解到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用之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遭难。

二、情感激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情感效能是指情感能成为鼓舞人行动的力量。用情感激趣,也就能引起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的认知和创造性的活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文质兼美”、蕴含大量情感因素的文学作品,如有表现邓稼先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有表现居里夫人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的《我的信念》;有表现李白的慷慨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凄切柔婉的古代诗词;有朱自清表现朴实敦厚父爱、鲁迅表现真挚深厚师生情的优秀散文名篇等。这些情感真挚、深切的课文,为语文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激趣素材。

三、审美激趣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因此,教学活动过程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教学活动的美学因素很多。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内容首先是感知。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家代表人物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的内在生命中,有一些复杂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借助于知觉和体验才能得到。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第二项内容是想象,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依赖于大量的感知、重复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不过,在创造性想象中,只要眼前有刺激物,便会起到一种触发作用。荷塘月色的幽静恬淡、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与生意盎然的生活情趣,都蕴含着审美激趣的元素。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就能激发其创造性审美想象。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具有许多审美的元素,如音韵和谐的音乐美、诗情画意的图画美、意蕴深广的意境美、语言含蓄简洁的凝练美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声情并茂地朗诵和深入到位地审美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体味到美的意蕴,定能培养其审美的情感,增强其审美修养,提升其精神境界。

四、发散思维激趣

一是发掘课文中的发散思维元素。利用突破常规的设疑,运用一系列手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明有几种不同途径的解决方法,只有找全所有的解决方法,才能在比较中找到最正确的解决方法,实现答案最优化。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解答疑难问题的时候,应该不断地追求最完美的答案,只有这样,认识才会深化,社会才会发展、进步。单一答案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片面的,所以要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所谓“第二种答案”就是对事物的多方面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非白即黑”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多元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激活其发散思维。这种打破常规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会使学生产生惊奇,进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是辩论激发思考的热情。辩论,即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阐述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同时指出对方的观点的矛盾或者荒谬,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凡有人际交流的地方,就会有各式各样的辩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归纳出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年龄特点的辩题,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赛。辩论赛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体,在双向互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让其发生思想碰撞,并激发其求知欲。有时也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辩论,从而充分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如选择“网络的利与弊”、“克隆技术能否克隆人”等热点辩题,来激起学生对相关课文的浓厚兴趣。

追求课堂的高效率是每个教师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兴趣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官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从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深化与巩固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就像强健有力的翅膀,会带领学生翱翔在广阔的知识天空。

奇妙的克隆教案篇8

法器造型模式源于天竺

的寺院经堂是一座宗教艺术品组成的三维空间,而敬奉三宝的整个供品根据不同的类别可划分成不同的系列组合,其中有花、香、柏、粉等微小供品和法衣、饰品、伞、胜幢、幡等组成的十供物。有礼仪赞颂的腰鼓、琵琶、唢呐、铃杵钹、碰铃、白海螺、镶翅法螺、胫骨号等宗教乐器系列。供台上陈列的有净瓶、沐浴瓶、供水杯、僧帽壶等;另有大小不等的铜灯、金灯、石质油灯等。象征清洁吉祥的八吉祥徽、七政宝、五供养妙等装饰供器;禅杖、金刚锤、金刚杵、内颅器、钵盂、宝轮、宝瓶、佛冠等法器供器是佛尊、菩萨、本尊神的手持标识。总而言之名目繁多的供器是由于佛教信徒侍奉的修行供养和观想供养所产生的。

法器造型模式最初源于古代天竺佛教,如轮宝乃转轮胜王七宝之一。金刚杵和金刚橛原本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宗吸收为法器。说到胫骨号的来源有一段颇为有趣的典故。据传印度某大成就者避世隐居,半夜独自在天葬台苦修,逢悲悯之心时取用骷髅胫骨做笛吹奏,其尖声刺利的声音唤起他厌世悲悯的共鸣。从此胫骨号成为密宗修法的一种乐器。

公元七世纪出现了金属铜像、合金佛塔

随着社会经济和藏传佛教的兴起,到公元七世纪出现了金属工艺的宗教艺术品铜像和合金佛塔,供器只有铜质油灯和供水杯等。到公元八世纪中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曾遣使赴克什米尔、天竺等国迎请了寂护和莲花生大师进藏传教密法,修建了第一座古刹桑耶寺,对于佛教化起了积极的作用。金刚铃、杵和咒师使用的防雹品等部分法器也随神秘的作法仪轨在桑耶寺首次面世。从公元七世纪始到九世纪中叶止,可说是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的滥觞期。

元世祖赐给八思巴的法螺最为珍贵

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大规模灭佛,藏传佛教的前宏期结束。公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佛教再度在兴起,并紧紧依附于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相继产生了大小二十几个教派和教派支系,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等。这时期寺院建筑和佛教艺术有长足发展。外来与本地仿造的宗教用具逐渐增多,工艺技法臻于完善。此时有不少著名的法器传世,元世祖忽必烈赐给八思巴的法螺是萨迦寺最为珍贵的文物之一。的一些著名寺院如萨迦寺和夏鲁寺等寺院内出现了大量宫廷制造的僧帽壶和香炉等。阿里古格王为迎接阿底峡的光顾,专门下令制造了一件黄铜长号,以示为庆典礼仪助威。这一时期,专修断行的希解派在仪轨中普遍使用兆鼓(?)、铃、胫骨号等宗教法器。藏传佛教的法器与供器的制造或使用上再次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同时,明代中央政府继续了元代政府扶持宗教发展的方针,地方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往来密切。宫廷中根据藏传佛教的需要,制作了大量的宗教艺术品。这为当时的佛教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乾隆以来大量的佛像及法器进贡宫廷

公元十七世纪以后,的寺院建筑和佛教艺术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不论是巍峨的依山式宫殿建筑、巧夺天工的园林设计、雕饰华丽的灵塔,还是精美的造像、法器、壁画、唐卡都令人叹为观止。清代皇家崇奉藏传佛教,乾隆以来大量的佛像及法器进贡宫廷,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珍藏着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同时,清宫廷也不断将其制作或收藏的宗教品赐给,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等地都收藏了很多青花僧帽壶、珐琅彩沐浴瓶和净瓶等宫廷施予的法器。藏传佛教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密宗在传承、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有独特的特点。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凭借坛城、、五方佛冠、嘎巴拉钵(也称内供颅器)等法器,通过神秘的错综复杂的宗教仪式,实践了对佛、菩萨、本尊神像的观想。博物馆收藏和陈列的法器与供器大多系历辈达赖喇嘛的宫藏品,这些法器无论从材料质地、制作工艺还是类别功用来讲,都可以作为藏传佛教法器的代表作。

四种重要的法器

曼陀罗是梵文的音译,藏文称为“锦廓”。曼陀罗源于古代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应用很广泛的供品之一,也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供奉坛城的寓意是用世间最珍贵的宝物盛满三千世界奉献给佛、法、僧三宝,以此为上供者积聚善业。坛城形状各异,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坛城基本上属于同一种类型,其中一件为鎏金镶珠宝曼陀罗。一件的造型为一层到五层外表分别錾刻象征吉祥的八宝、七政、五妙欲等图案;另一件除了基座与顶层宝轮为银质外,其余均为红珊瑚串制而成,它的基座上錾刻有八宝图案。

是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法器之一,佛教中把喻指为佛法如转胜王的“轮宝”一样转动不息。供养意在祈祷佛法住世,常转。常见的分成八幅轮和千幅轮两种。它既作为八宝之一来供奉,同时由于象征了佛法的权威及庄严,在藏传佛教中作为吐蕃法王松赞干布和五世达赖的手持标志出现。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造型相似,只是鎏金镶宝图案有所差异。

五方佛冠

为高僧、活佛在修行密宗时所戴,它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形状如五莲瓣,每瓣上镶有宝剑、莲花、金刚杵、宝轮、火焰等装饰图案,下缀长缨。五佛即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光佛、不空成就佛和毗卢佛。“五佛五智”的义理出自拥有法界提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就所智,方能达到“菩提” (正觉),但这种智慧必须由大德上师的直接传授才能得到。

嘎巴拉钵

上一篇:我帮妈妈做家务作文范文 下一篇:河虾的营养价值范文